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

2024-05-04

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精选十篇)

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 篇1

关键词:整体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歌唱训练

在声乐艺术中,动作、器乐、声腔、旋律、语言、声门、呼吸等各元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彼此之间相辅相成,难以割舍成独立的训练项目。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注重各个元素的整体训练,采取整体教学模式。整体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看成是彼此联系的整体,对其进行综合教学,以“教学整体”为教学工具,通过其跟教学内容的相关相似性,把握进度、控制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在声乐教学中,其整体教学模式主要是将心理、生理以及音乐形象进行统一教学的教学模式。因为声乐是一项整体的活动,是通过语言、共鸣、声门、呼吸等生理元素跟心理状态及器乐、动作等音乐形象共同协调统一而成的,声乐中各元素彼此牵制、互相联系,必须实现整体性的协调统一,才能实现最佳声乐效果。所以整体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整体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声乐教学中声音训练的整体观

在声乐教学中,其主要内容有歌唱训练、发声训练、呼吸训练、演唱技能训练等等,而其最为核心的是声音即歌唱及其技能的训练。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通过歌声将作品中的情感准确、生动地进行表达,以提升其演唱技能。所以,声乐教学中声音训练非常重要,声音训练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情感表达、艺术风格认识等因素,即应该注重整体感。在声音训练过程中,其不但包括呼吸训练、语言训练,还包括心理方面的训练,从训练一开始就必须将呼吸、语言、心理情感等训练进行结合,不但要练声,而且还要锻炼其乐感。尤其在音阶和音程的训练过程中,共鸣、气息、音准、肌肉都是乐曲联系中的重要部分,必须进行统一的练习,进行整体化处理。总之,在声乐声音练习中,吐字、共鸣、呼吸、情感表达等等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必须进行整体化训练。

二、声乐教学中心理情感训练的整体观

声乐是一种充满情感的艺术,声乐作品的演奏和表达是情感升华和美化的过程,情感是歌唱的生命。在声乐教学中,离不开歌唱情感表达训练。因此,情感心理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一部再好不过的声乐作品,如果不懂得如何表达,在表达中丧失了感染力和情感影响,其仅仅只是纸上没有生命的东西。任何声乐作品必须通过歌唱者的情感进行表达,将其唱活。而在声乐教学心理情感训练中,其也涉及到许多方面,也需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整体化处理。比如声调训练中,挫、顿、扬、抑等不同的声调将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时歌词的喷口力度也彰显出不一样的心理情绪,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必须首先要让学生对作品情感表达有一个整体形象,从听觉、视觉等各方面去感受作品内容表达及发音、节奏、音高的情感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将歌唱作品唱好,才能“以情带声”,整体性地进行艺术表现。

再者,声乐艺术训练是“声”训练和“情”训练的统一结合,“声”训练是发声技巧的训练,“情”训练是感情表达的训练。“声”训练是手段,“情”训练是目的。任何美好的歌唱都是通过优美的“歌声”将作品中的情感进行细腻而准确的传达。因此,在“声”训练的同时,缺少不了“情”训练的过程。同时,进行“情”训练,也需要学习以声传情的手段,即“声”训练。可见,“声”训练和“情”训练两者相铺相成,彼此形成整体,声乐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

三、声乐教学中舞台表演的整体观

声乐也是表演艺术的一个方面,其也适应表演艺术的普遍要求。歌唱者必须通过自己的表演促使观众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使之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舞台表演的训练。而声乐作品在风格、曲调、歌词方面都蕴藏着丰富的表现力,歌唱者要想成功地将作品表演好,其必须对作品的内容及歌曲风格跟自己的情绪表达进行高度统一,必须具有系统的整体观,才能打动听众,感染观众,使他们产生共鸣。同时,演唱者的表演还应该充分展现其文化素养,因此在舞台表演训练中,还应该强调学生表演素养和文化素养的结合,因为歌唱者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着其演唱效果和观众的视听觉效果。总之,在声乐教学舞台表演的训练中,必须整体性地把握好歌曲的内容、情感表达、自身文化素养表现、歌曲风格、曲调、舞蹈动作等等结合。

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 篇2

一、声乐教学的本质是情感教育

情感本身就是心理主要品质,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台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通过声乐表演将内心体验呈现并供观众感受欣赏,将这种内心体验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是以自身需要为基本前提的,与自身毫无关系的事物,就难以产生感情。声乐教学是教师以敬业的责任心去教授歌唱的技能技巧,而学生是以渴望的心态去学习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这种共同的需要是声乐教学产生并依存情感心理的现实基础。凭借着这个基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关爱学生,并能富有情感地进行教学;学生也应该敬爱老师,以积极的态度,满怀热情地进入声乐的学习境界。这种以“尊师爱生”为基础的情感现象,是一般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特征。

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它有着更广阔、更深邃、更有意义的情感世界,它是以歌曲及其演唱为中介的审美情感。

声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有歌唱基础知识讲授,呼吸、发声等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曲演唱方法及技巧练习。但是其最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和提高声乐的演唱技能技巧。因此,对歌曲情感、意境、艺术风格的认识与把握是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的内容。

声乐艺术,是歌词与旋律的有机结合,它生动而形象地抒发了人们的生活感情,这种情感是高于生活的,它不是简单的纯生理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富有思想内涵的审美情感。声乐的奇妙在于它能通过人的歌喉,将书面的歌谱转化并升华为生动的歌唱。不仅可以把歌曲的审美情感抒发出来,而且还能激起听众的情感回应,形成一种互动心理效应。这种“二度创作”体现并实现了歌曲“表情达意”的审美价值。因此,在歌唱过程中,必须以情感的体验、情感的表达为前提,让情感成一条主线,贯穿歌曲的始终。人们常把“声情并茂”作为评价歌唱艺术的基本标准,声乐教学也应该以此来进行教与学的要求和评价。传统的.声乐教学,大多从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多方面训练学生,从功能意义上来说,这四项技能主要是解决“声”的问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声乐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是通过歌唱艺术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声乐美的表现和创造能力。而“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所以,只有当“声”与“情”有机融合并充分洋溢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唱歌技术才有可能转化为歌唱艺术。声乐教学的主题品格也才能得到回归。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既学会了唱歌的本领和技能,也获得了丰盈的审美愉悦和享受,使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体现出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力量。所以说,音乐审美教育又是情感教育,而声乐教学则是通过具体的情感心理活动过程,有目的地实现声乐的情感教育。

二、情感是歌曲的艺术生命,是声乐教学的灵魂

声乐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是歌曲的艺术生命,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因此,如何激活歌唱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自然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作为声乐教学的先导主体,必须先精通声乐教材,在注意歌曲思想品位、技能训练要求、学生个性化特征等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那些各种题材和体裁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实践经验证明,举凡传世之作的经典歌曲,无一不蕴含着人类深邃的思想感情精华,有着广阔的审美情感开发和表现空间,再高明的歌唱家也挽救不了其先天不足的作品。在选择好歌曲教材之后,必须对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歌词到曲调,从感情到理性全面认识和了解歌曲特定时代背景和风格,从中准确地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表现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先进入歌曲的艺术境界,通过演唱实践,领略和探讨这首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基调,并能设计出相应的演唱处理方案。这些前期准备工作,都是在备课阶段所进行的,在做此项工作时,要多分析细研究,以保证声乐中的情感准确而深刻地表现出来。

在声乐教学中,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把范唱作为点燃教师和学生情感的火花和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因为通过范唱可以使教师深刻体验歌曲的意境,把歌曲的情感内涵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还可以把这种审美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并激起他们迫切学唱的愿望和要求,所以范唱是直观教学原则的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声乐教学的范唱遭受到空前的冷落,除了大课还有一些教师坚持范唱外,小组课和个别课很少有教师能准确而有表情地将歌曲从头到尾认真地范唱一遍。这里我们暂且不谈工作态度,仅就没有范唱的教学而论,这是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的。只用钢琴教唱,只在学生发生问题时范唱一两句,甚至只用“说歌”代替范唱,都无法完整地展示歌曲的艺术形象,无法深刻地抒发歌曲的情感内涵,是一种打了折扣的声乐教学,此种声乐教学少了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情感教育。

歌唱的情感由于是一种审美情感,它比生活中的情感更集中、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注意歌曲情感的艺术处理。无论是教师的范唱还是学生学会后的完整练唱,都需要在深入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根据声乐美学的原则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加工。例如:演唱情感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对比等等。不过,需要的是歌曲演唱处理,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从表达情感出发,以生活语言为基础的艺术升华。这种源于现实生活的审美创造,可以避免那些索然无味的平淡演唱。如果我们把歌曲的艺术处理和演唱时的进入“角色”有机地融在一起,那歌声才是情真意切更加动人。声乐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和示范,引导学生努力感悟情感、表现情感。

三、歌唱情感与内在情感的整体统一

在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心理应予以重视,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生命体,情感心理活动必然会溢于言表,产生情感与肢体的表露效应。在声乐教学中,除了歌声表达情感之外,面部表情和一定的形体动作,也情不自禁地出现协同反应。因此,那些富有真情实感的歌唱必然会自然流露出与之相适应的表情,甚至还会出现某些手势以帮助表达内心的感情。但是,这种情感心理的内在联系,往往不被声乐教师所注意,大多是只注意发声方法,不注意情感表现,既不示范也不作要求。于是到了考试和汇报演出时,学生的演唱姿势相当拘谨,表情冷若冰霜,两手不知所措。目前,我们的声乐教学已经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死板演唱形式,使声乐的演唱形式有了进一步的表现空间。但仅有这些是很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情感和整个心理的内在联系,获得情感心理上的内外统一。由于这种反应是内心情感的表露,所以达到了歌唱情感与内在感情的整体统一。

我们重视声乐教学中情感心理的功能,强调要激活歌唱学习与训练时的情感,这并不是主张情感高于一切,但也不否认理性认识对歌唱艺术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歌唱者投入到歌曲情感之后,必须注意情感的调控。要有主体自觉意识,要做情感的主人,而不能做情感的奴隶,否则,将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有位教师要求一个学生在演唱《海风阵阵愁煞人》时要进入角色,学生特别投入情感,结果唱到中途“爹爹染重病,他卧床昏沉沉”时,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唱不下去了……像这样情感失控的例子虽说不多,但却深刻而生动地说明了声乐及一切演唱,不能没有情感心理活动,不能没有真情实感的表达,但也不能造成情感失控,不能完全失去自我意识。这和戏剧表演的心态要求是一致的,既要超越自我,但又不能完全超越自我,抓住“自我”和“演员”两种心态,选择好情感表现的最佳状态。

虽然情感心理与智力性心理无关系,但声乐教学与它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情感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特有优势,调动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情感心理调整到最佳壮态,抓住声乐艺术的特征,使声乐教学与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顶点。

参考文献:

浅析声乐的整体教学法 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整体教学法;技能;素养

中国分类号:J617.13

一、声乐整体教学法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师总体把握教学资源

在一般的声乐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如呼吸、吐字、共鸣等,这种具体方法的研究和对声乐的塑造虽然是声乐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还需要的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观念来对教学进行整体的把握,我们对于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所要培养的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要传授的知识,以及所要借助的各种教学资源,都有一个宏观的控制。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地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能力点,调动每一种教学资源。为声乐教学目标的全面、深刻理解,为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教学过程的流畅连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

声乐的整体教学方法,针对的不仅是音乐的发声技巧,还包括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教学法,可以提高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的表现能力等,同时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这也使得歌唱者以自己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通过与作品所提供的情绪交融,才能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

(三)有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很多人形容一个人的唱歌都用“用心来唱”来形容,一个对音乐没有心理感受的人,是无法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内在美,又如何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所以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歌唱的技巧训练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对音色、音质、音准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进行训练,同时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端地受到外界文化、环境的熏陶,在艺术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声乐整体教学方法的运用

声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其内容,现代的声乐艺术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语言、旋律、声腔、器乐、动作等与之相联系的概念,当然与之相应的声乐教学应该是一个对学生声乐技巧、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的过程。

(一)演唱技能的培养

声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有歌唱基础知識讲授,呼吸、发声等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曲演唱方法及技巧练习。但是其最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和提高声乐的演唱技能技巧。因此,对歌曲情感、意境、艺术风格的认识与把握是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的内容。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嗓音也有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整体训练尤为重要,它不仅包括歌唱呼吸的整体训练、歌唱语言处理,歌唱心理的训练等,更重要的还是歌唱的训练。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的练习中,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心理素质的锤炼

歌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艺术,是以声音为工具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华的展开形式,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声乐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是歌曲的艺术生命,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因此,如何激活歌唱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自然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一个歌唱者既使声音再漂亮,高音解决的再好,可是连歌词都不认识,根本不了解词作者写的是什么意思,怎么能唱好作品呢?顶多算是个发声机器;一首再好的歌,它的词曲终究只是写在纸上无生命力的东西,要靠歌唱者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将它唱活。一个好歌手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歌曲细致的分析,在体会歌曲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自理用深切的感情,充沛的激情的咬字、吐字、共鸣、用气,精巧装饰等声音技巧,将歌曲内容深刻地有特色地表达出来。当我们教授声乐课时,如果在歌唱前先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同时也是体会和酝酿感情过程,根据歌词的内容和词作者的情绪,使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握歌唱内容所要求的总体形象,在脑海里形成“内心形象”,从内心视觉、听觉上感受音高、节奏、发音及内容表达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积极地投入歌唱——即“以情带声”的歌唱。它就好像讲故事时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三)文化素养的提升

文化素养的培养包括高尚的品格、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我们声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努力追求真善美,鼓励学生做一个积极开朗、爱憎分明、善解人意、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使自己的人格变得崇高。人品既高,艺术观、审美观就有了品位,那么技艺就不得不高,歌声才能打动人心灵,震撼人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了解歌曲作者背景与艺术历程,了解歌曲的艺术风格,包括个人艺术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和流派风格等入手,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多了解它文化和艺术的相关知识,如历史、文学、哲学、美术、舞蹈等。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只有努力吸取人类文化的宝贵营养,才能达到触类旁通,获得灵感。

总之,通过整体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 篇4

一、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简介

所谓“整体”声乐教学方法, 就是把生理、心理与音乐形象三者统一起来的教学方法。歌唱是整体的活动, 正确的歌唱是由呼吸、声门、共鸣、语言与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对音乐形象准确地表达等诸多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它们互相牵制, 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达到整体的协调, 即把各部分充分调动起来, 达到最佳状态, 使演唱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 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歌唱中, 有紧张现象或某一部分出现了问题, 我们则认为这是一种整体失衡的表现。在教学中, 要解决这一问题,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应本着调整各部的原则去解决问题。

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 就是要求学生在歌唱中做到“局部服从于整体, 整体服从于内心, 内心服从于音乐。”整体性歌唱教学的方法就是把生理、心理与音乐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有效地平衡、协调学生各部分歌唱的技能。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可以使学生尽快建立起协调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少走弯路, 不断进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局部紧张僵硬的心态, 达到松、通、声、情的演唱状态, 提高他们完整演唱的能力;可以拓宽学生以后在声乐学习上的发展道路, 使之成为歌唱能力强、发展全面的优秀人才。

二、整体性教学方法在声乐训练中的渗透

1、整体性在声音训练方面的渗透

大家都知道, 歌唱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吐字、共鸣、发声、呼吸。我们始终围绕这四个要素, 来进行声音训练。这个四个要素, 不但是独立的, 又彼此相连的, 相得益彰, 属声音发展的前提条件, 只要有一部分不完善, 其它部分就会受到影响, 从而对整个的歌唱发声状态, 造成干扰。从整体上说, 歌唱的动力是呼吸, 呼吸没有, 自然就没有了歌唱;若没有气息冲击声带, 也就没有了声音。发声音域也有高低之分, 情感有厚薄之别, 音乐形象的不同, 也需要不同的力度与音量来表现, 所以, 为适应音乐要求的不同, 呼吸时而变化着不同的深度、力度以及强度。当发声有了之后, 歌唱中的共鸣, 作用也很重要, 它美化与扩大着声音, 决定着不同的音色。有了共鸣的效用, 我们能随心所欲地表带不同音乐的情感与形象。使得情绪异常饱满。而后, 歌唱以配合歌赋诗词的形式, 传情达意, 能做到如此的, 也仅有人声这种乐器。

生活中的语言, 与歌唱中的语言, 是有区别的, 唱歌要字正腔圆, 清晰吐字, 也要有好的共鸣。我们在歌唱中, 要把声音位置、腔体与吐字, 紧密配合起来, 才能做到这个标准的需求。假设存在不到位的吐字技巧, 安放不高的吐字位置, 配合不当的共鸣, 如此歌唱的效果, 将粗鄙不堪, 难以得到听众的喜爱。总之, 整体性要求, 贯穿声音训练与歌唱的始终, 一旦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注重这四个要素的整体性配合, 将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毛病, 就算有了歌唱效果, 这种艺术生命, 也存不了多长时间的。当然, 要想做到大的整体配合的话, 我们要能收发自如, 并熟练掌控这四个要素。我们所说的小整体性, 就是这些要素自身的机能训练。

2、整体性在发声训练中的渗透

歌唱作为整体协作的一种运动过程, 由一个又一个的小整体协作统一, 从而促使大整体的统一协调, 使我们在发声歌唱中, 能获得美妙的歌声, 并达到最好状态。所以, 整体性的配合, 在平时的练习中显得很是重要, 能避免出现很多不必要毛病, 协调统一各方面的技巧, 使之发展平衡, 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也能增进了学生的信心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致。

在教学中, 需从整体性去考虑如何解决学生犯的毛病, 祛除局部毛病, 同样能获得进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常犯的问题, 通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不正确的呼吸, 不积极的吸气肌肉群, 所以导致吸气浅。若在歌唱中, 当呼气肌肉群的力量过大的话, 不能保持吸气肌肉群的平衡, 再歌唱时, 就会造成气息不够;其二, 吐字发声, 其位置不高;其三, 打开的共鸣腔, 不能连续保持, 出现声音不协调, 不够流畅。若是不稳定的气息, 时有时无的支持力, 造成高音也是断断续续, 不连贯。凡此种种, 主要是没把握好歌唱的四个要素。具体的解决措施有:率先做对呼吸的动作, 在进行发声练习, 尤其要学生注重, 在其起音时高, 安放的位置以及腔体的打开要合适。同时, 保持吸气肌肉群持续工作, 与呼气肌肉群形成对抗。然后, 以难度不大的艺术歌曲, 时常联系, 掌握和巩固这些技巧。当然, 学生在练习中, 可能注意到了呼吸, 却忘了把腔体打开, 两者不能兼顾, 也不大乐意只唱简单的歌曲。实际上, 只要进行一定时间的练习, 学生多方面的整体性配合, 一般都有较好的起色, 等到不惧怕高音时, 再唱以前的曲目, 就会觉得, 有了很大的改观。对于造成自己毛病的问题, 也善于分析与发现, 并能及时改正, 对声乐课, 也满怀自信。到学期结时, 歌唱技巧相应地提高了一大截。当然, 在声乐课中, 发声毛病在学生中还存有, 声抖、翘舌头、下巴硬、喉音重等问题。过于追求共鸣, 或者是力度的原因, 造成喉音重;吐字与气息配合不当, 造成下巴硬;追求宽厚声音的不正确方式, 导致翘舌头;而声音抖分为小碎抖与大抖, 均是由于气息的原因, 或是气息支持不够, 又或是气息过于强调, 用力太大, 造成胸部紧张, 自然出现气息僵硬, 导致声音抖。总之, 诸多问题, 都是因为部分与整体的协调不当而引起的, 先调整好部分, 再进行整体性上的配合, 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声乐教学中, 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进行正规有效的教学, 能使声乐教学和学习声乐的学生在声乐训练的实践中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这些声乐文献的学习、研究, 结合自己声乐学习实践的体会, 我认为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 应注意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 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他教学方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湘主编, 李晋玮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

[2]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 上海音乐出版社。

[3]薛良:《歌唱的方法》, 中国文联出版社。

[4]徐朗主编:《声乐教学曲库, 外国艺术歌曲第三卷<外国艺术歌曲选>》, 人民音乐出版社。

[5]胡艳妍:《反思性声乐教学方法初探》,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9月。

[6]张俊:《相似诱导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成人教育》, 2007年4月。

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 篇5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 声乐教学 价值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界定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通常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这一概念的界定为:一是以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中国汉族的声乐艺术为主体,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声乐艺术为补充;二是以近现代汉族民间原生态歌唱法形态及审美内涵为主要参照对象,并以近现代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原生态民歌唱法形态及审美为辅助和对比性参照对象。民族声乐艺术包含有三种风格的唱法,首先是民间歌曲演唱风格,其次是曲艺、戏曲演唱风格,第三种是民族新唱法。

二、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本质上就存在着受重视的理由,我们把民族声乐艺术运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则有一种工具性价值。民族声乐艺术通过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的作曲技巧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发掘民族声乐艺术作为音樂载体的价值来为其教学中的价值进行更好的诠释。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

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生命的本真在于真、善、美。民族声乐艺术是音乐多元“美”的其中重要的一种体现,作为一种音乐与文学结合的艺术体裁,民族声乐艺术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把音乐美和文学美有机结合起来,传达给人们的是更容易感知的美。众所周知不重视本民族历史的民族很难产生其持续的生命力,而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从来是与本民族文化中的文学历史发展深度有直接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族声乐艺术是延续本民族生命的重要载体,这种价值毋庸置疑需要得到认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自身文化内在超越的过程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学历史发展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在世界文学世上都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民族声乐艺术本身包含的就不仅仅是作为音乐自身的内在价值,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学的精髓,这就远远超越了音乐自身的价值。民族声乐艺术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包含了各个时代重要的优秀作品,其歌曲的歌词内容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性。民族声乐艺术不仅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真诚感悟和丰富的情感,传递出真善美的东西,而且还深刻地展示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情怀,这对个人的情感,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首先,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发展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更重要的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中国化”直接表现在歌词中,它大量引用传统的诗、词、曲,这些元素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声乐教学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同时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声乐艺术就是为民族文化的再创作提供人力和知识的储备,更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着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民族精神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代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本质内蕴。民族声乐艺术通过对民族歌曲的传唱,展现出民族精神,同时表达出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作为高校的学生应该担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声乐艺术的教学实践,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民族歌曲,帮助发掘民族歌曲深层蕴含的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成为高校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群体特征,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

第三,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实践的意义是为了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推进,本质上是以民族声乐艺术来提高学生的美感意识和感性认知水平,这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实践使受教育者逐步确立审美观,从而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动力,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四,民族声乐艺术可以提高学生演唱的能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的美不仅包含自身的韵律美和内涵美,同时还包含歌唱者的形象美、技巧美和语言美。声乐歌唱中的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的,民族声乐艺术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因此高校声乐教学纳入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演唱能力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音乐宝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艺术性极高。在高校声乐教学与实践中,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进行传承与弘扬,对提高高校学生的音乐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晓婷.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因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高校声乐教学刍议 篇6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声乐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十七十八世纪的古典艺术歌曲、浪漫时期的歌剧以及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且主要选择独唱作品。例如:乔尔达尼的《Caro mio ben》、亨德尔的《Ombra mai fu》,以及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选段和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这些作品确为声乐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以及中国声乐史的近现代时期,但就声乐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古典、浪漫,以及中国近现代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声乐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于声乐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就已经学习了很短时间或者是从未学过声乐,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声乐教学工作只能从基础起步,而且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声乐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普通高校声乐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二、声乐教学内容的拓展

1. 音乐历史时期的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古典声乐时、浪漫时期以及中国近现代时期的优秀声乐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二十一世纪各种风格、民族特点(包括国外)的声乐作品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之中均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现代作曲家的声乐作品,亦可包括诸如各少数民族的淳朴民歌、国内外音乐剧选段的流行声乐作品。二十一世纪的声乐艺术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一世纪声乐作品学习的声乐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 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

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入学时就应开始“声乐教学法”课程。“声乐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就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而言,“声乐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那些没有声乐基础的学生来说,“声乐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声乐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声乐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声乐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声乐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声乐教学法”也会在部分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声乐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3. 增加合作性曲目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声乐是一件特殊的乐器,它因人的性别、生理的不同,而能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合作演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不足,我们应当在声乐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男声(女声)小合唱、男女二重唱、声乐与其它乐器的配合作品,等等。

4. 增加“声乐艺术史与声乐作品赏析”课程

声乐学习不仅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声乐学生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声乐艺术史及声乐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声乐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歌唱家的演唱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突破声乐课程学时以及自身演唱水平所带来的限制,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声乐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这应该是开设普通高校声乐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

这几个方面的声乐教学内容的拓展同时不仅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中学声乐歌唱能力的整体培养 篇7

声乐教学的整体方法,指的是针对音乐的发声技巧和歌唱的整体结构、情感表现和艺术形象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的教学观念,对声乐教学进行整体的把握。并从演唱技能、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具备声乐歌唱能力。与之相应的中学声乐教学,则是对中学生声乐技巧、心理素质和艺术修养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过程。因而,中学生歌唱能力整体培养的意义在于,它既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动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塑造中学生对歌曲艺术的整体把握,居高临下地把握教学中的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又能将包括发声技巧、歌曲整体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象在内所有重要的歌唱元素,通过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方式以综合输出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并帮助内化成自己的歌曲艺术体会,使中学生以自己的艺术审美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通过自己与作品作者情绪的交融,表达歌曲声乐的艺术之美;还能对学生歌唱技能艺术修养做出整体的培养,提升他们对歌曲的音色、音质、音准、音乐思维,熏陶他们的对声乐艺术的审美感知力和艺术修养,进而帮助他们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声乐歌唱能力培养的整体教学方法

培养中学生的声乐歌唱能力,可以让学生们在歌唱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力和情感表现力。而且可以锻炼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情商。

(一)对演唱技能的培养是整体教学的核心内容

培养中学生声乐艺术,主要就是要对他们的歌唱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逐步掌握和提高声乐歌唱能力是整体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学生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比如呼吸、共鸣等。这种声乐基础的技能和知识,虽然有些枯燥和乏味,但如果不能掌握好,就会严重影响以后歌唱能力的提高。如在对歌唱发生技巧和歌唱语言的把握和学习中,就要强调用理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将呼吸、发声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传授。并通过对不同的歌曲演唱方法和技巧对声乐作品进行教学和演唱,让中学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方法和技巧,进而逐步把握和准确表现歌曲的情感、意境和艺术风格。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

歌唱是以声音为工具的人类精神唤醒和情感艺术表达。培养和引导中学生在歌唱学习中把握歌曲的情感心理,与歌曲创作者产生情感的共振,并通过演唱技巧将其准确表达出来,成为声乐是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声乐歌曲的整体教学中,教师要教会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歌曲进行细致的分析评价,体会歌曲的内容和酝酿感情,并通过对词曲作者情绪的把握,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掌握歌曲内容索要展示的意境和总体形象,在脑海里形成相应的“知觉画面”和“内心形象”,感受音高、节奏、发音及其情感表达的理想效果,“以情带声”,激发学生投入到声乐歌唱中,深切地感受音乐,表达感情。

(三)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是整体教学的主要支撑

“品高则艺精”。歌唱者的人品好,艺术观、审美观就有了品味,演唱的技艺也会因此而有所长进。在中学生声乐歌唱能力的整体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培养,既包括对学生高尚的品格和广博的知识的培养,还包括培养对学生对生命、生活和情感的丰富体验。教师要教育学生追求世间的真、善、美,鼓励学生做一个积极开朗、善解人理、爱憎分明的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歌唱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了解歌曲的作者的背景入手,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词风曲风、歌词含义、流派风格等文化艺术背景和相关知识,启发中学生对歌曲学习的求知欲。进而,注意歌曲的艺术处理,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达到触类旁通,获得艺术灵感、提高演唱技术水平的目的。

三、结语

完美的歌唱,让歌唱者身心愉悦,使欣赏者有美的享受和共鸣。中学声乐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演唱技能、心里素质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而且更应注意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因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因而,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在集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灵活帮助学生处理在歌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中国高校声乐教学探讨 篇8

过去, 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 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长期以来, 不管学生还是教师, 在声乐活动中, 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 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洪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 嗓门不大, 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 去“造声音”, 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 既要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 更要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 不可用“一般”的、教条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 是不一样的, 且每个人是各有特点的。因此,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能根据个性化, 去挖掘和维护每个学生的声音, 使之流畅, 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把握作品风格, 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 但不可单纯模仿, 单纯模仿不是艺术。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 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 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 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 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智慧, 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把握自如、分析准确, 然后让学生通过训练得以提高, 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 并了解个人的特点, 才能建立起符合实际具有个性的发声体系。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 离不开民族声乐的教学, 民族声乐曲目的教学与研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音韵, 从而激发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民族声乐。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 除了“唱法”这一技能层面的教学上要提倡“多元”的教学观念外, 尤为重要的是在高校声乐教学之“作品艺术处理”这一教学环节上。要重视挖掘民族声乐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 对学生进行深层传统音乐文化审美内涵的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有全面的认识。对比西洋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如下审美特征:

(1) 强调情感的表达。是传统声乐的基本审美特征。从先秦以来典籍记载和近现代歌唱实践看, 民族声乐以情感为歌唱基本表现内涵的观点具有一贯性和主导性。而且与情感表现更加直露、强烈和个体化的欧洲声乐艺术不同。民族声乐艺术更多的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表达、着意于虚幻情感的表现等等。

(2) 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民族声乐作品的音乐旋律走向总是与歌词声调走向大致吻合的, 不如此就不足以听清歌词。因此民族声乐艺术中“字正”是第一位的, “腔圆”就是在“字正”为前提下, 曲调要顺畅而完整情绪准确而圆满。符合人物性格。在民族声乐发展历史上, “字正腔圆”。声音的美从属于歌词的清晰表达, 一直都是民族声乐艺术所特有的审美原则。

(3) 个性化的音色。民族声乐以汉语语音为基础的“明亮、清脆、集中”的音色特征。并且, 民族声乐不同于西洋声乐强调纵向的融合、追求发声要达到一个有标准量的共振峰, 强调音色的融合和统一等等。而是植根于传统音乐的“线性音乐思维”, 强调音色的个性特色和丰富多彩。

(4) “润腔”的创造性。歌唱的“润腔”。就是所谓“筐格在曲。色泽在唱”。即是指一些围绕在旋律基本音周围的、时值和音高变化随意性较强的“小音符”。在歌唱时, 能构成“同中有异”的变化。各种“润腔”手法的创造性运用, 能够深入刻划声乐作品中音乐形象和意境。

除此以外, 声乐教学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 教师不仅是“传授解惑”, 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 在教学的过程中, 传递的不仅是知识, 技能, 权威;更应该是关怀, 思想, 灵魂。

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 对此问题的探讨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在宏观上的理论思考, 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的微观研究也不少。尤其是在音乐技术理论、音乐欣赏、器乐等学科教学领域对“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做了些微观研究, 声乐学界在教学中提倡民族化的教学也不少, 但是对“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之融入”这一课题的理论思考, 我认为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需要各位同仁一起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家祥:《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问题》, 《中国音乐》, 1983年第1期。

[2]金铁林:《谈民族声乐教学》, 《中国音乐》, 1986年第1期。

[3]纪泽:《民族声乐教学教材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音乐》, 1986年第3期。

[4]贵州期刊.www.xwf8.cn2009.

[5]《民族声乐教育家阳亚洛》, 《民族音乐》, 2007年第2期。

[6]马爱群:《民族声乐教学体会》, 《中国音乐》, 1992年第2期。

[7]黄文宇:《民族声乐教学探究》, 《音乐探索》, 1993年第1期。

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 篇9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的训练

在刚进入高校的初期, 大部分学生都存在急于求成的问题, 想尽快的学会唱歌, 然而唱歌也是需要技巧和刻苦练习的, 熟练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方式是学习唱歌的关键。气息对于唱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支持, 因此, 有意识、有目并且有技巧的对歌唱时候的呼吸状态进行掌握, 是做好歌唱发声的基本条件。同时, 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保持自然、轻松的心态, 只有在这样的心理氛围中, 学生的歌唱发音才能准确, 才能演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进行歌唱练习时, 首先需要从中声区进行, 既要注重对音域的拓展、音量的训练, 还需要对声音的自然性、平衡性进行把握。

在声乐教学初级阶段, 学生在歌唱学习时, 对各种气息和声音的控制不够熟练,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声乐作品选择时, 注意选择一些难度偏低一点的歌曲, 《春天的故事》、《教我如何不想她》、《说句心里话》、《乡愁》这些曲目都比较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

(一)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 王佑贵作曲的经典歌曲。

王佑贵用音乐将不规则的词变成完整的乐段, 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增强平和朴素、亲切感人的风格。谱曲时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 抹掉单独南方或北方的音乐风格。虽然只是一首歌曲, 却有着史诗般的气势;它讲述的是大题材、大人物, 同时它又如百姓家常话, 真切细腻, 令人如沐春风, 倍感亲切。这首歌曲就要求学生深入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春天的故事讲述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深圳特区, 从诞生、成长、壮大, 到成为国际型大都市的整个过程。讲述了邓小平老先生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首歌能够让学生在进行歌曲演唱时, 能够更好的对歌曲情感进行掌控, 更好的控制演唱声音, 学生的歌唱技巧显著提高了。

(二) 《说句心里话》是一首描写军人在部队思念妈妈的赞歌。

部队的生活单调乏味, 训练异常艰苦, 军人也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特别是在万籁俱寂的夜晚, 军人才想起自己的妈妈, 自己的家。作者有感于此, 对军人的一直由衷敬佩, 写下了这首赞歌。要想更好的诠释这首歌曲, 需要具备扎实的气息, 还能够很好的把握声音的强弱, 在歌唱过程中完成自己情感的抒发。通过这样的歌曲训练, 一些学生的声乐基础较好, 能够更好的对自己的声音进行控制。

二、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对歌唱修养进行训练

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要有针对性, 特别是对那些声乐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需要注意对他们的歌唱修养进行训练, 这样, 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得到了提高。因此, 在对学生的音乐修养进行训练时, 可以安排需要进行感情处理以及技巧处理的曲目。例如《黄河颂》以及《红梅赞》等, 这些经典曲目都有一定的情感要求。

(一)

《红梅赞》由由阎肃作词, 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该曲目时代感鲜明, 有浓厚的革命烙印, 是十分经典的的红色歌曲。该曲目强烈的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党人奋力抗争和追求光明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一经典曲目拥有广泛的听众, 是永恒的经典, 在当代新时期的音乐背景下同样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这些都得益于《红梅赞》的感情基调, 歌曲的曲调朴实, 婉转而又不失高亢, 因而该曲目一直保持着持有的生命力。

在进行《红梅赞》表演前, 需要对歌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 包括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以及感情基调等, 这样才能在演唱的过程中表达出作品应有的情感。演唱过程中, 随着前奏音乐的缓缓响起, 做好吸气准备, 气沉丹田。演唱“红岩上红梅开……”时, 自然的打开喉咙, 将气息下方, 通过整个身体的共鸣来实现最美生效的表达。同时, 对于演唱的音色, 不用刻意追求模仿原唱, 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 集中声音, 把自己的嗓音特点发挥出来。如果采用是美声唱法, 就要放的开, 沉稳大气, 如果采用民族唱法, 就必须保证声音的亮度, 突出声音的亮点。同时, 歌唱过程中的咬字和吐字也十分重要, 演唱过程中, 通过字正腔圆的演唱, 增加整个歌唱的表现力。例如, 演唱“红梅花儿开……”时, 要注意歌曲后半部分的情绪变化, 歌唱时咬字吐字要做到字腹延伸不变形, 保持母音口型不变, 演唱“唤醒百花齐开放……”时, 需要进行深吸气, 利用声乐唱法让咽腔等器官在气流震动下产生共鸣。当唱到最后一句“高歌欢庆新春来”时, 注意对高音的把握, 最后三个字“新春来”的演唱要注意拉长声线, 唱的慢一些, 让歌曲具备很好的结束效果。

(二) 《黄河颂》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光未然, 该作品的创作是为了配合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先生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

该作品采用象征手法, 在表面上是对黄河进行歌颂, 其实更深层的含义是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 对中华儿女进行激励, 像黄河一样“伟大”和“坚强”, 用坚强的决心来保卫祖国。《黄河颂》气势磅礴、旋律激昂、音乐雄壮, 给人强烈的震撼力, 该歌曲音域跨度大, 情绪变化多样, 因此在演绎的过程中需要对每段的情绪进行细致的把握。

结语

声乐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平时要常听各种优秀的演唱作品, 多学习优秀歌唱家的演唱技巧, 在歌曲的表现力和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学习,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的进行吸收, 不断的提升自己歌唱的艺术表现力, 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徐丽琴, 徐慧.论述经典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33期.

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 篇10

关键词:高校;声乐课程;教学

随着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习音乐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扩招的同时也使得高校音乐系所吸纳的学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人才特点,这就越发需要高校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去开展音乐教学,特别是表现形式最为普遍普及的声乐教学。

一、以学生为根本

“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于学生”等新课程改革中多次提到的精神都在提醒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时刻注意以学生为根本,因此,它理所应当成为高校声乐课程的基础教学策略。这里的“以学生为根本”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群体特征。从思维角度来讲,一般认为,大学生是一群追求独立自主且有强烈个人主见的群体,这决定了教师与之沟通时应当尽量避免“以上压下”的状态。特别是音乐系的学生,他们通常都拥有活跃的、不落俗的思维意识且自我评价较高,与此同时,从声乐课程的角度上看,声乐作为艺术种类的其中一种,不论是创造或是表演,都离不开对艺术的追求与激情。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当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无拘无束的,可自由发挥的氛围与空间,由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声乐潜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擅于因材施教。声乐的核心在于表演者的声音,而每一个人的声带、音调、音色都不尽相同,教师在开展大课堂声乐教学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每个学生的声音特性,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在音色、音域、音质上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并不断强化。总的来讲,教师将以学生为根本作为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旨在能够设计与组织更符合学生特征与实际情况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情感为导向

声乐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一种,它拥有着所有艺术课程都会有的共性——情感表达。不论是被演唱的曲目本身,还是曲目想要表达的东西,又或者是演唱者借助曲目演唱所表达的东西,都离不开“情感”,即个人感情思维与情绪表达这一核心,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时,应当以情感导向为策略。这里的“以情感为导向”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曲目,分析曲目,包括曲目的音色、音调、难度系数等技术层面的信息时,除了运用理论知识去客观分析外,还应当从情感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悟并理解曲目本身所寄托的作曲/词者的情感。唯有学生能够从技术层面的认知上升到情感层面的认知,才能够在后续的演唱中更好地把握曲目特征。另一方,当学生在演唱曲目时,也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角色代入,即是从作曲/词者的角度去演唱曲目,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演绎曲目,并将曲目所要承载的情感价值表现出来。总的来讲,教师将以情感为导向作为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旨在避免学生出现机械式的僵化演唱行为,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单纯为了显示或表现演唱技巧而忽视了声乐的初衷。

三、用知识去教辅

声乐艺术通俗来讲也可以称之为歌唱艺术,但它与平常随意的哼歌或者在KTV里歌唱有很大的不同,它重视技术性与艺术性,前者可以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练来不断提高,后者则是与个人的艺术修改有关,而这可以通过知识来协助提升,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时,应当用知识去教辅。首先,文化知识的提升。一般认为,与其他专业相比,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文化基础程度上会稍显薄弱,这固然与声乐考试本身的特点(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有关,也与声乐系的学生有关(诚如本文开篇所提,学生思维活跃,更愿意操练而不愿意埋头读书)。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这一不足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教学,特别是要加强对曲目背景的知识学习,比如大二的外国艺术歌曲,学生也需要掌握外国艺术歌曲的相关文化知识。其次,艺术知识的提升。这里更多指的是抽象的艺术修养的提升,要提高个人的声乐能力,除了本人科学合理地进行练习外,还可以适当地多去聆听其他歌唱家的表演,取其精华来为己所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在家听听CD或去音乐听观看现场演出,以多种方式去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以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总的来讲,教师将用知识去教辅作为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提升个人的演唱能力。

四、用自律去督促

與中学教育有所不同,高校教育相对更加自由与多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这里指的是课上课下的相处与沟通)也没有那么频繁,这在给高校学生提供更大个人空间的同时也对学生是自律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时,应当用自律去督促。首先,应当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习惯的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歌唱能力,比如有的学生一拿到曲目就立刻开口演唱,而没有先对曲目的乐谱进行分析,包括歌曲的旋律、曲目的意蕴与内涵,各个不同声部等,这些不良的歌唱习惯都会影响学生对曲目的判断并最终影响到演唱效果。其次,应当督促学生在课堂之外合理定期地进行发声练习,包括最基本的气息练习,声部练习等,在没有作业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进行自我训练。再次,应当督促学生进行自我能力的审视。即学生在每次练习时都应当做到自我检查与总结,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总的来讲,教师将用自律去督促作为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有助于避免学生出现懒散的不良学习状态。

五、结语

声乐指的是用人声进行演唱的音乐形式,它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艺术表现形式,然则真正的声乐演唱并不是单纯的发音演唱,而是需要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并融入个人情感,在表演中交汇并行地表达词曲本身及个人理解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在高校的声乐课程中,学生不仅要会“唱”,还要能够以自如和谐地状态去驾驭作品本身。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以学生为根本、以情感为导向、用知识去教辅、用自律去督促,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乐知识与演唱技能,有效提高音乐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丹.民族声乐教学探究[J].音乐时空,2015(01).

[2]刘鑫.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J].黄河之声,2015(01).

上一篇:财务管理心得下一篇:颈椎牵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