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论文5则范文

2024-04-30

论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论文5则范文(共10篇)

篇1:论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论文5则范文

摘要:在钢琴教学中应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提高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因此,本文主要就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钢琴教学;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意义;方法

必要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与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情趣。其中,钢琴就是一个有效的艺术方式。而我们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钢琴教学,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情感。原因在于,钢琴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必要的钢琴演奏是将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与思想进行有效艺术表达的方式,是对于人在生活中情感的充分发掘,集中性的表现出来钢琴的深厚底蕴与文化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对于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方法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工作,使得我们有效的进行钢琴教学,更好的表达出、挖掘出人心中丰富的情感与对艺术审美的方式。

一、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

对于钢琴教学来讲,通过有效性的方式对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充分的挖掘人心中的情感与审美,使得他们在钢琴教学中进行更好的生活体验,即更好的挖掘美、体验美、追求美、表达美、使得自己的思想境界与精神追求得到提升。对于钢琴教学本身来讲,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钢琴课的质量与水平,使得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与思想的课程中进行钢琴知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提高,在一种享受性的教学中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灵魂的寄托,最终使得钢琴教学的作用得到升华1。

二、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进行必要审美与情感渗透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指导进行教学中的情感与审美渗透。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钢琴理论知识与演奏的能力,获得巨大的演奏收益,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充分的应用好有效性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思想与情感中的不足,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审美水平,最终使得他们在钢琴中获得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愉悦。而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就是对于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具体来讲,第一,教师需要自己对于钢琴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进行全面性的研究与分析,使得自己的水平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充分在教学中进行演示,使得学生以自己的模板来进行钢琴理论知识与钢琴演奏技艺的模仿与学习,并且在具体的学习中进行自己对于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演奏风格2。第二,钢琴教师需要自己兢兢业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真挚的情感与灵活性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演奏进行结合,提高学生对于钢琴教学中内容的理解水平与应用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比如:我们以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的一些作品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使得学生充分对于三人钢琴演奏的特点与风格进行学习,尤其是需要进行充分的对比,然后在具体的作品演奏中使得学生进行深刻的领会。如:贝多芬的作品往往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潇洒的旋律与明快的节奏。而肖邦的作品具有如诗如画的特点,非常注意演奏手法的灵活多变,使得听者置身于一种如梦如幻的情境中,进行充分的情感升华与艺术审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具有神圣庄严的特点,仿佛使得听者感觉严肃宏达的场景就在眼前。因此,教师通过这种具体的作品对于学生进行教学,并且使得学生在学习与演奏模仿中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情感与审美的充分融合,会使得这些作品的价值被充分挖掘,最终会使得钢琴教学具有人性化、丰富化、生活化的特点3。

(二)提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

我们需要提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具体来讲,钢琴教师自己需要对于钢琴教学进行清晰的定位,更加准确灵活的掌握好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学习钢琴理论、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等等是钢琴教学外在的东西,充分把钢琴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进行宣泄、思想进行表达,最终使得人们思考、觉悟,进行心灵的感动、情感的丰富、灵魂的洗礼才是其最终目标。因此,钢琴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比如:第一,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作品中作者的中心思想、通过有效的演奏使得自己与作品的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形成共鸣,充分获得情感体验。第二,钢琴教师需要使得学生对于钢琴中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学习、思考。如:作品的题材、音节的变化、音乐符号的表达、作品中思想的展现等等,最终使得自己的钢琴理论素养得到提高,在今后的钢琴演奏中可以进行更好的学习,提高演奏的技巧,并且能够进行作品思想的充分表达,最终获得情感体验,给予听者充分的审美感觉,获得心灵的寄托4。第三,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网络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可以使得学生应用这些方式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进行全方位钢琴知识的学习与钢琴演奏的欣赏,充分进行作品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为自己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对于钢琴教学本身来讲,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以往较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被替代,有效性、直观性、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形成,使得学生可以进行直观性与形象化的知识学习,更好进行钢琴教学中钢琴作品表达思想的领会5。

三、结论

对于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利于钢琴教师更好的应用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也使得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进行钢琴知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掌握、钢琴作品中思想的领会,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注释:

1.张海霖.浅谈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6,15:249.2.杨小凯.论音乐的“审美”教育与“实践”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D].西安音乐学院,2016.3.肖成英.浅谈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3:144-145.4.聂蓓蓓.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艺术教育,2014,12:64-65

5.周红生.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音乐时空,2014,20:151.

篇2:论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论文5则范文

试论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郝爽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1期

摘要:在整个钢琴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懂得利用情感教学意识来完成对学生的情感塑造,使他们通过钢琴教学能够形成积极而且丰富的情感,并拥有独立且向上乐观的人格,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关键词:情感教育 钢琴教学 重要性 独立人格

1.绪言

钢琴演奏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乐器表演形式,在演奏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忘我、想象以及思考的范围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它是一种不可捉摸的艺术形式,并可以保持在较长的时间段内维持一种很强的情感作用。从根本上来讲,钢琴演奏是来源于生活的,也是人的内心情感能够在其中得以充分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钢琴演奏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姿态万千,是其他所有艺术类型都无法复制和替代的。钢琴演奏可以表现出非常丰富的情绪,而我们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非常丰富的动物,两者不谋而合。在当下的钢琴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深入、更广泛的情感与艺术的双重熏陶,使它们成为一个情感积极丰富、具有独立人格魅力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当下谈论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2.钢琴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2.1教师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

在钢琴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有重要的影响,譬如说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生厌恶甚至是憎恨教师,那么对于教师所讲的钢琴课,他肯定是没有学习热情的,对于教师所布置下来的学习任务,学生也肯定会敷衍了事,甚至置之不理,长时间下去,学生对于钢琴的消极情绪就会越积越浓,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学生身上,能够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面对学生,学生也会充分的感受到这种积极的情绪,这肯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除此之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吧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而应该时时刻刻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传达更多的正能量给学生,从而辅助他们学好钢琴课。所以,钢琴教师不仅仅要拥有过硬的教学技能,还必须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用这种情绪上的积极力量去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对钢琴课感兴趣。

2.2 钢琴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对于钢琴教育的有利影响

在钢琴教学活动之中,我们必须要选择一些和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相一致的钢琴曲目,万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高而深,而是学生陷入了不知所以的情绪之中,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对于学好钢琴课,有着极其不利的阻碍作用。教师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曲目的系统性以及有机性,从而最大化的保证情感与审美的统一。在钢琴曲目之中,有很多作品情景交融,极富诗意,它们都无一例外的蕴含着浓郁的感情,也同样因此而具备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经典的曲目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也会帮助他们通过欣赏音乐而获得人格的完善。

3.钢琴教育中必须要遵循的情感教育原则

3.1形象性原则

众所周知的是,音乐艺术是一种极富形象的表演艺术,而音乐什么也正是借助于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诱导和感染学生,使他们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和理解,所以,在钢琴情感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非常枯燥的理论教学,教师必须要想办法将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形象,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也只有这样,才会点燃学生学习的情感火花,从而激励他们更好的感受和享受钢琴艺术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美感。

3.2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与对音乐的欣赏是分不开的,作为钢琴教育过程中,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在钢琴情感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有效的欣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充分的体验到钢琴作品的钢琴基调。钢琴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带着情绪去认真的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去,从而获得更加充分的情感感悟。

3.3 愉悦性原则

音乐教学,特别是情感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态,就会将原本较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是一种乐趣,而钢琴教学也非常完美的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制。钢琴教学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演奏特点来实现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游戏化,可以给学生带来非常多的欢乐,最主要的是,是他们对钢琴学习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4.结语

在具体的钢琴课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并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情感教学,促进学生情感的有效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己要形成一种完善且独立的情感教育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利用情感教学意识来完成对学生的情感塑造,使他们通过钢琴教学能够形成积极而且丰富的情感,并拥有独立且向上乐观的人格,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飒爽.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2]吴磊,黄钟.试论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功能[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3)

[3]周险峰.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方法在少儿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7)

篇3:论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论文5则范文

关键词:钢琴教学,审美教育,情感教育

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予以表达和阐释,艺术就是其中一种,无不以艺术再创的手法还原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无不把人类生活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表达出来。钢琴演奏教学是钢琴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它融合了静的作品和动的艺术创作,从而彰显了艺术创造的深厚内涵和魅力,通过钢琴形式把人们的活动展示出来,不仅活化了人的活动,而且挖掘了人的活动中的情感内涵,最终使人能够在音乐的艺术符号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美感和心灵震撼感。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音乐教师在钢琴教学活动中强化审美和情感教育,真正诠释钢琴表演的艺术内涵。

一、研习教材内涵、提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钢琴教学活动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些钢琴教师认为只要把基础性的识谱知识、键法处理技巧、琴谱和键法结合技巧等传授给学生,督促学生不断地加强键法的熟练度,并大量让学生记诵琴谱,那么就已经达到了钢琴教学的目的;一些学生认为钢琴学习,只要识记好琴谱并键盘手法灵活,就一定能够把钢琴曲子演奏得很好。这样对钢琴演奏的认知,忽视了钢琴演奏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已,其本质是需要借助于钢琴演奏方式把音乐作品表达出来,把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宣泄出来,从而使人能够在心灵上得到一种感动,心理上会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最终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全面发展。因此,这需要音乐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对演奏的作品进行研读,去仔细领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蕴,并挖掘作品背后作者的意图和中心思想所在,从而与作者在心灵上进行一种跨越时空的沟通,在情感上形成一种共鸣;其次,根据作品的题材,加强学生的识谱,在识谱过程中要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的是,识谱的音乐符号和语言是如何突出作品题材,音节的高低以及传和重在表达作品的什么风格、主题和思想,而后对琴谱进行挖掘和整合,以求琴谱和作品有机统一结合;最后,加强学生的键盘与琴谱相结合的处理技巧,在弹奏的过程中不仅键法要熟练,更要注重把作品中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整体美感演绎出来。

例如,在题材内容中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劳动者的歌颂等,对于这类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钢琴演奏中键法要轻快、手法轻盈、节奏上要柔和、音要长,从而使人眼前浮现出大自然的欣欣向荣美景、人们在各行各业充满信心地努力奋斗、劳动者汗流满面但是看到胜利果实满脸笑容的场面涌现眼前,让人从美的视域体味一片祥和、到处都是人与社会融合的谐和场面,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美的体验。同时,柔和的钢琴声和悦耳的节奏,让人听了以后产生一种欣喜和平和感受,不仅安抚人的情绪,而且让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有针对性指导、加强学生练习的熟练度,引导学生注重情感和审美渗透

在音乐钢琴教学活动,如果单一地把钢琴演奏的理论和技巧讲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根据讲解自己去揣摩和练习,我们会发现学生钢琴演奏的结果并不能够让教师满意,而且演奏的效果并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很多时候我们的钢琴教师把原因归功于学生没有认真学习和练习演奏技巧。殊不知,这个原因是片面性的,还不能够解决学生的钢琴演奏问题。综合性地根据以往钢琴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审视,可以得出,学生在钢琴演奏中存在的问题还应该归因于学生没有吃透教师的理论性讲解,这就需要钢琴教师进行实例示范钢琴演奏,以自己的亲身实例能够给予学生以启发,从而让学生寻找出自己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完善钢琴演奏。可见,教师的示范性演奏很重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演奏,教师给予学生以一定的演奏标准和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榜样,与教师的钢琴演奏形成对比,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技巧。最为重要的是,在钢琴教师的演奏实例中,教师可以针对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重点突出演奏的要求和技巧,教师边进行钢琴演奏,边给学生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理论与实践性的结合,就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把情感和审美在钢琴演奏中的渗透,最终使钢琴作品富有情感、富有美的享受,也就提升了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例如:在演奏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肖邦音乐作品时,教师要先让学生针对每个作者的作品主题以及特点进行剖析,会认识到三者各有其自己的特色。贝多芬的作品具有英雄性,那么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就教导学生以较快的节奏和旋律把英雄潇洒的形象和活动场面体现出来;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主题庄重,通过指导学生弹奏旋律短促,庄严而神圣、宏大而严肃的场景依稀就在眼前;而肖邦的作品给人如诗如画一般,这就需要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在手法上灵活多变,让听者听以后好像置身于如梦如幻的场景之中,刺激人的美感神经被这种魔幻般的场景所深深吸引和陶醉、所动容,在情感上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触和感想,调整人的情绪,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值得我们钢琴教师注意的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情感表达、人生经历以及知识结构不同。因此,我们的音乐钢琴教师要让学生坚持原则和标准的基础上,可以融合自己的情感和美的体会,使钢琴音乐作品的更多内涵被挖掘出来,从而使钢琴作品更加人性化、更加生活化、更加丰富化。

三、结语

毋庸置疑,钢琴教学中的钢琴演奏教学环节正用一种艺术的角度把人们的现实生活反映出来,把人们的对生活的期盼和寄望表达出来,这一演奏活动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人的主观性艺术反馈过程,无不展示着人的创造性。因此,在钢琴演奏教学活动中,我们的钢琴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要多元化地对钢琴演奏进行定位,应该认识到钢琴演奏不仅仅是一种人化性的艺术形式,更是演奏者对演奏作品的美的体验和情感揭示,这就需要钢琴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和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郝洁.论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功能发挥[J].北方音乐,2014(8).

篇4:浅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钢琴教学 音乐 情感教育

钢琴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是通过富有规律性音响组合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态,钢琴教学则是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形式,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钢琴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一)就理论而言:钢琴教学是情感教育一部分

钢琴教学与一般的认知活动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钢琴教学是一种心理教育活动,它通过在较短时间里以大量的音乐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之理解并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关注钢琴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的培养,由此可见,钢琴教学是情感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就实践而言:钢琴教学拓展了情感教育空间

钢琴教学对学生的智力培养与学习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发挥音乐的情感调节功能来引导学生的释放个人情绪。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互相观摩、互相评议,就钢琴学习的各种问题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课堂情绪气氛愉快,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视角广阔,以理性认识的形式升华了自己平时的感悟体会,对于指导个人的钢琴学习具有实践意义。

二、钢琴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必要性

(一)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弊端

鉴于钢琴教学内容具有“时间短”、“信息量大”、“演奏技能难”的固有特点,其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一对一”“填鸭式”为主,老师说,学生弹;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成为了基本形式。在这种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课堂氛围沉闷,愉悦的教学情绪难以调动,教学效率低下。

(二)钢琴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

然而,长期以来,钢琴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认识(理性的)的发展手段与工具,其学科地位往往被排在了二等学科,与实现理想教育目标有天壤之别,至于说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内容只能作为“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这就使得学生在钢琴教学中情感教育长期以来,都处于弱势的地位,受到忽视与损害。

(三)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应有道德的养成、审美活动、人际交往方面的培养,面对着新世纪社会发展的时代挑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数量庞大的信息。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品格、良好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是一个富有人性化、塑造完善人格的渐进过程。

三、在钢琴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策

(一)教师以“爱”激发情感

爱是教育事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正因为教育事业是需要投入情感的事业,所以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就应该以爱和心灵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教师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奋进的工作态度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深厚的师生之情。

1、因材施教,培养爱生之情

课程如果想获得学生的好评,教师首先要获得学生的认可,因材施教是其可行之道。上课前知学生,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兴趣爱好、优缺点等进行较全面的了解,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达到在备课的同时备学生的目的;上课中尊重學生,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必须要学会尊重学生”,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认真聆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观察学生每一个眼神或动作 ,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下课后,“谈”学生,为了弥补上课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的情况,通过与学生谈心的方式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2、专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

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指引,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充分利用教育部门组织的音乐教研活动,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讨论交流等活动,通过教研达到促进发展、自我提高的目的。同时要以寒暑假或节假日等空闲时间为契机,到外校或外地学习和培训,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流演出,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落伍。

(二)学生以“爱”投入情感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观念来设计教学,积极鼓励学生主体参与,支持和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来传授知识。

创设情境理解钢琴。通过情境教学,有利于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欣赏钢琴独奏曲《水草舞》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配合音乐欣赏,用多媒体将海底水草翩翩起舞的形象放给学生看,学生不仅聆听了音乐旋律,更从画面中理解了乐曲所描绘的水草飘动、水波荡漾的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以“爱”营造情感

动听优美的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品格、坚韧高尚的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于此,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提高钢琴教学的实效性,使钢琴教学在教师、学生、琴声互为一体的互动中得到优化。

1、以“情弦”触“心弦”

钢琴教学情感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音乐表层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动情的琴声要触动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所接受,只有“心动”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只有通过音乐情感的导入及音乐情感的体验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

2、多元化的方式搭建情感教育的舞台

钢琴教学课知识的学习立足于课内,而又要关注于课外,尤其是钢琴教学课的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采取多元化思维模式,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班级钢琴演奏会、为音乐配律动等),课后布置学生开展钢琴电子板报制作,收集音乐家的相关资料并写出个人的心得体会等。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和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情感教育自然渗透于其中。

毋庸置疑,钢琴以特定的艺术符号及音响结构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在钢琴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是钢琴艺术的品格体现,也反映了音乐教育的本质。鉴于此,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将会对学生情感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伦旺.试论钢琴教学与情感教育[J].电影评介.2007(11)

[2]翟羽佳.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2009(01)

[3]康晓蕴.浅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5)

篇5:论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很注重钢琴教学, 如今世界通用的音乐教学体系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 并贯穿于整个西方文明史。东方文明由于种种原因, 对于音乐艺术缺乏严谨有序的理论研究和完整的传承, 以至于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也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的。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音乐之父巴赫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理论, 这个理论让键盘乐器变成了音乐演奏和理论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工具。而键盘乐器由巴洛克时期的羽管键琴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与现代所使用的极为接近的钢琴, 一代又一代的音乐教育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的钢琴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钢琴演奏的技巧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学重点, 车尔尼、拜厄、哈农等等的钢琴教育家所创作的钢琴练习教材沿用至今, 钢琴教学中对于技巧性教学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然而在当今的钢琴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误区, 很多的钢琴教学操作者, 也就是钢琴老师, 喜欢过分强调钢琴演奏的技巧性, 把学生培养成为钢琴上的手指运动员, 学生会在整个学习生涯中经历辛苦繁重的练习, 演奏众多伟大作曲家的美妙作品, 但是对这些作品的艺术性一无所知, 并且学生本身无法理解这些音乐艺术品的美感在哪里, 对此也无法产生自己的感情共鸣。简而言之, 在如今的钢琴教学中, 情感教育的运用有着很大的欠缺, 导致学习者无法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而仅仅是工匠, 与搬砖工无异。

二、钢琴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概念及作用

( 一) 运用情感教育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情感教育就是对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对这个世界所有事物的感受性进行培养和引导。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情商, 培养学生的感性敏锐度,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有了这些能力, 学生就能对于人类的感情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 对于音乐作品中细腻的色彩变化和作曲家的敏感情绪在作品中的体现把握准确, 并与之产生共鸣, 达到与作品合为一体的大师境界。这不容易做到, 但这显然应该作为一个被期望达成的目标, 被添加到钢琴教学的教学任务中去, 引起充分的重视。

( 二) 运用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钢琴演奏当中的美感。这类作用能够帮助学习者在感受这些文艺作品的时候, 得到更多和更准确的, 关于文艺作品创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并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体会到生命的喜悦和由衷的幸福。这些都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所在, 是全人类的骄傲和宝贵财富。因此, 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起的作用, 显然是能够帮助学生对于钢琴演奏中传达美的感受这一点起到很好的效果, 并同时令学生自己感到幸福, 而这也是音乐存在的意义。缺乏情感教育, 学生在接受钢琴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会显得煎熬, 整个情况会变得非常病态, 学生本身不愿意演奏, 听众也觉得空洞乏味, 所以缺乏情感教育的钢琴教学显然是错误甚至是残酷的。

三、情感教育运用于钢琴教学中的方法和效果

( 一) 由于情感教育可以在所有类型的文艺教育中得到积累和运用, 所以, 如果想要增强钢琴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 就不得不提到对于人的情感教育收效最大的教育方式, 即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因为文学是进行情感教育最为有效的办法。文学本身就是描述的人类本身, 描述每个人最细腻最深刻的对于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的感受以及描述人对于自身的存在的思考。如果教师能够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去阅读和理解一些深刻细腻的伟大文学作品, 并且帮助学生成功地读懂和吸收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 就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艺术欣赏力和文艺感受性, 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会有比较强的情感理解力, 在钢琴演奏中, 会比其他具有同等程度的钢琴演奏技巧却缺乏情感理解力的学生对钢琴作品的诠释更加打动人心, 更具有美感, 带来更为美好的体验。另外一点重要的效果是, 受情感教育到位的学生, 在日常的钢琴练习中, 效率会更高, 因为学生会处出于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和喜爱, 而充满兴趣和积极性地进行练习, 而这也是所有艺术教育过程和希望献身于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具有的良好状态。 ( 下转第125 页)

( 二) 情感教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于其他类型的艺术的欣赏力来进行。比如, 想让学生较好地演奏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 可以在进行钢琴演奏技巧教学的同时, 给学生观赏一些同时期的画作, 并向学生讲解这些画所表达的情感, 帮助学生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共通感情特点, 这样, 学生的情感理解力就能够有效地得到增强。诸如此类, 可以给学生讲解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潮等等, 都是增强学生情感理解力的好办法, 可以使钢琴教学更加有效。

四、结语

音乐教育, 或者说所有类型的艺术教育, 都是以人类的感性为基础的。人的感受性让人们自愿进行这一类活动, 尽管它们对于温饱毫无作用, 但是这些文艺活动却构成了人类文明中的重要部分, 也让人因此区分于其他动物。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钢琴技巧性教育的基础上, 对情感教育进行适当运用, 让钢琴教育更加深刻和卓有成效, 使学生走向成为真正艺术家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淼.论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有效性[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 .

篇6:论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论文5则范文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情地忘我投入,该哭时,不惜洒泪;该笑时,纵情放声;该悲时,泣不成声;该怒时,拍案顿足,要舞就舞,要画就画,要演就演……教师只有自己进入角色,才能带自己的学生进入艺术天地。教师的情感一旦感染了学生,师生的情感会交融、共振,求得实现目标的一致性,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师用文本的情感来感动学生

有的课文本身就充满了情感,教师不必仔细分析,深刻挖掘,只需读出洋溢在课文中的情感就能感染学生。如上《变色龙》教师摹仿奥楚蔑洛夫的口吻、神态断案,其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就会使学生顿感厌恶之情。这样,能使学生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以达到“潜”这心扉,“润”之心田的目的。

3.在联想中深化学生的情感

联想的空间是无比巨大的,有限的文字可以承载无限的情感,启迪学生联想。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联想。当学生驾驶联想的骏马驰骋纵横的时候,心中的爱憎感情就会不可压抑的迸发出来。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作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教师用“抱”“掐”“摁”“衔”“扣”一系列动词叩击学生的心扉,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这时,学生就会被志愿军战士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壮烈场面深深感动,热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4.寓情于理,升华学生的感情

课文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意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主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岳阳楼记》中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替“楼”作“记”,由“楼”发“论”,把画意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感情提高到“先忧后乐”,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作者放怀“天下”的襟怀,像洞庭湖那样,开阔明朗;而“先忧后乐”的情感,又像洞庭湖那样,激荡翻腾,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培养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审美的前提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只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因此,教师的引导,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开展各种活动,如用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句子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好的同学。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制成的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别致、意境幽远,诠释以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不经意间达到了。又如,编写手抄报,在教学中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发学生的共鸣,并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评述、感受,编成手抄报。有了积累做基础,不仅对学生会用语言文字去表达美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对审美力的培养有了落脚点。

2.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是审美能力形成的关键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经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或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美育教学。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就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应很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方式。在传递文本思想情感时,又要进行审美关照;再对文本进行审美时,又要发挥文本的思想感情,两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也只有发挥两者的作用,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就是根据教育对象来看,也只有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才会真正“开垦”学生心灵的“荒芜”,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逐步改善其人格。愿语文教育工作者,从语文学科本身出发,达到“情动于衷,美源于实,感出于真”的境界。

篇7:论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论文5则范文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 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 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之中, 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 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 让学生感知美;我们还可以抓住作品, 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 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 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进而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二、发掘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要广采博览、纵深挖掘, 就必须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思想经历, 等等。例如:教师如果不对陶渊明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傲岸性格进行全面了解, 就讲不好《归园田居》和《饮酒》等作品, 更讲不清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对感情“浓”、“淡”的理解如果不够清晰, 往往会陷入读其“美文”而忽略其“美形”的误区, 达不到教化之目的。很多时候, 学生厌倦教师的空洞说教, 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只说其文而未讲其义, 更未透彻剖析其“情”。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 讲课时才能讲得透、叙得真。

三、在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文学审美方面,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 如苏州园林的优美、小桔灯的朴实、贝壳的精致, 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 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 调动学生想象, 另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高尔基曾经说过,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 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例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 描绘了一幅淡雅且富于诗意的图画, 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 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 激起了活跃的想象, 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四、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 所以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 而阅读范文 (包括教师和学生) 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 教师的作用, 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 指出一种导向, 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 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 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例如:教学《童趣》, 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 教师反复吟读, 恰如一个聪明又博识的导游, 把学生带到一件件新奇的童年趣事面前,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童年其实也是很有童趣的。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的童年情境之中。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所在。通过朗读, 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 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挖掘。

五、将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背影》中的父亲送儿子上火车时, 有的事情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 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 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但在父亲心目中, 这些事情他一定要亲自去做, 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做就觉得心里不踏实, 因此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 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在这种情况下, 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 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人非草木, 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读者又如何不为之动容呢?如果我们通过想象, 或是有一位同学亲眼目睹了父送子的动人场景, 我们就会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无私与崇高, 对《背影》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进一步升华。因此, 我想如果在班会课上组织一次主题为“尊敬父母”的讨论会, 收效应甚佳。

总之, 只有做到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强美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 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育创新能力, 增强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 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宋燕.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4年.

篇8:浅论初中语文阅读与审美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新教材的出版,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在高度集权的模式崩溃之后,语文新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审美功能都大大增强,工具性逐步退位,它恰似一股清泉,注入学生干涸的心,浇灌着学生心田中美的花朵,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张扬这种审美情感教育。

一、文学文本的审美特质

新教材中大量选入了经典名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学”中的“文”字,本身就是“花纹”、“图纹”的含义,将文学称为“文字”或“文章”,本身就隐含着审美观念,许多古代有识之士就能清醒地认识到文学这一特性。“诗赋欲丽”、“诗言情而猗靡”等观点中就透出了这一信息,也就是说,在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的广义概念中,审美特性才是其本质的,其别的诸如“教化”“美剌”“劝谕”“伦理”教育等,都是应该依附于“审美”这一特性的,绝不能喧宾夺主,它本身应是一种美的传递,情感的抒发,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游戏,它不应为某种别的文化形态效命,传统的语文教学,把文学作品图解成了政治、伦理、道德的翻版,这无疑上舍本逐末。诚然,在各种文化形态之中,它们有密切的联系,但也应该各司其职,否则,语文课就没有必要存在而让位于政治、哲学、历史学了。

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给人以理智的启迪,而且能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我们在读某个文学作品时,能为其中的艺术世界所吸引,在情绪上引发或愉悦或兴奋或激昂或悲哀或愤怒或感动的情绪,从而达到一种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效果,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这种属性从目的上来说无目的、无功利,不为世俗所浸染和牵制,从方式上看是一种形象教育,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形象渗透着作家想象、情感、虚构等精神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直觉体悟,中国古典美学称之为“妙悟神韵”。从态度上看,文学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人的私利得失,而升华为一种具有全人类普遍的深刻的情感。通过以上几点的综合,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便有了明晰的轮廓。

二、审美教育的具体功能

廓清了干扰文学教育中的种种迷雾之后,我们再进行语文教学引导,就应该更多地立足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了。

文学是一种美的艺术,美无处不在,在文学的天空中,到处闪耀着美的身影,无论是语言、结构、人物、环境、意境、形式、风格之中都存在着美的慧思,能使学生体验出一种美的感受,给人一种心灵的愉悦,精神的畅漾。其具体功能如下:

(一)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消费品,人们阅读它,主要是精神上的放松、休息、调节与平衡,是为了获得不同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功利目的快感和愉悦,在一个重物质轻精神的急功近利的时代,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教育更为重要,文学阅读的快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快感,它不受个人境遇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能将这种愉悦维持到较高水平,并且它以文学语言为中介,以文学形象为媒体,能形成一种包括欲望、情感、想象理性都参于其中的快乐,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娱乐消遣功能,在文学的发生学原理中,有许多人都强调这种游戏、娱乐、消遣功能,古罗马的文论家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德国康德席勒的“审美无目的”理论都是它的最佳论证,我们在教学中也应充分发挥这一点。

(二)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读者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之后产生的反应主要是宣泄与补偿,所谓宣泄是指读者的某种被压抑的情感,通过文学作品渠道得到排遣与疏导,从而导致心灵的平衡与愉悦,作为读者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因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利害关系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功利性欲望,这些欲望不可能全部得到现实的满足,很容易形成情感压抑,这种受压抑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心理能量,当它逐步淤积而找不到出路时,就会引发心态的失衡与变异;而文学作品却具有“煽情”与感染作用,某种被压抑的情感在重复激发中得到宣泄,因而能减轻情绪的内心压力,比如悲剧的教育,能唤起人生的不幸感和同情之泪而冲淡学生的内心痛苦,生活中的受挫者吟育前人忧郁、感伤的诗句来排谴自我情感,都是这方面的例证。所谓补偿,是指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情感体验,借助文学作品得到弥补和替代性满足,当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情感贫乏或需求受阻时,文学作品能使他得到假想的满足,而上述情感的宣泄、补偿,必然导致情感的升华,使自然情感、生活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合二为一,上升为一种艺术情感,它意味着对现实情感的解脱或超脱,同时又使现实情感得到净化、丰富提高。

三、审美情感的诱发

(一)美在形式:

文学作品的形式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外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正是作家在形式上的不断创新与探索才构成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的景观:如中国古体诗的韵律、节奏之美,某些散文诗的形式之美,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文学作品的形式中,特别是语言的审美价值,更为突出,文学语言的内指性,陌生化,新鲜、形象、生动、本色之美都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内容、重思想而轻语言、轻形式,忽视了文学语言的诗意锤炼,都是不足取的,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对内容的巨大反作用也不容忽视,我们要注意形式的独立地位和它们的审美主义教育。

(二)美在形象:

形象即文学作品而美形象,在叙事作品中表现为典型人物,在抒情文学中表现为意境,在象征型文学中表现为审美意象,这种审美形象本身倾注了作家的审美情感,既能揭示生活意蕴,又有审美价值,能唤起读者的美感形象。因此,能否唤起读者美感,便成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分水岭,它们(1)能直接给人美的享受,这种艺术形象往往在生活美的基础上升华而来,因此,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这是文学形象中最常见的类型。一般作家诗人倾注大量审美情感的主人公,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素质: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等。(2)通过批判丑恶带来审美享受,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形象都是对“丑的批判与裁决”,如巴尔扎克笔下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形象,无情地痛斥那个金钱主宰一切、腐蚀一切、毁坏一切的无耻时代。(3)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从而达到追求美好境界的正面效果。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鲁讯笔下的祥林嫂等。(4)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与对美的渴望,特别集中体现在一些现代派作品中,它们通过夸张变形和象征手法,去揭示人生本质上的丑恶与荒诞,注重于审美意象的运用,审美是通过审“丑”的方式获得的。(6)审美意境的开拓:在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并由此拓展的审美想象空问,有人称之为境界,有人称之为意境,这种形象能够表诚挚之情,状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趣,使作品韵味无穷,中国古典诗歌在这方面是典型代表,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更为如此,它能展示生命本身的幽情壮采,或日生命本身之美,包含着对外在物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更具有审美价值。

篇9:论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论文5则范文

一、艺术审美特征对钢琴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受教育者音乐创作水平。钢琴教育在进行钢琴技巧知识的传授时,也对受教育者的气质和情操有着提升作用。现今的音乐事业发展迅速,专业的音乐从业者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调整,加强创新,创作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艺术审美特质是必要的条件,而艺术审美特质的获得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实现。

(二)增强演奏效果。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演奏,所有钢琴教学的受教育者无论是否为专业音乐学生,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钢琴演奏在带给人们听觉享受的同时,使人们得到美的熏陶,因此,听众的感受是衡量演奏者演奏效果的主要标准,而审美特征是引导演奏者演奏者节奏、音律正确的必备因素。

(三)反映钢琴教学效果。掌握较好的艺术审美特征,是钢琴教学效果的体现。我国现阶段的钢琴教育主要集中在教导学生钢琴弹奏技法上,而钢琴的技法不能完全体现出钢琴所带来的审美艺术,需要演奏者将自身的情感和艺术审美特征通过演奏表现出来,因此,钢琴的艺术效果与演奏者的审美特征密不可分,钢琴的教学效果,从演奏者的审美特征中就能够反映出来。

二、艺术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

(一)突显内在情感。在钢琴教育中,需要注意不要让钢琴教育中的纠错执著于表面现象,重点关注内在情感,充分发挥主观感性情感,使受教育者产生审美情趣,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的了解钢琴演奏的真谛,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演奏水平。钢琴演奏的效果需要通过听众的感受来衡量,使听众的感官满足是钢琴演奏的重要目的,钢琴教育的审美特征能够将演奏者的内在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在情感上让听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是仅仅依靠钢琴演奏技法无法得到的效果。

(二)充满内涵的技能技巧。人类精神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特殊形态,那就是艺术。艺术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创作者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一般的实践活动都是将实质内容作为活动的主要目的,而艺术则是不断追求表现对象的形式,相对于钢琴艺术来说,其特殊性的体现,主要是在钢琴技法的持续练习上。

法国杰出的女钢琴家玛格丽特·朗指出技巧的内涵:“技巧就是对钢琴的完全掌握,是无所不包的完备的艺术造诣”。她认为技巧可以表现为演奏者的指法艺术、展现内心情感的调色板,想要达到一定的成就,就必须熟练技能,不断练习。著名的钢琴家,例如肖邦、贝多芬等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人,也从来没有忽视过钢琴技能的练习,未将钢琴技能与演奏划分开,从这里就能看出钢琴技能的练习对钢琴演奏影响的重要性。

演奏者在熟练技能后还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技能充分融合到一起,使演奏出的音乐技能与内涵兼顾,学习者能够通过练习熟练技能,但是情感的表达需要学习者自己去探索,因此,将两者兼顾的问题是钢琴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钢琴教育中的难点。学习者需要不断的深入探究、练习,将两者自然的结合到一起,更好地在演奏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思想修养是赋予作品意义的过程。我国钢琴选手在国际比赛中频频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修养的不足,学习者对音乐的理解首先是根据听觉上的情感感受,乐曲中包含了创作者的情感,听者对音乐中情感的理解,一部分是通过作者在乐曲中明显展现出来的情绪,更多的部分则是通过听者的经验积累。而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往往超过了特定的历史内容,需要听者对自己所演奏的曲目能够深入理解,挖掘其深层内涵。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首乐曲的理解是不同的,就如文学上所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内在修养、文学素养积累、人生经验等在音乐的理解上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在钢琴教育中,应鼓励学习者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内在修养,丰富自己的阅历,是自身思想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在钢琴演奏中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

三、结语

篇10:论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论文5则范文

1. 没有超越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在对钢琴进行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固守在课堂之上,照着钢琴教学的相关教材来对学生进行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培养,没有为学生拓宽钢琴知识,钢琴知识仅限于课本之上,学生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师或者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能够到钢琴演奏会现场进行聆听的机会,学生很难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另外,作为钢琴艺术的欣赏者或者学习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钢琴专业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才能够真正地欣赏钢琴美妙的艺术,而教师在课堂内容的局限性,让学生根本没有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再加上学生课下也不会去认真研读,所以很难提高钢琴的审美教育水平。

2. 没有把音乐作品同民族传统相结合。在对钢琴进行欣赏的时候,一般的聆听只是通过钢琴发出清脆、美妙的钢琴声来听的。但是,如果在对一些国外的传统民间曲目进行欣赏的时候,难免有时候会听不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对于演奏者来讲,必须要对演奏曲面的背景和传统进行深刻的了解,要带着感情来对该曲目进行演奏,但是在现实当中只是对曲面枯燥的演奏,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挖掘。在钢琴课堂之上,演奏的曲目没有传神的作用,不能让人感到钢琴艺术的真谛,更没有具备对钢琴的审美能力。

二、在钢琴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措施

1.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审美层面上的教育,不是让学生成为艺术品、空架子,而是能够让学生不仅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而且还能够对钢琴的审美具有独特的见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最好能够形成一种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才是对钢琴审美教育的重要之处。此时,教师就应该从头脑中对学生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情上的关心和爱护,在具体的教学上还要对学生进行细心指导,如果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教师更应该对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钢琴的教育中体现出真正的教育意义。以学生自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在对钢琴艺术进行理解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此时就需要钢琴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计划,教师不能一味地打压,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肯定和支持,还要对学生的特点、能力进行分析,依据学生各不相同的爱好,来为学生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无论如何,教师在对钢琴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或者不同层次、基础来进行教育,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风格来学习,之后教师在为他们分别讲解不同的音乐背景或者技能。在兴趣这位老师的引导下,对学生进行钢琴审美素养的培养。

2.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进行钢琴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自己作为标杆,为学生起到模范的作用: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服感,这时光靠教师的职业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教师把自己的感情同教学活动相结合,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激情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钢琴教师还要和学生加强沟通和联系,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遇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情输出。那么学生若感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才能够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钢琴热情;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钢琴的自信心,能够更加注重提升自身对钢琴的审美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钢琴艺术能力,对一些钢琴作品的真正意义进行深刻把握。

3. 重点学生的审美艺术情操。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通过不断的练习能够掌握钢琴演奏的各种技巧和能力,这样会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对钢琴技术本身的学习,还应该重视学生在艺术情操上面的培养,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钢琴艺术中发现自我,通过对自己的了解,在其基础上尽量去超越自己的钢琴艺术水平。在进行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其中审美艺术情操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主要目的就是完善学生对钢琴的情感教育,进行情感演奏。如果演奏者毫无感情的演奏,那么这只曲目是毫无价值的,只有带上感情,才能够给音乐以生命。学生要想拓宽自己发展的空间,那就要把自身的情操同作品相结合,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彻底的人与音乐合二为一。每个音符的跳动都是感情在说话。通过对钢琴的不断练习,学生还能够学习如何慢慢控制自己的感情,学会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进行领悟,更能够让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学习或者生活态度,这些在今后的道路上都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上一篇:九湾小学收费管理制度下一篇:八年级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