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旗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2024-04-08

准格尔旗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精选6篇)

篇1:准格尔旗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准格尔旗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我旗城乡困难群众就医难,缓解贫困群众因病造成的生活困难问题,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意见的通知》(内政发〔2007〕125号)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规程的通知》(内民政保〔2007〕133号)精神,结合我旗医疗救助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二)救急救难,简便易行原则。救困难群众之所急,方便快捷,及时有效。

(三)突出重点,分类救助原则。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程度和不同病种治疗费用的高低实行分类救助。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医疗救助工作采取“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和慈善医疗援助”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发动社会力量资助、慈善医疗援助、医疗机构自愿减免有关费用等多种形式对救助对象给予医疗救助。

(五)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医疗救助工作实行“阳光”操作,定期公布救助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六)加强配合,共同推进原则。加强与商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1— 建立覆盖城乡、互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第三条 旗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以下简称旗低保办)负责本辖区内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的审批和救助资金发放工作;

苏木乡镇和社区居委会、嘎查村委会配合旗低保办开展医疗救助工作;

财政、卫生、残联、社保、红十字会等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旗低保办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

第二章

城乡医疗救助对象的确定

第四条 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为具有本旗城乡户口的以下人员:

(一)持有旗低保办发放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且正在享受低保待遇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及其家庭成员。

(二)持有旗民政局发放的《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三)在乡、城镇无业重点优抚对象(不含1-6级伤残军人)。

(四)20世纪60年代精简退职享受原工资40%救济和老职工定补人员。

(五)文革期间受害的“三民”定补对象。

(六)其他需救助的特殊困难群众。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

(一)不能提供有效医疗票据(含复印件)和诊断证明的;

(二)跨超出一年的医疗费用;

(三)超出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药品、诊疗项目、—2— 服务设施标准目录范围的费用;

(四)计划生育费用;

(五)公伤、打架斗殴、酗酒和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及自残等行为致伤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六)整形、美容等非正常疾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七)救助对象在旗外和旗内非定点民营医院、诊所、药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八)其他不符合医疗救助范围的医疗费用。

第三章 城乡医疗救助方式与标准

第六条

城乡医疗救助采取日常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门诊救助和医前救助四种方式。

第七条 日常医疗救助

在农村,首先要为救助对象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负担部分的全部费用;在城镇,首先要为救助对象代缴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负担部分的全部费用;对城乡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由旗低保办每人每年发放一定数额的日常医疗救助金。

第八条 住院医疗救助

不设起付线,不限定病种,并给予一次救助、二次救助和特殊救助。

(一)一次救助。

年救助额原则上不超过3万元。对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按规定比例报销后,余额部分旗低保办按65%的比例给予救助,农村分散供养五保对象按不低于75%的比例给予救助;对于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

—3— 基本医疗保险的救助对象,其住院医疗费用旗低保办按65%的比例给予救助;上述所列几类救助,救助对象救助总额不得超过救助限额。

(二)二次救助。

医疗救助对象患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赔付和旗低保办一次救助后,其个人自付部分超出20000元,旗低保办进行二次救助,超出部分按50%给予救助,年救助额不超过3万元。

(三)特殊救助。

对患重大疾病,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赔付和旗低保办两次救助后,自付部分超过100000元的,给予特殊救助,救助额另行确定。

第九条 门诊救助

城乡低保对象、分散供养农村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精减退职人员、“三民”定补对象中患类同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恶性肿瘤以及类同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长期维持治疗又不需要住院的人员,其医疗费用超出500元的,可给予门诊救助。对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其门诊医疗费用,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按规定比例报销后,余额部分旗低保办按60%的比例给予救助,五保对象按医疗费用的70%给予救助。对于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救助对象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未列入报销范围的,其门诊医疗费用旗低保办按60%的比例给予救助,年救助额原则上不得超过15000元。尿毒症患者年救助额不超过20000元。

第十条

医前救助

—4— 设立医前救助基金,对于遇到突发大病患者或因突发事故造成救助对象入院治疗,但因医疗救助对象确需住院治疗而又无法支付住院费用的,可申请医前救助。

(一)在旗中心医院、旗人民医院、旗中蒙医院住院治疗的医疗救助对象,持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和苏木乡镇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向旗低保办提出书面申请,经卫生局和旗低保办对患者的病情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查,确需住院治疗,符合医前救助条件的,对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患者,旗低保办和卫生局一起出具医前救助通知书,医疗服务机构接到医前救助通知书后开展医疗服务;对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旗低保办和社保局一起出具医前救助通知书,医疗服务机构接到医前救助通知书后开展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机构按医前救助通知书规定限额垫付医疗费用。旗低保办按月从医前救助资金中与医疗机构结算,医疗结束后,再根据医疗救助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核审批,垫支的费用从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金中扣回。

(二)医疗救助对象患病经诊断确需到旗外医院住院治疗的,经患者或家属申请,持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和苏木乡镇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向旗低保办提出书面申请,经卫生局和旗低保办对患者的病情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查,符合医前救助条件的,经患者所在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担保,旗低保办可从医前救助基金中向患者预借一定数额的医疗救助金,医疗结束后,再根据医疗救助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核审批,预借资金从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金中扣回。

第四章 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5— 第十一条 申请

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申请人(户主)向其户籍所在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国家福利机构集中供养人员的医疗救助,由所在福利机构将需要救助人员的相关材料直接报旗低保办。

申请人(户主)申请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1.医院诊断证明;

2.有效的医药费报销凭证; 3.身份证或户口簿; 4.“三民”定补证复印件;

5.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证复印件;

6.复员退伍人员证复印件,“三属”定期抚恤证复印件,7—10的伤残军人证复印件。农村救助对象还需提供下列材料:

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复印件; 2.《农村五保供养证》复印件;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 4.旗合管办出具的医疗费报审单。

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救助对象还需提供下列材料:

1.《准格尔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复印件; 2.《准格尔旗城镇无业居民合作医疗手册》; 3.社保局出具的报销凭证。

参加商业保险的救助对象还需提供商业保险承保单位出具的赔付凭证。

第十二条

初审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情况属实,属于救助范围的,报旗低保办。

—6— 第十三条

审批

旗低保办对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特殊救助由旗城乡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对国家福利机构报送的材料,旗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审核后,提交旗城乡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批。

第五章 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十四条

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

(一)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具体来源为:

1、上级下拨用于农村、城镇医疗救助的补助资金;

2、旗财政列入预算的农村、城镇医疗救助资金;

3、社会各界自愿捐赠,用于农村、城镇医疗救助的资金;

4、农村、城镇医疗救助资金的增值部分;

5、其他可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

(二)建立医前救助基金,具体来源为: 旗财政列入预算用于医前救助的救助基金。

第十五条 财政部门根据旗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医疗救助情况,适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旗低保办城乡医疗救助专账,开展救助工作。

第十六条 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资金管理原则,对救助对象实施救助。结余资金不得高于当年筹集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总量的10%。

第十七条 医疗救助资金的支付。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由旗低保办核定人数后将

—7— 资金划拨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为其办理相关手续。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资金,由财政局将资金划拨到社保局,社保局与旗低保办核实人员后,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对于在各类民政服务机构中集中供养的民政救助对象,其门诊或住院医疗费用,由救助对象所在民政服务机构先行垫付,并每半年凭医疗收费票据到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报销,余额部分由旗低保办将救助资金拨付到民政服务机构。

第十八条 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旗财政部门在财政社保专户中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支付等业务;旗低保办设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救助专账,用于办理救助资金的核拨、支付和发放业务。

第六章 医疗救助服务机构

第十九条 日常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原则上由苏木乡镇卫生院和旗级医院承担。苏木乡镇卫生院和旗级医院要张贴就医指南,保证服务质量,方便困难群众就诊。救助对象持有效证件到苏木乡镇卫生院和旗级医院就诊时,要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因特殊情况需到上级医院或外地医院治疗的,应及时向旗低保办报告备案。

第七章 慈善医疗援助

第二十条 慈善医疗援助是医疗救助的有效补充。每年要从慈善会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医疗救助。救助对象当年经大病医疗救助后,再援助一定资金即可治愈的,可申请一次性医疗援助。旗红十字会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救助对象 —8— 住院期间一定数额的住院生活救助。

第八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在旗城乡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实施,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抓好落实,切实把这项惠及城乡困难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第二十二条 明确责任,全面推进,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运行机制。

(一)旗低保办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会商有关部门制定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加强对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并负责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实行公示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医疗救助,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二)卫生、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医疗救助的衔接工作。

(三)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二十三条 健全制度,严肃纪律,确保医疗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要信守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任何机构和人员不得在救助基金中开支工作经费或挪作他用,对违纪、违规、违法行为,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旗低保办必须如数追回,并取消其不少于三年的享受医疗救助的资格。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旗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准格尔旗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同时废止。二○○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9—

篇2:准格尔旗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文件

纳府办发[2010]55号

纳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纳雍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

行)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由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局拟订的《纳雍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七月三十日

纳雍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我县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规范医疗救助办事程序,促进我县医疗救助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省、地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保障基本、救助重点、多种形式”的工作方针,在做好与其它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资金稳定、运行规范、及时有效、方便困难群众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第三条 城乡医疗救助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社会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以“救急救难”为主的原则;

(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医疗救助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五)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四条城乡医疗救助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县民政部门管理,并组织实施。县民政部门为全县城乡医疗救助管理机构,负责城乡医疗救助的审批、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施其职、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一)县民政部门的工作职责

1.宣传和贯彻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法规、政策;

2.制定医疗救助工作规划和各项工作制度;

3.负责全县医疗救助工作的报表统计、数据上报、信息录入和档案管理;分析研究医疗救助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4.指导乡(镇)开展医疗救助工作;

5.编制医疗救助资金预算,负责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

6.负责医疗救助的审核、审批,及时对救助对象实施救助;

7.负责部门之间有关医疗救助工作的综合协调。

(二)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

负责对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评审和监管,确保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能为救助对象提供价廉、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三)县财政部门的工作职责

负责医疗救助所需资金筹措和监管。

(四)县审计、监察部门的工作职责

加强对医疗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医疗救助资金专款专用。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经办机构的工作职责

县、乡(镇)“新农合”及“居民医保”经办机构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配合做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管理工作。

(六)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职责

1.宣传和贯彻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法规、政策;

2.负责本乡(镇)医疗救助对象的调查核实和审查、上报;

3.负责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

4.按规定上报相关数据、表册和资料;

5.指导社区、村(居)委会开展医疗救助工作;

6.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七)社区、村(居)委会的主要职责

1.向本辖区居民宣传医疗救助政策;

2.协助做好对救助对象的调查、公示工作;

3.做好上级委托的其他工作。

(八)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责

1.定点医疗机构要按照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制定对救助对象的减免政策,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医疗救助对象就诊补偿和医疗救助程序,并予以长期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完善落实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控制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在接诊救助对象过程中,核对救助对象的身份证明和《五保供养证》、《低保证》、《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证》等证件,做到人证相符、证证相符,并按规定对持证对象实施优惠和减免。

3.对暂时无力缴纳住院预付款并处于重病生命危险的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和在乡重点优抚对象,要先接收其住院治疗,后补交住院预付款,不能将病人拒之门外。

4.根据民政部门要求,及时为申请医疗救助人员提供医疗救助所需的证明和相关资料。

第三章医疗救助范围、对象及病种

第六条救助范围。指拥有本县户籍并在当地常住,因家庭困难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均可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申请医疗救助。

第七条救助对象。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主要为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百岁老人和县民政部门委托收养的孤儿。在保障主要救助对象得到救助的前提下,可将家庭人均经济收入在本县城乡低保标准1.5倍(含1.5倍)以下的重病患者以及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患病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申请医疗救助人员原则上应参加本“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并在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就诊治疗。

第八条救助病种。救助对象的住院救助原则上不受病种限制。

第四章医疗救助的方式、标准及办理程序

第九条医疗救助的方式分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城乡居民参加“居民医保”(以下简称“参保”)或“新农合”(以下简称“参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患重大疾病的患者实行“医前救助”、“住院救助”和“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

(一)资助“参保”、“参合”

资助“参保”、“参合”,是指由县民政部门根据应救助人数,按一次性统一划拨资金为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和县民政部门委托家庭收养的孤儿和百岁老人代缴“参保”金或“参合”金。同时,县人民政府视当年资金状况,由县民政部门按划拨资金为全部或部分城乡低保对象代缴“参保”金或“参合”金。

1.资助标准

资助“参保”、“参合”的标准,按当年规定的标准代缴。

2.办理程序

在“参保”、“参合”时间内,由乡(镇)社会事务办将资助对象名单报县民政部门审核,乡(镇)社会事务办将审核后的名单交乡(镇)“新农合”及“居民医保”经办机构,统一办理资助对象的“参保”、“参合”手续,并发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

(二)医前救助

医前救助是指对因患重大疾病,经定点医疗机构诊断急需住院治疗,但又暂时无力交付住院预付款的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和县民政部门委托家庭收养的孤儿实行的经济救助,帮助其及时入院治疗。

1.救助标准。每个医前救助人员每次享受医疗救助金在1500元(含1500元)以下,原则上每个受救助对象一年之内只能享受一次医前救助。

2.办理程序。由住院患者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乡(镇)社会事务办受理。申请时,申请人提供居民身份证、户口簿、《五保供养证》、《低保证》、《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证》原件和复印件,接诊医疗机构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及住院需预付款证明,并填写《医前救助审核审批表》,经社区、村(居)委会签署意见,乡(镇)社会事务办调查审核,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并发放医前救助金。

(三)住院救助

住院救助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因病住院且符合救助条件患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经“居民医保”或“新农合”报销后,个人实际负担的医疗费用实行按比例救助。

个人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 = 个人年住院医疗总费用 – “居民医保”或“新农合”报销费用。

1.起付线。

① 对城市 “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和县民政部门委托家庭收养的孤儿的住

院救助不设起付线。

② 对城乡低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和百岁老人的住院救助,个人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大于800元的方可申请救助。

③ 对其他救助对象的住院救助,个人实际负担的医疗费用大于1600元的方可申请救助。

2.救助比例

① 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和县民政部门委托家庭收养的孤儿的医疗救助,经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后,按个人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实行全额救助,但救助金额在一个内累计不得超过20000元。

② 城乡低保对象、百岁老人的医疗救助,经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后,按个人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的60%进行救助,但救助金额在一个内累计不超过10000元。

③ 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救助,经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和优抚医疗救助补偿后,按个人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的60%进行救助,但救助金额在一个内累计不超过10000元。

④ 其他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经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后,按个人实际承担医疗费用的40%进行救助,但救助金额在一个内累计不超过5000元。

3.办理程序

由住院患者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住院补偿凭证》和《疾病诊断证明》、本人身份证和户口簿原件和复印件,由乡(镇)社会事务办受理并填写《纳雍县城乡医疗救助审核审批表》。属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的,还须提供“三无”人员证明、《低保证》、《五保供养证》、《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证》等证明原件和复印件。经社区、村(居)委会签署意见,乡(镇)调查、审核,属于乡(镇)审批权限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属于县级审批权限的,由乡(镇)报县审批。

(四)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

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主要是帮助解决符合条件的患者因患慢性疾病未住院治疗或治疗出院后,需长期服药维持治疗以及急诊、急救个人负担的医疗救助。

1.起付线

属于城市 “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和县民政部门委托家庭收养的孤儿不设起付线。其他人员救助在一个内个人负担门诊医疗费用总额达到1200元以上的方可申请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

2.救助标准

对患有特殊慢性疾病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视其病情和个人在一个内负担的门诊医疗费用情况给予补助一定数额的医疗救助金,但救助对象在一年内救助金额不得超过2000元。每个救助对象原则上一年只能享受救助一次。

3.办理程序

由患者向县民政部门申请,提交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和复印件、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购药或门诊发票原件、急救正式发票,填写《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审核审批表》,经社区、村(居)委会签署意见,乡(镇)审核,县民政部门审批直接发放医疗救助金。

第十条救助特办

县民政部门对特殊情况的病人申请医疗救助,实行救助特办。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经

社区、村(居)委会签署意见,乡(镇)审核,由县民政部门审批后直接发放救助金。第十一条审批权限

(一)救助金额在2000元(含2000元)以下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发放。

(二)救助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由乡(镇)报县民政部门审批发放。

(三)救助金额超过一个内累计金额的,报县人民政府审批,由县民政部门发放。第十二条报批制度

(一)属大额救助需报县审批的,由乡(镇)社会事务办调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在每月15日前报县民政部门审批并发放救助金。

(二)乡(镇)在每月10日前将上一个月发放医疗救助金台帐、花名册等资料上报县民政部门。

第十三条张榜公示

乡(镇)社会事务办、社区、村(居)委会每月上旬要分别在本乡(镇)政务、村务公开栏内将上个月救助人员名单、救助金额、救助病种等内容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救助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

第十四条资金筹集。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来源为:

(一)上级下拨的医疗救助资金;

(二)社会捐赠资金;

(三)各级财政安排的医疗救助资金;

(四)其他资金。

县财政部门要根据县民政部门依据上支出情况提出的用款计划,及时将救助资金列入预算。同时,要建立与救助对象和业务量挂钩的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按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在乡不享受公费医疗的重点优抚对象和县民政部门委托家庭收养的孤儿人数,安排每人每年不低于2元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医疗救助工作经费。

第十五条资金使用。县民政部门要科学合理安排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每季度根据医疗救助人数和所需资金,向县财政部门提出用款计划。在资金使用安排上,用于救助对象的“参保”、“参合”资助资金要按标准在每年12月初拨付到位。医前救助、住院救助和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资金按季度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医疗救助资金支出总额必须达到当年医疗救助资金总收入(当年医疗救助资金总收入=上资金结转+本各级财政投入的医疗救助资金+上级下拨的医疗救助资金+社会捐赠及其他资金)的80%以上,只能略有结余应对特殊情况。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要做到收支基本平衡。

第十六条资金管理。县财政部门要强化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建立医疗救助资金财政专户,设立农村(城市)医疗救助资金专帐,办理资金的汇集、拨付等业务。要根据县民政部门提出的用款计划,从财政专户核拨到县民政部门医疗救助资金专户专帐。乡(镇)要设立农村(城市)医疗救助资金专帐,实行专款专用。要减少救助资金的发放环节,提高效益,根据每季度审批情况,由县民政部门核拨到乡(镇)人民政府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原则上实行社会化发放,不能实行社会化发放的,必须确保资金安全,要及时足额将救助金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管理接受县财政部门监管和审计部门审计。

第六章监督与处罚

第十七条医疗救助管理机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相关医务人员、医疗救助对象,必须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和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对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除如数退回非法所得外,并视情节轻重,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九条对侵占、挪用医疗救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由相关部门严肃查处;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医疗救助经办机构及经办人员因工作失职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造成医疗救助资金流失的,应追究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对不符合城乡特殊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条件而无理取闹、不听劝阻,干扰正常工作秩序、阻碍工作人员办理公务或者侵犯其人身安全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其 他

第二十二条城乡医疗救助实行每月审核审批一次。对符合救助条件住院患者在“居民医保”或“新农合”补偿后60日内应当提交救助申请,申报超过规定时限的,视为自动放弃申请医疗救助,县、乡(镇)医疗救助管理机构不予救助。

第二十三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百岁老人及县民政部门委托家庭收养的孤儿如有双重身份或多重身份的,只能按一种身份就高标准享受医疗救助。

第二十四条核定住院救助金额时应扣除住院患者经“居民医保”或“新农合”住院补偿金、商业保险赔付金、社会捐赠金和医前救助金。

第二十五条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医疗救助:

(一)违法违纪、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自杀等发生伤害的;

(二)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意外伤害,属于他方责任的;

(三)整容矫形、镶牙、配镜、康复保健等情形的;

(四)卖淫、嫖娼染上性病产生医疗费用的;

(五)县民政部门认为不应当享受医疗救助的。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纳雍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篇3:黄骅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分析

一、我市城乡医疗救助现状

1. 我市于2005年开始正式实施农村医疗救助, 于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城镇医疗救助, 在2009年制定并出台了《黄骅市城镇居民特困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和《黄骅市农村特困户医疗救助办法》。救助对象包括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人员, 因患国家规定特殊传染病和地方传染病及因突发重大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造成的特困人员。对个人在参加完新农合或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救助。医疗救助比例从开始的10%提高至现在的20%, 农村医疗救助年度最高救助金额从1000元提高到3000元;城镇医疗救助年度最高救助金额从2000元提高到4000元。

2. 资金支出及救助情况。

从2006年至2013年底, 我市共资助困难群众3530人.次, 发放救助金1023万元。从2006年城乡医疗救助支出13.6万元, 资助137人.次, 到2013年支出214.5万元, 资助382人.次。城乡医疗救助支出逐年增加, 救助范围也不断扩大。

3. 医疗救助模式为事后救助。

申报医疗救助资金程序, 首先由大病患者或其家属向所在村或居委会提出申请 (附医疗费用单据、医院诊断证明、身份证明等资料) , 经村委会或居委会审核通过后, 加盖村委会公章, 报乡民政部门或街道办, 填写由民政部门设计下发的申请救助表格, 经乡民政部门认定后上报市民政局, 民政局根据患者医药费用自付金额及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确定的补助金额, 报市财政局, 经审核同意后从财政专户拨付民政局发放使用。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 医疗救助资金筹措方式单一。

目前我市医疗救助资金来源仅限于各级财政负担, 资金有限, 给政府制定救助制度带来资金额度限制。

2. 医疗救助方式单一。城乡医疗救助一直采取事后救助的形式, 不能及时解决困难家庭急需资金救助的需要。

3. 医疗救助标准偏低, 作用含糊。

由于受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额的限制, 使有限的资金对患特大恶性疾病的贫困群众是杯水车薪,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困难。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推出, 大病医疗救助还要资助特困群众参加医疗保险。就我市2013年数据来看, 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支出215万元, 其中资助特困群众参加医疗保险99万元, 占全部支出的46%。随着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的逐年提高, 这将是一笔越来越大的支出, 使真正能用到救助大病的资金会越来越少。有限的资金, 较低的救助标准, 使救助资金效用发挥有限。

4. 城乡医疗救助标准不同。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城乡差别越来越小, 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依然平行运行, 对城市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人群实行分类救助机制。

5. 医疗救助范围、覆盖面不够大。

城乡医疗救助有明确的救助对象和限定的救助病种。对没有纳入救助范围的人群, 一旦患上医疗费用较高的病种, 将无法得到医疗救助, 又会出现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三、对城乡医疗救助管理的几点建议

1. 加大投入, 多渠道筹措资金。

我市医疗救助资金主要依靠中央、省及本级财政投入, 筹资渠道单一。以后应在加大财政投入的情况下, 还应加大宣传力度, 动员社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实施捐助, 使得大病救助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 让更多的困难人群受益, 造福社会。

2. 采取多种救助形式。

完善医疗救助模式。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加强沟通配合, 推行定点医院和“一站式”服务的救助模式及时结算服务, 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保险一样, 在病人出院结账时, 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患者, 直接予以补助, 所需资金由医院垫付, 定期同民政部门核对, 然后从医疗救助专户拨付资金。做到救助对象“随来随治, 随走随结”。切实解决看病贵、救助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提升救助效果。根据救助对象病种、病情、家庭贫困程度实行“医前救助”、“医中救助”、“医后救助”相结合, 使救助对象能及时享受到医疗救助政策。

3. 明确医疗救助资金作用。

应将资助特困群众参加医疗保险的资金, 从大病医疗救助资金中分离出来, 单独安排资金, 确保医疗救助资金的实效。

4. 统一城乡医疗救助标准、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和范围。

目前财政专户已经将城镇医疗救助专户和农村医疗救助专户合并为城乡医疗救助专户。但救助标准尚未统一。应适时取消城乡救助差别, 采取统一的救助标准。根据救助资金的总量, 适时调整医疗救助对象的救助比例和救助标准。就我市而言, 医疗救助办法出台至今已经5年了, 救助比例和救助标准一直未提高,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疗费用却越来越高, 医疗救助资金与贫困群众承受的巨额治疗费用相比, 只是杯水车薪,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实际困难, 使得医疗救助资金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医疗救助制度应适时调整。还应在医疗救助上, 突出重点,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管家庭困难程度和所患疾病所需医疗费用高低, 都采取一个标准, 应有一个侧重, 对急需救助家庭给予及时、大额救助, 体现出大病医疗救助资金真正意义的作用。同时在大病医疗救助的基础上, 探索重特大疾病救助办法。

5. 落实医疗救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经办管理方面的衔接工作, 实现医疗救助与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人员信息、就医信息和医疗费用信息的共享, 确保救助对象的真实性、规范性、时效性、针对性。

摘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惠及广大困难群众的一项“民生工程”。但是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深化,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弱化。本文针对黄骅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管理上的几点建议。

篇4: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的思考

一、三明市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运行情况

(一)建立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机制

试点县(市)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主要是通过省、市、县财政拨款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按救助对象每人每年不低于100元标准筹集,省财政按照各县(市、区)人均财力状况,分档予以补助。省财政对永安市按每人每年20元补助,沙县按每人每年80元补助,其余所需资金从各县(市)财政预算内安排。2006年两个试点县(市)共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44万元。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按救助对象每人每年不低于50元标准筹集,省财政对永安市按每人每年20元补助,其他3县按每人每年40元补助。同时,三明市为了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从市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对3个转移支付困难的试点县按每人每年4元给予补助,其余所需资金从各县(市)财政预算内安排。2006年4个试点县(市)共筹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93.92万元。

(二)制定医疗救助基金的直管机制

根据省财政厅、民政厅制定的《福建省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各试点县(市)财政部门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实施细则,从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发放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实行医疗救助基金的专户管理

各试点县(市)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分别设立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和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对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进程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按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各项来源的基金收入和支出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民政部门根据基金管理的要求,分别设立城市、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办理基金的核拨、支付和发放业务。

(四)实施医疗救助基金的救助机制

各试点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城乡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确定城乡医疗的救助起付标准、救助限额和救助比例以及医疗救助申请和审批程序等,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规范、有效运行。截至2006年底,两个试点县(市)城市医疗救助55人次,发放救助金额11.09万元,4个试点县(市)农村医疗救助36人次,发放救助金额5.2万元。

二、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療救助基金规模较小,筹集渠道单一

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筹集主要靠省、市、县各级财政预算安排,而且占大头是省财政的补助资金,慈善机构、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医疗救助基金的捐款几乎没有,按规定从地方留用的福彩公益金中按比例提取的,也没有到位。由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试点县大都是享受转移支付的困难县,除了省、市补助外,本级配套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因此,试点县(市)普遍存在医疗救助基金规模偏小的问题,给进一步大力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医疗救助基金支付较少,资金结余过多

一方面困难群众得不到救助,另一方面政府下拨的救助基金又发不出去,以最早开展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永安市为例,2006年永安市筹集城市医疗救助资金21万元,救助4人次,支出救助资金0.75万元,结余20.25万元,占筹集资金的96.42%,筹集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1万元,救助35人次,支付救助资金5万元,结余16万元,占筹集资金的76.19%。

(三)救助基全起付线设置高,救助范围较小

由于救助疾病范围窄,救助对象中有大量人群享受不到医疗救助政策。有些地方只开展大病救助(或住院救助)。许多低保对象包括大量慢性病患者,实际上不能享受到医疗救助。在大病‘救助方面,各地一般只限于几种或十几种疾病的救助,在大病的种类中只占极少部分,大量救助对象由于不在救助范围之内,仍然不能享受医疗救助。 起付线过高,一次性发生住院费用要达起付线比较难,造成符合条件获得救助的人数少,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的救助对象被排除在救助门槛之外。由于无力支付医疗救助起付线之前的医疗费用,真正困难的群众无法从医疗救助制度中受益。相当多困难群众难以享受到医疗救助政策。所以,出现了贫困群众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的现象,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三、加强基金管理,促进城乡医疗救助事业的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医疗救助基金筹集管理理念

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各地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做大医疗救助基金这个蛋糕,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得越多,就能更大程度地缓解救助对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减轻困难群众生活负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各地要根据省里所确定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标准,积极调整支出结构。除了省级财政补助外,其余所需配套资金应足额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及时转入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中的城乡医疗救助专户。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金的筹集标准,加大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

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街头宣传、举办专项捐款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的认同感,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各个人捐款,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基金。

3基金的利息收入应及时转增医疗救助基金。年度医疗救助基金有结余的,应全额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不得抵扣下年度本级财政应安排的资金。

4所筹集的医疗救助资金要全部纳入当地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统一管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应全部用于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不得从中提取管理费和列支其他任何费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保证医疗救助基金的安全。

(二)设立安全医疗救助基金运转机制

1县级财政部门预算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要按季或按月拨至本级财政部门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地方留用的福彩公益金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部分,应及时全额划至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社会各界的捐款及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按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及时交存同级财政部门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

2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的救助对象大病医疗费用补助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按进度将医疗救助基金核拨至民政部门城乡医

疗救助基金专账,再由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发放。民政部门应尽可能采取社会化发放方式,方便医疗救助对象,缩短发放时间。

(三)完善医疗救助基全支出模式

1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完善便民、利民、惠民的医疗救助形式,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使用办法。结合医疗救助实施情况适当降低起付线,甚至取消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年度救助最高金额。有效地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问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除了提取一定比例的医疗救助风险金外,当年筹集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应全部支付出去,避免基金沉淀。要制定二次救助的实施方案,即视当年的基金结余情况来制定补救措施。如当年的基金结余仍然过大,对本年已享受救助待遇仍负担过重的困难群众,实施第二次救助。

3严格按照省确定的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实施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为:城市低保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三无”人员。农村困难家庭对象为:农村低保人员(含五保户)和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不得擅自扩大救助对象范围,凡自行增加救助对象的,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负担,不得挤占医疗救助资金。

4对特殊困难群众,实行分类救助。针对救助对象中的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等特殊困难人员,在救助方式上应实行与其他救助对象有区别的政策,尽量不设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年度救助最高限额。有条件的地区可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众发放门诊费,实行门诊救助与住院救助相结合,使他们看病难和无钱看病的问题得到切实的缓解。

5城乡医疗救助要做好与社会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相衔接。在救助對象享受上述医疗保险或医疗补助待遇后,仍造成生活困难,符合当地所制定医疗救助条件、范围的,才能享受城乡医疗救助待遇。

6落实医疗救助办法中所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优惠政策。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院治疗期间,应享受住院床位费、护理费减收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项目减收20%的优惠。这些优惠措施的落实,减少了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支出,相应地降低医疗救助基金的开支。

7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医疗救助办理时间。对于农村低保人员、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在取得相关待遇时,都已经通过申请、审核、审批的相应程序和张榜公布以及职能部门认定。上述人员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可按照当地所制定的医疗救助办法,经县民政部门审核直接给予救助,并报财政部门备案。

(四)建设有效的医疗救助基金监管体系

1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要通过张榜公布和新闻媒体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

篇5:准格尔旗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各县(市、区)民政局、卫生局、财政局,屈家岭管理区民政局、卫生局、财政局:

根据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和《湖北省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方案》的规定,现将《荆门市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实施。

荆门市民政局

荆门市卫生局

荆门市财政局

二○○五年三月三十日

荆门市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缓解城乡贫困群众就医困难,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根据《湖北省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种渠道筹资,对因患大病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贫困群众给予的适当救助。

第三条 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坚持低标准起步,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遵循医疗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第四条 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民政部门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计划及工作措施,审核批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群众享受医疗救助,提出医疗救助资金计划,发放医疗救助资金。

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医疗救助资金,对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实施监督。

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并监督定点医疗单位设立医疗救助窗口,公开医疗优惠减免项目、标准,兑现减免承诺,为救助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鼓励和支持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等社会团体及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

第二章 救助范围和对象

第五条 本办法所指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对象为:

(一)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二)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的农村五保户;

(三)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的农村特困户和特困优抚对象;

(四)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需要特殊救助的对象。

第六条 本办法所指医疗救助范围为:

(一)急性脑中风;

(二)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三)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重度精神分裂症;

(五)严重烧伤;

(六)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确认的需要救助的其它重大疾病。

上述救助对象因工伤、打架斗殴、酗酒、交通事故等引发的住院费用、擅自到非定点医院就医发生的费用、未经批准而转院治疗发生的费用,不能享受医疗救助。

第三章 救助标准和方式

第七条 救助对象患上述重大疾病住院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超过1000元时,超出部分按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的30%予以救助,全年累计救助资金不超过3000元。

第八条 对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户等特别困难救助对象(患重大疾病未发生住院费用或个人自负住院费用不到起付线的),可在当地最高救助金额(封顶线)的30%限额内,一次性给予定额救助,不再享受按比例救助的规定。

第九条 各类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在享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的同时,每人每年给予50元的门诊医疗救助。

第十条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行定点医疗。救助对象患大病申请医疗救助的,必须到定点医疗卫生单位接受治疗。定点医疗卫生单位由县(市、区)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商定并挂牌。并履行以下职能和义务:

(一)按本地基本医疗保险或合作医疗所规定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二)查验救助对象的相关证件,并登记备案;

(三)对医疗救助对象优惠减免下列费用:

1、免收挂号费;

2、大型检查(单项费用超过一定数额)优惠10%-20%;

3、普通住院床位费减半收取。

4、规定范围内药品按正常销售价一定比例优惠。

第十一条 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资助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特困优抚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五保户(含福利机构集中供养)个人应缴纳的合作医疗资

金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经费中列支,农村特困户个人应缴的全部资金从医疗救助资金中列支;特困优抚对象应缴的全部资金从优抚经费中列支。

第十二条 有条件的地方,资助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大病医疗保险。资助个人缴费数额(或比例)由各地根据财政状况自行确定。

第十三条 审核确定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时,应剔除下列费用:

(一)医疗单位按规定应减免的费用;

(二)合作医疗资金补助;

(三)职工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承担补助的费用;

(四)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农村合作医疗或基本医疗保险赔付(报销)的费用;

(五)慈善基金会和其他各类社会团体以及帮困基金的救助等费用;

(六)超出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规定的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范围发生的医疗费用。

第四章 医疗救助的申请和审批

第十四条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医疗救助对象在治疗期间或医疗终结(或出院)后一个月内向居住地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如实提供医院诊断证明、医疗收费收据、用药情况、必要的病史材料以及本办法第十三条所列各项费用的证明材料等;

(二)村民代表会议或社区民主评议小组评议并公示,公示期限为7日。期满无异议的,3日内上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

(三)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在7日内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上报县(市、区)民政部门;

(四)县(市、区)民政部门在7日内对上报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的金额;对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书面说明理由并通知申请人。第十五条 大病医疗救助申请应当于医疗终结后3个月内或当年提出,逾期未提出救助申请的,不再受理。

第十六条 建立救助对象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一次一档。

第五章 救助资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七条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的主要来源:

(一)财政安排。

1、按上年度城市低保资金支出总额5%的比例从低保资金预算中列支;

2、县(市、区)财政每年根据本地区开展农村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力状况,在年初预算中合理安排的农村贫困群众医疗救助资金。

(二)上级补助资金。

(三)社会捐赠款。

(四)民政部门从本级留成的彩票公益金中按10%的比例提取医疗救助资金。

(五)其它资金。

第十八条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资金专户,户下设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分户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分户,由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私分或变更用途。

第十九条 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政府资助缴费的资金直接从医疗救助资金中列支,五保户应缴纳的合作医疗资金,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供花名册和用款指标,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从五保转移支付经费中直接划拨到合作医疗机构,或划转到相应的代理银行或资金专户。

第二十条 大病救助资金通过银行或邮局直接发放到个人存折,或被救助对象直接到结算中心领取。

第二十一条 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医疗补助经费,直接从医疗救助资金划拨到供养机构,集中使用。

第二十二条 大病医疗救助工作经费按医疗救助资金总额的3%由同级财政列支。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商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共同解释。

第二十四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篇6: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办法

榕政综[2011]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

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办法》(闽政[2009]22号)和《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闽政[2009]2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或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的城乡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条 医疗救助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管理科学、标准合理、程序便捷、操作规范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努力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目标。

第四条 医疗救助制度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救急、救难、公平、便捷。

(二)救助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救助与社会扶助相结合。

(四)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五)救助基金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第二章 医疗救助对象

第五条 医疗救助对象为具有当地户籍、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

(一)第一类救助对象为: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含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市“三无”人员)。

2、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即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

3、重度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是指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残疾等级为二级(含二级)以上的人员。

4、需强制治疗的重性精神病人等省、市政府规定的其它救助对象。

(二)第二类救助对象为:

1、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

2、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

低收入家庭是指经民政部门认定,家庭年人均收入在当地城乡低保标准两倍以内、未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

第三章 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

第六条 第一类救助对象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为:

(一)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救助对象参加户籍所在地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需个人缴纳的费用,由政府给予全额资助。

(二)住院救助。对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含住院分娩)发生的、属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含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金额后,给予50%的救助。

(三)特殊门诊救助。对救助对象患门诊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发生的,属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可报销范围内的门诊费用(含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金额后,给予50%的救助。门诊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范围参照三大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规定分别确定。

(四)城乡医疗救助不设起助线。住院救助和门诊特殊病种救助合计救助金额封顶线为10000元。

(五)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在定点医院住院和门诊特殊病种治疗的医保目录内的费用(含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金额后,在封顶线内给予全额的救助。市属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三无”人员的救助费用由市财政直接补助,救助标准同前。

(六)日常救助。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分散居住的城市“三无”人员每人每年按100元标准给予门诊医疗救助。同时,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基金使用情况,发给7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等特殊困难人员一定金额的门诊医疗救助金。

(七)定额救助。对患重大疾病而无力治疗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含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分散居住的城市“三无”人员),县级民政部门根据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医生(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出具的疾病诊断书(加盖医疗机构公章),根据实际情况,经调查审核后,给予300—2000元(每人每年限2000元以内)的救助,帮助其及时治疗。此项救助总支出应控制在当年筹资总额的10%以内。

(八)二次救助。对享受上述医疗救助后,医疗费用负担仍然很重,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救助对象,和因重大疾病住院所发生的应报销费超出医疗救助基金最高报销限额的救助对象,县级民政部门可根据当年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结余情况再次给予救助。在年终时统一确定救助名单并发放,救助额度为每人每年1000—5000元。

(九)需强制治疗的重性精神病人等省、市政府规定的其它救助对象,其救助范围、标准和程序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其中,需强制治疗的精神病人限额内医疗费用救助内容为:已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精神病人限额内医疗费用先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后,再由医疗救助基金补足5000元;未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含流浪乞讨人员)限额内医疗费用从医疗救助基金中列支。

第七条 第二类救助对象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为:

因病住院发生的属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后,个人自付仍有困难的,可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救助申请,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当年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给予个人自付部分(不含起付线以下费用)30%救助,救助金额内累计不超过3000元。

第八条 下列情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

(一)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简称医保三目录)范围以外的费用。

(二)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违法犯罪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应由他方承担的医疗费用。

(四)因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以及保健、康复等所发生的费用。

(五)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抢救费用除外)。

(六)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的情形。

第九条 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各级政府鼓励慈善公益组织每年从慈善募集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对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家庭特别困难的救助对象,给予慈善救助。

第四章 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条 加强医疗救助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在现有软件基础上,使用全省统一的医疗救助管理软件,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结算同步、监管统一。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作为医疗救助的定点医疗机构,应完善各项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保三目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保证服务质量,切实为医疗救助对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第十一条 第一类医疗救助对象住院和特殊门诊救助程序为:救助对象持医疗卡、低保证(或五保证、优抚证、二代残疾证)等相关证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定点医疗机构根据民政部门每年提供给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救助对象名单及变动情况,按照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救助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垫付应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再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结算,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民政部门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预付资金并定期结算。

对暂未实现“一站式”医疗救助费用结算服务的,医疗救助对象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结算后,持医保卡、身份证、本人(或监护人)银行账号、低保证(或五保证、优抚证、二代残疾证)及相关材料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由城镇医保管理机构承办,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由新农合管理机构承办。异地参保的,回户籍所在地县(市)区申请医疗救助,承办机构同前。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救助对象名单区分城市和农村救助对象,新增救助对象由县(市)区民政部门出具证明,并及时加入名单。

第十二条 其它救助项目办理程序为:申请定额救助的,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医生(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出具的疾病诊断书(加盖医疗机构公章),向县级民政部门申请;申请二次救助或第二类救助对象申请救助的,医疗救助对象持当患病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收据(即发票)、医疗费用清单、医保结算单等向县级民政部门申请。填写《福州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申请表》,经乡镇(街道)出具意见,并经县级民政部门调查核实后按救助标准及救助家庭实际困难情况进行救助。救助资金由县级民政部门直接发放,有条件的地方,要采取社会化发放。

第十三条 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工作的民主监督机制,接受群众的社会监督,做到政策公开、资金公开、保障对象公开。

第十四条 第一类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院方对其住院床位费、护理费给予减收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项目费用给予减收20%的优惠。

第十五条 医疗救助对象需转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因急诊、急救到非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时,按当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六条 各县(市)区应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基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预算资金、彩票公益

金、社会捐赠资金、救助基金利息收入以及其他资金。

第十七条 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标准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医疗救助资金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具体筹资标准按省定标准执行(目前城乡筹资标准均为每人每年130元),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拨付。

设立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实行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统筹调剂使用,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省级财政根据各县(市)区财力状况确定补助标准,并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形式补助给有关县(市)区。市级财政根据各县(市)区的财力状况,对医疗救助资金给予适当的补助,具体办法是扣除省级补助资金外,对永泰县、闽清县、罗源县,市级财政给予补助80%。对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市级财政给予补助25%。

第十八条 市财政从地方留成的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2%的资金作为医疗救助调剂金,用于临时救助和补助有特殊困难的地区。经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共同审定后拨付。

第十九条 民政部门根据当地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人数和救助基金筹资负担标准,编制医疗救助资金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安排;并根据医疗救助资金预算和救助资金使用需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对民政部门报送的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进行审核后,应及时将救助资金拨付至民政部门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账。

第二十条 市及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并按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有关规定,对救助基金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县级民政部门相应设立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收支业务及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机构、新农合机构的结算。县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机构和新农合机构应根据救助情况,定期向民政部门报送医疗救助资金使用计划。

四城区(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医疗救助基金筹集使用程序为:省、市补助资金按标准下达到各区,和区配套资金等共同构成区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市医保管理中心和区新农合机构根据上年救助资金支出情况,年初向区财政和民政部门报送医疗救助资金使用计划。区民政部门年初将所需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分别预拨至市医保管理中心和区新农合机构,并于年终结算,其余资金用于办理日常救助、定额救助、二次救助和第二类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工作。其它县(市)区的医疗救助基金筹集使用程序参照此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 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补助标准,足额安排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补助资金,并及时拨付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县(市)区民政部门应及时将资助救助对象参加新农合所需补助资金及时拨付至新农合基金专户。

第二十二条 各地应加强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做到基金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各县(市)区医疗救助基金历年累计结余不得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15%。

第二十三条 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从中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医疗救助基金有结余的,应全部结转下使用,不得挪作他用或转作本级财政下预算。

第二十四条 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医疗救助基金的,依法责令退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截留、挤占、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医疗救助实行“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

市政府成立“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市医疗救助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市民政局,负责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医疗救助工作。

第二十六条 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配备必要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制度衔接,为做好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十七条 民政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医疗救助工作,研究制定医疗救助政策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十八条 财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拨付,并会同民政等相关部门,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卫生部门负责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督促落实医疗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定点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适宜诊疗技术,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做好农村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农合的服务管理工作,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第三十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城市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管理工作和救助对象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第三十一条 残疾人联合会负责重度残疾人的认定,并配合民政部门做好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工作。

第三十二条 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三十三条 加强部门协调和信息通报工作。县(市)区民政部门每季度第二周将医疗救助对象名册或变动情况分别报送城镇医保管理机构和新农合管理机构;残联每季度第一周将残疾人救助对象名单区分城市和农村分别报送民政部门;城镇医保管理机构和新农合管理机构每季度第一周向民政部门报送上一季度的医疗救助统计报表及相关救助情况。

第三十四条 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如实提供所需资料,配合做好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核实。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福州市辖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可在本办法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并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在校困难大学生医疗救助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曹妃甸项目研究下一篇:面试9题 公务员考试资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