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我一样吗?作文

2024-04-30

你和我一样吗?作文(精选6篇)

篇1:你和我一样吗?作文

真的。从未想过明明曾经离得那么近的人,一个陪我哭陪我笑陪我从天黑到天明的人也会突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为什么突然不理我明明我们什么都没有发生。

每天,和我嘻嘻哈哈,就这样我们永远手牵手一直走,不好么!为什么你不再对我笑了,为什么你的微笑再也不属于我了,我连我错在哪里都不知道,连一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只剩下一个冷漠的面孔你让我怎么办,看到你不理我我也是反反复复思前想后睡不着觉啊!可是为什么,我不懂真的,到底要怎么样你才会对我笑,看到你的冷漠我也笑不出来了我不是沉默,真的,你都不理我了,还要我没心没肺的对你笑去撞上你冷漠的背影,抱歉,即使我没心没肺可是我不是冷血动物。

我最不喜欢和别人说的三个字。我不想说也不会说。

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如果你真的要和我分离,那,亲爱的朋友啊!再见啊!虽然我没有给你留下一个完美的背影,但我至少已经 和你好好的道别过了。

再见!

再见!

再见!

篇2:你和我一样吗?作文

活动目标:

1、在了解自己特征的基础上,学习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知道每个人有很多方面的不同,例如长相、性别、身高、声音、愿望等。

2、在操作中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积极态度。

活动重点:

在观察、操作、游戏中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能够清楚地表达和交流。

活动难点:

能自己或者在老师提示下发现一些隐性的不同特征:例如声音、爱好、优缺点等。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圆镜或钢琴镜、记录单、大白纸、勾线笔、卡通身高贴、印泥、抹布、彩笔、录音机、磁带

2、经验准备:事先进行“我喜欢的……”调查,并做成汇总表。内容可以有“我喜欢的玩具、动物、食品、运动、颜色等”。在幼儿不知情的情况下,录下孩子的对话片段,可以是晨间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或自由活动等日常生活中的对话。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发兴趣。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里有好多的什么?(镜子)镜子可以用来干什么?

二、照镜子,观察比较自己和他人面部特征的不同。

1、请小朋友每人找一个好朋友,两人一组,照镜子观察并作记录。

师:我们一起来照一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长相,也瞧瞧好朋友的长相,比一比脸型、头发、眼睛、鼻子、嘴巴……把两个人不同的地方在记录单上用笔勾画出来。

2、请两两个幼儿在集体中拿着记录单说一说自己和好朋友不同的地方,并请全体幼儿验证。

3、老师做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一个铺垫性质的热身活动,通过幼儿的两两互动,将脸部特征的不同之处用记录单简单地勾画出来,并在集体中做交流。本环节比较的是小范围、比较显见的特征,如脸型、头发、眼睛等。而一些隐性的.、不显见的特征将通过本环节的铺垫在下一环节中进行深入发掘。)

三、在老师引导下,再次比较自己和他人其他方面的不同之处。

1、播放偷录的幼儿对话录音,引导幼儿讨论。

师:呵呵,这是谁的声音?你怎么知道是×××和×××?为什么不是×××的?×××的声音是怎么样的?×××的声音又是怎么样的?哦,我们每个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2、扩展讨论。

师:我们知道每个人的长相是不同的,刚才还知道了每个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那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幼儿小组内交流或两两讨论,老师参与其中,对幼儿观察到并讲述出的一些易忽略的特征或方面,老师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

3、比较、验证。

(1)师:我们来请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上来,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你们刚才说到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如性别、高矮、胖瘦、兴趣、爱好等)

(2)展示“我喜欢的……”调查汇总表,看看自己喜欢的项目和班级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3)游戏:“猜猜他是谁?”。老师讲述班上某一孩子的特征、兴趣、爱好等,请幼儿猜一猜他是谁?提问:为什么你们猜的是×××而不是其他人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部分。对一些显见的特征,幼儿观察的比较仔细,但是一些不易察觉的隐性特征,需要老师有策略地引导。在本环节中,老师准备的一些有趣、熟知的材料,如偷偷录制的幼儿对话,事先进行的“我喜欢的……”的调查汇总等,可以让幼儿在有趣有味中不断地达到目标。再加上随机进行的男孩女孩的现场比对以及猜测游戏等,更让幼儿在玩乐中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四、幼儿小组操作活动

1、老师介绍每组操作活动的材料和使用方法,提出操作活动的要求,鼓励幼儿勇于探索,在实际比较中发现较多不一样的地方。

2、幼儿分小组自由操作,比较异同。

第一组:身体印画。用大白纸铺在地上,幼儿用统一的姿势躺在纸上,其他幼儿帮助在他的身体外轮廓画出身体轮廓线,比较每个人的异同。

第二组:量身高,比高矮。幼儿用卡通身高贴来量身高,用笔在身高贴上做记录,比较异同。

第三组:印手印,比不同。幼儿蘸上印泥,在白纸上印下手掌的纹路,比较每个人手掌上纹路的不同和指纹的不同。

第四组:照镜子画像。幼儿照镜子画出自己的脸部特征,和其他孩子比较异同。

第五组:画脚印,找不同。幼儿脱掉自己的鞋子,将脚放在白纸上,用笔画出轮廓,比较异同。

第六组:录音比不同。小组幼儿每人在录音机前说一句话,录下后,听听是谁的声音,分辨声音的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部分。幼儿在以上几个环节中得到了一定的经验,本环节将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来进行真正的比较。在操作材料的准备上,六个组的活动有难有易 ,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在本环节中,幼儿将自由分组,自己找寻同伴,在操作中还要寻求同伴的合作和帮助,自主性将得到充分发挥。)

篇3:老师的眼睛和我的眼睛不一样吗?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一课的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仔细观察一下, 你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观察事先准备的牙膏外壳、药盒等各种长方体。

师:想一想, 观察一个长方体时, 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1:最少能看到1个面, 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2:老师, 我有不同意见。最多应该能看到4个面。 (还有一些学生表示支持)

生3:老师, 我观察到了5个面。

师 (感到疑惑) :看到这么多? (想到了什么) 对了,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 身子和头是一点儿都不能动的, 站直了。你俩上来重新观察一下, 看看还是不是4个面、5个面?

生2和生3按照老师的方法上台演示。

生2:我把盒子这样放 (边长较短的一面放在眼前) 。我看到这个盒子的正面、上面、左面和右面, 一共4个面。

生3:我把骰子 (教师没想到这位男生随身带着这么小的玩意儿) 放在眼睛下面, 我可以看到它的上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 一共5个面。

师 (似有所悟) :哦, 我们在看比较小的物体时, 要用一只眼睛观察, (教师让生2和生3遮住一只眼) 现在, 你看不到4个面、5个面了吧?

结果他们仍然回答说可以看到4个面、5个面。此时, 教师彻底崩溃, 无计可施了。只能强行灌输:那你们动脑子想一想, 观察这些物体时, 看到了上面还能看到下面吗?! (学生肯定地回答说不能) 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嘛, 看到了左面还能看到右面吗?! (学生无言) 观察物体时, 看到了上面, 就不能看到下面;看到了前面, 就不能看到后面;看到了左面, 就不能看到右面。所以, 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时, 最少能看到1个面, 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2轻声嘀咕:我明明看到了4个面, 老师的眼睛和我的眼睛不一样……

【“问”:病历记录】

我们都知道“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 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的理论, 并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没想到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出现了“异”见——看到了4个面甚至5个面时, 才提醒教师也应该亲自看一看。课后, 教师拿来学生那颗“惹事”的骰子观察, 虽说看到5个面有点勉强, 但用一只眼看到4个面却是千真万确。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理论错了吗?随后, 我们进行了课堂回放, 围绕这一问题记录了一些“病历”。

一是观察技术不够。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 教材中并没有提示要“从一个点”进行观察, 事实上, 学生在观察较小的长方体物体时, 确实能够看到4个面。因为当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时, 这时左眼、右眼2个观测点的作用就被放大, 而观察较大物体时, 两只眼睛所在的2个观察点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教学中, 执教教师想到了这一点, 于是采用遮住一只眼的对策, 让学生用“一个点”去观察, 然而让教师不明白的是, 为什么学生还会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其实, 用一只眼睛观察, 依然难以精确成一个观测点, 因为人的眼珠子会左右移动, 于是观察的视点仍然可以左右变动, 只是扫描的范围小于两只眼睛而已。当看物体左面时, 眼珠子会下意识地左移, 反之右移, 这样观察, 就可能会同时看到一个较小物体的左右面, 物体越小, 这样的反映就越明显。

那么, 学生的眼珠子怎么就不能不动呢?其实, 这还与学生的心理反应有关。在课后与学生的访谈中, 我们知道, 学生在面对这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最多有几个面”时, 为了“最多”, 就会尽力去看“多”和“多”看, 两只眼睛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力去看”——看左面时, 左眼发力, 看右面时, 右眼用力。学生这种看的方法, 眼珠子必定要左右移动, 其结果等同于进行了先后2次观察。

在课后与学生的访谈中, 我们还知道了这样一种情况, 有些学生在观察物体时, 并没有真看到4个面, 但由于在准备或出示物体时, 学生已了解, 或者在同学和老师的对答中知晓了各个面的特点, 为了逞能, 在观察时无意识地“感知”到自己“已看见”, 但这其实是“潜意识”中看见的, 比较模糊, 于是也就糊里糊涂地成为“看到4个面”的支持者。

二是观察知识不够。实际上, 数学中所说的观察物体不同于生活中所说的观察物体, 它应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个学习内容是“投影与视图”范畴之内的, 在中小学阶段所呈现的视图, 是平行光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光线是平行光线, 不是像我们眼睛一样的点光源会产生扇形式的扫射过程, 这样, 就不会出现“长方体的厚度比两眼间的距离小可以同时看到4个面的情况”, 在这样的观察条件下, “一次最多只能看见长方体的3个面”完全正确。然而, 这些高深的知识对小学生而言, 显然是无法理解的。

人的眼光只能算是视线, 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光线。当观察的物体宽度等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可以近似地看作平行投影法 (图1) ;当观察的物体宽度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可以近似地看作中心投影法 (图2) , 人的两只眼睛可以合并为一个观察点, 但当观察的物体宽度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虽然也可以近似地看作中心投影法, 但是人的两只眼睛却被划分为了两个观察点。

【“切”:病理诊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二学段 (4~6年级) “图形与几何”部分对这一知识是这样表述的:“能辨认从不同方向 (前面、侧面、上面) 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从这句话可知, 观察物体时, 要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 也就是要确定合适的“观测点”。本节课的“观察物体”为小学三年级的教学内容, 在本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教学目标定位为:“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最多只看到三个面。”随后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中也提到:“要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反复进行观察, 充分体会, 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 最多只能同时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在这里, 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知晓“一个长方体最多同时看到3个面”这一知识点。那么教学中如何尽量避免“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尴尬, 让学生较为科学地把握这一知识呢?我们认为, 目前只能用“眼睛”下功夫、用“投影”做渗透, 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如下对策。

一、根据学生认识水平, 无“事”则不生“是非”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还不必要去清晰地认识到观察物体时需要“一个点观察”和“视线平行投射”等科学性问题, 教师也无须向学生诠释观察时的技术问题。研读教材, 不难发现, 教材在安排“观察对象”时, 选择的都是相对较大的物体, 如例题所选择的图书柜, 想想做做中的洗衣机、冰箱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指出:“被选择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能太小, 否则不利于学生观察, 而且不便于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妨这样安排:

第一步,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图书柜, 从而引出只能看到1个面、2个面, 然后教师利用身高优势站在能看到3个面的地方, 让学生猜猜能看到几个面?并邀请学生以同样的角度和同样的高度实地观察, 再组织学生自由地在图书柜周围走动, 观察能看到几个面?初步感知到观察一个长方体, 最多能看到3个面。

第二步, 教师提供图3、图4这样的正面既定, 只是摆法不同的实物,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说说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从更大范围让学生知道最少看到1个面和最多看到3个面。

第三步, 教师提供如图5这样空白的、正面相对而定的实物, 让学生观察。

第四步, 将实物延伸到如图6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这时可准备相对较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再次说说看到了几个面?

最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 通过三次观察, 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从选材上避开了过于“小” (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 的物体, 照顾学生的认知能力, 减少知识生出“是非”的可能。

二、根据学情认识问题, 有“事”则明辨“是非”

然而, 学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学生, 课堂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课堂。虽然教师故意避开“小”物体的观察, 但学生未必就会主动绕开, 一是像上述课中的那位学生随身带着的平时经常玩的骰子, 如果没有, 或许有的学生也会想到。一旦课中生成这样的问题, 教师就难以绕开这个坎儿, 视而不见。那么, 教师该怎么解决这一进退两难的问题呢?目前, 也只能拿学生还能理解的观察技术和观察知识来说事:

第一种办法是, 教师首先让学生只睁一只眼睛, 睁着的眼也尽可能眯成一条缝, 不转动眼珠而盯着小物体看, 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的视点能够尽可能地接近“一个点观察”, 使之重新符合中心投影法。

第二种办法是, 当物体 (例如骰子) 小到小于一只眼睛的余光范围时, 用只睁一只眼睛也无法精确到“一个点观察”时, 教师可以借助摄像机或摄像头等科技手段来代替肉眼的观察。例如把骰子放在镜头下, 屏幕现场播放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观察画面 (如图7) , 在距离的不断推移中、在角度的不断转换中、在物体的不同摆法中, 让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真相”, 确信“只能看到3个面”。这样利用技术手段客观上的观察, 可以真正确保“一个点观察”, 从而克服因人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观察上的缺陷。

此时, 学生会产生“眼见怎么不为实”的疑惑。对此, 教师可以与学生做个实验:让学生闭上左眼睁着右眼看举在眼前的手指, 再闭上右眼睁着左眼看手指, 一睁一闭交替。学生会惊奇地发现, 随着左右眼睛的闭合, 手指似乎在左右移动。教师于是可适时地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物体形象是两只眼睛两个观察点所看到的图像的综合之后的结果。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一个观察点;反之, 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两个观察点, 越是不容易达到眼见为实, 这也就是有学生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在生理上和物理上的原因。

当然, 除了用摄像头和摄像机, 我们也可以用照相机拍照、实物投影仪投影等多种技术帮助学生观察物体。其中, 摄像机、照相机的成像运用了绘画中的“透视”原理, 实物投影仪的成像则属于几何中的“投影”知识。

上述课例让我们想到了“眼见为实”这个词, 意思是道听途说不可信, 自己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的。这种说法在直觉上是成立的:眼睛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一切, 不论是感知物体, 还是感知物体的运动, 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了。然而,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 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系统并非绝对客观的, 即眼见不一定为实。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最近研究发现, 视觉给予的信息是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的。上述课例, 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篇4:你和我不一样

【劲锐标志】高中的前两年,他偏执地将文学同高考对立起来,上课看杂志写小说,课本空白,成绩倒数。最后一年深受刺激,丢下文学,手执教材,从头再来,从班级垫底一步步爬到第一名,却戏剧化高考失利,最后仍如愿以偿进入自己喜欢的大学。

你不像我一样抗拒高考

全中国数千万高中生,喜欢高考的,恐怕不到万分之一。我想,你也讨厌没完没了的考试,厌倦老师“考完高考就好了”的许诺,但还是会中规中矩地在乎成绩、排名,未必如我一般抗拒高考。

高三头两年,是我把对文学的爱和对高考的厌对立的时光。文学的自由不羁与高考的生搬硬套格格不入。于我看来,那些整天疯狂做着练习拒绝一切外物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我对试卷、分数、答案嗤之以鼻,上课看杂志、写小说,课本新得像没有翻过一样。对这一切我很满足,尽管我的历史才考了47分,全班倒数。我和重点班刻苦的氛围极不和谐。老师曾找我谈话,我满口答应,出了办公室继续一塌糊涂,满不在乎。如果重点班实行淘汰制的话,我想老师会在下一秒就把我踹出去。

我有一位宽容的慈母,她常说,开心就好。一天下午,她随口问起了我最近的成绩。我说,大概五六十名吧,倒数。她像往常一样,轻轻地“哦”了一声。我无意地看了母亲一眼,发现她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临走时,她多递了点钱给我:“快高三了,吃好些,剩下的拿去买喜欢的书吧。”我接过钱,想说点什么,似乎又无话可说。去学校的路上我有些难过,别人考完试都会往家里打电话,报喜或报忧,而我从未同家人讲过,不是怕被责骂,而是根本想不起要对家人说。

书店里文学书和参考书分置两边,一副势不两立的架势。我手上捧了一本米兰·昆德拉的书,眼睛却第一次不由自主地瞥向了一旁的《天利38套》。我愣了一下,现在离高考也只有不到一年了吧?我还徘徊在那自怜自艾的文学梦想和满脸凶残的高考之间。我想从事同文学有关的事业,想在一所好大学里读中文,出路似乎只有一条——老老实实去高考。

内心很汹涌。抗拒了两年,到头来还是得屈服吗?

“成功不在于你为梦想坚持了多少,而在于你为它放弃了多少。”我可以每天读自己喜欢的书,然后高考结束,我会去一所很烂的大学读中文,甚至连中文都读不了,然后做一辈子烂泥。我讨厌高考,但不得不承认,我需要高考。就像你以后可能不喜欢工作,但你需要工作养活自己。

想到母亲,想到自己,我做了个“荒唐”的决定——放下手中的文学书,买下我高中的第一本参考书。

终于,我和你一样,逃不开,跑不掉,回到高考的轨道。

你不像我一样困难重重

前两年的你,一定比我学得勤,基础比我好。那时我是全班第56名,倒数。如果想要上一所好大学,至少得进年级前十名。我毫无底气地说,还有时间,老子先考进年级前30名。

我确实毫无底气。做卷子时甚至连题目问什么我都不知道,每道题的主语谓语宾语我一清二楚,但组合在一起就看不懂。什么叫“求直线L的方程”?“点A到平面DBP的距离”是指哪段?别人是练习做题,我是练习审题,别人已经在刷试卷了,我还得从生硬的课本开始看起。我把风油精随身带着,一旦昏昏欲睡就使劲地往身上抹,走到哪儿身上都是一股刺鼻味儿。我像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每天清晨六点爬起来,冒着刺骨的寒风,在走廊、门卫处、路灯下等一切有灯光的地方读课文、背单词;中午下课后逼自己写练习到12点15分,然后抄起饭盒一路狂奔去食堂,三分钟吃完,管他消化良不良,回宿舍继续复习;晚上,熄了灯就去有灯的地方,借光读书,直到皮肤已经辣得没法再抹风油精。

这样的努力,换来班上第48名,一个压根不用费劲,只要运气比上次好一丁点儿,蒙对一道填空题就能拿到的名次。过去一个月的努力有什么意义?!老师破天荒地当着同学的面说我有进步,真是赤裸裸的讽刺——我要的不是第48名,是年级前十名,是一个能读得起好大学的分数!

我堵着一口闷气,绕着操场狂跑。跑到抬不起腿时,我对自己说,多跑一圈,上帝就能多给我十分。一圈又一圈,跑了十几二十圈,直跑得我肉体虚脱。累了,怒气也就释放了,心底是前所未有的清澈与畅快。

我想,学习也要像跑步那样一步步来。我给自己做规划,包括每天的计划和每周的总结。我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做错的题,而是那些连怎么做对都不懂的。我开始有针对性地攻克那些让我觉得模棱两可的题目,把一知半解的题完完全全弄懂,不明白的地方就请教同学、追问老师,到后来问题越来越少,我甚至也能帮同学答疑解惑了。

接下来一次考试,我死皮赖脸地考到了年级第12名,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和你一样,在不懈地付出后,我多少收获了些许成果。

你不像我一样左右为难

你爱好很多,能达到“热爱”程度的有多少?文学是我真正热爱之物。高三,我把课外书都锁到一个柜子里,然后把钥匙抛入湖水,沉入湖底。我暂时戒掉对文学的瘾,好比一个常年吸毒的人主动走进戒毒所,痛不欲生。

“戒毒”的效果是显著的,我已经到了年级第八名的位置。面对进步,我竟有些左右为难:害怕向高考妥协是错误,害怕最终一无所获,输了高考,输掉梦想,还不如固执己见,把所有时间花在文字上。我们的选择太多了,常常会在走到一半时,质疑自己有没有走错。如果人生只有“华山一条路”,成功者会多很多。

每次纠结的时候,《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总是我第一个想到的人。他很傻,他没有规划,他没有“在对的时间里做对的事”,他的行为模式很简单:选择—行动—坚持。他比大多数人都简单,比大多数人都坚忍,所以他做成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我想像阿甘一样义无反顾地跑下去,即使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当我终于忍不住买了本《萌芽》,忍不住剪下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报名表,又忍不住写了篇小说寄去参赛后,我能很快地从把玩文字的快感中抽离,继续按部就班复习。文学很重要,高考更重要,清楚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最重要。

我和你一样,终于承认高考是现阶段的唯一选择,一心一意。

我真的和你不一样

我和你最大的不同,是我上了厦门大学,进入了向往已久的中文系,实现了梦想,但却不是因为高考成绩。

大概是老天眷顾努力的孩子,我幸运地拿到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厦门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我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渠道去厦大。与此同时,老师告诉我,我考了年级第一名。我都分不清哪个消息更令我振奋了。不久,高考不紧不慢地来了。考前一周我病了,打完吊针拖着病怏怏的身体去考试,艰难地考完所有科目后,我心里有数:如果光凭分数,我是无论如何也上不了厦大的。

有些讽刺,对不对?高三整整一年,我把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锁死了无比热爱的书,奏响了从班上第56名到年级第一名的凯歌,最终逃不开失利;而我无心插柳花几小时写的一篇小说,却让我梦想成真。真的很讽刺,很矛盾。我只能说,它就这样发生了。不过,人生的魅力不正在于其不可预知吗?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从这些艰难的日子中爬出来的,才是那个真正热爱文学的我。我是不是以预期的方式达成梦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做到了。

篇5:2008北京奥运会:你和我

中国人对举办奥运会抱有强烈情感,其原因是把它看作是历史嬗变的象征,看作是中国从古老走向青春、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象征。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举办一届奥运会是百年来无数中国人的梦想。

由于奥运会在当今世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声誉和作用,所以能否成为奥运会举办国,的确在客观上被赋予了代表国家国际地位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政治内涵。各国在申办奥运会过程中所出现的激烈竞争,实质上也就是各国在国际政治形象、经济发展实力和潜力、人文历史传统、科技教育水平、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诸方面的竞争。同时,自法国人顾拜旦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来,奥运会设计的一些典仪形式如在颁奖仪式上升金牌获得者所在国国旗奏该国国歌等,也都强烈地激发着各国运动员和各国公众的爱国情愫。

篇6:你和我,真的需要SUV吗?

城市小型SUV已经被归类为一个新的物种,它们的功能上有所退化,但依然代表着—种态度。

Text:何健峰

凭什么SUV就要有魁梧身材和强大的越野性能?这样去定义SUV已经不合时宜了,特别是城市小型SUV,需要的只是一种驾驭SUV的感官享受,一种开着SUV的心情又或者是一种开阔的驾驶视野。更多的消费者需要在二楼喝咖啡的感觉,咖啡的味道已经不再重要。SUV的概念在这个年代已经被跨界模糊得一塌糊涂了,其实对于SUV的追求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与真正的形式并没有太大关系。

SUV小型化从前就有,“老一辈”的铃木吉姆尼就是一个很好例子,非承载式车身及可靠的四轮驱动系统让它依然拥有强大的越野性能,只是城市行驶有点不伦不类,好比穿上一身牛仔服去参加高级宴会,你可以说是个性,但个性过度了就成为了另类,而另类的代价就是注定成为市场的非主流。其实我们心目中的SUV一直都没有改变,只是在城市发展的趋势下,它的具体形态已经有所改变,小型化是避免不了,能力上退化也是可以接受,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对于SUV的执着追求,已经与它的实际能力无关,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到它比轿车更好的通过性和多功能性就足够了。

人靠衣装,SUV也需要靠豪装

城市里糟糕的交通状况,即使你开的是法拉利,又能有多少驾驶乐趣?如果换一台不乏驾驶乐趣,又可以高高在上的SUV,会如何呢?

Text:何连山

在10多年前,一众豪华品牌都少有涉足SUV车型领域。而奔驰G-Class是硬派纯种越野车,非城市SUV所能企及,这个另当别论。

SUV向来都是比较粗犷的风格,而一众豪华品牌都是比较注重高贵优雅,当豪华品牌遇上SUV,所擦出的火花就迅速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虽然是紧凑型豪华SUV,但是它们的价格依然不菲。

SUV的城市实用主义追求

生活在加法时代,请给我一个SUV不火的理由。

Text:谢翔

这是一个加法远比减法来得讨好的时代,多总比少好,有总比没有好。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下载一大堆APP,美其名日发挥智能机的每一分潜力,却从来只会频繁地刷新那几个社交软件;计划的SUV只打算在城市里溜达,逛商场后放点胜利品,在报废前连跑出省的机会都没有,90%的时间后排是空着的,但我们就是需要一个能上天下海拯救世界的好家伙。这个名叫城市SUV的小伙子,看你有天赋,有潜力,也能顺带帮助车厂获取利润,重任就落在你身上了!城市SUV就这样硬是被包装成多面手的形象,无所不能:能高速奔跑,但又不能太耗油,中小排量的涡轮增压引擎是必备选择;操控好,车身不低,但重心不能高,好让我在山路“秒”掉邻居的GTi;能越野,老子以后可是要开着它进藏;配置高,我是用不着,但我可以在朋友同事面前炫耀一下;空间要大,能载七个人,过年走亲戚能把三姑六婆都带上,倍儿有面子。

有时候想想,车厂也不容易,所谓众口难调,现在却要在A级车的平台上作无限延伸,加入各种调料,企图攀上大帝们高挑的眼光,最后还必须做得像模像样,否则输得一败涂地,皆因这个级别就没有一个弱手,个个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SUV“踩”过界

SUV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自由奔放的态度,当自由过度的时候就会产生矛盾,可矛盾也有存在的权利。

Text:何健峰

路虎揽胜加长版

就行驶质感和豪华程度而言,路虎揽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替代德系的旗舰级轿车了,而加长版的推出更进一步奠定了这地位。当顶级豪华SUV遇上加长之后,乘客的体验已经上升到最重要的位置,将能够进一步满足高端消费群体对于空间和舒适性的需求。他们需要的SUV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参加高强度的越野体验,却希望车辆无论在软件上和硬件上的越野性能都能够得到极致的地步;他们可能需要的是一种粗犷驾驭SUV的视觉享受和心理体验,实际更希望能够拥有接近旗舰轿车的舒适体验。

揽胜加长版依然拥有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Meridian顶级音响以及全车高级皮革包裹的精致内饰等最基本的配备,增加的200毫米轴距当中,有186毫米贡献给后排腿部空间……这样面面俱到的豪华顶级SUV,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传统SUV越野的意义,试问除了在路虎体验营以外,有多少车主还真的会把自己的揽胜开到野外去攀山涉水uA?更何况是一辆加长之后更豪华的揽胜。

消费者更希望从揽胜身上得到豪华尊贵的体验,与轿车无异的驾驶感觉和舒适体验,当然SUV的开阔视野是必须的,而且异常强大的四轮驱动系统也是必要的,强大的越野能力是一定要有,但不一定用得上。在这样强大的矛盾冲击下,自然会诞生像揽胜加长版这一类顶级SUV。对了,提醒一下,揽胜还有运动版。路虎已经是最专业的“不务正业”大户了。

保时捷卡宴

倘若说路虎揽胜是“不务正业”的大户。那么保时捷卡宴就是干着用跑车思维去了解SUV的行当。保时捷卡宴不是第一个将跑车元素融入到SUV的厂家,但它却是将跑车和SUV融合最成功的厂家。对于保时捷来说,现在的卡宴几乎是其米饭班主。全球的热销把保时捷养得肥肥白白。

卡宴虽然拥有SUV的外表,但依然是拥有一个跑车的本性。以操控著称的GTS版本以及动力著称的Turbo S版本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四轮驱动系统在卡宴身上已经不是为越野服务了,而是公路优异操控性能的保障。可以说卡宴就是为反物理学而生,高重心的SUV也可以拥有跑车的体验,同时也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开阔视野的追求。

像卡宴这样的SUV,必须要有大尺寸的轮圈,底盘进一步降低,以提升公路操控性能,消费者需要的只是卡宴庞大的SUV身躯,那些“粗活”还是留给像兰德酷路泽那种大汉子吧。SUV这个名词在卡宴身上只是形容词,我们可以说它是一部SUV般的跑车,不管你接受与否,它就是这样矛盾的存在着,而且还活得挺精彩的。对了,在这个级别当中还有另一个怪胎,就是宝马X6,同样也是经久不衰的代表。

心,自由了

Text:郭正浩

我印象中所见过的第一部SUV, 是部83年产的切诺基。外型方方正正,油耗跟噪声都是惊天动地,越野性能强到不行,全身老弄得脏里巴兮,是真正汉子的代表!

然后随着本田CR-V发布,SUV这名词开始变了样,变得小家璧玉,变得精致温馨,瞬时爷们都不爷们了。然后宝马X5发表,这爷们又突然爷们了起来,只是完全不在SUV原本该在的地方撒野,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越野。最后,现行90%的SUV车主,在90%的时间里都仅在城市公路上行驶……

SUV怎么了?事实上,在这20多年间,SUV已经从一个名词变成了一种形容词,它不再是只能在野外玩泥巴,它可以像安德拉、ASX、昂科拉、逍客一样,在城市里用很惬意的方式遨游;也能像翼虎、森林人、胜达、奇俊,很实在的带着全家人去到想去的地方;当然,层级上升到了RDX、X3、GLK、Q5这个档次,SUV还能小小的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更甚者,还有路虎揽胜与卡宴,这比奔驰S、宝马7还牛!

SUV所能给予消费者的“硬货”,对于现今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不需要的,他们真正在意与喜爱的,是SUV的软实力,比如高人一等的视野、多人一尺的身形,那好几十毫米的离地高,通常只是装个样子。

上一篇:感叹岁月催人老的唯美句子下一篇:闲扯岗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