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过程中的坚持

2024-05-06

管理过程中的坚持(共6篇)

篇1:管理过程中的坚持

坚持环保过程教育 创建校园绿色文化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坚持环保过程教育 创建校园绿色文化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育人,“坚持环保过程教育,创建校园绿色文化”是我校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融合绿色自然、和谐人文提出的目标。从而让师生构建“三观”思想:树立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自然复归“五重”:重体验、重情感、重自主和谐、重行为训练、重习惯养成。使抽象的“绿色学校 ”现实化、形象化、生活化、具体化。为此我校确定了环境教育的主题:即环境熏陶、课程渗透、师生互动、特色辐射。把工作重心放在校园环境、教育科研和社区实践三个方面,大胆、创新地开展了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营造环境优美的校园,为提高学生环境素质提供物质保证。

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创建一个环境优美的家,会加强孩子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为此,我校在创设优美、高雅的环境上狠下功夫。2000年以来,我校先后引进垂榆、大叶杨、松树等适合北方生长的树种,形成校园绿化带,又新植了草坪,修整了操场,校园绿化面积达到80%以上,改善了育人环境,愉悦了学生身心。此外我们还绘制了“共享自然”大型壁画,利用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绿色教育感染、熏陶,使校园中的每一面墙,每一个地方都成为教育学生的阵地。在省、市、区各个环保部门,教育部门的领导大力支持下,我们又投资建立了环境教育室、环境宣传廊、多媒体工作室,使学校的整体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校园内还设立了分类垃圾箱,班班成立了绿色回收站,并将回收废品所得的资金用于班级、学校、社区的环境建设中。孩子们用回收废旧物品的钱,购买了吊兰、盆花,在教学楼内建起绿色长廊,形成天然氧吧。因为孩子们亲自参与了花卉管理,从而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提高,树立了改造环境的志向。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教育资源,无一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积极开展环境教育科研活动,指导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

要把环境教育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必须以教育科研为指导。2003年我校承担了“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小学环境教育的研究”这一省级课题,于2005年11月结题,并滚动为“十五”国家教科研重点课题。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加强 了环境教育科研的力度,坚持“以环境教育和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改之路。

1、我校从实际出发,努力发掘学校的潜在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在环境课上使用,激发学生爱护校园,爱护周边环境,亲自感受大自然。同时还采用国家环保局宣教中心编写的教材《环境教育读本》,对学生进行有关节约能源、保护水资源、减少大气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环境状况及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我校要求教师把教材中凡是能涉及环境教育的渗透点挖掘出来,在课堂上做到有机结合,适时适度。各科教师都将提高环保意识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可爱的草塘》、《趵突泉》、《蛇与庄稼》等课文都能有机渗透生态平衡、食物链等一系列环保知识。如教学《趵突泉》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说旅游所见与课文描写有矛盾,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分析“趵突泉”变枯泉这个景观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恢复景观。虽然只是三言两语,既为学生解疑,又有机地渗透了环境教育。为保证“渗透”不走过场,要求学科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筛选出环境教育的知识点,形成该学科环境教学系列。教师们还写了大量的论文,不断提高自己的环境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多方请环保专家指导,注意教师培养和学习。

三、深入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环境教育,只局限于校园、课堂是不够的,要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还要靠学生的亲身实践。几年来,我们把开展环保实践活动确定为环境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和发展点,力争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做实做好。二OOO年我们率先在长春市发起了“新世纪环保小卫士特别行动”,针对废旧电池的危害,开展了“还地球一片绿色,给废旧电池找家”活动,几年来共收集废旧电池3万多节,省市各大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二OO一年世界地球日,结合长春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我校又率先发起了“以纸换树,为春城增绿”活动,引起强烈反响,带动了全市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积极投身到植树活动中,并成为2002年我市特色活动。2003年我们又召开了“倡导绿色,天天环保”誓师大会,全体同学从身边小事做起,天天坚持环保。通过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蔚然成风。近两年,我校把环境教育逐步从学校推广到家庭、社区。2005年我校以“营造绿色家庭”为主题在学生中、家长中广泛宣传环境教育,学生们根据实际状况撰写了调查报告并组织开展了家庭环保倡议活动,向家长提出“争做环保家庭”的建议。今年4月22日地球日,我校召开了“营造绿色家庭,共建美好家园”主题活动,利用回收废品所得的资金2000余元,为全校师生购买了环保布袋,用于学习、清洁和购物。学生通过自己环保的一言一行,带动了一个个家庭的环保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推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发展。

四、绿色行动,喜结硕果。

几年来,我校先后有一百多名学生在各级环保活动、竞赛中获奖;二00一年在吉林省 环境教育系列活动大赛中,我校教师的教案、班队会方案有32人获奖;二00二年我校在全国环境教育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有一个地球》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00二年七月,结合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又代表吉林省接受了十一省记者团天津记者团的采访。2003年8月在吉林省青少年首届“环保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单位;2003年11月在市第二届“以纸换树”建设绿色家园活动中荣获先进集体;并且积极参加历届亚洲生态少儿书画艺术大赛,多名学生获得不同奖次,取得了较好成绩。环境教育活动曾先后四十多次在全国、省、市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学校先后被评为“长春市花园式学校示范校” “长春市校园文化示范校”、“吉林省科技教育示范校”、“全国绿色学校”。

时代赋予我们责任,历史赋予我们使命,珍爱保护地球这个村落,是我们每个地球村村民的义务,开展环境教育,对正阳小学来说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巩固原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在环境教育的深度、广度、和生动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争取在网络环保,信息环保,科研环保等方面能够有突破性的进展,开创我校环境教育工作新局面。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篇2:图书质量管理中的5个“坚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出版行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图书出版领域出现了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出版行业的发展, 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不少出版社盲目贪大求全, 跨越了自身的出版领域, 出版项目多上快上, 导致无法对图书质量进行把关, 图书产品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本文针对当前图书质量下滑的状况, 提出在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努力贯彻5个“坚持”:坚持对选题策划工作的重视、坚持选题论证制度、坚持三审责任制度、坚持责任编辑制度、坚持三校制度, 为图书出版企业开展图书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坚持对选题策划工作的重视

要想提高图书质量, 必须先进行选题的优化, 而选题策划工作是优化选题的首要环节。在出版企业的所有工作环节中, 选题策划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出版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 应该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选题策划就像工程领域的设计图纸, 没有图纸, 工程项目就无法开展;没有选题, 图书出版工作也寸步难行。出版企业的编辑人员在组织策划选题时, 应广泛收集、积累、考察相关信息, 加强与选题所涉及学科专家的沟通、交流, 及时更新信息, 获取权威、前沿的信息, 为选题策划工作服务。

2 坚持选题论证制度

选题论证是图书出版流程中重要的一环, 选题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图书质量, 同时也影响出版企业的生产经营。选题论证, 就是出版企业组织相关人员专门就选题进行多方位考察, 既要分析图书的内容质量, 又要判断图书的市场前景;既要进行宏观的选题结构考虑, 又要进行微观的营销细节论证。出版企业开展选题论证工作时, 应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兼顾经济效益。图书选题应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 符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总体要求。

3 坚持三审责任制度

选题批准通过后, 编辑需要加强与作者的沟通, 对于不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 必须退还作者修改, 直至符合出版要求为止。作者向出版企业提交书稿定稿后, 书稿开始进入审稿流程。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一种从出版专业角度, 对书稿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出版企业要坚持三审制度, 认真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 3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同时, 三审环节中, 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三审主要是对书稿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进行把关, 三审的各个环节工作如下:

(1) 初审。初审必须由具有注册编辑资格的人员担任, 一般由初审人员担任责任编辑。初审必须全面审读稿件, 并从专业的角度和图书出版要求的角度对书稿进行把关, 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初步审查, 注意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初审完毕后, 要认真逐项填写初审报告, 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 并对书稿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修改建议。

(2) 复审。初审应由具有编审、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级别的人员担任。复审必须审读全部稿件, 对稿件质量进行总体判断, 同时对初审提交复审的意见给予答复, 解决初审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3) 终审。应由具有编审、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 (或副社长、副总编辑) 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编审、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终审需根据初审、复审意见, 主要审查图书的内容质量, 包括思想导向、学术质量、是否遵规守法等方面做出评价。一旦发现选题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内容有所涉及的, 属于应当由主管部门转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备案的重大选题, 或初审和复审意见不一致的, 终审者在通读稿件后, 对稿件是否采用作出裁定。

4 坚持责任编辑制度

责任编辑是图书出版企业为某一本图书指定的特定责任人, 必须由取得责任编辑注册资格的人员担任。每一本图书都必须配备专职的责任编辑, 图书责任编辑由出版社指定, 一般情况下由初审者担任。责任编辑的工作非常繁杂、琐碎。责任编辑除了负责稿件的初审工作, 还需负责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整理、清样通读工作。责任编辑是图书质量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对图书的质量问题负直接责任。责任编辑直接负责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责任编辑要保证稿件的内容完善, 逻辑严密, 材料准确, 体例严谨, 语言文字通顺, 无错别字, 书稿中不能出现原则性错误。一本图书的责任编辑, 一般由一人担任, 但可根据书稿的厚薄、难易、专业类别等, 指派两人或三人担任责任编辑。

5 坚持三校制度

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校对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图书的质量。图书出版企业应设置足够的专业校对人员岗位, 满足图书出版过程中的校对环节工作需要。图书出版应指定一名以上的专业校对人员校对稿件, 稿件的专业校对不得低于3个校次, 重点图书、工具图书等, 应适当增加校次。承担终校任务的人员, 必须由出版企业内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中的5个“坚持”与图书生产流程密切相关, 主要包含选题策划、选题论证、三审、责任编辑制、三校等环节。随着出版产业化的持续推进, 图书质量管理过程中不断地涌现新的问题, 使得图书质量管理工作面临更复杂的局面和更严峻的形势。从这个层面上说, 出版企业要跟上出版产业前进的脚步, 就不能完全固守老一套的质量管理方法。但是, 笔者认为, 不管经营环境如何变化, 出版企业要巩固和提高图书质量, 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 在图书质量管理工作当中必须贯彻的, 仍然是上述5个“坚持”。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图书质量持续下滑的状况, 提出在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努力贯彻5个“坚持”, 为图书出版企业开展图书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质量管理,坚持

参考文献

[1]周玲.编辑工夫与图书质量[J].出版发行研究, 2009 (8) .

[2]罗月花.对图书质量监管要用四只眼[J].中国编辑, 2010 (5) .

篇3:重过程 抓细节 贵坚持

与其他许多农村初中一样,建兴中学长期处于生源差、观念落后、手段落后、质量落后的状况。2007年8月启动改革以来,学校从细节入手,抓落实,重示范,明确“发展规划”,做到“两个更新”“三个养成”“四个抓好”“五个坚持”,突出精细化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整体提升。

一、制定明确的规划,为发展指明方向

学校制定的发展规划,包括7个明确。明确教育理念: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善待每一个学生,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明确办学思路:以思想管理为主导,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制度管理为保证,科研立校、教改立根、质量立本、文化立魂。明确发展目标:第一年,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升;第二年,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升;第三年,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高水平提升;第四年之后,为实现名校之美好愿景而努力。重塑教育精神:重塑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明确德育工作思想:把管理育人渗透到学科管理中,把教书育人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把服务育人渗透到生活细节中,把活动育人渗透到社会实践中。明确教学指导思想:以合作预习为前提,探究激思为途径;以学生训练为主线,教师精讲为主攻;以合作学习为主流,体验教学为主旨。明确文化建设思想:把校园环境营造整体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交往营造和谐美、校本文化营造内涵美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中。

二、做到“两个更新”,为发展做好铺垫

(一)更新教师的观念,树立良好的心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自己的行为,决定着最终的成败。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直接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使教师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与成败,获取不断前进的动力,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先后请全国尝试教学法专家邱学华教授、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辛勤等专家和部分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学校指导、讲学;分批派老师外出参加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等。通过反思和交流,达到转变教师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和教育观的目的,改变吃老本的观念和学生考得好不好一个样的消极思想。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只有拥有一颗平常心,才会快乐对待每一天,把压力变成动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二)更新学生的观念,培养健康的身心。学生是学校生存的源泉,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保住生源,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快乐,学校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军训、校会等形式,树立学生学会做人、再去读书的观念和不读书无出路的思想意识。用一日一歌(午读前唱一支积极向上的歌曲)、一听(午间或晚间听校园广播)、一写(课间操结束就地蹲下写字)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身心。

三、狠抓“三个养成”,为发展扫清障碍

(一)师生作息习惯的养成。学校的作息时间很关键,过长或过短,都会造成师生的懒散和疲乏。学校从更改作息时间入手,提前时间起床,缩短洗漱、扫地、晚自习课间休息时间,每天召开以10分钟时间为限的晨会、午会,配上相应的制度、办法,促使师生加快节奏,向懒散告别。

(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的再现,环境卫生是学校的面子工程。对于一个出自农村、来自少数民族山村的孩子来说,说脏话、生活邋遢、随手乱扔东西的情况比比皆是,改变需要很长时间。为此学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办法,规范学生的行为,充分利用军训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中训导;发挥值周教师的作用,以评分、考核等形式调动班主任、年级组长积极参与管理。同时借助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学有示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文明、卫生好习惯。

(三)学习习惯养成。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师生终身学习习惯。要求老师读一本教育专著或好书,写出心得体会;集体备课中相互学习;每周走进不同教师的课堂听课,取长补短;定期组织班主任听班会课;举行教学督查、总结、反馈活动;教研会上安排专题交流。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来自老师的培养,学校开展的“体验与合作”的课堂模式就是最好的实现途径。

突出“四项工作”,为发展充实内涵

突出课堂改革。提出“低目标、小步走、快节奏、快反馈”的教学策略,推广“T字形”和方正形小组合作学习座位模式和“10+30”分钟的课堂时间模式,糅合“目标教学、尝试教学、赏识教育”的课堂特色,形成建兴中学“体验与合作”教学模式,即:合作预习—尝试练习—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解惑—矫正总结—教后反思。

(二)突出德育实效。一是理论和活动相结合,树立师生的信心,深信成功永远属于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和追求事业永无止境的人。学校举办专家讲座和“增强信心,体验成功”的各种活动,增强师生走出大山、发展自我、成就人生的信心。二是爱心与用心相结合,让学生在享受中感恩。

(三)突出文化建设。学校是传播文明的主阵地,校园文化不容忽视。每月出好两期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板刊;行政值周人员出好“值周教师寄语”板刊;各班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和主题班会活动。班级整体布局、物品摆放、名言警句的选择剪贴、班级誓词的拟写等,都由班级学生共同动手,集体合力完成。

(四)突出规章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在系统建立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兴中学突出了以下几点:一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在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教学成绩占40%,教学成绩成为教师获得高绩效的主要内容;二是强化细化过程管理,各项督查以天为周期,听课以周为周期进行检查考核,出现的问题得以及时处理。三是制度落实中注重示范引领。四是以赏识为主,及时肯定师生取得的成绩。在学校奖励制度中,对教学成绩优秀或教育科研成果突出(课题、竞赛、论文、辅导)的教师给予奖励;对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奖励,使师生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信心。

五、做到“五个坚持”,为成功做好保障

(一)坚持教学督查、“两会”及时反馈。人生贵在坚持,难在坚持。为了这个“坚持”,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每天安排3~4名教师进行教学督导,并将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在晨会、午会上进行反馈、评价,以此来督促教师不断完善,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二)坚持集体备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最有效途径,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在于通过参与者思想火花的碰撞,集体智慧的分享,精华糟粕的取舍,促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教学的方法与思路,再度创造和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进而彰显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和风格,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建兴中学的集体备课本着“个人先有思路、小组集体评议、修改形成定稿、课后进行反思”的原则来实现。

(三)坚持频繁听课、互帮互学的教研活动。农村中学,地处边远,规模不大,师资薄弱。要实现发展,只有盘活仅有的资源。学校根据相关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校长每星期听课不少于5节,副校长、教务主任不少于6节,其他教师不少于5节的制度,来实现整体发展。教师互帮互学的频率加快,缩短了课堂教学的差距。

(四)坚持每天“三跑”,锻炼学生意志力。偏僻有偏僻的好处——空气清新;大山有大山的优势——坚韧挺立。建兴中学发挥区位优势,让学生围着小山坚持每天“三跑”,即早上起床洗漱后的晨跑,上午上了两节课后的课间跑,下午上了两节课后的午跑。让学生在跑步中用大声呼喊的方式释放压力、活动筋骨,不仅调节了疲惫的身心,还锻炼了意志力。

篇4:管理过程中的坚持

最近, 南方H1N1流感肆虐, 尤其有学校学生感染的案例, 因此当地教育管理部门都紧张起来, 紧急部署各学校, 要求每日晨检午检两次, 并及时报告。各学校自然非常重视, 比如有一所学校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制度, 规定几点检查, 发热多少度需要上报隔离, 几点汇总, 超过就要接受怎样的批评, 等等。老师们也都非常重视, 每天严格按照学校要求, 了解学生身体变化情况, 及时给孩子量体温。虽然是突发事情, 但全校却井然有序。但到了第五天出了点小麻烦, 学校有一李老师, 工作一贯认真负责, 每天给孩子量体温, 及时提醒学生喝水, 带着学生锻炼身体。这天早晨又到晨检时间, 可是今天说发热的孩子比较多, 她就让他们排队, 她认真给孩子量体温, 忙了一个早读课才量完, 最后发现真正算得上发高烧的也就两个孩子。她赶忙填表上报, 交到学校校园网上指定的文件夹。可还没到中午, 同事就告诉李老师:“你被通报了”。打开校园网, 通报赫然在目, 上面说上报迟了。老李在当地是很有威望的一位老教师, 做事一贯严谨, 平时老师们也都很尊重她。可今天她却被通报批评了, 心里很憋气。恰好负责此项工作的德育主任进来, 她上前就责问:“你们这些人有没有了解情况, 随便就通报了?不就耽误两分钟吗, 到底耽误你们多少事情?影响多少国家大事了?”德育主任是个年轻人, 觉得自己是领导, 被一老师这么一顿泼头盖脸, 脸上也挂不住了, 说:“这是学校的规定, 任何人都不例外, 不服你去问校长!”这老李自然不怕见校长, 一甩手, 去找校长了。于是, 这就闹到了校长那里了。

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 但因小而大引发矛盾的情况却很普遍。生活中诸如带胸牌上班、早晨上班签到、上交材料要及时、卫生检查、活动纪律等, 都属于细节管理的问题, 都存在制度的执行问题。照说这些事情不大, 事实上在管理实践中, 真正造成矛盾冲突的往往并不是一些重大的事情, 而恰恰是一些小事;许多问题矛盾不在于事情本身, 而恰恰在于事情的处理上。处理好了, 自能加强管理, 增进友谊, 提高组织凝聚力;处理不好, 轻则留下裂痕, 影响干群关系, 重则埋下祸根, 引发矛盾, 甚至激化矛盾, 伤害到组织的和谐团结。

当前, 提倡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普遍趋势。管理的精细化必然带来制度的精细化, 过于细致的规定要求与组织成员追求个性自由的需要必然发生矛盾。回顾多年前, 提倡制度管理成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呼声, “依法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何等振奋人心。到今天, 如果采访校长, 几乎每位校长都能从摊开的手上数出几十项规章制度。有制度就说明有管理, 这似乎成了管理者无须言说的理由。然而, 制度真的能代替管理吗?怎样的制度才能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呢?怎样执行制度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呢?这在现实的管理中都需要理清和考量的问题。回想当年倡导制度管理的时候, 面临的现实背景是学校严重人治, 长官意志, 专制独裁, 强调集中, 忽视民主是普遍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们呼吁要“法治”, 提出人人要依照制度办事,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事过境迁, 随着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推进, 依靠制度管理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大势, 制度管理也成为不少学校管理者的自觉意识, 甚至不乏奉为圭臬、不二法度的。悄然间, 制度渐渐成为管理者领导管理一个集体的唯一方式。管理中将人“物化”, 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并不少见, 或者有些不谙管理精髓的人尚停留在管理是将人管住, 而不是将人心“管”住, 管理中出现简单粗暴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因此, 使得制度管理走向了异化, 并逐渐成了钳制思想的绳索、伤害组织成员情感的利刃。

那么, 学校管理中如何科学有效利用制度进行管理呢?

首先, 应该弄清制定制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辞海中对“制度”这样解释: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 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 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 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现代学校制度”则赋予了制度更新的内涵, 认为学校制度是促进民主科学管理的途径与平台, 是促进师生成长的推手与杠杆。将制度从权力的圣坛下放到教师可以平视的高度, 甚至放低姿态到教师的脚底, 让教师借此而更加健康快速地成长。这不仅是制度最理想的形态, 又恰好是其最深刻最本质的意义所在。制度是在保护员工的根本利益, 而绝不是在伤害员工的利益。学校管理制度需要的是广大教职工人人都是参与者、建议者、表决者、意识上的主人公, 而绝不是制度的排斥者、对抗者。

其次, 应该谈到如何执行制度的问题。许多制度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当然也有一定的区域和时效, 适应一定的情境。既然如此, 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下执行同样的制度就有相当大的难度, 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所以, 许多学校在形成规章制度时, 更艰巨的任务就是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 提高他们的管理艺术和水平。制度是一柄双刃剑, 用的好, 可以给学校管理插上腾飞的翅膀, 帮助学校在健康的轨道上快速滑行;但要是用不好, 过分教条僵化地用制度管理, 则会伤害成员的心, 反而使得管理者孤立, 削弱管理者的威信, 使得管理者面目狰狞, 群众恭肃有余, 亲近不够, 结果只会令其敬而远之。

回看前文中的案例, 比如那位德育主任统计时发现少了一个班, 可以主动找李老师当面问一问情况, 要是知道谁在玩忽职守自然要严肃处理, 当了解李老师是在认真负责地帮学生检测体温, 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不能因为有一个制度在那, 就简单教条地死搬硬套。甚至还应该表扬李老师认真负责, 工作严谨, 然后提出下次尽量快一点, 以免影响学校统计和上报。这样, 客观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耽误统报大事, 又可以赢得李老师的感激。这岂非一举两得的好事吗?在高明的管理者那里, 员工出现问题不是坏事, 处理好了, 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增进干群感情的好机会。可见, 如果从管理的角度看, 德育主任的简单教条是造成矛盾激化的根源。

最后, 制度的坚持与圆融。制度是严格的, 是制约人们行为的标准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执行制度必须公正严明, 人人平等。而人文关怀则强调情感和自律, 通过管理者与广大教师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被教师所接受并且自觉遵守, 从而推进学校事业的良性发展。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 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 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 显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这不仅因为人是“活”的, 物是“死”的, 更重要的是活着的人, 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主观能动性, 它不可能像机器和商品一样, 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管理者的指令只有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加工、消化并得到认可以后, 才能自觉地付诸行动。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这于教育工作是何等重要啊!

那么, 如何实现将制度的严肃神圣与人性的关爱有机融合呢?这要涉及许多方面的事。 (1) 制度的产生需要群众的参与, 将制度真正做成全民公约, 将苛刻的不合理的非人性的条目细则剔除掉, 留下真正重要和紧要的, 而不是管理者一厢情愿用来捆绑员工的绳索。制度是组织成员自己参与制定的, 代表着绝大多数成员的根本利益, 因此每个人都会积极主动去执行。人人都是制度的执行者, 人人都是制度的监督者, 人人更是制度的考核者, 这实际上将制度内化成组织成员自身的自律要求, 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 积淀下来, 这才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 无影无形但却无处不在, 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个人。 (2) 制度的公正与威严不容折扣, 没有特区。制度的施行是刚性的, 严肃的, 它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使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依。学校既然制定出制度来, 说明这项工作非常重要, 是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 要顶真碰硬, 让每一项制度落到实处。强调制度的同时就是在强调学校的价值观, 学校的方向性的原则。通过坚持, 让员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纲梁。制度推行初始难免有阵痛, 有抵触, 那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弥补, 但原则性的东西一定要坚持。 (3) 要明确制度不是万能的, 不能涵盖学校管理的全部。因此, 学校管理制度的施行, 应该包含刚的处理、柔的关心、爱的补充。即便用制度去处理人, 根本目的却是为了教育人、激励人, 学校制度管理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文关怀使学校规章制度的内涵、意义通过教师个体的理解, 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催化剂”, 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心灵相容,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由他律变成自律, 体现出管理的真正意旨。

篇5:谈项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过程

需求管理,涉及确保项目只做成功完成项目所需的全部工作。其主要作用是:哪些属于项目范畴,哪些不属于项目范畴;为项目工作提供明确的边界。也就是说,需求管理就是明确要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事情;少做了无法交付项目成果,多做了浪费资源。

所以,需求管理应当需要:

明确项目边界;

动态监控项目工作,确定应做工作已完成;

防止出现需求蔓延现象;

预防需求“镀金”现象。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项目管理体系中指出:交付给客户的产物,既不多给,也不少给。

需求管理过程

需求管理过程涵盖项目计划、执行、控制三大过程,而收集是项目启动过程后立即开展的工作;由此可看出需求管理的优先级,也是项目经理各种硬技能中必须要具备的技能。

1.需求的收集

需求是指量化且已记录的干系人的需要与期望。而收集需求是定义并记录干系人需求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项目目标,旨在定义和管理干系人期望。如何全面掌握和管理项目需求或产品需求,对项目的最终的成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会说,往往在项目启动时就会得到一份需求文档,完全可以照文档展开项目实施,为何还要进行收集需求工作。需要指出的是,项目初期获取到的需求文档是初步需求概要说明。随着项目的全面展开,依照何标准进行实施工作,标准是什么,质量依据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进行详细量化;而收集需求过程就是进行获取详细量化需求的一个过程。收集需求的的最终目的在于准确的定义需求,从而为整个需求管理走出坚实的第一步。

需求的收集工作如何开展,这需要项目经理运用各种技能结合沟通能力进行:

1.1根据已识别的干系人确认能够提供项目需求的干系人;

通过干系人表确定提供详细需求的干系人,同时需要让其确认提供的需求是有效的,且必须实现的。

1.2运用各种技巧及工具展开收集需求工作;

收集需求的方法及工具有很多,而较为实用且常用的有:

访谈

这是收集需求最常用的实用方式,直接与干系人进行交谈获取需求。需要指出的是访谈有经验的干系人,有助于识别和定义项目最终交付成果的特征和功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是访问一些核心业务人员,以提升所收集需求的准确程度。

专家会议

专家会议是访谈的特殊形式;访谈可以是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形式,专家会议相对比较正式,而获取的需求也成为高优先级的重要需求或是业务核心需求。如:企业CIO,核心业务人员等等。

观察

观察是需求收集者体验被收集需求对象的工作过程,从而定义出相关需求。需要参与者善于挖掘出隐藏的需求。

原型法

也称模型法,根据收集到的需求进行转化,用于定义需求。使得各方增加对需求的认可度,提升了需求收集质量。原型法符合渐进明细的理念,可以从原型中获取足够完整的需求,提供给各方体验或者是确认;如:软件开发项目中常使用的DEMO设计或UI设计。

1.3记录并管理收集到的需求;

收集到的需求应当进行记录并编制成文档成为项目文件:

需求文件

记录全部项目需求,涉及质量、验收等各个方面的文件。如:软件需求说明书、需求跟踪文件等。

需求管理计划

标明如何跟踪、管理项目需求。是需求的规划文件,针对如何管理需求,需求变更如何处理等内容。

需求跟踪矩阵

其表现形式为一张链接需求与需求源的表格。需求跟踪矩阵把每个需求与目标联系起来,确保每个需求有商业价值。

2.需求的定义

定义需求是编制项目详细需求说明书的过程,也表明了项目干系人就项目需求达成了共识,获得双方共同的认可和确认。详细需求说明书中涵盖了:项目目标、需求边界、可交付成果、验收标准、假设条件、制约因素等等。

项目经理需要使用专业知识,处理需求中的各种细节。详细需求说明书中需要定义需求的交付成果、假设条件、制约因素、验收标准等内容;明确项目的范围,需求将做到什么程度,需求的优先级。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项目的逐步深入,渐进明细化,假设条件和约束条件的完整性需要进行检查,必要时根据需求要对假设条件和约束条件进行补充。

详细需求说明书是后续项目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项目经理对项目把控能力的体现。

3.工作分解结构的创建

工作分解结构,是以项目可交付成果为向导展开工作层级分解,将可交付成果分解成更小、更易管理的组成部分。工作分解结构每向下分解一个层次就说明对项目工作更详尽的定义,采用自上而下分解方式;分解的难易程度,则由项目的复杂度或规模大小决定。

工作分解得越细致,对项目工作的管理、规划及控制能力就越有利,但是分解过细也会造成无效损耗,资源使用情况的降低,项目实施效率的降低,引起项目成本的增加。工作分解后产生工作包,每个工作包一般以40个小时工作量为标准。

工作分解后产生工作分解结构、项目范围基准、工作分解结构词典:

工作分解结构

工作分解结构产生的工作包成为项目团队实现的项目目标,提交可交付成果所需实施的工作。每个工作包进行编号(不可重复),形成账户编码标志号;成为工作绩效的测量点。

工作分解结构词典

支持工作分解结构的文件,用于更详尽地描述工作分解结构组成部分。

项目范围基准

是需求说明书、工作分解结构、工作分解结构词典的有机结合体。范围基准详尽地描述了项目需求,是项目质量及项目验收的依据。

4.需求的核实

核实需求是项目各方在一起进行正式验收项目完成的可交付成果的过程,其需要与项目干系人一起进行审查可交付成果,确定可交付成果已完成并达到预期。

核实需求以需求收集及定义后产生的:项目范围基准、确认的可交付成果、需求文件及需求跟踪矩阵为基础,通过测量、审查、核对的方式来判断可交付成果是否达到了验收的标准。

核实需求在项目管理过程组中属于监控范畴,是在项目正式完工交付投入运营前的最后一个确认环节,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核实范围的结果即为已验收的可交付成果,即可投入运营状态;若验收未通过,则需要通过项目需求变更来完成可交付成果的重新验收。

5.需求的控制

很多项目一开始以后就永远做不完,原因就是有没完没了的新需求或者是需求变更,让项目经理头疼且疲于奔命。所以提出要控制需求,用于监督项目需求状态,管理范围基准变更的过程。控制需求应当考虑其他过程一起进行控制需求变更;若变更未进行控制则会出现范围蔓延。

控制需求需要根据项目绩效、需求计划、需求文件等需求相关项目文件进行偏差分析,获得工作绩效测量结果及变更请求的获批。

控制需求实质是需求的变更控制,需要项目经理对项目有较好的把控能力,防止范围蔓延,从而给相关干系人带来损失。

篇6: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管理

关键词:协调,沟通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 所谓协调, 即协商与调解, 指“为了取得一致意见而共同商量”和“斡旋于双方之间以便使双方和解”。在项目施工运行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做好各种协调工作, 才能从而有效地加强项目管理, 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达到项目建设的预期目的。由此可见, 协调的作用就是围绕实现项目的各项目标, 以合同管理为基础, 组织协调各参建单位、业主及监理部门全力配合项目的实施, 以形成高效的施工团队, 共同努力去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过程。可以说, 协调是控制的润滑剂, 协调是控制的推进器, 协调是贯穿于三控两管之中, 融会在控制的工作程序之中。现就从项目部的角度, 探讨如何做好工程项目建设的协调工作, 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的进度安全、技术质量、成本控制三大目标。

按照贯标程序文件的要求每季度项目部都要填报本项目的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目的, 在最合理的工期、最好的工程质量前提下, 降低工程成本, 实现最优效益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为了提高顾客满意度水平, 我们在施工项目上组织和安排计划过程中。首先要对顾客的需求进行分析, 从而明确市场对本工程项目的需求和业主对本工程的要求, 工程项目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通常可分为两类:即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和附加要求。基本需求包括工程的范围、进度、质量、成本以及必须满足的法律、法规要求等;附加需求常常是要求施工单位给予支持方面的要求, 例如建设和生产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等。在基本需求的要素中, 质量、成本、进度三者是互相制约的;当进度要求不变时, 质量要求越高, 则成本越高;当成本不变时, 质量要求越高, 则进度越慢;当质量标准不变时, 进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这里还应单独提到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要素息息相关, 出了安全事故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 同时也必然影响工程进度, 影响工程质量, 加大工程的成本, 所以安全施工是确保完成工程项目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谋求多、快、好、省的有机统一, 或者在任务一定的情况下, 好中求快, 好中求省, 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施工中要搞好协调, 统筹兼顾, 尽可能使顾客和我们自己都得到满意。

1 项目协调工作的原则

1) 协调工作的第一原则是守法。必须在国家和上海市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内去协调、去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做好协调工作;

2) 协调工作的第二原则是要维护公正。要站在项目的立场上, 公平的处理每一个纠纷, 一切以最大的项目利益为原则。做好组织与协调工作, 就必须按照合同的规定, 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这样, 最终才能维护好公司的利益;

3) 协调与控制目标一致的原则。在工程建设中, 应该注意质量、工期、环境、安全的统一, 不能有所偏废。协调与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 不能脱离建设目标去协调, 同时要把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环境、安全统一考虑, 不能强调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

2 项目工程建设中, 主要的项目协调工作的内容

2.1 与业主方有关部门的协调

根据业主方施工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 其各主管部门均可对项目的实施行使不同的管理及处罚权, 如何能与业主主管部门进行充分、有效的组织协调, 将直接影响项目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应充分了解、掌握业主主管部门的各项管理办法及规定, 并熟悉各项要求和相应办事程序, 在沟通前应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做到“心中有数”;

2) 充分尊重业务主管部门的办事程序、要求, 必须先进行沟通, 决不能“顶撞”和敷衍;

3) 发挥不同人员的相应业绩关系和特长, 不同的主管部门由不同的专人负责协调, 以保持稳定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协调效果。

2.2 与监理单位的协调

对于监理单位, 应注意树立监理对现场管理问题上的权威, 尊重监理对于施工质量的否决权、施工调度权等国家、法规及业主赋予监理的合法权益。要及时地与监理进行沟通协调, 落实监理单位发出相应的工作指令, 同时, 充分发挥监理在现场施工质量、工期和工程量计量方面的监督管理作用, 双方要力争能协商一致。

2.3 与参建单位的协调

对于参建单位, 我们要掌握其所承担的任务内容、大小、难易程度、采用的主要施工工艺、机具以及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要熟知各个参建单位的合同及分工, 对其可能出现的矛盾进行预先分析, 在工作中发现矛盾应及时加以解决。要抓好施工的关键部位, 以及各施工单位的衔接界面, 以避免和减少因工作划分不清引起的各种矛盾。要做好上述工作, 就要全面掌握设计内容, 了解业主意图, 对工程管理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要重视开好每周工程例会、专题会议等各种会议, 做到会前有准备、会中有重点、会后有检查, 确保组织协调工作的效果。

实践证明, 在工作中出现矛盾常常是由于信息不畅通、各相关部门自行其事造成的。因此, 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 使信息在整个工程建设的系统中得到良好的传递。

3 项目协调工作的方法

1) 搞好项目协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众所周知,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一项国策, 而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是现代管理所提倡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于工程项目来说,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 项目协调工作尤为重要。要通过学习和不断的教育, 使项目部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协调工作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 没有和谐的工作环境什么事也做不成;

2) 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项目协调最好的手段和方法就是沟通, 沟通是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障碍的最基本的方法, 事实证明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任何组织争执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实现, 通过沟通不但可以解决各种协调问题, 如技术、过程、逻辑、管理方法和程序中的矛盾、困难和不一致, 而且还可以解决相关人员心理行为的障碍和争执。对于项目来说, 项目经理部沟通的效果是测定项目管理效果的最好尺度, 项目目标能否成功实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经理部能否成功地进行沟通, 即能否成功地做好协调工作;

3) 科学地控制管理中的争执。协调要讲究技巧, 特别是对于争执的处理更要讲究艺术, 必须使争执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多协商、少争执, 通过详细的协商平衡和满足各方面的利益, 从而达到项目目标的最优解决;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影响项目管理大局的争执, 应采取策略引导争执者或者说服双方向对方做适当妥协或非原则性让步, 避免争执扩大化;对于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争执可采取互迁互让, 加大合作面形成利益互补或利益共同体, 从而化解争执;对于利益冲突性大的争执或问题比较突出的争执, 在协商和调解都无效的情况下, 应及时交由上级领导裁决, 或当机立断采取行政裁决的方式解决。另外, 在必要的情况下, 对于一些目标不明和方法难以确定的问题, 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引起争执, 通过争执进行讨论和沟通, 使认识一致从而得到最佳方案;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项目协调过程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对于每一个需要协调的问题都必须先分清它的性质、类型、主次等要素, 然后制定出最合适、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如, 对于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主要应依靠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等方法来实现;对于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管理协调, 应严格执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对于项目经理部与作业层之间关系的协调, 应

(上接第28页) 严格履行《分包合同》和执行《分工文》;对于项目经理部与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之间的协调, 应以沟通为主, 协调的目的是搞好协作;

5) 注重项目动态管理。项目的协调工作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但是, 由于工程项目的实施是分阶段实行的, 项目各阶段所存在的问题都有所不同, 因而在项目协调过程中还必须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抓好协调的重点, 如在项目实施初期主要是进行供求关系的协调, 项目后期的协调重点则是合同与法律法规约束关系的协调, 这就要求协调工作应根据项目的推进, 适时、准确地把握各种关系的发展, 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 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各种争执, 从而提高项目运行的效率;

6) 着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任何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 人的素质决定了工作质量, 项目协调工作也不例外。一方面要对项目部所有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 使他们充分了解项目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掌握协调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7) 加强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项目管理带来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在项目管理的所有要素中, 项目协调工作最需要信息的支撑。因此, 项目经理部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 在项目部内部建立信息网络, 确保所有需要协调的信息能够及时流通, 使项目协调工作及时、高效, 从而提高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上一篇:兰陵王,兰陵王袁去华,兰陵王的意思,兰陵王赏析下一篇:淘宝店铺介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