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管理办法

2024-04-23

追溯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追溯管理办法

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办公厅

农办垦[2008]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垦、热作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规范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强化追溯项目目标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部组织制定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旨在强化项目责任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条 项目管理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实施,择优扶强、示范带动,分级管理、逐步推进,突出公益、兼顾效益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项目的管理部门和承担单位。]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项目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农业部农垦局、省级主管部门及项目承担单位分别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项目的建设。

第六条 农业部农垦局为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总体组织规划、制度建设、审批监管、总体验收等组织实施工作。主要承担:

(一)统筹管理项目,制定追溯工作规划和计划。

(二)组织制定项目管理相关制度、办法、标准等。

(三)组织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下达项目预算,汇总、上报项目决算。

(四)指导项目建设,组织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总结验收。

第七条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为项目技术支撑单位,负责项目追溯系统建设、信息管理、技术培训、宣传推广等工作。主要承担:

(一)开发项目软件,建设部级数据中心。

(二)管理追溯信息,保障追溯系统正常运转和数据安全。

(三)开展项目技术培训,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建设追溯系统。

(四)对项目进行宣传推广。

第八条 省级主管部门为项目分管机构,负责本省项目的组织申报、指导实施、日常监管、考核验收等工作。主要承担:

(一)组织对本省项目进行初审、上报。

(二)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协调工作,在交流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提供服务。

(三)对本省项目的实施进度、运行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四)建设省级数据中心,对本省项目数据进行管理。

(五)受农业部农垦局委托,对本省项目进行考核和检查验收。

第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主体,负责本单位项目建设及运行管理等工作。主要承担:

(一)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任务,开展业务培训。

(二)及时采集、上报追溯信息,规范使用追溯标签,确保追溯系统正常有效运转。

(三)开展自检或委托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对追溯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检测。

(四)总结项目建设情况,宣传推广追溯成果。

第三章 项目申报

第十条 申报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独立法人资格,诚信守法,近两年内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记录。

(二)组织化程度高,具备较健全的质量管理机构和技术服务体系。

(三)标准体系健全,实行标准化生产,标准应用率达到95%以上。

(四)产业链完整,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五)产品规模化生产,商品率达到90%以上。

(六)市场化运作,拥有自主品牌,产品单件独立包装,主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或国际市场。

(七)有信息化工作基础,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十一条 申报程序

(一)省级主管部门在企业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填写项目申报书,经初审后提出推荐意见,于每年3月15日前报农业部农垦局,经论证后进入项目库。

(二)农业部农垦局根据质量追溯工作发展需要和预算规模,结合项目库情况,于每年4月底前印发下项目申报指南。

(三)省级主管部门依据项目申报指南,组织单位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于每年5月底前上报农业部农垦局。

(四)农业部农垦局组织专家评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每年6月底前研究编报下一项目预算。

(五)农业部农垦局根据预算编报要求,研究确定下一项目承担单位,于12月底前通报省级主管部门。

(六)省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于下2月底之前将项目实施方案报农业部农垦局审批,并附报项目合同文本。

(七)农业部农垦局在收到预算批复后,及时将预算批复到省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并与省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合同。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二条 制定制度

(一)农业部农垦局组织制定项目管理、信息管理、标识管理等制度。

(二)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组织有关单位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导则和相关产品质量追溯操作规程。

(三)省级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追溯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区、本企业实际,建立配套制度。

第十三条 建立系统

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包括网络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

(一)网络系统。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建设项目数据中心(简称“数据中心”);省级主管部门依托数据中心,建立省级分中心;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本单位追溯产品物流管理和质量监管需要,建立企业级追溯网络系统。

(二)信息采集系统。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开发信息采集软件;项目承担单位明确信息采集内容、流程,完成软件初始化设置,建立信息采集系统。

(三)信息查询系统。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按照分级管理、授权共享的原则,开发建设追溯产品信息查询系统,为消费者和监管部门提供短信、语音、网络查询平台。

第十四条 试运行

(一)项目承担单位搭建完成企业级追溯网络系统后,选择三批以上来自不同生产场所的产品进行追溯信息系统试运行。采集、上传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流通等方面信息,测试信息系统可追溯性。

(二)测试期间,项目承担单位应不断优化追溯系统,以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和可追溯性。

(三)项目承担单位完成追溯系统测试后,向省级主管部门提出项目建设期验收申请,经省级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农业部农垦局。

(四)农业部农垦局接到省级主管部门申请后,依据相关管理办法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建设期验收。

第十五条 正式运行

(一)对通过项目建设期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由农业部农垦局统一向社会公布其质量追溯系统建成,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二)进入正式运行阶段的项目承担单位启用追溯标签、标识和编码,按照项目合同规定,保障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长期、有效运行。

第五章 项目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项目资金是中央财政专项用于支持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的补贴资金,要严格执行预算,专款专用。

第十七条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

(一)制度建设。用于与本项目相关的制度、办法、标准的制定等。

(二)软件开发、数据采集与维护。用于与项目有关的软件开发、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数据库建设和运转维护等。

(三)设备购置。用于项目所需的信息采集、标签制作、标签粘贴、查询终端等设备的购置。

(四)标签补贴。用于追溯标签的制作和使用等。

(五)人员培训。用于项目相关制度、系统维护及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培训。

(六)质量监测。用于追溯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等。

(七)宣传推广。用于宣传资料的制作、新闻媒体推介和市场推广等。

(八)调查研究。用于对质量追溯体系的评估,跟踪研究国内外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先进经验等。

第十八条 资金管理与监督

(一)资金拨付。根据农业部批复的项目预算和项目计划,农业部农垦局、省级主管部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及时拨付项目资金。

(二)资金使用。本项目资金要按照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管理要求,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明细账,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项目安排的工程、设备和服务项目的采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实行政府采购。

(三)资金监管。每年12月底前,各省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须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报农业部农垦局、财务司。农业部农垦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第六章 项目检查验收

第十九条 项目完成后,在单位自查、省级主管部门检查的基础上,由农业部农垦局组织验收。

第二十条 项目验收依据《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验收管理办法》,采取建设期验收、考核、项目总结验收方式进行。项目试运行结束时进行建设期验收;每年12月底前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项目完成后,实行项目总结验收。

第二十一条 对考核合格的单位,列入次年项目计划。对项目验收不合格的单位,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停止安排其他项目;对拒不整改的单位收回项目资金。

第二十二条 对不履行项目合同,擅自变更建设性质、建设内容,违反财务规定以及有其他严重问题的项目单位,视情节轻重采取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撤销项目、停止安排其他项目、收回项目资金等措施。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追溯产品包括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农垦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8年7月1日起试行。

篇2:追溯管理办法

起草部门:质管部

起草人: 修订部门:

审核部门:

1.目的:建立健全药品全链条可追溯体系,以便于在发生药品质量问题时,及时召回药品,防控风险扩散;便于发生药品质量问题时的责任界定;便于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和消费者确认药品的真实性,以利于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索赔。2.依据:《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GSP》及其附录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3.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药品追溯体系的管理。4.职责:质量管理部对本制度的实施负责。5.内容:

5.1本公司建立以电子追溯系统为基础,索证索票、进货查验、销售复核、台账记录为核心的药品追溯管理体系,以实现从药品生产经营各环节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5.2电子追溯系统:电子追溯系统包括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以下简称KSOA系统)、电子监管码系统、省市局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电子监管系统和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电子监管系统)。

5.2.1质量管理部应当在KSOA系统建立供货单位基础数据库,并将相关印章(公章、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质量管理专用章、出库专用章)、随货同行单、发票、法定代表人签名或法定代表人印章样式上传到计算机系统,供采购、收货及验收人员查对。

供货单位基础数据库应当包含以下信息:供货单位编码、供货单位全称、注册地址、药品经营许可证编号及有效期、营业执照编号及有效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或者《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编号及有效期、经营范围、开户银行及账号、联系电话及联系人等 5.2.2质量管理部应当按照《商品基础资料描述标准》的规定在KSOA系统建立药品基础数据库,药品基础数据库应当包含以下信息:商品编码、药品通用名称、制剂规格、最小销售单元包装规格、大包装规格、剂型、生产厂、批准文号及批准文号有效期、所属药品经营范围、药品本位码、贮存条件及仓库、养护周期、近效期预警周期、批准文号预警周期等内容,中药饮片还应当包含产地。

5.2.3 KSOA系统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采购记录、收货记录、验收记录、库存记录及配送出库记录,记录应不可更改,并按日备份。

(1)采购记录:商品编码、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计量单位、数量、单价、金额、采购员姓名、供货单位销售员姓名、购货日期等内容,采购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还应当标明产地。

(2)收货记录:商品编码、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计量单位、数量、单价、金额、到货日期、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随货同行单及出库专用章查验情况、收货员姓名等,冷藏、冷冻药品还应当对其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运输时间等进行记录。

(3)验收记录:商品编码、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准文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到货数量、到货日期、验收合格数量、验收结论、验收日期、验收员姓名等内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还应当标明产地。(4)配送出库记录:商品编码、药品的通用名称、规格、剂型、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门店全称、配送数量、单价、金额、配送日期、运输员姓名、运输工具等内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还应当标明产地。

5.2.4有电子监管码的药品,在购进入库、配送出库时应按规定进行扫码,并上传至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

5.2.5质量管理部应定期将药品购进、出库、库存及不合格药品数据上传至省市局药品电子监管系统

5.3购进药品应当对药品和供货单位的资质进行查验,确定药品的合法性和供货单位的合法资格。

5.3.1查验加盖供货单位公章原印章的以下资料,确认其是否真实、有效:

(1)《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2)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的证件复印件,及上一年度企业年度报告公示情况;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或者《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

(4)相关印章(公章、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质量管理专用章、出库专用章)、随货同行单、发票、法定代表人签名或法定代表人印章样式;

(5)银行开户许可证复印件及开户户名、开户银行及账号。5.3.2采购首营品种应当索取加盖供货单位公章原印章的药品生产或进口批准证明文件复印件,审核药品的合法性,审核无误的方可采购。

(1)药品注册批件、药品再注册批件或者进口药品注册证、医药产品注册证复印件;

(2)药品质量标准复印件;

(3)药品说明书、最小销售包装标签原件或复印件;

(4)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

5.4采购药品时,应当向供货单位索取随货同行单和发票。(1)随货同行单应当包括供货单位、生产厂商、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数量、单价、金额、收货单位、收货地址、发货日期、销售员姓名等内容,并加盖供货单位药品出库专用章原印章;(2)发票应当列明药品的通用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单价、金额等;不能全部列明的,应当附《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并加盖供货单位发票专用章原印章、注明税票号码;

(3)随货同行单应按照KSOA系统入库单流水号顺序逐月整理装订归档,并按规定至少保存五年;

(4)发票上的购、销单位名称及金额、品名应当与付款流向及金额、品名一致,并与财务账目内容相对应。发票应按有关规定保存。

5.5收货人员应当按照药品收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到货药品逐批进行收货,收货时应查对随货同行单、出库专用章是否与供货单位留存的随货同行单、出库专用章样式一致,不一致的应拒收,并向质量管理部报告。

5.6验收人员应当按照药品验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到货药品逐批进行验收,验收时应查对随货同行单、出库专用章及药品检验报告收加盖的质量管理专用章是否与供货单位留存的随货同行单、出库专用章、质量管理专用章样式一致,不一致的应拒收,并向质量管理员报告。

5.7出库复核人员应按照药品出库复核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出库药品逐批进行复核,确保配送药品票、账、货相符。5.8门店销售药品时,应对照KSOA系统核对药品的通用名称、规格、生产厂、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并向顾客提供至少包含商品编码、药品的通用名称、规格、生产厂、生产批号、数量、单价、金额、销售日期的销售小票。

篇3:追溯管理办法

日前举行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听取了市政府办公厅对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上海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情况的审议意见》的复函。据了解, 市商务委已会同市食安办、市法制办启动食品安全追溯地方立法调研, 形成了《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初稿, 争取尽快制定食品安全追溯的地方政府规章。

食品摊贩管理将有据可循。根据《复函》, 市食药监局将食品摊贩的监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予以重点推进, 并且在对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由的清理中, 及时增加对食品摊贩相关处罚案由。目前, 市食安办正抓紧修订《上海市食品摊贩经营管理暂行办法》, 拟将夜市餐饮 (夜排档) 的规范管理问题一并研究。

上海市还将进一步完善有奖举报制度。今年1—7月, 全市共受理食品安全类投诉举报36924件, 同比增长56.5%。其中“12331”直接受理28092件, 占全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总量的76.1%, 按时答复率为100%。“12331”转交各有关部门承办的举报查实率为65.3%, 同比提高10.6个百分点。核发食品安全举报奖励专项资金287笔, 计15.23万元。下一步, 将建立重要投诉举报案件查办督办和有奖举报制度落实的考核通报制度, 进一步健全“举报—查处”联动机制, 完善举报人保护和举报信息保密制度。同时, 拓展群众监督渠道, 探索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手段, 方便市民投诉举报。

篇4:农资可追溯管理探索

关键词:农资可追溯;管理;目标;意义;问题

1 农资可追溯管理目标

农资可追溯管理将逐步实现科技服务一体化,在我国建立农资质量可追溯体系主要就是为了增强农资流通效率,对一些混杂在农资产品的假冒伪劣产品给予有力打击,对严厉查处一些违法销售农资产品的行为,以此来维护广大农民的消费权益和自身利益,农资产品在我国农民的粮食种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稍有不慎就会为农民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农资可追溯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科技信息系统追溯每一样农资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使用,实现全程科技信息服务一体化,以此来达到、更好监督、提升农产品质量,有效维护农民利益的目的。

2 农资可追溯管理意义

(1)實现农资可追溯管理能够更好的了解农资经营业户的资料信息、违法记录、农资经营业户的信用状况,并对农资经营户经营的商品内容进行调查。

(2)实现农资可追溯管理能够将台账准确无误的建到网上农业或工商部门,能够对市场上任何一家农资生产商、农资经营商、农资供货商与某个品牌的农资商品流通渠道和销售范围进行跟踪调查,其可追溯源头的目标成功达到了追查假冒劣劣农资产品的目的

(3)实现农资可追溯管理能够对农资经营主体、农资相关商品、农资方面违法犯罪处罚事件等监管信息的查询、统计等,能够及时发布监管预警信息,促进基层监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农资可追溯管理存在问题

(1)农资可追溯管理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今,农资监管主要依据我国出台的《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但法律法规中可追溯管理措施不是强制性要求,给农资可追溯管理带来难度。

(2)农资可追溯管理的工作开展经费不足,影响追溯效果

我国政府每年用在农资可追溯管理方面的资金非常少,部分地区在农资可追溯方面甚至没有将其在财政预算方面单独立项,在开展农资可追溯工作时,需要到市场、乡镇等地区取证,当到外地去调查取证时,日常花销与车费等开支多。加之在这方面的培训费、教育费、差旅费等,种种费用计算起来数目较大,但是政府每年投资在农资追溯上的资金却有限□,使得可追溯管理工作难以全面展开。

(3)农资经营点多面广,农资可追溯工作开展困难

我国在农资产品中的肥料与农药销售上没有特定的高门槛,没有设置前置许可,事实上无论是农资经营户还是农民自身都可以对农资产品进行销售,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镇地区,农资经营网点较多,进行农资经营销售的人员文化水平和素质等参差不齐,这些都为追溯工作增加了难度。

4 农资可追溯管理实施方法

(1)健全农资可追溯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对于我国农资可追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属于农资监管配套法规,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依法进行有效的监管。

(2)加大对农资可追溯管理投资力度

我国现在正在大搞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但是对于农民来讲,提高他们收入的最直接办法就是保证农资产品的质量,减少假冒伪劣,降底农业生产风险,所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农资可追溯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只有工作人员的薪金到位,开展工作的资金到位,才能够保证农资可追溯管理工作到位,最终达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3)改善农资经营点多面广现状

农资经营点多面广的现象,是农资市场未成熟的标志,我们应加强引导,提倡连锁经营模式,对小而散的农资经营单位最好由农资经营连锁龙头企业进行托管,建立一个淡储旺供,农资龙头企业主导的农资市场秩序,这也是减少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进入市场,集中精力,有效发挥农资监管职能的良好手段。

在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种子、饲料、农机具等,是农业生产上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对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今后发展方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农资可追溯管理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很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符纯华,李江.建设农资质量追溯体系的现实意义探究[J].中国合作经济,2011(3)

篇5:食品追溯管理系统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食物中毒、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畜禽疾病以及严重农产品残药、进口食品材料激增等)危机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对食品有效跟踪和追溯,已成为一个极为迫切的全球性课题。

目前我国,谷物、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主要食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以及排除我国食品的出口面对进口国食品跟踪与追溯法律法规的限制,因此在我国建立食品跟踪与追溯的工作将对食品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当前我国在整个食品生产过程中应用自动追溯系统的实例仍寥寥无几,国内食品行业追溯目前还主要仅仅是在零售结算环节,远未在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应用,全程可跟踪供应链尚未形成。

RFID食品追溯管理系统将利用RFID先进的技术并依托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实现信息融合、查询、监控,为每一个生产阶段以及分销到最终消费领域的过程中提供针对每件货品安全性、食品成分来源及库存控制的合理决策,实现食品安全预警机制。RFID技术贯穿于食品安全始终,包括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全过程严格控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形成各类食品企业生产销售的闭环生产,以保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放心食品,并可确保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让食品行业彻底实施食品的源头追踪以及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

通过食品追溯系统的建设,解决了因为油污、潮湿等原因造成的对条码的损坏而不能准确读出数据的问题,不仅可以追溯养殖与加工业的疫病与污染问题,还可以追溯养殖过程中滥用药、加工过程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改变以往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只侧重于生产后的控制,而忽视生产中预防控制现象,完善食品加工技术规程、卫生规范以及生产中认证的标准,带动行业的整体进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行业的水平。

二、食品追溯系统结构

RFID食品追溯管理系统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及可全程追溯,规范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将大米、面粉、油、肉、奶制品等食品都颁发一个“电子身份证”—全部加贴RFID电子标签,并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从食品种植养殖及生产加工环节开始加贴,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跟踪和追溯,包括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如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配送企业等都能通过电子标签在数据库中查到。

RFID食品追溯管理系统包括:

三个层次结构:网络资源系统、公用服务系统和应用服务系统

二级节点:由食品供应链及安全生产监管数据中心和食品产业链中各关键监

测节点组成。数据中心为海量的食品追溯与安全监测数据提供充足的存储空间,保证信息共享的开放性、资源共享及安全性,实现食品追踪与安全监测管理功能。各关键监测节点包括种植养殖场节点、生产与加工线节点、仓储与配送节点、消费节点,实现各节点的数据采集和信息链的连接,并使各环节可视。

一个数据中心与基础架构平台:一个中心为食品供应链及安全生产监管数据管理中心,本中心是构建于基础支撑平台ezRFID之上的管理平台(图3-1)。ezRFID为RFID中间件,是RFID运作的中枢,为硬件和应用程序间的中介角色,将实现不同节点不同追溯环节上的各种不同的RFID设备和软件顺畅地协同运行。包含的功能不仅是传递信息,还包括解译数据、安全性、数据广播、错误恢复、定位网络资源、找出符合成本的路径、消息与要求的优先次序等服务。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纵控制RFID读写设备按照预定的方式工作,保证不同读写设备之间配合协调;二是按照一定规则过滤数据,筛除绝大部分冗余数据,将真正有效的数据传送给后台信息系统。该框架包括了RFID边缘件和RFID集成中间件两大部分。

以下为畜牧类(图3-2)、粮油果蔬类(图3-3)食品追溯系统流程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生猪或牛出生后将被打上RFID电子耳标,耳标里有此头生猪或牛的唯一标识号,此号码将贯穿所有节点,并和各环节的相关管理和监测信息关联,以达到追溯目的。

三、食品追溯系统功能

RFID食品追溯管理系统由以下各系统组成:中心数据库系统、种植养殖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通过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生产、流通、消费的信息化建立起来的信息链接,实现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达到食品追溯与召回。

各系统功能:

1.中心数据库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食品分类库及样品库

>食品生产单位属性数据库

>食品安全标准与安全指标 >食品生产与管理信息 >食品安全监测与检测数据 2.种植养殖场管理系统

种植养殖场的数据上传管理中心,监管部门可实时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食品维护管理:对于本中养殖场或外购的畜禽、果蔬、渔类等建立基本信息档案,并用电子标签标识; >生长发育管理:根据标准参数,判断其发育及健康状况,调整营养措施及饲养方法; >饲养管理:记录各饲养情况,查看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选用合理的饲养配方; >繁殖管理:记录家谱信息和繁殖信息;

>疾病管理:根据相应的管理标准,建立疫病档案;

>防疫管理:建立检疫和免疫档案,包括疫苗、喂药等,将各种违禁药物信息嵌入在系统中,用来防止动物等休药期内出栏,杜绝源头污染。3.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

本系统主要为对种养殖场食品进行生产加工的管理,具体的来讲,畜、禽、渔等肉类的屠宰与生产加工,果蔬谷物大米等食品的挑选加工、奶类生产与奶制品加工、饮料的生产等等。

在生产与加工环节中,将种植养殖环节中标签所标识的信息传递入生产加工环节信息链,按管理标准与规范采集生产加工不同节点上的信息,通过电子标

签唯一标识,并将该信息传送到物流环节中。

4.供应链管理系统

主要为仓储与物流配送管理,通过RFID在生产加工及商店供应链中建立可追溯系统。在物流上,货品信息记录在托盘或货品箱的标签上。这样RFID系统能够清楚地获知托盘上货箱甚至单独货品的各自位置、身份、储运历史、目的地、有效期及其它有用信息。RFID系统能够为供应链中的实际货品提供详尽的数据,并在货品与其完整的身份之间建立物理联系,用户可方便地访问这些完全可靠的货品信息。并通过RFID高效的数据采集,可以及时的将仓储物流信息反馈到生产加工,指导生产。

5.消费管理

在食品进入最终端销售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采用现有的成熟的条码技术。

6.检疫监控系统

不仅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检验检疫,基于RFID的检疫监控系统还在道口实施使用,并将监控链延伸到超市,监控对象覆盖各类食品。

7.基础信息服务系统

本系统为统一的资源发布、食品安全数据信息共享服务网,提供全方位的食品安全数据信息共享与服务。主要为各环节的信息查询、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事件预防等,并可部署到消费终端如超市。通过最终产品的电子质量安全码扫描,可以查询到所购食品的各供应环节信息,也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产品的召回。

四、食品追溯系统特点

1.利用RFID的优势特性达到对食品的安全与追溯的管理,相比记录档案追溯方式具有高效、实时、便捷。2.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的管理能力,保障食品安全全程可视化控制、监控与追溯,并可对问题食品招回。3.可以全面监控种植养殖源头污染、生产加工过程的添加剂以及有害物质、流通环节中的安全隐患。4.可以对有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有效评估和科学预警提供依据。5.数据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实时、准确报送,便于快速高效做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6.通过网络,消费者可查询所购买食品的完整追踪信息。

五、食品追溯系统适用领域

篇6:产品追溯管理制度

第一节 产品质量可追溯性控制程序目的以适宜的方法标识产品,确定产品的类别及检验状态,有需要时实现追溯。2 范围

产品接收、生产、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若顾客另有规定时,按顾客的规定处理。职责

3.1生产部门负责产品标识与追溯的归口管理;

3.2综合管理部负责检验状态的标识;

3.3仓管人员负责对物资进货与贮存的标识;

3.4各生产环节人员负责实施生产过程辖区内产品的标识与追溯;

3.5出厂包装人员负责对成品的标识与追溯;

3.6销售人员负责对客户所有信息进行记录。定义

4.1 标识:利用标签、颜色等方式让操作人员清楚了解产品的规格以及检验状态。

4.2 产品标识:是识别产品特定特性或状态的标志或标记,包括生产产品和运作过程中的采购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到交付客户使用的产品。

4.3 产品的状态标识:在产品实现以及生产和服务运作过程中,为了区别不同状态的产品,对产品的测量状态(待检、合格、不合格、待判定)及加工状态(已加工、待加工)所作的标识。

5工作程序

5.1产品追溯流程图(见后附)

5.2产品标识及产品的状态标识

5.2.1内容:

产品属性:品名、规格型号、编号、加工日期、数量等;

检验和测试状态:待验、合格、不合格等,检验测试人员、检验测试日期、批次等;

加工状态:原材料、外购品、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等。

5.2.2标识的方式:可采用挂牌、贴签、分区域等方式,并配合表格记录。

5.2.3公司可追溯的标识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原材料的标识统一称为“原材料批号”;过程加工的标识统一称为“生产批号”;成品标识统一称为“出厂批次号”。

5.3采购品的标识

5.3.1 原材料、外协外购产品到公司后,采购人员或需采购部门相关人员根据供方的送货单进行清点收货,进行初步验货;

5.3.2验货根据各部门对产品具体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实施检验和试验;验货后检验合格的入库在指定区域存放,分区域存放无法达到识别要求是,配合进行产品标识,标识内容包括:批次号、物料编号、物料名称、入库数量、入库日期、生产厂家等。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做好退货或者交换良品的工作准备,必要时进行“不合格”标识,分区域存放、处理;

5.3.3仓管人员根据检验结果对产品进行入库处理。

5.4生产过程中的标识

5.4.1 生产过程半成品标识:按《生产作业指导书》和《产品检验指导书》要求进行生产人员代号标识及相关生产质量控制表格的填写;生产中相关配件上均表明生产人员编号(用黑色记号笔写在相应位置),严格遵守生产规程要求,如果下道工序人员发现产品没有编号及时返回。

5.4.2产品生产时填写的相关表格输入电脑,做成产品出厂原始记录,便于查询。

5.4.3各个工序的检验和测试状态及加工状态,可通过放置于不同区域反映出来,必要时配合进行产品标识。对于经检验为返工/返修的产品,直接返回上道工序,或放入返工/返修区表明情况。对于经检验为不合格的废品,放置于不合格区。

5.4.4生产完工的产品送至测试区,测试后须返工的产品放入指定区域写明情况,返工之后的产品,重新检验。

5.4.5当计量检测设备失准导致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或流出厂时,发现部门必须立即通知生产部相关人员,转回上道工序或按发货批次进行追回、检验和返工/返修。

5.4.6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各种标识资料必须随产品一起交接,确保追溯时的准确性。

5.5成品标识

5.5.1成品的产品标识是规格型号、编号、加工日期、数量等。

5.5.2最终检验、测试不合格的成品,应放置于有不合格标识的区域;

5.5.3包装人员在装箱以后在箱外进行标识(含顾客名、品名、规格、数量等),顾客要求的特定产品要照定单要求执行。

5.5.4产品出厂时封装好相关资料,并将产品出厂时间填写到原始记录表中。

5.6标识的保护

5.6.1 产品标识应清晰牢固,不因产品流转中诸因素(如搬运、移置、管理不善或雨淋等)的影响而损坏或消失,保持其可追溯性。

5.6.2在产品实现和生产运作过程中,产品在未出厂前,各有关部门必须对所用的各种标识认真保护,严禁涂抹、撒毁,保证标识整洁、醒目、完好地保持原有状态,防止误用产品或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

5.6.3各有关部门按规定做好标识,无状态标识的产品不得使用、转序或出厂;发现标识不清或无状态标识的产品立即向标识的责任部门报告,产品暂停流转,直到重新正确标识后方能流转

6产品的可追溯

6.1公司产品(服务)的追溯要求可以追溯到生产历史,根据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客户名称、生产日期以及各工序的相关作业人员和工序质量、检验记录、入库有关记录等。

6.2 当顾客要求或公司产品出现批量不合格时,销售部应当会同工程部、生产部部等有关人员查阅产品各种记录进行分析和处理。

6.3对让步接收、紧急放行、特别处理产品,流转部门进行书面记录、标识中注明如“让步接收”等字样,以便进行追溯性验证。

6.4用户使用产品时,根据用户安装位置,填写指导安装记录(本公司人员参与情况下),表格包括:安装产品编号,安装地点,使用环境(井下、室内、野外等),产品安装时间。

第二节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目的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合格,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产品非预期使用和交付,提高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外购产品、原材料的进货检验/验证及产品生产全过程和销售服务中出现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定义

不合格品是指未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

让步是指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许可,通常仅限于在商定的时间或数量内,对含有不合格特性的产品的交付。

4.职责

4.1采购人员和需采购部门相关人员负责采购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及处置。

4.2生产部质检人员负责对生产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品的鉴别、对标识和隔离进行监督、对过程中重复发生的批量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并及时作处置决定;

4.3 销售人员负责已交付产品出现不合格的处理,特殊情况可申请其他部门协助。

5.工作程序

5.1不合格品的鉴别、标识和隔离

5.1.l 不合格品(包括原材料、成品)的标识方法为指定区域或配合产品标识。

5.1.2 原材料进本厂后,检验人员按照检验标准进行检验。发现不合格品,及时通知采购人员,进行退货或换货处理,供应商选择参见《供应商评审制度》。

5.1.3成品、半成品及工程现场出现的不合格品或不合格项由最终检验人员进行标识、隔离,并对不合格品(项)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和处置。

成品、半成品出现的不合格品由生产相关人员判断是否可修复,能修复的以修复为主,不能修复的判断原材料是否可用,可用的重新启用,不可用的进行分区域摆放标识;工程现场出现的不合格品由我司最终检验人员判断是否可修复,能修复的以修复为主,不能修复的判断原材料是否可用,可用的重新启用,不可用的由最终检验人员进行处理;已交付产品出现的不合格品由销售人员判断是否可修复,能修复的以修复为主,不能修复的返厂送往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按上述标准处理。

成品、半成品及工程现场出现的不合格项(如违反操作规定、现场卫生脏乱差等)由检验人员对不合格品项当场处理(如规范操作、组织人员进行卫生清扫等)并进行记录。

5.2服务质量不合格的控制

5.2.1对因服务不规范所发生的顾客投诉或电话回访中反馈的顾客意见、信息,以一般问题或严重问题进行登记识别。

a.一般问题包括:不能文明用语、待客户不热情、简化服务程序等行为。b.严重问题包括:因服务质量的投诉电话、与客户吵架、服务不规范等。

5.2.2对服务质量的不合格,由相关人员进行记录并报发生部门主管人员或总经理办公会议。

5.2.3一般问题由发生部门主管人员主持评审,严重问题由总经理办公会议主持评审,并将评审意见进行记录。

a.属一般问题的,由部门主管人员或责任人向客户赔礼道歉,说明原因,取得客户谅解。

b.属严重问题的,由部门主管人员根据评审意见提出纠正措施报总经理办公会议批准后实施改进。

c.对严重问题的处理,必须在取得客户谅解的基础上,以最佳方式解决。

5.3 不合格品的处置

5.3.1根据对不合格品的检验、评审等决定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包括:

(1)拒收(退货或换货)、让步接收。

(2)返修、返工、废品处理。

(3)顾客让步接收:顾客的让步接收需得到顾客的书面认可。

(4)测量仪器精度引起的不合格,需对测量仪器进行校验或重新购买并经检定合格。

5.3.2不合格服务的处置:

不合格服务的处置方式:警告、处罚、待岗培训、换岗、劝退。工作差错的处置方式:返工、报废、警告、处罚、换岗、劝退。

第三节 纠正及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对产生不合格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调查,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以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并对潜在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不合格发生,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在生产活动过程、检验测试过程、顾客反馈、投诉及管理评审和质量体系审核和数据分析中发生不合格时采取纠正措施和对潜在的不符合项采取预防措施的控制。

3.定义

纠正措施:指针对已发生的问题进行改善以防止再发生。

预防措施:指针对潜在的问题作预先的改善以防止发生。

4.职责

4.1销售部负责收集整理顾客反馈信息,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综合管理部负责电话回访。

4.2各相关部门负责对不合格品采取纠正措施并予验证。

4.3各相关责任部门负责本部门潜在不合格的提出,并具体实施预防措施。

4.4 各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负责纠正措施的跟踪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协调。

4.5各部门对本部门使用的测量仪器交由专人定期组织校验。

5.工作程序

5.1 纠正及预防措施的信息输入及实施

5.1.1当原材料、外购产品、服务过程等出现批量不合格品或不合格品影响严重时,采购人员与需采购部门相关人员给出不合格品处理意见,采购人员执行后,按《供应商评审制度》处理后续事项。

5.1.2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如遇影响比较大的不合格出现时(如,影响供货期、批量不合格等),需以报告的形式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并给出预防与纠正措施。

5.1.3销售部利用本公司的销售网络收集市场变化的动态和顾客需求的动向,将市场信息、顾客的反馈信息(包括顾客的投诉、抱怨信息)及时掌握:

(1)一般销售人员可自行解决的问题,由项目销售人员协调解决,做好售后服务;

(2)需要其他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由项目销售人员牵头,报销售部负责人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协助解决;(例如: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首先须排除是否为人为因素造成产品损坏,与客户协调解决方案,如确实需要进行返厂处理,返厂后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3)重大问题由项目销售人员无法协调解决的,也报销售部负责人协助解决,也可申报总经理办公会议协助解决。

(4)每一次纠正措施由项目销售人员做好记录备查。

5.1.4各部门根据本公司的发展能力、生产设施与环境情况、人力资源情况等,对本部门潜在的可能造成不合格品的因素制订《预防措施》,报总经理办公会议。

5.2纠正及措施的验证

实施纠正措施的部门应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负责。综合管理部根据责任部门的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

幸福密码

篇7:追溯印章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严格施行产品的质量追溯制度,严格控制检验、计量、班组印章的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部、品保部班组印章和检验印章的管理。

三、职责

1.生产部和品保部分别负责生产和检验人员的培训、资格认定,组织必要的培训及实施考察考核。

2.生产部和品保部分别负责各自部门人员追溯印章的设置、分配、调整和授权。

3.品保部负责各印章的刻制、发放和建档。4.品保部负责各印章使用的监督工作。

5.各生产班组和检验人员分别负责各自班组印章和检验印章的使用。

四、印章的控制

1.检验印章由品保部负责发放和管理,生产班组印章由生产部负责发放和管理。所有印章都必须建立发放台账,记录印章的编号、领用人员、领用日期、归还日期等。

2.品保部和生产部分别对各部门人员进行印章使用的培训工作,培训合格后,由部门负责人发放各部门印章。

3.印章因磨损不能够继续使用后,应由使用人员交回部门,以

旧换新,磨损的印章应及时销毁,以防误用。

4.印章使用人员调离本岗位后,应及时将印章交回,各部门做好登记工作。

五、印章的使用

1.各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质量追溯制度》,在相应的记录上进行印章的使用。

2.检验印章必须由持章本人使用,不得转借,更不可私自刻制,违者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

3.各部门使用印章应妥善保管,一旦遗失应立即报告,经部门主管核实批准后补发新的印章。

篇8:微访谈之食品可追溯管理

产品质量控制, 即使达到6个西格玛的水平, 缺陷率仍为百万分之三点四, 即100万个产品中, 有3.4个产品的缺陷超过控制标准。我曾在一家世界著名的食品企业做质量总监, 每天生产的巧克力, 如果按照单个包装计算, 至少超过四五十万。达到6个西格玛水平时, 每天都会有缺陷产品发生。但要是按照6个西格玛的质量水平控制食品, 那企业离关门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6个西格玛是一种管理文化, 而非质量管理技术。如果仅仅从技术角度看, 它比较适于电子产品, 而不适于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特性中的生物指标, 是电子产品中没有的。对于食品安全性检测, 由于被检测的产品不能继续销售, 只能采用抽样原则, 而非像电子产品那样, 做到10 0%检测后, 还能销售。

食品不能做到零缺陷, 安全性检测又只能采用抽样原则, 对市场上存在安全性缺陷的食品, 只能采取召回的管理办法被动应对。

食品召回的特殊性

汽车召回制度已被大家所熟知, 汽车由于存在安全性隐患, 制造企业就必须召回问题 (往往是潜在问题) 汽车, 经过维修或更换零件, 汽车可以继续使用。但食品召回与汽车召回有极大不同, 一旦召回就不能继续销售, 往往要做销毁处理。

近几年国内发生过多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如皮鞋胶囊、塑化剂、瘦肉精等, 都出现了产品召回处理。细心人可以发现, 产品召回只涉及被检测出发现问题的批次, 而非有隐性安全性问题的产品, 这不符合产品召回的原则。就如同汽车不能只召回发现有安全性问题的汽车, 而是要召回可能有安全性问题的汽车。

我认为如果真的召回有隐性安全性问题的产品, 那些被报告有问题的企业离关门就不远了。比如皮鞋胶囊是原料问题, 与是否指标超出标准没有关系。塑化剂是生产设施问题, 也与产品指标是否超出标准没有关系。

食品可追溯管理与产品召回的关系

导致不安全食品的因素非常多, 可以简单分为, 人、机、料、法、环。

人:由于操作不符合标准, 或人为故意 (破坏、投毒等) ;

机:机器、机械、仪器等失灵;

料:不安全原料被使用到产品中;

法:方法规定、流程设计等, 存在潜在不安全因素;

环:环境存在污染源, 造成交叉污染等;

当产品被确定不安全或存在潜在风险时, 往往通过产品批号进行确认。而同一批号的产品, 人、机、料、法、环存在着差异性。如果不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要素 (人机料法环) 追溯, 产品召回的成本巨大, 甚至能够导致企业倒闭的情况发生, 如三鹿。

可追溯管理的原则

在产品追溯管理中, 可以通过精度、广度、深度等3个维度进行衡量。产品追溯涉及到管理成本, 需要与召回成本进行平衡。

精度:是指追溯信息的时间精度, 如年、季、月、周、天、班、时、分、秒等;

广度:是指追溯所涉及的范围, 可以延伸到直接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 也可以覆盖整个食品链;

深度:是指产品的细度, 是以包装单位进行信息确认, 如托盘、箱、盒、单个产品等。

根据生产工艺、产品特点、运输条件、销售方式及以往经验等, 确认精度、广度、深度的追溯原则。并不需要做到100%可追溯, 但要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以防止因重大召回事件, 造成的财务风险。

食品可追溯管理的价值

作为合格的社会企业公民, 当发生不安全产品或存在潜在不安全产品可能时, 都应该本着“生命第一”的原则, 主动召回产品。而可追溯管理就能够让经营者以速度最快、成本最小的方式, 进行产品召回。另外, 可追溯管理的最大价值, 并不是为了应对召回, 而是日常质量管理。生产线有着大量的信息, 包括人员、产品、质量、设备等。如果管理者担心一线操作人员不能按照要求执行规范, 那么可追溯管理, 就能够通过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可以对流程、程序进行验证和优化, 从而大大降低质量控制成本。

建立可追溯管理的注意事项

食品可追溯管理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 就是将每个环节的控制信息进行严格的记录。因此, 产品流程简单、规模较小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手工方式, 建立可追溯系统。

随着IT技术的迅速发展, 通过电子化方式进行可追溯管理, 成为未来趋势, 与此相关的软件系统在市场上频频出现。但就如同当年ERP在企业实施过程中, 普遍存在水土不服, 甚至全军覆没的情况一样。如何进行电子化管理, 它只是管理工具而已, 而不是管理最重要的部分。管理的核心是人, 即意识、技巧与能力等。

上一篇:浅谈运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下一篇:那把雨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