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湘声乐教学法

2024-05-02

沈湘声乐教学法(通用3篇)

篇1:沈湘声乐教学法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作者李德伦李晋伟。本文阐述了歌唱艺术的规律。详细讲解了歌唱的技巧和方法。书中认为。人声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呼吸是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这声音经过共鸣腔体把它加以扩大和美化。而形成动听的歌声,在歌唱活动中,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如果没有呼吸和共鸣。嗓子的运动也不存在。语言是恩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它是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

美声唱法中的咬字吐字—— 由于美声唱法对声音的要求有着严格的规范。因此,在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必须要遵循其发音规律。但是,因为我国一字一音的汉语与欧洲等国语言不同,每个字都有字头(辅音)、字腹(母音)、和字尾(归韵)。因此,用汉语的美声唱法其咬字、吐字要有自身的规范。歌唱时要把子音尽量咬快,要在口咽腔把母音迅速站定,而且不要受口、舌、唇咬字动作的影响,以求得歌声的连贯性。另外在咬字、吐字时要保持声音的掩蔽状态,因此要在不同音高中的基本母音状态的基础上进行吐字发声。这也是区别于民族、通俗唱法的基本特点之一。比如唱头声区换声点的高音时,其基本母音状态是u,那么每个字都要在u母音的发音状态中形成它的母音象党、花、翻等字的a母音要唱成a加u,唱席、丽、西等i母音时要唱成i加u。所以,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距离日常说话的状态较远,而明显区别于民族、通俗唱法。

但是,在歌唱中决不能只注重声音的通畅而忽视咬字、吐字。必须掌握21个声母的阻气发声部位,因为声母是一字之首,字头错了则全字必错。如果把n咬成l就会把牛、南唱成刘、兰了。而且是要将子音爆发出来,使字头清晰而有弹性。往往吐字不清,主要是声母、韵母(介母、韵腹、韵尾)时值的分配不当,以及过早收音,和不收音或错收音造成的。当准备发出声母时,必须把韵头(字颈)的四呼准备好,没有字头的字则需将韵腹准备好,紧跟着声母继而发出韵母。由于字颈(介母)也是过渡到字腹的媒介,因此它在字中所占的时值也比较短。字腹发音最响,是字的主体。所以不管字在音乐旋律中的时值长短,都需让字腹在音节中的各音素中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一字多腔中,字的延长部分就在字腹上。归韵要收足,而且要轻。从字头到字尾如果做个形象比喻的话,就像一个橄榄状,两头小中间大。

选自魅力中国2009年第七期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语言是人类的象征,是声乐艺术的基础,而咬字吐字是歌唱中准确表现语言的关键,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咬字吐字的正确与否,则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效果。只有准确的文字发音和优美的旋律有机的结合,才能生动而形象地体现曲情词义。我以字音发生过程分为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三个部分,并逐一阐述探求歌唱中字正腔圆的方法,说话和唱歌在咬字吐字上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声乐 咬字头 吐字腹 收字尾

声乐艺术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一首歌的思想内容,这是它与其他音乐形式的区别。演奏乐器可以表达乐曲的感情,但很难表达文字具体内容,而声乐不但能唱出乐曲的感情还能清楚地唱出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字声结合,感情表达更为丰富。这就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地与听众产生共鸣与交流。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是听众听懂歌曲内容并与演唱者产生情感交流的关键。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咬字吐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歌唱是音乐和语言文字的完美结合,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古有云:“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体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曲律》明魏良辅)”优秀的声乐作品是词、曲、声三者的完美结合,只有准确的语言表达与优美声音的有机协调,才能生动而形象的体现曲情词义,使歌唱具有感染力。可见歌唱语言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是人声发音时先后发生而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步骤。所谓咬字,就是指字头部分声母的发音。咬字时按照咬字器官着力部位的不同归纳为“五音”,其名称分别是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咬字在歌唱语言的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咬字不清的另一原因是引腹部分,也就是能延长的韵母不够饱满。一些学生因为怕咬不住字,而过分强调咬,死咬住字头(声母)不放,一唱到底,将宇头(声母)的力量带到字腹(韵母)中;还有些学生在韵母发声时,口形发生变化。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韵母的行腔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十三辙的发声要求,将字腹与歌唱发声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为此,要做到两点:

1.呼吸和喉头的密切配合。歌唱者必须在呼吸支点的基础上,使下颚和舌不紧张,喉腔自然开放,韵母才能唱得圆而响亮。如果只顾咬字而忽略了发声方面的要求,声音就会卡在喉咙里,使得韵母不可能唱正确。

2.保持合理的口型姿态。每个韵母都有不同的口型,由口腔(主要是下颚和舌的升降前后)调整后形成不同的口型,赋以每个韵母不同的口型。口型的开合状态,决定着字音的准确。要使字腹发音准确,必须分清四呼,把握好字腹发音的口型。除了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言前”“人辰”六道辙宇腹时,口形有相应的变化外,唱其他辙字腹时要保持住口型姿态,不能随意发生变化,否则会影响宇音的准确。

(三)咬字不清的第三个原因是归韵,即字音的收尾不准确。收尾到位与否,不仅影响字的个体形象,同时对字与字之间的自然顿歇与衔接也有很大影响。收韵有两种情况:一是直呼型,也就是发声上要求韵母直出直收,即从字腹的延伸到结束,应保持口型始终不变。如“我”“大„:花”等字,靠截气收声。假如变动口型,则将加入别的音素而变成别的音和字。如。大”宇,将“a”的口型变小,就形成“ao”,“大”就变成“刀”;另外一种是带有韵尾的字,这类字收音的部位要准确,归韵的瞬间掌握要得当,不能另成音节。常犯的错误有两种:一是不归韵,如“闹”宇,若不归韵将成“那”;二是归韵不准确,“船”唱成“床”,“音”唱咸“英”,就是不能正确区分前、后鼻韵母,从而导致归韵不准确 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族语言的歌曲,可以学习徐讲真老师所著《歌唱语言艺术》。该书对我国的汉字语音、民间戏曲咬字的方法,研究得很有见地。通过三种分类:橫竖、前后、宽窄,来辩证地解决歌唱时的吐字方法。<一> 横竖法

字之横竖,是由作字腹的主要韵母唇形圆或展的特点来决定的,展唇的发音走向比较横,称其为横字。如,作字腹的韵母是 I.E.er.A的,及字头中介母是I.的字,都是横字,歌唱中对这类要采用横字竖咬的方法;圆唇的发音走向比较竖,称其为竖字,如作字腹的韵母是u.o.yu的字都是竖字,歌唱中对这类要采用竖字横咬的方法。横字竖咬

只要构成字的字腹部分,不论是单韵母还是复韵母的音素发间,具有比较横的趋向,如 I.E.a几个元音,<它们的口形都有展开唇或近似展唇的特点>或如yi.Ye.Yue.ya等字,都必须强调口咽腔以竖为主的发音原则。把这部分横趋向的音素在口咽腔中去竖着咬字发音。也就是要使口咽腔的有关发音部分,都要强调运用上下垂直方向,竖着打开的方法来咬字发音。同时,要发挥后咽壁的挺立、稳定的作用,使口咽腔保持圆和竖的一定形态,把字咬清。横字竖咬,可以弥补音素先天横的发音趋向的不足,使声音横竖得当、音色柔美、贯通统一。否则,字音横竖不一,声音进进出出,对歌唱不利。这一点对学习民族唱法的歌唱者尤须注意。

另外,还包括 er辙、一七辙、发花、乜斜、人辰、灰堆、怀来、言前、江阳等辙韵的字都要竖咬。例如《我的温柔只有你看得见》是言前辙。就要运用运用横字竖咬的原则? 竖字横咬

由于 u /uo/yu三个韵母都是圆唇,它们在口咽腔中的发音都有比较竖的发音趋向。故凡是字腹分别由u/o/yu组成的或字腹分别由复韵母ou/un/ong组成的字都属竖字。歌唱时对这些字要采用竖字横咬的方法,尤其是o/u声音比较竖、立、后,有时甚至有点空的感觉。总的来说,比较适于歌唱状态中口咽腔以竖为主的咬字发音原则,字音拖腔延长时这一特点就更明显。但是,竖字声音容易靠后,色彩比较暗淡。有时声音虚、空,穿透力差。字音不易清楚。容易产生声包字的现象。歌唱时,如再强调竖的一面,这些字就与其它字的声音色调、音色、线条等产生较大的差异,无法统一。为了弥补这些弱点,防止偏激,求得比较统一的线条与相对一致的色调,将字音发得纯正清晰,达到字正腔圆,对这些竖字的横咬,就要特别强调。

竖字横咬有利于歌唱发音,但要注意这些字的字头中声母横的发音的带动作用,以横带竖,横短竖长,这样声音有点有面,是具有立体感的丰润的歌声。如果,某一类字中没有字头的声母只有介母部分<零声母>,在歌唱时就强调介母来定准口形,使之拼合得体、横竖相当;如果某一类竖字中没有字头<声母、介母全没有>,只是韵母作字腹的单韵母或复韵母的字<直喉>,在歌唱时,要强调用硬起首的感觉发音,将字咬住发准,即发出声音之前声带先闭合,然后,用适量的气息将声门吹开,产生振动。对竖字横咬的方法,学习美声唱法的歌者要着重注意。

竖字横咬中包括衣七辙的韵母 yu的部分、梭波<不包括字腹为e的部分>、中东、姑苏等辙韵的字。例如《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主要是“中东”辙。英雄的雄<xiong>字,转头空的空<kong>字,夕阳红的红<hong>字,春风的风<feng>字,喜相逢的逢<feng>字和笑谈中的中<zhong>字。

<二> 前后法

字之前后,是指韵母发音部位在口咽腔的前或后而言。舌位靠前的韵母色调明亮,舌位靠后的韵母色调比较暗淡。要使咬字发音的色调比较一致,就要用前韵母后咬、后韵母前咬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前韵母后咬

凡是发音 I.Yu都是舌位较高的前韵母,它们发音部位都在口咽腔前面。由于舌位高、前的特点,使它们发音色调比较明亮。凡是由I/yu分别作韵腹或介母是I/yu所构成的韵母,都属前韵母。因前韵母本身色彩明亮、靠前,故使感到亲切、自然、口语化,这些是它的主要优点。由于舌位高,口咽腔内空间容量较小,声音虽亮但尖、白、扁、窄、音量很小,有时还容易产生字多声少的字包声的现象,不利于声音的发挥。为了发挥前韵母的优点,保持声音色彩明亮、自然,防止白、扁、尖、炸的毛病产生,使声音柔婉、宽亮、浑厚、统一,更富于艺术表现力,对前韵母一般地都要采用后咬的方法进行歌唱。前韵母后咬,就是歌唱中在不影响字清字准的前提下,将前韵母的字在口咽腔内声音的着力点向后拉,而声音在口咽腔发音部位基本不变。虽然上提软腭、后咽壁的提立,已经使咽腔内咬字发音的部位向后,但这还不 够,还必须从头脑、心理及感觉上,再将字音的着力点向后拉用打呵欠那样的感觉来咬字发音。

前韵母后咬包括一七辙、怀来、灰堆、乜斜等辙韵的字。例如《人生四季》是一七辙。后韵母前咬

凡是发音为 o或u的都是后韵母,u是高舌位,o是次高舌位。它们都在口咽腔后面作形发音。凡是字腹或字尾分别由o、u构成的复韵母都属于后韵母一类。后韵母利于歌唱状态,尤其是利于较高音域的发音,但音色比较暗淡。而且由于舌位后、高,声音有时易向后倒,音色空,字音不易清楚,有时还会产生声包字的现象。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并充分发挥利于歌唱状态的特点,对于属于后韵母的字咬字发音,一般地要采用后韵母前咬的方法。后韵母前咬,是将后韵母在口咽腔的声音着力点向前推送,充分发挥利于歌唱状态特点。否则发音部位本身比较靠后和,咬字发音中再向后拉,声音更后倒,字音不清、音色暗淡,甚至产生虚、空、声包字的现象。后韵母前咬是纠正、弥补、调整这些现象的好方法。后韵母前咬包括梭波、遥条、姑苏、由求等辙韵的字。例如《二泉吟》是由求辙。<三> 宽窄法 由于韵母舌位高低不同,口腔开度大小不一,因此声音的色彩、响度、口形的宽窄均有差异。歌唱为了使声音色调一致、线条统一,须将口形宽窄不一的韵母,分别采用宽韵母窄咬和窄韵母宽咬的不同方法咬字发音。宽韵母窄咬

韵母 a舌位低,口腔开度较大,声音较响。凡是由单韵母a或者是由a组成的复韵母作韵腹构成的发音,都属于宽韵母一类。宽韵母的字,歌唱中声波容易从口咽腔内传导出来,声音比较开,音量相对来说比较大。但这一类字音容易横、咧,表现力较差。在较高音域中,口咽腔状态不利于声波通向头腔。为了避免这些缺点,就要采用窄咬的方法,使口咽腔状态变得窄一些、圆一些、立一些,声音的着力点的位置靠后些,也就是唱a时,随着音的不断升高,口咽腔逐渐加入u的成分。Ao虽然称作宽韵母,但在歌唱拖腔中随着音乐时值的延长,a的成分越来越少,o的成分逐渐增多,就自然地弥补、调整了a的发音弱点,同时达到了“窄咬”的要求。因此,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凡是韵母ao构成折“遥条辙”韵的字,就不必要再用“窄咬”。

宽韵母窄咬的字包括发花、言前、江阳等辙韵的字。例如《一个人的日子还好吗?》是发花辙。窄韵母宽咬

韵母 I.、yu是前、高舌位;er是卷舌音;e虽是半低舌位,口腔开度呈半开的自然状态,但由于常与介母I.Yu相拼合组成字,因此这些字的口腔开度也比较小。O是半高舌位,口腔开度呈半闭状态;u是高、后舌位,口腔开度呈闭合状态。故凡是由韵母I/e/o/u分别作韵腹或作韵尾的复韵母都称窄韵母<包括er在内>。窄韵母由于舌位较高,口腔开度较小,口咽腔内空间也小,声音容易挤、窄,不符合歌唱的声音要具有较大的问题是和穿透力的要求。为了弥补窄韵母字音的不足,改善声音的色彩和响度,歌唱时对窄韵母要采用宽咬的方法。

窄韵母宽咬,就是将窄韵母在口咽腔发音部位、形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字音在口咽腔空间空间内的容量。具体方法就是保持口咽腔圆、立、竖的一定形态,抬软口盖,尽量张开嘴巴,稳定喉节,使声音嘹亮、贯通、流畅。窄韵母宽咬的范围还包括怀来辙韵。虽然它的韵腹是由舌位低、口腔开度较大的 a组成,但它的字头却由高舌位、口腔开度小的u介母组成。

故此强调,歌唱中凡是 ai韵母的怀来辙归韵,也要采用窄韵母宽咬的方法。例如外国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首著名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就是怀来辙,要运用窄韵母宽咬的原则。

以上三种分类,横竖、前后、宽窄,都是运用辩证统一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论述。歌唱的技巧就在于,对字音本来利于歌唱状态的,扬其所长;对不利于歌唱状态的,要避其所短。这是歌唱中咬字发音的基本法则,不了解这一法则,不仅得不到优美动听的歌声,还会违反生理器官正常合理的运动状态,导致发声器官损伤的后果。当然,这些法则也须灵活掌握,不可机械地运用,它的宗旨是在于,塑造声音的美好效果。这里还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是:

歌唱中咬字发音的横竖、前后、宽窄的简单分类,不是人为主观臆断的如何,我们只能顺应字音客观存在的发音规律加以集中、归纳、.调整、改造。歌唱中横字竖咬、竖字横咬;前韵母后咬、后韵母前咬;宽韵母窄咬、窄韵母宽咬的分类,主要是从歌唱语言发声的技术要求出发的。

以上的分类是根据不同制约条件分别论述的,即唇形的圆展,舌位的前后、高低;口形的开闭。以韵母 I.为例:既要采用横字竖咬的方法,又要注意前韵母后咬、窄韵母宽咬的特点。归纳起来,字腹的7个主要韵母的分类有五种: 横字竖咬、前韵母后咬、窄韵母宽咬,包括 I/er; 横字竖咬、前韵母后咬、宽韵母窄咬,包括 a; 横字竖咬、后韵母前咬、窄韵母宽咬,包括 e; 竖字横咬、前韵母后咬、窄韵母宽咬,包括 yu; 竖字横咬、后韵母前咬、窄韵母宽咬,包括 o/u。

尽管在歌唱语言发音的训练中,我们讲了几种的方法,但在实践中,也不要形而上学。有时,为了某处艺术效果的需要,还要特殊地处理,灵活对待。但既便如此,也还要从整体上,大局上,规范统一,字正腔圆、横竖相当、前后适度。从而使歌唱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收到感人的艺术效果。

不论是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歌唱的咬字都要具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有清晰性、共鸣性,还要有统一性、连续性。只有在发声咬字中达到这些要求,才能完美地表现歌词的内容,具有艺术的美感。咬字的清晰性 清晰性就是要求咬字清楚易听懂。在歌唱的咬字过程中,对声母和韵母的发声都应具有严格正确的动作。咬清字头,咬准字音,收韵良好的咬字动作,必然具备其清晰性效果。使别人能清楚地听懂歌曲的内容,以利于听者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领会歌曲中的形象和意境。演唱歌词的清晰性,是在演唱歌曲的歌唱咬字中首先要必须做到的。否则,就会影响歌曲内容的表达以及情感的抒发。咬字的共鸣性

歌唱的咬字,要求具有音乐性的表现力和丰富的共鸣色彩,使其在发声中达到优美悦耳,善于感情表现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在发声中,歌词的每个字,都具有谐和的共鸣,从而保证咬字的字音共鸣性。字音的共鸣性是由发声器官与咬字器官的协调动作控制的。在咬字时,必须合理地控制发声共鸣的关键部位<即咽腔部位>,同时自如地进行咬字器官的动作控制,使字音具有丰富的共鸣色彩。这样的咬字,才能使歌词在演唱中,随着乐曲的变化和谐和的共鸣中,充分地表现出其音乐的性质。所以说字音必须在具有共鸣性基础上,才能体现歌词发声的音乐性。

咬字的统一性

有关统一的概念,其内容有两个方面:即咬字的共鸣位置统一和规范动作统一。共鸣位置的统一性,就是要求歌唱咬字中的每一个字,不但具有谐和共鸣的性质,而且应在头腔共鸣的位置上,取得咬字共鸣位置的统一,达到歌唱的咬字在共鸣的位置上的统一性。歌唱咬字的方法一,这就要求我们歌唱咬字的每个声母,有其发声的规定动作,并保证其在任何不同的组合形式或乐曲中都统一。

在歌曲中,歌词大都是押韵的。在演唱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歌词发声的统一性,那么不但咬字容易走样,而且演唱的效果也将会给人一种支离破碎而缺乏严谨结构的感觉。所以在歌唱中,必须强调咬字的统一性。歌唱的连贯性

在歌曲演唱中,除休止或间奏外,一般规律中音乐是连贯的,歌词的演唱也应具有乐曲曲谱的对位的连贯性。

在歌唱的咬字中,我们要求声母与韵母的发声自如地过渡,保证其歌词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而且在歌词组成的乐句和内容的整体中,要求自如地予以过渡,保证歌曲内容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切不可片面要求咬字的清楚而不顾歌词的连续性与完整性,造成歌曲内容的断续和散乱形象。在歌曲的演唱中,我们必须将动作熟练地协调起来,保证歌曲内容的清楚表达和连续完整性。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歌剧艺术大师吉诺.贝基先生,80年代初在中国讲习声乐时曾指出:唱歌时的吐字要自然。要像讲话一样没有做作的成分,但又不同于讲话,在经过科学的技术上的训练后,使歌唱时的吐字清楚、自然,感觉不出技术上的人为痕迹。我们在前几章曾强调过歌唱中声音的自然,呼吸的自然,这章里主要讲吐字的自然。从理论上说就是从第一自然到第二自然,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新的自然 ——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宋承宪著

传统的声乐理论非常重视“归韵”和“收声”。所谓“归韵”是指按照不同 韵类,将字的尾音归到应有的位置。传统声乐艺术演唱的归韵或收音是根据“十

三辙”来进行的。

“十三辙”是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分类结果,属于相同或相近的 韵母就能合辙押韵。汉语中的“十三辙”包括“发花辙”、“梭坡辙”、“乜斜辙”、“姑苏辙”、“一七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油求辙”、“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和“中东辙”

。每个辙名都有其对应的合辙韵母,每个辙 口都具有不同的归韵特点

篇2:沈湘声乐教学法

听弹沈湘,听弹沈湘雍裕之,听弹沈湘的意思,听弹沈湘赏析 -诗词大全

听弹沈湘

作者:雍裕之  朝代:唐  体裁:七绝   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

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篇3:略论沈湘教学艺术维度考察

一、沈湘教授的声乐教学散论

1、关于歌唱的基本要素

沈湘教授认为人声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而且他还认为在声乐教学中要努力使四个部分达到平衡, 声乐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歌唱乐器还有一个区别其他乐器所独有的特点就是语言。自然界各种动物、昆虫都能发出声音各异的鸣叫, 鸟儿能有动听的叫声。各种乐器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 但是, 只有歌唱乐器能够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来, 而其他任何乐器都不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因此, 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 它使歌唱艺术在传达意上独具特色。

歌唱的四个基本要素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在歌唱时, 四者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语言跟前三者也是一体, 由于语言的改变, 其他三者也随之有所改变。歌唱的四个基本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沈湘先生在“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有非常详细、清楚、易懂的阐述。

2、关于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正如前面说过的, 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 是真声假声都用, 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 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 特有的音响特色。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 等于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制造我们的嗓音特色。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他特有的“味道”是不同与民族唱法的。

3、民族美声在教学上的界限

艺术的歌唱包括很好的民歌, 好的歌唱者都是根据所唱的作品选择唱法。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歌唱中语言的位置, 元音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共鸣也不同。有些唱法希望保持元音的位置不变, 从低到高保持元音不改变, 保持共鸣的统一, 甚至唱华彩部分, 咬住原有元音不改变, 绝不允许到高音用A来代替原有的元音。

关于唱法, 可从各个角度来说, 嗓子的用法可以有各式各样的, 共鸣状态的选择可以有所不同, 从语言的形状, 加上带共鸣的语言是什么形状, 就可以区别是什么唱法。民歌也好, 戏曲也好, 都有唱法的区别。我们声乐教学会涉及到不同声部不同唱法, 如果美声、民族什么都教, 我想这样谈这些问题也许会有些帮助。因为这里唱法上的关系都是一样, 但共鸣的比例不一样, 唱出来的音响也不一样。

所以, 允许我们把美声学到手, 按我们的办法去唱, 让它符合我们感情的需要。但一定要合理, 你说我要创新, 如果违背了科学的方法, 那你自找麻烦, 在合理的范围内, 你可以创新。包括掩盖, 那时为唱意大利歌剧用的, 为唱好我们自己的东西, 我们可以改。既要掌握原则, 也可以灵活运用。但有些基本的原则, 你违背到不科学的地步, 自己会吃亏的。

三、教学特点

沈湘对歌唱的要求首先是思想, 是发自心底的感情流露, 他主张头、身一体, 三者必须全部投入歌唱, 决不能局部投入, 只有嗓子而无感情内容, 那是不能叫歌唱的。他认为歌唱的心里状态、呼吸状态、歌唱姿势是一个整体, 呼吸、共鸣、嗓子、吐字也是一体。而教学中有人习惯只从声音位置, 或只从呼吸、吐字等去考虑, 强调过分或用得不当就错了;嗓子不用不好, 用过力了也不行, 而要用得适度;有的人口型需要夸张一些, 有的人就不要太动, 能发出好的声音就行。因此, 要看每个人歌唱时, 它本身乐器 (唱法) 的内在关系处理是否平衡, 是否合理。

最后, 培养音乐的耳朵, 这是沈湘非常重视的。他要求歌唱者具有敏锐的听觉, 这样才能分辨歌唱的好坏, 加深认识音乐的深度。他重视基本功能的训练, 基本功又为了更好地区表现作品。他从不任意拔高学生的程度, 而是稳扎稳打, 循序渐进。他在教学上有总原则, 但运用到每个学生身上又要非常具体化。我也认识到在今后的声乐教学中用一种方法套所有的人不行, 用教好一个学生的经验去教所有的学生也不回成功。应该按照每个人的不同条件, 训练出自己的风格, 塑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歌唱人才。每个人的嗓子特点、墙体构造、音色等都不相同, 所以, 怎么发挥他最好的声音?怎样把他的声乐缺点转化为他个人的特色?这些都是教师应该仔细考虑和拿出办法来的。沈湘对他的学生就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而要求各异的。沈湘教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手段都值得我去学习, 并且将用于将来自己的声乐教学中去。

四、沈湘教授的贡献及教学成果

沈湘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如:李晋玮、杨彼得、郭淑珍、金铁霖、梁宁、迪里拜尔等等。他所提出的“平衡论”、“启发式教学”、“歌唱要素主被动论”、“反向提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是他把我国的声乐艺术推向了世界, 令世人瞩目。

他的声乐理论研究, 独具匠心、别开生面, 令人耳目一新。沈先生关于“歌唱要素主被动论”的阐述, 说理透彻, 通俗易懂, 便于应用、便于掌握。它揭示了歌唱法的自然科学规律, 启发、引导歌唱者掌握这一规律, 在实践中从量变到质变、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它将澄清学术研究和演唱方法中存在的疑团, 使某些迷茫不知所措的人, 从“神秘的迷宫”里走出来, 沿着真理的光明之路前进;它将赋予歌唱者一副有力的武器, 以便争取技术革命、解放自我的胜利;它将对人声艺术, 包括声乐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戏曲、曲艺、话剧艺术, 产生广泛的影响。一旦人们重视并应用沈湘教授崭新的声乐理论研究成果, 必将使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出现令人可喜的局面。因此说, 沈湘教授在声乐理论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意义是深远的。

沈先生的一些深入浅出独到的声乐学术观点, 不仅仅是对具体歌唱方法的见解, 更多的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 富于哲理地解释了歌唱方法的科学性 (即不同唱法的共性理论) , 也就是告诉了我们如果去客观地认识、学习、掌握、运用歌唱的共性理论, 同时又能把握歌唱者个人特点去知道解决嗓音的个性问题。这一带有普遍指导意义具有文献性的理论, 为我们打开了学习掌握科学歌唱方法的大门, 这是沈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知识财富。

沈先生带着丰富的知识和学问离去了, 他没有留下什么论文和著作, 这是非常遗憾的事。但他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独创的教学体系和对事业精益求精、不懈追求和探索, 将自己无条件的融化于整个声乐艺术之中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总之, 一位既未拿到正规音乐学院的毕业文凭, 又未曾出国学习, 且遭到家庭反对从事音乐歌唱, 又经历种种磨难的西语系毕业的大学生, 却成了中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和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声誉的声乐教育家。他那浑厚丰满的音色, 清晰准确的吐词, 对每一乐曲内涵的深刻理解, 以及潇洒自如的台风, 体现出他独特的魅力, 展示出他歌唱的才华。“中国的卡鲁索”, 这是上海新闻媒体对他的评价和赞许。沈湘终于圆了他自己刚入燕园时的梦—成了“中国的卡鲁索”。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华月出版社, 2003年。

[2]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纪念文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

上一篇:学校教务老师工作总结下一篇:八3评语第二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