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素养

2024-05-24

终身学习素养(精选六篇)

终身学习素养 篇1

第一, “终身”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 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 包括人发展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活动。“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 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 人们的幸福观也就有所不同。

第二,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教育改革和小学教育改革是整个教育体系改革的奠基工程, 对终身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幼小衔接期儿童”年龄在5~7岁之间,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跨越了两个阶段, 在这一跨越的过程中, 身心发生了变化, 因为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所以每一个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但阶段的变化不是突然的, 而是渐变的。

第三, “艺术素养”就是艺术素质修养, 主要是指关于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造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 它是综合素养的一种。“儿童艺术素养”主要包括:儿童对艺术的兴趣、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参与艺术的程度;儿童所具有的基本艺术常识和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儿童对艺术的欣赏体验程度、对艺术的批评能力、艺术创作的能力等。

第四, “终身幸福观视野下的幼小衔接期儿童艺术素养培育”的核心概念是从接受正式学校教育之初的幼小衔接期, 为儿童提供分层次、无缝对接的艺术素养培育, 为终身享受幸福、诗意人生奠定基础。

二终身幸福观视野下的幼小衔接期儿童艺术素养培育的背景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和终身健康发展的水平, 这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幼小衔接课程体系中, 已经改变了过去一味地强调“智育”衔接, 不重视情感、习惯、自理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衔接的现象。小学和幼儿园两个阶段的艺术课程设置有各自的优缺点, 幼儿园艺术活动以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引领, 知识的连贯性和纵深性不足;小学的艺术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 技能训练的要求高, 愉悦性相对欠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老师对对方的课程目标缺少必要的理解。

对于个人来说, 幸福是可调节、可改变的。但有一项调查显示, 全国仅12%的人感觉幸福。在个人对社会功能无法改变的情况下, 幸福感的关键是人的志向、生活目的。幸福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人生观, 指导处世哲学、处事态度, 也就决定了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有着高尚艺术素养的人和一个趣味低下的人的幸福观是不一样的, 要享受诗意人生, 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是必需的。

三终身幸福观视野下的幼小衔接期儿童艺术素养培育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一所主城区中等规模小学的低年级、校办幼儿园的60名教师和100名小学低年级、幼儿园儿童。

第一, 在老师原有的“五会” (会弹琴、会唱歌、会跳舞、会制作、会使用玩教具) 基础上, 着重调查老师艺术教育理论和技能水平。调查结果显示: (1) 具有美术特长的老师能列举出素描、国画等3~5种画种, 能列举剪纸、泥塑等绘画之外的视觉造型方式。 (2) 有音乐特长的老师能列举10~20首著名古典乐曲的名称, 在通俗唱法之外能掌握1~2种唱法, 如美声唱法等。 (3) 小学低年级老师比幼儿园老师的艺术专业知识更为系统。 (4) 幼儿园老师对音乐、美术两科知识都比较了解, 比小学低年级老师掌握的技能更多。 (5) 80%的幼儿园老师对自己的艺术专业素养不满意, 希望接受较为专业的系统学习。 (6) 掌握的艺术教育理论知识较少。

第二, 学生调查时, 根据调查对象的年龄特征, 设置了创作和问话两个调查环节。音乐部分包括听音乐说感受、听音乐作画, 美术部分包括命题画等。问话部分调查了解儿童日常生活中接触优秀音乐美术作品情况和欣赏名作说感受。

学生调查结果显示: (1) 所有学生对艺术表现方法了解较少, 局限于唱和画两大类较为普通的方法。 (2) 所有学生对音乐和美术有浓厚的兴趣。色彩鲜艳的世界名画和儿童名曲最受他们的欢迎。 (3) 多数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 (4) 少部分学生欣赏过经典优秀作品。

四终身幸福观视野下的幼小衔接期儿童艺术素养培育现状调查的思考

第一,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因素。“幼小衔接期教师”的艺术素养对儿童平稳度过幼小衔接期, 并积极参与艺术学习意义重大。笔者认为, 应从提升老师自身艺术素养、提高教师开展艺术教育能力、加强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老师艺术教育合作三个方面着手提升此阶段教师艺术素养。

第二,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应尽快构建服务于幼小衔接期儿童终身幸福的艺术课程, 从接受正式学校教育之初的幼小衔接期, 为儿童开设分层次、无缝对接的艺术课程。

第三, 发挥环境对教育成效的积极影响。服务于儿童终身幸福的艺术教育应不局限于校园, 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合力教育。怎样发挥三者的合力教育优势, 用艺术引领儿童塑造服务于终身幸福的价值观、人生观, 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悦纳生活的能力, 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摘要:终身幸福观视野下的幼小衔接期儿童艺术素养培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儿童的发展意义重大。笔者通过研究, 科学界定了该概念的含义, 介绍了本领域的研究背景和调查结果, 指明了持续研究的方向和策略。

让幼儿获得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 篇2

让幼儿获得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

作者:

来源:《河南教育·幼教》2013年第06期

科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当今社会,要求每个人或多或少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养成,需要从孩子抓起。其实,从出生时起,孩子就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充满着探究的欲望。当他们仔细聆听着摇铃的声音,当他们用手指按动爸爸妈妈的手机,当他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兴奋地大叫,当他们好奇地看着飞奔的汽车,当他们去追自己的影子……科学其实已经在他们心灵深处萌芽。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多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保持孩子持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感受到科学的精神,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从而受益终身。

终身学习:“文化成人”的核心素养 篇3

关键字:终身学习;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的一个词很醒目:核心素养体系,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更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笔者正处于细细品读揣摩之际,有幸拜读到钟志贤的新著《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一书,觉得其中理念不少与其相通,醍醐灌顶一般令我忍不住写下这篇述评。

钟教授这篇新著是《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库》重要成果之一,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社规划项目,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研究丛书。该书的标题简明扼要,让读者一看便明了本书将从两个方面来对终身学习来加以论述,一是终身学习所需的关键能力,二是将从哪些方面来培养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文章的整体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在数字化时代,知识以指数级增长,其更新周期与半衰期不断缩短,对人类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著者所言,终身学习是人类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不二法门,面对知识的激增,如何审视和塑造相应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是学习者、教育者和教育组织机构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该书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背景:其一是策应我们当今时代的需求,终身学习时代是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个个善学”的时代,前三者是必要条件,个个善学是关键,而关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就是致力于提高每个学习者善学之善的一种努力;其二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钟教授围绕终身学习形成了大量相关的文章与著作,为这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是机缘成熟的结果。

《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一书围绕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要素,培养胜任终身学习的的关键能力。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建模: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构成。在国际视野下,检视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研究状况,分析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概念,比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洲联盟,以及欧美地区、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等关于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的维度和德尔菲法的维度,建构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模型,认为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包括七大要素:思维能力、自我管理、信息素养、问题求解、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和学会改变,并对该七大关键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下篇内化:掌握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针对终身学习的七大关键能力,从理念引领、技术支撑和方法导航三个维度,从引导学习者自学和自我修炼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如何掌握或培养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其中,理念引领部分包括顺乎个性、学以致用、自觉反思、榜样参照、与时俱进;技术支撑部分包括理解技术与你的关系、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习工具的应用、用技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导航部分包括上下两部分,针对终身学习的七大关键能力及要义,为学习者提供了方向、内容、方法和路径方面的指引或启示。最终使我们的终身学习者学会 “自学”,成为得道的自学者,即自己的、自知的、自律的、自求的、自足的和自得的终身学习学习者。

谈及本书的特点或贡献,除了前文所述已经有所表露的,笔者着重想指出以下两点。 一是本土化和国际视野的紧密结合。提倡本土化在表面上似乎有违开放的理念,但是对于任何终身学习问题研究者而言都至为重要,甚至是研究的前提。因为只有寻求适合我们国家的终身学习理念,才能使得我国的教育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当然,这种本土化是立足于全球的,并不局限于中国。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国际视野纳入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才能更全面地终身教育体系的完美构建框架。二是具有融合性、技术性和实用性。该书融合了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的终身教育理念,运用国际比较的维度分析探究关键能力的要素。同时也介绍了多种掌握关键能力的技术支撑工具,让每一个看到本书的读者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书贯穿的是理论与操作相统一的写作风格,不仅阐述了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要素,更加论述了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掌握方法。目的是希望学习者通过真正有效的实践来掌握这些方法。在这方面,作者可谓是用心良苦。例如,书中论述的发展思维能力、修炼自我管理、提升信息素养、学会问题求解、习惯团队协作等,无一不凸显了如何掌握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一面,都是作者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通过思维转化,运用朴实的语言、故事化的情节,让读者更加容易的内化。

基于本书關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论述,专门探讨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方法,立足学习者的自我培养,从理念引领、技术支撑和方法导航三个维度,探讨终身学习的七大关键能力的养成方式。该书不仅对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终身学习者掌握学习智慧,成为成功的自学者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公民综合素养提出的要求更高,传统正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不断提升公民终身学习素养,从单纯向学习者传递知识转变为让每个公民成为具备终身素养的终身学习者,让每个个体在终身历程中获得持续发展,促进学习者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终身学习素养 篇4

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中存在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一对基本关系,认清这一基本关系对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意义重大。

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的“终身教育”议案获得通过,“终身教育”一词被正式启用。朗格让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1970年朗格让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终身教育及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书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它鲜明地提出“终身教育并不只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此书主张以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各国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由此,终身教育由概念阶段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二、终身学习的提出与发展

197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劝告》,其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并且此次会议对“终身学习”做出一个经典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在实践中,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行。

三、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力,终身教育体系为外在支撑,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为基本载体而构成的社会,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二者有机联结在学习型社会之中。

1.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在理念上突破了一次性教育与学习而终身受用的传统观点,扩展了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时空范畴,将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人的生命周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过去那种人为的将人生分割为学习期、工作期和离退休期的做法显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湮没,人们必须保持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连续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指向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使个体在学习型社会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追求物质享受上升到追求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侧重点不同

终身教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上,强调对学习者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的提供上,针对传统教育条件的有限和不足,可以予以提供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终身学习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学习者一方的学习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

3.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都是使人们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学习来达到自我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无论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会努力迎合社会的需求,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和谐社会的建立,如果没有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只是一方面的单向发展,就无从谈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挑战下,就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做出共同的努力。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辅相成,有机联结于学习型社会之中

一方面,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石。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只有当个体有学习的热情,才会去选择教育的种类、方式,并且使教育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只有当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教育体系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人的一切活动都应纳入人类社会的范畴之中,人的学习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更需要完备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因此,没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总而言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有机统一起来,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外在保障体系,二者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5.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先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而出现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随着终身教育活动的推进而逐渐产生的,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异议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不断进展,有人提倡用终身学习来代替终身教育,例如在日本等国家也确实很早就出现了以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的现象。当然这也是有客观根据的,这体现了学习从一个自上而下的被动行为向学习者自觉性的主动行为逐步过渡的过程,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终身教育以终身学习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自我反思,终身学习 篇5

关键词:自我反思;终身学习;新课程背景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生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深入分析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小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真正展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使小学生终身受益。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注重反思的重要价值

反思性学习主要是教师通过一定的行动研究,将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和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相融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反思性学习是有意识、有目标的分析活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学习,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小学生再次认识语文、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及未来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自我反思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自身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只是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改正了错误,而没有去深入认识自己的错误或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只是简单的改正,而不是去剖析、反思问题的根源所在。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产生进行剖析,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犯了这样的错误,以后应注意什么。经常开展这样的自我反思,学生会对所犯错误有深刻的认识,以后会避免再犯。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反思的重要性,一些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但也存在反思时间较少,学生反思行为难以真正发挥其价值等问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乌鸦与狐狸》这一篇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小学生“为什么乌鸦会上当呢?”等问题,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内容,分析乌鸦上当的原因,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的关键,并为小学生留出反思的空间,思考问题分析的逻辑,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师需要注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思,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适当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明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对课堂学习中自己的优势进行分析,并填写出自己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填写的内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更为深入地理解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联系生活,引导反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对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反思,改进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真正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促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亲人》这一篇内容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组织小学生发表自己对亲人的看法,邀请小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为亲人所做的事情,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师可以在这种互动氛围中,鼓励小学生为父母洗脚,为父母捶背,使小学生能够形成“尊重父母,爱护父母”的心理,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反思的价值,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并使这些反思的内容成为提升小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注重反思的重要价值;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联系生活,引导反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式,关注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及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本亚,尹逊才.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对话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J].语文建设,2011(22):16-20.

[2]黄永祥.新课程呼唤理性与真实的语文课堂: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若干浮躁现象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42-45.

[3]司明星.重视课堂教学反思 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实践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5):200.

终身学习素养 篇6

关键词:终身学习 CCPM+模式 云 Web2.0 学习终端 移动学习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体系完备、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初步探索出一条实时、便捷的终身学习模式——“CCPM+学习模式”。

“CCPM+学习模式”(Cloud、Computer、Pad、Mobile、+),即云端服务、电脑、平板终端、移动终端、平台扩展五者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大大解决了终身学习的种种束缚,让学习者使用不同的学习终端,通过覆盖全面的“云服务”实时的学习,使学习者无处不学习。

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众多企业瞬间倒闭,究其根源是企业创新技术未被发掘,企业本身人员知识水平未得到多元化发展,同行业同质化严重导致的。改变一个企业、一次金融危机乃至一个国家最核心的就是人,改变了这个企业、这个国家的人就能改变它的将来。改变是一切进步的起点,学习是改变成功的因素。

Cloud“云服务”近两年风靡国内,它采用Hadoop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分别纳入Map/Reduce、Nutch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NDFS)大大提高了云存储计算的效率,能够处理PB级数据,并降低成本已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云服务”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云计算’可以满足海量数据高速处理的需求,缓解当前信息时代‘信息爆炸’的压力;适应业务需求和业务量的快速变化及软件服务化SaaS的趋势;大大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满足绿色节能的需求;有利于集中管理,便于运营维护,最终也将增强信息安全。”

“云计算”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一切基于网络的服务。由此产生“云教育”、“云教师”、“云教学”、“云教学资源库”、“云教学图书馆”、“云教研”、“云考试”、“云学生评价”、“云就业咨询”,等等。

Computer电脑作为一个学习终端,它也不断的突破呈现模式。Web2.0的出现使得网络教学模式得到了新突破。由传统的单点被动学习转换成多点互动式学习,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形式传播,并以多媒体形式产生互动,多点学习、分享、传播使学习便捷、扩散性强、节省了教育资源。从学习者的角度,Web2.0更加强调用户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各种应用都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把学习者从传统的信息检索和获取的角色,转变到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和参与者。通过学习者的参与和协作,把原本分散的信息资源有机组织起来。从而形成了区别于Webl.0的新的互联网服务模式。

面向学习者提供全面的服务是整个Web2.0系统的核心理念,也是最终的发展目标。丰富的数据资源、學习者间的交流协作、基于XML和Ajax技术的UI技术这三个关键性组成部分是系统实现的重要组成。丰富的数据资源是Web2.0的基础和根本;Web2.0通过友好的学习界面,使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更加方便快捷;用户的交流协作也不仅仅是Web2.0提供服务的目的,同时也对资源和数据的聚合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支持。这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实现了Web2.0的面向用户的理念。由于信息组织和共享模式的变化。学习者能够更多的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参与到数据和信息的供应活动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更加广泛更加开放的共享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Pad自从iPad问世,短短的2年多的时间,Apple公司开创了Pad产业的发展、推动了iOS、Android、win8系统的发展,不得不说pad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Pad以它的便携、触控、WIFI等众多优势为学习提供了便利,这使我们的学习变得多样化。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WIFI网络的普及,Pad也将成为可移动、可互联的教学终端。未来的课堂内外教学,无需用粉笔与纸张,每人一台Pad,只需将课件植入,形成一个无线网络平台,通过Pad就能实现老师授课、答疑、互动等教学。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例如中午休息、外出旅游随时随地即可学习。

Mobile Learning,移动学习(简称M-Learning)是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和无线通信技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手机作为移动学习终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不断的更新换代,符合了教学的移动化功能开发基础。

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连技术;实现的工具是小型化的移动计算设备,其特征应具备:可携带性、无线性、移动性。目前,国内移动学习相关研究的大学有十多所重点院校,业内厂商也都积极参与着移动学习设备与平台的开发。

+作为一个符号出现在模式中,它代表对应用的无线扩展,并融入开放模式,即开放+。开放+提供API接口、SDK范本等,可提供语音视频、互动交流、信息存储等核心功能,打破了固有界限平台学习模式,每个人都可以作为系统的开发者,为平台贡献功能、资源等,开创开放、分享、可以飞的学习模式。一个开放的、更加智能的学习操作系统将随着开发+的逐步成熟,日趋完善,一个不再受到终端、操作系统、场景限制,覆盖丰富的应用,更加绚丽多彩、更具人格化的在线网络时代正在到来。

终身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要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利用科技的力量,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便捷性。“CCPM+终身学习模式”解决了空间、时间、媒介等方面的制约,扩大了学习天地。它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学习者自己决定。该模式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达到“无处不学习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伟.Web2.0及其教育应用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6(01).

[2]曹蕾,邹霞,李理.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

[3]李岚岚.基于WLAN技术的移动学习终端的设计与应用[J]. 计算机时代.2009(04).

[4]余胜泉.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3(22).

[5]王珏,赵呈领,张朝华.移动学习及其实现的几个问题研究[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

[6]王会芹,郭瑞强.基于本体的云服务发现技术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1(03).

上一篇:杂草防治效果下一篇:提高数学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