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实践

2024-05-21

课程设计实践(通用6篇)

篇1:课程设计实践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掌握并熟练运用MATLAB仿真软件。

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做出系统接线图的潮流计算仿真结果。

二、课程设计要求

1、在读懂程序的基础上画出潮流计算基本流程图

2、通过输入数据,进行潮流计算输出结果

3、对不同的负荷变化,分析潮流分布,写出分析说明。

4、对不同的负荷变化,进行潮流的调节控制,并说明调节控制的方法,并列表表示调节控制的参数变化。

5、打印利用MATLAB进行潮流分析绘制的系统图,以及潮流分布图。

三、课程设计基本内容

1.对给定的网络查找潮流计算所需的各元件等值参数,画出等值电路图。

2.输入各支路数据,各节点数据利用给定的程序进行在变电所在某一负荷情况下的潮流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3.跟随变电所负荷按一定比例发生变化,进行潮流计算分析。1)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增大; 2)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

3)1和4号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而2和3号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上升;

4.在不同的负荷情况下,分析潮流计算的结果,如果各母线电压不满足要求,进行电压的调整。(变电所低压母线电压10KV要求调整范围在9.5-10.5之间;电压35KV要求调整范围在35-36之间)。

5.轮流断开环网一回线,分析潮流的分布。

6.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绘制系统图进行上述各种情况潮流的分析,并进行结果的比较。

7.最终形成课程设计成品说明书。

四、问题分析

1、节点设置及分类

2设为节点1,10,根据系统图可知此系统为两端供电网路,将母线1,将变电所1、2、3、4的高低压侧分别设为节点2、3、4、5、6、7、8、9。并且,将节点1设为平衡节点,将节点10设为PV节点,其余节点设为PQ节点。

2、参数求取

设定基准值SB100MVA,UB220KV,所以ZB资料,计算发电厂、变压器及线路的参数。

(1)运用下列公式计算变压器参数:

SBUB2484根据题目原始

PUU%URX100S 1000S22kNKNT2TNNZ(2)计算线路参数

RTXTTZTZZTB

ZRjX(rjx)L

(3)变电所负荷分别为:

变电所1

SL=50+j30.987

变电所2

SL=40+j27.79 变电所3

SL=50+j30.987

变电所4

SL=60+j37.18

3、计算变压器分接头变比

变压器有5个抽头,电压调节范围为UN2*2.5%,UN对应的分接头开始时设变压器高压侧接主接头,降压变压器5个分接头时的非标准变比k*以备调压时选用

对变电所低压母线为35KV时,非标准变比与10KV时相同。

4、计算方法

利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求解,用MATLAB软件编程,可以求解系统潮流分 布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对参数进行调整,通过调节变压器变比和发电厂的电压,求解出合理的潮流分布,最后用PSAT进行潮流分析,将两者进行比较。

5、牛顿—拉夫逊法

(1)牛顿—拉夫逊法概要

首先对一般的牛顿—拉夫逊法作简单的说明。已知一个变量X函数为:

到此方程时,由适当的近似值X(n1)(0)220(15%)100.95511220 220(12.5%)10k*20.93211220 22010k*30.90911220 220(12.5%)10k*40.88611220 220(15%)10k*50.86411220 k*1f(X)0

出发,根据:

(n)X反复进行计算,当X的牛顿—拉夫逊法。

(n)Xf(X(n))(n1,2,......)f(X(n))

满足适当的收敛条件就是上面方程的根。这样的方法就是所谓

(n)这一方法还可以做下面的解释,设第n次迭代得到的解语真值之差,即X时,则:

把f(X(n))在X(n)的误差为附近对用泰勒级数展开

)f(X(n)f(X(n))0)f(X(n)f(X(n))22!f(X(n))......0

上式省略去2以后部分

f(X(n))f(X(n))0

(n)X的误差可以近似由上式计算出来。

f(X(n))(n)f(X)比较两式,可以看出牛顿—拉夫逊法的休整量和X用同样的方法考虑,给出n个变量的n个方程:

(n)的误差的一次项相等。

f1(X1,X2,,Xn)0f(X,X,,X)0212n fn(X1,X2,,Xn)0对其近似解X得修正量X可以通过解下边的方程来确定:

11f1f1f1,,Xn)f1(X1,X2xxx12nf(X,X,,X)X1f2n212f2f2X2x1x2 xnXfnfnfnnfn(X1,X2,,X)nxnx1x2fn,X2,,Xn的值。式中等号右边的矩阵都是对于X1这一矩阵称为雅可比(JACOBI)

xn,X2,,Xn后,得到如下关系 矩阵。按上述得到的修正向量X1XnXn Xn,X2,,Xn更接近真实值。这一步在收敛到希望的值以前重复进行,一般要反这比X1复计算满足

maxX1n1X1n1,X2n1X2n1,,Xnn1Xnn1

为预先规定的小正数,Xnn1是第n次迭代Xn(2)牛顿法的框图及求解过程

用牛顿法计算潮流时,有以下的步骤: ①给这各节点电压初始值e(0),f(0); 的近似值。

②将以上电压初始值代入公式,求修正方程的常数项向量P(0),Q(0),(V2)(0); ③将电压初始值在带入上述公式,求出修正方程中系数矩阵的各元素。④解修正方程式e(0),f(0);

f(0)f(0);

⑥将e(1),f(1)在带入方程式,求出P(1),Q(1),(V2)(1); ⑤修正各节点电压e(1)e(0)e(0),f⑦检验是否收敛,即maxPi(1)(k),Qi(k)

如果收敛,迭代到此结束,进一步计算各线路潮流和平衡节点功率,并打印输出结果。如果不收敛,转回②进行下次迭代计算,直到收敛为止。

五、问题求解

电压是衡量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标准之一。电压过高或过低,都将对人身及其用电设备产生重大的影响。保证用户的电压接近额定值是电力系统调度的基本任务之一。当系统的电压偏离允许值时,电力系统必须应用电压调节技术调节系统电压的大小,使其维持在允许值范围内。本文经过手算形成了等值电路图,并编写好了程序得出节点电压标幺值,使其满足所要求的调整范围。

我们首先对给定的程序输入部分作了简要的分析,程序开始需要我们确定输入节点数、支路数、平衡母线号、支路参数矩阵、节点参数矩阵。

(1)为了保证整个系统潮流计算的完整性,我们把凡具有母线及发电机处均选作节点,这样,可以确定有10个节点,节点号见等值电路图。

(2)确定完节点及编号后,各条支路也相应确定了,网络中总计有13条支路,我们对各支路参数进行了计算。根据所给实际电路图和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以下公式计算各输电线路的阻抗和对地支路电容的标幺值和变压器的阻抗标幺值。选择电压基准值为UB=220KV和功率基准值SB=100MVA,所以ZB

六、误差分析

UB=484。SB以系统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为例。利用PSAT软件,比对MATLAB中的B1、B2矩阵,得到各个节点的电压状况。将PSAT软件运行的结果对MATLAB运行的结果进行校验。同时利用该软件对图形颜色的变化的描绘和数据对结果进行呈现。得到PSAT软件运行的结果各节点的电压标幺值,并与MATLAB程序运行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七、心得体会及总结

此次课程设计使我在潮流计算、MATLAB的使用方面均有所提高,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理论知识的储备还是不足,对MATLAB的性能和特点还不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MATLAB中PSAT工具箱使用不够熟悉,相信通过以后的学习能弥补这些不足,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分析计算。用以研究系统规划和运行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对规划中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检验所提出的电力系统规划方案能否满足各种运行方式的要求;对运行中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预知各种负荷变化和网络结构的改变会不会危及系统的安全,系统中所有母线的电压是否在允许的范围以内,系统中各种元件(线路、变压器等)是否会出现过负荷,以及可能出现过负荷时应事先采取哪些预防措施等。实际的情况远比我们计算的情况复杂,这让我深刻了解了潮流计算的重要性。精准的潮流计算不仅可以使电网处于稳定且平衡的状态,这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还可以实现运行的经济性。所以我认为学好电力系统的关键在于学好潮流计算,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不是儿戏,一个很小的失误就可能造成整个电网的崩溃,这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和损失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学好电力系统这门课、学好潮流计算是我们电专业学生的当务之急。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建造出高楼大厦,所以,要想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打好基础,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通过此次课程设使得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潮流计算和MATLAB方面相关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和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MATLAB中各种元器件的识别和使用,熟悉了和了解了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提高实验的求解精度和收敛性能。掌握了MATLAB软件的方法和技术。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实验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收获颇丰。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日异,MATLB已经成为当前电力系统重要的仿真软件之一。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电气专业的大学来说掌握MATLB的开发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回顾起此次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

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比如说MATLAB中原理图的搭建以及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掌握得不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

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编程问题。最后在陈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同时,在陈老师的身上我学得到很多实用的知识。

整个设计通过了软件调试和图形搭建以及程序设计。我想这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这次设计中遇到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才发现书本上理论性的东西与在实际运用中的还是有一定的出入的。所以有些问题不但要深入地理解,而且要不断地更正以前的错误思维。一切问题必须要靠自己一点一滴的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自己在飞速的提升。对于教材管理系统,其程序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问题。而程序设计是一个很灵活的东西,它反映了你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它才是一个设计的灵魂所在。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用在MATLAB图形的搭建和参数的设置。其中很多子程序是可以借鉴书本上的,但怎样衔接各个子程序才是关键的问题所在,这需要对系统的结构很熟悉。因此可以说系统的设计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这也激发了我今后努力学习的兴趣,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有条不紊。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当我们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时,陈老师总是耐心的讲解,给我们的设计以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获益匪浅。因此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觉得作为一名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这次课程设计是很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平时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虽然自己对于这门课程懂的并不多,很多基础的东西都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觉得很难,也没有很有效的办法通过自身去理解。但是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的沟通和各个小组同学探讨,渐渐对这门课程逐渐产生了些许的兴趣,自己开始主动学习并逐步从基础慢慢开始弄懂它。

篇2:课程设计实践

本专题实践是专为电气工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前所进行的专题培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和自我规划课题的能力。

专业专题实践分硬件和软件两类。其中硬件类实践是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DSP等课程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小项目,通过项目调研、方案设计、实验调试、总结报告,进行具体项目的综合训练。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调研,方案设计,系统,控制软件方法设计,调试,总结。

同学们首先要站在宏观角度审视一个具体项目,通过调研,制定技术方案;然后按照所确定的技术路线进行相应的设计、制作、编程、调试和测试,最后进行总结和提高。希望同学们以非常认真的态度,珍惜难得的实践机会,认真完成实践任务。

需要提醒的是,专业专题实践不同于其它课程,它是项目型教学,主要是发挥同学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性,不要依赖教师。在实践中教师是在宏观上辅导(如帮助分析方案和解答疑惑问题),所起的作用是辅助性的。更多的是需要靠同学们自己主动去调研、设计方案、实验、总结。项目型实践课程与平时的实验课不同,实验课有详细、具体的实验指导书,告诉同学们具体的实验步骤。项目实践课并不给出具体详细实践步骤和方法,需要同学们自己通过调研、与老师或同学讨论、合理分工完成。这里不仅培养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自主研发)精神和能力,也培养大家主动型的学习习惯,同时更是培养大家相互协作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一、实践要求

1. 每个实验项目3人一组,分工进行,提倡好的合作精神; 2. 专题实践以设计、实践为主,共四周时间;

3. 爱护设备,不随意更换设备,如有要求,请与老师联系;

4. 做硬件实验时,注意断电操作,即所有的接线、改线及拆线操作均应在不带电的状态下进行,严禁带电操作;

5. 坚持复查制度,例如通电前的复查:一人接线另一人检查,重要结果和现象复查实行二人制;

6. 每天实验完毕(包括中午),请恢复桌椅原位,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关闭所用实验设备电源,再离开实验室;

7. 注意人身、实验仪器和设备安全,防止发生事故。万一发生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护人员,保存现场,并立即向教师报告,检查事故原因,总结并吸取教训;

8. 电热设备(如烙铁)用毕必须随手拔下电源插头,以免过热引起火灾;平时注意实验板上的带电情况,测量和调试中防止触电、短路;注意示波器高频探头的地极是通过示波器电源插头的中心端接地的,切勿将该地极与交流电源的火线相接,否则将发生短路事故;

9. 参考文献或芯片、器件手册阅读量要求:20篇以上; 10. 要求每日记录工作日志和实验情况,参见简要工作日志格式。

二、实践报告及成绩评定

1. 以小组(3人名义)形式需要完成3份报告:(1)开题报告;(2)中期报告;(3)结题报告。报告要求见后面要求。注意:

2. 每人需要完成1份个人小结,第5周五前前提交,延期扣分。报告格式见后面要求。3. 实施2次检查,(1)中期检查,第2周周5;(2)结题检查,第4周周5。4. 成绩评定依据:

开题10分;中期考核10分;态度10分; 项目工作完成情况40分:

项目完成的质和量是考核的重点,还要考核同学们专题实践的主动性,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仪器设备、芯片的正确使用情况,项目验收时汇报和答辩情况等; 项目报告30分:

报告质量情况、总结的深度是考核的重点,兼顾认真程度和格式等。建议结题报告按学位论文格式完成,要求有:摘要、综述(文献阅读、任务分析、工作安排等)、正文论述、项目结论、参考文献等。

鼓励同学们自主创新,如有专利、论文等的思路或草稿,可以考虑适当加分。

.结题报告格式(每组只交一份,第2周末交)要求按毕业设计论文模板书写结题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 报告摘要;

2. 课题论述:包括专题实验目的,文献阅读、项目的综述,项目要求、技术要点、难点;

3. 设计方案说明,包括设计方案研究、分析、总体方案思路,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工作和时间安排,人员分工;

4. 设计内容,包括具体的项目设计,软硬件设计,调试,讨论;

资源:单片机的选择论述,软件资源的利用等; 硬件:电路原理图、PCB图(如果有的话); 软件:结构、流程、源程序和程序注释; 调试:调试过程、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5. 课题实验、调试记录,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工作总结; 6. 项目结论(实验结果和结论、成果、遗憾、后续工作);

7. 附录(包括列出所用软件工具、找到的各种电子参考资料、参考文献等)

个人实践小结(每人交一份),第2周末交

主要写个人对项目的理解、投入、贡献、收获,并对自己的项目工作做简单评估,按五个等级自评:优(90~100),良(80~89),中(79~70),及格(60~69),差(60以下)。请实事求是评价个人工作,过高或过低评价都不推荐。

项目1 微机继电保护的设计与实现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实践交流信号数据采集和微机保护算法,学习微机保护的软、硬件原理,设计微机保护原理型样机,使用学校现有单片机教学实验箱或实验板完成原理型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并实现其主要功能。

二.实验任务

1. 学习一种单片机(如Intel8051、MC、ARM、瑞萨9等)或DSP(2407、2812、28335等)原理和使用,学习其编程方法;

2. 学习A/D转换技术,搭建单片机外围模拟交流信号(A/D转换器外围信号)采集环节,用信号发生器模拟继电保护电流信号(互感器输出),测试瞬时性继电保护(如电流速断)动作特性(动作和返回,返回系数0.9); 3. 设计交流信号的数据采集和微机保护算法,设计数字滤波算法,编写继电保护软件,常用有效值算法,例如半周波积分算法、差分算法、傅立叶算法等;

4. 编写实时显示程序,实现显示功能:显示交流信号有效值(折算出虚拟CT原边电流,例如100/5A,5A/2V),如能设计通讯,使用PC机做上位监控计算机实时显示测量值最好;

5. 编写延时过电流保护逻辑的微机保护软件,并实现延时过电流保护; 6. 设计实验电路板(原理图和PCB电路板),并评估。

三.相关资料和实验平台

1. 单片机或DSP实验主板,单片机或DSP资料和datasheet; 2. 继电保护、微机继电保护参考书;

3. 微机继电保护参考文献,软件流程和交流采样算法文献; 4. 实验板、部分外围芯片(如运放)、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5. C++编程或Lab View界面编程语言。

四.提示

请同学编写继电保护软件,主要是设计交流数据采集策略和算法,让单片机实时显示被采集的交流信号有效值,比较保护定值,决定保护动作(驱动指示灯实时点亮)。

五.选题对象

限已经选修数字和模拟电子电路、单片机课程的同学,学习过微机继电保护最好。3人一组,合理分工。

项目2 变频器的设计与实现

暂缓

一、实验目的

学习变频调速原理,学习正弦波PWM控制方法,掌握设计和实现变频调试器的方法。本任务拟采用纸上谈兵方式进行,主要是考核同学们具体任务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给出设计方案、方法、作出设计、以及实现方式。

二.实验任务

1. 利用IPM设计变频器的主电路;

2. 利用瑞萨单片机、MSP430或DSP设计变频器的控制系统(主要是PWM); 3. 调试变频器的软、硬件系统,最终能带三相小型异步电机;

4. 设计相关的控制算法、控制软件,产生变频PWM信号或功率输出,实现:

(1)变频器的变频输出、V/F特性(V/F=const);

(2)电机的起动和停止特性、电机运行中的变频控制、调压控制等;(3)评估逆变器输出波形。

三.实验平台和有关资料

1. 变频器样机(供设计参考,该样机资料有限,开放性较差,能开发的余地小); 2. 提供变频器主电路板及相关器件,可在此基础上完成变频器主电路系统;

3. 自选单片机(实验室已有的)做控制平台,依据该单片机Datasheet编写相关控制软件并调试;

4. 相关的一些网站:TI公司 DSP网站上面有许多介绍变频器控制的软件、方法、甚至源代码;三菱公司网站,介绍IPM模块、整流模块;

一些变频器网站介绍变频器:如http://等; 5. 图书馆可借阅一些变频器相关书籍、文献。

四.选题对象

篇3:课程设计实践

DSP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DSP的硬件结构以及基本的工作原理, 尤其是存储空间结构、寻址方式和通用的目标文件格式, 此外还要熟悉DSP的相关指令系统, 了解DSP在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技术, 逐渐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DSP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 随着全球性新技术革命的诞生, 使得DSP技术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之内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DSP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是较晚的, 在我国很多的理工类高校当中还是属于一门较为新兴的课程。

(1) 硬件架构很独特

对DSP的学习重点来说, 除了CPU结构, 还有一个就是掌握存储空间配置的相关知识, 这些地方的知识和相对传统的单片机知识是有一定差异的。

(2) 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很强

对DSP的学习, 首先要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基础, 因为课程与数字逻辑、微机原理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都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所以只有在掌握数字信号理论和算法的基础上才可以去了解DSP架构, 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而且DSP的学习除了要学习硬件结构之外, 还会涉及到较多的编程, 因此还需要我们的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

(3) 比较关注与实践应用

整个课程的教学方向就要偏重于实践这一块, 要对实验内容的规划以及实验平台的建设非常的关注, 而我们的教学教师们除了要精通DSP的相关知识, 还要拥有良好的工程设计素养。由于DSP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紧跟发展的步伐。

2 DSP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DSP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的内容都要及时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同时还要能适应社会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 教学内容不是特别合理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对DSP课程的设置大都是32学时或者48学时, 但现在的DSP教材大多数都是以TI的官方芯片手册作为基准, 还增加了很多的应用实例, 这些实例的增加虽然能让学生对DSP课程在理解上不再那么困难, 但是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 如果教师将实例多了, 那么必然会影响到DSP课程教材部分的讲授, 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教材部分的内容, 对实例部分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参考的话, 那么这些实例就没有什么出现的必要了, 所以说这中间的度是很难把握的, 现阶段对于这种情况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延长DSP课程的课时教学, 但是我们知道每一个课程的课时都是固定的, 如果想要增加DSP课程的课时, 那么必然会缩减其他课程的课时, 而且DSP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会受到影响,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改变会影响到学生对DSP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会出现下降的情况。

(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的不紧密

DSP课程是目前已知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 因此只是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是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DSP课程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制定, 一般情况下, DSP课程的教学时间, 有百分之70左右都是理论课程, 剩下的时间为实验课程, 由于受到传统理论教学的制约, 使得整个教学的内容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而且大部分的实验教学都是对理论性的验证, 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注重实验结果的时候往往会忽视算法方面的设计, 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缺乏的。

(3) 学生的积极性不强

我国各大高校对于DSP课程的课程设置时间并不是很长, 一般情况下都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被安排在了大三的下半学期, 有的学校会将其安排在大四的上半学期, 而很多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修满了学分, 对DSP课程就没有什么兴趣了, 而且本科生毕业的压力是很大的, 所以说学生会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去找工作, 这一情况会对大四的课程形成一种冲击, 也就间接地造成DSP课程的到课率下降。

3 DSP课程设计的改进

(1) 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

现阶段我国各道高校的DSP教材的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 而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那些内容完整, 概念准确的, 教学的内容不要单纯的局限于教材中, 要根据自身教学的目标, 结合DSP技术的发展进行教学, 此外, 要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授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 而且随着DSP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学的内容也要逐渐的更新, 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适当的给一些关键词, 让学生通过这些关键词来查找相应的资料, 通过自身的这种做法来拓宽知识面, 还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2) 创新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不同于课程实验, 在课程设计的选题和操作上更偏重于实际的应用项目, 目前在DSP课程上采用课程设计的院校并不多, 我们将数字信号处理应用中的实际项目分解为课程设计题目, 例如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处理, 区别于课程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说明上对设计内容给出指导性意见, 不给出详细的说明, 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等方式完成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篇4:《实践物流》课程设计研究

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课程设计创新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定位

《实践物流》课程对应于已完成“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大部分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在一年级已经完成《走进物流》之“职业体验”将在二年级到物流企业各物流岗位进行专业实习的学生。本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在为期1至3个月的专业实习过程中,通过实习企业各物流工作岗位师傅的“传帮带”作用,让学生具备各物流岗位的基本职业道德,对一个或多个物流企业岗位作业和工作流程达到相对熟悉的程度,初步具备各物流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在物流企业实习中参加生产实践,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深入地了解各物流岗位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做中学、学中做,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能够完成系统的工作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工作合作能力,找出理论学习的不足之处,为下一阶段岗位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物流企业各从业岗位工作性质、内容及做法;

②掌握物流各从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2)能力目标

①能在物流崗位实习中提高学生仓储作业的能力;

②能在物流岗位实习中提高学生配送作业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专业,服从管理,遵守规章制度、增强工作责任心;

②培养学生在物流岗位实习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

③培养学生在物流岗位实习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

主要是对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进行规划和分工。

四、课业设计举例

说明:本部分根据第三部分确定的学习情境进行,每个学习情境应分别进行课业设计,由于课业设计内容较多,就不一一重复,特以第一个学校情景为例,说明如右。课业1设计:

五、考核方式

篇5:《机械优化设计》课程实践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

《机械优化设计》课程实践

研究报告

班 级: 机设10-04 学 号: 20100495 姓 名: 李健 授课老师: 王卫荣 日 期: 2012年 月 日

目录

一主要内容

1、一维搜索程序作业

A.λ = 0.618的证明..........................................1 B.编写用0.618法求函数极小值的程序..........................2

2、单位矩阵程序作业............................................4

3、其他工程优化问题..................................9 4连杆机构问题.....................................12

二实践心得体会...............................15

一: 主要内容

1.一维搜索程序作业:

A.λ = 0.618的证明(y2 > y1)证明:0.618法要求插入点α

1、α2 的位置相对于区间 [a,b] 两端点具有对称性,即

已知 a1=a2 , 要求α1=α2 由于α1=b-λ(b-a)α2=a+λ(b-a)12 若使α1=α2111222211则有:b-λ(b-a)=a+λ(b-a)= a1+λ(b-a)121因此: b-a1=(λ+λ)(b-a1)1

2(b-a1)(λ+λ-1)=0 1因为: b= a1 2所以: λ+λ-1=0 则有: 取方程正数解得

1若保留下来的区间为 [α1,b],根据插入点的对称性,也能推得同样的λ的值。其0.618法的程序框图如下:

B.编写用0.618法求函数极小值的程序 例:(1)a=0,b=2π,f(x)=cox(x)(2)a=0,b=10,f(x)=(x-2)+3(1)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void){

int i;float a1,a2,aa,y1,y2,ymin,e;float a=0,b=2*3.14159,n=0.618;a1=b-n*(b-a);a2=a+n*(b-a);print(“输入精度:”); scanf(“%f”,&e);for(i=0;i=10000;i=i++){

y1=cos(a1);y2=cos(a2);if(y1

a=a1;a1=a2;a2=a+n*(b-a);} If(y1

b=a2;a2=a1;a1=b-n*(b-a);} if(fabs(b-a)/b

(2)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void){

int i;float a1,a2,aa,y1,y2,ymin,e;float a=0,b=10,n=0.618;a1=b-n*(b-a);a2=a+n*(b-a);print(“输入精度:”); scanf(“%f”,&e);for(i=0;i=10000;i=i++){

y1=(a1-2)*(a1-2)+3;y2=(a2-2)*(a2-2)+3;if(y1>=y2){

a=a1;a1=a2;a2=a+n*(b-a);} If(y1

b=a2;a2=a1;a1=b-n*(b-a);} if(fabs(b-a)/b

2.单位矩阵程序作业

编写生成单位矩阵的程序

程序文本

#include void main(void){ int a[100][100];

int N,i,j;printf(“请输入所要输出矩阵的阶数(最多100阶):”);scanf(“%d”,&N);printf(“输出的矩阵阶数为%dn”,N);printf(“ N ”);/*****制作表头*****/

for(i=0;i

printf(“%3d”,i+1);printf(“n”);

for(i=0;i

printf(“---”);/*****分割线*****/

printf(“n”);

for(i=0;i<100;i++)/*****数组赋值*****/

for(j=0;j<100;j++)

{

if(i==j)

a[i][j]=1;

else

a[i][j]=0;

}

for(i=0;i

{

printf(“%2d:”,i+1);/*****纵列序号*****/

for(j=0;j

{

printf(“%3d”,a[i][j]);

} printf(“n”);} }

结果显示

从键盘输入9,显示9阶单位矩阵,结果如下

3.其他工程优化问题

有一箱形盖板,已知长度

L=600mm,宽度b=60mm,厚度ts=0.5mm 承受最大单位载荷

4q=60N/cm,设箱形盖板的材料为铝合金,其弹性模量E710MPa,泊松比0.3,许用弯曲应力70MPa,许用剪应力45MPa,要求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条件下,设计重量最轻的结构方案。数学模型的建立:

1)设计变量:取结构的翼板厚度tf 和高度h为设计变量,即

tfx1x

hx2 2)目标函数:取结构的总重量最轻为目标函数,计算公式为

f(x)260t20.5h120x1x2 3)约束条件:

g1(x)[]max[]7g2(x)1x1x210max457g3(x)c1x13x210max45g4(x)1.5121x1x210fmax32111x2104g5(x)x10g6(x)x204)、根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在Delphi程序坏境下编制程序如下:

5)、利用Delphi程序解决工程优化问题

使用复合形发寻找最优点在Delphi程序下输入所需参数值:

6)、根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以及输入的参数值使用Delphi程序进行计算找到工程优化问题的优化极值:

连杆机构问题描述

图 3-1 机构简图

设计一曲柄连杆摇杆机构,要求曲柄l1从l1从m090时,摇杆l3的转角最佳再现已知的运动规律:E0围内变化。

3.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2(0)2且l1=1,l4=5,0为极位角,其传动角允许在45135范3lxx1x2l2l3 设计变量:这里有两个独立参数l2和3。因此设计变量为

Tt目标函数:将输入角分成30等分,并用近似公式计算,可得目标函数的表达式

fxiEiii12i130

约束条件:

GX(1)=-X(1)0 GX(2)=-X(2)0 GX(3)=-(X(1)+X(2))+6.00 GX(4)=-(X(2)+4.0)+X(1)0 GX(5)=-(4.0+X(1))+X(2)0 GX(6)=-(1.4142*X(1)*X(2)-X(1)**2-X(2)**2)-16.00 GX(7)=-(X(1)**2+X(2)**2+1.4142*X(1)*X(2))+36.00

3.13 程序编制

procedure ffx;

var

p0,q0,T,PI,QE,D,AL,BT,QI:real;

K:integer;

test:string;begin

with form1.rand do

begin

NFX:=NFX+1;

p0:=arccos((sqr(1.0+X[1])-sqr(X[2])+25.0)/(10.0*(1.0+X[1])));

q0:=arccos((sqr(1.0+X[1])-sqr(X[2])-25.0)/(10.0*X[2]));

T:=90.0/30.0*(3.1415926/180.0);

FX:=0.0;

For K:=0 To 30 do;

begin

PI:=p0+K*T;

QE:=Q0+2.0*sqr(PI-p0)*2/(3.0*3.1415926);

D:=SQRT(26.0-10.0*COS(pI));

AL:=ArcCos((D*D+X[2]*X[2]-X[1]*X[1])/(2.0*D*X[2]));

BT:=arccos((D*D+24.0)/(10.0*D));IF((PI>=0.0)AND(PI<3.1415926))THEN

QI:=3.1415926-AL-BT ELSE

QI:=3.1415926-AL+BT;IF((K<>0)OR(K<>30))THEN

FX:=FX+sqr(QI-QE)*T ELSE FX:=FX+sqr(QI-QE)*T/2.0;

end;

end;end;procedure ggx;begin

with form1.rand do

begin

GX[1]:=-X[1];

GX[2]:=-X[2];GX[3]:=-(X[1]+X[2])+6.0;GX[4]:=-(X[2]+4.0)+X[1];GX[5]:=-(X[1]+4.0)+X[2];GX[6]:=-(1.4142*X[1]*X[2]-X[1]*X[1]-X[2]*X[2])-16.0;GX[7]:=-(X[1]*X[1]+X[2]*X[2]+1.4142*X[1]*X[2])+36.0;

end;end;3.14使用Delphi程序验证连杆机构问题 方法:随机方向法。Delphi程序的使用:

3.15验证结果显示

二:实践心得体会

总的看来,机械优化设计是适应生产现代化要求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它是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科学的设计方法,它可使机械产品的设计质量达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加强现代机械设计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最优设计数学模型的研究,以便在近代数学、力学和物理学的新成就基础上,使其更能反映客观实际。同时机械优化设计的研究还必须与工程实践、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6: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

【摘要】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在现实中存在着偏艺术、轻设计,教师专业化有待提升以及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对此,我们既要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色彩设计搭配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又要引入多种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还要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提升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的质量来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服装设计人才,满足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关键词】服装

色彩设计课程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75-02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生活的环境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人们对周围美的视觉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色彩来实现的,通过色彩人们感知到生活中的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服装成为人们追求美的一个重要方式,而服装的美的体现方式之一就是色彩。在社会关注度和需求不断上升的同时,一个庞大的国内服装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做好服装色彩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我国在世界服装市场的地位日益提升,是世界服装加工大国,很多服装品牌都在我国开设工厂、设立分公司。但与此同时,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异军突起,开始与中国在服装加工市场竞争,这给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为保持自己的地位,我国必须要谋求服装行业的发展之路,从过去单纯的加工转向设计,其中自然包括服装色彩设计,这对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也给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着眼于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课程改革的一些建议,旨在提高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好的服装色彩设计方面的人才。

一 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我国的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偏重于艺术,忽略了设计

艺术反应的是创造者的主观想法和个人情感;而设计更注重实际,其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和他人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很大一部分依附于美术等艺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艺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向服装消费者,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色彩心理学、色彩营销学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懂得如何用色彩来满足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增加该门课程的实用性。

2.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任课老师的专业化有待提升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很多服装设计专业都是在艺术专业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甚至有的现今仍依附于艺术专业。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往往会利用艺术专业现有的师资,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艺术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技巧的传授。艺术专业的教师在艺术方面有扎实的功底,但对服装市场的实际状况缺乏了解,过于强调艺术性,不注重面向市场的实用性教学,学生对服装市场和服装色彩趋势缺乏了解和把握。此外,有些学习盲目追从时装行业发展的热潮,不顾实际师资理论研究的限制而盲目开设服装色彩设计课程,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3.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

一门课程的开设需要相应的教材来提供学习指导,服装色彩设计专业也不例外。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教材虽然不断更新,但仍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教材的主要内容仍然侧重于色彩基础理论,与色彩心理和服装市场的结合不紧密。并且服装市场的喜好变化快,而教材的更新速度难以跟上这种变化,教材的与时俱进程度仍有待提升。

二 改进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途径分析

1.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色彩设计搭配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色彩基础理论的教授。我国引

入的包豪斯色彩教育体系的《色彩构成》在国内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很成熟,这对于服装色彩设计有很大的启发性,服装色彩课程教学可以借鉴该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构建完整的服装色彩设计框架。例如,在色彩设计过程中,要运用到色彩调和原理、自然和人文色彩的搭配、常用时尚色的把握以及色彩形象的认知。只有掌握这些色彩设计基本原理,才能为以后的服装色彩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服装色彩设计是涉及多种学科的边缘课程。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服装色彩的把握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服装,因此,该门课程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市场和消费者的心理。在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基础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穿插进色彩美学、色彩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把色彩设计和实际的色彩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紧密地联系市场。例如,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课题的设计工作,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懂得如何运用色彩来捕捉、把握市场需求,在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色彩美感和市场嗅觉,能够本能地对服装市场的色彩需求做出反应。

2.引入多种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而应当以开放性为原则,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引入,引导学生在掌握色彩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将其运用到服装色彩设计中,提升教学效果。在实际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实验教学。引导式教学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想象力;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色彩理论知识,在视觉训练过程中丰富他们的色彩感受能力,使其今后能够在服装设计方面更加熟练地运用色彩、搭配色彩。除了启发式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外,还可以引入西方在该课程上的先进教学方式。例如,法国色彩教学家菲力普?郎克罗所提出的郎克罗式教学法。通过郎克罗式教学法的运用,学生能够在自然和人文中去感悟色彩,提高对色彩领悟的灵气,这种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接触很有可能为学生未来的服装色彩设计提供灵感的源泉。

3.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

服装色彩设计课程需要一系列的基础课程作为铺垫,因此,必须注重一些基础课程的铺垫,做好基础课程与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衔接工作。在学习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之前,需要掌握相关的平面设计基础,对平面造型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只有在了解了平面造型的一般知识之后,才能具备基础的平面美感和平面布局意识,进而进行服装色彩设计。此外,在进行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学习之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只有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和色彩的明暗对比,才能够体现色彩的美感,并且色彩还需要与色彩所承载的物体相匹配,使形和色能够完全地匹配起来,更好地将色彩美和物体美结合起来。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也需要根据服装的材质、样式来搭配色彩,因此必须学好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过去,在开设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之前不注重色彩基础知识的铺垫,往往在服装色彩设计方面拿捏得不准,色彩和服装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无法完全展现服装的美感。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使服装色彩设计课程能够在具备充足前提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是一门针对实际操作的课程,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教授阶段,无异于闭门造车,对学生以后实践操作的帮助较小。理论知识还具有空洞抽象的特点,单纯地理论教授会让学生难以对色彩设计产生直观的感受,更无法准确地把握服装的色彩设计和搭配。因此,在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插入相关服装色彩设计的案例,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中建立起过渡和联系,并且这种实例的引入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好地掌握色彩设计的有关知识;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操作,将作业设置成实践操作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课外作业的完成中,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还能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去弥补,为以后能够更好地投身于服装色彩设计工作做准备。服装色彩设计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服装色彩设计时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把握色彩搭配的感觉。只有实践和理论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 结束语

色彩设计对于服装设计而言不可或缺。为了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服装设计人才,必须注重其色彩设计能力的培养。服装色彩设计课程需要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紧密地把握市场潮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我国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服装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日〕文化服装学院编.文化服装讲座(新版)服装设计篇(冯旭敏、马存义编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吴振韩.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包装世界,2010(1)

上一篇:“中国巨变”讲座感想下一篇:高二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