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4-05-22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用11篇)

篇1: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的实践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敢于突破常规模式,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并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创新潜能,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教育犹如双刃剑,使用得好,具有培养创造力的功能,使用得不好,则具有抑制创造力的功能。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只欣赏那些善于做标准答案,考试分数高的学生,而对个性较强,不墨守成规,相对难管束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常常挑剔和非难。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充斥着教育领域„„这一切使学生只懂得模仿和继承,不懂得创造和发展,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所谓创新精神,它是一种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尊重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始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小学生往往对许多事情

都感到好奇,有着特强的探究欲望,其实,这就是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小学生如果对某一科学知识有了好奇心,也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鼓励他、帮助他,让这一创新的火苗发扬光大。如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讲到太阳的温度,有学生问:既然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如果将很多水一下子倒在太阳上面,会不会将火熄灭呢?当时,有许多学生发出哄笑声,觉得他的问题太愚蠢。可我却不这样认为,这个同学问的虽然是个非常幼稚的问题,但是,它反映出这位同学强烈的求知欲望,他想知道太阳到底热到什么程度。我立即表扬他:你的想法非常好!很有意思,与众不同,现在我们就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你这个问题。然后我组织同学们一起去研究太阳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从而让学生理解太阳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使人类无法接近,所以目前还无法做到,但是,将来也许你或者其他人能做到。我这样做,既尊重、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发现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激励他,使他的好奇心得以升华。小孩子好发问,为什么学生越大越不爱发问,除了生理上的原因,还有的就是教育有时也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2、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执意于追求创新的强大的推动力。在信息时代,得到知识不难,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本内容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投入创新活动的意愿。如介绍我国“神州号”试验飞船顺利升空,中国人即将登上月球,迫切需要大量地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介绍身边的小发明,小创造的故事等,使学生感到“创造既不神奇和发明也不深奥,我们也能行”,使学生有一种追求成功的紧迫感,激励其不断进步。

3、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科学常识教学,强调学生不仅要获取科学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我们应放弃权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要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空间,给学生动口讨论的时间,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倡导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

花。

4、激励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情感

我们要善于借助录音、录像、电脑课件、演示实验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绐终有饱满的情绪,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求知活动中去。例如,在上《鱼》一课时,采用录像,介绍人类从鱼的结构特点的启发下,制造了多种多样的舰艇,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在上《动物怎样保护自已》一课时,利用讲故事形式,介绍聪明的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发明了迷彩服,探测器等等,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5、设置创新逆境,培养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能自觉的确定创新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已的创新活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创新目的的心理活动。我们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耐挫折、自控能力,把困难和挫折当作人生的财富,从而充满信心地从事创造活动。例如在讲《水稻》一课时,介绍水稻专家袁隆平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无数次的试验,培育了优良的水稻品种,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爱迪生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试验,才发明了钨灯泡。以此教育学生创造活动中会遇到困难和失败,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在实验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不怕失败,刻苦钻研的精神。如“霜的形成”模拟实验,学生小组屡做屡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讨论如何改进,学生在找到原因后,及时做了改进,使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从中感觉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和胜利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什么是创造思维?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的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表达事物的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小学科学常识课是将学生引入科学大殿的入门学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教学中要巧设实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例如,在讲《热胀冷缩》时,先做一个实验,用一个铜球穿过铁板上的圆孔,然后给铜球往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圆孔了,再把铜球往冷水里一浸,铜球又能穿过圆孔了。学生通过观察,会迫不及待的提出问题:为什么加热后铜球不能穿过圆孔?为什么冷水一浸又能过圆孔了呢?学生通过推测、讨论、尝试,得到了答案:铜球加热后,体积增大,所以不能穿过圆孔,往冷水一浸,温度降低了,体积变小了,就又能穿过圆孔了。这时,许多学生又提出,其它物体是不是也有铜球的特点呢?这是为什么?等等。可见,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它本身就含有创造成分。

2、引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探索问题之间的联系等。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例如,在讲《水的三态变化》时,布置实验,将三杯体积相同的水,一杯放在常温下,一杯放在冰箱中,一杯加热,观察三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的变化?再比较三者的体积。学生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再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水蒸气体积大,而水结成冰后体积也会变大呢?学生可以去请教家长,也可以去查阅资料,获得答案。问题的步步深入,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3、丰富想象,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新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老师更发散,更有创造性。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空间。例如,在教《植物的根》时,在研究植物的根一天吸多少水时,学生讨论出把根放入试管较合理,同时,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控制试管中水的蒸发,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许多方法,如在试管上加橡皮塞,在水面上滴一些油,等等。更有学生认为不用控制水的蒸发,只要找两只同样的试管,倒入同样多的水,一支要有根吸水,另一支没有根吸水,一天后观察,就能知道根一天吸收了多少水。学生通过想象,开放了思维。

(三)、突破常规模式,培养创新品质

要想使学生乐学,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愉快而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小学科学的教学,更要注意这一点。小学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在讲《杠杆》课时,通过实验,我问学生,用木棒去撬大石头,怎样才能更省力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很快说出了方法:支点离石块越近,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我又追问有没有别的方法了。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如果石块移到水中,撬起来就更省力了,因为水有浮力。受此启发,又一名学生说:如果石块在月亮上,撬起来更省力,我知道月亮上的东西都很轻。学生思维不仅限于改变支点,用力点的位置来省力,而且联系自己的知识,想到了改变环境状态来达到省力目的,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欣喜。这时,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见解一定要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只用一个答案、一个标准去评判学生,或只是一味的批评。就是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要敢于有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

(四)开展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潜能

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尤为突出重要。其实儿童生来就是一名探究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他们对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探索的欲望,一个小学生能够把爸爸刚刚买给他的复读机全部拆散,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持责怪、打骂的态度,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尽管是一种“破坏”,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探究的欲望,创新的精神。他把复读机全部拆散,就是要看一看复读机里到底有什么,尽管受到责怪,下次他还会有这样的举动。在一次装四驱车的活动中,学生对照安装图,很快就把四驱车装好了,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放到轨道上去比赛,结果,都对自己的车子不满意。这种结果是早就预料到的,教师这时对学生说:每一套现成的四驱车配件都有它的缺陷,要想使车子跑得快、稳、久,你们必须在车子的导轮、凤尾、马达、电池、底盘上动动脑筋。学生为了达到效果,他们回家后又重新改装了一些配件,使得整车的性能大大提高,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快乐,创新潜能得到了发掘。比如我教学《杠杆》一课,为学生准备了老虎钳、扳手、剪刀、螺丝刀等工具,让学生选择最省力的工具,去打开没有轮的水龙头和螺丝钉。而教师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使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创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落实到小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创新品质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它有待于我们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摸索并加以总结,使我们的教育日臻完善。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原则,为以后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素质教育》周峰广东人民出版社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董奇浙江人民出版社

《课堂教学中引导创新策略研究》上海教育

参评组别:小学科学组

作者姓名:王会香

工作单位:高台县合黎乡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734300

职称或职务: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whx.0505@163.com

篇2: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由此可见,只有继承的好,才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石。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好的要求,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也就是说要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的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以下是我通过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问题才会得到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在刚刚给三年级的学生上课时,由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科学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大学生们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就这样,孩子们开始知道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于是,每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围在我旁边,告诉我,“老师,这节课我知道了蟋蟀是靠煽动翅膀发声的。”“老师,我下课要去采集更漂亮的鹅卵石。”每当看到孩子们能够在课下有所收获,我都把它当作工作中最大的快乐。尤其是看到孩子们在课下能够制作出一株株精美的植物标本,我更是高兴万分,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帮助他们塑封起来,好好的保存。

二、敢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在讲述“ 反冲”一课时,教学中设计的瓶子喷水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当水从瓶底喷出时的方向和瓶子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教师提出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像时,要对他的看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观察的现象仔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当瓶子转动的快时,水喷出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准确地说出实验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的知识的看法只有经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三、敢让学生提出我自己来

刚刚从事自然教学,做实验时刚开始,大部分实验我都是作演示,但是,上过一两次之后,我发觉这样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不深刻。于是我先找些学生在课下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问问他们想怎样上实验课,了解班里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和纪律情况。学生们大都想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或者分组实验。于是我在课下把各个年级每节课需要的实验仪器和教具都事先整理和分配好。把每种仪器的使用说明都仔细阅读并认真研究。恐怕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在每节课实验前,我先介绍每一样实验仪器,然后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讲实验步骤。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渐渐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我也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了。

四、敢向学生学习

教师应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例如:在“摔不碎的鸡蛋”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万分高涨,为了能成功地表演鸡蛋从三层高的楼顶上往下扔但摔不碎,他们真是开动脑筋,煞费心机,到处采集各种各样的材料,精心设计,细心制作。后来我召集了一部分学生对这次活动作了一次讨论,他们讲自己的制作思路,同学们谈他们对活动看法,当时我给予了他们大力的表扬并适当地给予了物质奖励,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有如此深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我体会到,教师真的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五、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改革后,我们把考核成绩的60%放在学生的实验、小制作的实践能力上,20%放在学生平时学习知识的态度和效果上,只有20%是学生期末的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表现出了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力,受到了孩子的赞同。

六、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的行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磁铁游戏这一内容时,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并不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磁铁,理解他的性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允许他们带着磁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去试验,比一比,看谁能发现磁铁的秘密,这样既能激发孩子急切想发现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又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从学生的实践中被突破了。由此可见,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篇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音乐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富于幻想,可塑性强,求知欲高等重要心理因素,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此,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音乐教材内容,多放下手,从正、侧面综合加强引导和督促,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创作激情;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陪同他们一道体现、享受音乐乐趣,并从中挖掘音乐知识的要点,利用所学知识去创造能美妙的音乐。同时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还能应用到其他学科,甚至生活上,去挖掘、创新更多的亮点,为今后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课堂情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课堂情景关乎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对应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例如:对教学内容设疑,让学生深思,激发学生求知欲,然后再进行质疑、探疑、解疑阶段性教学,开拓学生思维,开发其潜能,引导学生去创新、思索,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当然要灵活运用,一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就必须充分挖掘歌曲的蕴含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进而使学生尽情地用动作、语言、表演等方法来创造美、表现美。

二、引导学生联想,挖掘其创新潜能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前奏,它的作用远远大于知识本事,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首要基础。一个人多没有想象力,那么之后的能力挖掘和提升便很难。其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了想象力便有了创建新形象的能力。有人将想像比作思维的骏马,创造能力的翅膀。我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克服了单一、乏味的模唱,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去体会不同的歌唱方法。例如:在《小雨沙沙》歌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小种子将悄悄话时,应该如何体现在音乐中,应如何发音、演唱才能让听众感受到这是在唱悄悄话?学生联想后,自然会想到既然是悄悄话,那么音调应应柔和、统一,同时还可以配备一些动作,让音乐和身体为一体,全面体现音乐的精髓。而小雨点落到种子上时又应如何来体现呢?学生们自然会想到用跳音来体现。如此一来,还未对连音、跳音进行专业讲解时,学生们就应该有了深刻的体验了,后期再进行专业讲解,学生们的理解和认识就自然提升了。在这期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以挖掘创造性思维来促进课堂教学,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带领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其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正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体身份。就音乐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应多组织课堂活动,带领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音乐乐趣。一方面可以环节课堂教学的压抑感,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愉悦;另一方面在活动中有效互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将课本歌曲内容串联成一个小故事或短话,将学生进行分组演练,这样在小故事、短话趣味活动中,不但能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参与性,还能在一边活动,一边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升。同时,学习中学生们对学习歌曲的内容印象也会更深入,故事或短话中,教师再适当提问或让学生演练,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演练中创新,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强调让学生会唱歌,应时刻准备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为他们搭设创造的舞台。

四、运用音乐艺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知识是为了能为人所用,“用”是“学”的目的,是“学”的价值体现。音乐课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为学生设计实践的内容,努力创设实践的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下,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道理,使知识内化。

总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学习,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才能使学生学提更轻松、更有趣,也才能挖掘、提升学生能力。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课堂情境,诱导学生创新动机,激活学生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篇4: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彻底更新观念,要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以教为主”为现代的“培养能力,以学为主”,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的学科,更应该发挥学科特点有效的开发、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积极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基本途径,更是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我们必须发挥好这块阵地的作用,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具体做法是:

1.多种形式、激情引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小实验等新颖有趣的方法导入新课,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再加之教师巧妙引导,定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讲《昆虫》一课,我一上课就给学生出了两个小谜语:“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谜底:知了)。“小姑娘一身白,拍着翅膀飞过来,小时候专爱偷吃菜”(谜底:菜粉蝶)。因为知了和菜粉蝶都是大家熟悉的小虫子,所以学生很快就猜出来了。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情绪高涨很快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2.鼓励探索、获取新知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摩擦力》一课中,在同学们认识了摩擦力之后,亲自动手试一试,为什么拉A同学很轻松,拉B同学确很费力呢?费力说明阻碍B运动的力大即摩擦力大,继而提出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此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去探究去发现。通過实验、讨论,他们自己总结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及被拉物体的重量有关系的科学规律。

3.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

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又动口,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知识,远比死记硬背的更利于消化、吸收、运用。如学习了《斜面》就知道把重物搬往高处时可以搭一块木板,沿木板向上拉会轻松些;懂了《毛细现象》遇到墨水滴到本子上就会迅速用粉笔吸干;讲完《热辐射》也就知道了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更有同学在《生物的启示》下,大胆的发明了,“壁虎式登山鞋”……

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学生实验更是科学课中必不可少的,学生实验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正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重要的结论,再通过分析、实验对结论进行印证。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记录。

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教师要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和独立创造的余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启发他们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把验证性的实验变成探索性的实验,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动手,允许学生走弯路,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何挖掘应该是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在讲《电磁铁》时,我只演示制作了一个电磁铁,并未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增大电磁铁的磁力,而是让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电磁铁的构造:了解电池、线圈、铁芯的作用,然后由他们分析、讨论、推理、寻求增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同学们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争相献计献策,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此时教师不做正误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最后得出只有(1)增加线圈的匝数(2)增加串联电池的个数,才能增大电磁铁的磁力的结论。由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得出的结论,经过小组同学团结协作加以印证,学生往往能牢记不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空前活跃的思维过程也是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过程。

三.开展活动、培养能力

科学活动课是对课堂教学的丰富和发展,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活动课上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用废弃的纸板、玻璃瓶、吸管、红墨水等制作出一个小小温度计;还有的同学用塑料片、铁钉、元木棒、木板等制作了一架“小水轮”,并演示拿一杯水从上倒下冲击叶片,小水轮飞快的转起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从心里高兴,教学效果极佳。

科学课上讲了不少饲养知识,可要提高饲养技能,还需要学生亲自实践。学完《养蚕》一课,同学们纷纷开始养蚕了,他们每天观察记录,知道了蚕宝宝是哪天什么条件下孵化出来的,哪天蜕的第一次皮等等。饲养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蚕是靠什么找到桑叶的呢?活动课上同学们采来新鲜的桑叶和叶形相似的杨树叶,挑选几条大蚕来试验,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发现:蚕不是靠视觉而是靠嗅觉寻找食物的,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啊!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生动多样的活动同学们都踊跃参加,且每次活动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记得有一次活动,我为同学们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地上摆了一排空酒瓶,让同学们利用我提供的:绳、小棍、气球、塑料管、铁丝等,设法把酒瓶提起来在室内走一圈,不许用常规的绳子拴铁丝系的方法。只见同学们有的取一节木棍儿,把它的两头用绳拴住顺到瓶里,然后慢慢提绳,使小木棍儿横在瓶颈处成功提起来了。另一个则是把空气球塞到酒瓶里,口留在外面,然后用塑料管向里吹气,气球吹鼓后用绳扎好,也能把酒瓶提起来,还有……同学们奇思妙想,真想出了不少办法,看似简单,可孩子们却真的动了一番脑筋,像这样启迪学生智慧寓教于乐,日久天长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篇5: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渠道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创新能力,只是有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些,有的学生可能在那方面表现突出些。要想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就应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营造一个创新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及手段都应给予理解和重视,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克服那种满堂灌、一切都教师说了算的教学方法。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态要和蔼可亲,语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既要有严父般的谆谆教诲,又有慈母般的暖暖爱心,使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说、敢做。即使学生说错或做错了,教师也不要讽刺挖苦学生,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要多鼓励少批评。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善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环境,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努力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努力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于一体的教学场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三、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克服老师主宰课堂,只有教师提问学生,不准学生向教师质疑的弊端,要把学生提问、讲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对能提出一些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其次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四、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

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通过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学生能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实中的美妙与和谐;能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实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探究性实验,来辨析真伪引发认识冲突,激起探究的深入,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体会成功的乐趣,为以后创造、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新课标教材中很多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极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识点都是彼此联系、按一定逻辑顺序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大胆创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能改变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对于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6: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试试素质教育,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就以“家

务劳动”课型和“公益劳动”课型为例谈一谈,在小学劳动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小学劳动“家务劳动”课型

“家务劳动”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就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培养应用能力和动手技能。同时,教育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此,教学这一类课,首先要创设一个好的情景。创设情景,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进教师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感人。具体方法是,有趣的启发谈话。让同学们欣赏老师或者事先有准备的同学的劳动示范表演。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劳动第8册第2课《拖地》时,就先请事先做好准备的某某同学,在课堂上给大家表演了一下。这样一来,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家看到这位同学拖地的动作熟练,并且拖得又快又好,羡慕不已,自己的劳动欲望油然而生。接下来,再讲拖地的注意事项,同学们很用心听。

第二、明理学知

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从明理到学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操作要领,体会出劳动是人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高潮。

第三动手实践

这是小学劳动课的几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一边讲解示范,一边让学生观察操作,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讲解要简洁,明白,放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充分地让他们去实践,在学生自己实践、练习的时候,老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体验,努力创造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

第四教师小结

一这是“家务劳动”课型的最后一部分,教师要用简短的语言,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做出评价,特别注意对那些有创新行为的同学评价,往往老师短短几句话,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至下次更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小学劳动“公益劳动”课型

在公益劳动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得以锻炼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课。

第一情境导入,点名目标

首先,老师在上新课之前,创造情境,组织学生调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地点,图片,使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示范讲解,明确道理

通过教师耐心细致地示范讲解,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本次公益活动的意义及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只有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后,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做这件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

第三设计方案,课堂实践

教师讲解完后,针对本次公益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单位进行讨论:“我该怎样进行这次公益活动?”这样为公益活动进行打下了基础。老师根据小组的方案,选出最佳方案。在活动前,再查一下准备的材料或工具。准备充分以后,开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比一比谁的效率高,质量好。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实践,并亲临现场指导。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第四汇报总结,进行教育

学生汇报,可以使大家看到这堂课的收获。老师总结,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公益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度自觉性和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思想品质。

篇7: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当前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

篇8: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补拟副标, 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初读阶段,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他们实现主动阅读呢?教师可以采用补写副标的形式, 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 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主动地探究文章的内容。如在学习《珍珠鸟》一文时, 提出“如果你是冯骥才先生的助手, 会拟出什么样的副标?”的质疑, 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与文本对话, 拟写出了《鸟情》《信赖》《人和鸟的境界》《真正的朋友》《深情》等副标, 从文章的主题、内容、情感等方面主动、积极地走进文本。

二、创设情境, 构建合作探究平台

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因而在阅读中虚拟情境, 引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扩展、质疑, 尤其必要。如在赏析《斑羚飞渡》一文时, 做以下虚拟:a.假如你就是获救的小斑羚;b.假如你是狩猎队的一员;c.假如你是这一事件的见证人, 分别会如何想?怎样做?教师按探究兴趣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学生立即兴奋起来, 从斑羚的种族生存、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等方面各抒己见。这样一来, 合作探究的空间有了, 作者的创作目的凸显出来了, 探究性学习也实现了。

三、设计板书, 培养探究思维习惯

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吐故纳新, 大胆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给课文设计板书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如在学习《真正的英雄》时, 学生设计出两颗部分重叠的心、长了双翅的心、光芒四射的太阳、升空的火箭等简笔画与简单的语言, 图文并茂地概括文章内容。通过类似的环节给每一位学生创设平等参与的机会, 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状态,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四、拓展练笔, 抒写独特心灵体验

探究性阅读如果停留在对文本自身的探究, 就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读出自我。这就是探究性拓展练笔。如在学完《伟大的悲剧》一文后, 学生被斯科特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对探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趁此良机, 我让学生以“探险”为话题, 收集有关资料, 然后对其分析、探究, 从探险的经历、意义、利弊等方面畅谈自己的独特体验。学生写出了视角独特、形式新颖的文章《一分钱历险记》《探险与环保法庭对抗辩论》《为探险辩护》等。这样的探究性习作拓展了学生的写作内容和题材范围, 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使学生的理性和抽象性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篇9: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实践;学习习惯

一、通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它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尽早开始重视和进行,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肯定保持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进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不尽可能多的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作为教师,不要把眼光老是盯在某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要多把注意力投向中等生和后进生,并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表扬的武器,使学生们真正从内心里爱数学,想学数学,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实践中品尝创新与成功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习惯

小学数学知识教学,应看清每一知识内涵与实际的联系,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在实践中找规律,敢于打破思想框框,敢独辟跷径的习惯,养成把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起来的习惯。如:7.5+1.59-2.3,实践中先要去后给与是结果是一样的,故上式可写为7.3-2.3+1.59,易得结果6.59。这样既打破了常规,又锻炼了思维的新异性,创造意念便从此闪现。

三、培养学生基于问题合作讨论、交流信息、共享资源的习惯

合作讨论、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方式,需要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不能教师要求了你则讨论研究,教师不提及你只管“装受”。在教师或他人不把结论告诉的情况下,学生自己与同伴在指导的前提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与同学、教师互动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发现的问题、同学提出的问题,交流各自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天成的对比中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懂得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实现了多元的、理性的、生命的涌动和心灵的碰撞。如:教学19-0.35-0.65、9.75-(0.75+1.07)类题目时,学生在讨论怎样计算简便时,我班第八小组王瑞同学交流发言让我感受颇多,他是这样说的:19-0.35-0.65就好像妈妈让我把书和本子从书房里拿出来,所以19-0.35-0.65=19-(0.35+0.65)=19-1=18,而9.75-(0.75+1.07)就好像妈妈让我把小书桌和椅子从书房搬出来,很显然我力不从心,只好分两次搬了,即9.75-(0.75+1.07)=9.75-0.75-1.07=9-1.07=7.83。这样的学习即在讨论中见仁见智,又在交流中一听便知,还互通了信息,学会了理解方法,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便会激起学生一百次的努力,这自然成了以后发现、发明、创造的天然基础。

四、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

牛顿一问“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常说“发明千千万,起步只一点”,这一点便是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是儿童的天性。如:31×58在估算时,可看作30×60进行估算,学生问:58看作60后便可口算,为什么把两数看作整十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好,有的说“58看作60,看大2,积增加了2个31,如果把31看作30,看小了1,积减少了1个58,近似值接近准确值,口算也方便了。”质疑提问满足了孩子的好奇与求知欲,增添了课堂愉快合作互动的气氛,将使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形成。

五、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考虑问题,有利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如教材中的“和倍”问题,答案是唯一的,而解题方法,思考角度却是多样的。方法一:用归一法解答;方法二:方程法(和倍法)解答;方法三:用按比例分配法解,方法四:用对应法解答,变换单位“1”亦有以上四种解法,这样使学生打破了思维定势,提高了灵活性。我们在课堂上不必找各样习题让学生操练,不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摆脱题海,激发创新,纲举目张,一举多得,提高了四十分钟的学习水平。

六、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列单元知识结构表,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教学是一个多边活动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教学设计权,实施权、评价权的统一,是一个组织者、服务者、合作者、指导者,学习则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会认知,建构信息,建构情感,建构思维,注重情绪体验是当代教育,合作参与式教学的核心之一。我认为培养此番能力:(1)学完一组例题或一单元之后,让学生自编提纲进行习题练习,培养学生认识结构的构建,搭起自己的知识框架。(2)学完单元知识后列单元知识结构表,并注明知识网络,注意问题、方法、法则等,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知识体系,悟出知识平台上的个个切入点。从长远看,既避免了依葫芦画瓢的偏向,而且通过归并、删除、提取的整合过程,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实践,是创造劳动的开始,是学生在经验中学习、实践,在反思中探究、批判,在理解下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崭新过程。

实践和创新是一对孪生姐妹,这对姐妹的成长与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让我们从外部和内部给孩子以力量,扼止创新性实践性学习习惯形成的消极力量,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乐趣与魅力,给学生的思维碰撞搭台,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为培养创新型、实践性的人才而奋斗。

篇10: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俗话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综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世界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那么,如何有效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以人为本,确立主题,激发创造热情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积极参与和热情辅导,不断地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所为,因势利导,培养他们各自的创新意识。教学中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人才,这和发现式学习分不开。不论是学生独立发现,或是教师指导发现,学生皆系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研究外部的刺激与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利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明理清楚,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关键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教师应该把讲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练、去说、去思考、去操作,在课堂上实现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所提倡的六大“解放”。

二、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能,又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有了兴趣才能挥发无穷的力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索求知。

例如:在“我们身边的动物”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的动物――鱼,我组织学生到市场去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鱼是用什么进行呼吸?鱼一分钟呼吸的次数?怎样知道鱼的年龄?等等。这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要想了解这些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这样的兴趣引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建立平等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创新精神

要和我们的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必须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充分的表达自已的思想,抒发自已的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发展。

四、引导学习方法,经历操作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如果学生有了知识,不去引导他们用于生产实践,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劳动态度,二是要严格遵循科学理论和规律,认真踏实去实践去探索。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实践出真知。让学生亲自当一当“小小售货员”亲自做“家庭小厨师”……让我们的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去品味、去体会……

篇11: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在改进课本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例:物质密度的测量。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 —— 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

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 m / 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通过讨论,学生思维被激活了,创新胆子大了,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说过:“如果人云亦

云,就永远不会超越,只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思想,多方面看问题,才能超出前人。”

2、在设计实验方案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是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积极性的一项有效措施。设计性实验要力求使学生感到有探索价值和设计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教学实际,努力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努力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多种实验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红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一个小红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小红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小红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用实验方法比较铁和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一题,学生提出了二种实验方案:一是用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二是将铜片和铁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又如对制取硫酸锌实验方案设计的讨论,学生有的设计用锌和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设计用锌和硫酸铜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出用氢氧化锌与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

出有碳酸锌与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出用浓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各方案的利和弊,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加强了,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

3、在开放性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创建和形成新理论的素材。”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这种教育思想,促进我们反思和重新认识中学科学实验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促使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实验,可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还可以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在没有酒精灯的情况下,能否完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解释原理,并可以亲自操作。学生可以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动手又动脑,亲临其境,大胆创新,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科学实验教学之所以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好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因为科学实验教学既能产生一个个引人注意的问题,又能提供种种感性材料,这就足以引发学生的认真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如:针对怎样搞好金属的防护这个课题,学生提出了采用喷油漆、涂油脂、电镀、喷镀等保护法防止金属腐蚀的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社会调研和实验,从而学到了比课本上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4、在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英国科学家阿姆斯特朗说:“实验总是以发现、以探索作为追求目标的,实验在学校是教授学生去发现的方法。”虽然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通常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却依然是未知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的同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性实验就是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对一些科学反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某一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规律。注重所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要求学生积极把所学的实验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到具体实验过程中,大胆进行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和实验开发。从化学新教材的修订和中考的命题要求都可以看出,关注社会、生活、环境是当前教育的一大主题,而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联系生活、生产、社会、环境实际的最重要载体,因此,进行化学实验复习中,应多注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备课中要多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去做,要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实验现象让学生动脑去思考、解释,甚至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课题的研究,如设计实验方案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污染水体中有害物质等,自来水成分的探究,自来水厂怎样消毒、沉淀、调节其 PH,又如加碘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操作步骤,列出仪器清单,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改进完善实验方案,写出研究性学习论文,提高了创新实验能力。

上一篇:重庆市养老保险下一篇:角落里的小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