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2024-04-14

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精选9篇)

篇1: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2015年12月28日,我们语文教研组与XXXX的全体教师一起观摩了余映潮老师的阅读教学课《紫藤萝瀑布》、文言文教学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时还聆听了余老师题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三项本领》的讲座,历时二天,收获满满。

第一次听余老师的课,整体感觉就是余老师的课讲究的是实效。听余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的课没有刻意安排,没有生硬的功利性的牵引,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但是又步步均在掌控之中。就像是羽毛球高手与新手的交流,学生什么样的球他都能接到,然后再巧妙传递给学生,在不断过招中建立学生的信心,又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提高技艺的方法,让他们在自我感悟中成长。提起他的课,总让我想到这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余老师的二节课的课堂采用不同的导入手法,余老师的课主体部分鲜明突出,重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或说或写、或想或思、或答或评、或圈点勾画、或重随评随记,关注学生差异,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余老师的课,重视共性知识和重点技能的反复训练。余老师的课,结尾部分总是余音袅袅,于自然中巧妙地做好前后两节课的对接。朴素、清新却韵味无穷。

听余老师的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应该怎么做才有机会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让我们的学生更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升技能。

首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余老师的每节课都是一个创新,每节课都有独特的一个或多个“知识能力”训练点,每节课都有大量的课内或者课外“阅读资料”辅助教学,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余老师的课总让人觉得“切入点巧”“训练点妙”“辅助材料恰切”,这些都来源于余老师对语文专业知识的“精”与“通”,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乃至高中语文教材的“胸中有丘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多阅读勤积累”,来源于始终如一日的“端正认真的备课态度”。

其次,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多一些理性,要时刻保持一种研究的心态,选择最适合学生学情的教法。

现在,关于“课改”,关于“语文教学”的新思潮、新理念层出不穷,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国家、地方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学习、借鉴的机会。肯定地讲,我们一定要多多学习借鉴人家的优点,改正或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是,我们也应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自问,这样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全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情。“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盲听、不能盲从。

实践,否则难免会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

平时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失败的课例,多写一写反思;关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一些有成效的做法,多写一写经验总结;对于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想尽办法得到解决。余老师,近七十岁高龄,都能克服克服年龄限制,与时俱进坚持做研究,我们年轻轻的有什么不能?

最后,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充满热情。

在年近七旬的余老师身上,我就看到了这种热情。因为热情,他把自己的闲余时间都泡在了“读书看报”“研究教材”“汲取营养”上,硬是把中学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精心备了一遍,并在历次讲课中不断修改;因为热情,他不辞劳苦,讲课、讲座、现场答疑,一天连轴转,仍不露倦容;因为热情,用自己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不甚好的朗读,放大情感效应带着学生夸张读文,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赢得学生的真心爱戴;因为热情,他将中学阶段作文教学按照不同标准分出那么多序列,每个序列的每个点又找寻到那么多课内外素材的支撑„„试想,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拿出余老师现在这样的热情,那么我们势必也能爆发出我们的小宇宙。

总之,这次的学习真是收获巨大。因为我不仅仅在“阅读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方面得到了启发和指导,更主要的是对于“语文教学”、“新潮教学理念”、“语文教学研究”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感谢余老师!

高二语文

年1月6日星期三

2016

篇2: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伊旗上湾小学 周有盈 我们对余映潮老师并不陌生。5月13日,他再次与我们见面,向我们展示他的课、交流了他的教学经验。通过听余老师的课,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是阅读课,余老师基本上都是“三部曲”设计,主要还是通过三个阅读板块来实现教学目标。可是,在这旧瓶之中,余老师却有新酒可饮。这让我忽然明白:设计一堂课不是天马行空的臆想,毫无目的所谓创新,不是避闪关键的“凌波微步”,而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一堂课彻底解决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感受之一:余老师的课朴实无华,但在朴实的背后又渗透了大家的风范。余老师也用到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他在用多媒体之时并非像我们有些优质课上是为了渲染气氛,而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读,这种无华之功不仅有利于听课老师的对余老师的课的学习,也让同仁们体会到了教师的内在素质的重要性。

感受之二:余老师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以一种微笑之态面对学生。这是一种好说不好坚持的课堂最佳仪态,有利于学生开展讨论,有利于学生大胆的发言,有利于开展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在新课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感受之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有一定正确的评价标准。我们在课改中经常发生远离课文文本的现象,而余老师针对课文的文本展开课堂活动,并且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同时又给以一定的是非标准。如一位学生在回答余老师的哪个词最值得品味一个问题时,学生大发了一番感想,并且这些语言也博得了在场听课老师们的认同,但余老师在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口才后依然指出了这位同学没有按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这一不足之处,并鼓励这位同学认真的思考。这正好改正了,我们课改中一些老师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让学生丢了是非的标准这一问题。

感受之四:余老师的课少了语言的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听余老师课的过程中,一直感到余老师在引导学生往前走,而不在是填压,并且余老师的课每一步都很清晰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这可谓大家的容度。这一点“以生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篇3: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规律

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但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对人情的细微观察还很肤浅, 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对文本的解读。余映潮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了必要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幽默、愉快、厚重而又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例如:余映潮老师执教《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一课中, 片段回放:师:同学们, 上课前我要安排一个活动:“自己读自己笑, 笑着读”。生: (起初是愕然) 接着把课本打开, 饶有兴致地一边笑一边读。师:介绍 (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赫拉:宙斯的妻子。赫尔墨斯:宙斯的儿子。) 师:我们之所以要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 是因为他们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寓言的情节更具讽刺意味。师:可以将寓言题目中的“雕像”写成“雕象”吗?生:不可以, “雕像”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雕刻作品, 第二个“雕象”是雕刻象。师:还有其他的看法吗?请阐释。生: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师:出示幻灯片2———象:指自然界中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现象、形象、印象、意向、假象、表象、景象、气象、星象、迹象。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形象和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图景。

点悟: (1) 余老师的这节课在导入后, 教学环节简约明晰, 尤其是对课文初步的整体感知, 他让学生笑着读, 品味文章中蕴含的讽刺意味, 了解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 感受寓言题目写法的精妙之处。 (2) 余老师的课大气在尊重学生。在余老师的课堂上, 我可以充分体会到他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个性的尊重。在整体初步感知环节中, 他采取了在文章题目中“换一个词”品味寓言题目写法的精妙方式, 这个设计起到了对阅读初步感知的定向与集中的作用, 他还多次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强调“还有其他的看法吗?”在他的一再启发引导下, 学生的表述充满了个性, 有着对文本独到的见解。这也充分体现了余老师自始自终倡导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

二、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给学生打开一扇神奇的门

学语文, 扩大阅读量, 提高自身修养才是硬道理!当我们捧起书本, 就会发现他已为我们打开一扇神奇的大门, 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余老师的课既从“大处着眼”———注重能力训练, 概括、提取、评说来体察作者的用意, 体察作者的用意, 又从“小处着手”———在关键字、词、句上做好推敲和铺垫, 预设好点拨、化解的策略, 以确保教学过程的流畅和谐。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 余老师创造性地穿插设计了一个“尝尝做高考题的味道”教学环节, 令在场的所有人大开眼界。片段回放:师:出示幻灯片4———能力训练:《赫尔墨斯与雕像者》 (1) 概括:试给这篇寓言换个标题。 (2) 提取:这篇寓言中的五个关键词。 (3) 评说:用几个成语评价赫尔墨斯 (或四字短语) 。师:请你们仔细阅读后先独立思考, 自己试着加标题。师:讨论好了吗?现在可以交流了。师:第一组的同学先说标题可以换成什么。生1:《白送的赫尔墨斯雕像》。师:你抓住了“白送”点明了寓意。生2:《白送的讽刺》。师:你把故事的作用点明了。生3:《自信中的虚荣》。师:自信应加引号。生4:《一个爱慕虚荣的神》。生5:《爱慕虚荣=饶头》。师:如果你读懂了课文, 就能拟定出一个像样的标题。师:出示幻灯片5———《出乎预料》事情的结果发生转折。《三问三答的故事》将故事结局升华。《只注视自己名字的人》眼中无人的人。师:出示幻灯片6———第一练:提取这则寓言中的关键信息找出五个关键词 (或短语) 。生1:赫尔墨斯、雕像、白送、饶头、爱慕虚荣。生2:赫尔墨斯、雕像、尊重、白送、爱慕虚荣。师:出示幻灯片7———能力训练:“尝尝做高考题的味道。”

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注:材料片段 (略) 。生1:《方便袋方便吗》。生2:《害人利己的方便袋》。生3:《且莫贪图方便, 害人害己》。师:这就是提取关键词式的阅读方法。师:出示幻灯片8———做高考题 (略) 。生:古籍、修复、专业人员、近千年、不足。师:你们真不简单!七年级的学生能如此准确地把握关键信息真了不起!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点悟: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在经历了一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喧嚣与浮躁之后, 正逐渐向本色的语文回归。但这种本色的语文课绝不是重复地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而是承载着先进理念和创新思想, 要求语文教师真正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解读好文本, 让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余老师的课之所以精彩, 体现在他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之深、文本定位之准确、课堂把握之精到。聆听了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一节好的语文课, 新在理念、巧在设计、妙在点拨、赢在实践、成在发展。一节好的语文课, 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条件。二是关注语文, 抓住语文的本质进行教学, 注重语文思维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畅游语文世界, 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今朝呕血吐丝尽, 明日喜看桃李红。

摘要:为期三个月的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新疆农村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学习, 让我有幸在新疆兵团二中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余老师的课令我很震撼, 课堂教学像行云流水,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水到渠成。

篇4:析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

【关键词】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简洁清晰;重点突出;环环相扣

余映潮老师是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所创建的全新的阅读教学法——“板块式”教学,以“块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与审美情趣的提高,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余映潮老师曾为“板块式”教学作出如下界定:“指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同时也形成了几个时间的、步骤的‘板块’,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①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语文课堂教学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困境,为其开辟了新的天地,同时也实现了语文教学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内容美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

一、教学过程简洁清晰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其教学过程是呈块状分布的,“块”与“块”之间清晰明了,每一个“小块”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活动相应地具有针对性。由此,教学过程将不再显得繁琐复杂或是单调乏味。余老师所讲授的《说“屏”》就是很好的范例。

在《说“屏”》教学中,通过简洁地导入,学生在余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屏”这个词的词义变化以及题目中引号的特殊用法,学习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也由此被激发。而后,余老师通过板书呈现的方式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一,文序分析;二、信息提取;三,事物评价”。如此学生一目了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余老师紧紧围绕这三个教学环节展开,不蔓不枝,创造性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简化”与“优化”。

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以“块状”的形式呈现。这样,每一个板块的展现是为完成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由此突出明确。

《说“屏”》教学伊始,余老师从文章题目入手,对“屏”的词义引申变化作了阐释,并让学生学习了引号的“特殊强调”的作用。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确了标题的重要性,也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余老师紧紧围绕“文序分析、信息提取、事物评价”三个板块展开,且每部分的教学侧重点突出明确。具体而言,“文序分析”环节中余老师设置了一个小问题“假如没有这一段,会怎么样?”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必须重读全文,理清文意,了解每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理清部分之间的关系。②在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不断地探讨,明确全文是从五个方面加以展开:“一、引出说明对象;二、屏的作用;三、屏的分类;四、屏的用法、五、文章的表达目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在“信息提取”环节中,余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将全文浓缩为一篇微型说明文”,做法是“用勾画文章有关句子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速读法;而在“事物评价”活动部分余老师则让学生在所设置的四组16个词语中自选一组,通过造句的方式评价、赞美“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③余映潮老师的《说“屏”》教学,不仅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与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实践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总之,余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都非常明确,学生的活动也非常充分。余老师的教学真正实践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虽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是以“块状”的形式呈现,但“块”与“块”之间并非割裂,而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说“屏”》教学实录中,余老师在“文序分析”环节伊始,就让学生先拿笔勾画出自己所建议的词语进行重点朗读。乍听,我们感觉并无新奇可言,只是新字词积累罢了。但是,活动进行到“事物评价”部分,看到屏幕上出现的“微妙、擅长、休憩、得体”等词语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词语的积累是为此环节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评价说明对象做准备啊!词语的理解是为组词造句做铺垫;而造句的过程是进一步理解词语的过程。余老师将这两个环节连接地恰到好处却又自然天成!此外,“文序分析”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各段落的表达作用,这也就为“信息提取”一环节做了很好的热身活动!

四、结语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④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教学过程简洁清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与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①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刘湘玉,刘玉珍.看似寻常却奇崛——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浅析[J].教学大参考·名师研究.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湘玉,刘玉珍.看似寻常却奇崛——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浅析[J].教学大参考·名师研究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5:听余映潮教授讲座心得

10.20日我在我校聆听了余映潮教授为我们作的《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的专题讲座和余老师的两节课。在这短短的一天的学习中,我感触颇丰。余老师已经六十八岁,但依然对于教学和研究有着极大的热情。我明白了,在教育这条路上,我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把这一天中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如下: 第一:余教授的勇于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余教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第二:他的关于“关于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板块式教学”实在是“灵动的版块,无限的创意”,余老师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结构呈现出若干“板块”的组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可以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第三:余老师的优秀的学科教师的定位给我们指明了自我发展的方向

余老师的“优秀的学科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在自身的发展上要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定力强大的人、目标明确的人、积累丰富的人、精力提炼的人、记忆高明的人。能够用整体反复法提升自己的教材研读的能力,把教材读厚,将教材教薄;能用一课多案的方法提升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因为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当堂在知、能上真有收获;能用优化细节法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学术上、在学问上,细节能够显示出深度与高度,创意在先,细节到位。能用积累范例法提升自己训练指导的能力,教师丰厚的积累是学生学习的福音。能用专项研究法提升自己积累资料的能力。能用短论写作法提升自己学科研究的能力。我们要象余老师那样设计教学,让我们的课上得有味、有趣、有效,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会乐在其中。我明白了上课不能随意连问,简单追问,习惯性碎问,而要问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第四:余老师的课没有花架子,没有高谈阔论的言语 他是凭借他的睿智和学识、他的恬淡与从容,他的经验和能力,“润物细无声”地把学生带进他创设的“问题王国”之中,学生在他的独具匠心地引导和无痕的点拨下,智慧的火花时时迸发出来,师生产生强烈的共鸣,问题被一一突破。

我折服于余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折服于余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环环入扣;折服于余老师有效问题的设计,精练简化而能够统领全局的妙绝。同时,我还折服于他的睿智、踏实,他的从容、潇洒,折服于他的微笑提携后辈,诲人不倦,折服于他的精湛学养,高超教学艺术。

篇6: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10月11日我在学术报告厅聆听了余映潮教授为我们作的《教材研读与处理》的专题讲座。从这短短的半天培训中,我感触颇丰,也思考了许多。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把这半天中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如下:

第一,关于教材研读,余老师给了我们四句金玉良言。他说:‚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研究方法。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读薄。阅读教材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教学中,我们就能看到他阅读教材的确是读得细、读得透、读得深。

第二,我可以看出余老师对于课文的看重,他反复说,课文中有那么多精美的东西,我们的教学不能忽视。以前,我们总认为一些课教不教无所谓,反正最终的考试也不考,尤其到初三复习阶段,更觉得课本无用。但看看余老师是怎么做的。《行路难》中他两次设计到‚课文联读‛的形式,讲警句,他让学生回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讲用典,他让学生回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还举实例用了《孙权劝学》中‚刮目相看‛的典故。这两个例子一举,学生立刻明白了,且印象深刻。再看作文课,所给出的范文多为小学或初中课本中的名篇名段,以课为例,对学生进行点拨。是啊,我们为什么要轻易的放弃那么多课文上的典范呢?要知道他们中的每一篇都是精美的,是经过筛选留下的经典,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最佳材料。

第三,余老师的多角度思考的智慧与能力真的让人钦佩不已。总能让学生从文本中发掘出一颗颗知识的珍珠。而他教给学生捡拾珍珠的方法便是语言的品读。‚品读‛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是余老师读的目的。当然,‚读‛的方法不同,目的、作用便不相同。教学《短文两篇(说‘勤’)(事业篇)》时,余老师用的是有耐性的摘读。要求学生编制语言积累卡;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余老师用的是有深度的品读,要求学生品出门子的口才。教学《散步》时,余老师用的是有创见的研读,要求学生读出文中的深意。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余老师用的是有机智的巧读,要求学生学写一种说明片段。诸如此类。各类读法极富特色。还有串读、选读、类读、悟读、比读、联读、练读、演读、背读等等,教师运用灵活,课堂教学轻松自如。

‚大儒无声又自伟,本色无华气自雅‛,六十多岁的余老师是朴素的,但灼灼光华使他的魅力永恒。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大胆的探索,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勇于创新和开拓,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更加充满活力!

篇7:听余映潮老师上课有感

2011-12-27 16:47:20 作者:张敏 来源:金台教研网 浏览次数:378 文字大小:【大】【中】【小】

听余映潮老师上课有感

11月8号,终于有机会在陕西省教育学院师资培训学院的礼堂里亲身感受了全国中小学语文研究专家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报告会。其中一节示范课给我感触最深。

余老师讲了《散步》示范课,我发现在余老师的讲课过程中,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这让我颇生感慨。回想自己教学已有七年,对学生的“读”实在是关注的不够。真没想到文章竟然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余老师是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阅读教学:文意理解、课文朗读、美点欣赏。

1、建议用理解文意法阅读课文《散步》时,余老师用的是有创见的研读,要求学生读出文中的深意。然后让学生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出现了一些新颖有深意的的题目,如: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分歧、大路小路、责任、背起整个世界等。

2、建议用课文朗读法阅读课文《散步》时,我深切体会到了原来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记得在有些早读课上,听着那些低沉的齐读声,或是响亮而毫无情感的“朗读”声,我的心里总是很难过。我总以为可以再好些的,可以再好些的,却不曾去想: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局面。我们的孩子们,甚至是我们,忽视了用声音传达感受的方法。我们往往会用问题问学生:理解了吗?请你说说„„却很少说:请你朗读一下,让我们能够听出你内心的感受。一个乐于朗读、善于朗读的人,应该是一个乐于体验、情感丰富的人。好的作品,能够洗涤他们的心灵,能够震撼他们的心灵。同时,入情的朗读,是他们将所感知的情感释放的手段,也是他们以此来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只要是热爱的,就愿意表达,只要表达过,就一定能有所内化。

3、建议用美点欣赏法阅读课文《散步》时,听余老师的课,就象是在读一首好诗,就象是在听一支妙曲,就象是在观一幅好画。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他的课堂教学才充满了神异之美。“美”是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灵魂。余老师的课堂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讲究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讲究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

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个块状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这是余映潮老师课堂设计思路的主要特点。这几个教学块状是经过有机地整合的,形成了清晰明朗的教学思路,其最终目的便是使之浑然一体。这种教学思路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语文课堂的主要问题——繁杂无序,其可操作性很强,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另外,余老师选点灵活多变,总能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从而形成一种综合的审美效应,使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面异彩纷呈。

当然,不是只有《散文》才可以朗读,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也都可以朗读,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赏析能力。当学生在朗读中沉浸文本,在朗读中热爱文学,在朗读中丰富情感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会轻松很多,愉快很多。

这一节课的讲授,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将普通课,也可以从阅读的角度进行教学。

篇8:何小菊《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涪陵区武陵山乡九年制学校:何小菊

拜读《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余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颇深的是:

一、余老师的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

余老师的课,课堂版块明确,少了不停的说教,少了语言的霸权。在多媒体板块引导下,引导着学生走,很是清晰,使人一目了然。以《我的长生果》为例: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板块清晰:

分析: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分析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分析文章语言的特点。语言又包括:优美的短语、词语和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等。

赏析:针对选文的一部分,从语言、布局等方面进行赏析。

二、深入浅出,读厚教材,教薄教材。

钻研教材,以教材为基础,旁征博引,又要老师精简、提炼,把难的知识与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讲解出来,达到理解。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为例,深入浅出,读厚教材,教薄教材。六则助读材料,讲背景,讲作者,讲历史,讲现实,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读厚教材这一理念。

三、用实、用活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之一。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比如《雨的四季》可以用原句凑成一篇四季作文。他是一位真正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看不到做作的亲切,听不到廉价的表扬。没有被故意拔高的思想教化,没有低效泛滥的小组合作,没有琐碎繁杂的问题,没有时下流行的尊重学生体验的“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等语言表达。他不是演技高潮的演员,不是口若悬河的演讲家,不是自我陶醉自己抒情的文学青年,不是板着脸说理的教书匠,他是实实在在着力于语文教学本质研究与实践的语文老师。他知道语文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并且知道怎样知道给学生需要的东西。他今天呈现的两堂课,犹如美酒,让人陶醉。获益匪浅,受益颇深。下面我想主要想说说让我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深入浅出,读厚教材,教薄教材。

余老师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钻研教材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职责,我认为把教材读厚,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要钻研教材,要以教材为基点,又要超越教材,要延伸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去,沟通教材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觉得学习之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还要挖掘课堂教学的深度,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这样把教材读厚、读广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才可以游刃有余,实现对教材的一种超越。把教材教薄,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对知识进行概括、提炼,要精讲、精炼,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可让学生理清知识点。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要点,学生对学习可能就无所适从、无从下手了。

我认为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教师也不能墨守成规,照搬教材,而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再度开发教材,创造新的教材资源,变静态的教材为动态的教材,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首先,不要过分拘泥于教材的逻辑顺序和教材已有的例子。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媒介,但有的一些内容则只能作为参考,如果不顾课堂上师生思维与情感的真实互动,而生搬教材顺序与例子,势必使课堂成为一塘死水,没有生气。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真实情感的互动、智慧与思维的投入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其次,用活教材,使课堂丰实、富有生成性。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预设的相悖时,教师不能因为怕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而采取回避、压制的态度,这将在不经意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教学“资源”就会白白浪费了,失去课堂的独特价值 ——师生思维相互碰撞而生成的许多新东西。

再次,不拘泥于教材现有的例子。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或有地方特色的例子,加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原有的教材知识真正成为有效知识。再者,就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课堂上,教师恰当而得体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余映潮老师说: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能以一问抵很多问,避免了简单琐碎的追问,可谓“问”得得法。有时候课堂上师生在热热闹闹的问答式对话中教学新知,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温度的,但却不一定有“深度”和“广度”。提问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师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效的问题设计要求教师把书本内容转化成可供学生研究的问题。

完美的课堂教学,是每个老师的孜孜追求。教师力争在每一节课中做到全面兼顾和“达标”,期盼获得尽善尽美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教学形式上五彩缤纷的“花哨”、教学内容上面面俱到的“细致”、教学效果上滴水不漏的“扎实”,教师的这些“完美”之举有时反而会产生“过犹不及”的结果,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或流于形式。而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既没有精警隽永的开篇语和结束语,也没有煽情的课堂穿插语,有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美,一种和缓平易的情景美,像余老师这样的课,才是艺术,才是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他不仅为新世纪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而秀美的广阔天地,也给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启迪。

二、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没有激情澎湃的导入,也没有诗情画意的讲述,没有花样层出的教学手段。在讲《我的“长生果”》一文,余老师安排了阅读训练活动,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分析

(二)赏析。在分析这一环节,提了一个问题“分析本文的表达特点”。这一问题比较大,于是余老师又化大为小,分为四个小问题:①课文开头与结尾的特点 ②课文记叙顺序的特点 ③课文的布局谋篇的特点 ④课文的语言运用的特点。然后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研讨一个问题。目标明确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起来了。这种设计不只是花哨的外表,而真正的在于训练学生的能力,学生顺着这些问题一一挖出了文章的精髓,其中不乏一些精妙的言论。学生心甘情愿的真实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三年的时间,我也听了无数的公开课、示范课,但是,像余老师这样驾轻就熟的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我想,再优秀的学生,如果不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去融入课本,即使老师讲得再好也很难把这些知识和能力完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本领。余老师做到了,因为他真正的把学生当作了学习的主体,而没有把自己当作主角去吸引观众的眼球。

除了多媒体,余老师也很注重用循循善诱的语言从容引导学生深入走入文本,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我的“长生果”》赏析时,单独把插叙的部分拿出来,让学生赏析。当余老师问道:“你觉得全文哪个地方表达最好?”学生并没有一下子从谋篇布局上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余老师循循善诱,看似无意不经意间的点拨,却在提升学生的发言,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也从刚开始的只会从遣词造句方面说,到最后,从字词、短语、句式、段式,到过渡、铺垫,到开头引名言,结尾点题。学生们越说越好。最后老师总结。这一过程中,余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游刃有余地把学生引领到思维的天空自由翱翔。学生的能力在不断地提升。余老师的课少了语言的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听余老师课的过程中,一直感到余老师在引导学生往前走,而不在是填压,并且余老师的课每一步都很清晰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这一点“以生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课堂细节之处虽精雕细琢却又教学无痕,他也在课堂上用不急不躁展示着一位大家的教学风范。

三、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

余老师也用到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他在用多媒体之时并非像我们有些优质课上是为了渲染气氛,而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读,一堂课下来,总共只用到几张幻灯片,但每一张幻灯片都充分发挥了功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节课下来,从介绍写作背景,到引领鉴赏,到指导背诵,引人入胜,不着痕迹,水到渠成。

教师语言干净简练,语速缓慢,一字一顿,清晰明白,句句有指向性、针对性。从课后整理的笔录来看,我也找不出一句或一个多余的字样。讲《念奴娇 赤壁怀古》,指导朗读,每次抓一个点,落到实处,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了味道。

引导学生朗读时,老师总是先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每一节诗的节奏、韵脚、感情等),然后作示范朗读,再鼓励学生朗读。

老师范读前三句,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让学生结合翻译朗读。在熟悉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朗读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读出抑扬,读出缓急。一句一句的指导。最后展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四、精细研读教材。

余老师对课文的研读是极为全面和深刻。他提出,把教材读厚,增加实力。把课文的内容教薄,把最精彩的内容交给学生。以《行路难》为例,短短一首诗,他研读的非常精细。从背景、朗读、作家作品、字词、修辞、典故、映衬、虚实、情感波澜、警句,到感受美句,品析难句。设计非常精细。充分利用课文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想想自己,讲这一课时,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讲的也非常粗。听了讲座之后,真是受益匪浅。

五、从余老师的授课中可看出,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的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短短两节课,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教好学生,自己要先吃透课文,特别是语言教学,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你,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使我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听余老师的课,更引发了我的思考:语文教学的真正视点应放在哪里?应放在感悟文本上,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实现语文课堂生命本原的回归。

余老师这样成功的教学设计让我佩服,当然我也受到很多启发,但我承认能运用到实践中技能却也只能是鹦鹉学舌。因为我相信这份成功绝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在自己没有真正的实践体会以前我并不知道这有多难。但我也相信这不是余老师的先天所条件决定的,而在于他后天的学习。是深入的专研和理解文本,丰富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余老师50岁以后才走向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讲台的。可想他成功课堂的背后有多少付出和心血。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必须积累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深入全面的专研文本,精心的做好教学设计。

篇9: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三月的小雨带着诗意洒向人间的时候,我有幸带着领导殷殷期望前往“黄梅之乡”安庆参加安徽省中语会第五届年会暨专家报告会。尽管三月的大地还不十分能显出盎然春意,但在我一切却是那么美好,只为心中默默涌动的那股“语文潮”——余映潮。

最初是从什么地方听到余老师的名字已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独特的“板块教学”,这次有机会聆听余老师讲中学的语文课,颇有如沐春风之感。他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真是让人受益匪浅。下面就以《观舞记》为例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一、“不要人夸好颜色”——开门见山的导入 没有洋洋洒洒的抒情,没有口若悬河的演说,没有故作深沉的煽情,也没有故弄玄虚的铺垫,余老师的导入平实、平稳。待同学们由带队老师引入座位后,余老师提醒大家把书打开把笔拿出来,准备好之后,余老师便以一句“下面我们来学习冰心的《观舞记》”直接把大家带入知识的殿堂,朴实自然而又浑然天成。在我所接触的“大家”中,大多都很在意自己的“表演”,尤其是公开课,精心设计导语,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尽管精彩绝伦,可真的有效吗?记得我第一次在学校开公开课的时候,准备的很充分,结束之后为自己的好口才颇感得意,可接下来的评课让我傻了眼,甚至委屈地掉下了眼泪。“与学生争舞台”,这就是一个颇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的原话。当时我虽表示赞同,可心里很是不服气,我说的多好呀。现在我才明白,所谓导语就是让学生能做好进入新课的准备,导入过长或者过于华丽其实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时效性。“不要人夸好颜色”,平实淡雅便可出奇制胜。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独特的教学设计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听余老师的课,我们能感受到那令人无法抗拒的激情。余老师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用自己特有的磁性的声音,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引导学生慢慢步入语文的胜境;那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但是他的激情不是“声如洪钟”,也不是“惊涛拍岸”,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智慧。平静的声音,舒缓的语调却如春风化雨,滋润在场每一位的心田。

语言积累、美文赏析,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讲到的内容,但余老师的精妙之处在于他会把不平常的东西藏在平凡的框架下。对于余老师的设计最让我佩服的是他让学生找出《观舞记》中“微型观舞记”。这到底是什么用意呢?我带着茫然像个中学生一样跟着余老师渐入佳境。这个想法太奇妙了,学生像被魔法棒指挥着一样积极思考起来。学生找出之后,余老师让他们齐读这一部分。接着余老师会做什么呢?肯定是赏析这些段落中优美的部分了。可是我很快发现自己错了,因为余老师说“每一段都好”。原来余老师是想让大家分析每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这确实是更高层次的精读。的确,我们学习的课文应该每一段都是好的,而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把自己的或者说是参考书上的意见强加到学生身上,硬是要引导他们说出某些句子或段落的美妙之处。这样学生便被我们牵着鼻子走,很难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诗意的开头、庄重的背景、光艳的出场、人物特写、渲染氛围、概写一笔、详写一笔、叹写一笔,真的是每一段都好。动静的结合,详略的搭配,情景的交融,真是“一个都不能少”。如果你认为精彩到此结束,你一定会大失所望的。分析完内容后,接着是更让人啧啧称赞的“形式之美”:缓笔之美、烘托之美、详略之美、修辞之美、结构之美。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就仿佛一个食不果腹的人猛然享受到满汉全席,这感觉真不亚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此时,我真恨自己语言的苍白,不能将余老师的精彩详录于此。

三、“润物细无声”——真诚的语气,诗意的点拨

“谢谢”“谢谢你们回答”„„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一定会感慨这样的感谢声不绝于耳。余老师这次在安庆执教的班级学生的素质优秀是毋庸质疑的,但是面对这么多人的专家会场,心中自然不免有些波动。余映潮先生从课堂伊始便与学生融在一起,学生很快与先生互动,进入状态。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没有架子,没有摆谱,不给学生压力,自然平和,这就是余老师的过人之处。我感动于他的态度,似春风拂面,令人身心舒畅。

然而余老师绝对不仅仅胜于真诚的语气,更胜在诗意的顺势点拨。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如果正确,余老师会毫不吝啬地夸奖,而且语言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不够全面,余老师便会从各个方面来引导。例如当余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微型观舞记”的时候,学生回答的语言不够规范,余老师引导到:“这个可以怎么来说呢?我认为这是一篇微型的观舞记,因为……”。当下一位同学进行补充回答的时候,余老师又夸奖了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阐释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学会回答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这节课,经余老师讲授后,我们发现的是一篇在层层的铺垫、烘托之后,用精彩的语言形式描写人物、赞美人物的好范文。最后,我想以王冕的诗来表达我此刻的感受:

吾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上一篇:观战篮球赛作文下一篇:森林防火消防安全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