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斯霞老师事迹有感

2022-08-12

第一篇:观斯霞老师事迹有感

观《嗝嗝老师》有感

今天我在作文班看了一部电影《嗝嗝老师》,看完电影后,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一个永不言弃的人。

嗝嗝老师为什么会打嗝呢?电影生动的像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女孩叫奈娜,她有图瑞特综合症。她会不停的打嗝,根本停不住,也治不好!后来在五年里她去了18所学校面试,想成为老师都没有成功!后来她终于成为了一位教师,不过是教最差的学生,但是后来她的学生们都成了全级优秀生,嗝嗝老师也当上了校长!

即使跌倒了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来。的确,美国总统林肯七岁被赶出居住地,九岁丧母,22岁被“炒鱿鱼”,27岁精神奔溃,但是他永不言弃的意志,让他成为了总统。

即使跌倒了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来。没错,马云让当今无数的草根创业者崇拜,也是因为他永不言弃的精神。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去学一门手艺,安稳的过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吗?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

第二篇:观《我的老师》有感

《我的老师》感悟

趁着国庆的假期,少了加班和几分工作的忙碌,总感觉身边缺少了一些乐趣和充实的生活。些许的忙碌总会代替那份孤独的内心,于是兴起就打开电脑,观看了许久计划着但一直没时间看的泰剧-----《我的老师》。

“十日恩师百日恩”,老师,是我们人生成长阶段必定经历与接触的导航者,老师,是我们的第二父母,引领我们朝向更深远,更宽广的方向前进。就像《我的老师》剧情一样,当得知他的七个学生吸毒后,这位老师在跟家长商讨过后,得到多数家长教育不力的情况下,让七个吸毒上瘾的学生加入自己举办的戒毒夏令营,为他们的戒毒工作而努力,慢慢地将学生们把毒瘾戒掉,脱离毒品诱惑,引入人生的正轨。戒毒,众所周知,想起来容易行动起来艰难。但这老师不畏艰难,依然选择尝试并坚持。戒毒的过程是艰辛而困难重重的。途中不管是学生中途的自暴自弃还是学生的半途而废,老师心中始终坚信一份信念,那就是他们本质不坏,可以戒掉毒瘾。凡事,只要心中心存理想,希望不灭,离成功就只剩下坚持了,倘若坚持下去,那必能成功,因为方向选对了,信念有了,只需勇往直前,风雨兼程就可到达。这位伟大的老师,如同海岸上的护堤,时刻伟岸地防护着他们受毒品的侵犯。护堤的那侧是七个沉陷毒品的学生,外界的毒品就是凶猛的海浪,在滚滚而来,气势凶猛滂沱,但这伟大的老师没有因为惧怕这困难,依然坚守着爱护自己的学生,并最后悉数戒毒成功。看完了这部电影,心中难免生出一份感动,感动这位伟大的老师,视学生如自己儿女,悉心照顾和引导,感动他的那份坚持和执着,即使困难重重依然无谓而坚持到底。胜利的曙光途中几次出现,但未能等来又陷入毒品深渊,但这老师,依然坚持,最终坚守成功。

老师,是我们人生的引导者,指引我们前进,引导我们人生轨迹走上正轨,也亦是我们生活的纠正者,轨迹偏移,随即指正。人生漫漫路途,途中难免犯错,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人生是不受周边诱惑的。从剧中可看出,学生的本质并不坏,本质是朝着好的方向考虑,但是选择的途径有错。人生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方向。而这位老师就是引导学生走向正轨的导航者,指人与方向,所以伟大。有句话是说选择比努力重要。我想这个不无道理,好的选择省去无效率的努力。

在剧中,我学习到了几点 第一,忍耐。中国有句古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就是一种忍耐。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忍耐,在自己无法掌控局面的时间,忍耐,在自己无胜算把握的时候,忍耐。凡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勾践能卧薪尝胆10余载。最后都成为了显赫一时的人物。深究人的一生,生活中并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或险阻。但不至于丧命的,忍耐为先。许多时候,许多事情并不可能一步登天、做起事来势如破竹。在这时,忍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忍耐可以使事情朝着可掌控的方向发展。适时的忍耐就是在朝着成功方向不断的努力。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忍耐是一种成功的品质,力量小时忍耐,待力量强大时才是一展身手的好时机。

第二,理解。人人都需要被理解,人人都需要理解别人。有时候理解是无声的利器,理解可以使人内心消除恐惧和增强信心,增加正能量。剧中的老师就做到了理解学生的苦处,在背后默默的付出,默默的劝解,默默的支持着。因为他理解他的学生。理解就是最有利的感动,他可以使人从扭曲的心灵中改正过来,理解是生活的调味剂,可以使你从一落万丈的深渊中挺起而平步青云,理解可以使人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有时,错误只是一时,理解却是一世。错误的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理解的意念却是心中宽广的胸怀。心怀理解,世界美好。

第三,尊敬。时间百态,不离尊重。人与人之间,都是尊重,礼让互谦。剧中的学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执迷不悟,不知悔改。他们的内心是善良的,在老师的严厉要求下,没有盛气凌人,不听管教的现象,这个也是值得称赞的。他们面对老师的严厉管教没有抵触,而是顺从的尊重老师。因为他们心中都心存尊重,只有做到尊敬他人才能超凡脱俗,别人才愿意提供帮助。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做到能尊人处不罪人,工作学习自然好开展,也让自己从中找到支点和自信。信念是从你帮助人中得到,所以坚强的信念根源是尊重他人。

第四,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心怀感恩,世界满爱。感恩父母,感恩人生路上的恩师,感谢生活中给予你帮助的人,感谢生活中的过客。剧中的学生为了感谢恩师给他们提供的帮助,从平时的菜钱中省下来,在老师生日的时候送上这个充满祝福的蛋糕。恩师之情,感恩当先。一个人,一生中不断的接受人的帮助和支持,有父母的,老师的,朋友的,亲人的。我们要学会感恩,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理解。

人一生中,从幼儿园到大学,遇到无数的老师,也在此感谢所有的恩师,在学生时代为我提供的帮助和指引。在学习低下时,在情绪低迷时,在心情低落时,给我指导,给我指引,给我劝解,才得以走出许多的低潮阴影。一日恩师百日恩,多少年过去了,感谢所以我的恩师,谢谢您们的呕心沥血的教诲,无微不至的关怀,辛勤耕耘的付出。才有学生的今天。

诤友难觅,恩师难寻。也告诫许多生活中的人,要时常感恩对你提供帮助的前辈,恩师。

第三篇:李老师:观视频有感

观《行动中的社会学习》视频有感

曹霞

在新课程思想指导下,作为中学老师的一员----我也正逐步改变原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有意识的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运用教与学的原理,设计完整的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在观看了《行动中的社会学习》资料片后,我从国外历史课堂教学中获得几点启示,对我改进自身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第一、 国外历史教学重视基本概念的介绍。例如,老师会让学 生了解“历史”、“考古”、“化石”等等概念,并请学生认真记录下来。为让更好的学生掌握空洞的名词,老师还设计一个类似于“地层”的出土物品、用图片与实物结合的方式分类来理解化石与工艺品的区别。这种将历史生动化的教学思想值得学习。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关注历史事件过程的介绍,忽视历史概念的学习,如教材中几乎没有“历史”、“中国”等这些基本概念的介绍,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却不知“中国”的由来,着实有些说不过去。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见缝插针,尽量多补充教材中的疏漏之处。

第二、 注重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课堂充满历史味。片中的历史 教室布置有特色,学生身在其中首先能感受到历史的氛围。在教学中,老师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例如,学生们介绍“传家宝” 时,有个男孩子讲到照片的故事,老师就会提醒他时间呢?同学们把图片放的时候,老师也提到要按照世纪、年代这些时间概念排列,这些都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学,因为强调是文明

史,掌握文明成果为主,很多学生连王朝与公元大致对应的时间都没概念,导致在学生脑海里,历史就是一件件事情串起来的,至于这些珠子的先后顺序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团糟。

第三、老师善于把普通人的生活与历史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和兴趣。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类历史,事先先让学生了解家庭历史,这样发动学生留意身边的史料,既可以使之成为有效资源,又可以把学生融入课堂,大大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第四、国外的老师善于反思和批评。如讲授“越战”的老师就很坦诚的认为“我并不想让孩子们感到美国从不会犯错误,因为实际上我们国家犯过不少错误,但孩子们要知道的是,尽管我们有这些错误,但我们已经克服了这些错误,而且为了建设更好的美国,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历史是一种是对过去的反思,只有敢于面对过去,哪怕是不堪的,并从中吸取教训,人类才会少走弯路。但我们的历史教学回避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不敢正视历史,我们还从什么地方让学生们吸取历史的教训呢?因此如何在现行教材的局限和实现历史教育的现实价值之间找到突破,是我还没解决的困惑。

我想任何一个对历史教育充满兴趣和热爱的老师都会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学习身边同事、圈内优秀同行、甚至国外不同的教育理念,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主义”。打开老师的视野,学生也会随之受益,让我们一起努力。

第四篇:观《新来的李老师》有感

13班陈冠州

星期五下午,学校组织大家观看电影《新来的李老师》

电影说的是有一位从大城市来陕西农村小学支教的李老师。那是一座有百来个学生,却只有三个老师的学校,一个老师要教好几门课。李老师感到很紧张,同时她对农村的事物都很感兴趣。她拿着自定的“笑脸教学法”——不给学生布置任何作业,不让他们参加任何考试,到了统考之前还在和同学们一起放风筝。结果他们的考试成绩排名全县全年级倒数第一。后来李老师意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错误性,她和其他两位老师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式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制定了“快乐教学法”。还挨家挨户去家访和学生的家长商量如何在课后帮助孩子快乐地学习。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一起努力,终于将考试成绩提高到了全县年级前三。

电影在学校校长、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送别李老师的镜头中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同学们,我们常常抱怨生活和命运对我们的不公,厌烦无尽的作业题海。认为这一切都是老师的狠心所造成的。如今看到了影片中学生的那外面没有粉刷、里面没有水泥铺地的简陋教室,一日三餐永远离不开面条的生活伙食,

这样的条件他们都其乐融融地快乐学习。我们拥有宽敞明亮、现代高科技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楼,以及讲究营养均衡的丰富饮食,这样的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身边的老师和父母?想想自己的幼稚和惰性给父母和老师增添的麻烦,真是太不应该了。

对于我们,劳逸结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教学,不能太放任自由,也不能太死板。老师要和同学们在上课时达成一种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第五篇:观王君老师《老王》教学视频有感

观王君老师讲《老王》后有感

在学习《中学特级教师研究》这门课后,我收获了很多。以前我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时并没有明确的教学思想、理念指导这些过程。在听了老师讲的那些特级语文教师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特色之后,我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明白了自己在之前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和缺点。尤其是在看了王君老师讲《老王》的教学视频之后,我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都受到了深深的感触和启发。下面我将从教学的具体方面阐述王君老师所讲的《老王》给我的启发。

一、课堂准备环节

在具体学习《老王》这篇课文之前,王君老师让学生抄写诵读课后字词,并自由选择字词造句。当发现学生有些害羞,不敢起来造句时,王老师用心鼓励学生踊跃起来造句,如“孩子们,大胆起来发言”。当学生起来只选择一个词语造句时,她鼓励同学们尽量多选用几个词语,把它们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句子,如“大家能不能在一句话里多用几个词语”之类的。当同学们说出他们的句子时,王君老师根据那些句子的特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如“纯爷们儿”之类的接地气的词语。到这一环节的最后,王君老师用这些需要学生掌握的词语造了一个句子“孩子们,请活动一下你们滞笨的身子,伸直你们伛偻的背„„你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来开启《老王》这篇课文的学习。

光是看了这一环节的教学视频,我就被深深的触动了。首先,在生字词的处理上,一般说来,每次上新课之前都要有课前准备,解决生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等问题。而我们的通常做法是直接给学生说要注意字词的哪些方面,然后再让学生读几遍就结束了。而在王君老师的课堂上却不是这样的。王君老师让学生运用这些刚学的字词来造句,先是鼓励学生能起来造句,接着进一步要求学生多用几个词语来造句,这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效果更好。我从中知道了讲生字词也能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使这一环节不再枯燥且效果更好。其次,王老师的教学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王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不是寻常的“同学们”,而是更加亲切的“孩子们”,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我对学生的称呼都是“同学们”,最多是为了显得更亲切,语气更加温柔一点而已。最后,王君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造的句子进行点评。王老师不是用套话去点评,而是结合学生所造句子的内容,结合当下接地气的词汇进行点评,如一个学生造了一个关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句子,王老师就用“纯爷们儿”进行点评,并继续用“纯爷们儿”来鼓励学生积极起来发言。

总的来说,在课堂准备环节解决生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方面,王君老师的这堂《老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二、课文分析环节

(一)感受老王“活命”的状态

在正式进入《老王》这篇课文的讲解后,王老师首先在PPT上打出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引导学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学生回答“活命”。以“活命”作为整篇文章的关键词统领全文。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活命与生活的区别。当学生回答的“活命”可能仅仅是活着,谈不上尊严啊,幸福啊,就是在生存线上挣扎吧。“生活”是有品质地活着时,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王老师立足于具体文本,又问什么是“活命”?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关于描写“老王”活命的语句。找到这些语句之后,王君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老王,以老王的语气向读者倾诉他的“活命”状态,并在纠正学生诵读语气中不断加深学生对老王“活命”状态的感悟和体会。然后,王君老师从老王的家庭情况来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活命状态。把文中描写老王家庭情况的句子之中词语的顺序进行调换,如“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老王孤苦伶仃的生活状态。最后,王君老师把全文中带“只”字的句子列出来,并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通过这“只”字,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的活命状态。

在这一部分中,王君老师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首先,王老师提纲挈领地找出关键词“活命”,并围绕“活命”来展开文本的解读。如果是我来讲解《老王》这篇课文,我也许会找到这个关键词,但不会想到以“活命”这个词为切入点来串联全文进行讲解。从这堂课里,我学到了以关键词为切入点的文本解读方法。其次,在找出来关键词之后,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对“活命”的理解,在学生对词语的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找出关于描写“老王”活命的语句。如果是我的话,我会直接把这些句子呈献给学生,会忽视学生对“活命”的理解,忽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然后,在找出句子之后,王君老师让学生站在老王的立场上,以老王的语气读这些句子,仿佛是老王在向读者倾诉他的“活命”状态。不仅如此王老师还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的语气。如果是我,我也会让学生进入情境中,以老王的身份读这些句子,但我可能只会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而不会向王老师那样耐心地纠正他们的朗读错误,也不会注意到就是这几个句子会在教学中发挥大的作用。再次,王君老师调换句子中字词的顺序,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从老王的家庭情况了解他的活命状态,我却不会想到这种调换词语顺序进行课文讲解的方法。王君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值得我去学习。最后,王君老师讲文中含有“只”的句子联系起来,从一个“只”来分析老王的贫困潦倒的活命状态,她认为在现代汉语当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无依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了。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别无选择,这就叫做什么──活命。这种联读的方法十分有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值得我学习,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用。

(二)作者简介、题目、背景介绍的应用 在这堂课中,王君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教学那样直接在课堂开始就将作者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恰如其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讲述了老王的“活命”状态、不幸人生之后,王君老师说“老王有幸的是,他遇到了杨绛,杨绛,何许人也?”,从而插入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悲的是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在插入作者简介之后,王君老师用一两句话“这个女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最迷人的女子之一。你看,她不会对着拉三轮车的那位老人说“这老家伙”,她叫他什么,——老王”将教学进程自然而然地推向更加深入的文本解读。在王君老师的课堂上,作者介绍不再只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教学环节,它在课堂文本解读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存在与文本解读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这堂教学视频的观看,我明白了作者介绍之于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以及作者介绍的正确使用方法。它,在我的教学中将不仅仅只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教学步骤,将会发挥它真正的对于理解文本的作用。

除了作者简介,王君老师在教学中还注意运用课文的题目。在她的课堂上,课文题目也成为了一种可用的教学资源。“你看,她不会对着拉三轮车的那位老人说“这老家伙”,她叫他什么,——老王”从而引起学生对课文题目的思考。她问学生:当你听杨绛叫他“老王”的时候,你感觉出来杨绛心中什么样的情怀?学生纷纷踊跃回答:感觉应该是亲切、博大的情怀,感觉就是街坊邻居,像一家人一样,特别的亲切,很平等„„

我们几乎不怎么样注意课文题目的作用,顶多在课文导入时通过导入材料与课文题目相关联。而在看了王君老师的这堂《老王》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课文的题目还可以这样用,还能起到加深文章理解的作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王君老师的这堂《老王》对背景介绍的运用也别具匠心。在对老王以及杨绛的“活命”状态进行分析后,当最后杨绛问别人关于老王的消息时,“我也不懂,没多问”。之后,插入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 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在这堂课中,她并没有把所有关于文革的知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选择性地给学生呈现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而联想到之前我讲课时,是恨不得把所有的写作背景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却没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背景介绍的正确用法。当然,王君老师还引用杨绛先生的《杨绛回顾文革岁月》对写作背景有一定的补充。我想,只要我多看一些书,多积累,也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能像王君老师那样厚积薄发。

三、总结

总的来说,无论是教学的方法、教学思路、还是教学过程的掌控,我从王君老师这堂《老王》课上学到了许多。

在课前准备环节,生字词的教学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边变得更加灵活。应用正确的方法可以发挥其在教学中更大的作用。

在文本分析环节,王君老师使用关键词解读法、题目联读法、字词增减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使得《老王》这篇课文的讲解变得灵活。王君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这些都值得我去学习,去实践。

在对作者简介、文章背景介绍、课文标题的应用上,王君老师使用的方法也别具一格。这种在适当时候插入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的教学方法相较于那种一开始就把它们陈列出来的教学方式更能发挥它的作用。

王君老师的这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会努力学习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去实践。

上一篇:感受温暖的感觉真好下一篇:公司一季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