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林黛玉进贾府》)

2024-05-16

余映潮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林黛玉进贾府》)(精选2篇)

篇1:余映潮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林黛玉进贾府》)

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特级教师沈蘅仲的教学设计(全文见《语文学习》1983年第8期《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些想法》。)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利用注解、资料自学课文,主要弄清楚:①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活动顺序,并据此编写段落提纲;②着重弄清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物,哪些人详写,哪些人略写,哪些人是正面写,哪些人是侧面写,哪些单独介绍,哪些集体介绍,然后综合全文,以人物为单位写出人物分析提纲。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拟出下列题目及写作要求。

1.《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这一题要求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作这道题,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黛玉的材料来写:①外貌特点表现性格,②对别人的应对、谈话表现性格。

2.《“劳什子”和“命根子”》

这一题要求分析贾宝玉的性格。“命根子”是贾母等人物对宝玉所寄托的希望,而“劳什子”则反映了宝玉对此的蔑视。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这一对矛盾来进行分析。

3.《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

这一题要求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引导学生抓住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来分析她的性格,一是分析性格,二是分析王熙凤和贾母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

4.《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

这一题要求从课文对宝黛相会的着意描写中来分析他们两人在感情上的共鸣。

5.《从贾府一顿便饭的排场谈起》

这一题要求分析“贵族之家”的一个侧面,从而看到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生活。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分析文中表现出来的主奴关系。

6.《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

这个题目要求通过贾府府第规模的分析,来看封建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及其社会基础。提醒学生注意对贾府大门前的描写,它表明这个贵族之家的后台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

以上题目,学生分别写完以后,可以互相交流,以使相互启发。

[评

析]

《林黛玉进贾府》洋洋7000余字,它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描写,第一次介绍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安排了宝黛这两位主人公的见面,第一次展现了故事的场景贾府,读起来令人极有兴致。但若讲起来,教学时间过久过长,恐怕师生双方也就会索然寡味。

所以这个教例的设计相当精彩。

这六个作文题是极好的“引子”。

它牵动着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综合提炼课文的思绪。正是有了这些作文题,学生读课文、听讲授、作笔记才格外有动力。

它牵动着教师的讲析,也就自然而然地牵动了对课文的从各个角度切入的透彻分析,它能充分显现教师在课文讲析上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检测”教师综合分析课文的教学技艺与水平。

它牵动了学生的写作、表达、交流,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得到培养。

整个教例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突出了高中生学语文的要求,突出了师生各自的重要作用。

因此这个教例具有立体的美感。

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

于漪

语文课改从起步到现在快要十年了。这十年,我们语文教学第一线教师们的艰难辛苦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时至今日,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逐步一致起来,但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借此机会和同行切磋切磋。

一、语文教师的误区:被他信力左右

十年路程走下来,我们很多教师,包括一些优秀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自信力都很少,往往是不知道课怎么上。我想这样一种心态,会影响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国学大师、文史泰斗陈寅恪先生教课有四个“我不讲”。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他这种自信力,使他每堂课都有新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而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相当程度是被他信力所左右。

第一,相当数量的教师信教参。实际上编教学参考资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要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可对有思想的教师来讲,对有抱负的教师来讲,这往往是一种束缚。我审过教材也审过教参,每次审的时候,心里真的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学能不要教参呢?

第二,信教学时尚。比如说,我们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和先进技术整合起来,这无可非议;但不该用的时候用就多此一举,甚至成为赘疣。

我曾经看过一个录像,教杜牧的《山行》。那个多媒体做得漂亮极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石径”顶端是白墙黑瓦的房子。整个一堂课,就是对着这幅画来讲。因此我就想,这首诗如果用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那多好啊!“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白云生处”是多少米呀?这完全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可我们的教学把这无限的想象定格在

那么狭小的画面里,你们说这个多媒体起的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

还有信什么呢,信评价标准。教师上课就是怕评价,评价就好像是孙悟空脑袋上的紧箍咒。我参加过一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有时我看那论文中评价一节课有三十几个指标。三十几个指标,多少项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教师微笑几次,学生微笑几次„„我想这叫什么课?我也听过一些评课教师的高见,如:这节课如果让我来上会怎么怎么上,我想这大概不叫评课,这是评课人自己的亮相、自己的诉说。任何一种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钥匙,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

还有,信一课一练。如果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可以靠题海题库这样来一课一练的话,那还要语文教师做什么呢?诸如此类的东西,影响了我们的教师,导致教学自信力消解,被他信力左右:到底什么是语文搞不清楚了,到底怎么教语文、教什么也不知道了。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几乎是差不多的模式,差不多的样式。

二、加强自信力:树立理想,提升修养

我希望我们的优秀教师要有自信力,要树立教学人生的目标,建设你自己的语文教学人生。美国一位管理大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石匠,在建筑教堂。有人问第一个石匠:“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只是在这混饭吃的。”问第二个石匠,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要盖一个全国数一数二的教堂。”说完就埋头敲石头,他要做一个能工巧匠。问第三个石匠,第三个石匠目光遥视远方,然后说道:“我要盖一个世界上

最有特色的教堂!”同样是石匠,他们的目标不一样,他们的道路和成果也就迥然不同。

哈佛大学曾经作过一个调研,有一届毕业生,无目标的是27%,目标比较模糊的是60%,有近期目标的是10%.有3%是有远期目标的。25年之后,再追踪调查,这有远期目标的3%成为了美国的精英。因此,人生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而树立目标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反映。

我树立的目标是终身做一名教师,我一辈子树立的目标是做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教师。我认为每堂课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求学时期.学生的生命大部分是在课堂里成长的。因此,教师须建设教学人生。日本哲人池田大作讲过:人一辈子都在建设,没有建设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一定是随波逐流的。

语文教师要构建语文教学人生,我热切地期望我们中青年教师能够人才辈出。台湾作家白先勇讲过,百年中文是内忧外患。外患什么呢?西方语言的冲击。上海小学一年级就要学外语,跟语文平行。初中的保送生,测试两门:数学和外语,没有把语文当回事。语文建科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老觉得语文是难题,如果五十年以后仍然是难题,一百年以后还是难题,那么我们这一代一代人在于什么呀?因此,我想我们建设的教学人生.要有一种雄心壮志,要破解这个百年以来中文教学的难题。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言文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根,但是现在我们自己没有多少发言权,而让国外很多的概念术语来左右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学常被作为例子作为证据来证明他们的某个概念的正确性。那么我们中国培养这么多教师做什么?

外患是外部来的,内忧就是奴性——崇洋。中国语文,汉语言文字是世界非常优秀的双脑文字,有它独特的东西,是人家没有的。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重振价值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我们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的自信力。如果我们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地认识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个难题总有破解的日子。

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以下说三点。

第一是好学。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我们过去的一些大学的、中学的教师文化积淀很深,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拿起一个教本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他们的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我们现在上课就怕学生问,一问就不知道怎么办,回答不上来。

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我们的语文内容丰富复杂,它的家属成员很多,它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字词句篇,读写听说,并且跟很多学科都有关系。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作出哲学的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别这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是真正反映规律的,还是三流化妆。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我们要的是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就是语文,我和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不要涂脂抹粉,满足于三流的化妆。

第二是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

不深思,你怎么知道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呢?感性的认知都是蒙眬的,因此你要学生真正理解,获得清晰的认识,就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语言,形成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任何字句都是语言整体里的一个部分,七级浮屠呀,拆下来就不行了,那就不是浮屠了,不是宝塔了,一句一句的相加不是文章。

文章是有逻辑,有内涵,有情感的。语言本身是双刃剑,课堂上我们要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理解背后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和义乃至文外的东西。品味语言是中国的特色.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很值得品味的。英语每年的新词大概要增加两万,所以莎士比亚的文章,现在英国人读不懂了。中国的词是妙得不得了的,你再增加新的事物,只要把字重新组合一下就好了。过去是牛车、马车、人力车、自行车,现在是火车、磁悬浮车、动车,你怎么组合都可以。因此品味语言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但它是双刃剑,弄不好就掉进了语言的陷阱。为什么这么说?言过其实,就是语言的陷阱;我们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被消解了,一直被词句拖着走,文没有了,被肢解了。

教课,一是要研究语文和语文教材,第二要研究学生。任何优秀的教师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成长。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你的方向引得对,方法正确,修行还要看学生自己。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步入园中,情不自禁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语言文字非亲身实践不可,要读,要说,要写,要听。教师要养成倾听学生的好习惯。学生有很多思想、意见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你要教他,教心

必须知心,一定要养成倾听的习惯。所以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第三是力行。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三、执著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我非常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出现很多流派,百花齐放。有了很多流派,就可以相互促进。

我们什么时候有教师专门从美育人手来教语文,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也可以从文言文这个角度人手,从朗读人手,从写作人手,等等。应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教师一定要充实自己,研究自己,要认识你自己,这叫自信力。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特长在哪里?我从哪一个地方切人,最能发挥长处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逐步成长为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

到底教师要不要教学个性?我觉得改革到今日十年了,如果我们全国各地都能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一定可以顶起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片天,而不是都“差不多”。这个差不多,绝对不是胡适先生讲的“差不多先生”.而是我们的课基本上面貌是差不多的。我们听了很多课,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丝丝人扣,分秒不差。对怎么教考虑得很多,但对教什么考虑得显然不够。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各个地方很多教师都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我不是说这些个性都非常完美,从科学的层面、从哲学的层面、从语文本体的层面,也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个人的教学就是这个人的,不是其他人的,这就叫个性。差不多一个模式,我是比较反对的。大家用一个模式,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标准化的教师。

标准化的教师就无法张扬个性,你这个人的才华和潜能自然也就显示不出来了。我们很多中青年教师很有才华,但是被框住了,潜能出不来。因为一个模式定型了以后,已经是死水一潭了。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怎么可能是一个模式呢?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对象。难道你用一个模式就可以套住了吗?套不住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危害。

我们语文学科太需要领军教师了。放眼看全国,前不久,季羡林老先生过世了,东方文化的大学者呀;钱学森老先生过世了.任继愈老先生过世了,继承发展的大师何在?当然,那是学术界、科学界的大事。但我们教语文的也要深思,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啊,我们太需要全国性的出类拔萃的领军的语文教师。可是没有个性就根本没有可能领军,不可能出类拔萃。出类拔萃需要有智慧。我们的课堂是时间和空间的聚焦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时代精神的交汇点,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个场所。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

篇2:余映潮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林黛玉进贾府》)

执教:

余映潮 整理、评点:

王剑平

时间:2009年7月26日上午

地点:陕西省军区礼堂

会议名称: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学生:西北大学附中七年级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节读报指导课。我们用的报纸是《语文报》初中版八年级第20期,人教版教材配套用的报纸。

这节课,我们的主题是“学会用报”。

(屏显)教学创意:学会用报

师:我们先来进行第一次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简说”——“简单地说”,话题是:请同学们自由地举例——当然是这份报纸里的例子,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所选的这篇文章有什么用途。

开始浏览你手中的报纸,很快地选中一篇,然后说说它的用途。

(屏显)课堂读报活动 简说

话题:举例,简说《语文报》文章的用途。

(学生们浏览报纸)

师:好,请同桌之间交换意见。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师:我们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哪位同学先来。

生1:比如这里的《“和”字10说》可以帮助我们从全面和感性的角度去了解“和”字的含义。

师:对,了解“和”字的含义,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

生2:《“和”字10说》使我们了解了“和”是什么意思,“谐”是什么意思,可以增强我们的团结精神。

师:嗯,从中得到了一定的感悟。

生3:《我依然懂您》讲述了孟浩然、李商隐和杜甫的背景,用历史的特定时刻展现特殊的意义,体现了三位诗人的追求和理想,让我们更加懂得诗人的追求和理想。

师:概括得多么好,一篇很长的选文,她对文章的写法和内容进行了总结,这就是:可以锻炼我们的概括能力。

生4:从《国家》可以读出爱国精神。

师:让我们感受到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国,爱我们的家,同时它是歌词,可以用来歌唱。

生5:我觉得《我依然懂您》这篇文章既让我们学到了描写的美丽,描写的方法,又提高了我们作文水平。

师:对,描写和抒情的方法,以及展开想象的角度,给我们的写作以启迪。

生6:我觉得《我爱你,我的家乡》这篇文章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述说了我对我家乡的感情。

师:可以让我们体会“我”对家乡的感情,并品味它的语言。

生7:《从“转笔”说开去》 这篇文章告诉我上课要听老师讲,要尊重老师,不要在课堂上悠闲地干其他事。

师:就是,上课不要转笔。这让我们懂得,我们的修养应该在哪个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师:我们大家说了这么多,我来简单地小结一下。语文类的报纸或者杂志,特别是适合我们中学生用的文章,它们大约有这样一些用途:用于开阔视眼,用于陶冶情操,用于知识积累,用于规范表达,用于阅读指津,用于指导我们写作,用于诗文欣赏,用于思维训练,还可以让我们休闲地阅读,还有很多很多。

(屏显)

用于开阔眼界

用于陶冶情操

用于知识积累

用于规范表达

用于阅读指津

用于写作辅导

用于诗文欣赏

用于思维训练

用于休闲阅读

„„

师:好,我们第一个学习活动进行到这儿。下面看我们的第二个学习活动: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学习一点用报的方法,我们的学习内容是:选例,由老师来选,让大家一起来体会《语文报》文章的用途。(屏显)课堂读报活动 实践

内容:选例,体会语文报文章的用途。

师:请大家把视点移向第一版的《“和”字10说》,我们的活动方式是“朗读”。

(屏显)课堂读报活动

朗读《“和”字10说》

师:现在拿起你们的笔,把这十一段话的的中心句画下来。什么是中心句呢?就是一段话中总说的内容,比如第一段,“和是‘和谐’”就是中心句。以此类推,下面各段第一句的四字短语都是各段的中心句,后面的内容都围绕它而展开。怎么朗读呢?我们这样来进行,因为要体现我们读文章时候的一种感情,又因为它是“和”字的解说,所以我们一起来读,请一位男生,再加一位女生起来,朗读中心句,而且交错进行,全班同学读后面展开的内容,注意与他们朗读内容的衔接。

(两位同学交错读出了全文的中心句)

师:你看,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他们朗读了中心句之后,我们其他同学一起跟上来读展开的内容,然后再读下一个中心句。再来。

两位同学交错读中心句,其余同学读展开的内容:

和是“和谐”。“和”由“禾”与“口”组成,意思是“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与“皆”组成,意即“人人能说话”。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社会生存状态。

和是“公平”。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分强弱、贫富、亲疏,都需要公平对待。

和是“友爱”。世界的力量构成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和”就是要互为依存,和平共处。

和是“尊重”。对自然尊重,对环境尊重,对生命尊重,对人权尊重,“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规范”通道,也是古往今来人们的永恒期待。

和是“协调”。即通过调整人际关系,疏通环节,达成共识,建立默契。

和是“温善”。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善待他人。

和是“和睦”。家庭、单位、国家、世界都需要和睦。和睦就是适度的宽容和谅解。

和是“链接”。和字有介入、连同的“基因”,用以消减客观上的抵触、对抗,实现“同心协力”。

和是“合奏”。“和”的力量,就是把多姿多彩的世界元素凝聚在一起,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和是“圆满”。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纯刚纯阳,其势不强;纯柔纯弱,其势必削。”做人处事,布局谋局,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才是最佳状态。

“和”是“谐同”。“和”的含义还有很多,但“谐同”是其万变不离之宗。

师:文中最后一句话是全文总说。它说:“和是‘谐同’。‘ 和’的含义还有很多,但‘谐同’是其万变不离之宗。”这里,“‘和’的含义还有很多”就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和”是一种“氛围”,“ 和”是一种“力量”,“和”是对我们心灵的滋润。我把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摘取出来,你们看,这就是“和”的各个不同层面的含义。

(屏显)和: 和谐,公平,友爱,尊重,协调,温善,和睦,链接,合奏,圆满,谐同。

师:我还给大家找了一组含“和”的短语,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齐读)

(屏显)和衷共济 心平气和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和平共处 地利人和

风和日丽 春和景明

惠风和畅 和风细雨

师:好,建议咱们这个班在今年学校举行的元旦晚会上,用“‘和’字10说”创意一个节目出来。用同学们之间的形体组合来阐释“‘和’字10说”。

师:这样一个朗读《“和”字10说》的学习环节,我们就感受到这篇文章在开阔我们的眼界、陶冶我们情操方面给我们的教益。

(屏显)朗读《“和”字10说》——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师:咱们继续第二个环节的活动:请大家把报纸翻到最后一版,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的说明。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顿号用法的说明是隐含在其中的,作者没有特意来说顿号应该怎么用。我们的摘抄方式是勾画,就是用你们的笔在报纸上把关于顿号的用法画下来。在哪几个地方呢?老师提示一下,在第二、三、五这三个标题、这三块内容里去寻找你们需要得到的答案。

(屏显)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的说明。

(学生在报纸上作勾画、摘抄)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交流摘抄的成果。我的摘抄的成果是,这篇文章里面关于顿号的用法有四种。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8:顿号只用于句子中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之间。

生9:并列词语里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之间应用逗号,小并列之间用顿号。

师:如果有多次并列的话,大的概念之间用逗号,小的之间用顿号。

生10:各并列成分之间由于带有语气词,停顿时间明显增长,各项之间不能用顿号。

师:很好,大家说了三种,还有一种在哪里?

生11: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不能用顿号。

师:好,这是从反向来说明的,你的发现很有意义。还有一种,请你来试一下。

生12:表示约数的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隔开,应该把顿号去掉。

师:多好!一起来看一下,我们从文章里面摘录出来的有用的知识。一起来读:

(屏显)

(1)顿号用于句子中并列的词语或者并列的短语之间。

如:

七、八年级的同学都参加了此次活动。

(2)不表示并列的词或者短语之间不能用顿号。

如:这次考试的科目有七八门。

(3)停顿时间较长的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用顿号。

如:水果摊上水果的种类很多,苹果呀,梨子呀,香蕉呀,葡萄呀,应有尽有。

(4)并列词语里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之间用逗号,小并列之间用顿号。

如:公司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

(学生齐读)

(其中“作用三”例句中的并列词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停顿时间要长,如果是顿号的话,朗读速度一下子加快很多。)

师:这次活动,我们通过摘取文中有用信息,感受到了学会用报对于我们知识积累和规范表达方面的指导作用。

(屏显)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的说明——知识积累,规范表达

师:第一个活动朗读活动是比较容易的,这次活动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再来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活动。请你们提炼第五版的学生习作《我依然懂您》的表达特点。什么是表达特点呢?即文章的构思、结构、语言以及它的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如照应啊,正面、侧面描写啊,想象啊等等都可以讲。下面开始独立地思考。

(同学们长时间独立阅读,思考)

师:好的,暂停。我刚才巡回看了一下,我想小结一下你们的学习方法,而且要表扬你们。同学们有这样几种学习方法:第一种是勾画,有的同学通过勾画,发现几个地方的表达形式一样,于是就能很快找出表达特点;第二种是旁批,有的同学说,这里是“引用”,这里是“照应”;有的同学是写短句,他说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标题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有的同学是既勾画又旁批。好的,继续进行。

(同学们继续长时间独立阅读,思考)

师:好的,可以停下笔。再表扬一下:全体同学都在独立地思考,这是极好的学习习惯。把你的见解告诉我们,请举起你的小手。

生13: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优美,如开头“深夜,浮风,雨点”增添了文章的萧瑟,然后“这夜,这风,这雨引我无限的遐思”这一句又引出下文。这篇文章又引用了很多诗句,用一个个优美的诗句来写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如“你坐在窗前,静静地望着不远处的桃树,品着淡雅香醇的美酒,时而吟诗,时而微笑,即使已是深夜,却了无睡意。醉了,你醉了,你不仅醉在这夜雨美酒中,更陶醉于这盎然春意。你用手抚着风,看着桃花从枝头飘落到河面,又随河面的涟漪潇洒而去。于是,你一气呵成,吟诵出这千古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还有,每一个小标题后都有一句话,如第一个小标题后,“春意无绝。夜里,水上,楼台”,使小标题之间互相照应。还有文章的最后两段是全文的总说。其中最后一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但我依然懂您。”又和题目照应。

师(赞许地微笑):大家看,他分析了多个层面的内容,语言、手法、结构以及情感。表扬!谢谢你!

生14:这篇文章运用了小标题的表达形式,表达出每一段的大致意思,且三个小标题层层递进,很有层次感,“家愁绵绵”“国恨悠悠”更是表达出了浓厚的思想感情,每个小标题的下面六个字又是独立成段,很有感染力。全文多处引用古诗文,使文章有韵味,表达出浓浓的爱国情。

师(赞赏地拿起同学的纸条):她写的是发言的蓝本,她写了很长的一段话,谢谢你!

生15:这篇文章我觉得题目首先引人深思—— “我依然懂您”,看样子来好像是写一个人的,实际上写了三个人。文章的标题从“春意无绝”递进到了“国恨悠悠”,每个小标题后面“愁思”与“家愁绵绵”照应,“国恨”与“国恨悠悠”照应。

师:多好,三位同学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他们的表达流畅、有层次,而且准确。

生16:我觉得“深夜,浮风,雨点”、“夜里,水上,楼台”、“雨夜,秋池,愁思”、“暮秋,茅屋,国恨”这些句子点明了段的意境,吸引了读者继续往下阅读。

师:嗯,语言表达很优美,而且都点出了两个关键的因素,一个是“深夜”,一个是“下雨”,选材也很漂亮。

生17:文章运用了三个小标题,小标题后面再分说,这个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师:运用小标题,把文章内容“切割”开来,然而文章其实是一个整体,这种构思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生18:“深夜,浮风,雨点”、“夜里,水上,楼台”、“雨夜,秋池,愁思”、“暮秋,茅屋,国恨”这些句子既交待了时间、地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师:嗯,点示得很清楚。用诗意的语言、简洁的语言把文章里面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内容点示得很清楚。

师:我给大家小结一下。这篇文章的构思特点、表达特点有这样几点(讲到这里,老师提高声音一字一顿地说:做笔记):

师:第一点,总分框架。前面有总说,当中三个小标题领起各个不同的内容,最后再总说一句。它让我们觉得:啊,原来优美的散文也是可以这样构思的。

第二:横式结构。“春意无绝”“ 家愁绵绵”“国恨悠悠”三个小标题分别领起对三位古代诗人诗作的感受。

第三,它有巧妙的线索。这个线索分析起来真有味道。三个小标题领起的都是诗人的诗作,都是写雨的,都是写夜的。而且它的语言表达也形成了线索: 总说部分的“深夜,浮风,雨点”,第一个小标题下面的“夜里,水上,楼台”,第二个小标题下面的“雨夜,秋池,愁思”,第三个小标题下面的“暮秋,茅屋,国恨”——连起来看,就是线索。

第四点,逐层递进。先写“春意无绝”,然后是“家愁绵绵”,然后是“国恨悠悠”,思路清晰,布局合理。

第五点,巧用人称,“我依然懂你”,直接面对诗人说话,表达自己的想象。第六点,呼应很严密。除了首尾呼应以外,文章内部的句子也形成呼应的态势。

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表达很美,它的想象很美,这篇文章给我们诗意的感觉。

(屏显)《我依然懂您》的表达特点:

总分框架 横式结构 线索贯穿 逐层递进 巧用人称 严密呼应

师:好,我们进行的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呢?它给我们以写作辅导,以思维训练。

(屏显)提炼习作《我依然懂你》表达特点。——写作辅导,思维训练

师:这节课的小结:我们通过举例,简说了报纸上文章的用途;我们通过选例,实践了一种学习方法。我们完成了一点“学会用报”的任务。

(屏显)读报指导课活动小结

举例——简说用途

选例——实践用法

学会用报

师:谢谢同学们,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

【评点】

课外读报,人人都知道重要,然而如何指导学生读报,却极少有老师会重视,更何况实践。

学生阅读语文类的报纸,通常只浏览几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做几题老师要求做的练习,然后弃之一边,枉费编者的苦心。至于教师方面,原本课外阅读指导就不多,即便有也是以课本后面指定的名著导读为主,学生平时看得最多也最喜欢的轻骑兵——报纸杂志——却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关注,即使关注了,也不知道该如何上。所以余映潮老师的这堂读报示范课,非常及时地给老师们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这是一堂创新实用、层次分明的课。

读报课该怎么上呢?是让学生自由阅读,选择感兴趣内容进行积累,还是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章重点阅读,以辅助阅读课教学,抑或用报纸上的文章上一节写作指导课?取舍还真是个难题。余老师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直指问题核心:让学生学会用报。整个课堂前后两个板块,从自由举例、简说文章用途到选定材料、实践怎样用报,前面是学,后面是用;前面简略,后面详细;前面是总,后面是分。不枝不蔓,井然有序。第二个板块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为朗读、摘抄和评析佳作,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精致的课堂结构除了表现于前后照应之外,还讲究起承转合。余老师特别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小结,这些清晰准确的总结语言不但让学生学有所获,而且使听课老师也茅塞顿开,哦,原来报纸可以这么用。

一份报纸内容包罗万象,余老师选例讲究典型,讲究层层递进。三篇短文,三种用法。朗读《“和”字10说》,强调词、句的积累;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训练学习方法;品析《我依然懂您》,进行写作辅导,进行思维训练。从词、短语、句子到标点符号到全文,科学的教学设计让人击节赞叹。

这是一堂活动充分、引导有效的课。

读的活动丰富多彩。读,就读个痛快。读中心句,读支撑句,读典型范例,读全文,读老师概括的内容。读的时候有误了,重新读。读的形式有个别读,但更多的是集体有选择性地读,让每个学生都发出声音,课堂不因为个别优秀学生的话语权而导致集体失语。

整堂课学生发言十分踊跃,一来是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启发性且难度适中,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更重要的是因为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十分充分,学生有着充裕的时间去阅读文章、摘抄内容、思考问题、发展智能、陶冶情操。

余老师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总让人叹为观止。整堂课没有那种“还有吗” 的逼问声,却能牵连不断地引出新的内容。对于富有价值但陈述不清的发言,老师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同学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回答中单一的信息资源,老师通过补充说明的方式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偏离方向或者存在错误的回答,余老师则通过反思辨析等方式引领学生自我发现。然后慢慢地,学生的回答就越来越丰富了。

这是一堂注重学法、培养良好习惯的课。

余老师注重教学中的“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做到了少讲、精讲。课堂语言惜字如金决不芜杂,然而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却毫不吝啬。

老师强调阅读时要独自思考,指出这是一种极好的学习习惯;强调学重要内容要做好笔记。老师真情地表扬同学们在阅读时的几种学习方法:一是勾画,通过勾画,发现规律;第二种是旁批,在旁边注明句子用到的方法,文章的结构特点等;第三种是既勾画又旁批。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出什么是中心句,什么叫表达特点,怎样勾画等等,要求学生做什么,指向明确,毫不含糊。要么不讲,讲了就讲透,讲了就击中要害。

令人称奇的是老师非常自然地让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养成举一反

三、实践运用的习惯。如在朗读《“和”字10说》以后,老师提出,文中最后一句话讲到“‘和’的含义还有很多”就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和”是一种“氛围”,“ 和”是一种“力量”,“和”是对我们心灵的滋润。为了进一步拓宽思路,老师在屏幕上示范补充了“和”字的另外10说,随即又建议同学在学校晚会上,用“‘和’字10说”创意一个节目出来,可以用同学们之间的形体组合来阐释“‘和’字10说”。这样不知不觉间,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也可以得到培养。

这堂课保持了余老师一贯的课堂风格:层次分明语言清晰,精选材料讲究典型,指导学法注重细节,线条流畅轻松实在。套用蔡明老师的课堂境界说,余老师的课实在是达到了第四重境界,那是诗的境界,是创新有效、精致美好的诗的境界。

上一篇:几何图形初步测试题下一篇:关于哈尔滨的作文:哈尔滨冰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