黄伯云事迹有感

2024-04-24

黄伯云事迹有感(精选4篇)

篇1:黄伯云事迹有感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俗称“老黄牛”,老而弥坚。目前老黄正翘着二郎腿,哼着浏阳花鼓,呷着古丈毛尖,闭目养神、怡然自得、优哉游哉。

何以如此,乃是老黄2010年有三大心事尘埃落定:一是中南新校区落成,楼亭高耸,花木无际,金碧辉煌,高官共贺,此乃其校长任期内彪炳千秋之功业;二是其领衔的博云新材公司上市成功,股票疯长,日圈斗金;三是京城方面日前已与其交底,待其与新书记高文兵磨合个八八九九,瞅个合适的机会即到科协赋个闲差,颐养天年。老黄暗自揣摩:我年近七旬,功成名就,此生足亦。

想当年,老黄趁湖大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之际,力促湘雅归并中南,捡了个漏,使中南实力大增。其后老黄偕一班老臣高举院士大旗,摇旗呐喊,冲锋陷阵,呼风唤雨,全力整合三校资源。04年科技部李健携京城余威空降中南,老李鼎力相助,老黄更如鱼得水,教学、科研搞得有声有色、风风火火,几年时间使中南异军突起,令世人刮目相看。

但中南出身并非名门,不似湖大有岳麓千年血脉,得书院真传。加之老黄只埋头拉车,言词木呐,湘音浓重,中南校名又刚立,初始昧昧无闻,老黄急火攻心,日思夜想如何提升名气。与众幕臣商议良久,冥思苦想一番,效上交、武大自排名兀自生迁之道,乃暗中安排本校老蔡(言厚)参与校友会排名研究,借助此平台使中南立于第一方阵之列。

科技部老李驾到中南,却说老李亦非凡人,活动能力不容小觑。老李动用各种资源,京城湖南连轴转,各部、各委、各喉舌四处烧香拜佛,使中南漏脸机会日多。为扩大知名度,老李运作将当时红得发紫的中国男孩洪战辉揽入中南,破了中南不接受外校专升本学生的规矩,惹知情者一片哗然,争议颇多。而后洪一路绿灯,保研入会,着实提升了中南人气。(不过乡邻有说洪带的小囡实际是其亲妹,为躲计划生育罚款假称其父发疯摔死了的)。

老黄实乃材料界大佬,其与教育部老周均属同期留美海归,惺惺相惜,因此中南亦多得教育部照料,虽比不上华科得便,但好处一般少不了。04年老黄携其多年苦攻的成果炭研究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打破6年该奖项空缺,一时轰动,声誉四起。05年老黄与小洪双双获得感动中国人物,一生一师,全国十人中南占了两人,出尽了风头,老黄得意洋洋,中南腰杆日挺。

湖南乃内陆省份,经济乏困,也想立一在全国有影响的龙头高校,但财政上有心无力,省部共建该拿的银子也掏的困难。老黄看赶鸭子上树难,就奔走呼号,大肆张罗新校区的事。中南与几个托拉斯关系密切,如中铝、中铁、中冶等门徒众多,一时多有捐献。

湖南自知在资金上亏欠中南,因此在用地上尽可能满足中南扩建要求,我的地盘我做主,在长沙市郊湘江至岳麓山下,大笔一挥批出两千多亩地,且中南新老校区连成一片,不象有的在荒郊野外四分五落,如此以来中南更盛极一时。

中南乃材料界龙头,老黄在工程院人脉也不浅,且湘人乡情浓重,老黄时常与各界大腕联络感情,象川大谢和平、兰大周绪红、北大周其风、武大顾海良等等一方诸侯回湘省亲时,老黄都要拉湖大校长钟志华与诸人相聚叙旧,把酒言欢,以使中南不在高校俱乐部中落伍。前些年看到一篇网文,言南开与中南,褒南开至天,贬中南入地,实际上以本座看来,目前中南硬件超南开,师资上不亚于南开,只是名气、生源上差太多,南开之名号犹如湖大之书院奉为神明。

不过老黄也有遗憾。

一是中南偏科,老黄重理工,李健重文经,理念有所不同,因此老李调武大时老黄亦未强留,好在上面答应调教育部高文兵过来,也能压着阵脚。老高与黑奥同时执政,都还未有什么大动作。只是中南、湖大历有龌龊,湖大忿中南独大,中南又得理不饶人,因此有好事者在百度贴吧互犴,害的红魔版主四处作揖息火,怎奈收效甚微。岂不知湖大老钟进院士时老黄联络湘籍院士大佬出了大力。老高本来在教育部管高教这一块,早有此意,当下不悦,回部里禀告,施压关闭了百度大学贴吧,诸校失去作战平台,也就和了谐了。

二是老黄年老将退,想再推举几个挚友。推侯振挺入科学院,不料老黄人脉在工程院,科学院根少人稀,人家不理这个茬,加之清北及五校抱团护窝子,可怜侯老先生两次铩羽而归,暗自垂泪,心想此生再无院士之命矣。推邱冠周入工程院,老邱按说条件也可以,可惜是个土鳖,往年多有不顺,入了第二轮,心中如几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未知如何。

三是武大二、三把手事发之后,有风声教育部清查高校,老黄着实吓了一跳。按说老黄非求名逐利之人,据闻还算清白,只是其手下一班人马难打保票。新校区投入二三十亿,万一谁出个纰漏,拿两个小钱,老黄作为校长也脱不了干系,不能毁了一世英名。

四是老黄获奖的炭研究与西安某兵工厂项目重叠,西安方面或者其他不忿之人在网上热炒老黄研究有假。因其成果专业高深,本座才疏不敢下断言。但这么大一件事,老黄获奖应该经各部门层层审核,众专家细细把关,否则不敢贸然让老黄上台从最高者手中领奖并照相宣传吧。此算是本座妄言。

中南这几年扬名还有几个因素:

1、老李鼎力相助,关系利用好,运作有道。---此乃人和 2、04年老黄发明一等奖,当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否则轮不到老黄如此发飙。如果像现在最高科技奖搞批发,宣传上就显不到老黄了。又虽然04年西工大张老太与老黄同获发明一等奖,但排序上黄老汉在张老太之前,如此领奖就要从老大、老二手中领,宣传分量自然不同。---此乃天时

3、因为在下一盘大棋,政策导向很重要,中西部开发要树领军科研人物,因此CCTV大家栏目第一个选中了老黄。---此乃地利。

又,感觉老高与老李不同----老李由科技部到中南,就是想整的动静大些,积累升迁资本。事实的确如此。

老高本来在教育部管高教这一块,主要是高校维稳,力保不出事。南开砸车门事件后,老高为平息影响不少费功夫,生怕哪个学校惹出事端,老高又要费力不讨好。

老高到中南赴任前,老周将其唤到办公室当面嘱咐,密谈有时,其中一点就是要求高带领中南树一面全国高校稳定和谐大旗。因此老高在中南估计不会有什么大动作,以免引起争议。

篇2:黄伯云事迹有感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就业的去向说明,企业和社会才是最大的研究生“用户”,这与长期以来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鲜明反差。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匮乏,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也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如西部矿业集团、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等资源型企业,为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出了贡献。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是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这些企业随着自身的发展升级,从车间、分厂到上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缺口日益扩大,他们主动来学校设立奖学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并积极支持学校去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以求改善人才状况。经济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所需应用型专门人才急剧增长,不远的将来,今天的农民工“用工荒”极可能演变为应用型专门人才之“人才荒”,制约我国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因此,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非权宜之计,决心不可动摇。

怀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含金量”,是需要我们扫除的思想障碍。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蕴藏在问题本身。首先,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现实需求是不行的。其次,学术学位衡量的是对问题原因解释的可信度,而专业学位考核的是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度,后者素质要求往往更具综合性。如我校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刘世民,针对国内制造高强度、高密度、形状复杂的粉末冶金结构件用粉等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主持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水雾化制粉生产线,获多项专利和国家科技成果奖。可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也是真学问。专业学位研究生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的是企业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属国家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密切高校与企业和社会联系是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与实际用人需求的有效对接。也就是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依据均来自企业和社会。

为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亦应有所改变。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师资仍以学术型教师为主,同时具有良好的企业和社会实践背景的少,这样的师资队伍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专业学位教育导向学术学位教育的经验模式。而美国许多高校大量聘请有工商业背景的教师极为正常和平常。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把有良好企业和职业背景的人吸纳到师资队伍中来,把大学教师“推”到企业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去。

篇3:黄伯云:以天下为已任

“科学家的责任是要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研究课题要放在国家的层面亡,站在世界的水平上思考,研究的关键是要自主创新。”“要搞产品就搞世界领先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黄伯云院士曾多次说。

的确,真正的科学家是永远将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视为己任的,他们的目光总是伸向未来。就像黄伯云院士。20年来,黄伯云用他率领的创新团队创造发明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诠释着他精彩的人生。

敢为人先创业报国

1988年5月,黄伯云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携全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业归国的留学人员。

回到国内工作,黄伯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事业感和责任感。结合在美国8年的学习经历,面对国家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对高技术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和国外的技术封锁,黄伯云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精心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炭/炭复合材料是最新一代航空制动材料,其性能优异,可在1000多度的高温环境中使用,比重仅为钢铁的1/4,被称为“黑色的金子”。但它是一类高难度制备技术材料,当时世界上只有美、英和法等三个国家能够生产该类刹车装置用材料。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国外一直对其制造技术严格保密。多年来,我国大量的大型飞机主要依靠进口,而这些飞机所采用的炭/炭复合刹车装置是消耗性器材,因此每年国家要花费数亿元外汇用于进口,而且还要受制于人。

有一年黄伯云到国外一个很有名的公司去访问,曾花钱买过一个样品。谁知回来一“解剖”,却发现是废品。这样的冷遇使黄伯云深深感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宋的。“我们一定要研制出自己民族品牌的碳—碳航空制动材料!参与国际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就是在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支撑下,黄伯云率领60多人组成的课题组,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制备过程中原子排列调控困难的技术难题,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形成重大发明,不仅解决了国家急需的高性能航空制动用材问题,而且为我国高性能航天发动机提供了关键材料。该成果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制造技术和生产该类高技术产品的国家,并一举夺得了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国家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

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吴官正等四位中央领导人相继视察中南大学,并亲临黄伯云工作的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指导。中央领导同志对黄伯云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吴邦国同志说:黄伯云院士介绍的都是国家急需的一些项目,都达到国际的领先水平。比如他研究的刹车片,俄罗斯都要向我们买,这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学校对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吴官正同志说:黄伯云同志的发明创造,让人很受鼓舞,感谢我们的专家和同志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作出的贡献。

打造成果致力转化

近年来,黄伯云还在粉末注射成型以及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主持研制的“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刹车材料制造”项目,突破了传统金属基摩擦材料存在的“稳定性差”和“重载耐摩损性差”两大技术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实现了某军用飞机刹车材料的国产化,不仅满足了国防建设的急需,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199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完成的“铁基、钨基复杂精细零部件注射成型技术”项目,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为我国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精密复杂零部件制造提供了整套关键技术,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研制的钐—钴和铈钴铜铁磁性材料,成功应用于我国人造卫星的关键通讯器件,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嘉奖。他致力于俄制某型号进口飞机制动材料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1996年,学校取得了俄罗斯颁发的生产使用许可证,这是我国首次获得该类产品的国外生产许可证,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先进生产力,是黄伯云立志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造福的精彩实践。他在创业中深深地认识到,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能急国家建设之所急,科学家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家。他说:“实验室的成果就像一堆干柴,汉有产业化的油来助燃,永远都烧不旺,时间长了就是一堆朽木。”为此,从1994年起,黄伯云先后创办了粉末注射成形、粉末挤压成形、高性能制动材料等4个学科性公司。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的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科技成果进行中试生产,然后把中试产品转向企业去批量生产,打造了我国新材料工业领域的“拳头”产品,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中,他组织的湖南刹车材料公司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形成了批量生产线,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数亿元;他领导的博云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一万盘“炭/炭复合航空刹车副”的工业化示范生产线,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数亿元。

顽强拼搏无私奉献

黄伯云始终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自己强大的精神支柱,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带头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他不计个人利益,无私奉献。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过程很复杂,难度相当大。领衔这个重大项目后,黄伯云带领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不分昼夜地奋斗,经受了一系列的挫折与考验。1999年到2000年年初,他们一度在关键技术上遭受了接连失败的重大打击。当时有人劝告黄伯云:你已经是院士了,已经功成名就了,何苦还要冒这个险。然而黄伯云心中只有一个国家利益,没有个人得失:“这个项目关系到国家航天航空战略安全,意义格外重大。国家的急需和肩头的责任不允许自己打退堂鼓。我干定了这个项目,就是搭进自己的生命也要干成!”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黄伯云带领他的课题组呕心沥血,百折不挠,终于走出了一条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使我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炭/炭”。

黄伯云视事业高于生命,忘我拼搏。他敬业勤业,惜时如金。把精力几乎全部用在了工作上。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深更半夜,只要工作有要求,事业有需要,从来不马虎,心甘情愿地与同事们一起干下去,直到任务圆满完成。身兼院士、校长、董事长数职,他感到自己最缺乏的就是时间,除了繁杂的学校公务需要处理,还有大的科研、学术交流等工作要去完成。往往是白天忙完各种行政事务,傍晚又直接从学校办公楼赶到实验室从事教学研究。吃饭快、走路快、工作节奏快已成为他生活的一个特征。他的30出头的科研秘书说:“偶尔我也陪他散散步,但他哪里是散步,简直是竞走。”他每天几乎都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有休息过节假日。回国18年,几乎每一个春节都是在紧张的工作中度过的。“活着就要拼命干”已成为他生活的惯性。2000年夏天,刚刚做完肠内小肿瘤切除手术,他顾不上必要的休养,马上赶回了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他突然感到腹部胀痛,裤脚湿润,原来是肛门大量出血,鲜血染红了两腿。他到医院作了简单处理后又立即返回实验室工作。课题组的同事劝他回家休息,他说:“国外炭/炭复合材料研究形势逼人,我们必须抢时间,加快研究进度”。

篇4:黄伯云事迹有感

“皮鞋和草鞋的决战”

中等身材,精精瘦瘦,不修边幅,一笑,眼角和脸上就会“堆积”出几条皱纹,有点像加工后炭/炭复合材料上碳原子的有序走向。走在大学校园里,黄伯云更像是一位教授,而不是一校之长。

在外人看来,1988年43岁从美国留学回国后的他,在17年间完成了人生的几次飞跃:两年后当上了教授和粉末冶金所所长,5年后当了副校长,10年后当了大学校长,11年后当了院士,17年后率队“问鼎”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一帆风顺的背后,是常人看不见的艰辛和求索。“别人是十年磨一剑,我们是二十年磨一剑。”对于他来说,在粉末冶金和材料领域二十多年的不懈求索,终于开出了今天的花朵。虽然查阅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中文搜索网站,但是他的“前半生”似乎都是空白。这位湖南南县农村里走出来的科学家,对有报道说他从小就“想当科学家”的说法,虽未直接否定,但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就是想好一点读,读好一点,那是皮鞋——考上大学,就成了国家干部,穿上了皮鞋和草鞋的决战。”

20世纪80年代初,他以全校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为数甚少的出国名额。留学期间,他就小有成绩,在研究上屡有斩获。在国外直接读完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回国时,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国外完成“全序列即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后的归国留学生。

“留在那里当然是没有问题。我又不是没有学位,什么都有。”黄伯云对自己的“反常行为”看得很清楚:“改革开放以后,没有多少人出去的时候我出去,别人都出去的时候我回来。”回忆起最初的困难,黄伯云面带微笑,显得达观和幽默:“我在美国时是两部汽车,回来后两部单车,还跑丢了。单车前面挂一个钩,后面挂一个勺,要买锅买盆。”

“1988年黄伯云回来时户口都没有,粮食也没有。因为粮店买米要户口,因出国时间长,家里户口也被吊销了。当时粮票还起作用,好在他还有一点粮票,就和人家换米吃。虽然吃饭问题后来解决了,但那时部里很多人都不知道博士后的概念。你是博士后啊,我们很多博士都没有经费,你是博士后,那就排在博士后面吧。”

“现在我们是唱大戏了”

又黑又圆的中空刹车片,像挖空的完整的冬瓜片。手一摸,手指头就染上了黑色。真不愧是炭黑——石墨的同位素“兄弟”。仔细观察,工人在加工时都带着白手套,只是手心、手指头部分都已经变黑了。

以前只知道炭纤维能够用于航天,是一种高端材料,我国大部分依赖进口。至于炭纤维究竟高级到什么程度?却没有感性认识。

一张小小的标识牌,记录着这些貌不惊人的刹车片的价值:薄薄的9片刹车片,正好“武装”飞机一个轮子的刹车,按照每片2万元计算,高不过20厘米、重不到32公斤的刹车片,“制造”了近20万元的市场价值,约等于每克6元钱。2004年,仅依靠这一个项目,黄伯云领导的课题组成立的学科性公司就“收获”了数千万元定单。然而,在起步之初,人们更多的是观望和怀疑,甚至质疑。炭纤维是近几十年兴起、至今仍是世界高科技产品,由于它的特殊性能,航天飞行器、民航客机上都有它的身影。而炭/炭复合材料作成的刹车盘,更是长期被美、英、法三国垄断。即使是俄罗斯这样的航空航天强国,也久攻不下。前车可鉴,中国人能做出这么高难度的材料和产品吗?

“这是技术发展趋势,我们不做,谁去做?”黄伯云不为质疑所困惑,他认准了就不回头:“这是飞机刹车材料的更新换代,我们不跟上,哪行?何况国家有急切的需求,我们大量飞机的刹车片不能总靠进口吧?”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实验室内的两台小型炉子和展示柜内简单的实验样品,见证了研究人员最初的艰辛。1998年,课题组在实验室获得了炭/炭复合材料的毛坯,圆圆的毛坯里是无数根“纳米”级、比头发丝细很多的炭纤维。检测表明,其摩擦性能达到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同年,炭/炭复合刹车材料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作为高技术示范工程加以支持。1.5亿的资金投入,让黄伯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事业高峰的沉重压力。

“只有山穷水尽,才能看到山后面的风景”

2000年的失败,是黄伯云最痛苦的时刻。实验室成功了,刹车片上惯性试验台检验性能。那是一个模拟实战条件的检测平台,甚至比实战要求还要高。

可2000年,连续两次试验都失败了。2000年9月,第一次做惯性台试验,试验项目非常多,要模拟飞机的各种着陆状态,在做“终止起飞”——飞机起飞达到最大速度时突然要求停下来的实验时,刹车片温度急剧升高,摩擦系数下降得很厉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实验,最后失败了。” 黄伯云说:“实验室里明明好好的,谁也没有想到惯性台上会过不去。”当时整个队伍都遭受了巨大打击,“都到了崩溃的边缘,眼看着就要垮下来。”时隔5年后,回想起那段时光,黄伯云仍然心有余悸:“钱输光了,招数也用完了,很痛苦啊。”

“这时候,是黄老师力挽狂澜。”黄伯云的学生、现任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的熊翔说。黄伯云一班人痛定思痛,推倒重来,从头开始做起,一项项检查,一点点琢磨。改进工艺、添加新的材料……时隔1年多,成功终于降临。在后来的“实战”试验中,飞机场内几百人观看,消防车一字排开,飞机上除了驾驶员,就是课题组的成员。

“我们要记录数据,也有信心和飞机同上蓝天。心里还是捏了一把汗。”当飞机稳稳地刹住,黄伯云和课题组的人才不由松了一口气:成功了。中国飞机能上天却要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结束了。

2003年,课题组实现了小批量生产。2004年,课题组成立的公司获得了民航总局颁发的炭/炭刹车盘制造人许可证,年产1500多盘,包括其他刹车材料在内的年总产值达5000万。作为过来人,黄伯云颇有感触地说,“大风险的背后就是大收获。”

采用这种自行研制的刹车副,替代传统的金属刹车副,使飞机减轻重量数百公斤,并且使用寿命是传统制动材料的4倍,极大地提高了航空飞行器的功能和效益。“对于飞机来说,哪怕减轻一克重量,都是胜利。”

利用这一技术平台,他们还研制生产了耐高温的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航天发动机的特殊和关键部件,显著提升了航天火箭的推进系统水平和综合性能,获得了航天产品工艺定型书。正是这些原子“乖乖”的排列,造就了高性能的制动材料,造就了今天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还创立了实验室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方法,建立我国第一个炭/炭刹车材料地面试验装置,规范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适航标准。

课题组“微气氛”:博士“10年读”

课题组“副帅”熊翔1995年就当了教授,可博士学位去年才拿到。“他这个博士读了10年。”博士读10年?黄伯云解释说,那是因为这些年熊翔一直是他的主要助手,也有人称为“副帅”,复合材料的研究和攻关离不开他,不允许他一心二用。所以就耽误下来了。

对于课题组的参与者来说,这种参与是带有挑战性的。课题组目前在炭/炭复合材料获得了9项发明专利,但是专利和论文并不等同。为此,黄伯云曾经数次呼吁,应该将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列入科研考核体系。如今,发明一等奖的获得,使这个团队终于有所收获。在黄伯云的学生兼助手熊翔看来,黄伯云最大的特点,就是执着,“湖南话叫倔。”正是一股子倔劲和胸有沟壑的胸怀,使黄伯云团队在10多年的时间里奋力前行,一步步走向辉煌。

碳原子和炭纤维界面的结合弱,一直是道高难度的技术难题。“我们开始都没有当回事。也许是做工程的不太愿意做很深的基础性研究,认为生产刹车片就像炒菜似的,放进(炉子)去,拿出来,不行,再放进去。”熊翔说,“但是黄老师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课题组通过首创的炭表面原子结构处理技术,解决了“界面结合”难题,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剪切强度等力学性能均提高了30%以上,耐磨性提高了20%以上。为了攻克刹车材料的这座“高峰”,该项目集中了60多人成立了攻关队伍。“一个课题组三个教授都难免有摩擦,何况这么多人?”易茂中教授说, “有时候我们争论得很厉害,各有各的看法。没有黄校长的组织和协调,没有他运筹帷幄,发挥领头人和舵手的作用,事情的结果真的很难说。”

虽然已是副院长,但是熊翔说起“黄老师”仍有点“发怵”。让学生们逐渐习惯的一件事情是:黄伯云有时候晚上12点以后想起问题来,就给学生们打电话,赶紧布置。“第一次,心里说,谁这么晚了,还打电话?不是有病吗?可后来就习惯了。”黄伯云自己认为,这个团队的存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虽然20年来,有进有出,但是基本队伍还在。熊翔、易茂中等就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为何敢于申报一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空缺了6年,今年自然科学一等奖又空缺,那是不是有关部门故意要“提拔”出一个一等奖呢?“我们多年前就曾经拿过国家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了。”针对这一疑问,熊翔说,获得发明二等奖的是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制动材料,成功满足了某型号飞机苛刻的刹车要求。

黄伯云说,“尽管我们不知道国外的制备方法,但结果是我们做出的东西比国外的快,也确实好。我和团队成员一起,研制了多种高性能新型材料,满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特种需求,有的还获得了国外许可证并打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我们发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不仅解决了国家民用和军用飞机的重要用材问题,而且为航天火箭发动机提供了关键材料。我深深地感到:中华大地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创业的沃土,满足祖国的需要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上一篇:返工返修处理程序及索赔办法vvv下一篇:万福生科造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