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

2024-05-26

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精选9篇)

篇1: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

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

纪春艳: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 [摘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不断扩招,随之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渐显著。本文分析了医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并指出在新时期就业形势下的对策,使医学毕业生能够及时、充分就业,促进人力资源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42-0191-02 [BT1]1引言 新时期,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也不断改革,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近些年,医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才需求却没有明显变化,并且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医学生来说,选择就业面时其范围就相对狭窄。诸多因素使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BT1]2新时期医学生就业现状 [BT2]21供需不平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加大。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着地域的发展不平衡,供需方面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使得人力资源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大中城市的医疗人才经过多年的补充和培养,情况得到改善,人数基本达到饱和,更有甚者有超编现象。因而,大部分医疗机构在调整和改革人事制度时,受用人指标的限制,就不能给医学毕业生提供很多的岗位。甚至有些医院为了名誉评级的需要会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虽然竞争很激烈,然而,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期望值却很高,就业目标仍是选择在大医院、大城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学毕业生面对中西部和基层农村医疗的强烈人才需求,却由于落后的经济、相对较差的设备和医疗药品条件而不愿意将其作为就业选择。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趋向比较集中,这样就形成了大家对于需求小的单位蜂拥而至,对于有着大量人才缺口的却很少有人选择,出现了大中城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却出现有岗无人的现象,社会需求与择业趋向的矛盾凸显。 [BT2]22就业选择相对单一 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医疗卫生方面的技能,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定位和方向选择很受局限,择业范围很小,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方向是医疗机构,即使向医药企业和卫生行政部门分流的也相对较少。另外,由于医疗卫生法中规定,没有取得医师职业资格,就没有处方权,也就不能自助行医。所以毕业生如果想获得行医资格,就必须在先去医院工作之后,才能报考相关资格的考试。还有一部分医学生想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但由于其专业较强,再加上缺乏就业指导,跨行业就业就很难实现。总之,医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可供选择的就业去向并不多。 另外,医学各专业之间在人才供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很大一部分学生出于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景的考虑,认为临床医生专业对口、待遇良好,将其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却很少有人报考影像、护理等从临床分流出来的专业。然而,近几年的就业率调查研究表明,在本科专业小类中就业率下降最快的就是临床医学专业。与此相比,一些医学类小专业像影像、检验、妇产、麻醉、护理等专业却备受青睐。虽然大临床专业人才需求很多,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这方面人才的供给要求。而从临床分流出去的专业像是皮肤、骨外、急救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此外,在医学生就业方面也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由于体力和一些其他方面的优势,就业状况明显优于女生,有些医院在招聘时直接表明只收男生或是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BT2]23用人单位提高要求 探究医学生就业的现状,致使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医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低、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透彻、临床实践能力不强、就业能力比较弱。但是,在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医疗机构提高了对医疗从业人员的要求,用人单位抬高了进入的门槛。他们对于从事实验研究的科研人员、专业专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型的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一些医学科研院所和很多省级城市公立医院在招聘时也很看重科研能力、外语、学历,甚至只招收硕士学历以上的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除了要专业知识扎实外,还要具有组织应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很多毕业生不能找到工作的原因是没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或是综合素质的要求。 [BT1]3医学生就业对策 在当今大众化教育时代,医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原来的就业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医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就业市场的不成熟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学校和学生要共同协作,在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学校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社会进一步完善基础医疗条件,各方共同努力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BT(2+1]31推进基层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 考虑到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以后的发展和就业前景,很多医学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大医院的工作,而对有着强烈医疗技术人员需求的`农村等一些不发达的医疗机构不予考虑,所以会有一些医学生不能及时、充分就业,同时还造成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因此,推进基层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和成熟的就业市场是解决医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国家在新医改中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改善基础医疗环境和医疗设施,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且在三支一扶的政策中,国家对支医的学生也提供一些找工作的优惠政策。并且在随着医疗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国家会不断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为医学毕业生向基层就业提供更大的动力。当基层就业的前景、社会福利和工资津贴等方面的条件好转之后,相信会有很多医学生愿意去基层医疗工作。 对于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等影响就业公平的现象,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市场的秩序,建立有序、成熟的就业市场。 [BT2]32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提高并不能满足经济技术发展速度提高的需要。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两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具备的综合素质有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普通本科的医学生一般是五学年制,在大四实习阶段面临考研和实习的矛盾,没能够好好实习,直接导致临床实践能力比较差。部分医学生由于学业比较重,很少参加活动,缺乏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医学生应该提前认清就业形势,有个明确的就业取向,将大学生活和求职择业联系在一起,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医学生要培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对患者的生命负责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考虑的职业道德。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学的管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同时也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强对毕业生临床实习的管理,规范操作要求,采用多元的实践课程,加强建设实践培养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医生在治病救人的职业生涯中,劳动强度相对比较大,需要具备强健的身体,并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临床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突发状况。 [BT(2+1]33加强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建设一支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来指导学生的就业,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实现充分就业。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多种疏通渠道,为毕业生搭建多元化的就业平台,将一些医疗机构请进来招聘,同时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学生。学校向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促进学生对用人单位了解,选择合适的工作机会。 学校应该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这不仅可以缓解现在医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实现充分就业,还促进了人才在医疗卫生体系的合理分配。 总之,医学生、学校和社会要对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足够重视,形成一股合力。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校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积极配合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解决医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翟理样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J].就业与创业,(9):70-71 [2]彭娟当前我国医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及对策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12):268-269 [3]哈斯也提・艾力新疆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医学与社会,(6):114-116 [4]丁玉兰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2):188-189 [作者简介]纪春艳(1982―),山东菏泽人,泰山医学院辅导员。

篇2: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

临床五年20班莫鳗祺

摘 要: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入手,就新医改对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进行介绍分析。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就业观

自2009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国的基层卫生的建设越来越健全,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能得到这么好的改革效果,离不开这些新政策对基层医疗的倾斜,如“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等,这些都说明了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的重视。那么在新医改的形势下,我们医学生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就业单位?是努力地往市级医院进军还是响应国家号召走基层路线呢?

首先来看看我国目前对医学生的需求状况。

1、城市医疗人才呈饱和状态: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每年持续增加招生人数,而且中国的医学院校数量众多,有的综合类大学还有医学部,从而造成的医学毕业生的总量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而由于医院和医疗机构数量有限,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到了根本的改善,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因此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有限。

2、各学历医学毕业生的供求状况并不相同。比如,同一个学校内,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和专科生来说更以易就业;不同院校之间,重点院校的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院校更易就业;不同专业之间,热门专业(比如临床医学)比冷门专业(麻醉学,传染病预防学)更难就业;不同城市之间,大型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要远比中小城市不容易就业。

3、基层对医生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农村需求量比较大,基层政府要想吸引医学高级人才。在县及以下乡镇医院,由于当地的经济相对落后,医疗水平和设备比较低,医疗药品也不足,对医生的需求旺盛,甚至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但是医学高级人才又不愿“屈身”到基层去工作,导致基层医院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量依旧很大。

在如此需求下,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心理如何?毕业生期望值很高。部分医学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择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觉得自己应该在城市的大医院里工作,而不是乡镇基层里的卫生院,把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尽管大城市、大医院的就业门槛很高,竞争日趋激烈,但是部分本科生还是不愿意去基层医院,而基层医院往往是近几年来接收毕业生的主力。但是目前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偏远艰苦地区,他们的医疗环境非常差,基础医疗设施极度落后,业务用房简陋陈旧,常年缺少设备和药品,病源也非常稀少,更少有机会接触外面日新发展的医学知识,这也是医学毕业生不愿服务农村基层的客观因素。

那么政府对基层建设的态度如何?政府正在努力切实改变基层落后的医疗卫生工作环境,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随着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有条件的农村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为此政府不但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单位的人力、物力特别是财力的投入,还更加重视鼓励指导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并且努力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的物质条件,修建新的大楼,引进相关医疗设备,为到此服务的毕业生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经费投入的大力支持,但是投入经费是由当地的经济基

础决定的,由于目前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所能承受的费用各不相同,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标准,投入专项经费,对于财政状况不佳的贫困地区要给予更多的资助,并设立相应的管理监督部门,确保专项经费得以落实,从而大力改善农村基层的医疗卫生条件。

为了吸引医学高级人才在基层就业,除了加大对基层基础建设的经费投入,提高福利和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满足人才的需要外,政府逐渐重视毕业生的个人发展。国家也充分考虑到毕业生个人的发展,并且已经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服务。《意见》明确,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目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管从基础设施还是技术力量都正在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无论是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为医学生发挥才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这次新出台的医改方案中指出,国家将为在基层服务的医科院校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促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持。主要有三点:

一是加强硬件建设。改扩建一部分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建设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都是为基层医务人员往下走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二是软件建设。概括起来就是能够让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沉下去,定向培养医生,招聘执业医师,鼓励医科院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并为他们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促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持等措施。加强在岗定期培训制度,专门制定了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的五年培训规划,现在已经开始实施。还有一个就是让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到县医院、城市医院进修,提高他们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激励他们安心干工作。

三是改革补偿机制。把原来的三个渠道补偿变成两个渠道补偿,保证基层医疗机构正常运行,保证服务人员得到合理的补偿。

这个新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医学生到基层去就业,既能缓解医学生的就业压力,又能满足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同时能够推动基层医疗事业向前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综合各种条件,我认为医学生应该端正就业观,选择适当的就业取向。无论是在城市的大医院,还是基层的小医院,最重要的是有了一份职业,而不是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部分医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缺乏对医生的职业特点深入的了解,却盲目自大,一副非大医院不进的态度,这些同学进不了大城市的意愿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我觉得既然政府都已经出台了这么多好的政策来大力促进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不断进步,为什么不去基层锻炼呢,而非得执着于城市里的大医院,当然,一些同学可能生长在基层,觉得城市的生活环境更好,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到底还是自己的家乡好,家乡哺育了自己这么多年,难道不应该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吗?

还有一部分同学存在这样的想法,由于执业医师与科研人员之间薪金待遇的差异,所以他们倾向于成为临床医生。尤其是在医学本科生考研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选择临床型研究生,临床专业人满为患而基础专业遭到冷漠的现象显著。《意见》指出,要加大医学科研投入,深化医药卫生科技体制和机构改革,整合优势医学科研资源,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制关键技术等的研究,在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国家已经将政策向基础科研有所倾斜。因此,我觉得还存在上述心理的同学,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不必互相攀比盲目从众;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4)

[2]张小嵩.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国家政策分析,2010(9)

[3]刘宾娜 王仁和 孟令涛.医学生就业前的心理现状及教育探讨,2011(3)

[4]人民网-教育频道

篇3: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1 引言

新时期,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也不断改革, 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近些年, 医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然而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才需求却没有明显变化, 并且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医学生来说, 选择就业面时其范围就相对狭窄。诸多因素使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 新时期医学生就业现状

2.1 供需不平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加大。然而, 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 中国在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着地域的发展不平衡, 供需方面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 使得人力资源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分布不均衡。

目前, 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大中城市的医疗人才经过多年的补充和培养, 情况得到改善, 人数基本达到饱和, 更有甚者有超编现象。因而, 大部分医疗机构在调整和改革人事制度时, 受用人指标的限制, 就不能给医学毕业生提供很多的岗位。甚至有些医院为了名誉评级的需要会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虽然竞争很激烈, 然而, 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期望值却很高, 就业目标仍是选择在大医院、大城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医学毕业生面对中西部和基层农村医疗的强烈人才需求, 却由于落后的经济、相对较差的设备和医疗药品条件而不愿意将其作为就业选择。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趋向比较集中, 这样就形成了大家对于需求小的单位蜂拥而至, 对于有着大量人才缺口的却很少有人选择, 出现了大中城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却出现有岗无人的现象, 社会需求与择业趋向的矛盾凸显。

2.2 就业选择相对单一

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医疗卫生方面的技能, 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定位和方向选择很受局限, 择业范围很小, 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方向是医疗机构, 即使向医药企业和卫生行政部门分流的也相对较少。另外, 由于医疗卫生法中规定, 没有取得医师职业资格, 就没有处方权, 也就不能自助行医。所以毕业生如果想获得行医资格, 就必须在先去医院工作之后, 才能报考相关资格的考试。还有一部分医学生想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 但由于其专业较强, 再加上缺乏就业指导, 跨行业就业就很难实现。总之, 医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 可供选择的就业去向并不多。

另外, 医学各专业之间在人才供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很大一部分学生出于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景的考虑, 认为临床医生专业对口、待遇良好, 将其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 却很少有人报考影像、护理等从临床分流出来的专业。然而, 近几年的就业率调查研究表明, 在本科专业小类中就业率下降最快的就是临床医学专业。与此相比, 一些医学类小专业像影像、检验、妇产、麻醉、护理等专业却备受青睐。虽然大临床专业人才需求很多, 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这方面人才的供给要求。而从临床分流出去的专业像是皮肤、骨外、急救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此外, 在医学生就业方面也存在着性别差异, 男生由于体力和一些其他方面的优势, 就业状况明显优于女生, 有些医院在招聘时直接表明只收男生或是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2.3 用人单位提高要求

探究医学生就业的现状, 致使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医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低、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透彻、临床实践能力不强、就业能力比较弱。但是, 在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医疗机构提高了对医疗从业人员的要求, 用人单位抬高了进入的门槛。他们对于从事实验研究的科研人员、专业专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型的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一些医学科研院所和很多省级城市公立医院在招聘时也很看重科研能力、外语、学历, 甚至只招收硕士学历以上的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除了要专业知识扎实外, 还要具有组织应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很多毕业生不能找到工作的原因是没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或是综合素质的要求。

3 医学生就业对策

在当今大众化教育时代, 医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原来的就业体系受到巨大冲击, 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医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就业市场的不成熟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 社会、学校和学生要共同协作, 在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 学校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 社会进一步完善基础医疗条件, 各方共同努力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1 推进基层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

考虑到工作的环境和条件, 以后的发展和就业前景, 很多医学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大医院的工作, 而对有着强烈医疗技术人员需求的农村等一些不发达的医疗机构不予考虑, 所以会有一些医学生不能及时、充分就业, 同时还造成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因此, 推进基层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 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和成熟的就业市场是解决医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国家在新医改中提出, 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大力改善基础医疗环境和医疗设施, 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且在三支一扶的政策中, 国家对支医的学生也提供一些找工作的优惠政策。并且在随着医疗改革推进的过程中, 国家会不断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为医学毕业生向基层就业提供更大的动力。当基层就业的前景、社会福利和工资津贴等方面的条件好转之后, 相信会有很多医学生愿意去基层医疗工作。

对于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等影响就业公平的现象, 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规范就业市场的秩序, 建立有序、成熟的就业市场。

3.2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提高并不能满足经济技术发展速度提高的需要。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 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两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具备的综合素质有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普通本科的医学生一般是五学年制, 在大四实习阶段面临考研和实习的矛盾, 没能够好好实习, 直接导致临床实践能力比较差。部分医学生由于学业比较重, 很少参加活动, 缺乏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 医学生应该提前认清就业形势, 有个明确的就业取向, 将大学生活和求职择业联系在一起, 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医学生要培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对患者的生命负责的道德情感, 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考虑的职业道德。此外,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 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学的管理,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同时也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加强对毕业生临床实习的管理, 规范操作要求, 采用多元的实践课程, 加强建设实践培养基地, 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 医生在治病救人的职业生涯中, 劳动强度相对比较大, 需要具备强健的身体, 并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临床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突发状况。

3.3 加强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 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建设一支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来指导学生的就业, 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实现充分就业。此外,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疏通渠道, 为毕业生搭建多元化的就业平台, 将一些医疗机构请进来招聘, 同时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学生。学校向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 促进学生对用人单位了解, 选择合适的工作机会。

学校应该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这不仅可以缓解现在医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实现充分就业, 还促进了人才在医疗卫生体系的合理分配。

总之, 医学生、学校和社会要对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足够重视, 形成一股合力。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校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积极配合的基础之上, 才能够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 提高就业率, 解决医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篇4: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就业新形势;医学类专业;就业对策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走向大众,自2008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扩大就业发展的战略[1]起,医学生在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形势下,仍感受到越加剧烈的就业竞争。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已不再是普通的舆论焦点,更是政党、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医学生这四者需共同努力面对的问题。理性地分析就业现状,帮助学生尽早地做好心理准备,指导学生更为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有效应对就业问题。

1.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现状

1.1 专业与就业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中,医学类院校和专业在近年高考热门专业内名利前茅,热度丝毫不减,却免不了被成为失业率最高的专业。据教育部报道[2],2011年本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就业率≥80%,近三年的综合医学类各专业的就业率基本约75%~80%,高职高专类的临床医学专业被列为就业红牌第一,但实际上本专科学生进入医院的远少于40%;而在毕业半年后,本科专业失业率排名中,临床医学位居榜首,占23.1%,中医学居第六,占18.4%;高职高专专业中,临床医学以28.5%名列第一,中医学就业率仅10%,事实上,几乎20%的中医学生另取它业,可见就业严峻性不容乐观。

医学大学生从旧时的精贵族逐渐转变为大众化,全国各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扭转了供不应求的旧况,各中大规模医院编制有限,渐趋饱和,成熟的医师退休后返聘的机率较大,就业难度日益加大,甚至开始出现临床医学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

1.2 醫学生的就业期望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3]指出,医学本科毕业生读研占15.6%,位居第一,读研转换专业的中,医学占18%,与工学一起排名最低,当中5%的人出于就业难而选择读研,34%认为是职业发展需要,24%认为读研利于就业前景。医学生选择读研的原因[4],一方面可能出于自身职业发展需要,希望通过读研拓展自身学术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能悉知医疗机构不断提高就业门槛和岗位层次,旨在提高人才质量,希望招到经验足、资格足、学历足的人才,要求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医院不在少数;再一方面,薪资福利偏低、基层环境内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工作内容相关度较低、对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适应、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不高等,造就学生期望借考研暂缓就业,避开高峰。2013年数据显示[3],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的医学生仅占25%,且医学类本科在职业期待吻合度和专业相关度排名最高,分别占52%、69%;高职高专学生在两排名分别占47%、62%,表明基于学科的特殊性和培养政策的不同,导致医学生及家长期待在多年的教育投资下可尽快得到高回报,加上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足,或对本专业的定位不清晰,造成在求职上过于乐观,就业面较窄,对择业的视野不够开阔,局限了择业范围,或在求职时扎推于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期待在此与社会现实需求不能吻合,满足不了现实的供求,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就业难现象的出现[4]。

2.新形势下的对策

2.1 在高校方面

学校应该通过积极的宣讲活动,让医学生正视就业新形势,着力挖掘不同专业的医学生的内在价值,配合其相应课程,与配合学生提出的意见改进实习和实践环节、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5],设计合适其专业发展的新型培训,倡导术宜精钻;广纳最新就业信息,创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友资源和用人单位的互动关系,增强单位对校方学生的认同感,建立良好口碑,为医学生做好生源输送的准备工作;在就业指导中,让学生端正对“学历造就事业”的观念,鼓励医学生进行多方面选择相关职业,不轻易放弃合适自己发展的机会,不全凭靠薪资福利而决定职业贵贱,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考虑就业环境、城市发展潜力、个人特点、单位前景等因素,做出最优性价比的选择。

2.2 在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按照子女的性格特点、个人意愿、能力优势去与子女商讨未来的就业道路。适度的期待值对学生奋发自强、自力更新带来更多正面的力量和推进,毕竟就业才是大学生成为经济独立人的开始,但其中家长应要给予多一分理解和信任,支持和尊重学生的就业意愿,鼓励学生在顾及到未来就业优势的基础上自食其力,先就业再择业,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主动向校方了解学生情况。

2.3 在医学生方面

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反映[2,3],众多用人单位反馈多数本科毕业生或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尚未达到岗位要求,甚至其掌握力的水平普遍低于工作岗位要求。这说明医学生需在系统学习中全面地深入到学科基础和前沿去,稳打稳扎于培训和实习,深化认识医疗卫生领域的结构,正确评估自身实力和能力的基础下,不自视过高,不缺乏自信,务实准备好每一样考核,抓好每一次机遇顺利就业,在用人单位内体现自身责任感、使命感,考虑好自身情况后适调于现实社会需求。

2.4 在国家政策与用人单位方面

完善建立健全的用人体制和户籍制度[5],鼓励医学生走向基层,或西部去建功立业,以缓解医学类人才短缺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同时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落实招聘流程,纠正用人单位可能出现的歧视行为,保障医学生顺利就业。重视医学相关领域的衍生发展,鼓励医学生多层次选择职位,以满足卫生保健领域的人才需求。

用人单位应严格落实政府的方针和政策,转变只追求高学历,高回报的用人观念,踏实于培养合适单位发展的人才,从引进人才起抱有责任感和信任感地培养、使用,着力打造自己的人才团队,强化核心竞争力,这样既切实于双方利益,又保证了投入与产出的最优比例。

参考文献

[1]李皓,肖爱平.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41-743

[2]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0-235

[3]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2-223

[4]郭相杰,高彩荣,孙闽.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J].山西大学学报,2009,11(12):732-734

篇5: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及对策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多数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

作 者:杨海英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刊 名:职业时空(下半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年,卷(期):20073(10)分类号:G64关键词:

篇6: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

关键词:新医改,医学生,基层就业,就业意向,职业规划

一、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医学生职业目标定位过高, 就业地域偏向于大中城市。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农村落后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致使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极不平衡, 城市医疗机构环境、设备、待遇优越;文化、交通、娱乐丰富多彩;生活、购物极其方便。而乡村医疗设备陈旧;文化、交通落后;待遇低下, 基层条件的艰苦让医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社会实际有较大差距。大城市的工作环境及生活待遇有着极强的诱惑力, 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医学生始终徘徊在各大城市之中。调查资料显示, 由于医学生就业思想误区, 73%的毕业生倾向于到大中城市就业, 西安等中心城市占43.4%;仅有极个别医学生愿意到基层农村及中西部乡镇医院工作。

2.医学生就业受父辈影响较深, 国有企事业单位仍然是就业首选。受我国传统“保稳”观念的影响, 医学生的家庭及个人就业观念都存在误区, 大多数父母认为上大学读医科的目的在于孩子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 在这种长期传统观念影响下, 许多医学生在“面子、位子”前, 就业选择始终定向于大中城市的三、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 目的就是希望能端上“铁饭碗”、 图稳定, 但对国内发展较快, 国家支持鼓励的基层及乡镇医疗机构视而不见, 这也是造成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3.医学生就业对薪酬、待遇要求过高。长期以来, 由于医学教育要求高、时间长的特殊性, 培养一名医学生国家、家庭、本人都要付出较大成本,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物价逐年上涨, 医学生的培养成本居高不下, 经统计, 培养一名五年制医学本科生成本费用需10万元左右, 由于精力、财力、时间投入较大, 也使得学生及家长对医学毕业生就业薪酬有较高的期望。

4.医学生个人发展仍然是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大城市医疗机构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厚的福利待遇, 更多的进修、学习、培训机会, 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让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进而使自身的职位、薪酬也随之相应提高。但基层医院由于长期以来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需要的是全科医学及急救人才, 而我国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基础、轻实践的现状, 往往一个医学毕业生能独立有经验处理患者需要3~5年时间, 而基层及乡镇医院由于人员结构、业务水平、实践经验等不足问题, 必须拿出高成本对医护人员进行再培训, 这也给基层单位在选择人员方面造成困难。为此, 基层医疗单位形成了只引进、不培养的局面, 导致医学毕业生对到基层医院工作的未来发展表示担忧。

5.医学生就业受医疗单位聘用条件限制, 将考研、考博放在首位。新医改以来, 医疗单位自主权不断增加, 由于医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导致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学历、学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医学本是一门实践科学, 医务工作者既要有医学基础知识, 更要有实践经验。由于受用人单位聘用指标限制, 无形中出现重学历、学位, 轻能力、素质的现象, 甚至一度出现“高分低能”现象。随着医疗机构招聘人员要求的不断提高, 很多医学毕业生把考研、考博当作就业的敲门砖, 认为考上一所好大学, 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从而放弃实习甚至就业。

6.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近年来, 我国对基层医疗机构加大了投入及建设力度, 使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提高与改善, 但这些政策的出台在实践中并不完善, 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户籍及人事档案等各方面的手续繁冗复杂, 转接渠道不畅通, 致使个人最基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与落实, 严重挫伤和影响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新医改出台的背景

新医改政策是在我国医疗就医政策不够完善、医疗体制不够合理的情况下产生的, 新医改政策是从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水平出发,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借鉴国际经验, 走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

新医改政策是在就医环境差, 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下产生的, 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 《医改意见》确立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框架和长远目标, 绘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宏伟蓝图, 明确了今后三年的中心任务, 指出要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努力使广大患者看得起病;通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缩小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 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 努力使群众少生病;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努力使群众看好病。新医改政策的出台, 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便捷、价廉服务的同时, 也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将有助于缓解逐年增加的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 给缺乏经验的医学毕业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三、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对医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

新医改政策针对解决医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 提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及培养。 鼓励优秀医学毕业生就业到基层、到乡镇、到农村, 为广大农村患者服务;为中西部地区服务”。针对到基层、农村服务的医务人员提出了专业培训、职务、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倾斜政策, 这将大大有利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健全, 使医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方向发生重大改变, 给缺乏经验的医学毕业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有效缓解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

新医改政策提出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这对于学生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目前公立医院仍然是医疗服务的主体, 其人员编制不足, 用人机制改革不到位, 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招不到人、留不住人。 因此, 要加快推进各级公立医院改革, 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 同时医学毕业生也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只有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使医学就业和医改协调发展。

新医改政策加快社会办医, 为医学生就业选择提供更多机会。 新医改明确了加快社会办医, 构建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 到2020年, 社会办医要占全部医疗机构的30%左右。另外, 医改要求医院改革将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因此, 医学毕业生, 要转变固有的就业观念。应该将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 都纳入到就业选择。

新医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对医学生就业薪酬的影响与对策。 新医改要求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同时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改革, 改革后因部分地区财政补助不足, 导致医务人员薪酬收入降低。这势必导致医学生就业薪酬预期降低, 所以要积极调整毕业生就业薪酬期望, 同时, 政府要加大投入, 释放改革红利让更多人受益。

四、结语

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与改革, 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同时, 也对医学生就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君娜, 刘波.谢剑炜浅议医学生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矛盾[T]高等教育, 2011, 109 (11) :95.

[2]吕世军, 马博.对新时期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药学教育, 2007, 23 (3) :7-9.

[3]李或宏, 罗家豪.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机制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2) :34-36.

篇7: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张毓洲(1962- ),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与管理。(河南新乡 453100)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60-01

目前,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学生就业是全国整体就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精华部分,它影响着就业的整体局势。自1999年以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加大,高等学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从原来的9.8%逐渐提高到19%。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变为“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到2007年已达到495万人。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高校和家庭关注的热点,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①。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每年都有几百万的莘莘学子抱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走出高校大门。然而现实并非这些“天之骄子”所想象的那样,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找到工作,毕业即失业。这不仅是曾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悲哀,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一大痛疾,曾经的天之骄子,被谁抛弃了?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办公室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到底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单位招过来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很低,甚至有些是零工资就业。

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平衡。一是地域供求不平衡,一方面,沿海、大中城市呈现竞争激烈的现象,相当数量的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尽管广大的农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极度匮乏,但由于条件艰苦,没人愿意去。二是城乡学生的观念不平衡,城市的学生想留在城市,农村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家乡,三是学历层次不平衡,在就业市场上,博士、硕士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四是专业需求不平衡,新兴专业如通讯、电子等用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而老专业如历史、考古等却需求甚少、供过于求。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

(一)大规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立即找到工作或没有找到满意工作,但是他们不放弃,仍在锲而不舍地追求②。这些人是在校大学生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刚刚走出校门,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中的软肋并且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部分社会经验,更加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工作更加渴望、更善于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就业市场上,他们比在校大学生更有优势,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就业趋势都将是供大于求,使这个问题将一直存在并越来越严重。

(二)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及下岗工人再就业也对大学生就业形成不小的冲击

他们可能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方面比不上大学生,但是在工作经验、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比大学生强得多,而国家的政策更倾向于照顾他们。特别是下岗后,许多工人能及时充电,在一些操作性强的岗位上,他们更有优势。

(三)大学生自身也存在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就业观的现象③。他们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小,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稀有资源,就业层次一直比较高。尽管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却没有改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其实,边远地区、西部更需要大学生去建功立业,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能实现自身价值,在哪里、做什么工作都是一样的。而且根据国家的政策,大学生更容易在西部建功立业。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创业意识更差,也是就业观上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个别高校在扩招时,盲目建立新专业,很少做人才市场调研,在建立新专业时,也没有与用人单位结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甚至于滞后社会的发展。高校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地设置专业,既是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学生就业的供给失衡,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五)大学生就业教育滞后,社会职业中介职能不足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基本上依赖于高校,而一些高校只在毕业年级开展就业教育,致使学生接受就业教育较迟、较少,对就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职能不足,很少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服务项目,使毕业后的一部分未就业的学生十分茫然。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还需要整个社会来解决。

(一)国家要从政策上帮扶大学生就业

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地区及西部去、到基层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直接从大学生中招收国家公务员,中央多部委联合出台一些政策帮助大学生就业等④。这些对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今后,各级政府部门应继续努力,扩大宣传,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了解到国家的政策;要做好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宏观控制各高校专业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市场的需求、专业的就业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二)高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毕业生是各高校走入社会的“成品”“宣传品”,其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影响着高校的招生、发展。各高校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机构即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讲解就业形势、政策、技巧等。应该从大一学生抓起,加强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要做好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培训,逐步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⑤。社会上要设立相关的就业咨询机构,安排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咨询的专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不定期举办就业讲座,向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总之,要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大学生就业的氛围。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做新时代的主人

大学生要多汲取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在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精英”就业观转向“大众”就业观,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时代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真正做到“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的需求,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所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提高综合素质,这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多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努力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如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只有多走出校门去学习社会知识,才能在走出校门时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⑥。

[注释]

①郑纯,李浩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途径初探[J].职业,2007(6):16-17.

②④石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55-56,25-30.

③周宏,朱森林.实用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国际商务出版社,2002:8-9.

⑤吕崇明.关于做好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2007(3):17-18.

篇8: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和思路对策

一、对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

总的来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趋势向好,就业质量继续改善,就业政策更加完善。

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在千万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4.5%以下。2014年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指标。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7%。城镇登记失业率4.05%,处于较低水平上,求人倍率1∶1.09,表明市场岗位需求略大于求职人数。上述就业关键指标都表明,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就业结构呈现优化态势,新的就业形态明显增加。2014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为:第三产业40.6%,第二产业29.9%,第一产业29.5%。第一次出现三产最大、二产其次、一产最小的倒金字塔格局。城镇就业达到39310万人,城乡就业结构第一次出现城镇就业人数大于乡村就业的局面。这种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简政放权政策措施的深入落实,市场主体增长明显加快,2014年1-9月,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5.8%。全国新登记企业315.87万户,同比增长19.3%。与此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的就业形态明显增加,有效增加了带动就业的新动力,扩大了就业领域的新空间。

3.就业质量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单位职工及外出农民工工资水平大幅增长。2014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6390元,比上年增长11.3%;外出农民工工资月收入为2864元,增长9.8%,出现了私营单位职工及农民工工资增幅快于非私营单位的好势头。与此同时,社会保险各险种覆盖人数大幅增加,待遇水平明显提高。最低工资、工作时间、职业安全卫生等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劳动者权益保护得到加强。

4.积极的就业政策得到丰富和发展。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失业保险预防失业、降低费率、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创业等新一轮就业政策密集出台,强化了就业优先的战略地位,丰富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深化了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为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对于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就业形势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挑战

新常态下,就业形势错综复杂,就业结构性矛盾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随着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困难群体就业更加困难。

1.就业形势异常复杂,就业结构性矛盾正在成为主要矛盾。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结构、动力明显变化,深化国企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劳动力成本上升、供求关系变化,市场决定性作用增强等影响就业形势的变量增多,矛盾相互交织影响。“十三五”期间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结构性矛盾成为影响就业全局的主要矛盾,治理失业、稳定就业的难度加大。从供给角度看,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开始减少,而成本明显上升;从需求角度看,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明显上升,而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相对减少。这“一减一升”“一升一减”正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供需两个方面的显著变化特征。从市场供需匹配角度看,劳动力供需不能对接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随着市场对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正在成为影响就业全局的主要矛盾。

2.部分行业地区就业形势严峻。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产能过剩行业和地区就业问题突出。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持续位于临界点之下,显示制造业用工量继续减少。东北地区、山西等省份受经济下行影响,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煤炭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企业普遍亏损或微利,开工不足,社保欠费增加,职工工资下降,下岗失业问题突出。值得重视的是,相对于经济变化,就业变化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新常态下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许多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期望市场好转,不少国企解除劳动合同难,苦撑局面,力求不裁员或少裁员。但随着国企改革深化以及市场决定性作用增强,一些行业和地区企业破产、裁员现象会明显增加,隐性的失业问题有可能逐步显现,值得高度重视。

3.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愈加凸显。“十三五”期间,随着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力度加大以及企业改革的强力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市场出清的情况会明显增多。许多长期在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就业的职工面临下岗失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低,再就业困难。随着市场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企业必须向市场提供质高价优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会进一步提高,部分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校毕业生,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缺乏技能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三、促进就业的思路、对策和建议

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平等、保障基本民生”的总要求,“十三五”期间治理失业、促进就业的重点是全力实现就业目标、着力改善就业结构、突出促进就业重点、加大改革力度、确保就业总体稳定。

1.确保实现就业目标,全力保持就业稳定。“就业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努力实现。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能够更加有效扩大就业的服务业发展。还需要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以确保实现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是大局的需要、民生的需要,是重中之重。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就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优先目标,在制定财政、金融、产业、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政策时,优先考虑是否有利于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就业规模、实现促进就业的目标。同时,针对“十三五”期间就业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创新、丰富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2.注重改善就业结构,突出就业政策重点。改善就业结构是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和更高就业质量的关键。促进劳动力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服务业、新兴产业转移,同时,突出促进就业重点、有效治理失业。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着力解决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企业、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重点促进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就业,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困难人员就业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帮助企业和职工转岗转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重点帮助传统落后和过剩产能集中的行业、地区、企业和职工转岗转业。

3.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改善劳动力供给。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劳动者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高等院校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调整学科结构力度,改善毕业生供给,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指导和服务,重点引领、扶持劳动者在各类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中创业带动就业。通过优惠扶持政策、改善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以便有效带动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改善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市场供需匹配度。

篇9: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

医学专科就业形势专业建设

2012年4月,由临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临沂市卫生局和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举办了医学类供需见面会办,共吸引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临沂市人民医院、鲁南制药等360余家用人单位前来参会,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0%。本次供需见面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单位需求非常旺盛,在前期已举办10余场专题招聘会的基础上,参会单位数量为近年之最,较去年提高了12%。二是单位地域覆盖面继续拓宽。除临沂市本地企事业单位外,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州等外省及地区以及省内济南、青岛、日照、滨州、德州、济宁、淄博、菏泽等市的企事业单位明显增加。三是知名企事业单位数量多,就业质量显著提高。中国远洋集团招聘20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江苏灌云县卫生局招聘46名学生就业,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招聘40名毕业生。四是专业需求更加全面。在护理、医学检验、康复治疗、眼视光、药学等专业需求旺盛的基础上,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的需求明显增加,本次供需见面会提供岗位数分别达到1400多个和160多个。五是提供了可供学生选择的赴沙特、新加坡、德国、日本、英国/爱尔兰、新西兰/加拿大的国外就业项目。

通过招聘会现场以及学校2012年就业率统计来看,专科生就业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内涵建设和素质教育,这是就业竞争中的根本,另一方面,学校要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加大就业工作的扶持和就业工作的探索,在就业的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和正确就业心态的树立。

一、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我们学校护理专业建设为例。近年来,护理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深入贯彻“一先双优”的育人模式(德育为先,优质教育教学、优良就业创业),重视内涵建设,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为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业务能力强,品质优秀,综合素养高,得到实习医院的一致认可。在学生就业工作中,按照“抓早、抓准、抓紧、抓实、抓好”的工作要求,用心做好、做优、做细、做实就业工作,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学生面试技巧和适应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使其在医院选拔中具有较强实力。今年3月份以来,护理系针对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开展护理技能强化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在走上临床实习岗位之前巩固专业,训练期间护理系全天候开放实训室,学生课余时间随时可以到实训室进行操作练习。随着学校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内涵建设的加强,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

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到高层次就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我们学校在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就采取积极的政策,学校专门专人积极联系实习医院,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这就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先机。自2006年以来,我们学校积极与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306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21世纪医院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医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派学生赴北京到各大医院顶岗实习,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服务,累计已有200余名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北京各大医院就业。

2012年在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实习的13名学生全部被该院录用,3月10日,临沂市人民医院护理部来我校招聘护理专业2012届毕业生,共有150位同学报名,经过笔试、面试,最终有48位同学被录用。另外,临沂市中医医院录用20人,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录用20人,山东医专附属医院录用20人,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录用6人,临沂市荣军医院录用10人,临沂市肿瘤医院录用20人,博兴县人民医院已电话预约招聘36人,其他医院的招聘正在进行中。学校对于就业工作的重视,在学生实习阶段就采取各种积极的政策,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好的机会。

三、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的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的高低,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存在过高现象。因此,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观念,学校加大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除了让学生了解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的素质,更大程度上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在就业过程中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我们国家基础的医疗卫生事业资源远远不足,但是很多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不愿意到基层的乡镇一级的医院、社区卫生室工作,主要是因为就业心态存在问题,针对国家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支持,我们在就业课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宣传,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从小做强。另外,在在校学生医院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出面积极联系基层医疗单位实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就业态度的转变。通过实践,在我们学校大学生就业率来看,学生的就业选择日趋合理。

四、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

上一篇:经营企业内控质量标准下一篇:网评回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