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德育课题研究的推进与拓展论文

2024-04-22

校本德育课题研究的推进与拓展论文(共8篇)

篇1:校本德育课题研究的推进与拓展论文

拓展训练与高中体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研究论文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校本课程,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二、拓展训练的功能

拓展训练的持续快速发展,除了拓展训练机构大力推广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之外,还在于拓展训练有着深厚的教育功能和实践价值,并且迎合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新潮流。拓展训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应变能力。拓展训练通过设计专门的课程,在实验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开展,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提高团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拓展训练通过团队项目能够培养学员对集体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实现增进团队协作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功能。

同样,体育教学是在讲解示范的前提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学生不断重复练习的行为,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种先知而后行的灌输式学习方法。

另外,现在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讨论总结,最后根据总结再体会练习。所以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在手段和方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

三、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开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养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全面发展;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发展个性。拓展训练以科学育人为理念,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其内容都是经过专业人员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并经过周密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符合我国在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它是以面向中学生全面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目的,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训练这种“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必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拓展训练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四、拓展训练引入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和内容

1.建立由校长领导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全面开展。

2.在开始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将拓展训练融于体育课,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以便日后运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3.在学校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利用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在器材选择上可以利用废旧的器材,所以便于开展,这样也为学校节省了资金。在项目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沟通类、小型的团体协作项目,改善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能训练的单调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当然,各个学校开展的项目可根据该校具体的物质、师资等条件选择其他的素质训练内容。

五、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潜能。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但缺乏训练。拓展训练给了学生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潜能会一次次被激发出来,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拓展训练中你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极度的心理恐惧。例如拓展游戏中的“断桥”以及“信任背摔”等,在这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任何人站在上面都会感到恐惧。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真正认识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的合作,力图使每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或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集体克服困难,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认识团队的作用,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能够更融洽地与团队合作。

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也迎合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

[2]徐辉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第14卷第3期,9。

篇2:校本德育课题研究的推进与拓展论文

进会总结

观看x镇小学规范化升旗仪式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振兴“六大工程”,推进“六新”建设加力提速,5月23日,xx区召开了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高效课堂与德育工作现场推进会。

xx局长在周原一中深入课堂与学生交谈

本次会议为三会合一,会议以流动参观、现场观摩方式举行。分别参观了x镇小学、周原一中、xx小学、x镇中学和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校本研修、高效课堂及德育等工作,最后在实验小学召开了总结会。

在xx小学观摩x镇片区的联片教研活动

年初,区教体局根据“双高双普”、教育强区两大目标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提出了发展要有新理念,工作要有新思路,落实要有新举措,作风要有新形象,改革要有新机制,在位要有新作为的“六新”要求,各教育组、学校积极响应区局号召,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落实工作。各单位、学校大胆实践,组织活动,以活动促工作,活动中见成效,亮点纷呈,各出奇招,成效显著,探索出了有校本特色的发展路子。x镇中学的小课题研究;x镇教育组的联片教研、周原一中的“三有”教育及x镇小学的青教培养、实验小学的高效课堂同课异构课后反思以及这些学校共同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工作,走在了全区学校的前列,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管理,提升了教育、教学工作品位,教育质量稳中有升。召开推进会,就是解决全区教育工作开展不平衡、差距突出的问题,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在x镇中学集中观看学校德育专题片

早上8点,全体与会人员齐聚x镇小学,观看了学校规范化升旗仪式,学习了学校青教培养等方面资料;在周原一中,查看了校本研修、高效课堂及德育教育相关资料后,以走课的形式深入班级开展了教学观摩活动(三个年级同时开课15节,其中主题班队会4节,道德讲堂3节,其余为“高效课堂”),局长x镇、书记王竑、副局长王x镇、教研室主任赵增科等接受了学校小记者的采访;在xx小学,与会人员观摩了x镇片区三个教育组开展的XX年第二次联片教研活动;在x镇中学,大家集中观看了学校德育专题片、学生集体舞,听取了校长王炳锋的经验介绍;下午,在实验小学观看了反应全区德育工作感恩教育等内容的专题片,参观完校园文化后,与会人员分两个组就当天的参观学习感悟进行了座谈交流,随后现场观摩了实验小学高效课堂语文课《挑山工》及其课后反思活动。

参观学习感悟交流。在最后的总结会上,区教体局副局长王x镇同志从德育工作、校本研修和高效课堂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提高认识,健全制度;二是培植典型,示范引领;三是长远规划,突出重点,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四是聚焦课堂,研培提质,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改革;五是立足本校,找准问题,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六是通力协作,明确职责,推动校本研修工作的发展。随后局长x镇做了强调,指出校本研修、高效课堂和德育工作是教育内涵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求各校要把常规做好,过程做细,重点做亮。最后局党委书记王竑对当天活动进行了总结。

现场观摩实验小学高效课堂语文课《挑山工》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使全体与会同志得到了一次适时、高效的应需培训。各股室负责人、教研室全体人员、各校校长不仅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提高了认识,触发了对校本研修、高效课堂和德育工作的反思和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为推动我区校本研修、德育工作的实质进展和课程改革起到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全区教育专干、初中校长、中小学德育主任、教研组长、局机关中层以上领导、部分民办学校教师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着力校本研修

促进内涵发展

——xx区校本研修工作成效综述

近年来,xx区校本研修工作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为着眼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健康、主动发展为落脚点,为教师的发展提高搭建了有效平台,全区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教育质量正在稳步提高。总体而言,全区校本研修工作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机制制度基本到位

XX年,我区出台了《xx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教体局局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在教研室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成立了区教研室骨干教研员为主体的校本研修专家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的业务指导。XX-XX年又相继出台了《xx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标准》和《关于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工作的补充规定》,使校本研修管理更加规范。全区许多中小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和校本研修工作指导团队,并能分工协作,积极开展工作。大部分中小学都制定了校本研修年度计划和学期活动安排,也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研修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特别像x镇中学、实验小学等学校,将校本研修工作内容与教师的岗位职责相结合,针对不同层面教师,出台了从实施、考核再到奖励的校本研修系列制度,保证了全校此项工作的协调、高效运行。

二、创新载体增强实效

教体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强力推出了xx区教育体育振兴“六大工程”,其中校魂工程、师德工程、名校孵化工程、“高效课堂”深化工程都与校本研修密切相关。区局采取多项举措创新了校本研修载体与途径,大大增强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近年来,开展了校长论坛和xx名师、师德标兵、教学能手、教改标兵等评选活动,有效提高了全体教师参与研修、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创办了《xx教育》双月刊杂志,无论是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还是典型激励、榜样鼓舞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和教研室编辑印发了《xx区常规教学、高效课堂、校本研修三维一体教师行动手册》,全区教师人手一册,这对引领校本研修、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市中小学校本研修现场会上,我区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区教研室改版了“xx教研网”,创设了“校本研修”专栏,宣传政策、讲解理论、传播经验、表彰先进、答疑解惑,在推动校本研修工作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助推剂、发动机作用。XX年,区教研室出台了校本研修联片教研制度,将初中划分为4个教研联片,城区小学划分为两个教研联片,其他小学以镇为单位成立教研联片,加强了校际间的信息沟通和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其中初中段西山北联片以“真诚互信、以强促弱、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原则,坚持每学期开展学科骨干教师互换执教一日和校际间领导一日互换岗位体验学习活动,建立了每学期两次联考联评机制,运行一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街道办小学片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为目标,开展了主题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学工作。区教研室开展了教育成果评选、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引导教师学习理论、总结经验,不断增强校本研修意识,提升教育教研能力。

三、研修活动形式多样

近年来,从区局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一是教师培训全面覆盖。区教体局举办了校长讲坛,组织了局机关干部、学校负责人赴北京、山东、安徽等地接受专家学者培训,使各级管理人员开阔了眼界。通过国培省培市培、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项目,每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区教研室通过组织下校指导、专题报告、观课议课、网络教研、经验交流等活动,对全区教师进行了多角度的业务培训。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校内培训活动。x镇中学多次邀请陕师大专家教授和深圳福民教育培训集团高级培训师来校对教师面对面指导,邀请西安高新中学等名校名师来校现场做课,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提高了校本培训层次,开阔了全体教师的视野。县功镇教育组、坪头镇教育组建立了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让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返校后,及时对本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促进了骨干教师成长,又传递了教育前沿信息。x镇初中和x镇小学能够充分发挥本校人才资源优势,以青年教师培养为突破口,着力教师梯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二是课题研究有效开展。为了加强教育科研工作,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区教研室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研修方式,建立了区级课题研究制度。XX年,经过征集、筛选、申报、审批等环节,全区共立项区级小课题159个,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今年的省、市级教学能手评选条件中明确要求,参赛选手要有承担区级以上课题研究经历,我区此项举措为包括这些参赛选手在内的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在这项工作中,x镇中学出台了《x镇中学课题申报、研究、结题、考核、评定、推广管理办法》,并总结出了“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课题研究五步模式,近年来有多个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家、省、市、区级获奖。周原镇中心小学,研究课题是“小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他们分班对学生抄袭作业原因开展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后,总结出学生抄袭作业的四类代表性原因,然后根据这四类原因展开各个击破式的研究,提炼出了7个卓有成效的矫正学生抄袭作业的对策。整个研究思路清晰,研究过程扎实,资料详实,阶段性成果厚重。三是研修渠道有效拓展。区教研室建立了xx教研QQ群和教研员博客圈,为全区教师开展网络互动交流搭建了平台。大部分学校能把校本研修与岗位练兵相结合,积极开展教学能手、教改标兵等赛教活动,以赛促研。x镇中学、xx高中、xx初中、x镇初中、周原一中、x镇小学、实验小学、xx小学等学校还创办了本校的校报、校刊。x镇教育组创办了《西虢教苑》,每年出版12期,有效激励、引领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研修内容丰富多彩

在校本研修内容上,各校围绕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等,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拓石镇教育组、中心幼儿园针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特殊岗位教师等不同层面,规定了不同的研修内容,提出了不同的研修要求。xx初中、实验小学、示范幼儿园都按照以青教培养为突破口,以“研”为生长点、以“修”为途径的思路,为青年教师绘制成长路线图、精选简单实用的“精神营养餐”,为全体教师搭建例会演讲平台,让教师交流工作经验、分享研修心得。x镇中学在对校本研修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堂为核心,课题为载体,教、研、修相结合”的校本研修基本模式,x镇初中形成了“自学——反思——实践——研究”的研修模式,促进了校本研修工作的高效运行。

五、研修效果初步显现

一是教师能力明显提升。校本研修工作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从XX年到XX年,我区省、市级教学能手不断涌现,共有21位教师荣获省级教学能手称号,58位教师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杜红笑老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教改先进个人,另有11位教师被评为市级教改标兵。特别是今年,在刚刚结束的市级教学能手评选中,我区推荐的33名参赛选手中31名拟命名为宝鸡市教学能手,15名将被推荐参加全省教学能手评选。在总数增长的同时,上省参赛选手分布范围由以前主要局限在城区初中和小学,扩大到了城区、川原、西山地域上和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学段上的全覆盖,全区教师队伍更加趋向均衡。二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XX年高考取得满意成绩,据统计,全区参加高考总人数5869人,比XX年减少192人,本、专科上线总计5817人,上线率99.1%,比XX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全区一批本科上线共计921人,上线率15.7%,上线人数比XX年净增61人,上线率提高0.4个百分点。中考成绩稳中有升,位列东五县前列。三是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全区涌现出“高效课堂”五星级实验校1所,四星级实验校1所,三星级实验校7所,全区参与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数占比已超过60%。东关高中、东关初中、周原一中、慕仪初中、实验小学、x镇小学、xx小学等学校初步形成了适合本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千渭初中提炼出了能够使师生迅速上路的“三步四环”高效课堂推进模式。慕仪初中和x镇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还把高效课堂管理模式成功地向德育拓展,初步形成了德智并举、全面育人的课改文化。四是教研成果显著增多。我区初步形成了区、镇、校三级教研网络,目前各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两个,省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10个,区级课题159个,各校自主立项研究的课题258个。近两年来,我区教师发表的和各级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显著增多,在XX年宝鸡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我区教师上报的作品,无论从上报数量还是获奖数量上都居于全市首位。

典型带路特色领航

不断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xx区校本研修、高效课堂暨德育工作现场会成功召开

5月23日,xx区校本研修、高效课堂暨德育工作现场会顺利召开。教体局局长x镇、党委书记王竑、副局长张立、纪委书记马文超、副局长王x镇出席会议,全区直属中小学校长、教育专干、各镇(办)初中校长、各教育组中心教研组长、局直属部门和相关股室负责人及全体教研员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现场观摩,全体与会人员先后观摩了x镇小学的规范化升旗仪式、周原一中的高效课堂、小学段街道办教研联片的主题研讨活动、x镇中学的系列化校本研修成果、实验小学的“342”校本研修模式观课议课活动;第二阶段是座谈交流,与会人员分两组深入交流了自己现场观摩后的感悟;第三阶段召开了全体大会,会议由xx局长主持,王x镇副局长作讲话。配合会议,还下发了《校本研修经验材料汇编》和《德育工作材料汇编》,供全区各校交流参考。

王x镇副局长在讲话中对当天的现场观摩活动作了回顾,对全区德育教育和校本研修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作了总结,重点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在德育工作方面,他提出五方面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要切合实际,做实活动,抓出实效;三是要加强对德育教育活动是宣传;四是要认真做好中小学影视教育活动;五是要总结经验,创树德育工作的先进品牌。在校本研修工作方面,他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一是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增强校本研修工作的主动性;二是培植典型,示范引领,探索校本研修工作的新机制;三是长远规划,突出重点,务求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性;四是聚焦课堂,研培提质,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五是立足本校,找准问题,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六是加强协助,明确责任,推动校本研修工作均衡发展。

xx局长在总结讲话中,首先通报了全区近期五个取得阶段性突出成绩的工作,一是x镇初中在全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中取得全市第一名,并代表宝鸡市上省参赛;二是XX年全市教学能手大赛中,我区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三是全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xx高中、xx初中都获得该学段全市第一名,实验小学获得小学段全市第二名;四是x镇中学、实验小学被命名为全省最美校园;五是在创文工作中,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标测评获满分。就当天的会议,他指出,本次现场会实质上是一个教育内涵发展推进会,校本研修、高效课堂和德育工作是内涵发展必须面对与解决的关键问题。他对今后的工作做了三方面强调,一是德育工作重在把常规工作做实、做细,要真正让德育走进学生生活,触动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二是校本研修工作中,要加强教师的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高效课堂下一步工作主要在于扩面和深化,校长要树立信心,强化对教师的培训,从校长、教师到学生还要增强反思意识与能力,推进课改工作不断走向深入。最后,他要求各校要把各项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找准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转变领导作风、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xx教育。

本次会议取得了四方面突出成果:一是树立了先进,推广了校本研修和德育工作的经验,必将引领与促进全区中小学各项工作朝着更实、更细、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二是明确了学校内涵发展之本,那就是通过强化德育工作、深化校本研修和高效课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触动了校长的心灵,促使他们提高了认识。用xx局长的话来说,本次现场观摩让人“有惊喜、有意外、有震撼”;座谈交流环节,各位校长和中心教研组组长也不止一次地用到了“震撼、启示”等字眼,也都能客观地寻找本校与点位校的差距,从而对今后本校的发展思路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四是明确了各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个人校本研修方面的责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将有利于加强协作,提高各项工作的实效性。

篇3:校本德育课题研究的推进与拓展论文

文章通过文献法、归纳分析法等,对学校体育拓展校本课程的优势、课程设计步骤等进行了探究。研究认为其拓展课程具有突显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体现教师个性教学等优势,但也存在课程观念亟需更新、教师知识亟需加强和缺乏课程专家指导等问题。

学校拓展训练校本课程设计开发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联邦教育局的支持下,马萨诸塞州一所中学的校长将拓展训练的理念引入教学并制定出了“探索教育计划”。拓展训练课程在美国教育界获得了成功,并且逐渐被其他国家所采用。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间断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施以来,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与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优势

1.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在传统国家集权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只能作教育课程的执行者,没有探索与创造自己学校办学特色的空间,不可能有,也不敢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传统,也就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差异。

2.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诸方面素质的教育模式,其不仅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拓展训练能发展学生诸方面素质。

(1)挑战心理的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通过努力变为现实,主要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和心理极限挑战,力争跨越极限,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实现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通过实际的综合,实现学生全身心的体验。

(3)个性与集体体验。现今社会知识高度融合,个人无法去完成社会任务,必须形成一个团队、一个智囊团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协作,要求每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通过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个人魅力,并形成集体荣誉感,有大我的境界。

(4)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克服困难,团队合作完成训练项日要求,个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有集体作为强大的后盾,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教师只负责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但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师会通过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讲述体验和体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体现教师个性教学

教育是一种事业,教师却是一种职业。“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更多的视为一种职业,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独特个性品质,恰恰是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着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师的这种个性品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事业和职业两者意义区别巨大。校本课程能凸显教师教学个性,使教师成为教育事业的奉献者,而不是追求社会生活、简单谋生的社会个体。

二、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

1.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目标统领全局,也是课程理念的直接体现。拓展训练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体育课程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课程资源。学校作为拓展训练课程决策的中心,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自己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本校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得到家长和社区的认可。确定拓展训练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体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教师专项特长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健康第一、个性化发展、建立终身体育观念是学校改革的指导思想。拓展训练课程正好以培养人们“超越自我,磨练意志,适应社会,熔炼团队”等品质为目标,把具有趣味性的人文体育资源融入到现代体育课堂,使学生在挑战各种困难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认为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身体健康层面具体为体能储备、锻炼方法与应对危机,其次是社会适应层面具体为积极的个人行为、高效的人际行为以及规范的团队行为,最后是心理健康层面具体为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精诚的团队精神。

2.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1)因地、因校制宜的校本原则。首先,从开设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自然条件看,拓展训练公共要素中包含“行动性”与“新奇的环境”。因此每一项拓展训练活动都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日常生活“有些不一样”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促使其行动起来。因地制宜选择相应地形的拓展训练课程不仅能节省经费,而且有益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提高学生野外生存、应对危机等生活实践能力。其次,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资源也可以转化成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校完全可以视周边机构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另外,学校也可与社会有偿共享以降低自己的成本。最后,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尊重和发挥所有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能力和潜力也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学校在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有着充分的自由。因此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以便能真正实现课程本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全力以赴锻炼身体,挖掘自己的潜能。

(2)因生而异的人本原则。纵览课程及课程理论的发展史,不管是课程内容从远离生活到贴近日常生活,还是课程哲学主智主义到经验主义,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发展总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学生、重视以人为本,更强调学生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完全可以以学生的生理、个性、受教育、发展预期差异等等为依据,实施兴趣教学,贯彻人本原则,以某种形式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作为校本课程。

3.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传统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在拓展训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注重的是思想、心理及心得等方面的交流。因此更需要教师具有互动的理念,具备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能力、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具备心理学、现代管理学、运动医学、体能训练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教师具有丰富的拓展训练教学经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且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等能力与经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至关重要。教师还要有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合理进行组织,消除不安全隐患,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及时鼓励、积极暗示,消除学生畏惧、胆怯的思想顾虑,成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能力的引导者。

4.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应建立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能、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身体健康)、态度与情意表现(心理健康)、参与与合作(社会适应)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另外,也有人认为“拓展训练强调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心理变化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无法通过其体成绩去判断培训效果的优劣,对于拓展训练培训效果的评判,可采用证书的形式”。

三、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

1.课程开发步骤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境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分析参与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学生心智及身体素质的基本认识,对参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发现,制定培训目标,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确定目标。确定拓展训练校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训练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项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项目进行审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管理。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2.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课程观念亟须更新。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

(2)教师知识亟须加强。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一线体育教师,教育理念与理论知识有着必然的局限性,因此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可能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总之,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在我国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但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必将给传统的体育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1] 张剑锋.拓展训练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8.

[2] 高云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框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3).

[3] 种启,周详.拓展训练的学习理论基础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篇4:校本德育课题研究的推进与拓展论文

一、校本德育课程产生的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校为农村高中,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软件实力,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及意义

目标:首先,让学生在国旗下讲话中进行思考、感悟和锻炼,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积累人生经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我能力。其次,增强校本德育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学校的德育风格,最终在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形成校本德育特色校。

意义:首先,是它的庄严性。国旗随着雄壮的国歌在校园中冉冉升起,整个校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尚情感,引起学生深度的思考。其次,是它的及时性。可以结合最新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和全校学生中最近出现的典型事例,大大加强德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第三,是教育主体的群体性。全校师生,聚集在一起,无论是欢呼、感慨、喜悦、悲愤,都让学生感受到同时代人思想和情绪的共振。第四,是充分发挥讲演的魅力和战斗力。能把语言艺术的优点充分发挥,实现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现场交流互动。精彩的讲话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而国旗下的讲话不仅是一次精彩讲话而是系列深刻而精彩的讲话,应列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1、学校的管理、治安、教育等方面。由学校老师,同学代表或领导发言。

2、学生发言多为激励性的内容,贴切学生老师生活。

3、以各种有教育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节日或灾难为话题。

讲话同学提前一周撰写讲稿,交班主任审阅。讲话使用普通话,尽可能脱稿,时间为5-8分钟。若由于天气原因等特殊情况不能升旗,则不再另行安排该次讲话。

五、课程评价的办法和措施

(1)窑中学国旗下讲话评分表(满分100分)

(2)评价程序

a、讲话者自评。把评价表发给每位讲话者,让他们自行评价。

b、领导小组集体评。领导小组每人一份评价表,打分后,由讲话当天的值日行政收集起来计算出平均分,作为领导小组的评价。

(3)奖励机制

每学期评奖一次。分教师组和学生组进行评奖,以领导小组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讲

话者个人自评意见,由领导小组按评分高低,评出薛窑中学国旗下讲话优秀讲话奖共10名,其中教师组和学生组各5名。由学校公布,发给奖状和纪念品。

六、课程体现的主要特色

1.时代性

本课程体现时代性,能够把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要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跟上时代的脚步,融入到时代的大潮当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新颖性

本课程中的国旗下讲话能吸引学生,内容具有新颖性。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的事物总是比较感兴趣的,一听到新颖的讲话,心理上就可能进入兴奋的状态,就可能集中注意力,全面地吸收国旗下讲话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3.针对性

本课程具有针对性,不作“漫谈式”的讲话。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能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进行宣传教育,有的放矢。

4.选择性

本课程具有选择性。国旗下讲话内容繁多,包括了爱国、学习、合作、重大节日等内容。本课程根据学校的工作需要在主题内容上进行了筛选。

七、课程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我校国旗下讲话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功能明显增强,成为我校德育的品牌项目。在内容上既突出了主旋律教育,又紧贴时代脉膊,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内容涉及了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能及时解决学生的种种疑惑。务实创新,每一次讲话都有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国旗下讲话专著。

(二)由于加强国旗下讲话的德育功能,我校师生思想品德得到明显加强,学生成绩得到提高。

师生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加强,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关心国家大事,并立下努力学习成材报国之志。树立了远大理想并切实地付诸行动。

我校教风、学风良好,学生不满足于家境殷实,勤学之风遍校园。我校连续11年获得同类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由于国旗下讲话促进了勤学成才,实现心中理想的校风形成,我校学生能够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后进生转化的典型越来越多。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国旗下讲话促进我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明显提高。首先很多同学认识到演讲能力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学习演讲知识,请老师指导,为了争取得到上台演讲的机会,平时经常进行口头表达基本功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争取机会主动回答问题,陈述自己见解。

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安教乐教的教师队伍。教师参加国旗下讲话,既是一次形象的展示,又是一次经验的交流,更是一次教师自我提高的机会,每位教师都珍惜“出场”机会,都积极面对,全力以赴,促进了教师学习政治、学习专业、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坚持教育科研和教育创新,使教师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成为学生的楷模。

八、制度建设及保障体系

1、加强对国旗下讲话的领导措施。组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陈军

副组长:德育副校长邱勇忠校长助理蔡建政教处主任吴建军团委书记陆建进组员:各年级年级主任团委干事班主任学生会成员

2、国旗下讲话讲稿质量严格把关的措施。

(1)建立讲稿的质量优化机制。要提高讲话质量,首先要确保讲稿质量。过去曾经有过的不用准备,不用讲稿,临时想到什么就讲什么的做法决不能再重复了。我们建立了以下的制度:

①集体拟题。每学期开始,由德育副校长召集国旗下讲话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研究全学期讲话的计划,通过团委工作计划的形式向全校公布。这一计划确定每学期讲话的内容安排和重点题目。每月一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则具体确定下月的讲话题目。由于形势和情况变化而需要改变题目的,由德育副校长、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临时研究决定。拟题的过程中同时也确定讲话者。

②个人拟稿,集体审稿、改稿。拟稿者一般为讲话者。同时,也欢迎全校师生按学校公布的讲话安排表投稿。有时为了提高质量,也可聘请水平较高的老师拟稿或指导修改。拟好后,由德育副校长召集领导小组部分或全体成员进行审稿,提出意见,再次修改后由团委书记审阅定稿。

③适当安排试讲。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教师,可独自试讲或不用试讲,但新参加工作的年青老师,要求试讲,学生则必须试讲多次直到合乎要求。首先是要求脱稿演讲,不可以低头读稿,需要将讲稿完全化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语言,直到完全没有背稿的痕迹,看不出有文稿作依托为止。讲话中可以根据实际和情感的发展适当离开原稿增补少量内容,但必须对文稿原意有益无损。要求发音准确,语言流畅,表情和动作处理得当,能与听众交流,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缺乏经验的讲话者试讲时,要请由演讲水平较高的老师组成的指导小组的成员到场指导。

3、建立国旗下讲话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措施。

具体见第五点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措施

九、课程实施存在的困难及改进建议

篇5:地方乡贤文化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在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提倡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下,必须整合乡贤文化资源和学校德育资源,结合本地乡贤文化,在德育教育的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乡贤文化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众所周知,乡贤文化是所有精神文化中最值得珍视的“文化资源”。它缘于共同的“生活结构体系”而生成,其凝聚的精神文化也必能对本地域产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乡贤文化也是一切地域文化中特别值得挖掘与传承的“教育宝藏”,能引领本地学生“从小知乡贤、尊乡贤、学乡贤,长大效乡贤、比乡贤、超乡贤”。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是担当。因此,在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提倡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下,我们结合本地乡贤文化,在德育教育的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有效整合乡贤文化资源和学校德育资源

1.挖掘昆山乡贤文化资源。我们昆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乡贤辈出。在古代,有明清之际的爱国学者、思想家顾炎武,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顾坚等等;在当今时代,有担任过联合国副秘书长的金永健,航天英雄费俊龙等等。他们的杰出成就、光辉思想值得广大学生去深入学习了解,并将他们的事迹与思想传承并发扬光大。以《地方性知识观下中小学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我们力图深入挖掘和科学赋予昆山乡贤文化丰富的教育内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基础,开发昆山乡贤文化校本教材,让学生对昆山本土的人文历史、杰出人物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仁人志士仰慕之情,并学习乡贤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并努力效仿,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

2.整合学校内外德育资源。多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致力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尝试,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养成教育序列化、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突出教育生活化,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宽德育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工作成效突出,获得过全国、省、市级众多集体荣誉。同时我们认真选择了十名课题组人员,其中组长是江苏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昆山市学术带头人,也有课题研究的经验。核心成员中有昆山市学术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也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同时我们还挖掘了家长资源,聘请了一些从事昆山文史研究的前辈参与指导,开设专题讲坛,为老师、学生讲课。

二、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髓和德育教育内涵

1.正确界定乡贤文化核心概念。通过查询我们了解到“乡贤”一词,文献中出现较迟,明代浙江嘉兴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一篇《戮子》的明代新闻:“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悛,因手刃之。中丞殁后,其地公举乡贤。”足见“乡贤”是指乡里有德行、有声望的人。“乡贤文化”是地方或区域文化的精华,是先人和前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扎根在故乡人民血脉深处的精神基因。乡贤文化既与地域文化、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等密切相连,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研究对象与价值标尺,具有本地域的唯一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时代精神观感召下,对乡贤文化的梳理十分重要。乡贤乃本乡的贤达,他们有德行、有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他们以自己的德行和才能,为自己生活的时代做出了贡献,因而受到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崇仰、爱戴。其次,乡贤也可以指在本乡本土为国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当时的“外地人”……他们立德、立功、立业,理应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理应引导学生亲近他们。

2.积极了解乡贤文化研究现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在对乡贤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的,有浙江省上虞市成立的“浙江省上虞市乡贤研究会”。他们的乡贤文化作了很多的研究和社会推广,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而上虞市多所学校在乡贤文化研究领域也走在了前列,并已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而在我们昆山,也有一批学者、文人对昆山人文历史颇有研究,对昆山乡贤人物如数家珍,在《昆山文化研究》刊物上也时常有昆山乡贤研究的专题文章发表……这些成功经验、珍贵资料都能引领我们如何更便捷、更有效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与运用,这样我们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

3.深入挖掘乡贤文化育人功能。昆山是个环境优美、仁人志士荟萃的地方。作为一名当地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寻找能针对我们昆山地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基础,开发适合小学生的目标递进、内容衔接的昆山乡贤文化教育读本,使学生基本把握昆山乡贤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促进学生对昆山乡贤文化的敬慕之情和高度认同,有效内化为具有“贤人”特质的意志品质和思想情感,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民人格,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利用昆山乡贤文化,开发一套德育校本课程,相信它必定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也能极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三、积极开发《走近乡贤》德育校本教材

1.对校本教材开发的认识。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确认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规划、有设计、有实施与评价的系统工程,是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理论,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月颁布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就我们学校而言,利用昆山乡贤文化,开发一套《走近乡贤》德育校本课程,引领学生走近乡贤,了解乡贤,颂扬乡贤,学习乡贤,将来做一个有益于家乡,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2.《走近乡贤》教材开发路径。为了编好《走近乡贤》校本教材建设,我们走访了多名专心研究昆山文史的前辈,搜集到了《昆山文史一百问》《昆山历史名人列表》《昆山地方志丛书》等书籍文刊。在课题组人员初选、文史研究者的遴选下,先期初步确定了60名昆山乡贤,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突出成就进行分类、分组排列,然后将课题组成员进行分组、分工,继续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加工。基于有些历史人物时代久远,资料查询困难极大;有些人物在昆山生活居住、工作及贡献等方面尚有争议,所以最终我们确定了45名要编写进校本教材《走近乡贤》的乡贤人物。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为了确保资料的翔实,继续拜访文史研究者,并请他们带领我们参观过位于昆山亭林公园内的顾炎武纪念馆、顾鼎臣的“崇功专祠”,也曾走访了位于千灯古镇的顾炎武故居、顾坚纪念馆等,听取他们的一一介绍。

四、探索实施《走近乡贤》教材有效方法

1.保证课时落实。教材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课时的真正落实。为此,学校责成教务处、德育处予以协调,将每月一节班会课、一节地方课程作为《走近乡贤》校本教材的教学时间,并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认真组织集体备课,编写教学设计稿,定时组织听课、评课。在上课之后再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材编写,并修订教学设计,甚至修改教材,力争不断修订、完善教材。

2.注意三个结合。在《走近乡贤》教材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几个结合:一是与语文等国家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地方课程教学结合,特别是与品德学科教学结合;二是与德育处、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三是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

3.强化实践体验。课堂教学虽然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但有效开展课外实践体验活动,既可深化又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走近乡贤》教育学习除了开展课堂认知学习以外,我们还采用了社会实践、观察思考、体验感悟为教育手段,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读、讲、演、赛”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做乡贤”系列活动,如参观顾炎武纪念馆、费俊龙航天活动展示厅等,走访乡贤人物等。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乡贤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使命感,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合。

参考文献:

篇6:校本德育课题研究的推进与拓展论文

本报讯(记者梁杰)日前,记者在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教师人人是课改的参与者,个个能上公开课,任何时候都不怕推门听课。教师们由衷地说:“是课改成就了我们,是‘校本研究’让我们获得新的超越。”   当课程改革步入关键之年,当课改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困扰学校管理者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如何激发全体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以“校本研究”为突破口,紧紧抓住课改中的关键问题。   两年前,学校开始进行“校本研究”时,教师们并不理解,采取“拖”的办法被动学习。当老师们真正步入“校本研究”的殿堂后,他们发现工作和学习开始相得益彰,学习的喜悦感越来越浓。如今,学习已成为许多老师工作的必需。   在老师们的学习、研究热情被点燃后,为进一步引导、激励教师顺利开展“校本研究”,学校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校本研究”制度:以反思为前提、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平等互动为特征的校本教研制度;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科研制度;以“制度第一、校长第二”为原则的`民主、多元的人性化管理制度。   学校面向全体教师,搭建校内外舞台,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和引导教师扬长避短,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每学期,学校拿出3个星期的时间开展“四同活动”:即在同一天、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在各自班中上同一节课。这种“同课擂台赛”让老师们充分展示了教学个性。老师们感受到,在课改中,成功者是成功,失败者也是一种成功。老师们说,“校本研究”让我们的双眼有了自信的光芒,头脑有了睿智的思想,工作有了创新的火花。   互动反思沙龙是这所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周三,学校组织各科教师参加本学科的教学沙龙。教师们带着教学中的感悟和问题,真实地交流,自由地对话。如今,教师们把这里当作分享彼此经验、反思失败教训、共享更多资源的团队互动平台。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发挥创造力,与教师共建生命课堂;从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生态入手,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 信息化推进企业管理精细化论文

★ 分析: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

★ 信息化工程部力助一炼钢推进信息化工作

★ 以诚信推进合规征文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体制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 银行以企业文化建设推进经营管理经验交流

★ 以科学的政绩考评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篇7:校本德育课题研究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校本课题研究;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办学品质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7-0068-02

近年来,伴随着科研兴教意识的觉醒,校本课题研究对于提升中小学校办学品质和形象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了课题研究。然而,追求面子工程而盲目立项,课题研究缺乏深度等现象并不鲜见。如何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多年来,广州市花都区冠华小学在校本德育课题研究中,对此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一、基于办学理念,为课题研究指引方向

校本德育课题的确定与实施,必须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如此,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而这样的校本课题研究也才能凸显其校本性。

“主体个性化”,是冠华小学基于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所提出的办学理念,它追求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这一办学理念和追求,学校确定了校本课题“走进皮革皮具之都,探究个性和谐发展”和“创作教育:弘扬盘古文化,培育创新精神”。

在课题研究中,小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狮岭镇素有“皮革皮具之乡”美誉和盘古文化的人文积淀;创办皮革皮具艺术节和“传承盘古,诗意冠华”皮革主题艺术创作活动,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提升学校活动文化品位;开发与实施校本德育课程《走进皮革皮具之都》和校本教材,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动口能力,引领学生领悟与传承狮岭人“勤俭、上进、拼搏”的精神,树立“立足狮岭,走向世界”的崇高理想……以此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张扬学生个性,实现主体个性化发展。

校本德育课题的选择与实施与“主体个性化”办学理念的高度融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性,而这样的课题研究也有效贯彻和落实了办学理念。

二、整合多种资源,为课题实施提供支持

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是现代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校本德育课题研究更需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立足本土、本地、本校实际,获得丰富的研究资源。

狮岭镇素有皮革皮具之乡的美誉,在这里,传统皮革产业与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相遇;学校多数学生家长都从事与皮革皮具相关的工作;而生活其中,教师大多也都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这些都为校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国际皮革皮具节是狮岭镇每年的大节日,借助这一盛况,每学年第一学期,学校都会开展皮革皮具艺术节,以课题实施为线索,开展系列活动。学年初,学校制定活动方案,与国际皮革皮具节同时开展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皮革城进行展示活动,包括文艺汇演、现场皮革皮具小制作、小设计、皮革秀表演、皮革皮具一条街表演等,为孩子搭建展示平台,感受和体验皮革皮具工艺和繁华的贸易现场。活动还设计了爱心义卖活动,现场义卖师生的手工制作作品,所得款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活动中,学生与父母一起设计、制作、销售自己的产品,如有家长从事手袋制作,父母便和孩子一起制作了精美的小手袋,有家长从事五金销售,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作出了可爱的钥匙扣等。通过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与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同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父母平日工作的辛苦,懂得了感恩。

丰富的家庭和社会资源,为校本德育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这样的课题研究根植于厚重的本土、本地和本校实际,因而更加立体而丰盈。在生动的课题研究推动下,孩子们不断获得生动的发展,而学校也因此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三、注重主体参与,以课题促进共同成长

校本德育课题研究,最终是要服务于师生的共同发展,由此,也才能实现学校的发展。校本德育课题研究必然要切合学校师生的发展实际,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推动课题研究为契机,融洽师生关系,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发动全校师生,共同构建校本德育课程《走进皮革皮具之都》。编写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参观和采访,以发现的眼光搜寻素材;师生一起整理所见所得,为教材的编写积累素材。而校本课题《创作教育:弘扬盘古文化,培育创新精神》的实施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创作的过程。

学校基于年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分年级开展“传承盘古、诗意冠华”皮革主题艺术创作活动。各年级学生就地取材,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皮革碎料,以线描、拼贴、集体合作等方式创作了充满童真、童趣艺术品。例如,一年级孩子刚刚入校,在白纸上印上彩色的小手印,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商量,选择一个图形代表班级成员一起成长,用大家的小手印拼成这个图形保存下来。有的班级选择了一棵树,有的是一艘船,也有的是一个可爱的皮包。待到六年级毕业时再拓一次手印,共同感受和见证成长。二、三年级则让孩子在彩色卡纸上画出最开心的表情,每个班级集中成员的图片,用皮革碎料马赛克拼贴出一朵花;所有班级的花再共同拼出一张笑脸图……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爱满童印”“七色花开”“诗苑漫步”到“历史长卷”创意狮岭”,每个班级的师生一起创造着美好的校园生活,而课题研究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顺利展开。

有了师生的共同参与,校本德育课题研究便成为了师生共同经历和共同成长的过程。师生关系自然而融洽,师生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校园生活。

四、积淀课题成果,以科研提炼学校形象

校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也是学校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随着校本德育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冠华人对于办学理念的理解也逐渐深入;而资源的整合,更促进了学校对本土、本地和本校资源的把握,也凝聚了更多的资源支持,师生共同创造并享受着美好的校园生活。

有了校本德育课题研究的积淀,学校提炼出了“冠华形象”。征集全校师生的意见,学校将这一形象初步定位为:尊重、欣赏、成就学生生命的多姿多彩,用创业、创新、创造的盘古精神打造的冠华娃形象,引领、伴随、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基于这一定位,学校推出了冠华形象精品系列:多彩冠华娃,快乐好伙伴,展现和谐友爱的精神风貌;活力冠华娃,快乐梦工场,展现以皮革皮具为载体,“制作”美好童年梦想;魅力冠华娃,皮革皮具之旅,展现感受家乡文化的多姿多彩;自信冠华娃,快乐成长林,展现走出家乡,走向世界的鸿鹄之志。

校本德育课题研究,让学校走出了自身的科研兴校之路,实现了新的发展,更为每一个冠华学子的个性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8:校际联合教研,校本教研新拓展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模式探索》研究报告

上海市山阳中学夏玉芳 *

引 言

教研活动被证明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助推力量,且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专家的引领作用等等也是在教师交流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与深化。在此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得到大力推广。但同一学校的教师囿于范围的狭小、圈子的固化,思想碰撞逐渐陷入“疲劳化”,时间一长,使得众多学校教研流于形式,作用顿失。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则是一种突破传统学校教研模式,探索教师有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它是以课程实施中各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家引领为催化动力的联动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是以校际联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以校为根本,最终的目的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方式既符合二期课改中亟待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是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辐射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个体、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是符合二期课改中亟待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

二期课改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教师们如何将二期课改的理念有效地实现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在日常教学中碰到的诸多问题和困惑,在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动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开展校际联合教研,综合各校的力量,通过和同学科、同年级的区内众多教师的碰撞和交流,对帮助教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有极大的推动和激发作用。因此,实施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模式,是符合课改中对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

2、是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辐射的需要;

我区地处上海市的远郊,城乡学校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乡镇学校,受地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现有师资中还存在着一些业务水平弱势群体,严重制约着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更制约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同时,区域内优质教研资源依然不足,现有优质教研资源集中在少数城区学校,缺乏有效机制解决其均衡化问题。而区级层面组织的教研活动,受限于场地与规模,能参与的每所学校也大概只能1-2人。

通过“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能将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乡镇,有效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推动学校间的均衡发展。

3、是实现教师个体、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有效的专业成长是二期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有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成就学生的发展。校际教研则是通过教师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构建了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际学习共同体。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激发教师学科教研的活力,增强教师主动参与的意识,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最终实现各校教师专业的和谐发展和学校教学研究科研化内涵的提升。* 本课题金山区2006年重点课题。课题负责人夏玉芳。课题组成员有徐志强、罗向军、张华根、李军、谢东雷等。研究报告由夏玉芳执笔。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校际教研是以课程实施中各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家引领为催化动力的联动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是以校际联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以校为根本,最终的目的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

这种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总结、规律探索,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促进资源共享;各种校际联动的运行模式,在一定区域内有推广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

1、构建校际互动教研活动的网络交流平台

2、形成清晰的可操作区域性教研活动新模式

3、实现区域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四、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1、调查分析。在参加校际联合教研活动的区域学校对开展的校际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行问卷调查。

2、模式筛选。在校际教研实践中采用的各种教研方式,如校际会课、研修沙龙、教学互访、专题研讨、专家指导、骨干引领、命题评价等等,进行筛选,确定出最受教师欢迎而又有效的活动模式。对这些有效模式整合、提炼、研究,予以推广。

3、搭建平台。搭建校际互动网络交流平台,探索校际互动教研活动的新途径——网络交流平台。其中包括网上研修平台的建设研究;网上研修平台的管理研究。

4、资料汇集。包括整理、分析、汇总研究资料;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案例集;活动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等汇编;建立校际教研网上研修网站;参与者感言集。

五、研究的成果

(一)、“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架构;

要使校际联动式的教研有序开展,必须走上制度化、规划化的轨道,建立行之有效的校际教研机制。

蒙山片教研联合体的活动已逐渐由活动化走向制度化,由制度化走向研究性常态化,并已建立了活动常态化的保障机制——组织机构:

1、联席会

联合体设校长联席会,负责教学合作研修制度的建设和计划的制定。各校校长按学年轮流主持联席会,轮值学校负责起草计划,交联席会讨论,经修改后付诸实施。并可邀请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的专业引领人员给予指导和支持。

附:校长联席会名单:周纪平陆文元王龙祥杨惠忠程维新

2、工作小组

联席会下设工作小组,由各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研室主任组成,组长由轮值学校担任。工作小组负责计划的实施,并由各校再将有关内容与要求落实到本校的具体计划之中。同时,轮值学校组长负责好计划活动的组织和协调。

附:工作小组成员名单:夏玉芳徐志强罗向军夏霞红陈炜炯李军

张华根于澍

3、学科实践小组

各校学科备课组为实践小组,组长由相关备课长担任,联合体学校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计划中具体活动的实践探索,完成相应的任务。

附:实践小组——各校各学科备课长(名单略)

校际校本教研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制度的制定,有效地促进了活动的常态化和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二)、“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交互系统

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中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的交互系统,主要是搭建了校际互动网络交流平台。

在蒙山教学网上开辟了“校际教研”专栏,“视频点播”中开辟了“网上讲堂”,将校际间的公开课录像上网,开辟校际互动教学评课交流的专题论坛等。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了“教学资源交流”专栏,收集本校和外校教师的二期课改新教材课件及素材,最终实现每一门新教材课程的每一课都有课件、都有素材,最终让广大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轻松找到需要的资源。各校联席会议、教研组、备课组的联合活动采用视频会议(实时)、论坛交流(长期)的形式。在校际互动的网络交流平台中,进行有效的教研活动。

(三)、“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运行模式

1、校际会课模式

校际会课模式是指校际教研联合体中的每所学校承担一门学科,每个学科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由各个学校各派一位教师,在独立备课之后,在规定的学校进行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研模式可以让教师在观摩交流研讨中,捕捉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学习不同教师的优点,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秉承“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的精神,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校际会课模式的主要形式是校际会课赛课。一所学校承办,联合体中各学校派出教师,分别写教案,力求在预设问题、落实新知、巩固反馈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出有效和新课改理念,之后,分别在同一天面向同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会课,各校其余同学科老师全部参加,并邀请了学科研训员进行专业指导。在会课的基础上自然有一种良性的比较和竞赛的性质,让参加会课的各校教师在紧张的赛课中深入关注课堂,研究课堂。

2005年秋季,新教材在我区预备起始年级全面铺开,为使片内兄弟学校老师少走弯路,尽快找到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我们通过开展“会课”的形式交流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探讨教学的有效性,解决课堂中的棘手问题。我们开展了“以校为本,校际联动,聚焦课堂,探索有效教学”蒙山片预备年级新教材联合教研活动,语数英三门学科每校各派出一位教师参加。课后,三人分别说课,依次评课,研讨分析,提供改进建议。如在钱圩中学进行的语

文学科的会课。钱圩中学作为乡镇学校,其学生课堂上不爱发言,课堂气氛沉闷。但是在作为城区学校代表的蒙山中学教师上完课后,钱圩中学的王龙祥校长很惊喜地说:“我们的学生也能动起来。过去一直有这样的偏见,始终认为乡镇学校生源差,搞课改行不通。通过校际会课的实践证明,可以行得通。”并且蒙山片的校际联动还由区内 延伸到了区外,复旦二附中、汾阳中学、奉贤育秀实验学校的教师相继来我校传经送宝,上展示课,我们及时通知兄弟学校派同学科老师一起参与听课评课。

理念的提升和行为的改进是随着教研实践的深入而逐步实现的。这样一种“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校际会课赛课增加了教师的展示机会,教师在“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的反思互动中不断进步。教师间相互发现问题、相互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封闭的课堂被打开的同时,教师的心态日益开放,理念逐步得以更新,教师间合作反思的意识明显加强,以此促进了听与被听双方教学的改进。同伴的互助,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智慧,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飞跃。

2、研修沙龙模式

研修沙龙模式是通过沙龙活动的方式,对当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研讨,从而达到解决教师疑惑、启发教师思考、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的效果。研修沙龙模式真正帮助教师们实现对话式的深入探讨交流。

研修沙龙主要由专题研讨和教学互访两种形式展开。

形式一:专题研讨专题研讨是校际教研联合体的教师们就共同关心的某个教学焦点、难点问题,集中各校骨干教师优势资源,联合开展校际间的专题教研活动。此项活动主要是将教师共同的困惑进行麻雀式的解剖,通过专题公开课的开展和课后的深入讨论,期待在众多优势资源的碰撞中能对教师们有所启发。如我片在钱圩中学进行了“预备年级数学例题”专题研讨等。

2008年4月,我们在廊下中学开展了“初三数学分层复习教学”的专题研讨。蒙山中学的优秀教师在廊下中学上的研讨课上就实施分层复习策略:如面对基础扎实、智力活跃的学生预备出哪些例题,并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面对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有采取哪些例题,并运用哪些调动性的策略来完成,这种分层复习的上课模式对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提高。课后联合体中的初三数学教师们就如何实施有效的分层来提高复习效率的话题进行激烈而深入的探讨。

2008年5月15日,我片在吕巷中学杨校长的牵头组织下,开展了“改进教学,构建活力课堂——两区七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的专题活动,参与活动的除了我片的四所学校,还有徐汇的田林三中和汾阳中学两所学校和我区的朱行中学。

形式二:教学互访 教学互访是指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让校际教研联合体中的每所学校的教师们对刚刚过去学期中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罗列和筛选,确定教学疑难问题,然后各校相互坦诚邀请或主动走访,通过交流探讨、集思广益,获取他校同行的智慧。

2007年1月17日,在06学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开展了题为“交流、切磋、相长”新教材教学互访活动。为了使此次研修互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成效,会前对各校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WOA平台发送)已进行了初步筛选,确定了一些教学专题,如:“课堂教学中分组讨论怎样做到以学为中心的有效交流”、“如何开展学生作文训练”、“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一个概念怎么讲?一道习题怎么讲解,有几种解法?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课堂集体练习一部分学生不投入怎么办?”等等,活动按学科分组进行。在宽松、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大家围绕前置的各个问题,每位教师就自己的做法自由发言、坦诚交流。通过研修沙龙活动,促使教师进行深度对话,让教师在与同伴的相互对话中形成理念,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策略,在相互碰撞中生成智慧,获得经验和成果的分享,提升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而教师们在准备问题的过程中也促进自己的反思总结,而且其专业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对于在研修沙龙中涌现出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则通过课题带动教研,将传统教研向纵深发展,扎实稳步推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共同体。在校际教研的过程中,为了使我片的研修活动能更深入、更有效,并能出一点可供兄弟学校借鉴的经验,我们成立了课题《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模式的探索》,此课题已成为区级重点课题。通过课题引领,促进教研协作共同体活动的科研含量,提升教学活动的研究层次。让课题研究引领我们这一联合教研片的活动更扎实、更规范。

3、专家引领模式

专家引领模式是通过专家学者以及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也是摆脱教书匠的必经之路。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要素之一,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力量。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从这个角度说,专家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专家引领模式的主要形式有:专家学者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和骨干教师对新教材培训的宣讲。

形式之一:专家学者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在校际教研中,共同体中的每所学校的每位校长都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外请专家学者、市区教研员来校指导、讲座时,一校相邀,五校共享,提升校本教研层次和水平,为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支撑,为教师铺展更多的学习之路。教师在专家近距离的指导引领下,往往进步会更快。

形式之二:骨干教师对新教材培训的宣讲。新教材除了第一轮试点的老师由市里、区里组织培训,随后推进老师的培训基本都靠自己。我们充分发挥了试点组老师的力量,通过先行试点老师讲解教材体系,上示范课,介绍教学经验,对教学设计、教学进度、课时安排等提出一些建议,分析重点难点,使我们第二轮的老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在之后几年新教材的铺开推进过程中,我们一直不断推行这种方法,让“先行教师当模范,骨干教师做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通彻理解,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在我们这个片里,对兄弟学校的辐射我们也是充分发挥蒙山新教材试点老师的示范作用,充分放大优质师资的引领作用,让优质师资在兄弟学校得到充分共享。

2008年的10月17日,受朱行中学的邀请,两校初二年级组间进行了交流活动,我校两位教研组长也是区学科带头人的数学张旭英老师和英语潘文妹老师为朱行的同行上了两节展示课,随后还就“年级组建设”、“拉差补缺”、“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进度”等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4、命题评价模式

命题评价模式是校际教研联合体中各学校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但能激发学生成功感的命题和评价方式,各校之间进行交流的教研活动形式。

命题水平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的教辅书很多,而学生的差异性又很大,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作业布置、阶段考核时都要兼顾,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他学习持久的兴趣和热情。为此,要加强命题研究,一卷分叉,分层考核,建立一个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试题库。

蒙山中学针对学生中的由于学习动力的薄弱等原因而出现的对考试后面题目根本不看的学生,采取了一卷交叉的出卷方式。即:100分的试卷其中70分为基础题,30分的题目分为A、B不同的层次,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在采取在讲评之后再考一次,若高于第一考试成绩就取第一次成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成功感,保持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校际教研中,蒙山片还把初三毕业班工作列为了联合片工作的重点,积极开展初三毕业班工作教学计划、教学全过程、考试研究、心理辅导等的交流。

六、研究的实践成效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模式的推进,促进了联合片中各校教师的快速成长。如在2008年区青年教师大奖赛、基本功比赛、教案评比、论文发表等方面,众多联合体中的青年教师都脱颖而出,特别是参加校际会课、研修沙龙等教研活动中的青年教师都迅速成长为区内优秀教师。在每年的高级职称评定上,联合体中的多位教师也都评上了高级职称。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学生成绩。作为校际联合体中的核心城区学校,蒙山中学连续获得教学质量区第一的好成绩。乡镇学校钱圩中学的物理和数学成绩也在不断研讨中得到迅速提升。

七、研究结论

1、唤醒了教师专业自觉性,带动了农村是自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区域教师的整体水平;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模式让区域内的教师们在会课、探讨、互访等活动中交流、合作,唤醒了教师们的专业自觉性。让城区的教师们明白只有自己深刻的领会课改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很好的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辐射其他学校;让乡镇的教师们明白只有自己多走出闭塞的环境,主动学习新的课改做法,优化自我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将自己对外的抱怨变成前进的动力,个体才能得到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2、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育品质得以优化

开展校际教研,目的在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在帮扶中成长,在共同学习中提高。

3、形成了“同伴互助、反思交流”教研文化

开展校际教研则更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通过:会课、研讨、协作、互访等基本形式形成区域之间教师的互助成长。

区域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成为了校际教研的灵魂。

八、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其反思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在区域范围内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其各种运行模式也为各共同体的学校所接受。通过这种教研方式实现的资源共享、教学探讨和质量提升都大大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但是,校际教研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有着不足,如容易产生轻理论而重实践的倾向。因为校际教研经常是针对听课而进行的,又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强调以经验和问题为中心,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意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引领和学习,更好的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如何形成“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研模式的有效性评价策略,还有待继续反思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洁,周卫,顾泠沅 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革新[J] 《校本研修:行动与文化的变革》2005年10月青浦教育论坛

[2]杨玉东.教师何以需要校本研修[J]《上海教育》2005年第3期B刊

[3] 张行涛.课题先导,走向雅卓[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4]《校本教研行动——全国第三届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资料汇编》[R]山西2005年12月

上一篇:诗经 人生哲理的句子下一篇:英语语法翻译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