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管理

2024-05-01

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管理(精选6篇)

篇1: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管理

0引言

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高成本、高投资的工程,所以在管理方面必须各尽所能,才能够提高整体效益。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其贯穿项目的立项、审批到施工、缺陷分析的全过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做好成本管理,不仅可以防止资源的浪费,还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实现投资者和社会的双赢。下面就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进行系统的分析。

 

篇2: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管理

目标成本的预测。目标成本预测在成本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水平,重点考虑的是该项目成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分项目之间的联系。项目立项、审批阶段的成本管理。项目的总体规划决定着建设的成本,所以项目的主管部门必须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线路和建设模型,在进行项目的审批时与环保、水利部门进行协调,最后选择出最优的线路,保障建筑经费的合理使用;进行项目的审批时要与设计单位进行协调,以过程建设为中心,根据行业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设计参数,从而控制建设的成本。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施工阶段的成本占项目工程的绝大部分,所以就必须做好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合理制定工期、加强原材料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避免不必要的赶工和施工人员的增加,合理有序的进行管理,做好沿线原材料的调研工作,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项目缺陷期内的成本管理。对项目的缺陷管理要做到按照技术标准和建设模型进行施工,尽量避免计划的变更。不能有效的预测项目制造的成本,从而导致工程造价的错误。对于每一个项目,在进行投标前就应该进行精准的测算,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通用的。但是目前我国在投标报价阶段还是缺乏对项目成本预测,所以很难对这个项目有整体的把握。施工企业最关心的是能否中标,却很少精确计算建设成本,从而造成工程所需的实际费用与报价不符。对施工缺乏正确的组织设计,施工企业中标后,不能够全面分析项目,缺乏系统的统筹计划,造成组织设计的不合理,在工艺、工法的选择上缺乏缜密的思考,不能按照原定的施工计划进行,人员、设备经常处于闲置状态,无形之中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项目主管人员对工期不能够进行严格的控制,经常会出现盲目赶工的现象,造成控制性项目延期完成,在降低施工效率的同时,也浪费了资源。标段划分不合理,造成临时工程的`浪费。这突出表现在预制场和拌和站的浪费,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费用,造成了工程的浪费对原材料缺乏合理的控制,大部分企业缺乏对水泥、钢筋、砂石等原材料的管理,在选择料源时,缺乏专业的知识,无形之中增加了运输成本,加上采购的不及时,经常会出现窝工的现象,如果在价格高的时候大量购进原材料,就会加大工程成本。责任部门范围有限,财务部和项目部不能够完全处理技术、安全和人事方面的事务,技术部门、安全部门和人事部门又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1.2控制措施

加强成本体系建设,明确责权。在工程项目中,要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主导地位,由项目经理负责制定管理任务,设定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数量,明确各类施工人员的权利义务,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机制,有效地保障工期和质量。制定出各个施工段的成本控制目标,由相关人员定期审核,及时发现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工、料、机等参数。在工程项目中,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注重施工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操作水平。对材料的购置、存储和使用尽可能做到精细化管理,防止劣质材料的购进和合格材料的变质。提高运营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机械的配置既要合理又要避免浪费;合理制定施工组织计划。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分段工期目标,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确保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出各个工期的成本控制目标,提高全体成员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运用物流理论,合理确定原材料及土方的运距。在购进大宗材料时,要根据项目的资金动向、成本的多少、库存能力、生产状况确定进货量的多少,从而保障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结合库存理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生产的顺畅。加强设计变更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项目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成本增加的现象,这就需要及时变更管理计划,建设部门要严格对图纸进行控制并与施工现场图进行审查,以防止在开工后变更设计造成资源的浪费。还要加强对原材料价格变更的管理,密切关注施工的进展,对建筑材料的购进和使用情况建立专门的账户,避免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引起资源的浪费。要控制工程造价,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增加建设成本。

篇3: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对策

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中基础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高速公路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速公路建设成为评估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项目本身比较复杂、且形体较为庞大, 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建设质量无法很好得到保障, 因此, 对其建设管理进行深入分析, 是保证期建设质量的一个必要选择。

2 高速公路建设的管理模式和思路

我国的高速公路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 由于当时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均比较低, 各种制度也相对不够完善, 因此各省市对高速公路的关注点主要落在其公共物品特性上, 主要是强调其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因此使用的管理模式为政府力量占主要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 这种单纯依靠事业单位或者国家财政投入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在此背景下, 我国各省对各种新型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最后决定成立建立企业管理模式, 也就是建立专业的高速公路公司。两种模式一同在管理高速公路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两种模式中, 事业单位更加注重政府宏观调控, 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健全的地区;而企业管理模式更注重于公路建设的多元化开发, 更具灵活性, 因此更适用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 因此, 在开展高速公路建设时应该学会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 更具针对性的进行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3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施工准备工作不到位

通常情况下, 一个工程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完成, 能否具有较高的施工质量, 与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的质量密切相关。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包括项目设立、图纸设计、施工申请、招投标等工作, 这些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对后期的施工产生极大的影响。当前,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前期工作存在严重不到位问题, 很多项目没有能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 或者完成的项目与标准要求有很大落差, 比如施工图纸设计不合理、项目复杂且变更多、各种配套设施的设计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冲突等, 这些问题直接增加了整个工程的造价, 并给后期的施工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1]。

3.2 施工管理与工程建设脱节

施工管理和工程建设是高速公路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 一般情况下, 施工管理要贯穿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 如此才能够保障工程建设如期完成。但是,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均是由多个管理班子分阶段负责施工管理。由于采用的是分阶段管理的方式, 直接导致很多问题无法进行综合分析, 无法给后期的运营创造一个更加适合管理的环境, 给运营期管理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运营效益是整个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 因此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利益。

3.3 施工监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建立单位也越来越多。监理公司的主要工作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整个工程的工期、质量以及成本投入等监督和控制[2]。分析我国当前的监理单位工作概况发现, 很多监理公司由于本身实力差或者经验不足等原因, 在开展监理工作时往往无法真正发挥其在控制工期、质量以及成本投入上的作用, 在保障高速公路质量上作用不明显, 形同虚设。

4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对策

4.1 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原则

高速公路建设是否能够成功, 关键在于质量是否过关。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 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 作为工程建设重要的施工单位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 随着施工单位的不断增多, 市场上也出现很多质量不过关、技术水平差、管理水平低的施工企业, 严重影响整个高速公路质量。因此, 为了保证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能够顺利进行, 确保工程质量, 必须要将施工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制定的所有措施均要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高水平为准, 对施工现场的所有设施、材料和人员等进行全方位控制和监督, 施行施工标准化和规范化, 真正从细节上保证高速公路建筑具有较高质量。

4.2 规范招投标秩序, 选择较优秀且负责的施工单位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是否能够符合设计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单位水平。一个良好且负责的施工单位能够更加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项施工任务, 能够坚持质量为一定的准则, 从细节上保证工程质量。所以, 为了保证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质量, 首先必须选择一个好的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很多不良施工单位, 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做好惩处工作。而公路建设招标单位更是要制定明确且规范的招标规范, 严厉清退不良的施工单位, 尽量选择信誉好的施工单位[3]。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工程质量有保障。

4.3 完善监督制度, 提高监理质量

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 要求监理人员、项目业主、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尽可能的配合做好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 尽量掌控整个高速公路建设的建设情况, 及时对不规范或者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项目给予改正和替换。这种监督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工程建设的规范性。如2009年施工的泉州市某项目就是采用施工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监督方式, 而实践结果也证明, 这种监督方式能够使施工建设单位更加主动的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施工, 保证了工程施工的规范性。另外, 这种全程跟踪制度还能够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弥补项目存在的缺陷、提高工程决策和监理的透明度, 对于促进高速公路工程廉政建设、提高工程效益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4.4 处理好运营管理与工程建设之间关系, 提高工程效益

运行管理和工程建设是高速公路施工建设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情况下, 运营管理是工程建设管理完成后才开始的管理过程, 施工单位在将工程管理全转交给运营管理单位后就不再对工程管理。这种程序一直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使用, 但是, 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因此经常出现运营单位接管后出现各种设计不符合要求或者项目功能难以顺利使用的问题。所以, 针对这种情况, 运营管理单位可以在工程建设中后期就开始派专人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检查, 检查工程设计或者项目施工是否存在问题, 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及时处理存在问题, 确保在真正接管后不受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的影响, 提供整个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工程的效益。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整个高速公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但是当前的建设管理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所以,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对策, 寻求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应成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宏斌.浅谈吉林省高速公路房建工程的建设管理[J].科学之友, 2010, 19 (20) :212-213.

[2]张海峰.关于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 2011, 36 (8) :74-75.

篇4:美国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特点

一、政府重视高速公路的规划与建设

1916年,美国国会制定了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全美开始发展公路建设。1937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建成了第一条长11.2公里的高速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政府认识到国防对公路建设的依赖性,1944年美国国会又出台了联邦资助道路法案,确立了以联邦和州立法形式予以保障高速公路建设,规定凡列入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建设都能得到联邦政府的资金援助,由此加快了全美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

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平均每年建成3000公里。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美国政府很注重公路建设的走向和布局,既考虑与城市道路网的连接,又注意偏远、荒漠地区的建设发展需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目前,全美公路总长度达到630多万公里,是铁路运营里程的65倍,其中高速公路总长度已达88500多公里。现阶段的美国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可以满足国内交通运输、国防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建设的重点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建设的重点是完善高速公路与航空、铁路及水运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联运,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科学管理和维护,提高运力,降低交通事故。

二、城市高速公路发展迅速

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城市人口集中,汽车保有量大,城市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多数从城市的外环路和辐射路以及城内交通流量大的路段开始,逐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市道路网。美国目前公路运输量的50%以上集中于大城市,仅纽约市区高速公路就有1300多公里。城市高速公路的发展,缓解了城市交通的矛盾。

三、注重加强周边国际高速公路网的建设

为实现其对外经济扩张,加大对美洲大陆各国的公路运输量,美国政府于1925年就参加并制定了泛美公路网规划,修建了北起阿拉斯加,途经美国本土、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直至阿根廷最南端的高等级公路,公路全长78800公里,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通道。该公路的建设促进了美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强了美国同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

四、强化车辆使用高速公路的管理

美国国民的工作、生活对车辆的依赖性很大,个人驾驶车辆外出占运行车辆50%以上。美国洛杉矶地区由88个大、小城市组成,人口上千万,拥有种类汽车750余万辆,城市道路面积占整个市区面积的1/3,有的道路设置6车道、8车道,部分道路设置12车道,但车辆运行高峰时道路仍十分拥挤,塞车和疏导交流等问题使美国交通管理部门压力重重。为缓解交通堵塞,美国许多州和城市除科学地解决路与路之间交叉和采用先进的疏导手段外,还积极提倡小汽车两人以上乘坐,有的高速公路立法还规定设置供乘坐两人以上汽车行驶的专用车道,有的必须是三人以上乘坐车辆行驶的快车道,对擅自占用专用车道或快车道行驶的单人车辆,将处以271美元罚款并进行违章记录。强制的管理手段,提高了车辆利用率,降低了车辆使用数量,缓解了交通堵塞矛盾。

五、智能化交通管理方兴未艾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将电子、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科技手段运用到高速公路管理中,积极发展交通智能化管理,也称智能运输系统,其目的是在传统交通工程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解决和满足人们对交通“高速、安全、舒适”的要求,大大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美国的智能运输系统主要由六个子系统组成:

1.交通管理自动监控系统。主要对路网中行驶的车辆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监控,预报交通流量情况,适时进行交通疏导、车辆事故预测、事故定位、现场记录和安全行车指导等,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路网通过能力。

2.先进的出行信息系统。利用车载的导航设备与自动交通管理系统相配合,及时得到所需的各种交通状况、道路、气象条件、车辆事故和自身安全等有关信息。通过公用通信网和个人计算机,还可以家中或办公室得到出行前的最佳行驶路线和沿途的气象情况等信息,使出行者可以合理地选择出行方式、时间和路线,同时也可以使路网交通流量获得平衡分配,提高运输效率。

3.商业营运车辆管理系统。集团统一调控大型载货车、出租车和其他商业营运车辆的合理使用,达到商业营运实现信誉、高效、安全的目的。

4.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公共汽车、地铁和多人乘坐的车辆与各种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有效地联接。利用GPS车辆自动定位系统和交通通信系统,使驾驶员与管理部门直接联系,进行适时调度和路线调整,实现可靠、安全和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

5.电子收费系统。主要是实现自动收费,利用IC卡或电子标签等方式,实现公路收费快捷、便利。一种是车辆在收费处需停车,用IC卡完成自动收费;另一种是车辆预先交纳通行费用,通过交费电子标签识别,车辆缓行通过。

篇5: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管理

强化管理搞好农村公路建设-行唐县农村公路管理建设实践报告

农村公路管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预期目的.本文通过对行唐县农村公路管理建设成绩介绍、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实例论证,从组织机构管理、前期工作管理、资金筹措及施工过程中人、机、料、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管理在农村公路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的重要性,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完成目标任务,提高工程质量.针对农村公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合乎实际的建议和措施.一是加快建设速度,提高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二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克服资金严重不足问题;三是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质量意识.做为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单位,怎样搞好管理,花最少的钱,修最好的路,让人民满意,为“三农”服务.

作 者:苗路柯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交通局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10)分类号:U412关键词:农村公路 管理建设 工程质量 问题建议

篇6:在全国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

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副 厅 长

福建省 高 指 副 总 指 挥 唐建辉 福建省高速公路公司董事长

2010年7月9日

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在推行标准化管理上给予我们很大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今年4月我省修编并由交通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施工标准化指南》、《工地建设标准化指南》等五本小册子时,交通运输部司局领导对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提出了很宝贵的指导意见,使指南得以顺利出版;其它兄弟省市在这方面也都有比较成功的做法,为我们推行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今天各位领导、专家、同行在此齐聚一堂,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极好学习机会,将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完善和提升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工作。在此,我谨代表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及大会协办单位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向各位领导、四海宾客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福建省情、交通发展概况及我省推行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等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福建省情

福建历史悠久,春秋时称闽越地,秦时设闽中郡,唐中期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简称“闽”。南宋时设一府五州二军八个同级行政机构,又称“八闽”。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邻近港澳,与东南亚联系紧密,港口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越、人文优势明显,是改革开放先行之省,是我国著名侨乡、著名革命老区,也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

福建对台联系紧密,与台湾仅一水之隔,闽台“五缘”相连,即地缘近,两地空中直航只要半个小时,距台湾本岛海上最近距离仅68海里;血缘亲,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以上;文缘深,两地语言相通,生活习俗相同;商缘广,闽台经贸往来十分密切,从未间断,按验资口径累计吸引台资106亿美元,占大陆吸引台资的近1/4,农业领域利用台资居大陆各省市区首位,闽台之间年贸易额超过60亿美元,并在持续增长;法缘久,从宋朝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到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之前,台湾一直归福建省管辖,1885年台湾建省,仍称“福建台湾省”。“五缘”把福建与台湾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前沿。

立足于省情特色和优势,着眼于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 国统一大业,近年来福建着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的这一片经济区域。它将形成一个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寄予厚望。国家部委更加关注和支持,先后已有60多个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事业单位推出支持海西的具体举措。福建与相邻的浙南、赣南、粤东等周边地区建立起了紧密协作的海西区共同体,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对海西建设给予了积极呼应和主动融入,海西效应日益凸显。

二、福建交通发展概况

福建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福建最大的地理特征,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2.4%,北有仙霞、西有武夷、南有博平、中部有鹫峰、戴云等众多大山脉,以及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木兰溪等大江大河,形成交通往来的天然屏障,堵塞了乡际、县际、省际通道,正是这种严重的交通障碍,决定了福建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决定了福建交通事业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加上由于福建长期作为海防军事“前线”,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历史“积欠”相当严重,福建交通一度是全国交通网络的末梢,成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4年海西战略实施以来,福建交通建设全面提速。2004-2009年累计完成投资1822亿元,相当于1949-2003年投资总和,年均增长23%。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建里程分别超2000公里,在建里程全国第8位。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连续五年推进“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新增农村水泥路4.5万公里,完成投资超200亿元,全省建制村通硬化路率从53%增至98%、居全国第5位;全省沿海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已建成114个,2009年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厦门港成为我省首个亿吨港,海西港口群初具规模。

福建交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历史欠债多、起步晚,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还不平衡,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还不够协调,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仍不相适应。“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刚起步,高速公路、港口吞吐量等主要指标与东部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将继续按照海西建设总体部署,进一步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政府会谈纪要精神,根据全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新格局,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部署,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全面推进“大港口、大 通道、大物流”建设,着力构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和两岸人民交流往来的便捷通道;把握机遇、加快步伐、创新理念、转变方式,着力构建衔接顺畅的综合运输体系,打造综合交通、公共交通、智能交通,建设海西现代交通运输业,全面提升“三个服务”水平;着力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使我省交通基础设施从基本适应到适度超前于海西发展需要。

三、福建高速公路发展历程

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醒得早,起步晚”,早在1982年福建省委就提出了修建高速公路的设想,但由于资金、体制等原因被搁浅,直到1994年福建第一条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才破土动工建设,正式拉开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从1997年实现零的突破,到今天建成2176公里;从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到多种融资方式并存,推进高速公路滚动发展,完成投资从“九五”的141亿元,到“十五”的385亿元,到“十一五”计划投资1500亿元;从建设初期“一纵两横”1266公里高速公路网的规划,到“三纵四横”3234公里的规划,到“三纵八横三环二十五联”5300公里海西高速公路网的规划,再到省政府批准实施新修编“三纵八横三环三十三联”6100公里的规划,再到新修编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和《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实施意见》对海西高速公路网的更高要求,我省高速公路规划里程不断延伸,布局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定位更加明确。

为此我们提出自去年起,每年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0条以上,201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基本建成“两纵四横”主骨架,2015年通车里程力争超过5000公里,建成“三纵八横”主骨架,提前5年基本建成海西高速公路网。届时,我省高速公路国土密度将位居全国第7位、东部地区第6位、综合密度将位居全国第4位、东部地区第3位。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即县(市、区)可在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今年,我省高速公路的投资计划完成450亿元,为去年投资计划300亿元的1.5倍;续建项目25个,里程约2000公里;新开工10个项目;确保包括泉厦扩建在内的7个项目建成通车。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摸索适合福建实际情况的管理体制机制,主要做法有:

一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高速公路快速发展 福建现行的建设管理体制是“省市共建、建设以地市为主、运营全省统一”,主要特点是全省统筹、垂直管理。这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

“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即省高速公路公司作为省政府对全省高速公路的投资主体,在建设期代表省、部级投资方,与市级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路段合资公司,并确定在建设期内,无论其投资股比多少,均由各市担任项目业主,为主负责并组织实施项目工程建设;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 部作为省高速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赋有行政职能,与省高速公路公司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督促、检查、协调、指导。这样,一方面,既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建设高速公路的积极性,发挥了地方政府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又形成了省市上下共同监督管理的局面,大大推动了工程的顺利进展,有效加强了质量控制,促进了廉政建设。另一方面,既可以有效落实省高指(省高速公路公司)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对全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建设的管理,实现全省“一盘棋”,使全省高速公路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得到统筹协调发展;也有助于解决征迁、民事协调等工程建设“瓶颈”制约问题。在投资体制上,明确规范了省市股比,国高网项目由省、市合作,省、市股比按65:35构成,海西网项目省、市合作项目股比按51:49构成,鼓励引进社会资金建设。

“运营全省统一”,是指高速公路建成后,无论省、市所占股比多少、无论采取何种投资模式,均由省高速公路公司统一负责运营管理,党政工团由省高速公路公司垂直管理,从而保证了运营管理政策的统一,有利于全省统一调度、指挥,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同时,运营管理收益由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组成结算委员会进行统一决算分配,以确保投资者权益。

该体制实现了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有机衔接,提高了高速公路运营效益。福建省长黄小晶曾指出:“现有的建设管理运营体制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地调动各地的积极性,又能分清责任,任务落实到具体 单位。要精心呵护,继续完善,坚持下去。”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新时期高速公路管理的新机制,采取了多种建设模式,如浦城至南平项目采用“施工总承包+顾问公司”,突出业主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发挥施工总承包单位集团优势;泉州至三明三明段采用部分项目包干,加快进度,优化设计,节约工程投资;莆田至秀屿支线项目推行政府引导+社会投资模式激活建设市场;通过每季度组织一次在建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大检查与明察暗访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工程质量。加快推进建设市场信用体系步伐,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在市场准入、招投标工作中充分发挥信用平台的作用,坚决杜绝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行为,加强明察暗访,强化市场信用考核,让施工企业自身的市场信用表现决定其出路和效益。从今年初起,在全省高速公路推行“无障碍施工”,并将能否落实无障碍施工作为项目立项审批和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确保项目开工半年后即掀起施工高潮。

近年来,我们还进行了“一市一公司”改革尝试,即把“一路一公司”管理机构整合成“一市一公司”管理,并由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的改革,转为结算方式、效益清算、节约成本的财务核算体制改革。每年每市可节省管理费近二千万元。

二是坚持制度创新,为高速公路发展提供保障 立足把全省高速公路建成优质工程、环保工程、廉洁工 程、放心工程、和谐工程,我们将以下七项制度贯穿于建设之中:项目招投标实行纪检监察监督制。省市监察、交通、高指(省公司)共同成立高速公路专监小组对招投标实行现场监督检查。征地拆迁、物资采购实行公示、公开制。张榜公布,安民告示,确定数量,业主采购的大宗专项物资委托招标公司进行公开采购,业主不直接插手。工程建设管理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制。为防止工程设计变更内外勾结,暗箱操作,经省政府批准,省审计厅、交通厅、高指(省公司)共同组成跟踪审计小组,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按照部规范要求,总结省内外经验,制订了《质量管理纲要》及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标准化施工指南》,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进场先培训、考试,登记入册,存入档案;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影像档案,立此存照,从而提高质量。资金管理实行“施工单位、业主、银行”三方监管协议制。一是保证工程资金不挪用,保证进度;二是农民工工资能保证,诚信守责。廉政建设实行双合同制。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惩防体系,认真吸取省内外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个别领导干部、工程管理人员发生不廉政行为的经验教训,加强教育,警钟长鸣。在签订工程合同时就一并签订廉政合同,落实责任,同时要求各业主单位层层落实廉政责任制。党建、党员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实行现场管理制度。把支部建到各标段,保证了高速公路系统党建工作的有位、有为。通过切实有效的 措施,实现了高速公路建设质量“一条比一条好”,已建成通车路段均被评为优良工程,质量品牌初步确立,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经验为国内同行瞩目。今年6月李盛霖部长视察指导我省抗洪救灾工作时就曾指出:“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是值得肯定的,要认真总结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管理上在此次灾害中经受住考验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三是坚持筹融资创新,为高速公路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高速公路技术标准高,加之福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建设造价高,且国家投入相当有限,建设资金问题是困扰高速公路发展的“瓶颈”。如何确保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挖掘潜力、有效筹措资金,我们进行了许多探索尝试。2001年利用泉厦高速公路资产重组上市,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2亿股,融资13亿元;2002年,我们率先提出全省高速公路实行统贷统还政策,为国家开发银行所采纳,缓解了高速公路项目贷款困难;2005年发行20亿元期限10年公司债券,为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再开辟一条稳定的筹资渠道;2007获批发行40亿元短期融资券,2008年成功发行30亿元三年期公司债券,是我省发行规模最大的公司债券;2009年福建发展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增发3.5亿股A股、募集22.5亿元;2010年获批发行45亿元中期票据,这是我省省属国有企业第一家获批的中期票据。在积极推进市场融资的同时,我们还不断深化银企战略合作,目前已和 国家开发银行等多家银行签署了授信融资总额达37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我们对筹融资体制机制的不断探索创新,为近年来我省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乃至后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为高速公路发展提供活力 针对我省复杂的地形地质结构,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坚持建设与科研相结合,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实现创新发展。从泉厦高速公路建设伊始,我们就进行了软基处治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高填方路堤稳定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等,较好地处理了桥台跳车的顽症,成功地控制了软基滑移、高边坡塌方的难题;随着高速公路向山区转移,我们又进行了路堑高边坡及滑坡等地质病害处治、小净距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等课题的研发,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对指导山区高速公路特色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开发新型高速公路桥梁护栏(闽华防撞栏),使桥梁护栏具有较强的防撞能力和良好的导向功能,减少交通事故中人员伤亡,被交通部确定为行业标准,并申请了专利,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科技攻关与应用,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也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福州高速美菰林隧道、福宁高速后港大桥、赤岭隧道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运营管理方面,在全国率先实现三大系统全省联网,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和网络通讯资源,建设数字高速公路项目,并加紧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监控技术研究,提高车辆通行服务 水平;大力发展交通循环经济,在部分路段养护维修引进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材料循环使用,解决了路面维修的污染问题;2008年5月20日起在全国率先对货车实施计重收费,同时,加大治超力度,更加有效地遏制货车超限超载,保护公路,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使严重超限车辆由3%降至0.12%。

四、福建推行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有关情况 随着高速公路大规模建设,点多线长面广(目前在建项目有上百个标段、农民工8万名),加上建设市场有待完善,施工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管理任务相当繁重。如何让优秀的施工班组进入福建市场,如何使各班组迅速熟练掌握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标准,如何使项目管理、施工更加科学、规范、系统,提升管理水平,都是我们推行标准化施工、管理的初衷。

(一)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历程

早在1995年4月黄小晶省长(时任副省长兼任省高指总指挥),就要求高速公路建设做到“一流的材料、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工艺、一流的管理”,并总结他在龙岩市做专员时推行科普教育小册子的经验,提出编制施工“小册子”,作为施工指南、规范施工管理,要求所有参建人员了解建设标准,做到施工现场环境整洁、美观。原省长贺国强在1999年检查福泉高速公路后,提出高速公路建设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质量应一条比一条好。2004年我们在总结设计、施 工、验收等相关标准、规范基础上,结合高速公路建设实践经验,组织编制了一系列的标准化施工指南,包括隧道、桥梁、路基、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四个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行标准化施工,并将《施工标准化指南》写入招标文件,推广执行。2008年以来,张志南副省长作为省政府分管交通工作的领导,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指导,在要求加强质量通病治理、深化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细化、完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2009年以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不断修编和完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标准化施工指南》,今年4月《福建省高速公路标施工准化管理指南》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工地建设、路基路面、隧道、桥梁、边坡生态恢复五个分册。这是结合现行最新的规范、办法,吸取各方面的先进施工技术及管理制度,并引入了不少管理新理念及施工新技术,而形成的规范化制度。6月初,黄小晶省长对出版发行的《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指南》作出重要批示:“一本好书,有用的工具书,适用性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要通读并会用”。这是对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充分肯定,为全省高速公路新一轮发展指引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二)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特点

我们推行的标准化管理鲜明的特征和做法,就是推行“三个集中、两项准入”(即混凝土集中拌合、钢筋集中加工、构件集中预制,隧道二衬台车、桥梁模板准入验收)制度,充分发挥设备利用率高、管理集中、质量有效控制的“集中作业”优势,实现施工“加工工厂化”,杜绝小拌和站、小预制场、小钢筋棚在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上出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推动技术创新,如边坡锚索检测和梁片预应力检测引进先进的检测手段提高对工程质量的检测等;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如对福州绕城项目开展边坡绿化标准化施工试点,全国首创性的编写《边坡生态恢复施工标准化指南》等。力争使新开工项目普及标准化管理,续建项目改进和完善各项标准化管理;促进全体参建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质量通病得到有效遏制,实体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得到全面提高。努力实现“五化”,即:管理行为标准化、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建设成果标准化。

(三)推行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首先,让各参建单位对推行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将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要求贯彻落实到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其次,加强培训。积极对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一线施工人员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新上岗的人员,更是抓好岗前培训,确保出工前技术交底到位,明确每天的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收工后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将标准化落实到建设的每个环节。再次,让各参建单位正视建设中存在的质量 问题,用标准化的要求来抓整改,消除质量通病,使“标准成为习惯,习惯符合标准,结果达到标准”。第四,奖优罚劣。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及奖惩制度。对贯彻落实标准化管理要求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效果差、达不到要求的,严厉处罚。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让推行标准化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

实践证明,推行“三个集中、两项准入”,取得了“达到标准、确保质量、提高工效、节约成本”的良好成效。

(四)对推行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尽快形成公路建设产业大军问题。因为现在公路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但是一线的高素质施工人员还是比较匮乏,熟知专业技术的人员也不多,并且大多部分都是由农民工组成,对标准化的要求都不熟悉。加强一线人员的培训培养,尽快培育起适应公路建设需要的产业大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如何规范公路建设管理行为的全过程。就是要从项目公司成立即开始规范,包括在招投标、勘察设计等各方面各环节都应规范管理标准,从而更好的推动标准化建设。

三是如何调动施工单位执行标准化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问题。推行标准化管理最主要是通过施工单位来实施。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水平,更好的发挥集中作业的优势,更有效的进行生产要素调配,推动标准化管理的进行。

四是如何更好的将标准化管理拓展到高速公路全系统。我们正着手将标准化工作拓展到收费、养护、路政、监控信息、服务区、财务等管理领域,争取在下半年取得试点阶段性成果,塑造高速公路服务品牌形象。希望部委及各兄弟省份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并为我们传经送宝,共同推动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事业全面发展。

上一篇:怎样做个优秀的幼儿教师下一篇:祖堂落成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