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声乐教学中范文

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摘 要] 辩证思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它贯彻于各个训练部分和整体训练过程,有益于教师客观、科学和创新地进行教学,能科学解决问题并减少学生歌唱毛病的产生,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正确并有创造性地学习。

[关键词]辩证思维;互相联系;对立统一;整体平衡

引言

本文中所说的辩证思维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教学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声乐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将指引着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向进行教学,同时,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微观的训练和宏观的把握,各个阶段的重点微观训练包括:气息、喉位、共鸣腔体等。微观的单个教学中同样包含着辩证的原理和辩证的调控。在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包括歌唱肌能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同时也包括歌唱与表演的相互联系与综合把握。

一、教学中微观训练的辩证思维

微观来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辩证调控。知识点内部相互联系、对立统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地进行调节,使其既互相联系,又达到平衡统一。

(一)气息的辩证

歌唱中的气息具有辩证原理,教师可根据辩证法,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进行辩证调控,以便帮助学生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得到气息的支撑和演绎作品的手法。

1.辩证原理

歌唱中需要有气息的支撑和控制,其支撑体现在保持吸的状态的同时做送气的动作,两者形成对抗,互相联系、对立统一,并达到平衡共存的状态。

2.辩证调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老师科学地对学生的歌唱状态进行辨证调控。因为吸的动作保持太多,会僵硬,导致气息无法流动;而当吸的动作保持太少,则无法形成对抗,气息做不到支撑;只有两者调控到恰到好处的对抗统一,才能得到气息的支撑。在有支撑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要求,分配气流的密度与速度,以及送气的动态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仔细从学生的声音和肌能动作上准确判断,并以作品为依据,给学生讲明原理,并指导其进行调控,达到适度的动作,使吸和呼两个动作对立统一,把握好度,取得平衡,使之不断达到适度、美好的歌唱呼吸状态,准确、自如地表达。

(二)喉咙位置的辩证

喉咙的位置是否恰当,是否稳定,是否自然,对歌唱本身的音质、音色和作品的表达是否到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辩证原理

喉位在歌唱过程中需稳定下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并保持自然,方能唱出亲切、动人的声音。

2.辩证调控

如果喉位太高,歌唱时就容易变成喊嗓的伤嗓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辨证的启发学生反向思维,帮助其把喉位往下放到合适的位置,鼓励并强化其对喉位的正确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不断取得进步,直到其熟练掌握喉位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方法,达到歌唱的平衡感;如果喉位放置状态太窄,歌唱时就容易出现挤嗓的状态,这时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辨证地启发学生往合适的方向调整,并把握好大小的分寸,往宽处唱,不断给予启发、比喻和示范,让学生认识自身问题的基础上,明白辩证原理所带来的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追求正确的喉位歌唱状态,经过练习,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喉位放低时给的力度太大或太僵硬,歌唱时就容易出现压喉的笨重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解放动作,注重舒展、放松,同时注重落点的方向,运用辩证思维,不断给予调整和缓解,直到其找到适合的力度和流畅的歌唱状态为止;如果喉位不稳定,在歌唱时就容易出现抖动、摇晃或“绵羊音”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的根源,观察学生,为其找到一个对其容易达到的方向或效果较好的方式进行调整,改变其错误观念并慢慢缓解其不良习惯,因材施教。

(三)单个共鸣训练的辩证

在歌唱中,每个共鸣腔都既要打开,又要自然,这里说的自然是唱出来的声音和发声状态自然,不会含糊不清、不做作。而另一方面,对于刚开始接受共鸣训练的学生,可能会感受到状态的夸张或不自然、不习惯,所以需要教师给予解释:歌唱的训练是经过学生感受的不自然到自然的曲折过程,并帮助其调节到相对适当的状态。

1.辨证原理

歌唱的共鸣腔体包括: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在基础训练中,每个共鸣腔体都需要训练其打开并保持,使其慢慢形成习惯。共鸣的大小除了与歌者本身条件有关系外,与其腔体扩张动作的大小更是有必然关系。

在训练中,各腔体打开的竖或横程度需根据歌唱的风格类别方向而定,共鸣腔体在歌唱中以做到自然和统一的共鸣为标准,并根据作品要求做到恰当的程度。

2.辩证调控

在教学中,调控较多的是鼻腔共鸣,因为鼻腔如果打得太开却没方向、没正确的支点,很容易造成声音苍白无力、发散,需要教师根据标准,适度的辩证调控;如果鼻腔往中间集中的动作做得太过,极易造成鼻音,需要教师根据声音形状直接辨别其歌唱状态,同时辩证地训练学生往反向的正确方向打开,适度调节,并给予巩固,以达到自然、统一的共鸣效果。

二、教学中宏观把控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中,遇到的每个学生的歌唱状态都有所不同,教师需以辩证思维为主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制定一个可预知的歌唱蓝图,在蓝图中以辩证法进行歌唱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歌唱中做到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对立统一,最后达到完美的平衡。

(一)歌唱状态的辩证

歌唱过程中,各肌能共同工作,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必须和谐相处,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1.辩证原理

好的整体歌唱状态,是各歌唱肌能间相互配合,对立与统一,整体平衡,共同发展,实现歌唱的蓝图。

2.辩证的调控

当学生的综合状态失衡的时候,或者根据情况能预见其即将有失衡可能性的时候,教师需及时提醒并?o予辩证的调控方向,让学生实践调控,以达平衡。

例如,学生因气息支撑能力不足,导致唱高音时喉头与声带同时上抬,造成声音尖,并出现“绵羊音”,教师需加强其气息,并在此基础上,辩证调整喉位状态,给予反方向调控,将收效甚好。

例如,喉位的安放影响着口腔与胸腔的共鸣。当学生的口腔与胸腔已经做到正确的扩张,但共鸣依然不明显,原因可能是连接口腔与胸腔的通道中,喉位没有下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根据情况,辩证地调控其喉位问题,从而使共鸣能得到表现。

再如,在歌唱中,各共鸣腔体主要负责着各个音区,如果共鸣腔的运用量分配不恰当,将会导致高音上不去或低音下不来等情况,甚至出现音高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以宏观调控的辩证思维,敏锐地捕捉到原因,并进行辩证调控,以解决问题,使各共鸣腔分配得当,达到恰到好处的分工与整体平衡,并进一步使各共鸣腔得到统一。

(二)唱与演的辩证

歌唱与表演的综合把握具有辩证关系,它们各自独立又必须互相联系,共同发展。

1.辩证原理

好的演唱肯定是歌唱与表演成为一个完美结合的统一体。两者各有专攻,却紧密联系,目标一致,完美融合,共同演绎作品,共同塑造出高度统一的生动艺术形象。

2.辩证调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歌唱肌能综合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表演习惯的培养。

目前有许多学生多注重歌唱肌能的状态,顾不上表演。教师在上课中,需多帮助学生,使其习惯用情感和用表情、形体去表达;并开设表演课程,同时注重艺术实践,在课堂与艺术实践中去提高演唱的综合能力。根据学生情况,多表演而忽视演唱技巧的,则加强演唱技巧;缺乏表演习惯与能力的学生,则多培养其表演能力。

在演唱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演绎的尺度,根据情况,辨证地调控,使其唱和演同时恰到好处地为作品服务,共同塑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结语

辩证思维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使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实事求是,并保持思维的新鲜度,灵活、敏捷,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会使教学变得有趣而不死板,在辩证思维方法论中,不会使教学套路陈旧、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活力,使教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闪光点,获得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辩证思维也使教师在教学中保持科学的态度,不偏激、不偏见,而是客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辩证思维使得声乐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互相联系并运动、变化的整体,从本质上系统科学地认识教学活动,以互相联系、对立统

一、共同发展的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声乐教学活动富于潜力,给声乐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创新与希望。

参考文献:

〔1〕苗启明.辩证思维方式论[M]. 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百度百科:http://kb.kkyuyin.com/item/656b621dff724556bb3d588bddb07c6a.html?from=smsc&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

作者简介:章颖妍(1981--),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现为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

第二篇:声乐教学中打开喉咙的技巧

喉咙本是指舌下喉上这个区域,但在实际歌唱的训练中,打开喉咙的意义已延伸到扩张可调节的共鸣器官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使喉咽鼻整个咽腔部分形成一个适合于扩大美化声音需要的通道。打开喉咙既能扩大基音又能美化声音。打开喉咙是歌唱者用最小的力气和最节省的呼吸获得流畅自如优美声音的重要技巧。

喉是由软骨作支架的,上有会厌软骨,中有甲状软骨,下有环状软骨。甲状软骨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通常称甲状软骨为喉结。男性的喉结较为突出明显,人的声带就是生长在甲状软骨之中,也就是喉结内。从喉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到喉部大都是软骨组成。虽然我们打开喉咙时有向四周扩张的力量,但实际上这种向四周扩张的力量很小。所谓打开喉咙,更确切地说是使甲状软骨喉结向下移,鼻咽腔向上拎,拉长喉口鼻咽腔使之与声带配合,使喉口鼻咽腔形成发音管。其作用是把声带发出的基音加以扩大,配合稳劲的气流使声音明亮传远。

一、 关于打开喉咙的认识误区

由于喉咽部有许多复杂的软骨与肌肉组织,看不见又不易由人随意调节。因此许多歌者,甚至一些声乐教师在打开喉咙的认识上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

1、第一个误区:压喉。

声带在甲状软骨喉结内,打开喉咙最重要的外观标志是喉结下移。不少歌者和声乐教师为了打开喉咙错误地认为,只要喉结下移了,喉咙就打开了。于是,由于不了解打开喉咙的原理和方法,而靠舌根压喉以达到喉结下移的目的。结果喉咙逼紧,颈部紧张,喉咙没打开,声音暗小涩出不来。打开喉咙的重要标志不应是看喉结是否下移,而应该用听去感觉舌骨与甲状软骨是分开还是重叠,只要舌骨与甲骨分开即为打开喉咙,而这分开是靠强大的吸气的力量。强大的吸气力量使喉咙向下,要有向下的意识,而不能用其它机械的方法,更不应将甲状软骨机械的固定在一个低位置上。教师用听去判断,歌者本人用感觉去体会打开的声音,打开的感觉应该是舒展、舒畅、不挤卡的,而不仅仅用眼睛去判断。在甲状软骨与舌骨吸开的基础上,咽管拉长喉咙打开具有伸缩性,这种伸缩性也就是咽管的长度是由生理结构及音高音色决定的。一般来说,中音低音声部由于声带长而需要与之相配的咽管相应增长,于是喉位低。而高音声部由于声带短需要与之相配的咽管相应短,喉位相对于中音低音略高。德米特列耶夫曾强调指出: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歌唱中的喉头位置,没有一种喉头位置是可以不加分析地用之于所有的学生的,任何一种喉头位置一旦成为教条,必然会给很多学生带来危害。著名的女歌唱家库克琳娜是属于低喉位的,她说喉头在歌唱时的正常位置就是自然的放下,不要强力地压下或抬高,只要有支持地把气吸得深稳就可以,保持自然的放下,不施加任何力量略带上下轻微地抖动。

2、第二个误区:撑喉。

由于对打开一词的误解,或是由于不了解发声的原理,许多歌者和声乐教师一提打开就连声门也打开了,声门打开失去了声带靠拢振动发声的基础,声音漏气、空洞、摇晃,没有色彩、没有穿透力,有些教师不了解这是违背科学的错误发声。反而还误认为这是气息裹着声音,给学生建立错误的声音概念。这种声音位置低、耗能大对声带构成的负荷大其负面影响一时还不太明显。但它对声带潜在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久而久之会造成发声器官的病变,打开喉咙获得丰富优美圆润的声音是要以声门靠拢振动为前提的,没有声带靠拢振动发出的基音打开喉咙也就失去了意义。

3、第三个误区:声音落在喉腔内重喉音

打开喉咙是为了使喉外肌松驰,不干扰声带正常的振动,建立咽管声音通道,使之与声带配合扩大美化基音,使声音传远。许多歌者为了保持错误的打开,喉肌用力二腹肌僵硬喉内肌不能独立工作,致使声音在喉咙里响,这种声音笨重、做作,歌者自己听着大,近处听着声音炸,却不能传远,声音没有弹性,没有伸缩性,只能大不能小,声音线条不清晰明了,音色浑浊。

上述三个认识误区是目前歌唱界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歌唱者的进步。

二、 正确打开喉咙的技巧与方法

如何掌握打开喉咙的技术,本人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与教学中得出:一是要了解打开喉咙的生理肌能。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歌唱与教学不盲目;二是要有正确的打开声音的概念。有一副敏锐的判断辨别声音的耳朵;三是要有好的丰富的打开喉咙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笔者曾随林俊卿的弟子钟振发学习过声乐,深深地感觉到建立吸气状态的发声机制是打开喉咙的关键。此方法原理简单、手段巧妙、效果明显。即在吸气的姿势和状态下发声:

1、建立吸气状态的发声机制是打开喉咙的关键

(1)吸气发声使会厌竖起,自动自如建立声音通道。会厌位于舌根和喉头之间,它是喉头的大门,对声门起保护作用。当我们在吞咽时喉头上提,会厌向下,盖住喉头,使吞咽的食物或饮料经过会厌进入食道,而不致落入气管使发声器官受到危害乃至生命危险。而当我们歌唱时,会厌如仍像吞咽时盖住喉头,那么由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微弱的基音就得不到扩大与美化,就好像人捂着嘴巴在说话一样,声音小闷。因此,歌唱时我们要让会厌竖起来,让喉咙打开,使声带发出的基音经过得到扩大与美化。那么,会厌坚起来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吸气,吸气时会厌自然竖起,咽腔随之打开、内绷,形成声音的通道。 (2)吸气发声解决了喉咙打开与声带关闭的矛盾。喉咙打开与声带关闭是声乐技巧的难点,许多歌者吸气时可以放松、打开喉咙,而发声时却又紧张上提,吸气发声使喉外肌松驰,同时由于强大气流的经过,利用贝诺利氏原理使声带被动挡气,声带呈边缘振动。始终吸着唱,这样就毫不费力解决了喉咙打开声带关闭的矛盾。

2、吸气发声需要掌握的技巧

(1)收收小腹。腹部肌肉紧张内收,使腹肌与横隔肌形成对抗,产生强劲的歌唱需要的气息。

(2)站胸骨。站定胸即不挺也不塌,胸肌更不能僵持,两肋自然外扩,使横隔肌展平下移,以达到与小腹对抗的力。胸部站定、始终保持两肋外扩是保持气息对抗的关键。

(3)松与两肋外扩相配合喉咙向下向后松开。

(4)拎舌根。放松舌平面,与口盖的距离适当拉开,鼻咽腔向上拎,使声音从舌平面往后脑拎,靠吸气状态的力量顺势把声音拎上去,始终拎着唱。 吸气状态的发声机制既可以解决喉部挤卡、喉头上提的问题,同时也能减轻喉外肌对身体的挤压,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的训练方法。由于本人不才,以上所做的简要论述并不能完全彻底的说透它的理论内涵,完全再现钟老师吸气状态的发声机制的技术精髓。但为了求得声乐教学的进步与发展,谨提出个人不成熟的见解,敬请老师及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李京玉,1966,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副主任,研究方向——歌唱表演与声乐教学(湖南永州4250062);游月宝,湖南祁阳浯溪中心校(426100)。

第三篇:声乐教学中的表演训练

内容摘要 :歌唱表演艺术是多方面知识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引导学生寻求歌声之美,还要处理好声、情、表演技巧之间的矛盾,以及上课与上台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教学与声乐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关 键 词 :声乐教学 歌唱 表演 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引导学生寻求歌声之美,而且还应加强对学生们的歌唱与表演、形体的有机结合的教育,使学生们获得声、情、形并美的新境界。要想达到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平时严格要求与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表演艺术中有更大的作为,使他们逐渐地达到声情并茂“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然而那种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套先进的、科学的发声技巧或具有一副好嗓子,就什么都有了的想法,是不足取的。因而,表演艺术是声乐教学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歌唱是音响艺术,但不是歌唱者随心所欲制造出来的,是作曲家们善于运用音乐的多种素材(节奏、节拍、调式、和声、对位、速度、力度……)精心设计出来的,用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旋律。可以说,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善的歌唱艺术,在艺术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反过来讲,脱离了歌唱的艺术表演,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其自身的价值。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声乐的情感体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以情作为声的体现基础。如果我们掌握了各种声乐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性和生动的表达,只知唱,而不知或不善唱情,同样不可能完成艺术的创造任务。“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恶不分。悲喜无别,即便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悖,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故作为一位歌唱家或声乐教育家,仅精通发声是不够的,还必须是位相当出色的音乐家,并有运用声音来表达歌曲的能力。因此,声乐艺术如失去了情感的动作性和其表情力量,那么歌唱就失去了灵魂的光芒。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音需要训练、培养,而歌唱中的情感运用和表现也同样需要训练和培养。只有训练有素的演唱者,登台时才有可能自如地表达歌曲内容的内在美,使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达到声情并茂的高超艺术境界。而那种认为可以以声带情,或是只要有了一副珠圆玉润的好嗓子,依词曲就能唱出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歌唱的方法是不实际而片面的。歌唱演员的舞台动作和表演的协调,是声乐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歌唱者利用嗓音、控制和使用表演构成了统一的舞台形象,以取得声情并茂、拟形传神、慑服人心的艺术效果。所以用训练有素的歌喉,出色地表达歌曲的音乐词汇,调动自身表现自如的机体,有力地辅以表演动作,是声乐演员肩负的双重任务。就一般歌唱演员来说,表演训练与歌唱训练相比,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像重视歌唱那样来重视表演的训练。这就造成了舞台动作的表演规律的缺乏,对于如何创造一个深刻而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更缺乏自觉的追求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古今中外一切卓有成就的音乐表演艺术家,无一不具有高超与独特的表演技巧以及渊博的知识,因为艺术表演是来源于生活的,它是生活中人类各种感情的集中、提炼、美化、再现和升华。从事这项工作的歌唱者和教师需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比如:音乐基础理论、和声、曲式、复调、音乐史、艺术史、文学史、美学、政治、表演理论、语言学、音韵学等。总之,歌唱者应具备或超过常人所了解的知识范围和文学修养,才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音乐作品的时代风貌,使其在歌唱时掌握好以往各个时代的音乐作品,并反映其实质。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之所以能在声乐与歌剧表演艺术中取得举世无双的卓越成就,就是与她掌握了非凡的歌唱技巧、表演技巧以及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分不开的。由此可知,对歌曲内容理解得越深刻,越能获得丰富的内在思想感情,就越能增强歌唱的表现力。然而演唱这优美的歌声和内蕴的激情又必将有外在的形态动作美,使歌声伴随演唱者的丰富内涵及舞姿,更深刻、更突出、更鲜明地增强声乐的表现力。由此可见,声乐表演艺术是声乐语言、舞蹈动作相互关联、相互扶助的血肉关系。

所谓内在实质是人的内心、思想、心境、理想、道德、性格及对外界的各种矛盾现象的情感反应成理性上的分析、判断。所谓外在是指这种思想情感对内心活动的表达,即通过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其应有的艺术效果。内在是外在的源泉,内在是外在的依据,外在是歌唱者恳切的流露与表达。否则他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舞台上就会出现做作,没有真正的感染力,只能符合生活中的特殊需要,不符合艺术的表现需要。对于上述情况,只有教师平时严格要求,时时注意,才能不断地提高、丰富自己的审美境界。从内心理解、分析作品的思想情感,提高歌唱与表演艺术的能力,使艺术在时空感方面得到声情并茂的构思、布局和变化,并设计其蓝图,使台上的表演与台下的观、听众融为一体。

脸和眼是人之心境和窗户,这是众所周知的,每个学习音乐艺术的人都应恰到好处地掌握它。音乐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厌、恶等,都是用这两部分来表现的。表现得越淋漓尽致,出神入化,愈是让人赞叹。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耐心地去训练、去引导。然而学生在平时更要重视对社会的观察、分析、研究、体验,去丰富生活,这样才能使其表演的歌曲内容不干枯、造作、虚假而浮浅,把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创造得丰润充实,生动自然,深切。常有“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①“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动人要先动情,所以作为一个歌唱者首先要有饱满的歌唱热情,即“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绪。也就是说,一首歌曲的感情体验,是从歌曲的局部分析和理解中入手的,如果只注意一些发声技巧问题,注意力没有集中到歌曲中去,这就很难表达歌曲的感情了。

总之,歌唱中的表演艺术是多方面知识的集中,声乐教师要做到这些,必须勤勤恳恳地去训练、培养我们的学生,尽量使他们在校期间多学到些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此我们应恳切地说:“这是我们教师的一种责任、法则和规律,也同样是职业道德。”如不了解这一点,而只是在声乐教学中一味强调发声技巧、节拍、节奏、吐词、咬字等,就像只教其磨刀,而不管其砍柴一样顾此失彼,以致我们的教学走向无法完美、难尽人意的地步。因而,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地处理好声、情、表演技巧之间的矛盾,以及上课与上台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教学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第四篇: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引 言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或欢乐时,这便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反映的是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就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1873—1938)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从《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仿佛追求声音的外在质量是声乐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观众常常说:“唉!美声唱法,听不懂”,而我们自己则常常以“曲高和寡”来解释一番。其实,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方法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一、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一般说来,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丰富的情感会产生出多样化的语言色

- 1

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把歌曲的情感展现出来,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歌词进行必要的、生动的描绘和解释,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诵歌词,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演唱者还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我愈是参与音乐生活,就愈是确信:自由想象的思维能深入到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中„„”。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也曾经说过:“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又如《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这首歌曲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的写照,不仅使人看到一幅色彩鲜明的壮丽景色。在积极想象思维的推动下,能使演唱者在想象中“经历”娄山关的血战和仿佛看到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壮举,想象到红军跨山越关向前迈进的雄壮气势和豪迈气概。再如《牧歌》(蒙古族民歌)这首歌曲,根据歌词描绘的意境,可以想象:在晴朗的天空中,一片片低低飘浮的白云覆盖着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草原,一簇簇白色的羊群在草原上缓慢地移动。天上的蓝天、白云和地上的绿草、羊群相互映衬、有静有动,一幅宁静、祥和、色彩鲜明的大自然美丽的画卷仿佛在眼前出现。演唱者触景生情,抒发出牧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演唱者的想象还可以超出歌词规定的意境,创造性地添上远山、近水、阳光、鲜花以及牧羊人骑马放牧的画面。这样,演唱者陶醉在想象的意境之中,尽情地在歌声中抒发自己对宽广的大草原、对美丽的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旋律的情感体验

- 3

就是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歌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所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让观众听出味儿来,甚至于想回去翻翻书,研究这个音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丰富文艺修养。这样,歌谱就会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比如视唱歌曲《洞庭渔米乡》,在第一段高亢的慢板山歌腔演唱时,可以把自身置于纵观湖面全景的高瞻远瞩的立足点,着意形成宽广优美而富于诗意的艺术气氛与场景。经过间奏到了歌曲的第二段演唱时,又可以把立足点转移到渔船上,从和渔民共同劳动的深切感受出发,使歌唱表现生动、亲切、富于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感人的艺术效果。在最后一段歌词的演唱中,立足点又随渔船扬帆远去,通过音量的变化控制,形成深远延伸的艺术意境,这样既回味了歌唱所表现的完整音乐形象,又使歌曲的韵味形成了余音不绝的感觉。

再次,演唱者还必须抓住整首歌曲的核心,即高潮的处理。高潮,一般是歌曲中最高的主旋律音,从情绪发展来看,高潮的形成是思想感情最饱满、紧张度最强的时刻。高潮在歌曲中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高潮在结尾处出现,如《松花江上》等;

2、高潮在中间出现,如《绿树成荫》等;

3、没有高潮,旋律只是微微起伏,无大的波动,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

4、有一个以上的高潮,如《清晰的记忆》等。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高潮的发展要合理、自然,不能在高潮到来时,才去加工渲染,而是要善于利用高潮前后关系中的对比作用来烘托它。歌曲中高潮、低潮对比所产生的作用,就好象大海中波涛起伏时所形成的波峰一样,有着活泼的动力感,对歌曲起着不断的推进作用。有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要么平铺直叙,无轻重强弱之分;要么无低潮的存在,全曲演唱都处于激昂慷慨的状态之中。这些,都是由于演唱者不懂得艺术表现中需要一张一弛、一屈一伸的对比的道理。

总之,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节奏松紧的对比、强弱的对比、乐汇的不断递进、音阶的跳进级进等表现手法),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三、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

- 5

从人物的感情着手,反而感到顺利。基本功是工具,对演唱者来说,是非掌握不可的,而且越扎实越好。但它单独存在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必须与音乐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离开不了生活的。我们不接触生活,不体验生活又如何能表现歌曲呢?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尽量多观察、多体验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级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其次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多接触社会,增加他们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知识面,让他们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积极开朗的心态、大气开阔的心胸,能够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总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这门艺术的。

结 论: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审美判断的结晶和纯真情感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演唱者的最高目的不仅仅是要力求唱得悦耳动听,还要唱得发人深思、感人至深。所以,演唱者的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行为,演唱的生命更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及人类的情感。然而,由于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难度很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以至许多人把学习声乐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方面,以为有了技能、技巧,声乐表演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这是对音乐很大的误解。对音乐表现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只靠技能、技巧的学习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歌曲中所有的创作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完美的再现。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俞子正.歌唱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78 -

第五篇:浅谈声乐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音乐系2000级2班 张静

内容提要:声乐教学离不开听觉。如果坚持以听觉为主要 手段的同时,适当引入其他手段,合理利用观察外形、正 确听辨、双向交流、触摸器官等手段,将会更有利于及时 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关键词:姿势

表情

超前意识

主观感受

动作幅度和

紧张度

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就发声训练而言,要让学生发出正确的声音,就要引导他们完成几十块肌肉的精确配合。同时,人们内部各器官的运动状况看不见摸不着,教师调控学生声音的传统方式是主要依靠听觉。这无疑对教师的耳朵和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现 状,我们大多数普通的声乐教师又很难具备象声乐名家那样精确无误、洞悉入微的耳朵,因此难免有力不从心、事与愿违之感。为了缓解教与学的矛盾,尽量减少声乐教学的失误,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很有必要利用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声乐教学的手段,切实改进我们的教学。

一、 观察外形和表情

学生的外形和表情入手有效运用“观察”,将会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声音和表演。1。体形。如果把声音比作一个在不断运行的电梯,身体则如同一个专供电梯运行的电梯井。要想使声音畅通无阻,首先就要构建稳固、平滑的通道。从发声原理来看,良好的腔体状态的呼吸支持。教学中如果发现气息虚浮或憋闷,声音僵硬等问题,首先就要在脊柱、肩膀、胸部、下巴的摆放上找原因。腰部不适度的塌陷或僵硬会让学生难以把握身体的重心和呼吸支点,造成整个歌唱状态的过分松垮或拘谨。横膈膜内收、肩部耸起夹紧、胸部憋闷势必影响呼吸的松弛、深沉、饱满的畅通。颈椎部如不保持一定的垂直感,就容易提肩窝胸,造成喉头上提,下巴紧张突出,无法充分打开口腔等上部的共鸣腔体。

2、口形。口形是口腔内部歌唱器官运动状态正确与否的一个直接的外观标志,也直接影响咬字质量的好坏。正确的口形应该是上额积极抬起,下巴松弛自如。一旦下巴过于扯动,口形开得过大,将会造成喉部不适当的用力,压迫声音,造成笨重的喉音。口形过小、下巴歪斜,则表明颌关节没有自如地张开。舌头不恰当地卷曲、拱起,则表明舌根和下颌不够放松。下巴和喉咙的动作过多、过大则很可能会影响气息的稳定和声音的连贯。

3、表情。表情不仅是内部歌唱状态的参照物,更是传达歌曲内涵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学生面部表情的缺陷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表情紧张、呆滞;二是表情过剩,过于夸张做作。表情生硬或者是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歌唱状态,面部肌肉存在多余力量的结果;或者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把握作品的内在情感,全身心投入歌唱。表情做作一方面是由于对作品理解不够准确,另一方面可能是盲目追求某种歌唱声音效果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微笑。有人为了取得明亮靠前的声音效果,主张唱歌时要提笑肌的作用。如果过于追求笑容和笑肌的积极,忽略其他相关肌肉的协调,就会人为造成不必要的肌肉紧张,最终影响声音质量。而且这种盲目的“皮笑肉不笑”,在演唱情绪悲伤的作品会使学生的表情与歌曲内容大相径庭,有损艺术表现力。

二、 听觉 听觉是声乐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如何运用听觉调节声音是听觉调节声音是教学的一般常识。教师的耳朵既要有阶段性,又要有前瞻性,真正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去伪存真。声音和其他产品一样也有成品和半成品之分。两者在听觉效果和功效上的区别也是不言自明。美好的声音人人都想尽快获得,但却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按部就班分阶段完成。半成品的声音有时并不是那么完美、悦耳,甚至暂时令人无法接受,但孕育着好声音的萌芽。一味以成品的声音标准要求学生,急于一步到位,往往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某些貌似成熟的声音也许暂时听起来好象还过得去,但很可能会隐伏着阻碍今后发展的危机。例如,有人认为中声区是声音训练的基础,就把女声的中低声区练得浑厚有力。但是应该看到,即使能把一些小作品唱得比较完整,但这种貌似悦耳的,用真声(大白嗓)唱出来的声音其实是没有多少发展潜力的。以真声为主的洪亮的声音往往是憋紧气息、压迫声带的结果,其致命的弱点是唱不高。用真声要向上扩展音域必然会困难重重。要突破这一障碍,必须学会混声,前提是先要获得假声机能。一旦把不必要的力量去掉,声音自然会随之变小,音质很可能会变得空虚无力,失去原来的力度和光彩。但这是由真声获得混声机能的不可逾越的阶段,为了唱好高音统一声区必须要暂时放弃原先某些貌似诱人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获得稳固的气息支撑和适度的声带张力以后,声音又会逐渐变响,但此时的音质已经今非昔比有了质的飞跃。练习假声时候的“退”,实际上是为了混声时更好的“进”。对于男声的训练同样如此。有人说,要唱好高音首先要练好自然声区。问题是对“练好”二字如何理解,如果不在自然声区打好声带机能由重机能向轻机能转换的伏笔,一味追求自然声区的洪亮厚实,不但不会有助于向上拓展音区,甚至反而会使高音益发困难。

三、 交流

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是师生双向交流。沈湘教授曾说:“我们学习声乐的人常常是世界上最主观的人。”声乐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听觉和观念不太容易统一。学生认为好的声音老师不一定认可;同样,老师追求的声音学生又不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声音的传播途径不同是直接的原因之一。老师听到的是空气传导的声波,而学生更多监听的是经由颅骨直接传到内耳的声波。一个是外观的感觉,一个是内在感觉,造成听觉上的差异也就不足为怪了。此外,由于学生学习的经历因人而异,发声机能的强弱各自不同,审美趣味和声音概念的高下之分,师生在教学上出现一些不同步的情况也在所难免。特别是经历的老师比较多的学生,头脑中难免存在许多先入为主的东西,他们的声音概念往往与现任教师的要求格格不入。例如,学生易倾向于声音的响亮、气派,但这种自己听了很过瘾的声音,往往是笨重的喉音,别人并不会感到洪亮悦耳。有的学生声音已经过于向后倒,仍然迷信某些理论书的提法,热衷于所谓畅通的效果,而不能理解老师要求它向前唱的真实意图,甚至会觉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发出的明亮透明的声音太尖、太白、太扁。有的学生的声带松松垮垮,漏气很明显,但为了追求脑子中假象的声音的松弛,始终躲着嗓子唱,不敢亮出自己真正的声音色彩。在作品的表现方面,学生也经常会和老师在情绪、速度、力度、音色的运用和对作品的理解上存在分歧。只有让师生相互发问,充分交流,深入探讨,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才能切实消除分歧,求得认识上的统一。教师的发问,既要包括学生在腔体,喉头,气息支持等肌肉方面的客观感受,也要包括在听觉(声音形象),情绪内容方面的主观设想。对于主观意识过强,习惯于自我陶醉的学生,更要勤发问、巧发问,才能让他们真正领会教师的要求和意图,即使避免和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四、 触觉感受

依靠触觉感受骨骼、肌肉的动作和紧张度,发出符合要求的声音。歌唱主要依赖于学生三种不同的体验:肌肉感觉,音响感觉和情感体验。对于一般学生而言,音响感觉和情感体验似乎较前者更为玄乎、飘忽不定、难以准确表达、捕捉和模仿。而肌肉感觉则具有很强的可感受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如果恰当的利用触觉辅助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多利用肌肉感觉调控声音,常常会获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效。我们常常启发学生用具体动作调整声音:“嘴张得大一些”,“把肩膀放松”,“横膈膜扩张”等等。学生起初却不一定能拿捏好器官调控的分寸(即掌握好恰当的肌肉紧张度和动作的幅度),动作常常不是做得过头就是不到位。例如,寻找气息支持的时候要么拼命扩张横膈膜,使之如铁板一块失去弹性,把气息弄得又浅又僵;或者是肩膀和胸部得不到应有的放松,气吸不下来,横膈膜软沓无力。此时师生如果直接触摸横膈膜周围的肌肉,体会动作要领和用力感觉,学生领悟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放松胸部参与共振的时候,适当借助触觉引导学生将会比单纯打比方、讲解、示范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著名声乐家文纳(Vennard)曾说过:“鉴定声乐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两项标准是辨别声音和选择声音”。这对每一个声乐教师来说都无疑是一个艰巨的考验。但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选择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会有利于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辨别声音和选择声音”的能力,继而推进整体的声乐教学水平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2、《世界音乐教育集粹》

上一篇:时空穿梭机范文下一篇:什么是爱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