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国的机械制造工艺也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在机械制造工艺升级转型中所遇到的难题,并介绍了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一些特点,最后讨论了机械制造工艺转型升级的策略,为了更好的促进械制造工艺升级转型,需要与新技术发展相结合,把新理论、新技术融入到机械制造工艺升级转型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论文 篇1:

高职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文章以实际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班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广厦学院实行现代师徒制过程中的经验: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制度和课程标准;以及更进一步地,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互聘互用的教师队伍、共同探讨就业问题等措施,提升了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成果,为后续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理论基础。

关键词:产教融合;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

現代师徒制的概念自国外产生并引进国内,己有二十多年,近年来更成为我国学者对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热点。特别是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发文之后,更成为这一领域的热门话题。至今,全国已经有几百所高校及企业参与了“现代师徒制”试点探索。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自2014年以来,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参与“现代师徒制”探索:寻找与学校各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现代师徒制”试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师徒制之路: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培养制度和课程标准、共同制定管理细则、以及校企双方互聘互用的教师队伍等,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形成了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与企业合作的特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过程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学生管理细则,就业等问题进行多次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套本专业与企业相契合的“双主体”育人机制(见图1。校企双主体育人特征图)。

(一)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其最终目的是——学校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所学与市场接轨;企业是想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适合自己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减少企业后续培养的成本。从这一目的出发,广厦学院提出了结合学校教育知识理论体系和企业生产实际,校企双方共同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法。

在产教融合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校企双方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产教融合班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车磨铣高级工、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设备维护人员等。这样一来,学生在产教融合期间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一个目标发展。产教融合课程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以企业生产的电机为载体,从电机零件的设计、制造,电机部件制造,到电机整机的装配、调试和检验,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二是结合机电学生的特点和企业设备种类多样、设备技术先进的优势,以传统设备和一些特定设备为支撑,开设一门“设备故障检测与维护”先进技术课程。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则围绕以上两门产教融合课程开设,为产教融合综合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

(二)校企共同制订培养制度和课程标准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借鉴校企各自在前期的经验和不足,确定本次产教融合班流程为:首先,在学校学习完整的知识体系,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在产教融合期间结合特定的产教融合课程完成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合作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岗位,可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大类:一是纯机械制造类的岗位——车工、磨工、滚齿工、钳工等;二是机电结合的岗位——电机装配与检测、电机定转子下线与检测、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等。

综合岗位的需求考虑,开设两门产教融合课程:《机电设备结构与装调》、《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

《机电设备结构与装调》课程标准制定以企业产品种类为主线,贯穿电机制造的各个环节:在理论课时,讲解电机结构、性能、零部件整机的制造工艺以及性能的检测方法。实践课时则以具体生产岗位为基础,结合理论体系进行各种实践技能操作。

《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标准制定结合企业现有设备:普通车床、磨床、数控车床、滚齿机、数控铣床等,理论课时进行电气原理的分析,实践课时则进行电气故障诊断;判断机械结构的磨损情况,进行机械结构修复等。

两门课程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理论体系和技能培训安排均根据企业实际产品和具体生产设备进行深度的整合,力求做到内容丰富,与实际岗位联系紧密。

(三)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在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下,确定产教融合期间学校老师与企业师傅“1+1”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般通识课与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在学校进行,产教融合综合课程则在企业完成。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企业完成产教融合的综合课程的学习和技能培训。

产教融合期间,学校老师以理论指导为主,技能培训为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企业师傅则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为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双导师”“1+1”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产教融合的培养目标。

(四)校企共同制定管理细则

由于现代师徒制在我国尚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其保障主要来源于政策层面,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等,并未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校企共同商讨并不断更新、完善管理细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管理细则的制定

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是学校和企业都是办学育人的主体,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共同培养、管理和评价。因为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主体,存在着各自独立的主体因素:对学校而言,要满足理论课时要求,要满足知识体系完整要求,又要培养学生技能。对企业而言,企业有自身的盈利需求,即使为支持教育可以不盈利或减少盈利,但绝不可能因为校企合作而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管理细则的制定就要兼顾校企双方,既要保证完成学校固定的知识体系教学任务,实践任务等固定教学任务,又要兼顾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确保学生在企业产教期间不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

产教融合的特殊形式,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直接按照企业学徒的管理模式来进行,校企应兼顾到学生实际“双身份”存在,因此,在管理细则的制定上,以奖励为主,设置了以校企共同考核的“产教融合奖学金”激励学生。

2. 制定弹性实习实训管理办法

产教融合过程中,学生的“双身份”给学校老师管理和企业生产秩序的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产教融合实施的初期,学生换了环境更改了教学模式,帶着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和新模式的好奇: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看到图片,现在则能一边拿着实物,一边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后续甚至能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参与其制造过程。此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配合程度比较高。但一段时间过后,学生习惯了新的教学模式,好奇心渐渐消失,同时,技能的培训需要不断的重复操作,学生会出现“厌烦”情绪,或在岗培训过程中积累“疲劳”或“烦闷”心理。这些负面因素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配合程度也越来越不理想。根据前期经验,校企共同制定了轮岗计划,并针对个别学生特殊情况,预留一定的机动岗位。

为了更好的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徒”的意识,在校企双方的讨论下,企业更特别设置了以企业师傅为考核依据的“特别奖学金”来鼓励学生,特别奖励人数覆盖面达产教融合总人数的30%以上,这一措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校企互聘互用的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师资队伍的配置会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效果。学校老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企业技师有丰富实践经验,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就能组成一支适合开展产教融合学生授课的师资力量,这也是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

本届合作班的理论体系老师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都有制造型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甚至还有一位老师曾经供职于合作企业研发中心和产品工程技术中心,对企业产品和制造过程都很熟悉,这就成为学校老师和企业技师沟通的关键桥梁。企业派出的技能导师则是一线技师和工艺工程部的高级技师,操作技能娴熟,操作技术精湛,是学生的技能奋斗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老师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探讨理论与技能的结合方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校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找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中的问题。校企双方信息互通,问题共同解决,形成真正的“双导师”的育人团队。

(六)校企共同商讨学生就业问题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结束后,学生在企业的留存率,也是校企合作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问题。如何平衡“校、企、生”三方的“责、权、利”是现代师徒制校企合作中的一大难点。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能够将企业的资源纳入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学生能够使用企业平台学到了技能,企业满足学校及学生的需要,投入“人、财、物”,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应用人才。

经过校企双方多次洽谈和讨论,本着“校、企、生”三者之间“自由、平等”的原则,在产教融合之前签署“校、企、生”之间的“三方协议”,里面特别规定,产教融合结束之后,企业与学生之间遵守“双向选择”的原则。与其他校企合作的现代师徒制协议不同,“双向选择”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也体现了合作企业在这一方面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待遇自信,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三个自信”原则不谋而合。

二、校企合作过程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要点

经过校企的长期磨合以及不断实践的经验,在后续的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和建设。

(一)进一步健全产教融合专业教学资源库

健全产教融合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是校企一直在共同努力的目标。学校在2018年10月设置了专业素质建设专项资金用来完善各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训实验基地的建设和改进等。合作企业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允许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教学资源库,推动校企共享。

虽说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共同开发了产教融合的课程,根据企业产品以及生产情况形成了课程知識体系,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形式不够多样化,上课时间和模式也存在着限制。在后续的资源库建设中,可不断添加微课、微视频等资源,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网络课程,理论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可以根据学生时间自行安排把握,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学完课程任务,完成考核即可。

(二)推进专业独立实训基地的建设

目前的实训基地是企业真实生产,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来自企业,所以实训的安排需要服从于企业生产,严格按照轮岗机制进行实训岗位的安排,无法灵活调整的。在后续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如果能建立起独立的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真实产品,即使实训时的生产节奏感比企业实际生产节奏稍慢,只要产品的质量要求与企业保持一致,学生就能按计划进行轮岗和理论学习,不再被企业生产计划所框定,还能分担一定的生产任务,同时达到了学生实训的效果。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合作班的“双导师”是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技师组成,在师资队伍上是实现了学校老师和企业技师的双导师。但在客观上,学校老师缺乏企业经验,而企业技师则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会操作难表达。随着合作的深入,学校老师进入企业参加实践培训,提升实践技能,同时,企业技师也可以进入学校开展理论培训,形成理论体系,最终打造出一支既有技能又有理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经验来说,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还需要校企政三方的共同努力。2019年1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的税收政策。”这也预示着从2014年出台《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以来,对于产教融合的学校和企业,教育部门从荣誉激励,会逐步转化为实际激励,也将会更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更深层次的推进,增强校企双方产教融合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钱廷仙.契约关系完善与现代学徒制推进[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65-68.

[2]张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题[J].当代职业教育,2019(1):4-8.

[3]杨铨,韩志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1):96-97.

[4]董荟.浅谈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57-158.

[5]李东明,张琳,张丽娟.浅谈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J].高教学刊,2017(1):154-155.

[6]刘素军.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的知识管理路径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55-59.

[7]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30-38.

[8]黄文伟.现代学徒制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9-74.

[9]英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的实践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1):30.

作者:周爱美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论文 篇2:

机械制造工艺升级转型的难题及对策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国的机械制造工艺也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在机械制造工艺升级转型中所遇到的难题,并介绍了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一些特点,最后讨论了机械制造工艺转型升级的策略,为了更好的促进械制造工艺升级转型,需要与新技术发展相结合,把新理论、新技术融入到机械制造工艺升级转型中。

关键词;机械制造;升级转型;新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机械制造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制造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求我国制造业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相比之下,我国的机械制造能力有待提高。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对机械制造工艺升级转型将有重要的意义。

实现从数量制造业向质量制造业的转变,应考虑技术创新驱动。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特点是粗放、低附加值、能源需求大、能源效率低。研究结果表明,升级转型将有助于降低对能源的需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加大技术创新,提高自主研究能力,把新技术融入到机械制造工艺升级转型中去,将会进一步提高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 机械制造工艺升级转型的难题

1.1 精细化不足

目前,在很多行业中对机械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些特殊行业中,对其中的零部件尺寸精度要求很高,不能有丝毫的误差,不然将会对后面的工作和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和隐患,对此,我们必须做到严格把关,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在有些方面的机械制造加工工艺上还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有时必须通过进口外国产品进行替代,这对我国很多行业的自主发展都会带来局限和困难。

1.2 工作效率低下

在机械加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不管是原材料,模具制造,还是相互环节之间的衔接过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能有效的协调工作,这就会造成机械加工工作效率的低下,因此,我们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既要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也要提高整体的生产工作效率[1]。

1.3 智能化不足

此外,随着全球智能化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接入智能化系统,在机械制造行业也一样,世界各国都在加强智能化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把智能化体系引入到机械制造行业将能有效的提高产品的加工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精密度和质量,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目前,在智能化方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2]。

2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

2.1 系统性

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过程中,各个工艺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在每个部分都有专人负责,相互分开,各不干扰,虽然这样能使各自的工作看起来分工清晰,但是这会降低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协调性,从而降低工作效率;而与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相比,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则更具有系统性,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在产品的设计、原材料准备,产品生产、包装运输和后续维护等过程中都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在这样的整体系统下,更能做到各个环节的协调统一,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2 稳定性

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中,有时由于欠缺稳定性的生产,其产品会无法满足后续的要求和使用,而在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中,由于采用了各种先进的新技术,在生产时不仅保证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满足了产品质量,这都体现了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生产的稳定性。

2.3智能化

将智能系统连入机械制造工艺中,通过网络智能系统对现代机械制造工艺进行控制,整个生产的过程中是一个自动化的制造过程,智能化系统对自身的运转状态进行自动监控,根据实时数据对工艺进行优化。从而使生产过程更加便捷,减少不必要的劳动过程,同时也能提高工艺的精准度,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机械制造工艺更加精确,更加便捷。

2.4 可持续发展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环保问题更加严格,因此,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必须是一个环保的工艺,必须对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中对环境不友好的过程进行升级转型,形成新的制造工艺,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必须是可持续发展性的工艺,是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工艺[3]。

3 机械制造工艺升级转型的策略

3.1加强集成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特别是工业自动化方面,利用自动化方式可以制造出多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机械制造行业对于自动化方面的新技术也在积极引进。机械制造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通过引入新技术,可以使得原有的制造工艺向更有效、更精密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掌握新的技术,应用自动化,将其用在生产中,在生產过程中通过集成化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使其效益最大化。这种集成的业务流程管理方法将改善组织的整体绩效,提高企业日常运营的效率性、有效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

3.2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新型网络技术,由许多连接设备组成,通过感官、通信、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工作。物联网技术已应用于许多不同的行业,如运输、包裹递送、医疗保健、物资管理、零售、国防等。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工业制造系统将会加速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许多研究者探索了制造模式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现代制造业的需求和物联网的特点,研究了现代机械制造业如何从物联网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获益。利用物联网网络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有助于加快及时决策。行业解决方案层将领域知识添加到应用程序层。行业特定需求、分析程序、知识管理经验都是为制造过程量身定制的。多层物联网系统可以达到效率和灵活性的最佳平衡,有助于降低成本和增加定制。

3.3融入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计算技术。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共享,进行灵活的扩展,使海量数据可以上传到云计算中心进行存储和计算,从而方便制造和生产。基于云的制造是一种新兴技术,它可以为机械制造工艺的升级转型做出带来非常多的帮助,在机械制造工艺中能够实现模块化和面向服务。云制造与云计算类似,以高度分布式的方式使用资源网络。制造即服务在制造业中日益受到重视。云设计允许任何人上传和分享设计。云设计和制造被认为是制造业的下一个范式,并且正在进行广泛的研究。现代企业的运作涉及到大量的决策活动,需要大量的信息和密集的计算。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机械制造工艺中需要多个计算环境和方法,比如数据库服务器和决策单元。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中,各个环节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制造过程和生产效率的低下。而云计算的引入,将会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存储在私有或公共的云服务器上,通过这种方式,云计算可以支持复杂的决策任务[4]。

4 结论

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重大发展,许多新技术已经在机械制造工艺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并产生很多有益的效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机械制造工艺必须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将先进技术应用于整个制造行业,必须与快速的技术发展相同步,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机械制造工艺,更好的推动全行业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机械制造工艺与加工技术存在问题探讨[J].李忠文.化工设计通讯.2018,44(03),235.

[2]机械制造工艺转型升级的难题及对策探析[J].邵加丽.南方农机.2018,49(18),63.

[3]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及发展探讨[J].白新鹏,苑盼盼.科技视界.2018(30),38-39.

[4]智能制造时代机械设计技术要点探究[J].修国栋.中国设备工程.2021(05),28-29.

作者:朱美弟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论文 篇3:

智能化质量管理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升级,在我国当前机械制造行业中,智能化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发展趋势,智能化质量管理成功推动了我国机械制造业进入到黄金发展时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与企业的生产效率。该文将就智能化质量管理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这些都与智能化质量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  智能化  质量管理  应用

众所周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的质量管理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伴随着智能化质量管理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开启了全速发展的新篇章。无论是在生产工艺还是在生产效率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就此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  关于机械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分析

机械制造业一直都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机械制造不仅在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国家与社会的进步。机械制造,顾名思义,其就是以加工制造各种丰富和多元化的机械产品为主,这也使得机械制造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生产特点。

1.1 动态性

机械制造业的生产特点之一便是动态性,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就在于机械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的,社会在发展,人们在改变,社会与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是得机械产品必须要随之发生变化,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不断调整和变动设计与生产。这就是机械制造业的动态性特点。

1.2 复杂性

众所周知,无论是什么样的机械产品,或简单、或复杂,其都拥有着非常多类型的零部件。一件机械产品从设计图纸、加工图纸,再到制作工艺、质量检测等全部环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产过程,其中很多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机械产品的最终质量和功能。

1.3 个性化

作为一个机械制造企业,它生产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客户对于机械产品的各种需求,不同的客户对机械产品的要求和标准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出各种具有个性化的机械产品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生产目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这就决定了机械制造业生产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2  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2.1 缺少现代化数据分析与处理措施

根据笔者的调查与研究以及查阅相关行业领域的文献资料,目前我国范围内绝大多数的机械制造企业基本上都實现了信息化管理,而且也都在陆续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管理系统。但是,这些企业却普遍存在着同样的一个问题或者漏洞,那就是这些企业在针对智能化质量管理中出现的大量数据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因此,大量的质量数据资源被浪费掉,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的最终质量。

2.2 设计与质量控制难度比较大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很多机械产品都开始追求个性化,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按照客户提出的个性化需求来进行设计和生产。与之前的机械产品相比,现在的机械产品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生产工艺方面都变得更加复杂,难度也提高了很多。很多时候,机械制造企业都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重新设计和调整工艺路线,这就使得整个企业的设计与生产部门都要进行非常大的调整,最终大大提高了操控难度。

2.3 欠缺整体规划,质量信息分散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这大大提高了企业工作开展的效率。但是,目前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或者长远的规划,也没有将各个板块的信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致使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协作性并不是很好,很多质量信息都被分割开来,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生产提供一个整体性依据。

3  以某机械制造公司为例分析智能化质量管理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具体应用

3.1 该机械制造公司的质量管理系统分析

该机械制造公司的质量管理流程是这样的:公司检验部门的领导对机械产品进行抽样质量检查,并根据抽样检查的结果制定样本表;交由化验人员,由化验人员根据样本表来对机械产品的各种成分进行全面化验,出化验报告单;化验报告单全部交给统计部分,统计部分负责进行分类与汇总。目前,该机械制造公司统计部门是拥有专业的统计软件的。从这个质量管理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是存在着问题的。

3.2 该机械制造公司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各项功能的完善

3.2.1 建立完善的智能化质量管理系统架构

该机械制造公司所建立起的智能化质量管理系统架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数据层、集成层、功能层、业务流程层。

(1)数据层。

数据层是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有了基础数据信息,整个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够得以正常运行。此外,数据层还需要承担起管理与更新数据的责任。在该机械制造公司当中,数据层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数据,分别是工序质量预测方面的数据和与车间生产相关的数据,比如刀具、设备等。

(2)集成层。

该机械制造公司建立的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当中,设计集成层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生产车间进行有效控制,其作用是为了实现公司各个部门业务与信息的交互。计算机辅助工艺系统的有效集成,为公司优化工艺路线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数据支撑。

(3)功能层。

功能层是包含着非常多类型模块的,诸如车间生产计划优化决策、关键工序质量预测仿真、调度优化决策以及质量模型评价等。在功能层中出现的这些模块都是具有独立功能的,公司可以随时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功能模块来完成相关工作,但是,对于整个功能层来说,这些独立的功能模块之间又是有著非常紧密的关联性的。

(4)业务流程层。

业务流程层,其针对的是业务联系,其主要实现形式是以数据的输出和信息的输入来完成的,业务流程层负责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公司领导层。

3.2.2 完善各功能模块

(1)完善质量控制计划模块。

质量控制与计划模块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产品的生产质量,这一模块主要就是为各项生产计划制定各个工序的质量计划,在明确清楚具体计划之后,将其传送给机械制造公司的各个部门,为他们的实际工作内容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质量控制计划模块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整个机械产品的质量计划,小到个体零部件的工序质量计划,全部都要囊括其中。

(2)完善工序质量预测模块。

工序质量预测模块是确保机械制造企业工序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工序质量预测模块是建立在机械制造企业长期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历史数据基础之上的,以数据为依据来对各项生产因素进行量化。

(3)完善知识管理模块。

知识管理模块与前面两个管理模块的性质和内容都是有所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块针对的是质量控制知识,是企业内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而言,要想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企业的全方位需求,深入系统地分析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寻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智能化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树红.机械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8(6):38-39.

[2] 张森.沈阳电力机械公司核电设备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 龚毅.基于智能化的机械制造技术及发展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1):148-149.

作者: 赵艳珍

上一篇:商标争议案件中保护著作权论文下一篇:工民建施工混凝土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