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医疗救助申请书

2024-05-13

城乡医疗救助申请书(精选9篇)

篇1:城乡医疗救助申请书

城乡医疗救助申请书

申请人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户口性质

农业□非农□

属别

城市低保□农村低保□

家庭住址

身份证号

患病种类

治疗医院

是否参加合作医疗

已用医药费

(元)

合作医疗补助费用

(元)

个人承担费用

(元)

申请人家庭成员

姓名称谓年龄健康状况职业备注

申请救助理由

社区村委会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章)

年月日

乡镇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字:(签字)

年月日

民政局审批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章)

年月日

申请城乡医疗救助,按照“申请人(户主)申请、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初审、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审核、区民政局审批”的程序进行。具体办理程序及标准:

一、申请人(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汉台区城市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或《汉中市农村医疗(大病)救助申请审批表》,同时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书;

2、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3、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五保对象《供养证》、优抚对象《优待证》,以及当地政府规定的其它相关证件、证明(以上证件需提供原件及复印件);

4、医疗诊断证明书、病历资料及医疗费用有效凭证,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保证》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疗证》及当年支付报销医疗费用的有效凭证和救助凭证(以上材料均需提供原件);

5、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证明材料。

二、医疗救助每月审批一次,救助对象应在医疗终结(出院)后3个月内向民

政部门提出救助申请,过期不予受理。

三、区民政局原则上不接收个人送来的申报手续,对符合救助标准的手续由各镇、乡、办事处于当月20日前集中上报。

四、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出具的《农合病人住院费用结算单》必须为原件,复印件一律无效(外地住院治疗的除外,但必须到区农合办加盖公章)。

五、五保人员大病住院申报程序:

1、分散供养五保户需住院治疗的本人应持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和入院通知、个人书面申请,交镇、乡、街道办事处审查后,报区民政局备案,患者需到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确因紧急情况需立即住院的,应在一周内补办申报手续,否则按医疗救助一般对象给予医疗救助。

2、集中供养五保户需住院的,由院民所在敬老院书面报告并附诊断证明,报区民政局社救科备案,确因紧急情况需立即住院的,应在3日内补办相关手续,需到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六、五保供养人员救助办法:

1、门诊费用救助:分散供养五保人员因病进行门诊治疗的,应持乡级以上门诊治疗发票,按发票实际数额的50%救助,最高金额全年累计不超过2000元;集中供养的按门诊费用实报实销。

2、住院费用救助:分散供养五保户因病住院的,新合疗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在10000元以内的实行实报实销,自付部分10000元以上的对超过10000元的部分按35%救助;全年累计救助不超过15000元。集中供养五保户因病住院的新合疗报销后实行实报实销。

3、分散供养五保户入院治疗费用应由本人、村组、乡镇办事处协调解决,出院后新合疗报销完结按程序进行医疗救助;集中供养五保户应由所在敬老院垫付,新合疗报销完结后按程序进行医疗救助。

篇2:城乡医疗救助申请书

我叫何xx,现年63岁,家住xx市xx街道xx社区,身份证号码:53262119xx040311,现有人口6人。因我患口咽恶性肿瘤,在xx第一人民医院就治,花费医药费53528.47元,大病保险及医疗保险报销后需自付15863.46元,家里主要靠儿子和儿媳种粮食及农闲时偶尔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现因我患病还需大额医疗费用,给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生活极为贫困,特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医疗救助,以解我家的燃眉之急,望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批准为盼。

(注:本人是低保户)

特此申请!

申请人:xxx

篇3:黄骅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分析

一、我市城乡医疗救助现状

1. 我市于2005年开始正式实施农村医疗救助, 于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城镇医疗救助, 在2009年制定并出台了《黄骅市城镇居民特困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和《黄骅市农村特困户医疗救助办法》。救助对象包括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人员, 因患国家规定特殊传染病和地方传染病及因突发重大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造成的特困人员。对个人在参加完新农合或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救助。医疗救助比例从开始的10%提高至现在的20%, 农村医疗救助年度最高救助金额从1000元提高到3000元;城镇医疗救助年度最高救助金额从2000元提高到4000元。

2. 资金支出及救助情况。

从2006年至2013年底, 我市共资助困难群众3530人.次, 发放救助金1023万元。从2006年城乡医疗救助支出13.6万元, 资助137人.次, 到2013年支出214.5万元, 资助382人.次。城乡医疗救助支出逐年增加, 救助范围也不断扩大。

3. 医疗救助模式为事后救助。

申报医疗救助资金程序, 首先由大病患者或其家属向所在村或居委会提出申请 (附医疗费用单据、医院诊断证明、身份证明等资料) , 经村委会或居委会审核通过后, 加盖村委会公章, 报乡民政部门或街道办, 填写由民政部门设计下发的申请救助表格, 经乡民政部门认定后上报市民政局, 民政局根据患者医药费用自付金额及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确定的补助金额, 报市财政局, 经审核同意后从财政专户拨付民政局发放使用。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 医疗救助资金筹措方式单一。

目前我市医疗救助资金来源仅限于各级财政负担, 资金有限, 给政府制定救助制度带来资金额度限制。

2. 医疗救助方式单一。城乡医疗救助一直采取事后救助的形式, 不能及时解决困难家庭急需资金救助的需要。

3. 医疗救助标准偏低, 作用含糊。

由于受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额的限制, 使有限的资金对患特大恶性疾病的贫困群众是杯水车薪,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困难。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推出, 大病医疗救助还要资助特困群众参加医疗保险。就我市2013年数据来看, 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支出215万元, 其中资助特困群众参加医疗保险99万元, 占全部支出的46%。随着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的逐年提高, 这将是一笔越来越大的支出, 使真正能用到救助大病的资金会越来越少。有限的资金, 较低的救助标准, 使救助资金效用发挥有限。

4. 城乡医疗救助标准不同。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城乡差别越来越小, 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依然平行运行, 对城市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人群实行分类救助机制。

5. 医疗救助范围、覆盖面不够大。

城乡医疗救助有明确的救助对象和限定的救助病种。对没有纳入救助范围的人群, 一旦患上医疗费用较高的病种, 将无法得到医疗救助, 又会出现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三、对城乡医疗救助管理的几点建议

1. 加大投入, 多渠道筹措资金。

我市医疗救助资金主要依靠中央、省及本级财政投入, 筹资渠道单一。以后应在加大财政投入的情况下, 还应加大宣传力度, 动员社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实施捐助, 使得大病救助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 让更多的困难人群受益, 造福社会。

2. 采取多种救助形式。

完善医疗救助模式。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加强沟通配合, 推行定点医院和“一站式”服务的救助模式及时结算服务, 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保险一样, 在病人出院结账时, 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患者, 直接予以补助, 所需资金由医院垫付, 定期同民政部门核对, 然后从医疗救助专户拨付资金。做到救助对象“随来随治, 随走随结”。切实解决看病贵、救助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提升救助效果。根据救助对象病种、病情、家庭贫困程度实行“医前救助”、“医中救助”、“医后救助”相结合, 使救助对象能及时享受到医疗救助政策。

3. 明确医疗救助资金作用。

应将资助特困群众参加医疗保险的资金, 从大病医疗救助资金中分离出来, 单独安排资金, 确保医疗救助资金的实效。

4. 统一城乡医疗救助标准、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和范围。

目前财政专户已经将城镇医疗救助专户和农村医疗救助专户合并为城乡医疗救助专户。但救助标准尚未统一。应适时取消城乡救助差别, 采取统一的救助标准。根据救助资金的总量, 适时调整医疗救助对象的救助比例和救助标准。就我市而言, 医疗救助办法出台至今已经5年了, 救助比例和救助标准一直未提高,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疗费用却越来越高, 医疗救助资金与贫困群众承受的巨额治疗费用相比, 只是杯水车薪,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实际困难, 使得医疗救助资金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医疗救助制度应适时调整。还应在医疗救助上, 突出重点,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管家庭困难程度和所患疾病所需医疗费用高低, 都采取一个标准, 应有一个侧重, 对急需救助家庭给予及时、大额救助, 体现出大病医疗救助资金真正意义的作用。同时在大病医疗救助的基础上, 探索重特大疾病救助办法。

5. 落实医疗救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经办管理方面的衔接工作, 实现医疗救助与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人员信息、就医信息和医疗费用信息的共享, 确保救助对象的真实性、规范性、时效性、针对性。

摘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惠及广大困难群众的一项“民生工程”。但是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深化,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弱化。本文针对黄骅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管理上的几点建议。

篇4: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的思考

一、三明市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运行情况

(一)建立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机制

试点县(市)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主要是通过省、市、县财政拨款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按救助对象每人每年不低于100元标准筹集,省财政按照各县(市、区)人均财力状况,分档予以补助。省财政对永安市按每人每年20元补助,沙县按每人每年80元补助,其余所需资金从各县(市)财政预算内安排。2006年两个试点县(市)共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44万元。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按救助对象每人每年不低于50元标准筹集,省财政对永安市按每人每年20元补助,其他3县按每人每年40元补助。同时,三明市为了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从市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对3个转移支付困难的试点县按每人每年4元给予补助,其余所需资金从各县(市)财政预算内安排。2006年4个试点县(市)共筹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93.92万元。

(二)制定医疗救助基金的直管机制

根据省财政厅、民政厅制定的《福建省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各试点县(市)财政部门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实施细则,从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发放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实行医疗救助基金的专户管理

各试点县(市)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分别设立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和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对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进程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按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各项来源的基金收入和支出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民政部门根据基金管理的要求,分别设立城市、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办理基金的核拨、支付和发放业务。

(四)实施医疗救助基金的救助机制

各试点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城乡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确定城乡医疗的救助起付标准、救助限额和救助比例以及医疗救助申请和审批程序等,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规范、有效运行。截至2006年底,两个试点县(市)城市医疗救助55人次,发放救助金额11.09万元,4个试点县(市)农村医疗救助36人次,发放救助金额5.2万元。

二、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療救助基金规模较小,筹集渠道单一

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筹集主要靠省、市、县各级财政预算安排,而且占大头是省财政的补助资金,慈善机构、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医疗救助基金的捐款几乎没有,按规定从地方留用的福彩公益金中按比例提取的,也没有到位。由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试点县大都是享受转移支付的困难县,除了省、市补助外,本级配套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因此,试点县(市)普遍存在医疗救助基金规模偏小的问题,给进一步大力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医疗救助基金支付较少,资金结余过多

一方面困难群众得不到救助,另一方面政府下拨的救助基金又发不出去,以最早开展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永安市为例,2006年永安市筹集城市医疗救助资金21万元,救助4人次,支出救助资金0.75万元,结余20.25万元,占筹集资金的96.42%,筹集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1万元,救助35人次,支付救助资金5万元,结余16万元,占筹集资金的76.19%。

(三)救助基全起付线设置高,救助范围较小

由于救助疾病范围窄,救助对象中有大量人群享受不到医疗救助政策。有些地方只开展大病救助(或住院救助)。许多低保对象包括大量慢性病患者,实际上不能享受到医疗救助。在大病‘救助方面,各地一般只限于几种或十几种疾病的救助,在大病的种类中只占极少部分,大量救助对象由于不在救助范围之内,仍然不能享受医疗救助。 起付线过高,一次性发生住院费用要达起付线比较难,造成符合条件获得救助的人数少,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的救助对象被排除在救助门槛之外。由于无力支付医疗救助起付线之前的医疗费用,真正困难的群众无法从医疗救助制度中受益。相当多困难群众难以享受到医疗救助政策。所以,出现了贫困群众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的现象,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三、加强基金管理,促进城乡医疗救助事业的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医疗救助基金筹集管理理念

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各地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做大医疗救助基金这个蛋糕,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得越多,就能更大程度地缓解救助对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减轻困难群众生活负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各地要根据省里所确定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标准,积极调整支出结构。除了省级财政补助外,其余所需配套资金应足额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及时转入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中的城乡医疗救助专户。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金的筹集标准,加大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

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街头宣传、举办专项捐款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的认同感,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各个人捐款,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基金。

3基金的利息收入应及时转增医疗救助基金。年度医疗救助基金有结余的,应全额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不得抵扣下年度本级财政应安排的资金。

4所筹集的医疗救助资金要全部纳入当地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统一管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应全部用于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不得从中提取管理费和列支其他任何费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保证医疗救助基金的安全。

(二)设立安全医疗救助基金运转机制

1县级财政部门预算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要按季或按月拨至本级财政部门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地方留用的福彩公益金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部分,应及时全额划至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社会各界的捐款及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按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及时交存同级财政部门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

2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的救助对象大病医疗费用补助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按进度将医疗救助基金核拨至民政部门城乡医

疗救助基金专账,再由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发放。民政部门应尽可能采取社会化发放方式,方便医疗救助对象,缩短发放时间。

(三)完善医疗救助基全支出模式

1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完善便民、利民、惠民的医疗救助形式,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使用办法。结合医疗救助实施情况适当降低起付线,甚至取消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年度救助最高金额。有效地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问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除了提取一定比例的医疗救助风险金外,当年筹集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应全部支付出去,避免基金沉淀。要制定二次救助的实施方案,即视当年的基金结余情况来制定补救措施。如当年的基金结余仍然过大,对本年已享受救助待遇仍负担过重的困难群众,实施第二次救助。

3严格按照省确定的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实施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为:城市低保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三无”人员。农村困难家庭对象为:农村低保人员(含五保户)和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不得擅自扩大救助对象范围,凡自行增加救助对象的,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负担,不得挤占医疗救助资金。

4对特殊困难群众,实行分类救助。针对救助对象中的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等特殊困难人员,在救助方式上应实行与其他救助对象有区别的政策,尽量不设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年度救助最高限额。有条件的地区可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众发放门诊费,实行门诊救助与住院救助相结合,使他们看病难和无钱看病的问题得到切实的缓解。

5城乡医疗救助要做好与社会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相衔接。在救助對象享受上述医疗保险或医疗补助待遇后,仍造成生活困难,符合当地所制定医疗救助条件、范围的,才能享受城乡医疗救助待遇。

6落实医疗救助办法中所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优惠政策。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院治疗期间,应享受住院床位费、护理费减收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项目减收20%的优惠。这些优惠措施的落实,减少了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支出,相应地降低医疗救助基金的开支。

7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医疗救助办理时间。对于农村低保人员、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在取得相关待遇时,都已经通过申请、审核、审批的相应程序和张榜公布以及职能部门认定。上述人员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可按照当地所制定的医疗救助办法,经县民政部门审核直接给予救助,并报财政部门备案。

(四)建设有效的医疗救助基金监管体系

1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要通过张榜公布和新闻媒体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

篇5:城乡医疗救助申请书2015

最新城乡医疗救助申请书范文

XX民政部门:

本人系乡xxx(镇)xxx村xxx(社区)居民。

家庭人口 xxx.现住xxx.因患xxx病,于 xx年 xx月在 xxx医院住院治疗,花费医疗费用 xxx元,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特申请城乡医疗救助金。

此致敬礼!

申请人:XXX

XX年XX月XX日

困难医疗救助申请书

XX民政部门:

本人XX,是哪里人,由于公公XX患有胃癌于X年X月X日病亡,生前由于治疗胃癌把家庭全部积累用完,并借了XX元,本人工作工资不高,且债务累累,因此向民政部门申请城乡困难人员医疗救助,恳请希给予帮助为盼。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城乡临时救助申请书

我叫

家庭人口数

家庭类别

家庭详细住址

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码

户口所在地

困难原因

申请人签字

摁手印

篇6:城乡医疗救助申请程序

申请程序:由户主或患者持有效证件及材料到乡镇民政部门申请办理。

申请所需证件及材料:

1、个人申请;

2、个人填写申请审批表(带近期照片2张);

3、身份证、户口本(户主及患者)、粮补本(存折)复印件;

4、低保、五保、优抚证复印件,边缘户提供收入证明;

篇7:城乡大病医疗救助所需申请材料

大病救助报销条件:

1、非低保: 住院发票总金额 —实际支付报销金额—大病保险>20000元,才可报销;

2、低保户/优抚::无金额限制。大病保险申请条件:

非低保:可报费用—实际支付报销金额(新农合报销)>8000元,可办;

低保/优抚:可报费用—实际支付报销金额(新农合报销)>4000元,可办。

救助金额=【可报费用—实际支付报销金额(新农合报销)—大病保险】*50%

城市大病救助报销条件:

1、非低保: 费用合计—报销金额>20000元

2、低保户/优抚::无金额限制。可报费用=费用合计—目录外费用 总医疗费用=住院发票总金额

新农合报销金额=实际支付报销金额(+核定报销金额)

城乡大病医疗救助所需申请材料

1、民政所领取医疗救助审批表一份(村委会需先盖章,本人一寸照片一张);2、3、4、5、本人申请报告(需盖村委会章)本人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一份; 本人户口本首页、本人页各复印一份;

本人农村信用社活期帐号复印一份(低保、优抚对象需把本人近三个月领取补助当页复印一份);6、7、8、9、*低保户需与低保人员名单核对;

以出院发票日期为准,一年后无效;

篇8:城乡医疗救助申请书

(一) 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

1. 救助对象不明晰

现行制度规定,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医疗费用个人难以承担的人员和其他特困群众均纳入城市医疗救助范围;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家庭成员以及各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成员均纳入到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有的地区突破了文件规定的救助对象范围, 已将救助对象扩大到低保边缘群体 (低收入群体) ;而另一些地区由于财力限制, 救助对象仅限于低保对象, 从而造成同一省份内部各地区境况相似的贫困者在医疗救助权益上的不平等。

2. 救助模式不统一

从全省来看, 普遍采用的医疗救助模式有“大病救助”和“综合救助”两种。“大病救助”模式是政府只为某些费用高的大病患者事后提供一定救助, 其救助面窄, 而且对身患救助范围之外大病的低收入者不公平;“综合救助”模式是政府支付低收入者部分门诊和住院服务费用, 而且医疗救助的“核心服务包”中还包括初级医疗卫生服务, 从而提高了低收入者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其提高健康水平, 增强其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摆脱贫困的能力。总体来说, 只要筹资水平能够达到一定高度, “综合救助”模式值得推广, 也是发展趋势。

“综合救助”模式对加强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促使他们少生医治费用高昂的大病, 更具有成本功效性 (cost-effectiveness) ;而“大病救助”因其只提供大病开支报销, 近期看来虽会节省大量初级医疗卫生服务开支的报销, 长远看却将有因贫困人群大病开支偏高而得不偿失的可能, 同时对于提高贫困人群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没有助益。

3. 救助标准不科学

救助标准不科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医疗服务、药品价格以及仪器检查费用近两年都随物价上涨而有调整;另一方面, 由于政府的要求, 各地公立医院对贫困群体就诊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优惠。这些“增支”和“节支”因素, 都影响着救助对象的诊疗费用, 从而间接影响着救助金额。

在这些方面, 医疗救助相关部门缺乏统计和分析, 导致救助标准的提高缺乏科学依据, 实践中只能反过来依据资金充裕情况来确定救助标准。这样的救助标准, 难以准确地满足被救助者的真实需求。

4. 救助程序有待完善

救助程序复杂给困难群众带来就诊、转诊和报销的额外麻烦, 影响急症或者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质量。同时, 繁琐并不等于严密, 现程序仍存在漏洞, 给“败德”行为留有契机。各地在医疗救助申报的资格审查、报销手续复核等方面虽然做出了相应规定, 但在执行过程中, 各地基层工作人员都反映票据真实性审核的难度很大, 单凭目前的审核程序, 很难控制医院“大处方”和医患合作这一“道德风险”的发生, 从而影响救助效率。

(二) 救助资金筹集和使用层面的问题

1. 资金筹措渠道单一, 基金规模较小

从理论上讲, 政府财政拨款并不应当是医疗救助的唯一筹资渠道, 但是, 各地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医疗救助的绝对主渠道。政府通过福利彩票的预算外投入贡献甚微, 境内外的捐助更微不足道, 而这种单一的筹资渠道不可能带来较大的资金规模。

从各级政府预算筹资结构上看, 又是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比例较高, 区县财政投入不足。如此情况, 恰恰又成为“综合救助”模式无法广泛推行的原因。

2. 基金支付量较少, 结余过多

在医疗救助基金规模较小的情况下, 有的地区基金结余却较多, 而且相对来说, 贫困率较高的地区基金结余量更大。无独有偶, 云南省的新农合实践调查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奇特现象:越是贫困地区, 新农合基金结余率越高。究其原因有:一是执行问题, 由于黑龙江省试点和推广城乡医疗救助先于全国大部分省份, 属新生事物, 各地政府在“摸不准风向”的情况下作出“适当观望”的选择是符合行政理性的, 同时也是没有监督约束机制的体现。二是制度问题, 主要是各地职能部门对本地贫困群体的支付能力判断不准确, 从而制度核定的救助水平过低、自付部分 (起付线以下、封顶线以上部分) 仍难以承受, 致使贫困群体在有医疗救助的情况下, 仍然选择不去看病, 出现一方面救助需求得不到满足, 另一方面救助资金大量结余的现象。

(三) 管理层面的问题

1. 多头管理、部门衔接差

按照现行制度, 城乡医疗救助的许多工作都涉及到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 而这些工作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 城乡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负责,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由卫生部门负责, 城镇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 由于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及时, 信息不对称, 制约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时有患病城乡困难群众就医后不能按规定及时得到医疗救助的现象。

2. 行政监督缺位, 没有相应的制衡机制

再富裕的社会、再高的筹资水平, 如果没有制衡, 也难以实现健康收益和较高的救助效率。理想的制衡机制应当是医疗救助的各参与主体构成“制衡链”, “制衡链”中各服务主体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尽可能到位的服务”为目标, 在这个“链条”里, 财政和审计机关应提高行政监督能力, 建立医疗救助系统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否则, 再多的筹资、再多的补贴也无法惠及贫民。各地在医疗救助的行政监督方面基本是没有作为或者少作为, 财政和审计的长效监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3. 基层办公经费不足、工作力量薄弱

由于市县财政困难, 对医疗救助工作缺乏经费投入, 经费供给不足;而另一方面, 随着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全面展开, 工作量越来越大, 经费需求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 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难度很大。同时, 由于对具体工作人员缺乏专门、系统地培训, 导致实际工作中时有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现象, 影响工作效率。

(四) 政策层面的问题

政策层面存在衔接上的问题, 如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的城镇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性质上都属于社会保险这一层次, 城乡医疗救助在性质上则属于社会救助, 当保险功能不能保障或者不能完全保障的时候, 救助功能发挥“最后防线”的作用, 可见城乡医疗救助在救助对象、救助标准乃至工作程序上与前两者都有相关联、相交叉的地方。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感觉到了政策衔接的必要, 并开始尝试, 但是总体还是衔接不足, 常常出现“保险”之后, “救助”承接不及时的真空时段, 影响医疗救助的“口碑”。

二、进一步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对策

(一)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办法

1. 合理界定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界定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包括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要逐步扩大救助的覆盖面。各地要在确保把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户纳入救助范围的基础上, 逐步将低收入的老年人、重病或重残的人群纳入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地方, 还要充分考虑其他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 探索扩大救助范围。二是各地要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人员家庭生活困难程度的界定办法, 提高对救助对象的识别能力, 为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提供依据, 使救助资金成为真正的受困群众的“雪中炭”。

2. 统一医疗救助模式, 建立“守门人”制度

在稳定资金来源的基础上, 将“综合救助”确定为黑龙江省各地医疗救助的统一模式, 将初级医疗卫生服务列入“医疗救助服务包”, 提高贫困人群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再者是常见病种的救助和住院救助。以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基点, 建立“守门人”制度, 即门诊服务必须由基于社区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 (一般是全科医生) 来承担, 各类医院只提供专科医疗服务, 救助对象必须接受社区全科医生的首诊制, 医生诊断确需住院治疗的, 必须接受定点医疗机构安排的逐级转诊, 方能享受医疗救助。

3. 简化医疗救助程序

简化医疗救助程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应尽量缩短办理时限。根据救助对象难以垫付医疗费用的实际困难, 坚持快捷、便民、利民的原则, 探索建立适合困难群众特点的申请审批程序;对申请医疗救助的困难群众要及时受理申请, 对符合条件的要按时办理审批手续;对于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已明确的救助对象, 经民政部门授权定点医疗机构核定, 应当直接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另一方面要改进救助资金的结算办法, 如建立定点医院垫付机制。加强与定点医疗机构的协调与配合, 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医疗救助规定额度内的医疗费用, 救助对象出院时只需缴纳个人自负部分, 民政部门定期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垫付的费用。同时, 对按规定转诊的救助对象简化手续。对按规定转诊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救助对象, 可采取就医后到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有关费用的补助, 但要简化手续, 方便救助对象。条件成熟的地区, 应积极探索对转诊救助对象预先支付部分医疗救助金。

此外, 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的便民措施。要充分利用医药集团、连锁药店和基层医疗机构网点多、价格低廉、服务便利等条件, 通过发放一定限额的医疗救助卡券, 建立平价药店, 方便救助对象日常门诊和购药。

4. 合理确定救助标准, 对特殊困难群众实施分类救助

各地要随着医疗救助资金总量的增加, 及时提高医疗救助补助水平, 重点是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各地要进一步做好分类救助, 针对救助对象的困难情况和基本医疗需求, 制定不同的补助标准和办法, 对救助对象中“三无人员”、“五保户”以及重病、重残等人员给予重点照顾。

(二) 建立稳定的医疗救助资金管理机制

1. 建立医疗救助资金筹资机制

建立医疗救助资金筹资机制包括扩大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两个方面。建立稳定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机制, 其中中央财政应承担更多的筹资责任;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不断增长的有利条件, 逐步加大对医疗救助的投入力度;落实社会捐助的税收减免政策, 引导社会捐助资金投入医疗救助;加强和慈善组织的联系与协作, 引导慈善资金投向医疗救助。单次治疗额度大的病种和单次医疗费用虽不高、但需长期频繁支付的慢性病种是“综合救助”模式中门诊和住院救助都无力负担的难题。但在实践中, 由慈善组织出资救助上述贫困患者的做法, 因最大程度实现了社会公平与效率, 而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同时, 各地方财政要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在预算中将本级应负担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打满打足, 保证城乡医疗救助事业的资金需求。为保证地方负担资金足额到位, 可要求其先将款项上交到省, 省财政再会同省级资金一并下发到终点;不上交者, 年终从预算中扣回。

2. 建立医疗救助资金监管体系

建立医疗救助资金监管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使用公示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 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要通过张榜公布和新闻媒体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二是建立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制度。财政部门会同民政、审计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单位和个人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贪污医疗救助基金的, 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三) 建立医疗救助监督制衡体系

根据世界银行2004年发展报告给出的“长线”和“短线”制衡架构及其配套要求, 通过“信息-制度-行为”的架构, 让各利益主体相互制衡, 形成行政纪律、市场纪律、受益人和社区参与、舆论监督等有效的、制度化的激励和约束, 规范相关主体的行为, 确保制度的持续、自动和低成本运行。

医疗救助监督制衡体系可以使用上述架构, 具体应用为:长线制衡用于构筑“救助对象→政治家→公务员→医院→医生”多重委托代理链, 靠约束和激励机制实现;短线制衡用于构筑救助对象对服务提供者 (医院、医生) 的激励约束机制, 实现救助对象行使“客户权利”, 形成“救助对象→医院→医生”的制衡关系。配套以医疗救助信息公开化和医疗救助公共信息立法, 确保各利益主体“成本”和“绩效”信息的“自动披露”。

(四) 加强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加强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级民政部门进一步调整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方案, 搞好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政策、技术和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衔接。具体衔接点有:资助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帮助困难群众享受到相关保障制度的补偿, 对困难居民经相关保障制度补偿之外个人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要通过医疗救助给予适当帮助, 对于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困难群众, 符合条件的要按照规定及时给予医疗救助。二是加强医疗救助与慈善事业的衔接。建立医疗救助与慈善事业的衔接机制, 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的平台作用, 积极引导和协助慈善机构通过医疗救助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医疗援助。慈善医疗援助要重点解决患有大病、重病且通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补偿后难以自负医疗费用的困难群众。

(五) 加强部门衔接与配合

民政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配合, 做好衔接工作, 建立“一站式”服务规程, 及时传递信息, 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共享, 推行城镇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六)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 加大培训考核力度

要加强基层工作力量, 改善基层工作条件, 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基层工作中的困难, 努力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人员和经费不足的问题, 促进基层实际问题的解决。各地业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创造条件, 定期组织具体工作人员进行政策和业务培训, 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摘要:黑龙江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刚刚起步, 各地制度运行尚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 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细则、城乡医疗救助公共财政体系、城乡医疗救助监督机制等方面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统一医疗救助模式, 建立“守门人”制度;建立医疗救助资金筹资机制;建立医疗救助监督制衡体系;合理界定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简化医疗救助程序;加强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及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加大培训考核力度。

关键词:黑龙江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参考文献

[1]蔡跃进.苏州市区实行统一的社会医疗救助办法[J].中国劳动, 2008, (2) .

[2]贾维周.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现况及对策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08, (1) .

篇9:城乡医疗救助申请书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规范管理,加强统筹衔接,不断提高医疗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

(二)基本原则。

托住底线。按照救助对象医疗费用、家庭困难程度和负担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制定救助方案,确保其获得必需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统筹衔接。推进医疗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形成制度合力。加强与慈善事业有序衔接,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的高效联动和良性互动。

公开公正。公开救助政策、工作程序、救助对象以及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高效便捷。优化救助流程,简化结算程序,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强救助时效,发挥救急难功能,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有效救助。

(三)目标任务。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于2015年底前合并实施,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实现医疗救助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与相关社会救助、医疗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权益。

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一)整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各地要在2015年底前,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整合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要按照《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财社〔2013〕217号)的要求,合并原来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分设的“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在政策目标、资金筹集、对象范围、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方面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确保城乡困难群众获取医疗救助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待遇公平。

(二)合理界定医疗救助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是医疗救助的重点救助对象。要逐步将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困难群众(以下统称低收入救助对象),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纳入救助范围。适当拓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象范围,积极探索对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中的重病患者(以下称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实施救助。在各类医疗救助对象中,要重点加大对重病、重残儿童的救助力度。

(三)资助参保参合。对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进行补贴,特困供养人员给予全额资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给予定额资助,保障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具体资助办法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情况等因素研究制定。

(四)规范门诊救助。门诊救助的重点是因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医疗救助对象。卫生计生部门已经明确诊疗路径、能够通过门诊治疗的病种,可采取单病种付费等方式开展门诊救助。门诊救助的最高救助限额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救助对象需求和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等情况研究确定。

(五)完善住院救助。重点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中,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不低于70%的比例给予救助。住院救助的年度最高救助限额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救助对象需求和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等情况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减免救助对象住院押金,及时给予救治;医疗救助经办机构要及时确认救助对象,并可向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一定额度的预付资金,方便救助对象看病就医。

三、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一)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在评估、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扩大政策覆盖地区,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对重点救助对象和低收入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直接予以救助;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等其他救助对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先由其个人支付,对超过家庭负担能力的部分予以救助。合规医疗费用主要参照当地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确定,已经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地区,也可以参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有关规定确定。

(二)合理确定救助标准。综合考虑患病家庭负担能力、个人自负费用、当地筹资情况等因素,分类分段设置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原则上重点救助对象的救助比例高于低收入救助对象,低收入救助对象高于其他救助对象;同一类救助对象,个人自负费用数额越大,救助比例越高。对重点救助对象应当全面取消救助门槛;对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可设置起付线,对起付线以上的自负费用给予救助。

(三)明确就医用药范围。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用药范围、诊疗项目等,原则上参照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相关规定执行。对确需到上级医疗机构或跨县域异地医院就诊的医疗救助对象,应按规定履行转诊或备案手续。对已明确临床诊疗路径的重特大疾病病种,可采取按病种付费等方式给予救助。

(四)加强与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保险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的有效衔接,确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所有贫困重特大疾病患者,帮助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获得保险补偿和医疗救助。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与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高效联动,将救助关口前移,主动对符合条件的疾病应急救助对象进行救助。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以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承办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共同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相关基础工作。

nlc202309021004

四、健全工作机制

(一)健全筹资机制。各地要根据救助对象数量、患病率、救助标准、医药费用增长情况,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报销水平等,科学测算医疗救助资金需求,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县级财政要根据测算的资金需求和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情况,合理安排本级财政医疗救助资金,并纳入年度预算。省级和地市级财政应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困难地区的资金补助力度。中央财政在分配医疗救助补助资金时,将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各级财政筹资情况的考核力度。各地应根据年度筹资情况及时调整救助方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健全“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做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等信息管理平台互联互享、公开透明,实现“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救助对象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可先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部分,救助对象只支付自负部分。结合医保异地就医工作的推进,积极探索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异地就医管理机制。

(三)健全救助服务监管机制。要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确定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民政部门要与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委托合作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费用结算以及双方的责任义务,制定服务规范,并会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及商业保险机构做好对医疗服务行为质量的监督管理,防控不合理医疗行为和费用。对不按规定用药、诊疗以及提供医疗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医疗救助基金不予结算。对违反合作协议,不按规定提供医疗救助服务,造成医疗救助资金流失或浪费的,要终止定点合作协议,取消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

(四)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的衔接机制。各地要加强医疗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的衔接机制建设,落实国家有关财税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规定,支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积极参与医疗救助特别是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形成对政府救助的有效补充。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提供救助需求信息,为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形成工作合力。要从困难群众医疗保障需求出发,帮助他们寻求慈善帮扶。要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提供医疗费用补助、心理疏导、亲情陪护等形式多样的慈善医疗服务,帮助困难群众减轻医疗经济负担、缓解身心压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缓解因病陷入困境群众的“不能承受之重”,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政策措施,明确进度安排,落实管理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督促检查,务求取得实效。要切实加强基层经办机构和能力建设,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保险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医疗救助方案设计、政策调整等工作,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难作用。对于医疗救助政策难以解决的个案问题,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救助协调工作机制,专题研究解决措施,避免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件发生。

上一篇:机关效能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文)下一篇:学校两学一做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