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2024-05-03

听黄老师讲座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听黄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行思结合 共同发展

——听黄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一

昨天,我很有幸聆听了黄老师关于论文撰写指导报告,听后受益匪浅,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撰写论文经验的丰富和高屋建瓴,又佩服起谈吐的幽默和散发着的人格魅力。结合他的指导,我粗浅的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写论文难吗?我也常常的问我自己。

说到写论文,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包括长期站讲台的一线老师)大多把它看得较神圣而不敢写的事情。我也是曾经迷茫的告诉自己,写论文很难,写出一篇好的论文是会更难,于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动笔去写,用脑子去思考。听了黄老师的报告后,我对此有了深刻的觉悟:只要做教育教学实践的有心人,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不难!

一、宝剑须从磨砺出——变惧怕写为热心写

假如把写论文当成神圣的事情,那就可能望而生畏。所以首先我们要去掉其神秘感,可把它看成我们教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即有三要素,是发表自己的某种见解或主张那么简单就好。其次是学会思考,选好角度,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感想、教学反思、教学收获和心得、教材疑问等等先记录下来,不断的反思积累,提炼出观点。最后是真正的实践去写,当然初次写也许不像论文,不过没关系,待写成后,把它冷处理一下,然后或找来同类文章读一读,或请别人看一看,再拿出来改一改,最后试着大胆投寄报刊或参赛,若不成功再来,若成功了自然就会再参与,说不定就成为论文写作的热心人了,特别是在第一次成功的激励下就不会有惧怕了。

二、敢想敢写敢提高——变一般总结为论文

这是多数老师成功的第一个台阶。工作总结谁不会写呢?当然总结也不能等于论文,因总结还只是事实,还无论点,自然不能叫论文了,但总结却可以提高为论文啊!可见只要“敢”,一般总结是完全可能变成论文的。要敢于发现论题,提出论点——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但若我们老是顺着别人的习惯思维走,或者说叫单向思维吧,这样别说没写的,就是写了大约也不一定成功。因为你的说法和大家的习惯看法差不多,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我们要做有心人,要敢于而且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提出新的论点,这样成功的可能就较大。确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时会觉得教材或教参及有关资料的一些说法有问题,这时候,我们更要以多角度多向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会对问题的疑难越有思考越清晰,在这种情况下,若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那就是很有价值的论文。因为别人也可能和你一样对这个问题有疑惑,但就只是没有再去深入思考,更没有用多向思维的方式来解决它,而你一旦解决了这个疑难,这必然很有意义,如果以此写成的论文成功的可能性就较大了。

三、万丈高楼平地起——变腐朽为神奇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作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积累。积累知识、经验、材料。首先,我们对于教学中的心得要及时思考,随时记录,每天完善,不搞临时稿件,突击写作,不把写作当作任务,而应把写作看成自己愿意做的一种高雅情趣,一种精神食粮,素材要鲜活。其次,寻找理论,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方针与政策,全面学习了解体会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需要正确系统理解学科设置的意图,避免写作中的盲目创新,懂得德育工作与管理学的各项要求。“生活化的东西,更容易记住。思想政 治教育,是道德,是品格,是灵魂的教育”。然后,做到题目新颖,要敏锐反应当下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要有指导意义,要生动形象,要有文采,具体,胆小精悍。还有就是切忌空洞。只是空洞的理论堆砌,机械的理论拼凑,内容软弱,缺乏翔实生动的论据,题目大而俗,内容广而空,字数多而滥。用心撰写的稿子,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理论中去,再用理论来升华分析现象与问题。以小见大,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论证要严谨,例证要有时代感,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最后,注意文章内容观点要积极向上,不要出现一些激烈反对言辞,要符合新时期国家社会的需要和精神面貌。观点要有号召力、引领性,要有鲜明的观点,积极的建议,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只摆困难,没有办法。要相信,想法总比办法多;困难再多,也没有办法多。

只要我们能将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实在在的观察和思考写出来,只要对社会有一定的价值,又符合论文的要求,再用多形式写作,只要做教育教学实践的有心人,勤观察,勤学习,勤思考,勤写作,功到自然成,我想自然会成功的。

讲座后的心得二

听了黄主编题为“一支睿笔启人生,三尺讲台写青春——漫谈论文撰写规范与投稿技巧”的学术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对教学论文有了新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正视写作目的。教学论文要突显自己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论文交流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教育理论,从而提高业务素质、道德品质,培养谦虚踏实的工作作风。所以,文章中要有“我”,达到“有我之境”。

二、规范论文写作。论文的写作立意要高,高瞻远瞩,同时 内容要详实饱满不能空洞无物,所谓理论结合实际,从细微处着手,解构问题,即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论文标题新颖、角度小巧、语法娴熟、素材鲜活、观点积极。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学习积累,厚积薄发。

三、投稿讲技巧。投稿需要细研究,关注所投刊物,研究刊物栏目的相应情况,做到“投其所好”。耐心等、勿多投、途径正,谦虚请教,讲求时机,择机投递并听取意见,踏实修改,坚持写作,终能成功。

总之,要想写出好文章,基本功是一定要练的,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点滴的累积,做到 “心细”、“勤记”、“善悟”。我觉得,在这几点上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希望自已能在教育事业上多下功夫,把研究当成习惯,让过程本身成为奖励。

心得体会三

有幸在西大附中报告厅聆听了黄主编作的题为“一支睿笔启人生,三尺讲台写青春——漫谈论文撰写规范与投稿技巧”的学术讲座。黄主编的这场报告语言生动、诙谐幽默、深入浅出,让我感受非常深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研工作实际,谈自己在论文写作方面的几点体会:

首先,写好论文的前提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黄主编所说的“写论文难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就要去 积极思考,发现视角,思考现象,构建问题。譬如研究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情、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研究近几年的中高考试题等等,也许每天写一些自己的体会,每天都去积累,时间久了,整理起来,仔细斟酌、认真修改、对文字精雕细刻,就是自己写的一篇论文。学生、课堂、教室都是我们研究的领域,其实,教学研究就在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身边。因此,我们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探索,为自己进行教学研究准备素材,这才是论文写作的活力源泉。否则,离开教学实践所写出来的论文是空洞无力的。

其次,写好论文还要了解论文的写作基本规范。我们或许会反问自己,自己从教五六年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有价值的课题?怎样才能写出所谓的论文来?正如黄主编所说的论文十大规范“正视目的;寻找理论;角度小巧;语言娴熟;题目新颖;素材鲜活;学习积累;杜绝抄袭;切忌空洞;观点积极。”,对我很受启发。在以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方针与政策,同时要全面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给自己的研究论文寻找理论上的支撑。其次,要从小处着手。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和高校老师研究是有区别的,所研究的内容符合中学教学实际,所研究的成果用来指导中学教学工作,尽量从小事写起,侧重写教学教育感想类的文章,对某一方面做透彻的分析,切忌假大空,自己欺骗自己。

再次,写好论文还要掌握科学的写作的技巧。“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在练好论文写作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注意写作的技巧。我们在发表相关论文之前,先要仔细研究,看专业的学术期刊都关注哪些热点焦点问题以及论文的类型及相关栏目的对应情况,这样我们才能在投稿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也要选择好的时机,一般来讲,教育类期刊开学时需要班主任管理经验、理解教材类的文章;中高考前四五个月需要预测和解析热点类的文章;教学过程中需要教育教学感悟和优秀课例点评的文章等。还要注意在投稿过程中要做到“耐心等”“勿多投”“途径正”“坚持写”。只要我们做到以上几点写作的技巧,相信自己的论文一定会公开发表在相关教育期刊上。

总之,听完黄主编的讲座,使我增强了进一步进行教学研究的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的挖掘自己的写作潜能,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用睿智的双眼,敏锐捕捉教育世界的精彩瞬间,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教育人生。

心 得 体 会 四

——论文写作的“营养剂”

今日我参加了教师技能提高培训,听取了黄老师关于论文写作指导的报告会。这次论文写作指导报告会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通过论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专业论文写作的指导,我们在写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选题不够准 确,题目比较老套等等。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帮助:

一、论文选题要“准”。正确的和有意义的选题,是我们成功写作的前提。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但是如何选择和把握论文写作的方向是我们的困惑之一。通过黄老师的指导,让我认识到在选题的时候从小事情入手,侧重教育教学感想、心得与收获,避免选题过大且空洞。

二、论文写作要“美”。一篇好的论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优美的文学气息。在报告中,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几篇优秀的论文,在欣赏中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所以,在今后的写作中,我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使自己的论文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三、论文题目要“新”。论文题目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如何能使你的论文在成千上万篇的稿件中脱颖而出,一个新颖并且极具创意的题目是必不可少的。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类型的论文题目,让我们在对比中发现论文题目的重要性。

“准”“美”“新”是我对这次论文写作指导报告会最深刻的体会。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论文的写作的道路中,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谨记黄老师的指导,提高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同时能够过论文的写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心 得 体 会 五

聆听了黄老师主讲的《一支睿笔启人生,三尺讲台写青春 ——漫谈论文撰写规范与投稿技巧》的培训会后,激发了我对教学论文撰写和投稿的几点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用途

如果一位一线教师,大量的给学生布置作业,想方设法的挤时间给学生辅导,频繁的背诵、默写、考试,这样是不可能有时间进行学术研究的,更谈不上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写出好文章了。所以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前提背景是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这样我们才能抽出时间反思教学行为,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培养谦虚踏实的工作作风,提高业务素质,培养道德品质。

二、论文撰写与投稿中的关键技巧

1、角度小巧,题目新颖

文章无论大小能解决问题的都是好文章,如一个疑难问题的解决,一种快捷的结题方法,一种生动的课堂语言,都能够成为一个好文章的选材,写文章切记眼高手低。在拟定题目时也要注意,醒目的标题要能刺激编辑的眼球;用工整对仗的小标题,吸引编辑的阅读兴趣;当然精彩的文笔,更能引人入胜。题目切记过大过旧。

2、积累素材,丰富理论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反思。教材,学生学习,答题,试卷,教课中都会出现种种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及时的思考和记录,以便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素材。在写作中要及时关注社会生活,阅读新闻,思考问题的原因和意义。背景材料,引用的数据、表格、漫画等都应具有时效性,坚持与时俱进。思想能够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体现前瞻性,突出引领性,增强鲜活性。在论文中要侧重教师业务素质培养、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侧重教育教学实践的新成果,文章主旨的正面性,体现作者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论文投稿要谦虚,有耐心,坚持写

论文投稿时要坚持八项注意。注意不要急于求成;注意不要懒惰和找借口;注意不要“制造”文章;注意不可疏忽和狭隘;注意不要平铺直叙;注意不要胡乱投稿;注意不要心浮气躁;注意稿件的处理方式。

让我们教师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用睿智的双眼,智慧的思维,敏锐捕捉教育世界的精彩瞬间;努力实践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与时代共进,与改革同行;自青春落笔,向未来出发;将理想化为现实,精彩超越预期,书写下自己璀璨的教育人生!

篇2:听黄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0 推荐

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前言:2012年10月26日(周五下午2:00----4:20),根据学校的安排,语文组5人到丹阳市第五中学听了省语文特级老师,现就职于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的讲座。他讲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现将其讲座的观点记录如下: 第一块:提出本色语文的背景

现语文教学异化了,也不大像语文课了。现象为:

一、语文教学人为拔高了

1、语文的性质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如今有些课堂过分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了,且超过了作为初、高中生的心智。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在古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文学习的能力。

2、关于课堂教学结尾的“临终嘱托”问题。

二、语文课形式化了

上公开课前上网找课件。

只有形式没有语文。

老师听课比较关注课的形式。

三、语文教学贵族化了

1、对特级老师课堂教学的误区:特级老师的课应该与众不同;

特级老师的课应该一般老师上不了,即别人模仿不了。

2、新课改的课,应该是一般老师都能上得出来的课。

3、要研究家常课怎么教。

4、大多数老师都不能模仿上得课为“贵族化”的课,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面对一些有着较强语文素养(朗读特别好,或某项语文技能特别好)的老师上出的课,我们一般的老师不要为不能模仿而感到“自卑”。

四、语文教学被转移了

1、意思为: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院。

2、几句话:语文的一半就是爱情。不要把一个美丽的童话,变与一个真实的故事。

五、语文教学萎缩了

1、语文能力的训练应包括听、说、读、写。现在不关注听、说,课堂教学已萎缩为“问题+答案”。

2、学生演讲,对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3、80%以上的语文课堂没有像样的作文课。阅读教学就是变相的做练习。出题目找答案是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阅读能力不是通过做练习培养出来的。课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外让学生适当做练习才是正道。

4、面对一张试卷,我们老师要分析一下,哪些题型是可以通过练习才可能提高能力的。

5、对学生改病句,不要太苛求。为应对改病句,我们可让学生做一点练习,但不能做得太多。这是一种无聊的题型。

6、语文,要让学生做点练习,但练习要出得好,且要评讲得好。有些练习做得是有害的:如老师围绕标准答案,“把错误的答案评讲对,把正确的答案评价错”的现象。第二块:如何践行本色语文

批判总是容易的,建设是不可回避的。作为语文老师要在“自己的地里种好自己的庄稼;要和自己的家人生自己的孩子。”

一、本色语文的三个层次。

1、本源。即语文是什么?语文应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学科。

2、本真。我们要按语文规律学语文,按语文的规律教语文,按语文的规律出语文试卷,按语文的规律应考语文。

3、爱读书,喜欢读书,且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应对考试是应该不成问题的。

4、本位。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赏析诗歌,学会读文言文。

二、本色语文的几个核心主张。

语文课的几个坚持,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

1、以语言为核心。即语文教学要围绕“语言”为核心展开。

2、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

批判:如今语文课是怎样展开的:(1)、以教学内容排列。如背景——段落层次——人物分析——情节——小说写作特色;(2)以问答式展开。如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运用的哪些说明方法等;(3)时尚派。如整体感知——品味赏析——合作揣摩——拓展延伸;(4)对话式教学。如《社戏》里,你想对双喜说什么,你想对六一公公说什么。

反对如今的“一键式”课堂教学。

体会:不要用概念式的提问方式:如线索是什么,说明对象是什么。要使语文学习以活动的方式展开。

组织学生学习,要进得去,出得来,撒得开,收得拢。

3、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

语文课的三重境界:一是,让语文课里充满语文;二是,语文课里不仅仅有语文;三是,看看什么都有,想想什么都是语文。

三、本色语文最核心的主张

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语文的方法,即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方法。如用学习小说的方法去学习小学,用学习寓言的方法去学习寓言。

题外话:读诗要有诗心,诗是不讲道理的。文学的合理和生活的合理是不同的(故讲《背影》中的父亲不讲交通规则不没有道理的;

讲应该听不见“千里莺啼”是无聊的话。)

语文的方法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方法。如语言运用,语言技能,语言表达。

语言的活动应该是很多的,如分段层次分析、扩写、改变人称等。

要让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来回答问题。这样才才致于,问学生“老虎和驴”的关系时,学生讲是“生物链”关系;才不致于,学生夸夸其谈而答不到要点。

我们也可以用非语文的方法来走进文本,但前提是有用。

误区有:音乐的过度渲染,音乐与文本内容不吻合;图片(PPT)与文体不符(如《荷塘月色》出示的白天的荷塘;《落日》用了早晨的太阳)。

两个有效的例子:《落日》一课,画三个方框,让学生讲落日的情景,并拟个标题;“山舞银蛇”用简笔画。

题外话:学生真利害,老师出什么怪招,他们都会接。找细节,写母爱。让学生找三个细节,写母亲,只要学生能找到,他的文章一般都能写好。一篇记叙文中一般要有这么两三个细节描写。

四、本色语文的课堂特征

即:朴实。

朴,即简单。真理都是朴实的;好课都是简单的。简单是美,简单即高效,因为成本低,是可行的,可推广的。

“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简明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内容相对集中一点比较好。(此可看其论著)

2、教学过程要简洁。一堂课最多5个环节,能省的环节一定要省。凡是不好的课都“绕”,好课一般都很“干净”。

教学设计的“加减乘除”策略。在备课时可先加后减,一加一减,与不加不减不一样;挣钱花完与没钱花,虽都没钱了便情况是不一样的。对于重点环节,要学会分解成几个小环节,重点环节要能做大,做到位。对一般的环节要学全整合。

3、教学方法要简易。

实,即,每堂课要给学生一定的“干货”,要有充实的积累;每堂课要有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活动;要有语文训练(如概括能力的训练等)。(这些观点与余映潮是相同的。)

五、几个注意点

要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计教学。要立足于大多数学生,不能一个活动只有3个学生能够参与。如一个学习活动,规定学生5分种完成,这5分种是站在学生角度确立的吗?时间够吗,老师要考虑,而不走过场。

如今有许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是在“秀”自己。如深情地范读等。示范可以,但要把握时机,要适度,要有具体的目的。

在设计的背后,老师要自问两个问题:

1、为什么呢?

2、有意思吗?

篇3:听任小艾老师讲座有感

转眼间, 六年过去了, 我毕业后接的第一个班也小学毕业了。最遗憾的是我由于休产假没能陪伴他们走过小学生活的最后两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和家长间的关系, 学生还是会来和我说说他们的现状。“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心才会珍惜, 有缘才能相聚……”这首班歌, 不知我们唱了多少遍, 现在听到, 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张张笑脸。

任小艾老师说:“好老师最简单的表情就是心中有爱地对孩子微笑。”原来, 我和学生的深厚感情缘于此。

和学生相处时, 我总会保持微笑, 虽然也会批评学生。但是, 总忘不了, 之后告诉他:“老师很爱你, 所以才不忍心看到你被坏习惯缠住。”“老师很爱你!”是我几乎对每一位学生说过的悄悄话。记得, 有一次冬季晨跑, 忽然后面的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是苏子豪, 一位班上调皮且成绩不好的男生, 忍不住对大家说出了我告诉他的悄悄话。学生不相信, 嘲笑他。我连忙郑重其事地解释:“老师的确很爱他, 他对班集体的事情非常的关心, 表现也有了进步!”这时, 我看到苏子豪脸上的得意, 看到别的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我连忙补充道:“老师也很爱你们, 只是, 还没来得及告诉有的同学。”这下, 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每一位学生都是绝无仅有的, 爱学习好的, 也爱学习不好的, 我想我做到了, 我庆幸我做到了, 在小学阶段保护了学生脆弱的心灵。

从任老师的报告中, 我也看到了自己不可挽回的错误, 太多的决定都是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制订的, 没有尊重学生,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讨论, 让他们自己做主。

我想变管理教学为服务教学是我目前要改变的最重要的一点, 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从前的我是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今后, 我要朝着发展每位学生个性的方向努力, 做一名真正培养学生成才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篇4:听黄厚江老师的课

苏州中学张校长在全国中语会组织的“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致辞中的几句话引发我的思考。他说:本色语文就像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应该说,这样的类比是恰切的。黄老师的本色,不是原始的质朴,更不是随意的表现,而是出色之后的本色,是冗余洗尽的精辟。黄老师的课,看似简单,但不是参禅第一境界的看山是山,而是彻悟禅机之后的“随心所欲”。难怪有人说,听黄老师的课上课很容易,要学却很难。

我以为,黄老师的语文课堂之所以有这样的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尽显语文课堂的内在张力。

一、教学内容追求约中见丰。

黄老师和我们说: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即使在恰当的前提下,也有三种境界:一种是内容单薄,水分太多;一种是内容丰富,以多取胜;一种是以少见多,约中见丰。无疑,黄老师自己的课堂追求的是第三种境界。最典型的要算他的《孔乙己》教学。教学《孔乙己》,他就用了一节课;这节课他就抓住一双手。读手,品手,写手,析手。由手读出人物的性格,由手读出人物的命运,由手读出人物悲剧的根源。黄老师不是没有读到孔乙己这个“全人”,不是没有读到鲁镇酒店的环境,也不是没有读到丁举人、“看客”们,而他却把眼光聚焦到孔乙己的“这双手”上。一篇2000字的小说,写手就有近十处,更重要的是他的善良、迂腐,他的自命清高、好吃懒做,无不在“这双手”上得到表现,“这双手”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所在。他认为,“这双手”是孔乙己性格的标志,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象征。这里足见黄老师挖掘文本“原生价值”的功力;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带着学生一步步由一双手实现对一篇小说的解读,即黄老师更为深厚的实现文本“教学价值”的功力。他先引导学生抓住“这双手”的特征和描写角度,初步解读人物性格特征;然后抓住用手走路的异常行为,认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再依据情节展开阅读想象,补充描写手,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最后展开想象,合作描写孔乙己之死的场景,深化对小说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的理解。于是以少见多、约中见丰的教学得到了实现。我们看到的似乎就是一双手,可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这篇小说该有的都有了;尤为可贵的是,这些“内容”不是一个结论,不是一个知识,不是参考书的翻版,而是具体的学习活动,实在的学习过程。这才是“多”出来了的最有价值的内容。

黄老师为什么能实现这样的以少见多、约中见丰呢?除了自身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外,还因为黄老师不仅关注文本的“原生价值”的丰富性,更注重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深刻性;不仅吃透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深层联系,而且对文本总是具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文本解读的最佳“节点”。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就是抓住小标题,教学《给我的孩子们》就是抓住“痛心”,教学《谈中国诗》就是抓住一“删”一“加”,教学《谏太宗十思疏》就是抓住两个版本的不同,教学《包身工》就是抓住双线结构。这里的小标题,这里的“痛心”,这里的一“删”一“加”,这里的两个版本的不同,这里的双线结构,都是教学的节点。这些节点,不仅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内容集结到一起,而且把“言”“意”融合在一起,把“教”“学”融合在一起,也把“人文”和“工具”融合在一起。

二、教学设计追求以简驭繁。

实现课堂的最大张力需要匠心独运的精心设计。看黄老师的课,环节不多,清澈如水,学生活动,师生互动,似乎信手拈来,却又别具匠心。黄老师在研究“教什么”的同时,努力追求“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契合,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艺术,以简驭繁,使其课堂教学呈现出别一样的风姿。

他善于在加减中突出主线。黄老师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机智地抓住了“套子”这一主线展开,从“数一数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个套子”说开去,由此追问“在别里科夫身上的最主要的套子是什么”“别里科夫身上最严重的套子是什么”,逐层深入,拾级而上,在比较“套中人”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两个不同标题的内涵中,揭示出小说主旨,最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讨论“是不是沙皇专制制度消灭了,别里科夫现象就没有了”。整节课,不仅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主线清楚,层次明晰,而且学生语言活动充分,对小说特点的认识深刻。看起来似乎只抓住了一个点,事实上达到了“一石多鸟”之功效。

他善于在精巧分解中让难点成为教学效益的增长点。黄老师执教《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就是巧妙地抓住了不同版本的文本之间的可比点进行突破,从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诵读的气韵、文章的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化解了“如何评价文本的删改”这一难点问题。这样的分解,黄老师着力于教学过程,进行纵向分解,显示出分解的梯度。对于内容交杂的文本,黄老师又采取了横向分解的方法,进行巧梳理,突出主线。他教学《包身工》,就是把文本内容分为记叙说明和议论两条线,让学生先竖着读,然后异位比较,重新组装。简单的方法,解读了复杂的文本;读透了文本也掌握了方法。

他善于在整合中聚焦教学主题。他把《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两篇文章进行的整合教学堪称课堂教学中的精品课例。这样的整合教学不是简单的拼合,不是简单的想加;而是把两篇文章的丰富教学内容聚焦到一个教学主题上,即对“大美”“秀美”内涵的解读。由此辐射到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和作者情感的异同,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语言活动和探究活动。如对大美和秀美两个美学概念内涵的集中探究活动,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张力,加强了思维训练的力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结构追求枝繁叶茂。

呈现课堂的内在张力的关键是师生基于文本的情、意、智的共生共长。黄厚江老师将共生理论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总结出了语文共生教学法,首创“树式共生课堂结构”。黄老师这样形象地解释他的“树式共生课堂结构”: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几根分枝,长出片片绿叶。

在这样的“树式结构”中,“一粒种子”和“一根主干”是基础,但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共生”,是“旁逸斜出”的“节外生枝”和“片片新绿”,那是师生共生、生生共生的精彩所在。《孔乙己》教学中学生写手的活动,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是如此。这首诗对初中生来说并不容易。黄老师巧妙地让学生根据诗句描述读出的画面,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依据诗歌的特点走进了诗歌意境。进而师生一起以四句经典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合作完成已经画面的呈现,课堂实活共生,张弛有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诗歌的赏析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形成共生情景,是和谐共生教学法和树式共生课堂结构成功的关键。教学共生,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师生共生。黄老师特别强调,教师自己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原生的感受和理解是师生共生的前提。读散文贵在能读出字里行间的作者之心。现代散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在品读中和个性表达过程中,向作者的心灵靠近,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这是黄厚江老师对散文和散文教学的一贯认识和主张。他教《葡萄月令》一文,就是“从语言入手,走进作者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娓娓而谈,如话家常,在黄老师的点拨和引领下,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情景的内在激动和兴奋之中。我们看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汪氏散文诗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语言,诗的意境。这就是说汪曾祺的散文。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月令》来呢?要写《葡萄月令》这样的文章,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有学生答:诗人。

师:对。诗人大多有诗意。但诗人就能写出《葡萄月令》了吗? 学生:熟悉葡萄的人。

师:对。第一个条件是熟悉葡萄的人。那在汪曾祺之前那么多种葡萄的人,怎么没写出《葡萄月令》呢?

有学生答:还要有丰富的内心。有学生答:懂一点文学的人。

师:对。还要懂一点文学。可是当时懂文学而且和汪曾祺一起种葡萄的,有人就跳湖了。所以还有更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生(齐):乐观,热爱生活的人。

师:对。还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热爱生命的人。(板书:热爱生活)在这么多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生(齐):最后一条,热爱生命。师:大家理解得很深刻了。

(接着黄老师读汪曾祺女儿汪明的一篇文章的选段,让学生记下关键词。然后讨论)师:这一段的关键点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当时他的处境很不好,同时告诉我们另外一个信息,就这个非常不好的处境当中,他显得很乐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一个词形容。

生(齐):乐观。

师:为什么能乐观?有没有更好的表达? 有学生答:豁达

师:从这个时候的汪曾祺,你有没有想到一个类似的人? 有学生在下面答:苏轼

师:对,苏轼。苏轼的人生境界跟汪曾祺的人生境界的确有相通之处,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可以用什么词?

生:超脱。

这个片段不长,但教学过程摇曳多姿,让我们感受到师生共生的教学魅力,让我们看到黄老师是怎样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情、意、智相融共生,和谐共长。黄老师的课堂活动因此而别开生面,课堂犹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

四、教学凭借追求化难为易。

黄老师非常注重教学凭借的设计,他不仅提出了这个概念,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课堂也常常巧用教学凭借,化难为易,呈现出课堂的内在张力。

他常常利用教学凭借为课堂教学的深入推进开道。恰当的教学凭借的选择,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的。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遇到困难时,适时出现的教学凭借,会让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前面举到的《葡萄月令》的教学片段中,黄老师诵读汪曾祺女儿汪明一篇文章的选段,让学生记下关键词,然后再进一步讨论汪曾祺的性格,就是运用教学凭借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一个典型例子。教学《守财奴》,如何理解作者以金钱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难题。黄老师设计了一个简图作为教学凭借——葛朗台的人生天平:一个倾斜的天平,右边托盘画了四个叠加的一样大的方框,左边的托盘上画了一个与右边同样大方框,而天平却倾向了只有一个方框的左边的托盘。这样的设计,化文字为图示,方框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是什么让天平倾向了左边。阅读、思考、讨论、比较,方框中所填的内容明晰起来,葛朗台的形象也愈加的清晰了:在葛朗台的人生天平上,夫妻之情、父女之情、女儿的爱情、妻子的生命和金钱相比都是次要的。金钱至上的人生观也呼之跃出了。智慧的教学凭借设计,化解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教学深入推进,使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得到真正的落实,使语言活动和文本解读融为一体。

他更多地利用教学凭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阶梯。黄老师反对语文之外的芜杂与繁琐,所有的凭借必需服务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服务于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学《给我的孩子们》,三位学生对丰子恺的写作意图的分析,似乎已经到位了。讨论似乎可以结束,但黄老师认为学生的讨论还浮于表面,还未能靠近作者的本意。对一个人如何对待童心的问题,对初一学生而言的确是一个难点,容易形成认识上的概念化和标签化。黄老师巧妙地引用了三位父亲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此结合文本再次深入研读,生生的观点交锋,师生的智慧碰撞,不仅化解了这一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立足文本的凭借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活动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学习中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简中见丰,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突显主干,课堂枝繁叶茂,尽显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张力。这是黄厚江老师的课堂追求,也是本色语文的魅力。

篇5:听黄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我们很多人平时喜欢读散文,因为灿若星河的优秀作品给我们以无尽的享受。但也因散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往往让我们误读、误教,教学内容往往难以设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怎样确定?我觉得这次黄厚江老师的《背影》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学生课前还没有拿到课文,于是,黄老师让他们在上课前的五六分钟里读课文。上课一开始就非常吸引人。对学情的把握就是在这样朴素简明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完成了。

师:同学们好!课前让大家阅读课文,你们捕捉到了哪些令你心动感动的地方?

生:第六段,这一段的动词描写体现了父亲的背影蹒跚。

生:找到了几个句子,第四段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第六段“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语言描写虽然直白,但写出了父子之爱,写了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依依不舍的父子情感。

师:很朴素的话中体会到父爱。

生:第4段,父亲一定要送我去北京,很照顾我。

师:刚才同学的发言很好。尤其是你,能用“我”来说,把我自己放在文中。

对学情的把握就是在这样朴素简明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完成了。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老师说“无数感动的细节,融在背影中,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当时,黄老师还特别地穿了一件黑色的外套,来映衬这篇课文中父亲的黑布马卦,所以老师还提示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看到黄老师的背影想到了什么?听到这里,我禁不住想起去年的杭州,黄老师来上作文课,让学生描写人物,那天黄老师说特地穿上了一件新红色茄克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今天为了应景,黄老师也是特别地选了一件黑布茄克吧。同学们很快地反映过来,找到了父亲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为了更好地把这个背影刻在心中,黄老师让学生看课文的插图,并让学生在课内选一段文字,以配合这个插图,非常自然地重点分析文章第六段。

把《背影》第六段作为重点分析段,是许多老师都在做的。但是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从描写如何具体,人物形象如何生动,让学生形成对父爱的一种共识。一般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有两个问题需要学生解决,一是写得最生动的地方是什么?从背影这个角度写有什么好处?那么这样处理这篇散文的内容是否恰当呢?请看黄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当学生指出第六段最能反应这张插图时,黄老师提问:有没有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哪个词最能体现父爱?我们注意到,黄老师特别提到了作者的情感,这和我们平时学习这篇文章的点有所不同,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如果我们上课都把精力放在父亲身上,那是有失偏颇的。

生:努力。因为帮我买橘子要到月台的对面去,很不方便。

师:你这里的努力我们平时说的努力学习一样吗?

生:不同,那是艰难的意思。

生:还有两个动词,攀,缩,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买橘子艰难的动作,体现了父爱。

另外学生又从父亲走的姿势等角度体会父亲买橘子的不容易。这些细节的分析可以说已经非常到位了。这时老师说: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多么巧妙的过度,而且令课堂师生对话多样化,这里来一个学生自主提问,既是对上面对话的一个小结,又使课堂比较生动,因为一味地问问答答,难免让人学生觉得单调,而且使内容也显得松散。老师这样一问,又让学生的思考集中起来了。

生:为什么写穿的衣服?

生:为什么写流泪?

生:为什么动作写得那么详细?

生:为什么写背影?

如果说前面的对话只是对课文内容的表面把握,那么这里的提问,就是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些描写,让学生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思想情感,考虑到学生课前也没有预习,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背景材料引读。

师:作者写作的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并且找一下PPT上的内容和课文有联系的地方。尽管引入课外资料,但决不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引读内容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本。这个环节老师还别具匠心地让学生思考,如果不写背影,写父亲的眼睛,那会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在学生多方面猜想之后,老师展示背景资料,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相关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父子情感。于是老师又抛出一个主问题:作者和爸爸很亲吗?有没有距离?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学生从父子之爱引向了更深的思考。这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在阅读中很难发现的,这就需要课堂中老师的引导,在学生不注意的地方下功夫,在学生自以为懂实质上没有懂的地方下功夫。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这时候好像才突然发现,仔细阅读文本,才发现父子之间原来曾经也有那么多的不和谐哦。

生:有距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生:第五段,心里暗笑他的迂。感觉父亲言行守旧。

生:第六段开头,很淡地说爸爸,你走吧。

不过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学生们还是认为爸爸对儿子还是很爱的。

师:儿子理解父亲的爱了吗?

这里老师的提示再次把文章教学拉回到重点,也就是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关注父爱,还应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此可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学生开始争论了,有说不理解,因为儿子说话很冷淡。有说理解了,因为儿子流泪了。老师让学生关注流泪的文字,学生也很自然地找出来了。同时又再次让学生读背景材料还有爸爸的来信。那时,已无需多言,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对父子之情也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对于初一的学生能做到这个份上,真心不易。

黄老师的这节《背影》,让我学到了许多,思考了许多。

第一,认清教师角色

老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配置者。当黄老师让学生想像父亲的眼睛时,面对学生的一厢情愿的猜想,老师没有批评,而是适时醒大家,会读书就要懂得整体联系,联系文本,联系生活,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于是看到了课文开头写到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还有结尾写到的东奔西走。看到父亲的眼神是沧桑的,疲惫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父亲的眼神里恐怕是缺乏温柔的。于是很自然进入了下面的环节更深刻地理解了父子情感。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比如学生刚开始理解背影时,一时不能到位,老师没有急于告诉,而转向同学们间的相互触发,重视同学间的相互学习。

老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四次流泪,并注意到第二次流泪是感动,第三次流泪是离别的伤感,但还没有真正地理解父亲,初一的学生能句有这样高度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整个过程老师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当然这一切能够达成这样的效果,还在于黄老师“吃透教材”的水平,能够站在学生立场,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因素,让学生获得对知识、智慧的感悟,对生活、生命的感悟。

老师牢牢地把握了“信息落差”。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充分调动已知,能用这么精确的词语说出他的感觉了,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认识到作者也成了人父时,才慢慢地体察到父亲的那份不容易,过去父子间也许有过许多不和谐,但亲情如此深沉,不求回报。

第二,符合学生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发展”为宗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本”,不仅考虑“教给学生什么”,更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想学什么”--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钱梦龙老师说:“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有时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多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

语文课要考虑的是学生需要培养与训练的语文能力,即学生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比如学生在读一篇散文时,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读不懂”,一种是读得懂但“不喜欢”。从根本上来说,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做两件事情,一是解决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可称为“解读”;二是解决学生“不喜欢”的问题,可称为之“鉴赏”。“解读教学”具体教“课文说什么”,“说的这些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为什么要这么说”,“鉴赏教学”具体教“你喜欢课文吗”,“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好”,“这些地方为什么好”。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教两篇课文,一篇是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篇是鲁迅的《雪》。对前者,学生是完全读的懂的,就是怀念故乡,但对后者,学生显然是读不懂的。前者应该教学生鉴赏,让学生喜欢上这篇课文;后者应该教解读,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但这位老师恰好相反,教《端午的鸭蛋》时让学生反复回答“这里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而教《雪》时,老是给学生讲“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如何生动有趣。”--这显然违背了“以学定教”的原则。今天,我在这里听黄老师上《背影》,我感觉黄老师的学生立场把握得那么准,学生读课文时会读到什么,读不到什么,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不会解决,站在学生立场删选教学点,这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篇6:听黄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关于观摩新课标大型研讨活动的报告

陆丰华美学校

林嘉慧

2012年5月11日至13日,我有幸与我校数学组组长赴深圳参加:佛山名思教研联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新课标大型研讨活动,在历时三天的研讨会上,国家课程改革头号人物刘兼(坚)、吴正宪等二十多位名师专家,一同聚焦新课标,为广大老师引领新课标!会议全程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数学工作室团队作学术主持。其中,国家新课标修订核心成员:刘兼教授以及全国小数会理事长吴正宪老师现场报告诠释新课标新在哪里?吴正宪老师并且按照新课标的执行课例。九个围绕新课标学术报告,十六节最新示范课,十六次点评,六次深度总评析,集中体现课改专家、少数名师对课改实践的总结及展望。本活动五大主题:

1、解读“新课标”新在哪里?

2、数学课堂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策略;

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4、数学课堂策略性沟通艺术;

5、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各路名家荟萃,千载难逢,我们在其中忘我,在其中博取众家之长,现将本报告会以一己之解总结如下:

为期三天的教研会上,我总够聆听了21位老师的精彩授课与报告,每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授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头号 人物刘兼(坚)、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不言而喻,而我却偏爱黄爱华老师的授课与报告,给我的感触最大。他的课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整个课程的设计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教师构思新颖,学生能做的,教师绝对不插手,学生不会做的,教师在一旁循序力导,争取让学生自己能做,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课充满着不一般的生活化。

一、你有生活,所以你对生活感兴趣

黄老师的授课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在教学生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这节课上,课前导入密切联系了生活,在师生的策略性对话中引入新课,让学生自主找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认识

师:那你们想不想了解我?和我做好朋友啊? 生:想

师:如果我是你的朋友,那么… 生:我就是你的朋友

师:也就是,我们…(打手势)生:互相成为朋友!……….(教师板书)

由此,学生便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中,直线与直线中垂直关系中的重点词:互相。而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板书,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直线之间的关系。我尤其兴奋的是,黄老师这样的授课刚好切合了我 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快乐学习,高效课堂。

是的,只有学生带着快乐学习了,那么这个课堂的效率才是高效的,而这个快乐体现在哪里?黄老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以“趣”引入,并且这个“趣”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乐于学。

在黄老师的报告上,他举了几个例子,让我受益匪浅,现抽出一例:

在“循环小数”一课里,用人尽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听故事、讲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的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化教学难点的作用,以此在课堂中,不仅传授了知识,也健全了心智。

黄老师的教学模式切合我校的课堂模式,他抓住了学生“快乐”,才能“高效”学习的理念,积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气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用于探索,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二、我们没有代沟,所以学得更好

听黄爱华老师的绝美授课技巧,我不禁想起赵本山,他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据说是每1分钟就能让观众笑一次,而黄老师的课堂,就是每1分钟都能让我耳目一新。他用三种姿态(姿态1------蹲 下来、姿态2------慢下来、姿态3------静下来)贯穿全课,使学生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

姿态1(蹲下来):黄老师在课堂上习惯蹲下来,站在学生的思想高度上思考问题,用诙谐幽默的语气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领域,一些高深度的问题他一点不会提及,比如老师要问学生关于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时候,不会出现一板一眼的“你们能不能告诉我直线与直线有什么关系?”这类问题,而是以一个同龄孩子的思想提出“哎呀,这个我们一起来想好不好?(打手势)这相交后的直线,出现了什么情况?”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课堂及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在黄老师的课堂中,你能经常听到“哇,你真棒!”“非常精彩,你比老师还像老师”“你这项说法可以申请专利了!”等并不单调的,充满诙谐的鼓励语,除了这种及时性的评价,他还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即使学生出现了错误,他也不会第一时间否定,而是积极引导,这个时候便进入了第二阶段。

姿态2(慢下来):教师在引导中,和学生一起找出了新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是对知识有所误解,并说出与教材相违背的语言,这时,黄老师在积极的引导中并没有表现出不难烦抑或等不及,从而要求学生先坐下的现象,而是不放弃,教师的教学脚步在此时此刻便放慢了,让后进生能在老师的等待中,赶上步伐。是的,试问,若是在学生出现自主学习时有知识性 错误的时候,我们没有慢下脚步来引导他,让他自己来认识自己的说法正确与否,而是赶鸭子上架,对后进生在班中滥竽充数的现象视而不见的话,谈何“高效课堂”?

姿态3(静下来):当学生慢慢地在教师的引导中,尝试到自主学习的快乐的时候,这时的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欣赏学生的学习成果了。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老师只是充当着引导的角色,学生做为主导,这样的“四基”才落到了实处。

三、意犹未尽的我们,还在留恋课堂

黄老师的课堂在时间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在课堂尾声,黄老师并没有急于下课,而是再次用游戏的形式激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下课铃敲响后仍意犹未尽。

上一篇:感悟爱情经典名言句子下一篇:2023年酒店全年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