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生为题写作文

2024-05-03

以人生为题写作文(精选14篇)

篇1:以人生为题写作文

以人生需要为题作文

情绪从兴奋到抑制,思维从发展到储存,感情从幼稚到成熟,朋友从相识到相交,爱情从吸引到相依,亲情从本性到自然,生活从降生到回归,信心从建立到坚强,视野从朦胧到开阔,成功从微小到巨大。

情绪和环境协调一致,成功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失败者被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要牢牢控制情绪,风筝的线绳在手中,情绪就由你放飞,高歌一曲情绪由你飞扬飘荡。风高浪大时谨慎把握情绪,风平浪静时孕育着新的情绪。你对情绪负责情绪也对你负责,这就是情绪从兴奋到抑制。

思维是天生就有的,思维启发人的灵魂,思维是创造智慧的灵源。想象是绽放思维之火花,平静和动态是思维的两种形式,为什么是思维的前奏,因为是思维的转折,结论是思维的告以段落。思维是创造与成功的基础,创造与成功是思维的折射,这就是思维从发展到储存。

感情是精神生活的释意,执着的人感情也浓烈,感情的宣泄适度也可。把握感情的分量,不要做感情的俘虏,金钱背离了感情,感情也需要金钱。感情的变化可能是升,感情的变化可能是堕落。感情是个动态过程感情在过程中成熟,这就是感情从幼稚到成熟。

朋友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朋友可以当作远视眼睛,朋友可以当作心田的耳朵。朋友可以当作心灵的窗户,朋友可以幼年直到老年的,朋友可以一生中只交往一次的,朋友也可是儿女和父母,朋友可以是同学同事。朋友是春天的徐徐清风,朋友是夏日里的凉爽,朋友是秋季里的红叶,朋友是严冬里的火焰。和朋友一起从相识到相交,和朋友一起风雨与共。

爱情是说不完的话题,从喜欢到爱到有情,从关心关爱到体贴,从我心里有你到割舍不下。生活条件是爱情的基础,理想志趣追求是爱情的魂灵,爱情是附加人格体现。一辈子没结婚的人不一定没有爱情,结了婚一辈子的人也不一定体验了爱情。爱情婚姻家庭交织在一起才完整,这样才能从吸引到相依。

亲情是用血液牵动的.情,血浓于水道出亲和情,生命中亲情爱情友情依次这样排列,真挚的亲情不因远离而疏远,有时亲情也会被物欲玷污和践踏。亲情是一生最有长度的情怀亲情比爱情长远,亲情比友情甜蜜,亲情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亲情是从容朴素温馨不求回报,亲情无私亲情如水。亲情永远无法割舍,亲情是厚重的抚摸。亲情是生命中描绘出的爱的神韵,亲情是维系人类发展的奇妙一环,亲情从本性到自然是血缘树。

生活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圆桌,每天重复但又新的感觉和提升。孩童时期的生活是快乐和梦想,保留着美好的憧憬与天真的清澈,很少忧愁很少怨恨很多茫然很多为什么,念书急切的需要,如饥似渴到终日饱食知识。家庭生活是欢快的组合,爱人儿女是家庭中必要的元素。生活中有义务也责任,长时期的生活从无知到渴望,再从渴望到成功后的喜悦。

可以产生信心,失败后的坚强同样产生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灵魂。信心可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信心赋予生命的新思想,信心和我们一起走向坚强。

视野的广度决定着生活的宽度,绿色视野精神上的污染也少,视野的变化取决于周遍的环境。视野的摄取和储藏一定要有前提,多角度的视野摄取多种心灵上的维生素,视野从摄取多种心灵上的维生素,视野从来就是从朦胧到开阔。

每一次的成功回报的是喜悦,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也包含着艰辛,虽然失败和成功是孪生,没有不失败的成功。也有成功后的失败没有永久的失败,也没有永久的成功。历来的成功都是从微小到巨大。

篇2:以人生为题写作文

以人生为题的作文(一)

人生在世,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然而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的态度也不同。

有的人不可能一辈子都是一帆风顺,而也有的人不可能一辈子都是挫折。所以我们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坚强,如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我不是仙人掌、装不出它的坚强。

青春的我们是脆弱的,悲伤的秋千总有微风陪伴,孤寂的夜总有繁星点点,蓦然回首而你却早已不在我身旁。

也许是那时候我才开始懂得;原来有的东西等到失去后才懂得原来如此美好,有一些人等到不在后才懂得珍惜,记得那是去年夏天,天气比较炎热,爷爷在地里干活,而我则在一旁看着,爷爷平时最疼我了,什么都让着我,那时候我突然肚子疼的厉害,爷爷毫不犹豫地就去请医生来,那时候请一个要十元、对于那时候的我们来说十元可以够我们吃一年了,但是爷爷丝毫没有犹豫,之后我的病好了,可是谁知爷爷居然离我而去了,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自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变得懂事了,因为我知道有些人不可以失去太多了。

爷爷,在这里,我只想祝您在另一个世界里能过的舒坦。

人生仅仅如此,等到失去后才知道要去珍惜。父亲常常教育我们要多帮帮长辈们,等到不在了在孝敬已经晚了。

以人生为题的作文(二)

人生亦梦,梦亦人生。人生是梦的一个放大,梦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故道是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南柯、黄梁、蝴蝶三梦亦真亦幻。它如此逼真,以致于让人捉摸不透它与现实生活的差别。梦和人生,或许这两者间没有差别,只是参照物不同?人生如梦,人生中的事实沉浮,都体现在梦中。失意者,通过梦境寻求安慰,富贵者,通过梦境寻求解托。

昔日宁前道袁崇焕,由于锦州之战,飞黄腾达地位显赫。他位极人臣,官拜五省督师,由于不谙政治,而被人诬谄,最终被推上刑场。面对他曾奋力保卫过,现在却辱骂他的百姓们,他感到这仿佛如梦一般。“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便是他对人生的最后一声叹息:人生如梦。

“江雨霏霏江草霁,六朝如梦鸟空啼”,()昔日繁盛的六朝,转眼间就只剩下一片废墟;曾经的六朝国君,就像一场金碧辉煌的梦,伴随他们人生的逝去而逝去。他们的人生像大多数人的梦一样,充斥着荣华富贵或者是千篇 一律的雪月风花,但醒来时,却显得苍白而无力,像梦一般空虚。

“月梦寂若沉,人影灯火昏”,伴着昏暗的灯光,我将沉入梦乡,去体会那一个平行世界中我的人生。如人生的梦,朦胧中透着几分真实;如梦的人生,真实中透着几分飘渺。

以人生为题的作文(三)

人生如一张白纸,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在一生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彩笔,如何使自己人生多彩,如何去画这张白纸,还需要自己去把握。

小时候坐在门槛上,望着蓝天白云,思绪随风轻飘,长大以后,我要做医生――救死扶伤。后来啊!坐在学堂里,畅想未来,以后我要做教师――教书育人。现在呀!我的梦想是做职场人员,自己拼搏奋斗。这就是不同阶段我对人生的规划,定一个人生目标,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不要因为自己卑微而就不敢去想像自己的人生,因为自己的人生是需要自己去把握,伟大的人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把握自己人生的。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多么伟大的人物呀,可是在他小时候,他十分的笨,他的老师曾经一度的劝说他放弃学业,可是后来他的`人生为什么这么辉煌?这都缘于他自己后天的奋斗。不要因为自己现状的惨状,而就放弃自己的追求,即使你现在的人生路布满荆棘,也不要灰心,但是也不要因为你的现状良好,就安于现状,未来的世界是多变的。长满刺的玫瑰是香的,要想长成参天大树,也是需要千锤百炼的。

人生路漫漫修远兮,在人生路上有很多选择。有人喜欢翻山越岭,站在山顶去享受征服的人生,有人喜欢沿水沿山漫步,享受旅途中的风景,有人喜欢……这是一道多选题。张开双手,放眼世界,把双手放在肩上,那里并不是空荡荡的,那里背负的是你自己的人生。

篇3:以人生为题写作文

一、走进课文情景,引导想象以“说”促“写”

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说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写作情感。如在讲《送元二使安西》这一课时,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配上表现离别之情的《送别》乐曲,渲染别离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体会别情,并边读边想:别筵将尽分手在即,诗人如何向好友元二频频劝酒,殷殷话别的?现在老师是元二,你们是诗人王维,喝了一夜的酒,现在离别在即,你们怎样劝我“元二”更尽一杯酒的?通过让学生走进诗境,引导想象,创设说话情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根据诗境及自己的理解把诗改写成一篇表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故事。学生入情入境,一篇篇富有创意的故事跃然纸上。

二、品析课文精彩段落,从“说”促“写”

每一篇课文几乎都有优美的段落,我们在教学时用心引导学生理解、推敲、品析这些精彩段落,积极鼓励学生模仿说,从而学会运用。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互相配合,战胜敌人;有的……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引导学生品析这一段话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把这一群没有生命的兵马俑表现得栩栩如生的?八千个兵马俑就有八千种不同的神态,在你的心中还浮现出哪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呢?你能学习作者的写法,把他们描绘出来吗?这样让学生由品析中学习写法,再从“品”到“说”,再模仿课文,说兵马俑其它神态,到运用到介绍其它物种上层层递进。

三、巧用课文插图,以“说”促“写”

许多课文均配上精美逼真的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有着很大的延伸空间,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想象画外的情境,推测人物的心情,勾勒动态的景象。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插图进行观察、想象,进而发展为即兴说的创作,以说促写。例如《鸟的天堂》一文出现大榕树枝叶繁茂,独木成林的画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总述句从枝、叶、树干、根等方面介绍这颗大榕树。《可贵的沉默》一文中有两幅插图,本人巧妙地借助这两幅插图,设计了说话训练:第二幅图孩子们的表情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课文没有具体描写沉默画面,你们能观察画面把第二幅图孩子们沉默在想些什么呢?学生兴趣盎然,在观察插图说话的过程中,再次领悟孩子们沉默的痛苦,受到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

四、学习课文写法,仿“说”促“写”

课文中有的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想象等表现手法来描述情景,使语言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中我们从文章文句的写法入手,打开学生思路,引领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如在《咏柳》一诗中,诗人看到柳叶细细的、绿绿的整整齐齐,就想到春风是一把剪刀,裁剪出这样美的柳叶。教学时创设这样说话题材:在作者眼里,春风是一把剪刀,裁出碧玉似的柳叶。在你眼中,春风又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生“:春风神奇的彩笔,染绿了小草,点红了桃花,漂白了梨花”、“春风是闹钟,一响,冬眠的动物纷纷苏醒了。”、“春风是位魔术师,一吹,小草探出头来,花儿露出笑脸,树木抽出新芽”等。学生的想象充满创造色彩,充满灵性,学习诗中比喻修辞,运用语言表达富有个性。

五、活用课文简略处,变略为详,练“说”促“写”

课文中很多佳作,语言精练,蕴含丰富,具有不尽之意于有限的文字之中。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扩展,练习把简练之处说具体,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文中“惊讶地呼喊”没有具体描述。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想象当时人们的动作、语言和表情等方面,把“呼喊的场面”说具体,变略为详。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总之,课文是个例子,教师认真深入研读文本,根据课文内容,抓住文本的“亮点”、“特点”巧设说写结合的训练,从说到写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摘要: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实践课。入选教材的每篇课文文质兼美,教师要用好教材,巧设环节,通过教材的教与学培养学生说、写能力。

篇4:以“难”为题作文分类点评

“难”这个字,读nán的时候,意思往往与“易”相对。做起来费事叫“难”,使人感到困难叫“难”,不容易、不大可能也叫“难”。和“难”相关的词语有很多,比如,难处、难度、难题、难点、难免、难为、难保、难怪……

请以“难”(nán)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

提示语中“做起来费事,使人感到困难,不大可能等”可归结为“不容易”这一内涵。做起来费事,重心在“费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使人感到困难,重心在“困难”,仍然在“不容易”这一层面。

对“难”做生活(包括工作、学习等)、哲学、审美等层面的解读,均视为切题。在生活方面,比如不向困难低头、挑战难度;在哲学方面,比如与“易”的辩证思考,以“易”写“难”、以“难”写“易”、表面写“易”实则写“难”等,通过对比或者辩证思考突出“难”的主题的,视为切题。

因此,“难”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第一层是因个人(自我、内心)而“难”(感到为难,觉得艰难),个人学业、事业上的困难处境,情感纠结,人生选择的为难,命途的艰难感慨,等等。第二层是因他人而“难”,主要从处理人际关系之难的角度去思考,父母与子女(养育与理解之难)、师生(教育之难)、同学同事(相处之难)、领导与百姓(服务与监督之难)、穷二代与富二代(因差距与歧视而“难”)等。第三层是指因国家(民族社会,大众百姓,历史文化,道德精神)而“难”,老百姓看病难(医保)、出行难(春运买票)、办事难(上头没人)、维权难(不懂法),生活样样都难,越活越难,不活不难。扶起一个跌倒的老人有那么难吗?调查清楚,说清事情的真相有那么难吗?承认错误,担起责任,给公众一个交代有那么难吗?少一些“三公”消费,多买几辆校车有那么难吗?

写作时,要特别注意“难”字在文章中的具体解释。即便用“难”组词,也要将重心放在“难”上。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真实体验,写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或展开具体细腻的情感体验描写,或深入挖掘表达自己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见解。写作时应注意一个化大为小的问题,切不可罗列或泛谈各种“难”。其实就集中写家庭关系难协调、农民工买票难、做个好人难、爱一个人好难、自我人生中追逐与放弃之难等,不需要在不同层面和角度都提到一些,展开时又“平均用力”,这样的文章往往没有侧重,表达也不鲜明。应当使文章内容更典型,更有针对性,这样的文章才实在。审题思考时可以放开,具体构思布局时就应收拢,切入角度明确,可以的话加入些辩证思考(难与易是相对的),适当深入拓展一下。

【分类点评】

苏州一考生

我从未在舅爷爷口中听到过一声“难”,无论是调侃还是哀叹。

在他回来的前几年,他常常这样告诉我:“人只要能读书,肚子里有了墨水,天下事都不至于一个‘难’字了事。”说这话的时候他蹲在低矮的红砖平房前翻动着晒在场上的草药,屋檐下吊挂的龟甲轻微地摇晃着。

舅爷爷读了一辈子的书,可读书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他是当年下乡的知青,全村敲锣打鼓送出去的唯一大学生,回来时却只带了满面的风霜和到了如今也养不好的一身瘦骨。

不是没有人背地里说些闲话的,仿佛当初的歆羡如今一股恼(脑)儿地变作了毫无道理的轻蔑。除了闲言碎语,舅爷爷的生活也很不宽裕。几十年在外,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可他从未抱怨过一声“难”,也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凭着在大西北自学的中医,他在医院谋了一份工作,即便上班的路程要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他也乐此不疲。

闲暇的时候,他总爱给我们讲述在大西北的见闻,善于“引经据典”的舅爷爷能将简单的故事润色成一波三折的传奇。待到众人听得唏嘘不已,正神游其中的时候,他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已然稀疏的牙齿。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忽视了漫天的黄沙,忘记了干裂的土壤,也没能在难以下咽的干菜里体味到某种艰难和辛酸。很久以后,我才懂得了那种快意潇洒后到底是怎样的“不难”。

每当这个时候,舅婆婆总会端着做好的饭菜出来,用她带着西北腔的尖细嗓音打断他的侃侃而谈,再讥讽上两句,也不忘送上个白眼。她总爱抱怨舅爷爷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也对他所谓的“读书无难事”的理论嗤之以鼻,却放任他将屋子堆满了书和工具,时不时还会帮忙整理。

舅婆婆越是跟他叫板,他就越是起劲,仿佛在这种“难”与“不难”的争辩里能获得某种快慰。可这种争辩也戛然而止了。在舅婆婆突发脑溢血去世后的那几天,舅爷爷第一次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度让我们担忧不已。

如今他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健谈,又似乎比往日更多话,有点喋喋不休,也不像以前那样妙语连珠。

只是他仍然不说一个“难”字,或许是不知说给谁听。

我去看望他,最后在告辞的时候,他依然告诉我:“要读书啊!就没什么是难事。”说着,眼里有泪花在闪动。

【评 析】

文章摘取了舅爷爷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段,如舅爷爷年轻时坎坷艰辛的经历,舅爷爷返乡后对自己的“传奇”的描述,以及舅爷爷与舅婆婆对“读书无难事”的争辩,一层层地引发了读者对“难”的思考。同时,细节描写精炼传神,如“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了已然稀疏的牙齿”,“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个不畏艰难、重情义、豁达乐观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语言朴实真诚,字里行间汩汩流动着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舅爷爷的口头禅“要读书啊,没什么是难事”在文中反复出现,既串联全文,使文章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加深了讀者对“难”的感悟。总之,此文写出了有血有肉又有性格的舅爷爷这个人物。综合评分:68分。

徐燕笑

当青少年争相推崇名牌效应,当青少年对“快男超女”顶礼膜拜,当青少年对中性越来越痴迷,如何恢复青年的豪情壮志已成为难题。

是的,如何恢复青少年的纯洁已成为难题。

青少年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早已经不起物质的诱惑而迷失了自我。他们对耐克、阿迪趋之若鹜,极度追求物质享受。据说,有位年仅17岁的孩子,仅因为要买一部苹果手机而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尼采曾说:“成功只会在远离市场的前提下才会产生。”试问,这样的青少年,还会取得怎样的成就?还能担当得起祖国的未来吗?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壮志已成为难题。

我们迷失在“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柔情中,失去了目标,找不到方向。我们是父母眼中的珍宝,富裕的生活让我们不必为温饱而奔波,于是“富二代”“官二代”出现了,于是有了“郭美美炫富”“我爸是李刚”等事件。青少年的志向坍塌了,那么,中国的明天又会在哪里呢?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霸气已成为难题。

我们沦陷在“人似黄花瘦”的婉约中,早已没有了“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豪放。当年“五四”运动中激情澎湃的青年,当年高呼“内争主权,外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的青年,如今又在哪里呢?

是时候了,青年们,起来吧!做一个像谭嗣同一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做一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战士。

nlc202309010829

如陈嘉庚一般,有“敌未退出我国土,有敢言和者,以汉奸罪论处”的豪情,有温总理“吾身虽瘦,必肥天下”的壮志。

在《敬告青年》百年之后,我要写下:

战争的而非妥协的;

激烈的而非婉约的;

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热情的而非柔媚的;

在死亡到来之前,

让生命与日月争光辉!

【评 析】

文章抓住提示语中的“难题”展开论述,针对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缺乏“豪情壮志”的现象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批驳,立意准确,切中时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文章脉络清晰,内容旁征博引,语言热情洋溢,震撼人心。文章的不足在于对“难”缺少进一步的正面解读,内容略显单薄。同时,结尾部分还可适当点题,最后几行语意欠明。综合评分:58分。

沈 烨

世上之事,有难易之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难,如前进途中的绊脚石,绕过它,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难,如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难,如穷途末路的悬崖峭壁,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因此,我们要愈挫愈勇,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吳。前进途中的绊脚石不可避免,但不论多难,只要不放弃,坚定信心,就可克服那道难关。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成就“史家之绝唱”——《史记》;孙子遭到陷害,膑脚后写下《孙子兵法》;左丘明失明,写下不朽著作《国语》;孔子四处游说不成功,编著《春秋》。这些人无不遭遇难关,可他们不畏艰险困厄,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留名千古,为后人敬仰。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楚霸王项羽,兵败逃至乌江仅余二十八骑,乌江亭长为其准备一小舟,助其渡江,可他却说:此乃天之亡我也。遂于乌江自刎,留下无限遗憾。试想,若楚霸王渡过乌江,重见江东父老,那他与刘邦的鼎力之势,也许会更为长久,胜负输赢更是一个未知之数。因此,我们不应被眼前的难关吓倒,而应放眼未来,抓住机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历览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其间困难重重,可中国毅然挺了下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长期封闭的大门,西方的物质文明开始进入中国,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代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走上民族复兴之路。抗日战争之中,全民族心手相连,共同抗日,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尴尬境地。由此可见,只有不畏难,才能赢得自由。

难与易,不在客观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自身。只有不畏艰难,奋发自强,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评 析】

本文从“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入手,围绕面对“难”该怎么做展开文章,切合题意。但文章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文章思路混乱,从“要愈挫愈勇”到“末路之难”再到“中国的不畏艰难”,各分论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层次感。其次,文章素材的使用不够典型,同时因为对材料分析不够,有硬贴标签之嫌。综合评分:45分。

篇5:以人生为题的作文

其实人一生的最终目标,那便是:坟墓。生命对于大家都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无论是一生创立多少丰功伟绩的英雄,或是默默无闻的平凡人,他们最终的归宿,亦同是一方坟墓而已

语文老师曾说:“同学们,你们完全有权利藐视生命,因为你们都还年轻。”曾经很赞同这句话,拼了命的催赶时间,荒废生命。可到最后,徒有的,也就只有那一丝丝的悔恨了。

篇6:以八格人生为题的作文

把一张纸,对折对折再对折,再展开,就成了八格。写上“我的人生”,眼前的这张纸立刻被赋予了魔力。欢迎来到我的“八格人生”。

“今天来个特别的。”班主任带着她那神秘的微笑,发给了每个人一张纸。这张纸一发下来,许多人就十分疑惑。我拿着这张纸,看见它在灯光的反射下显得有些透明,让人觉得它一碰就碎。我便轻轻地将它放回到了桌子上。班主任接下来的一番话又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每个人算出自己已经度过了几天。”于是,我也在白纸上大约算出了自己的年龄:365天,再加365天,一千,两千,三千。我一边写着一边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一个个稚嫩的孩童变成了一位位朝气蓬勃的少年。时光虽然带走了我们的稚嫩童颜,却给了我们一颗珍惜时间的心。说实话,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已经度过了这么多天。看着如此庞大的数字,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握着笔的手也悬在了半空中。许久,班主任的话响起时,我才反应过来,在这一小段开场白后,就正式开始了每个人的八格人生。

“大家把这张纸对折三次,变成八格。”班主任又说。大家十分疑惑,不明白班主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然后写上‘我的人生’。”每个人都做完后,班主任开始放幻灯片。“每一个人一辈子睡觉的时间大约是24年,撕掉2。4格。”班主任根据幻灯片给我们下达了一条命令。“啊?”每个人都惊讶地叫了起来,每个人此刻的心情只有惊讶与心痛,毕竟谁能想到呢?但很快教室里就充满了撕纸的声音,听起来让人心惊肉跳。“看电视再撕掉0。5格,刷牙洗脸再撕去……”随着一声又一声命令的下达,我都希望这是最后一个,甚至不敢再去动,再去看,却又怕下一秒它就会变成碎片,便只好麻木地动着手。“不要!不要!”我都差点喊出声来。但任凭我怎样着急,我的人生都变得越来越少,而旁边不规则的纸片倒是堆了一大片。我不忍心再看自己那残缺的人生,明明我要的不是这样的人生啊!再次举起这张纸,无奈地对着它笑。心里只希望能恢复到最初的样子,好让我不再相信自己所剩无几的时间也即将溜走。“同学们,我看着觉得很不忍心。你们每次撕掉一点,都是心痛的声音。”班主任居然抓住了在这最悲伤的时刻借机来发表自己的感触。到最后,每个人的纸都只剩下了两三格,也就是二十几年。窗外的一阵风吹进来,吹拂着纸,吹拂着每个人的脸庞,也吹拂着同学们哀伤的心,似乎想把一切都带走。如果是这样,我会哀求她,求她别把我剩下的.日子也抢走。伴随着纸片被吹动时的沙沙声。看着旁边的小纸片,心想:“自己即使能活到80岁,能够充分利用的时间也只有二十几年而已。拿起纸,自己都不敢确定在这二十几年中是否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只有二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梦想。”班主任意味深长地说。而每个人都低头看着自己手中的人生,并沉思者。窗外的风也继续吹着,根本没考虑每个人的感觉,她还是下定决心要抢走一切。“把你想说的写在纸上。”话音未落,许多同学都动了笔,教室里又只听得见笔与纸亲密接触时的沙沙声。我正打算写,却发现思绪多得竟无从下手。于是只能提纲契领而已。停笔之后,我又盯着这张纸看,而思绪却早已飞到了几千万米之外。如果时间能停止该多好。想着想着,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挂在墙上的钟:它并没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而是依旧发出那令人寒心的声音,冷漠而有条不紊。我苦笑了一下。

篇7:以人生无常为题的作文

十一国庆节,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收到同学去死的消息,深感悲痛。当父母回到家中,迎接他们的并不是温馨的`耳语,而是躺在地上的那具熟悉而又陌生儿子。在大学生活里我和他也只有几面之缘罢了,收到他离世的消息我很是震撼,更何况养育20多年的父母,眼看着自己辛苦培养的儿子就快出来了,一家人也面临新的生活,可惜一切来得都如此的突然。

还来不及道一声再见,便永别了。还来不及孝顺,上天就收走了生命。在自己晕倒的那一刹那,还以为自己只是累了,听到妈妈呼喊的声音,就一定会再次从梦中清醒,没想到这一次睡得太沉了,沉甸到自己把自己都欺骗了。

篇8:以人生为题写作文

一、消除畏惧感, 激发写作欲望

在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就是怕:怕写不好, 怕同学嘲笑, 怕教师讥讽。所以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惧感, 多加训练。为此我要求学生写日记, 并且告诉他们, 日记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 用文字表达出来, 怎么想就怎么写。学生在开始阶段一定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部分学生日记写得如同流水帐, 部分学生的日记内容单一, 全部是“今天天气真不错”之类的话。大约两个星期之后, 我就把他们的日记展览出来, 并且有意表扬学生日记中的优点, 哪怕是一个好词、好句或一个省略号的恰当运用, 并且把部分批阅后的优秀日记打印出来, 贴在教室周围, 目的就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不怕写的信心, 消除畏惧感,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他们“害怕写”的问题。

二、积累素材, 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小学生写不出作文的关键是阅历少, 知识面也窄, 感觉没东西可写。为此, 我让他们坚持每天写日记, 把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认真地记下来, 不断积累作文的素材。

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习作素材。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可见, 即兴观察和有意观察, 都是学生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见方法。但许多小学生的有意观察还处于萌芽阶段, 往往缺少主动观察与发现, 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悄悄消失,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 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例如, 我发现班级的课间纪律不好时, 便引导教室内的学生认真倾听走廊的声音, 然后仔细观察每个进入教室的学生的表情, 并进行猜想。这样, 观察者看得仔仔细细, 被观察者被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后再利用课前的3分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观察的同学特别积极, 就像一个小法官一样进行推理, “我发现小许进来时喘着粗气, 脸红扑扑的, 还带着笑。我猜他一定在走廊同与他一起进教室的小张和小李疯闹了”“我看见宋姚同学蹑手蹑脚的把头伸进教室, 两只小手像老鼠的两只爪子一样放在胸前, 就像一个穿了粉色外衣的小老鼠一样可爱”……被观察的同学这才恍然大悟, 他们再也不敢犯错了, 反而静静地坐在教室内观察其他进入教室的同学。又如这学期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小动物的作文, 就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并写观察日记。有的同学写到:“我家的大公鸡注重外表, 每天穿着油亮的外衣, 却不讲卫生, 随地大小便, 有时甚至飞到窗台上拉屎”;还有的写到:“我家喂着几只讨厌的鸭子, 他们每天都要很晚才回家, 妈妈每天都会逼着我去请他们回家, 最讨厌的是他们经常把蛋送给别人家。”试想一下, 如果没有仔细观察, 缺少生活阅历, 学生又怎能写出这样生动的文章呢?

2.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是生活的主人, 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瞬间的变化、一种奇特的现象, 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思考。这瞬间的好奇和思考就是生活, 就是写作的`源泉。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例如那次我外出学习, 就在第一天的晚上, 我就接到了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 “我的女儿哭着跟我说今天晚上她就是不睡觉也写不完作业, 因为家庭作业是把一至四单元的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各写10遍。”我连忙通知各位学生作业只写一遍, 并且初步弄清了原因。原来是班长使出浑身解数也压不住这群兴奋的学生, 终于忍无可忍, 剥夺了学习委员留作业的权利, 更改了作业内容。有感于这次事件, 我决定召开“老师不在家的日子”日记交流会, 要求所有学生写日记记录那次事件。交流会上班长的哭诉、学习委员的无奈, 淘气学生的愧疚, 强烈撞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我庆幸自己把生成的问题以日记的形式顺利解决, 日记交流少了平日的批评教育,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架起了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通过记日记, 很好地解决了他们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3. 开展读书活动, 积累作文素材。

学生只有博览群书, 吸收丰富的知识, 积累丰富的词汇, 才能写出精彩纷呈的作文来。因此我结合学校的阅读经典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要求他们每学期至少读两本名著, 把积累的好词佳句或读后的感受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 并且要每月进行一次交流。

三、加强写法指导, 让学生有法可循

小学生怕写作文或写不出作文的另一个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写。于是我就让他们以写日记的方式, 对他们进行写法指导, 让学生根据我指导的写作方法, 不断进行练习, 效果十分不错。那么如何加强写作指导呢?

1. 注重课内外阅读和写作指导。

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 我都精心设计, 让学生以日记的方式进行小练笔:如学习《少年闰土》中人物描写方法, 写写身边的同学;仿照《开国大典》的写法, 写一个场面;参考《鲸》的写法, 介绍一种小动物等等。

2. 教师恰当运用批语, 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评价。

篇9:作文以“批”促“写”

【关键词】 语文 作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12-01

“通过这次批改,我们组认为写记叙文要注意几点:一,开头舍弃空洞的排比、议论;二,以平凡的细节、简单的叙述、细腻的情感打动人,不要写长段的与主题无关的议论、抒情;三,舍弃流水账式的小片段拼凑,写几件事不如写好一件事……”这段话来自学生互批材料作文“被忽略的细节”后的小组总结,学生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指出了本次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思考探究,转换角色

作文评价是谁的任务?是教师,是学生,抑或须由师生双方合作去完成?教师的大包大揽剥夺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并非完全把权利下放给学生。有些老师的改革“过犹不及”,上课把批改要求教给学生后,彻底放手让学生打分写评语,然后作文批改环节结束。毕竟由于学生能力薄弱、个体差异大等原因,学生自我评改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具体指导。因此,作文评价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是要靠师生双方合作完成的工作。

二、教师指导下的作文互批五部曲

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作文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三向循环批改,由静态作文批改变为动态的作文批改,大致有掌握标准、审题立意、小组互批、自评反驳、师生总结这五个流程。

1. 掌握标准。在前期阶段教师结合范文指导学生研究作文阅卷标准,了解评价作文的基本角度,掌握作文阅卷的准则。如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切题的文章可能得不了高分,但跑题的文章一定得低分。帮助学生分辨切题的文章和穿靴戴帽的伪切题文章的区别。

2. 审题立意。结合某次作文写作要求,师生共同审题,举例说明哪些立意切题,哪些立意偏题,哪些立意跑题。教师在课前要阅读所有学生作文,对全班情况心里有数,这样课上指导才能具有针对性。

3. 小组互批。以4-6人为一组,组员间写作水平高中低不等,但各组综合实力均衡,这样保证资源分配公平合理,学生之间以优带差,互相促进。人手一篇非本组成员的文章,避免受主观感情影响。每人先浏览本组所有文章,然后按入文解道、因道悟文和品文求佳的三个层次评价文章。

第一层次:入文解道。读不懂文章,对文章的段意、主旨、构思理解不了,对文章进行鉴别评判,只能是一句空话。互批时,把作文当作自学课文,逐句逐段阅读分析。①整体感知,你的感觉是什么?②旁批概括每段段意。③用小括号标出文中所有点明主旨的句子。

通过这一层次的阅读,批改人可以大概弄清脉络结构、主旨大意、情感倾向,从整体判断本文是否切题,基本分能否及格。文章是否犯了穿靴戴帽的错误,一目了然。

第二层次:因道悟文。理解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理解的继续和深入。第二个层次是品评文章妙处所在,诊断病症。①看选材是否精当。②看布局是否合理。③看语言表达是否通顺连贯得体,用波浪线画出佳词佳句,用横线画出病句,圈出错别字。通过这一层次的精细阅读,学生根据文章的亮点和不足酌情加减分。

第三层次:品问求佳。互批作文不能满足于给别人的作文打分,还要能取长补短,学习借鉴,探索写好这一篇文章或这一类文章的最佳方案。这个方案是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

在每个组员独立给所有作文判分、写评语后,就进入小组讨论给出修改建议的环节。小组的讨论是小组互批的高潮,修改建议可以是两套矛盾的方案,但必须是小组全体成员智慧的结晶。

4. 自评反驳。接下来便是重新阅读自己的文章,参考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给自己写评语。如果对其他同学的评价不赞同,可以下位与该同学和该组学生辩论。同样,可以邀请老师参与讨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他人的文章,渐渐对如何写好文章有些感性认识,若要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果实,关键是对自己文章进行评价和修改。

5. 师生总结。最后各小组指派一名学生总结本次批改的收获,如总结大家习作中的优点和问题,谈给自己写作的启示等。教师再根据习作情况和课上批改情况,对写作和批改方法进行补充纠正指导解惑,少说甚至不说学生能总结的道理,多说说学生需要的知识。不仅点评学生写作中的优缺点,更要指出在互批过程中的闪光处和注意点。

三、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作文的意义

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作文,既有个体独立思考,也有合作探究;有安静地阅读,专注地倾听,也有自由地表达;有学习,也有自省;有接受,也有反驳。老师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也是评论者、教育者。在师生和生生的信息交流互动中,学生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也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对比参照中,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教师深受学生启发,获取灵感,走进学生,务实地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方式使得作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课标》中也提出写作应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由此可见,改革批改方法,着重培养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篇10:以别样的人生为题的作文

这个社会需要德艺双馨的通识人才,也需要独占鳌头的专业能人。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于我便是努力充实自己,与此同时,寻找自己独特的领域,做最好的自己。

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但若没有自己的风格,何来举世无双的《兰亭集序》?

清照刚柔相济,风格多样,但若没有自己的风韵,何来凄绝精妙的《声声慢》?

弃疾文武兼备,心系国民,但若没有自己的风骨,何来“把栏杆拍遍”的旷世嗟叹?

他们,灵魂善良、丰富而高贵,才能震慑古今,遵循内心的直觉,成为充实而独特的自己。

喜欢林徽因,她是建筑学的骄傲,亦是文学的骄傲。她的建筑学论文氤氲着美的气息,她的《人间四月天》精美淡雅。

喜欢席慕容,她为绘画而生,却在不经意间叩响文学之门。她的文章为自己而写,融入了艺术博大的美。

喜欢李开复,他是计算机学博士,曾荣膺微软全球副总裁,事业鼎盛时却选择归国加盟谷歌,开办“开复学生网”,指导中国青年的成长。他说,“人应始终选择做有激情的事”。

他们,游走于多个领域之中,不断激越自己的生命,尝试做新奇而又独特的自我,发掘自己的潜能。

就在前天,就在6月5日上午6:40,播音界的骄子罗京溘然离去。“清醴送君去,云颠闻天籁”。这是马斌对他的祝福与怀念。人们不会忘记他那磁性的嗓音,不会忘记他的足球,他的京剧,他的歌唱,他的朗诵……

他的确多才多艺,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但在世人心里,这些都融入了“新闻联播主播”的形象。

篇11:以奔跑人生为题作文600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赛道,我们每天都在奋力的进步,只想超越他人。但也会有中途放弃的人,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依然无法超越别人,从而产生消极态度、半途而废。既然我们选择了这条路线,就必须把它坚持下去,而不是在别人超越你的时候在旁边消极。不管是什么情况下,要跑就要跑出个成绩,要做就要做个巅峰者,即使无法超越别人,也应该从超越自己开始,逐步进展到大社会。

赛道上,人群中。不少人遇到挫折的影响和失败的经历而更加努力,勇往直前,他们都拥有乐观的心态,知难而进,勇于克服困难,成为生活上的强者,在他们心里,永远不会只想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二名,他们只会追求准确、完美和巅峰,成为独一无二的理想至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人一生执行中的任务,为了成功,我们应用心追求,而不急功好利、知难而退。

篇12:以人生如下棋为题的作文

我俩摆好棋,父亲让我先走三步。可小到三分钟,三下五除二,我的兵将损失大半,棋盘上光秃秃的,只剩下老帅、仕和一车两卒在孤军奋战。我不肯罢休,可是已回天无力,眼睁睁看着父亲“将军”,我输了。

我不服气,摆棋再下。几次交锋,基本上都足下到10分钟就败下阵来。我不禁有些泄气。父亲看看我,说:“你初学棋,输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知道输在什么地方。否则你就是再下上,也还是输。”

“我知道,输在棋艺上。我技术不如你,没有经验。”

“这只是次要因素,不是最重要的。”

“那重要的是什么?”我不解地问。

“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态不对。你不珍惜你的棋子。”

“我怎么不珍惜?每走一步,我都想半天。”我不服气地说。

篇13:以人生为题写作文

实践证明, 由于体验式报道迎合了受众心理, 突出了新闻保真、主题求深及报道通俗等新闻特性, 多年来颇具规模的经营, 使它赢得读者广泛认可, 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稳固读者群体, 成为牡丹江新闻行业一种新的试尝。因此, 它要求记者体验必须突出“零距离接触、前期策划和局限突破”三个原则。

一、亲身体验—与百姓零距离

所谓“体验式采访”, 就是记者亲自体验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和经历, 然后将材料积累、思想积累及创作情感积累, 以第一人称直接写进作品的新闻报道形式。每次体验式采访, 都是记者主体意识的介入, 使自己在实际状态下不动声色地观察、记录, 与要表现的主体休戚与共, 偶尔发几句议论。“体验”写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写事在历史变迁中的万端变化。

体验式采访与普通采访有着重要区别、它首先已经知道了采访对象、采访地点、甚至采访的主题, 是一种策划后的采访, 它需要事先作大量的方案设计。另外, 几乎每一个角色的体验都是记者事先联系好采访对象, 在征得对方的同意后方才深入到他 (她) 的生活、工作之中, 一天或数天去观察、去体验和感受, 这需要时间、成本投入, 目前的新闻理论还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签。

近年来, “记者体验”栏目刊出了近50期。其包括:苦:擦鞋匠、进城卖菜的菜农、洗车女孩、劳务人员;脏:护理员、掏粪工;累:送水工、搓澡工、建筑工人、清洁工、板爷、锅炉工;其他:聋哑学校教师、网虫、监狱干警、求职人员、足球彩民等40多个角色。

记者深深感受到自己能够“扮演”的诸多角色, 体验到生存于现实社会中的不同层面群体的人生百态, 令那些通常不被媒介所注意的人物的生存状态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关注普通人的不普通的命运, 折射出他们虽微弱但实为真知灼见的声音扩音, 以及他们被市场经济的喧闹和浮躁所遮蔽的真容。

实践证明, 体验式报道的运作是成功的。在《滚滚车轮辗出板爷艰辛谋生路》刊登后第二天, 三个“板爷车夫”找到记者说:“没想到记者竟踩着‘板爷车’写报道, 太难得了。尤其是有些市民了解了这份辛苦后, 都很尊重我们了。”不少读者打来热线电话邀请记者到他们那里体验一下, 还有读者给记者指出建议、指出不足……。

广大读者对体验式采访的青睐和认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一崭新采访、报道方式的独特优势所在。

优势之一, 体验式采访能更真切地了解事物真相。采访是一个认识过程, 而通过亲身体验, 记者的这个认识过程就会更扎实、更自然、更合情合理, 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记者有时要报道完全陌生的事物, 其不仅对读者是完全陌生的, 而且对记者也是完全陌生的事情, 记者只有尽可能全面同那个事情直接接触, 亲自实践, 才能真切了解那个事物。

时下, 新奇、时尚的网络使网友约见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部分, 但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 它依然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2011年2月22日至3月3日, 记者对这种交友方式进行了体验式采访。记者进入网易聊天站结识了一些牡丹江地区的网虫, 通过网下约见, 发现对方上网聊天的目的各不相同。

优势之二, 体验式采访能更方便地获得需要的材料。体验式采访往往深入到采访对象的行业中去, 这就便于记者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 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 了解到更深入的情况。因此, 当你在采访中, 经过努力仍然不能从采访对象中获得有用材料的时候, 你不妨先溶进他们的生活, 加深与他的沟通, 采访定会出现新的转机。

“打工仔”尽管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但他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2010年10月, 记者走进“劳务市场”, 做了一天地地道道的“苦工”。初春的早晨, 记者站在马路旁, 从行人流露出来的鄙视神情中, 感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上午, 记者被人雇用, 往一家往5楼的住户搬运沙子、水泥, 本已累得浑身冒汗、两腿酸麻, 却因未能放到雇主指定的地方遭对方一顿喝斥;下午, 当遇到热心肠的雇主邀请我们喝上一杯水时, 却备觉感激。一番亲身经历将劳务人员的生存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优势之三, 体验式采访能写出更生动的报道。俗话说, 听过不如见过, 见过不如干过。听过, 可以说“知道”, 见过可以说“了解”, 亲自干过才能有深切的感受。记者写一般的新闻报道, 可以不经过亲身感受。自己没有感动, 是不可能写出感动别人的报道的。尤其在记者体验“掏粪工”的时候。

以前见诸于报端的有关掏粪工的报道不少, 但都是表面上的东西。为了探求他们内心世界, 记者于2010年6月钻进一辆吸粪车。当站在粪坑旁的时候, 被里面不堪入目的“镜头”惊呆了。臭气熏得险些栽进粪坑, 可掏粪工们确坦然面对早已适应了的工作, 甚至为了清淘堵塞的抽管, 他把手伸进粪水中。

总而言之, 体验式采访不仅有利于记者正在进行的采访, 而且有利于记者总结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经常进行体验式采访, 能够使记者同生活保持有血有肉的联系, 同社会上的人们保持休戚与共的感情, 避免仅仅从记者角度看问题而产生的许多“职业病”。

二、加强策划—紧扣时代脉搏

体验式报道的自身优势并不能永久地保持栏目旺盛的生命力和满足日益提高的受众心理需求, 随着记者将体验角色集中于苦脏累的范畴, 报道的表现形式过为单一, 且主题尚需要提炼, “记者体验”在报道30多期的时候就陷入了困境。

毕竟报刊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 读者的认可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栏目的命运。在当时, 报纸的领导层曾引发了是否把“体验”继续办下去的争论。最后, 权衡在三, 领导果断决策, 应当保留这品牌栏目, 但条件是必须在“体验”的选题与表现形式上作出重大变革, 主题力求深刻。

经过认真定位与重新包装, 两个月后, “记者体验”又与读者见面了。改版后的体验角色摆脱苦脏累群体, 紧扣时代脉搏, 新闻性明显增强。体验求职人员就是例证之一。找工作是眼下许多人面临的一道难题。每周五和周六, 市人才交流中心都会聚集一些渴望谋得一份适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国企、私企的下岗职工们。2010年9月, 记者走进一家销售公司, 满怀自信地去应聘, 可是却遭遇“考官”的不平等对待。随后几次应聘尝试工, 记者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求职所饱尝的内心煎熬与以往身体上的劳累简直无法并论。报道刊发第二天, 就有众多求职者打电话, 诉说各自的求职遭遇, 并赞许记者的体验采访真实再现了他们酸甜苦辣的经历。

报道主题不单单侧重反映体验角色的生存状态, 而且注重通过角色体验增强主题的厚度、力度。其中体验搬家工人算一成功范例。记者跟随一搬家公司搬运工一天, 搬冰箱、抱彩电, 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和技巧的运用, 更从他们所搬运的居家物品上透视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变迁这一厚重主题。

表现形式在保留背景和体验角色、体验时间及地点的标注基础上, 强调背景表述的精炼, 同时在小标题的后面附加一段副题, 集中概述这段的中心思想, 而且“体验”语言更强化平和、直白, 以达到更为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突破局限—使报道与时俱进

体验式采访, 要求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 直接参与某种活动, 记者具有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体验式报道发展延续到今天, 记者察觉到这种采访方式已经受到地域、行业的限制, 许多事难以体验。不过, 体验式采访不能因面临局限而退却, 甚至消失于读者的视野中, 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采访模式, 应当不断对它进行完善、变通, 使之人见人爱、常盛不衰。

如何在体验报道的采访、创作进程中力求尽善尽美。记者潜心思考, 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延长体验时间。能否针对特殊角色扩大采访时间跨度, 利用好图片, 做到图文并茂。

2. 突破地域限制。

记者可以走向农村, 走向外省市, 体验一些牡丹江市民应知欲知而未知的角色, 以满足当今时代受众对新闻的渴求, 报道既要“深”, 也要“新”。

3. 体验式采访要防止片面性。

体验式采访, 有时因记者素质、经验的关系, 容易钻得进, 跳不出来, 使观察和体验产生片面性, 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因此, 当记者进入某一角色后, 不能被一人事牵着鼻子走, 产生片面的同情心和亲和力;而应站得高, 看得广, 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记者平时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积累素材, 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丰富社会经验, 提高自身素质, 以便在体验式采访中更好地把握事实。

4. 选题做到冷热统一。

热点是一个时期内一些人集中关心、议论或热切渴望与要求的, 冰点是指一些通常不被人注意的事或人, 是被遗忘的解落。处理好冷热关系, 就要客观地、真实地按新闻规律办事, 做到关注热点, 不忘冰点, 选题紧扣时代脉搏, 做好舆论服务。

摘要:“体验式报道”阐述记者身临其境, 体验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在写作手法上往往借用电视“再现”的技巧, 现场感强, 讲究寻找最佳点, 从最接近读者的角度切入, 颇具真情实感。“记者体验”做为新闻版面的一个重要品牌栏目, 它要求记者必须遵循“零距离接触、前期策划和局限突破”三个原则, 做到与百姓零距离, 紧扣时代脉搏, 使报道与时俱进, 以达到更为良好的传播效果。

篇14:以人生为题写作文

一、引导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丰富心理体验,写出生活的情趣

过去,教师往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加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这种教学情境着眼于全体,因此,缺乏个性特点。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模拟生活情境,彰显个性色彩。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写出各种不同的生活情趣。

如,为了配合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作文教学,设计一些与生活自理能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增长才干,加强体验。请看学生习作《穿针引线趣无穷》:

今天,语文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小裁缝们,你们今天把昨天准备的针和线拿出来,咱们玩一下游戏。”同学们纷纷取出针和线,窃窃私语,是什么游戏?

老师接着说:“这个游戏的第一轮是‘左右张弓’。先是左手拿针,右手拿线,把线穿进去;后是右手拿针,左手拿线,再穿一根。如果两根针穿好了,就自动站起来,表示自己完成了任务。好,预备——开始!”

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忙着穿针引线,我也着急起来。于是,先把线用嘴抿了抿,让线头更尖,利于穿针。可我抿的时候口水太多,线头又卷了过来,再看看同桌,已穿好一根,正在穿第二根,而我一根也没穿上。我心一横,嘿,歪打正着了,线头不偏不倚地穿进了针眼。“万事开头难”,已经穿了第一根还愁第二根吗?第二次,线头却穿毛了,我急中生智,剪去一截线,又用嘴稍微抿了抿,再穿。我咬紧牙关,额上沁出了汗珠,眼睛一眨也不眨,唯恐把线头穿进去后又被拖出来,嘿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把线穿进去了。这时,我赶忙站起来,一看,傻了眼,只剩几个没有站起来。

第二轮,针锋相对,一个同学拿针,一个同学拿线,然后,拿针的同学负责用线往针眼里穿……这可要配合默契,稍一疏忽,就会以失败告终。

第三轮,一“线”打进。就是一个人拿好几根针,一人负责穿线。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穿得多哪组获胜……这既要有心计,又要有技巧。

这真是一场游戏。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既要有决心,又要有恒心;既要讲究耐力,又要讲究合力。

以上这篇学生习作,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而有趣,是因为所模拟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童心写童趣,教师引导是关键。

二、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演示活动,写出体验的乐趣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如何融科学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让新世纪的儿童既有学科学的兴趣,又有描述科学演示的表达技巧。从而,使作文教学更好地为科普教育服务。应该说,这是作文教学的新视点。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科普教育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又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如,习作《捏不碎的蛋》。笔者试图让学生自己去演示,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揭示(悟出)“捏不碎”的科学道理。并要求学生将演示的过程与结果有条理地进行描述,辅之以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再现其情其境。下面是学生的写作片段:

游戏开始了,老师让我们到讲台前给大家演示“拦腰捏蛋”。于是,我用一只手抓住蛋的“腰”,屏住气,使劲地捏,蛋依然如故;然后,我又把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放在原来的手指上,双眼眯成了一条细缝,鼻子紧皱,用力捏,尽管如此,蛋还是纹丝不动。老师见我有点泄气,又教我一种方法,去捏蛋的两头。我以为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先前紧闭的嘴张得大大的,两只手指因用力过猛而颤抖着……我望了望老师,老师对我嫣然一笑。我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这里,小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两次捏蛋的过程。倘若没有亲身经历,那么,是不会写得如此具体而形象。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去参与科学演示活动,是学生写出体验生活的乐趣的前提。

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上网,写出生活的意趣

对于学生上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上网。这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写出生活中的意趣。

如,《十万个为什么》中讲到切开苹果在什么情况下会“生锈”。笔者要求学生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去实验,然后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上网搜索相关材料,充实书本内容。把这些过程和相关材料经过选择,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富有生活意趣的记叙文。如,习作《苹果变了》,篇末写道:

做完了实验,我上网查了一下实验中苹果变色、变味的原因。原来,水果中含有多种酶,去皮后,果肉与空气接触,它所含的酚类物质和氧化酶在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形成红色、棕色和紫黑色的物质,这些物质还有苦涩味,使水果变得不好看也不好吃了。我这才知道,生活中有许多新鲜事。这些,都是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

小作者根据老师的指点,按不同的方法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并有目的地上网搜索了切开的苹果在不同的环境中变色、变味的原因。从而,描述了实验过程与体验,揭示了生活中的某些秘密。如果学生仅仅从现象上去观察,那只能是一孔之见,并且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去上网搜索,可以帮助学生排除疑惑,获得科学的认识。如果将实验的过程与变化的原因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文章就会情理相生。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培养学生探果索因的思维习惯,砥砺学生的文笔,都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金蝉脱壳课堂练习下一篇:袁大头银元鉴定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