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2024-05-01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篇2: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终身成长》一书主要介绍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哥伦比亚大学的脑波研究室做了一项测试,发现两种思维模式脑波活跃的点是不同的,固定性思维的人关注的是测试的结果,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关注提高知识水平的信息。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每次考试后,很多学生拿到试卷关注的是考了多少分、第几名、是否超越了某个同学,而有些孩子会根据试卷分析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得失,寻找学习规律,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进步,这就是固定性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我们不难发现,拥有固定性思维的人不在少数。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判别这个人就是固定性思维或成长型思维,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了解了两种思维模式,并知道其中的区别,就有利于我们引导孩子更多地利用成长型思维解决问题。

我女儿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是进入四年级下学期后,数学知识点繁杂,一时应付不过来,接连两次考试失利,对数学的学习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点难度的题就空起来不做,作业有了错题就情绪低落,甚至把作业扔到一边。我告诉她,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盯着分数不放,他们更关注在错误中寻求方法,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于是,我和她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这学期的学习态度有没有问题,听课情况怎样,失分题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一层层的剖析,让她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问题所在。慢慢地,她又重拾了对数学的信心。现在,她对这本书也产生了兴趣,这本书正躺在她的书包里呢。

篇3:读书与成长

纵观我国近代的发展史, 我们不难发现, 读书和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 再到高中、现在的大学, 学历在不断地变化, 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 这一路走来, 体会良多。尤其是近年, 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得现代商业开始对传统商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们开始热衷于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更倾向于网上购物、在线阅览等新的生活工作方式。相对于一些传统来说, 这是莫大的打击。我认为, 不管我们处于哪个领域、哪个阶段, 都离不开读书, 离不开学习, 离不开成长。

读书是在汲取能量, 而成长则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读好书, 读有益的书, 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内心, 这些无不在向我们传输着一个信号:读书与成长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好朋友。有了他们, 我们在做选择、决策的时候才不会显得迷茫和困惑。

在生活中, 我们往往会遇到或者看到很多电影票房记录被刷新、被超越。缘何如此, 是演员的演技好, 还是时代的进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 或者是大牌导演制作得好, 又或者大牌影星比较能够吸引眼球, 其实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 他们都会将我们耳熟能详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平凡的世界》原著、剧本看了一遍又一遍, 感同身受地运用现代科学的美, 为我们展现了一卷又一卷的美丽画面。再看看伴着我们在校园里不断成长的一位又一位恩师, 他们无不每天与书为伍, 不断地学习, 一遍又一遍地将书上的知识运用他们的语言魅力讲给我们, 让我们从中汲取精华, 从而不断学习、不断求新、不断进步, 从而有了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更比一代强。

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早起看一篇舒心的散文, 或者是一篇励志的短文, 又或者是背诵一篇英语格言, 也可以是看上一章、一节小说。只要你读了书, 书就会在你说话做事的时候有莫大的帮助。同时, 读书的载体又有很多种, 书店、图书馆书架上那整齐的书籍, 手机、平板电脑里那“一架又一架”的书籍, 微博、微信、QQ空间等, 无时无刻, 随时随地都在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就如同我, 从小学开始就喜欢读书, 尽管初中后辍学好几年仍然没能改变这个习惯。记得辍学那几年, 我在一家印刷厂上班, 车间里到处都是书, 那是我阅读书籍最多的时候。因为, 离开学校后我才真正明白知识对于我们生活、工作的重要性。紧接着我入伍在新疆服役, 边疆的贫瘠和部队生活的单调, 让我在空余时间都泡在中队的小书屋里。阅读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 也让训练不再艰难, 战备的压力不再煎熬。转眼之间, 退伍来到了大学, 依然不变, 我爱上了学校的图书馆, 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必去图书馆, 看书学习。我还加入了学校的学生会, 使得我积累的知识有了很好的实践运用。就这样和同学一起, 我一点点地成长着, 一点点地进步着, 一点点地变得更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感谢读书带给我的快乐, 更感恩作者带给我的财富。

篇4:爱上读书 终身受益

最近,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莫言的成长之路,成功之道也备受人们关注。但研究莫言的人却发现,莫言不仅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高材生,而且他在读小学五年级时因“文革”爆发就辍学回家了,当时他才12岁!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成了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呢?莫言靠的就是读书。小学三年级时莫言就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辍学之后,莫言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是读书成就了莫言!

莫言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这样记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形:

“我上学时不是个好学生,但读书几近成痴的名声流播很远。我家门槛上有一道光滑的豁口,就是我们三兄弟少时踩着门槛,借着挂在门框上那盏油灯的微弱光芒读书时踩出来的。那时我额前的头发永远是打着卷的,因为夜晚就着灯火读书,被燎了。”现在爱好读书的还有几人,像莫言这样读书成痴的还有几人?

书是我们一生的朋友,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读书。书可医治愚昧,书可使人聪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读书,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大,变得丰富多彩,以至变成一个大的心灵宇宙。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其实读书何止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它也是一种毅力上的跋涉,不管社会怎样变化,一个人的心灵若能得到知识的浸润,浑身透满了书香,就会生出许多灵气和色彩。读书恰如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清澈透明,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当你在外打拼疲惫忧伤时,它可以给你抚慰和疗治,使你获得释然和快乐。开卷有益择善而读,读一本好书,如同品尝到醇厚自然的甘泉,泉水流经的地方,绿色如茵,花团锦簇,彩蝶飞舞,鸟儿欢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使人仿佛置身诗情画意中,得到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明朝著名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鄂。 由此看来,常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就可以驰骋历史长河,志趣高雅,就可以使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毛泽东语),思想与生活达到更高的境界,不仅能够从中享受读书学习的乐趣,还能够一如我们的先进人物那样,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全部精力,完全沉醉于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之中,既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守望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精神的家园。知识就是力量。借用莎士比亚的话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所以,书籍——这个知识的载体(现在还有网络和电子书等许多新兴的知识载体),永远是引领我们前进的灯塔。

读书还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充实,更精彩。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最不可缺少的一门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篇5: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文中提到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模式有固定型和成长型,固定型思维下人们容易关注结果,在事情发生时会认为一切都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下人们更注重过程的努力,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的。

很多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其实,追溯性格和态度的源头是思维模式在主导。文中提到的一个实例:一位应聘者准备报考研究院,她对自己充满信心,只报考了心仪的那一家,然而申请却被拒绝了,这位竞争者开始怀疑是这次竞争太激烈了,还是自己真的资质平庸?她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裁决——你配不上这所研究院。后来,经过几番内心斗争,她给研究院打电话说:“我不是质疑您的决定,只是想问如果下次再申请,我该怎样改进,您能否给我一些反馈和建议。”研究院负责人对她的主动性颇为赏识,几天后答复同意接受她的申请,原来当时招生办拒绝也只是审阅疲劳后的一念之差。勇于尝试,不怕被拒绝,这就是成长性思维的很好反映。

《终身成长》的最后探讨通往成长性思维模式的历程,共分为四步,一是接受存在的固定性思维,二是观察分析触发固定性思维的原因,三是给情绪命名并时刻提醒自己,四是持续学习提高成长性思维。我对其中的第三步很感兴趣,当触发到固定性思维时,你可以叫它王二麻子又出现了,马大哈来找你了,看你怎么赶走它。我也把自己的这种情绪叫做“小黄牛”,每次它出现时总是很倔强,你推它一下它才动一下,有时可能也推不动。前段时间在跟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走采购和报销流程,自己内心常常对此有些抗拒,所以拖拖沓沓了一个月,被客户各种催促,后来实在不想看见“小黄牛”把它拉走时,才发现其实各部门都挺配合,流程也没想象中那么繁杂。

篇6: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我感觉自己很笨,书都快读完了,整本书写的是什么,感觉概括有些难。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美国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着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这本书阐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本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边阅读边对照自己,发现自己可能更多时候是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但有时也会呈现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拿写日记这件事来说吧。写作是我的弱项,甚至是最头疼的一件事,但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我相信每天写作,会提高写作能力,对文字也会更敏感,只要我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最终会取得成绩的。特别是每次在要放弃的时候,每次无话可说的时候,我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我感觉自己因两种模式交织出现,制约了我的成长。读了这本书,现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思考,我这样的处理方法,我这样的想法,是不是陷入了固定思维模式中。这是阅读这本书自己最大的改变吧。

德韦克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昨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还要熟练掌握德韦克教授的成功法则,并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对,这样一想,我又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我应该这样想: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是会有所收获的。我应该努力,再努力,我要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最终学会自学和思考,并努力学习基础知识。正如艾斯奎斯的格言:世上无捷径。柯林斯也说过:在这里没有奇迹,我也不是什么奇迹的创造者,我不能在水上行走,也不能将大海从中间分开。我只要爱你们这些学生,而且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我相信你们也会这么做的。他们告诉我,想要把学生教育成功,我唯有爱这些学生,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正刚好与我的教育初心不谋而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教育做贡献。

许多教育者认为,可能通过降低标准让学生们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成就。我从来不这么认为,我倒是觉得要从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高标准,再教育学生向高标准靠拢。我觉得管理也是如此的。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团队,从一开始就提出高标准,也许团队成员没办法一下子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在他们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时,多给他们鼓励,多一份宽容,但要相信随着努力,情况会越变越好的。但如果从一开始就松懈,等问题出现了,发现问题了,再想改正,为时已晚。

篇7:陪孩子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核心问题有三个点:第一个点我们要为自己为什么,第2个点是要如何教养孩子,第3个点是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第1个点我们要问自己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子对待孩子?原因有两点:

一点是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里有遗传、变异、选择。我们很多时候会遗传父母的一些教导方式,然后投射性的套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另外一点是我们要如何看待孩子?我们是要用打造汽车一样,用简单的体系,复杂的规则;还是要用打造花园的方式,用复杂的体系,简单的规则。

第2个点是如何教养孩子?

樊登老师说教养孩子需要三根支柱点。

一、无条件的爱,我们要用无条件的爱来获取孩子的信任,给予尊重和安全感。

二、价值感,塑造孩子的自主能力,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和自律水平。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让孩子感受学习过程,把困难、挫折当做一种学习。

第3点是我们要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用感谢的方式来改善自己跟父母的关系,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父母在有限的资源把我们抚养成人。

切记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因为标签会让孩子久而久之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篇8: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通过读书,我的素养有很大提高。因此,我想把畅老师的做法向全班推广。

我们何村小学以“写规范字,诵经典书,做有德人”为办学特色。学校领导对阅读非常重视,在大课间,全校师生共读国学经典或者古诗词;学校把图书室里的书分发个给各班,方便了同学们借阅;学校安排每班每周都有两堂阅读课。这为我推广班级共读奠定了基础。

我教三年级,我把《中国神话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作为班级学生共读内容,在不仅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朗读;晚上,我让学生在班级微信群里读。孩子们朗读时,家长要把朗读的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里。

为了检验孩子们是否真的睡前朗读了三十分钟的书,在课前三分钟,同桌之间要分享晚上的读书内容。孩子们讲得内容不能重复,如果重复,说明没好好读书。其次,我制定了班级量化考评方案,谁在微信群里读书,每坚持一晚,加一分,一月一总结,选出前五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采用以上方法,效果显著。通过读书,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写作提高都提高了很多。班里有个女学生叫郭子涵,平时不见她说话,在微信群里她读《阿凡提的故事》,读得有声有色,非常精彩。

我让三年级学生读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便到四一班推广。我对学生说,我们不仅要读,更要会写。我现身说法,把参加读书会后,自己的成长和感悟,给学生没进行了分享,把自己发在“幸福读书会”的文章《因为我是母亲》,以及我班学生丰志博写得《新学校,新生活》,让学生在班级里朗读,学生听后很感动。我趁热打铁,把自己的三本《放现母亲》的书,放在班里让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我对同学们说:因为有了母亲,你们才有了生命;因为有了母亲,你们才能看见这个美好的世界;因为有了母亲,你们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因此,你们要感恩你们的母亲。把对母亲的爱通过你们的笔写出来。同学们通过读书,结合自己的体会,都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母亲。如:

刘欣冉写得《我的五彩妈妈》,闫优优写得《我的超人妈妈》都写得很好 。

现在在我们学校三年级和四一班的读书氛围,在我的引导下,发展不错。我相信,在畅老师,刘老师的指导下,在我们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书香校园不会只是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实现的!

篇9: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下面我讲一下这本书打动我的几点。

一、做老师,要有主动精神

做老师的,最可怕的,不是工作量太大,也不是跟家长闹不愉快。最可怕的是:重复,看不到希望,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控制感。刘良华指出:老师要做生涯设计规划,不要在一个圈子里长久地、默默无闻地、重复性地、机械地待下去,必须改变、转换。精神出差最好的方式是读书,让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任何人要生存,他都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主动地生长。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二、做老师,要有生活情趣

刘良华说:过有情趣地生活最难,有时候,智慧会对生活情趣造成破坏。比如:《西游记》里地唐僧和孙悟空又没情趣又无聊,猪八戒最有情趣。一个不宽容地老师会把学生逼疯。

三、教师行动研究

书中讲到:教师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教师学习;第二,教师行动;第三,教师发表。阅读就是精神的出差,文化的出轨。

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有感触的,我想我为什么选择做老师呢,可能也是阴差阳错吧,但是我已经在这岗位做了七年了。应该不太会转行了,因为毕竟隔行如隔山,换一行业从零开始自己也很心虚,难不成还有精神体力和90后,00后赛跑?老师这份工作很稳定,也是寒暑假期,对我,要陪伴父母,寒暑假要照顾孩子,这算是对家庭很好的工作啦。可是:老师真不是好当的,必须投入很多、付出很多,压力也很大,这份工资并不好拿,我怎又才能应付到退休呢?

我想,确实是要有主动精神,主动求变,有时候求变并不是为了向上走,即使在原有岗位上做,也是要求变的,因为社会是在发展和变化的,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也要主动进行自我推动。闾丘露薇在《行走中的玫瑰》讲到:人的职场压力是与专业能力成反比的,越不专业,压力越大。

篇10:成长路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市教科所《成长路径》,感悟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发现他们都是幸福的读书人。由于同是校长的原因,又由于沛县是我的家乡,我对毕业于沛县师范学校的曹玉辉校长的成长轨迹尤感兴趣。曹校长从一个贫困地区的乡村走来,“走过了从乡村到城镇又回到乡村的路,经历了从教师到校长到教研员又到教师的转变。”最终走向了徐州市名校长的宝座,是读书使他旷达、脱俗,学会了用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眼光看待教育现实。他自己说,“读书着,思考着,蓦然回首,自己以为,十几年工作生涯的许多灵感,成就,几乎都来自多年读书的涵养与积淀。”读书,使他有了对教育的痴情和梦想:他要办一所有文化品位的学校,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师生成为最幸福的人,最要好的朋友;使学校成为世界上最善的场所。正是这个“乌托邦”引领着他的团队,在地处边缘的农村,在条件简陋的小学,演绎着大气的教育人生。“他的同事说,曹玉辉是个”读书狂人“。他自己说自己”什么都看,“看教育论著、网络小说、经典名著、儿童读物,也看企业管理、甚至美女小说、时尚读物。他和老师一起读书。”一天天读去,一月月读去,读得张集小学一片滋润。“

读书能拯救自己。曹玉辉校长说:”教师要在岗位上成才,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我们拯救自己的唯一路径,还是读书,一个不读书的人,哪怕只有二十岁,他已经老了。“非常感动曹校长的话语,也非常感动曹校长因读书而生长出来的办学理念。一位沛县师范毕业的中师生,一位地处落后地区的村小校长,竟有如此胆识、气魄、眼光和豪情,能在条件及其简陋的乡村小学去”倾情打造一个至善至美的乡村教育的乌托邦!“,这不能不归于读书的功劳。读程言峰的《行者,曹玉辉》的”凡人“部分,心在濡湿,人在感动。管理员视校长为知己:”愿为知己者生,愿为知己者死“;清洁工视校长为兄长:感动于”有一种情感叫引领,有一种泪水叫感恩。“普通教师视校长为邻居:校长没架子,”你的尊严也被抬举的高贵无比"。是读书,让曹校长跟师生走得更近;是读书,丰富了曹校长的形象,提升了曹校长的高度;也是读书,使师生更具有了人文精神。

与曹校长相比,我们的书读得确实太少了。整天忙忙碌碌,没有真正的把读书之事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时间没空好像成了不去读书的最好的诠释。曹校长却是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他床上、厕上、车上、沙发上、鞋柜上,有空多读,没空也要撇两眼。名校长秦晓华也是如此,大学形成的阅读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每日必读书,再忙,2小时的读书时间是必须保证的。读书笔记虽不像过去那样每日都记,但每周至少要整理一次。每次听秦校长的报告,都为他满腹的才思而折服,腹有诗书气自华嘛。看看这些名师,读读这些名校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不能读书呢?细想,读书的好处很多,对于校长来说,更应该读书。首先,学校发展需要校长读书。从当前学校发展来看,凭经验型管理学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要求,校长必须是具有教育思想的人,决非任何人都可以当校长。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好校长的因素很多,其中是否善于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合格的中小学校长不只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应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是能洞悉教育问题、引导教育前进的人。读书就是能涵养人的思想素质的最好的途径。因为读书,曹校长成了“思想的狂者。”“他的每一句心得,就是一枚思想的种子,落地就能生根,就能开花。”

书香校园的创建也需要校长读书。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书香校园是时代的要求。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靠教师,教师读书热情的激发靠校长。作为一个好校长,应该是教师的领袖、学生的导师、社会的楷模。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中,校长们应该做师生读书的带头人。校长不是官,不是商,应该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多一些思考探讨,少一些应酬娱乐;多一些教育智慧,少一些经验管理。

读书也是校长个人成长的需要。从校长的成长规律来看,校长是沿着称职校长——成熟校长——优秀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轨迹成长的。要想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校长,就要读一些有影响的中外教育家的著作,研究教育发展史,懂得教育的昨天和今天的演变过程,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读当代教育家的优秀著作,关注和研究不断变革的教育实践,把所掌握的先进教育理念自觉转化教育行动,具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要读经典性的管理著作,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校和管理学校的能力;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提高科学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要读点哲学著作,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教育实践,既能抓准问题的关键和主要矛盾,又能对学校发展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规划,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1: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在导言中,刘老师通过一些影视剧和电影中的角色来阐述”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这些经典电影和影视剧中的形象非常深入人心,活灵活现的展现出不同人格魅力的老师,特别是在提到《大长今》时,我很意外,”韩国的电影就能让人感觉到人性的美好。“我很有同感,里面的长幼有序,礼貌周到都让人印象深刻。在讲到”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时他提到了《大宅门》里面的二奶奶和季宗布,二奶奶一介女流却把这么大一个家族管理的令人心服口服。白景琦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是出了名的混世魔王,请了无数个老师都被他气走了,直到季老师来,先从武功上压倒他让他佩服,再从骑马的本领上让他拜服,这样季老师再从文化课上提什么要求,白景琦都乖乖地听话了。由此可见,当学生真正信任你,佩服你时,你再提出什么要求他们就会信服的听从了,就会好管的多。

在第三讲——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中,他提出了民主管理,管理技巧,教师威信这三个方面,他讲了万玮老师的几个管理事例,刚柔并济,流动班干部,等方法,非常有意思。一个好的学科老师,表面上没有当班主任,实际上他是”看不见“的班主任。第一、教师要培育学生的民主精神。第二,教师要有一些管理技巧。第三、教师要有威信。

篇12:《成长.路径》读书心得

《成长.路径》读书心得

《成长.路径》读书心得新沂市时集镇西洪小学刘相军经常读一些教育家的故事,觉得他们离我们这些普通的小学老师很遥远只能从中体会他们的教育理念,却无缘一睹他们的风采,颇有遗憾,随意也不太认真。最近有幸读了一本书,一本记录了我们徐州的本土十二位名教师的成长事迹,这些教师都是执教在教学一线的,我们身边的可触摸到的老师。其中就有一位教师是我们镇的,我们还有过交往的--勇于“开拓生命”的周奎英。这让我产生了要仔细阅读的念头。书中浓缩了十二位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经验,这就是《成长路径》。从中,我认识了勤于“上下求索”的秦晓华,乐享“诗意生活”的高青,教授“甜甜语文”的魏星,勇于“开拓生命”的周奎英,善于“深思潜行”的沈宁,乐于“享受生命”的刘杰,有着“蜕变人生”的张忠诚,还有“追梦的人”曹玉辉,“草根学者”冷学宝,“清静自守”的陈伟国,“本色质朴”的王玉敏,“坚韧执着”的尹建林。他们的事迹打动了我,他们的教育智慧和经验启发了我。回想我的教育之路,最初走上工作岗位我,每天努力工作着,凭着我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挚爱以及我的付出,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全体教师的认可。这样热情满满拼搏了四年,可渐渐的,我褪却了热情,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我发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整天要承担着怎样的压力和责任,面对平凡不能再平凡,琐碎不能再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各类评比、检查、培训等活动,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压力,面对学生家长的误解,面对极其清贫的物质生活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想想每天为了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自己每天争分夺秒。三十多岁的我整天忙碌并茫然着,许多时候感到筋疲力尽。尽管所带的班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感觉自己有些油枯灯竭,力不从心。教学中时常会发现,自己懂得东西越来越少,甚至不如学生知道的多,有时在教学生学习时,学生怎么也学不会,感到自己特别无奈,有时上课,就看教学参考资料现学现卖,上起课来是那么得苍白无力,更谈不上什么教学智慧了。有时上课有所感悟,课后拿起笔想把当时的感悟写下来是,不知从何下笔,语言苦涩干瘪,寥寥几百字就把心中的感悟写完,仔细审读时,却发现往往是用词不当,辞不达意,没有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论点,想准确表述出上课时遇到的一种教育现象来却那么难。我的热情不再,我甚至产生是否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在这块耕耘心灵的岗位上坚定依然,热情仍旧,信念满满的走下去呢?我迷惑,犹豫了!如今读到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8级地震。最震撼我的是书中那十二位教师对爱的执著。同样的是这些老师做的许多和我们同样的普通事情。如今他们都成为名师?而我迷惑,犹豫了,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茫然,越来越平庸,除了本身知识结构和素质的差异外,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那一份坚定,那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想想当初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这份淡定,想到这,再抬起头仰望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位位名师,从窦桂梅老师的“学会感恩”,以及于永正老师“守住心灵的宁静”,再到魏书生老师追求的“松、静、匀、乐”,再到我们身边曾经和我们并肩战斗过的《成长.路径》中的十二位长期在一线为徐州市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从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一种力量--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也正是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才使他们的品行得到不断的提升。而我把教育放在什么位置,只不过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一种谋生的工具。想想,在这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有没有感动过,回答是不止一次感动过。比如一次我病了,为了不让课程落下,拖着就像不属于我的身体走上讲台,一位平时非常顽皮,遭到我长期“照顾”的学生说:“老师您病了,就不要给我们上课吧,我们可以自习,当然,请您放心,我不会调皮了,至少这堂课我会认真的`。”“就是呀,老师,您去医院吧?要不要我们送您去?”其他同学附和着。“不用,不用,谢谢你们,我能行!”果然,一堂课,尽管我的声音很低,班级中还是静的能听清我的说话,平时顽皮的学生都静静的在听,这让我很是感动一会。一个老师一生可以创造出无数个这样感人的场面,但一个老师,能够像自诩“草根学者”冷学宝的“在现实中追逐理想”,使“理想和现实的联系日渐清晰,并最终达成了和谐,实现了统一。”难。能够像周奎英的“三十读书犹未晚。”难,从这许多的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师者的那颗不断追求,不断努力,不断读书的心,最重《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教与教不同,是把教书当作生活的饭碗,和把教书当作人生的追求,虽然都可以按教学要求把本堂课要学的内容教给学生,但其态度,过程,学生的体会,教学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教师的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其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思想孩子,他们不同与工厂的产品农场的作物。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太少。人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道理一点也不错,但仔细想一想,一桶水相对于一碗水,固然很多,但是如果一桶水如不再继续往里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曾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我认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读完这本书给我的体会是:作为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这就是大师与普通教育者的差别吧!

篇13:读《终身成长》有感

但作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的成长似乎更为重要,比如,人的性格,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的构建,孩提时代这些东西的构建远远比成人之后更为容易,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教育的孩子更难办,这是一个事实。所以说,人的某些东西的成长是有时间限制的和敏感期的,抓住了则是事半功倍,错过了则是事倍功半。

这本书谈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他肯定了我们每一个人两种思维模式都是有的,但是某一个人某种思维模式占主导也是可能的或者是很普遍的。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成人有的能很快的学习和改变,而有的人则很难呢?这不仅仅是学习能力和方法上的事情,有的人心态开放,思想灵活,有的则是心态封闭,思想僵化,不容易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一种思维模式。

现在社会或者是任何一个时代,人能否很好的成长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东西,如何培养具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使得其一生都能受益,都能积极成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教育很值得关注的一个事情,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如何给人以终身成长的能力,良好的思维模式是值得我们去培养的,这也是家长和教师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终身成长从各个角度探讨和谈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种种不同的表现,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固定式思维模式,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给我们打开了一个个理解的视角和自我检测的时机,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些事情正确的做法,也读懂了成长型思维给我们的生活中各个方面带来的不同。很细致和很详尽,同时在书的每一章的最后,提供和帮助我们培养自我的成长思维,是一本很好的心理科学的书籍。能遇见是一种福气。也是为自我成长和教育打开一个更为重要的视角。像思维模式这么重要的东西,对我们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日常没有达到这种科学的视角去看和思考,更没有这种科学的视角去培养自我,和用在教育上。

人有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自我发现,自我成长,所以心理科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科学的自我发现、科学的自我成长,科学的搞教育,这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内容。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书籍,值得所有去读,对于自我,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篇14:伴孩子一起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一、 给孩子办事(包括辅导孩子的功课,回答孩子的问题)都要讲究“认真”二字,切忌敷衍。往往我们的家长由于工作忙,或者忙于办其他感兴趣的事一时放不下,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尊重敷衍了事,我就“不”,客观上我已退休了,唯一的爱好是看书报、电视新闻及体育比赛,我把孩子的事当作自已的事,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兴趣,或者说是一种乐趣,从与孩子的接触中,我找到快乐,因此我非常认真给孩子办事:语文背课文,按规定每课文提示不能超过三处,默写词组连续说三遍,英语背书一字不差…….我知道,如果你不认真,他也会马马虎虎,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做功课时,我会在旁边看我的书报,以造成一种学习的气氛,这样孩子不会分心,能静下心来学习。

二、 不要过多的责备,对孩子的考分不要提出过分的要求,让他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学习。我从不硬性规定__课程,非考多少分不可,这对孩子的压力太在了,我只提醒他:“实际上你有能力考好,但是你太粗心了,粗心的毛病,要重视,爷爷对你的分数没要求,只要你努力了就行!”有一次的数学考了75分,是最差的一次,被记上了“找谈话的名单”,他战战兢兢地告诉我,我见他神情非常紧张,就知道他自已已经知道错了,还担心月底谈话时的出丑,更担忧父母这关怎么过,我没有训他,我只是对他讲:“自已总结经验教训,今后该怎么办?”同时预先同女儿、女婿打招呼,不许骂孩子,结果收到的效果比打骂还好,虽然后来的成绩忽高忽低的但全部比这次高。记得有一次,孩子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使我惊出一身冷汗,他说,有位同学告诉他‘我恨不得出去给汽车撞死算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家长给孩子增加了许多作业,还有外教的许多作业,压力太大了。我想小小的孩子,他(她)们的肩膀还很稚嫩,抗压能力不大,不能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否则会压垮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切忌过分。

三、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中自已也要不断地学习。俗话说地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没学过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在工作中自学的,在给孩子默写生字时,祖孙俩经常发生矛盾,我说你默错了,他说你读错了,有时候孩子问我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我一头雾水,我虚心地请教他,请他当老师,我们就在这轻松的环境里学习。

四、 与孩子做好朋友。我非常喜欢孩子,与他们做朋友,不但对自已的孩子,就是对他同班同学也成了好朋友,如李心泽、邱意、朱逸凡等等,我都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心里话、悄悄话告诉你。所谓“隔代亲”,我与陆茗逸在家里可以说是谈话最投机的,许多心里话我都知道,他的爸爸妈妈不知道,每天放学走在路上,每晚睡觉前、每天清晨睁开眼睛,都是我们交流的好时光,什么话都有,包括许多秘密:如想出了一首诗,他会念给我听;什么想和宋佳佳合作创作一本动漫画册,把六位主人公的形象画给我看;什么想创作一本电视剧,一共十章,每章的题目都会告诉我,虽然这一些往往是虎头蛇尾,我都会和他一起分享。此外还有实时的消息:每天班里、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好事、坏事,以及他的想法。我们还会在一起交流一些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问题的看法,如赈灾献爱心,如何对待马路上的乞讨问题,并提出了很有特点的意见,这种良好的环境给予进一步对孩子进行教育创造了条件。

五、 言教不如身教,要让孩子做到自已先要做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对他的德育教育比考分重要。从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关心他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精神。哪怕是一点点小事,我都很注意。记得有一次,在学校里扫完地,簸箕里还有垃圾没倒,谁都不愿去倒,我叫陆茗逸去倒,他很不情愿地说:“中午都是我去倒的”,我说:“中午倒了,下午还可以倒嘛。”他听话地去倒了,我想这就是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再如,每次同桌吃饭,作为老人考虑到小辈在外面辛苦,把最好都留给他们,近一年来我发现陆茗逸会经常主动夹菜给我们老俩口,不吃他会不高兴,所有的这些我想都是我们大人平时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上一篇:菜籽的启示作文800字下一篇:陕西高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