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的近义词

2024-04-19

破裂的近义词(共10篇)

篇1:破裂的近义词

与破裂一词含义相反的`词语有:恢复、弥合、完整等。

1、恢复 [ huī fù ] 变成原来的样子。如:健康已完全恢复。

2、弥合 [ mí hé ] 使愈合。如:弥合感情上的裂痕。

3、完整 [ wán zhěng ] 具有或保持着应有的各部分;没有损坏或残缺。如:领土完整。

篇2:破裂的近义词

1、恢复 [ huī fù ] 变成原来的样子。如:健康已完全恢复。

2、弥合 [ mí hé ] 使愈合。如:弥合感情上的裂痕。

篇3:破裂的近义词

老年人宫内取环子宫破裂肠破裂的并不多见,该病起病突然,病情发展快,易引起误诊,存在潜在生命危险。子宫破裂部位一旦有大血管破裂,发生大量内出血,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肠破裂若发生腹腔感染,治疗不及时,也易引起感染性休克等。现将抢救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61岁,于2006年3月18日14:00左右,以腹痛原因待查、腹膜炎收住入笔者所在科室。查体:血压90/40 mm Hg,脉搏112次/min,呼吸26次/min,出冷汗、头晕、呕吐、全身乏力,面色、指甲苍白,皮肤湿冷、神智尚清,腹部膨隆,拒按,全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立即给予抗炎快速补液治疗。14:15患者意识呈浅昏迷状态,初诊为“失血及感染性休克”。在抗炎快速补液治疗的同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急查血常规、血凝四项、术前四项、配血、留置尿管、行紧急手术准备等。经护理人员详细询问家属,其诉说老人于8:00左右在某卫生院行宫内取环术,似乎没有取出,曾听术者说“是不是自己早掉了”,且未作B超确认就回家了。急送手术室行剖腹探查术,确诊为“子宫破裂、宫底静脉出血、肠破裂及腹腔感染”。术后恢复顺利,腹部伤口8 d拆线,甲级愈合,术后14 d痊愈出院。

2 抢救护理措施

2.1 尽快应用抗生素,加快输液速度,减轻休克体征。

协助医生完善术前各项必要检查,准确无误的执行医嘱,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供快速输液及输入特殊药物用,注意保暖。患者拟行盆腔大手术,静脉通道应建立在上肢或颈部,以免液体及药物漏入腹腔。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询问病史,及早发现出血及腹腔感染征象。

子宫破裂、宫底静脉出血及肠破裂腹腔感染早期易误诊,若抢救不及时,易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询问病史,耐心开导患者或家属说出真实病史,未确诊前,应用监护仪严密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注意保暖,观察患者皮肤、肢端色泽及温度,周围血管充盈度,同时留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及早发现出血腹腔感染早期征象。严密观察腹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和腹部体征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病情变化,协助及早诊断,争取抢救时间。

2.3 加强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为老年女性,又是家属托人做的免费宫内取环术,易隐瞒真实病情,应主动向患者说明子宫破裂及肠破裂的危险性,真实病情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安抚患者,同时解释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即使子宫全切除部分肠管切除后,也不影响以后的日常生活。以医务人员科学诚恳的态度,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戒备心理,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2.4 做好紧急术前准备。

篇4:破裂的社会

英国骚乱发生至今已有半年多时间,世界已经将目光转向惊心动魄的欧债危机。但英国骚乱仍是我们值得回顾的一课。 从英国知识界的各种分析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到,持左翼立场的人士倾向于结构性分析,大都认为个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处境的左右,而保守派则更多从个体责任和道德层面进行谴责。不过正如英国工党领导人米利班德(Ed Miliband)2011年8月11日在英国议会所言:“解释不等于开脱。”即便是那些“同情”身处社会弱势阶层的骚乱者的左翼人士,在谴责损害他人人身与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行为的立场方面,也与右翼保守派基本一致。 正因为“是非判断”立场层面的高度一致,英国政府和民间能够迅速动员对骚乱的反制力量,在五天后将其平息,并且在后续政策措施的施行中基本做到了兼具理性和关怀。总体来讲,这场骚乱并没有激化已有的社会矛盾,而是为变革打开了讨论和思索的公共空间。更重要的是,由于左右双方都强调了超越意识形态的道德底线,英国社会——起码在骚乱之后的那段时间里——展现出一种动人的团结感。那些拿起扫帚上街清理骚乱废墟的英国普通志愿者无疑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骚乱发生几个月以后,已经足够对骚乱分析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回顾,以便更好地了解英国以及西方社会当前面临的问题,也能从中找寻一些对中国未来有用的启示。是“骚乱”不是“起义”骚乱肇始于2011年8月6日发生在伦敦北部托特汉姆(Tottemham)区的一次请愿。一个黑人青年杜根(Mark Duggan)在警察追捕行动中死亡,其家人及街坊邻里集结起来寻求当地警方的解释,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及时的妥善处理。正处在激愤顶点的民情未能释放,这时发生的一些细微的偶然因素就引燃了民愤,升级为破坏性事件。从一辆警车被焚毁开始,请愿事件迅速演变为大范围的反社会行动——打、砸、抢、烧。 长期以来的警力不足导致最初反应有所延迟,骚乱迅速扩散。此外,黑莓手机的闭网信息传递、Twitter和Facebook等网络社交媒体所扮演的信息传播和集结角色,也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警方和政府的应对能力。不过这也不应过分强调,因为到了骚乱后期,即便没有任何政府的强制措施,网络社交媒体作为骚乱动员工具的作用已经降至最低,反而在网络上形成了一股制约骚乱的强烈民意,并且也有警方根据社交媒体信息进行追踪抓捕骚乱发起者的例子。 因此,尽管笔者不想淡化英国骚乱背后的社会根源——这也是后文重点着墨之处——但笔者愿意先强调,这次骚乱既非组织化的、高度政治性的体制外社会异议运动——与美国的“占领华尔街”大相径庭;也非建制化的、诉求社会变革的常规政治(routine politics)运动(最典型的当属19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更与巴黎街垒激进英勇的革命风马牛不相及。就这次社会骚乱中的参与者而言,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比起1980年代硝烟弥漫的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与保守党撒切尔夫人所象征的“国家机器”暴力抗争的政治抗议者来说,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检视西方学界和主流媒体对伦敦骚乱事件的分析评论,除了少数诉诸于意识形态批判的激进左翼知识分子(如齐泽克等)继续延续他们长年以来的对“资本主义”全球政治经济体制的激烈批评,并没有多少学者会把这次骚乱与1960年代西方社会轰轰烈烈的新左翼学生运动以及民权运动扯上关系。从道德到社会契约可以看到,公民道德问题——即不应以损害他人的自由和安全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自由和安全,是英国政界左右两派在对骚乱的讨论中所持的共同出发点。这也得到了普通英国民众的广泛认可——不管是从偏右的《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还是从偏左的《卫报》的读者留言来看,打劫、烧毁商店等让无辜居民遭受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的暴力行为,都受到了最严厉的谴责。恰如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赵鼎新所论述过的——政府、主流媒体和大众之间,有着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正因为有了这个“通三统”作为基础,英国政府并不需要可以对网络和舆论进行封锁,在自由讨论的公共环境中自发生成了谴责——反制骚乱的舆论氛围,为政府加大警力控制骚乱提供了支持,从而在两三日之内就结束了骚乱。 而骚乱过后对组织参与者的严厉惩罚,也同样获得了媒体舆论和社会民意的普遍支持。据《卫报》报道,在已经完成审判的案例中,骚乱参与者得到的刑期比通常情况下类似指控的平均刑期长了两倍。比如,在骚乱中进行偷盗或是销赃被判的刑期是13.6个月,相比之下,前一年同样的罪行刑期平均只有4.1个月。虽然骚乱中有许多参与者是未成年人,但为了达到迅速审判的目的,一些关于未成年上庭的保护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这些做法自然引来了一些对于司法系统程序正义的担心,但并没有形成有足够影响力的社会批评舆论。 道德层面的解释自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正如将问题简单归结于贫富悬殊的社会经济结构——似乎上街哄抢的人只不过是“逼上梁山”的悲剧,而不谈及个人的行动责任和道德准则一样,这当然也是不完整的。问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能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在英国可能是这次骚乱,在中国则可能是被车撞的老太太“扶不起”、两岁的小悦悦被车撞后路人视而不见。当违背公民道德的事件在一个社会大面积的出现,我们自然要追问:是什么社会原因削弱了公民的道德?英国首相卡梅伦自2010年执政以来乐于谈论一个词:“破裂的社会”,其核心内容是关于社会角色责任感的缺失。2011年8月11日他在下议院发言时就提到:“我们的社会现在有个大问题,孩子们长大,但不知道对和错有什么区别。这无关贫困,问题在文化。这种以暴力为荣的文化、藐视权威的文化、只谈权利不谈责任的文化。”工党党魁米利班德(Ed Miliband)在同一场合的发言也与卡梅伦有惊人的“配合度”,他说:“社会从上到下都需要一种责任感,包括作为父母的责任感。” 在右翼保守派人士看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左翼阵营多年以来的“遗祸”。他们认为:一方面,左翼阵营(包括持进步主义立场的自由派)主张多元价值观共存——文化多元主义,包括主张好坏的道德相对性和自由选择,这就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甚至是非善恶不分;另一方面,工党一手奠定的福利国家体系培养出了依赖文化,过于慷慨的福利国家惯出的“懒汉”,人们越来越多地想“国家该为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该为国家做什么”。保守派报纸《每日邮报》(Daily Mail)的一篇评论文章标题颇能代表保守派精英的意见: “多年的自由主义教条酿成了无道德、无教养、依赖福利、残酷无情的一代青年。” 骚乱之后的短时间里,保守派“二元对立”分明的善恶观很容易得到共鸣,这已经从民众普遍抨击打砸抢烧行为中得到体现。但其对英国左翼和自由派所提倡的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攻击则不免有失偏颇。左翼人士与自由派并不认为道德没有准绳,他们强调的是需要把道德批评至于具体的情境下进行审视。比如引发骚乱的死者杜根,虽然在外界看来他可能是一个参与运毒、参加帮派、私藏枪支的典型问题青年,但在他的社区邻里看来,他则可能是一个热心肠、关心社区、招人喜欢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有这么多人愿意一起为他的死去找警方讨说法。正如他所在社区的牧师对《卫报》记者所提到的,杜根绝对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必须要知道,在杜根所居住的这个破败社区环境之中,道德高尚的人是很难生存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脱离一个人或这一群体所处的生存环境空谈抽象层面的“道德”,那么对于理解事件的意义未免有限,甚至可能是伪善。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保守派批评左翼和自由派姑息多元文化是骚乱产生的根源——部分保守派人士的言论其实隐含了种族主义的预设立场。在BBC的一个谈话节目中,一位历史学家评论道“白人都变成了黑人”。其言下之意乃是如果保持单一的白人文化,就不会出现今天的骚乱;出现骚乱是因为黑人族群的不守秩序文化到处散播的结果。这已经是相当露骨的种族主义言论。 有趣的是,“福利社会养懒汉”的论点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引起共鸣——有不少人认为:英国人就是生活太好了,不懂得吃苦奋斗,才去打砸抢来获取物质消费品。但近观当下英国的经济社会背景,保守派将“福利社会养懒汉”树为整个社会道德失序的靶心,明显是有高度的政治选择性。正如工党党魁米利班德很快反唇相讥的——“社会价值的腐蚀不仅发生在工薪和贫困阶层,错也不全在‘福利国家’”。从2009年英国爆出的议员报销门丑闻,到金融危机后受政府救助的大银行高管继续享受高额奖金,再到骚乱前还闹得沸沸扬扬的默多克所属媒体的窃听门事件。都足以说明,最典型的道德失序乃是发生在社会上层体制的漏洞、利益分配的扭曲、权力的滥用。这些道德失序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制度性社会后果,只不过带上白手套之后“不见火光、不见人影”。 在这个意义上说,“破裂社会”更适合说成“破裂的社会契约”。当社会上层精英越来越多地做出凌驾于社会公义和法治之事时,也就很难指望下层社会心甘情愿地遵从既定秩序的规则。 社会的补救针对“破裂社会”,卡梅伦上台后即大力推广“大社会”理念。但相比起当年布莱尔所主张的“第三条道路”,“大社会理念”从未得到过社会大众的热情响应,更遑论其国际影响。“大社会”的理念本身是美好的:主张公民更多地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居民对自己社区建设和环境维护、市民对自己所在城市的治安等,都要承担起更大责任——用中国人熟悉的话来说,大概就是“每个人都要发挥主人翁精神”。 但放在英国财政紧缩的背景下,在光鲜的“大社会”理念下,保守党削减公共支出的出发点——不管这是不是“大社会”纲领的最根本动机——可谓路人皆知。正是这种不信任,让“大社会”作为一个理念的光芒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卡梅伦“大社会”有其值得肯定之处。“福利国家”是否惯出了一个“福利懒汉”阶层,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一个基本的事实难以否认,欧洲福利国家体系的运行必需要一个庞大官僚体系的支撑。在经济上升阶段,财政收入尚足以支撑官僚体系的扩张,再加上选举活动的推波助澜,透支资源和浪费现象难以避免——如在英国就有这样的案例:公共医疗体系中行政人员甚至超过一线医护人员,地方政府中还设有“垃圾分类监察员”这样的职位。因此,在当下经济不景气阶段,以纠正浪费为目的的精简公共机构行为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这一削减行为和政治气氛也使得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担心,在当下愈演愈烈的财政赤字问题之下,保守党对公共服务的缩减势必也会危害到真正有需要的下层百姓。 保守党也许还忽略了一点,现代英国社会已经与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殖民帝国时期大不相同——那个时期的英国社区秩序还可以通过这种“一国保守主义”(One Nation Conservatism)得以维系,但在全球化经济竞争的现代英国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特别是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已然成为政府合法性的一部分。实际上,一些专业性服务也很难通过民众的志愿服务替代完成,不管民众的公民责任感有多强。因此,公立医院减少、图书馆关闭、托儿所停办后社区凋零的恶果,也就成为中左翼阵营反驳卡梅伦的有力辩词。 探究福利国家的创始初衷,所谓“懒汉”恰恰是福利国家所要消灭的现象。英国的“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在一开始勾画现代福利国家蓝图时,就提出其目标是“向匮乏、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散”宣战。至新工党时期,“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也提出,要发挥“积极”的福利观,即将重点放在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发挥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其能够对福利国家的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变匮乏为资助,变疾病为积极地追求健康,变无知为不断地接受教育,变悲惨为幸福,变懒惰为创造。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提出要确立“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的原则。 可见,对社会“责任”的强调,其实在左右两派之间并没有分歧。但重要的是,要修补这个“破裂的社会”,不能只强调一部分人(中产阶级和弱势阶层)的责任而不强调另一部分人(上流社会)的社会责任,大萧条时期,更要着重讨论社会各阶层的责任与义务的分配。剥夺感爆发马丁·路德·金曾说过:骚动给了无声者以声音。即便骚乱者做了值得谴责的事。那么,还有哪些长久存在但未被表达的问题导致了此次骚乱?首当其冲得到舆论强调的,仍然是族群问题。托特汉姆区是伦敦,甚至是全欧洲最具种族多样性的一个社区。就在这个区,1985年曾经发生过另一起警察入室检查导致一名黑人居民死亡,从而引发暴力抗议的事件,那场事件的影响力并不亚于2011年的这场骚乱。正因如此,最早关于这场骚乱的讨论集中在了黑人居民与白人警察之间的矛盾上。许多人都提到,黑人在街上受到警察搜查盘问的几率远远高于白人。 究其实然,尽管族群冲突占据了大量讨论空间,但在这场骚乱中绝不能算决定性的因素。参与骚乱上庭的近2000人中,黑人和白人各占40%以上。但不可否认的特征是,骚乱参加者中年轻人居多——20岁以下的占了约一半,绝大多数不满40岁;教育水平也偏低——上庭的青少年中,只有一半的英语和数学达到初中毕业应有的水平,远低于四分之三的社会总体比例;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上庭的青少年中有五分之二由于家庭贫困符合享受免费学校餐的标准,是社会总体比例的两倍。此外,73%的人有过作案前科,三分之一的人坐过牢。据《卫报》报道,骚乱参与者中约有40%来自英国“多重剥夺指数”(multiple deprivation index) 排名前10%的地区。这个指数收录的指标包括收入水平、就业、健康与残疾、教育技能与培训、获得住房服务的障碍、犯罪和生活环境。 因此,卡梅伦说骚乱“无关贫困”未免过于武断。此次骚乱中参与者劫掠商店(一个广被引用的事例是一片街区的商店被打劫一空,只有一家书店幸免于难)。许多左翼知识分子指出——这恰好印证了消费主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侵蚀。消费主义为身处其中的所有人设定了这样一种心理逻辑: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某某手机,某某手表,或是某某皮包。这些贫困的年轻人正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长大,他们渴望拥有,却看不到去拥有的现实可能性。而身在伦敦这样的全球化大都市,只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心理落差——越是有全球顶尖大银行、金融机构、跨国公司的财富云集,大都市贫困阶层的反差才愈发得以凸显,他们才会感到其生存空间(从衣食住行到精神世界)进一步被“挤压”,被边缘化。但同时,他们又是被“需要”的,这个城市的许多低端服务业需要他们去完成,但这些工作永远不会给他们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他们和其家庭就长期被固化在城市的底层,只有少数人能从其社区破败的公立教育系统中脱颖而出得以改变命运。 英国已经产生了这样一个政治词汇:“邮编彩票”(postcode lottery),表达的是,同为英国公民纳税人,居住的地方不同,可能享受到的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千差万别。这对中国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正如为什么有家长为了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小学而搬家,为什么有“高考移民”。但在英国的社会语境下,居住地对一个人的生命机遇的影响,可能远高于此。托特汉姆区不仅是一个少数族裔聚居的地区,也是一个经济破败、缺乏修缮的地区。托特汉姆区现在有6500人失业,但是区内只有150个全职工作招聘。卡梅伦说人们应该“骑上自行车”到居住地以外的地区找工作,但正如该区议员拉米所说,问题在于整个伦敦的工作机会都不足,并且,生活在托特汉姆这样地方的人找工作更面临额外的困难。他提到,该区居民要申请工作都比别的地方的人多填一倍的申请表,当他们在申请表填下自己居住地邮编(N17和N15)时,都会担心对方因为知道自己来自托特汉姆区而拒绝聘用他们。这样的“居住地歧视”自然不仅仅是托特汉姆区独有,事实上,不仅在英国,在法国等其他移民众多的欧洲国家,也存在大量这样的问题。社会分层被固化,下层民众要改变自己的机遇是障碍重重。 时至今天,大都市的“贫民窟”治理问题已然成为西方社会的一大“痼疾”。 左翼阵营和保守派阵营多年来开出各种药方,但在近年的经济环境下并未见好转。英国这些破败社区居民在经济机会和获取公共服务方面被排除在外的无力感,多少有些近似于中国的农民工兄弟。因此,当骚乱给了他们一个发泄的“幻象”、当他们误以为“大家都在抢,我去抢没事”——“法不责众”的时候,参与骚乱的人才会如此之多。事实上,与原先卡梅伦责备的原因“帮派文化”(gang culture)不同,参加骚乱的人中只有13%有帮派背景。这其实是底层人在特定的情境下非理性的“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这场骚乱凸显出一个社会再生产机制: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 有意思的是,骚乱过后,为了重振托特汉姆区民心,黑人议员拉米在社区内掀起一场“爱社区”运动,区内到处挂着“我爱托特汉姆”的标语。但在全世界的人都不爱托特汉姆的时候,他们自己爱,就能拯救自己吗?全球化的“阴影”不少人将占领华尔街运动与伦敦骚乱结合起来解读,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敲响丧钟。抛开此类“宏大叙事”暂且不论,笔者认为这两个事件的性质并无可比之处:伦敦骚乱是一场无组织、无政治诉求的混乱事件,而“占领华尔街”则是有政治诉求(要求富裕阶层履行社会责任、遵守民主原则)、有精心设计的组织形式(“人民大集会”的直接民主参与)的运动。二者共通的特点,就是都有一群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愤懑的年轻人的参与。 应该说,英国的“福利国家”之所以出现问题,不是“福利国家”理念本身的缺憾,而正是因为“福利国家”的实行没有跟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结合起来,才导致了社会效应的扭曲和财政支付能力的削弱。但如果要探其根源——为什么欧美国家面对失业问题束手无策?那就必须把视野放到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之上。对于位居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冷战结束后的这一波全球化浪潮和经济格局演变,给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制造业,特别是低端制造业大规模向第三世界国家(其中以亚洲为主)转移,“核心”国家经济创造就业的能力主要依赖于服务业。但高科技含量的服务业,如商业服务、金融、IT等创造就业有限,低端服务业(餐饮业、旅游业等)则容易出现就业不足(以兼职工作或季节性工作为主)。相应地,金融领域与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加剧资源向金融部门流动,加剧实业空心化。而旧有的工人阶级,其认同感和阶级意识随着社会结构变迁已经逐渐消逝,对于当下社会问题的改革方向尚处于迷茫状态。而自由放任VS福利国家这种二元对立的改革范式面对全球化冲击已经难以周全。要寻求根基性的解决方案,就不能忽略全球化层面的全球治理问题——即便这一议题听起来多么“大而无当”和遥远。 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就提出:一旦民族国家的政府失去了那种充分调控本国经济和刺激其增长的能力, 从而也就难以确保它们合法性的主要基础。如果国家完全让位于“市场规律”,在全球范围内付出的可能是道德沦丧、贫富差距加大的毁灭性代价。民族国家丧失功能的同时,超民族层面又是治理机制的真空,最终导致民主程序的空转。但若要人为地去逆转全球化浪潮,回归本土和保护主义,产生的就可能是保守民族主义甚至种族主义。为此,既不是“归顺”也不是“反转”的“第三条道路”,有两种可能性:防守型和进取型,前一种认为既然全球化的市场力量不可抗拒,政府将应该帮助自己的公民做好准备,提高素质和竞争力——这种将机会平等作为平等的方式可视之为“华盛顿共识”的翻版;后一种则认为政治能够凌驾于市场逻辑之上,从而通过超民族的政治统一体,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补偿民族国家失去的功能——欧盟即为哈贝马斯所推崇的后者样板。但如今在欧债危机之下,欧盟的命运似乎也不容乐观。结 语毋庸置疑,西方国家面临较为严峻的宏观危机考验,“二次探底”风险缠绕的金融危机、积重难返的债务问题、根基不稳的社会福利体制。但总体来看,西方社会对危机的整体反应尚不及1929年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的恐慌,那场危机直接导致法西斯主义和苏俄体制这两种挑战性体系的壮大和“暴走”。而现在的西方社会,则更多还是在政策领域和技术规则层面进行反思和讨论回应——如各种臃肿的危机会议和官僚讨论。作为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基础和核心价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代议民主制仍然为西方社会精英阶层和大多数中产阶级所认同。但同时,另一种声音也慢慢重新开始浮出水面,如同齐泽克所主张的——乱世应该催生新的想法,不能自己让自己相信,除了既有体系,人类再没有别的可能性。 那么,对于苦苦思索转型方向的中国知识群体来说,这应有何种启迪呢?(作者单位: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nlc202309011537

篇5:感情破裂的说说

2) 不爱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坏。所以,我们调情,我们暧昧,却永远不要相爱。

3) 相爱的人,不一定会结婚,而结婚的人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

4) 有的时候,人们之所以哭泣并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他们坚强了太久。

5) 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6) 相爱相知不如相念,在时间的罅隙中,迸发在脑海里,生疼了我的记忆。

7) 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

8) 相爱却不能相恋,相恋却不相爱。既相爱又相恋的我们却不能相守一生。

9) 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在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却不敢再看天。

10)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11)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华不虚行磊落,千金难买一安心。

12) 我倔强的不愿屈服,换来的却也只是伤痕累累,从此我的世界不再有你。

13) 男人是泥,女人是水,泥多了,水浊;水多了,泥稀;不多不少,捏成两个泥人。

14) 其实我们都一样,其实我们也不一样,从未对亲爱的自己说过情话。

15) 你变了,我也变了,回不去的温柔,泪水如泉涌,最熟悉的变得最令我心痛。

16) 我喜欢你,很久了,等你,也很久了,现在,我要离开,比很久很久还要久。

17) 爱是一种残忍,只有在心中的天平上秤出自己在对方心中是否有爱的分量。

18) 既然爱,为什么不说出口,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在也回不来了!

19) 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20) 寂寞的人总是记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正如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21) 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22) 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时好感,而是明明知道没结果,还想要坚持下去的冲动。

23) 人生是一场电影,痛苦是一个开端,挣扎是一种过程,死亡是一种结局。

24) 我想变成天底下最自私的人,他是我的爱人,不管他有多麽坏,我都要保护他。

25) 好像下一秒天就要塌下来了,每天都在泪水中度过,不知不觉的眼泪就留出来了。

26) 我知道这世上有人在等我,但我不知道我在等谁,为了这个,我每天都非常快乐。

27) 薄凉的青春里,时间的流逝不是消失或变老,而是某些事情的尘封和心态的成熟。

28) 诺言不过上一种谎言,那是种美丽的欺骗,可就是有人愿意为了它放弃一切。

29) 满世界都是绿的,活力四射,除了我,懒的被忽略,所以忘记了春天的味道。

篇6:友情破裂的句子

2. 我的真心以待,换来你的无情伤害,知道你的欺骗,背叛。却选择视而不见,不是我笨,只是你带给我的伤太过沉重

3. 我以为你是在我心中的天涯海角,结果我轻轻地伸手触碰,我俩之间那不坚实的联系也就无声地碎了。

4. 桥断了,人散了,桥上美好的一切破裂了,伸手去抓。

篇7:破裂的友情作文

那年的冬天很冷,前一天下了一夜的雪。

第二天我们来到学校时,地上结了一大片冰,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滑冰,否则就罚抄语文课文,当时我们齐声答应。

第二节课下课,是大课间,老师让我们出去玩,但不可以滑冰,天很冷,同学们都冻得不愿意出去,但老师说出去跳跳蹦蹦,玩一会就暖和了,大家应声,同学们出去了。

我蹲在一旁看她们玩游戏,班队长站在一旁监视有没有人滑冰。

“秋雨我们去滑冰吧。”李俊走过来拉起我说。

“老师不是说不能滑冰吗,更何况班队长在一旁监视。我们滑什么呀?”我继续蹲在一旁。

“没事,班队长不会和老师说的,陪我滑嘛,我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

是呀,我和她是最好的朋友,“好,我们只玩一会。”

“好,我蹲下你拉我,我们在冰上玩。”

“恩。”我拉着李俊在冰上玩了一会。

“你们滑冰,我要告诉老师。”班队长看我们在冰上玩的我们立刻说道。

我没反应过来,李俊却说了一句让我们友情瞬间破碎的话。

她说:“是她硬要我陪她玩的。”

李俊你可知道就因为你那一句话让我们3年的友情立刻破碎,我冒着被老师批评的危险陪你玩是因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而你哪在班队长的.一句玩笑中却把我一人推入危险之中。

破裂的友情(2)

漫漫人生旅途中,看满了无数的花开。在生命的花坛里,长满了生命之花。

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满满一肚子话可以说,但是,自从那次,我改变了这种话多的毛病。

我永远也不会忘了那次,亲眼看着朋友哭泣,却是因为我,而造成的悲剧,小禹是我的好朋友,我、小禹,婷婷,我们三个整天黏在一起,形影不离。我那,就追求那种霸气一点的衣服,虽然我是女生,但是妈妈小时候就那样打扮我,再改会引起争议。小禹那,当然是追求清新森女风啦。而婷婷则是我和小禹无法达到的顶级巅峰的可爱淑女装。我们三个人可谓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

但有一天,我们三个一起去买豆浆,回来后,补习班的人正好都在屋子里,我们三个就聚在哪里闲聊,聊着聊着,话题就从学习转到了个人情况,我说着说着,不小心就说到了:“小禹,听你妈妈说,你前几被一个班里的女同学打了一巴掌,据说是因为你不小心绊倒了她,你可不能个这样忍气吞声了。”语毕,忘了补习班的人都在,我下意识的用手捂住嘴,知道自己说的不是地方。大家的目光齐刷刷的射向小禹,而小禹也就含着泪默默忍受着善良又刺目的同情。

小禹捂着脸,哭着跑出教室,婷婷用鄙视的目光瞪了我一眼后便跑出教室,追小雨了,我颓废的坐在椅子上,这份友情还。可以挽回了吗?果然,事后我们的关系一天不如,到了初中,我就再也没能再见过小禹,现在,婷婷也见不到了。

篇8:员工心理契约破裂的预防

1.组织和员工对期望或承诺的理解不一致。心理契约是个体的主观认知和信念。由于个体的经历不同, 其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关心理契约内容的认知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员工在被雇佣前, 与组织之间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就很可能导致他们与组织代理人在对契约中承诺或责任的理解上存在分歧。这种分歧越大, 心理契约破裂产生的可能性也相应越大。

2.组织有能力但是不愿意满足个体的期望。在雇佣关系中, 有时由于受个体和组织权力的不对称性等因素的影响, 组织高层管理者会从功利的角度权衡利弊, 进而可能会故意破坏与员工间的心理契约, 如组织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有意拖欠员工工资。当员工察觉到组织虽然具有兑现对员工所作承诺的能力却不愿履行该承诺或责任时, 将最有可能导致心理契约破裂的产生。

3.组织确实没有能力满足个体的期望。有时在无法预料或控制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 如遭遇财政困难、业绩下降、经济萧条、企业改制等, 组织不得不采取降薪、裁员等措施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虽然组织代理人清楚地知道组织破坏心理契约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但组织的确无力兑现当初对员工的承诺。此时也有可能导致心理契约的破裂。

在心理契约破裂的发生过程中, 警惕性和显著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员工的警惕性不高, 组织的承诺即使未履行, 员工也可能注意不到;相反, 警惕较高的员工则即使是对心理契约中不起眼的微小破坏也高度警觉和重视。影响显著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承诺对于员工自身的重要性以及承诺在员工头脑中的清晰程度等等。另外。员工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做何解释也会直接影响心理契约是否破裂以及破裂的程度。

预防心理契约破裂, 要通过动态化管理, 防止理解歧义、力戒有意违约和避免无力兑现。

一是加强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动态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经常对组织现有心理契约盘点。具体方法是,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组织内现有员工进行分类, 并就每一类型的员工心理契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以及不同的工作职责, 其员工构成往往是复杂的。不同类型的员工对组织的理解以及需求是有区别的, 他们与组织之间所建立的心理契约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分类的标准依据组织的性质、特点、任务等有不同的组合, 例如新员工与老员工、普通员工与核心员工、一般员工和知识型员工等, 组织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而选择一种或是多种组合, 进行心理契约盘点。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问卷调查法。依据组织的实际需要设计出结构性问卷, 由员工根据自己目前的期望以及对组织满足自己预期的状况进行回答。通过该种方式, 组织能够比较系统和比较具体的了解各类员工对各种需求的期望程度以及满足程度。 (2) 访谈法。主要是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专门人员与各类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具体了解员工对自己在组织中处境的感受以及满意度, 和对组织未来的期望。 (3) 背景调查。主要是对员工的文化教育状况、工作经历、过去的工作绩效、人际关系等进行调查, 由此了解具体员工的人格特点和需求的特点。背景调查的必要性在于, 很多员工在问卷调查或是访谈过程中, 往往会出于顾虑或者是出于对自己个人利益的考虑, 而隐瞒某些真实的信息, 通过对他们背景的了解, 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员工的需求及满足程度。通过对组织内现有心理契约的盘点, 组织不但可以了解各类员工的具体需求内容, 而且可以明确各类需求对于员工的重要性程度, 同时也可以了解组织对不同员工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

二是向员工传达准确的信息。组织对员工的承诺应通过各种途径准确无误地传递出去。员工与企业间心理契约的建立开始于招聘环节。在招聘过程中, 个体与组织初次发生接触, 是构建心理契约的第一步。整个招聘过程一开始, 就在为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建立一个心理契约埋下了伏笔。招聘人员应真实客观地介绍企业的发展现状 (包括有利的和消极不利的信息) 、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职位和职责以及工作的具体要求等, 让应聘人员对未来的企业和所要从事的工作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现实以及平衡的估价, 尽管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应聘者对工作的期望值, 也略微降低了员工对工作的接受率, 但却提高了新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感, 尤其要明确告知具体情况以及提供本职位晋升路线的代表样本, 能够让应聘者感觉到招聘者的专业、可靠, 消除承诺本身的模糊性、复杂性, 有利于应聘者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正确评估。

三是通过有效沟通, 化解双方的理解歧义, 赢得员工对组织“无力兑现”的谅解。在对心理契约进行动态管理中, 沟通是一个方便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员工从组织管理者那里了解组织在发展中出现了哪些变化, 他们需要做出哪些改变以适应现在的工作;同时, 沟通也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员工对组织的心理预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为他们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员工提供决策依据。尤其是在组织无力兑现承诺的情况下, 通过沟通可以消除各类误解, 保持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有效沟通机制的建立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搭建组织内部无障碍沟通平台。无障碍沟通平台的建立主要是为组织内成员的充分沟通创造条件和机会, 例如, 利用交互式网络系统, 允许员工提出问题, 并能够得到管理者的回答;在公司内部刊物上设立有问必答栏目, 鼓励员工提出对于组织发展的疑问, 举办定期的领导接待日、组织内部的各种聚会等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活动和方式。 (2) 建立高效的申诉程序。建立高效的申诉程序对于保证组织内沟通的持续性、长期性相当重要。积极推进沟通机制的建立的一个基本目的, 就是解决沟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如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则员工就会逐渐失去对组织的信任。所以, 组织在强调沟通时也要重视对沟通结果的反馈, 通过建立高效的申诉程序对沟通中员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不满及时给予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内沟通的长期性、持续性、有效性, 提升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 (3) 传达信息要准确。各级主管在沟通中要能够适时地把员工需要得到的信息准确表达出来, 并且要能够利用恰当的方式传递, 尤其是组织对员工的承诺、评价和期望。 (4) 及时发现心理契约破裂的苗头。各级主管应学会从诸多信息中重点搜寻能灵敏、准确反映员工心理预期变化的信息, 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反映员工心理契约失衡的状态, 为组织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

篇9:破裂的花瓶

学校一放假,我马上启程回家了,我不能让伤心的爸爸太寂寞了。当汽车将过家门时,我不禁想起了妈妈。不是都说快乐幸福的人不会得心脏病吗?我伤心地叹了口气想,也许是人类的心脏装不下那么多的爱吧!我从未发现一个男人爱他的妻子,像我的爸爸爱妈妈那样深切。

当爸爸看到我,抱着几个花瓶走进屋内时,他的眼里顿时满含泪水。每一个花瓶,都代表着一次夏日的记忆,钓鱼、玩纸牌、互相追逐、讲故事比赛……我指着一个浅黄色的花瓶,问爸爸:“爸爸,你还记得这个花瓶吗?”

“哦,这个花瓶,是那次去矿井湖野营时你妈妈买的。那次,是你上大学前,我们全家最后一次野营。”

“那你还记得,它是怎么弄破的吗?”

爸爸笑了笑说:“你拿它去盛水,结果撞在水龙头上了。那是你妈妈非常喜爱的花瓶,我还以为她会对你大发脾气呢,但她只是从你手上接过花瓶,把花插进去。”

“妈妈把花插进花瓶后说,这就是生活,我们不应该害怕展示它的破裂之处。”

过一会儿后,爸爸和我拿着那个花瓶走出门外,到山上采摘野花。我们要把野花插满这个瓶子—瓶子虽是破裂的,但是野花却是美丽的。

篇10:友情破裂失望的说说

1、不要惹怒爱笑的人。因为他的心里住着一头恶魔。

2.突然感觉很累,生活到最后让自己变得一无所有。曾经的那股自以为是的傲气不见了,慢慢的以沉默替代自己低了头。再也不是那个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闻不问一直在笑着的女孩子了。有的时候真的害怕自己只剩下一个人,害怕孤单。可有的时候又觉得一个人,可以不吵不闹不炫耀可以很宁静,也很好。

3.我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就怕一不小心你生气了/可是你还依旧无视我的存在

4.等到时间刚刚好,等到感情刚刚好,我们结婚吧。

5.十个男人九个风流,十个女人,只有一个能让男人风流。

6.离别,离别,除了带来伤痛与失望,在也给不了其它的感觉与回忆

7.他的心,就像断了锚链的轻舟,在感隋的浪涛里,无依无傍,随波飘荡。

8.泛滥的泪水,留不住的爱情。

9.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10.不要去丈量距离,只要有明天,今天就是起跑线;不要怪生活刁难你,眼睛可以下着雨,心却要撑着伞;即使失望跌到谷底,成功就是反弹的距离,相信自己!

11.深爱的恋人分手时的心情和表情是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12.不是没有想过重新来过 只是我发现时间改变了许多。

13.好可惜 我们并不是谁都无法插足的关系 我没有勇气越过重重的人群来到你身边。

14.再深的伤口也会留疤,就像再不堪的.往事也会忘记。

15.那天据说这会转变所有,最爱你的人惧怕冷却;岁月变迁,真情不变,把日历翻回三月,相识的节令。

16.原来我颠倒了一切 无意中把希望看得太重 所以失望得更快

17.思念抵不过时间,信念换不来永远。

18.你让我失望多了我就变得不痛不痒了

19.毛爷爷说,恋爱不是请客吃饭。谁是我们的情人,谁是我们的情敌,这是情场的首要问题。

20.的美丽,绽放成这个季节里温暖的太阳,你的微笑,淡化了这个季节里的所有伤感。生命的律动,辗转成沧海桑田里的一粒尘沙,我的手,牵着你的心,走进这个季节的脉搏里。

21.爱情过后没有朋友,除非是玩玩而已,或者是爱得不够。从情人角色到朋友可以一步到位,那只能说明不是真感情。所谓的友好只是怜悯。

22.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尔在于是否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23.如果这就是爱情,本来就不公平。你不必讲理,我可以离去。

24.面容平静,心里却揪心的难受,所有的伤都隐藏在心底的最深处,再也不想去触碰…

25.爱一个人,好难,我喜欢,我希望他永远爱我!可是他每次都伤害我,让我流泪,在爱情方面不可抱太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一切随缘吧!

26.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离幸福更近点吗?

27.熬夜,是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赖床,是没有勇气开始这一天。

28.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29.说实话,我经常绝望,但心底还是会坚信只要雨停后什么都会好的。

30.逝去的东西,最好不见,最好不念。

表示很失望的句子--对一个人很失望的说说--对一个人失望的签名表示很失望的句子--对一个人很失望的说说--对一个人失望的签名

31.如果一个人把生活兴趣全部建立在爱情那样暴风雨般的感情冲动上,那是会令人失望的。

32.我跟你说话你一直回的不多 你性格这样我是知道 但我还是很懊恼 我没能变成你肯甘心改变的人

33.我们总以为岁月漫长我们总有大把的时间来挽回和原谅。

34.空的飞鸟,是你的寂寞比我多,还是我的忧伤比你多,剩下的时光,你陪我,好不好,这样你不寂寞,我也不会忧伤。

35.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才会失望。遗憾,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令你遗憾的事情。追寻爱情,然后发现,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

36.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忙着生,忙着死,所有人都是如此窘迫的姿态。令我不忍心再向别人索求关怀,如果期待被给予绝对的原谅与温暖,那将会是捕风捉影后的一无所获。如果我们想不对人事失望,惟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对它寄予任何希望。

37.失望过就很难再敢信任了

38.你过来 我有场恋爱想跟你谈一下

39.你听好,我会一直记得你对我的好,但是,我不会再信任你!

40.没人试图走近我 我也不奢求走近谁 在楼下吃米线习惯性打包 也只是不想一个人面对喧闹与繁华。

41.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42.放弃你我真舍不得,我只能说我还不够资格。

43.失望的悲伤,不是坚强就能够阻挡。

44.爱情是嚼口香糖的前段时间;婚姻是嚼口香糖的后段时间。

45.我想送给你那一朵握紧在手里的花,还不够完成一个童话,所以看着你浅笑安然,匆匆走过有我的年华。

46.欺负了别人,在拿颗糖给人,你当我就这么容易让人安慰

47.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桃花运,换来一个对的人。

表示很失望的句子--对一个人很失望的说说--对一个人失望的签名文章表示很失望的句子--对一个人很失望的说说--对一个人失望的签名出自“呵呵”。

64.凡事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65.有些东西,想起来总是很美好的,于是在你的想当然中,荒废了一场本来可以很开心的现实。

66.借时光之手,暖一束花开,借一方晴空,拥抱阳光。

67.光!如果你真的存在.请照射的我心的角落吧.驱散那顽留的伤愁..

68.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怕我不在家,所以一直都很宅。

69.你可以长相平凡 甚至丢到人群里就被淹没 但不能随波逐流 成为没有个性的复制品。

70.我也相信爱可以排除万难;只是,万难之后,又有万难。这是我更相信的。

71.阳光下你孤独的眼,终无法为我快乐起来。

72.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墓里的看墓外的人自由,墓外看墓里的人幸福,所以才会有人向里跳。

73.爱没有对与错。哪怕是一场感情游戏,也要记住游戏曾给你带来的快乐。哪怕他临走时咬你一口,也不要因爱生恨。要知道,你恨的是别人,但伤的是自己;恨得越深,伤得越重。

74.人是可以快乐地生活的,只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复杂,选择了叹息!

75.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

表示很失望的句子--对一个人很失望的说说--对一个人失望的签名心情说说-伤感说说-爱情说说-搞笑说说-励志说说-心情短语大全

76.时过境迁,对不起。我错过了你那么多的瞬间。

77.等我有钱了,还在乎什么夫妻不夫妻,他的这么一句话,让我对我们的婚姻彻底绝望了。

78.没有人可以赢得世界,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输给了自己。

79.秋的温婉,秋的苍凉,秋的烂漫,秋的情思在这一刻在这晚风中尽情的舞蹈着它的唯美。努力用温暖包裹的心被晚秋的一丝丝凉意温柔的钻了进来,身体不禁的打了个冷战,感觉有些凉了,从心到身体。

80.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81.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82.为什么一次次的心痛,却还是不知悔改的想继续,只是一点点的不甘心,竟变得这么贪心。

83.失望是期待落空,天空有着不同的梦。

84.我以为能找到比你更好的人来代替你,没想到让我失望的彻底.

85.你自不量力的在我面前装,我也只好笑着看着你继续装。

86.感情太沉重了,反而让人家接受起来有负担。

87.我享受过,痛苦过,开心过,失望过,绝望过。

88.爱一个人,好难,我喜欢,我希望他永远爱我!可是他每次都伤害我,让我流泪,在爱情方面不可抱太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一切随缘吧!

89.你的名字只有两个字,填不足三行,却已写满我的心。

上一篇:证券客户经理职业调查报告下一篇:渺小的梦最风采的人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