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2024-05-06

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通用9篇)

篇1: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令川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情况报告

为了加强学校管理,依法治教,使学校管理纳入现代化管理轨道,多年来,令川学校党小组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发挥学校管理优势,走出一条“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管理的新路子,形成了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管理特色。

一、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系

坚持依法治校,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和教学观,从五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1、完善了目标机制。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计划、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凸显特色,形成系列计划管理体系。

2、完善了管理机制。经学校校务会议研究,对原有的管理制度体系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明确了学区成员岗位职责和学校岗位职责,形成了党政职责分明的组织体系,学校行政机构设置合理,职责分明,各部门间配合协调,工作有序。

3、完善了制约机制。我们修订并完善了《令川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包括教师管理制度、业务工作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杨河初中安全工作制度等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在工作实践中,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真正使制度能落实到工作中去,并取得好的成效。

4、完善了竞争机制。我们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制定了《令川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制度》等制度,形成了班子和教师考评体系,使教师的考评达到民主化、规范化的要求,真正形成了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5、完善了激励机制。学校制订了相关制度,并经过不断地完善,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鼓励师生争创一流。

二、坚持教代会制度,实施民主化管理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

学校的教职员大会制度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教代会是教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机构。几年来,我们在发挥学校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教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职能作用。学校定期召开教职员大会,教职员(代表)大会,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民主讨论学校规划、改革方案,监督学校各级干部,民主评议干部,充分调动教职员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积极性。

校务监督委员会按照工作章程,认真行使职权,维护教工合法权利;支持校长依法行政,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积极开展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配合党组织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心教职员生活,建立了健身活动室,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定期走访患病、困难教职员,使工会成为会员之家。

三、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认真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

几年来,我们坚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建立健全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坚持了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并完善了党政领导班子重大问题议事规范,坚持定期召开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将学校的重大事宜提交党政班子讨论,提交教职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保证了决策的民主化。

同时,学校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成立校务监督委员会,向社会公开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目标、办学措施,公开学校收费管理的有关文件规定,制止“三乱”现象,严格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地执行各项法律、法规、政策,从未发生乱收费现象。

四、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多年来,学校领导班子重视抓好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制定了安全工作目标,明确了安全工作责任制,与杨河派出所、杨河镇安监站、四门食药监所等部门携手,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及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确保教育教学无事故,校园秩序稳定,实现了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目标。

五、学校章程建设情况

学校章程不仅是一所学校依法自主管理,实现依法治校的必要条件,也是明确学校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学校来说,要实现自主良性运转,就必须在通过章程建设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对外厘清权责,对内建立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保证管理与决策执行的规范、廉洁、高效。

1、明确校长负责制,为学校自主办学奠定基础。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领导和管理学校行政工作,对外代表学校,保障学校依法自主管理。

2、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学校建立校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审议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和其他重大规章制度、人事与财务方案等校内重大事项。校务监督委员会作为校长负责制的补充和完善,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事项决策时也可召集由普通教师代表、校级家长委员会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明确了学校内部不同事务的决策权,健全了决策机制的议事规则,完善了校内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规则,大力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3、建立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在内部监督中规定了党支部、教代会、校监委的权责和作用,也将校务公开明确地写进章程,不但规定了公开的内容,更规定了校务公开的程序和具体方式。在外部监督中也明确了“学校要听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学校的决策与运行更加透明,体现了民主公开的原则。

总之,学校章程的制定凝聚着学校每位教师的智慧,每个人都是章程制定的参与者,章程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上报教育局主管部门核准后,已成为学校工作必需遵守的准则,指导着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保障着我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当然,没有对章程的尊重,没有形成章程执行的机制,再好的章程也将成为一纸空文。下一步,学校将依据章程对校内相关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建立健全章程实施和监督机制,树立章程的权威,确保将章程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

令川学校 2017年11月14日

篇2: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xx县教育局:

根据《xx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及周教通(XX)号文件要求,现将我校开展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汇报如下:

一、各学校制定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做法和成效。

“没有调查就没有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经验总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新型学校管理的关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可以说,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度变革上,而制度变革的核心是如何对上、下级,社会,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

我校按照这一指导精神,将学校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对长期存在的上级、周围相关部门对学校管理和教育实践活动干预过多,以及服务单一化、僵硬化等弊端而提出的改革思路,目的在于突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专业技术指导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而客观地了解社会、家长等各阶层的反应,以学校教师人事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过多现象及去行政化实践探索作为问题着力点,重点分析和探讨去应对上级,周围相关部门对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现代制度发展建设研究提供保障。

二、推进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公办学校政府办,公办,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怎么管学校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发文件、一手包揽,从校长任命到教师选聘,从学校制度建设到学校评价都是上级说了算,结果各学校千人一面,同质化思想十分突出,没有结合学校实际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更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办现代学校的制度管理的多元化需求。

绝大多数人认为章程的制定能否解决当下的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主管部门管得太多,学校自主权有限”“校长任命制,专家办学特色不明,校长过分依赖主管部门”,学校“管”得太死,章程制度没有激活教师积极性。教师对于“论资排辈”,绩效分配“大锅饭”现象很是不满。部分家长和教职工也觉得管理主体单一,缺乏建构社会和家庭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

三、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些想法。一是认真学习现代学校制度,用一揽子制度变成自觉行为,管理成本会逐渐缩小,机制的效益会很高;章程制度科学的讨论制定,广大教职工独立而富有奖励性的公开参与讨论,将群贤的意志转化为大家自觉行为,充分体现民主治校的思想。

校长应倡导将现代教育制度中的人事权下放、经费包干给学校意味着对校长发出了以下五个挑战:.挑战校长的法律意识操作基础,校长是否有依法办学,接受民主监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民主意识,校长能否实行民主管理,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好学校;挑战校长的责任意识,校长是否有向政府负责,向社会负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办学智慧,校长是否具有办学能力,能把一所学校办成好学校;挑战校长的创新意识,校长能否运用教育智慧,以创新思维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一句话,校长愈来愈不好当了。

当然要推行现代学校制度章程路还很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前提是上级主管部门松手,简政放权,去行政化,减少基层干预,实现“管、办、评”分离,从多方面提升管理效能和教育质量。

xx镇中心学校

篇3: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学校制度的宏观运行包括制度的建立、制度的实施(制度的执行和制度的遵守)、制度监督机制、制度的实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制度文化包括两个层面:制度、制度意识。制度意识是制度主体关于制度客体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是制度文化最内在的深层因素,在结构上分两个层次:制度心理(感性认识)和制度思想体系(理性认识)。

一、学校的制度建立与制度意识的培养

学校制度文化的制度层面应当包括国家或政府机关所颁布的与学校及其成员直接有关的法律、章程、守则和规定,如《教育法》、《教师法》、《教师工作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也应当包括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制订的规章制度、惯例及仪式等。

1. 就学校的“制定法”而言,从制度程序上讲,要充分发扬师生民主,倾听师生意见

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要来自于学生,经过学生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关于教师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要来自于教师,然后经过教代会表决通过。这样师生有了来源自己又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更易于自愿遵守。这个过程是一个充分民主的过程,也是培养师生制度意识的过程。

2. 从制度的原则和内容上看,应当立足服务于每位师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关注每位师生的快乐及相互传递快乐的过程,关注每位师生潜能的挖掘,关注教育教学的细节,重点是细节的深化,体现制度的价值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兼顾创新、全面与开放,体现团队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包括“青蓝工程”、“师德标兵”、“优秀党、团员”、“优秀教师”、“校园之星”、“例会制度”、“优秀教师研究课制度”、“名师工程”、“学生自律手册”、“教职工自律手册”等等。这样的制度,体现着人本价值,有利于制度主体(师生、干部)对制度的遵守,有利于制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制度的执行和制度的实现。

3. 应注意制度的系统化

制度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施行的制度文件进行归类、整理和编纂,使之集中并做一系列整合工作。它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制度汇编,二是制度编纂和修订,三是制度清理。前两种是基本方法。制度汇编是把学校已经施行的制度文件按照一定的日期或标准进行系统的排列,汇编成册。制度编纂和修订是指对散见于不同制度文件中的属于同一个问题的归类,进行审查修改、修订补充,编纂成具有完整结构、统一的制度文件。制度清理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一定时间和范围的制度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制度效力的活动。以上这些活动是制度主体对制度客体的认知,有利于制度主体制度意识的培养。

二、学校制度的实施与制度意识的培养

1. 学校制度的执行

学校制度的执行要有适合的环境,内部环境是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需要有制度意识,外部环境是指管理者运用人文精神与被管理者共同创造出的和谐的氛围。

(1)在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中,坚持用正确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和教育学生,努力形成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热情关怀,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把教师的关怀送给每一位学生。

(2)在教师管理制度的执行中,尊重教师,发扬教师的主人翁精神,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教育创新,尊重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努力形成宽松的环境、民主的氛围,让学校充满生气和活力,充满温情和激情。

(3)在领导干部管理制度的执行中,领导要尊重下属,鼓励和支持下属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开展民主生活会,使领导干部从严要求自己,做到廉洁自律。形成领导干部读书制,让干部在自我提高中不断“充电”,提高个人素养和领导素质。

(4)在制度执行中,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将“个人价值”与“学校价值”融合起来。任何制度的执行只有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真正彰显制度的公正。尤其是在职称评审、聘任、评优树先、助学金发放等师生关心的问题上,要实行回避制度、公示制度等,阳光操作,公开透明。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学校领导者要积极为每位教师搭设学习、科研和展示的平台,努力为每位教师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为其自身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其在这个平台上秀出自己的风采,炫出自己的个性,把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命运共同体”,使教师以主人翁的心态关心学校,投身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寻找公开课的机会,为晋升职称的教师提供机遇,为优秀教师联系教研员,为“充电”提供“电源”为有条件参加各类比赛的教师创造条件,拓宽发展的空间,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的管理者还要针对教师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特点实现分类指导,注重培训实效,关注教师的真实需要,不仅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关注教师个人生活的情感、需求和生命体验,运用价值引领机制,激发其内在动机。

(5)制度执行的其他条件———和谐。和谐环境是师生赖以生存的家园。和谐是师生发展的最佳运行状态,以制度的实施凝聚精神,以精神凝聚风气,抓学习,抓教风,抓思想,抓纪律,提士气,构建学习型学校。学校管理者应注重换位思考,想他们所想,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鼓励教职工积极进取,营造和谐氛围。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大家没有压力,没有顾虑,有的只是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循序渐进的有序规程,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2. 学校制度的遵守

(1)“守法”。

管理者要带头“守法”,要深谙“人文管理的艺术”,懂得管理不是简单地用冷冰冰的制度驭人的过程,而是用人去影响人的艺术。因此,在制度意识中嵌入人文管理理念,坚持“刚柔相济,目中有人,尊重人格,情感凝聚,注重文化,仁者爱人”的工作原则。被管理者也应有心理回应,学会换位思考,有主动“守法”的制度意识。因此,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术和人格为基础树权威,强调为人服务讲法规,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作用,重视人的能动性和自我完善,努力改变工作作风,平等待人,以理服人,有意识地培养被管理者的制度意识。

(2)“违法”。

学校对违反制度者设置“热炉”,以批评教育、谴责、惩罚等方式增加其违反制度的成本,维护了学校制度的权威,教育了制度的主体,使之增强了制度意识。

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不仅发挥了制度的作用,实现了制度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制度主体的制度情怀,增强了对制度的理解和自觉,使制度的遵循成为了制度主体的自我意识的要求。

三、学校制度监督机制与制度意识的培养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制度监督机构,如纪检委或纪检组,监督学校制度的执行,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既能保证学校制度的有效执行,又能培养和提高制度主体的制度意识。

篇4: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一、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基本情况

1.全力备战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认真准备区教师风采大赛

11所农村学校全面重视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工作,每个学校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的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和监督考核机制来备战此次测试。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教师自学为主,学校定期集中考核;有学校统一下发学习资料,教师统一学习、参加考核;有以青年教师为学习主力军,总结概括理论、学科知识要点,将知识重点共享他人。

2.教师档案袋建设起点高

2007年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针对教师档案袋建设进行了两次分组培训,会上区属中小学校将各自在此项工作上的经验、成果作以交流和推广,同时展出各自有特色的教师档案袋。在这次调研期间,我们将学科优秀教师档案袋带到每个农村学校,并组织教师对范例进行翻阅学习。

3.校本培训扎实开展

农村学校每学年或每学期初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每周有固定的校本培训时间,内容多为集体会课(集中备课、上课、听评课)、教学研讨、德育培训等,每类培训隔周进行,教师学习笔记完整。校本培训从计划、实施到总结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过程性材料能充分反映出学校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

4.教师叙事研究成果显著

2005年长春市在中小学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活动,汽车区教育局根据市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号召全区教师进行叙事研究,促进教师通过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来提高专业化水平。农村学校将教师叙事研究汇编成册,每年都有一本成果集。

5.骨干教师成绩突出

西新小学在骨干教师培养和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方面制定了"6个1":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业务讲座;进行一次骨干教师论坛;写一本自学笔记;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研讨课;帮带一名教师;每人承担一项课题。该校五名教师参加长春市"区农村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其中3节课被评为区一等奖,2节课被评为区二等奖。

二、 存在的问题

11所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中3所学校原属外县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没有切实可行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机构指导其"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建设,导致农村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开展不深入。

1.区开展的教师风采大赛活动主要包括上课、说课、答辩等环节,农村学校自感教师自身素质不比局属各学校教师,有的农村学校对市级测试工作后期的区教师风采大赛活动热情不高。

2.每位农村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袋,但由于教师对个人档案袋缺乏深刻的认识,且没有及时收集汇总个人素材的习惯,导致一些教师档案袋过程性材料少,体现不出个人或学科的特色。

3.每个农村学校都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校本培训内容,但由于早前没有正规的监督评价机制指导其工作,使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过程性材料不完整,痕迹不明显。

4.教师对叙事研究体裁认识有误,多将叙事研究写成论文、课后反思等。

5.在此次调研期间,农村学校无区以上级骨干教师,多为校级骨干教师。个别学校对骨干教师没有提高培训计划,同时也缺乏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的管理机制。

三、建议

篇5: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广河县买家巷学区 2017年11月8日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情况教研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我学区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及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化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实现我学区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的飞跃发展的奋斗目标,现将我学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章程建设基本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学区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文件精神,结合我学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制度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学区“强责任、转心态、变作风”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全学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营造了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态度,规范了教育教学工作行为。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及时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负责人为成员的制度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制定了《买家巷学区管理办法》,及时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步骤。三是对开展制度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从增强责任心、推进制度建设、完善机制和加大问责等方面明确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领导小组对学区各项制度进行认真整理和登记,对原有的不适应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结合当前工作的发展形势,新制定了《师德师风》、《教学工作》、《安全、体育、卫生》、《校本教研》、《远程教育、实验室、图书室》、《后勤、宿舍、食堂》、《财务管理》等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力求切实可行。在各项制度的修改完善工作中,涉及到人事、财务、师德师风等各方面,本着适用、可行的原则,共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并且做到重点制度上墙,组织教师利用业务学习等相关时段进行集中学习,以求人人负责,做到心中有数。

(三)切实做好立卷归档工作

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区委会的指导下,领导小组对各项制度作了立卷归档,便于制度的废、改、立和落实查询。

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观念引领——建起先进的制度观念基础 学区利用全学区教师大会、各校例会、年级组、教研组会议等形式,宣传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县教育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专著、名校实践经验等,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制度建设对推动学校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快速发展的必要性。

(二)重点突破——部分重大制度取得实质性突破

制定《广河县买家巷学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施方案》,根据方案逐步推进,完善《广河县买家巷学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章程》,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支持的新型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学区民主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教代会制度、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现代课程制度、制订全员岗位职责等关键性制度,全面激发学校活力。重点突破以下几点:

1.建立现代学校民主管理制度 继续完善学区的规章制度建设,使各校从校长到教职工,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区域,事事都能有章可循。加强在组织各类教育活动中实施分层管理,坚持有分有合,管理到位,避免管理上的“一刀切”现象。通过“项目竞标”的方式创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项目管理,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发扬主体精神,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建设。

2.建立现代学校绩效分配激励制度

创新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着眼于进行学校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的改革。深化以教职工管理为重点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重能力、重实绩,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用人机制,增强教职工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修订相关的内部配套制度。完善学区内部管理制度,重新修订与现代学校制度不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党务、校务、教务、德育、教科研、师资管理、总务、财务等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点面结合——紧贴中心全面铺开。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非一日之功,必须按照“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全面铺开”的思路进行,制度经过精心设计一旦确立,就应当有它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运行过程中可能仍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要进行适当的微调。试点成熟的制度经验需要转化为更大面的共享成果,试点上的经验在面上推开,面上的问题在点上得到解决,形成点上突破,面上覆盖,质上提高的良性循环。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学区已经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开局,学区及下属各校的各项制度已制定和修订完毕;各项事务负责人及广大教师已明确了自己的相关责任,每项工作都稳步开展和推进着。

篇6: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一、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基本情况

龙海市港尾中学位于东海之滨、闽南名山南太武南麓,校园接壤208省道,毗邻漳州港,交通极为便利。周边有美轮美奂的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绿草如茵的南太武高尔夫球场、古老威严的南炮台、充溢着南洋风光的普照禅寺……美丽的风景,为学子们在繁忙的课堂生活之余钻研本地的历史文化、体会闲暇与惬意提供了便利!

学校创办于1956年,前身是诞生于60年前的海澄县中心小学附中,亦称港尾附中。1957年秋发展成为独立建制的海澄县第三中学。1958年8月,易名为“海澄县第二中学”,亦称“海澄二中”。1960年8月,海澄县与龙溪县合并为龙海县,学校改称“龙海县港尾中学”。1970年8月,学校开始招收高一年新生,从此步入完全中学行列。深远悠久的办学历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学校丰富的人文内涵。经过几代港中人的努力,在新时代里,学校继续焕发青春活力,2001年4月继一中、二中后成为龙海第三所省级达标校,2006年12月被确认为二级达标校。

学校服务区范围:义务教育年段招收港尾镇辖区适龄儿童,主要有梅市村、汤头村、上午村、省山村、古城村、卓崎村、斗美村、浯屿村、格林村、城外村、沙坛村、考后村等;高中部面向全市招生。

二、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

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目前共有:《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安全检查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事故管理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安全会议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卫生管理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主要负责人安全履职报告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安全隐患整改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应急管理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安全事故台帐制度》、《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及事故责任追究制暂行规定》、《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特殊安全工作制度》、《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外宿学生管理暂行规定》、《校园周边治安整治协调工作机构》、《人防、物防、技防控体系》、《龙海市港尾中学学校校园常规管理实施细则》、《龙海市港尾中学学生日常行为准则》、《龙海市港尾中学学生违纪处理办法》、《龙海市港尾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分细则》、《龙海市港尾中学教工行为准则》和《龙海市港尾中学教育常规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规范,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和谐高效。

三、检查和评估目的

通过检查评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和适用性,使的学校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持续改进,与时俱进,实现源头防范。

四、检查评估依据

根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市各项关于学校的教育法规、教育制度的要求进行。

五、评价范围

1、学校涉及全体师生安全的主要规章制度。

2、学校规章制度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主体及体系内各设施、设备。

3、学校规章制度执行和适用情况

六、检查评估领导小组 组 长: 刘跃明

副组长:蓝金兴

成 员: 各科室主任及副主任

七、规章制度执行及适用情况调查:

1、安全制度规程充分性检查

目前学校的各种安全规章、责任或制度管理文件有 46项,基本覆盖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各个方面,按《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福建省学校安全工作级别评定标准的要求和我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安全信息员职责、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会议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目标责任制度、事故管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主要负责人安全履职报告制度、安全隐患整改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隐患治理专项资金使用制度等基本符合学校管理要求,但对于寄宿生的管理尚需规范的制度,特别是寄宿生违反学校住宿规定的具体处理处罚办法尚待制定。

2、安全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调查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记录和现场查看,学校对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制度规程的执行情况良好,主要体现在:

学校保卫科按要求设置:有专职保卫干部、专职保安、专职的门卫,另学校安排有兼职保卫干部和寄宿生的生活管理员,人员符合上级规定,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

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了各种安全制度、安全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建立了各种档案台账资料,完善、规范基础管理工作。

制定了各种事故应急救援措施或安全预案,各种应急物资配备充足到位,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

对新入职教师有安全教育,并开展全员安全上岗培训,对广大师生有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学校设有专门的安全教育宣传栏。

特种作业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证,持证上岗率 100%,并按时进行复审。对学校安全设施、体育用具等都进行了定期检验,各种安全保护设施完好有效。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整改隐患。按期组织职工参加职业健康体检。

安全管理绩效良好,一年来没有发生火灾、设施设备、交通、严重打架斗殴、重大伤亡等事故,实现了学校安全目标。

3、安全制度规程适用性检查

检查组对属于学校的安全管理和安全规程内容进行了全面检查,基本上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可继续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安全教育制度中的“严禁学生学骑自行车或摩托车上路”这样的规定,对于中专生来讲是不适应的;事故管理制度中事故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依据《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这项不适用于中专学生,中专学生应有中专生的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这些措施要进行修改。

八、检查评估结论:

学校对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规程遵守情况良好,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基本适用,但部分安全生产职责、规程需要修改。

篇7:学校“三风”建设情况

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要想建设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三风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

为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环境,我校开展了“三风建设”系列活动,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和灵魂。校风则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校风是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年来,校领导加大力度对师德师风、校纪校风和学风的整顿,要求创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建立书香班级,书香办公室,提高教师的教风和学风质量,加大对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和自身修养的提高,要求教师写论文,写反思。通过校风教育,使师生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建立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步树立了珍惜美好的学习时间和生活条件,以爱学习、会学习为荣的良好习惯,学校的学习风气日益浓厚,促进良好的学校育人氛围的形成。

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确保经济建设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持续高速稳定的发展,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学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三风”建设。

1.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引导学生把做人放在首位,只有学生的文明习惯形成了,精神面貌改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学生自然会有求知的渴望和内驱力。要努力把握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让人人获得成功。面对后进的学生,首先老师要关心和爱护,其次要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从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入手,实行分层教学,分层达标,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成功的满足,取得不断进取的力量。

篇8:双城市土壤耕作制度建设情况调查

我市从2007年开始建立以深松为主体的松、旋、灭相结合的土壤“三三轮耕制”, 其基本内容是:深松、旋耕、灭茬原垄种三种作业方法在同一块地上三年轮耕一个周期, 即第一年进行深松整地, 第二年和第三年进行旋耕整地或灭茬原垄种, 第四年再进行深松整地, 以此类推。

我市现有耕地面积340万亩, 其中旱田面积320万亩, 按“三三轮耕制”要求, 每年应完成深松整地100万亩。2007年和2008年我市通过场县共建、县企合作, 并充分发挥本地现有深松机具作用, 每年各完成深松整地100多万亩, 灭茬起垄和旋耕整地面积200多万亩, 达到了“三三轮耕制”的 要求。

我市深松整地主要有三种作业方法, 一是引进农垦全方位深松机进行超深松整地, 深松深度为35~40cm;二是引进哈市红日机械厂生产的间隔深松机先进行垄沟超深松, 然后再用深松联合整地机进行垄台深松, 垄沟深松深度在35cm以上, 垄台深松深度在25cm左右;三是应用深松联合整地机一次完成灭茬、垄台、深松、旋耕、起垄、镇压等多项作业, 深松深度在25cm左右, 深松整地主要在秋季进行, 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 纳秋雨为春用, 深松整地配套动力一般为100马力以上拖拉机。旋耕整地和灭茬整地大多在春季进行, 旋耕整地配套机具为80~100马力拖拉机配套双轴多功能整地机, 一次完成灭茬、旋耕、起垄、镇压作业, 作业耕深为16cm左右;灭茬整地配套机具为中小马力拖拉机配套灭茬机进行, 作业耕深为8~10cm。

二、我市土壤耕作制度建设取得的实效

我市自建立土壤“三三轮耕”制度以来, 现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耕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大型机械深松整地, 打破了犁底层, 加深了土壤耕作层, 改善了土壤水、肥、气、热状态, 协调了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 为作物根系创造良好的地下生长环境, 作物长势是根深茎粗叶茂,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建立了“土壤水库”。经过对深松整地跟踪测试, 深松地块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3个百分点。我市深松整地面积已达200多万亩, 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0%, 建立起了一个“浩大的土壤水库”, 对抗旱保墒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抢农时、增积温, 苗全、苗齐、苗壮, 通过秋季深松整地, 达到待播状态, 第二年春季土壤寒气散发快, 地温明显高于未深松地块, 可以适时早播、抢积温。秋季深松整地地块, 苗性明显好于未整地地块, 苗全、苗齐、苗壮。

四是提高作物产量,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增加农民收入。经过测产, 深松地块比未深松地块玉米单产提高124kg, 增产幅度为19.3%。在去年遭受严重夏伏连旱的情况下, 粮食总产达18.5亿kg, 创历史最高水平, 深松整地功不可没,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是深松整地方法和配套机具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农垦375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全方位深松机进行超深松整地, 虽然能彻底打破犁底层, 但作业环节多、成本高。松前灭茬1次, 深松一次, 松后耙2次, 起垄一次, 镇压一次, 需6次作业才能达到待播状态, 亩生产成本在50元左右。这种机具只适合麦豆产区软茬地块作业, 不适合玉米产区硬茬地块作业。用本地10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深松联合整地机, 虽然一次作业可完成灭茬、深松、旋耕、起垄、镇压等多项作业, 而且亩生产成本较低, 只有22元左右。但深松深度只有25cm左右, 不能彻底打破犁底层, 土壤板结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因此, 对深松整地方法和配套机具是下一步工作重点研究、探讨和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二是深松整地补贴资金问题。要真正打破犁底层, 必须进行超深松整地, 深松深度必须达到35~40cm, 亩生产成本在50元左右。国家给予深松整地补贴只有5元/亩, 只占深松整地生产成本的10%, 只是杯水车薪。为真正调动农民深松整地积极性, 必须提高补贴标准, 补贴比例要达到50%以上。

三是玉米主产区秸秆量大, 倒地难问题。我市地处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 是玉米主产区, 每年玉米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 所种植的品种都是高产晚熟品种, 活秆成熟, 收获时秸秆含水量大, 一般亩产玉米秸秆2~3t, 秋季深松整地时, 组织难、倒地难、费用高问题非常突出。人工倒地, 由于秸秆量大、含水量高, 又无处堆放, 农民不愿意干, 只有雇人、雇车花高价钱倒地, 亩费用50元以上。用玉米联合收获机进行秸秆粉碎还田, 虽然省工、省力又加快了倒地进度, 但存在着整地质量问题。秸秆还田后进行整地, 秸秆全包裹在垄体内越冬不能腐烂, 给土壤保墒和第二年春天播种带来了问题。因此,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地倒地和秸秆还田后整地,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篇9: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18-03

教育发展实践证明,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建立独立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时代和社会所需,也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有鉴于此,为了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课题组成员对相关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以对建立独立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起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研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课题组成员在查阅相关文献和教师资格认证政策制度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对象,并设计调查表(仅在中职学校范围)和调查问卷。选择了南宁市7所中职学校(其中包括3所民办职校)、1所含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综合性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中职学校校级领导、中职学校教师、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共三大类问卷。共发放问卷348份,经过整理和筛选,剔除回答不完整以及回答一致的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96.6%。其中大学毕业生176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师范类毕业生78份,非师范类毕业生90份,有效率为95.5%;中职学校共发放问卷172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中职公办学校领导23份,专业教师75份;民办学校领导9份,专业教师61份,有效率为97.7%。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中职学校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经统计,以上7所中职学校2013年教职工总人数为109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79人,管理人员55人,其他人员160人。为了解中职学校教师基本情况,课题组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分为八大项,33个小项,主要涉及职工结构、学历构成、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等内容。数据汇总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中职学校教职工总数在增加,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在不断增大。从职工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的71.9%,兼职教师占28.2%。从学历构成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74.7%,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5%。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情况分析,各职校新进教师必须全部上岗培训,开始注重教师专业化培训、企业实践、为企业和周边社区服务,更能体现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是开始重视培训兼职教师的理论知识。从教师资格证来看,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总数为900人,占年末教职工总数比例的82.2%。因为南宁市的职校基本上从普通中学转化而来,所以普通中学教师资格证所占比例达48.33%,差不多占了一半。中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占51.1%,另外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占0.5%。从职业资格证来看,公办中职学校比较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民办学校因为教师流动性比较大,在职业资格证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总的来说,获得中级证书的中职教师比例占了61.1%,能获得高级证书的教师占17.5%。如果按教职工总人数来计算,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总数仅占42%,比例有待提高。

(二)中职学校问卷调查情况

1.针对校级领导的调查问卷情况。本次中职学校校级领导问卷调查中,在对现有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行了解时,77.8%的校级领导认为现有的教师资格终身制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54.2%的校级领导认为中职学校教师制度建设滞后,缺少对中职学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具体规定。在怎样发挥中职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作用的调查中,87.5%的校级领导强调实行培训制度化,每5年在师资培训中心分别进修一次;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去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参加企业培训;将教师在职培训与教师资格、职称评定、地位待遇相联系。在询问中职学校教师应有几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时,50%的校级领导认为应有3-4年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45.8%的校级领导认为应有1-2年,4.2%的校级领导认为要有5-6年的实践工作经验。95.8%的校级领导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实习指导教师都应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只有4.2%的校级领导持相反意见。在讨论是否可实行多样化的教师资格证,100%的校级领导赞成设置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特殊资格证,另有20%-30%的校级领导还希望设置因师资短缺问题的临时教师资格证以及从外国聘请的“外籍教师资格证”。100%的校级领导认为职校专业教师短缺的原因是专业教师福利待遇低宁肯进企业。在询问对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看法时,83.3%的校级领导认为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最重要的。假设在我国中职学校实行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只有25%的校级领导认为改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主要途径排在最前面的应是建构多元教师资格评鉴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资格评价标准,强调教学的专业性;建立教师资格认证的配套制度与措施。

在征求“作为中职学校校长,您对我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何具体建议”的问题中,笔者将建议归纳为以下几点:(1)具有高中教师资格证应转为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确认),对部分企业工作有丰富经验专业教师适当降低认证标准。(2)希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及人员管理,重视落实该项工作,形成制度,纳入法规管理。(3)应注重教师专业性的因素、实践能力、生产经验。(4)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突出的问题:由文化课教师转型的教师实操能力不足或欠缺;从企业行业聘请的人员普遍欠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欠缺,所以尽管实际操作能力不错,但表达能力,教学的基本规律、方法的短板导致他们的上课吸引力不够。这两个方面都应引以重视。

2.针对中职教师的调查问卷情况。在所设计的中职教师调查问卷中,20-30岁的教师占18.5%,31-40岁的教师占55.6%,41-50岁的教师占22.2%,51岁以上的占3.7%。参加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占33.3%,11-20年的占44.4%,21-30年以上的占20.4%,31年以上的占1.9%。1.9%教师拥有硕士学历,90.7%的教师拥有大学本科学历,7.4%拥有大专学历,学历都达到中专以上的水平。拥有高级教师或高级讲师职称的教师占20.4%,中级或讲师职称占50%,初级职称占22.2%,无职称的教师占7.4%。在问及是否支持在中职学校建立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方面,77.8%的教师表示全力支持,1.9%表示不支持,14.8%表示无所谓。“双师型”教师占53.7%,但在“双师型”教师中,只有27.8%具备在企业工作的经历。38.9%认为自己的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58.5%认为发挥仅一般,5.6%认为难以充分发挥。88.9%肯定学校经常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近三年参加过三次以上培训的教师达50%,其中31.5%认为效果很大;参加1-2次以上的教师占42.6%,其中13%认为效果很大。中职学校教师认为专业教师短缺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教师福利待遇低,他们宁肯进企业;其次是学历资格标准的限制和继续教育培训的缺乏。74.1%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资格认证低效具体表现在教师资格认证方式不能有效审核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24%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不能有效反映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性,1.9%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现有的教师资格证书缺乏有效的预测效果。77.8%的教师同意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应与定期的专业培训、教学考评、修满教育课程的学分以及评职称挂钩,并以此促进教师的成长;同时50%以上的教师认为,当所在单位有着同样资历层次的教师拿到比自己高的工资奖金时,都表示替他们高兴,并表示自己会更加努力。75.9%的教师赞成在中职学校建立兼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中31.5%的教师说明自己所在学校是通过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吸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或能工巧匠等方式引进兼职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中,第十四条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据此征询是否国家采取法律法规等措施实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结果显示85.2%的教师赞成,11.1%的教师持不赞成态度,还有3.7%的教师认为无所谓。如果在我国中职学校实行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只有37%的教师认为需从教学标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考虑,且多数不赞同从社会交往能力去认证教师资格。

在征求“作为中职学校教师,您对我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何具体建议”的问题中,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1)增加中职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条件,如专业能力、企业工作经验、专业操作技能能力。(2)明确教师资格有效日期,设置期限为5年,再重新确认教师资格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3)增加教师工资等福利待遇,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相结合,提高社会对中职教师的认同度。(4)建立中职教师资格认证破例制度,一是针对专业技能高(如持有高工或高级技师)但学历未达标本科或中专高龄的教师;二是针对非师范类专业但中职学校又特别缺乏的专业教师;三是针对从企业行业聘请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

(三)师范类、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调查基本情况

在所设计的师范类、非师范类准大学毕业生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女生占绝大多数,共计142人,占总人数的84.5%,男生仅占15.5%。经调查,在这些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中,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考取任何教师资格证,获得普通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占30.4%,仅6.6%学生的考取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89.8%学生认为校领导重视学生去考教师资格证,因为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培训时间基本上是1-3个月,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校领导对大四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采取不干预的态度。51.1%的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目的是热爱教师这门职业,38.1%的学生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以上调查表明,教师资格证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比较大。

在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基本上是教育学考试、心理学考试以及普通话测试,笔试、普通话测试过关后,再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和体检过关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但这种考试方式过于笼统,既没有时间限制,更不利于中职学校选拔专业教师。在这次问卷调查中,64.3%的学生认可现有的教师资格认证方式,只有1%的学生持不支持态度,可见学生对教师资格认证的意义暂时还没有一定深度的认识。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起点,51.7%的大学生赞同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更具体化,需涵盖职业道德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育教学知识专业化、教育教学实践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证终身格局,61.9%的学生希望打破终身格局,赞成逐步推行5年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在涉及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这个问题中,根据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所给的四个答案都可入选,因此学生仅从字面上即可找出答案,但如真的想成为中职学校的教师,那么“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则是最佳答案。68.8%的学生认为中职学校有必要设置教师专业标准,并且认为教师专业标准是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基础和依据,能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能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由此看出,大学生对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的认识虽不成熟,但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中职学校教师应有的水准还是有着很清晰的概念。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制定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应以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为基础

从调研可知,中职学校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相应的文凭学历,具备承担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职业经历或经验和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专业素质。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不管教师如何分类,任何教师都应具备职业教育特性,必须掌握所教班级的相关行业专业基本知识和行业专业能力。其次,中职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在学历方面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在专业能力认定方面可以提高要求。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是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关键,这样可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价值取向。另外,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认证制度强调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还应重视教师师德等基本要求,如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常规等方面的培养。

(二)明确中职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主线

中职学校教师应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中职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包括入职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一方面,根据我国中职学校实际情况,入职资格可灵活放宽,可引进中职学校毕业留校、高职院校或者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以及从行业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先缓解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现象,再通过教师资格考证培训、考试和考核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应严格审核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按照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以及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中级实习指导教师和初级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定要求,达到合格才能给予中职学校教师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促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

(三)完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教师评聘、绩效实施的前提

1.更新中职学校教师资格。我国部分中职学校是普通高中或者普通初中转化而来,其中大部分教师仍持有当初的普通中学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这既不利于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岗位的成功转型,也对成功转型教师今后的职称评定和任职产生影响。另外,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推行5年一周期定期注册,应打破教师终身制。

2.教师资格认证与教师评聘一体化。以往教师评聘一致的做法偏离了择优聘任的目标,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终身教育观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完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如对教师资格证书采取年限政策、按照中职学校生师比增加中职学校教师的人事编制等。笔者建议,建立教师资格认证与教师评聘统一的社会机构,提高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职业教育工作质量。

3.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先实行“双证书”资格标准。“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成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专家,还要成为职业道德的表率,因此“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除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外,还要有行业企业的从业经历,这样才能提高中职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建立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有益于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益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益于教师的评聘机制建设。通过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渠道,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定会有一个质的变化,这样就更易实现中职学校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查吉德.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R].北京: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课题组,2009:44

[2]曹茂甲.我国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评述[J].职教通讯,2012(13)

上一篇:我为新时代献礼征文四年级下一篇:移动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推动花园城市经济发展 打造绿色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