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事迹有感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吴孟超事迹有感范文

学习吴孟超事迹有感

通过网络收看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妙手仁心 吴孟超》,边看边记,首先看到吴孟超治疗病人王甜甜的事例,八十多岁老人吴孟超的苍桑与小姑娘王甜甜的青春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吴孟超的那句“一线希望,百分百的努力”给我强烈的冲击力,我看到了吴老的崇高医德。

接下来看到的病例是吴孟超手术割除了一个大如婴儿头的肿瘤,介绍了他鹰爪一样的妙手,源于苦难的童年在马来西亚割胶的经历,他珍藏的那把割胶刀与他在手术台的手术刀也形成了一种对比。短片再回溯到王甜甜手术的危险性,因为是贴着血管的肿瘤,手术风险具大,访谈吴孟超时他说手术并没有胡乱赌注,而是有着几分把握的。原来在1975年时他就为安徽陆本海割除了特大血管瘤,所以他有经验,才以83岁高龄驾轻就熟地为王甜甜手术,从中我看到了吴老精湛的医术

吴孟超,一位从医68年,被誉为“中国外科肝胆之父”,是我国最优秀的肝胆外科专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吴孟超创立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的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世界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他完成了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当人们把“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的美誉送给吴孟超时,他同样对这项事业有着深深的感激。“能用学到的技术为人民解除痛苦,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也是我毕生最大的追求。”

走进吴老,我们会发现,他平时的工作很普通也很繁琐。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身上读出这样一个道理:成大业者必有大爱。他所做的一切都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吴老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令人钦佩、感人肺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医学生,应该深刻理解吴老的这种理想抱负,为成就事业定好人生坐标。我们要学习吴老数十年如一日,在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第一线上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以吴老为楷模,努力学习,充实生活,向吴老看齐,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心怀病人、苦练技能、勇于创新,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医疗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老的事迹平常而感人,吴老的人格平凡而伟大。他始终把党的事业、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他不仅是肝胆方面的“名医”,而且与人民肝胆相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一生忠诚自己的信仰、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无私奉献、情系人民的高尚品格,学习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特别要学习他爱党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时刻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社会。

吴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点燃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信仰之路,作为一名青年学生,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应该像吴老一

样,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医疗卫生事业中去,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白求恩精神,始终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第二篇:学习吴孟超院士事迹有感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学习宣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学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学习他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

是什么力量支撑吴孟超院士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医学奇迹,是什么精神成就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辉煌人生?正是因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吴老才有了为党增光、为国争气、为民造福的自觉行为。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学习实践党的先进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把一生都献给党的事业,人生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才能不负祖国和人民的培养。大忠大爱成就至善至美,理想信念铸就辉煌人生。从吴孟超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爱党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他不愧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光辉典范。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几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一,文革时期由于华侨身份受牵连,党支部停止了他的组织活动,但他仍然坚持交党费,写思想报告。不说去对比当下党内存在的个别歪风邪气,即便是对于我们这些参加党校学习渴望成为党的一份子的人来说,也是起到了榜样作用。什么叫爱党?我从吴老身上看到了答案。其二,作为一名医生,他在技术上不断要求自我,提高自我;更可贵的是,他秉承着一颗爱病人的心。他的恩师裘法祖曾说过“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这句话也成为了他教育弟子的谨言。他待病人如春风般暖心窝,冬天查房,会叮嘱学生先把听诊器捂热了。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弯下腰把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他还要求护士必须用松节油细心地擦掉病人换药后胶布在皮肤上留下的印痕,不许留下任何痕迹。每个大年初一早上9点,他会准时出现在病房,双手握住病人的手,一个不落地向每个在这里住院的人道一声 “新年好!”。这对医生而言仅仅是举手之劳,却能带给病人很大的温暖。”吴孟超院士是这样解释的。

“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吴老做到了这一点,而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我也要向吴老学习,努力做到。吴孟超院士是我们医务界学习的好榜样。在吴孟超眼里,禁区,不闯永远是禁区;目标,永远是下一座高峰。我们要学习吴老精神,科学没有终点,创新永无止境。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学习吴老勇闯禁区、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学习他时刻为病人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有人说,吴孟超是一位“神奇老人”。他创建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并带领学科团队走在世界前列,至今已89岁高龄,仍然在柳叶刀尖上领舞 同样是一种无边的大爱,支撑着吴老仍然活跃在医学科技的前沿,仍然忙碌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列中。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出差前总要到病房走一遍:到了外地第一件事是打电话询问病人情况:回家后要先要查看病人来信。凡是经他做过手术的病人,多年后再见,往往仍能叫出名字。“我不怕手术失败,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任何时候也不要怠慢我的病人。”在吴孟超身上,对病人的大爱是那样的至真至诚、细腻入微。因这样的爱而感动的悄然泪下的又何止是病人。 吴孟超院士的感人事迹,展示着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医者的仁心大爱,不愧为我国医疗科学战线的一面旗帜,不愧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不愧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他的事迹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积极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从古至今,但凡成功人士,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是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代社会,像吴老这样的人确实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像他学习,学习他的人生态度。

第三篇: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男,1922年8月31日生,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 业于同济大学,获学士学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200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曾历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普通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等职;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医学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中德医学协会副理事长,中日消化道外科学会中方主席,国际外科学会委员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主要成就:

1、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为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从1958年起,他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2、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

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事业。为了提高中国肝脏外科的科学研究水平,使肝脏外科事业持续、深入的发展,吴孟超院士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牵头指导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研制了细胞融合和双特异性单抗修饰两种肿瘤疫苗,发明了携带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载体等,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 Med》、《Hepatology》、《Oncogene》、《Cancer Research》等学术刊物。

3、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他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他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五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96篇,主编《黄家驷外科学》、《Primary Liver Cancer》等专著15部,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和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等荣誉26项。

2 柳叶刀上的“肝胆”春秋

他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普通衣食,寻常住行,每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87岁仍每天在手术台上做1至3台手术。就在前不久,他还为一名男子切除了14×10厘米的癌症肿瘤。这位老人就是曾荣获200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肝胆外科临床医学家吴孟超。

人们喜欢把吴孟超誉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他身上的荣誉、头衔、职务,可以罗列几页纸。这些只是一种象征或符号,重要的在于吴孟超在长达50多年的肝胆外科职业生涯中,几乎每天在动手术刀,一双手曾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

1.灌注我国第一具完整肝脏血管模型

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毕业同济大学,师从有“中国外科之父”之誉的名医裘法祖,经老师指点,专攻肝胆外科。

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年代,各种攻关小组如雨后春笋涌现。在吴孟超的积极要求下,第二军医大学的长海医院也成立攻关小组,吴孟超任组长,开始向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进军。在外科实践中,吴孟超觉得应该了解清楚肝脏的结构和血管的走向,这是最为基础的工作,于是决定首先制作出肝脏血管的标本。各种方法试验过,一点儿进展也没有,吴孟超心急火燎,寝食难安。1959年2月,我国运动员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冠军。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欢欣鼓舞,也令吴孟超为之振奋。灵感这种东西就是奇怪,什么问题想得久了,有一点儿诱因也会产生联想。吴孟超突然闪现出了那只小小的“银球”。乒乓球能否做材料呢?他买来了乒乓球剪碎了放入丙酮,等待着它的溶解。

第二天,瓶中的乒乓球果然溶为液状。他们兴奋起来,为了节约开支,他们从乒乓球厂买来了赛璐珞,在里面加入红蓝白黄几种不同颜色,分别从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注入,使得肝脏内部纵横交错的粗细血管全部充满。等待凝固后,再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最后用刻刀一点点镂空,剔除干净。肝脏血管构架清楚地呈现出来,由粗到细,枝杈般向外延伸开来。大家兴奋异常,因为各个“枝杈”有不同颜色,不知谁激动地喊出:像珊瑚!

成功了!大家沉醉在美丽之中!

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终于灌注出来。接下来三人一鼓作气,至1959年底,共制作肝脏标本108个、肝脏固定标本60个。

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为他日后施行肝脏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大量的研究,吴孟超觉得以前把肝分成左右两叶的说法不全面。他坚信,没有任何人比他更熟悉中国人的肝脏。实践证明,人的肝脏分成“左外、左内、右前、右后和尾状”五个叶,左外叶和右后叶又各分两段,共四段。

吴孟超在1960年6月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以中国人肝脏大小数据及其规律,正常人的肝脏解剖按内部血管走向可分为五叶六段,在外科临床上则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这是创新性的“五叶四段”肝脏解剖新理论。大会上,这位穿着军装的年轻人,名不见经传,而提出的理论却闻所未闻,十分新颖。与会的

3 国内一流专家非常重视,对这个理论予以了肯定。几十年来,“五叶四段”沿用至今,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剖标识,成为探索肝脏新手术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2.首次主刀“吴氏刀法”显神奇

1960年,长海医院迎来了一例肝癌切除手术。患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医院格外重视这次手术,派出最强大的阵容来完成手术:由外科主任郑宝琦亲自主刀,吴孟超为助手。院长也到手术室坐镇。

吴孟超知道手术对医院的重要程度,早上第一个来到医院。上午9时,准备工作开始。一切都按照程序进行:消毒、麻醉„„气氛有点紧张。郑宝琦站在主刀的位置,吴孟超站在助手的位置。其他几个人各就各位。就在手术开始前的最后一刻,郑宝琦突然把手术刀向吴孟超一比划,然后递到了吴孟超手里。手术室里的人都愣了。众所周知,一台手术失败,年高资深的医生责任最大,名誉也会受到影响;而此时手术若成功,功劳将是吴孟超的。

吴孟超不知所措,与主任交换了一下目光,立刻明白了用意:这是信任与鼓励,这是寄托和希望,这是人梯和基石,这是恩师的一片苦心。那一瞬间,他似乎增加了无比的勇气,与主任互换,站到了主刀的位置。

吴孟超握住了这把宛如柳叶的手术刀。那么熟悉小巧的手术刀,在今天却显得有些陌生和沉重。他稳定了一下情绪,有从“裘氏刀法”转化来的“吴氏刀法”,有对肝脏结构及血管走向的了如指掌,心情镇定下来。

第一刀划开,肿瘤显露出来,诊断正确。伸手一摸,知道了位置和大小。然后就是探查、剥离、切除、止血、结扎、冲洗、检查、缝合。手术有条不紊,如行云流水,只用了三个小时,凸显了“吴氏刀法”的稳准快。

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体征,一切正常。手术成功了!吴孟超激动地看了一眼主任。郑宝琦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吴孟超知道手术后护理的重要。病人被送进单人病房,吴孟超日夜守候。一天,两天„„七天过去了,病人度过了危险期,身体各项指标全部正常,三个星期后出院,回到了工作岗位。这是长海医院第一次成功的肝外科手术,也是全国肝脏外科成功的一例手术。报纸称赞:这是我国肝胆外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 3.巨瘤手术诞生捆扎新疗法

1975年2月,三个人走进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名大夫搀着一名中年男子。中年男子挺着大肚子,有过于十月怀胎的妇女,进门就说慕名来找“神医”吴孟超。

见到吴孟超,那名男子就想跪下,哀求着:神医,救救我吧!

一问才知,病人叫陆本海,是农民,特意从安徽千里迢迢赶来。8年前,陆本海肝上长了个瘤,有拳头大小。当地医生一检查,直径有4厘米,诊断为癌,便对家属说:病人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吧。

陆本海心灰意冷,两年过去了,还活得好好的,只是肚子越来越大。陆本海到另一家医院去检查。大夫做了穿刺,结果出血不止。大夫立刻停止穿刺,封住了伤口。之后这么多年,陆本海成了个“孕妇”,身心交瘁,痛苦万分。

吴孟超当时做了仔细的检查:肚子很硬,鼓得很大,敲起来“梆梆”作响。再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这么大的血管瘤,吴孟超从未见过。国外把4厘米以上的血管瘤称为“巨大”,美国一家肿瘤研究所遇见的一例最大的血管瘤,也只有25厘米,因怕大出血,不敢切除。陆本海的肿瘤已大大超过美国那个病例。把病人推出去,有很多理由,顶多落一个责任心不强,不会对医术和身名造成影响。

不能见死不救。“医生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裘法祖老师的教诲在吴孟超耳边响起。再大的风险也要承担!

吴孟超详细了解了病情,做到情况明,渐渐坚定了决心。他制定了手术方案:思路清晰、方案严谨、对策周密,把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全部估计到,并做了应急预案,以保万无一失。

院领导更加重视这次手术,成立了九个协作组:指挥、参谋、手术、麻醉、内科、输血、特护、后勤、联络,共40多人配合这次手术。这天早晨,吴孟超神情自若地来到手术室,用皂水和刷子从手指手掌一直刷到手臂,一遍两遍三遍;冲洗,一遍两遍三遍,然后轻挑手术服的衣领,向上一抛,待下落时,双手顺势钻入双袖。站在背后的护士立刻系好背带。所有手术人员各就各位,准备就绪。第二军医大学政委也来到手术室,现场督战。手术室里,吴孟超在做最坏的准备:先把桡动脉切开插管,一旦出现不测,正常输血不行就准备动脉加压直接输血。

8时25分,手术开始。一向稳准快的“吴氏刀法”今天慢了。他先在腹部开了一个小口儿,探看肿瘤情况,诊断正确。然后随探随开,看肿瘤,寻办法,更是为了病人少受开刀之苦。吴孟超的目光习惯性地不时向上看着天花板。随着肿瘤的探明,刀口也越开越大,从腹腔一再上移。吴孟超果断地说:取掉第六根肋骨。

腹腔完全打开了,显露出一个巨大的紫红色肿瘤,泛着蓝光,随着呼吸上下起伏律动。在场的医生护士别说碰,连看一眼都毛骨悚然。血管瘤就是血管上长的瘤,里面外面被血管包围,充满了血。像一个血包,碰到哪儿,稍有不慎就会破,出现大出血。吴孟超的手术刀要把长在肿瘤上的众多血管切断结扎,一根根切,一根根扎,再把肿瘤与肝一点点剥离开来。

肿瘤在考验着信心耐心,考验着体力意力。汗水从吴孟超额头洇出,护士马上蘸干„„时间一分一秒地在吴孟超手尖滑过„„从日出到日落。

天黑了。外面正是天寒地冻之时,而手术室一片温暖,无影灯显得格外明亮。

肿瘤与肝脏剥离开来。

吴孟超说:肿瘤太大,搬不动了,谁在下面接一下。

年轻力壮的助手说:我来。

最后一刀切了下去,那个巨大的“紫色怪物”从腹腔脱离出来。

小心,接住。吴孟超叮嘱着。

助手双腿一弓,站好了马步,双臂较力,接住了状如马蜂窝般的大瘤子。 吴孟超说:快去测测。

肿瘤63×48.5×40厘米,重达18公斤。

手术室的表针指向20时35分。53岁的人,在手术台上整整站了12个小时,此时没有一丝疲倦,兴奋异常。

吴孟超一再叮嘱护士:护理一定要跟上。

吴孟超在病房盯了一周。11天后,陆本海就能下床,体重长了15斤。一个半月后出院,回家务农,一直活到现在。

这个肿瘤的重量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有专家说:别说是30多年前,就是现在,这个手术的难度也是大得可怕。

这次手术的成功使吴孟超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临床应用后效果非常理想,从那时起到现在,医院用这个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无一例失败,成功率达到100%。

4.让中国肝胆外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吴孟超亲耳聆听了邓小平的开幕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给吴孟超极大震撼。他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如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闭幕词一样的感受,“科学的春天”来了。会上,吴孟超的《肝外科新成果——正常人肝脏解剖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国的科研成果何时能走出国门?

机会终于来了。1979年9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苏、英、法等6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著名外科专家,代表着世界外科的最高学术水平。中国也应邀派出了代表团出席。团长吴阶平,团员吴孟超、陈中伟、杨东岳,代表着中国泌尿、肝胆、断手再植等方面的外科水平。

初次与国际顶尖级的专家交流,吴孟超心里没底。是啊,紧闭了那么多年的国门,不知世界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他有点儿失去自信,不放心自己的外语,不放心自己的论文,不放心自己应对提问的能力。吴孟超深知:出访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着国家。出国前的两三个月,他练口语,听录音,改论文,整理材料,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生怕给国家医学抹黑丢脸。到了旧金山,他们四个人做了最坏的准备:发言中出现问题,或发言后有人提问如何应对,四个人做好了分工。

大会开始,吴孟超忐忑不安,洗耳恭听。当听完两位外国专家发言,共做了18例肝外科手术,吴孟超的心中有了底,知道了国际同行的状态。

轮到吴孟超,他大步走上讲台。

外国专家并不看好这位名不见经传、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讲演者。吴孟超?中国的肝胆外科?没听说过。这时大会执行主席突然宣布:因时间关系,将原定的15分钟发言时间改为10分钟,并对吴孟超说,你的发言不能超过10分钟。

啊?吴孟超蒙住了。他的论文经过了多少次锤炼,精而又精,总结了18年来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再加上配合的幻灯,怎么也要15分钟才能讲完。短了讲不完,长了不尊重,怎么办?两难境地时,他看了一眼台下。三位战友在看着他,这是他的精神支撑。从目光中,他获取了力量,头脑清醒了,向吴阶平走去:10分钟不够,怎么办?

出国次数较多的吴阶平非常沉着:你对会议主席讲,要求延长5分钟。他们会理解的,只是不要啰嗦。

吴孟超向主持人讲明了原因。会议主席略一思考,友好地一笑,同意了他的要求。

吴孟超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先声夺人:本文分析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总手术成功率91.2%,手术死亡率仅占8.8%,手术后5年生存率达16%,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

这组数字一说出,台下立刻引起骚动:“这位中国专家已经作了181例肝癌手术,成功率达到90%以上,真不可思议!”“181比18,中国人了不起!”

接着,吴孟超列举了18年来的成果,然后分手术特征、手术操作、降低手术死亡率、疗效评价四个问题分别论述。15分钟一到,演讲戛然而止。会场短暂宁静,之后掌声雷动。人们放下了蔑视,换之以尊重,不停地提问。吴孟超等四人用流利的英语一一作答。

国外众多媒体抓住了大会新闻:“吴孟超教授的论文使旧金山会议刮起了一阵‘吴旋风’!”“沉默的中国人,以东方特有的睿智,悄无声响地走入了国际外科手术的领先行列,这令所有曾经忽视了他们的人大大吃了一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追到下榻的饭店,邀请吴孟超到加州大学医学院参观讲学。

世界了解了中国。在这次大会上,吴孟超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国际医学

6 界用这种方式肯定了吴孟超,肯定了中国的肝脏外科学,标志着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5.治好一个病人就积累一分财富

87岁的吴孟超喜欢在病房里走走,按照专业术语说叫查房,了解病人情况。在病床前,吴孟超按按病人肚子,叩击听一听;揿揿病人的指甲;撸起裤腿看看病人的腿肿不肿;试试病人的额头,感受病人的体温是否正常;示意虚弱的病人不要说话,顺手轻轻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弯腰把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冬天查房,吴孟超总是先把手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接触病人的身体。他觉得,举手之劳,能给病人带来温暖。

每周,吴孟超要出一次门诊。他不能割断与病人的联系。那么有名的院士出门诊,挂号的自然非常多,本来上午只挂10个号,常为种种特殊原因而加号,多时能加到15个。他看病费时费力,问诊之间,总找机会与来自祖国各地的病人聊几句。简短几句话,让病人感到非常亲切,一下拉近了距离,愿意把心里话说给他听。

吴孟超亲手带过的徒弟已是第四代了。30年来,仅培养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就有56名,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肝脏外科的中坚力量。他常对学生说:看病是人文医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定要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热情接待病人。病人没有高低贵贱,医生要定好位,对病人要有信心、耐心、爱心、细心。医生没有挑选和应付病人的权利,只有为他们解除病痛的义务。一人生病,全家痛苦,有的还很穷,我们不能欺骗,更不能欺诈他们。

没有特殊情况,吴孟超每天都要上台手术。他不愿意放弃手术刀。他认为,技术和研究成果是病人给的,必须回报于人民,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他就要站在手术台边,一直工作到不能做为止。

肝病听起来让人感到恐惧,避之不急。吴孟超却依然与病人那样亲近,拉手问诊。不是不怕传染,而是为了拉近与病人的距离。从医几十年来,吴孟超亲眼见过三位大夫接触病人而死于癌症。惟一预防的有效办法就是洗手,在输血、输液、打针过程中要多注意。即使这样,也有避之不及之时。有一次,针刺破了手指,手术后,护士立即拉住吴孟超打了免疫针。吴孟超却很淡定,笑着说,这种事很难避免。每年体检,吴孟超都是抗体阳性,说明有了抵抗力。这肯定与接触病人有关。

几十年的从医生涯,已使吴孟超和病人融为了一体。他感谢病人给了他力量与智慧。他说,病人就是一本书,从门诊、治疗、手术到康复,内容非常丰富。治好了一个病人就积累了一分财富,认真清理总结这笔财富,积蓄下来就是一部巨著,掌握了就是一名好医生。

吴孟超有一套手保健操,一有空就做,以保持手的灵活。谈话时,他的双手常拢住茶杯,不停地转动着。大号茶杯衬托出活泛的手指,笔者同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细节:吴孟超食指上关节向外弯曲,像个钩。这是天生的吗?吴孟超一笑,说这是一辈子用力拿手术刀的结果。说着把食指与中指一并,指尖已经永远并不上了。这不禁让人心里为之一动:就是这弯曲的指头,把上万名肝癌患者从死亡的门槛钩了回来,至今也没有松劲。

7 人物心声

其实,作为一名医生和老师,看病、治病、做学问、带学生,是我的本职工作。有许多同行,他们做得比我好。我们有不少新的技术,就是向同行们学习的。党和人民却把这么多的荣誉给了我,2006年1月9日,胡主席就在这里,亲自给我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今天,党和人民又给了我这么高的褒奖,我心里很不安。这些荣誉和褒奖,不是我吴孟超一个人的,它属于教育培养我的各级党组织,属于教导我做人行医的老师们,属于张晓华、胡宏楷、陈汉,以及与我并肩战斗的战友们! 这些年,遇到不少年轻的朋友,与我探讨人生的意义,谈论知识分子的价值,还问我有些什么成功的秘诀。回顾我的一生,我常常问自己,如果不是选择了跟党走,如果不是战斗生活在军队这个大家庭,我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呢?我可能会有技术、有金钱、有地位,但无法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有多深,共产党员的分量有多重,解放军的形象有多崇高。我发自肺腑地感激党、热爱党,发自肺腑地感激军队、热爱军队!

有人问我:"你这一辈子不停地看门诊、做手术,会不会觉得很累,有没有感到很枯燥?"我的体会是: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他愿意做、喜爱做的事情,是很愉快的。我从拿起手术刀、走上手术台的那天起,看到一个个肝癌病人被救治,看到一个个肝病治疗禁区被突破,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我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人生的意义。

看来,我这一辈子是放不下手术刀了。我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有人说,吴孟超,你拿了那么多第一,拥有那么多头衔,获得那么多荣誉,你这一生值了。是啊,就我的人生来讲,这些东西确实够多了。但是要说"值",它究竟值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是,它凝聚着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知识价值、人生价值才会有很好的体现。回想我走过的路,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年的四个选择。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我这几条路走对了,就是秘诀。

岁月真是不饶人,我快90岁了。可我觉得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抓紧去做。特别是当前,我国的肝癌治疗主要靠手术,基础研究、药物研究还有许多难关,迫切需要突破。只要肝癌这个人类健康的大敌存在一天,我就要和我的同行们与它斗争一天。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我入党和从医时作出的承诺,我将用一生履行这个承诺!

第四篇:吴孟超先进事迹

60年前,他搭建了我国第一张肝脏手术台,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年届九旬,手中的柳叶刀游刃肝胆,精准不减当年;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在“感动中国2011人物”评选中,一生与患者肝胆相照的吴孟超院士以德才兼备的大医风范当之无愧地获选。继2006年1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这位至今依然坚守在医疗一线的老科学家再一次感动了中国。

吴孟超奠定了我国肝脏外科解剖学基础,开创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带领中国肝脏外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更加让人感动的是,他始终将裘法祖老师的教诲装在心里,为将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可以不顾个人的荣辱得失。他每每向学生强调:“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他每次接诊,都与病人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冬天查房,他总是先把自己的手捂热,再去触摸病人的身体,还常常用额头去感觉病人的体温。做完检查,他也不忘顺手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摆好床下的鞋子。每年大年初一,吴孟超都早早地来到病房,给住院病人一一拜年,送上新春的第一声祝福。他还在医院里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

很多人觉得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吴孟超事业的顶峰了,可这位身板硬朗的老人丝毫不肯停步,又联合汤钊猷、顾建人等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目前,他正在领导建设“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他说,过去的自己是一个实践者,现在的自己更是一个肝脏外科未来事业的“搭台人”,而他的同行们则敬佩地称他为“无影灯下的常青树”。

第五篇: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导

向吴孟超同志学习

他是爱党爱国爱民的杰出院士;他是手术台上的一盏明灯;他是肝脏外科领域中的一代宗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老先生。

【校园时评 记者毛志成】6月15日下午3点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举行,礼堂坐满了人,中科院的处级以上干部和学生听取了该报告会。报报告会成员分别是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护士长程月娥、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王红阳、湖北省随州市农村信用社职员 王甜甜、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

忠诚赤子

他说:“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这句话,来自于吴老的切身体会。吴孟超5岁时,随母亲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做工的父亲。抗战爆发后,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去英国读书,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为祖国培养未来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每年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出国留学后就不再回国。吴老这一感人事迹这无不激励我们这些年轻人们要怀有一颗立志报国的忠诚赤子。

坚强战士

快到九十高龄的吴孟超老先生,就去年动刀多达100多次,至今吴孟超已经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早已功成名就的吴老,在不少人眼里,本可以选择尊荣,选择享受,选择超脱,甚至还可以选择很多,但他选择了继续前行。他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吴孟超同志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吴孟超拿了那么多第一,拥有那么多头衔,获得那么多荣誉,是什么动力还继续驱动做他呢!那是祖国和人民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动力。他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知识价值、人生价值才会有很好的体现。”

吴孟超同志的感人事迹,展示着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医者的仁心大爱,不愧为我国医疗科学战线的一面旗帜,不愧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不愧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我们要学习吴孟超同志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无私奉献、情系人民的高尚品格,学习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取。

上一篇:商业计划书模版范文下一篇:鼠疫加缪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