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2024-05-0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学生视角】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书信,它包含着一个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读文后使学生对战争产生强烈的愤恨,同时使学生心中涌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懂得和平的重要性。

【教师思考】

课文形象地描绘出一位优秀维和战士的儿子对失去父亲的悲痛和对父亲深深的怀念,由此表达对和平的强烈呼吁。教学中紧紧围绕理解词然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自能读书,课前收集的资料,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内容,了解语言中的呼吁,体会对父亲的怀念。

【设计特色】

激活学生潜在的内动力,使之在自主的阅读实践各,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思路,逐步积累成有效的学习体验,提高利用不同途径庥资料,交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渐入自能读书的佳境,为今后的主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资料】

当今世界所发生的战争,世界地图,战争火花。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并能正确读准本课生字,新词的音。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谈话自然引入新课。

二、自主读书,初读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并把难读部分作好记号,反复读。

(还学生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交流读书情况。读书过程中还没解决的困难。

(合作学生,让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3、检测读书情况。

(了解学生读书情况,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研读体悟,合作探究

鼓励质疑,疏导并解决疑难。

让学生质疑,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利用集的资料结合地图理解弥漫及此句意思。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资料,合作探究,理解重点词及句子的含义,感悟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解疑时注意以下问题:

⑴ 教师适时鼓励多读多思,利用多种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善于引导学生归纳、疏理问题。

(使问题的呈现,由易到难,由分析对综合,不断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探究的需要并从学习中得到满足)

⑵ 环节之间衔接紧密,使用民主性的语方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去体验、互动解决问题。

⑶ 在交流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涵,从而有事情朗读。

(在疑中读,疑中交流,交流中悟,悟中读,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边读、边议、边悟。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1、深入感悟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篇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凯旋、遗体”等词语。

2.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 对和平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 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实现道德自勉。

3.引导学生, 利用各项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朗读品味文章内容, 读中悟情。

学习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学习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 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学习准备:

收集一些战争图片, 制作课件。向学生推荐一些战争的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安宁的环境中, 但你们可曾知道, 有许多孩子却饱受战争的折磨与蹂躏。今天我们就去倾听一位中国孩子的呼声, 看看战争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怎样的烙印? (板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感知文本内容

2.师:从课题中, 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预习, 学生谈谈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3.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要求: (1) 读准字音; (2) 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4.指名朗读课文, 学生评议, 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并讲解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 理清文章顺序

5.师引:读完课文请你说—说,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6. (解决刚才所提出的一些问题) 这位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不要战争)

7.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不要战争”。) 全班同学一块呼吁一下吧﹗ (生齐读)

8.我们知道这位小孩名叫雷利, 那雷利为什么会出这样的呼吁呢?再读这一段, 用铅笔, 将你所找的句子画出来。 (为了母亲不在失去儿子, 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师:对雷利而言它失去了什么。 (失去了爸爸) , 师引:他是怎样牺牲的? (生:在执行维护和平活动中牺牲的)

9.总结:是啊, 战争是无情的, 残酷, 正因为战争, 才使雷利失去了敬爱的父亲。让我们跟随雷利再次向加利发出呼吁吧。 (配乐读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激情———凸显“呼声” (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1.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战争使雷利失去了至亲至爱的父亲, 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读二三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些伤疼, 同时也触动了你的内心, 让你同样感到悲伤不已。将这样的文字画下来, 看看划到那些文字时你的心头不由得一颤。让你忍不住有话想说。

二、探究———感悟呼声

2.生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 并找出自己感到悲痛的句子。

(1) 师引:通过“沉浸”可以感受到失去父亲我们的内心多么的悲伤, 而且这种悲伤可能不只是两年, 他甚至会持续一辈子。 (生读出这中悲伤的感情)

(2) 鲜血让红了他的征衣, 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多媒体出示句子) 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内心, 看到这些词语, 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浸满、染红两个词语, 可以看出他死的非常壮烈) 他挚爱的亲人看到这一幕心情会怎样呢?你再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吧。 (学生自由读) 我们读完之后, 心情都如此的沉重。雷利肯定更是终生难忘, 假如你就是雷利, 请你读出此时的心情吧。生反复的诵读, 感受战争给雷利一家, 带来的巨大伤痛。

3.我们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之中, 雷利的父亲怎么就让战争给夺取生命了呢?小组合作学习, 看看雷利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请你快速的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结合着别人对他的评价, 以及他干的事情来谈。

4.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家人, 有着丰富学识的爸爸, 却被无情的战争夺取了生命。我们再去读一读那悲惨的一幕吧。 (生再来读三自然段)

5.爸爸被无情的战争夺去了生命, 但爸爸却还有自己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对和平的呼唤。

(课件出示) 爸爸的嘴长着, 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我听到了, 他呼唤的是———。妈妈听到了, 他呼唤的是———。在场的叔叔阿姨听到了, 他呼唤的是———。全世界的人都听到了, 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师读前半部分, 学生补充呼唤的是和平.再来感受对和平的渴望)

6.师引:雷利的爸爸, 因为维护世界和平, 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现在是不是天下太平了呢?如果没有, 文中那些句子又能看出来?针对某一个词语或者是某一句话, 来谈谈你的理解。

小组合作, 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 和文中的句子来理解。理解重点词语“娇嫩的‘和平之花’, 句子“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感受战争依旧存在。

7.这里更有一组活生生的例子, 述说了在这五十年的时间里, 战争所造成的危害。课件出示相应的数据, 学生再次来体会战争的残酷, 激发对和平的向往。

三、延伸———内化呼声

8.过渡:战争夺去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是雷里利的呼声, 也是我们的呼声, 更是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让我们再次拿起课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 一起呼吁﹗ (配乐读最后一自然段)

篇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通过阅读学习,感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作者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2.依据相关的资料,联系课内、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积累词句并围绕渴望和平的主题进行写句练习。

教学重点:

1.理解信中作者的呼吁;

2.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CAI课件、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课前预热:电脑出示《近年战争死亡数据》《卢旺达事件组图》)

一、回顾前文,走进呼声——温情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学了课文,走近雷利,大概地了解了他的呼声,那就是——(学生读屏幕上的句子——“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节课,我们将真正地走进他的呼声,去聆听他心底的呐喊和控诉,去探究他为什么这样来呼吁,他又是怎样呼吁的。请大家打开课文,齐读课题。

在上节课里,我们通过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体悟到了雷利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注意老师的引语——(学生用“不仅、还、既、又、更”等连词来串读板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穿越语言文字——酿情

1.擦板书,“逝”父亲,悟深情

①出示课文3、4自然段,师引读:

这是一位多么出色的好爸爸呀!雷利会忍心和爸爸分别吗?他会想爸爸吗?所以,我至今都忘不了——(学生读……),他说——(学生读…)现在,这项蓝盔回来了,但它——(学生读……)

我们相约——(学生读……)现在,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学生读……)

我们日夜期盼爸爸的凯旋,现在,看到的却是鲜血染红了——(学生读……)

师小结:多强烈的情感反差呀,如果你就是雷利,看着叔叔抬着灵柩向你缓缓走来,当你看着周围失声痛哭的亲人,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做,又怎么说呢?

②为了更好地体悟雷利的心情,下面,我们不仿借助课文第5自然段,通过改变人称的读法努力走进他的内心,去聆听他的心声。

我们知道,一般人称有哪几种?现在我们要将第5自然段中的“他”改成第二人称,该用什么?(您)好,那就是说,要把这段话里的他全改成(您)来读,老师起个头,“爸爸,您精通四国语言……”

读了这段话,你知道爸爸为什么出征?他的心愿是什么?

③难怪课文中雷利这样来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2.擦板书,悟深情

雷利期待着早日能与爸爸相见,可是,罪恶的子弹却夺走了父亲的生命。……“爸爸消逝了,再也回不来了。(擦掉黑板上相应部分的填空)孩子,如果你就是雷利,当你捧着那顶钉在爸爸灵柩土的蓝盔,想到以后再也看不到爸爸的笑脸了,你会泣不成声地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当你抚摸着爸爸的遗体,想到以后再也听不到他的鼓励了,你会悲痛万分地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当你看着那被鲜血染红的征衣,想到以后再也得不到爸爸的爱抚了,你会满腔愤怒地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3.小结: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体会到了雷利悲痛而愤怒的心情,也知道了他是因为痛失父亲而呼吁——(板书:和平!)

4.这一声声的呼唤,一声声的情啊!听到这呼唤,爸爸会想说些什么呢?(生答略)

5.课文中用这样一句话来描写爸爸的遗容,(电脑出示)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答略)

6.如果是你,你怎么来呼唤这三个“和平”?你为什么这样读?谁有不同的呼法?谁来评一评?我们一起来呼一呼。(生答略)

7.小结:瞧,不管是强烈地呼,还是悲痛地呼,我想雷利都听到了,爸爸未了的心愿那就是——(板书:和平!!)

8.难怪,雷利大声疾呼——电脑出示:为了……为了……为了……

在这句话里,你又有什么发现?(体会“再”)

9.小结:学到这儿,你觉得,雷利的呼吁仅仅是为了自己痛失父亲吗?仅仅是为了完成爸爸的遗愿吗?那还为了什么?(全世界的和平)(板书:和平!!)

三、扣准文本,构筑体验舞台——释情

1.探究为什么说“世界并不太平”?

2.交流学情,师相机点拨。

重点指导:“丧钟”、“真正成为”、“罪恶”、“和平之花”(一个炮弹下来,毁灭的仅仅是人吗?还有什么?所以,这和平之花指的是——)

3.刚才我们在课文里走了几个来回,理解了“世界并不太平”。现在,让我们走出课文,再来看看在现实生活中,你有例子足以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吗?

5.师范读呼吁:

学习到这,我们更进一步地聆听了雷利的心声,我现在也想呼吁一下。

①师扮演邻居家那个血气方刚的大哥哥来呼吁。

②师扮演老奶奶来呼吁。

7.师引导个性朗读。

四、回归课题,个性呼吁——升情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我们了解了雷利为什么呼吁,也明白了他是怎么呼吁的。现在,让我们走出他的呼声看一看,周围的世界里,还会有谁的呼声?但是,课题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你觉得这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那还有谁的?(板:全世界)对,这是全世界共同的愿景,可是作为热爱和平的赤子,光有这样的愿景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要在课文题目上改动一下,既能表达出我们的心声,又能传递出我们的号召,只换一个字儿,该怎么改?(板:呼吁)别看这加的只是一张口,它代表的却是全世界那千千万万张口呀!提高学习,我们知道,人类呼唤和平是为什么?(随机板:“美好家园”或“幸福生活”等)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1.总结全文;

2.下面,让我们拿出笔,在课文纸上快速地写一句你心里的呼吁,将你们的呼吁永远地留下来。

板书设计

(一)开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篇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的第1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第二课时教学。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文章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之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引起读者强烈地共鸣。说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平。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说教法

在本课时教学方法上,我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诵读体会、语境想像、移

情体验、拓展资源中学会感悟,学会表达情感,从而构建富有诗情画意,能给学生铺上语言和精神底色的语文课堂。说学法

在学法上学生始终以朗读为主线,分别采用想读法、悟读法和角色朗读法,运用课件,拓展资源、交流感受等方法进行探究性合作学习,让学生做真正意义上阅读的主人。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突显主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内容,说体会。感受到“只有和平共处,才会有美好的生活”,最后谈话引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感知课文呼唤和平的主题,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情感基础,同时也可以积累四字词语,一举两得)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回顾全文,感知内容

(1)、出示问题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体会文章中心“要和平,不要战争!”

(2)、出示问题二,小作者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引出课文2---5自然段。(自由读)

生自由汇报,抓住三个重点句子、段落,理解课文,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1)第三自然段。

抓住“如约”一词,联系上文的“相约”理解、体会句子的意思。播放课件:灵柩回来了,凄楚、哀婉的背景音乐响起……并指导朗读。)

深入体会此段的排比句式,并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示范读、)来感悟作者表达呼唤和平的强烈感情。(2)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出示课件,重点句子“和平之花”齐读这句话,并为什么说和平之花是娇嫩的?引导学生展开适当的联想:读这句话的时候,同学们都想到了些什么?(播放战争短片)指导朗读五六自然段。(因为战争离我们现在的孩子比较久远,所以我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战争场景,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战争之中,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破坏性,以及作者呼唤和平的原因。)

4、抓住“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句话来指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启发学生写感受,加强双基训练。结束时再齐读“要和平不要战争”,强调主题。

四、深化情感、憧憬明天

课文已经结束了,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让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憧憬美好的明天。(师生共同欣赏音乐——《明天会更好》)

力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课文,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希望离开课堂,达到意犹未尽的境界。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篇6:第二课时(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设计《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2、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及对和平的呼吁。

2、在和平环境中感悟战争的残酷及战争依然存在。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情境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你们的心情怎样呢?(高兴、幸福……)对,老师的心情也和大家一样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在这安、优美的环境里学习,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们,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的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请看画面。(放录像)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探究“呼声”,彰显亲情

1、雷利发出怎样的呼声?(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要和平

不要战争 全班齐读板书(向全世界发出呼声)。

2、雷利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默读课文找一找。

3、感悟父亲形象。雷利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画出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体会体会。(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明白:

(1)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父亲和好丈夫。(2)从联合国秘书长赞扬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卓越的人。(3)从爸爸临上飞机时对“我”说出的话中,看出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4)从“染红了”“浸满了”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勇敢尽职尽责的人。(5)从“精通四国语言”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过度:这样一位优秀的爸爸,作者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归来,作者等到那一天了吗?(默读课文,找一找相关句子。)

三、感悟“呼声”,体会悲情。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把见到爸爸的遗体的心情读书来。

2、师再读这一段,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指导朗读,注意三个“和平”的语气。

过渡:刚才同学们读的是悲惨的一幕,我们仿佛看到了妻子等着丈夫,儿子等着父亲,老人等着儿子,没想到等到的是遗体。,这是谁如此残忍的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呢?(战争)

三、呼唤真情

1、这么一位优秀的父亲牺牲了,它是怎样牺牲的呢?

师:他是为维护和和平牺牲的,所以雷利为父亲送上一束最美的鲜花,联合国秘书长也给父亲送上一束最美的鲜花,怎么样的鲜花呢?(在文中找一找,)

3、课件出示句子:

(1)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2)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联系上下文理解“卓越”,并练习说话。

4、雷利仅仅为失去父亲发出这样呼声吗?(找一找文中相关句子)

5、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当今世界还有那些战争?(交流收集资料)

6、看战争惨景录像及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7、课件出示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齐读)“和平之花”指的是什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8、作为一名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师生配合分角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8、把自己的心愿写在自己着的白鸽上,让他把我们的心愿带给全世界人民。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结束课堂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

篇7:《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特级教师 俞国平文本理解:

本文记叙的是一个中国维和观察员的儿子给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写的一封信。本文作者雷利的父亲雷润民于1994年牺牲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赴伊拉克—科威特作为军事观察员)。作者用饱蘸血泪的笔触回忆了远赴异国的父亲与家人的最后见面的情形,也以极其痛苦的语言描述了爸爸回来后的场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作为儿子,父亲的逝去让其刻骨铭心的痛苦,也萌生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于是,作者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在怀念父亲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世界的不太平,战争还在时刻威胁、蹂躏着这个美好世界。为此,作者以一个中国孩子的视角,致信加利先生,强烈表达中国孩子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本文语言恳切,字字充满血泪。但是跳出文本看文本,本文的叙述略显“空泛”,似有被夸大的嫌疑,文本中充溢着较多的“官方语言”,文本似乎过于显示了作者的老成持重。不管怎样,但是文本中透露出的对父亲的“真情”却是纯粹的,也让每一位读者为之动容的。

设计理念:

语文的性质决定语文不纯粹是人文的,如何体现语文“本体”,要切实注意文本语言,给予学生语言的滋养。语言与精神的发展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某一方面。本文的特性是情感浓烈、饱满,主题极为鲜明,教学中须恰当地把握情感的“度”,否则很容易浓了情感,荒了语言。如果一味地起“高调子”,极易滑向思想道德“说教”的泥沼。为此,“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策略,教学中要紧扣语言,引领学生入情、悟情、抒情、融情,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振中诠释“和平”的内涵,建构“有意义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凯旋、卓越、弥漫”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联合国维和的背景,在身同感受、切己体察中体会“我”失去父亲的悲痛,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内涵。

3、能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有关联合国的知识,认识几任秘书长,切出维和行动等方面的资料。

一、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指读,齐读。

2、回顾课文重要内容:同学们都已经读了课文,也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呢?学生谈。根据学生所谈的情况,板书:和平、战争。[设计意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着手切入课文教学,很有必要——主要内容的归纳是这一年级的能力训练的重点之一,同时从整体着手也符合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研读

(一)自主研读。

顺势导入: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为了和平事业爸爸远赴异国他乡。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深入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爸爸。请大家默读课文1-4自然段,划划写爸爸的句子,好好读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二)重点交流。

1、呈现“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1)学生交流,谈体会。在学生谈中点拨,引导朗读,读好“深情的目光”等处。

(2)引导:“那深情的目光”还似乎在说些什么?(学生想象,如“我爱你们!”,“我一定健康平安地回来”等)

(3)师:这深情的目光透露着的是浓浓的亲情,荡漾着的是爸爸那无限的爱意。为了维和事业,爸爸义无返顾地走了,走向了遥远的异国他乡„„留下的只是那深情的目光与一个美丽的约定。齐读。

(4)深入:爸爸带着深情的目光与美丽的约定走了,爸爸走后,作为儿子的“我”会怎么样呢?(如果:在思念,也在回忆,还在想象。请同学们设想一下,我会在回忆什么呢?想象些什么呢?)预设生成要点:

我可能在回忆爸爸在的时候的美好日子。比如去溜冰,去踏青等等。我可能想象爸爸在异国他乡的紧张工作。比如巡逻、站岗,甚至战斗等。我可能想象爸爸回来后我们去迎接的情景。比如带上鲜花,见到爸爸,被爸爸抱起等等

(5)教师小结引导:是的,我仿佛看到爸爸紧张的工作,我似乎听到爸爸远在他乡的深情呼唤,我可能在做梦的时候也梦到爸爸的回来,回来!这是一个儿子久久的期盼!

2、爸爸回来了吗?是回来了!课件呈现:图片,哀婉的音乐响起以及文字:

(音乐响过5余秒钟后图片文字切入)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1)教师配乐范读。(停5-10秒)

(2)导:此时,你就是文中的儿子,你就是他的妻子,你就是他的朋友,或者你是其他人,看着这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看着这鲜血染红的征衣„„你会„„ 根据生成要点,随机点拨:

①孩子,看着你爸爸的遗体,你„„

老师从你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你那无尽的哀痛!请你读读。你读出了内心的伤痛,尤其**读得缓而低沉,很精彩!②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

是啊,失去丈夫意味着失去家庭的支柱,老师从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你的心都快碎了!

③作为他的朋友,此时此刻你„„

(3)导,从大家刚才倾吐的心声中我感受到了彻骨的悲伤。是的,去了最远的地方也有归来的时候,即使是最漫长的等待也有相逢的那一刻。同学们,假如爸爸没有牺牲,假如爸爸平安回来,我们应该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把见面时的情景下下来。

教师提示:爸爸步出机舱了„„他远远地就„„只见妈妈„„,此时我„„,爸爸一把抱起我„„ 交流,点评。

(4)转,同学们真善良,想象得那么的富有生活的乐趣。然而此时此刻,有**吗,(没有),有的只是痛哭失声的场景;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撕心裂肺的伤痛啊;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满脸的泪水呀!回忆美好的过去,看着痛苦的现在,我的心都碎了!

(5)配乐读,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次感受作者这惨痛的心。齐读。(6)顺势导,爸爸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呢?读读课文,呈现:

3、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1)指名读。

(2)这三个词语,这三个标点符号真是震颤人心!教师示范读,引导个性读。(3)教师引读:啊,我——妈妈——在场的叔叔阿姨——全世界——,他呼唤的是—

(4)全班齐读。

4、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深入阅读,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爸爸呢?(爱孩子,爱祖国,爱和平)难怪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这样评价爸爸:

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1)指名读。(2)充满敬意地齐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学生体悟“刻骨铭心”的痛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情境的营造,用音乐、图片、语言营造强烈的“情感磁场”,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想象、体验、写话、朗读,始终围绕重点语句反复咀嚼:品其言,悟其意,感其情。

“悲剧就在于将‘美好’的事物逐一击碎”,为了增强孩子的体验,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有意“放大”小作者与父亲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场景,通过这一“补白”与“见到父亲时的那份惨痛”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唤醒”学生的体验,“召唤”孩子主动参与感受。本段教学可谓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三、深探

(一)研读5-7自然段。

1、导,爸爸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从此,我再看不到的面容,听不到他的声音,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爸爸倒下了,可是战争停止了吗?请默读课文5-7自然段,划划有关句子。

2、学生读文,划句。

3、指名读句,呈现:

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学生稍谈,导: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课件呈现战争中孩子受伤的画面,同时配以哀婉的音乐及一组数据。看到这些,相信大家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想说什么?

6、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上述句子。

(二)回读“呼声”。

1、战争让多少像雷利一样的家庭妻离子散,战争又让多少原本美好的家园毁于一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雷利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呼吁。(板书:要 不要)“救救孩子们,„„”

2、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你、我、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应该深深地发出我们的呼吁:“救救孩子们„„”

这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也是我们大家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设计意图:用具体的数据资料、图片补充印证战争所造成的罪恶,“和平”的曙光是那么的弥足珍贵,教学从课题出发,回归课题,回归整体。在音乐的渲染中让学生感受和平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也是文本的价值取向。

生活总是美好的,尽管她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带着灰色的心情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因为,这对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样重要。]

四、延伸

作业:课外去查阅资料,了解一下战争的背景,同时思考:面对强敌侵略,我们要不要战争?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篇8:《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促进自主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 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课一开始, 我就用低沉的语调伴关轻音乐带学生进入课堂。“同学们, 当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时, 你是否知道, 还有许多的孩子因为战争还挣扎在死亡线上。战争使他们失去了家园, 战争使他们失去了亲人, 战争使他们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今年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同去倾听一个被战争夺去了父亲的中国孩子的呼声吧。”这一开头的创设, 不仅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接受新知识, 同时还帮助学生把握住本文的朗读基调。

二、巧妙设计, 引导自主探究

课堂上, 一开始简直是“开窗放入大江来”, 在学生初读之后, 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 促使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接下来, 我又设计:“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作为学生阅读起点的“探测议”, 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确定, “还想知道什么”, 即自主确定探究主题, 有的学生说:“雷利为什么要呼吁。”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他是怎样呼吁的。”有的学生说:“为什么说:‘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呢?”等等这样, 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自立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我再根据学生的学情定教:“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探究问题来源于学生, 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于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用“心”读书, 重视个性阅读

读书, 不是人在读, 而是心在读, 是心与心的交融, 所以, 心静则入读书之境, 此种境界, 不是海水之静, 不是江水之静, 而是湖水之静, 微澜阵起, 恰是共鸣所激起的浪花。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 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到审美的乐趣。《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强烈, 语言朴实, 没有口号, 但读之催人泪下, 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 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 引起读者的共鸣。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读到作者缅怀父亲最后一次送别, 读到作者盼着, 等着, 接到的却是父亲那覆盖着国旗的灵柩时, 许多同学都泣不成声。读完后甚至有同学哭着说:“爸爸, 你这是怎么啦。”“爸爸, 你再睁眼看看我, 我是您的儿子。”“爸爸, 你为什么失约了?”全班都同作者一块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之中, 沉浸在对战争的仇恨之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不需言语, 就让学生自己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四、师生一同, 自主合作交流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 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条件。具备这一步, 创造的活力就会不可遏止地在学生的身上奔涌。阅读“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两段话时, 我让学生拿出收集的资料, 自由选择伙伴, 举出具体事例, 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 谈谈对这两段话的理解以及面对这种局势的感想。此时的课堂便成了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恰逢授课时是美伊之战的前夕, 许多学生联系当时的国际局势, 畅所欲言。你的感受, 我的感受, 他的感受, 都在相互碰撞, 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 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 学会接受, 学会汲取, 学会欣赏, 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 产生思维的撞击, 情感的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增强效应。教师此时也变成了孩子合作学习的伙伴, 向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软件资料, 以及争取机会说说自己的感想, 真正实现课堂上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

五、延伸课外, 自主综合实践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言教学要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乐土, 还要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

篇9:《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 以“媒”激情

通过配有背景音乐的朗读与教师有机的导读激起学生情感,共同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 以“媒”拓知

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搜索信息的便捷性、呈现画面的直观性等特点,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 以“媒”抒情

利用多媒体的快捷性和网络的交互性、反馈的实时性等功能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如在专题网站的留言板上写下和平感言,短短的时间内,教师、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反馈,交流思想。不仅情感得以升华,而且实现了教学成果的共享。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是一个名叫雷利的中学生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父亲,并向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以点带面,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表达了全中国孩子的呼声,把一个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拉近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距离。

学习者特征分析:四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备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缺少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课文,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资源及环境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专题网站,设有“课文内容”、“美好世界”、“残酷战争”、“动荡世界”、“和平之歌”、“参考资料”、“我的呼声”七个栏目。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以“媒”设境

在导入环节,通过放映美好生活片断,指名学生交流感受(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使学生感受和平的愉悦)

师: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快乐!但战争年代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痛楚。学生自主点击,网上浏览有关战争图片或视频,然后说感受。

师:是啊,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使人们流离失所,饱受煎熬,战争使人们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幸福和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学习网站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感受具体化、形象化、深刻化。和平的美好与战争的惨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整体感知,质疑解难

在本环节中,①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查询学习网站,初步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质疑:例如联合国指什么、什么是维和部队……

【设计意图】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公民应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质疑问难这一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服务。

3.精品细读,以“媒”动情

师: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什么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吧!请同学们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出示课件):

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把描写父亲的句子勾画出来,选择一处你最感动的地方,写上批注,写好了在组内讨论,交流。

(1)自主学习,写批注。

学生批注1: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中看出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

学生批注2:从“两年以前……壮烈牺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中看出父亲是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

学生批注3:从“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中看出父亲是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朗读感悟1: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读出父亲的万般柔情亦或志在必得的士气,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感悟2:通过临上飞机前的美好回忆和迎接父亲遗体归来的悲痛场景,体会“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联系上下文理解“沉浸”、“巨大”的意思。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低沉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把所思所感写在留言板上,再与全班交流。)

留言板留言:

生1:爸爸是为维护和平而倒下的,他的死是光荣的。

生2:我不仅会大哭一场,我还会说:“可恶的战争,你不仅夺去了我爸爸的生命,你还夺去了许多无辜人的生命。……

师:同学们,骨肉分离这种痛带给雷利一家的只有无尽的悲伤。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呼唤。同学们,让我们用情、用心去朗读:(师生齐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配上低沉的音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将从“找、读、说”三个层次着手,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倾诉怀念之情,达到同悲、同痛的目的。

4.搜索资料,以“媒”化难

师:爸爸壮志未酬,为和平而倒下了。那么世界太平了吗?

教师请学生默读第6至8自然段,并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为什么说世界并不太平?

学生浏览专题学习网站或上网查询资料,理解“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的意思,汇报观后感受,交流对“世界并不太平”和“弥漫”的理解。

生一: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之间倒塌,死亡3000多人。

生二: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师:同学们,只要有战争,就一定会有牺牲。我们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也许世界的某个角落正在上演着一场战争悲剧;我们正享受着和平的安宁时,也许有人却因战乱而失去了生命。和平之花是如此的娇嫩!雷利大声呼吁——(指板书,生大声说)要和平不要战争!(出示课件)

师:这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生:不,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呼声。

师:这仅仅是全中国的呼声吗?

生:不,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

师: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心声。让我们齐读这段话吧。(多媒体出示如下语段,播放《明天会更好的音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阅读和交流,变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5.即时训练,以“媒”导写

师:请在网站留言板上留言,写下你的感想:

生1:我想对那些恐怖分子说: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无价之宝,请爱惜它吧!

生2:战争是阎王派来威胁我们的恶魔,和平是上帝派来保护我们的天使,让我们赶走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

生3:和平就像一道七色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少了人们的维护,这道七色彩虹将不再美丽,愿全世界人们共同来描绘这道彩虹,让它更绚丽,更迷人!

(教师查看留言,相机点评)

师:同学们的留言都很精彩,愿和平鸽叼着橄榄枝,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自由自在地飞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有效地发挥教学成果的共享性、教学反馈的实时性等特点,开展更充分、更深入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沟通情感,分享智慧,将和平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了网络平台对语文教学的辅助功能:

1.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我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以景触情,以情促思,情景教学在网络的支持下发挥得淋漓尽致。

2.转变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注意借助网络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突破“疑问点”和“重难点”。 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开展互动交流

教学中构建网上互动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地沟通情感,分享智慧。短短的时间内,教师、学生的思想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得到呼应,情感得以升华。

篇10:《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学生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我设计一个“真情告白”的填空练习,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篇1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争和战争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样几句话。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由于学生对于战争的资料了解的太少,所以并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思想的火花,这也与我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如果能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关于现代战争的图片和信息,就会更助于课堂效果的实现。可是,在回首想想自己又知道多少关于战争的内容呢。课下我又查了资料,这些现代战争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但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篇1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在选择上课的文章过程中,读到了这篇文章,就被深深地感染,它以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他的内心的悲痛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应该说这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但是通过课堂教学,我却感受到课堂上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气氛,孩子们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没与作者产生共鸣。

课堂上我能创设一些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比如当上到:他们一家人手捧鲜花,满怀喜悦地来到机场迎接爸爸,看到的确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此时此刻,望着灵柩上的蓝盔,雷利想起了什么;望着被鲜血染红的征衣和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手表,雷利又想起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很多孩子的回答都很深情,可以看得出她们已经感受到了雷利内心的痛苦。

反思自己的课堂,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首先课堂上,在学习体会失去父亲的痛苦的部分时,我渲染了气氛,但是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不明显,而我却没去指导,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做出适当的朗读指导,相信学生会更好的体会的雷利失去父亲的那份痛苦。其次:我们强调对文章的“感悟”,“感”是对文章的感受,“悟”是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而要让孩子们能更好的感悟,就需要读,而整体上,在我的课堂上,我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进行,这样学生就没有情感上的变化,由悲转化为恨,也就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

篇1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那么, 怎样才能达到以上教学效果呢?我在教学时, 根据课文感情强烈而真挚的特点, 以读为主, 让学生用心用情去读, 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感受和体验, 在读中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

因为课文的背景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 所以, 在授课之前, 我指导学生搜集了相关资料, 并在上课伊始进行了交流, 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然后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刚才交流了对战争的看法, 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面对战争“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请大家打开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认真地多读几遍, 要边读边想:雷利在这封信中发出了什么呼声?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 所以, 学生都很投入地自读课文, 初步地感知了雷利在信中呼吁“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 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和发出“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 为下面品读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品读课文, 体会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体悟文本, 用文本自身感动学生, 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反复品味, 深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感情。

1. 自读课文, 圈点批注。

这是一封呼唤和平, 控诉战争的信, 字里行间饱含着小作者真挚的感情。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并多读几遍, 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课文的边上。这样从整体入手, 让学生自主选择读书方式, 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自主阅读, 自主探究, 自主品味, 圈点批注, 悟语悟情, 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这篇课文感情浓烈, 感人至深, 因此, 在这一教学环节, 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阅读, 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品味体会, 进入情境, 引发情感共鸣。

2. 互动交流, 深入体味。

在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后, 学生被课文里的情感所感染。此时此刻, 我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动而辞发”, 纷纷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说:我最受感动的是第3自然段, “我”感受到爸爸虽然牺牲了, 但死不瞑目, 他多么希望世界和平啊!

3. 感情朗读, 表达情感。

感言于心, 化心为言。有了前面的感悟和体味, 这个时候, 让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学生对课文里的情感体会会更加深入。我说:多么悲惨的场景啊!的确, 第3自然段确实让我们感动。现在, 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读出那悲惨的场景, 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读出自己的感情。接着让学生自由感情朗读几遍, 然后指名学生朗读,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读得入情入境。

这一环节的教学, 我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将文中的语境和情感与自己先前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融在一起, 生成了一种强烈感情, 最后通过交流和朗读表达出来, 这样, 不需教师讲解, 学生自能体会, 而且体会得更深。

三、借助图像, 深化体验

课文第5、6自然段是教材的空白, 单靠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是难以体验到的。为了深化学生的体验, 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展示了如下图片图像资料:1.英美联军进攻伊拉克的激战画面;2.“9·11”恐怖事件场景;3.城市爆炸场景;4.房屋废墟及百性伤亡情境;5.最近几年战争造成的伤亡数字;6最近一段时间, 世界动乱地区的战争或恐怖事件的文字描述资料。这样, 将课外教育资源引入教学, 每展示一项资料都加以教师的“旁白”, 让学生由一个人、一个家庭, 联想到无数个人、无数个家庭, 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目睹各种画面、文字资料, 倾听各种声音和教师的解说中心灵受到震撼, 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上更深刻地认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 从而理解和平的重要性, 产生对和平的向往。

四、读写结合, 倾吐心声

篇1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是一位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写的信。信中雷利缅怀了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身的英雄。信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望”作结,表达了一个中国孩子失去父亲后的悲痛和盼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主要依靠语文实践。由于我们的孩子是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因此,本课教学必须整合知识、能力和激发情感,必须以教材为媒介,创设多维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搜集的信息对话、与伙伴对话,在多重对话中理解感悟,达成三维目标。教学时,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所承受的巨大悲痛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再通过思维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动荡的世界局势,去体会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谈感受,抒情怀,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课堂中品析重点词句,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世界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孕育感情

1.播放课件,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1)配有轻松愉快音乐的一组画面,反映我国人民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幸福地生活着;(2)一群儿童在轰炸声中显露惶恐和绝望神态的画面。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你可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无法拥有这一切!你们看,这些都是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他们中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有的房屋被炸,无家可归,无粮充饥。战争,这个恶魔,时刻都在夺走无数无辜的生命。战争是多么残酷呀!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板书: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自学课文,与文本对话。(1)把课文读通、读顺。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把它们画出来,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词义。(2)小组同学间相互说说,雷利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3)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请教同组同学。(4)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在幸福与悲惨景象的强烈对照中,产生心灵震撼,为本课的学习情感定下“基调”;自主学习给了学生独立地、充分地与文本、与伙伴、与所搜集的资料和与老师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读通、读顺课文,运用学过的理解词句的方法,初步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为情感激发及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做了铺垫。]

二、探究“呼声”,彰显亲情

1.再现幸福生活场景。(1)雷利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他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如果爸爸活着回来了,父子相处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2)飞机已经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此时在想些什么?

2.感悟父亲的形象。画出课文描写爸爸的语句,想想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明白:(1)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好的父亲和丈夫。(2)从联合国秘书长赞扬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卓越的人。(3)从爸爸临上飞机时对“我”说的话中,看出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4)从“染红了”、“浸满了”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勇敢的、尽职尽责的人。(5)从“精通四国语言”,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非常能干的。(6)从“仿佛呼唤着什么”,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用生命捍卫世界和平的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彰显了亲情,使教学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的、递进的新情境。学生的正义情感在强烈反差中得以充分激发,维护和平的观念自然产生。同时,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也为突破重点词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样,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感悟父亲的形象,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三、感悟“呼声”,体味悲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学生静听教师范读正文第4自然段,在脑海中再现灵柩归来的情景。

2.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正文第3自然段,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4.感情朗读指导:如,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一句,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我”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说:“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强信念;“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是一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音调要提高,特别是连用的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读出小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愤,读出大家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设计意图:灵柩归来场景的再现,语境的想象和移情体验,为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所透露的感情交流,与人物内心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这是营造一个语言和精神底色极为鲜明的教学情境,以求达到语文课堂应“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

四、直面“呼声”,呼唤真情

1.出示句子:“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你知道现在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2)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伊拉克城镇的电视报道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的苦难。再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战争画面有什么感想?

2.雷利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3.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5.小练笔,道心声: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6.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高潮。它融师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于一体。这又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进一步的感知、感悟中,又一次受到情感的熏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意在强化学生情感,让他们由衷地发出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小练笔,道心声”环节的安排,目的在于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情感得以升华,初步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点头中心小学

上一篇:我国阀门市场分析下一篇:暑假杭州西湖游记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