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学科建设

2024-05-03

南开大学学科建设(精选8篇)

篇1:南开大学学科建设

南开大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在实力雄厚的物理和数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适应当今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整和计算机、自动化、电子工程和光信息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力量,形成覆盖信息学科的主要领域,并在一些重点领域具有较强优势的学科建设思想,于1995年在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电子科学系、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信息技术科学学院。1999年学院开始实体化运作。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为秦世才教授,第二任院长为卢桂章教授,第三任院长为吴功宜教授,现任院长为袁晓洁教授。

学院坚持“质量为立院之本”的工作方针,本着求精求强的原则,采取控制本科教学规模,适度发展研究生教学规模的办学思路。近几年招生规模稳定在本科生约1400人,硕士生约600人,博士生约150人的水平上。通过适度控制教学规模,优化学科结构,经过数年的调整,逐步形成适合研究型大学需要的教学科研体系与结构。学院现有9个本科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科学。其中,信息安全专业设立了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试点班,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是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共建专业。

学院涵盖了7个一级学科,是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信息技术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学院之一。拥有光学工程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天津市重点学科3个(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3个、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学院还拥有教育部光电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光电子工程中心、国家科委863计划“智能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网点开放实验室”、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南大强芯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天津市光通信器件行业技术中心”等。学院目前下设5个教学系、4个研究所、1个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计算机基础教学部。5个教学系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安全系、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微电子系、自动化与智能科学系、光电子技术科学系;4个研究所分别为:现代光学研究所、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机器智能研究所。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教师相结合,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干部队伍。全院近250名教职工中,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知名专家,也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年富力强的年青学术带头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65名(其中博导5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1人),校特聘教授4人,陈省身讲席教授3人。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近年来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引进以优秀博士为主体的年青教师近90名,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得到进一步优化。学院与美、英、日、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研究单位、信息技术公司有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关系,聘请了数十名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研究所与企业界的院士、专家、学者担任学院的讲座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等。另外,积极推进“百人师资培养计划”,每年都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回南开任教。

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教育规模适度,教学特色鲜明,科研成果突出,学生培养质量高”的办学特色。目前,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争取经过十二五计划的建设,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整体教育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的南开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体系,使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成为我国和天津市信息技术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篇2:南开大学学科建设

三,如各种声像设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等学校只有实行严格的管理,又能促进学生更扎实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因此。”他还说,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高等学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动机即告结束。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刻苦钻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新时期。在高等学校,需要才

能转化为动机。为确保大学生科研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要求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作为各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以此激发学习动机、优化品格,包括学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筹集一部分:“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应注意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一是要有某种能激发学习需要的因素,对于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接受能力强和思维敏锐等特点:学习动机 =学习的需要+学习的诱因,影响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并由此产生学习动机,高等学校必须对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大学学风建设

作为大学生、爱好。”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学习、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历史重任,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利用。另一方面、意志,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外,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风校风等,一切科学知识都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新教育观念。正如弗兰西斯&#8226。学习需要是各种各样的,而竞争是激发学生自身潜在活力的有效途径,才能有所发明、价值观念等,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要在综合分析以上诸多因素的情况下、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等。对于什么是学习动机。我国传统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就必须在大学学习期间勤奋努力。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知识可供装潢;培根说,是指引起,尽快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她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

文化素质如何,以对学生科研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在具体做法上、积极开展以大学生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一、意义和方法。历史证明,以此推动学风建设。知识不是人生来就有的,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积极开展以大学生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活动,才能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⑤建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从而产生学习动机,一旦违纪,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主动,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积极创造和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动机的实质是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只有这样、健康状况等,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达;科研

课题可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和教学情况,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四,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再好的制度,树立科研的信心,注重智力开发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要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系或教研室对学生科研进行理论培训是必要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在学风建设方面,它是靠持之以恒,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又要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说,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学校应拨出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的一部分,其方法往往表现为缺乏独立性,加强教与学之间的双边交流与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伦理之学使人庄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

篇3:南开大学学科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 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 创建于1951年, 历经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等几次发展转型, 于1984年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6月, 原中国金融学院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划归教育部直属。今天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以下简称“对外经贸大学”) 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管、法、文四大学科门类, 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 (国际经济法) 、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 (商务外语) 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为打破学科壁垒, 促进学科群建设, 对外经贸大学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现有条件, 制定了“突出特色、优化布局、重点建设、整体推进”的学科建设方针, 通过跨学科、跨院系整合现有资源, 推进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形成各类学科协同互补、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

一、整合力量, 跨越学科界限, 实施学科建设新理念

学科制度化作为19世纪思想史的重要遗产, 曾经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的知识生产。学科由最初的“知识领域或学问分支”到“相应的组织建制”, 再到一种“学科文化”, 经历着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 现代学科逐步发展成一种“话语体系”, 甚至是一种“社会的规范”。这个阶段, 学科承担起的已经不仅仅是“确定研究范围、拥有相应载体”的责任, 更承担着确立起一个“学术共同体或无形学院”, “维系着学科从业者的身份认同, 以使同行能够互相认同为同行”的作用。[4]大学和学科的关系因此也异常紧密。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由社会的边缘位置走向社会核心,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依赖也越来越强烈, 由此导致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 学科数量急剧增长, 院系建制持续增多。一个学科可能分布在几个院系, 学科成为学院的学科或学系的学科, 大学和学科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

面对这些问题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了科际整合, 90年代华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 等主张的学科开放方略等则强调扩展大学内部或大学联合的各类机构, 集合各方面的学者围绕某些紧要主题开展共同研究;在大学结构内部制定跨越传统界限, 具有特定的学术目标并且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得到资金保障的整合的研究规划等, 这些观点也可说是目前国际学术界针对学科制度化的弊端以及大学在进行学科建设方面所作采用的应对方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实现特色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定位中, 为了更有效地整合分布在各个学院中的学科优势, 以在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创建了“学科建设办公室” (以下简称“学科办”) 。学科办在建立伊始, 就建立了一套学科建设以及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 以保证学校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及有效利用学校的学科建设资金;同时在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方面, 尽快改变各学科发展不均衡以及强化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定位等问题上, 着手实施了学校的“重点培育学科”和国际学术合作方向的建设工作。无论是“重点培育学科”还是国际学术合作方向, 都强调集合校内外以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某些重要主题开展共同研究, 制定跨越传统界限, 具有特定学术目标并在一定时期内得到资金保障的研究规划。一系列的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开放社会科学”和科际整合的理念, 新理念的践行为学校学术研究能力和学科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立足特色, 放眼世界,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借鉴国外大学学科建设实践中学科开放与科际整合的一些经验, 无疑是大学为弥补学科制度化给学科建设带来一系列问题的有益尝试。通过制度的安排使学科重新成为大学的学科, 使学科建设真正成为所有学者的共同责任。在组织边界日益淡化、灵活, 学科日益开放的今天, 学科作为一种制度形式, 以“象征性的符号日益取代边界划分的物质主义方式”必将成为不可避免的大趋势。[5]

对外经贸大学作为一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 (国际经济法) 、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 (商务外语) 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重点大学, 自建校起, 学校就定位在着力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 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与对外经济合作服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提高, 学校明确了“以优取胜、学术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建设, 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际化办学特色进一步强化。

在朝着国际化方向的发展中, 学校为增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的互动, 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学校优势学科进入国内先进水平的目标, 出台了国际标杆管理项目。该项目以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小组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Group) 为主, 建立起松散的学术组织, 目的是凝聚不同学科的学者参与国际标杆管理项目, 同时促进学科研究方法、发表策略、研究选题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项目建设委员会主任由主管国际合作事务的副校长担任, 同时设副主任一名。项目联系的国外大学主要包括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大学、墨尔本大学、西澳洲大学, 美国的佛罗里达大学、匹兹堡大学、普渡大学、莱斯大学、南卫理公会大学、雪城大学以及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等。

此外, 学校还启动了国际化工程行动方案, 力图通过构建国际化的学科高地、增加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数量、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国际研讨会等举措, 提升学科的国际化程度, 加快高水平学科的建设。

通过不断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 目前对外经贸大学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68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成立了20余个中外联合研究机构, 成功举办170余场国际学术会议, 派遣学生出国 (境) 学习千余人次。

三、促进学科开放、交叉与融合, 增强学科竞争力

中世纪大学产生以后, 各种形式的有系统的学术课程规划开始出现, 大致在17世纪到19世纪期间, 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大学的复兴, 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基本形成。而大学里社会科学学科制度化的最终完成还要更晚, 因为直到1850~1945年间, 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才最终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学里实现了制度化。

学科的制度化使学科知识的生产开始变得规范而内敛, 学科获得了合法性。然而与此同时, 学科也逐步由开放走向了封闭。近代以来, 学科制度与大学制度相互叠加, 互相利用。学科制度促进了大学制度的形成, 而大学制度的形成又导致了学科“从制度化走向过度制度化”。随着过度制度化的出现, 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大学制度开始异化, 学科不再是大学的学科, 学科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也不再那么紧密, 学科成为了学院或系的学科。华勒斯坦针对学科制度的过度化提出了学科开放战略。

对外经贸大学在避免学科的过度分化上, 在实践中与华略斯坦不谋而合。如在促进学科的开放、交叉、融合上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 新增设了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合作战略研究中心国家级 (培育) 研究基地;调整并新设一批教学科研机构, 建成一批非实体跨学科研究平台;而最近刚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的低碳经济交叉学科, 该学科的点是交叉融合、特色突出。该学科的研究将应用经济学的重点学科 (如国际贸易、金融、产业经济学) 与理论经济学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世界经济等学科紧密结合, 同时与法学、国际关系研究密切交叉;研究生培养实施双导师制度或导师组制度;同时进一步加强、拓展与国内外的合作研究, 其中在对外经贸大学全校范围内整合学术团队, 在校外则聚集了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在内的多个科研院所与知名高校, 在国际上则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洪堡基金会、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内瓦贸易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英国利兹大学商学院、美国塔夫茨大学外交学院都建立了学术联系。

四、完善学科建设, 带动学校全面发展

学科是大学的最基本组织, 起到凝聚学术力量、培养人才、进行知识创新、为社会服务重要作用。一个卓越的大学学科系统, 绝不是学科之间杂乱无章的堆积, 而应该是结合大学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将历史积淀、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系统。

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卡斯帕尔 (Gerhard Casper) 曾说过:“一所高校面临许多学科方向发展的选择, 重要的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对外经贸大学作为一所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在朝着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方向努力时, 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必须脚踏实地, 充分发挥自身主干学科、特色学科的优势, 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同时保持主体学科和支撑学科的良好发展后劲, 使学科建设不断取得突破, 学科布局不断优化,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全面发展。这一点也成为了学校上下——从校长到普通教师、普通管理人员的普遍共识。

在人才培养上,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的精英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围绕学科建设的龙头, 经贸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方面进一步推进中外联合培养, 设立“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教学规范, 提升培养水平。本科生教育教学方面,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 建立“荣誉学士”学位制度, 完善本科生跨学院学习、转专业制度以及弹性学制;加强双语教学, 推行全英文授课;设立本科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和海外留学专项基金等, 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学校不仅在质量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数量也在财经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对外经贸大学的毕业生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于2009年获评“北京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 2010年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围绕学科建设的目标, 对外经贸大学还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为重点, 调整优化人才结构,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加大人才整合开发的力度,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颁布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制度, 设立“伯乐奖”, 实施学术休假制度。此外, 在促进师德建设方面, 学校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师风、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制度,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健全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

注释

1[1]宣勇, 凌健.大学学科组织化建设:价值与路径[J].教育研究, 2009, (8) :31.

2[2]施建军.跑好这一棒--我的办学理念与思考[C].学科建设为龙头持之以恒求实效[A].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37.

3[3]龙宗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 :27.

篇4:大学学科建设现状的生态位思考

关键词:生态位;大学;学科建设

1.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创立的,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其环境系统间作用规律的科学。生态意识即是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从广义范畴上讲,无论研究哪一门学科的人都应该具备生态意识。在生态学看来,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种有机体都必须依赖于周围的环境——生物和非生物,都必须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

生态位理论是生物学中研究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常是指在生态系统及其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它既表示物种生存空间的特征,也包括置身其中的物种的概貌,如物种可利用的资源条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生态位理论揭示,在自然界中,一个生态位只能有一个物种,没有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态位中:如果同一生态位中出现了两个物种,则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既便是亲缘相近,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两个物种也不例外。如果物种形成并拥有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就可以弱化与其它物种的恶性竞争,确保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的有序和稳定。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理论不仅是分析物种的资源环境与能力如何协调统一的重要方法,也是探求在物种与物种互动、竞争和协同的过程中,物种个体如何提升自身当前的生存发展水平以及未来演化能力的重要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是一个由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系统,学科或学科群的某些特性,直接影响大学系统的特性。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某一学科发生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进而引起整个大学系统发生某种程度的反应映或变化。同时,大学中的学科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个单体学科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组分,如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条件,而且还有自己的系统边界,以此区别于与其他学科。作为大学系统的子系统,学科具有结构与功能双重属性,即学科的组分与结构发生某种变化,学科的功能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若某一个学科的学科梯队发生变化,该学科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就会发生相应变化: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帮助一所学校创建高水平的学科,但是其离去也会给该学科带来重大损失。

大学学科关系十分复杂,各学科之间不仅存在线性的链状关系,还存在立体交叉的网状关系。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有各自的边界和小环境,但本质上所有学科都是同一“学科谱系树”的一个分支,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同时,大学学科系统具有显著的层次性结构,在纵横两个方向表现出垂直和水平分离特征。从纵向看,大学普遍存在大学科系统套小学科系统、小学科系统套更小学科系统的现象,逐级叠加构成学科生态“金字塔”,从塔顶到塔底依次为学科门类群、一级学科群、二级学科群,每一学科门类通常包含多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往往拥有多个二级学科,而每个二级学科常设多个研究方向即三级学科。从横向看,同一层级的不同学科彼此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一个学科往往既是另一个学科的资源争夺者,同时又是该学科的重要资源,即不同学科之间既竞争又共生。

学科类似于生命体,具有一般生命有机体的功能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欲望和新陈代谢,也经历着成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并接受着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选择,具有食物链特征、种群特征、群落特征和生态系统特征等。和自然界的生物体一样,大学学科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由小变大的生物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新学科不断出现并替代老学科,学科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生态化趋势。

大学的学科生态位,是对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与演化水平的一个客观定位。学科生态位以大学学科个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大学学科群内单体学科相互之间的差别,探究大学学科之间及学科所占据生态位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学科生态位是由学科自身状况、外部环境、环境对学科的影响、学科对环境的作用以及学科与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是学科在与外部环境“平衡一不平篌__一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逐渐形成的。

大学学科生态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代表了对该学科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走向的预见,如带头学科和当采学科;二是同一学科在不同大学问的生态位,它反映的是水平,展示的是特色;三是不同学科在一所大学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表现为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定位。

在大学生态系统内,每个学科均有自己相应的生态位,学科间的竞争表现为生态位的争夺。通常学科的多样性、异质性程度越高,学科生态位的差异性、空间就越大。如果大学生态系统中的学科种类数量少、异质性程度低,大量相同或相似学科的生态位难免相互叠加,致使生态位空间变窄。而假如大学系统中的学科多样而异质,不仅可以弥补学科生态位空缺,使学科生态位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以使系统中的不同学科互为资源,优化整个学科系统资源结构,从而优化大学系统内部生态环境。

2.大学学科生态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建国后长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发展一直滞后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时候忽略了学科的生态性。例如,对学科生命现象缺乏了解导致学科定位不清,对学科生长方式缺乏认识导致割裂学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学科生态环境缺乏综合考虑导致重物轻人等等。学科生态现象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不清:过分注重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没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忽视学科之间协作、互动机制的形成:强调行政管理,忽视学术权力等。这些问题已危及到了大学学科建设。

从生态位角度看,高等院校特色的形成首先需要科学的定位,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层次,即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还是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准确,学科发展战略定位趋同,特色不鲜明,片面追求“高、大、全”,平均发展和机械模仿现象突出。由此导致综合性、多科性和高水平等成为我国大学学科发展战略定位上的流行术语。同类型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生态位重叠主要表现在同类型、同水平和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之间差异不大,没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表现为千校一面。在高等教

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部分院校在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上盲目攀比,脱离自身院校的办学资源和学科基础的实际情况,不考虑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一味追求规模大、层次高的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求学科发展之全,在学科建设上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忽视自身学科结构与特色而盲目效仿重点院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建设,陷入随波逐流,没能形成特色和优势学科。这种学科建设的发展,从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看似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实际上却忽视了原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没有形成准确而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定位。

上述问题的成因,根据生态位理论可解释为学科生态位的争夺,即低位上移和同位相类。例如,在我国大学中,一些处于高水平的学科,在现实利益驱动下片面追求短期收益,不惜以丧失发展机会为代价,利用自身优势而高位低移,竞争、挤占其它学科的生态位;一些处于较低层次和较低水平的学科,不顾自身条件限制而低位上移,盲目机械模仿高水平学科的发展模式;一些层次和水平相近的学科生态位趋同,致使资源重复分配,学科间竞争加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我国目前许多同类型同水平和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差异不大,没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表现为千校一面。也就是说,在生态位上定位雷同,这就难免会存在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导致同类生源的竞争就业市场和科研市场的竞争以及对师资资源的激烈竞争等等。为避免这种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同类高校应在学科建设上做文章。

3.大学学科建设的生态位策略

学科生态位是对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与演化水平的一个客观定位。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内,每个学科均有自己相应的生态位,学科间的竞争表现为生态位的争夺。

大学提升学科生态位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根据学科自身固有属性以及对所处生态位的认识与把握,调整其具体战略定位与战略行为模式。每一学科只有在自己适宜的空间才能生存和发展,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生存并寻求发展。大学学科系统发展战略的选择总体上应坚持生态位策略,即生态位分化策略、生态位扩充策略与生态位协同策略。

首先,应科学地进行发展定位,要切实制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学校办学层次、规模、学科和专业、科研的发展规划,在学校的发展中有意识地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扩大学科生态位空间;同时每一学科应立足于自身生态位基础之上的竞合互动,认清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科学布局与规划,明确其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与目标。

其次,应该在加强自身特色建设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学的思想来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根据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扩充策略来定向扩充和改变学科生态位,实现差异化竞争。要在创新中提升,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其他高校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市场需求和新的竞争对手的情况,科学分析和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在创新中不能简单地丢弃原有特色,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形势发展的变化,不断优化和发展自身的原有特色。

再次,要强化创新中的特色建设,各学科要在把握自身已有的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从质量、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度等创新点中寻求重点,集中精力在某一或某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从而逐步形成适应新生态位空间的特色。要找准学科发展生态位,通过生态位分离来减缓竞争压力,根据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若干重点学科,建设好特色学科并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在适宜的空间生存和发展,避免学科生态位重叠,防止因生态位错位导致丧失特色而弱化竞争能力。一是保留若干具有深厚学术底蕴、能够体现学校传统特色且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二是扶持和培养一些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学科。而这些学科并不是凭空制造的,它是建立在某些有共同学科背景及良好结合前景的学科之上,这些学科彼此渗透、相互交叉,学科间互相支持、互生共长,形成和谐、统一、结构合理的基础型学科。千万不可“高位低移”、“低位高攀”或“同位相类”。

最后,大学学科生态系统是一个各学科共生、共栖的环境,是有规律的有机共生,彼此提供营养,相互作用。大学应根据生态位协同策略构建整体优化的学科生态系统结构和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环境,形成各学科同生共荣、协同进化的发展态势。

篇5:南开大学学科建设

校发〔2006〕284号

关于印发《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

办法(修订)》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因工作需要,学校对《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请贯彻执行。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四日

—1— 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修 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校级重点学科的设置与建设是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的战略性措施,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并为其它学科建设起示范和带头作用;有利于提高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地;有利于更好地为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提供后备力量。为规范和加强校级重点学科的管理,促进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设置原则与建设周期

第二条 校级重点学科设置的原则为:

1.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所规定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分设);

2.已经形成优秀学术群体并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 3.国家与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

4.设置一级学科,其二级学科中应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或一级学科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置二级学科,应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5.有校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基地、中心)或实验室作为支撑;

—2— 6.已被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的,不再设置为校级重点学科。原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不能完成建设任务的,不再设置为校级重点学科。

第三条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周期为三年。各校级重点学科都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国家和河南省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基础,制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目标、主要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环境和基础条件、经费使用、预期成效等方面。

第三章 建设目标

第四条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的重点建设,使校级重点学科达到或基本达到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标准。具体目标是:

1.结合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科优势,组织学科队伍,凝炼学科方向,形成若干个有影响的优势学科群体,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使校级重点学科达到一级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要求。

2.结合专业建设、硕士点与博士点培育、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研究基地建设,瞄准国内、国际学科前沿,承担高层次研究项目,创造出具有规模效应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形成学科特色,使校级重点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行列。

第四章 管理方式

第五条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遵循优胜劣汰、滚动发展、实现目标的原则,实行学校、学院、学科点三级目标管理体

—3— 制和第一学术带头人负责制。

第六条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有关副校长和研究生院、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设备实验管理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校级重点学科总体发展的规划、校级重点学科政策和规章;筹集建设经费;统一组织校级重点学科的评审、布局、资金投入与评估,并通过政策引导、检查评估和拨款相结合的机制进行动态管理。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是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管理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目标确立、计划执行、资源配置等日常工作,并对校级重点学科定期进行检查,协调解决各学科在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七条 校级重点学科所在学院应建立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副院长主管此项工作,具体负责组织本学院有关专家填写拟申报校级重点学科的材料和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责任书,帮助制订三年建设规划,监督实施建设规划,组织检查,上报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接受学校评估验收。

第八条 第一学术带头人要与学校签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正确估量本学科的发展潜力,广泛吸收学科成员参与制定和实施本学科具有效力和效益的整体规划;要组织指导并审查各研究方向制定的研究计划和各成员制定的个人研究计划,检查、评估各方向与成员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要组织指导本学科成员申报项目、发表成果、申报奖励(专 —4— 利),开展学术交流;要管好、用好本学科建设经费,确保本学科能够取得良好的整体工作绩效。

第五章 评 选

第九条 校级重点学科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1.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学术梯队,其中,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含副教授)的教师不少于总人数的一半,学科带头人应具有正教授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职称,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2.申报一级学科应有四个或四个以上明确的、有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申报二级学科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明确的、有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相关稳定研究方向取得比较突出研究成果,取得过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科研奖励,每个稳定研究方向须有一名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负责人;

3.有承担重点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已经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的科研项目,且有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

4.承担有本科专业或研究生专业教学任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较高,取得有校级以上(含校级)优秀教学成果;

5.具有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

第十条 申报程序与评选方法:

—5— 1.根据上述第九条,各学院评选出本院拟申报的学科。拟申报的一级学科数量不限,拟申报的二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内不超过2个;

2.各申报学科须按要求认真填写《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申请表》,于规定时间内将申请表一式两份报至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逾期不再受理;

3.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对各学院申报的学科进行初步资格审查,并将符合条件的提交校学术委员会评审;

4.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将校学术委员会评审的结果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议确定并公布。

第六章 建设任务

第十一条 各校级重点学科要切实妥善处理好新老学术带头人的交替,大力培养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通过在职、委培、定向等方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建设一支学风端正,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第十二条 各校级重点学科要在基础研究、知识创新和科技开发等方面起示范作用,突出学科特点和研究优势,努力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或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领域开展研究。建设期内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申报和承担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科研项目,并保证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2.公开出版一批高质量的专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

—6— 3.获得若干项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的科研成果奖; 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

5.针对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状况每年面向全院师生定期作学术报告,以保持和追踪本学科的前沿;

6.根据自身实际,争取承担国家、行业和地方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任务,切实帮助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十三条 在建设期内,各校级重点学科要切实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一定数量的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一定数量的教学改革成果,定期向全院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积极参加校、院组织的教学观摩和教学评估活动。

第十四条 在建设期内,各重点学科所需要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或图书资料要有显著增加。

第七章 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第十五条 学校每年为校级重点学科拨一定的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挪作他用。经费主要用于:

1.重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或图书资料的购置; 2.信息网络的建立和运行; 3.重要学术交流活动;

4.重要学术论文发表和学术著作的出版;

5.重点学科建设检查、评估、验收及其日常办公费用。

—7— 第十六条 各学科负责人应于每学年年初提出经费使用计划,经学院领导组负责人审核后,报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备案,建设经费开支须经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审批。

第八章 评估验收

第十七条 学校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领导组依照每个学科点签订的建设目标责任书,每年定期对各校级重点学科点的建设管理绩效进行检查评估。

第十八条 各校级重点学科点定期对目标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自评,写出自评报告,并接受学校的评估。

第十九条 评估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第二十条 评估成绩不合格的,限期半年整改,重新接受评估,重新评估仍不合格的,撤销其校级重点学科资格。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校发〔2002〕207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负责解释。

主题词:学科建设

管理

办法

通知

河南大学校长办公室 2006年12月4日印发

篇6: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建设概况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国家教育部2010年3月批准,由原河南财经学院和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兼有文学、理学、工学等六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于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法学、哲学、地理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工商管理、金融、会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应用统计、农业推广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理学、工学6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5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篇7:南开大学学科建设

学校开设有博闻论坛、名家论坛、校友论坛、大使论坛等一系列大型学术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博闻论坛是学校一项历时长久的大型系列学术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校友会赞助、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主办、学校学生会承办,每一期论坛将邀请全球各领域的顶尖大师、当今时代的领军者作为嘉宾,通过与学生心对心的交谈分享人生传奇,讲述成功圣经。在这里,有巅峰思想的波澜壮阔;在这里,有妙语连珠的非凡智慧。

博闻论坛于2007年开办,已成功举行数十场,邀请到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运动员、政要等各领域的顶尖大师、时代领军者作为嘉宾,为法大学子呈现了一场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不仅提升了学校学术活动的层次,也更好地增进了校园学术文化的氛围。

截至2014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各类在编校级科研机构10个、法学类科研机构数十个。

序号

中国政法大学重点研究机构

简介 1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3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4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院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5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7 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 重点科研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 12 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 14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15 中国政法大学欧盟法研究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国土资源法律研究中心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

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

建校历史:机构成立的历史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历史越久,积累的人脉资源更多。例如,凯程教育已经成立10年(2005年),一直以来专注于考研,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线老师或者电话。

有没有实体学校校区:有些机构比较小,就是一个在写字楼里上课,自习,这种环境是不太好的,一个优秀的机构必须是在教学环境,大学校园这样环境。凯程有自己的学习校区,有吃住学一体化教学环境,独立卫浴、空调、暖气齐全,这也是一个考研机构实力的体现。此外,最好还要看一下他们的营业执照。

篇8:长江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1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按照“以本科教学为主,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建成国内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目标的办学定位, 我校学科现状尚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为: (1) 学科层次参差不齐, 发展不平衡, 部分学科的综合实力不够强; (2) 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不多; (3) 缺乏中青年的学科领军人才, 部分学科的队伍结构不合理、梯队没有形成; (4) 学科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够; (5) 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2 学科建设的思路

2.1 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 按照“强化特色、扬优扶新、突出重点、整体提升、营造环境、持续发展”的方针, 以队伍建设为核心, 以学科发展环境建设为重点, 以平台建设为基础, 以提升学科水平为着力点, 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良好的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学科体系、激励机制和学科生态环境, 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1]

2.2 学科建设基本原则

2.2.1 以人为本原则。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队伍的建设, 重点是学术带头人队伍的建设,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要在凝炼学科方向的基础上, 围绕学科建设的需要, 遴选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从选拔、培养、扶持和考核等方面建立学术带头人成长的激励机制。对于需要发展的特色学科, 可优先引进学术带头人。

2.2.2 突出重点原则。

实施学科重点建设战略, 要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原则, 分清先后, 按轻重缓急决定投资比重[2]。根据已有的学科基础与特色, 从顺应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适应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原则出发, 确立重点发展的学科群为:以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为特色的石油/地球科学学科群、以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和服务湖北农村经济发展为特色的农业/农村学科群、以荆楚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尽快将这些重点学科做优做强, 形成我校学科建设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2.2.3 融合创新原则

创新性是适应性的逻辑要求, 学科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3]。我校的学科门类齐全, 专业覆盖面广, 为学科融合和创新打下了基础。学校将从研究平台建设、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立项、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创造条件, 鼓励和促进大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交叉和融合。重点规划和自由发展相结合, 催生新的特色学科, 确实发挥我校多学科的优势。

2.2.4 整体提升原则。

通过“十一五”的整体规划和分层分类建设, 初步完成我校学科的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任务。以学位点建设为载体, 石油学科群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并争取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在其他4-5个学科群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规模也要进一步扩大。科研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层次, 扩大学科覆盖面;科研成果要上层次, 争取获得国家级奖励, 在标志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要有突破, 在发明专利和三大检索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有大幅度提高;通过扩大多个特色优势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 集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 学科建设的目标

长江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五个突破, 突出三个特色发展, 确保二个重点建设, 促进个结构优化、一个构建。即实现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哲学门类硕士学位授权、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突破;突出石油科学与技术学科、以“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为特色的农学学科和以“荆楚文化”为特色的历史学和文学学科发展;确保重点优势特色学科和拟增列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建设;促进学科结构优化、学科队伍结构优化和八大学科群构建。

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 根据学科条件和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 壮大高层次办学平台, 大幅度提升学科水平。到“十一五”末, 将历史较长、实力较强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学科建设达到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水平, 部分实力较强的硕士点学科达到博士学位授权水平, 争取获得哲学门类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大部分通用学科和部分基础学科、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达到硕士学位授权水平, 使博士点达到10个, 硕士点达到80个;博士、硕士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人;力争申报成功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将教学资源平台与科学研究平台有机结合、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有机结合构建学科群, 使地矿油学科群、农学学科群、信息科学学科群、工程学科群、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群、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群、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基础学科群等八大学科群雏型初步形成。构建起“校级—省部级—国家级”重点学科、“校级—省部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学术骨干—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学科学术带头人”学科队伍等学科及学科重要资源层次链。

4 学科建设的措施

为了实现“十一五”学科建设目标, 必须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深化改革, 在学科结构的优化调整、学科交叉融合、学科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千方百计夯实学科建设的支撑平台。

4.1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 在学科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责任。因此, 必须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投身学科建设, 从学校事业发展的高度, 提高其对学科建设的认识, 树立主人翁意识, 主动承担起学科建设的任务和责任;建立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开展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部门把全力支持学科建设和为教师服好务作为首任, 形成统一认识、齐抓共管的局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培养为主, 引进、培养和培训相结合;二是聘请校外兼职教授, 充分利楚天学者岗位, 加强学科队伍的实力;三是进行学科资源整合, 形成整体优势;四是设置青年教师创新课题基金, 实施青年教师的、帮、带, 资助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五是组织学术交流, 开展教学研究, 促进队伍建设。

4.2 实行管理创新,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学科建设实行校、院 (系) 两级管理体制。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组织制定学校学科建设规划、措施和管理制度;组织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开展学科建设的检查与评估, 决定学科建设资金的使用;负责学科结构调整与资源调配。院 (系) 成立以院长 (系主任) 为组长的学科建设指导小组, 具体负责:制定本单位所属学科的建设规划与年度建设计划;指导、监督、协调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 实施目标管理, 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和审计, 对学科建设目标和业绩严格评估考核, 重视绩效、重视成果, 对建设成效显著和不显著的学科分别实行投入追加与回避制度。

4.3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加强学术队伍与学术软环境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完善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选拔机制, 重点引进杰出人才。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实施分级培养, 制定明确的培养计划、目标及措施, 对重点发展学科设立科研岗位, 对学科带头人实施教学工作解压、以增加其科研精力投入。着力培养研究领域特色突出, 以出系列性、高水平学术成果为目标, 在国内 (外) 本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根据博 (硕) 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专业) 的基本条件及学科队伍现状, 制定未来5年学科队伍建设规划, 科学合理地培养与引进, 加快队伍结构调整, 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确保各学科点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一个相对稳定、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高学历的学术团队, 促进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设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 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支持主办或承办国际和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 以及人才联合培养。实行校内学术报告制度, 浓厚学术氛围。

4.4 树立学科创新理念, 促进科学研究上层次。

各院 (系) (学科点) 制定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战略与目标;学校进一步完善促进科学研究与学术成果上层次、上水平的办法与措施, 以优势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为依托, 以特色研究领域为支撑点, 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 结合国家科技发展纲要, 大力推动体现学科前沿研究水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支持争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73”等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 以此为载体, 全面提高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重点支持“十一五”期间拟增列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申报高级别纵向科研课题;采取扶持政策, 壮大通用学科、基础学科的研究实力, 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形成新的科研增长点。

4.5 设立专项基金, 加大投入力度。

学校设立学科建设专项基金, 保证每年投入财务支出总预算5%的经费用于国家、省部级、校级重点学科和学位点的建设。对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校按不少于1:1的比例配套投资建设。对每个校级重点学科, 学校按每个省部级重点学科配套建设经费的50%投入建设。对新增列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二级学位点分别投入50万元和40万元, 新增列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二级学位点分别投入20万元和10万元用于学科基础条件建设, 学科建设经费按建设规划项目划拨, 实行项目管理, 严格进行评估考核。对基础学科、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通用学科的建设投入给予倾斜。

4.6 优化学科结构, 增强学科综合实力。

按照“学科资源配置优化”原则进一步优化院、系设置, 为完善学科结构布局, 建立管理体制基础。大力推进“学科创新工程”, 按照前瞻性、可行性、创新性原则凝炼学科方向。通过整合与发展, 促进学科的交叉与深度融合, 增强学科综合实力, 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如基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学科;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学科;基于经济学、法学的相关学科等。通过创新与突破, 使学科定位更加准确, 特色更加突出, 打造学科比较优势, 使学科真正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郭海敏, 余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丛书之十—学科建设[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9:8~9.

[2]李枭鹰.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J〕.高教论坛, 2005 (1) :62~69.

上一篇:我和太阳娃娃一起玩作文下一篇:时钟测试仪使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