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时我长高了数学教案

2024-05-12

第十三课时我长高了数学教案(精选5篇)

篇1:第十三课时我长高了数学教案

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

师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伸开有多长?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活动

1、测量身高。

师:

1、“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

2、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认识统计表。

生:分小组合作,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记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是如何做的?

生:展开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交流心得,形成共识。

2、测量活动。

师: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

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周围的实际情况实地进行测量。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巩固测量方法,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生:学生谈收获。

四、随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棵大树高12()。一本书厚4()姚明身高227()。一支粉笔长9()

2、判断对错

学校跑道长是200厘米。()小明一步的长度有3米。()课堂检测B 现在有一把20厘米长的直尺,请你想一想,如何测量出黑板的长度?你有几种办法?

五、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1、2、3、4题 附答案: 课堂检测A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棵大树高12(米)。一本书厚4(厘米)姚明身高227(厘米)。一支粉笔长9(厘米)

2、判断对错

学校跑道长是200厘米。(×)小明一步的长度有3米。(×)课堂检测B 现在有一把20厘米长的直尺,请你想一想,如何测量出黑板的长度?你有几种办法? 方法一:一尺接一尺量

方法二:用直尺先量出一根木棍的长度,如两直尺长,再用木棍去量黑板的长度。方法三:先量出三直尺长的木棒或绳子的长度,再去量黑板的长度。

篇2:第十三课时我长高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长大的含义,了解自己的特点,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与体验活动,提高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肯于动手、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4、情感与态度:

①学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②引导孩子体验家长的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教学重点:让孩子看到自己成长的变化,并为此高兴。

教学难点:感受父母的疼爱,让孩子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

活动准备:

1、布置让学生收集反映自己长大的照片或物品等。

2、布置学生收集从小到大最开心的事和最自豪的事。

3、有关课件、小白桶、小布娃。

教学过程:

我长高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导入新课

今天由老师和大家上一节品德与生活课,你们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吗?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儿歌,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仔细听儿歌《愉快的收获》。(老师放录音,学生听。)

师:我发现同学们很喜欢儿歌,儿歌中农民伯伯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答,师放幻灯片)儿歌中工人叔叔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答,师放幻灯片)我们小朋友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小朋友的收获是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这些变化都告诉我们在慢慢地长大(出示幻灯片了)

二、课中探究,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喜欢听儿歌,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编写一首儿歌?课前我让同学们从家里拿来了小时候的鞋子和衣服,还有小时候和现在的照片,同学们拿来了吗?谁拿鞋子了,上来让同学们看一看„„

师生交流,教师导出儿歌中的第一句:鞋子小了,脚长大了。

谁拿小时候的衣服了?师生交流,编写第二句:裤子短了,人长高了

当妈妈给我们穿衣服时,发现我们的鞋子小了,裤子短了;她会说些什么呢?听到妈妈的表扬,你高兴吗?教师出示儿歌中的最后一句:妈妈说我变样了,我高兴得拍手笑了。

师小结:这首儿歌就编好了,可是没有题目,谁来给它加上个题目: 生答:我长大了,我长高了 生答,师出示题目(板书)

谁来读一读,个读,师评,齐读,师赞。

2、合作探究,体验生活

师引导点拨:我们长大了,我们长高了,那么谁知道自己现在的身高?生答。谁还知道刚上幼儿园时的身高?刚上一年级时的身高?自己刚出生时的身高?师引导:老师就知道一个小朋友刚出生时、上幼儿园时和上一年级时候的身高。(出示投影,教师讲解)师生体验:出示小布娃娃,体验小宝宝的身高。除了身高告诉我们长大了,长高了。还有我们的体重也能告诉我们长大了,长高了。看图体验:让学生抱一抱刚出生的小宝宝,然后互相抱一抱体验。除了小时候的衣服、我们的身高、体重告诉我们长大了,长高了。还有哪些事情告诉我们长大了,长高了?师评:这些事情真有趣?

师点拨:我们小时候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可是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或者说我们不记得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小时候有趣的事情呢?①看小时候的照片②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师评。

师:课前,我让同学们从家里拿来了一些小时候的照片,谁来让同学们看一看你小时候的照片,并说一说照片里有趣的故事,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学生评价。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师引导看照片,说一说小时候有趣的故事,同学们说的真好。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同做个游戏?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拿出同学们小时候的照片,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是谁。

师总结引导:看看小时候的照片,再看看自己今天的模样,变化大不大?怎样变化的?我们在长大,我们长高了,这真有意思。

在我们一天天长大的日子里,谁最关心你?谁最爱护你?生答:爸爸妈妈(板书)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呢?(同桌可以讨论讨论)生答。教师点评。提示(出示幻灯片)。师板书:在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我们的照片能告诉我们长大了,长高了。我们的鞋子、裤子告诉我们长高了,教师还给你们带来一首儿歌,这首儿歌告诉:脚印一天天的长,我们长大了。出示儿歌,学生个读,齐读,师评。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我们的手印脚印也能告诉:我们长大了,我们长高了。下面我们做一个活动作业,出示活动作业。

板书设计

在爸爸妈妈的温暖怀抱里:长大,长高!

教学反思:教研员和几位听课的老师耐心地帮我推敲着每一个环节,提出了修改意见。综合他们的意见,我做了一个全面的反思。

1、活动设计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课程标准指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活动,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的活动方式,引导孩子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收到失效。活动三中的亲情故事没有创设好情境,学生的情绪没有调动起来,觉得孩子生病父母照看、孩子有困难父母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加之我语调比较呆板,缺乏激情,所以故事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的主体没有凸现,感受并不强烈。

2、没有设计学生的课前参与活动。品德是面向学生生活的一门综合课程,课前参与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课前参与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的效果,决定课程的实效性。这次试教前忽视了学生的课前参与,没有让他们收集家人关爱自己的小故事,所以在活动三中,学生的亲情没有得到激发,情感没有得到升华,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道德教育成了空洞的说教。

点评:张老师这节课从教学法设计上体验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体现了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的设计思路,在模式结构上体现了临沂市下发的教学策略的要求,加上张老师的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例。建议张老师在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时,多考虑要面向全体学生,如:让学生互相抱一抱,让学生体验自己的体重。还要多发挥一下学生互评的激励作用。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我长高了》

沂水镇长虹小学张广杰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

放射性元素镭、物理学、人工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工业废渣、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酸碱、试管、量杯、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内容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通过读书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1、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⑴ 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 ①

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②

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③

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

A、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B、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关注语句:

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C、淡泊名利是美: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照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再谈对“美丽”的理解,或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的启迪?

读读课后“阅读连接”中的资料,课下读一读介绍居里夫人或其他科学家的书,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板书设计】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外在美

篇3:中班美工教案:我长高了

活动目标:

1.学习画正面人,表现人物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2.在活动的过程中萌发积极进取的态度。

活动准备:

1.结合开学时小班升中班的教育,让幼儿了解自己应经长大了。2.教师手绘的身高变化对比图以及我长高了的示范图。3.每个幼儿一份油画棒、空白图画纸、记号笔、小镜子。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1.出示图片,引入活动话题。

(1)提问:小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是中班的哥哥姐姐了,你们觉得自己和刚刚入园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图片中的小朋友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们发现了什么?那我们小朋友你们长高了吗?

(引导幼儿发现身高的变化,意识到自己应经长高了。)

二、引导幼儿如何量身高,观察自己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1.量一量,比一比,讨论如何量身高。

(1)我们小朋友怎么知道自己在长高呢?你们怎么量自己身高?(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和树木、门窗或某一运动器械比身高,也可以和爸爸妈妈比身高等。)

2.议一议,看一看,说出自己的基本外形特征。

(1)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人有哪些部位呢?它们长得怎样?(2)再看看自己穿的是什么衣服?用小镜子照照自己的发型是怎样的?长相有什么特点?

三、提供范画,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教师:请小朋友再仔细看看、仔细想想自己的模样是怎样的?再把自己画下来,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照照镜子。再想一想,通过什么比较,才知道自己长高了,要把对比的物体和人也画下来。(2)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找出自己的特征。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1.教师展示幼儿作品,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篇4: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我长高了

榆中县骆驼巷学校:张林

课题: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2.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教学设想:

1.在测量开始前,引导学生先复习长度单位并熟悉自己将要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便突出重点。

2.让学生在测量物体前,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突破难点。

一、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估一估自己的身高。要想知道自己准确的身高要用的什么工具?准备好测量工具,试着量一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复习。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 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

2.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好了,你们在一天天长大长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提出小组测量活动要求:

(1)测量内容:身高、臂展、跨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每组进行完一项活动后相互交换测量内容。(2)活动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2.在测量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活动中进行巡视、辅导。4.汇报测量结果。

6.通过观察身高统计表,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三、课后活动

下课后可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5: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上一篇:520地推活动方案下一篇:道路运输工作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