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思维训练

2024-05-06

作文创新思维训练(通用9篇)

篇1:作文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然而,纵观现在学生的作文,心理上的“怕”,行动上的“懒”,语言上的“憋”,技巧上的“拙”,仍然是当前学生作文中的通病。在教学方面,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仍占统治地位。那么学习啦小编就和大家浅谈作文创新思维训练吧。

作文创新思维训练之拟题创新思维训练

标题要抢眼,标题具有穿透力,会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效果。标题就像人的眼睛,如果我们能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眼睛,那么我们的作文会赢得更多人的青睐。好的标题能够达到或概括文章内容,或指明写作对象,或表明文章行文线索,或点明文章主旨等效果。

如何让标题抢眼呢?常见的方法有:①引用名句法,如:《众里寻他千百度》,就引用了诗句。②巧用修辞法,如:《紫藤萝瀑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③套用歌词,如:《对面的老师看过来》,就是由歌词“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演化而来,别有一番情趣。④借用俗语法,如:《人比人,气死人吗?》

作文创新思维训练之立意创新思维训练

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或者是其它类型的作文题目,首先都要通过认真审题来思考决定作文好坏的关键问题——立意。作文立意在文章中起着统帅作用。那么,作文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异独到呢?①高瞻远瞩法。就是要通过题目的表面进行深入地、多角度地思考,使立意高远而深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美》为题作文,如果仅从追求美,美无所不在的角度去立意为文的话,就会显得较肤浅;但如果我们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从“残缺也是一种美”,“团结互助最为美”等角度去立意为文,就显得高远而深刻。②逆向思考法,由于大家面对的是同一题目,很容易出现众人按常规思维去立意的情况。如果我们善于逆向思考,敢于“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写出立意与众不同的文章。如:以“班门弄斧”为话题的作文,如果我们采取逆向思维的策略,从“弄斧必到班门”的角度立意为文,对那些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大加赞赏,就会给人以独特的感受,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作文创新思维训练之结构创新思维训练

文章结构的创新,是以常见文章的基本结构为前提。只有把握常见的基本结构,才有可能实现结构创新。开头——主体——结尾,是常见的基本结构。顺序、倒叙、插叙也是文章的结构。在平时作文中要多加训练。像大小标题式、首括式、提纲挈领议论式、数字符号式、小说式等各种结构方式多训练无妨。只有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经常进行有意的尝试,才有可能构思出新的文章结构。如:《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简洁有力,干脆利落。

作文创新思维训练之形象创新思维训练

形象既要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又要能鲜明地反映社会面貌,具有当代意识,让读者明白,这是中学生作文中形象创新的一个高要求。学生跟社会的接触面不那么大,他们熟悉的只是自己的老师、同学、父母、亲人等。这些都是熟悉的面孔,要写出新意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呼吸时代的新风,跟上时代的脉搏;还要培养他们的同中求异、同中求新的方法,才能写出新的形象。如:《我的老师》,学生就不能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学校里的老师,可以展开联想,那些许多给你启迪的人、事、物均可以为师。这样作文的思路就打开了,也会写出新的形象。

作文创新思维训练之手法创新思维训练

中学记叙文写作手法的基本模式中,下面几种写人的手法,都可以循序渐进构思使用。①通过一件事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②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③通过一件物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④通过一场场面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⑤人物小传⑥以物喻人⑦综合写人。只有对这几种手法驾轻就熟,中学生在写起人来就会得心应手,还会不时的构思出新颖独到的手法来。如有的同学在文中应用侧面烘托写人,也有的用心理活动来写人,都是很好的,都是有新意的。

作文创新思维训练之角度创新思维训练

文章写作的角度构思新颖与否,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考察不同的层次,就形成不同的角度;如果别人没有发现,就是你的角度构思创新。如写一篇《<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为例,就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考察不同的层次,创造出不同的角度。

角度一:议“我”,从“我”对叔叔的态度有无变化,为什么会有,去把握人物的性格,探究小说的主旨。

角度二:议“海”,海,还是痛一片海,为什么在来时,归时,“我们”眼中海的景象会有不同,由此去把握人物的心理,探究小说的主旨。

角度三:议“称呼”。为什么妈妈对叔叔的称呼有如此之多,为什么“我”称叔叔为“我的亲叔叔,父亲的亲弟弟”。从称呼的变化中把握人物的性格,探究小说的主旨。

角度四:议“遭遇”。叔叔命运遭遇的变化及其所变化之因,以及他的遭遇的变化给菲莉普夫妇一家的影响,由此去发现人物的性格,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作文创新思维训练之语言创新思维训练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要想写出好的文章,一定要具备好的语言,即语言的鲜活独特个性。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从以下途径去启发学生写作语言的个性化。①移用它词,独创妙语。②巧用修辞,活化语言。③巧借熟语,妙笔生花。

作文素有语文的“半壁江山”之称,它是一个人语文综合素质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一门技能训练课,所以,大量练习,勤于写作,在练习写作中提高技能。但我相信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作文,就没有独创的个性化作文,不是吗?

篇2:作文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然而,纵观现在学生的作文,心理上的“怕”,行动上的“懒”,语言上的“憋”,技巧上的“拙”,仍然是当前学生作文中的通病。在教学方面,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仍占统治地位。很多学生不愿写,不会写,考场上拼凑一篇了事。作文中看不到鲜活的学生个性,更看不到才情。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积累不够外,构思写作阶段缺乏创新思维是其根本原因。因此,要写出厚实而有个性的文章,必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拟题创新思维训练

标题要抢眼,标题具有穿透力,会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效果。标题就像人的眼睛,如果我们能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眼睛,那么我们的作文会赢得更多人的青睐。好的标题能够达到或概括文章内容,或指明写作对象,或表明文章行文线索,或点明文章主旨等效果。

如何让标题抢眼呢?常见的方法有:①引用名句法,如:《众里寻他千百度》,就引用了诗句。②巧用修辞法,如:《紫藤萝瀑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③套用歌词,如:《对面的老师看过来》,就是由歌词“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演化而来,别有一番情趣。④借用俗语法,如:《人比人,气死人吗?》

二、立意创新思维训练

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或者是其它类型的作文题目,首先都要通过认真审题来思考决定作文好坏的关键问题--立意。作文立意在文章中起着统帅作用。那么,作文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异独到呢?①高瞻远瞩法。就是要通过题目的表面进行深入地、多角度地思考,使立意高远而深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美》为题作文,如果仅从追求美,美无所不在的角度去立意为文的话,就会显得较肤浅;但如果我们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从“残缺也是一种美”,“团结互助最为美”等角度去立意为文,就显得高远而深刻。②逆向思考法,由于大家面对的是同一题目,很容易出现众人按常规思维去立意的情况。如果我们善于逆向思考,敢于“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写出立意与众不同的文章。如:以“班门弄斧”为话题的作文,如果我们采取逆向思维的策略,从“弄斧必到班门”的角度立意为文,对那些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大加赞赏,就会给人以独特的感受,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三、结构创新思维训练

文章结构的创新,是以常见文章的基本结构为前提。只有把握常见的基本结构,才有可能实现结构创新。开头--主体--结尾,是常见的基本结构。顺序、倒叙、插叙也是文章的结构。在平时作文中要多加训练。像大小标题式、首括式、提纲挈领议论式、数字符号式、小说式等各种结构方式多训练无妨。只有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经常进行有意的尝试,才有可能构思出新的文章结构。如:《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简洁有力,干脆利落。

四、形象创新思维训练

形象既要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又要能鲜明地反映社会面貌,具有当代意识,让读者明白,这是中学生作文中形象创新的一个高要求。学生跟社会的接触面不那么大,他们熟悉的只是自己的老师、同学、父母、亲人等。这些都是熟悉的面孔,要写出新意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呼吸时代的新风,跟上时代的脉搏;还要培养他们的同中求异、同中求新的方法,才能写出新的形象。如:《我的老师》,学生就不能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学校里的老师,可以展开联想,那些许多给你启迪的人、事、物均可以为师。这样作文的.思路就打开了,也会写出新的形象。

四、手法创新思维训练

中学记叙文写作手法的基本模式中,下面几种写人的手法,都可以循序渐进构思使用。①通过一件事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②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③通过一件物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④通过一场场面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⑤人物小传⑥以物喻人⑦综合写人。只有对这几种手法驾轻就熟,中学生在写起人来就会得心应手,还会不时的构思出新颖独到的手法来。如有的同学在文中应用侧面烘托写人,也有的用心理活动来写人,都是很好的,都是有新意的。

五、角度创新思维训练

文章写作的角度构思新颖与否,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考察不同的层次,就形成不同的角度;如果别人没有发现,就是你的角度构思创新。如写一篇《<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为例,就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考察不同的层次,创造出不同的角度。

角度一:议“我”,从“我”对叔叔的态度有无变化,为什么会有,去把握人物的性格,探究小说的主旨。

角度二:议“海”,海,还是痛一片海,为什么在来时,归时,“我们”眼中海的景象会有不同,由此去把握人物的心理,探究小说的主旨。

角度三:议“称呼”。为什么妈妈对叔叔的称呼有如此之多,为什么“我”称叔叔为“我的亲叔叔,父亲的亲弟弟”。从称呼的变化中把握人物的性格,探究小说的主旨。

角度四:议“遭遇”。叔叔命运遭遇的变化及其所变化之因,以及他的遭遇的变化给菲莉普夫妇一家的影响,由此去发现人物的性格,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六、语言创新思维训练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要想写出好的文章,一定要具备好的语言,即语言的鲜活独特个性。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从以下途径去启发学生写作语言的个性化。①移用它词,独创妙语。②巧用修辞,活化语言。③巧借熟语,妙笔生花。

作文素有语文的“半壁江山”之称,它是一个人语文综合素质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一门技能训练课,所以,大量练习,勤于写作,在练习写作中提高技能。但我相信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作文,就没有独创的个性化作文,不是吗?

篇3:作文创新思维训练

●从感性认识入手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想象是在记忆的基础上, 将平日观察时储存在大脑里的材料进行再现、分解、改造、组合, 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比如“0”这个简单符号被人看成枪口、枯井、红日、眼泪……就是想象的结果。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发展他们作文的创新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例一】

课上,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 问学生由此想到了什么。

生1:大海的波浪。

生2:蛇。

生3:心电图。

生4:起伏的沙丘、绵延的山脉。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大家总抱怨作文写不出新东西, 其实写作时只要根据眼前的形象, 发挥想象, 就能写出好作文。今天我们就做一个想象作文训练。

接着, 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后, 展开想象, 用短文再现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题目刚出来时, 学生一时无从下手, 我想:初中生认知事物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于是我让学生看课文插图, 又用多媒体给他们播放古装影视片中古人送别的场面, 然后问他们脑子中的送别情景是什么样的。

生5:插图中的马让我似乎看到送别后元二飞身上马, 绝尘而去的情景。

生6:而王维站在原地目送朋友, 久久不肯离去, 我想他眼中一定有泪光闪烁。

生7:前两句诗让我看到了一个阴湿的早晨, 甚至闻到了雨后泥土被润湿的气味。

生8:我都看到了被雨水冲刷的发亮的柳树叶。

我鼓励学生把这些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生9:古老的渭城座落在渭河南岸, 有一条驿道穿城而过, 大道两旁的客栈与酒馆一家挨着一家, 于是使这里成了为由长安西行的人送行的好去处。这是一个微雨蒙蒙的早晨, 空气湿润, 柳枝新绿, 诗人王维正在此为好友元二送行, 王维边为元二斟酒边说:“再干一杯吧!过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陪你饮酒了。”微醉的元二接过酒一饮而尽, 抱拳说了声:“保重!”便打马而去, 王维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好友渐渐西去。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就要给学生提供感性形象, 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情境, 以充分调动他们头脑中的表象记忆, 进行思维再创造, 从而写出创新作文, 凭空想象是不可取的。

●从身边的故事实施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司马光砸缸的例子就是逆向思维, 有人落水, 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 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 运用了逆向思维, 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 “让水离人”, 救了小伙伴性命。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 如果运用在作文立意中, 就会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二】

课上, 我发给每个小组一套中国地图的拼图板, 让他们比哪组拼得快, 其实我知道他们拼成这个地图不大容易, 但很快就有人发现并按照地图背面我事先让美术老师画好的人头像来拼, 迅速拼完了。这个训练是我从一个外国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 “反其道而思之”, 效果往往很不错。要说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的认识莫过于成语解释了, 接下来我就出几个成语, 大家先按常规解释, 再进行逆向思维, 说出自己的想法。班门弄斧……

生1:“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注定要失败。但找行家较量可以使人少走弯路, 加快进步。

生2:“良药苦口”是说正确的批评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 不乐意接受。但糖衣药片既不苦又能治病, 可见和颜悦色地指出别人的缺点错误更易让人接受。

生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强调规矩对方圆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什么事全按规矩办, 还何谈创新?规矩是要有, 但不能强调过死。

我发现学生的逆向思维被打开了, 接着进行作文立意训练。

师:请运用逆向思维, 从“蜜蜂”“牵牛花”“彩虹”“竹子”“荷花”等物中选出一物作为立意的对象, 各写两段话。

生4:牵牛花, 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你看你爬上了竹竿, 高高地吹着你的小喇叭, 仿佛是胜利的号角。可是, 请看看你所依托的竹竿吧, 他们挺直身躯, 什么也没有说!

生5:牵牛花, 我赞美你!你没有牡丹的富贵, 没有荷花的清高, 也没有菊花的孤高, 可是你从不自卑, 哪怕是生在瓦砾堆中, 破旧的墙角, 你仍然开得轰轰烈烈, 把你的小喇叭朝着太阳!

逆向思维决不是胡思乱想, 随意杜撰, 而是应该在不违背事理逻辑的原则下, 大胆地巧用逆向思维, 培养作文的创新能力。

●从多角度实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 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它表现为思维广阔, 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不少心理学家认为,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 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创造学家秦俊伦在天津“长虹食品厂”参与产品改革试验过程中, 运用发散思维把不同功能、不同口味、不同形状的口香糖做排列组合, 开发出更多的口香糖品种。

作文中运用发散思维, 能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活跃他们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例三】

师:一条一米长的麻绳除了用来绑东西外, 还有什么用途?

生1:点火、当导火索、牵小狗。

生2:玩杂技、玩游戏, 与人搏斗时当武器、当皮带。

生3:还能量水深浅, 还能揉成一团当抹布用。

师:从大家的答案中, 我们可以发现, 有些东西除了你生活中常见的那几种用途外, 还有许多意不想不到的用法。这其实就是发散思维, 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接下来我们就来试一试, 大家同桌合作, 新编故事《龟兔赛跑》《狐狸与乌鸦》。

由于故事耳熟能详, 学生表现积极踊跃。

生4:乌龟和兔子赛跑又开始了。这一次兔子可是憋足了劲, 发令枪一响, 兔子就一溜烟跑了。可是没想到, 这一次不在森林里, 而在山上, 乌龟头一缩, 从山顶滚到山脚。结果, 比赛还是乌龟赢了。兔子的眼睛更红了。其实, 兔子不知道, 除了有力气有本领之外, 还需要用脑子。

生5:狐狸自以为聪明, 殊不知, 聪明反被聪明误。乌鸦嘴里掉下去的那块肉里有毒。狡猾的狐狸终于被毒死了。不劳而获的果实往往并不可口, 下场会很悲惨。

接下来, 我以“雪”为题给学生布置作业:运用发散思维, 写出至少三个不同的立意。我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 多角度立论, 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 从而提出新思路。经过一番思考, 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立意:

(1) 赞美雪的洁白无瑕, 一尘不染。

(2) 赞美它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

(3) 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罪恶。

(4) 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 万木萧条。

可见, 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 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 思绪如天马行空。但应注意, 与逆向思维一样, 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 违背常理的发散是不可取的。

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从而使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篇4:作文创新思维训练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仿写是指导学生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的有效途径。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是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政治变革—自然界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我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我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描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在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安慰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通过检索与提取,将每一种思维方法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如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具有那么多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通过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每一天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我以散文《枕木》为例,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变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青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金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初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小学、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有利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通过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至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总之,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层进式的结构的过程;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训练。

篇5:创新思维与创造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与创造思维训练

从社会转型、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等背景出发看创造思维训练课开设的必要性及意义.作为活动课开设的`创造思维训练,其基本的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有待深化.

作 者:魏奇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政史系,陕西,西安,710065刊 名:唐都学刊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年,卷(期):20(1)分类号:B802关键词:社会转型 人的转型 知识经济 素质教育 创造思维 课程

篇6:创新思维训练之一

1、通过活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主要是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2、掌握相应的思维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3、学会对思维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培养初步的元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1、简化思路,寻找最便捷的途径解决问题;

2、避开定势的影响,找到思维的突破口。

教学难点

思维过程中信心和技巧的训练。

教学准备

POWERPOINTY课件、一个杯子、一根细绳、一根筷子、一盒泡泡糖、两个国际象棋棋盘。活动方式

脑力激荡、小组讨论。热身活动

1.1 心理暗示

教师:请大家以最舒服的姿势坐好,轻轻地闭上眼睛,全身放松,好。科学研究发现,人脑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用了其潜能的百分之十左右,其余百分之九十的潜能没有得以开发利用。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把这些潜能开发出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现在请大家注意自己的额心,那里好像有一团气在慢慢地转动,越转越快,越转越热,最后变成一团火,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智慧之光。现在这团火正在向全身扩散,使你浑身充满了力量。好。请轻轻地张开眼睛,你的眼睛因为拥有智慧而变得明亮起来……

1.2 导入

教师:现在我们就开始思维训练,同学们在训练中一定会表现得聪慧和富有灵气。让我们为我们的智慧鼓掌,好吗?

学生:有节奏地鼓掌。

教师:现在我们来接受第一个挑战。活动过程

2.1 出示例一,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

例一 爷爷在市场上看到一头健硕的牛,遂以600元买下来,再以700元卖出去。过了一会儿,爷爷觉得卖亏了,又以800元把这头牛买回来,最后以900元卖出去。在这一连串的买卖中,爷爷赚钱了吗?

思维的简化:把它看作两次买卖,每次赚一百元!小结:在看似复杂的关系中把各种关系理顺和简化是十分重要的。

.2 出示训练一,要求学生在例一的启发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并陈述理由。

训练一 在某鞋店,一个顾客要买一双价值70元的鞋,他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但鞋店没有零钱找,营业员就拿这张钞票到隔壁的士多店换成零钞,然后找给顾客30元。顾客走后,士多店发现那张百元大钞是假的,鞋店只好用一张真的百元大钞换回假钞。试问:鞋店损失了多少钱?

简化思路:收了一张百元假钞就是损失了一百元!

请学生谈谈解题的感受。

2.3 出示训练二,操作过程同上

训练二:国际象棋的棋盘由64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格子黑白相间地组成(如左上图),用32个小长方形(如下图,面积相当于棋盘的两个格子)刚好能把整个棋盘盖住。现在把棋盘的一条对角线两端的格子剪掉(如右图),用31个小长方形能否将剩下的62个格子盖住?

简化思路:一个小长方形只能盖住一个黑格和一个白格,31个小长方形只能盖住31个黑格和31个白格。而被剪的棋盘有32个黑格和30个白格……

2.4 出示例二,请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二 九棵树排成方阵,现在要用水车给它们全部浇上水,要求:①不能后退;②最多只能转三次弯。

教师分析解题过程,指出定势的影响及对策。

启示:高明的思维通常要打破常规!

2.5 出示训练三,要求学生循例二的思路解答

8右表的数字,纵、横、对角相加均得15,这就所谓的魔术方阵。现在要做一个纵、横、对角相加得16的魔术方阵,要求方阵中九个

数字完全不同。

聪明人的制胜法宝:想别人之未想

——你做到了吗?

2.6 出示训练四,进行脑力激荡,学生想出来的答案越多越好

例四 某公司招聘推销员,出的题目是:向和尚推销梳子。如果你去应聘,你将意欲何为?

聪明人感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7有信心者必胜

训练四:玻璃杯中有一枚硬币,旁边有一根筷子、一根绳子和一份奖品——一盒泡泡糖。要求你的手不直接接触玻璃杯和硬币,也不得移动杯子而取出杯里的硬币。成功者的奖品,就是那盒又香又甜的泡泡糖。!

3、总结

①简化思路

②突破常规

③想别人之未想

④有信心者必胜

4、作业

①有个道士爬山,他清晨6点出发,走走歇歇,直到晚上6点才到达山顶。第二天清晨6点,道士又沿原路下山,速度是上山速度的3倍。试问,山路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点:道士恰好在这两天的同一时刻经过这一点?

篇7:创新思维训练小结

通过《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有关视频,我了解到创新原来不只是一个想法那么简单,还了解到许多专有名词,比如说思维导图、逆向思维、双向思维等等。

这门课主要是通过王竹立老师在视频中引导两个学生授课的方式来给我们上课。先给我们引入什么是创新思维,然后解释了缠绕在我们心头的心智模式和心智枷锁,告诉我们要转换思考方向,学会运用软性思考、强制联想、思维导图等方法来简化思维和打破规则,跳出盒子。其中举了许多好玩的例子以及王老师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他写的诗,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也是给我们示范了创新的妙用。除此之外,还教授我们学会移植、借鉴和链接,学会辨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的关系。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六顶思考帽》,这本书很有名气,写得也不错,给了很多公司机会,让他们去重新发展自己的事业,最后达到新的高度。还有了解包容性思维去创新人格、创新情景。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二、对本课程的建议:

1.上课多一些人与人间互动。感觉上课的时候没有气氛,完全是要么老师在台上讲,要么学生在台上讲,而台下的人却没有气氛,这不是创新思维课堂,没有创新。

2.网上的课程不是很好,一板一眼,太正式,而且有卖书的嫌疑。可否换一个老师的视频? 3.老师您在上课的时候最好控制好时间,准时下课,因为很多人下一节还有课,不能上了这一节而耽误下一节吧

4.多一些实践,大的在课堂上也完成不了,可以在课堂上弄几个小实验或者游戏或者其他活动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创新

三、我认为本课程我可以得到的分数及理由 我认为本课程我可以得100分,理由如下 1.我想得满分;

2.我想知道你会不会给我满分;

3.除了我们数学题有标准答案,其他几乎所有的课都没有满分。但为什么就是不能满分呢? 4.视频我看了,作业我写了,论坛讨论了,论文也会完成的;

篇8:营造创新氛围训练创新思维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不专属于青年人, 但对青年人尤为重要。青年人朝气蓬勃, 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奥秘的渴求, 对于每棵创新的“幼苗”, 我们都要赞美它、保护它, 并促使他发展壮大。

高中教师工作的对象都是青年人, 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政治课教师, 课本就是我们“战斗”的武器。然而在21世纪, 我们却深深感到:我们的“武器”太陈旧、太落伍了。在这个“不是你不明白, 而是这世界变化快”的时代, 我们的课本仍然十年如一日沿用同样的教学案例, 就像人家已用“奔4”, 而我们还敲打着“286”一样。

也许, 这些都是专家们精造出来的“典型”案例, 很“经典”, 也许, 只有“经典”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像歌曲, 有经典老歌可以代代传唱, 但是还是有许多新的音乐, 以不可阻挡之势占据人们感官, 叫醒人们的耳朵。

的现象, 从效果相当的角度出发进行转换, 如“测密度”、“测电阻”等。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这一环节为最终得出探究的结论找到实事、事例与证据。教师要指导学生能按实验步骤有序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能严格按所选器材的说明正确操作,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抓住矛盾, 同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客观地收集证据的能力。常见的收集证据方式有: (1) 通过观察日常现象去收集证据; (2) 通过回忆日常经验去收集数据; (3) 通过查阅资料去收集证据; (4) 通过进行实验去收集证据, 一般实验要求测出三组或三组以上数据或情况, 以便从中看出隐含关系或规律。

5.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验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 指导学生合理筛选记录数据, 用表格法和图像法分析和准确处理实验数据, 对实验结果预测、预想, 从已知数据事实中分析、归纳、概括出结论、规律。初中常见的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有归纳法、推理法、比较法等。

6.评估交流, 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对自己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反思, 哪些问题弄懂, 哪些问题还不清楚, 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 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设计合不合理……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 然后进行交流, 当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 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 审查证据, 挑出逻辑错误等, 讨论中往往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

三、科学探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努力体现“探究”的过程性。

实验探究重点强调的是探究, 而不是验证, 要大胆放手, 让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互相交流合作, 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 学习的情感和意志, 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 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实践会面临着探究时间的问题,

放眼我们的生活:影视、曲艺、音乐……外面的世界有太多的事物吸引我们, 如果还固守着旧的教学案例, 别说学生, 就连老师自己恐怕都味同嚼蜡了。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新鲜的教学案例、新的角度思考传统问题, 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一、明星故事中领悟哲学道理

追星, 在学生中是普遍现象, 有时学生为了它甚至荒废了学业, 但如果加以引导, 则可以为教学服务。

周杰伦, 时下的天王巨星, 他的成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周杰伦, 3岁开始练钢琴, 18岁高中毕业就在酒吧打工———钢琴伴奏员;后进入吴宗宪的公司, 成为一名幕后工作人员;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他写的歌无人问津。他写了一首《眼泪知道》给刘德华, 对方说“眼睛知道什么?”, 拒绝了他。又写了《双节棍》给张惠妹, 也遭到拒绝。吴宗宪看到了他的努力, 对他说“给你一周的时间, 写五十首歌, 选十首给你出专辑”。于是, 周杰伦买了一箱子的方便面, 整整七天, 足不出户。吴宗宪以为他写不出来, 然而他做到了。这就是他的第一张专辑《杰伦》, 此次一炮而红。

这个故事, 追星族们很感兴趣,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思考:

教学中可以根据探究的内容设置两课时或多课时。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让学生提出猜想、假设, 充分谈论, 设计实验方案, 使他们在相互间的否定与肯定之中积极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思维的能力;其他课时, 进行实验探究, 结果讨论, 并引发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发现新的问题。

2. 要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 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

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平等、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宽容大度。提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念,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使学生产生内动力, 在课堂上不能有“你的回答不对!”“你的回答是错误的。”之类的语言, 取而代之的是“你能不能再补充一下?”“你能再换个角度分析一下吗?”等, 真正让学生自主发展。

3. 要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 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课堂讨论是实验探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实验往往分组进行, 每组2~4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 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不能有少数学生包办代替, 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 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和协作。作为教师, 应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能做的, 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 保证全体学生真正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正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 只要我们加强学习, 努力实践, 认真总结, 让科学探究贯穿于科学教学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 就能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武义县实验中学)

1.周杰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音乐的热爱,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吴宗宪的慧眼识金说明了什么道理?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3.他两度受挫给我们什么启示?

———正确对待逆境, 不悲观、不消沉。

还有周星驰、张怡宁、女排……哪一个成功的背后没有一段拼搏的经历。信手拈来, 都可以作为案例, 学生爱听, 何乐而不为!

二、经典小故事的启迪

一个在越南打仗的士兵, 有天打电话给他的父母, 告诉父母他快退伍了, 可以回家了。父母当然很高兴, 在电话中表示希望他越快回家越好。士兵告诉父母有一个战友要同他一起回家, 理所当然的父母表示欢迎。孩子告诉父母, 这位战友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支手臂和一条腿, 而且这个人要和他们一起住。父亲却肯定地告诉孩子不可以, 因为这样会造成家庭的负担, 建议让他自己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听了这些就挂了电话, 几天后, 他们的孩子自杀了。当父母万般绝望地和孩子告别时, 令他们更加痛不欲生的是:他们的孩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一生独立的, 我们应该养成关爱陌生人的习惯, 那也是在关怀我们自己。

把道德教育融入教学过程, 这本来就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不要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用案例来阐述联系的观点, 岂不比空洞的理论说教要好得多?

“关爱别人等于关爱自己”这个主题, 还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 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岂不比“尽信书, 不如无书”简明得多, 岂不比“a-b=a+ (-b) ”有意义得多?

三、旧曲也可以唱新调———老故事、新道理

司马光砸缸, 已经让一代又一代学习他的“打破常规、逆向思维”。为什么, 在教学中不进一步挖掘故事背后的创新理念呢?我们可以运用一连串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

假设这个故事发生在现在:

1.如果你是个企业家, 如何对待这件事?

———请司马光做品牌代言人, 扩大产品知名度。

2.如果你是广告人, 会怎样做?

———高薪聘请司马光加盟, 做创意总监。

3.司马光自己可以从事什么职业?

———点子公司、策划人。

其实生活中可以发掘的视角很多, 关键是“新意”, 学生是否关注。我们一直反对教条主义, 要从实际出发, 与时俱进, 不要总走老路。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生活每天都有变化。我们的工作要走在时代的前沿, 进一步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不仅不应成为口号, 更要贯彻到教学工作中。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新国家才会新。创新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参加工作十几年了, 每每讲到朱自清的名篇《背影》, 都不禁被那撼人的亲情所打动, 心潮难平。而今天, 一堂意料之外的授课给了我更大的震撼。授课时我让学生们带着感情诵读课文后, 指名学生范读, 然而当读到“父亲攀月台买橘子”这富有亲情的章节时,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教室下有几个同学嬉笑起来, 父亲的笨拙让他们感到滑稽。看来, 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一代人, 无法深入理解文章深厚的父爱子, 子爱父的深刻内涵。面对催人泪下的情感, 他们竟无动于衷, 他们对亲情的漠视让我感到痛心。怎么办, 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进行下去吗?单纯为了考试, 学习几个字词, 概括一下内容, 理解几个句子倒也能应付过去。但这样一来, 这篇名文便失去了他的内在价值。那么, 何不利用这个机会, 让学生体会亲情, 懂得感恩呢?由此, 预习过课文之后, 我并没有急于学习课文, 我把课文放在两周之后进行, 然后布置同学们进行以下实践活动, 要求利用星期天完成以下作业:

1.观察。回家后细心观察父母一天的工作情况。

2.体会。父母是农民的回家跟随父母劳作。父母做点小生意的, 那就随父母摆摆地摊, 站站柜台———让他们随父母同起, 同劳作, 同休息, 加深一下对父母工作的理解。

3.调查。调查一下, 你的家庭中, 用于你身上的开支, 占整个家庭收入的比重。调查比较一下, 父母对你和你对父母的了解程度。

4. 收集。收集关于家庭、关于亲情的文章、故事。

5. 汇报。汇报两周来你的收获。可以是你的调查资料, 可以是你收集的文章, 可以是你排演的小品, 可以是你的切身感受。

两周后的汇报课上, 学生各显所长, 有讲自己如何站柜台、如何随父母进行劳动的, 那滋味如何不能忍受;有的谈自己困难家庭的父母是怎样省吃俭用来满足自己的必要需求的;有的谈父母是怎样克服困难, 关爱自己健康, 做自己的伙伴, 陪自己学习、购书、参观, 支持自己参加校内外的活动的;有的讲述父母给自己起名字的故事;有的表演怀揣球拣书的艰难。这一堂课上, 同学们不再是嬉笑不止, 随着汇报的进行, 他们的表现也越来越激动, 气氛越来越凝重。当谈到自己的感受时:有的同学热泪盈眶地谈到母亲带自己去吃肯德基时, 母亲如何自己不舍得吃, 给自己买下一份。而事件原因仅仅是因为自己偶然谈到同学吃肯德基如何如何。有的同学满脸愧疚地谈起母亲来接自己回家, 总是很自然地接过书包, 而自己往往对于母亲拎着的重物无动于衷, 更不用说体会母亲的辛劳了。有同学通过对比调查, 发现自己对于父母的忽视太让人寒心, 自己连父母的生日竟然不知, 更不知父母喜欢的饭菜和父母最开心的事情了;而父母对自己是那么熟知。谈到自己的支出占家庭收入20%~30%时, 不少同学深感惊讶。有的同学诵读史铁生的文章《我与地坛》, 抽咽不已, 说他们看到父母的伟大, 说父母不仅要承担生活的重担, 连自己的委屈有时也让父母承受。有同学说他们生活中往往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 忽视父母的太多, 而很少顾及父母的体会。有的同学谈自己的打算, 有的说准备给父母写一封信, 有准备帮父母力所能及做一些事情, 当然更多学生谈到要好好学习, 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又重新学习课文。课上, 不再用老师过多的引导, 学生自然对于文章内涵理解得很深刻了, 他们为自己在上节课的漠然与嬉笑感到惭愧。他们为无法理解父母的深情而感到自责。他们后悔自己不能体察父母的关爱, 他们认识到父母每天送自己出门时叮嘱路上要小心, 不再是唠叨;他们认识笑话自己的父母不合潮流, 不懂得MP3, 不懂得周杰伦, 不知道安在旭是如何的不应该……

篇9:作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的三个途径

一、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寫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

二、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三、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上一篇:体育教育教研报告下一篇:2011年1-8月份撮镇镇税收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