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行为观察记录表

2024-05-21

幼儿园行为观察记录表(共9篇)

篇1:幼儿园行为观察记录表

个别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表

观察者:桃之小妖

观察地点:苏州园区新加幼儿园

观察时间:2007、11.21

观察对象:闵捷

年龄:6周岁

班级:大1班

时间

幼儿表现

解读

8:00

幼儿入园

8:10

开始跑步,由老师带领边跑边跳。

和小朋友撞在了一起,右眉角肿起一个大包,老师过来安抚,很快恢复情绪。比较勇敢,独立性较强

8:20

老师教授新词新动作:turnleft,turnright,turnabove,老师动作与小朋友相反。

幼儿一边完成动作(正确),一边和小伙伴打闹。

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无法全力投入

8:25

做123木头人游戏。老师说:“Whowanttotry?”立即积极答道“Iwanttotry!”并被第一个选为captain,很兴奋。当他不是captain时,躲在女生身后,只偶尔探头。

对游戏十分有兴趣,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为了不让captain抓到自己而耍的小聪明,智力发展。

8:30

自由选择玩具进行游戏,选择了跳绳,向老师说自己可以连着跳8个,老师给与鼓励,但在自己跳的过程中最多只连着跳2个,跳跳停停,约有1分钟是站住不动看别的孩子跳。此过程中出现自言自语,用羡慕的眼光看别人。老师过来纠正动作后重新自己玩。

身体还没有充分发展,动作不能够很好的协调,失败时有些气馁,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投入进去

8:40

跳“新加娃”操。很快派队来和老师一起做动作,但又很快心不在焉,和别的班的小朋友说话,东张西望。

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8:45

进教室,帮老师搬玩具,很开心。

助人为乐

8:50

老师教英语儿歌“Eatfiveapples”每次吃一个,幼儿却自己改编成eattwo。听交响乐打节拍。吃点心。老师让男士帮忙搬椅子,他也站起来去了。心理上爱占小便宜

助人为乐,很积极

9:00

自我介绍,很兴奋地向我介绍幼儿园调皮的小朋友,大班的教室,自己的妈妈。过程中一直跳来跳去、手舞足蹈,当我邀请他坐下时,他直接趴在了地上。

语言的迅速发展,活泼好动的性格使他迫切的告诉他人自己知道的一切

安静不下来

9:10

老师开始讲小猫介绍城市的故事。幼儿听的过程中将椅子靠前拉,老师要求回答问题时十分积极地举手。老师没叫到他还是起立,别的小朋友回答问题不予注意,注意力分散。

自我为中心

时间

幼儿表现

解读

9:30

老师带领跳拍手舞,凑到老师身边,和老师一起跳。

喜欢受到重视

9:40

大家做好,老师带领想象苏州的样子,幼儿对座位安排产生质疑,报告老师自己身边坐的是男孩(一般要求是男女隔开),老师鼓励他肯定能管好自己,他点点头,待老师走后,和旁边男生一直说话。

认为规则是不可变的9:45

开始画画。幼儿拿起白板笔在桌布上试画是否有颜色,对没有水的笔抱怨。开始画画,并说要画一个地平线(最后实际未画)。一边画一边做解释。看了别的小朋友后,不自觉地和别的同学画的一样。还没画好就开始抢蜡笔了

想到哪做哪,没有计划

模仿

10:00

开始大型角色游戏。

先去银行领钱,跟我说今天他要多领些给我用。银行一次最多领10元,于是他排队领了10元,并叫其他小朋友排好队。先带我去医院看病,挂号2元说他发烧了我头疼,于是拿药4元;再去饭馆吃饭,2碗鸡腿面4元,一边等面一边给我说东道西;第二次去领钱5元,帮发钱的小朋友计算钱;因为走路很重老师告诫走路轻一点,依旧我行我素;去商店给我买月饼,店主说8元片不愿买了,店主说给你4元,便买了;接着去医院还药,又跑来跑去的;再一次要领我去挂水用去1元;第三次领钱10元;因为一个姐姐说她饿,给他买了2碗小笼包4元;跑去商店拿了店主的钱还给银行(商店和银行的钱需要流通)。

喜欢发号施令

数学较强,说明思维能力的发展

好动,精力过剩

爱管闲事

10:50

总结游戏。积极举手上台说出游戏中的不足,并提出了自认为可行的方案。不知道老师问什么也一直在举手,要求受到老师表扬。

有自己的思想,不再只是一味的听从他人

11:00

我们离开,和我不停地说再见,准备开始吃饭。

对人热情

篇2:幼儿园行为观察记录表

场景二:在美术活动线描画“美丽的毛衣”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认识凹凸线和十字点然后指导他们大胆运用点、线、面有规律并对称地装饰毛衣。在绘画活动中我发现晨晨能运用以前学过的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还有本次活动中学到的十字点进行装饰毛衣,只是线条分割的时候没有掌握好距离,疏密方面略显欠缺。于是,我走过去及时表扬了他,并告诉他画线的时候要看好边上一条线条,两根线条之间的距离要掌握好,他笑着点点头。但当我问他知道自己所用的线条名称时,他摇摇头。

分析与措施分析: 算算时间,重点关注晨晨已经第四个月了,除了偶尔还要手把手的指导他绘画,现在他已经能通过老师的语言提示独立运用一些简单的线条、点、面自主装饰了,进步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他还是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手眼能力较差,特别是对于图形分割,距离的把握是他的弱项,导致他不敢下笔。

2.想象力教差,缺少线描画点、线、面结合的经验。对于自主搭配方面的能力较弱,而且缺少一些线描画点、线、面方面基础的技能。

措施: 1.多花时间给他欣赏一些线描画范例,教他认识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帮助他了解绘画方面的知识。

2.在调动幼儿学画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幼儿美术技能的锻炼一些机会让他练习线描画如:(1)利用区域活动及早晨来园时间,鼓励晨晨练习并掌握各种点、线、面的画法。

(2)提供各种范画,引导其发现教师在装饰时使用的点、线、面的丰富性,鼓励其在自己绘画时能够结合运用。

(3)提供各种轮廓图,鼓励其进行线描画活动,教师给与指导。3.与家长沟通,让幼儿在家也能继续练习。

篇3:“观察记录”助幼儿教师成长

一、观察记录的意义目的

观察记录的意义目的是了解儿童的行为和行为变化,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探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解儿童的内部需要,与儿童交流,因人施教。这样有助于与家长沟通创设和调控教育环境,设计和调整教育活动计划,支持儿童的学习,促使儿童实现发展的目标。

有些教师认为:“天天在看,还有什么好看的?看到的就这些事,那有什么用?班上孩子那么多,我怎么观察得过来?我对孩子是很熟悉的,观察不观察还有什么不同吗?”幼教体系一直都忽视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培养,长期使用购买的课程,导致教师忽视观察, 大量的时间付出也让一些教师选择无视观察。实际上,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观察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更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依据。观察能力需要培养,更需要实践锻炼,观察需要教师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因此, 是否坚持观察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观察不是随便看,也不只是技术,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准备,在教育场景里很可能无法识别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教师的视线和反应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依据。

二、观察记录的方法

《纲要》指出 : 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收集幼儿发展的资料是教师每天都必须做的。老师要具备观察记录的意识,不同老师对观察记录的理解是相同的。可见在进行记录前,首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意义和价值,有目的地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

1.随机记录。即将自然情感中幼儿有代表性的行为记录下来。每个幼儿的性格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哪怕针对同一件事情,幼儿做出的反应都会大不一样。秋游活动开始了,我们互相检查整理每位孩子的服装和背包,发现魏成峰小朋友没有准备秋游食品。魏成峰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性格孤僻,不善于表达。我询问时,他低着头说:“奶奶没有帮我准备。”看到这里,我想到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自己是与被观察者有互动关系的人。此刻我想他的心里一定非常难过,一定希望自己有一份秋游食品。于是我决定把消息告诉小朋友:“有谁愿意主动分享背包食物。”有小朋友出于不舍心理,有小朋友举手并从包里拿出饼干、饮料赠送给魏成峰小朋友。他哭着说:“谢谢大家,谢谢你。”之后又笑着吃香喷喷的饼干,开心极了。我立即把这些都记了下来,每次想到这件事心灵深有感触,弱小的心灵需要受保护,需要更多人关爱与支持。

2.随时记录 。为即时记录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行为、语言 ,并同时与家长达成共识,我园自行设计的《成长手册》就是一本集全面、快速、有效、沟通于一体的成长档案册。在《成长手册》中,我们分为三个年龄段,针对不同的年龄进行不同的教育观察侧重点。如在小班年龄段以打钩记录生活方面 (如进餐、午睡、礼貌、情绪等)为主,有需要时则加入简短的文字记录;而中大班则从与同伴相处的合作性方面、解决困难的独立性方面、活动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着手进行文字记录。 同时我园的《成长手册》包括孩子们每学期身体发展方面的各项测查记录,这样家长不仅可通过记录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当天的在园情况, 还可系统性看到孩子生长发育的情况。

3.记录孩子 的作品。主要是记录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及数学课上的分类记录练习等, 促使孩子们更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蒙台梭利提出:每位老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儿童最般切的需要。可以不受线路限制,但要从作品中发现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趋势。

三、观察记录的交流与体会

教师凭借详细的观察记录, 得以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最终准确、科学地分析、评价幼儿,找到适宜的教育对策。

1.与幼儿的交流 : 起先 , 孩子们对于记录工作很好奇 , 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整天拿支笔在记录,为什么拿相机拍他们?每当我们冲他们对准镜头时,敏感的孩子会躲开镜头,大方的孩子却摆个Pose,让我们啼笑皆非。渐渐地,聪明的孩子们感觉到我们的记录是与他们有关的,就会上前来问:“老师,你在写什么呀? ”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消除他们的疑虑与不安,我们把记录的读给孩子们听, 把拍下的照片夹进他的档案袋给他看,师生交流就自然和谐地开展着。孩子们自从知晓老师是在记录他们进步的地方,就更积极地投入活动,尽量把自己优秀的方面展现给老师看。我们读记录的方式也受到幼儿的欢迎,每当宣读记录时,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也安静下来,他们会为自己的出色而感到骄傲, 也会为别人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他们分享着各自的快乐,自信心在老师对他的关注下悄然树立。

2.与同班老师的交流 :班上的两位老师 ,平时都各自记录各自发现的点滴,到周末了,就会坐下来进行交流,根据记录进行各案分析,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商讨对策,联系家长,共同教育,最关键的是反思再教育。

篇4:幼儿园行为观察记录表

摘 要: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是幼儿园教师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更是现代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初任幼儿教师来说,如何运用这样一项基本技能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本文从观察目标的确立、观察记录方法的运用以及观察行为的解析等方面探讨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如何促进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行为观察记录;初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教师必须观察、分析、记录幼儿的发展情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教师应具有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可见,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是幼教人员必须拥有的基本的专业能力。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使得教师理解儿童的需要与经验,使教与学的决策有理有据 ;深入、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各幼儿个体重点需要加强和干预的领域;改善教育和发展干预方法与成效〔1〕。因此,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是促进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手段。

一、初任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

初任幼儿教师又称新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从事教学工作1 -3年的教师。教师们刚从师范专业毕业,时间、精力充沛,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工作态度。经过专业的学习,教师们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属于“缄默的知识”。教师们缺乏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基本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情境中出现的形形色色问题的经验。她们虽然掌握幼儿发展的一般特征,但面对班上几十名具有各自特点的幼儿却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她们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组织教学的能力不强、不能够有效的实施教学,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初任教师还面临着与同事处理好关系,赢得同事的接纳、领导的认可以及家长的信任与尊重的压力。

二、如何运用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促进初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一个人第一年教学的情况如何,对他所能达到的教学效能水平有重大影响,而且要持续数年,会影响到整个 40 年教师职业生涯中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教师态度,也确实影响到教师是否留在教学专业的决策。”由此可见,帮助初任教师解决任职初期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对初任教师终身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提高自己的实践性智慧的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观察幼儿。

1.确定合适的观察目标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属于专业观察范畴,因此必定要有观察目标。观察目标的确定是初任幼教工作者在进行观察记录时遭遇的首要问题。首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可作为我们进行观察评价的指南,可以以此来确立观察目标。此外中国香港《儿童发展范畴表现指标》、英国《EYFS早期学习与发展目标》、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法国《对母语学校的方向指导》、韩国《全国幼儿园课程》、澳大利亚《幼年学习大纲》均可作为我们制定行为观察记录目标确立的参考。参考这些资料可使得我们的观察记录工作更全面、系统,对幼儿的了解也更全面、更立体。其次,每个活动要到成的教育目标也可作为观察记录的观察目标。比如,蒙氏教育活动中,插座圆柱体这份教具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辨别大小的视觉能力;培养对应、序列的逻辑思考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抓圆柱体的圆饼作为书写的预备。在蒙氏工作时间,教师就可以依据以上的教育目标来观察幼儿操作插座圆柱体的行为表现。以此来分析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确定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2.选用合适的观察方法

(1)叙事记录法。对于初任的幼儿教师,运用文字描述幼儿的行为是首先练就的行为观察记录方法。描述性词语的运用是该记录方法的重点与难点。初任教师在记录幼儿看似司空见惯的行为时有时会忽略幼儿行为的典型特征的描述,例如“说”可以描述为“耳语、尖叫、大喊、”等等,但不同表述的效果截然不同。缺乏这种形象的描述导致后续自己或他人重新阅读观察记录进行行为分析时产生误差。因此,为达到较好的记录效果,恰当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短语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判断性词句或推论,不做推论,只记录发生的事实,是叙事性记录需遵循的原则。对描述事件的分析以及教育策略要与描述要分开。以下的观察记录只有对事件经过、表情、神态等的描述,没有对事件进行评论与分析。

蒙氏工作期间突然之间听到当当的哭声,老师立刻过去看个究竟。当当气愤的指着萱萱边哭边厉声说:“他搞我”。 萱萱紧张的看着老师说:“他打扰我工作。”老师说:“不是不允许两个人做一份工作吗?”当当带着哭腔用反问的口气说:“我看看还不行吗?”老师说:“好了,你看完可以走了。”当当纹丝不动的站在那里,继续委屈的哭着说:“看看还不行吗?”说完后继续哭,并且肩膀开始耸动起来。我立刻过去抱抱他,然后对萱萱说:“来安慰安慰当当,他好伤心。”萱边抱当当边用体贴的口气说:“当当不哭了,不哭了。”这时魏思蕊拿来纸巾,边说当当没事了,边给他擦眼泪。当当还是不停的抽泣着,他们俩就不停的安慰他。萱一边安慰当当,一边时不时的用瞟的眼神看看我。当情绪一直没稳定下来,萱就慌忙的拿来二项式对他说:“当当来玩这个。”当当没有接受,而是一屁股坐在几何立体组前开始摆弄。此刻,谦谦正在操作这份工作。晨见状对谦说:“他动你东西。”吴伯谦说:“没关系,我们是好朋友。”他们两个共同玩起了这份工作。

(2)线路图法。运用线路图记录幼儿活动的轨迹,描述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去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活动。例如实施蒙氏教育活动的幼儿园,在蒙氏工作期间就可以用线路图发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探究该幼儿在哪些区域停留了多久,以此反映出该幼儿对各个区域的偏好,以便调整后续的干预策略。

上图反映出该幼儿更偏爱美工区,语言区、人文科学区虽近在咫尺都没有过去操作。这是否跟该区域材料的设置有关,有待于对其他幼儿在语言及人文科学区操作情况进行观察以作比较,确定是材料投放的原因还是幼儿个体的原因。

(3)统计图法。运用饼图反应幼儿在某一项活动中任务达成情况。例如,在蒙氏活动中,自由工作期间,有的小朋友自始至终都进行蒙氏操作活动,但有的幼儿可能会出现无所事事,在教室内闲逛的状况。那么针对这些特殊表现的幼儿就可进行各种观察,统计出该时间段内他的活动情况。

(4)运用检核表记录幼儿的行为。初任教师可根据幼儿发展里程碑的发展指标将要观察的行为项目排列成清单,然后通过观察,检查核对该行为是否呈现的。由于初任教师的经验不足,这种方法可以保证观察更全面,以免观察片面。这样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省时省力,便于操作。

3.运用幼儿发展理论解析观察行为

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记录的信息的分析与解读,提出干预的策略,这样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初任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还会反应不会作行为分析以及教育策略的提出。其实,这反映的问题也是在学校里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还处于“沉睡状态”,还没有用来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恰巧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对自己所知悉的知识进行重新的整合、内化的过程,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以下是一位老师做的观察记录做的评价与分析部分:

三、评价

根据《指南》的语言目标:4-5岁的幼儿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他喜欢看图书,喜欢给老师讲故事,并且能坚持把一本书讲完。能说出书的大致情节。他摸着自己的嘴巴,演示鳄鱼当时的表情,说明他体会到鳄鱼当时的心情,对内容有初步的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对学习情境进行感受、结构化和生成意义的过程。因此孩子对《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的诠释完全是他的构建过程,教师不用过多地精确解读文本的意义,而是引导幼儿利用故事中的角色或线索,创编、改造故事。

四、建议

老师应该重视幼儿的声音:鼓励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自由地对文本作出反应,。鼓励幼儿倾听、回应别人的想法,即鼓励幼儿通过互动而创造新的意义。整理分析彼此多元角度的想法,并探索这些想法的关联与对彼此的意义。老师不是提供故事“正确意义”的人和提供标准答案的知识库,而是“创造意义”的引导者,引导幼儿利用故事中的角色或线索,创编、改造故事。

这位老师对孩子阅读活动观察记录的分析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她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幼儿行为观察记录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大量的专业知识。面对幼儿时时刻刻都有大量的信息环绕在教师的周围,但是为教师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信息正是教师的头脑起作用的教育价值观、儿童观。在这些内隐观念的作用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进入到教师的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发出指令指挥躯体进行相应的语言与动作,行为的结果的信息又传回大脑,大脑进行又一轮信息加工,发出新的指令指挥新的行为。 这样的过程正是教师对幼儿的行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调整教育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认识不断地趋近于客观、全面、完善,教育行为也不断地趋近于适合幼儿的发展,教育智慧不断的升级。

初任幼儿教师在对班上幼儿做了大量的观察记录对孩子的了解熟悉度比较高后就可把对孩子的了解情况分享给家长,并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家表现情况,以此对幼儿有更全面的了解。这样的沟通过程就是在向家长呈现老师专业化的工作过程,容易获得家长的认同,赢得家长的信赖。初任教师也可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事分享,既能展现自己勤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赢得同事的认可与接纳,也能与同事互相交流学习。这样的学习更直观、具体、体验更深,更易于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JaniceJ.Beaty. 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M].郑福明,费广洪,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2]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里德尔﹒利奇.观察:走近儿童的世界[M].潘月娟,王艳云,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有改编).

[4][5] 侯素雯 林建华.幼儿行为观察知道这样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4.(有改编).

[6]Carole Sharman Wendy Cross Diana Vennis.观察儿童[M].单敏月 王晓平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6.(有改编).

篇5:幼儿园行为观察记录表

(一)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优化幼儿自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它不仅要停留在一些活动中,还要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育让幼儿知道自己在逐渐长大,自己的身体、外表、生活、学习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培养幼儿喜欢自己的感情,希望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的特长。对这种教育的要求,小班:让孩子从观察自己外表的特征开始,理解自己和大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中班:通过观察自己从小到大的变化,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特征,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初步的自尊心。

大班:让幼儿知道自己不仅长大了,能力也越学越多,有和别人不同的特长、兴趣,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出来,给孩子带来满足感和充实感,确立自信。

(二)设计活动。

1、通过老师和幼儿共同准备,收集物品,提高幼儿的兴趣爱好,在积极主动投入的过程中感觉自己长大了,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中班“我会长大”的活动中,我们让孩子和父母的老师一起收集不同时期的衣服、用品、照片、录像、出生时的婴儿卡……这些反映了幼儿的成长状况,在准备收集的过程中,我从婴儿成长到现在,从只吃奶到现在可以自己吃饭的大人抱着到现在跑步、拍球的小时候到处照顾大人,到现在为止自己穿衣服,从这些具体的感觉中,幼儿成长2、在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中,教师要抓住有利的契机,给幼儿正面积极的影响,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评价自己。

在大班活动中,幼儿继续讨论自己在逐渐长大,身体、能力也在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除了外观与他人不同,自己还有很多与他人不同的优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幼儿一起发现他们的优点,给幼儿一个表现的机会,孩子们通过比赛看到自己叠被子、系鞋带比别人快、好,通过表演和展示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绘画好,表演朗诵比别人强等,通过情景再现,让幼儿看到自己的特长,在上述各种活动中,让孩子对自己的积极体验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3、运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活动中选择生动有趣的方法,有助于带孩子去自觉的探索场景。

在中班活动中,我们利用形象的电教媒体录像再现幼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拍摄幼儿在园学习能力的场面。老师利用形象的电气教育媒体,让他们看到自己各个时期的身体外观、形态和有趣的动作,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成长,然后成长,产生骄傲、满足感。在大班活动中,我们将幼儿的多幅绘画作品串联展示给大家,通过视频拍摄孩子们是如何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玩角色游戏的,让幼儿看到后感到真正的亲切。通过幼儿当场表演童话剧的片段,感受到自己的特长,能够表现自己特长的小画兴奋地贴在照片展览会旁边。大家通过讨论展会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让他们学到别人的优点,让幼儿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学会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感情。

(三)具体的教育活动。

1、活动名称:我会长大(中班)

2.活动目标:

⑴通过看图片、视频让幼儿知道自己会慢慢长大。

⑶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在身体和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变化。⑶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爱自己的感情。

3、活动准备:

⑶婴儿时代的照片(人手一张)

⑶婴儿时代使用的衣服、物品、婴儿卡。

⑶幼儿时期与照片对应的视频、摄像头、电视、视频。

4.活动过程:

⑶试用自己小时候的物品,感觉自己长大了。这里有什么,是谁的?“你们来试试,穿着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试穿小时候的衣服等,让幼儿发现现现在和小时候的变化)“这是你们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穿,不能用呢?

总结:这些是我们小时候的东西。现在,我们长大了,穿不上,用不上了。

⑶认识婴儿卡,比较小脚的变化。“请和小时候的小脚相比,发现我们的小脚变大了,变胖了。我们小时候的东西也不能用了。因为我们长大了。

⑶比较视频和照片,谈谈自己的变化。

1)身体的变化。

①测量身高、体重,在现场测量身高,称为体重,现在比小时候高,变重了。

②就餐,通过看小时候母亲哺乳的照片,看现在自己吃饭的录像就知道自己长大了。

③牙齿、头发,通过看宝宝期间没有牙齿、头部发光的照片,现在的孩子们用牙齿咀嚼食物,摸摸自己的头发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教师总结:你们小时候很轻,没有头发和牙齿,每天吃牛奶和稀饭。现在你们长大了,长高了,长胖了,长牙了,自己吃很多有营养的饭菜。

2)学习、生活能力的变化。

①穿衣,通过看小时候妈妈抱着穿衣的照片,感觉现在我们会自己穿。(通过看视频)

②走路、跪下、拍球,幼儿看视频中的自己走路、跑步、左右手拍球等,感觉自己长大了。

③搭建积木、绘画,通过看录像,知道自己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绘画。总结:我们小时候什么都要父母帮忙,现在我们长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拍球,和小伙伴一起积木,画画,玩泥,学习很多能力。⑶让幼儿知道自己还会长大,学习更多能力。你们的本事跟谁学?你在哪里学的?“你们还会长大吗?长大后会怎样?(认识更多的朋友,学习更多的能力……)

1、活动名称:我长大了(大班)

2.活动目标:

⑶结合幼儿的经验,通过展览讲述,幼儿知道自己在成长,引起幼儿对自己发展变化的兴趣。

⑶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

⑶帮助幼儿初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增强自我意识。

3、活动准备:

⑴幼儿知道自己小时候和现在身体的成长发育有什么主要变化。

⑶资料:人手一张婴儿时的照片和表现自己主要优点的录像和照片。

⑶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主要能力发展情况。

4、活动过程:⑶通过照片展览、比较说明,让幼儿知道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变化。

①带幼儿去照片展览,边看边问:照片上是谁?是什么时候的照片?

②请幼儿说:“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可以启发幼儿从外部的变化。

例如身高、体重等。你可以从自己学到的能力中学到。

例如,读儿歌、画画等)总结:你们现在长高了,变重了……更重要的是,学习各种各样的能力,学习画画,倒数等,你认为哪种能力最好?

⑶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

1)教师和幼儿共同寻找教师的优点,将与优点对应的照片贴在照片旁边,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自己的优点。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优点,勇敢地在集体面前展示。

①请幼儿读寓言故事“狐狸和鹤”。

②请幼儿做拼图。(因为拼图的时间很长,所以可以安排在前面,减少等待时间。中所述情节,对概念设计中的量体体积进行分析

③展示幼儿的绘画作用(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用绳子串起来展示在教室里)。

④童话剧表演,平日排练的童话剧,请在幼儿节选择片段现场表演。(排在绘画展览等比较安静的活动后,动作交替,活动进入小高潮,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

⑤表演孩子的英语,请幼儿说短语。

⑥请幼儿弹动听的曲子,让幼儿感受到美丽的音乐。

⑦录制幼儿平时关心的集体行为,给幼儿看,引起幼儿对行为的赞扬。

⑧进行叠被子、系鞋带比赛,以比赛形式看别人的优点。

⑨诗歌朗诵,表情朗诵。

⑩关心同行,以视频形式表达。

11、现场表演操作,看别人的认真。

12、扔沙袋,参加体育活动,扔得高,准确。

13、现场表演折纸,折叠整齐,难易度。

14.鼓励幼儿清洁卫生。(平日能力弱的幼儿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让幼儿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做)。

15、人物角色游戏玩。(视频展示)

16、计算学好,表演倒数(20以内)。

总结:每个孩子都说自己的优点,有的…有的…有的,可以勇敢地集体展示自己的优点。

⑶寻找自己的不足,鼓励幼儿以后努力。

①请幼儿在关心集体、参加体育活动、画画等方面向哪个孩子学习?

②鼓励幼儿今后继续努力,取得不断进步。

课题:如何培养自私行为。

一、设计构想。

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孩子受到长辈们的喜爱,他们的不合理要求总是得到监护人的认可,现在的孩子培养了自私、孤独、霸道、不合群等不良行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孩子的相处能力都会明显下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和工作。以本班幼儿为例。有些孩子很内向,整天一个人坐着,当然没有朋友的孩子很霸道,总是打孩子,也没有孩子和他一起玩。没有朋友,孩子的童年就会失去光辉,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丰富的童年生活,交到更多的朋友,我设计了这次教育活动,让幼儿享受故事,了解一个人的寂寞,了解大家一起玩的喜悦。在游戏中尝试和同伴一起玩,享受同伴,体验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活动的目标是3点:1、可以安静地听故事,知道和大家一起玩很开心。2、学会说“宝宝,我和你一起玩。“大家一起玩,很开心。3、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1、玩具小狗、人偶、猴子。2.配置婴儿独自在家的情况。请中班幼儿扮演“婴儿”的角色。3、录音机、歌曲磁带朋友,你好!

篇6: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心得体会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一本《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这本书为我们幼儿教师提出边观察边记录为我们职业成长打好基础,而不是有的幼儿出现问题,我们凭直觉去判断,或者其他老师支招,不一定适合你。

观察与记录幼儿行为为我们老师的“行动”和“反思”作好铺垫。

从实用角度来讲,做记录这项工作没有固定的规则,作为班级教师,必须抓住幼儿记录的时机,要保证有足够近的距离去聆听,但是不要太近,不要影响幼儿游戏的进行。要注意保护幼儿的隐私,通常使用化名,特别对于大班的幼儿要谨慎,他们感觉到被监视后就不再继续他们的游戏。游戏老师要把握介入时机,避免产生过多干预或放羊现象,要有效介入,顺应和支持幼儿游戏时的自主行为。游戏评价让幼儿充分参与,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个别幼儿脾气古怪、情绪波动较大并常常爱哭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当幼儿发脾气,老师搞清楚大哭的原因再进行开导千万不要当幼儿一发脾气,就去哄他,这样会让他产生只要发脾气就能得到满足的想法,更加容易发脾气。老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他发完脾气、闹完情绪,再去了解具体原因,千万不能放任幼儿发脾气而不管他。对个别幼儿语言上出现错误,应及时纠正并激励他们说完整句。幼儿的情绪发展与家庭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与家长保持经常交流,了解孩子家里的生活以便更好的教育。追踪记录一定要定点、定时记录,不能追踪一半而半途而废,有时也可以暂停一段时间继续追踪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重视对孩子操作过程的观察,在观察孩子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数学区随意拿了几样东西,没怎么玩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也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看看孩子想要什么,孩子也是有思考、有评价的行动者。老师也可以“明知故问”,你想怎么玩?把解决问题变成思维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老师面对游戏案例撰写时,对于如何观、如何记无从入手。我们老师要学会耐心观察上课、游戏、户外......等一日生活,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捕捉到孩子的一个点可以作记录,也可以拍照,有的可以连续记录,老师每天记一记,如果忘了也可以翻看当时拍的照片或视频帮你回忆。记录时也可以随时翻看我们的指南作对比,指南是我们幼儿教师的拐杖,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的专业成长才会更快。

篇7:《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后感

我喜欢读一些外国人写的关于儿童研究的书,他们的对于儿童全方面的观察是非常客观的,即带点幽默,又非常全面的诠释了对儿童的观念看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几乎我们每位幼儿教师都会遇到让自己头痛的孩子。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去解决呢?形象的说就像诊治病人一样,不能靠我们老师的直觉、经验去下定论,而是由合格的“医生”仔细的检查病情,了解病人多方面的相关信息。《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就这样讲述了如何了解、掌握儿童的具体信息。

书中记录了儿童在常规活动、使用的材料情况、社交行为、语言认知功能等不同方面的观察情况。接下来我以儿童材料使用的情况做一个分析。

游戏材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额发展。因此,需要观察的环境内容有:周围有哪些重要的人与活动?是否有各种各样充足的材料?在儿童方面,他使用哪种颜色?他如何用身体控制粘土?他选择哪些积木?这些都是需要进行记录的事项。当然,我们叶必须记录对个别儿童的特殊意思。我们必须记下儿童如何做手头的事情。

除了记录行为本身,我们必须有意识地记录那些可以表现情感的标志。例如“他伸手去拿一块积木”、“他抓住了海绵”、“他举起了刷子”等大肌肉动作的时候,他有可能是偷偷地、犹豫不决地得意洋洋地拿到那块积木;也许他是生气地、挑衅地、熟练地抓住了海绵;他也可以是疑惑地、匆匆地、心不在焉地举起刷子。在以上描述中,每一种活动的意义因为每一个描述性词语的不同而不同。与别人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时候,我们会自发地、凭直觉地对他们的一系列情感做出反应。与儿童在一起,当他们对自己感到很满意的时候,当他们不高兴的时候,当他们紧张的时候,当他们觉得非常舒适的时候,我们一定都能感觉到。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情感上的差异记录下来。即使会掺杂一些我们个人的阐释,但还是会有一些支持我们的证据。

篇8:幼儿园行为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李思语 (化名, 大班)

观察目的: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和读图能力

一、观察过程

在活动区, 李思语看到别的小朋友将一本讲述蜘蛛的图书放在桌上, 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

教师走过去问:“你为什么害怕?”

李思语:“因为这本书上有很多蜘蛛网, 我爷爷说一动蜘蛛网, 蜘蛛就出来了。”

教师:“你为什么害怕蜘蛛?”

李思语:“因为蜘蛛网黏手, 还会起泡。我2岁时不怕蜘蛛, 捏蜘蛛, 后来手上起泡。我爸爸给我抹了风油精才好。从那以后我就害怕了。”

李思语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尖随便翻开一页, 看一眼, 马上合上。

教师:“你觉得这本书讲了关于蜘蛛的什么故事?”

李思语:“我认识字, 所以我知道它讲了蜘蛛先生要搬家。”

因为教师听另一个小朋友在阅读这本书时说, 第3页是李思语给她讲的, 所以就翻开第3页问李思语:“你猜这页讲了什么故事?”

李思语指着书上的图画说:“他们两个是演员, 从舞台上跑了下来, 他们两个应该挺害怕的, 表情都变了。因为舞台上面有一个蜘蛛。”她接着又说:“有2页我挺害怕的。”说着, 她翻开了第21页和第23页。

教师:“为什么?”

李思语:“因为网太多了, 我就有点害怕。”

教师:“为什么害怕蜘蛛网?”

李思语:“因为都是线。”

说完, 她就跑去玩手偶了。

二、观察分析

李思语认识字, 在看书的时候关注字比较多, 有时候会忽略图片。但是由于只能认识很少的字, 所以这些字对她理解故事并不能起主要作用。这本关于蜘蛛的书由于尺寸很大, 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很强, 所以她才关注了图画, 而且很害怕这本书, 害怕书中的蜘蛛网。她的害怕可能跟曾经被蜘蛛咬过有关, 让她现在对蜘蛛产生了恐惧心理。但正是她的这种强烈表现, 激发了其他幼儿想要更多了解蜘蛛的愿望。

三、教育措施

尊重她对蜘蛛的这种恐惧心理, 鼓励她试着了解关于蜘蛛的更多知识, 比如:蜘蛛为什么要织网, 怎么织网, 怎么捕食、进餐, 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和有害的地方等。通过让她了解这些知识, 降低对蜘蛛的恐惧, 从心里接受蜘蛛的好与坏。

四、教育反思

篇9:幼儿园行为观察记录表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课堂观察的焦点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然而,学生的行为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教师不知道要观察和分析什么样的学生行为,就会被庞杂的行为信息所干扰,沦为单纯的记录和分析,很难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诊断与评价。因此,教师需要一套能够提供使用和分析的概念系统与观察技术的支持。轶事记录就是一种能够帮助教师将学生行为清晰呈现并细致分析的观察技术,并且因其操作简单、条块分明,易于被一线老师掌握和使用。

一、轶事记录的涵义

“轶事”就是有意义的、典型的行为事件,“轶事记录”就是对有意义的、典型的学生行为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一种观察方法,也称逸闻趣事记录、重要事件记录。

轶事记录属于定性观察的范畴,定性观察是与定量观察截然不同的一种观察范式。定量观察沿袭了实证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化和数量化是定量观察的基本特点。定量观察致力于运用结构化的观察工具,对复杂的观察对象加以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观测,并强调以实证的数据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强调实证的定量观察固然可以通过数据呈现一定的规律,但它远不能展示学生行为的复杂性,支离破碎的分类遮蔽了学生行为背后的意义。

与定量观察不同,描述和解释是定性观察的基本特点。因此,基于定性观察的轶事记录反对运用高度结构化的观察量表将自己的前提假设强加于观察对象之上,而强调在真实的活动场域中对观察对象作全方位观察,试图真实自然地揭示学生行为的方式、意义、价值和动机等。轶事记录所提供的绝不是学生行为出现的次数、频率等表层数据,而更多的是行为背后意义的深层次阐释。因此,对学生行为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学生行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这些在轶事记录中都得到了重视和实现。

轶事记录具有自身的独特优点。轶事记录重视对学生行为先行事件、行为结果的考察,将学生行为置于整个生活脉络中加以理解,保留事件的自然顺序,有利于理解学生行为的来龙去脉,能对个案进行深层次的考察。相比定量观察截取学生行为的某一过程和某一时间段进行数据分析而言,轶事记录对学生行为的解释更加细致深入。此外,轶事记录不受观察工具的严格限制,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解释的过程交互渗透,研究的灵活性很大,可以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调整观察目标以及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就涵义与特点来说,轶事记录能帮助教师了解某一行为的基本轮廓,提供关于学生行为的模式及其解释,因此轶事记录更适合对某一行为的观察和研究。

二、轶事记录的要求

轶事记录作为一种定性观察,不像定量观察那样需要在观察前设计高度结构化的观察量表,不需要在观察过程中高度关注次数、频率、潜伏期以及行为强度等量化信息,也不强调对观察结果进行严密的数据统计和规律分析。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轶事记录绝对不是单纯的记录和发现,它必然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具有特定的内在要求和操作要素。具体而言,轶事记录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求:

1.客观

虽然说轶事记录是一种定性观察,观察者在观察现场被什么信息所吸引、决定采集何种信息以及对观察资料如何进行价值判断等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观察者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但就一种科学观察而言,轶事记录也要求尽量减少或避免观察者对观察事实的主观影响。基于这一考虑,教师在做轶事记录时,应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以提高轶事记录的客观性。比如“在事情发生后马上记录下来”,这样可以避免因时间流逝而造成遗忘;“记下学生的原话”而不要对学生发言进行主观判断后进行描述;“不要解释”并不是说不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解释,而是说在记录现场不要将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判断、解释混淆,最好的办法是将“观察到的事实”与“观察者的解释”分栏目记录,这样既可以记录学生行为的原始面貌,也可以及时记下观察者对学生行为的现场判断。

2.关联

“行为场”包含学生行为、先行事件、行为情境和行为结果四要素,其中先行事件一般被认为是发生在行为之前的特定事件或线索,行为情境则指学生行为存在于环境中的更广义的影响因素,行为结果指的是在某一环境下,学生行为发生后的事件或变化。行为、先行事件、结果和行为情境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行为场。教师只有将学生行为放在整个行为场中进行研究,超越割裂或隐匿的事实,才能发现事实之间的时空联系,全面地理解学生行为。诸如,“记录确切的地点、时间和基本活动”“对在场其他人的回应或反应也要记录下来”“保持情节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等都是对学生行为关联性的关照。

轶事记录对观察量表的设计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模板,观察者可以根据特定的观察任务设计观察要素。一般来说,一份简单的轶事记录只要记录先行事件、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结果三个要素就可以了,因为凭此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行为进行一个大致的描述,并且可以据此进行初步的行为分析。先行事件、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结果也被称为轶事记录的三个基本要素。

表1就是一份结构简单的轶事记录,是笔者针对一位三年级学生的违纪行为所做的轶事记录和分析。

对于表1的轶事记录,笔者和任课老师一起做了这样的分析。首先,考察记录的先行事件,我们发现这些先行事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教师给予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教师给予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时,该生极易出现违纪行为。其次,通过考察行为结果,我们发现:每当该生违纪后,教师总是倾向于采取高强度的制止指令;而当该生表现出参与课堂学习的愿望时,教师反而不予理睬。

就分析结果而言,我们最后达成了这样两点认识:

1.当教师给予班级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时,要加强对该生的纪律约束。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个性化的任务或者其他引起注意的方式对该生进行行为约束。

2.教师需要尝试运用不同强度的制止指令对该生违纪行为加以管理。建议教师学会从柔性管理向刚性管理过渡,灵活运用各种不同强度的管理策略,包括扫视、提醒纪律、改变座位安排、同伴表扬甚至警告、取消活动等等。

三、轶事记录的分析方法

轶事记录的分析方法很多,如比较、综合、归纳、矛盾分析、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其中情境分析是轶事记录的基本分析方法。“情境分析”是指将资料放置于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情境分析基于过程理论,认为社会现实是由具体的事件和过程组成的,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因此资料必须还原到事物发展的进程之中,寻找处于特定情境中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对学生行为进行情境分析的第一步是围绕学生行为追踪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和结果等,认真地通读资料,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行为的面貌。教师在通读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记下自己即兴的想法,将关键性的、相互联系密切的、频繁出现的内容做上标记。第二步是致力于寻找资料中的行为背景,比如什么是先行事件?什么是次要事件?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结果怎样?对学生行为又产生什么影响?为解释学生行为准备依据。第三步是在整个行为场中对学生行为做出解释。

尽管轶事记录是一种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学生行为的手段,但是也有运用的局限性。例如,轶事记录通常只能针对小样本,研究的结论不具备广泛推论的普遍性。轶事记录通常需要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工作比较繁琐、耗时。另外,轶事记录容易受个人经历、教学经验以及主观偏见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察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最后,教师个人的速记能力、描述能力和相关的理论水平也会对教师的轶事记录产生一定影响。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悼念我的奶奶下一篇:自相矛盾造句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