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对联故事

2024-04-17

有趣对联故事(共14篇)

篇1:有趣对联故事

1、穷秀才改联抱不平。

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进士,一年过年,为了炫耀门庭,贴出了这样一幅春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对联贴出后,乡亲们很愤怒。有个穷秀才因无钱行贿,年年落榜,故在夜里将春联改了几个字,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2、郑板桥联辱知府。

郑板桥任县令时,知府孙嘉新派人求字,郑知孙搜刮民财便写了一联:

交忠朝庭

因受百姓

横批:前程金修

3、舒铁香讽李鸿章。

舒与李是同榜举人,李任两湖总督期间,舒多次登门遭拒。一日,舒游黄鹤楼题一联于楼壁:

同榜贵人多,饶他坐稳青牛,懒向人间谈道德

相逢知己少,愧我重登黄鹤,难从天上觅神仙

4、宦官自讨没趣。

明嘉靖年间,有个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两位户曹喝酒,仗势借酒醉出言道:

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同饮的一个绅士打抱不平对道:

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上联揭露户曹贪赃枉法,下联嘲讽宦官卖身求荣,读来令人痛快。

5、唐寅嘲商人。

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6、进退两难。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7、混、球联句。

湖南军阀谭延铠一生的处世哲学集一混字,最后混到了国民党的行政院长,由于处世圆滑,又得了一个水晶球的绰号。他死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副对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8、上下凭等。

针对封建社会上尊下卑官气十足,有人戏一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横批是:上下凭等

9、王毅之接对联。

一年除夕,王家大门口对联几次贴出几次被人揭走,王心生一计,贴出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对联不吉利就没人揭了。第二天凌晨,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为: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10、明代戏联。

男无假,女无真,为何无人嫌假

你不来,我不来,怎么不请自来

11、不如不说与何必多说。

清初,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理不服,针锋相对答一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12、贪官受辱。

清朝有个知县叫王寅,贪脏枉法,有位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叫人贴到了县衙的门口,联道:

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

寅属虎,全需鸡犬牛羊

13、三国名人入对。

四川内江有座嘉靖年建造的三元塔,塔中有一联说景,实则谐音含三国六个人名: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在笼中,心思槽巢,狠关羽不得张飞

14、乾隆出谜联。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与群臣猜谜,出一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相仿,既非家禽,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摸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在场的纪昀道出谜底,为猜谜。

15、老字没一点。

有个农民欠财主的债无法偿还,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

借新账,还旧账,借账还账,账还账

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只写了一个老字(没有里面一点)。

财主上门讨债见联,不觉诧异,自语道:这横批的老字,说考又不象,说老又没有一点?话音未落,只听农民说:**(字)要是有一点,早就还你了。

16、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薪的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则传说的本事显然是不可信的因为到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

但故事很有趣,对联亦不乏有艺术性,颇值一赏。

17、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大人磨面。

12岁那年,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日消息传开。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18、不如不说与何必多说。

清初,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理不服,针锋相对答一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19、针砭人情冷暖。

清代浙江钱某未中举人时,时常遭亲友冷遇,后来中了举人,亲戚豪富争相祝贺,他针对这一反差,手书一联贴在大门上:

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碳

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20、混、球联句。

湖南军阀谭延铠一生的处世哲学集一混字,最后混到了国民党的行政院长,由于处世圆滑,又得了一个水晶球的绰号。他死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副对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篇2:有趣对联故事

一、这是清朝大学者—纪晓岚的故事:

当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著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可是当施老师吟著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细 羽 佳 禽 砖 后 死」

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可以。」 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

「粗 毛 野 兽 石 先 生」

老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

其二、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一天,苏东坡指点厨师,用一尾西湖活草鱼,洗净剖开,裂上五刀,用火腿、葱、姜蒸制。厨师烧制好,送到书房。苏东坡一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连声呼道:「好一尾五柳鱼!」刚举筷想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闪,佛印和尚来啦。苏东坡心想:「嗨,好个赶饭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却赶来了。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麼办?」一伸手便把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早已见到那盘鱼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苏东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来跟你打听一个字。」「什麼字啊!」「你姓苏的『苏』字怎麼写法?」 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一定有名堂,便装作认真地回答:「喔,「苏」字嘛,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 「禾」字。」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喔,假如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 呢?」 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佛印按著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 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搁到上面不行的,那就把鱼拿下来吧!」 苏东坡一下子醒悟过来!佛印说来说去,就是要吃他那盘五柳鱼。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苏东坡要来,也照样清蒸一盘五柳鱼。刚好苏东坡进来了。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正巧旁边有只磬,他就随手将鱼放在磬裏。

苏东坡早已看见,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疑惑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烦啊!」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麼?」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心中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苏东圾葫芦裏卖的什麼药。於是不动声色的说:「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连呼:「啊呀,高才高才!原来你磬(庆)裏有鱼(余)啊!快,拿出来吃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从磬裏把鱼拿出来了。

其三、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谦就回答说:

「一秃似擂槌」

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其三、嫦娥原爱绿衣郎

从前,有一幕僚家有一个天姿国色的闺女,其上峰多次向其示意娶她为妾。这位幕僚既不敢违拗他,又怕委屈了女儿,正与妻子踌躇不定,愁眉不展时,女儿前来问安,见状便问二老有何心事?父母只好据实相告。

女儿聪慧过人,又孝顺父母,便灵机一动对二老说:“我有三个条件,一是不光有父母之命,还得有媒妁之言,应请王公大人作媒;二是聘礼要有玫瑰宝石、黄色宝珠等珍品;三是入洞房前,还要对一副对子。三者缺一,我决不和他成婚。” 父亲连连点头说好。次日禀复那位大官,他一一应允。迎亲之日,那豪华气派自不待言,待酒足客散,大官迈步欲进洞房,却被侍婢挡住,让其对对子,只见红笺上写着:竹映桃花,君子也贪红粉色。大官看着娟秀的字体,一时对不上来,便移步庭院。正当仰望中天明月,反复吟哦时,一部属过来问:“大人不入洞房,还有雅兴吟诗作对?”大官便将索对一事告诉了他。部属听罢,连连赞叹,上联出得新巧,竹称君子,红粉桃花,一语双关。不免也沉默构思起来。

这时,星月辉映,树影婆娑,一下子触动了那位部属的灵感,只见他摇头摆尾地吟道:月穿杨柳,嫦娥原爱绿衣郎。

大官连说:“妙极!妙极!明天重重有赏。”便直趋洞房交卷。

侍婢送上对幅,姑娘玩味一番,提笔批道:“公系榜眼出身,对虽工丽,恐非出自心裁”。大官见批语,羞愧难当。他忖度片刻,便毅然离开洞房,去寻那位部属,叫他去入洞房,并以全部嫁妆为赠。

其四、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一葫芦,便上前讨水喝。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有水,不过要对对子,对得上方可饮水。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农民报》一读者将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该报,有36位对联爱好者热心对下联,其中只有阳春县读者黄文昌对的较好。

他对的下联是:龚庞两小姐,龙首龙身 孟姜女以上联招亲,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刚巧万喜良路过,随手就拿起笔提了下联: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就这样孟姜女就下嫁给万喜良(当时的人为什么这么感性奇怪哦)

可是好景不常,秦始王下令筑长城,派官兵把所有的壮男都捉去当苦力;

而万喜良不能幸免,也被捉去了。从此,就把两人给分开了。

过了一段日子,传来了万喜良死在长城的消息,孟姜女就不顾一切地赶到长城。

她得知万喜良的尸体被埋在长城下,她在该处失声痛哭了七天七夜。

她的哭声把长城给哭倒了,倒下的长城处,露出了万喜良的尸体。

她用仅有的力气,抱住了他的尸体,就这样也随着去了.故事凄美,但是这个对联却经久不衰的流传下来,成为了异读联里的丰碑石.+++++++++++++++++++++++++++++++++++++++++++++++ 还有一首卖豆芽的对子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首先 卖豆芽的老头肯定希望自己的豆芽长好点 长(zhang)的长(chang)一点 所以:

上联: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chang zhang 下联:z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zhang chang

++++++++++++++++++++++++++++++++++++++++++++++++++ 拆字巧联

这幅对联上下联分拆古泉、重丘二字。起联先拆“古”、“泉”二字,后面讲出一个故事,联末也是“古”、“泉”拆字。下联结构同上联,后面述说了一段经历。该联不是为拆字而拆字,拆字之后有情景、人物出现,并在末尾嵌上拆字。就整个联来说,结构奇巧,语气贯通,具有浓郁韵味。全联既有文字之妙,又有情志之美。此联如下:

十口为古,白水为泉,进古泉连饮十口白水

千里成重,丘山成岳,登重岳一览千里岳山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一天,苏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苏东坡正为她煎药,佛印和尚正巧来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饮茶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苏小妹见哥哥还没有送药来,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连忙去为她送药。佛印就苦了,既挨了“骂”,还要对下联,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苏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

有一次,苏小妹到京城看望哥哥苏东坡。兄妹相见,话说不尽,索性秉烛夜谈。苏东坡想起有人曾说过苏小妹才华过人,是女中豪杰,便对苏小妹说:“都说你天资聪明,才智不凡。你如能在一个晚上,对好我出的对子,我就佩服你。”苏小妹笑笑说:“究竟什么对子要一个晚上?你快说吧。”苏东坡说:“这对子说来也平常——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请你对出它的下联吧。”

苏小妹听了上对,暗暗叫好,苦于一时想不出下对。这时,月光下,一个丫鬟端来酒菜,准备给他们饮酒。苏小妹灵机一动,便对出了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东坡听了妹妹的下联,禁不住拍案叫绝。因为,这幅对联,妙在上下联巧含“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具体形象,想象丰富,引人入胜。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友,两人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弈棋联对。苏小妹常听哥哥夸奖佛印博学多才、才思敏捷,虽然表面没说,心中可不服,总想找机会难一难佛印。

一天,苏小妹有事外出,正好在门口碰上了来拜访苏东坡的佛印和尚。佛印彬彬有理地问:“轼兄在家吗?”苏小妹对佛印的问话置之不理,却要佛印先对一副对子: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此联是个很巧妙的拆字拼字联,“僧”是“人曾”相拼,“佛”是“人弗”相连而成,而其中又暗藏不恭。佛印见小妹一脸得意的神态,不由得有意讥讽,便脱口对道:

篇3:有趣对联故事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经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笔者整合了第二册的《画叶纹》和第三册的《树叶的拓印》这两个有关联的教学内容开展“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 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 通过对叶子的收集、观察、了解、表现、应用, 全身心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去, 感受探究的乐趣, 寻求探究的收获。这样的教学既保持美术学科特色, 又实现跨学科的综合, 使学生有充分的审美感受和创造表现。

[课堂实录及教学思路]

一、课前

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叶子, 并对感兴趣的叶子做进一步的了解, 比一比, 谁的知识多。

(为新课做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课中

1. 欣赏、谈话导课

师:同学们, 春天到来的时候, 树枝吐出了嫩黄的小芽儿, 到了夏天, 满树都是重重叠叠、深浅不同的绿色。秋天的时候, 叶子又变成了红的、黄的、黄中带绿的。等到冬天, 树叶纷纷飘落, 给大地盖上厚厚的棉被。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 让树叶变得如小精灵般可爱。我喜欢它们, 很多的画家也喜欢它们, 让我们去看看画家是怎样表达喜爱之情的。 (欣赏名家的画)

学生观看四季变化的图片, 自由表达此刻的心情。

(综合语文的学习。用优美的语词以及教师有感情的表达吸引学生注意。用画家的作品创设人文情境, 激发学生对树叶的好奇与喜爱, 对美术作品的美产生由衷的热爱, 对学生审美做初步的引导。)

师:我们一起举起自己最喜欢的叶子, 互相欣赏一下吧。谁愿意说说你采集的叶子?

生1:这片叶子叫薄荷叶, 可以用来做糖, 还有牙膏。

生2:我的叶子叫芦荟, 它可以治病的……

生3:这片叶子发出的气味还可以驱赶蚊子呢……

(这实际上是跨学科的综合, 同学、老师介绍的有关叶子的知识, 可进一步拓宽本课的学习维度。)

师:请大家用手仔细地摸摸你的树叶, 有什么感觉?生1:滑滑的。

生2:有点刺手。

生3:……

(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由“看、闻”引入“摸”, 加强肌肤的感受, 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师:请各小组互相欣赏, 看看你们组有多少不同形状的树叶?请说出它的特点。 (板书:叶形)

生1:像三角形, 像……

(提出教学要求, 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美术本位。)

2. 拓印增趣

师:现在, 让我来变个魔术。 (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拓印示范) 每位同学都来试试吧, 看你能变出来吗?

(建议各小组用各种笔试试拓印, 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1:我印得有深有浅, 有变化, 好美哟。

生2:我用水彩笔印不出来, 为什么?

生3:你的笔太多水了, 要用铅笔才好呢。

生4:油画棒也可以的。

师:认真观察了老师的“魔术”的同学都印得成功了, 不成功的同学知道原因了吗?哪些同学能当小老师帮助他们?

生1: (扮演小老师) 印的时候要用硬的笔, 要按紧纸和叶子。

生2: (扮演小老师) 不能用水性的笔。

师:很好, 还要把笔平放, 让笔心跟纸挨得紧一点。这样就能印好了。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寻求答案, 解决问题, 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师:经过拓印, 树叶美丽的花纹出现了。叶纹好比我们人类的血管一样, 通过它, 提供叶子生长的养料。 (板书:叶纹) 这些叶纹都有自己的名字…… (板书:主脉, 网脉) 让我们来欣赏用叶脉和叶子制作的拓印画。 (课件呈现)

学生自由表达感情……

(综合科学的学习, 明白叶纹的作用。欣赏资料充分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野,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3. 明确任务, 布置作业

师: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美丽的叶子, 让我们一起随着季节的变换去看一看。 (课件附带优美的音乐)

(综合音乐的学习, 学生体会叶形、叶纹的变化美, 季节变化的节奏美, 为后继创作做准备。)

师:同学们, 老师有一个难题需要你们一起用美术的办法来解决。

教师指着教室里放置的一棵没有树叶, 只剩树枝的枯树, 播放讲述大树悲惨遭遇的录音故事, 呼吁同学们帮助这棵受环境污染掉光了叶子的大树重新拥有美丽的衣裳。

师:同学们, 一定会有好多我们没有见过的叶子。它们的形状、花纹和颜色又是怎样的呢?大家都来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我们可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来帮助大树爷爷着装, 老师现在就第一个行动。 (说到这儿, 教师在树枝上贴上了自己制作的几片不同叶子作为示范。)

(情景创设:卡通化设计大树的造型, 利用嘴型的变化来表现树的怒和喜。启发学生用多样的、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表现,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件、优美的音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鼓励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4. 展示作品, 学生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评议

师:树爷爷在大家的帮助下, 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你知道它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吗?

生1: (上讲台带头饰, 扮演树爷爷) 我最喜欢这片红纸做的叶子了, 叶脉用毛线来粘, 很好看……

生2: (带头饰, 扮演树爷爷) 我想唱一首歌来谢谢大家。“我得到了好多叶子, 好多叶子……”

师:同学们, 老师看到你们这么有爱心, 又这么团结能干, 真高兴。如果我们能够永远保持这样一颗环保的心,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永远是美丽的。

(角色扮演既有趣, 也调动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此环节巧妙地将“欣赏·评价”学习领域与思想品德、人文﹑表演学科进行综合。)

三、课后

在随后的两周, 不断有学生拿着自己新“发明”的叶子来找我分享, 我认真地听他们的介绍, 也给一些自己的意见。还有学生把拓印的方法用到其他物品上, 并兴奋地给我描述过程。他们都盼望着老师能再上这样有趣的课。

[教学后记]

这是我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上的一节“综合·探索”课, 是一节“好玩”的课。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特点, 设计了不同的兴奋点吸引学生, 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获得综合的、立体的、跨学科的知识。

上完这节课, 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 即教师在课堂上巧于给学生设置恰当的难题,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决,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本节课设计的拓印游戏, 我在示范的时候并没有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来, 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看似简单的示范动作, 然后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问题, 再通过小组讨论, 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并发现更多种类的笔可以用来拓印。

学生在创作一片叶子的时候, 我也没有逐一讲述画叶子的步骤, 而是启发学生用多样的、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表现。实践证明, 一年级学生具备初步造型能力, 完全能够完成“型”的塑造, 作业成功的关键是创意。整节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年级学生课堂自控的能力、上课的注意力相对高年级来讲要弱一些。要想使他们上课形神俱在, 教师一定要有课堂教学机智。在一个班上课时, 我播放配乐课件, 传出儿歌《小燕子》的配唱, 一学生突然说:“怎么是小燕子?春天来了?”他的话引来课堂的哄笑, 我随即说:“大树爷爷得到这么多小朋友的帮忙, 小燕子也很高兴啊, 春姑娘也赶来了, 不是很热闹吗?”诸如此类的插曲在课堂中时有发生, 我觉得这也是锻炼自己应变能力的机会, 同时也可以成为课堂的另一种“强心针”, 使课堂活而不乱, 收放有度。

篇4:有趣的对联广告

传说,宋都汴京郊外有个小酒家,门前招牌上贴有这样一副对联:

隔壁三家醉,开瓶十里香

这副散发着酒香诗意的对联贴出后,京城里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纷纷登门造访。一副对联牵动了京城上下,遂使这个京郊酒店门庭若市,财源茂盛。

清代初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京城的一个偏僻小巷里见到一家名为“天然居”的小饭馆。素有题诗之癖的乾隆皇帝不禁诗兴大发,提笔便在招牌上填成一副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副妙趣横生的回文联当时成为誉满京城的美谈佳话。从此,前来观赏对联和进餐充当“天上客”的人络绎不绝。乾隆的一副回文联使这家饭馆主人成了“京都富翁”。

清代大书法家董帮达,曾为一家即将倒闭的剃头铺写了一副对联:

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对联道出了顾客的心声,使人闻言颔首称是,欣然前往,改变了店铺萧条冷落的状况。一副对联救活了这家剃头铺。

商业楹联,必须讲求辞章对仗,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方能打动顾客。比如,有一副美容店的题联是这样的:

十美容颜,五分造化,五分妆化

两倾品貌,一半生成,一半饰成

对仗工整、设词精巧。这样的对联悬之于美容店,对少男少女该有多大的吸引力!

作为广告楹联,还必须讲求设词的别致、含蓄。比如,有一副储蓄所的对联是这样的:

千百万户,户户皆是储户

七十二行,行行不离银行

再如,旧上海有家“小有天”饭店的门联是:

道道非常道,天天小有天

篇5:有趣对联故事

写完才省悟过来,哈哈大笑 :“我怎么写了这个?再拿纸来吧 !”老伯伯忙说:“我只有一张万年红纸,裁成三条了。”李调元一想,索性取现成的话吧,又挥笔写出:

一张万年红

老伯伯一看这是吉利话,赞扬道 :“好!好 !”李调元又把横披写上:

好好

自小店贴出这对联和横披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看李调元的.墨宝,门前热闹非凡。看过之后,还要进去打听李调元的故事,自然要吃上“两个荷包蛋 ”。于是小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小店改名为“好好店”了。

77 粗毛野兽

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之前,在乡里就因为有才气而出了名。有一个姓石的乡绅,不服蒲松龄的才学,要与他一比高低。这天 ,他们碰在一起 。石乡绅看见一只小鸡死在砖墙后面,便出个上联难为蒲松龄:

细羽家禽砖后死

蒲松龄一听,这是糟蹋我这年轻人呀!我也得给他点颜色看。他装作无能的样子说 :“我不会对对子。既然乡绅逼着我对 ,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着看 ,请乡绅帮我一字一字录下来,要不,过后我自己也忘了 。”石乡绅差点乐出声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对,说不定出什么洋相呢!他满口答应下来。蒲松龄大智若愚,一本正经地说,石乡绅幸灾乐祸,一本正经地记——

“粗对细,行吗?”“行。”记个“粗”。

“毛对羽,行吗?”“行。”记个“毛”。

“野对家,行吗?”“行。”记个“野”。

“兽对禽,行吗?”“行。”记个“兽”。

“石对砖,行吗?”“行。”记个“石”。

“先对后,行吗?”“行。”记个“先”。

“生对死,行吗?”“行。”记个“生”。

“完了,你念念。”

石乡绅拿过来就念:

粗毛野兽石先生

篇6:有趣对联故事

有位著名中医老先生,最喜欢用中药名作对联。

一天,一位客人来访,看到院子里的丛竹,赞叹道:

烦暑最宜淡竹叶,

老医生马上答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进屋坐定后,客人又说: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志;

老医生对答道: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蓯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联中全系中药名,对仗工整贴切,颇有风趣。客人看到几盆玫瑰,不胜感叹道:

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

老医生捻着银须,笑着答道: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篇7:有趣的民间对联故事

张亢触墙成八字

牛脑袋撞上墙,两只犄角,向两边分开成“八”字的样子。王琪说张亢是“肥牛”,撞了墙头上也分“八”字。大家一听,“哄”地笑了。张亢也不示弱,立刻想到“猿啼三声泪沾裳”这句古诗,便反唇相讥:

王琪望月叫三声

篇8:有趣对联故事

(一) 利用故事, 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喜欢听故事, 那么老师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有关白雪公主的故事。 (课件演示:白雪公主及七个小矮人在森林里与动物们正玩得开心, 忽然刮来一阵黑风, 白雪公主不见了, 空中传来巫婆的声音:“白雪公主被我抓到城堡里去了, 要想救出白雪公主, 首先得数出我的魔盒里装有哪几种图形, 每种各有几个。)

师:你们想帮助小矮人救出白雪公主吗?

生: (异口同声) 想。

师:大家看到大屏幕, 先数数有几种图形, 再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课件展示:盒子里装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种图形, 但这些图形出现时是杂乱无章的, 学生只能数出三种图形, 不能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

师: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统计》。 (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数出了三种图形, 老师把三种图形的名称写到黑板上, 同学们再数一遍, 看到哪种图形就大声地把这种图形的名称念出来, 老师来记, 好不好?

生:好!

生在下面大声地念, 老师在相应的图形下面画“√”。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快地完成了任务。 (三角形7个, 正方形5个, 圆形4个。)

(二) 给出问题, 自己解决

接着投影仪出示统计表。

师:大家看到屏幕, 这里有张表, 这张表叫统计表, 哪位同学能帮老师填这张统计表。

学生一看就知道是刚刚数的这几种图形,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一种图形的空格, 其余的由学生分组自由完成, 效果很好。

接着老师出示统计图。

先由老师利用投影仪清楚地展示一种图形的画法, 并告诉学生注意:

1.数清格数;

2.从上往下涂;格子要涂满, 但不能出格。剩下的图形由各小组自由完成之后,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三) 利用故事, 巩固复习

师:我们已经数出了各种图形的个数, 白雪公主救出来了吗?

(大屏幕展示:巫婆继续说, 你们可以接走白雪公主了, 但别太得意, 我在你们回家的路上设置了陷阱, 你们必须数出有几种陷阱, 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

大屏幕展示:在小矮人回家的路上, 巫婆设计了火、水、毒、刀四种陷阱。)

师:谁能数出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除了在每种图形名称下面打“√”, 还有别的方法吗?大家想想。

生1:可以打圆点。

生2:可以打三角形。

生3:可以画正字。

……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叫一位同学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 谁愿来试试?

学生跃跃欲试。

老师叫一名学生来记, 下面学生读出陷阱名称。

老师拿出统计表和统计图, 由学生自由讨论完成, 然后叫学生利用投影仪清楚地展示完成过程, 其余学生说出完成的优点和缺点。

(三) 给出空间, 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白雪公主安全地回到了家, 各种动物都来祝贺, 同学们帮着数数有几种动物, 每种动物各有多少?)

学生自己数 (方法同上) 。

学生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接着老师出示问题:

1.哪种动物来得最多?是多少?

2.哪种动物来得最少?是多少?

3.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

学生回答后, 老师又说: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1:兔子来了多少?

生2:猫来了多少?

生3:兔比猫多多少?

……

二、案例反思

(一) 利用故事, 引人入胜

这节课可以说是贯穿于故事中进行的, 在导入时就一下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了课堂上, 为该课的顺利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年级学生还处于无意识注意为主阶段, 当中途学生感到厌烦时, 故事又把学生拉回了课堂。课堂结束时, 故事给了学生一个美好的画面——白雪公主救出来了, 学生们很有成就感, 同时又很好地将这堂课的内容拓展延伸开来,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 故事数学真有趣

本来《统计》的教学内容是枯燥无味的, 而这节课反而让学生感到很有趣。

这节课在让学生帮忙救白雪公主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新知识。这样做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 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故事体验效果好

篇9:对联,一个有趣的话题

又如对仗的要求到底有哪些?作者告诉我们,你不能按文言联的对仗规则苛求白话联。白话联在平仄关系上多数总是有一些缺陷的。例如章乃器自题联:“实践检验真理,时间解决问题。”章乃器被打成“右派”,相信自己的冤案终会得到平反昭雪。此联写得很大气,遣词造句全无修饰,是用现代语为联的上乘之作。但是,按平收式六言联的平仄关系来看则有缺陷。

《论稿》在论述用以“碎锦格”为代表的毫无规律的嵌字方法写作“嵌字联”不可取时,是运用反面材料进行反证。《论稿》说:碎锦格“有时可能给并无嵌字意图的对联作品带来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解”。作者叙述道:

章太炎1935年在黄侃五十初度时题赠过一副祝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此联其实并无嵌字意图,本意全是提醒自己的学生:过去你说“五十岁以后再著书”,现在五十岁了,总该著书了吧?黄侃也知道老师对自己寄有厚望,很高兴地把对联悬在室内用以激励自己。但是有人看了却按“碎锦格”的规则去挑刺,说联中嵌有“黄绝命书”四字,很不吉利。黄侃也越看越觉得不对头,就把对联撤了下来。由于此后不久黄侃果真病逝,死时尚未满五十岁,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巧合便使得章太炎成了预报凶兆的乌鸦。

这种材料的运用,使得书中的讨论充满了智慧,而像这样点铁成金似的运用材料的例子,书中到处可见。作者在说明“无情对虽然‘无情’,但对句的内容、格调却有高下之分”的观点时,写了如下一段文字:

据清褚人穫《坚瓠集》记载:朱元璋一次驾幸马苑,让皇太孙朱允炆和第四子朱棣陪同,这时候有风吹来,马群扬尾嘶鸣,朱元璋出句道:“风吹马尾千条线。”然后着令其二人对句。

朱允炆的对句是: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棣的对句则是: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两个境界大不相同的对句让朱元璋“视之默然”。他极为宠爱的皇太孙的对句给人的感觉不大对头,凄风苦雨,景象衰败,让人提不起精神;而这个野心勃勃的皇四子朱棣的对句却有帝王气象。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后来发生的这一系列变故使人们吃惊地回忆起了几年前在马苑的那两个对句。人们觉得,对句虽然主要是语言技巧方面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篇10:有趣对联故事5个

王知春,清代文人,也有一对联的家庭教育:少读书是一种低才气;刻薄是一种极大的困惑。这句对联的意思是:人不是天生就低才华的,一个人的才华都是由于后天的努力程度获得的,低才华是由于自己缺乏阅读能力,从而鼓励子孙后代多读书。

192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送儿子出国留学。写一副特别的对联:要摆脱烦恼,你需要自由;经历了所有的困难成为一个好男人。对联的语言要求儿子做一个好人。他必须训练有素,信心十足。在困难面前,他磨练成一个无私的人。

1940年,郭沫若曾为侄女魏荣芳写过一副对联:莫雪芙蓉面无表情;香味的效果来自他的内心。这副对联妙趣横生。它自然地将她侄女的名字嵌入到海马状突起中。这深深地教会了她要诚实。对这个家庭来说,诚实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有一年,在春天,周玉皇参观了10座佛教寺庙,晚上住在里面。他睡着后不久,突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他仔细地听着。原来有人反复念诵着一副对联:“十座佛寺是由几千块砖和工匠建造的。”

当周玉皇感兴趣时,他站起来问庙里的和尚:“谁住在隔壁?”

和尚回答说:“有个姓黄的学者前些日子来参观这所寺庙时,就想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但是他想不起来。”几天后,他忘了吃饭和睡觉,努力地冥想。现在他的生命有危险了!

周玉娟问:“没有人能帮他脱下对联吗?”

和尚回答说:“这副对联里有四个数字:一万,一千,一百一十,这四个数字是十的十倍。”要把这副对联取下来是很困难的。许多人都试过了,但还没有人能做对。

出家后,周玉皇想了很久,却想不出一副对联。

第二天,周玉皇带着遗憾乘船离开了寺庙。途中,他经过一座桥,桥上刻着“八座不朽的桥”。这一幕使他的心清楚了。他告诉船夫赶快掉头,回到庙里去。

尽管黄树生在庙里已经卧床不起好几天了,他的身体还是很虚弱,断断续续地背诵着对联:“万瓦——千砖——百工匠——十佛寺。”

周玉娟站在门外,响亮而流畅地回答:“一船两浆,四人摇八仙桥。”

黄书生听了,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精神也振奋起来。他惊叹道:“春联真棒!”这副对联中还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它们增加了两倍。太棒了!_______太棒了!”

篇11:有趣的短篇对联故事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 :“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

台山上五层台,台……

篇12:小学生有趣的对联故事

苏东坡不但在文学方面有伟大成就,而且在医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人称“儒医”。他在杭州任知府时,就致力于搞医学研究。当时该地瘟疫经常发生,百姓死亡很多。为了把黎民百姓从痛苦的病魔中解脱出来,苏东坡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几十两黄金,在城里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诊坊,专门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愈了近千病人。

传说在杭州城西有个庞家庄,庄主姓庞名安时,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济贫,好善乐施,是远近闻名的一位老中医。他喜欢交际,也爱好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因而与苏东坡交往甚厚,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论对,切磋医学。

有一天苏东坡正坐在书房里翻阅医学书籍,外面衙役来报:“启禀大人,府外庞中医求见”。苏东坡忙说“有请”。庞中医在衙役的引领下来到书房门前,猛抬头,一眼看见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他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他听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领神会,随即续出下联:

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二人相视大笑,手挽手走进后院。院子的中央设一小花园,庞中医看见园中生长的翠竹葱绿茁壮,他灵机一动,赞叹道:

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随口对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两人在花园边坐下,衙役递上香茶,二人品茶谈天。他俩从名诗谈到名医,又从对联谈到医学,真是棋逢对手,喜结知音。忽然,一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庞中医抬头一看,只见园中玫瑰正盛开,妩媚娇娆。他触景生情,又出一联: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听他又吟一联,未加思索也脱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庞安时坐了一会,告辞出来,随口又出一联: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含笑答道:

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篇13:父亲的对联

父亲从童年时代的三字经、百家姓的诵读起步, 开始了对对联的接触, 最初听到看到的对联是“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等等, 虽然不大懂, 但琅琅上口, 好听好记。有时私塾先生还在正课之余, 教他们对对子, 起始无非是上对下, 天对地, 白鹤对青莲, 风和对日丽, 简单容易, 却调动起学生们读对联, 对对子的浓厚兴趣。父亲曾对我们津津乐道生活中的对联故事:清朝年代, 我们松滋县出了个读书人谢元淮。他少时聪慧好学, 知书达理, 远近乡里, 小有名气。有一次名士陶某路过松滋, 要见见他。谢元淮稍事整理衣帽前往。相见时, 陶名士打量其像貌, 他里面穿的是一件绿色小袄, 由于整装不周, 在袖口处隐隐露出一点绿色, 名士笑道:“谢小子暗藏春色”, 谢元淮一听, 不好意思, 一低头, 随即谦卑答道:“陶大人明察秋毫”, 名士听后, 好不惊讶, 连称“绝配, 好联”, 十分赞赏他的才华机敏和礼数。我听后, 好不羡慕!父亲又说:“对对联, 是高雅之事, 但也不是那样的难事, 只要有心, 勤于积累, 敏于联想, 总会有所成的。”

在武汉大学求学期间, 父亲一方面在生物专业学科领地勤耕细作, 一方面师从费季刚教授攻读国学, 钻研诗经、尔雅、离骚。下面两副对联, 正是这段求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爱读章华博物志

闲参屈子离骚词

曾经瓯海探骊颔

亦向匡山采凤芝

就是在瓯海、匡山作生物实习、标本采集的日子里, 他也时时留意, 随身记录名家名联, 并不辍习作。

庐山实习十余天, 满载而归下山来, 父亲情志满满, 日记中云:“留连经旬之庐山, 终须一别。回忆登山临水, 折草寻花, 俯仰之间, 竟成陈迹。下岭之后, 一鞭残阳, 十里平原。过沙河站, 行湖滨十余里, 晚风纤弱, 凫鸥轻泛”, 父触景生情, 引经据典, 咏成一联:

雁阵冲寒, 声断衡阳之浦

渔舟唱晚, 响穷鼓蠡之滨

武大毕业后, 父亲在武汉市的中学中专任教逾十年。后抗日战争爆发, 山河飘零, 他随任教的学校颠沛流离于巴东、松滋、长阳、荆州、沙市, 艰难执教, 感触良多, 对联创作中颇有流露。

苦竹甘泉资憩息

残山剩水遍徘徊

华表隐闻白鹤叹

章台空见绿杨妆

行年五十惭知命

书债寻常叹屡空

从联语中的典故和地标物, 可依稀看到在战乱岁月里, 撰稿人的郁闷咏叹:第一联, 在松滋街河市任教时的无可奈何, 有力使不上, 处于“憩息”、“徘徊”的苦闷之中。第二联, 抗战胜利了, 但内战又起, 虽然学校先后定址在荆州华表旁、沙市章华寺前, 但身处国民党统治之下, 父亲和同事们也只能“隐闻白鹤叹”、“空见绿杨妆”!第三联, 战乱绵延, 岁月倥偬, 不知不觉, 自己已到“知天命”之年, 回首既往, 满目疮痍, 不由得“惭知命”“叹屡空”。嗟乎, 泱泱中华大国, 在外辱内困的时代, 竟放不下一张书桌、三尺讲台!

父亲攻书求学, 传道授业遍及荆楚, 但其人生屐印多留在松滋、荆沙。从有限的楹联中, 可窥见他对家乡山水、荆沙名胜的赤诚情怀。

在松滋老城任教的年月, 父亲醉心于松北的田园风光, 周末, 星期日, 常常徜徉阡陌, 流连忘返。心有所思, 笔有所出。

青莲出水亭亭立

粉蝶寻花款款飞

此联运思, 双管齐下, 从色彩 (一红一绿) , 姿态 (一静一动) , 两两相对而出, 展现出盛春时节, 万物争荣的立体画卷。

雨过秧苗涨绿, 绿满天涯

风吹麦浪翻黄, 黄泛心头

混混泉流沼泽

习习风吹草陌

以上两联, 紧扣和风细雨, 动静相生, 绘出了在农民的辛勤劳作下, 松北湖乡迷人的仲夏风光, 风调雨顺、丰收在望的喜人征兆。

绿橘黄橙初上市

冰莲雪藕未盈车

———老城集市

这是对早上市的时令蔬菜水果的别致运笔, 父亲紧扣文旨———早, “初”“未”两字遣用精当, “绿”“黄”“冰”“雪”用色丰润, 把果农菜农早获丰收的喜悦和顾客路人的口胃, 俏皮地提调起来。

居于父亲诗词对联主导地位的始终是人民, 人民创造历史, 主宰一切。1958年松滋兴修水利起高潮, 亚洲第一大土坝———洈水水库工程自不待说, 就是在松滋一隅, 宝塔水库的修建也颇具规模。修建过程中, 父亲先后两次来到工地, 目睹银锄飞舞, 地动山摇的宏伟场面, 异常振奋。竣工之日, 撰成一联, 以示庆贺:

神工鬼斧惊雷电, 石破渠进

穷山恶水换容颜, 田润苗栽

记得是一九五七年五一节, 父亲借助收音机和报纸照片, 亲历了首都群众集会游行的盛况, 目睹毛主席、伏罗希洛夫同登楼, 亚非拉欧贵宾齐观礼, 国威民强, 令人感奋。父遂撰联:

锦浪奔流人汇海

红旗招展光映日

欧亚国宾齐感动

中苏元首倍亲密

———首都五一庆典

回顾解放前在武汉的生活, 父亲对天堑长江阻隔南北两岸之苦, 深有感触, 闻听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喜作对联, 激情讴歌:

九省通衢绾武汉

千秋奇迹靖风潮

再无天堑限南北

若有垂虹贯霁霄

———赞武汉长江大桥

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 国力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身居松滋一隅的父亲, 为一九五七年春节撰联:

合作永无剥削患

丰收哪有饥寒号

儿童戏采争披帛

父老衔杯且漱醪

把大人喜喝团年酒, 小孩化装踩高桥的喜庆镜头定格在红纸上。

作为文教工作者, 对当时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著作发表, “双百”方针的提出, 连声叫好, 自己也跃跃欲试, 一方面检点自己的诗文著作, 一方面深入探讨国学。有联可证:

百花齐放园林阔

诸子争鸣学术优

故纸钻研爰寄兴

残篇检点待从头

读书之余, 我用集联的形式, 把父亲诗词中的句子调集成联, 如:

金鸡唱晓, 大地忽惊梦

朝霞迎日, 平林渐启扉

父亲看后说:“可以一试。但集联只是对联撰写中的一支, 不是主流, 忌多忌滥。就是集联, 也应多搜索于名家, 不要考虑我的。”

父亲看重历史, 展望未来, 咏诗作联中, 对民族先贤, 历史人物, 力求公正评价。

上世纪四十年代, 辛亥革命纪念日, 他怀着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撰写一联, 在一定范围内流传, 多有影响。

浩气英风, 东南半壁河山壮

天经地义, 简策千秋著述多

还曾代表省立四高, 为纪念湖北籍的历史名人黎元洪撰联:

铁血建共和, 一代元勋, 千秋伟业

荣哀动江汉, 六军缟素, 万户馨香

解放后, 我曾问父亲:“黎元洪是旧时代的民国总统, 您那时作对联悼念他, 合适吗?”父亲说:“历史人物是客观存在, 我们应正确对待, 不能一概否定, 何况黎元洪是辛亥革命运动的代表人物, 有功有过, 对他公允定位, 好像没有什么不妥。”后查史实,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 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2011年, 辛亥革命一百周 年 , 武汉市政 府投资1000万 , 修建市级文物———黎 元洪墓, 将其扩建为黎元洪陵园, 内含黎公亭、黎公碑等景点。纵观此事, 从历史到现实, 我颇有感触。

对平民百姓, 普通劳动者, 他也是情怀博大, 尊重人家。父亲在省立四高有一位资深的同事王国康先生, 五十岁时, 父亲咏诗作对, 给他贺寿, 盛赞其学识与人品:

芝兰九畹临风秀

桃李三春带露滋

学术湛深书满架

胸襟潇洒酒满卮

父亲与广大人民群众, 息息相通。1960年年末的一天晚上, 城东乡批准入伍的新兵, 踏着积雪来到学校参加欢送大会, 窗外瑞雪飘飘, 室内热气腾腾, 父亲到场, 一睹盛况, 当即口占一联, 以壮行色:

壮气展红旗雄心凌白雪

时光在推移, 父亲对联创作又辟蹊径:让对联作为谜语的载体, 融情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如:

瓦上瓜皮白庭前柳絮茸

———打一自然现象 (谜底:小雪)

深草藏牛角疏篱露马蹄

———打一繁体字 (谜底:蕪)

视野开阔, 情致浓冽, 父亲的对联创作之路好似越走越亮堂。

作为儿子, 追随家父左右, 耳闻目染, 学习、修炼的环境不算差, 但我总觉得对联创作格调高雅, 讲求功底技巧, 本人根浅底薄, 不敢造次。仅1987年有一副春联参评于松滋楹联学会, 算是公开示人, 现抄录于后, 祝福我们的美好时代, 告慰先父的在天之灵。

千帆竞发改革浪潮连天涌

篇14:杨乃武的对联故事

杨乃武,浙江余杭县余杭镇人,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生,咸丰十一年考取秀才,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考取举人。他是一位有才学并富有正义感的人。下面四则有关他的对联故事,即可见他为人的一斑。

一联救人命

鲁厩焚如,孔子问人不问马;

钱江潮涌,将军问马不问人。

这副联语,是杨乃武写给当时的杭州将军瑞澂,并由此而搭救了一位牧马人的性命。

清同治初,一牧马人给瑞澂牧马。有次,他把马放到钱塘江边的草地上。时值秋天,正遇涨潮,潮水突然汹涌滚来,牧马人驱马不及,有一匹马被潮水卷去,卷去的偏偏是瑞澂的爱马。瑞澂闻讯,大怒不已,下令将牧马人关起来,并声称要杀牧马人来祭他的爱马。牧马人的妻子心急如焚,四处奔走求人,均无办法。后来,她听说杨乃武急公好义,就赶到余杭镇去,跪在杨乃武前哭诉此事。杨乃武听后,恨恨地道:“朝廷提倡尊孔,却不懂孔子爱民的学说,从这件事看,民比马都不如!”他毅然写了一张呈状,并附上前面的那副联语,要她呈给瑞澂。

瑞澂看了呈状,尤其是那副对联,意识到杀人祭马是违背孔孟之道,又怕犯了众怒,就释放了那牧马人。从此,“一联救命”成了杭余一带的佳话。牧马人一家十分感激杨乃武,常去拜望,像亲戚一样,到儿孙辈仍来往如故。

·讽联刺贪官·

大清双王法,

浙省两抚台。

这是杨乃武贴在余杭县衙照壁上的讽联。

当时,余杭县百姓完粮,陋规很多:交银子有火耗,每两要加三分至五分;交粮要折耗,农户把粮食倒入斛中要堆得满尖,粮胥用脚踢三下,堆尖之粮溢在地上,不准农民扫取,俗称“踢斗淋尖”。这些所谓“火耗”、“折耗”都落入了贪官污吏的腰包中。实际上,清代从雍正开始就禁止这些陋规,但屡禁不止。那时,江浙一带的乡宦做京官的不少,这些陋规对于乡宦的利益也同样是受到侵害的。因此,他们纷纷联名上奏,要求取消陋规。后来,朝廷下了一道谕旨,明令取消“踢斗淋尖”,浙江巡抚也出布告,禁止这一陋规。但是,余杭县交粮集中地仓前镇的粮胥们,除了对一些大粮户(都是乡宦士绅)来交粮不敢再“踢斗淋尖”外,对大部分小粮户(主要是一般农户),仍照旧行事。杨乃武认为这是违犯了朝廷谕旨和巡抚布告,就到县里去控告粮官的舞弊。当时的县官,就是后来诬害杨乃武、小白菜的刘锡彤。粮官的舞弊,原是在他默许下进行的,并且他得的是“大头”,对此自然不理,并认为杨乃武是多管闲事。杨乃武生性鲠直,据理抗辩,并责备他包庇下属,不为小民作主。刘锡彤恼羞成怒,将他斥逐出衙。杨乃武愤恨交加,写下了上面的那副对联,亲自去贴在县衙的照壁上。由此,也种下了后来被诬入狱的祸根。

·愤联讽官场·

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

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

这是杨乃武被诬入狱在狱中写的一副对联。

同治十二年七月,杨乃武被知县刘锡彤诬陷入狱。他虽坚不屈供,但刘锡彤多方施毒计诱逼毕秀姑(即小白菜)、钱坦(即钱宝生)诬供杨乃武,并严刑拷问,将他们屈打成招。其姊两次京控,三司会审,均未能平反。后由翁同和出面上奏,慈禧才派筒放浙江学政、礼部侍郎胡瑞澜为钦差大臣,重审此案。但由于浙江巡抚杨昌(氵睿)官官相护威胁利诱,刘锡彤重金贿赂,胡瑞澜终于同流合污,用重刑拷逼不让杨乃武翻案。在杨双腿被夹断、昏迷不省人事时,胡命狱卒拿起杨手,在一份所谓的“供状”上按了手印,遂定“维持原判”,杨乃武斩立决。至此,杨乃武认为再无平反的希望,就写了上述这副对联,吐自己的怨气,讽胡瑞澜的昏愦,刺官场的腐败。后来,杨乃武案平反,胡瑞澜亦被罢官。

·赠联悼钱坦·

名场利场,即是戏场,做得出满天富贵;

寒药热药,无非良药,医不尽遍地炎凉。

横批:镜花水月。

这副对联,是杨乃武平反出狱后送给“钱宝生”药铺的。

“钱宝生”在所有杨乃武、小白菜的文艺作品中,是个为虎作伥的坏蛋。其实,在历史的真实中,“钱宝生”是杨毕冤案中的一个冤死者(唯一的)。“钱宝生”本无此人,是杨乃武屈打成招时乱供的一人。刘锡彤严刑逼供,要杨招出砒霜从何而来?杨在无奈中想起了仓前镇有个“爱仁堂”(即“宝生堂”),老板姓钱,他便随口而出。刘锡彤又问他名字,他并不知道,就编了个“宝生”的名字。刘锡彤就将“爱仁堂”钱老板抓来。钱坦上堂对证以实相供:一、自己不叫“宝生”,而是单名一个“坦”字;二、他和杨乃武、小白菜素无来往;三、他的“爱仁堂”是爿小药店,从不经营砒霜,有账可查;四、杨乃武虽过去来店撮过药,但他中举后从未再来过。但刘锡彤却不管这些,为了要致杨以死地,威胁逼钱作证,可钱仍坚否认卖过砒霜给杨乃武。刘叫一个地方痞绅陈竹山(此人和杨乃武有宿仇,也是制造这个冤案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后监毙)去劝诱,答应只要他承认卖给砒霜给杨乃武,即可给他无干的谕贴,释放回家,钱坦才违心地作了伪证。岂知此案一再反复,钱坦也无法脱去干系,一直系狱无法解脱,最后病死在狱中。后来,杨乃武出狱,他觉得虽然钱作了伪证,但钱之牵进此案还是由他乱供而起,心中终有歉意。他后来做蚕种生意,常乘船去桐乡等地,途径仓前,总要去钱家看望,并为钱家的爱仁堂写了这副对联。这联句,是借用杭州药王庙中的楹联,也是杨乃武的心声。

上一篇: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下一篇:以《卧虎藏龙》为例探究新课改下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