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蒙中学生作文

2024-04-09

迷蒙中学生作文(精选11篇)

篇1:迷蒙中学生作文

潮湿的午后,庸懒的阳光,平凡的人们,失落的心情。

忘记了时间流动时带来的悲伤。冗日冗夜的煎熬。心底燃起的火焰是青春压抑的回答。烧过之后的灰烬随风四海为家。这是青春最后的葬礼。绝望。消失。

无心的感应,无心的邂逅,无心的离别,无心的流浪。懂得了秋风冬霜的忧伤,所以知道了泪的味道。漫天灰尘一片混沌。无法穿越海平线寻找遗忘了的昨日的足迹。逝去的日子送走了明媚的欢笑,锁住了奔腾年华。层层重叠的画面。深深寂寞的春秋。灯光。喧嚣。( 铜陵狮达防火门 - 狮达文学 www.tl-shida.com )

落寞的夕阳落寞的脸。泪水弥漫,天空模糊而空旷。打开心底的匣子,涌出更多的惆怅。深切的呼唤终于嘶声力竭,昔日天真的话语早已被风埋葬。落单候鸟,飘飞的落叶。无声的思念,久别的人。寒霜。相逢。

破碎的回忆破碎的心。远方的咆哮泪流的恨。谁在嚎叫,谁在歌唱。天不高,不比昂。撕开伪装的笑脸,露出深沉的忧伤。强装的坚强,脆弱的坚强。和谐的镜面瞬间只剩碎片。眼前飞过的是昨日的美好,留下的是今日的哀伤。没有余地的颓废。枯花。细雨。

水中激起的涟漪在心中荡漾。远去的波浪将一声默默的送葬,起伏是最后的骄傲。指间流淌的冰冷,心里流淌的血。无声的抽泣,狠狠的颤抖。掠过耳边的风带不走藏在心底的痛。孤鸟歇寒枝,惹得谁人怜?也许幸福的背后往往是无法避免的伤害,忧伤的国度才能留住最后的晚霞。薄舞。年华。

忘记吧,青春已远走天涯;忘记吧,失去的不会再来;忘记吧,伤痛将随雨东流;忘记吧,多情只能空于恨。孤单。重生。

--600字

篇2:迷蒙中学生作文

而我呢?却还来不及向她说一声“谢谢”,因为,是她教会了我——坚强。她,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妹妹;我,一个脆弱的姐姐。就在那个迷迷蒙蒙的雨季,我们相遇了……

那天,雨下得很大,我撑起伞疾步向奶奶家走去,在这一条泥泞的小路上,映入我眼帘的是,一顶跃动的小花伞,小花伞下,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妹妹,由于时间紧张,我渐渐的加快了步伐,赶超了那个同样着急赶路的小妹妹。或许是雨太大,也可能是我的迫切赶路,竟忽视了旁边的她,她似乎是因为我的赶超而动怒了,继续来追赶我。

“不就是一个小丫头吗?怎能追得上我?”我自言自语的小声嘀咕,于是又加快了脚步。

突然,只听“扑通”一声,我被石头绊倒在小路上,满身泥巴,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渐渐模糊了我的视野,大脑中一片空白,竟一时不知干什么好……

“姐姐,妈妈说跌倒了,要爬起来!”

忽然,一阵清脆稚嫩的声音打动了我,原来是她,我慢慢的在她的话语中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

“姐姐,没事吧?不要哭了,再哭就是小花猫了……”

听了听这话,我揉了揉眼睛,“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莉莉!”随着一声长喊,小妹妹转身朝着一个阿姨跑去,而我呢?呆呆的望着她远去的身影,嘴角微微的颤动了一下,“谢谢”,那时,她已经听不见了……

“姐姐,跌到了,要爬起来,不能哭!”这稚嫩而熟悉的声音至今常常萦绕在我的耳边……它仿佛是一味神奇的药方,总会赐予我坚强的力量,而它的源泉,却来自于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妹妹……

你在哪?那个赐予我坚强的小妹妹,“谢谢”,每逢雨季,我常常这样想。虽然,人生会有遗憾,但是呢?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因为,在经历了更多的遗憾之后,你才会更加的珍惜它……

篇3:迷蒙中学生作文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 尊重学生“体验”的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 (7~9年级) 关于写作的要求中, 第二条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内容中, 第一条也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如今学生的作文内容日益狭窄空洞, 大话、套话、空话连篇, “流水账”式的日常生活再现充斥学生作文, 经常出现大量的重复或雷同, 学生作文很少能写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来。

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的学生真的没东西可写吗?我们不是一直在向学生强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要写好作文首先就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吗?我们的学生不是每天都浸泡在生活中, 他们每天不都在用自己的双眼对生活进行“观察”吗?为什么他们还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或写出来的东西让人感觉空洞乏味呢?是生活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出了问题 (学生出了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 ?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这本身并没有错, 问题还是出在我们教学上。我们在强调“观察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一点, “观察说”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 我们老师难以做出具体有效的指导, 对学生来说更显抽象玄虚。因此, 这一理论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并没有产生多少积极作用, 已经遭到了一些专家和教师的质疑。

其实, 人人都生活在生活中, 但并非人人都拥有生活, 写作水平差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表现在体验上。正如特级教师毛荣富所说:“不会体验只说明你生活过, 并不表明你拥有生活。”“对于写作而言, 生活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 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了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离开了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 生活不过是一种表象和机械的周而复始而已。” (《说“体验”》)

可在实际的学习实践中, 由于学业负担加重和升学压力的加大, 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遭到了严重的压抑。同时, 学生在网络、电视、物质享受和时尚潮流的不断冲击之下, 内心的触角逐渐变得迟钝、麻木、浮躁, 逐渐失去了从外界获得丰富、深刻、细腻体验的能力。他们体验不到生命的成长和创造, 缺少生命的意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二、体验对于写作的意义

何谓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如, 作家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

对于写作而言, 体验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一种情感思维, 而非理性思维”。“这种思维不是对概念和逻辑的依赖, 而是以情感逻辑为基础的充满想象和联想的形象思维, 是心灵与外物的相互作用和交融。”

之所以强调体验的重要性, 是因为体验对于写作而言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 体验是获得写作材料的源泉, 体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源泉的丰枯。如有位同学在一篇题为“蜕变”的短文中所写到的:

……为何别人的文章绿意盎然, 而我的笔下却总是苍白一片?为何别人观察世界的目光犀利, 而我的双眼却有如得了白内障?我想病根在于思想的麻木:入学的成绩使我盲目自满, 忽视了渐渐滑落的名次;重点班的交椅让我误以为稳坐泰山, 忘记了全北京、全中国的千百万竞争者;“清华”的名头令我飘然忘形, 迷失了“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真谛;看着同学们个个脱胎换骨, 而我却如痴如醉地做着春秋大梦, 我感觉他们好比破茧而出的彩蝶, 而我却仿佛是睡在蛹壳中可悲的虫豸。

然而我感谢老师的金玉良言, 感谢同学们的优秀楷模。是他们使我睁开了浑浑噩噩的双眼, 识破了狭小闭塞的茧壳, 认清了思想、人生的危机, 从而及时把握了蜕变的机会!如今, 我很清楚:幼虫蜕变靠的是自身的生存欲望与抗争, 而不是一把削皮的水果刀;人的蜕变凭的是坚忍不拔的进取心与拼搏, 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曾经用虚伪、安逸束缚自己的, 是我;如今破茧解缚的, 当然也是我;将来翩翩起舞的, 必定还是我!

这种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很多学生都有过, 但能够将它写出来的并不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融入自己深切的体验。换句话说, 很多学生没有将这种经历和感受上升到体验的高度, 因而也就很难将它作为写作的材料写到作文中去。

其次, 作文内容的独特性只能靠体验获得, 靠感受获得。因为只有感受和情感才不拘客观, 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物, 同一事, 同一景, 每个人因为经历、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 感受和体验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 因为时间和境遇的变化, 体验和感受也会不一样。尊重体验才能使我们所写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 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如一同学以自己的体验写泰山:

秦始皇封禅之日, 曾避雨于一棵松树, 遂赐其树为大夫松。秦始皇是残暴之君, 我不喜欢他;但是因为避雨而赐树为大夫松, 却显示了秦始皇率真而富有情趣的一面。我想象那棵大夫松应是我见过的最古老的树, 苍老而垂死, 是怎样的一副衰败之象!我希望它是这样的———曾经目睹秦始皇的骄横霸气, 曾经阅尽人世的沧桑变迁。可是我看到的大夫松却郁郁葱葱, 迎风而立, 活像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和我一样, 涉世未深, 稚气未脱, 又能有什么历史内涵和观赏价值呢?

这段文字摒弃了套话假话, 虽然不无偏颇, 却是“一家言”, 写得真切而独特, 作者是忠实于自己内心体验的, 流淌于文字背后的是一脉迤逦的真情。

再次, 议论文的写作也离不开体验。目前学生写议论文的普遍毛病就是空洞干瘪, 说教味浓重。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生活的体验。议论文独特的见解, 新颖观点的形成, 离不开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议论文要有说服力, 要有激情和感染力, 也少不了对生活的体验。

三、对策:培养体验意识, 激发体验热情

体验对于写作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培养强化学生的体验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生活的热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 激发他们体验生活的热情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紧跟成长, 体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开始要面对成长的很多问题, 开始要面对世界存在的复杂和艰辛。在学习和生活中, 他们会有很多的烦恼、困惑、期盼、失落……他们会有获得成绩提高的快乐, 也会有付出了努力后仍踯躅不前的困惑, 他们对友情、亲情、爱情都会有与以前不同的认识和感受, 他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体验, 其中不少体验足以铭记终生。甚至有些体验会像心灵烙印一样, 深刻影响着个性及气质的形成。“体验”应该是他们经历青春、理解生活的主要方式———体验孤独、体验爱恋、体验困惑、体验忏悔、体验尴尬……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强化他们体验成长的意识, 并辅之以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体验成长的热情, 学生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或写得空洞乏味。

其次, 紧跟阅读, 抓住阅读体验,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提高他们文化积淀和人文修养, 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中学生受学习生活的限制, 没有机会去体验各种人生百态, 但可以通过加强阅读, 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来扩大他们的生活体验。因为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体验的结果, 阅读是对体验的体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扩展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入境”、“同情”, 能够与文本对话, 善于敏锐地捕捉文本触动他们心灵的瞬间, 他们写作也就不用为“无米之炊”而发愁了。

再次, 让学生多亲近自然, 体验自然。自然是写作的广阔田野, 自古以来, 多少文人墨客体验自然给后世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章。体验自然, 是一个从感性直观到心灵感应的过程, 也是人们获得人生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方式。杜甫的《望岳》, 诗人通过远望、体验泰山的雄伟气势, 展现出自我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曹操的《观沧海》, 咏叹萧瑟秋风中的洪波涌起, 抒发包容宇宙的澎湃激情和积极昂扬的生命意识。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 如郊游、夏令营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多亲近自然, 从自然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篇4:迷蒙的小世界作文

下雨,总是叫人安静,忍不住想些什么。

夏末初秋的这个时候,阴雨缠绵,丝丝凉风宛若母亲沾着阳春水的.指尖,抚在温热的脸上熟悉又陌生。明明是白天,奶白色的天空却不干净,阳光销声匿迹,隐秘在层云身后,屋里还要打着灯,呼吸着窗外闷人的空气,看什么都好像笼着一幕乌沙。

大概我眼睛坏了,或者我的脑子也在下雨。

就是这种喧嚣又张扬不出,闷躁又发泄不了的雨天儿,于我而言是屡试不爽的伤感药,它会像一只挣扎地双手在大脑的废墟里乱捣。我坐在几平米的小屋里,反省着考试失利,隔着两扇透明的窗望着窗外唬人的雨,要落下又犹豫不决,很难叫人欢喜。

都是些惹人忧愁的事情。

回家的第一时间我把头疼的成绩告诉了母亲,我脑海中清晰地刻画着她脸色瞬变的景象:本是满脸热切地挂念着我这一周过得如何,当我徘徊过后把真相说出时,她挂着微笑的脸立马变得严肃,本是咧开的嘴角瞬间抿成一条缝,弯弯的眼角塌陷,双眼不解不甘地注视着我,似是非要我说出个一二三。感觉眼前这张日渐沧桑的脸也有了些新样子,以前的母亲从来不过问成绩,也不曾这幅表情。一切打从初三毕业那天就不凡了。

我大概明白些道理,我已经是一个初四的十五岁学生,等下一个明天我就离中考又近二十四个小时,等下一次考试我又度过了一次准备,等下一个夏天我就要离开这个承载了悲欢离合的校园,今非昔比,我们都迈进了黎明前的黑暗,顿时失去光明,有人顿足捶胸,有人伤心欲绝,有人悲悲戚戚,我就瞪亮着双眼歪歪扭扭地前进。

傍晚来了,雨仍旧没有落下,迷蒙的天被漫漫的黑幕遮盖住,乌云渐渐消遣,几盏白炽灯亮起,一轮皎洁的明月照亮了整片夜空。

篇5:夜色迷蒙散文

记忆中的夜,充满了神秘与安详的味道,如同一颗黑色巧克力,在没吃之前,你永远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它就这么安静地任你欣赏。

记忆中夜里的朗朗繁星、淡淡月华,总是那样令人神往,那里的夜是微风过处,一阵阵林浪的附和;是虫鸣鸟叫,一阵阵稻香的参差。

夜里那模糊的高山和山边的城依偎着,安详而宁静……而如今再看夜,再听夜,却难以找到记忆中的感觉。

如今的夜,那本应漆黑得如一团墨水,衬托出群星和明月的风华的夜空,却充斥着病态的颜色――那是光污染造成的。那霓虹灯变幻的`七彩,那射向天空的强光束,那车水马龙组成的“光路”……人们自视甚高,妄图用光来抵制黑夜的侵蚀,妄图用强光探寻那神秘的黑夜,妄图制造另一个白昼――纸醉金迷的“白昼”。

于是在咄咄逼人的强光的“威势”下,夜只能小心翼翼地抱着城市;于是当绿光照在山上的时候,山也只能眯着妖异的绿光自嘲。

是啊!树都被砍光了,照得再绿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绿光的地方自然“郁郁葱葱”,而没有绿光普照的,就隐约透出苍白――也许明天的酸雨就让它全都是苍白。

于是,当风掠过的时候,附和它的再也不是林浪,而是漫天的沙尘。当然,夜降临的时候,人们是看不到听不到的,他们看到的只是越来越脏的皮鞋,越来越低的空气质量的报道……

或许,他们并不在乎吧!他们在乎的是城市的发展。

那些光再“污染”,那些山再怎么“苍白”可不关他们的事,他们要的是人工白昼,是夜以继日的生产,是不停的“生长”的高楼大厦,是生产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于是,那银河只能在记忆中神往;那林浪只能用照片或视频欣赏;那虫鸣和稻香只能在文字中体会、感受。于是我们在过去与现实中过着麻木的生活,从未作长远的打算……

原来,人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论断。

篇6:春光迷蒙,用时光擦洗

午后,阳光,一曲轻旋

我把春花为盏,满饮一杯花事的酒。似醉非醉。手中的书香萦绕,伴着春的尾声,轻舞,浅唱。

不知是我醉了,还是春天醉了。眼神一再涣散,再也聚集不了。迷蒙中,把所有琐碎遗忘。就这样静静地坐着,等风轻抚,等落红蹁跹,等时光却步,等光阴共染。

光的暖,似乎渐渐变了。一股浅浅的燥渗入其中。心底猛地一颤,有了一股不安……

或许是等待太久,春光脚步太快。迷迷蒙蒙间,春已收了芳华。夏花初开时,却还想再掬一捧春光泼入心房,暖遍我的一汪岁月。结果必然,于是一再迷茫。昨天的柳芽,今天却是柳絮。时光走得太快,我却无心追赶。总是认为,不谢幕,就会有期待。总是等到失去,才想起珍惜。总是以慌乱的心去迎接一个又一个轮回。

当春的裙裾曳过,我却仍活在回忆。最终慌乱地醒来,慌忙地去迎接下一个季节。

季节迷乱,但时光清晰。那样虚无缥缈却刻骨铭心的,残骸式的记忆。成为了春光来过的证明。

我还记得春雨的初歇、草色由伶仃成澎湃的时刻,还记得春日间抽丝剥茧的生长。可中间的过度呢?

它或许在我记忆的深处,没被我想起。

篇7:中学生作文渴望鲜活

小明今年六岁, 小明家对面住着一位局长, 小明见过局长, 局长的肚子大大的, 像怀了个宝宝似的。

小明发现每天都有很多车来局长家, 都是晚上, 关着车灯, 不响喇叭, 静悄悄的来, 静悄悄的走。

有一天, 小明看到局长家来了一辆车, 白天来的, 车顶上闪着五颜六色的灯, 还响着刺耳的喇叭。

从此, 小明再也没有看到来局长家的车。

加上标点, 总共146个字, 一目了然很出色, 细品细读更优秀。

首先谈结构。这篇文章的叙述方法就是四个字, 平铺直叙, 要多直白有多直白。用北京话来说就是抡大白话。什么悬念啊误会啊欲扬先抑啊草蛇灰线啊勺水兴波啊回头望月啊, 全都一边儿去, 不过直不隆冬地叙述。但是, 正是这般地笼统, 所以笼统出了味道, 有意思。

由此, 我想到了唐代开创打油诗的那位张打油, 谁都知道他信口吟出了一首咏雪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在此, 我们无暇具体分析每一句的意思和它创造的意境, 最起码这首诗被后人传诵, 被不少人喜欢, 看似挺俗, 也挺俗中见雅的;即使你说它不雅, 但挺让人咂摸的。更重要的是, 就是由于这首诗, 张打油开创了打油诗的先河。开某事物先河者,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只要这种形式被认同并被继承与发展, 其价值与意义就是不言而喻的。

而《车》这篇文章, 正因为作者只不过简约笼统地叙述, 没想到什么修辞修饰词汇和笔法, 游离了语文教学的传统与模式, 所以让人读出感觉的另外与其他。

叙述成功的要点之一在切入。按理说, 议论腐败揭露腐败控诉腐败痛斥腐败是成人的话题与内容。但是《车》却偏偏站在孩子的角度, 以孩子的眼睛看腐败。不但不写贪官贪了多少财, 干的事情有多坏, 社会影响有多大, 造成的损失有多少, 而是心平气和地让孩子从容不迫地看着玩。一般人谈起腐败谈起贪官, 不说七窍生烟也得怒不可遏愤愤不已。但是如果真要以成人的视角去表现, 100多字焉能容纳与驾驭人们的一腔怒火与怨气?而用孩子的视角呢, 那就完全不同了, 完全可以省略那些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天真无知地看, 轻描淡写地叙。而它的留白与韵味却挺让人回味的。

这篇文章不但心平气和地叙述, 还亲切稚气地调侃。社会里, 对于那么多祸国殃民的贪官, 怎么骂他们才解气?怎么惩罚这些人才解恨?用时下最时髦的一句话来说, 那就叫都不“给力”。怎么办?文章采取了与之幽默的方式, 老百姓既然对铺天盖地的腐败恨之入骨却又煞是无奈, 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调侃他们, 拿他们开涮。这比什么都过瘾。

作品中的局长不脑满肠肥, 不肥头大耳, 不大腹便便, 小明看局长跟怀了个宝宝似的。如果非要讲修辞, 也算用了一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比喻, 因为都显怀了, 不然怎么小明看得那么慈祥而又亲切?您认为亲切吗?我就觉得很亲切。正因为亲切, 所以才跟局长开涮呢。

如果再往笔法上拽, 是不是还用了最浅显的对比:平常来的车“都是晚上, 关着车灯, 不响喇叭, 静悄悄的来, 静悄悄的走”, 而有一天来的那辆车, 却是在“白天来的, 车顶上闪着五颜六色的灯, 还响着刺耳的喇叭”。也许正是因为孩子的眼睛里, 才分野得这般鲜明与清晰, 文章从时间、灯光、喇叭、声响的强弱写出了事件的时序、发展与变化。这种浅得不能再浅的对比令人叹服, 只用孩子视听的不同写出深刻的社会现象与变化———视点的切入极巧妙。

按照正常的阅读速度, 最多1分钟就应当了解了故事的全部。可是留给人们的思索, 就不仅仅是1分钟的事情了。最起码, 本人的感受多多。我们先不扯立意主题之类, 仅篇幅和语言, 就极有特色很独到。

全文146个字, 一字不提贪污腐败世风日下以及感慨情绪立场是非还有事件的发生发展以至结局。完全以一个孩子的所见与不见而完成再简约不过的故事。这叫什么?这是文章的张力、叙述的张力、结构的张力、语言的张力。它留给人们的思索一言难尽, 我们也很难用三言两语把文章分析得精道且透辟。

金圣叹在谈到语言张力的时候曾经说:“吾尝遍观古今之文, 有用笔而其笔不到者;有用笔而其笔到者;有用笔而其笔之前, 笔之后, 不用笔处无不到者。”什么意思?不会写的人瞎写半天全没写到点子上;会写的人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了;而那“真通文者”能用一个字一个词就把人物的身前身后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都表现出来, 这不就是功夫吗!

金圣叹举了《水浒》11回杨志卖刀的故事。英雄杨志因为失落了花石纲, 被奸臣高太尉弃用, 在东京生活无着不得不卖掉那把祖传宝刀。小说写他在马行街上站了两个时辰无人问津, 只得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叫卖。正在此时, 只见许多人突然跑到河边的小巷躲闪, 人群骚动大乱。原来是当地一名泼皮恶霸闯了过来。那泼皮名叫牛二, “抢到杨志面前, 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 此处, 金圣叹点评道:“就手扯出, 非所以待宝刀也, 然豪杰失路, 往往遭此矣。”金氏点出, 一个“扯”字, 对待的不只是刀, 而遭遇到这种侮辱的是英雄杨志本人。见其牛二何等的蛮横与霸道。而当杨志道出刀贵为宝的三个理由后, 牛二问他:“你敢剁铜钱吗?”金圣叹又做点评:“虽是逐件要试, 却又极力写泼皮形状, 如第一件砍铜剁铁, 他偏偏想出铜钱二字, 调侃世人不小。”为什么金氏点评他“调侃世人不小”呢?———因为牛二泼牛二痞牛二蛮, 他目空一切玩世不恭, 就如同今天的某些人, 连人人全想要的钱都不放在眼里了, 敢撕敢扯敢烧人民币, 那他什么不敢“作”?什么不敢“造”呢?

当杨志告诉牛二当然可以之后, 牛二便去州桥下香椒铺里讨了二十文铜钱来, 摞成一垛让杨志砍。金圣叹又点评:“讨字妙, 活泼皮, 平日薅恼街坊无数事, 此一字写尽。”我们不得不感喟金圣叹会读会看会鉴赏。可不是吗?他看准了这个“讨”字———说它妙, 为什么呢?因为“讨”在牛二的字典里不是“乞”, 不是“要”, 不是“借”也更不是“抢”, 它的意思是别人的钱———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还是我的, 我想拿多少拿多少。牛二泼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与境界, 那就不是他到底有多恶霸的事情了, 而是他的黑白道无间道, 没有官府的支撑, 不可能这般为所欲为畅行无阻的。

我们举牛二的例子要说明的只是一个问题, 尽管金圣叹点评的是语言, 但是“大容量”完全可以延及到《车》的全文。它的张力绝不仅仅体现在遣词造句上, 而是全方位的布局谋篇与叙述表达上。

《画筌》上说:“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绘画讲究留白, 文章更是如此。清人刘大櫆对含蓄的论及甚详:“文贵远, 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 或句下有句, 或句中有句, 或句外有句, 说出者少, 不说出者多, 乃谓之远。”在一篇文章中, 能够做到“说出者少, 不说出者多”, 那就自然能给人以隽永含蓄的享受。《车》正如此, 它根本没用一句描述小明的样貌;更不涉及局长房子的壮观, 车子的豪华, 出入的气派———一切的一切统统空白。什么都不需要交代与介绍, 一孩子一局长足矣。这不正如苏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 天下之至言也”吗?一篇146字的习作, 当是少少许胜多多许的代表与优秀。

中学生是可以学习些写作技法的。但是到底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技法, 学生应当寻求什么样的写作感悟与突破?我以为不少语文工作者就先不清楚。本人非常赞同《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6期的《当前语文教学的两大弊病》一文的观点。该文谈到, “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没有写作习惯也许根本不会写。所有关于写作的知识都来自于教科书, 甚至是落后的教科书, 没有一点鲜活的个人经验。”本人对江丽琴老师的一针见血———甚以为是。这个问题确实令人思考, 作文教学多少年来进展不大甚至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是为师者写作水平的缺失与缺位。举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例子, 任何一位足球教练必须得会踢足球, 任何一个围棋教练必须得会下围棋, 这当是一个前提, 当然他们完全不必比运动员更优秀。而我们的老师呢, 最起码你爱写作吗?你有写作需求写作欲望写作习惯写作冲动吗?不客气地说, 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不仅没有学生写得好, 而且根本就不会写作, 而且从来就没写出过一篇像样的文章———你自己对于写作从根本上就不明白不理解, 怎么可能教好学生呢?写作就是一种技能, 往俗里说就是手艺活儿, 它跟修鞋修车缝纫大同小异, 根本不会此种技能的人, 能教别人修车修鞋穿针引线吗?

所以我们说, 要改变中学生的写作现状, 当然要先得从语文教师做起。这必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为此, 我冒昧地放言几句, 不要再不厌其烦地探讨什么概念界定与技法的运用等等, 任何一位会写文章的人在写作之前和写作的过程中, 是绝对不会想到我该用侧面描写还是我该用正面描写之类, 如果他真是这么思忖的, 那他就是一个写作上的白痴, 根本不会写。一句话, 从现在做起, 争分夺秒提高教师的写作素养与能力, 多来点江老师的“鲜活的写作体验”———一定会让学生更受益。

看来我牢骚了, 自己都觉得自己有些偏颇与偏激。是谁造成了中语教学的现状?当然不能归咎于广大语文工作者。因为有上百年的语文教育模式, 因为今天更规范, 因为有中考有高考的硬指标, 我们在语文教学面前常常很无奈, 真的很无奈。但是, 鲁迅不是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吗, 我们不妨多些探索精神多些另类的实践以至于个人的“牺牲”———对于一个优秀的语文工作者的评价标准, 我坚信不会永远一成不变。

篇8:云雾迷蒙的意思和造句

【拼音】yún wù mí méng

【解释】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云雾笼罩,使景物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出处】语出刘白羽《长江三日》:“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

篇9:迷蒙中学生作文

冬天的季节是迷蒙的世界,虽然在我这里难以看见雪花飘落的季节,而在夜晚却是很容易思念起埋葬在心底的忧伤,不是自己不想忘记,只是烙在心里的印记太深,不舍放下那片属于自己的回忆吧!

此时电脑里静静的放着那柔和的音乐,只想在乐曲里找到能让自己心平静的感觉,遗失过的美好只能是回忆,离去的泪水,无法扶平心里那点伤痛,重复着昨天的记忆,用尽所有的努力让自己去遗忘那伤痛,留下的依然还是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

很多时候,遗失了枯萎已久的记忆,伸出双手却抓不到任何东西,也许,有些东西会留在自己心底最深处,当寒冷的风轻轻拂过心里那一刹时,已不会感觉到疼痛,只有一份麻木的心,快乐与忧伤,虽然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自己依然能感受到的那份真实与感动,无论时间是否冲淡了一切,心却在它原来的位置上。

也许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或喜或悲,此刻自己脸上的笑容,麻木到心里演变成伤,只有在歇斯底里的.黑夜,才能真正的卸下那份面具吧!而自己内心却隐藏着一段让人心酸的伤痕,一个人静静的望着天空发呆。

黑夜弥漫,夜色包裹手中的香烟,孤寂燃烧,点点星光的火花,在夜色下更加寂寥,看着窗外霓虹的光影,在路牌前频繁闪烁着明媚的光,它的微笑像一具人皮面具,防不胜防的笑里藏刀,虚伪的丑陋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喧嚣过后,再也不会有令人安息的地方。

窗外吹着风,此时的思绪很凌乱,有人说爱上文字,就等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如今我只恋上自己的文字,文字是很煽情的东西,可以让人悲让人喜,文字一直是我精神的寄托,那么沉迷,从白天到黑夜,整个光阴就这样虚度过去,我浏览网页或者玩游戏,希望这样可以弥补内心的空白,可是却越来越空虚。

总是喜欢戴着耳机,听着安静的歌曲,将声音调到最大,我一直对自己说,要活的精彩,不要去在乎别人的眼光,我以为那样自己就不会孤单,现在的我一样的落寞,就算自己很孤单落寞,我一如既往的还是那么的骄傲。

篇10:简析中学生作文选材

关键词:选材;意识;方法;误区

一、强化选材意识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市的中考作文命题或平时的作文训练, 都降低了审题和立意的门槛, 而注重起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因此, 要写出能打动别人的佳作, 除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外, 选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层面狭窄和对材料运用的判断能力不高, 在选择作文材料时往往出现雷同、落套、缺少新意的毛病。甚至有的依赖范文, 把范文中的材料当成万能“钥匙”, 随手捡来, 不加甄别和筛选就塞进了作文中, 造成张冠李戴、文不对题, 读来让人啼笑皆非。由此看来, 强化学生的选材意识, 注重选材的指导和训练, 走出选材的误区, 是写好作文不可忽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二、讲授选材方法

1. 学会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具有个性化的材料。它既具有易于让人接受和认同的普遍性, 又具有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独特性。让人读了耳目一新, 似有春风拂面的感觉。能起到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强化中心的作用。比如, 我校曾以“亲情”为话题, 举行全校性的作文大赛。多数参赛者都桎梏在一般的思维层面, 选取了父母亲对长辈的尊敬孝顺、对子女的关爱呵护作为写作材料, 来表现家庭中的亲情。这些材料很真实, 也符合命题的要求, 但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显得雷同, 缺少新意。而有一位姓贾的同学, 却选取母亲对外来人的关爱来表现亲情。她写道:“母亲看见一些远离故土, 疲惫奔波来村子里捡废品的外省的叔叔阿姨时, 便动了恻隐之心, 把家里那些旧纸皮、饮料瓶、破胶鞋等废品, 用一个竹篓装好放在院子里的枇杷树下。母亲担心叔叔阿姨有顾忌, 又用一块大木板写上‘这些废品你可以拿走’, 并把木板挂到树干的显眼处。有时, 母亲遇见捡废品的叔叔阿姨, 还留他们喝喝水, 歇歇脚, 拉拉家常。当他们离开时, 又告诉他哪家有狗, 要提防着点。”贾同学独出心裁, 精心选取了母亲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乡人的关爱来表现“亲情”。这种选材打破了常人的一般思维定式, 从广义上塑造出一种大写的“亲情”, 这是对中华民族的大爱无疆的高尚品德的最好诠释。评委们都为这种典型的取材拍案叫绝。

2. 选择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鲜活材料

当代中学生处于伟大的时代, 社会上涌现出了许多新风尚和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 每天都有许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样的大环境无疑为中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但由于中学生缺少直面社会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往往对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一提起笔作文, 便觉得无材料可写, 于是他们便把文学作品中或电视

上的人和事当成了写作素材, 洒洒脱脱大树一番。例如, 在一次中段考试中, 作文题是《记一位我敬佩的人》。我班有一位同学却把鲁智深当成自己所敬佩的人来歌颂。文章的结尾处, 还号召同学们要学习鲁提辖不畏强暴、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 做一名当代的除暴安良英雄。我阅了此类试卷, 感触颇深。学生作文出现这种毛病, 一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留意不够, 观察不细;二是不注意平时材料的搜集和积累;三是见大不见小, 没有学会挖掘小事和普通人的闪光点。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 才会有强大的感召力

去感受生和亲切感。活同、时留意, 生活、投身生活还要十分注重指, 在火热导学生简气息的生、跳动着时代脉搏的鲜活材料活中搜集和积累那些具有强烈。这样时代, 析学生才会自觉地去搜集和积累具有时代中元素的材料料, 写出富有, 时代气息的作品来也才有可能去运用。这些材学

有3.转换思路些材料大家, 都很熟悉把老材料用, 出新意广因此常常东生面出现、老生常谈作文材料、人云亦云的雷同的现象。文章这种, 缺少新源千人一河作意和亮点嚼蜡一样的, 乏味和平淡很难打动人心。, 因此让人, 在别无选袁读罢宛如●文择要用大家都熟悉的材料时, 要学会转平丽选有换思、路人有, 我新进行多、人新我奇角度的思, 把考, 老材料用出做到人无我材新意来,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 护

送老太婆过马路是一个几代人用过的材料, 在20世纪70年代采用的频率最高。

最近我班有一位同学在写《学雷锋, 见行动》的作文时, 也选择了这个老掉牙的材料。但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写如何“护送”, 而是写在护送这位进城探亲的老太婆过马路时, 向她介绍如何识别斑马线、红绿灯和其他的交通标志, 让老人受到了一次直观的交通安全教育,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这种把“护送”写成“宣传”, 让人读后如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佳境。由此可见, 有些老材料, 如果能转换思路, 从另一个角度去切入、去引申、去扩展, 也能表现出新意来。

三、明确选材误区

1. 选材要避免游离中心, 突出一个“准”字

材料为主题服务, 是文章的血肉。材料表现主题有三种情况:一是偏离中心, 二是与主题挨边, 三是完全吻合。因此, 只有在第三种情况下, 才能起到服务中心、突出中心的作用。比如, 写“成功”“幸福”“感动”的话题作文时, 有的同学都选用“考试考好了”这个事例来表现文章的中心。其实这个事例只与“成功”吻合, 与“幸福”挨上了边, 而与“感动”就文不对题了。所以在选材时, 必须在“准”字上下一番工夫。

2. 选材要避免多而杂, 突出一个“精”字

我在教学中发现, 有些同学喜欢堆砌材料, 总以为材料越多就越能突出主题。其实这种误解是不懂得材料不在乎多, 而在乎精的道理。例如, 有一位同学在以“变化”为话题作文时, 罗列了住房的改善、餐桌上鱼肉的丰盛、服饰的新颖、交通工具的升级、楼上楼下安装了电灯电话等六七个材料。这样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材料, 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 而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了概念化、公式化、模式化的大忌。

“博学才能多才, 远见才能卓识”, 学生只有将学、见、才、识结合起来, 用好材料, 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李慧兰.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个性[J].青年文学家, 2009 (18) .[1]李慧兰.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个性[J].青年文学家, 2009 (18) .

篇11:中学生作文教学探究

一、利用日记点滴积累

写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是不经过写作训练而提高的。对于中学生而言,写作更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日记则可以作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强调日记的重要性,不断引导学生写日记,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也许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都难以收到明显的成效,但是只要学生坚持下去,就能在写日记的过程中逐渐找到写作的感觉,积累写作经验,并能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与自己的灵魂进行交谈,发现自己的内心,或者进行自省。例如,一名写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在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记,笔者引导他可以忽略字数,可以先试着写一写自己今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逐渐开始记事和抒情。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他终于找到了写日记的方向,开始写一些读后感、观后感,然后写一些自己的心情,以及生活中的一些感触。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他逐渐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抒写内心。

二、联系生活开拓学生视野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我的头脑中负荷着整个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较为全面的视野,作家才能够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来进行写作,才能写出家喻户晓的著作。而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生活阅历很浅,所以他们会局限于一个封闭、单调的空间,这样的闭门造车势必会难以写出优秀的文章。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常与学生探讨一些生活中的事件,交流看法,丰富学生的阅历;引导学生在课下多看一些知识性与时代性较强的电视节目,如《开讲啦》《百家讲坛》《老梁观世界》等,这样学生能够在视觉被强烈冲击、听觉活跃的状态下,轻松愉悦地获取知识。

三、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主旨还是语句方面,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些欠缺只要稍加指导,便可以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使学生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丰富写作技巧。为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修改。作文的修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内容方面的修改,二是作文形式方面的修改。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作文修改的时候,并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从深化主题、增删材料、调整结构、调整语言与书写格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写作主题是否比较明确、主题是否比较集中;文章观点是否比较鲜明;写作材料是否翔实得当;写作材料是否与主题吻合,文章语言是否流畅、通顺;文章标点符号使用是否准确;文章字迹书写是否规范,有无错别字等,并给学生一个范文,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不足,寻求解决的措施,然后反观自身的作文,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当然,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除了自评自改,还可以进行互评互改,让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修改方向来评判同学的作文是否达标,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应该如何修改。这样,学生便可以加强写作技巧的掌握,提高写作的水平。

四、开展课外活动

写作水平是一项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以提升。除了在课堂上开展的技巧传授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利用各项活动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笔者经常开展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一)手抄报

手抄报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手抄报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在班内倡导学生每天都进行手抄报设计,将自己的作品或者一些比较优秀的诗作手抄到报纸上,每天都进行展览,偶尔也会开展手抄报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设计制作和阅读手抄报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二)作文比赛

作文比赛不仅是一个比赛的过程,更是一个切磋的过程。为此,笔者经常会组织一些小范围的作文比赛,在全班范围内约定时间和主题进行写作比赛,将比赛中获胜的作文进行展示和评析。由于中学生好胜心较强,所以一旦开展作文比赛,他们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高涨的。

当然,还有很多适合中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都可以加以充分挖掘,从而使其对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益。

五、结语

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摸索良好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改变厌烦写作的心理,树立写作信心,提高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平时就要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能打败写作这只拦路虎。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要: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对“听、说、读、写”四项内容的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是阅读和写作,更是语文的必考内容。在阅读和写作两项技能中,写作又是关键之关键,因此作文教学成了中学语文无法避免的一部分。笔者根据自身的写作教学经验,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一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高恒利.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与作文训练——学习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03).

[2]陈海东.语境与中学作文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理算核赔--初级_试卷_答案下一篇:领导分工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