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精彩空间教学设计

2024-05-22

演绎精彩空间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演绎精彩空间教学设计

演绎精彩空间 绽放思维火花

遵义市第十一中学

邹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利用平移或旋转变换解决有关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和归纳能力及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数学知识是通过观察猜想和验证的过程,欣赏数学图形之美(2)体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平移或旋转变换的正确使用;

2、难点: 能对复杂图形进行恰当的平移或旋转变换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精彩情景(略)

(二)、精彩平移

1、【2010遵义】如图1,在一个长方形长为50m,宽为30m的草 坪上有两条宽度为2m且互相垂直的长方形小路,那么草坪的面积为____m

解析:将两条小路分别作如图2所示的平移,则草坪的面积就是图2中空白部分(长方形)的面积,即(50-2)×(30-2)=1344 m.

图1

图2 【评注】本题利用平移变换,把分散的图形集中到一块拼接成一个容易计算面积的规则图形.,使问题变得简单。

2、【2007遵义】如图,是重叠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将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沿BC方向平移得到△DEF的位置.若AB=8cm,BE=4cm,DG=3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cm.

解析1:虽然阴影部分是一个梯形,但因其上底CG、下底DF和高都不易求出,故直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去求它的面积很困难.由题意,知△DEF是△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的,所以S=S,从而S

=S

=(AB+GE)BE=[8+(8-3)]×4=26 cm.

【评注】虽然阴影部分是一个梯形,但因其上底CG、下底DF和高都不易求出,故直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去求它的面积很困难.

二、利用平移求周长问题

3、【2012年黄冈】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AD=8,则矩形ABCD中五个小矩形的周长和(不包括矩形ABCD)为____ 解析:利用平移五个小矩形的宽之和为2AB,长之和为2AD,故五个小矩形的周长之和为矩形ABCD的周长为 2(AB+AD)=28

【评注】题中未给出各个小矩形的长与宽的数量,若逐个计算小矩形的周长是比较困难的,但运用平移的知识并借助整体思想,问题能化难为易。

(三)精彩旋转

4、如图1,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O又是正方形A1B1C1O的一个顶点,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无论正方形A1B1C1O绕点O怎样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总等于这个正方形面积的()

图1

图2

图3 解析:把正方形A1B1C1O绕点O旋转到图2,不难得出重叠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1 4【评注】若此题用通法解,问题就难,要通过点O分别作AB、BC的垂线(如图3),要

去证明△OMF与△ONE全等。

5、如图1,是一个汽车雨刷示意图,雨刷杆AB与雨刷CD在B处固定连接(不能转动),当杆AB绕A点转动90 时,雨刷CD扫过的面积是多少呢?某同学仔细观察了雨刷的转动情况,量得CD=8cm,∠DBA=200 ,端点C和D与A的距离是115cm和35cm.他经认真考虑,只选用了其中部分数据就求得了结果.请你也帮助他算一算雨刷扫过的面积.

图1

图2 解析:雨刷器转过的面积是CDAB′C′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在转动过程中,C到C′转过了90°,可得△CDA与△C′D′A全等,△ABD与△A′B′D′全等,利用补形的知识,重新对图形进行组合(图2),得到S阴=S扇形ACC′-S扇形DD′A==

(115-32)=300.

【评注】雨刷扫过的面积是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需转化为规则图形面积来计算,使得问

(四)精彩演练

1、如图1,长方形ABCD中,AD=2AB,EF分别为AD、BC的中点,扇形块P(线段EF左边的阴影部分)和扇形块Q(右边的空白部分)的半径FB、CF的长度都等于a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如图2,所示是一块待开发的土地,规划人员把它分割成①号区(空白部分)、②号区(阴影部分)、③号区(图下方的空白部分)三块,拟在①号区种花、②号区建房、③号区植树,已知图中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一腰和底相交成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这里∠C和∠G都是直角),求种花部分的面积.

3,如图3,矩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点O,过点O的直线绕点O旋转,分别交AD和BC于点E、F,若AB=4,BC=7,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

图3 ① ②

4,如图4,某商场重新装修后,准备在大厅的主楼梯上铺设一种红色的地毯,已知这种地毯的批发价为每平方米40元,已知主楼梯道的宽为3米,其侧面如图所示,则买地毯至少需要多少元?,如图5,点P 是正方形A B CD 内的一点,连PA、PB PC.将△PA 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到△P′CB 的位置(如图).设A B 的长为a , PB 的长为b(b < a), 求△PA B 旋转到△P′CB 的过程中边PA 所扫过区域(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6、【2010遵义】如图6,两条抛物线y1121x

1、y2x21与分别经过点222,0,2,0且平行于y轴的两条平行线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8 B.6 C.10 D.4

图4

图5

图6

(五)精彩延伸:

【2011六盘水中考题改编】小明家有一块长8m、宽6m的矩形空地,妈妈准备在该空地上建造几个小花园,小明设计了如下的四种方案图(其中有两条等宽为1m的小路)供妈妈挑选。请你求下列花园的面积。试一试,你还有不同小明的设计吗?

篇2:演绎精彩空间教学设计

演绎精彩课堂

关注教学细节 演绎精彩课堂

【摘 要】细节决定成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做到精心创设教学细节、发现和捕捉教学细节、深挖教学细节、自我反思教学细节,那么就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精彩,更有成效,才能使数学成为最有魅力的学科。“细节之处见真知”,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课堂,必定是精彩的课堂。【关键词】关注 教学细节 精彩课堂

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众所熟知,课堂是由教学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教学细节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研究课堂中千变万化的细节表现,从而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的课堂呢?

一、善于精心创设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或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往往通过营构某种情境,来设计某些细节。

如在下面的教学场景,我们可以随机创设这样的教学细节。“叮铃铃„„”上课了。孩子们齐唰唰地坐好了,突然,一个小男孩怯生

生地举手说:“老师,我要上厕所。”“哈哈„„”底下一阵哄笑,这时老师轻轻打了个手势,让大家安静,微笑着说:“今天,我们正好要学‘时、分的认识’,就让我们在等待这位小朋友的过程中共同来感受一下1分钟到底有多长吧。”说完将一个作教具的钟挂在了黑板上,小男孩则红着脸冲出教室,不一会就回来了。老师摸着他的头说:“ 1分钟就解决了?可真快!那你知道1分钟,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吗?”这时,同学们都开始讨论起来,经过一系列紧张的交流、讨论,大家都愣住了,原来一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啊,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的念头牢牢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头。教师通过一分钟的“等待”,不仅化解了小男孩的尴尬处境,使他在无形中认识到上课去厕所是不应该的,还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1分钟,知道1分钟到底有多长;教师的一个“等待”,不仅在保护小男孩自尊的同时,深深地教育了大家要珍惜时间,珍惜生活,还让课堂充满了温馨与人性,洋溢着人文精神的芬芳。当“意外”出现时,教师没有简单处理,而是以此为契机,巧妙引导,于“惯常”处拓开一片新天地,及时创造了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并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使我们的教学因意外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流程”。„„这样一堂精彩的课诞生了。

布鲁姆曾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这就启迪我们在备课构思时,要精心创设细节,这样才能明确和控制导向,从而成就精彩课堂。

二、善于发现和捕捉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中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的,只有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展现一个脉动流变的“过程”,一个生命涌动的“过程”。教学细节稍纵即逝,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到不按预设跳跃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例如在《因数和倍数》一课中:你能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约数吗?

1、把36的约数写在横线上,2、算式写在方框里。有位学生交流时答到:1、36;

2、18;9、4;

6、6。“谁有补充?„„你们认为他为什么会漏?你认为找一个数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思考要有序,才能准确全面的找出来。当这个学生找因数找漏了,老师没有放过这个错误,简单的追寻结果,而是让学生思考:他为什么会漏?从而让学生的认识更深一步,最后“竟然”感谢这位学生:“感谢你的错误让大家的认识更深一步,你自己以后也会更注意的!”。老师对细节的处理不得不让人赞叹,不仅抓住了错误的教学资源,而且恰当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要做到敏锐地发现细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每一颗别样的思维;要用诚挚的热情、深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用高尚的人格、伟大的品性去拥抱每一颗独特的生命。

永远对“人”充满感情、充满真切眷注,充满着终极关怀。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珍视每一颗童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往往会让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三、善于深挖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深挖细节”是对捕捉到的细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追踪、剖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课堂捉虫”手记》中说:“鲜活的思想源于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之中。”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我们对一些教学细节常常是熟视无睹,而名师们对一些课堂细节的处理,可谓四两拨千斤,教学效果非常好,真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显然,在课堂教学这一过程中,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深入挖掘,在细节上作文章,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才能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曾看过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到分数的意义。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分出篮子里果冻的1/2,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师让几组学生作为代表,上台展示分的情况。每组果冻个数是不等的。其中有一组有8个果冻,只见那组代表将8个果冻从中间一分,一边是4个,然后看着老师说:“我们把8个果冻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指着一堆)4/8就是1/2。”这时该教师不是很随意的接过话头说:“对!这样的4个就是这堆果冻的1/2„„”。而是及时捕捉到了这么好的一个教学资源!他借题发挥,让学生摆出果冻的4/8,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充分感知1/2=4/8,这样既不离题,又无形中为后面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埋下了伏笔。

四、善于自我反思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再则,课堂上往往存在着教师急于顺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平稳地上完一堂课的现象,怕出现乱子的心理,于是难免存在被有意无意忽视的地方,这是教师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现象。有这么一个例子:学习11-20数的认识时,教师把10张卡片发给学生,要求点到名字的学生到讲台说出自己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等这十个同学都站在讲台上,教师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学生很快排好了。当老师让学生回到座位上时,学生一拥而散(秩序混乱)。这时有位学生说:“不能乱挤,要按顺序下去。”当时老师没有在意这句话,但是学生这句意外的话值得老师去“深思”,这节课不仅是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和组成,还可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品德。

篇3:情景教学演绎课堂精彩

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不同的会话场景, 并通过教师本人的语言、动作、表情及姿态传递给学生, 使整个教学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气氛, 从而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 实现知与情的统一、和谐、优化, 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 当儿童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望时, 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 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 学习和交往能力迅速提高。因此, 我们在情景教育的探索中, 十分重视为学生创设更有趣、更贴近生活的交流情景。

(一) 唱英语歌曲, 形成轻松学习气氛, 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牛津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单元最后一部分是轻松欢快的英语歌曲和小诗, 这给小学生的英语课堂提供了一个放松的环节, 其中有很多学生喜欢的而且很容易就学会的英语歌曲, 这些英语歌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易化一些知识难点。因此, 使学生自然投入到英语课堂,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英语歌曲, 把英语歌曲融入英语课堂, 对学生理解对话很有帮助, 同时可以表现相应的情景内容, 再配上生动优美的肢体语言, 使英语教学艺术化, 就好像上一节生动的音乐课, 学生的兴趣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二) 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中, 我们都力求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情景, 但是由于教室的限制无法全部创设, 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录音机、视频、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教学手段来创设真实的情景, 使对话的情景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做到声像结合, 图文并茂。这样, 教师将更加顺利地开展师生对话, 句型操练, 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教师将所教内容融入真实的情景中, 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从而激发和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更加轻松、更有趣地进行英语学习活动。例如:牛津小学英语3B中教学如何自我介绍, 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录一段录像来先介绍自己, 给学生一个示范:Hello My name is Miss Lin!I’m a woman.I’m twenty-nine.I come from China.I like English and singing.And you?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老师的录像都感到很新奇, 他们知道老师在介绍自己。然后纷纷自我介绍起来, 课堂的学习气氛很高。又如, 6B Unit5中教授一些关于天气的形容词, 像一些气候现象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不好呈现, 如windy, rainy, snowy, cloudy等, 如果采用静态的图片呈现显得课堂呆板无趣, 我们可运用课件形象地呈现刮风的声音和情景, 观看下雨的景象并聆听下雨声, 观看下雪的视频和下完后美丽的雪景以及多云时的景象, 再针对有关天气和情景提出问题:It’s raining What’s the weather like?并引导学生回答:“It’s rainy.”学习“rainy”一词。学生非常感兴趣, 他们眼睛眨也不眨地观看课件中的视频, 并在我的引导下大声说要学会的单词, 他们感到这样的英语课堂和以往的不一样, 从他们脸上的表情我得知, 他们对这样的英语课堂很感兴趣。

(三) 创设真实的对话情景, 鼓励学生课堂表演。

对话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主要技能中重要的一项。英语是一门语言, 学习语言一定要在一定的语境里进行。就好像语文学习中的看图说话, 学生要根据给出的图片再进行对话。英语也是如此。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不能把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 但我们要尽量模拟真实情景, 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境, 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 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情景, 复习巩固对话内容。

学习了新知, 一定要进行复习才能得以巩固。但是复习都是通过不断地反复才能使学生把知识牢记于心。但是, 不断地反复会使教学变得乏味, 所以, 我们要在教学中设计适合小学生口味的游戏情景, 能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 把单调枯燥的英语重难点变得简单易懂, 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 使学生乐而好学。例如:在教“Festival”时, 教师可根据单元中一系列节日的内容, 把课堂变为一个节日大总汇。把整班分成若干组, 每组设计一个节日内容, 如第一组是“Spring Festival”, 第二组为“Middle-Autumn Festival”等等, 让学生练习句型When is…?It’s on….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on…?把课堂变为节日大总汇, 既易化了枯燥的英语知识, 又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形象。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深入情景, 积极参与。复习巩固所学新知, 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篇4: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

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诗词教学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受到诗词的浸润,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注重立足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如何通过这样的拓展,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呢?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 在建构期待处拓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教师呈现的拓展材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乐此不疲时,就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拓展效应”。所以在学生学习新诗词之前利用拓展材料作铺垫,会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会尽快进入对新诗词的学习。比如对诗词作者的介绍,或是对诗词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相关内容的介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真实生动的材料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习新知识增加动力。

如笔者在教学《七律长征》时,考虑到红军长征距今已有70多年了,跟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而真切地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是走进《七律长征》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采用了真实的史料介绍作为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起点”。

上课伊始,我便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声情并茂地介绍道:“人们不会忘记长征,那是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在围追堵截,路上还遇到了说不完的艰难险阻,但是红军开动每个人的两只脚,奋勇向前。他们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穿过(水草地)……1935年10月,长驱二万五千里的红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在革命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此时,红军的领导人,谁?(毛泽东,)看到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一首赞颂长征的诗。想听一听吗?”

教师充满深情的吟诵,同时配以地图的展示,引发学生进行口头的地名填补,这些都使学生真切地走进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情况。这样的史料介绍令学生感到新奇,感到激动,同时也使学生学习《七律长征》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 在质疑问难处拓展,领悟要义

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差距时,教师应以这个“难点”为教学的基点,不惜“笔墨”,为突破难点而适度拓展,如此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七律长征》时,学生理解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字面意思后,不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金沙江水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山崖,为何让红军觉得暖?大渡河上横着的铁索桥,为何让红军感到深深的寒?”此时我进行了以下的拓展,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师: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来到金沙江边,这波涛汹涌的江水会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结合画面播放补充的故事《巧渡金沙江》。你体会到红军战士怎样的心情?

生1:高兴,自豪。因为红军不费一枪一卒,就渡过了险要的金沙江。

生2:红军巧妙战胜了困难。一个“暖”字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满心欢快。

师:让我们再来到大渡河畔,这高高悬挂的铁索桥上,曾经进行过怎样激烈的战斗呢?让我们加入红四团,去英勇作战。播放补充的录像《飞夺泸定桥》。经历了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能说说你的战斗感言吗?

生1:桥上铁索寒光闪闪,桥下是惊涛骇浪,敌人疯狂扫射,这一切真令人心惊胆寒!红军奋不顾身向前冲,多么英勇顽强!

生2:红军凭着勇敢又一次战胜了困难,一个寒字正写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真正理解了诗句中的“暖”和“寒”,让我们读出心中这浓浓的暖意与深深的寒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一个“暖”字成了多少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适时地补充拓展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促使学生感受“暖”字蕴涵着的红军渡江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对“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学生可能更多的只能理解到铁索难过的程度,用影像进行拓展,再现当时攻城的画面,让学生更看到了铁索对面那猖狂的炮火,红军在战火中“勇敢向前、跌落江中、继续向前”的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寒”字怎能不由心而生?如此适度的拓展,突破了难点,也体现了诗词教学的形象性。

三、 在文本重点处拓展,体会意境

诗词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关键词语进行拓展体验、细细品味,那么诗词的意境就会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在学生初读古诗并理解古诗前两句大意之后,着力抓住本诗重点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有效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心中的满园春色是怎样的?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

生:春暖花开、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师:你描述得简洁形象。(相机出示春景图)瞧,望着这样的美丽春色,我们还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生:这绿绿的小草让我想到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瞧那柳树,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这满园的花儿使我想起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生:这满园的花一定很香,那就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生:动物被花儿吸引来了,“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围绕“满园春色”这个重点,学生调动自己的古诗积累,精彩拓展,让“春色满园”所描绘的意象变得丰满而真实。这样,所拓展的内容和《游园不值》的学习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圆,这个圆的起点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终点仍回到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样的拓展,紧紧为学生深入、细致感悟文本的重点服务,借助它们,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此诗的意境之美。

四、 在掀起高潮处拓展,升华情感

教材所选诗词都是经典之作。但有些诗词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凭借教材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解读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如能通过层层拓展,帮助学生扫清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知识障碍,往往会收到神来之笔般的绝佳效果。学生的心灵因这样的拓展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课堂因这样的拓展会出现情感的“沸点”。

如教学《江雪》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为了深入体会诗情,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拓展。

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我们来看看当时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吧!

师:补充资料1(柳宗元31岁时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他一心想为老百姓说话,进行改革。他得罪了那些豪门贵族,他被贬到了永州这个荒凉的地方。在这里他与原来的朋友失去了联系,有话儿也没有人可以诉说。)你能体会到柳宗元的心情吗?

生:孤独寂寞。

师:补充资料2(来到永州后,柳宗元的老母亲因为生活艰苦,病死在一个四处透风的破庙里。柳宗元趴在母亲的身上悲痛地呼喊着:“都是儿子不孝啊,让母亲受苦了,母亲啊,儿子从此再也感受不到您的疼爱了。”)此时,你又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生:悲伤痛苦。

师:补充资料3(母亲去世了。命运的打击又一次降临在这个家庭的头上,柳宗元那心爱的大女儿,又染上了重病,因为无法医治,离他而去。此时的柳宗元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痛不欲生。

师:补充资料4(在这么荒凉的永州,他居然一住就是十年,十年啊,人生漫漫的十年时光,他也不幸染上了一身的疾病,走路两腿直发抖,坐下两腿直发麻。)此时,他的心里充满着——

生:悲愤愁苦。

师:其实诗人已经把这样的感情藏在这首诗里了,不信你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

生:千万孤独。

师: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永州这个地方,他还继续推行改革,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其实诗中的蓑笠翁就是柳宗元自己。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

生:坚强不屈、不怕打击、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师:柳宗元是孤独的,但他更是坚强的,他就像一朵开放在冰天雪地里的白梅花。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他那不朽的诗篇《江雪》。

《江雪》是诗人在被贬永州、失去朋友、失去母亲、失去爱女,在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况下写就的一首心灵绝唱。这首诗短短20个字的背后,蕴涵着作者柳宗元那么苦难的人生经历,那么孤独悲痛的内心情感,那么坚强高洁的精神品性。课堂上,我补充出示的那一段段珍贵的史料,是作者的人生写真,也是本诗的情感之源,学生在这一段段史料的引领下,得以越过千年的风霜,领略作者的寂寞与悲苦,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升华,

五、 在总结延伸处拓展,丰富语言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即将学完一首诗词、而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诗词向课外延伸,使学生明白阅读教材上的诗词仅仅是个“起点”,要使自己到达“终点”,这一路上要阅尽“无数的风景”,从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丰富自己的修养。

如在教学《如梦令》时,我抓住了一个“醉”字,引领学生进行精读品味,学生从词中想象画面,感受到李清照年轻时的幸福美满,品出她这醉的是“乐酒”。之后,我及时补充了她晚年的一首愁苦的《声声慢》,引导学生进行略读,通过对比性阅读,学生感悟出其醉的是“苦酒”。以词引词,学生对李清照的人和词风有了全面的了解。

又如教学古诗《赠汪伦》后,我引导学生尝试自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学生活学活用,在自主阅读中体会到了热情、孤独、豁达开朗等不同的送别之情。如此“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拓展了诗词教学的境界,有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将一首诗、一首词当成一片树叶,把它放入整个诗(词)人,放入相关诗(词)群大树当中去,这样的拓展将为学生架设起阅读的桥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篇5:善用合唱教学 演绎精彩课堂

演绎精彩课堂

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的部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团体合作与协作能力,将声音的强弱、音调的高低与不同的音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也要求一线教师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对于行知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合唱教学作为一种集体完成的活动事项,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和陶冶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运用各种旋律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在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和学习兴趣呢?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如下五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善于利用乐器教学,提高合唱能力

乐器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将乐器引进小学音乐课堂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一项改革,有利于对学生音乐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提升学生音乐学习效果的必然需要。因此,教师应把课堂乐器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识谱能力,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综合型人才。

例如,声音比较准确的竖笛,不仅可以独奏、合奏,还物美价廉,在学校可以被广泛采用。再比如,近几年新兴的音乐课堂教学器具――口风琴,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齐奏、合奏、领奏等形式中来,在结合键盘乐和吹奏乐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中培养学生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难题,在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二、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合唱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心理氛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的兴趣。音乐是一门比较抽象而又充满了情感色彩的艺术,需要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节奏旋律、生动的语言等与学生共创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才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叮铃铃》一课时,通过PPT进行情境导入,展现了高山、白云、羊响铃声、牧童吆喝声以渲染氛围,为感受歌曲意境做好铺垫。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的范唱使学生掌握要领,并在学生合唱环节,适当对歌曲进行了处理,抓住歌曲中“响铃声和牧童吆喝声”以及“那就是我们赶羊群”这两个难点部分进行重点解决,以帮助学生做到变化音的音准以及二部合唱的和谐振,在情境中感受歌曲意境。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合唱教学“太虚”的问题,也大大培养了学生对参与音乐合唱教学的兴趣。

三、体验音乐情感,提升合唱水平

学会歌曲并不等于会唱歌,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仔细品味歌曲内涵,才能激发他们内心对音乐的热爱,获得审美满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所了解,想象出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抓住歌曲的关键,主动地想唱,创造出近乎完美的音乐。

以《七子之歌――澳门》一课为例,先让学生念歌词,因为歌词是表达歌曲意境的直接“代言人”,素有“曲眼”之称。通过念歌词,学生才能明白闻一多先生是将澳门比作一个日夜思念母亲的孩子,并能深情地读出歌词中“诉说”“期盼”“呼唤”等核心词汇,为后面合唱有感情打好基础。

四、注入生活气息,努力完善合唱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就是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小学生天性活泼、积极好动的特点,把生活融入课堂,创造教学生活化的设计,以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丰富音乐课堂。

例如,在简谱识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在音乐的大家庭里有七个成员,他们分别是音符1234567,就像童话《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一样非常奇妙,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能演奏出非常优美、动听的旋律。”在对学生进行节奏感的训练中,也可以模仿各种动物叫声来让学生模仿并说出动物名称,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这方法也显得高效、有趣。

五、寻求多样化练唱方式,提高合唱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需要的是快乐愉悦的合唱体验。教学方法单

一、机械式地反复练唱,只会让学生失去对合唱的兴趣,也让小学音乐课堂进行合唱教学改革走入两难的境地。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如小组对唱、二重唱、师生合唱等多种形式,进行多维度教学,提高合唱教学质量。如在学习一首新歌时,教师可以把歌曲中的两个声部分为两首歌曲来学习,待学生熟悉后再进行合唱练习,可有效降低合唱的难度。

总之,二声部歌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音乐素养的提高,也是小学中高年级唱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程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相互借鉴成功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以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投身其中,创设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新思路,引导学生步入真善美的音乐殿堂。◆(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责任编辑:邓

篇6:运用多媒体演绎精彩识字教学

【摘要】

在为期三个星期的实习中,我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学到了许多解决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识字学习,成了教学的热点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些低年级的学生们对于识字有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请教了我的指导老师,以及上网搜索了相关资料。本文主要从新课标中体现的语文教学改革思路,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计教学,优化识字教学。【关键词】 多媒体 识字教学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低年级儿童在语文课中面临的首要学习任务。小学低年级处于学生的“扶床学步”阶段,识字任务相当繁重。从我所在的年级段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采用大量的、机械重复的抄写来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导致学生课业负担重,产生厌学情绪,收到的效果也不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也明显增多,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识字学习,成了教学的热点。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苦口婆心的说教、枯燥乏味的训练效果不佳。我们得想办法。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能有效地强化学习动机,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经过几次的识字教学中,我体会到运用多媒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激发识字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利用实物、图画、录像等相关的直观景象导入,可以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艳丽的色彩、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大

强调,学生牢记了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后来的作业反馈上来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3、观录象,拓视野。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生活化的问题,较之理性化的问题,更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更易开启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为孩子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必然会为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效果。

在学习《数星星的孩子》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关于宇宙的录像,学生们很兴奋很感兴趣,不禁融入到美丽的星空的情境中去,在宇宙里翱翔,在录像的解说中认识各种星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起来了,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更多,学习更多。这样,通过看图、听音、观看录象等手段把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情景中,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后面生字词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丰富学生识字体验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单靠教师的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开展抽象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生感到疑难的地方,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启发学生的思维。

1、看画面,化难为趣。汉字是一个个没有任何情感的方块字,要把这些枯燥乏味的方块字学会并能运用,其突破点就是找到汉字构形规律,化简记忆难度。我们都知道,汉字虽然经过多种字体的变化,汉字的象形意义大大减弱,但仍然保留着象形的残骸,我们不妨借助多媒体技术追本溯源,使其形与义的关系显而易见,化简记忆难度。如:听课时,有位老师在教五个独体字:日、爪、火、巾、舟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它们的演变过程展现出来,如讲日字时,出示一个红通通太阳的画面,在过去,人们没有文字,无法记录天气情况,就画一个太阳表示天晴的日子,后来逐渐简化,变成了一个圆圈加一横,再写作今天的“日”;“爪”字的形特别象动物的分开的脚趾;“火”就像一团火苗往上窜;“巾”字可以找到毛巾的影子,通过以上分析,孩子们自己就找到了舟的记忆方法:撇像船头,竖撇像船弦,“一”像橹,两个点就像两个人,而且要先架好橹,后坐人,例:本来在笔画多或者难写的字的教学中,我的设想是直接板书让学生看,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特地做了一个字的笔画的FLASH动画试试。没想到比预期效果好很多,原先坐的比较靠后不怎么看黑板的学生都抬起头举起手,跟着动画一笔一划的空书起来。当然最后在作业反馈上这个字的正确率也是很高的。

3、巧练习,化生为熟。

一个汉字学生有了初步感知后,还必须通过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1)让游戏活动进入课堂。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如在认读生字词后,我们可以利用电脑隐去生字词,出示一幅百花图,让孩子们猜一猜花朵的后面藏着什么词。孩子们充满了猜词的欲望,有猜着时的喜悦,有猜不着时的惋惜,学生的情感尽显于猜字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学生对词语也有了进一步的强化记忆。利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设计出很多这样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愉快、轻松地学习。(2)多形式,多渠道识记生字。①举一反三

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的特点,我觉得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很有效。在讲加字加偏旁时,出示“古”、“包”等字,分别让学生以这些字为母体,繁衍出另一些字。屏幕显示两个文字框,上面是母体字,下面是新产生的字。设计动画,等学生说出新的字,移去形旁,电脑给予鼓励:“你真棒!”学生热情高涨,思绪活跃。“古”繁衍出“姑、胡、苦”等字,“包”繁衍出“抱、跑、炮、泡”等字。这样的巩固练习,扩大了识字量,又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

②巧找规律

汉字中许多相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有次试卷,选词填空,大家 “渴、喝”两字极易混淆。老师让我想办法解决,我觉得情景教学很有用,先出示小女孩喝水的画面,再出示“喝”字,让学生明白喝水要用口来喝,闪动偏旁“口”,加深刺激,再让学生组词。接着出示小女孩满头大汗很渴的画面,随图出示“渴”字,让学生明白是缺水了,是三点水旁,闪动三点水,让学生组词。最后出示几句话:口()了,我要()水。我喜欢

不仅能学会二、三十个生字,还能学会汉字输入,将认字、阅读、写作相融合,其容量之大,效果之佳,负担之轻,兴趣之浓,能力培养之快,这已成为多少教师多年来梦寐成真的事实。

以上是我在此次实习中得出的识字教学的经验与总结,除此之外,我想还有许多值得我与我的同学们一起探讨的问题。通过这一次经历,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还未学到的实际经验,也期待与同学们分享我的经验,解决我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强化、丰富自我内涵。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写的《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 [2] 《语文课程标准》〔S〕 低年级识字教学

[3] 吴前明 《多媒体教学新论》〔J〕《时代教育》2008年5月 [4] 邵怀领、陈黎明.当代识字教学百家.小学语文教师,〔J〕2008年第6期,45-46

[5] 商丘报业网《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篇7:演绎精彩空间教学设计

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还是一个忙碌的、青涩的、被动的、为分数读书的、被家庭呵护着的中学毕业生。

经过大学三年,我们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离开大学时,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

二、活动目的和意义

大学下学期,是大学当中尤为重要的,在这半学期,大多数的同学将要确定的以后的方向,到底是考研,工作,还是走其他的路。为了帮助同学们摆脱进入大二后的迷茫,尽早地树立明确的目标,顺利通过英语四级的考试,我们班特此举办了这次“笑迎大二”主题班会。

三、活动时间

3月13日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流程

(1) .前期准备

1.十个班委开会商讨,初步确定班会进程,并到各寝室征求同学们的意向来确定主题;

2.广泛收集大家的创意;

3.学习委员准备四级考试的相关内容;

4邀请嘉宾;

5.派遣生活委员对班会所需物品进行采购; 6 . 组织宣传委员和其他班委提前布置好教室;

7. 班长通过飞信通知班上同学班会举行的时间、地点。

(2).活动主要内容及具体安排

1主持人发言开场白;

2播放一段包括我们大一期间参加活动,外出游玩风采的影集;

3学习委员介绍一下关于四级考试的相关内容;

4请我们班级内的代表进行代表性发言,总结我们大一上学期期间的得失;

5进入提问环节:请每位同学把对于大二生活、学习各个方面的问题以小纸条的方式上交,我们对于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选出有代表性的对来宾进行针对性的提问;

6 有请到场的来宾进行讲话,讲完后由副班长负责提问;

7学习委员对班会进行总结;

8 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七、注意事项

1. 活动现场维持好现场秩序;

2. 组织人员打扫卫生;

3.爱护公共设施。

篇8:有效教学,演绎语文的精彩

一、有效钻研文本、恰当取舍教学内容、巧妙设问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地钻研教材, 一要抓住年段训练重点, 二要结合文本本身写作特点来研读取舍教学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达风格的。仔细朗读文本, 你就能发现它在语言上的特点。

【案例一】

《搭石》一课,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搭石:“进入秋天, 天气变凉, 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 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 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 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 让人们从上面踏过, 这就是搭石。”这段文字表达上虽很简洁, 但用词准确、传神。这段简洁的文字讲清了什么是搭石, 这使学生体会到了搭石的外在美;仔细研读, 发现从“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横着”“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等重点词语中可以读出家乡人的善良之美、智慧之美这些内在美。这一段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表达得统一、和谐, 因此, 这往往是较好的教学突破口, 可以选择这一段在课堂上多用些力。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 言语形式才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 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 更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 思考这种思想情感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 从而懂得运用语言, 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案例二】

在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时, 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课文后, 教师如此设问:“是啊, 本来美好的事物, 为什么让它变得如此凄惨、荒凉?”接着询问学生, 学生们回答说:“因为战争。”教师再设问:“同学们都知道了答案, 那作者他知道吗?是呀, 作者明知是战争, 为什么不直接说, 而要一遍一遍地追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明白了反问句有时候比陈述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也感悟到了这是诗歌“反复”手法的正确运用, 它强调了渴望和平的情感, 分清了语言的层次, 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这样的问题, 提纲挈领, 富有启发性, 让学生不仅知道写了什么, 还知道是怎么写的, 正所谓“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二、站在单元高度, 恰当使用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教材中一个单元内容的编排, 是编者的智慧结晶。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 注重整合, 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会让学生的视野、思维更加开阔, 更具有逻辑性。

【案例一】

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时, 因其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所以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 这个单元是中外童话的学习, 之前大家也读了很多童话。让我们走进童话世界, 大家扮演不同的人物, 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和我打个招呼!”师生互动后, 教师说:“我感受到了热情、友好、幽默……也感受到了超常的魔力、丰富的想象力……童话世界真是魅力无穷!这节课, 让我们再次走进奇妙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 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边说边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感受童话的魅力。之后让学生齐读。结课时布置了三个作业: (1) 借阅或网络阅读本单元的童话原著。 (2) 把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讲给同学和父母听。 (3) 和好朋友编演童话剧。

把导读中的要求在进入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学习时让学生知晓, 学生就明确了学习目标, 师生均有了方向感。结课时作业的设计, 能更好地围绕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教学效果也好。

【案例二】

教学略读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开课时, 教师出示了两段文字:“在被烧的村子的围墙旁边, 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 孩子又穿着那件绿色上衣, 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着什么东西, 并且不时回过头去, 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 好像在等谁似的。从孩子嘴里飞出婉转的歌声。”“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 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 用手揉一下眼睛和鼻子, 嘴里吹着气, 望着妈妈笑。”教师让学生猜猜两段文字写的是谁, 并用一两句话介绍 (夜莺和雨来) 。之后教师概括说这两个孩子都是在战争中用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来保护家园的小英雄。 (板书“战争”) 还有一个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了一封信来呼唤和平, (板书“和平”) 他是——— (生:雷利。) 教师总结说:“我们发现, 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都是孩子, 在“战争与和平”这一单元, 课文都是围绕儿童展开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 看看它写了什么, 又是怎样写的。走进诗中体会吧!”

作为一个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 这样的开篇, 让学生又一次对本单元的主题、编排特点、写作目的等方面做了梳理, 加深了印象, 提出了学法, 实现了学生与文本、教师、编者的“多维对话”, 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课堂要富有情趣, 为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提供保障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1. 提供的课程资源要富有情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丰富的资源和材料作为支撑。丰富、大量、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使教学保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创造了学生动手实践、直接体验、感性认识的机会, 从而让课堂富有情趣。

【案例一】

听过很多教师讲《称象》, 有一位教师在讲前让学生认识大象, 他选取了一只正在水里洗澡的可爱的小象和一家三口象在水边散步时温馨的画面。这些精美的画面, 让学生的心为之一动, 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根据文本特征, 恰当选择教学策略, 让课堂富有情趣。

【案例二】

《三月桃花水》一课文质兼美, 上课的教师没有过多地设问, 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她采取的策略是发挥语言的优势, 一是教师的语言与文本表现的秀丽阴柔之美相得益彰;二是课堂导语的起承转合很自然, 很优美, 就如一条奏着乐、唱着歌, 清澈、明亮的春水, 把学生自然地引进文本, 又从文字中拓展开去, 感受春天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充满了诗情画意。整堂课以读助讲, 以读代讲。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 认识到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 采用范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 体味比喻句式的形象美、排比句式的整齐美、拟人句式的情感美, 品评语言, 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整堂课在书声琅琅中充满了情趣,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四、引领发现、自主体会是有效学习的核心

有效的阅读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主动地建构知识, 这样, 有效学习才能得到保证。阅读是一种发现, 是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后获得阅读体验的过程。因此, 课堂上巧妙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这个过程最重要。

【案例】

《三月桃花水》的教学运用了多种阅读方法, 引领学生自主发现, 分享体验。

1. 启示性朗读, 发现写法。

课堂伊始, 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的两个疑问句后, 让学生找出与第一自然段相对应的段落, 引领学生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作者问答形式的表达方法, 自然简洁。在学习“比金子还贵啊, 三月桃花水!”这句话时, 教师有意识地调换了前后两部分, 即“三月桃花水, 比金子还贵啊!”, 让学生先诵读, 之后谈感受, 在读中品味倒装句的特点, 明白这样写情感会更浓, 表达效果会更好。

2. 比较诵读, 自主体验, 提升文学素养。

站在单元的高度, 本课最后质疑探究:同样写春水, 《三月桃花水》与《春潮》有何不同?教师以恰当的音乐做背景, 男女生分别读文,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自主体验, 感受由于地域不同、作家不同、时代背景不同, 所描写的春水也迥然不同。在雄浑与轻柔、阳刚与温婉的对峙与碰撞中体会文章的特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提升语文素养。

五、注重积累并综合运用是有效教学的归宿

学生需要积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形象积累等。我们要根据文本特点, 学会取舍, 选择恰当的积累内容并在实践中运用,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

教学《巨人的花园》, 根据年段, 以及考虑到这是外国文学作品, 在选进教材时进行了删节、改写, 其写作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已经与原文有很大出入, 所以在教学时没有把“分享快乐、分享爱”“爱能感化冷酷的心灵”等人文性作为重点, 而是选择重点让学生们积累词语, 并在实践中运用巩固。一开课, 就让学生们朗读两组词语: (1) 请用高声、夸张的语气读读大屏幕上的词语: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这些词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 请快速、低声读读这些词语:北风呼啸、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这些词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啊, 不同的词语向我们传达着不同的情感!然后让男女生分别读这两组词, 在诵读中一遍遍感悟、积累。接着教师设问:这两组词语分别写了什么样的花园?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揭示了课文的主旨。在积累词句、感知词语意思的同时, 轻松完成课文所要表达的“情”。在课结束前, 教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 加上自己的想象, 借助文中的插图, 描述有孩子的花园”, 又一次运用了词语, 积累了词语, 培养了想象力, 练习了表达能力。

这个案例以词语为线索, 学词语、用词语, 轻轻松松理解了课文内容, 一课一得。特点鲜明, 环节简单, 扎实有效。

上一篇:公安部消防局便民措施下一篇:描写美人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