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性侵学习心得

2024-04-28

校园性侵学习心得(共11篇)

篇1:校园性侵学习心得

校园性侵案的心得体会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土,校园是人们心目中的一方“净土”,但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校园性侵案件,使我们校园环境受到恶劣污染,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引诱,各种各样的污染,使教育这个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民族未来的领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神圣的“净土”受到玷污,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教师为人师表,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而教师队伍中的个别败类无视国法、色胆包天,将贪婪的黑手伸向天真无邪的学生,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从严管理、溯本清源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想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加强自身师德教育,切实抓好思想建设,改变因忙于应付教学任务只抓教学忽视管教的状况,抓好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防患于未然。

二、净化青少年儿童成长空间,对可能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各种不良因素如网络媒体中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带来阻碍的消极内容,要及时发现和排除,避免其行为偏离社会规范,提高儿童的辨别是非和反抗能力。

三、学校应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敢于突破传统、保守的性教育观念,改变视性知识为“雷区”的现状,堵漏补缺,如在学校开设性教育课,正确引导、教育学生,增强其防范性侵犯的意识和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责任心、提高警惕,强化监护措施,尽量避免学生单独出门玩耍,免除学生因认知能力差导致其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的可能性,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改变忽视对少年儿童性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关怀,日常加强交流,关心少年儿童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异常表现,时刻了解其所思所想,以便对症下药;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大胆解放思想,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要善于配合执法部门开展工作,尽快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总之,只有从自我做起,才能逐渐减少并彻底消除侵犯学生性权益犯罪案件,才能让祖国的花朵真正露出灿烂的笑脸、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

篇2:校园性侵学习心得

近年来学生校园欺凌和性侵的案件时有发生,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认识什么是校园欺凌,了解性侵害的主要形式,知道防范和应对校园欺凌及性侵害行为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明宇镇中心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特邀中心校教研员袁丹同志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远离性侵”循环专题知识讲座。

月 25 日上午,袁丹同志首先在在余庄希望小学进行主讲,全体学生参加会议。

袁老师用最简单直接、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向孩子传达什么是校园欺凌;接着通过播放短片、PPT 课件以及课堂互动问答的形式,指引孩子们遇到欺凌我们该怎么办;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最后四、五、六年级女生留下来,袁老师单独给女生进行性侵教育,了解什么是性侵犯,性侵犯的主要形式,怎么避免性侵犯以及遇到性侵犯时如何保护自己。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学会了分辨和防范性侵害,了解遭遇性侵害时和性侵害后应该采取的措施措,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增强安

全教育及性教育知识。

篇3:校园性侵学习心得

一、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形成的集思想、体制、教研、课外活动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1]。校园文化是一种依托于校园而发展起来的,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 校园是校园文化产生的肌体, 离开校园也就谈不上校园文化,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校园文化又同活跃于其中的师生紧密相连。校园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甚至是精神面貌, 良好的精神外貌, 形于心, 发于形。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对全体师生的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校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形成一种集体意识, 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会形成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科学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发全校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的生机与活力, 使其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2]。和谐校园要求各方各面协调一致, 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同时也要求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和谐一致。和谐校园是师生关系的和谐, 是人文景观的和谐, 是办校规模同师资水平的和谐, 是同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的和谐。

二、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过于关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弱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理念的外现, 其核心内涵依然是校园文化中精神层面[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忠于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 为精神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目前某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单方面强调学校速度和规模。对物质文化建设过于关注, 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严重失衡。殊不知, 离了精神文化引领作用, 大规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丧失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初意义。

2. 片面追求学术水平高速发展和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忽视内涵建设。

当前, 各方积极倡导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但各种不同的理念相互激荡, 直接冲击着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过分提倡实用主义, 弱化人本关怀。[4]学术水平和学生就业是学校两大支柱, 部分高校单纯强调学术水平和就业发展, 这种模式是一种随时都会丧失生机的发展, 它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提升。

3. 对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重视不够。

学生, 是学校根本, 无论是学校建设还是发展都应该以学生为根本, 为基源。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学生, 在当前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过程中, 部分高校对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问题未形成充分认识, 从而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难以消除的影响。首先, 学校对不健康网络文化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5]。大学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人才, 他们不仅掌握先进知识技术, 对网络文化也相当关注。目前网络文化良莠不齐, 对网络文化的监管的缺失, 使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学生造成思想冲击和影响, 对健康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十分不利。其次,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学校足够重视[6]。当前, 各大高校在重视大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 未能同时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些高校处理问题忽视学生心理感受, 其实质上掩盖问题, 并没有实际解决, 深刻影响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再次, 大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7]。当前“老人倒地无人扶”等社会问题引发关注, 这些道德事件表明道德建设和人文素养尚待加强。学校对学生道德要求的提升将成为影响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高校将思想品质和德育建设归为中小学的义务和职责, 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持续培养和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和谐校园建设。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构的基石, 对广大的师生影响不可小觑, 另一方面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同时也同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其影响能够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从一定时期来看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引领和谐校园的发展, 从长期看高校校园文化关系到中国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的实现, 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求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是个曲折迂回的过程, 是不可一蹴而就的过程, 必须经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凭空臆想就能形成的文化形态, 而是要通过全体师生的实践并通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形成、定型并不断丰富完善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伴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 各种不健康的意识也日益凸显, 越来越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 各种错误的思潮汹涌而至, 扰乱了人们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步伐。各种错误思潮对当前学生的影响日渐明显, 进而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和前途, 这些人才是祖国未来的脊梁, 承担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 理应引起高校主管及其领导人员的重视。

当前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发展完善的重要机遇, 抓住机遇建设校园文化是每个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 要构建和谐社会, 应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支撑, 努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合格的人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技能。值此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契机, 各高校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四、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1. 要提升校园文化示范效应。

高校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适度竞争有利于高校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升, 也有利于各高校的良性发展, 但是这种竞争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高校间的竞争应表现为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 而这种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校园自身的文化建设, 因而各高校应努力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传统, 并带动各其余高校的发展, 形成自己所独有的示范效应, 努力铸就自己的先锋榜样作用。

2.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提升创新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8]。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时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发展变化。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 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一个健康的和谐的校园文化, 必须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的发展。及时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和程度, 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些都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和谐校园不仅是校园物质层面的和谐, 同时在更深的层面上而言, 它更是一种学生内在个体素质的和谐, 因此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生的培养发面, 要求学校能够做到,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仅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要具有长远的眼光,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3. 加大对不健康思想、低俗文化的监管力度[9]。

加强对腐朽、低俗思想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的有效监管,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既有利于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 也有利于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4. 实现校园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校园文化系统功能, 强化校园文化要素的整合功能。

校园文化是由各种不同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因此, 一个良性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兼顾各方,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构建完美的和谐校园。

总之,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是创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当前党中央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同时, 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积极发展学校特色, 维护和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党的十八大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软环境, 对学生素质培养、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直接、间接地影响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一定程度上起着引领和启示作用。值此十八大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之际, 深入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阐明校园文化建设紧迫性, 简要探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举措意义重大。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文化,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慧.现阶段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初探[J].理论月刊, 2006, (2) .

[2]常一青.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促进各族师生全面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3) .

[3]杨经录, 王宏宇.基于“和谐”的校园文化内容建设探究[J].国电力教育, 2008, (6) .

[4]陶成文.理工科院校应强化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4, (2) .

[5]刘志坚.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教育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 .

[6]刘德宇.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4, (9) .

[7]张建明, 李遵清.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1, (1) .

[8]康胜.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7) .

篇4:防范校园性侵须严格执法

与舆论的轩然大波相比,此类案件的处理总是显得不够给力,或者高举轻放,或者淡化处理,或者游移拖延甚至不了了之。相关部门对此讳莫如深,即便是对此类校内性侵事件发表看法,也多将它当作师德问题来处理,多从提高师德方面来要求。其实,这样的定位是不全面的。校园性侵案,固然是师德败坏的反映,但已远非师德两字所能概括,应该在法律层面进行讨论。

道德与法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法律是比道德更低的底线,将违法犯罪当作师德问题处罚本身就是为犯罪嫌疑人开脱,更不能因为有教师身份就对犯罪行为做师德定性从而减轻处罚。当然,涉事教师的确泯灭良心,但事实上他们比泯灭良心更坏,他们触犯了法律,应当依法严惩。

在任何一个校园性侵案中,学校相对于受害的学生既是强势的一方,也应该是伸张正义、依法行事的一方。而作为地方政府,面对学校的失职、教师的违法和学生受到的伤害,更应该有壮士断腕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和勇气。面对校园性侵案,校园能否依法行事,地方政府能否依法办案,是判断一个校园是否为法治校园、一个政府是否为法治政府的标志。

学校的职能是教育,担当言传身教职责的教师竟然以身试法,性侵丑行决不能得到相关机构和个人的包庇,否则就是对教育的讽刺,更是对法治的藐视。校园不仅应该是道德的高地,也应该是法治的高地。性侵案发生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较之发生在社会的其他场所和人员身上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因此要更加及时、严格执法,任何拖延都是在继续犯罪。

眼下,大量事实表明,保护学生基本权利不能仅仅靠道德,还要靠法治。学校尤其不能成为法外之地,对各地逍遥法外的违法教师,都应依法惩处以儆效尤,还校园以清洁。

(来源:《光明日报》 )

篇5:校园安全学习心得

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学校,老师们强调得最多的是安全问题;在家里,家长们说得最多的也是安全问题。可见,安全问题早已深入人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这样的防范意识呢?一支未熄灭的烟头便让无数的生命结束了。其实人人都知道吸烟是有害健康的,可为什么我国的“烟民”还是在不断的增多呢?有多少人知道,“烟民”的增多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发生火灾的频率又增多了。有的人只为争取那一点点的时间,便不遵守交通规则,就那么一点点的时间又让多少年轻的生命死于车祸;就那么一点点的时间让不计其数的富有朝气,活力的生命停止了呼吸,离开了亲人,也永远的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在电视上看见这样一则消息:在一所幼稚园里,因一盘檀香引燃了从床上掉下来的棉被,让13名无辜的小生命在睡眠中悄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多的小生命都还没来得及过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没来得及向生他们的父母告别一下,便离开了人间,多么让人遗憾啊!他们可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啊

诸如此类的事情经常都在我们身边“上演”,可为什么就不能使活着的人们引起注意呢?难道在他们眼里,生命真的就那么不重要吗?难道非得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安全知识,通过学习,让我学到了更多的安全知识,比如:在家用电时,应注意安全,家里没人时应关闭所有电源;炒菜时,应注意用气安全,若起火,不能往锅里倒水,应用锅盖盖住,防止火势蔓延;在过马路的时候,应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在拨打报警电话时,应按电话里的提示把问题说清楚,说具体,等等。

篇6:校园廉洁从教学习心得

【提要:古人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教师只顾钱财,必定在教学上有所怠慢、疏忽,教师的价值也有所折扣。只有廉洁从教的教师,品格更加高尚、生命更具价值、人生更有意义。】

【关键词:校园廉洁从教 乐于奉献 品格高尚 生命价值 人生意义】

远古的时候,就有文人陶渊明,具有崇高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人家还是古人,就算失意、落难、挨饿,也不愿失去人格,不为高官权势,不为金钱物质所折服。这是一种纯全的心态,这是一种廉洁的文化,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在校园提倡。

天怎样高过地,教师也当然高过学生。教师如何能够使用卑鄙的手段来赚取学生的钱财呢?例如上课少点传授知识,利用课后辅导收取学生钱财;利用节假日明点、暗示、怂恿家长,或学生送红包、礼品等。特别是职业技能性质的课程,电器技术、制造方法、唱歌、跳舞、乐器等课程,很多需要教师做示范动作,手把手传授知识,有关教师更加应该具备高尚的品格,乐于奉献,为人师表,堪当人类灵魂工程师,既要上好课,又要在适当的时候热气、免费辅导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学有所成,让学生将来多为社会多贡献。只有廉洁从教,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的教师,品格更加高尚、生命更具价值、人生更有意义。

当教师的,必须心胸宽广,不为钱财,全心全意地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堪当楷模,才能感化学生,这样才能造就学生的高尚人格,让学生在爱的关怀下不断感受何为爱,让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

古籍《孟子》记载: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世间万物、现实生活中,样样、到处都是充满矛盾的。鱼和熊掌都是美味,人人都想拥有,但是往往不得不有所取舍,二者不能都同时得到,古人要告诫我们,应该在鱼,和熊掌两者中,应该取熊掌,就是重要的、比较高贵的一个。生命和大义都是人们看重的,但如果必须进行取舍的话,宁愿失去生命,以全大义。

孟子的话在告诫人们要重义,宁可舍生取义,也不要苟且偷生。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

得失,得失,有得必有失。人不能太贪心,特别在矛盾的事情上,不可能让一个人同时占尽便宜,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次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加重要东西。

如果教师只顾钱财,把心思放在钱财上,必定在教育教学上有所怠慢、疏忽,学生的积极性必定受到打击。试想一下,如果只有对待已经送了礼物的学生好点,却给白眼没有送礼的学生,没有送礼的学生,想必失去对老师的尊敬,教师的价值也有所折扣。就是说,教师得到钱财礼物的同时,就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学生也是像在火灾的的东西,老师不去帮助,不去拯救,好的东西就被焚烧毁坏。比尔盖茨在他的一篇日记中写到:“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从这场火灾中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的确是这样,很多人拥有的财富如诚信、毅力、理想、宽容、爱心、责任、感激等等,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妥协,慢慢放弃自己坚持的一些东西,丢失一些东西,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坚守住他们,或者让他们流逝的慢一点,少一点。对生命意识淡薄甚至无生命意识的人,任由杂质不断腐蚀着他的生命,从洁白无暇,到逐渐被社会的大染缸浸染得五颜六色。年纪轻轻,不再拥有激情,不再相信梦想,老成持重、杂念重重、斤斤计较,所有珍贵的东西慢慢地被无情的火灾夺走,灰飞烟灭,这是很悲哀的。太过于看重虚名浮利会让自己很累,要让学生懂得他们为班级争荣誉、获奖励其实只是一种最原始的鼓励方法。我们的目标可以再高一点,宽广一点,那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眼光放长远一点,这样的生命才是有质量的、有厚重感的。这才是一个真正成熟或者说大智慧的人应有的素质。在学校提倡廉洁从教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崇廉敬德的思想品质、弘扬整个社会的廉洁文化、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强,青少年面对日新月异的复杂社会关系,由于缺乏校园廉洁教育,经受不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导致走上违法乱纪、甚至犯罪的道路,确实让人心惊、发人深思。据统计,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50年代、60年代,中国曾经成功地创造了世界上最低犯罪率的奇迹。此期,中国犯罪案件与人口的比率,始终保持在5起/万人之下,最低曾到达2.8起/万。60年代后期出现了文化革命,到80年代初,由于文化革命的后果,犯罪率一度达到历史上未有过的高峰──8起/万。1989-2003年,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从75.7%降到43.4%,下降了32.3个百分点。2005年该比例有所回升,上升为46.8%。廉洁从教对学生心灵健康长大起到巨大作用。人之初性本善。作为教师理当为人师表,一定要以这种崇高的精神,处处给学生作为模范,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就学生。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作为一种道德的基础,给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只有这样,将来我们才有建设国家的优秀接班人。

对青少年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培养学生的纯洁的心、善良的心,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开展工作,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应当趁学生的心地还是善良的时候,学校应该大力提倡廉洁从教。古籍《孟子·告子上》的主要内容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

各级各类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应该提倡廉洁从教。而广大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廉洁信念,将直接影响他们如何正确看待权利和金钱,影响到若干年之后我们国家的社会廉政风气。因此,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显得势在必行,也是我们各级纪检机关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它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为反腐倡廉提供了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舆论氛围。全面推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对于加强校园建设,培养学生崇廉敬德的思想品质、弘扬整个社会的廉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必须确立崇尚科学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追求真理先进、激发创新精神的文化建设目标,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思想理念,综合运用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手段,积极倡导廉政文化、奉献文化、守纪文化、礼仪文化等,营造出正气昂扬、清廉文明、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师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分清美丑,使廉政文化理念入耳、入脑、入心,成为每一名教师和同学的座右铭。

篇7:校园安全培训学习心得

——暑期安全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们学校进行了安全培训。通过培训,我对学校安全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更深刻体会到学校安全时时刻刻不能掉以轻心,校园安全时时刻刻不能忘。

张校长通过调研和收集大量数据分析,近来因校方直接或间接责任,造成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伤亡的交通、火灾、爆炸、踩死踩伤、溺水等特重大事故。溺水死亡事故,食物中毒、服用药物引起的不良事件、不法分子冲击校园(特别是小学、幼儿园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扰乱学校秩序伤害师生的案件仍有发生。这些事故、事件的发生、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伤害、死伤学生的家庭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影响。

校园的安全是实行教育教学的保障,没有安全的保障,就没有办法实行教育教学。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保障学生的安全。

保障学生的安全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实施:

首先,教育学生自我防范,多渠道宣传安全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与渔”。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护能力尤为重要。学生自我安全防护内容有:防触电,防火灾,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气体中毒,防拐骗,防自然灾害(雷电、大风、暴雨等)、防交通事故、防偷窃盗抢、防其他意外伤害等。以上内容可以通过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张贴安全教育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广播、黑板报、墙报、课堂教学、班会集体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人懂安全,个个讲安全”的思想教育。

二、充分发挥家校合一的安全教育作用

在家父母是学生的监护人,在校教师承担了儿童的监护人角色。因此,安全教育还需与家长加强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加强对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充分利用校讯通宣传安全公约,让安全教育家喻户晓,进入千家万户。做到教师与家长相互沟通,避免一些事故发生,增强彼此间树立“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共教意识。

三、加强班级安全教育意识

l、在班级中设立安全委员,随时发现班中的不安全因素,善于观察同学的细致变化,及时提醒老师给予这些同学更多的关心与帮助。2、充分利用相关的安全日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录像,举行专题讲座和“争当安全文明卫士”演讲比赛,结合实际培养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安全演练,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3、制订行之有效的安全合约,使学生有章可循。

4、做好季节性常发的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如:夏季的游泳,秋季的防火,寒暑两假的交通安全等。

四、做好学生心理辅导,抵制不良的安全因素

安全的隐患无处不在,无时不发生,尤其是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危机已屡见不鲜,我们应对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疏导化解。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不歧视。对于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制的办法,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对单亲家庭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以及学习困难学生予以关怀,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资助和学习上的帮助。

只要我们通过多方面安全教育活动,学生才有可能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处理突发事件自我保护技巧和自护自救能力,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避免和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创建一个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学生成长环境。

篇8:浅析同性性侵行为

关键词:同性性侵,刑法保护,立法完善

一、同性性侵行为理论

(一) 同性性侵行为概念与特征

同性性侵行为, 是指发生在两个同性之间, 一方违背另一方的意志, 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与另一方发生性关系, 或者强行进行猥亵的行为。从根本上说, 同性性侵行为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 对于受害人的生命健康有严重的威胁, 严重侵害了受害人的性权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被性侵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觉得难于启齿、十分丢脸的事情, 跟何况是被同性性侵, 有大部分受害者迫于社会的舆论根本就不会说出自己的遭遇。据调查, 在受过同性性侵害的人群中, 大部分人的心理都受到严重影响, 很长时间走不出心理阴影。据报道, 江苏省某一农村村民为男性, 曾被性侵十余年。同性性侵行为包括两种, 男性间的同性性侵行为和女性间的同性性侵行为。男性间的同性性侵行为俗称“鸡奸”, 是两个男性之间, 其中一方以自己的男性生殖器插入另一方肛门, 来进行性侵害的行为, 女性间的同性性侵行为发生在两个女性之间, 一方通常借助双手或工具进入受害者的阴道及肛门进行性侵害。许多学者认为, 女性性侵女性这种行为往往要比男性性侵女性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大, 有些女性在受到同性性侵犯后, 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报案, 而这些同性性侵行为人往往利用这一点, 甚至使这些女性变为同性性侵的长期受害者。

同性性侵行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行为具有强迫性。在同性性侵行为中, 主要侵犯的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性权利, 实施的是违背他人意志的行为, 即强迫他人进行性行为, 这一点本身就具有强迫他人的意思。同性性侵行为对他人的人身权利的侵害主要指对他人人身自由的侵害, 对性权利的侵犯主要是对性自由的侵犯, 是违背被害人意愿的行为。2.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同性性侵行为主要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 而行为人最常用的手段是暴力。通过殴打、制服、捆绑等手段, 对受害者的身体实施伤害, 迫使其失去抵抗能力, 满足施暴者的性侵目的。行为人通常还会采取用言语、行为胁迫受害人, 使他们被迫接受性侵行为, 他们会发表伤害受害人本人、家人和朋友的言论, 逼迫受害人屈从性侵行为, 此外, 有些性侵方式是在受害者熟睡和醉酒时, 对受害者进行性侵, 或者使用药物以达到目的。3.行为实施主体的广泛性。不只男性能够构成同性性侵行为的的主体, 女性同样是同性性侵的主体。同性性侵行为和我国的强奸罪有许多差别, 最主要的就是犯罪主体。强奸罪的犯罪主体虽然也包括男性和女性, 但是, 女性只能是强奸罪的帮助犯和教唆犯, 不能成为犯罪实行主体, 只有男性可以, 而在同性性侵行为中, 男女都可以成为犯罪实行主体。

(二) 同性性侵行为与强奸罪的区分

在刑法理论中, 强奸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强奸罪包含两种情况, 强奸妇女和奸淫幼女,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的强奸罪是狭义的强奸罪, 指违背妇女意志, 运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我国强奸罪的具体实施者只能是男性, 而同性性侵行为则不然, 女性也能成为同性性侵行为的具体实施者, 我国强奸罪的受害人只能是女性, 而同性性侵行为的受害人既可以是女性, 也可以是男性。

二、国外对同性性侵行为的制裁

国外对于同性性侵的制裁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同性性侵行为单独成罪, 俄罗斯采取这种模式, 其2007年的新刑法规定强奸罪的对象仅为女性, 但同性性侵行为可以单独构成其他罪名, 可以构成暴力性行为罪或者强迫进行性行为罪。第二种是同性性侵行为构成猥亵罪, 德国和日本为主要代表, 都把同性性侵行为规定在猥亵罪中, 都认为猥亵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性行为。第三种是同性性侵行为构成强奸罪, 以英国、法国为代表, 美国的德克萨斯州也采取这种模式, 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

三、国内对同性性侵行为的制裁

潘光旦现身指出, 前汉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同性性行为, 汉宫中也有女同性恋现象。在魏晋南北长时期, 男子尤为讲究和在乎身姿容貌, 同性恋现象不仅在士大夫中间, 普通民众之间也都有所普及。宋朝男风盛行, 出现男子为妓的现象, 宋朝法律规定:“男为娼, 仗一百, 告者赏钱五十贯”。明、清两代男风也都非常盛行。宋朝是最早用法律处罚同性性行为的朝代。在明代也做出处罚规定, “将肾茎放入粪门内淫戏者, 比依秽物灌入人口律, 仗一百”。清朝也沿用此规定。在清末修改法律时, 将同性性侵行为列入强制猥亵。中华民国时期继续沿用大清末期对同性性侵行为的法律, 在《中华民国刑法》中, 同性性侵行为被规定在强制猥亵罪中, 该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对于男、女, 以暴力、胁迫、药剂、催眠术或他法致使不能反抗, 而为猥亵之行为者, 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于未满十四周岁之男、女, 为猥亵之行为者亦同。”把受害者的年龄从十二岁提高到十四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到1979年刑法公布之前, 在司法实践中, 同性强奸与鸡奸未成年人都作为犯罪予以惩罚。1979年《刑法》中, 同性性侵行为适用的法条是流氓罪, 男性奸淫男性和鸡奸幼童等行为都包括在内。

四、同性性侵行为入罪研究

性学研究者李银河女士曾说:“中国有三千万同性恋者, 男同性恋者约有两千万人, 女同性恋者约有一千万人, 随着社会对同性恋越来越宽容, 这个群体会凸显出来。”的确, 在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现代社会, 把同性性侵行为列入犯罪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只有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社会群众的人身安全和权利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我国司法实务中, 处理不同的同性性侵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其一, 猥亵儿童罪, 这种处理方式只适用于被性侵犯者是儿童的情况下, 才能成立;其二, 强奸罪, 这种处理方式只适用于犯罪人是男性, 受害人也是男性, 但是强奸行为实施者把受害人错认为女性, 主观上具有强奸的故意, 如果追究责任则成立强奸罪;其三, 强制猥亵、侮辱罪, “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与强奸罪手段行为含义相同, 其中的他人包括男性和女性;其四, 故意伤害罪, 这种处理方式是在同性性侵行为人在对被性侵对象实施性侵犯时, 给对方造成轻微伤以上的伤害的情况, 就以故意伤害罪定罪量刑追究责任;其五, 不予立案, 这种处理方式比较常见, 因为这类案件取证难度很大, 一般法院也很少有审判同性性侵案件的经验, 所以最终只能选择不以立案的做法;最后一种处理方式就是采取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办法。采取这些处理方式并不能彻底公正的解决问题, 很多同性性侵行为中, 受到性侵犯的那一方, 他们的心理往往会产生不可磨灭的伤痕, 由于我国封建思想的影响, 很多受到同性性侵犯的受害人, 不论男性还是女性, 可能都害怕受到他人的议论而选择息事宁人, 或者受到了威胁, 最后很多受害人都选择了忍气吞声不走法律渠道。由于立法在同性性侵行为上的缺失, 使得犯罪分子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 法律对同性性侵行为的威慑力不足, 使一些犯罪分子更加放肆, 所以同性性侵行为入罪已经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 仅仅将同性性侵行为纳入强制猥亵罪是远远不够的, 同性性侵行为除了与强奸罪的行为主体不同, 其他都是相同的, 包括手段、目的和行为方式等, 都是强迫他人发生性关系的犯罪行为, 犯罪后果都是非常恶劣的, 行为方式都是十分残酷的, 用“猥亵”根本不能表达出这种行为的严重性, 不能仅仅是因为人不同就区别对待, 这是不合理的。将同性性侵行为归入强奸罪, 现行刑法中的强奸罪已经不能满足平等保护所有人性权利的需要, 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修改。在同性性侵行为中, 同性性侵行为包括同性强奸行为与同性强制猥亵行为, 因为强奸罪可以吸收强制猥亵罪, 而同性强奸行为当然也可以吸收同性猥亵行为, 所以应该把同性性侵行为归入强奸罪。我们可以对现行刑法的强奸罪进行扩充和解释, 使其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刑法也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也就是说, 不论男女, 只要权利受到侵害都有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 只要侵犯了他人的权利都应该受到法律的追究。现代社会一直宣扬男女平等的观念, 而我国现行刑法对男性性权利的规定中, 却只保护不满十四周岁以下的儿童, 在法律上出现了“男女不平等”的情况, 这也有一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自古以来, 女性的身体机能一直被认为不如男性, 把女性作为弱者加以保护, 就像我国现行刑法一样, 只有女性能成为强奸罪的受害人, 也只有男性能成为强奸罪的犯罪人。笔者认为, 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受到性侵害, 都可能成为弱势的一方, 而且男性和女性的性权利都应该受到我国法律保护, 所以, 强奸罪的对象应该从“妇女”变为“他人”。从近些年的同性性侵案件看来, 女性作为犯罪主体的案件也时有发生, 能够实施性侵行为的不再只能是男性, 女性一样可以实施同性性侵行为。因此笔者认为, 强奸罪的犯罪主体应该扩充为一切自然人, 且必须年满十四周岁,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从近几年的案例可以看出, 随着性观念的逐渐开放, 我国强奸罪中对于性交的定义比较狭隘, 传统刑法中关于性交的定义是男女生殖器的结合, 这一定义明显已经不够全面。由于同性性侵比较特殊, 性交应该包括肛交、口交以及异物插入生殖器等性交方式, 从而完善对同性性侵行为的法律规定。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2]张超.同性间强行性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D].兰州大学, 2014.

[3]吴一曦.同性强奸法律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4]王亚南.中国刑法强奸罪问题完善研究[D].安徽大学, 2013,

篇9:学习校园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利用校园网络的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传统的教师和学生地位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有从以他人的指导为主体到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转变.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教师参加培训是必要的,但是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即自己的投入和实践.哲学的观点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就是这个道理.人家的经验毕竟是人家的,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否行得通,还需要自己去实践.只要我们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多实践,多探索,多研究,不怕困难,不怕困难,就能到达自己期望的目标.总之,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再从知之较多到知之较精的过程.教师对校园网络建设的认识,也是这样.只要他能尽快地实现以上几个方面角色的转变,并能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校园网络,那么他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相信,“以人为本”的作用便能在校园网络建设中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以上便是本人对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变的认识和理解.

篇10:校园安全教育个人学习心得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客服畏难情绪。努力积极进取,培养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

2、改革创新意识不足、工作中有时与客观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篇11:校园足球学习心得体会

九里中学

李磊

2015年3月31日,在钟祥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我来到美丽的旧口高中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校园足球教练员的培训。此次培训让我收获颇多:

首先,市教育局、体育局各级领导对本次培训作重要讲话;承担本次培训任务的两位省里来的教授就本次培训提出了一些要求。开班仪式结束后紧接着就开始学习。我抓住这次机会,认真学习,从足球的基础训练做起,了解校园足球发展状况;青少年足球身体训练的特点;知道了足球训练与比赛的相关知识;学到了国外青少年足球训练的理念以及草根训练的内容方法等等。

其次,感受最大是两位教授一动、一静;一位侧重理论,一位侧重实践的绝佳配合,本身就体现出足球的默契配合的精神。用贴合中小学足球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寒冷空旷的足球场上,他们通过足球练习和游戏,把我们这些成年人带动得兴致勃勃地进行足球运动。一会儿是足球球性练习,一会儿是足球技术训练,一会儿又是足球战术配合,另一会儿还进行足球教学方法指导和足球训练预防运动损伤的要求。使我们在运动中以及和耿教授和李指导的身传言教下,掌握了足球基本技术和战术以及草根足球的教练法,也对我今后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两位教授的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高教授教学一丝不苟,言传身教,主动询问我们学习和掌握技术和教学的情况。每教一项技术都能亲自示范,让我们看清每一个动作,讲清每一个动作要领,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员都清楚的知道动作的细节,这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足球教练的职业操守,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更是亲自上场踢球为我们展示足球风采和战术配合意识。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但两位教授恨不得把毕生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另外,高教授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足球教学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此次培训让我知道了足球训练一要“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从自身做起,学好足球基本技术,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教练员,要持之以恒。二要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训练,三要了解运动员的心理,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他们的集体感和意志力,这样才能提高球队的战斗力,才能更好提高中小学足球运动的水平。

听了两位讲师3天的课,使我受益匪浅,光培训笔记我就整理了大半本子。之所以记这么多的笔记,因为二位讲师讲得句句都很经验、都很珍贵,仅凭耳朵和眼记,那哪行,回校以后,常结合看看笔记,还要慢慢的把这些知识消化掉。本次培训可以说是收获多多。本次培训二位讲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我们讲授了运球、突破、传球、接应、控球及比赛指导。

通过三天的培训,首先让我知道了指导员与教练员的区别,那就是指导员是任何一个老师都能胜任的,只要你认真学,也就说,不用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去指导学生去玩足球,而教练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或许能成为体教融合的绝佳机会。众所周知,“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7年前就曾正式启动,只不过当时的主办者只是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如今已升格为“国家战略”。此意义不只在于提升足球水平,更有利于在国家层面上立足于提升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素质的高度,确保校园足球更是要塑造一个个更完整、更有活力的人。这其实和我们一贯倡导的的“德智体”均衡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根据此次培训学到的知识,根据我的球队不足,我会在训练中刻意注意一下几点:

1、认真贯彻教案,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2、在训练中、比赛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东西,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3、在技术训练中增大1对1的对抗。

4、加强区域内传接球的配合、呼应、跑动时机、准确性的施教。还有很多体会不在面面俱到。

总之,这次培训不仅看重理论上的学习和提高,而且重视详细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为我们基层足球指导员搭建了一个进步交流的平台。

上一篇:医院如何进行科研活动下一篇:小学音乐之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