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2024-05-03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精选6篇)

篇1: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的全部职能的有效实现,一方面要看能否正确地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看采取什么方法去达到目的,因此,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对什么是教学方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教学工作方式的总和,也有的说是教师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的途径,有的说是教学内容的形式等等。一般地说,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在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工作方式,借助于这些工作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并可以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简言之,教学方法就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而协调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它包括着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双方的活动,但教师在组织安排学生活动时,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内部的和外部的两个方面。所谓内部的,是指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这种认识活动是由学生完成的。正是学生的这种认识活动,才是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主要条件。所谓外部的,是指教学活动的外部形式。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可继承,又是发展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自古以来,各个时期的教学任务,虽有不同,但都离不开知识教学和能力的培养等,只是侧重点不同。所以对完成这些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可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前进,不但对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且近代以来,生产力和自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提供了使用一些先进教学设备的条件,特别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如在教学中逐步加强学生认识的独立性,从而使自学的成分更多地进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所以我们在继承有效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予以完善并不断地有所提高。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任何方法都不能够永远同样地认为永恒不变,永远有益和永远生效的,这完全是自然的道理,教育学是辩证法的科学,绝对不允许有教条主义存在。”

由于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所以必须区别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但教学的实质主要是在于教学是师生的相互作用,没有这种相互作用,也就没有教学,如果教师讲课不考察学生的条件和活动,那就谈不上教学。同样,如果只是学生自己学,没有教师专门组织的活动,那也谈不上教学。因此,进行教学就必须有教师的活动(教),也还必须有按照教师的目的组织的学生活动(学)。如果教与学互不干涉或截然分开,不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无法进行教学研究。学习方法决定于学习的对象和讲授方法,反过来,讲授的方法 必须要适合设计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弄清楚教和学的关系,才能分别对教和学进行详细的研究,而且始终要考虑到二者在教学方法中的连带关系。本章就是在这个前提下,着重论述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

方法,即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便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培养学生智力、能力、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而采用的方式方法。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依赖于教学科目内容所表现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科目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历史课的教学方法,既有教学论所谈教学方法的实质、特点,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才能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

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就其教学过程来说,可以区分为感知理解教材的 方法以及复习、巩固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等,本章则着重论述感知理解教材的方法,至于历史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学习成绩的检查等,另有专章论述。

中学历史课堂讲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生动地、形象地、富有感染力地讲述历史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因而是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有过去性、具体性及综合性等特点,所以只有通过教师对史实的讲述,学生才可能系统地了解完整的历史过程形成历史的表象,进而向概念的认识发展,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教师讲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并通过对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内容的讲述,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和教育。讲述法适用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因而在课堂教学上广为运用。

讲述法又可分为:

1.叙述。叙述是指历史教师按照历史年代的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有头有尾的具体讲授。这种方式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历史教材,如主要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经过、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每一历史事件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来自于具体的情节,情节可以说是历史的血肉。而叙述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对情节的发展变化有着生动、具体、形象的介绍和较为全面的交待。

叙述的内容来自一定的史料。而教师要把这些史料讲得既生动形象又有条有理,就必须对叙述材料进行组织和安排,特别是要安排好叙述的层次和中心。历史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中口头叙述的创造者,就需要在备课和讲课时,把讲课的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英国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艺术家的道路以最明白、最确切的形式表现着基本上合乎理想地属于一切生活的道路。我们从此引出一个结论,即最好的教育道路是这一思想最有效地得到应用的道

路”。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象文学作品通过叙事的结构来反映主题一样,进行有情节、有头尾、有起伏的安排。因此,叙述也称为“叙事性的叙述”或“故事性的叙述”。

我们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结构:①起点;②进展;③ 发展的最高潮;④后续;⑤结局。在具体叙述时,“起点”要交待清楚,并有吸引力;“进展”要有条理,展开矛盾;“高潮”要把矛盾斗争的顶点充分讲清;“后续”要简要交待矛盾的解决过程;“结局”要明确。

例如,讲授《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起义》一课的“贞德领导的抗英斗争” 一段内容,是以1415年英军诺曼底登陆,百年战争再起为背景,把法国女英雄贞德抗击侵略、保卫国土的事迹作为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主动英勇抗击英军入侵的突出代表。教师在运用叙述法讲授这一段历史时,先要以介绍贞德的生活时代为起点:

“贞德出生在法国东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过着牧童生活。她生活的时代正是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从小就亲眼看到了英国侵略军的暴行,听到过法国人民英勇抗敌的故事,使她萌发了爱国思想,经常考虑祖国的未来。”

这样,把贞德的出身放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交待,就比较简明地说出了贞德的爱国思想和行为的由来。而她又是怎样以自己的行动去拯救祖国的命运呢?这就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了。教师接着讲事情的发展:

“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部的门户奥尔良,企图灭亡法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困难当头的时刻,年仅16岁的贞德挺身而出,决心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于是她以宗教为号召,她宣传说,参军勤王就是献身于上帝的召唤。她的爱国热忱和宣传在农村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群众纷纷起来响应她的号召。1429年,17岁的贞德换上男装,带领同乡,费了很大的周折见到了当时执政的王太子查理。处境十分危迫的查理,不得不听从爱国人民的代表贞德的意见,答应给她一支军队,让她去解救被围的奥尔良城。”

这样交待了贞德请缨提锐旅、为国赴沙场的过程,而后就进入高潮阶段,即解救奥尔良的战役:

“1429年4月,贞德女扮男装,披戴盔甲,腰悬宝剑,手执长矛,骑着一匹白色的战马,率领7000名法军向奥尔良进军。5月初,战斗开始,贞德一马当先,奋不顾身,全军将士士气大振,英勇冲杀。5月 8日,在法军内外夹击之下,围城的英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散,被围困了209天的奥尔良城终于解围了。奥尔良的居民倾城而出,夹道欢迎爱国女英雄贞德,并亲切地称贞德为„奥尔良姑娘‟。奥尔良的胜利扭转了战局,法国的抗英斗争开始走向胜利。此后,贞德又率军收复了北方的一些城镇,并向巴黎进军。”

接下来便转入事情的后续和结局,讲述由于贞德的胜利,引起法国封建主的惧怕,一心

要除掉她。在 1430年的一次战斗中,封建主们故意关闭城门截断贞德的后路,使她落入敌手。1431年5月底,贞德被活活烧死在卢昂广场的火刑柱上,牺牲时年仅19岁。

以上的设计,使事情有头有尾,情节有张有弛,内容有主有次。这样来讲授这一段的史实,可以说是浓缩了历史(把法国人民的抗英斗争浓缩为以贞德为代表的斗争,把贞德的抗英事迹浓缩为解救奥尔良这一典型),又突出了历史(突出了法国人民在抗英斗争中的伟大作用,突出了贞德的爱国主义事迹)。

历史教师在运用叙述的方式讲述历史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史实要确凿、典型。教师所叙述的史实,应来自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的可靠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如果以演义、小说等为材料,就违背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例如有人讲“贞德抗英”时,以一些史话书为材料,在讲奥尔良战役时说:“法国士兵一看十来岁的少女贞德都如此英勇,我等堂堂须眉大丈夫,难道还不如她吗?所以都奋勇杀敌。” 这样讲,是没有什么历史根据的,不过是一种文学想象罢了。此外,还要注意要选用具有典型性的材料,即选用的材料,能够突出地反映整个事情的发 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决定性的问题。贞德的故事和传说很多,教学中不可能都讲,而应以奥尔良战役为重点,来突出贞德的抗英活动。

(2)叙述要有系统性。叙述的历史事件,要尽可能讲清来龙去脉,要注意讲清该事件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等问题;也要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叙述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必须是有头有尾的,这样才完整。如讲贞德,从她的幼年一直讲到英勇牺牲,最后给予简单的评价。如果在讲述的中途,主要人物消失了,或者不交待问题的结果,都会直接影响到叙述的完整性。

(3)叙述要具体、形象、生动。所谓把历史讲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的讲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场面。比如讲到贞德遇难,如果只说:“贞德被俘后,被判处火刑,烧死在卢昂广场上。”就显得过于简单、平淡。如果这样讲:“英国侵略者把贞德关在一个铁笼子里面,动用各种酷刑残酷地折磨她,迫使她投降。可是贞德英勇不屈,她义正辞严地说: „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后来,英国侵略者把她移交给教会法庭审判,教会法庭以„妖术惑众‟的罪名,判处她火刑。1431年 5月 30日,贞德被烧死在卢昂广场的火刑柱上,骨灰投入塞纳河中。贞德牺牲时,年仅19岁。” 这样讲,就更加突出了贞德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给学生以具体的历史感受。

(4)叙述时的感情要有感染力。教师在叙述过程中,讲清线索、层次和重点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教师以纯客观的态度去讲授,就不可能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应把自己鲜明的阶

级立场和是非观念,融于自己的叙述当中,以自己强烈的情感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讲贞德被俘后宁死不屈,面对敌人的酷刑义正辞严地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教师的情感应是慷慨激昂的;讲到贞德的牺牲,教师的情感应是沉痛而悲愤的。鲜明的感情,能增强叙述史实的效果,并能加深对学生的感染,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除了上面应注意的问题外,叙述时还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乌申斯基说过:“高明的叙述者叙述事件时,不是把它们说成一种久已过去的事情,而是把它们说成仿佛是他们昨天才看见或听到的事情” ①。为了加强直观成份,就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注意运用直观教具。

2.描述。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历史教师还要对某些典型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特征等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描绘,这就是描述。描述与叙述的区别是:叙述侧重于讲过程和情节,描述着重于讲具体对象的特点。如果与电影相比的话,叙述象电影中一般场面的镜头,描述就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教学中的描述,可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使他们对重要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感受得更为逼真。

教师要运用好描述法,首先是选择好描述的具体对象。这些对象在叙述的过程中,须是有代表性的,须是能使学生通过教师对这些具体对象的描述,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过程和掌握历史的主要特征。可供描述的具体对象是很多的:①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外貌(容颜、服饰等)和内心情感、语言、行为进行描述。如讲《中法战争》镇南关之战,讲冯子材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时说“就在敌人猛烈攻击的危急时刻,只见年近70的老将冯子材,头裹方 ① 乌申斯基:《教育论文集》第2 卷,第192 页。巾,身穿短衣,脚踏草鞋,双手紧握长矛,大呼一声跃出壕沟,率先冲入了敌阵”。②地理环境。对重大事件所发生的地点进行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和特点、城镇的规模和形状等等。如讲《中日战争》的平壤战役,介绍平壤时说“平壤是朝鲜北部的一座历史名城。它南濒大同江,北依牡丹台。城垣坚固,南北绵长10余里,城墙高达10公尺。可以说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③战争场面。对重大战役中交战的双方人数、装备、阵形等情况进行描述。如《中日战争》的黄海之战,“丁汝昌下令迎战。北洋舰队十艘战舰以„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居中领先,其他八艘战船分列左右两翼,作人字雁行阵。日本舰队则排成单列纵队阵形,12艘战舰依次衔尾航进。到中午12点50分,海故开始,顿时„硝烟掩海,炮声震天‟……”。④科技成就。对一些科学发明和创造的成果进行描述,具体介绍它们的形状、结构功用等。如讲商代青铜器,介绍司母戊大方鼎“鼎重875公斤,连耳高133厘米,长是118厘米,宽78厘米。周身有兽面花纹为饰。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铭文。这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⑤生产劳动的场面和情景等也可以进行描述。此外,在展示和运用直观教具(如图画、图片、照片、模型等)时,也要运用描述的方式来说明。

描述法的要求和所应注意的问题,同叙述法是一样的。教师要运用好描述法,须有一定的细节来充实描述的内容。

以上举例中,都对一些具体的情况加以说明。这些情况,要来自于具体的史料,不能靠自己的想象和编造。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描述的对象,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和比较的方法。象古书上介绍北宋的瓷器时,形容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就很形象。

3.概述。概述是以简洁的语言,扼要地概括历史发展的过程。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以叙述和描述的方法来讲授。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是必须讲到的部分,就可以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配合重点问题的具体叙述和描述。概述法的特点是不必有情节,也不强调形象化,只是要求教师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扼要说明历史发展的过程或历史现象的合个方面。

课堂教学中常在以下情况时运用概述的方式:①为了叙述的清楚而对一些问题进行背景性的介绍,或联系旧知识以过渡到新知识时。如讲《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一节,在开始时对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就要进行概述性讲授。②教材中的非重点部分。如《中日战争》中重点是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和威海卫战役,而对日军攻占岫岩、海城、牛庄、营口和田庄台等就可用概述来交待。③一些一般性的介绍。如疆域区划等。④新知识讲授完毕,教师进行本课小结。

运用概述法,重要的是条理要分明,逻辑性要强;尽管简单扼要,也不应丢悼和删去应讲的内容。

叙述、描述、概述这三种方式,构成了讲述法,它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密切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历史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而恰当地选择使用。

(二)讲解法

讲解法是进行分析事实科学论证,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史规律的讲授 方法。其特点是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如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论证。

通过教师对史实的具体讲述,学生了解了具体的历史知识,开始形成历史表象。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讲解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在深入理解历史本质这一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具体地分析、认识历史。同时,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讲解法常常是用于讲授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制度,会议、条约的内容,历史事件的性质及其影响等方面的教材。在具体运用时又有很多方式,其中 主要的是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比。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对象分解为各部分,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综合,是把对象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能截然分开。在历史的教学中,如果不对史实加以分析,就不可能掌握它们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不可能认识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但是,如果只有分析而不进一步综合,也不可能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本质属性得出整体的认识,不可能最终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分析和综合常采用以下的方式:

(1)先提出论点,然后对有关的史实进行讲述,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式也称为“实例论证”。比如讲《世界历史》下册中《农奴制度的废除和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一章,讲到“19世纪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这一子目时,可以先提出“19世纪时,沙俄对外的侵略扩张变本加厉,力图建立一个世界帝国”这样一个论点。然后具体讲述在这一时期,沙俄向北抢夺芬兰,向西攫取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向南夺取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地区、吞并整个外高加索地区,向东侵略并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最后总括:通过强取豪夺,到20世纪初,沙俄已成为一个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殖民大帝国。这样用事实来证明开始时提出的论点。这种方式也适用于阐释一些历史概念和理论问题,如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说明。

(2)先讲述整个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然后依据其过程中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综合、概括,推出结论。这种方式也就是“逻辑论证”。如讲《五四爱国运动》,就先讲述“五四”运动的全过程,讲清运动爆发的背景,讲清运动的参加者以及运动中所倡导的思想。然后进行分析:由于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由于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参加,由于运动中大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然后就可以概括综合出运动的本质特征,即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革命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最后可以得出结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把分析运用于讲述史实的过程中,边讲述边分析,最后综合,得出结论。这种方式多用于对一些历史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措施、条约的讲授。如讲《鸦片战争》一章,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的主要内容进行逐条的介绍和分析,综合其危害和影响,最后得出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从 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讲解,不论采取以上哪种方式,都必须使具体的事实、实例与得出的概念、结论相统一,以便于学生的感受、理解和记忆。这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史实相结合的统一。千万不能认为讲解法的重点在“解”,从而轻视对史实的介绍和联系。如果只重视“解”,即使教师讲的道理头头是道,那也不会有说服力。汉代学者王充说过:“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论奠定于有证”。这种认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进行分析和综合时,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不能以自己能讲得顺理成章为满足。如果学生对教师所分析综合的史实、概念不明白,那么再精辟的讲解也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所以,在讲解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和活动,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比较与对比。比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加以对照,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关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同特征;对比,是把彼此相反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加以对照,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事物间的区别。比较和对比都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 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比较和对比有利于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质,认识共同的和特殊的历史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有利于防止概念混淆、张冠李戴,有利于避免用单一的公式去代替具体的历史过程。

“有比较才能鉴别”。用比较的方法讲解历史教材中属于同类的历史问题,可以区别它们的特殊点,更好地认识它们的共同点。一般说来,可以比较的材料是依照历史的纵、横关系来进行的。一是不同时代中相类似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如果不进行一定的比较,就容易讲得雷同,使学生最后分不清各次战争的特点,只记得由于天灾人祸,农民忍无可忍,造起反来;结果是失败,但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这样一来,具体的历史发展就被装进一个公式化的框子中,使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影响学生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在以后学习同类问题时的学习兴趣。反之,如果我们在讲解各次农民起义在起因、规模、组织方式、纲领口号、作用影响等方面的特点时,注意与前面讲的同类问题进行比较,就可以使学生掌握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认识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在认识水平和组织程度上不断提高的状况。二是同一历史时期相同的历史现象。比如讲到世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形成,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美国是托拉斯帝国主义,英国是殖民帝国主义,法国是高利贷帝国主义,以及德国、俄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具体特征,使学生最后认识整个帝国主义世界的共性,以及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所形成的各自特点。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这一历史概念的掌握和分辨,也为学

生在以后学习20世纪的历史时认识和理解各帝国主义国家所充当的角色打下了基础。

运用比较的方法时,不要轻易地把两件事情进行比拟,斯大林说:“历史的比拟总是冒险的” ①。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所谓“相同” 是指相对而言的。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就应注意到:①所比较的须是彼此有关联的现象。如对王小波、李顺起义同钟相、杨么起义所提出的口号进行比较,来认识农民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革命要求。②比较是在同一属性、同一种关系上来进行的;不同属性的事情不宜比较。如果把王小波、李顺起义的主张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相比较,就不伦不类了。③应选择具有重要的、本质的属性来比较。如果想用比较两个国家的气候条件的不同来说明两个国家的制度的不同,就不能揭示这两个国家制度的本质属性。④比较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点,而不是混同和代替。简单的类比甚至乱套,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文革”时期出现过的借古论今、以今度古的学风,在认识方法上是一种唯心主义,这个教训值得我们铭记。

历史教材中还有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本质及特征的。如果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能使学生获得更深的印象,掌握各自的本质特征。如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革命性质等问题的对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一论点。再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爱国将领的英雄事迹同李鸿章、叶志超、方伯谦等投降派的丑恶行径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教师运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解,应该注意要在学生对所比较和对比的对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去进行。这就是逻辑学所要求的:概念要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要与具体史实相联系。如果学生对史实不掌握,若明若暗,那么进行比较和对比的效果就不会好。此外,在进行比较和对比时,要注意概念的准确,防止概念的混淆,象“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 等概念,不能毫无区别地混为一谈,否则也达不到比较和对比的目的。

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对比是几种处理感性材料的逻辑方法,是在归纳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在历史教学中,归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教学,最合适的方法是先使学生认识一系列历史事例,并对这些事例加以鉴别,然后指导学生作出结论。虽然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扩大了演绎传授知识的途径。但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归纳法仍是不可忽视的,应当找出一条在具体条件下采用或结合这两种方法的最好途径。马克思主义关于归纳和演绎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统一原理,是大家都熟悉的。

(三)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这种教学方法古已有之,孔子的教学多是采用谈话法,《论语》一书便是孔子与学生的谈话集。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更大程度上使教师与学生互相呼应和配合,共同积极完成教学任务。谈话法能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学生通过谈话获得的知识,是经过他们自己思考而得出来的,因而掌握得会更加牢固。谈话法还能随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便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谈话法的运用,还有利于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谈话起着特殊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运用谈话法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了只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声地听这种局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谈话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各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谈话法,可以在多种情况下进行:

1.用于复习旧知识以便导入新课。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提问学生来复习旧知识,使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学习新课的前提。比如讲《中日战争》这节课,教师可以通过谈话使学生回忆以前讲的《中法战争》的内容,并提问学生:“中法战争的结果如何呢?”当学生回答了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果后,教师就可以顺利地导入新课:“由于清政府推行投降卖国的政策,从而助长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野心,加剧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就在中法战争10年后,一场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爆发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日战争》。”然后教师便转入新课的讲授。

2.用于讲授新知识时。在讲新课的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去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新课的知识,同时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讲中国古代史《氏族公社》一章,讲到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教师可以提问:“北京人时期用火的情况怎样?”学生通过回忆就可以答出:“北京人学会使用天然火。”然后教师讲述人工取火技术的产生过程,再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技术的作用:“人工取火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学生通过思考就可以答出:人工取火的发明,比用天然火更方便、更有保证;可以扩大人类的生活领域和活动范围,等等。

3.用在讲授完新知识进行总结时。教师讲述了新知识后,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综合,以得出恰当的结论时,可以用谈话法来进行。如讲完太平天国运动最后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总结时,可以通过谈话使学生参与对历史意义的探讨。教师可以提问:

“太平天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具体成就是什么?”学生在分析了这些成就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综合:“这些具体的成就比以前历次农民战争有什么突出的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联系比较,来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用于复习、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见本书有关复习和检查一章的具体论述)。运用谈话法进行课堂教学,应当注意体现下列基本要求:

1.谈话的中心应围绕和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涉及教材的关键之处,要能够突出教材的重点,以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师应当尽量避免提一些与教学目的无关的、对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帮助不大的问题。比如讲人工取火的问题,如果教师提问:“你们谁知道怎么用火石打出火来?”提这样的问题,意义不大。因为在人工取火的问题上,主要是要学生掌握人工取火发明的时期及其意义,至于摩擦生火的方法可以由教师简单介绍就行了。因此,教师在课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认真考虑需要谈话的内容,拟出谈话的提纲。此外,即使是课堂上的临时提问,也不要漫无目的地进行。

2.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这是历史课堂谈话的一个特点。因为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尚未形成历史表象时,教师就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容易造成“冷场”,甚至出现学生胡答乱猜的情况,反而会拖延教学时间并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讲人工取火,如果提问学生:“人工取火的发明对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原始农业的火耕和原始手工业的制陶、冶炼等方面的知识,当然就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再如教师提出:“谁知道恩格斯对摩擦生火的发明给予了什么评价?”这个问题更是超出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因为初一的学生不可能读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答不出恩格斯“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① 的评价的。所以,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促使学生去回忆思考、分析综合,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与能力,使谈话法真正发挥出作用。

3.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题意明确具体,才能使学生领会要求,考虏怎样回答。如果问题提得笼统、模糊,学生会感到难以回答。特别是提的问题不准确,还能使学生以错就错。例如一位教师讲《中法战争》时,在复习旧知识时提问:“19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哪些国家侵占了我国哪些地区?”教师的要求是让学生回答出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但教师的提问中不用“侵略”或“侵犯”而用“侵占”一词,那么学生要是只答俄国侵占了新疆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就不能算答错。因为其他国家对我国边疆地区是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但并未最终占领那些地区。提问要提得明确,还要做到适当。如有的教师在讲世界历史《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起义》时,复习提问:“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分为哪几个阶段?兴起后的城市内部有哪些矛盾?”学生要答好就比较难,因为教师的所问在教科书上是四页篇幅中的内容。所以,问题提得过大,会超越学生的现有能力,也会占用过长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4.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以便调动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问题提得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答出。如果只问“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则意义就不大。提问时教师的话语要清楚,如果语速很快地发问或突如其来地发问,学生会感到紧张或一时不能领会,这都影响教学效果。

5.提问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师的谈话是和全班学生一起进行的,故不要每次都只同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谈话,而置其他学生于不顾。其实,对学习差的学生提些较易回答的问题,对他们的学习是一种激励,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对教师的信任感。提问不要先叫起学生再提问题,这样容易使被叫的学生来不及思考而紧张,而班上的其他学生也就不去思考。应该是先提出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进行思考,然后再指名回答。如果被叫的学生答不上来,教师不必勉强,可以引导启发或转让别的学生回答。

6.教师对谈话中所提的问题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应表示是否正确,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回答是对是错。谈话进行到一定阶段,教师要作出小结,使分散的、个别的知识得到归纳和系统化,并对出现的错误作出纠正。

7.一般不要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谈话法。谈话法是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为了谈话而谈话,故不应单纯追求谈话的次数,更不能认为只有多提问才是启发式教学。特别是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完全放弃正常的讲述,完全采用谈话,那么就影响学生形成历史表象,不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系统的历史知识。实践证明,满堂问和满堂灌一样,教学效果都是事倍功半的。

(四)讲读法讲

读法是指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阅读教科书,并加以教师的讲授。这种方法是加强历史基本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依据和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去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使学生把教师讲授的内容与教科书上的内容联系起来,并使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来进行预习、复习、练习等活动。在这些方面,运用讲读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讲读法,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一般是在以下这些内容上运用讲读法:

1.讲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文。教科书中选用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

述,这是教材的编者所精选的。这些论述,是革命导师正确地分析、总结历史的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学生学懂和掌握这些论述,不但能准确地理解革命导师的具体论点,而且能从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因此,教师对这些引文的认真讲读,是十分重要的。

2.讲读历史上的典章、法令、条约的内容。教科书中涉及政治经济的措施,法律内容和法令条文,条约的内容时,一般是简明扼要地列出数条。学生学习时要能领会掌握,必须把握住它们的要领和层次,弄懂具体的内容,克服难解的词句。而运用讲读法,按教科书中的内容依次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教科书中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用和意义,一般都有总的评价。教师通过讲读法,使学生依据教科书中的论断去掌握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把历史事件的过程同它们的历史意义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可以节省课堂讲授的时间。

4.讲读教科书中难于理解的词句。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些字词、概念甚至读音,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产生困难。对于难懂的词句,教师应读给学生听,并作适当的解释,为学生充分使用教科书而扫清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5.讲读教科书中的插图。历史教科书中配合课文内容的插图(图画、地图、照片等),有的是为了形象地反映历史情况的,有的本身就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师通过让学生看图,并配以讲解,使书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讲读法是一种讲和读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运用时要灵活多样。课文内容 不甚复杂,学生又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这时就可以用“先读后讲”或“只读不讲”的方式。课文内容较深而且头绪又多,或在讲完新知识进行小结时,可用“先讲后读”的方式。对于法令、条约的条文,历史事件的评价等内容,为使学生在内容上和理论上都能理解,可用“边读边讲”的方式。

讲读法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可以由教师、也可以内学生来阅读教材和讲出含义。一般说来,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所读段落又不冗长,就可以由学生来读(领读或默读均可),然后由教师或学生依据所读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读与讲,教师应采取逐渐的有计划的步骤去培养、训练和提高。

教师在运用讲读法进行教学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备课时应当安排好,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运用讲读法进行教学。临时即兴安排,把讲读法当作一种打发时间的手段,是极不正确的作法。

2.教师在领读教科书时,语言应当准确、清晰、有节奏,要使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如果是由学生诵读,教师不要中途打断和随意插话,以免影响学生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读完后,教师再进行解释或纠正。

3.讲和读要有机地配合在一起,不应相互脱离。只讲不读和只读不讲,都容易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历史教科书是认识历史的工具,并不是历史本身,只有通过教师对教材的讲授,或引导学生阅读,学生才能逐步认识客观的历史。

4.讲读法的运用不仅应能调动学生的眼和口,而且应调动学生的手。书中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动手划出来;书中的重要段落,可以指导学生加上批注。这样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便于学生以后复习时自己使用教科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运用讲读法最忌讳通堂读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让学生一遍遍读书,自己至多解释几句话,或指令学生划书,而没有具体讲述历史的基本知识,没有深入分析复杂的历史现象,这样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历史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实际上取消了历史课堂教学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四)图解法

图解法是通过图解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习的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课的内容有时是较难理解和记忆的。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图解的方法则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穿插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收到明显的积极的效果。如在讲授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时,就要讲到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边讲边画图表(或先画好图表再讲解),这样就在黑板上写出: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郡(郡守、郡尉),县(县令县尉),乡 里 亭。

又如,讲到东汉至西晋统一的历史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不易记忆的。如采用下面的图示,就显得较为简明(略):

对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战役,采用这种方法就更为简明易记,如官渡之战(略): 讲完后可把以上图示再简化为(略):

近几年来,有的同志引进苏联萨塔洛夫“图文示意教学法”于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把整本的历史教科书都用图示法绘制出来,并且仿效萨塔洛夫定出的堂堂用,各个教学环节都用的模式,以之立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独立方法。作为一种尝试,其精神是可贵的,对于教学的直观性亦有一定作用。但是,如果忽略了我国的历史教学实际和早已有之的流行于我国历史教学中的图解、图表等直观教具的使用,把其绝对化,就难免产生形式主义的弊端。教学实践证明,历史课堂教学使用图解法一定要注意不脱离开具体、生动的讲述,不能使活生生的历史内容仅仅变为几种图示;要注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不能够仅仅以使学生记住历史线索为满足。

篇2: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了解、掌握、应用通常按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多种单一战术,再进行组合战术教学。

掌握单一战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一)讲解法

讲解是用语言说明战术的名称、作用、特点、适用范围的一种常用方法,讲解时注意以下几点:

1.阐明战术的实质,启发选手思维,加深理解。

2.讲解战术的名称、作用、特点时要用术语。

3.抓住战术关键讲解,出现的共同错误要集中讲清。

(二)直观法

运用图片、示范、录象等直观教具,把战术的形式、路线、基本特点全部显示出来。有助选手形成完整的概念。

是借用视觉、听觉、肌肉本体感觉等感器官感知动作的教学法。运用直观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用图解教学时,应将战术的主要路线表明,重点提醒。2.做完整的示范,不能出现盲目示范。3.4.录相教学选择有代表性战术镜头片段,培养选手的观察力。

教学必须与讲解结合起来,使选手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加速形成战术的完整概念。

(三)练习法

以固定的路线或规定条件下进行重复练习,目的在于掌握熟悉战术战线、位置、战术特点,运用练习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2.技术水平相当选手配对,提高效果与兴趣。提醒选手掌握重点路线和移动位置。

3.培养选手的观察力。

练习中注意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各技术动作的衔接及战术练习中运用技术的主次。

(四)变换法

单一战术中进行线路变化练习,即变化战术线路、落点的练习,运用变换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变换练习要注重战术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2.一种战术线路练习后,应在间歇后再安排变换的战术线路练习。3.结合选用特点,安排战术线路的变换练习。

(五)多球练习法

(一)在攻守对抗的条件下,对战术提出明确的要求,运用几个战术进行进攻练习。

(二)不限制攻守对抗双方,要求抓住战机合理应用战术或转入另一战术运用。反复练习使选手善于抓住不同战机,学会战术运用。

(三)提高进攻与防守战术的转换能力,练习中要启发选手善于抓住某一拍的转机,提高迅速转换的能力。

(四)学会观察分析对方特点,制定战术内容。

(一)基本站位。

(二)发球战术(发高远球、发网前球、发平高球)。

(三)打空挡战术。

(四)打弱点战术。

(五)压底线战术(也称压对方头顶区战术)

(六)固定高、吊结合战术球路练习。

(七)固定高、杀结合战术球路练习。

(八)吊两点上网推对角球路练习。

(九)杀直线吊对角上网或杀对角直线上网战术球路练习。

(十)杀对角上网搓战术球路练习。

(十一)十一、吊对角、杀对角上网勾对角战术球路练习。

(十二)十二、不定点吊杀上网球路练习。(甲吊球局接吊挑高球,甲杀球,乙接杀放网前。练习中双方都不规定路线)

(十三)十三、高吊杀配合的半固定球路练习。(甲击球到乙底线,乙将球击到甲任何一点,甲以直线或吊对角到乙击球位置的斜对角处,乙接吊挑高球,甲杀球上网)。

(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

十四、四点打二点。十五、一方进攻、一方防守,双方不固定路线。

十六、发球、接发球抢攻战术。

十七、对角半场区的攻防练习。十八、二一式战术练习,以固定与半固定球路训练为主。

十九、多球战术球路练习。

选手在比赛中所完成的战术行动,是受战术意识支配的。战术意识是指选手在具体运用技术的过程中,支配自己行为,并带有一定战术目的心理活动。

战术意识是队员在运动实践中具有的经验才能与知识的反映,也是在比赛中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合理地运用技术和实现战术等能力的概括。

战术意识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是指选手在运动中有目的的直接与动作相接合的思维活动。它是从具体行为转向思维,并通过思维再指导具体动作的过程。

战术意识表现为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与条件下,能够准确地观察场上的变化形势,随时应变迅速而正确地决定自己的行动。战术意识不强在场上表现出步法跑动零乱,主动性差、惊慌。双打中不与同伴配合。一个选手的战术意识时刻表现在比赛全过程中,即表现在关键时刻,又表现在起“辅助”战术作用的时刻,个人创造性运用于战术行动之中,在双打配合中的攻防战术。

战术意识具体反映在“行动的予见性,判断的准确性,技术的目的性,攻防的主动性,战术的灵活性,动作的隐蔽性和配合的一致性等方面。

战术意识的培养与选手的思维活动有关,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予见性和创造性必然决定他的战术意识水平。随着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和训练的加强,选手的战术意识才能逐渐丰富和成熟起来。战术意识的培养要做到:

(一)使选手掌握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战术,并认识到战术的重要性,具有较多的战术理论知识。技术是形成战术的基础条件,基本战术不佳就谈不上战术的组织和运用,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才能增加战术的数量和质量。

(二)使选手明确处于不同位置(前、后、中场)不同势态(进攻、防守)应用不同技术的基本路线。

(三)多组织教学比赛和战术实践活动,启发选手对场上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分析、推理、预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你为什么要击出这样的路线”、“你认为这两种践线哪一种更合适”、“什么位置”进行分析,进行提问。

(四)多观摩比赛、录象,做好赛场情况分析和讲授工作。

篇3: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教学方法

一开篇明义, 消除组织学神秘感

人体组织必然存在于人体的某个部位, 虽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的存在不容置疑。人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这已为学界所公认, 再特殊的组织也是由细胞和细胞之间的物质组合而成, 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组织的分布和其所发挥的功能有关, 其功能和构成它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有关, 细胞功能多与细胞质中所含细胞器有关。因此, 在教学中首先要讲明组织的构成, 讲清构成组织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形态结构, 使学生深入理解, 消除组织学的神秘感。

二紧抓主线, 阐明基本组织的异同点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都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的, 这是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教学主线, 知识结构安排大同小异。先是一种组织的一般特点, 如上皮组织的一多 (细胞多) , 一少 (细胞间质少) , 三有 (基膜、游离、基底面) 。上皮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它们分完类之后还是组织, 是组织就可以分为细胞和细胞间质, 细胞和细胞间质各有什么分类, 各分类又有什么特点, 按知识结构把各个组织进行填充, 填完结构内容, 方便学生记忆。

三直观生动, 抓住学生兴趣点

高职高专学生大多不是高考的成功者, 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养成和提高。他们大多都已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既有不甘于人后的渴望, 也有“技不如人”而不敢于争先的胆怯。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被接纳、被肯定、被证明“我能行”。教与学是个互动的过程,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存在的价值, 直观生动的讲述比平铺直叙的传授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记忆:如编一些记忆口诀, 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组成即“上皮结缔肌神经”;疏松结缔组织七种细胞即“建成巨大白浆房”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白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 , 变移上皮特点就像生活中的吹气球等等。另外, 他们刚入学对医学充满好奇心和畏难感, 在讲述组织学时可结合临床相关疾病进行讲述, 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只有理解了所学知识, 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信心才能树立起来;只有自我肯定之后, 学习兴趣才能被调动起来。

四融入学生中,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教师作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医学入门之师, 是一年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 其知识结构和讲授方式关系着学生对全体教师及对学校的信任, 其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医学学习态度和习惯。“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教师既要能科学严谨地讲授相关知识和示范各种操作, 又要放下身段真心主动地融入学生群体, 做学生可信赖的朋友。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因考试而学习。也只有这样, 才能构建科学、合理、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 教无定法, 学无止境,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各种方法要灵活应用、有机结合、因材施教、条理清晰、举例恰当、归纳合理、联系紧密、总结精妙, 这样, 才能上好组织学课, 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摘要: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医学类院校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 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为本门课程的开篇, 名词多, 内容抽象复杂, 但它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基础形态学知识, 因此要抓住重点、条理清晰,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医学院,人体四大基本组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窦肇华、吴建清主编.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第六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篇4:说话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由单项训练向综合训练过渡

例如给学生下列意义相关的词语:“时间、世纪、年、月、日、时、分、秒、流逝”,要学生由这样一些词组成语段,中心是:我们要珍惜时间。或者给学生意义相关的几句话,让学生把这几句话组成语段。一般程序为:单词——组成短语——造句——复述——命题口头作文。

二、朗读和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多读书并能背诵名篇、名段,口头语言的水平自然会相应提高。在进行教学时,我除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给学生范读外,一般都让学生自己阅读。对话较多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抒情性较强的让学生带表情朗读。背诵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学生记忆语言的能力,特别是熟记并运用那些含义丰富、感情深厚、语法规范、形式简练而表达能力强的句子。

三、复述和评论

复述能借助书面语言的结构和材料,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成段成篇的说话能力。例如我在讲初二语文《从三到万》这一课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分别复述“从三到万”的故事。在学生复述时要指导他们内容不能脱离原文,风格要体现口头语言的特点,即可以利用原文的条理和语句,也可以增加解说和想象,可以删减次要细节,可以变动句式和语调。复述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摘要复述和综合复述。无论采用哪种复述方式,都要让学生明白,机械重复和变相的背诵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唯有创造性的复述才能启迪智慧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评论能通过评价书面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训练学生就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境来发表意见,阐述主张的说话能力。如授《为学》这一课后,让学生评价贫、富二僧,然后联系自己学习中的困难发表意见。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也相应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发言、答问、讨论和辩论

这是训练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在每一课授完之后,让学生轮流说一说听过这一课的感受,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懂,对老师有什么意见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改进,而且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现代教学论的特点之一,是不仅注意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纵向信息交流,而且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横向的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形成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网络。学生在这种语言环境中不仅接受来自教师和教材的知识信息,而且接受来自同学的知识信息。如在一次考试前夕,一位同学把自己的复习提纲、知识要点整理成教案,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解,这无疑锻炼了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命题口头作文

例如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的口头作文命题《羊肉·菜汤·考试》。初看风马牛不相及,但有学生作出:“考试不及格,妈妈只给菜汤喝;考了高分,妈妈就给我做涮羊肉,这是我最爱吃的。昨天的晚餐,我吃的就是涮羊肉,不用说,是我又考了高分。但我拿着筷子,却掉下了眼泪,怎么也咽不下。我想,妈妈究竟爱的是什么呢?是我还是分数?”口头作文有一定的难度,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学生自己出题,一般是学生常见到的一些现象。如一次学生的命题是《小议“起立”》。这位学生抓住上课时向老师问好这一动作,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议论,谈谈自己的看法,效果很好,多数同学都谈了自己对这一细节的感想和看法。

六、语文课外活动也是学生说话训练的较好机会

一次学校组织观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后,我让学生讨论“学雷锋是不是过时了?”这一话题。学生根据目前社会上一些不好的弊端,众说纷纭。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的思想修养。组织朗诵会、座谈会、讨论、演讲会等也是常见的活动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地按照规范化的要求亲自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增强适应语境的能力。

另外,说写训练结合,是说话教学的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作文,规定所写的内容同时也是要说的内容,所写出来的文章也同时能够反映说话的中心、条理、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写成文章后再要求学生加上语气、情态、手势等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的新型人才,要好好把握,大胆创新,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篇5:课堂听课的基本方法

(1)听

一听老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二听课讲得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答题,答题中显露出来的才能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具体讲就是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复习旧知识的?是怎样引入新知识的?是怎样讲授新课的?是怎样巩固新课知识的?是怎样结尾的?是怎样布置作业的?还要听学生是怎样回答问题的?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怎样讨论问题的?

(2)看

一看教师。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巧妙……一句话,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是不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表现;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的练习情况;看学生发言、思考问题的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长短是否合理;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为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一句话,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3)想

就是想一想这堂课有什么特色?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思想是否端正?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注意点是否强调?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而亲切?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法是否灵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寓德育、美育于教学之中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是否好?“双基”是否扎实?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和较大的失误?

(4)记

就是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一是记听课的日期、节次、班级、学科、执教者、课题、课型;二是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三是记本节课在教学思想、德育渗透、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值得思考的要点;四是记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五是记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

(5)谈

就是和被听课老师和学生交谈。可先请上课老师谈这课的教学设计与感受,请学生谈对这节课的感受;然后再由听课老师谈自己对这节课总的看法,谈这节课的特色,谈听这节课所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听课的注意事项

(1)听课要有计划

听课是教师的职责与工作,所以要有计划性,不能随心所欲,高兴或有时间就去听,不高兴或时间紧时就不去听。学期初每位教师要在学校和教研组的统一要求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安排好听课计划。如,准备听哪些老师的课?安排什么时候听?听课目的是什么?等等,要作周密安排,甚至有可能的话排进课表中去。

(2)听课要有准备

听课前要做到:①要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②要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③要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情况。这样听起课来就比较心中有数,听课效果就更好。

(3)听课态度要端正

必须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入课堂后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思想开小差,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老师上课。

(4)听课记录要详略得当

要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记录上,变成书记员、录音机。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教学过程可作简明扼要的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可作较详细记载,并加批注。听课记录本可按上述四点内容设计成专用本子。一段时间后,听课笔记要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5)听课后要交换意见

篇6:历史教学基本方法的运用

1.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叙述、描述、概述三种具体的类型。通过教师的讲述,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从而为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分析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讲解法: 是对历史名词、概念、观点和规律等内容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解释法、比喻法、分析综合法、比较法等具体的形式。

3.叙述法: 历史教学中,教师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系统地讲授的教学方法称为叙述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4.概述法: 教师使用简练、概括性的语言,对历史知识中非重点内容进行大概介绍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历史教学中虽属次要,但又必须交代清楚的历史事实教学。

5.谈话法: 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口语交流,进行教学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师——生、生——生、师——生——生之间对话等多种形式。

几种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我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语文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二、历史课的辩论式教学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赛节目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都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然后按辩论组分开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辩论阶段,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南北朝时期的战争”,正方的观点是“战争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反方的观点是“战争阻碍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的作用”,正方的观点是“战争促进社会发展”,反方的观点是“战争阻碍社会发展”。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有机的联系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有利于同类问题的解决。

三、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

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题目,正面向下,由学生自由抽取,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能回答2—3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或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系统性和知识的巩固十分有利。

五、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上一篇:池河中学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小短话剧剧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