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建设

2024-04-18

农田建设(共8篇)

篇1:农田建设

苏桥镇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启动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苏桥镇召开专题会议精心部署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苏桥镇2012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体现在五个方面:田间工程、中低田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石粮河治理、灌区整修和坑塘改造。一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民心工程”纳入政府重要日程。继续推行工作区领导负责制和相关部门责任制,班子成员深入一线,了解情况,靠前指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增加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巩固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三是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供水新格局。特别要重点抓好供水水源工程建设,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全方位提升乡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四是要加快实施石粮河流治理项目,全面提升河流防汛保安能力。五是要强化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确保我镇“十二五”期间在全县率先实现全域灌溉。苏桥镇2011年完成清潩河500米清淤工程并对滹沱水闸进行了全面的改造。2012年计划投资1000万对石梁河进行全面治理;南水北调工程从后王至曹寨15公里开工建设;岗于、口上、湾胡、中许、冯庄实行安全供水。

(联系人:苏桥镇党政办 郭威***)

篇2:农田建设

建设、维护公路将设和成果》建议的答复

2011年10月10日政协于都县委员会办公室转来丁志坚等委员《关注学生安全、农田水利建设、维护公路建设成果》的提案,我局认真调研,针对桥头乡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给于答复如下:

一、桥头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桥头乡仅有3座小(2)型水库分别是愚公水库、东坑子水库、黄泥坑水库;2009年进入《于都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灌溉面积200亩以上的灌区有7处,分别是愚公水库灌区、东坑子水库灌区、黄泥坑水库灌区、江背水陂灌区、水背水陂灌区、固石水陂灌区、朱屋水陂灌区、中石水陂灌区;灌溉面积200亩以下的灌区共有14处。桥头乡耕地面积8370亩,其中水田7117亩,旱地854亩全依靠上述水利工程供水灌溉。桥头乡水利工程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库存在安全隐患,水陂破损,渠道老化、淤塞、倒塌严重,渠系水利用率仅有0.4,因此桥头乡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需要长远、持续的建设,资金需求量较大。

二、近几年农村水利工作情况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我县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工作。2008年我县发改委、水务局、财政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扶贫开发办、农业综合开发办、气象局联合编制了《于都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2009年7月经县政府批准执行,并上报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等部门,为我县农田水利工程申报项目奠定了基础。2008年安排小农水资金16万元愚公水库干部进行了维修。2010年桥头乡愚公水库灌区被列入我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122.6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82.7万元,主要用于愚公水库主干渠建设。目前已完成了渠道整治5.24km,渠道衬砌

2.73km。多次安排资金对3座水库进行维修险险。

三 “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工程计划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央1号文发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7月8-9日召开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开启了我国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桥头乡共有3座小

(二)型水库,根据省水利厅赣水利建管函字[2011]62号文件,都已列入规划内重点建设小

(二)型水库。黄泥坑水库计划安排在2011年进行维修加固,目前完成项目招投标,近期将开工建设。愚公水库和东坑子水库的维修加固项目计划安排在2012年进行除险加固。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进入规划的7座200亩以上灌区进行维修改造;对200亩以上灌区建议受益村民采取“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先干后补”的形式,农民投得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形式进行维修。各级政府已出台“一事一议”奖补政策,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建议各水利工程受益村委会学习银坑镇梅屋水库灌区、新陂乡红旗陂灌区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组建“灌区农民用水协会”,指定专人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定期对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以保证长效发展。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于都县水利局

篇3: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水利设施, 水利技术的改善长久以来得到提倡,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 社会关注点的转移, 对于水利的关注开始下降, 资金、人力、技术等投资下降, 水资源利用效率差不仅危害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更是环境生态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充分认识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重大意义

农田水利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农业生产的前提性因素, 然而国家重点单位设备年老失修, 一部分重点工程在20世纪50年代建成却疲于修理维护, 不善更新, 利用率低下, 于此相对的中小企业设备整体性差, 连续作业能力低, 入不敷出, 设备翻新状况迫在眉睫。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人口增长速度快, 而环境的恶化带来的土地大量沙化流失以及水资源的浪费污染更为严重。这已成为我国人口与环境最尖锐的矛盾。投资需要以及农业生存状况需要迫切得到关注。然而农田水利建设却出现了下滑, 这不但对农业的经济效益形成危害, 农业现代化收到阻碍, 并且关系到人类生存问题。所以说创新的体制和创新的思想需要快速投入日程。政府需要推进相关部门对此问题的关注, 形成高度统一的态度, 整合思维, 积极向有技术有能力的国家企业学习, 开展水利事业发展事业。进行区域性勘测研究, 然后以点到面扩展至全国。这需要各方人员顾全大局, 齐心配合, 推动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2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原则

国家支援, 民办官督。较之国有企业, 中小企业往往更具活力, 试验灵活等优点, 但是小企业没有庞大的资金做后盾, 所以政府的资金与中小企业的活力相结合的方法切实可行。国家的资金注入与农民收入相挂钩, 农业人口劳动力的运用既解决了劳动力问题又增加了就业。

人民自主抉择原则。鼓励农民积累资金资源投入, 切忌凭借政策限制农民选择自由, 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 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 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 讲清楚利害, 切实从农民的角度考虑文帝。规范水利机制建设, 吸引农民自愿加入, 出动人力财力, 做到人民自己当家作主。

规划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做好前期规划, 以便在后来的行动中有章法可以遵照, 及时修改施工错误及计划漏洞, 科学管理, 让农民参与劳动正规化合法化, 在规划的制定中充分考虑农民的感受和利益。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农民投入精力和财力的调动性因素是看到管理体制能够真正保质保量的进行生产活动, 优良的工程运转是保证农民对事业的信心必不可少的条件。这需要思维的创新, 行动力的高效执行。

3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工作重点

增加政府投入, 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财政部门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 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 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调整投资结构。落实费用管理机制。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整合国家现有的各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加强统筹协调, 避免重复安排, 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 地方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 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

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 原则上每个县都要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 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 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 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规划工程建设目标和步骤, 正当行业领先, 同时注意经验的推广扩展。注意互相借鉴有关经验, 取其长处并补其短处。地区之间和谐相处, 减少互嫉互妒现象。

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 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四是制订补助标准。根据工程性质、农民在限额内筹资筹劳情况, 制订不同的补助标准, 筹补结合、多筹多补。五是健全申报程序。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主体的申请进行审查、公示后联合上报。需要农民筹资筹劳的项目, 应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具体办法, 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对政府给予补助资金重点支持的斗渠、相邻村共用的村级小型水塘 (库) 和圩堤等农民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 可以村级为基础进行“一事一议”, 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分村管理资金和劳务、分村落实建设任务的程序和办法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限额标准由省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提出, 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 在不影响村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 可按受益群体议事。全过程公开、民主管理, 接受群众监督。严禁强行以资代劳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提高资金和劳务使用效率。

推进领导责任机制的快速运转。各级政府须大力重视工作, 不推诿不懈怠, 清楚每个人的职责和权力, 将政策快速投入行动, 态度要积极稳妥, 及时检查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及时弄清楚缺陷, 及时修正整合, 推进民间水利组织形成, 积极做好带头作用, 利用自身优势, 国家与社会互相监督, 互相帮助,

篇4:乡镇农田水利建设探析

关键词:层乡镇农村;农村发展;农业改观

中图分类号:S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217-1

现在“三农”问题一步步的困扰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大发展的前进道路,所以更需要我们大家的重视,政府的支持,人民的拥护,农民的期盼,国家的期待。农业、农村、农民,他们值得我们去帮助,他们的辛勤劳作需要我们的支持和扶持,农民为城市,为民生,为国家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国家离不开农业,国家离不了农村。因此,更好的去重视,去主抓,去建设,去帮助,去规划,去投入,去扶持。

如今的农村,乡镇经济建设以招商引资,农业调整,科技搭配为主。目前农业效益不景气,农村发展不景气,农民收入不景气,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现状。更好的去支持,去帮助,去投入,去建设,已刻不容缓,我们要好好的重视,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国家的大发展,为了经济不再因为农业方面的倒补贴,我们应该好好去努力,去建设,去重视。乡镇农田水利建设是首先需要重视的,自然灾害的加大,水土的严重流失,山地滑坡,空气指数下跌,等等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现在农村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财政的投入,科技的引导和农民本身观念的改变以及农民的努力建设。如今广大农村面临的大问题,特别是全力开展大型兴修水利,保土为民,保肥助农,减灾排污等等,面临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1 政府不重视

现在基层政府以主抓经济大建设,全面创造财政收入为主。政府职能部门以科技,以旅游等非第一产业的收入为主抓对象。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农村投入力度太大但是收效甚微,农业投入需要全方位的主抓和投入,强度太大,难度太大,科技含量太大,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收入强度不明显,造成了政府的不主动。

2 资金短缺

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机械,财力,劳力,人力等全面搭配合作。资金短缺是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瓶颈。经济大发展需要的是比较明显或者说比较乐观的效益体现,但是农业的收益却是不明显的,因此,都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农田兴修水利这个工程庞大但是收效不明显的事业中去。因此,当全面解决此问题时,资金的充分保障落实是发展水利建设的前提。

3 科技引导,技术支撑落后

水利建设不是简单的挖一条渠,压条水管那么简单。我们现在农村的土地种类比较多,土地适宜种植的作物也需要技术支撑去引导。从现在起,努力造就一个和谐,团结,前瞻的规划。乡镇农田水利建设是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大家的全面协调。

以上三点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一项比较复杂的发展瓶颈。因此,当全面建设西北大开发之时,当全面实施乡镇农田水利建设之时,需要基层政府引导、县域经济为主,农民投入为辅的发展模式。将农田区分规划:水果用田、粮食用田、蔬菜用田、药材用田、干果用田等。根据农田规划区分水利建设的目的,深入型和浅入型等区分。全面建设好三农工程,为全面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目的,为全面改变农业收入,全面改观农村形象而添砖加瓦。

具体由乡镇领导包抓,村干部主抓,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等具体开展。做到保田保肥,做到果树精心护养,农田深入护养等。实行跨区域、跨地区、跨用途农田进行完全、全面的灌溉引渠等水利建设工程。科学管理,深入探究。农艺科技人员深入地头,深入农田,进行科学规划、科学探究、科学实施,争取做到科学,理性的实施为全面改变三农面貌而进行的这项庞大工程,进行乡镇农田水利建设探析。为广大农民的技术引导,对他们进行科学,耐心的讲解,让他们接受我们的规划,接受我们带给他们的帮助。农民文化程度基本偏低,思想比较保守,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度不高等社会现实。进行全面,耐心,周到,特别是科学的规划,科学实施。对农民的引导为主,农田护养为重,农业重视为基本,农村改观为目的。

坚持毛泽东重要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思想引导,科学技术,农业知识为技术引导,农业的务农经验为参考等进行科学发展农村、农业、农民的统筹协调发展。具体到:(1)增加县乡财政的投入力度;(2)尽力招募社会贤达慈善人士的投资善款;(3)尽力减轻农民自身的投入负担。努力做到一心一意为农村求发展,一心一意为农业求生存,一心一意为农民求致富。全面为农民朋友做好事,实事求是的为广大农民致富之道架桥铺路。为人民服务为引导为国家减负,为“三农”事业做出更好,更多、更大的贡献。群策群力,彻底改变“三农”如今贫、困、难、苦的现状。尽力做到全面、积极、统筹的科学发展。

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向脱贫致富迈进。具体做到三步走:修渠、引水、排洪、抗旱抗灾。水利建设为农业服务,农业为农民致富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蓉.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姜涛.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与农业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篇5:农田水利建设策略

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战略地位;建设措施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生产不仅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而且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则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1农田水利的特点

1.1 地位和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由私人垄断。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2-3];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4]。

4结语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5参考文献

篇6:浅析农田土地建设策略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十七届五中全会、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十二五”规划建议都对土地整治工作、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2009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全国农用地等级调查成果,我国1.2亿hm2耕地,高产稳产农田约0.4亿hm2,仅占耕地总量的1/3[1],其余为中低产田,由此看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潜力巨大。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

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

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3.2加大涉农资金在国家层面上的统筹力度建议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央分成比例,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也可提取适度比例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安排。以此提高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向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的区域倾斜,破解涉农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的难题。

3.3构建政府主导、国土搭台、相关部门集中投入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体系任何部门单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局限性都较大。一方面,受投资规模限制,投资较为分散;另一方面,受职责限制,任何部门都不具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部工作的职能。因此建议构建部门联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图1)。1)省级人民政府主导。为有效引导相关部门集中投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议省级人民政府开展如下工作:a.依据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田土地整治、水利等专项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b.聚合有关部门专项资金,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c.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总结经验。2)国土部门搭台。首先,《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明确指出农村土地整治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同时要求各地以新增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等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统筹使用,切实提高各项资金综合使用效益。其次,高标

篇7:高标准农田建设浅析

众所周知,粮食安全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及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又制约粮食生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国家农业部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合现代管理理念、良好配套基础设施、高级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生产能力的系统工程。国家通过政策拉动、资金投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但达到怎样的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重点。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前举措。各地在政策配套、资金保障、体制运行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已然产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198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工作,面对建设背景、内在规律、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思想观念、建设模式、推进机制上均未完全作出适应性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释放出的潜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醒,及早作出谋划,制定出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在规律的方案和模式并加以推进,才能确保其建设过程的科学和顺畅,也才能防止在造势上轰轰烈烈,在实际成效上却与中低产田改造并无二致的局面出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于中、低产田改造,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上进行的。模式是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针对当地发展存在的缺陷而寻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农业发展中,模式一般包括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和工程模式,建设模式则是以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程模式与种植模式的结合,适合于当地农业发展。

二、XX省高标准农田发展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XX省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以下对XX省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科学把握高标准农田的内涵

当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认为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单位投资额度高一点。这种认识,是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严重误读。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点: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境及土地、气候等基本条件(体现基础性);能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安全(体现安全性或抗风险性);具备很高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生产能力(体现产出能力);拥有素质较高、呈现链状分布的耕作、管理、经营者(体现经营能力);整体农业状态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初具雏形(体现与农业经济整体的和谐度)。

二要明确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内容与要求

目前,高产农田建设潜力主要来源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采取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对粮食主产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完善排灌体系,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率和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从各地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规划可知,目前高产农田建设主要基于对土地整理,集中在田块整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对工程方面的标准与要求也较细致,但在高产稳产农田土壤肥力建设方面明显不足。从高产稳产农田的内涵看,维持农田系统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土壤肥力,而现行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道路、沟渠与其他工程只是农田质量提高的配套设施,是外在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深化,在一般整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应是今后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要建立促进农户保护与养护耕地的激励机制

耕地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保护耕地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的责任。而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特别是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高质量农田的持久性,但在实际中忽视的也恰恰是这些最重要的主体。农民对耕地投入不足,耕地地力下降较为严重。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利益低下的现状,需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制度。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耕地保护方面的立法,这样才能通过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高农田质量与提高粮食生产力。此外,耕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需要对种植耕地的农区和农民给予相应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补偿,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激励农户用地养地。

四要充分理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脉络

篇8:新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思考

关键词:永久基本农田,机制研究,保护区划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也在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表示,2011年要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制度,部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选择有条件地区开展耕地保护补偿试点[1]。

1 新疆基本农田概况

新疆地势复杂,呈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环绕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三山夹两盆”态势。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水、土、光、热、矿产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甜菜、瓜果、畜牧业、能源和石化基地,新疆地域广阔,土地总面积约16 648.97万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其中,新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55.36万hm2,其中地方264.44万hm2 [2],比国家下达指标多划1.76万hm2,超额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划定面积,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基本农田保护理念等因素制约,新疆基本农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大多数地区仍然处于“以水量地”阶段,基本农田保护形势较为严峻,如何建设永久基本农田并保持其良性发展已成为新疆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 新疆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国土部提出部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初衷站在其战略高度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严守1.2亿hm2耕地红线,为2020年中国人口达到峰值时留有的“吃饭田”和“保障田”。鉴于新疆气候、地域的特殊性,在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期间(以下简称“二调”),允许将部分林地、牧草地、园地划为基本农田,导致基本农田实际数量小于2009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通过统计资料、实地调研以及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可知,在新疆基本农田保护中,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2.1 生态环境脆弱及化肥用量过大

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与土地作物产出的收入成正比例关系。新疆地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干燥少雨,耕地有机质含量低,有效土层厚度较浅,农户对化肥使用程度缺乏必要的认识,单纯为了达到预期收入,大量使用化肥,致使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支撑,造成地力下降、土壤盐碱度增高、农田板结程度加剧,加快了土地沙化速度,降低了产量,进而导致部分耕地进入“无肥不出产”的恶性循环。

2.2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要求不明确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未就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出具体要求。新疆地方和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接近尾声,主体规划成果已经形成。国家在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中并未就基本农田保护区区位的选择、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以及保护区内耕地质量提出规范性标准,单纯基于“二调”成果进行编制工作,致使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为了完成基本农田指标而编制,将质量较差、不能集中连片的旱地、坡地划入基本农田被保护区内,以保证指标要求,为城镇向外扩张“让位”。“肢解”城镇周边连片耕地、水浇地,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划零不划整现象明显[3](见图2,图3)。

图片来源:2011年版Google Earth。

The map from Google Earth edit in 2011.

图片来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 声明:因规划的保密性,此图已经过arcgis软件处理,只显示该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图斑,此图片仅限本文佐证使用。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作他用。

The map from land utilizationgeneral planning of certain city(Partial)Note:The map is treated by the software arcgis for the secrete,it only displays the spot of the basic farmland protection.The map only used as the evidence for the article.It mustn’t be used for other used without the author permission.

2.3 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规模经营水平不高

集约、节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基本国策。新疆拥有辽阔的耕地面积,百亩以上的条田不在少数,为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客观保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部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如大型农机的进入、飞机播种、飞机撒药等,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新疆基本农田集约化经营水平。据了解,飞机喷药时一个架次用药850 kg,在天气允许的条件下,一天出动8~10架次,喷洒面积一天可以达到333 hm2。但是,针对部分地块分散、面积较小、地理位置处于坡地或山谷的保护区,大型农机较难进入、现代化农业耕作方式无法实现,只能依靠传统农业耕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耕地的集约化程度较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2.4 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不到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国务院的《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中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在基本农田的保护中要做到“五个不准”,即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即便如此,调查发现,仍有个别地区存在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现象。应对卫星抓拍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如支临时大棚,棚布着有伪装色以掩盖建筑等不法手段,形成“拍着就整改,拍不着就放任”的不正之风。其问题根源在于缺乏相应的长效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城镇周边基本农田经营收益无法与城市扩张或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某处投资建厂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相平衡,农户耕作基本农田积极性降低。通过对自治区33个县市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知,有92.32%的农户认为种植不如进城打工,认为种植优于打工或其它的只占2.57%。

3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标准

2011年2月22日,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委员会评审通过了《基本农田划定的技术规程》,其从技术层面上确保了基本农田落地,提高了基本农田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1 结合新疆实际,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永久基本农田

鉴于新疆气候条件干旱、水资源短缺,盐渍化和荒漠化问题逐年凸显,新疆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标准应高于现行基本农田的划定标准。在基本农田划定的基础上,根据耕地质量和区位等因素,进一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地块。

3.2 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有条件甄别永久基本农田地块

积极开展全疆范围内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成果,结合土地整治工作和构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体系,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4],稳步提升耕地管理工作水平。通过对比耕地等级变化情况和生产能力变化情况,同时参考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将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质量较高、区位较好、地块连片的基本农田化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4 新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措施

4.1 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化肥使用量,防止发生盐碱化

通过对新疆耕地质量进行科学论证,制定一般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化肥使用量标准,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机制,并设立长期的、定点的表层土壤抽样监测点,使耕地质量检测制度科学化、制度化和具体化。针对已经出现严重盐碱化的基本农田区域,如若水源充足,应及时采取排盐、洗盐处理;水源不足地区应采用施加改良剂等措施遏制耕地盐碱化程度的加剧;积极推广秸秆的过腹还田技术,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缓解盐碱化程度;对已经改造过的旱地要进行科学的管理,防止再次盐碱化。

4.2 逐步健全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制定基于GIS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应用管理规范,把产量高和土地平整的基本农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同时加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区位、地块大小、土壤肥力和当地气候等一系列条件进行筛别。鉴于我国台湾地区规定优质集中连片25 hm2不得切割,美国规定的80英亩不得切割,根据新疆地块实际条件,建议大于20 hm2、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应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在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不得切割[5]。建议在本轮规划审批结束后,基于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数据库,采取图上面积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办法,在充分考虑到未来城镇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将其中区位优、质量好和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杜绝下一轮规划中再次出现小、乱、碎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完善基本农田整备区的规划,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范围之外的一般基本农田中,挑选出较优等的基本农田作为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在永久基本农田遭受灾毁、国家战略性项目等征地后,能及时地保质保量地补充该地区的永久基本农田,使该地区永久基本农田可以大范围内“永久”,小范围内有微调的余地。

4.3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对永久基本农田的资金投入

引进先进农业科技,通过土地整理、发展生态畜牧业等措施逐步提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质量,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增加永久基本农田试点,在试点地区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使永久基本农田逐步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使永久基本农田真正还实惠给农户、为社会所服务,而不是沦为应付上级检查、完成上级下达指标、创建面子形象工程的政绩产物。

4.4 逐步建立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

从政策上,针对永久基本农田应加强对其承包责任人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加大对永久基本农田的政策鼓励,对于耕地保护专项资金和融资政策应逐步向永久基本农田倾斜,制定永久基本农田补偿依据,让分包农户充分认识到建立永久基本农田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有利性,使农户能够逐步对分包在地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自觉保护、自发进行资金和技术投入。基于地籍管理角度,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档案,逐步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地块保护责任制度分解到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树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牌。利用现有卫星遥感技术和GIS上图技术,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占用、移作它用等不法行为。建设长期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监督制度,实行追责到人及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问责制度,向农户公开基本农田违法占用直属举报电话,赋予农民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

参考文献

[1]国土部.今年部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9.

[2]新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资料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3]楼启明.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11(3):44-45.

[4]郧文聚.基本农田保护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12-19(7).

[5]程峰,王茹,郧文聚.浅谈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J].资源与产业,2009,11(2):118-120.

上一篇:评 王安忆《长恨歌》下一篇:新闻的写法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