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2024-05-23

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精选6篇)

篇1: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项目背景

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幼儿园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身处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因此,和谐校园不但表现为幼儿园内部组织结构及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也要充分体现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之间融合互动,和谐共建。

幼儿园教育与社区、家庭的融合互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意味着幼儿园教育课程利用资源的扩大,也蕴含着幼儿园办学理念和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在本质上突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社区与家庭的丰富教育资源(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组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的策略,以形成幼儿园、社区与教育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合力。同时,又要积极地构建幼儿园对社区参与的机制,主动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 创造性地为社区各项事业服务,为家长服务,即在服务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支持。

二、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和谐校园创建工作,构建以幼儿园为主导,家庭、社区联动的教育合作共同体。从“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出发,整合社区、家庭资源,扩大教育的空间,拓展教育的途径。同时,以社区为平台,以服务为纽带,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社区氛围,深入推进“大教育”,为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区作出积极贡献。

三、基本做法

(一)构建家园、社区合作组织,形成共同教育互动网络。

1、成立家、园、社区协作委员会。它是由虹桥镇文明宣传科、教委、团委、妇联、社区学校、幼儿园两个教学点及社区人员(村、居委)、家长代表组成的一支组织管理机构,以社区为平台、以服务为纽带、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宗旨。同时制订了相应的《家、园、社区协作委员会章程》,统一教育思想,确保了活动的统筹,信息的流通,运行渠道通畅和经费的投入。合作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

2、成立家教社:由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幼儿园代表组成,改变原家长学校主要由教师、部分家长担任的局面,拓展家教社指导者的队伍:由教师指导家长扩大为家长

教师、家长

家长双向指导,使家长、教师的科学育儿能力起到互补作用。

3、成立教育顾问团:虹鹿幼儿园聘请了有关课程实施与评价、幼儿保健、早教指导、教育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定时向家庭、社区、幼儿园开展指导工作,为合作共同教育保驾护航。

4、建立文明社区建设区域联动体系:依托政府建立区域联动体系,整合村、公司、居委的资源,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结合社区文明创建重大活动如:慈善义卖、中外家庭联谊会、爷爷奶奶金婚庆典等,共同商讨制定活动方案,确定具体分工。在联动的过程中,不断协调与增强共同合作的运行网络、机制、功能。

5、成立早教中心:通过早教中心指导站,建立亲子互勉册、开展社区讲师团讲座、早教菜单式辅导免费活动,满足社区对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需求。

(二)整合资源,完善网络,形成家园、社区合作教育的融合互动。

1、建立家长、社区资源库共享。

以往互动开展形式更多是家长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本班、本校的家长资源、周边社区资源的共享。现在打破围墙,将两个园所的家长、社区资源整合共享,将各类资源根据开展的主题活动整理汇总,张贴在各自的班级内,随时使用,充分体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将资源最优化。通过提供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为幼儿园办学充实教育力量、教学资源,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社会支持。

2、实行双向开放。

以幼儿园为主,家庭、社区为辅合作活动有:家教社、教师志愿者活动、家长资源库建立、亲子活动,各类主题活动(玩具交易会、与社区老人心连心、虹鹿家庭才艺秀、虹鹿民间游戏全家玩等等),0~3岁早教菜单式指导活动。如在“与社区老人心连心”系列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来到虹桥敬老院关心老人,为老人们带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的爱心饼干、用自己的钱(压岁钱、卖旧货的钱、在亲子玩具交易会上“赚”来的钱)为老人购买围巾、手套等日常用品;幼儿还为老人们送上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和老人共同游戏活动等,给老人们带去一份浓浓的关爱之情。以家庭为主,幼儿园、社区为辅合作活动有: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志愿者、家长义工队服务、家长经验交流与讲座、家长沙龙、家教知识比赛等。以社区为主,幼儿园、家庭为辅合作活动有:区域联动、社区卫生和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等,具体有慈善义卖、中外家庭联谊会、为爷爷奶奶庆金婚、节约社会环保服装秀、弄堂七子游戏、亲子运动会、文明储蓄践行活动等。

四、主要成效

1、推动了我园和谐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开展。

通过幼儿园、社区、家庭之间的融合互动,和谐共建,我们积极利用各种家庭、社区资源,加强了学校自身建设,扩大了教育空间,形成了教育合力。幼儿园团结向上的良好形象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进一步推动了我园和谐校园创建工作的开展。两年来,幼儿园先后获得区文明单位、区文明示范岗、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还被评为市“十一五”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区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区对口联动互进单位带教园,区骨干教师柔性流动输出单位,市托幼协会、华师大等见习基地;在 08年6月区办学督导中,被评为A级一等。

2、优化了虹桥镇和谐大教育环境。

虹桥镇相继参加了“国家安全文明城镇”、“上海市文明卫生城镇”的创建,幼儿园作为社区成员之一,组织幼儿、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虹桥镇社区“金秋闵行”、“文明储蓄”、“中外家庭联谊会”等主题活动,并成为了“社区安全教育基地”,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检查。幼儿园与社区、家庭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局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的新型关系,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育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氛围。

3、更新内化了家长教育观念。

家长们通过全程参与幼儿园主题活动,对新课程有了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使家长的教育观念能及时更新并内化,从而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成为了我园“家长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参与幼儿园、社区教育实践活动的家长志愿者比例从原先的不到10%上升至50%以上,由此表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已得到了明显的更新与提高。

4、开发拓展了园本课程资源。

幼儿园与社区、家长志愿者的系列互动实践,拓展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开发了丰富的园本课程,使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由“关爱盲童”等产生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已成为我园课程资源的一大亮点;家长志愿者定期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教学、演出等活动也成为我园课程实践的一大特色。

4、促进了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从对我园大班毕业的73名幼儿跟踪调查中发现:由于他们在幼儿园时经常参与一系列社区实践活动,在经历了一学期的小学生活后,家长和现在所在学校的老师们普遍反映:这些孩子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人合作、性格开朗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同龄幼儿。总之,幼儿园与社区、家庭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幼儿园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社会和谐发展对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0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中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可见幼儿教育是涵盖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个基本单位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

一、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幼儿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幼儿园教育,它是家庭、社会、幼儿园共同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社区是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它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代系统。其中,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是指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周边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以及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等之间的联系。这三项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任何教育问题的产生都不是其中某单一因素所导致的,其解决也非某单一因素所能独自完成的。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影响因素,它们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能够优势互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力量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健康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都将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合作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趋势。本人结合从事了多年的幼教事业,对此问题积累了一点看法和想法,在此与大家一同探讨。

二、当前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现状。

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我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家长的个人素质、教育观念和意识都在不断的提高,幼儿园也在不断的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但这种合作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它只是一种简单的互相联系、互相交流。这种联系和交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其方式比较单一,如:家长会、家访、接送交流等,这些方式还谈不上双方的合作共育,只能说是信息的告知、报告或交流。在这种状态下,家长很难完全理解幼儿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很少主动为幼儿园提供帮助,甚至会造成双方的误解,家长认为教好孩子是幼儿园的责任,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就是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师则觉得家长不懂教育,没有发挥教育作用,不能配合幼儿园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很多社区为了孩子就学方便都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并注入了一部分的资金购买教学设备,优化办学条件,但很少在人力、信息资源等方面为幼儿园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持与协作,未能真正发挥对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幼儿园也只是把保教活动实施在幼儿园内,很少对全社区的儿童及相关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在经济发展不活跃,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谈不上园社的合作共育。

三、在如何促进三者有效共育,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方面我认为:作为幼儿保教专职机构的幼儿园,在三者之中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为社区教育中心,面向社区全体幼儿,以《纲要》为指导,通过各种科学的途径和方式,架起幼儿园和家庭、社区之间合作共育的桥梁,以便科学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想法:

1、积极宣传,鼓励家长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孩子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教育,但很多家长还存在误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专职,家庭只需提供物质及生活上的供给,对孩子仅停留在养育的层面,而有的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经验,重视教育而不懂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幼儿园因发挥主导作用,改变与家长沟通的模式,建立起情感交流、信息互动的多渠道合作模式,如设立:宣传栏、家长会、家长学习班、家长热线、家园校信通、网络交流等等,为家长提供最新的育儿信息,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带头学习,营造爱学习的家庭氛围,用自己好学的精神感染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2、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其为教育服务,定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为了家长及时、全面的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幼儿园应做到了“三公布”:开学初在家长会上公布学期幼儿培养目标;每月在家长园地公布月工作目标;每周向家长公布周重点,并在周重点中增设“请您配合”一栏,请家长协助完成目标。如:“

十、一”国庆节前、教师可以在“请您配合”中写道:“国庆节即将到来,请家长们和孩子一起收集祖国大好河山的资料、祖国的四大发明、祖国成立历程的各种资料,在外出活动中请您有意培养孩子公德意识:如尊老、爱护花草、不乱扔废弃物等。”短短几句话既使家长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又使家长知道了为配合目标的落实,自己应如何做。其次家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得知,自己本身对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家长们为了能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不产生负面教育影响,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无形中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再次,家长在社会中充当的是各行各业的人员,掌握各种业务技能,在内容丰富的保教活动中,幼儿园可以有针对性的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参加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例如:有次,为了对幼儿进行更好的健康教育,我特意请来了一位当医生的家长参与我们的健康活动,孩子们都觉得新鲜有趣,积极主动地提出了一个个自己平常遇到的保健问题,家长把专业、科学的卫生知识结合生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演示,为孩子们解惑。在欢快的气氛中,孩子们即解了了一些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又愉悦了情绪,而家长也高兴地说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和孩子们在一起让他感到轻松又快乐,十分喜欢参与幼儿园活动。

3、组织多种形式的家长协作活动,为家长搭建互学互助的平台,丰富家园共育途径。目前幼儿家长素质及教育理念参差不齐。从文化水平来看,家长中的文化层次从不识字的文盲到高学历的博士,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教育观念来看,有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追求功利性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有些家长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追求幼儿个性化的发展和身心和谐。因此,成立家长协作组织,有利于家长与家长之间建立友谊,互相勉励,互相支持,使家长管教孩子不再感到孤独无助。此外,家长中人力资源丰富,可增加和拓展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育儿活动。如我园成立了“爸爸妈妈俱乐部”,通过整合、开发幼儿园家长资源,举办幼儿养育教育专题讲座、专家咨询、会员交流、亲子互动等活动,力求为幼儿的父母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与此同时,由于很多孩子是隔代抚养的,因此我们还成立了“爷爷奶奶俱乐部”也很受欢迎。

4、把幼儿园教育融入社区,并招募社区中热心人士参与幼儿园教育,建立园社的共育平台。幼儿园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到共育的效果。首先,幼儿园要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如:社区内有的父母忙,未能按时接送孩子,可以增设晚托班;有的小学生中午用餐困难,可以在幼儿园开设“学生小餐馆”,还可以为社区的新父母开展“0——3”幼儿保健护理知识讲座等等;这不仅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还扩大了幼儿园的影响力。幼儿园还可以带领幼儿在社区内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美丽家园人人有责”的环保活动、“为爱伸出你的手”的献爱心活动等,不仅让幼儿得到教育,而且服务了社区。其次,社区中人力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空间。幼儿园可以向社区招募志愿者加入园里的活动,如:英语教育、角色游戏、物理实验、多媒体教学等,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提供专业知识、技能资源。此外,志愿者还可以为幼儿外出提供交通工具、帮助幼儿制作教玩具、帮助修理园里水电用具与设备、协助筹备大型活动等等。以此发挥双方独特的优势,达到资源共享,互相服务,共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目的。

5、牵头组织社区设立教育资金或慈善机构,关注底收入家庭,让每个幼儿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低收入家庭子女是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将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提倡家、园、社区共育,针对的不仅是上得起幼儿园的孩子,还要发挥集体资源优势,关注低收入家庭子女,在教育物资上给以扶持和帮助。例如,由幼儿园牵头,鼓励社区启动教育资金对低收入家庭给以学费及学习用品上的支持;开展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上门指导服务;幼儿园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早教信息,举办讲座,让特困和散居儿童随班就读等,以保证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优质的早期教育和服务。

6、发动社区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的合作状态,使社区学前教育质量有所保障,职能更趋明确,使经费与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让家、园、社区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产生最大的整体效益。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幼儿园的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幼儿园内部的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观,让幼儿园教育跨越围墙,开发并发挥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最大功能,去探索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新模式,不断扩展幼教天地,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途径1.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配合(1)家园形成教育合力(2)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①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②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3)家园合作的方法 ①家长直接参与: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夏令营活动。②家长间接参与: a.个别方式的家园联系:家访;家园联系簿;个别谈话。b.集体方式的家园联系:家长专栏;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4)家园合作的问题 ①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②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脱节。2.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途径(1)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2)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3)幼儿园与社区结合的问题(4)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注意事项

篇2: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一、幼儿园为什么要与家庭、社区合作(一)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担负着养育幼儿的重大责任。对于幼儿来说,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最重要的需要。家庭这个以血缘关系组成的、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群体是幼儿最重要的安全基地,幼儿的成长不能缺少家庭天伦之乐的生活气氛。

2.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幼儿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每个幼儿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待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等。这一切在幼儿入园后,仍然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只能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否则教育效果不佳。

3.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

家长与幼儿天然的联系使家长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旦家长与教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携起手来,教育效果就将倍增。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表现在: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长的配合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的配合

社区是指比较完善的社会生活小区。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思是,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对幼儿影响最大的那一部分。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幼儿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家庭文化水准的提高,社会人际交往的发展,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学习途径。媒介成了幼儿一个主要的学习促进者,幼儿园已经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地方,教师也已经不是幼儿信息唯一的源泉,甚至不是主要的源泉。幼儿园必须在与社会的合作中去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发挥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导向作用。无视外部的强大冲击,封闭在幼儿园围墙之中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此外,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这对包括幼儿园教育在内的初等教育的目标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初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2.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周围的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是扩大教育的空间,更是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2)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不仅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幼儿园教育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社区的积极参与将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

(3)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文化无形地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优秀的社区文化更是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较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相对较好,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其中,社区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

二、幼儿园怎样家庭、社区合作(一)幼儿园怎样与家庭合作 1.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之间合力的大小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完全一致时合力最大。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按《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负有“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的责任。

2.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家园合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家长直接参与指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如共同商议教育计划、参与课程设置、加入幼儿活动、深入具体教育环节与教师联手配合(共同组织或分工合作)、被邀请主持一些教育活动等。家长间接参与指家长为幼儿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或将有关意见反映给幼儿园和教师,如家长会、家长联系簿等,而自己不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各层次的决策和活动。一般的家园联系大多属于这一类。

(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还存在不少错误观念,如偏重智力、技能的培养,轻视社会性发展,把幼儿的自我表达、与同伴交往、自我评价等都列为最不重要的项目。家庭教育的方法一般比较简单、盲目,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家园合作中,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促进、相互结合、可同时进行的。3.家园合作的方法

我国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通过开放日、亲子游戏等让家长直接参与;通过家访、家园联系簿、家长学校等让家长间接参与。

4.家园合作的问题

在家园合作中,有两个问题是较普遍的,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表现为“三多和三少”,即家长虽然进入了幼儿园,但参观的多、参与的少;间接参与较多、直接参与较少,家长很少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深层次的环节中;一次性的直接参与多,经常性的直接参与少。

二是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脱节,表现在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往往是和幼儿一起游戏,而回家后不大可能把这些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家长学校也常常是在家长看不到幼儿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因此难以产生有针对性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应当进一步开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让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幼儿园怎么样与社区合作

1.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幼儿园在社区中发挥自身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优势,向社区辐射教育功能,如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幼儿园,供社区的儿童利用园内的设施等。

2.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幼儿园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应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为优化社区的文明质量做贡献,如美化幼儿园环境、提高幼儿园教师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习惯等。幼儿园通过社区活动和园内教育活动的结合,可以同时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

3.幼儿园与社区结合的问题

幼儿园与社区的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结合还缺乏经验。在结合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较多流于形式,实质 性的教育效果不大;打乱了幼儿园的生活常规,加重了教师和幼儿的负担;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和幼儿园教育活动分离开来,不能有效地利用社区环境来深化幼儿园教育。另外,对与社区的结合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认为幼儿园周围的社区环境不好,所以不能合作等。

4.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注意事项

(1)幼儿园与社区结合并不是要求幼儿园在本职工作之外去搞什么大型活动,参与社区的活动也不是增加教师与幼儿负担的额外工作,幼儿园完全能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纳入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去,二者应当、也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2)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一旦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之中,将大大扩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不仅对幼儿在德育、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幼儿在智力、科学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也有独特的作用。

(4)是否能开展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社区环境条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敏锐地抓住问题,发现有教育价值的事情或现象,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同时,与社区结合可以贯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

总之,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共同合作,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必须完成的任务。

主题二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园与摄取为什么要合作

2、掌握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教学重点: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教学难点:

具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初步能力

教学准备: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案例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问题研讨】幼儿获得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幼儿园

渠道 家庭 社会:特长班、大众传播媒体、电视等

幼儿园已经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渠道,幼儿既可以从幼儿园获得信息,又可以从社会(大环境)中获得信息。幼儿既接受幼儿园教育,又受社会的影响。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园必须与社区合作。因此,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

社区是由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结成的文化生活共同体。

(一)利用社区资源,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问题研讨】幼儿园利用社区中哪些因素教育幼儿,可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社区资源有社区内休闲的绿地、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活动中心、影剧院等。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节日娱乐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图书馆的功能,怎样到图书馆寻找资料等活动。

(二)参与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一)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开展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二)与社区内各种机构组织建立联系

(三)通过家庭,推动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实践操作】

1、观看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光碟——福利院。

2、收集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优秀案例

3、学生讲述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优秀案例

4、设计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活动方案(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篇3: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背景与意义

(一) 学校教育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自有人类产生, 承载着文化与生活传承功能的教育便出现了。随着人类的发展, 教育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学校教育从萌芽到实体化、形式化, 再到制度化的发展, 呈现了它从社会生活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历程。当然, 学校系统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分离。但是, 发展至今, 实现了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系统确实面临与社会阻断的危险, 正规教育的封闭、划一与狭隘不容否认。学校以外的多种教育形态、教育资源、教育影响, 虽然在制度化教育的辉煌中黯然失色, 但其对学校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当前对于封闭、划一的制度化教育的反思, 就是在探寻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再次融合的可能和方向, 以形成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在微观层面, 无疑必须关注学校与社区的融通, 从而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使原本呈现对立状态的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逐渐走向统一和融合, 奠定学习社会的基础。

(二) 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演变

学校是社区的一个子系统, 其与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组成社区体系, 满足居民社区生活的各种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 学校呈现不同的特征。例如, 在以血缘型为主要特征的原始社会末期, 养老场所或习礼乐的场所兼具教养职能, 其社会功能在社区的体现就是族群生存经验和规范的传递, 学校本身没有独立性, 模糊地融合于族群社区之中。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后, 地缘型社区的学校开始成为专门机构, 有特定的培养人才的目标, 但又是家庭、教堂、庙宇等价值的延续, 是社区居民的中心, 发挥教化民众的功能。

自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 学校作为学习者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机构, 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 在社区的学习和文化活动中常常充当主导角色。根据西方社会学校和社区关系发展的程度和特征, 有学者将这一动态发展过程概述为三个阶段[1]:学校与社区相互隔离阶段;学校服务社区, 社区依附于学校阶段;学校与社区合作阶段。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都领先于我国, 上述三个阶段的特征在我国1949年以来的稳定发展时期都有所体现, 但真正引起重视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三)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改革学校教育与行政的呼声越来越高。原因在于:一方面, 现行学校教育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比如, 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生活、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就非常突出;另一方面, 社会整体环境的变迁要求学校教育主动改革, 从而在社会变化的过程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也表明, 仅仅依靠发展制度化教育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是不切实际的, 必须在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中促进学习社会的形成。学校教育制度要以促进人终身学习和创建学习社会为改革方向, 推进教育社会化, 充分发挥其社区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作用, 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要从管理体制着手, 改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 吸引社区参与监督管理学校, 服务于学校, 同时, 学校回报社会, 服务于社区。建立社区教育中心, 完善教育信息交流、管理体系, 实现社会教育一体化。

我国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 已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 (包括青少年) 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 以适应教育与社会的相互需要。社会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最终走向统一——学习化社会的形成。社区教育要走向未来, 实现学习化社会, 其途径是教育要走向社会, 社会要教育化。这也是社区教育的必由之路。而社区教育的共同参与, 社区与学校的双向服务便是社区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方面, 学校要敞开大门,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参与学校的监督、评价和管理, 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参与学校发展规划, 以及参与培养与教育学生;另一方面, 学校向全体社区成员开放, 服务于社区成员, 回报社会。

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不断推进。1993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 吸收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 参与学校管理, 优化育人环境, 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而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已经从最初社区支援学校的阶段、学校回报社会的阶段, 进而发展到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阶段。这种趋势体现在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具体内容上, 就是由最初将社区作为学校的德育基地而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拓展到学校利用自身教育、文化等优势参与社区建设, 帮助社区发展, 再到目前学校与社区“双向服务”, 互相促进, 其中典型的就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发展。

(四) 终身教育理论对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影响

终身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最初是由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这一理念虽然逐渐获得全世界教育界人士及普通民众的关注, 但迄今为止它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还不存在相同的价值基准和主张。笔者赞同保罗·朗格朗的观点, 即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合”[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张:“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3]这一主张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时间都应该有教育的在场;二是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在垂直方向上的统一综合。

在此概念下, 终身教育不单单是指受教育时间的延长, 而更是一种对教育的思维方式的深层变革。它“包含着对每个人生活的基本问题采取新的态度、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 [4]。一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也就是说, 人的基本需要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并不局限于宣扬“以人为本”的口号, 而是期望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一种对于人性和人的愿望更加尊重的更有效和更开放的社会”[4], 以使人真正实现生命及精神的自由。二是赋予教育新的历史责任。长期以来, 教育对于社会或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工具, 而终身教育则要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需要, 即一种精神的需要, 其责任被拓宽和重新理解。三是在实际操作层面, 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教育。在时间上, 人的一生都应该享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并且是平等和自由的;在空间上, 终身教育的理想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化。四是综合所有可用资源实现教育社会化。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教育的机会将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也可以说社会已经教育化了。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创建学习型社会, 学校与社区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们不仅是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 更为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开展与完善提供了条件与保证。正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使学校和社区这两个互相独立的领域开始有了沟通和合作, 在教育的认识上达成了统一。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实践意义——基于社区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双重价值

我国的社区发展缘自城市管理体制变革。在我国, “通常认为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为社区的地域空间”[6], 这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地域的概念。在我国原有的社会管理结构中, 有纵向的“单位”和横向的“地区”两个系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地区”系统还占有一定的分量, 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绝大多数居民的生存依赖都转到了单位, 单位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和独立, 街道的行政权力被分割和空置, 原有的社会组织功能亦被侵蚀。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非单位性的组织和活动的出现, 社会人口流动的频繁使得单位的行政能力越来越弱化。“传统条线式的‘行政一体化’社会结构体系向以地域为依托的结构体系转变”[7], 带来了权力和资源的重新组织, 以地区为组织系统的结构重新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区发展的政策法规, 并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2000年年底出台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首次提出较为权威的定义, 即“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 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8]。

社区建设的发展, 对教育提出了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一是以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区教育的开展;二是学校在社区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有学者认为, “社区教育”最早源于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被认为是对“社区教育”概念的最初诠释[9]。此后, 社区教育的内涵不断扩充和完善, 其教育理念和活动形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主要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 对局限在一定范围或特定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实施民众教育的泛称。我国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 已逐步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 (包括青少年) 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中的主要功能有四个:社区教育可以形成社区居民的积极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社区教育可以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社区教育可以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可以培养居民良好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10]。

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在实践中, 发展社区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 提升社区教育的整体合力是十分关键的课题。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 依存于社区的地域空间, 其在发展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是社区发展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首先, 肩负人类文明传承和创造使命的学校, 拥有丰富的知识文化资源, 但这些资源本来具有专属性, 由教育行政部门用于特定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将其用于发展社区教育, 必然期待重新定位学校所属资源, 在肯定其专属性的同时, 也要承认其公共性的一面, 它既用于特定群体或部门, 又对社区居民开放。其次, 学校能够通过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而产生文化辐射功能, 这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如何将这种以往呈现隐性状态的功能显性化, 促进学校对社区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提升, 这也是学校定位其社区角色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学校的发展, 既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又受其所在的社区的影响。在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下, 学校是各种单位管理系统中的一支, 属于教育行政系统, 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 并对其负责, 纵向的行政关系十分密切, 而横向的和周边环境的互动则极为松散。1995年, 《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法人地位。近年来, 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也在分化和改组, 逐渐发育出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等三个相互制约的主体。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教育行政部门逐渐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学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以往, 学校只需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如今学校需要越来越多地与周边单位和社区打交道。目前, 学校公共关系研究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学的重要课题。学校如何处理与社区的关系, 获得社区组织、居民对学校发展和教育的支持, 是其重要领域之一。

总之, 学校自产生之日起, 其发展就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一方面, 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 社会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撑。在这种交叉互动中, 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从萌芽阶段的互相融合, 发展到制度化教育与社会的隔离, 进而又发展到教育与社会的再次融合。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在具体实践层面表现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之下, 学校与社区也从两个独立的系统发展到单向服务, 再到互相合作, 其关系越来越紧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两个本来不同的系统, 也在终身教育的体系中也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和合作的基础。如今, 学校与社区加强合作, 互相服务, 共同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摘要:在我国, 以街镇、 (村) 居民点为基本地域单元的社区成为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学校是社区地域范围内的专门教育机构,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与实践促使原本封闭的学校在资源、管理等方面寻求与社区的合作与共享。文章追溯了宏观历史背景中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近代学校制度形成以来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演进, 以及当代终身教育理念对学校与社区关系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必然性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校与社区,合作,背景,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生, 康瑜.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和社区关系的重建[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4) :44-47.

[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3.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90.

[4][5][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 陈树清, 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53, 74.

[6]丁水木.论街道社区和社区行政[J].社会学研究, 1997, (5) :14-18.

[7]马西恒.社区建设:理论的分立与实践的贯通[J].天府新论, 2002, (4) :70-76.

[8]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N].新华日报, 2000-12-13.

[9]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 1999, (3) :20-24.

篇4: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关键词】幼儿园 家庭 社区 合作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3-0034-03

【作者简介】郭丽,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陕西 宝鸡 721007

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功能的认识发生了一些转变,即幼儿园不只是单一的专职保教机构,而应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社区综合性服务机构。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幼儿园与家庭不应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幼儿园与社区不应是互不相干的关系,三者应加强联系,构建合作共育平台,共同承担保教责任,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从而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育完全融入了社区这个广泛的空间,让家长充分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借助家长发挥的各种潜能和提供的资源,开展可行的社区幼儿教育。换句话说,瑞吉欧教育体系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学前教育”就在于他们形成了高效的家、园、社区共育关系。因此,分析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有效性,提高三者合作共育的成效,是构建三方共育平台的重中之重。

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表现形式及其成效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师、家长及社区人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三者合作共育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才是最有效的,什么样的共育模式才能真正产生应有的效果,对此应进行深入分析。就目前来说,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其成效也各不相同。

(一)公事公办式

回顾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的历史可以发现,在社区概念尚不明确时,看到的只是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这种合作共育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还存在一定差距,它其实是一种互相联系、互相交流。这种联系与交流的目的虽然也是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其方式比较单一,如家长会、家访、接送交流、家园联系栏等,这些方式还谈不上双方的合作,只能说是信息的告知、报告或交流。幼儿园与家庭还远未达到合作共育的状态,双方是一种若即若离、公事公办的关系。在这种方式下,很难产生积极有效的合作共育成果。家长往往不能完全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也很少主动为幼儿园提供帮助。幼儿园则认为家长不懂教育,没有发挥教育作用,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双方的误解。因此,传统的公事公办的家园关系是无法产生积极的教育成效的,其合作共育的程度还十分欠缺。

(二)互动交流式

由于家、园、社区三方有着共同目标和利益,三者在长期相处过程中便会形成一种互动交流的合作方

式。如,幼儿园利用自身资源对社区可以起到教育辐射的作用,社区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可以为幼儿园所用,家庭与幼儿园则可以进行具体教育活动上的互动。在这种状况下,幼儿园、家庭、社区形成了更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其合作共育的有效性大大提升。一方面,幼儿园不限于单纯履行保教职能,可以为社区提供多种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家庭和社区通过互动交流可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从而主动为幼儿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由此可见,与公事公办的共育方式相比,互动交流的合作共育能够产生更大的教育成效,也体现出三方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

(三)渗透融合式

幼儿园、家庭、社区仅从形式上进行合作是不够的,必须像瑞吉欧那样向着全方位、深层次渗透融合的模式发展。例如,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积极借鉴国外的做法,由当地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扩展学前教育的服务对象,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处境不利”的儿童倾斜,服务内容从教学扩展到为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教育、保育、健康和家庭支持等,使幼儿园、家庭、社区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服务网络,为儿童的早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全方位渗透融合是最为有效的合作共育方式,但在操作上却存在着一定难度,还需不断探索。

二、影响幼儿园与家庭、社区有效合作的因素

(一)缺乏合作共育的长效机制

偶尔的合作,短期的合作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成果。就目前来说,虽然幼儿园对家园合作充满期待,但限于人力、物力、时间、空间的有限性,无法与家庭和社区达成长期的共育关系,三方的合作总是在一些特定的时机和状态下进行,一旦过去,下次的合作总会变成未知数。这样一来,合作共育便会流于形式,变得表面化、肤浅化、庸俗化,看似有合作,却无法产生长期的持续的效果,导致三方的合作共育无法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社区教育理念欠缺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工作,家庭是儿童生活的场所,社区是服务性的机构,三者各自为政,没有共同利益。随着教育社会化观念的不断加深,虽然很多人已认识到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幼儿园之内,应扩展到家庭和社区,但这种社区教育理念并未真正深入人心,或受人们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较大。当大多数人对社区教育理念没有完全理解时,那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便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对其也就不会重视了。

(三)政府统筹管理与支持不足

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目前处于“民间”状况,政府并未“统筹”管理。这样一来,公众对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理解便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三方的合作不仅没有资金的支持,也缺乏积极的政策导向,由此,要得到全社会对这一工作的关注和理解,便十分困难了。

三、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社区有效合作的对策

(一)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管理和协调社区教育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这使得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随意,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的合作状态,使社区学前教育质量有所保障,职能更加明确,使经费和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让家、园、社区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产生最大的整体效益。

(二)幼儿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建立合作共育的长效机制

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应积极行动起来,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为创建持久的合作关系而努力。首先,幼儿园要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如,有的幼儿园为解决社区内小学生中午用餐难的问题,专门在幼儿园开设“家庭小饭桌”,收取低廉的餐费,让小学生在幼儿园用餐和午休,这不仅可以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还扩大了幼儿园在社区的影响力。幼儿园在与社区交流的过程中,应坚持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幼儿园要及时了解社区对教育的态度,只有社区重视教育,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教育观,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育才能长久而顺利地进行。此外,幼儿园要致力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协助社区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网络,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作用,达到长期的资源共享,互相服务。

(三)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园教,优化家庭教育

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很多家长甚至缺乏科学的育儿经验,家长们重视教育但不懂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家、园、社区共育便是改变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与家长建立起情感交流、信息互动的多渠道合作模式,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园教,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亲子活动,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误区。家长则要带头学习,营造爱学习的家庭生活氛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孩子,不断优化家庭教育。

(四)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关注低收入家庭,确保教育机会均等

社区中的低收入家庭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将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家、园、社区共育的背景下,更要关注低收入家庭子女,在教育上向他们倾斜。可以由社区牵头,幼儿园参与的方式,开展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上门指导服务,为低收入家庭免费提供早教信息,举办讲座,让特困和散居儿童随班就读等等。总之,社区应积极协调,满足居民对教育多方面的需求,保证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优质的早期教育和服务。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有效性上看来说还需要不断加深和完善。只有积极探索三方合作共育的最佳途径和方式,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加大社区教育投入力度,使合作共育向着深层次、全方位、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三方合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生兰.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黄志敏.家园共育的教育价值探究[J].山东教育.2007,(4).

篇5: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龙岩教师招聘幼儿教育理论基础考点: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本节主要围绕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为重点,涉及有幼儿园家庭教育的含义、作用,家园合作、社区合作的方法。

广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对幼儿实施教育、施加影响的同时,也要受到来自幼儿的教育和影响。

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则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

不论这种教育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都发生在家庭生活之中,并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从体、智、德、美诸方面积极地影响着儿童,把儿童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用的人才。

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家园合作的方法:

口语法,包括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交谈。文字法,包括问卷调查;家园(所)联系本;宣传栏。

活动法,依据家长参与活动的目的,活动法可分为观摩、庆祝、服务和管理四种。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与社区资源共享。请进来的方式,即幼儿园根据自身教育的需要利用社区资源;走出去的方式,幼儿园与社区携手,共同为社区提供便民教育和服务。

当前我国这种社区活动形式主要有:建立儿童活动机构;开展流动幼儿教育服务;建立家庭教育辅导站,开展指导家庭教育的活动;与社区联手,优化社区环境的活动。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问题:幼儿园与社区的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结合还缺乏经验。在结合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较多流于形式,实质性的教育效果不大;打乱了幼儿园的生活常规,加重了教师和幼儿的负担;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和幼儿园教育活动分离开来。不能有效地利用社区环境来深化幼儿园教育。另外,对与社区的结合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认为幼儿园周围的社区环境不好,所以不能合作等。

篇6: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切实开展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心得体会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同担负起幼儿教育的重任,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新《纲要》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事实上,幼儿的发展历来就是幼儿园、家庭、社会等诸方面教育影响力“汇合”的结果。为了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我们牢牢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打破关起门来孤军作战的局面,与家庭、社区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导各方面力量,使之支持、放大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沟通是开展“三结合”教育的必要前提

新《纲要》中指出:“家庭、社区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通过家园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社区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开展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的必要前提。沟通体现了尊重,换来了理解和支持。

1、以交流为平台,建立起深厚的伙伴之情 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家长作为家委会成员,提供各种机会与家委会委员平等交流,让他们深入了解情况,参与管理。由于幼儿园与家委会之间有了正确的定位,使家委会委员的主人翁意识更强了,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又如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我们打破了教师在台上发言,家长坐在下面聆听的传统方式,改成轻松愉快的双向交流形式。在整个过程中,三位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坐在家长们中间,一起商量、探讨,聊一聊教育、聊一聊孩子,无形中使教师与家长的心贴得更近了,增强了家长对幼儿健康成长的信心,调动了家长参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又如,我园设立的家长放心记事本,别看它只是一本普通的小本子,却为家园沟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家长们可以把许多心里话写在本子上,教师及时作出反馈。这一举措,建立了家长们对幼儿园极大的信任,更好地实现了沟通。

2、以活动为载体,建立起真挚的朋友之情

我们在做好家园常规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听家长意见,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促进了互相了解,增进了相互的感情。比如我们的“小神龙寻宝总动员”亲子活动,为了保证父母出席,我们把活动安排在双休日,实施家园同步的延伸。在活动中,孩子与父母、老师沉浸在合作寻宝的愉快情境中。而这一活动的地点我们选择了龙山公园这一社会资源,增强了活动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三者结合,为本次活动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尽兴地游玩的过程中彼此建立起真挚的朋友之情。又如小小班社区开放游艺活动,我们不仅为本园家长提供参与活动的条件,还充分吸引了幼儿园附近的居民带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不论是园内还是园外的家长,都对本次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彼此之间也进一步增进了了解,感情再次得到升华。

3、以幼儿为纽带,建立起友好的邻居之情

我园地处市中心,社区各种资源的潜力大。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教师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出击,带孩子与附近社区各点建立感情。孩子是最受人欢迎的,在天真烂漫的眼神中,大人们由衷地接受了孩子,同时也接受了我们的教师,接受了我们的幼儿园。孩子成了幼儿园与社区、家庭沟通的纽带。有了一定的感情投资,我们便经常保持联络,互通信息,互帮互助,在许多方面尝到了资源共享的甜头。如,在认识蔬菜这一活动时,我们分别参观了蔬菜园艺场和西菜场,孩子们在摸摸、看看、闻闻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蔬菜,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又如,我们的《世界需要清清的水》这一教育活动,市自来水厂为我们提供了参观现场,在工作人员耐心的讲解下,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我们平时喝的自来水是经过一道道严格的工序,才能输送到千家万户。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更深刻地领会了节约用水的道理。另外,我们还为居委会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他们举行各类活动时,我们积极参加,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注重建立友好的邻居之情。

4、以学习为途径,建立起融洽的同学之情

首先,对家长学校进一步实施规范化管理,明确制度,制定计划,由原来的大规模集体授课变成双向互动的小范围授课;由原来的教师为主讲队伍变成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主讲队伍轮流讲课。在社区代表授课时,教师与家长一起聆听,结为同学。在育儿经验交流会上,家长们理性的思考、在行的见解又让教师们受益匪浅。在这样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各方代表共同切磋,共同探讨,成为幼儿教育这一领域中的共同耕耘者,产生了许多共鸣,从而结下了融洽的同学之情。

当然,有效的沟通首先是心与心的交流,它不取决于形式,而取决于真情,家庭、社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幼儿园的正确把握下,他们也可以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角”。

二、合作是开展“三结合”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家庭、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教育是一种通过共同探索而进行的社群活动和文化分享。家长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本身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也可以为幼儿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帮助。幼儿园则可以为家长提供各种有关教育的资讯,并指导家长充分认识家庭、社区环境的教育价值,学会积极利用它们来教育儿童。三者合作,为幼儿园与家庭、家庭与社区,幼儿园与社区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之间的对话,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智慧的结合,更加深了我们对教育、对人、对社会的理解。

1、参与——整合幼儿教育队伍

家庭、社区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是三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办园思想的体现,这样有利于幼儿园工作质量的提高。学期工作计划出台前,我们请家委会成员及社区代表参与计划的讨论,广泛征求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挥监督评估作用,力争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都征得家长的认可。定期发放家长调查问卷、社区调查问卷,广泛接纳良好的建议。

如今年因为班额的问题,本想将一个班级撤并,在得到家长们的否定意见后,我们及时调整了策略,做好相应的工作,保留了该班级。每月,为了了解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为了检验教师的工作,我们都要和家委会成员拟定评估标准,对每位教师进行考核,而家长们的反馈意见则作为我园教职工考核的依据之一。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一位社区代表——智慧研究所的顾秉钧同志,积极参与到我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定期地带领一些同志来听我们老师的随堂课,并作详细的记录,提出整改意见,再打印反馈给我们,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深受感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我园的课堂教学质量。

2、引“资”——丰富幼儿教育内涵

家长中不乏人才,挖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并有效利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在一次对家长开放活动中,我们提出想邀请一些家长为幼儿上课,结果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烈响应,许多家长积极报名参加。这些家长平时就与孩子朝夕相处,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课上得生动形象,孩子感到非常新鲜、亲切,效果非常好。如我们有位家长在消防中队工作,他主动提出为孩子上课,于是孩子们在实地边参观边听这位家长上课,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如今,家长进园上课已列入我园的工作规划中,我们定期请各行各业的家长来为孩子上课,他们中有医生、个体户、营业员等等。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专长,自愿报名,走进幼儿园和教师一起组织保教活动,为孩子成长提供帮助。

又如我们开展的“小小美食节”活动,充分利用“江南春”这一社区资源,带孩子亲临制作现场,再由点心师、服务员作现场讲解。使孩子们受益匪浅,促进了我们活动的顺利开展。

3、互动——形成幼儿教育合力

为了丰富幼儿园的生活,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我们通过“芽芽幼儿营”这一组织,采取各种途径、方式开展亲子活动。从中班开始,由各班营长牵头组建五到六位幼儿组成的家庭活动小组,双休日与家长轮流策划组织一些有益的家庭活动,并到社区参加活动,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参加活动,延伸了幼儿园的教育,丰富了双休日生活。我们还请家庭来园参加一些亲子游戏活动,如亲子拼图比赛、亲子体育游戏等。同时,我们还利用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园内活动,将社区活动和园内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街心公园的“我为申奥加把力”的倡议活动,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些“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幼儿园工作社会化,使孩子体验到了在幼儿园环境下和社区环境下与家长及其他小伙伴的家庭一起活动的快乐,促进了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增进了各方情感,促进交流学习,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从而形成了教育合力。

上一篇:街道党校讲课新闻稿下一篇:校园题材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