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2024-05-12

《幼儿园》行为观察案例分析(精选14篇)

篇1:《幼儿园》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幼儿园》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观察记录

幼儿园小朋友陈志鹏穿衣服时屡次穿错,表现出烦躁无奈的情绪。另外也有小朋友因为不会穿衣服而满脸不开心。

幼儿园放假时,陈志鹏小朋友通常是最后被接走的孩子。他一方面通过大声哭喊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安静地坐在活动室的座位上瞻前顾后的等候妈妈的到来。望着幼儿园的小朋友一个一个的被他们的爸妈接走,陈志鹏觉得越来越伤心。但是当他终于等到妈妈时,他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行为分析

3-6岁的幼儿随着认知发展,已经能主动解决自己生活上的某些问题,如刷牙洗手穿衣服等。但幼儿的认知等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也有些小朋友这方面发展相对缓慢,需要家长老师更多关注引导。3岁以后,儿童能够更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更好的掌握情感表达机能。情绪情感和表情不断社会化,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幼儿的情绪是暂时的外显的,情感是稳定的内隐的。陈志鹏小朋友通过哭泣和喊叫来表达自己的害怕和不满情绪。

教育建议

一方面老师要容许幼儿通过哭闹等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制。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帮助幼儿摆托焦躁不安的情绪,与幼儿说话,分散幼儿注意力。如在《幼儿园》中,当陈志鹏在焦急等候妈妈时,老师可以走过去和他说话。比如“陈志鹏,妈妈还没有来接你呀,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呀,你别急哦,妈妈可能已经在来的路上了,我们再一起等等妈妈好吗”等等。这样有利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减少该事件对孩子的伤害。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和谐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情亲子情。对幼儿以肯定为主、多鼓励,耐心听孩子说话。正确应用暗示和强化,采取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等方法帮助孩子克制情绪。教会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如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合理宣泄法等。

篇2:《幼儿园》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研究对象:汪简 班 级:大四班 个案情况简述:

汪简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汪简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因丫丫抓住图书不放,汪简就在丫丫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汪简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汪简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汪简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汪简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输,要再剪一次。汪简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汪简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汪简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汪简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汪简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汪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汪简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汪简从小受外公外婆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问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三、幼儿园教育措施

1、疏导多余的精力。多给汪简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使他多余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把汪简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表扬肯定。由于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汪简喜欢游戏,每次游戏他都非常兴奋,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组长、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从而逐渐让他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

四、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

如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这既能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又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2、以榜样示范,指导幼儿正确行为。

家长在孩子犯错时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家长自身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攻击行为。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巧,引导孩子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等。

3、淡化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幼儿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社会中的各种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较为宽松、温馨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给孩子提供刀、枪等含有攻击因素的玩具;应避免让孩子看含有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影视和图书;当孩子有这些不良行为应马上制止,孩子有悔过之意时应给予表扬。

个案转化效果:

通过两个月的家园共同教育,汪简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伴对他也很认可,推荐他当组长、小老师等。这不断足使他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取得更大的挂步。

通过家园配合共同教育,现在的明明已能在活动中与同伴较好的协商活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的和老师沟通,而不再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结论与反思

如何做称职的家长是需要为人父母认真对待的事情,而老师们从事的事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而我们为这个事业的成功不断地在探索、在实践,当你们的孩子成为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时,能够说一句:我尽到了为人之师的职责

1、研究结论

幼儿方面:自从个案研究开展以来,盛盛的攻击性行为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基本消除了无故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成人的引导与帮助下,盛盛已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是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当遇到矛盾时,与小朋友们共同协商或是寻求成人的帮助。

家长方面: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我与搭班老师和家长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共商家教计划,家长又看到孩子们的日益进步和变化、幼儿园里形成的和谐融洽的氛围,他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护短、以暴制暴、放任或溺爱的教育方式逐渐减少,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促进了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

教师方面:通过对盛盛攻击性行为个体的研究,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逐渐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与老师对有攻击性幼儿进行监控与矫治的意识;逐步摸索到了对有攻击性幼儿进行调节、控制与矫治的方法,有助于教学业务素养的提升,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

2、研究反思

(1)一般幼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攻击行为问题,只是程度不一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除,因而不能给幼儿乱戴帽子。但是如果确定某幼儿确实存在问题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个体的攻击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即学前阶段就表现出攻击性的儿童到青春期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较高。因此,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也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尽教师的职责,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研究儿童攻击行为及其控制,“及早矫正,因材施教”,防止该行为影响他的正常发展。

(2)在帮助幼儿纠正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及家长的作用特别大。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接触幼儿,且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

幼儿园中,教师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以耐心说服为主,尊重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对其他幼儿造成一定伤害时,不可采用同样的攻击性为来教训幼儿,这样反而消极巩固了攻击性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是非观念,我们教师和家长应对幼儿加强是非观的引导,让幼儿明白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知道那些是不应该做的。此外,幼儿也会从成人的行为及评价中学会一些正确的行为态度及行为方式。另外,我们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在教育上达成共识,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篇3:《幼儿园》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我们班是美术班,我们班的孩子从入园开始就不断地接触、学习、练习不同的绘画技能和技巧,我们在小班下学期的建构教材中有一节美术活动《花背心》,我们就这节课,采取了两种不同方式来观察本班幼儿对不同的绘画方式的体验。

【实录一】

投放材料:A4纸剪成的背心、勾线笔、蜡笔。

早上区域活动刚开始,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A4纸剪成的背心,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我们让孩子们对背心进行装饰。有的孩子看见有勾线笔就拿起勾线笔在背心上画上简单的线条,有的孩子拿起蜡笔给背心直接涂色,有的孩子面对空白的背心发呆。

拿勾线笔画线条的孩子,有的在背心中间画几个蜗牛线,有的在背心上画很多短线条、压齿线、波浪线等我们所学过的线条,但是都没有把线的两头画到背心边缘,有的则利用我们已有的学习经验用线条把背心划分成很多块面。但是最后他们都选择了给自己画了线条的背心涂上颜色,有的就涂有图案的地方,有的利用分割的块面分颜色涂色。

拿蜡笔直接进行涂色的孩子,都是用蜡笔大面积地涂色,直到背心上全部涂成一种颜色。只有两三个孩子,他会在涂色的过程中换其他颜色进行涂抹。直接拿蜡笔涂背心的孩子在游戏结束后,双手都是蜡笔的颜色,需要清洗双手,有一个孩子说:“嗯,累死了。”还有两个孩子在30分钟内没有完成涂色,因为他们一直在边涂边玩蜡笔。

发呆的孩子还未选择好想要装饰背心的方法,等待着老师前去指导:“你可以用勾线笔、蜡笔来装饰你的背心,给背心画上美丽的花纹,涂上漂亮的颜色。”在我们的指导下,他们选择了先用勾线笔画花纹,再进行涂色的方法。

【实录二】

投放材料:报纸剪成的可穿背心、水粉颜料、水粉笔。

孩子在前两次区域游戏中玩了用蜡笔和皱纹纸装饰A4纸剪成的背心,我们先评价了孩子们用蜡笔和皱纹纸装饰的背心,并提出新的装饰要求:用颜料两人或几人一起装饰背心。我们先介绍了颜料和水粉笔的作画要求、卫生要求,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合作的重要性,我们把孩子们的座位按他们自己的意愿重新调整,选择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完成,这样他们有的三五个围坐在桌子边,有的两三个趴在地上,这样一小撮一小撮地围一起,一个班的孩子自然分成了五小群。分好组后,我们分发背心和水粉笔,背心是旧报纸剪成的,打开后铺在孩子面前,其中三组孩子都争抢着把报纸拉到自己面前,有四件背心前后两片从肩膀处被分开了。我们把放着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颜料盘分散在教室四个角落,孩子可以自由选色绘画,但我们明确提出要求:走动时笔头必须朝下,以防止把颜料弄到别人身上。

孩子绘画前,我们示范了如何蘸色,详细讲解了在背心上可以画许多线条,可以画喜欢的图案。接下来,孩子就开始用水粉装饰背心了。有的孩子是用水粉涂色,有的孩子画了圆形、曲线等简单的图案,还有的孩子就是挥动水粉笔涂啊涂啊,直到把背心的纸涂得湿漉漉的。此过程持续了八分钟后,有一两名孩子在背心上涂抹了几笔就嚷嚷不愿意画了,他们说画好了,于是,他们就拿起了水粉笔在颜料盘里蘸来蘸去,然后跑到盥洗室洗洗,把洗干净的水粉笔蘸上水在镜子上涂抹。其余孩子在绘画了十五分钟后,陆陆续续收拾画笔,开始进入盥洗室洗手。

【观察分析】

涂色是我们身为美术班孩子最熟悉的绘画技能,在拿到材料之后,孩子们就会运用所学到过的方式去装饰背心,如实录中的孩子,他们会很好地运用勾线笔、蜡笔,或者会很好地结合使用,绘画中也体现了我们平时所学习过的线条、图形、颜色搭配。有的孩子大块大块地涂色正满足了他玩色的欲望,看到在白色的纸上留下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们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和满足感,有的还会在这样的满足感中追求色彩的搭配。相反的,有些孩子则觉得用蜡笔和勾线笔绘画很累,甚至不能坚持完成涂色,这和他们的年龄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小班的孩子手臂肌肉还不够发达,而蜡笔、勾线笔都属于需要用大力气才能涂画的工具,大面积涂色需要很长的时间,费劲的涂色、经常涂到线外、涂色面积大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涂色产生一定的厌倦和抵触。

相对于用熟悉的蜡笔、勾线笔来进行背心装饰,这次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水粉颜料,玩色是孩子天生喜爱的游戏,尤其是拿水粉笔蘸取颜料在纸上涂抹,既满足了他们大胆涂鸦的欲望,又能让他们对多种多样艺术形式有所体验。这正符合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的目标,感受和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并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欣赏感悟。

同样的,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水粉颜料和水粉笔本身的兴趣已经超过了他们用水粉笔画出东西的兴趣,他们在用水粉笔的时候,感受着大块涂色的乐趣,但他们也忽略了绘画技能的学习与练习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把技能的学习与练习需要建立在孩子们尽兴玩色后,熟悉了颜色和绘画工具,孩子们在技能练习时才能得心应手。有些孩子对装饰花背心不感兴趣,却拿着水粉笔产生其他行为,蘸蘸颜料、蘸蘸水、刷刷墙、涂涂镜子。他们觉得报纸黑乎乎的,没有美感,提不起他们作画的兴趣,因而他们更热衷于涂鸦,享受涂满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4:幼儿的行为观察分析

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园老师,孩子、家长、讲台共同构成了我工作的核心。在过去4年的教育工作中,通过与每一位孩子的朝夕相处,不禁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套正确的教育方式和良好的教学策略,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及学前习惯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深刻意义。然而,如何对幼儿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内容与结果找出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积极引导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责任与职责。

本文就以笔者班上一次“讲故事大赛”为例,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研究依据,综合教育心理学中“性格、气质”的相关理论基础,对班上幼儿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并撰写观察分析报告如下,不当之处,烦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幼儿行为案例描述

不久前,我的班内举办了一次“讲故事比赛”,并要求班上每一位小朋友都踊跃参加。比赛当天,大部分孩子都能够按照比赛的要求,站上讲台,将自己准备好的故事完整而生动的讲述给大家。然而,有三个孩子的表现却不尽人意,时而不听指挥在班内乱跑,时而忸怩不断,在妈妈的哄说和教导下依然不愿走上讲台。这些孩子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比赛结束后,我与三个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沟通,并发现了这三个孩子在成长历程中的共同点:由家中的老人带大,祖辈们的宠溺和娇惯,让他们养成了过于自我的心理习惯,我行我素,而且,由于老人与孩子的沟通较少,孩子们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也极为欠缺。

二、幼儿行为分析的理论依据

针对以上案例,我认为,案例中班上孩子行为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规范与指导。《指南》中指明了幼儿教师需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来关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在语言领域,《指南》明确地提出了①:“认真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等目标,强调了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幼儿的主动表达愿望与口语交流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等。因此,我认为,如何按照《指南》要求,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为幼儿语言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的语言环境,并科学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家人、同伴交流,敢想、敢说,并且喜欢说、愿意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主要理论方向。

三、教学方法及引导之策

1、用班级文化经营孩子的精神家园。为了在孩子们身边,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氛围,激发孩子们在人前开口说话表达的勇气,也为了能够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读书习惯,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并鼓励大家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每个孩子每人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放在图书角与其他的小朋友共享,还在教室的板报上开辟了“好书一起读”、“读书小明星”等小栏目,激发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我还把早上和午间时间定为每日的阅读时段,在这段时间中,我就和大家一起共同读书,甚至就读到的有趣的故事内容一同与小朋友们分享认识与想法。就在最近,我向孩子们讲述了经典童话故事《绿野仙踪》的一部分,并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台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稻草人、铁皮人”等角色的有趣故事,让积极学习、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在班级内逐渐形成。

2、用理解搭建孩子的成长舞台。在我踏入工作岗位。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以来,与孩子们天天的朝夕相处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懂得“蹲下来看看孩子眼中的世界”,换位思考,从孩子们的角度来审视发生的状况和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感受,看到他们不一样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针对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过于羞怯的不足,我们应该利用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切而深入的询问,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爱开口说话,他所胆怯和犹豫的情绪由何而来,只有充分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针对孩子的不足提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循循善诱,而不能把自己想法一味的强加给孩子,用理解与沟通搭建我们与孩子心灵的桥梁,这远比我们成人一大堆的批评和说教更为有效。

3、让激励延伸孩子的表达动力。有人将“激励”形容为是孩子们潜力的挖掘机,我十分认同。激励是一种赏识教育,其本身就是通过教师本身的信息与目标来引发孩子们一种积极、奋发、乐观和进取的心态,幼儿园的孩子更是如此。

记得刚开学不久,我就发现了班内有一位不善言辞的小姑娘。课堂上,每一次我的提问总会引起绝大多数同学热烈的响应,唯独她只是默默看着我,但我却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含着胆怯的跃跃欲试。因此,在一次课堂上,我试探着请这个小姑娘来回答我抛出的问题,并试图鼓励她:“老师知道,上课认真听讲的你一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老师特别想听听你心里的答案。”在我的引导下,她小声回答了问题,我特别高兴:“特别好,你真棒,我们大家为她的勇气鼓鼓掌吧。”孩子们雷动的掌声让大大的笑脸在小姑娘的脸上绽放如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有意无意请她在课堂上发言,时间长了,这个小姑娘也不再沉默,课堂上总能看到她把手高高举起的自信,大家甚至惊喜的发现,课下的她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四、结语

瑞士著名哲学家巴特曾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对于每一位孩子们的关注和爱,是我们身为幼儿园教师植根教育事业的深厚土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现在所肩负的已不再是自己的事业理想,而是孩子们烂漫的童年,是孩子们璀璨的未来。我想,我们有义务用自己心底对教育工作的挚爱,用自己内心承载着爱的实际行动,真正浇灌每一位孩子的成长,用爱的双手托起每一位孩子心灵的生命之阳!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10月15日

[2] Simpson B,《Sex,feat,and grew Asocial dilemma analysis ofgender》 82: 35.

篇5:幼儿园大班行为观察笔记

区域游戏活动时间,亦轩和鲁璐在科学区里游戏,两人从面前的小筐里各拿了一根玉米。

亦轩拿到玉米后,半伏在桌边伸头去看对面的梓辰,旁边的鲁璐拿着玉米在手里上下边摆弄边看。

这时亦轩坐在椅子上,开始拿着铅笔对着玉米计数,他将笔尖点在玉米中段的其中一颗玉米粒上,“1、2、3、4、5、6、7……12,我这个玉米有12排”,亦轩自说着。

鲁璐此时手中也拿着铅笔,她笔尖朝向自己,笔头在玉米上段的部分一颗一颗的点数着玉米粒“1、2、3、4、5……11”,鲁璐数完了。

她转过头看见亦轩已经用铅笔在记录表上第1次计数玉米“12”的数字下面画了一个勾,她继续盯着亦轩看,此时亦轩已经换了一根玉米开始第2次计数了。大约一分半钟之后,鲁璐看向自己手中的玉米,她找到玉米中段的位置,用铅笔在其中的一颗玉米粒上点了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开始“1、2、3、4……12”,她数了一圈,又回到刚才做标记的点上。“我数的也是12个”,她笑着对亦轩说,然后在自己的记录表第1次计数玉米“12”的数字下面也画了一个勾,此时亦轩第3次给玉米计数已经计数记录完成,是“14”。鲁璐换了一根玉米,开始第2次计数……

行为分析:

1.两名幼儿一拿到玉米,上下摆弄,其实是在寻求路径“从哪里开始数”。亦轩先是看对面的梓辰操作后才开始了自己的操作,而鲁璐在发现自己的计数数量、方法与亦轩不一致之后,她选择了观察亦轩的操作,然后再重新计数玉米,确认无误后再进行记录,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名幼儿相互学习,反复探究怎样去数,在活动中能通过仔细观察同伴进而去寻找计数的方法,进而记录结果。同时鲁璐在得到验证结果后立即分享说“我数的也是12个”,可以看出她对自己在操作计数后得到的结果是感到兴奋和满足的。

2.两人在操作过程中都能理解记录表的意义,知道按照计数玉米的次数与排数,选择在相应的数字“12、14”下面用打“√”的符号来记录自己的计数结果。在操作过程中能与同伴进行一定的交流。鲁璐还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亦轩用标记的计数方法比自己直接点数的计数方法更好进而使用亦轩的计数方法操作。由此可以看出两名幼儿都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且乐于探究、探索。

3.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两名幼儿在计数过程中都能不受干扰、专注地点数一列,继而计数。鲁璐通过对应的方法比较玉米排列的多少,她说“我数的也是12个。”两名幼儿都能正确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且会记录。从两名幼儿的计数情况看,亦轩的计数方法及熟练程度较鲁璐强一些也快一些。

改进措施:

1.两名幼儿都是在观察他人操作后才开始了自己的计数,说明两人对玉米排列计数的方法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后期我们可以通过拍照和画图的方式,将计数玉米排数的方法及记录过程保留下来供一些计数能力不强的幼儿观察模仿,自主探索与学习。

2.增加可供计数观察记录的其他材料,如:排成一圈的花生、排成三角形的黄豆、排成“S”形的菱角等,丰富操作材料的多样性,支持幼儿在游戏材料上的需要。

3.在单一计数游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探索,进一步尝试对农作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如根据外形特征分类、品种分类等。

篇6:《幼儿园》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一)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优化幼儿自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它不仅要停留在一些活动中,还要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育让幼儿知道自己在逐渐长大,自己的身体、外表、生活、学习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培养幼儿喜欢自己的感情,希望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的特长。对这种教育的要求,小班:让孩子从观察自己外表的特征开始,理解自己和大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中班:通过观察自己从小到大的变化,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特征,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初步的自尊心。

大班:让幼儿知道自己不仅长大了,能力也越学越多,有和别人不同的特长、兴趣,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出来,给孩子带来满足感和充实感,确立自信。

(二)设计活动。

1、通过老师和幼儿共同准备,收集物品,提高幼儿的兴趣爱好,在积极主动投入的过程中感觉自己长大了,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中班“我会长大”的活动中,我们让孩子和父母的老师一起收集不同时期的衣服、用品、照片、录像、出生时的婴儿卡……这些反映了幼儿的成长状况,在准备收集的过程中,我从婴儿成长到现在,从只吃奶到现在可以自己吃饭的大人抱着到现在跑步、拍球的小时候到处照顾大人,到现在为止自己穿衣服,从这些具体的感觉中,幼儿成长2、在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中,教师要抓住有利的契机,给幼儿正面积极的影响,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评价自己。

在大班活动中,幼儿继续讨论自己在逐渐长大,身体、能力也在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除了外观与他人不同,自己还有很多与他人不同的优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幼儿一起发现他们的优点,给幼儿一个表现的机会,孩子们通过比赛看到自己叠被子、系鞋带比别人快、好,通过表演和展示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绘画好,表演朗诵比别人强等,通过情景再现,让幼儿看到自己的特长,在上述各种活动中,让孩子对自己的积极体验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3、运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活动中选择生动有趣的方法,有助于带孩子去自觉的探索场景。

在中班活动中,我们利用形象的电教媒体录像再现幼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拍摄幼儿在园学习能力的场面。老师利用形象的电气教育媒体,让他们看到自己各个时期的身体外观、形态和有趣的动作,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成长,然后成长,产生骄傲、满足感。在大班活动中,我们将幼儿的多幅绘画作品串联展示给大家,通过视频拍摄孩子们是如何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玩角色游戏的,让幼儿看到后感到真正的亲切。通过幼儿当场表演童话剧的片段,感受到自己的特长,能够表现自己特长的小画兴奋地贴在照片展览会旁边。大家通过讨论展会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让他们学到别人的优点,让幼儿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学会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感情。

(三)具体的教育活动。

1、活动名称:我会长大(中班)

2.活动目标:

⑴通过看图片、视频让幼儿知道自己会慢慢长大。

⑶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在身体和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变化。⑶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爱自己的感情。

3、活动准备:

⑶婴儿时代的照片(人手一张)

⑶婴儿时代使用的衣服、物品、婴儿卡。

⑶幼儿时期与照片对应的视频、摄像头、电视、视频。

4.活动过程:

⑶试用自己小时候的物品,感觉自己长大了。这里有什么,是谁的?“你们来试试,穿着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试穿小时候的衣服等,让幼儿发现现现在和小时候的变化)“这是你们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穿,不能用呢?

总结:这些是我们小时候的东西。现在,我们长大了,穿不上,用不上了。

⑶认识婴儿卡,比较小脚的变化。“请和小时候的小脚相比,发现我们的小脚变大了,变胖了。我们小时候的东西也不能用了。因为我们长大了。

⑶比较视频和照片,谈谈自己的变化。

1)身体的变化。

①测量身高、体重,在现场测量身高,称为体重,现在比小时候高,变重了。

②就餐,通过看小时候母亲哺乳的照片,看现在自己吃饭的录像就知道自己长大了。

③牙齿、头发,通过看宝宝期间没有牙齿、头部发光的照片,现在的孩子们用牙齿咀嚼食物,摸摸自己的头发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教师总结:你们小时候很轻,没有头发和牙齿,每天吃牛奶和稀饭。现在你们长大了,长高了,长胖了,长牙了,自己吃很多有营养的饭菜。

2)学习、生活能力的变化。

①穿衣,通过看小时候妈妈抱着穿衣的照片,感觉现在我们会自己穿。(通过看视频)

②走路、跪下、拍球,幼儿看视频中的自己走路、跑步、左右手拍球等,感觉自己长大了。

③搭建积木、绘画,通过看录像,知道自己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绘画。总结:我们小时候什么都要父母帮忙,现在我们长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拍球,和小伙伴一起积木,画画,玩泥,学习很多能力。⑶让幼儿知道自己还会长大,学习更多能力。你们的本事跟谁学?你在哪里学的?“你们还会长大吗?长大后会怎样?(认识更多的朋友,学习更多的能力……)

1、活动名称:我长大了(大班)

2.活动目标:

⑶结合幼儿的经验,通过展览讲述,幼儿知道自己在成长,引起幼儿对自己发展变化的兴趣。

⑶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

⑶帮助幼儿初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增强自我意识。

3、活动准备:

⑴幼儿知道自己小时候和现在身体的成长发育有什么主要变化。

⑶资料:人手一张婴儿时的照片和表现自己主要优点的录像和照片。

⑶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主要能力发展情况。

4、活动过程:⑶通过照片展览、比较说明,让幼儿知道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变化。

①带幼儿去照片展览,边看边问:照片上是谁?是什么时候的照片?

②请幼儿说:“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可以启发幼儿从外部的变化。

例如身高、体重等。你可以从自己学到的能力中学到。

例如,读儿歌、画画等)总结:你们现在长高了,变重了……更重要的是,学习各种各样的能力,学习画画,倒数等,你认为哪种能力最好?

⑶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

1)教师和幼儿共同寻找教师的优点,将与优点对应的照片贴在照片旁边,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自己的优点。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优点,勇敢地在集体面前展示。

①请幼儿读寓言故事“狐狸和鹤”。

②请幼儿做拼图。(因为拼图的时间很长,所以可以安排在前面,减少等待时间。中所述情节,对概念设计中的量体体积进行分析

③展示幼儿的绘画作用(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用绳子串起来展示在教室里)。

④童话剧表演,平日排练的童话剧,请在幼儿节选择片段现场表演。(排在绘画展览等比较安静的活动后,动作交替,活动进入小高潮,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

⑤表演孩子的英语,请幼儿说短语。

⑥请幼儿弹动听的曲子,让幼儿感受到美丽的音乐。

⑦录制幼儿平时关心的集体行为,给幼儿看,引起幼儿对行为的赞扬。

⑧进行叠被子、系鞋带比赛,以比赛形式看别人的优点。

⑨诗歌朗诵,表情朗诵。

⑩关心同行,以视频形式表达。

11、现场表演操作,看别人的认真。

12、扔沙袋,参加体育活动,扔得高,准确。

13、现场表演折纸,折叠整齐,难易度。

14.鼓励幼儿清洁卫生。(平日能力弱的幼儿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让幼儿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做)。

15、人物角色游戏玩。(视频展示)

16、计算学好,表演倒数(20以内)。

总结:每个孩子都说自己的优点,有的…有的…有的,可以勇敢地集体展示自己的优点。

⑶寻找自己的不足,鼓励幼儿以后努力。

①请幼儿在关心集体、参加体育活动、画画等方面向哪个孩子学习?

②鼓励幼儿今后继续努力,取得不断进步。

课题:如何培养自私行为。

一、设计构想。

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孩子受到长辈们的喜爱,他们的不合理要求总是得到监护人的认可,现在的孩子培养了自私、孤独、霸道、不合群等不良行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孩子的相处能力都会明显下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和工作。以本班幼儿为例。有些孩子很内向,整天一个人坐着,当然没有朋友的孩子很霸道,总是打孩子,也没有孩子和他一起玩。没有朋友,孩子的童年就会失去光辉,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丰富的童年生活,交到更多的朋友,我设计了这次教育活动,让幼儿享受故事,了解一个人的寂寞,了解大家一起玩的喜悦。在游戏中尝试和同伴一起玩,享受同伴,体验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活动的目标是3点:1、可以安静地听故事,知道和大家一起玩很开心。2、学会说“宝宝,我和你一起玩。“大家一起玩,很开心。3、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1、玩具小狗、人偶、猴子。2.配置婴儿独自在家的情况。请中班幼儿扮演“婴儿”的角色。3、录音机、歌曲磁带朋友,你好!

篇7:幼儿行为观察方案

每一个孩子其实都很喜欢说话,与同伴一起交流、一起游戏,但是由于孩子的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的培养方面的不同,或者是一些教育的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就会比较开朗,而有的孩子就比较内向,还有的孩子比较孤僻……这种情况的孩子很多很多,有的时候家长总会来问我:“我的孩子怎么不愿意讲话呢?请老师多多引导他;我的孩子在家里很会说,为什么在学校里就不敢说了呢?”等等。这种.种的现象都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但是在我们班级却出现了一个与小班的时候不一样的自己。

--小班的时候,话很少的,老师跟他说话,他也就会简单的答你几句,也不会跟你多说什么;中午睡觉,总是第一个睡着;上课也就在认真听,基本上不会主动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做操作练习的时候,自己也能自己完成,总不需要老师或者其他小朋友去帮忙他。可见,他应该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不需要老师担心的一个孩子,总之老师布置的任务能完成,可以算是在班级里是个很乖的一个男孩子。中班一个多月过去了,感觉他变了一个人似的,老师和阿姨都感到很奇怪。早上总能主动跟老师阿姨打招呼,上课的时候总是大胆举手回答问题,在户外游戏活动的时候,一直要缠着老师跟他一起游戏,脸上总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回到教室,也主动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总喜欢跟老师来讲话,总有说不完的话。一下子变得特别会说,也特别讨人喜欢。

所以说孩子们的内向不是一直存在的,而会随着自己的长大而有所改变的,那就要看家里和老师如何引导,每一个孩子都是很天真、很活泼的,再内向的人也会跟与人交流的,在与同伴接触的同时感到快乐的话,相信他会更加出色的。我们都要给予他一定的肯定,那么他才有信心去与人相处,自然他的信心有了,那么他的交往能力也会越来越好。

篇8:幼儿模仿行为的观察报告

孩子天生爱模仿, 尤其喜欢模仿别人的言行, 孩子为什么爱模仿呢?

第一, 与他们的发展水平有关系。

第二, 孩子年龄小, 没有主见, 易随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见或受到暗示。

第三, 胆小、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模仿。

喜欢模仿是幼儿阶段孩子比较突出的性格特点, 那我们该如何利用孩子这种特点, 挖掘幼儿模仿的教育价值呢?

他们都会模仿一些什么样的行为?

模仿这些行为会对幼儿有什么影响?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三、研究对象

吴江山湖花园幼儿园小二班;

吴江山湖花园幼儿园中二班。

四、研究的预期目标

1.观察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模仿行为;

2.讨论幼儿模仿行为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五、研究内容

(一) 模仿的定义

1.模仿 (imitation) :通过观察和仿效其他个体的行为而改进自身技能和学会新技能的一种学习类型。

2.模仿一般分为自觉模仿和无意识的模仿。自觉模仿是在集体号召下产生的;无意识的模仿则是一种不自觉的模仿。 一般来说, 幼儿对于榜样的模仿要经过一个过程:从盲目模仿到有选择地模仿;从模仿自己的伙伴到模仿周边的成人;从模仿身边的人到模仿影视中人物;从外部行为的模仿到心理品质的模仿。

(二) 案例1

2009-11-3 (中班)

拍手律动是一个有趣的音乐游戏, 深受中班幼儿喜爱。 在用餐前, 我利用这个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使他们都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等待用餐。 我先从容易的律动节奏开始:

1.“拍三下手, 再拍一下腿”, 全班幼儿都能正确地模仿出来。

2.“拍两下手, 两下腿, 再拍三下手”, 少许幼儿反应有些慢。

3.“拍三下手 (加上了附点) , 拍两下腿, 两下肩膀, 最后拍一下头”, 这次全班幼儿做的很乱, 于是我放慢速度又做一次, 仍然有幼儿记不清节奏, 但比第一次要好一些。

(三) 案例2

2009-11-10 (小班)

今天我上了一节打击乐活动, 名叫《大雨, 小雨》。

师:大雨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是哗啦啦从天上掉在地上的。 (这时有幼儿把小手举起来, 一边摇晃一边模仿大雨从天上哗啦啦下的样子。 )

师:那小雨呢?

幼儿:是滴答滴答的, 轻轻地落在地上的。 (这时有幼儿用小手指轻轻地弹着地面表示下小雨。 )

案例分析:

这两个案例都有共同特点, 都是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 在其中利用了幼儿的模仿行为, 使幼儿在模仿中进行学习, 有音乐、泥工、律动和体育游戏。 这样的学习过程, 幼儿处于自觉主动的位置, 使得他们更自然地接受新知识。

孩子是在模仿中学习的。 美国心理学家都拉认为: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 孩子会说话是模仿妈妈的发音, 孩子会笑是模仿妈妈的表情……孩子最先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途径就是模仿。 于是, 在幼儿园, 模仿被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老师的示范是孩子模仿的标准, 孩子学会认字、说话、唱歌、说话、游戏等都是老师有意识地在引导孩子模仿学习。

(四) 案例3 (小班)

2009-11-23

在小班进行拍手律动难度就降低了, 但是孩子们还是很喜欢这个游戏的。 然而, 今天我带小朋友们玩的时候, 牛牛却不高兴了, 摇摇头说:“我不想跟你那样做。 ”我一听愣住了, 忙问他为什么。牛牛说:“每次都是跟你做, 不好玩, 我要做和你不一样的动作。 ”“我也会! ”“我也会! ”……原来如此, 我总认为小班幼儿只会模仿, 不料渴望创造的种子已在心里萌发;总认为这个游戏有趣好玩, 不料一成不变的规则未顺应孩子心理的变化, 他们更喜欢新奇和挑战。于是我笑着说:“是吗?那就请你们听着音乐编出自己漂亮的动作吧!”孩子们雀跃不已, 兴奋地随着音乐有的下小雨, 有的变蝴蝶, 有的学小兔, 真是各显神通, 虽稚拙, 却可爱, 小脸上更透着一股专著和自豪。 接着我请每个小朋友轮流上来做小老师, 领着大家一起做, 孩子们别提多带劲了。 遇上有的孩子一时反应不过来, 我就特意放慢琴声, 让他有思考的余地;遇上灵巧的孩子, 我又加快节奏, 提高其灵敏程度……就这样, 拍手律动重新获得了青睐。

(五) 案例4 (中班)

2009-11-12

在进行捏葫芦的泥工活动中, 我发现洋洋在桌子上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木屑, 把木屑插在做好的葫芦上, 这样原本单调的葫芦就有了个小小的把子, 更加写实了。 然后我看到紫轩用小手指在自己的葫芦上制造出了一些花纹, 我问她那些花纹是什么, 她说是秋游去植物园看到树上有的。 于是我把她的葫芦拿到了教室前面, 让有小朋友先停下自己的小手, 一起看看紫轩的小葫芦。 引导他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装饰下自己的葫芦, 使它更加好看。

(六) 案例分析

虽然幼儿的认知水平还很底下, 但他们也在不断的模仿中进行创造, 模仿获得的经验为创新奠定基础, 模仿让孩子的幻想变得丰富。

在幼儿时期, 模仿的心态尤为突出。 于是, 我们引导孩子模仿, 当他们脑袋里有奇妙的想法时, 我们应积极面对与引导。 孩子的模仿心理, 丰富了他们的幻想, 让他们的世界变得神奇。

六、反思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 随处都可以看到教师、幼儿之间的模仿行为。 幼儿时期, 幼儿的模仿能力最强, 而有的时候, 幼儿模仿是一种非语言教育, 它能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叮咛, 或是精心设计的活动所能达到的效果。

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的模仿行为进行观察研究, 在吴江山湖花园幼儿园小二班和中二班选取部分幼儿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日常观察、调查与描述法实施研究。

篇9:《幼儿园》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关键词:绘画;自主;游戏

【探究背景】

我们班是美术班,我们班的孩子从入园开始就不断地接触、学习、练习不同的绘画技能和技巧,我们在小班下学期的建构教材中有一节美术活动《花背心》,我们就这节课,采取了两种不同方式来观察本班幼儿对不同的绘画方式的体验。

【实录一】

投放材料:A4纸剪成的背心、勾线笔、蜡笔。

早上区域活动刚开始,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A4纸剪成的背心,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我们让孩子们对背心进行装饰。有的孩子看见有勾线笔就拿起勾线笔在背心上画上简单的线条,有的孩子拿起蜡笔给背心直接涂色,有的孩子面对空白的背心发呆。

拿勾线笔画线条的孩子,有的在背心中间画几个蜗牛线,有的在背心上画很多短线条、压齿线、波浪线等我们所学过的线条,但是都没有把线的两头画到背心边缘,有的则利用我们已有的学习经验用线条把背心划分成很多块面。但是最后他们都选择了给自己画了线条的背心涂上颜色,有的就涂有图案的地方,有的利用分割的块面分颜色涂色。

拿蜡笔直接进行涂色的孩子,都是用蜡笔大面积地涂色,直到背心上全部涂成一种颜色。只有两三个孩子,他会在涂色的过程中换其他颜色进行涂抹。直接拿蜡笔涂背心的孩子在游戏结束后,双手都是蜡笔的颜色,需要清洗双手,有一个孩子说:“嗯,累死了。”还有两个孩子在30分钟内没有完成涂色,因为他们一直在边涂边玩蜡笔。

发呆的孩子还未选择好想要装饰背心的方法,等待着老师前去指导:“你可以用勾线笔、蜡笔来装饰你的背心,给背心画上美丽的花纹,涂上漂亮的颜色。”在我们的指导下,他们选择了先用勾线笔画花纹,再进行涂色的方法。

【实录二】

投放材料:报纸剪成的可穿背心、水粉颜料、水粉笔。

孩子在前两次区域游戏中玩了用蜡笔和皱纹纸装饰A4纸剪成的背心,我们先评价了孩子们用蜡笔和皱纹纸装饰的背心,并提出新的装饰要求:用颜料两人或几人一起装饰背心。我们先介绍了颜料和水粉笔的作画要求、卫生要求,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合作的重要性,我们把孩子们的座位按他们自己的意愿重新调整,选择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完成,这样他们有的三五个围坐在桌子边,有的两三个趴在地上,这样一小撮一小撮地围一起,一个班的孩子自然分成了五小群。分好组后,我们分发背心和水粉笔,背心是旧报纸剪成的,打开后铺在孩子面前,其中三组孩子都争抢着把报纸拉到自己面前,有四件背心前后两片从肩膀处被分开了。我们把放着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颜料盘分散在教室四个角落,孩子可以自由选色绘画,但我们明确提出要求:走动时笔头必须朝下,以防止把颜料弄到别人身上。

孩子绘画前,我们示范了如何蘸色,详细讲解了在背心上可以画许多线条,可以画喜欢的图案。接下来,孩子就开始用水粉装饰背心了。有的孩子是用水粉涂色,有的孩子画了圆形、曲线等简单的图案,还有的孩子就是挥动水粉笔涂啊涂啊,直到把背心的纸涂得湿漉漉的。此过程持续了八分钟后,有一两名孩子在背心上涂抹了几笔就嚷嚷不愿意画了,他们说画好了,于是,他们就拿起了水粉笔在颜料盘里蘸来蘸去,然后跑到盥洗室洗洗,把洗干净的水粉笔蘸上水在镜子上涂抹。其余孩子在绘画了十五分钟后,陆陆续续收拾画笔,开始进入盥洗室洗手。

【观察分析】

涂色是我们身为美术班孩子最熟悉的绘画技能,在拿到材料之后,孩子们就会运用所学到过的方式去装饰背心,如实录中的孩子,他们会很好地运用勾线笔、蜡笔,或者会很好地结合使用,绘画中也体现了我们平时所学习过的线条、图形、颜色搭配。有的孩子大块大块地涂色正满足了他玩色的欲望,看到在白色的纸上留下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们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和满足感,有的还会在这样的满足感中追求色彩的搭配。相反的,有些孩子则觉得用蜡笔和勾线笔绘画很累,甚至不能坚持完成涂色,这和他们的年龄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小班的孩子手臂肌肉还不够发达,而蜡笔、勾线笔都属于需要用大力气才能涂画的工具,大面积涂色需要很长的时间,费劲的涂色、经常涂到线外、涂色面积大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涂色产生一定的厌倦和抵触。

相对于用熟悉的蜡笔、勾线笔来进行背心装饰,这次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水粉颜料,玩色是孩子天生喜爱的游戏,尤其是拿水粉笔蘸取颜料在纸上涂抹,既满足了他们大胆涂鸦的欲望,又能让他们对多种多样艺术形式有所体验。这正符合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的目标,感受和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并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欣赏感悟。

同樣的,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水粉颜料和水粉笔本身的兴趣已经超过了他们用水粉笔画出东西的兴趣,他们在用水粉笔的时候,感受着大块涂色的乐趣,但他们也忽略了绘画技能的学习与练习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把技能的学习与练习需要建立在孩子们尽兴玩色后,熟悉了颜色和绘画工具,孩子们在技能练习时才能得心应手。有些孩子对装饰花背心不感兴趣,却拿着水粉笔产生其他行为,蘸蘸颜料、蘸蘸水、刷刷墙、涂涂镜子。他们觉得报纸黑乎乎的,没有美感,提不起他们作画的兴趣,因而他们更热衷于涂鸦,享受涂满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10:幼儿心理行为观察记录

1、每天以观察为基础,抓住时机对文文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她学会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学会用语言和别人交流。

2、对文文进行正确的引导,以鼓励表扬为主,帮她树立自信。

篇11:《幼儿园》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场景二:在美术活动线描画“美丽的毛衣”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认识凹凸线和十字点然后指导他们大胆运用点、线、面有规律并对称地装饰毛衣。在绘画活动中我发现晨晨能运用以前学过的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还有本次活动中学到的十字点进行装饰毛衣,只是线条分割的时候没有掌握好距离,疏密方面略显欠缺。于是,我走过去及时表扬了他,并告诉他画线的时候要看好边上一条线条,两根线条之间的距离要掌握好,他笑着点点头。但当我问他知道自己所用的线条名称时,他摇摇头。

分析与措施分析: 算算时间,重点关注晨晨已经第四个月了,除了偶尔还要手把手的指导他绘画,现在他已经能通过老师的语言提示独立运用一些简单的线条、点、面自主装饰了,进步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他还是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手眼能力较差,特别是对于图形分割,距离的把握是他的弱项,导致他不敢下笔。

2.想象力教差,缺少线描画点、线、面结合的经验。对于自主搭配方面的能力较弱,而且缺少一些线描画点、线、面方面基础的技能。

措施: 1.多花时间给他欣赏一些线描画范例,教他认识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帮助他了解绘画方面的知识。

2.在调动幼儿学画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幼儿美术技能的锻炼一些机会让他练习线描画如:(1)利用区域活动及早晨来园时间,鼓励晨晨练习并掌握各种点、线、面的画法。

(2)提供各种范画,引导其发现教师在装饰时使用的点、线、面的丰富性,鼓励其在自己绘画时能够结合运用。

(3)提供各种轮廓图,鼓励其进行线描画活动,教师给与指导。3.与家长沟通,让幼儿在家也能继续练习。

篇12: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书心得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必须坚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本次寒假在家,我认真仔细的将《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这本书翻阅了一遍,深觉这本书中所著内容对一线的幼儿教师来说大有裨益,通过这段时间段的学习,受益匪浅。

一、教学教研一把抓,学会观察是基础

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是业内普遍的共识,因为幼儿园的工作作息与中小学的不同,教师在白天的工作几乎不能有任何的中断,需要全天对幼儿进行照顾。尤其是在我经过两年的中专学校工作之后,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的方式的差别上深有体会。因此,在我看来,幼儿教师在承受高压、劳累的双重负荷下,进行教研活动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是在读过《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之后,我感觉自己在教育与教研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其实,教育与教研本位一体,真正的教研正是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并且服务于教学。教学教研应该一把抓,首先,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用眼、用心,学会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幼儿行为的观察,观察什么?书中有详细完整的记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幼儿在常规活动中的行为

幼儿在园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常规活动:进餐、午睡、洗手、如厕、午休等等。这些活动看似平凡、枯燥,但却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注意。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观察幼儿进餐行为、如厕行为、午休行为和过渡时间的行为,虽然很琐碎,但是却不能轻易的忽视。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

与常规活动一样,游戏材料是幼儿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两个在幼儿个性方面发展的功能是不同的。游戏材料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符号表征能力。

阅读和书写的确是符号表征过程,但是只能反映我们一半的表征能力,它们是语言符号的一部分;而非语言符号表征要借助艺术形式呈现——绘画、雕塑、舞蹈、哑剧、音乐及戏剧。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能充分地把握或者用语言解释他们对事物的模糊理解,所以他们是通过使用游戏材料时形成的关系以及所引起的变化来获得对抽象概念的直观感觉。在儿童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儿童使用材料的环境、刺激、话费的时长等等内容。3.观察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便会有各式各样的社交行为和反应。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开始在人格结构中打下基础,我们需要去观察以下三个方面:

①幼儿对待他人的态度(关怀/疼爱/信任/怀疑/厌恶)

②幼儿的情感态度(深厚的/随意的/冷漠的)

③幼儿拥有的与他人相处的技能的数量和种类(通过要求、偷拿或者抢夺得到玩具娃娃)

4.观察师幼关系及在教师主导活动中幼儿间的相互关系

师幼互动是我们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常提到的词语,在许多情况下,师幼关系的细节都会存在与日常的偶发时间中。从生命中最初的几年里,幼儿会从身边非常重要的成年人——父母、养父母、祖父、老师以及其他亲戚的接触中形成其他人和对自己的理解。

我们需要观察认真的观察师幼关系,这样可以告诉我们幼儿感觉到成年人是可以信任的、抑或是持怀疑的态度看待成年人;是可以借助成年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亦或是对他们敬而远之等等。

总而言之,“观察”是记录的基础,也是教研的基础。我们需要学会认真的观察,善于发现幼儿的行为特点,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进行教育教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积少成多,记录需坚持不懈

观察者,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心。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迈出他们人生的第一步,都是一个不断接受外部信息并尝试着向外部发出反馈和意念的过程,从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成长与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又要不断的面对各种挫折和挑战。面对如此多面和复杂的社会,孩子们如何的发展,这不光是孩子所面对的问题,更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所要考虑的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就必然成为我们成年人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重要途径和如何施展教育方式的必要手段,因此我认为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父母掌握这样的专业技能都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观察是教育教研的基础,同时,学会做记录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素材。但是,我们许多的幼儿教师常常不能坚持的进行观察和记录。而且翻看自己以前的观察记录,再对照本书所叙述的观点,我发现自己的观察记录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叙述的语言太具主观性,有一些自己总结的语言在里面,而不是完全在客观陈述孩子的动作和语言交流。

二是虽然反思比较具体,但是怎样深入挖掘可学习的价值,还做的不好。譬如,我认为可以提供某些材料,那么这些材料我可以怎么用呢,我可以让孩子做什么,我还可以提供哪些材料,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深入思考。

在以后的观察记录中,我们不仅需要科学的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要养成坚持不懈进行记录的好习惯。

三、多思多想,勤于总结才能致于行

观察与记录,它的价值在哪里?素材取之于幼,服务于幼。

在这个儿童飞速成长的时期,教育者极有必要抓紧尽量多的时间来及时记录这些纷繁复杂的发展性变化。这种记录数据对于婴儿/学步儿项目自身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一种独特的资源。所以,记录的价值在于,对于经常一闪而过、淹没于日复一日的保育教育重点的幼儿的细节,给予显微镜一般的关注。

篇13:《幼儿园》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1.以往课程价值取向的偏颇

幼儿天生就是具有“内在生命力”的人,他们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获取经验、获得成长。但以往课程和当下已有课程建设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幼儿的天性与能力,忽略幼儿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教师更为关注自己有什么、要给幼儿教什么,而忽视幼儿的发展规律与内在需求。课程实施中,或是依照成人预设的课程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活动过程缺少对幼儿当下需求与长远发展的关注;或是对幼儿的需求有所关注,但对课程却不作相应的调整与跟进。幼儿的自主性、创生性受到限制,课程很少或者没有起到对幼儿支持性发展的作用。

2.《指南》等贯彻的内在诉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基于“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目标以及“课程是儿童的”高质量追求,课程的实施需要遵循幼儿自主学习在前、教师有效帮助在后的教育理念,追求课程回归幼儿经验、活动追随幼儿兴趣、现场尊重幼儿差异、环境体现幼儿地位、师幼关系亲切和谐。因此,看到幼儿的行为,进而看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兴趣、发展水平与可能的成长需要等,再实施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与需求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基于幼儿并能支持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

3.园本课程改革深入的迫切需要

2009年至今,我园历经六年坚持幼儿行为观察的研究。在幼儿行为观察领域,我园前期的研究积聚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吴亚英老师领衔的市“童心解读”名师工作室,长期引领常州市幼儿园儿童行为观察的项目研究。我园吸收国内外幼教关于自然生长、自主发展的理念,借助幼儿行为观察逐步推进课程改革,提供支持幼儿成长需要的课程活动。目前,我园正在探索通过对儿童寻常时刻的主动观察,尝试读懂他们的兴趣、个性以及需要等,并由此找到支持、推动、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策略。但在摸索中,教师理念上知道要支持幼儿发展,可实际上不能很好地落实,明显存在三个不足:教与学内在逻辑关系认识不深刻;教育现场中支持能力不够;支持性课程建构中系统性不足。由此带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水平不高,幼儿的主动性发展状态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园所课程游戏化、生活化建设,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支持性课程建设成为了迫切需求。

二、支持性课程的定位与本质

支持性课程是一种不过分追求规范性、严谨性的经验性课程,一种有别于中小学知识体系的课程。它是体现园本核心理念的胚芽课程,是基于儿童立场,转变教师观念,追寻幼儿经验,满足幼儿需要,鼓励幼儿学会生活,并在老师的支持下主动和谐发展的园本性课程。支持性课程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幼儿主体价值的实现,促进幼儿的生命像胚芽一样健康自由地成长。其内涵与形态主要包括:(1)支持性课程的形态是帮助幼儿自主建构他们需要的课程;(2)支持性课程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课程内容;(3)支持性课程改进幼儿在课程经历中的学习方式;(4)支持性课程鼓励幼儿自主开发课程资源;(5)支持性课程启发幼儿参与课程计划与进度安排。

那么幼儿究竟能不能建构课程?这个问题是对幼儿教育本质的探寻,对幼儿园课程价值的深度思考,对幼儿本性与潜能的叩问。从教育理论讲,从福禄贝尔的“自我活动原理”到杜威的“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再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从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到高瞻教育理念,都在理论上支持幼儿不仅是课程的享有者,而且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从幼儿本义讲,幼儿与生俱有真善美的本性;具有好玩、好探索的天性;具有专注当下、自主向上的品性,以及诸如好奇心、求知欲、爱模仿、好幻想之类的灵性,这些身心发展特点直接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形式,以游戏性、活动性、操作性、启蒙性为主要特点。而支持幼儿自主建构课程正是基于对幼儿的深刻认识,承认并尊重幼儿的主体能力,给予幼儿充分的课程建设参与权、行动权和操作权。从现实实践讲,在前期课程建设中,我们发现:在宽松、自主的游戏场域中,提供充分、多元的材料,幼儿在自主游戏和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生成新的玩法、新的内容、新的经验等,幼儿的游戏经验、学习品质等也在过程中自主建构,不断提升。所以,幼儿是可以成为课程建构的参与者的。

三、支持性课程的建设内容

(一)教师理念确立:助推三大转变

支持性课程的核心在于幼儿主体价值的实现,从观念到行为解放幼儿,解放教师,而其达成的首要条件是理念确立引领下的三大转变:

一是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幼儿的“学”与“需求”的转变,即遵循幼儿兴趣、追寻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是从依据教师对教材文本照搬的单一资源向时间、空间、环境、材料、反馈、计划等多元要素转变,即依据幼儿心理逻辑、发展规律、年龄特征、学习特点,理解和尊重幼儿的需求,明晰幼儿的课程,进而从环境、材料、师幼互动以及活动计划的调整等方式入手,支持幼儿根据自身意愿游戏,肯定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认知再忆、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创造行为等,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提供反映生活经验、数量足够、能激发幼儿探索或继续游戏、满足其创造与想象的游戏材料;适时介入、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或是从调整活动的设置、优化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单维度或多维度的教育,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三是充分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生活、游戏等自主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有”与“缺”,教师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二)优化幼儿行为观察:实施深度陪伴式观察

1.重塑幼儿行为观察的重要性

幼儿行为观察是支持性课程的起点。支持性课程实施的前提是了解幼儿,而了解幼儿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因此,幼儿行为观察是支持性课程的起点。

幼儿行为观察是支持性课程的依据。支持性课程建设依据于幼儿的发展需求,其发展需求又在过程行为中体现,并通过观察的方式被捕捉。基于此,观察能够为支持性课程提供精准的依据,让其更有针对性。

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性课程互相影响、循环上升。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决定了支持性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开展方式等。而支持性课程的开展程度、效度又促进了幼儿在其原有基础上的生长与发展。从这个关系上来说,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性课程处于满足幼儿、发展幼儿循环上升的关系中。

2.明晰教师观察的要义

支持性课程实施的前提需要教师了解幼儿以及洞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所以幼儿行为观察是支持性课程的起点,也是保障的关键。教师在进行幼儿行为观察时,应遵循其中的要义:即看清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看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兴趣、发展水平与需求等)和支持幼儿(环境、材料、活动等)。

3.构建观察新形态:从技术到艺术

观察技术的提升是看见与看懂幼儿的重要保障。但教育的对象是人,尤其是面对年幼儿童,更多了一些情感的味道。因此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在自然的情境和陪伴下有艺术地处理对幼儿看、记、听、说等观察技术。让观察技术转变为深度陪伴幼儿并支持幼儿发展的艺术,而非仅仅是研究幼儿的工具。

幼儿行为观察的过程,就是爱的陪伴过程,教师由纯粹的观察者转变为幼儿游戏和生活的深度陪伴者,让支持性课程的教育实践更具童年的味道。

4.鼓励幼儿自主观察:记录经历、同伴互动

在幼儿行为观察上,教师不是唯一的观察主体,我们更要相信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角色,支持幼儿对自身的游戏和生活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对同伴乃至成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让幼儿与教师成为相互陪伴和支持的主体,让幼儿自主地参与到支持性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在幼儿行为观察中,给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机会和平台。这就需要教师敏感地捕捉幼儿的需求和动机,并且能够及时地给予机会、工具等方面的支持。如幼儿主动要求教师对其进行拍照记录时,教师不应该拒绝,而是满足其要求,并进一步关注其动向。

给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适宜的支持。这也不失为支持性课程的表现之一。如在日常的陪伴过程中,当幼儿有记录的动机时,教师也应该在观察、交流之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让幼儿体验其中的快乐和满足,进而支撑其自主学习的表现。

(三)推动教师的五大支持行动

支持性课程充分凸显幼儿在课程中的中心地位。课程建设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幼儿本身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在课程建设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基础,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是支持性课程的核心。教师和课程扮演的角色是基于幼儿发展需要的追随和支持。

1.时空支持

支持性课程强调幼儿的自主生长、有个性的发展,而保障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富有个性的发展。首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把时间、空间还给幼儿。时间上,每天有单次活动在1小时左右的自主游戏时间2~3次。空间上,在保障安全前提下,不仅不限制幼儿活动的空间,更要依据幼儿的兴趣充分挖掘幼儿喜欢、想去的地方,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创造使用。

2.材料支持

强调“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支持性课程,重视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个性发展。在时空开放前提下,幼儿的自主活动将比以往课程增加很多,而自主活动的增加,并不代表只是让幼儿随便玩玩,反而在空间、时间和材料安排上更要讲究其价值和目的。一方面,我们投放的材料尽可能低结构化,在单位时间内,玩什么、怎么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有创造使用的权利。另一方面,合理的材料支持必定是在基于观察看懂幼儿行为的前提下,正确分析幼儿当下的兴趣和需要,循着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提供有层次、不断变化的材料,给幼儿多样化的经验。

3.及时反馈支持

支持性课程基于观察幼儿行为,但课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不是学术型的研究者,而是努力成为深度陪伴的观察者:幼儿游戏和生活的伙伴。反馈性支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幼儿在活动中是能感受到有反馈、有支持的。也就是说当幼儿有需要的时候,他是能感受到老师随时随地都在身边,能够给予他支持和帮助的。比如,有收获时能获得鼓励,有困难时能得到帮助,有疑惑时能有新思路的拓展。二是指向教师的反馈能力的艺术,即教师在价值判断下,能及时现场生成反馈。

4.个性化支持

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性,他们的经验水平也可能存在层次性,支持性课程就要基于幼儿不同的状态和水平给予适宜的支持方式。

(1)幼儿个别化活动。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因此,在具体场域中会有不同的兴趣和需要,课程的推进应该关注个体的发展,给予个别化的支持。

(2)小组活动。幼儿在游戏场域中易受同伴影响,同时存在着发展差异,教师可以采取分享交流、兵教兵、互助式推进的方式支持幼儿的小组学习。

(3)集体活动。当幼儿有享受集体、拓展新经验等需要的时候,差异互动式集体活动是较好的支持方式。

5.经验拓展支持

让幼儿自主发展的支持性课程,将重新定义集体活动的内涵和意义。集体活动不再是教师高控下的行为,而是基于对幼儿观察、了解后的追随。需不需要组织集体活动,不再是老师定,而是由幼儿定,因他们的生活、游戏需要而定。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是幼儿享受集体、体会社会小团体的时刻,是分享经验、了解各自想法的时刻,是讨论问题、催生新活动的时刻。不该是教师灌输知识和催生既定目标实现的时刻。因此,我们将把集体活动分为这几种:生活、游戏经验分享活动;因生活或游戏需要引发的知识或技能习得活动;经典艺术赏析活动;活动进度或计划协商活动。

(四)探索支持性课程的组织路径

支持性课程是基于儿童立场、追随幼儿经验、满足幼儿成长需求的课程。幼儿在前,课程在后,不同的幼儿需要不同的课程,不同阶段的幼儿需要不同的课程,不同班级的幼儿需要不同课程。在众多不同需求的背景下,看见——看懂——支持——……是课程组织的实施路径,它是从幼儿低结构活动经验出发,借助幼儿行为观察与解读,达成幼儿发展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1.从幼儿游戏经验生发。幼儿学习不以知识体系架构,而应以经验体系来建构,提供低结构的材料,运用已有经验、建构新经验、拓展经验。

2.运用幼儿资源推进。依据幼儿游戏中获取的经验,运用幼儿的经验资源组织分享与交流,进一步分层跟进与支持,并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循环往复,达成幼儿发展的螺旋上升。

3.观察解读贯穿始终。在组织路径的各环节,在幼儿游戏中观察幼儿行为、解读幼儿行为形成的原因,在分享交流中运用观察解读信息进行经验分享,在跟进支持中用观察解读进行验证,在反馈中用观察解读进行评价。

篇14:《幼儿园》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我作为我园《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常常走进教学现场进行观摩,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产生的这些困惑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因:第一,与集体教学活动不同的是,自主游戏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教师难以应对,缺乏现场观察、指导的经验;第二,教师能捕捉到自主游戏中的一些现象,但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缺乏解读、分析幼儿行为的方法与思路;第三,教师比较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创造性的表现,但仅仅知道等待与观察,不知道如何与幼儿进行现场互动,缺乏有效互动的方法与策略。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教师的困惑就要从这些原因入手,让教师在观察与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能做到有思路、有方法、有策略。

一、共体验——走近教师,建立“指标”

对于如何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现有的一些文本材料给教师提供了参考,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具体提出了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要点及其发展提示。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教师即便手中拿着这些文本材料,却依然不知道在游戏中该看些什么。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对已有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然后走近教师,体验他们的困惑,再来分解目标、细化指标,帮助教师找到具体、可操作的观察点。

案例1:“指标”的产生

游戏活动时间,我进入了游戏现场,发现有的青年教师一直在来回走动,似乎在仔细地观察孩子,但却看不到关键点;也有的青年教师运用“角色介入法”参与孩子的游戏,仔细倾听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发现只是留于形式与表面的对话。教师还是不知道游戏中该看些什么,观察哪些要点。

在制订“指标”时,我们重点将观察要点转化为教师能够操作、可执行的显性内容(见下表),帮助教师找到观察的方向,同时为每位教师提供“观察本”,将“指标”贴在上面,起到导向和指引的作用。

当然,“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对其加以完善与充实,在运用“指标”的过程中不断用案例积极地去诠释内容,真正发挥“指标”的效用。

二、共分享——走近现场,寻找方法

游戏中的讲评是提升幼儿经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组织游戏时的一个难点,为了提升教师的讲评能力,积累有效的师幼互动经验,我们特意请来了宜昌市幼教教研员杨美艳老师,开展“对话式”讲评,即经过现场观察后,先请青年教师讲评,然后再来倾听杨老师的讲评,并通过“对话”了解讲评中的思路与用意。

案例2:“对话式”讲评

一次大班主题区域游戏“我的家乡宜昌美”中,孩子们在角色区“宜昌美食一条街”中开展了打折促销活动,教师抓住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的这一全新内容进行提问:“你们为什么要采用打折促销的方法?”从孩子的各种回答中,教师梳理总结了孩子的游戏经验:当生意不好时,可以采用打折促销这种好方法。杨老师在讲评时则首先问道:“什么叫打对折?打对折是让东西更便宜还是更贵了?”

杨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基于对孩子行为的深入分析,孩子们在生活中虽然常常见到“打折促销”,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理解什么是“打折”,杨老师的讲评让孩子们在获得游戏经验的同时丰富了知识经验,也拓展了青年教师的思路。这种基于现场的指导,能够直面教师的问题,帮助教师找到有效讲评的思路与方法,体会如何在分析幼儿表现的基础上及时跟进与加强互动,从而形成一些有效的策略。

三、共推進——走近故事,提升能力

在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每天遇到的现象不同,他们对此的感受也就不同,这就要求管理者对他们的指导应该是个性化的。为此,我园还确定了每月一次的“课题日”,请每位教师在这一天说说自己在游戏中看到的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困惑与方法,鼓励所有教师共同分析和思考,并采用“专家坐堂”的形式帮助每位教师解决困惑。

案例3:课题日

小班教师的问题:娃娃家中的小“妈妈”已经连续给娃娃做了十几次饭了,还是乐此不疲,看到孩子如此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应该怎么办?——说明这个孩子已具有角色意识,但缺乏角色认知,需要教师的帮助。

中班教师的问题:个别孩子在游戏时总是出现选择困难,心不定,怎么办?——先得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的习惯问题,还是游戏的内容对他没有吸引力,然后据此采取不同的对策。大班教师的问题:“理发店”“茶吧”都没有生意,孩子们又不想撤,怎么办?——考虑形式、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可以更换材料,如尝试在“理发店”里增设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别的器材。

每一次的“课题日”我们都会听到许多小故事,由于这些故事是每个教师都可能会遇到的,更能引发教师的共鸣,在集思广益中寻找解决对策,每位教师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我们还邀请专家对教师的这些案例进行点评、归纳,帮助教师学会分析、解读案例,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作为一名工作在幼教前沿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我感到只有走近教师、走近现场、走近故事才能发现教师的真问题、真困惑,只有和教师一起共体验、共分享、共推进,才能给予教师真帮助,从而实现教师的真发展。

上一篇:“四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个人简历制作过程常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