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对联故事

2024-05-01

民间对联故事(精选8篇)

篇1:民间对联故事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

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

踏倒磊桥三块石;

“这……让我想想,

”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

剪开出字两重山。

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字。”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篇2:民间对联故事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坐,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篇3:民间动物故事摭谈

一、中国民间动物故事的考察途径

由于民间故事的口头性特征,无数的民间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之中。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是古代文人有意或无意的采撷与记录,散见于经、史、子、集中,并且与其他文类融为一体,以神话、寓言、传说、志怪、笔记、传奇、变文、话本、民歌等不同面貌流传后世。根据顾希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的统计,先秦时期有关动物故事的记载只有五则,自先秦至清代,共辑录动物故事103则,这与其他文学类型比起来,实在是霄壤之别。但这绝不是民间动物故事真实存在的事实,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考察中国古代民间动物故事的重要途径,就是现在尚存于民间大众口耳之际的民间文学,从这一途径,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动物故事异常斑斓丰富的存在。

二、中国民间动物故事的变异及分类

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在传诵过程中,因为流传地区不同,习俗不同,甚至讲述人不同,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流变,这些故事基本框架相同,但具体情节上又有细小的差异。

在分类上,谭达先在《中国动物故事研究》中将动物故事分成三类:解释型的、寓意型的、解释兼含寓意型的。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根据德国学者艾伯华的理论将动物故事分成两类:完全以动物为角色,在动物世界里展开的故事;以人与动物的纠葛构成有趣情节的。后者的分类,更为明晰、简便。

按照刘守华的分法,我们先来看看完全以动物为角色,在动物世界里展开的故事。这种故事常见的类型有猫和老鼠,狐狸挑拨是非,让咬住自己的动物说话,用尾巴钓鱼上大当,鸟借羽毛不肯还,小昆虫击败大动物等。比如,吉林的《麻雀的故事》:麻雀看到雀鹰,先喊“齐下手”,接着就“各顾各”,最后雀鹰走了,麻雀又喊“查查少谁”。因为麻雀不齐心,至今雀鹰仍能抓到麻雀吃。

以人与动物的纠葛构成有趣情节的,有老虎求医并报恩、义犬救护幼儿、懂鸟语的人、猫和狗结仇、动物报恩、老虎外婆、怕漏等。这类故事以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情节,或者是动物与人为善、扶助人类,或者是动物对人类造成危害。当然,也有忘恩负义的人,在人兽对比中更具有揭露和批判意义。比如,《宝船》的故事,主人公坐宝船避难,途中救了大蛇、蚂蚁、蜜蜂和一个人,结果被救的人反而骗走宝船,陷害主人公,大蛇、蚂蚁河蜜蜂报恩,主人公过上幸福生活,忘恩负义的人得到惩罚。这种故事富于象征意义,以生动的形象和情节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民间动物故事一般篇幅短小、结构单纯,语言质朴活泼、幽默生动,动物形象常常是比较紧密地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体态结合在一起,多以拟人形象出现,具有类型化倾向,狼、豹子、鹰、狮子等多为凶残者、强暴者和蛮横者的典型,兔子、羊、鹿、喜鹊、萤火虫、小青蛙、蟋蟀、小蜜蜂、松鼠等多为善良者和被残害者的典型。凶残者也往往是愚蠢、无能的代表,成为被讽刺、被嘲笑的对象。如下面这则《骗老虎》:

都中用大话熏人,谓之嗙。东城有一大嗙,西城有一小嗙。这一日,小嗙找大嗙,而难之曰:“你名大嗙,你能嗙得动老虎,我拜你为师。”大嗙说:“这有何难。你不信,我们立刻找老虎去。”二人同如深山,来寻虎穴。小嗙说:“此处乃虎豹出没之地,你在此等虎,我上山看你如何嗙法。”

大嗙即倚山靠树而坐,忽见一只猛虎咆哮而来。大嗙忙回手拔小柳树一棵,说大话嗙之曰:“我刚才吃了一只豹,没吃饱,又找补了一只虎,肉老塞了我的牙。”用柳树剔牙之状。老虎一听,回头就跑,逃回洞中。遇一猴子,老虎说:“好厉害的人!吃了一虎一豹,在那里拿柳树剔牙,我如何敢吃他,还怕他要吃我!”猴子说:“你也太胆小了,我要同你看一看,到底是一个什么人?”老虎说:“,我不放心,你要同去,必须把你栓在我背上。”猴子应允。老虎把猴子栓好,套在背上。

猴子骑在老虎背上,来至大嗙前。大嗙一见,高声大骂说:“好一个撒谎的猴儿崽子!昨日我捉住你,要当点心吃,你再三哀求,许下今日一早送虎二只,豹二只,供我早膳……

老虎逃至洞中,喘息良久,回头来找猴子,但见绳子上栓者一个猴头。老虎大惊,说:“幸亏我跑得快,饶这样,还把猴子下截儿留下了!”

这则动物故事用完全的口语化叙述,文字轻松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故事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人的机智、老虎的愚蠢轻信和猴子的自作聪明,全文情节紧凑,起伏有致,令人充满悬念和期待的同时又心情愉快,而结尾老虎的话更平添了故事的诙谐风格,令人捧腹。这种类型的故事具有深远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不同地区和民族流传,如西藏地区有《青蛙和老虎》,宁夏地区有《害人如害己》,都是此类故事的异文。

我们在阅读民间动物故事时,要注意到这些故事中流露出的思想观念与该故事流传的地区、民族、传统习俗等密切相关,人们对同一种动物可能持有完全相反的态度。比如,猫头鹰,北方中原文化地区对它普遍存有恶感,以之为反面形象,而纳西族中则流传着同情猫头鹰,为之鸣不平的《猫头鹰的话》还要看到,不同地区的人民都多以自己熟悉的动物来讲述动物故事,如中原文化地区的动物故事主人公以家养动物为主,野生动物也以与自己关系较密切的虎、狼等多见。而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纳西族、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动物故事中,野生动物的出现几率就大大增加,如大象、野牛、锦鸡、老鹰、杜鹃等,从动物故事主人公的差异中也可窥见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

三、中国民间动物故事对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的启发

民间动物故事在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别的艺术种类的不少为成年人而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易于被他们所理解。可是,动物故事却成了教育儿童,并最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和传播的口头艺术形式之一。对于他们来说,起了培养品德、增长智慧、陶冶性情、开拓知识的重要作用,而且还使他们感到亲切有味,得到艺术美感的享受。今天,尽管产生动物故事的时代已是过去了,可是,古代优秀故事充分表现了过去劳动人民的创作天才和智慧,仍然为今天的儿童所理解和爱好,既是古典的,也是新颖的。可以说,这是一宗优秀的儿童口头文学遗产。”正是有了动物故事这样的民间文学存在,才使得儿童文学极度匮乏的古代有了适合少年儿童的文学品类,符合了他们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给他们以丰厚的精神滋养。直到今天,优秀的民间动物故事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又被赋予新的形式出现在儿童面前,如《老鼠嫁女》改编成动画,《老虎外婆》《漏》改编成图画书等,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和由衷喜爱,这也给今天的儿童文学创作以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9-90.

[2][清]小石道人纂辑.粲然叟参订.《嘻谈录》续录卷上.

[3]谭达先.中国动物故事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5.

篇4:对联小故事

据说上世纪初,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它的嫡系安徽督军倪嗣冲有一个女儿名叫倪妙。倪妙读过书,也懂得古诗与对联。她要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夫婿,经过许多人的介绍,都不合心意。于是她出了个“妙人儿,倪家少女”的上联,声称“只要有人能对出下联,不论家世,均可作配偶。”这下子引得安庆及全国各地不知多少痴情人煞费苦心想对出下联,以攀名门小姐,但却一直没人能对出。这是拆字对,“少女”联结为“妙”,“人儿”合起为“倪”,确是副绝对。

1981年4月,华老来合肥讲学,住在稻香楼宾馆。一天,在宾馆客厅踱步时,遇见女服务员小倪。华老脱口吟出上联,恰好科技大学派来照料华老的张医生在他身旁,华老灵感一来,便对出“搞长弓,张府高才”的下联。60年前的“绝对”,就这样被华老轻松地对出了。

二、一联思十年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升庵榜中状元还乡时,与一武状元水路同行。水路不宽,须一船先,一船后。两人都不愿自己的船居后。

武状元对杨升庵说:“我有一联,你若对上,甘随尾后。”杨升庵便点头同意。武状元念出上联:“二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这上联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三国时的鲁肃和西汉时的樊哙,意在“文不及武”。杨升庵苦思冥想,终不能对,只好随后。杨一直将此事记在心中。十年过去了,这天儿子娶亲,“拜堂”的鼓乐齐鸣,他叫道:“有了!”挥毫而就。对的是:“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

这下联也利用谐音,既指物,亦指人,点出北宋中期武将狄青和西汉的萧何。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官。含有“武不及文”之意。此联虽对上,然迟了十年。

三、贺龙咏对

贺龙常常自谦地对人说:“我是个没吃墨水的大老粗。”果真如此吗?不是。他天资聪明,才学过人,尤其是善作对联。

篇5:丫环对对联民间故事

马远是“南宋四家”之一,少年时顽皮贪玩,不喜欢读书。

一天,马远偷偷溜出学馆,跑到塘边,攀柳折枝,搅水逐鱼,好不痛快。他玩得正开心,一个丫环挑着两只水桶走来,马远怪她搅了兴致,想捉弄她一下,待那个丫环打满水挑起准备走的时候,躲在树后的马远“嗨”的大叫一声,吓得那个丫环跌坐地上,水也泼了满身。

马远还不甘休,装腔作势地喊:“挑水丫头谁家女?”没想到那丫环怒气冲天地回了一句:“混账小子隔墙人。”马远没想到这个丫环居然有些才气,又出了一联:“翠芦碧荷,且问你谁人栽就?”此时,丫环已经重新把水打满,挑起水桶,边走边答:“绿叶红花,原是它天然生成。”马远听了又是一惊,待再开口,那丫环挑着一担水,头也不回地走了。

马远碰了钉子,无精打采地回到家里,忽然窗外传来一阵笑声,他起身探头朝外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挑水丫环,正爬上梯子,拽着他家墙边的桑枝,摘桑葚吃呢。这回可有机会报复她了,马远干咳一声,高声问道:“南院北邻近居,偷摘人家桑葚子,该也不该?”

只见那丫环双手扶墙,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对道:“东游西逛瞎混,不读古今圣贤书,羞也不羞。”一句话,揭到了疮疤上,马远羞得哑口无言。

篇6:1民间关于纪晓岚的对联故事

2015-03-31 民间故事对联故事纪晓岚故事

这纪晓岚的本名叫作纪昀,是清乾隆年间的著名的学者以及政治人物,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下面出国留学网来和大家分享喜爱这纪晓岚的对联故事吧!

民间关于纪晓岚的对联故事

纪晓岚学识渊博且机敏诙谐,其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据史书记载,他喜联、擅对,是对联奇才。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千叟宴”,席间有一老翁141岁高龄,乾隆帝得知,便以此为题出一上联,命众人答对,联曰:“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

60岁称“花甲”,“重逢”等于120岁,“三七岁月”即21岁,相加恰好141岁。纪晓岚稍加思索后随即对曰:“古稀双庆,再添一度春秋。”70岁称“古稀”,“双庆”等于140岁,“添一度春秋”也是141岁。

时值旧历除夕,瑞雪初霁,梅花傲放,红装银裹。纪晓岚伴乾隆帝到户外赏景,不料乾隆帝叹道:“老叟扶持观梅花,唉!青春已过。”纪晓岚悟出这是一题上联,脱口而出:“幼童侧耳听鞭炮,哟!又是一年。”

纪晓岚为乾隆帝五十寿辰而作的寿联,也堪称流芳佳联:

“四万里皇国,自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全联36个字,字字歌功颂德,句句阿谀奉迎,尤其说乾隆帝“五十年圣寿”之后,还要活“九千九百五十年”,前后相加,正好是“万岁”,妙不可言。

由于纪晓岚才华超众,人人敬仰,不少达官显贵、豪门富户都以攀缘结交他为幸事。一日,某公邀纪晓岚赴宴,正巧席座中有戊子科父子同榜者,某公说道:“人人都知纪晓岚你喜对,今有出语,能即席成之,当以百金古砚为赠,否则照罚。”他随即出上联:“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但见纪晓岚不假思索随口对云:“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众人叹服。

主人又曰:“春宵一刻值千金。”纪晓岚笑曰:“太极两仪生四象。”有数对数,无数对无数,对仗严密工整,主人惊服,随即开宴。

纪晓岚一生写的对联难以计数,但多是为他人所作,写自己的联极少。据知只有一联自咏:“浮沉官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一自咏联道出了他一生居官生涯的坎坷苦乐,也表达出了他终生对治学的严谨追求。

纪晓岚小时候就是一个对对子的能手。一天中午,吃过了午饭,还不见哥哥回来,于是纪晓岚手舞着一根牛皮鞭子去学堂找哥哥。原来哥哥正因对不上老师出的对子而犯愁,纪晓岚对严厉的守在一旁的先生说:“您别生气,我替哥哥对行吗?”先生看了看聪明可爱的纪晓岚点头答应了。上联是:

苇篾织席席盖苇

纪晓岚思考了一会,摇摇手中的鞭子说出了下联:

牛皮拧鞭鞭打牛

先生大惊,连连点头,嘴里不断说:“好!好!好!”并挥手示意,叫他哥俩回家。

某年仲秋,纪晓岚去福建督学,途中渡江乘的是摇橹的船。此时,一只帆船乘风追了上来。帆船的人得知幸遇纪晓岚时,便传过来一上联: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此联运用了谐音和双关。“橹速”即三国东吴名臣,“帆快”西汉初大将。联语“橹速不如帆快”意含文不如武,讥讽纪晓岚。纪晓岚久久未能对出。到了福建,在院试大典上,乐声四起,纪晓岚灵感忽现,对出了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

“笛清”宋代武将狄青,“萧何”汉初丞相萧何,当然,纪晓岚也不会忘了反驳“文不如武”。

纪晓岚长年在京城伴君为官,日子久了,不免思念家乡,因此闷闷不乐。乾隆皇帝看出了纪晓岚的心事,一日,散朝后,乾隆对纪晓岚说“爱卿这几日气色不好,朕出一上联,猜猜。”

十口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连忙跪下,对道: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只好顺水推舟地准了纪晓岚的探亲假,也留下了这副巧妙的合字联。

相传,纪晓岚曾夸口说:“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句”。他的妻子听后,在一个月夜指着纱窗难他: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此联借他的姓名和字描绘了月光穿透纱窗所呈现的图景。才思敏捷的纪晓岚当时居然被难住了,最终未能对出。直到近代,才有人解答了这一难题: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纪晓岚对联:

牛头喜得生龙角

狗嘴何曾长象牙

(上联为老和尚所出,当时小时候的纪晓岚头上梳着童子髻)

小童子暗藏春色

老宗师明察秋毫

(纪晓岚参加童生试前被担任主考的教谕大人看见他拿着一根树枝玩耍,便把树枝藏在衣袖里向教谕问好)

十岁顽童,岂有登科大志

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

(纪晓岚当时十岁,考官在朝中任职三年)

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

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

(考官看着门神出上联)

盲人看牡丹,心中富贵

哑巴念左传,腹内春秋

(纪晓岚的启蒙老师得了眼疾,近乎眼盲)

五月五日,五弟篮中提五粽

三更三点,三嫂床上抱三哥

(纪晓岚在家中排行第五,按照习俗,五月初五这天拿粽子给三嫂)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老师施先生把纪晓岚养的小鸟压死了,纪晓岚对上下联以报复)

水月寺鱼游兔走

山海关虎跃龙飞

(水中有鱼,月中有兔,山中有虎,海中有龙,对得自然贴切,天衣无缝)

鬓边斜插一枝带叶嫩海棠

腰间悬挂半截连毛老山药

(上联为纪晓岚赞美女友文鸾,下联为文鸾所对,山药即红薯。无意中引起一场搞笑,甚是滑稽)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纪晓岚向马家求婚时,小姐马月芳出上联考验他)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二九佳人逢佳期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一个痴人说痴语

(新婚之夜,轮到纪晓岚出上联,马月芳对下联,对完后,一男一女就钻进被子里为所欲为,大干特干)

二猿伐树,看小猴子如何下锯

一马犁田,瞧老畜生怎样出蹄

(纪晓岚两个族侄玩耍爬树,折断不少树枝,被老和尚看到,出了上联,纪晓岚对下联解围)

中秋八月中

半夜二更半

三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

(纪晓岚为铁匠写的春联)

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

炉寒火尽,须把意马牢拴

(纪晓岚为庙宇题的一副楹联。上下斟酌,上联藏一个“秃”字,下联藏一个“驴”字,加起来是“秃驴”,说得和尚没辙)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南方的太监来到北京,出上联取笑纪晓岚,含春夏秋冬四字。纪晓岚用东南西北回敬)

榜上三元解、会、状

人间四季夏、冬、秋

(上联为太监所出,纪晓岚对之,因此四季中没有春,以讽刺太监)

吃西瓜皮向东抛

看左传书朝右翻

屎壳螂,撞南墙,乒乓,扑拉,炭

癞蛤蟆,跳东洼,咯呱,咕咚,薹

太极两仪生四象

春宵一刻值千金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前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纪晓岚为乾隆献的寿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妈妈驾马,马恋马,妈妈鞭马

篇7:春节民间对联

上联:人寿年丰歌盛世,下联:山欢水笑庆新春

上联:门盈喜气喜盈门,下联:屋满春风春满屋

上联:富贵平安财生财,下联:全家和睦福中福

上联:迁新居财源广进,下联:创伟业心想事成

上联:事事顺心创伟业,下联:年看得意展鸿图

上联:百业兴旺家富裕,下联:一帆风顺人安康

上联:春回大地人增寿,下联:福到人间门生辉

上联:五福临门千秋盛,下联:八方进宝万代昌

上联:门迎百福丁财旺,下联:户纳千祥合家欢

上联:庆丰收全家欢乐,下联:贺新春满屋生辉

上联:富贵吉祥年年在,下联:如意财源日日来

上联:福星永照平安宅,下联:好景常临康乐家

上联:人兴财旺鸿福到,下联:家和事顺好运来

上联:万事如意家业兴,下联:一帆风顺财源广

上联:好年好景好运气,下联:大吉大利大发财

上联:万里鹏程平地起,下联:四时鸿运顺意来

上联:生意兴隆如旭日,下联:财源茂盛似春潮

上联:门迎晓日财源广,下联:店纳春风生意兴

上联:贺新春家兴业兴,下联:庆佳节福旺财旺

上联:辞旧岁岁岁有余,下联:迎新年年年添福

上联:喜今年百般如意,下联:看明岁万事亨通

上联:和风入户添百福,下联:旭日临门得春晖

上联:春回大地花满路,下联:福到人间喜盈门

上联:好运当头万事顺,下联:新春及第百花香

上联:一门福气随心至,下联:千里春风顺意来

上联:龙腾华夏宏图起,下联:燕舞新春福气来

上联:瑞雪迎春门载福,下联:梅花贺岁户呈祥

上联:新年创业展鸿图,下联:吉宅迎春增富贵

上联:财运亨通五福临,下联:心想事成万事兴

上联:三星在户财源广,下联:五福临门家道兴

篇8:“求好运”民间故事教学

(限于篇幅,第一篇《寻找太阳的头发》略。)

范丹问佛

从前有一个叫范丹的叫花子,穷得连一升米也没有。他便前往西天去问佛祖,自己能不能时来运转。

旅途中,一个员外托他问,为啥女儿18岁了还不 会讲话;半路上又碰到一个庙里的土地公公,托他问问,为什么自己多年勤恳做事,且不能升官;过大河时,大乌龟托问,为啥自己修炼多年不能升天成龙。范丹都答应他们一定代问。范丹走到西天,见到佛祖,可是那里的规矩是问三不问四。

范丹一听很为难:问自己的事吧,别人托问的事都答应了,咋能不守信用?问别人的事吧,自己受苦受累为的啥呢?他想了又想,下了决心:不能不守信用,任凭自己的事不问,也要问问别人的事。他对佛爷说:“我问别人的事。”

佛爷点点头。范丹就问了:“员外家的女儿都18岁了,为什么还不会说话?”

“那是她还没有遇到她中意的。要是遇到了,她就会开口说话了。”

范丹记下了。他又问:“小庙里的土地公公这么多年做事,为什么还升不了城隍爷?”

“他太贪财,左脚踏金,右脚踏银,当然升不了官。”

范丹又记下了。他再问:“大河里的乌龟辛苦了500年了,怎么还不成龙?”

“他身上带着避水珠、避火珠、避风珠,都是为了保全自己性命,不为别人办事,当然不能成龙。”

范丹问清了别人 托他的事,谢过了佛爷,便往回走。

来到河边,正在等他的大龟说 :“我托你 问的事问 了吧?”

“问了。”

“我为啥不能成龙?”

“佛爷说你身上带着避水珠、避火珠、避风珠,都是为了保全自己性命,为别人办不了大事,不能成龙。”

大龟点点头,忙把范丹驮过了河。它一张嘴,把三颗宝珠吐了出来,说:“劳你替我问了佛爷,送给你。”大龟马上变成一条龙,飞上了天。

范丹走到土地庙里,土地公公问:“我托你问的事问了吧?”

“问了。”

“我为啥 不能当上 城隍爷?”

“佛爷说,你太贪财,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所以不能升官。”

土地公公把埋在地里的金子和银子都挖了出来,说:“劳你替我问了佛爷,送给你吧!”说罢,土地公公就当上了城隍爷。

范丹又来到员外家,员外和他的哑巴女儿正在村口等他。离老远,哑巴女儿就望见了范丹,大声说:“爹!他回来了!”

老头儿见了范丹说:“我托你问的事问了吗?”

“问了。”范丹说,“佛爷说,她见了自己的丈夫就会说话了。”

“她刚才看见你就会说话了。那我就把女儿许配给你!”

“可我是个要饭的花子,不配做你的女婿。”

“你有志气,诚实可靠。我一定要把女儿许配给你!”说着,就拉着范丹往家走,“今天是个好日子,你俩成亲吧!”

范丹推辞不过,和员外的女儿成了亲。

《柳毅传书》故事大意

李朝威(唐朝)

洞庭龙女远嫁泾川,受其夫泾阳君与公婆虐待,幸遇书生柳毅为传家书至洞庭龙宫,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钱塘君即令柳毅与龙女成婚。柳毅因传信乃急人之难,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之蛮横,故严词拒绝,告辞而去。但龙女对柳毅已生爱慕之心,自誓不嫁 他人 ,后二人终 成眷属。

选文缘由

有一次, 无意中从街头书报亭翻阅了一本少了封面和书目的旧书,看到一个吸引我的故事,这个故事有趣、好玩,富有想象而又令人感动。回家后,我赶快查阅资料,才知道这个故事叫《范丹问佛》。进一步查阅发现,它属于民间故事“求好运”类型中的其中一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在编纂民间文学过程中集成所得新资料,总量已达210余篇,这是一个覆盖了神州大地的巨大故事圈。它在各族民间口头文学中的实际影响,完全可以和《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著名的四大传说相媲美。这类故事尽管讲述的方法不同,表达上也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讲的“求好运”故事,都充满了人性的光明、温暖与正义。这说明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期待、祈求是一致的,难怪市面上各种“求好运”的画、“求好运”的歌那么走红,如此畅销。我决定要把它带进课堂,介绍给孩子们。

课堂无疑是追求教学价值的,那么,“求好运”故事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民间故事的教学价值是多元的:伦理的、文学的、社会的、人性的、文化的、哲学的。我以为,面对小学生开展民间故事教学,最为主要的是要把握其娱乐价值、道德价值和叙事价值。

首先是娱乐价值。恩格斯曾经说过:“民间故事的使命是在一个农人夜晚从辛苦的劳动中疲乏地归来的时候,使他得到安慰,感到快乐,使他恢复精神,忘掉繁重的劳动,使他贫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孩子阅读民间故事,首要的是感受故事的诗意、浪漫,享受故事带给他们的有趣、好玩。我所选择的三个故事,都是极富幻想、颇具幽默色彩的。在这些游戏化的故事里,只要心存善良,一切都能心想事成,好运连连。孩子们学了这一类故事后,完全可能在某一天的放学后,或在夏天绿荫之下,或在冬季火炉边上,三人一群,五个一伙边讲边笑。长期浸润在这样乐观开朗的故事场里,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忘掉学习的枯燥乏味,考试的苦闷烦忧。

其次是教育价值。“民间故事同圣经一样培养他人的道德感”。“求好运”故事的突出特征是表现了主人公积极进取、奋力向命运抗争以及先人后己、助人助己的道德品质。故事的主人公清一色地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可能代代贫穷,甚至祖祖辈辈都是要饭的,在权贵眼里,他们是一文不值的“穷八代”“穷九代”或“穷十代”。但他们往往乐观开朗、蔑视权贵,他们要推翻和颠覆这个富人遮天的世界。正如《寻找太阳的头发》里的小孩对土官所说的那样轻描淡写:“好嘞,我就拿三根太阳的头发来给你!”这类故事,不论故事情节是“问事”还是“寻宝”,最终都是为了颠覆权威,寻求幸福,改变贫困的命运。

当然,作为语言教学的载体,“求好运”无疑具有优质的语言教学价值。这类故事有一个十分突出的叙事模式,这无疑是我想把它搬进课堂的重要原因之一———那就是故事以“三问”“三答”为主干情节,按“三迭式”的传统结构来开展叙述。这种叙事方法,非常符合儿童语言学习心理,因为它对应了儿童潜在的叙事智能。在“一次太浅,二次不深,三次刚好”的反复叙述中,孩子们会将主要人物形象、核心事件要素烂熟于心。

备课构思

将民间故事作为课程内容引入课堂,往往有两种教法。第一种偏向语言教法,利用故事教与之相关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篇、语逻修常。在这里,故事是凭借,不是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第二种是侧重于文学教法,注重故事对人的形象感染、精神熏陶、情感体验,从整体上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这种教法主张学生以品味、体验的态度来学习故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深受学生欢迎。

我以为,只有把握民间故事的文学特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故事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民间故事的审美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立足故事,尊重故事,提升故事,努力体现故事的审美性、体验性和艺术性。

找故事。民间故事,作为文化之源,从它诞生之始,就和其他民间文艺、民间文化保持着十分和睦的“外交“关系。好多人接触民间故事,最初可能不是故事文本,而是诸如民间绘画、民间歌舞甚至民间节庆活动等等。我在设计“求好运”故事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努力把学生带到故事的世界里。

在教学第三个“求好运”故事《柳毅传书》时,我改变了单一的文本阅读的方法,为学生演唱了越剧《柳毅传书》的“借花献佛敬一杯”。通过戏曲演唱,既丰富了故事的呈现形式,又让课堂始终充盈着浓浓的民间风味。

讲故事。民间故事的教学形式当然很多,但我以为,依从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引入丰富的民间艺术手法,还原民间故事存在于多种艺术样态,可以极大地提升民间故事教学的“民间量”。

在民间故事文本的众多特点中,我觉得口头性是区别于作家故事最大的特点。虽然现今我们读到的许多民间故事,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不是最本真的故事形态,充其量只是“最初“的标本。因而,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重回当初、还原当初,用讲故事法,去触摸故事,体悟故事。

在“求好运”故事教学中,我以“山歌是用来唱的,故事是用来讲 的”,“只有会 讲故事,才是真正掌握了故事”等民间俗语,激发学生讲述故事的兴趣。在你讲我听的过程中,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共同经历了神奇而美好的生命之旅。记住了故事,积累了语言,开启了智慧,丰富了情感,受到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道德教化。

编故事。编故事是故事教学的重要形式,除了能进一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外,更主要在于民间语言的活学活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生成性。在民间故事《范丹问佛》教学中,我通过“请你代范丹回答三人所托”为手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倾注自己的情感,利用原故事的表现形式,现编现讲。

说方言。民间故事另一个十分显明的特点,就是方言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民间故事,都是在方言中孕育、出生、长大的,方言是民间故事的“脐带”。对于在普通话中长大的当下孩子,方言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甚至觉得方言的“土俗”有失学生“文雅”的身份。

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我要努力体现方言的珍贵与高雅,唤醒孩子们的方言意识。通过猜家乡特产、送家乡歌谣等形式,用方言讲故事等激活孩子们潜在的方言意识。

课例呈现

一、借用已知故事,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情趣

师:大家都喜欢听故事。有一类故事,不是作家写的,而是老百姓自己编的、口头讲的,这类故事叫民间故事。大家一定听过民间故事吧?我们一起来回忆几个。

师:(出示图)这是一个藏在碟子里的民间故事,故事名字叫———

生:《八仙过海》。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影片,这个民间故事叫什么?

生:《牛郎织女》。

师:下面这个故事,要用耳朵听了。(师演唱歌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化蝶》)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学习 《寻找太阳的头发》故事,初步感知“求好运”故事

师:民间故事有趣好玩,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几个。先请大家拿出红色故事纸,这个民间故事的名字叫《寻找太阳的头发》。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故事。

1.学生自由读故事。

2.交流故事内容。

师:有些故事,虽然第一次读到,但就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你觉得这个故事面熟吗?

生:面熟,和《魔鬼的三根金头发》相似。

师: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似吗?

生1:两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小伙子去找头发,都帮别人问事。

师:是啊,两个故事中的小伙子都积极开朗,乐于助人。你关注故事人物,真会读故事。

生2:他找到了太阳的头发,得到了幸福。

师:是啊,正所谓“助人助己,善有善报”。除了人物,还有别的相似吗?

生3:故事情节相似,都有三个问题,后来都找到了答案。

师:是啊,这三个问题太重要了。它像一根长线一样,把整个故事串了起来,成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3.讲故事。

(1)用普通话讲故事。

师:才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么多。但老百姓说,山歌是用来唱的,故事是用来讲的,只有会讲故事,才可以说真正记住了故事。谁愿意讲讲这个故事。

(两位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讲故事。师给予讲故事方法指导,并给予评价:你讲得自然流畅,绘声绘色;你的故事起步价至少是两罐银子;你的故事感情真挚,字正腔圆,讲得栩栩如生,我们就奖你三根太阳的金发。)

(2)用方言讲故事梗概。

师:老百姓讲故事的时候,用的是普通话还是方言?(生:方言。)没错,方言是我们最正宗的母语。在方言里,讲话最自然,感情最亲切。

师:谁能自豪地用你们家乡的方言,给我和下面听课的老师讲一讲《寻找太阳的头发》故事?时间关系,只讲故事的大概内容。(出示故事梗概)你可以看着大屏幕的内容讲。

(一生用方言讲故事)

师: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如此美妙的方言故事。

三、学习《范丹问佛》,通过续编,强化“求好运”故事基本模式

师:读完了《寻找太阳的头发》,我们都会觉得,主人公是贫穷的,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交上了好运。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叫《范丹问佛》。

1.读题、解题。

2.交流大意。

师:这个故事比较长,我提供给大家一个“长文短读”的方法:根据题目来揣摩故事大意。比如这个故事题目叫《范丹问佛》,我们就可以提:范丹问了几个问题?佛爷是怎样回答的?

生:问了三个问题,佛爷也回答了三个。

师:请说说佛爷的答案是什么。

3.学生续编。(略)

4.课堂交流。

师:现在范丹知道了三个问题的答案,接下来,范丹应该怎样做呢?下面请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1:先告诉大乌龟,把身上带的珠宝送人家。大乌龟就成龙了。

师:珠宝给谁了呢?

生1:给范丹,因为是范丹帮助了他,所以他要感谢范丹。

师:有道理,按照这样的说法,继续说第二个问题。

生2:土地公公把金子银子挖出来送给了范丹,就当上了城隍爷。

生3:哑巴女儿嫁给了范丹,就会说话了。

师:你们的想象不但合理,而且富有爱心,真会编故事,了不起。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原文是怎么说的。(课件展示文本)

师:范丹问了三个问题(三个托问,三次代问,三个解答),在一个故事里,某个情节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出现,这种写法叫反复。(板书:反复)反复可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那么,反复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生:不一定。)是的,一般不超过三次,你读到过有三次反复的故事吗?

生:《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

师:读完了故事,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爽!为范丹的乐于助人,最终也帮助了自己。

四、欣赏越剧 《柳毅传书》,拓展“求好运”表达形式

师:路见困难,仗义助人,助人助己,人好我好,这种美好的生活愿景成为民间艺术重要的表达内容。我们浙江有个剧种叫越剧,越剧中有一出名戏叫《柳毅传书》,就讲了一个生动感 人、充满浪 漫主义色彩的幸运故事。(课件展示文本)

师:我们来听这一段越剧吧。(教师演唱:借花献佛敬一杯,传书非为把婚配,施恩图报非君子,大义当前不可违……)

五、回顾三个故事,概括“求好运”故事类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故事。你们发现这三个故事的共同之处了吗?

生:都有三个问题。

生:都是替人家问问题,自己的都没问。

师:主人公还说到做到,一一代劳,成人之美,让别人梦想成真。那么,他自己有收获吗?

生;他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交上了好运。

师:没错。这类故事就叫“求好运”。(板书“求好运”)故事,一般有这样三个情节:(板书)去问命运,代人问难,受人馈赠。这是全世界共同性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有多少呢?我们问问百度(出示:搜索相关词条约5130)。多不多?你们看到过哪些?

师:猜想一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编那么多好运故事?

生:不相信命中注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生:人人向往好日子。明天会更好!

生: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六、小结学习内容,拓展“求好运”故事文化视野

(播放歌曲:《好运来》)

师:向往好运,期待好运,追求好运,是人类共同的内心愿望。你这样,我这样;古人这样,今人这样;中国人这样,外国人也这样。人类不绝,好运不断。下课!

教学评析

游子在外,听到熟悉的乡音,常常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召唤贪玩的自己,抑或是家乡父老星夜里的谈天说地,听着听着会不禁润湿了双眼。

民间故事,就像故乡一声声召唤,从一个个课堂,走出乡村,走向城市,声远益清。

何夏寿老师的童话教育,声名远播。那月光下的故事会,火炉边的摇篮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坎儿里。何老师曾经说,民间故事课貌似拓展,实际是“回家”。

是啊,我们不妨想一想,语文也好,文学也罢,它的最初生命源头到底在哪里?对于教育,我们常说,担心的不是走得太快,而是忘了回家的路。“不忘”的唯一途径就是“拾起”“找回”,那么也就可以说,何老师的这堂民间故事教学课,就如一声轻轻的召唤,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一束束敏感的故乡神经、思乡情丝,牵动了我们回家的脚步。

一、民间故事课就应该有“民间味 ”(对民间文 化的关怀)

一堂优质课,总能探寻到多维的关怀向度。关怀向度的层级可以 窥见课堂 教学的设计 和实施者 对于语文 、文化、人性、儿童这些词的思考等级。

这节课上,鲜活的民间文化形态———民间故事,被何老师巧妙地萃取,并精巧地排序。这里所说的“巧”,具体指的是构思之巧、选材之巧、环节设计之巧。“民间文化”和“语文课堂”两个概念,前者偏重于文艺学范畴,后者属于教育学范畴,看似独立的两大体系,细细推究,却有千丝万缕之血脉相连。语文课堂,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语文课堂,其实融合了一定的民间故事、民间童谣、节日风俗、俗语俚语、歇后语等一些相关课文篇章,其实就是民间文化在语文教材上的“落脚”。问题是“落脚”之后,作为教材取舍第一创造者的教师,常常为了讲故事而“讲”,为说风俗而“说”,匆匆而过,蜻蜓点水,根本不会想方设法去让这些民间文学的形态既“落地”又“生根”。

怎么从课程论的角度构思这样的民间文学课堂?何老师选择了“童话型民间故事”为突破口,并精心选择了“求好运”这一主题,从中提炼阅读这种类型故事的技巧和方法。这种巧妙的构思,重新链接了“民间文化”与“语文课堂”两端,为课堂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其次,以主题“求好运”为纲,故事又怎么选?民间故事的数量太多,鱼龙混杂,有些虽有趣但低俗,这就考验一个教师的阅读量和选材力。从何老师选择的《寻找太阳的头发》《范丹问佛》《柳毅传书》三个主要故事中,我们可探究出他选材的艰辛历程:第一个故事要典型和有趣,最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寻找太阳的头发》的故事情节恰巧与《魔鬼的三根金头发》相似,课堂上孩子们以“熟”读“生”,兴味盎然,选得真好。第二个故事保持典型,要更贴近劳动人民身份,反映的是“善报”的因果,中间的故事情节要更容易续编,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自然。于是读到了《范丹问佛》的故事,范丹是一个乞丐,问的是佛爷,这是强烈反差,反映百姓的“心声”,似乎还能读出点“民间特色”。第三个故事应略读,朝哪个方向选?戏曲从民间萌芽、壮大,戏曲中的经典《柳毅传书》正是“好心得好运”故事的代表,况且越剧也是何老师的一大特长,正可借此上出别样特色,避免阅读方式的单一。这一番分析,才知何老师的教学设计“别有洞天”。当然,这三个故事的布局,不能前后颠倒,假设先出《柳毅传书》一环,虽新奇,但太突兀,违背儿童接受心理,没有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更有意思的是“方言讲故事”环节设计。方言,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母亲”、最亲切的“故乡”,作为众多民间文化重要载体,尊重方言,就是尊重自己。既然是“民间故事赏析课”,融入了学生所在地的方言,不就更具“民味”“民情”了吗?(值得推广的做法是,这堂课换一个方言区来试教,完全可以当地方言作为亮点。)这堂美丽的课,以故事赏读为主,融会其他“民间元素”,就是向民间文化的致敬。

从儿童文学课程建构的角度看这个设计,何老师的良苦用心,令人肃然起敬。用“民间”的力量打开儿童的视野,拓展纯文学童话、纯作家童话的单一道路,并用亲身实践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选材和教学之路,这对于儿童的故事观,不就是从“迷失”“刺激”中的重建吗?

二、让孩子爱上民间故事(对孩子的阅读体验的关怀)

何老师的课堂,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审美的享受,这与何老师个人的才华分不开,但我们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这些“表”,更重要的 是情感上的“关怀”———儿童情绪体验的呵护。

因为城市文明的肆意推进,当下的孩子对“民间文化”已经产生了距离,有距离就有“陌生感”,怎样在这 堂课上让孩子们先“熟悉”而后“爱上”这类故事,这考验设计者的智慧。于是,我们看到何老师在开课先抛出一个个“老朋友”———八仙过海、牛郎织女、梁祝传奇,轻松的氛围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拉近了课堂与心灵的距离,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甜蜜开心的笑容。“新朋友”怎么消除情感距离?何老师富有智慧地选择了“面熟的 故事”,即情节和已知童话故事相类似的民间故事。何老师问:“你觉得这个故事面熟吗?”学生马上纷纷举手,“关注主人公”“关注主题”“关注情节”的三处回答 , 显得多么 自然、生动。没有教师巧妙的铺垫,何来如此巧妙的“生成”?

学生的阅读习惯,常图新鲜,模式单一会消融已经激发的兴趣。何老师显然对儿童的心理世界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正是这种洞察力才有了何老师课堂的别样境界。请看,何老师在《范丹问佛》故事教学环节,使用“故事续编”模式,发挥学生想象力,锻炼学生研读力,学生的续编精彩纷呈。读故事如果只是“读”,没有学到“读法”,就是一种浅层教学。何老师用四两拨千斤的妙手,引导孩子们悟出了类型化、模式化民间故事的特点,让孩子们对自己的故事讲述和创编能力有了更多的自信。这份自信,犹如可以开满鲜花的土壤,总有一天会充满儿童气息的芬芳。从这种意义上看,何老师的课堂,就是一种以课堂形态存在的儿童教育作品,充满诗意的作品。

何老师的课告诉我们,只有充分研究学生的学情和情感状态,用儿童本位观观照课堂教学,才有美妙从容的课堂生态。

三、积累民间故事阅读能力(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关怀)

民间故事的阅读价值,是在阅读中寻得民族 (地方)的认同感和文化的归依感。民间故事的原生态的故事架构和语言材料,是培养学生母语语感的极佳养料。有人甚至说,未被民间故事浸染的童年,是有缺憾的童年。那么,一节民间故事教学课,究竟可以有多大的阅读启迪功能?何老师的目标,在课堂上看起来似乎很微小,细细一想,其实很远大。

精选三个故事,巧妙安排阅读方法,总体提炼故事模式,感悟类型故事旨趣……这一些设计,在课堂上完美呈现,学生学得高兴,是在一种喜闻乐见、通俗有趣的氛围中“懂了”。懂了之后呢?仅此而已吗?从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评鉴,教学任务已然圆满,似别无所求。然透过现象,探究内层,你会发现,何老师这堂课在最后重点关注的是从“如何读”到“如何主题串联读”的方法引领,也就是给学生一颗“读民间故事”的种子,并传授了培育种子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才是教学真正的目的。再联想,也可以说,何老师是一步一步地巧妙铺设,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通向民间故事的“引桥”。因为何老师清楚,尽管民间故事阅读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一堂课的时空毕竟有限,“我”的课堂,只是一堂有“示例”意义的课,“我”所要传递的是一种理念、一份良知、一点方法,“我”所希望的,是众多有这方面课程眼光和文学视野的同行,都能投身于这项美好淳朴的事业,一起用勤勤恳恳又略带孤独的行走,去重新聆听“故乡的声音”。对于学生来讲,这种行走的意义,就是引着他们把握“民间故事模式化叙事结构”,从而慢慢走到民间故事阅读的“起飞跑道”,开始一场带着乡土、带着诗意、带着顽强、带着真善、带着奇特、带着童趣的飞翔。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说,文学教育的根本,是唤醒人类心灵的灵性,激发人的梦想,让人们在文学化的人物命运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民间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让我们思考:除了那些“高大上”的唐诗宋词,我们还可以有怎样的阅读课程来满足孩子们心灵成长的需要?

上一篇:观看顶碗表演教学设计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