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余映潮作文评语集锦专题

2024-05-15

名师课堂余映潮作文评语集锦专题(精选4篇)

篇1:名师课堂余映潮作文评语集锦专题

编者语:整编此文旨在为广大教师和莘莘学子教学和学习使用,大多资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你的著作劳动,请见谅!资源共享,厚德载物!

名师课堂余映潮作文评语集锦

1我懂得了父爱 【简评】

文中有一些妙笔:

作者的笔下,没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父亲”,对儿子一句话也没有;但文中有 “粗细” 两种行动描写。“细”的,是三年前开学的前一天,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 “粗”的,是对父亲三年中的关爱的概述。这些安排周密的事例,使父亲的形象显得 格外美好。

文中有一些妙语:

比如“三年前”与父亲告别时,“我骤然发现父亲那被朝阳拉长的佝偻的身影,分明 是一种象征,一种父爱的象征”;又比如三年来,我感受到“父亲用他那双皱裂的手 塞给我一把钱时,好像是将自己成吨的汗水连着一颗纯朴的爱心,伴着日月星辰一 起塞给了我”,这些都是真实的心灵感受。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懂得”了父爱。

2.给妈妈的一封信 【简评】

这封信的内容,是一次“真诚的思想交流”。

文中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处理得很好:一是开头自然,入题迅速,且选定了“妈 妈不让我做事”这个便于展开话题的角度;二是巧选文题中的材料,以“摘菜”为话 题,承上而启下;三是再增加一个妈妈“替我参加劳动”的例子,深化妈妈的形象,增加叙述的份量,并为下一步的议论作足够的铺垫;四是用比喻来讲道理,既表达 了肺腑之言,又显得文气高雅。

对于文题中的种种限制,作者也应对得很好。

3.美,在我们中间 【简评】

文中表现出如下方面的写作技巧:

1.环境设置的技巧。小作者将故事放在“雨境”中进行,“雨”是人物活动的场景,由

“我 ”在“雨”中的困难而表现出周围人们的心灵之美。

2.画面组合的技巧。作者注意到“美,在我们中间”的“我们”两个字,所以她组合了

校外和校内两个方面的材料,有力地扣住了文题。3.抑扬技巧。文中第三段是抑,第五段是扬,一抑一扬,既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也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的美。

如果说要使这篇文章显得更美,还可以在“剪裁技巧”上下一点功夫。

.4真没想到„„ 【简评】

本文充满了故事性。

故事波澜的“核心”就在第三段的那个“估计”上。在故事的开端、发展之后,这个 “误会 ”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高潮,自以为得计的害人行为结果害到了自家人的身 上。“多行不义必自毙”——作者的反省是深刻的。

全中各个层次的语言标志清晰,文面匀称。全文叙事流畅,心理刻画细腻,结尾巧 妙呼应文题,含义丰富

5.这就是生活 【简评】

文章呈横式结构,总分总式。

“生活像一只五味瓶”像一根彩线,串起了“我”对生活的种种感受——酸、甜、苦、辣,文章的主体内容十分突出。

开头的句子写得美,“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我说„„”组织起很大容量的内容;

收束的句子也写得美,“生活是„„生活是„„生活中„„”总括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 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文题是一个“大题”、“宽题”,所以作者也将内容铺得很宽。铺宽了也就

带来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写得不大“透”。

6.给周老师的一封信 【简评】

这封信写得很朴实。

首先表达对老师的尊崇,接着表达对老师不恰当措施的看法,最后再次诚恳地希 望。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出现都是为了第二段的内容更易于为老师所接受。此段是这 封信的主体,它在语言上讲求表达的分寸感,内容上讲求层次感。可以说是内容实 在,语言得体。

这封信写得很真实。

材料选得非常好。老师不公平地给学生调换座位,是常有之事,而这样的事又有可 议论之处,而且还比较容易展开议论。小作者选中了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用 得体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

7.老师笑了 【简评】

笑,是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

文中写了老师的三“笑”。第一“笑”,是老师真诚的笑;第二“笑”,充满鼓励的笑;

第三“笑”,是安慰“同学们”的笑。三次“笑”,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教师与同学

们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与同学们也在“笑”——这些“笑”回应了老师的“笑”,更加显出了老师

与同学们在心灵上的呼应。

文章结构完整但文面不匀,第二段太“大”,结尾段显得匆忙。

8.良师 【简评】

此文的美点不少。

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形成一个反复式排比句,带有抒情的意味,又清晰 醒目地标示出文章的层次。

你看,文面多美。三个段落,用差不多的字数,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块,给人一 种匀称之感、清爽之感。

你看,情感多美。三个段落,每段都是先咏物,再抒怀,“我把„„视为良师”反复出

现,既显现结构,又点题扣题。

更重要的是,你看,角度多美。在考场上,在大家都以“人”为良师的时候,作者却 别出心裁地以“物”为良师。这样的新意,怎能不会迅速跃入评卷老师的眼帘?

9.在悲伤的日子里 【简评】

题目是“在悲伤的日子里”,内容写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心。文章的开头能够抓住 读者的视线,文章的主体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文章的结尾能让读者牵挂

。为什么短短的文章能够产生这样的力量?就在于小作者抓住了“悲伤”二字,突出 了“悲伤”二字。她没有编织大量的情节,没有衷心的期望与祈祷,没有升华也没有 点题,只有现实的无限的烦恼和痛苦,文章写完了,她仍在沉浸在悲伤之中。这是真诚的叙说。10.由落花生想到的 【 简评】

本文的作者很会“想”。

第一,他会扣住文题的要求来“想”,“想”得准。题目要求抓住落花生“虽然不好 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以“做有用的人”为中心,谈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文章就 首段直接扣题。

第二,他会扣住题目中的关键来“想”,“想”得开。题目的关键处在于对“外表与内

质 ”的理解。文章就安排第三四段从校外到校内、从他人到老师展开联想,进行议论。

第三,他会扣住主题来“想”,想得“深”。第三四段紧紧把握的,就是赞颂“有用的

人”。

全文的主体是第一、第三、第四段,是全文的骨架;第二、第五段是文章的血肉,使文章显得丰满好看。

11.我的快乐与烦恼 【简评】

这篇文章在很多“细节”上处理得好: 开头写得好,情感丰富,入题快捷。

小标题设计得好,七言句式,副正结构,先说“快乐”,再说“烦恼”。过渡语安排得好,“可是,烦恼也来扣门„„”可谓“碧水东流至此回”。诗句穿插得好,两个层次中都出现了诗句,都焕发出文采。

结尾写得好,好像是不经意的一句,其实在结构、在情感、在主旨上都有作用。

12.难忘的一件事 【简评】

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它中间的“波澜”。

本来,妈妈为了给女儿送语文书,走了10多公里的路,又在寒风中等候多时,这样 的事已经足够让人难忘了,如果进行情景交融的叙写,也一定是一篇好文章。但有意思的是,妈妈辛辛苦苦送来的,竟是一本假语文书!这本假语文书引来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比送真语文书更为动人。它深深地撞击着女儿的心扉,也学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也许,妈妈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但这件事在女儿心中,一定是永远难忘的。

13.我做对了一道人生的“乘法” 【简评】

面对很难写的作文题,作者敏锐地抓住题目中“追求快乐和幸福用乘法”的提示,以“回报

妈妈”为表达目的,记叙了母女间相互关爱的故事,选材立意都合乎文题的要求。但此文的优秀,更在于表达的技巧。其一,作者开头就说想“吻”妈妈,但她不接着说下去,而是宕开一笔,写妈妈对自己的慈爱。这一笔处理得特别好,它使全文的情感抒发有了牢固的基石。其二,有些局部的表达,如第二段中“想吻”的排比句,第三段写“沉思”的设问句,第四段中对妈妈的描写句都写得很美。第三,结尾巧用文题中的材料,自然而贴切,点题恰到好处。文中写用人民币做“相思扣”,这是一个小小的败笔。

14.读书真让我着迷 【简评】

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布局谋篇上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开头一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一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时常迷在书中”。第二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二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的这种‘迷’,是由来已久的”。第四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三个镜头,它表现的是,“读书真让我着迷呀”。

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里所谓“蒙太奇”手法,是说像电影一样,为了表现主题思想,把很多

“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篇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文章。

15.说朋友 【简评】 这篇文章很好地达到了文题的要求,叙议结合,观点明确,叙事清楚。作者用“放开——收拢——放开”思路进行谋篇布局。先是“放开”,头两段先反后正,进行对比议论,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是“收拢”,选出与自己有关的一个例子,叙述、介绍一个乐于帮助自己的好朋友。接着再“放开”,承接前面的事例,进行两个层次的议论,尽力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楚完善。

文章的缺点在于结尾的议论较“虚”,应该紧紧扣住作者自己提出的“贵在坦诚”进行议论才是。

16.不能这样做 【简评】

这篇议论文“以小见大”,一事一议,颇有力度。其特点是:1口子“小”,主题专一。作者注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始终在“不能这样做”上下功夫,给人以深厚、有力的感觉。2结构“紧”,全文议、叙、联、结,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注意相互勾联。由于结构紧扎,也给人以有力的感觉。3语言“精”,全文用语准确、恰当、精练,句式简短、表达明晰,显得生动活泼,同样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17.雨夜,我一个人在家 【简评】

“雨夜,我一个人在家”是一个很“虚”的题目,乍一看,真还不知道如何“下手”。此文的作者很聪明,他(她)巧妙地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构思方法,而且将“化虚为实”的角度确定得十分美妙。一般来说,可能都是写“雨夜,我一个人在家”做什么,而此文的作者却别辟蹊径,写的是“我”在想什么。这个“想什么”的角度也是十分的精妙——那一盏火苗跳动的小油灯,将作者引向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爸爸的爱啊。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表达意义,那就是“我”懂得什么是爱、“我”走向了成熟。

18.农人与老虎 【简评】

这是一篇选题作文。在“考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作者选择了“扩写”。相对于写议论文,这种选择是较为有利的。文章写得相当有水平。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外貌、心理、环境的描写要言不烦,语言的描写与“人物”的身分相符。由于作者以语言描写为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便段落细密,文面美观。难得的是结尾的议论。由于文题中的材料没有点明寓意或者是含义,所以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得把材料理解透彻才行。文中一句“智慧胜于勇力”,说明作者确实是议论到了“点子”之上。

19.扑蝶 【简评】

这篇文章的题目及要求设计得有新意,作者按要求将一首诗改写为一篇描叙文,写得也有新意。这种新意就是它给读者的层次感与画面感。文章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先是宁静美好的自然环境,接着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再就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最后是孩子与蝴蝶的嬉戏。一层接一层,一层扣一层,有条有理,主次分明然而此文也给我们以写作上的警示:写扩写、改写类文章,一定不要写出知识性错误。你看,作者限定的时节是“早春二月”,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里有蝴蝶吗?早春二月里有露水吗?

20.家中小事 【简评】

写得好的作文,受人称赞的作文,往往有一个大优点,就是选材好,角度新。这篇文章便是这样。作者没有宥于对“家中小事”的习惯性思维,没有认为“家中小事”就是实实在在的“事”,他写的,是一家人的一次“玩”的合作。作者写“玩”也挺有“心计”,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他一个人玩积木时,总是“拼不好,拼出来了,又不美观”,而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时,便把那个“家”建得“美极了”。于是,文末的点题显得自然而然且含义丰富。这样的构思,能够让人品评、回味。

21.男孩也要细心 【简评】

这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

两文开头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点明题意,引起下文。两文主体内容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完整地记叙一件小事,以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两文结尾的表达目的也相同,都是为了呼应文题,再次点题。《男孩也要细心》、《女孩也要坚强》,结构大致相同的两篇文章,构成一道花季少年成长的风景。这种“结构大致相同”现象,是否给我们学习写作暗示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

22.我和书的故事 【简评】

本文最为可取之处是运用了“蓄势”技巧。“蓄势”,就是尽力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以使后面的内容更有表现力。在本文中,作者写“我和书的故事”,是尽力地写了《世界科幻小说精选》的来之不易— —忍着求书的渴望,一个夏天不吃冰棍,不喝冷饮,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等候特价书市的来临„„。这套书,是作者的“最心爱”之物,是多么值得他珍爱啊。

但为了山区小朋友看上好书,作者竟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套书送给了他们!正是由于作者尽力地写出了书的来之不易,这后面的“送”就愈显得品质高尚,就愈让人感动。

23.少年覃楠孝心可敬 【简评】

两篇文章,一叙一议,主题都是关于孝敬父母的。前文在主体上呈叙议式结构。作者选用贫苦少年覃楠对盲人爸爸和清洁工妈妈尽孝心的动人事例,全面地表现了覃楠的可敬孝心,赞美了覃楠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后文在主体上呈对照式结构。在篇首提出论点之后,作者先从反面举例并针对例子进行议论,然后从正面举例并进行议论,在两相比照之中,批评错误,赞颂美德。两篇文章“共同”告诉我们:进行习作时,选取材料要全面,布局谋篇要严密。

24.该看什么样的书 【简评】

这里选的两篇文章,都是看“多幅”图作文。两个小作者都很会看图。前文的作者是从“看整体意念”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啥学啥”,然后据此进行议论,主张要多读好书,多读健康的书。后文的作者是从“看情节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了《蒙面大盗》,某小孩学坏了;后来读了《雷锋的故事》,向雷锋学习,成了好孩子。“看整体意念”,是为了把握其主旨,有的放矢地进行议论。“看情节发展”,是为了了解其变化,以更顺利地展开想象。可见,写作的文体不同,读图的角度也是有区别的。

25.由我做主的一件事 【简评】

小作者自己对不少的事情做过主,但有一件事,他感到“至今难忘”。这是事件给他的总的 “感受”。五年前的一段日子,他感到“一场大的暴风雨近在眉睫了”。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一。在爸爸妈妈要分手的时候,在和谁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上,他感到这种选择是痛苦的。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二。在毅然决定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之后,他感到“从来没有后悔过”,感到“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礼,我成熟了,长大了”。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在叙事中注重抒写自己的感受。抒写感受,是文章有深度的表现之一。

26.参观日本高能机器人的表演 【简评】

这是一篇供材料式想象作文。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作者具有比较丰富的背景知识。所谓“背景知识”,就是关于某个方面、某项内容的课外知识,它们往往有助于文章生动、活泼、深刻地表达。由于作者对机器人有一定的知识,所以他的描写就能“到位”,写出来的机器人的外形、动作、表演过程还真像有那么一回事儿。这就告诉我们,为了表现生活,我们还得多读有益的课外书,使自己的知识仓库日渐丰富起来。

27.让我再说一声:老师好!【简评】

文章通篇运用了“第二人称叙写”的表达角度。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您的声音真好听„„”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担忧之情:“您声音如何变得嘶哑无力了„„”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此刻,请原谅我难以自抑地向您再说一声— —老师好!”所以,第二人称叙写在此文中发挥了优势,作者直接“面对”老师,先“呼告”,接着用“ 您”进行称呼,尽量抒发亲近之情、爱戴之情、怀念之情,全文表达自然,情感丰富。

28.读《动脑的结果》有感 【简评】

读后感是一种材料作文,是一种引申性作文。这种“引申”有五种类型:1.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2.通过“感”,证明一个观点;3.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4.通过“感”,表达一种情感;5.通过“感”,批驳一类现象。很明显,这篇文章是——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认识之一,是说在学习中“我们要懂得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认识之二,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认识之三,是说在国家建设上“需要我们善于动脑”。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29.分数·值日·白眼 【简评】

这是一篇给条件式自由命题作文。文中写的是一次“误会”。“误会”,是一种铺叙技巧,很多小说、影视中都用“误会”发展和推动情节。本文作者在“误会”上作了周密的思考:

先是铺设背景,班长似乎有骄傲了,“我”是个“成绩差”的人。然后是设置误会,“我”代替班长打扫教室,老师却认为“我”值日不负责任。最后是解除误会,班长承认了错误,老师肯定了“我”,“我”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全文“误会”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我”的“成绩差”,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深思的问题!

30.有意义的一课 【简评】

本文有三“好”。一是话题好。文中记叙的,实际上是一次对话,只有“高小文化的人”——“我”的爸爸是这次对话的主角,而他讲的,是大家都很关心的环境保护问题。二是评议好。爸爸的话,“我”认为是“多么有意义的一课”,“这不仅对我,对大家都是极有意义的”。三是抒情好。作者“真希望做一个勇敢的‘渔夫’,”将工厂的浓烟“收进瓶里”,他梦见环境好起来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话题好,无疑“有意义”;评议好,突出了“有意义”;抒情好,表现了“有意义的一课”对“我”的深刻影响。——这真是“有意义的一课”。

31.新华中学新教学楼正式落成 【简评】

粗看,可以看出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标题、导语、主体一应俱全,这是不用说的了,巧妙之处是作者插入了第二段,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和新教学楼的建设情况。这一段不仅使全文显得更加丰满,而且有很重要的提供背景的作用。细看,可以看出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个性。作者用语庄重、文雅,文章的文气很足。如“落成”、“仪式”、“迄今”、“交付”、“环顾”等,都是常用的书面语汇。如“喜气洋洋”、“热泪盈眶”、“群情振奋”、“兴高采烈”等,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仪式”的气氛。如“遂拨款”、“但见”“日暮语未绝”等,都带有文言色彩。

32.小事不小 【简评】

本文的结构严密。第一段的作用是引叙文题内容。第二段的作用是承接上段内容,总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四段是承接前面“总提”,对“总提”进行分说,第五段引用名言,收束全

文。文章不技不蔓,逐层推进,一贯到底。本文表达灵活。第三段分说的是“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好坏”,但作者自己先不说,他引用少年英雄赖宁的话,代替自己来“说”,既生动,又新颖。第四段分说的是“小事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危害”,本来可以用一般的句式来“说”,但作者采用了一组排比反问句来“问”,气势连贯,奔放有力。

33.起点之美 【 简评】

本文议论的中心是“要把握好起点”,全文呈分总式结构。第一段引用文题材料,议论运动员在“起点处把握好了,成功就有了50%的把握”。第二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起点把握好了,办事的效果就好些。第三段援引例证谈人生,说明人要在“起点之处用科学的方法,把握正确方向”。第四段总括全文,指出“起点之美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综观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文题的处理很灵活,他将“起点之美”这个大题目化小,从中选一个点、选一个方面展开议论,这样就容易多了。

34.** 【 简评】

这是一篇续写,是一篇读“文”作文,是一篇想象作文。作者写作本文时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读懂了《伞》中妈妈的性格,并在《**》中继续深化妈妈的性格——妈妈是一个比较势利的人,有点儿圆滑。作者写作本文时又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性格——她是一个真诚、正直、能够把握住自己的人。作者在波澜与矛盾中推进故事情节,展现人物风貌。文中心理描写、神情描写、语言动作描写生动而细腻。将《伞》与《**》联起来读,就像是一篇文章。

35.那一次,我做对了 【 简评】

这是一篇以思想内容健康取胜的文章。这本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件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遇到的小事,但作者让这件小事放出了光芒——为了诚实,不要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分数。一个整天为分数担心的学生,毅然舍弃了别人“通报”过来的正确答案,这一次,是肯定“ 做对了”。因为“再好的成绩,再高的分数,都买不来‘诚实’这两个字”!文章记叙的要素交代清楚,心理描写细腻,议论因事而发、简洁精美。

36.爷爷——我心中的星 【 简评】

这篇文章,从选材到表达都堪称优秀。选材好。作者在生活的积累中淘金,歌颂了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我”的爷爷。全文的表达风格,是朴实里面见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彩的描写,没有动人的句式;文中只有记实性的叙说,就像那石油河在流淌:一个退休的石油老工人,不顾儿子的反对,不管儿媳的劝阻,坚持数年如一日,在河边捞起十几吨原油。他得到的,仅是一张 “节油模范”的奖状?不,是祖国的下一代的尊敬——爷爷,是孩子心中的星。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懂”字,由熟悉、了解到“懂”,表明“我”真正受到了爷爷的熏陶,爷爷,真正是“我”心中的“星”。

37.管住自己 【 简评】

本文的作者,力求把自己的这篇文章写得有深度。他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开头不忙着引述文题中的材料,而是引用了一句名言。这句名言能够有力地支撑文题,能够顺利地引出下文,表现出作者的“策划”比别人“精”一些。二是在引述了李红同学的材料之后不忙着议,而是在议之前“插”进了第三段的“析”。这一段“析”写得真好,表现出作者的“见解”比别人“深”一些。三是在引用例证之后不忙着“联”,而是扎实精确地进行了议论。第四段中的议论也写得好,表现出作者“观点”比别人“高”一些。

38.一颗诚挚的心 【 简评】 文章开门见山,提笔就写李大妈在众邻居心目中的印象。按一般写法,下面就可以写李大妈如何如何“好”了。但作者似乎觉得那样写太俗套,于是他(她)就在文中使用了两次“插笔”。第一段是“插”进来的。它作了一下铺垫,对李大妈进行了外貌描写,以此表现李大妈的“ 好”。第四段中也“插”进了一笔,作者回忆起李大妈“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片断,更表现了李大妈的“好”。记叙文中常常出现人物形象浅白的现象。怎样把人物写好,这篇文章的写法可供借鉴。

39.真情 【简评】

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表现在“三”上。全文三段,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时间三天,三天之中,尽展母女之情。“泪”洒三次,这是文中最浓的一笔。作者把“真情”“泪”化了,用母女之泪渲染血肉真情。第一次“泪”,是妈妈见“我”时的伤心“泪”;第二次“泪”,是“我”和妈妈的凄凉“泪”,第三次“泪”,是“我”终于深情地喊“妈妈”时的滚滚热“泪”。这不是“真情”是什么?

40.压岁钱 【简评】

读这篇文章,可重点欣赏其严密的思路。第一段是一种“文艺性开头”,它的巧妙之处是设置情景,以便引出话题。果然,第二段顺接前文,在一句简短的评议之后把话题引了出来。第三段顺着话题展开,进行“例说”,特别有力的论据就是“据报载”所领起的内容。第四段承接上段末“这难道还不发人深省吗”一句,分析“压岁钱”现象的危害。第五段呼应第二段,总说全文,再次强调话题。纵观全文,可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41.掌声 【简评】

本文的优点不少。

1.反映了一个好的题材。初看文章,还以为同学们是为考试成绩好而庆功呢,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老师为自己死擂成绩的作法深感不安,亲自向同学们道歉。这就深刻表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变化。

2.表现出较好的构思技巧。如“掌声”及其造成的气氛描写贯串全文,如开头的倒叙、段中的补叙、老师“不来”的“悬念”及老师道歉的“释念”,如老师思想变化的“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等构思技巧,都用得比较好。

3.语言简明生动。如文中的“滑铁卢”、“夜猫”、“火眼金睛”、“败将”等词语,都是言简意明的“比喻”说法。

42.读书乐 【简评】

“读书乐”,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题目!看到这样的题目,一时真的感到难以下笔。但本文的作者能够把大题化小。其方法在于:

开头点出叙事的中心;第二段用美句抒情,以表现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第三段运用一个例子,从知识熏陶的角度写读书给“我”带来的乐处;第四段又运用一个例子,从思想修养的角度,再写读书给“我”带来的乐处;第五段呼应第二段,再次抒情、点题。第三四两段是实写,第二五两段是虚写。看来,为了表现读书乐,就得大题化小,选用不同角度的实例进行叙写;为了文章的生动感人,就得进行一定的虚写,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43.从课外读物中汲取力量 【简评】

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记叙文的内容,议论文的结构。“记叙文的内容”自不待说,“议论文的结构”倒是比较有趣。请看: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开头总提,结尾总说,中间分说。第二段自成一段,就像一个“分论点”,第三段就用事实来“支撑”这个“分论点”。第四段自成一段,也像一个“分论点”,第五段也用事实来“支撑”这个“分论点”。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构上,这篇文章都显得简洁明快。

44.生活的启示 【简评】

《生活的启示》:既要写生活,又要写启示。文中写生活,运用了“快节奏叙述”的方法;文中写启示,运用了“简捷式议论”的方法。

第二段就是“快节奏叙述”,文中运用短句,写了失落,也写了奋起;写了失败,也写了成功;写了课内的学习,也写了课外的学习;写了小学,也写了初中,写了事,也写了情。段子的容量非常大。第三四段就是“简捷式议论”,文中既写了启示,又写了联想,还写了号召,语言简明而角度丰富。

45.“我不要冰棍儿” 【简评】

这是一篇看图作文。作者在这里想象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故事中,最妙的是“太阳公公”的“参与”。天气多热,“太阳公公把浑身的热量都洒向大地”;小佳佳捡到一元钱了,“太阳公公似乎在考验人们,一个劲地把人们烤得直冒汗”;妈妈拿着这一元钱向警察那边走去,“太阳公公似乎也在笑”;妈妈将这一元钱买了冰棍,小佳佳“不要”,“太阳公公也像生气似的收起了笑脸”;妈妈自己掏出一元钱交给警察,“太阳公公又露出了笑脸”。“太阳公公”的出现和变化,表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示着对小佳佳好品德的见证和赞赏。一个情感丰富的“太阳公公”出现在文中,它起的作用真够人品味咀嚼。

46.我们的教室 【简评】

《我们的教室》按方位的顺序进行说明,交代十分清楚。语言简洁,基本上是每个句子说明

一个方面的内容,让人一目了然。《我难忘的一堂班会课》选材的角度真是太美了。作者避繁趋简,化繁为简,不铺叙情节,不展开矛盾,不穿插议论抒情,把记叙的重点放在某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送给大家的三句话之上,以此三句话领起文中的重要内容并使之形成并列的三个板块,不仅极好地充实了文章的主体内容,而且形成“纵中有横”的清晰格局。由于老师的三句话都是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此令人难忘。

47.回报 【简评】

此文很像一篇微型小说。一个是“小学教师的好材料”同时也确实在农村当过小学老师的年轻姑娘,没有能在农村学校里坚持下来,终于找了一位局长的儿子——人不怎么样,父亲有实权——结婚了,她回到了城里,而且改了行。作者把视角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观察人物,提炼生活,表现生活实际,写出了能够令人反复回味、从不同角度回味的的故事。很明显,作者思想的深刻,要高于一般的同龄人。文章语言运用熟练,文章的结构更有章法:开头为“起”,叙说“二姐”当老师的故事为“ 承”,“二姐”不开心了、回城了为“转”,文章结尾的评议为“合”。

48.家中喜事 【简评】

文中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场面,这就是“吃饭”。妈妈是从厨房里走出来的,爸爸是手提二锅头走进屋里的,哥哥回来后,大家都围坐在饭桌旁,吃饭时,大家都各说各的收获„„“我”买体育彩票中了奖,爸爸评为“高工”,奶奶康复了,哥哥的国画被评为一等奖,这一切一切的好消息都与“吃饭”的场面有关。自然,全家人都喜气洋洋,“喝个痛痛快快”。原来,作者运用了“辐集”的构思巧,把不同方面的的“喜事”集中在一起,造成一种喜庆的色彩和欢乐的气氛。这“家中喜事”,是够热热闹闹的。这是小作者的大手笔。

49.老师,谢谢你 【简评】

本文的结构美。全文共四段,首尾两段抒情,中间两段叙事,文章简洁明了,文面清晰爽朗。本文的人物形象美。第二段中写的老师,是一个对学生谆谆善诱的好老师,在思想上,给了学生“自信和勇气”。第三段中写的老师,是一个关爱学生的好老师,在生活上,给了学生以“关怀和温暖”。本文的语言美。第一段中运用了排比、比喻句,尽情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之情,第四段中进行了引用,运用了对称句式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之情。文章首尾两次的“老师,谢谢你”形成反复,表现出抒情的力度。

篇2:名师课堂余映潮作文评语集锦专题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余映潮作文评语50例(之一)

1.真没想到„„ 【简评】

本文充满了故事性。

故事波澜的“核心”就在第三段的那个“估计”上。在故事的开端、发展之后,这个“误会 ”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高潮,自以为得计的害人行为结果害到了自家人的身上。“多行不义必自毙”——作者的反省是深刻的。

全中各个层次的语言标志清晰,文面匀称。全文叙事流畅,心理刻画细腻,结尾巧妙呼应文题,含义丰富。

2.给妈妈的一封信 【简评】

这封信的内容,是一次“真诚的思想交流”。

文中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处理得很好:一是开头自然,入题迅速,且选定了“妈妈不让我做事”这个便于展开话题的角度;二是巧选文题中的材料,以“摘菜”为话题,承上而启下;三是再增加一个妈妈“替我参加劳动”的例子,深化妈妈的形象,增加叙述的份量,并为下一步的议论作足够的铺垫;四是用比喻来讲道理,既表达了肺腑之言,又显得文气高雅。对于文题中的种种限制,作者也应对得很好。

3.美,在我们中间 【简评】

文中表现出如下方面的写作技巧:

1.环境设置的技巧。小作者将故事放在“雨境”中进行,“雨”是人物活动的场景,由“我 ”在“雨”中的困难而表现出周围人们的心灵之美。

2.画面组合的技巧。作者注意到“美,在我们中间”的“我们”两个字,所以她组合了校外和校内两个方面的材料,有力地扣住了文题。

3.抑扬技巧。文中第三段是抑,第五段是扬,一抑一扬,既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也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的美。

如果说要使这篇文章显得更美,还可以在“剪裁技巧”上下一点功夫。

4.我懂得了父爱 【简评】

文中有一些妙笔:

作者的笔下,没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父亲”,对儿子一句话也没有;但文中有“粗细” 两种行动描写。“细”的,是三年前开学的前一天,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粗”的,是对父亲三年中的关爱的概述。这些安排周密的事例,使父亲的形象显得格外美好。文中有一些妙语:

比如“三年前”与父亲告别时,“我骤然发现父亲那被朝阳拉长的佝偻的身影,分明是一种象征,一种父爱的象征”;又比如三年来,我感受到“父亲用他那双皱裂的手塞给我一把钱时,好像是将自己成吨的汗水连着一颗纯朴的爱心,伴着日月星辰一起塞给了我”,这些都是真实的心灵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懂得”了父爱。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5.这就是生活 【简评】

文章呈横式结构,总分总式。

“生活像一只五味瓶”像一根彩线,串起了“我”对生活的种种感受——酸、甜、苦、辣,文章的主体内容十分突出。开头的句子写得美,“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我说„„”组织起很大容量的内容;收束的句子也写得美,“生活是„„生活是„„生活中„„”总括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文题是一个“大题”、“宽题”,所以作者也将内容铺得很宽。铺宽了也就带来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写得不大“透”。

6.给周老师的一封信 【简评】

这封信写得很朴实。

首先表达对老师的尊崇,接着表达对老师不恰当措施的看法,最后再次诚恳地希望。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出现都是为了第二段的内容更易于为老师所接受。此段是这封信的主体,它在语言上讲求表达的分寸感,内容上讲求层次感。可以说是内容实在,语言得体。这封信写得很真实。材料选得非常好。老师不公平地给学生调换座位,是常有之事,而这样的事又有可议论之处,而且还比较容易展开议论。小作者选中了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用得体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

7.老师笑了 【简评】

笑,是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中写了老师的三“笑”。第一“笑”,是老师真诚的笑;第二“笑”,充满鼓励的笑;第三“笑”,是安慰“同学们”的笑。三次“笑”,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教师与同学们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与同学们也在“笑”——这些“笑”回应了老师的“笑”,更加显出了老师与同学们在心灵上的呼应。

文章结构完整但文面不匀,第二段太“大”,结尾段显得匆忙。

8.由落花生想到的 【 简评】

本文的作者很会“想”。

第一,他会扣住文题的要求来“想”,“想”得准。题目要求抓住落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以“做有用的人”为中心,谈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文章就首段直接扣题。第二,他会扣住题目中的关键来“想”,“想”得开。题目的关键处在于对“外表与内质 ”的理解。文章就安排第三四段从校外到校内、从他人到老师展开联想,进行议论。第三,他会扣住主题来“想”,想得“深”。第三四段紧紧把握的,就是赞颂“有用的人”。全文的主体是第一、第三、第四段,是全文的骨架;第二、第五段是文章的血肉,使文章显得丰满好看。

9.在悲伤的日子里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简评】

题目是“在悲伤的日子里”,内容写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心。文章的开头能够抓住读者的视线,文章的主体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文章的结尾能让读者牵挂

。为什么短短的文章能够产生这样的力量?就在于小作者抓住了“悲伤”二字,突出了“悲伤”二字。她没有编织大量的情节,没有衷心的期望与祈祷,没有升华也没有点题,只有现实的无限的烦恼和痛苦,文章写完了,她仍在沉浸在悲伤之中。这是真诚的叙说。

10.良师 【简评】

此文的美点不少。

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形成一个反复式排比句,带有抒情的意味,又清晰醒目地标示出文章的层次。

你看,文面多美。三个段落,用差不多的字数,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块,给人一种匀称之感、清爽之感。

你看,情感多美。三个段落,每段都是先咏物,再抒怀,“我把„„视为良师”反复出现,既显现结构,又点题扣题。

更重要的是,你看,角度多美。在考场上,在大家都以“人”为良师的时候,作者却别出心裁地以“物”为良师。这样的新意,怎能不会迅速跃入评卷老师的眼帘?

11.我的快乐与烦恼 【简评】

这篇文章在很多“细节”上处理得好: 开头写得好,情感丰富,入题快捷。

小标题设计得好,七言句式,副正结构,先说“快乐”,再说“烦恼”。过渡语安排得好,“可是,烦恼也来扣门„„”可谓“碧水东流至此回”。诗句穿插得好,两个层次中都出现了诗句,都焕发出文采。

结尾写得好,好像是不经意的一句,其实在结构、在情感、在主旨上都有作用。

12.难忘的一件事 【简评】

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它中间的“波澜”。

本来,妈妈为了给女儿送语文书,走了10多公里的路,又在寒风中等候多时,这样的事已经

足够让人难忘了,如果进行情景交融的叙写,也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但有意思的是,妈妈辛辛苦苦送来的,竟是一本假语文书!这本假语文书引来一个真实的故

事,这个故事就比送真语文书更为动人。它深深地撞击着女儿的心扉,也学深深地震撼着读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者的心。

也许,妈妈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但这件事在女儿心中,一定是永远难忘的。

13.我做对了一道人生的“乘法” 【简评】

面对很难写的作文题,作者敏锐地抓住题目中“追求快乐和幸福用乘法”的提示,以“回报

妈妈”为表达目的,记叙了母女间相互关爱的故事,选材立意都合乎文题的要求。

但此文的优秀,更在于表达的技巧。其一,作者开头就说想“吻”妈妈,但她不接着说下

去,而是宕开一笔,写妈妈对自己的慈爱。这一笔处理得特别好,它使全文的情感抒发有了

牢固的基石。其二,有些局部的表达,如第二段中“想吻”的排比句,第三段写“沉思”的

设问句,第四段中对妈妈的描写句都写得很美。第三,结尾巧用文题中的材料,自然而贴切,点题恰到好处。

文中写用人民币做“相思扣”,这是一个小小的败笔。

14.读书真让我着迷 【简评】

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布局谋篇上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开头一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一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时常迷在书中”。第二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二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的这种‘迷’,是由来已久的”。第四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三个镜头,它表现的是,“读书真让我着迷呀”。

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里所谓“蒙太奇”手法,是说像电影一样,为了表现主题思想,把很多

“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篇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文章。

15.说朋友 【简评】

这篇文章很好地达到了文题的要求,叙议结合,观点明确,叙事清楚。作者用“放开——收拢——放开”思路进行谋篇布局。先是“放开”,头两段先反后正,进行对比议论,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是“收拢”,选出与自己有关的一个例子,叙述、介绍一个乐于帮助自己的好朋友。接着再“放开”,承接前面的事例,进行两个层次的议论,尽力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楚完

善。

文章的缺点在于结尾的议论较“虚”,应该紧紧扣住作者自己提出的“贵在坦诚”进行议论

才是。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16.不能这样做 【简评】

这篇议论文“以小见大”,一事一议,颇有力度。其特点是: 1口子“小”,主题专一。作者注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始终在“不能这样做

”上下功夫,给人以深厚、有力的感觉。

2结构“紧”,全文议、叙、联、结,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注意相互勾联。由于结构紧扎,也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3语言“精”,全文用语准确、恰当、精练,句式简短、表达明晰,显得生动活泼,同样

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17.雨夜,我一个人在家 【简评】

“雨夜,我一个人在家”是一个很“虚”的题目,乍一看,真还不知道如何“下手”。

此文的作者很聪明,他(她)巧妙地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构思方法,而且将“化虚为实”的

角度确定得十分美妙。

一般来说,可能都是写“雨夜,我一个人在家”做什么,而此文的作者却别辟蹊径,写的是

“我”在想什么。

这个“想什么”的角度也是十分的精妙——那一盏火苗跳动的小油灯,将作者引向对昔日生

活的回忆。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爸爸的爱啊。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表达意义,那就是“我”懂得什么是爱、“我”走向了成熟。

18.农人与老虎 【简评】

这是一篇选题作文。在“考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作者选择了“扩写”。相对于写议论文,这种选择是较为有利的。

文章写得相当有水平。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外貌、心理、环境的描写要言不烦,语言的描

写与“人物”的身分相符。由于作者以语言描写为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便段落细密,文面美观。

难得的是结尾的议论。由于文题中的材料没有点明寓意或者是含义,所以不管是写记叙文,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还是写议论文,都得把材料理解透彻才行。文中一句“智慧胜于勇力”,说明作者确实是

议论到了“点子”之上。

19.扑蝶 【简评】

这篇文章的题目及要求设计得有新意,作者按要求将一首诗改写为一篇描叙文,写得也有新

意。

这种新意就是它给读者的层次感与画面感。文章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先是宁静美好的自然环

境,接着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再就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最后是孩子与蝴蝶的嬉戏。一层接

一层,一层扣一层,有条有理,主次分明

然而此文也给我们以写作上的警示:写扩写、改写类文章,一定不要写出知识性错误。你看,作者限定的时节是“早春二月”,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里有蝴蝶吗?早春二月里有

露水吗?

20.家中小事 【简评】

写得好的作文,受人称赞的作文,往往有一个大优点,就是选材好,角度新。

这篇文章便是这样。作者没有宥于对“家中小事”的习惯性思维,没有认为“家中小事”就

是实实在在的“事”,他写的,是一家人的一次“玩”的合作。作者写“玩”也挺有“心计”,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他一个人玩积木时,总是“拼不

好,拼出来了,又不美观”,而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时,便把那个“家”建得“美极了”。于是,文末的点题显得自然而然且含义丰富。这样的构思,能够让人品评、回味。

21.男孩也要细心 【简评】

这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

两文开头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点明题意,引起下文。两文主体内容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完整地记叙一件小事,以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两文结尾的表达目的也相同,都是为了呼应文题,再次点题。《男孩也要细心》、《女孩也要坚强》,结构大致相同的两篇文章,构成一道花季少年成长的风景。

这种“结构大致相同”现象,是否给我们学习写作暗示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 22.我和书的故事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简评】

本文最为可取之处是运用了“蓄势”技巧。“蓄势”,就是尽力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以使后面的内容更有表现力。在本文中,作者写“我和书的故事”,是尽力地写了《世界科幻小说精选》的来之不易— —忍着求书的渴望,一个夏天不吃冰棍,不喝冷饮,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等候特价书市的来临„„。这套书,是作者的“最心爱”之物,是多么值得他珍爱啊。但为了山区小朋友看上好书,作者竟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套书送给了他们!正是由于作者尽力地写出了书的来之不易,这后面的“送”就愈显得品质高尚,就愈让人感动。

23.少年覃楠孝心可敬 【简评】

两篇文章,一叙一议,主题都是关于孝敬父母的。前文在主体上呈叙议式结构。作者选用贫苦少年覃楠对盲人爸爸和清洁工妈妈尽孝心的动人事例,全面地表现了覃楠的可敬孝心,赞美了覃楠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后文在主体上呈对照式结构。在篇首提出论点之后,作者先从反面举例并针对例子进行议论,然后从正面举例并进行议论,在两相比照之中,批评错误,赞颂美德。

两篇文章“共同”告诉我们:进行习作时,选取材料要全面,布局谋篇要严密。

24.该看什么样的书 【简评】

这里选的两篇文章,都是看“多幅”图作文。两个小作者都很会看图。

前文的作者是从“看整体意念”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啥学啥”,然后据此进行议论,主张要多读好书,多读健康的书。

后文的作者是从“看情节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了《蒙面大盗》,某小孩学坏了;后来读了《雷锋的故事》,向雷锋学习,成了好孩子。“看整体意念”,是为了把握其主旨,有的放矢地进行议论。“看情节发展”,是为了了解其变化,以更顺利地展开想象。

可见,写作的文体不同,读图的角度也是有区别的。

25.由我做主的一件事 【简评】

小作者自己对不少的事情做过主,但有一件事,他感到“至今难忘”。这是事件给他的总的 “感受”。

五年前的一段日子,他感到“一场大的暴风雨近在眉睫了”。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一。在爸爸妈妈要分手的时候,在和谁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上,他感到这种选择是痛苦的。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二。

在毅然决定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之后,他感到“从来没有后悔过”,感到“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礼,我成熟了,长大了”。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在叙事中注重抒写自己的感受。抒写感受,是文章有深度的表现之一。

26.参观日本高能机器人的表演 【简评】

这是一篇供材料式想象作文。

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作者具有比较丰富的背景知识。所谓“背景知识”,就是关于某个方面、某项内容的课外知识,它们往往有助于文章生动、活泼、深刻地表达。

由于作者对机器人有一定的知识,所以他的描写就能“到位”,写出来的机器人的外形、动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作、表演过程还真像有那么一回事儿。

这就告诉我们,为了表现生活,我们还得多读有益的课外书,使自己的知识仓库日渐丰富起来。

27.让我再说一声:老师好!【简评】

文章通篇运用了“第二人称叙写”的表达角度。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您的声音真好听„„”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担忧之情:“您声音如何变得嘶哑无力了„„” 第二人称叙写,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此刻,请原谅我难以自抑地向您再说一声— —老师好!” 所以,第二人称叙写在此文中发挥了优势,作者直接“面对”老师,先“呼告”,接着用“ 您”进行称呼,尽量抒发亲近之情、爱戴之情、怀念之情,全文表达自然,情感丰富。

28.读《动脑的结果》有感 【简评】

读后感是一种材料作文,是一种引申性作文。这种“引申”有五种类型:1.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2.通过“感”,证明一个观点;3.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4.通过“感”,表达一种情感;5.通过“感”,批驳一类现象。很明显,这篇文章是——通过“感”,陈说一些认识。认识之一,是说在学习中“我们要懂得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认识之二,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

认识之三,是说在国家建设上“需要我们善于动脑”。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29.分数·值日·白眼 【简评】

这是一篇给条件式自由命题作文。文中写的是一次“误会”。“误会”,是一种铺叙技巧,很多小说、影视中都用“误会”发展和推动情节。本文作者在“误会”上作了周密的思考: 先是铺设背景,班长似乎有骄傲了,“我”是个“成绩差”的人。然后是设置误会,“我”代替班长打扫教室,老师却认为“我”值日不负责任。最后是解除误会,班长承认了错误,老师肯定了“我”,“我”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全文“误会”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我”的“成绩差”,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深思的问题!

30.有意义的一课 【简评】

本文有三“好”。

一是话题好。文中记叙的,实际上是一次对话,只有“高小文化的人”——“我”的爸爸 是这次对话的主角,而他讲的,是大家都很关心的环境保护问题。二是评议好。爸爸的话,“我”认为是“多么有意义的一课”,“这不仅对我,对大家都是极有意义的”。

三是抒情好。作者“真希望做一个勇敢的‘渔夫’,”将工厂的浓烟“收进瓶里”,他梦见环境好起来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话题好,无疑“有意义”;评议好,突出了“有意义”;抒情好,表现了“有意义的一课” 对“我”的深刻影响。——这真是“有意义的一课”。

篇3: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 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 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 查看:3028 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余映潮《故乡》优质课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 两个字换成“人物” 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 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 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 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 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

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 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 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 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生各自揣摩、朗读)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 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我问问他的近况”,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非常缓慢地读)“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好,再读——— 生:(齐读)非常难⋯⋯

师:好,接着来,“他只是摇头” 读——— 生:(齐读)他只是摇头⋯⋯

师:再读“这时,他出去了⋯⋯” 这一段。这一段要读出叹息的语气。“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 要把“叹息” 的语气读出来。好,再来。“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读———

生:(齐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师:这一段读得最好。看来同学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小说的情境。好了,咱们刚才了解了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容易概括,它是写中年闰土的,写了中年闰土的什么呢?一起说——— 生:(齐)外貌。

师:外貌,形象,还有呢? 生:心理,语言。

师:表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生:苦。

师:苦!你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再来说说写了他哪几个方面的苦。生: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几个方面。

师:苦难的原因在这儿,很好。但我们最好从这一部分开始的地方说起。如“这来的便是闰土” 这一段写的是什么苦啊?

生:最开始写了闰土的外貌,还有他从前和现在外貌的对比,还有他的神态。师:是,外形穷苦。接着往下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写的什么内容呢?

生:这是他内心的苦,从精神上写他的苦。

师:神情凄苦。再看他的语言呢?“非常难”,表现了什么苦? 生:他内心的痛苦。

师:他内心的痛苦,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悲苦。然后就是刚才你说的,七个苦因的点示。

闰土这个人,他的苦,具体来说,外形是穷苦的,神情是凄苦的,语言是悲苦的,精神是困苦的。苦难,笼罩着他。这就是我们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概括,这个概括,首先用了一个“苦” 字,然后再细节化,这样的概括方法,叫做“总分式概括”,记下来。(板书:总分式概括)(生记录))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段地概括。这样,对这个小说的情节、人物有比较粗略的了解。下面,我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妙点揣摩。(板书:妙点揣摩))什么叫妙点揣摩?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我先把方法告诉大家。它叫多角度品析。(板书:多角度评析)什么地方你都可以找,都可以去揣摩。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板书:写出了、表现了、说明了、点出了)不是这四句话都要你说,只需要你说一句话。下面读课文,在里面找妙点,揣摩。老师告诉你们,还有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笔拿在手上,你觉得这个地方要发言的,就写在旁边,开始———(学生找妙点,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想多少有一点体会了,咱们先这样来进行一下热身,每个人先自由自在地对自己讲你所揣摩的妙点,好不好?我说“开始” 就开始讲,自己给自己讲。开始———

(学生小声自己讲)

师:行了,同桌之间,两人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这样说。好,下面开始妙点揣摩,愿意发言的同学请举手。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破”和“薄” 可以看出生活对他的压迫,使他万分愁苦。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写得特别的好,文中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我” 与闰土之间的隔膜。还有宏儿与水生之间非常亲密无间的关系。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 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 的后一代怎么样呢?水生和宏儿的出场就暗示着作者的这种希望,课文最后把它点出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但是我们要走下去,后代也许不会像我们这一代,再产生隔膜了。你的发现非常深刻。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 的记忆中有一个闰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说明闰土变了,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 就表示“我” 对童年闰土的印象之深,说明他们的友谊之深。但又不是“我” 记忆中的闰土了,感觉很沉重。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很好,就是“我想到希望,我突然害怕起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对未来有一种希望,有一种迫切的希望,并且相信得很深,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一点质疑了,就是说感到非常茫然,对希望不是充满坚定的信心了,他看到这种变化了,对自己和闰土的路,以及他们后代的生活非常的茫然了。师:这个“茫然” 要谈深一点就谈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我们现在品析妙点还是应该到我们刚刚读的那几段去品析。好,接着来。生:我觉得第?自然段“石像” 那个地方写得很好,因为小时候的闰土在“我” 心目中是一个小英雄,很活泼很开朗,而现在的闰土,因为他受了很多的苦,所以他就显得很麻木了,对生活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的向往和追求了。

师: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把这个妙点品析一下。生:这个妙点⋯⋯

师:好,我来替你说。这个“刻” 字用得好,它表现了闰土脸上的皱纹很深。是不是?就这样说就行了。接着来。

生:我比较喜欢第?自然段:“他站住,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我特别喜欢“欢喜” 和“凄凉” 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对比的,写出了闰土当时的心理活动,他非常想见到“迅哥儿” 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他终于恭敬起来。

师:对,这儿“欢喜” 是因为见到童年时代的朋友,“凄凉” 是为自身的境遇感到内心很凄凉。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她说得很好,再来。

生:我也比较喜欢第?自然段,先为大家读一遍,(很深情地朗读),这里三个词用得非常好,一个是“欢喜”,一个是“凄凉”,还有一个是“分明”。“欢喜” 和“凄凉” 用了对比的写法,既表现了闰土见到“我” 之后的欣喜,又表现了闰土凄苦的心情,也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凄苦的出场,也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那么后面所用的“分明”主要在表现“我” 与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感情上的隔阂,一堵无形的高墙,形成了可悲的厚障壁,我觉得这里已经充分地表现了闰土的凄苦心情。师:你非常能干。(掌声)师:流畅的表达,充满情感的表达,比余老师品得要好!我觉得,这个“老爷” 还可以品——— “分明的叫道:‘老爷!’” ———品一下吧?好不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妙点哪!谁说一下?好,你说。

生:我觉得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是以兄弟相称的,而现在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了,闰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鲁迅却很有名。正因为地位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称呼也有了改变,师:这是闰土内心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还要注意:这里是迅哥儿,不是鲁迅,是小说中的“我”,是不是?请坐。我觉得这个“老爷” 特别妙!你们看课文,就这一声“老爷” 之后,谈话进行不下去了,这句话就隔开了“我” 对闰土的嘘寒问暖,没有话说了,所以这个表现力是很强的。好,继续说。我建议你们把“非常难” 这一段话品读一下。它每一句话都表现了一个社会的现实,“非常难” 是总说,后面呢?———“第六个孩子都会帮忙了” ———它每一句话都有表现力。品一下,好不好?(稍停)能不能说几句?好,我来问,你们答。“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表现了什么? 生:(纷纷说)多子。

师:好,再来。“又不太平” 表现了什么? 生:(纷纷说)⋯⋯

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 表现了什么? 生:(齐)苛税!

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 “收成又坏” 写出了什么?

生:(齐)饥荒。师:除了人祸,还有天灾。“东西种出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写出了什么? 生:(齐)关卡多。

师:关卡之多,都向农民要钱。“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现了他没有办法,无路可走。好,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妙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妙点找得怎么样,好不好?一个场景之妙。场景,故事就在“我” 的家里发生,把故事情节放在一个场景之中。还有写水生与宏儿两个孩子之妙,三处写“长烟管” 之妙,四声“老爷” 称呼之妙,写闰土的五次无言之妙⋯⋯。刚刚你们说的妙点都是一点一点的,老师说的这些妙点都是串式的,一串一串的,同学们将来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里不少地方有伏笔,有照应,有反复,要发现里面的串式妙点。好了,我们这一个环节,就进行到这里。

师:读小说就要认识里面的人物,因此读小说的第三步是评说人物,就是怎么样认识闰土这个人。(板书:评说人物)下面我就告诉你们,怎么认识小说中的人物,你们现在说一说闰土的外貌形象、习惯、衣着、年龄等。如闰土是一个戴着破毡帽的人,闰土是一个穿着极薄的棉衣的人,这样就行了,首先,从他的外貌、神态、习惯等内容说起。

生:闰土是一个在海边种地的人。师:一句,还有没有?

生:和以前比起来,他的身材加了一倍。师:一个中年人。

生:闰土是一个拿着烟管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将长烟管靠在桌旁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双手开裂而且又粗又笨的人。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人。师:把皱纹写出来了。生:他是一个木偶人。

师:他像一个木偶人,但他不是一个木偶人。生:他是一个眼睛肿得通红的人。师:对!

生:他是一个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的人。生:他仿佛是石像一般。师:他仿佛石像一般的人。生: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

师:你点出了他的身份———是一个农民。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农民。

生:他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农民。

师:对,就是这么简单,首先从他的外貌形态来认识他,他喜欢吸烟,就和前面的拿着钢叉的小英雄形象对比啦,对不对,他脸上有皱纹,就和原来的紫色的圆脸对比啦,他穿的极薄的棉衣,和原来他的衣服对比啦。这是评说的是第一步,就是从外貌神态来认识他。好,第二步,从他的变化、经历、命运来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开始了。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老贫穷的穷苦农民。生:他是一个正在受苦受难的人。

师:他是一个苦海无边的人。从变化来说呢? 生:他是一个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像上的人。师:对,他要那些东西。———你也试一试吧? 生:他是一个⋯⋯ 师:想好再说。

生: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

师:她说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也可以呀,说明了身份嘛。你说。生:他是一个沉默寡言、迟钝麻木的受压迫的农民。师:对,说得好。你说。生:他是一个勤劳的人。师:命运的变化呢?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弱的人。

师:对,被生活折磨得衰弱,四十岁脸上就有很深的皱纹。生:由活泼到麻木的人。

师:说得真好,由活泼到麻木的人。我来艺术化一下好不好?他是一个由可爱走向可怜的人。对不对?

生: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

师:对,善良可以从他带干青豆看出来。现在我们进行到第二个层次了。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三步,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呢?———点出人物形象的含义,他的代表性,他的典型意义。

生:作者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的生活,就是说兵、匪、官、绅的压迫,以及他们生活所遇到的困难或者一些事情,都通过他一个人来表现。

师:对,他是一个形象,是千万个闰土的缩影。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有三位同学举手。

生:作者塑造闰土这个形象,来反映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就是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来作为广大受压迫劳动人民的代表。师:他点出了他的角度,作者写闰土这个人物,是从农村的角度,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农民日益走向破产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生:我觉得是由闰土来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引起人民对农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起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师:说得好,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篇小说就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那个时候的苦难。还有没有说的?你们看,我们认识人物,又学习到了一种方法,叫做分层次表述。(板书:分层次表述)

师:好啦,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课,通过《故乡》的学读,学习了小说阅读的一种三步法:了解内容,进行总分式概括;妙点揣摩,进行多角度评析;评说人物,进行分层次表述。同学们活动得比较好,当你们还要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我们的这一节课已经结束了。谢谢各位同学,下课!

篇4:《马说》余映潮 课堂实录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 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 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 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 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 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 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 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听老师读一下。(老师示读第三段)师:大家来学一遍。(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

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字,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 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 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 那就不好听了。再来,“策之⋯⋯” 读──(生齐读)

师:这里又有个缺点,“呜呼” 一点劲也没有,(生笑)再来。“呜呼” 要感叹,既要停顿又要“呜呼”。(生笑)“策之⋯⋯” 读──(生齐读)师:这就可以了。下面就要准备自己演读,过会儿选三位同学出来在这里演读。(生准备)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三位同学在前面读,三个小韩愈来朗诵你的文章。(三个同学上台,分别读第一、二、三段)

师:读得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 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好,咱们“诵读” 就到此为止,下面是“积累”。

第一步叫做听记积累(大屏幕显示)。“听记”,听老师讲解并记录。有这样几个地方要记下来: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 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是指囚犯。不,这里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第二个地方,是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两个“其” 不是平常意义中的“其”,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或者是“大概”。还有三个很难理解的字,“马说” 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文章的体裁),好像现在的议论文。那么“马说” 就是“说说马的事”,“谈谈马的事”,“议议马的事”。第二个字,“马之千里者” 的“之”,这一个“之” 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千里马”,但是读起来不好听,而“马之千里者” 读起来有韵味,好听,所以“之” 就有“强调的意味”。第三个字,“不以千里称也” 的“以” 字,这个“以” 字注释里没有讲清楚,它说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但没有解释“以”。“以” 在这里作“因为” 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有的地方也把它翻译成“不拿千里马的称号来称呼它”,但就现在的注释来看,它含有“因为” 的意思,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还要注意四个没有注释的词:“故虽有名马” 的“虽”,一般来讲,不把它翻译成“虽然”,而翻译成“即使”,“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的“是”,应作“这” 讲。“且欲与常马等” 中的“等” 是“相同,一样” 的意思,“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安”,“怎么” 的意思。

第二步是辨析积累(大屏幕显示)。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课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状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下面你们做一个这样的活动,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两个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如两个“之”,两个“也” 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要一组一组地找,开始。

(学生在课文中找,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把探索的结果写下来)师:好,我们再做一个活动,在你认为同形不同义的词上画个圆圈,并用线连起来。

(学生画圈连线)

师:现在就开始交流我们的学习所得。

生:“食(shí)” 和“食(sì)”,第一个是“吃” 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通“饲养” 的“饲”。

师:一个“食(shí)”,一个“食(sì)”,形同,义不同,音也不同。生:“不以千里称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前一个“以” 的含义是“因为”,后一个“以” 是“按照” 的意思。师:两个“以” 不同,这是第二组。

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师:好!三组了,还有没有?

生:“策之不以其道” 和“执策而临之”,第一个“策” 是“鞭打” 的意思,第二个“策” 是“鞭子” 的意思。师:四组了,还有!

生:“安求其能千里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其” 不同,第一个“其”指的是“也许,可能”,第二个“其” 指的是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师:这里要注意一下,“安求其能千里也” 中的“其” 还是指的马,“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你再考虑一下。

生:“故虽有名马” 和“虽有千里之能” 的两个“虽”,前一个是“虽然”的意思,第二个是“即使” 的意思。

师:“虽然” 和“即使” 都可以翻译成“即使”,这两个词的词义可以说是一样的。好,再来!

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代千里马”。师:两个“之” 不同,请坐。

生:“千里马常有” 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的“常” 不同。

师:大家看,又是一组!还有!老师给你们提示一组。“而伯乐不常有” 的“而” 是“然而”,“执策而临之” 中的“而” 则表示两个承接的动作,这两个“而” 也是不同的。还有一组。“千里之能” 的“能” 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的“能” 不同。前一个“能”指的是“能耐”,后一个则是“能够” 的意思。你们看,我们通过这种辨析词义的活动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反之,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相同的词。它的方法就是两两相比,甚至三个相比,四个相比。大家看课后练习的设计,就是这样比出来的。因此你们熟悉了这个操作方法之后呢,自己也就可以编练习了,就能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好,这就叫“辨析积累”。

第三,翻译积累(大屏幕显示)。自己现在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不要读,把它讲成白话文。好,开始讲。(学生开始译说)

师:好,下一步是“背读积累”。这篇课文要背下来,背诵课文要讲究科学性。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窍门:首先想一下课文共三段,这是它的三个层次。第一段是亮出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二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摆现象;第三段点出千里马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食马者不懂什么是千里马,点实质,这样就理解了课文大致的脉络。这样还不够,你们记不记得老师说《马说》中有?个“不” 字,那么就要抓住这?个“不” 字来背课文。第一段的圆个“不” 是讲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由于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就不以千里而称。第二段有缘个“不” 字,由于食马者不懂怎么样食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是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最后一段有源个“不” 字,写的是食马者与作者的关系。食马者是那样地不懂得辨别千里马,因此作者非常愤慨。抓住“不” 字来背课文,就比较顺理成章了。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背课文。(学生开始读背)师:好,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背。(学生开始自由默背)师:好,现在试一下。(学生开始齐背)

师: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背下来了。老师还要讲几句话,这篇《马说》其实讲的不是马,表面写马实则写人。千里马就是那不被重视的人,食马者就是不会用马的人,伯乐就是识马的人,这是一种比喻的写法。整篇文章用“不” 字串起来,通过亮观点,摆现象,点实质,表达了作者呼唤伯乐的情感。作者他不是真的在写马,他是在呼唤知马的人出现!

上一篇:夜市运营方案下一篇:学校秘书部门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