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022-11-09

时光荏苒,一项工作总是在不知不觉间结束,我们又迎来新的任务与挑战,在开始新的任务前,我们要学会撰写计划,那么该如何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提高学校德育德育有效性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任县旧周学区 朱屯小学课题组

为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既定研究成果,现制定计划如下

一、课题研究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 重要方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坚持系统科学的理论原则,从我校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整体构建我校德育体系,培养一支理论、业务素质均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即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

2、突出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3、采用生活化的德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将心理咨询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4、以活动贯穿德育全过程,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突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重点

1、构建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德育课程;

2、创新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途径:心理咨询;

四、课题研究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较高水准的理论支撑实验研究的开展。

1、加强实验方案和本期课题计划学习,明确实验要求和方法、研究方向和任务。全体老师要把课题开展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和相关工作的开展互相促进。

2、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课题研究中去,加强课题相关知识学习,写好读书笔记,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课题研究水平。通过学习,对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他育与自育、活动德育、学生自我体验等有更准确的把握,对德育课题研究有更透彻的理解。

3、教师不断总结,在总结中查找不足,在总结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加强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拟定实验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树立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创新

2

内容,创新方法。力争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和品牌的突破口。

2、发挥“宣传栏”、“学习园地”的窗口作用。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学习园地”是学校和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办好“宣传栏”、“学习园地”,让学生在“窗口”下,耳闻目染的受到教育。

学校应该利用广播高举表扬的大旗,以正面教育为主,树正气压邪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既要使其成为师生展示才情的平台,又要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3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

除品德课外,可以在其他课堂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比如:

语文---热爱祖国,热爱党,爱护公物,明辩是非、善恶及道德品质教育; 美术和音乐---参与文化艺术的传统弘扬,体现审美、享受成功的喜悦和鉴赏能力;

英语---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困难、乐观开朗、磨砺意志、热爱集体的思想;

4、校园文化坏境的创设。

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效。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进行行为修养培养。

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自主德育研究还有非常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去脚踏实地地探索,我们坚信,有合作、进取的精神为支柱,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定会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开拓自主德育研究的新天地!

第二篇:德育研究会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德育研究又走过了忙碌但却倍显充实的一年。一年来,全体德育人为着共同的目标——以自己的不懈的努力让德育大家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共同为德育研究会的二十周年献礼。一年来,全体德育人用心去实践、去思考、去学习、去收获成长,同时也以自身的成长汇成一股合力推动德育研究会的不断进步。一年来,令人欣慰的是,所有的努力终有收获,全体德育人的的汗水汇成了德育研究会的累累硕果。让我们回过头来,品味德育研究会一路走来的点滴记忆。

一、机构革新稳步推进部门合作日趋完善

从去年开始,德育研究会开始实行机构变革,也就是过去一直在说的变常规机构设置为服务部门和活动园地两部分。这种机构变革至今以走过一年有余的时间,回望一年走来,德育研究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立了管德园、艺德园、师德园、礼德园、习德园、文德园、武德园七个德育园地,并积极固化,明确了办公室下四部门的工作。在园地创建上,我们一直在鼓励有志于园地创建的同学来做,例如礼德园、管德园均是今年创立的。部门的服务对以往有继承也有创新,主要体现在对活动的服务上。园地固化和部分服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二者的配合也日趋完善。我们能够看到所有园地在一学年内都有开展活动,有的活动很有创建性也很符合园地的主旨。而在园地与后勤的配合上也做得很好。比如新闻稿的写作等等。

二、各类活动百花齐放社团影响不断提升

2010——2011学年,我们举办了六期丙辉漫谈活动、德育相声小品大赛、德育杂文写作与评比等品牌活动,黑板报设计大赛、礼仪知识讲座、漫谈志愿者选拔赛等系列特色活动,举办了“模拟战场彰显实力”模拟教师招聘会、管德论坛、励毅之行等等创新活动。总计近三十项活动,在其中,凝聚了大家辛勤的汗水、勤劳、智慧,同时,这些活动也是全体德育人成长的记录,也使德育研究会一年走来的记录。本以来,在路丙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上一届的育人的帮

助下,我们进一步扩大了德育研究会的影响,一直在努力使之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最一流的社团,我们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三、社团凝聚力不断提升整体风貌携手迈上新台阶

一年以来,全体德育人有着同样的目标,就是将德育研究会建设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经过德育研究会全体成会员一年以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家参加活动、为活动提供默默无闻的服务的身影。有人说,团队是成功的关键,好的团队才能把好的事情做好,我们清晰的看到在这用心走来的一年里德育研究会打造了一个极具凝聚力、有能力、敢担当、能做事的团队,德育研究会的凝聚力在不断提升,德育研究会的风貌在大家的努力下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年来,以“悟道习德育己树人”为宗旨,全体德育人继往开来,青春勇担德育发展之责,以汗水推动其进步。一年来,秉承“生活要有情趣、学习要有进步、工作要有成就、为人要有爱心、一生要有作为”的五有会员修养方向,全体德育人奋发有为,激情成就德育成长之路,以智慧打造其精神。

回首一路走来:

重任肩,永不馁,看成果几何,风华春秋路,日夜冥思时。硕果累累日,蹙眉换笑颜。

展望新的学期:

德育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前敬文林,胸中黄河月。肩负少年梦,共享四月天。

第三篇: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德育工作在高中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而“以生为本”则是推动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的重要理念。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以生为本”的内涵,然后从意识不足、平台欠缺、模式陈旧三个角度分析了德育工作的现状,最后立足于“以生为本”视角,就如何完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树立生本管理理念、完善德育管理制度、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关键词:高中教育;德育工作;以生为本

德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德育工作自然也就成为班主任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以生为本”内涵

“以生为本”,顾名思义,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为了更好地发挥“以生为本”在高中德育工作管理中的作用,下面从地位、目标以及手段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以生为本”的内涵。首先,就地位而言,“以生为本”强调以学生为根本,要求学校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既要将学生的存在作为学校存在的依据,也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切实凸显出学生在学校的关键地位。其次,就目标而言,“以生为本”主张一切为了学生,要求学校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确保学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最后,就手段而言,手段也就是“以生为本”的实现机制。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学生教育多依托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缺少主动性,“以生为本”则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个性与创造性,以自主发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途径。

二、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1.德育意识不足

德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贯穿学生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然而,正是在高中阶段,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最多,其效果也令人堪忧,这固然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年龄阶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更多的则是归因于教育者德育意识的欠缺。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问题,很多班主任在高中教育阶段,一切向高考看齐,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高中教学的唯一追求,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有沦为形式之虞,这是当前德育工作现状中的首要问题。

2.德育平台欠缺

高中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高中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相当突出的作用。一般而言,高中生德育工作包括以下三个平台:专业化的德育课程,如思想政治课程;班会制度;学校以及班级举办的各种以德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只有综合发挥好这三个平台的德育价值,才能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事实上,德育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三个平台的运转效能。但受当前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这三个平台的德育价值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比如,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化倾向,德育作用式微,而德育实践活动更是寥寥,很多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参加过的德育实践活动仅有一两次,效果可想而知。

三、基于“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策略

如前所述,高中德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改革德育管理势在必行。如何改革,是摆在所有班主任教师面前的难题。对此,“以生为本”理念有着相当积极的价值。教师需要从“以生为本”的视角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1.树立生本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指教师在德育工作管理中所秉持的基本信念,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效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德育工作管理中,教师多以“事”为中心,比如考察德育课程的开展效果、德育活动的实施现状等,虽然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此,班主任教师在高中德育工作管理时需要重树管理理念,以“生本”理念取代“事本”理念,将管理工作的着眼点转移到学生身上。首先,教师需要从高中生的心理现状出发,制定相应的德育措施,避免德育工作与学生现状相脱节的尴尬情形,提升德育工作针对性;其次,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德育效果作为衡量德育工作管理效能的唯一依据,并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调整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

2.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既是推动高中德育工作稳步开展的前提要素,也是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管理的有效手段。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班级管理中的事务非常多,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与生活状况,工作较为烦琐。德育工作作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管理制度的建设便成为其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在制度建设环节中,教师需要落实以下两点原则:第一,全面要求原则。德育工作是针对班级内部所有学生的,管理制度面对的自然也是全体学生,对此,教师在德育管理中要做到一视同仁。第二,个性差异原则。学生受主客观各种因素影响,在德育工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教师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结合制度内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规划。

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以生为本”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而言,有着多重的要求,其中基本的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展德育工作。当前高中生大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性格上普遍存在着自私、独立性差、集体荣誉感薄弱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德育工作中所不得不面对的。第二,教师必须以德育工作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换言之,既从学生当前的不足出发,制定针对性的矫正策略,而开展此项工作的前提则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是学生除家长外接触最多的群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管理中要保持“爱生”之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状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提升其班级归宿感与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德育工作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则是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与思想水准,从而培养其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而这也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班主任在高中德育工作管理中以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生成作为最高目标。首先,班主任要落实好班会制度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班会德育作用的同时,丰富班会的内容,为学生的德育打造坚实的平台。其次,实践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工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实践水平。对此,教师需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型的课外活动,诸如参观烈士陵园、走访敬老院、社区义务服务活动周等,既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培养其正直、善良的品格。

四、结语

德育工作在学生教育中有着相当突出的价值,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环节。德育工作管理是保障德育工作稳步推进的有效手段,对此,班主任需要从当前德育工作现状出发,立足于“以生为本”的理念,逐步矫正德育工作中不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力男.基于“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研究[J].考试周刊,2016(13):160.

[2]陈招英.浅析高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基于“以生为本”的视角[J].新课程,2015(12):144-145.

第四篇: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东省校长论坛特等奖论文展

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校长 周日新

【内容摘要】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新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大踏步地发展。提高民办中学办学社会效益,就要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档次。当前,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面临各种问题。研究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对策,努力解决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东莞市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东莞市光明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提出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对策:理顺学校、家庭、社会诸多管理元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其互动作用,构建相适应的有效的立体化的育人网络及德育工作模式。

【关键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德育管理元素

在我国,民办学校作为新兴的教育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地作用,并且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态势,因此分析研究民办学校办学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从中找到相适应的对策,引导民中德育建设和德育工作及至办学健康蓬勃发展。

东莞全市民办中小学已达200多所,其中面向新莞人子女的低收费学校有179所,学生40多万人。从调查中发现:作为新莞人子女接受基础教育主要机构的民办中学,在德育工作方面都存在甚多问题,面临着诸多困难,而使办学处于被动状态;但也有一些学校德育工作已闪烁得亮晶晶,学校也办得有声有色。该市民校光明中学办学的历程就是一个典型。对这一典型的剖析,可以具体地了解到民中德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到对策。

光明中学创办于2003年9月,直属东莞市教育局管理的民办公助、全寄宿制完全中学。它的发展经历了一番曲折历程。该校办学第一年招生近两千名,因疏于管理,校风校纪差,德育状况更为差乱,难于取信社会,之后第二年,招生就出现大缺口,甚至濒临停办的边缘。2004年8月,在新领导班子到位后,学校秉承“以诚心服务社会,以爱心培育人才”的办学宗旨,遵循“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原则,创新“办学目标高起点,办学条件高标准,学校管理高水平,教师队伍高素质,课堂教学高效率,教改实验高要求,校园文化高品位,全面育人高质量”的办学思路,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教研兴校、特色强校”方略,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实行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德育管理等制度,校风校纪才展现新面貌,获得社会认可,学校始见转机,办学才有了新发展。目前,该校在校学生12000多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学校、教育部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东莞市一级学校、东莞市绿色学校、东莞市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校风正,校纪严,校容美、质量高、特色明” 成为校园主旋律,教学、德育等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时过境迁,回忆过去,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哪些致命的问题呢,结合光明中学,我认为大致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一、当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德育首要位置未形成

民中在办学中,往往德育偏离首位。德育偏离首位是一般民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基本问题,表现:

其一,重分轻德,把分数线当成绩榜、招生入学人数当办学“质量”指标。为突岀学生学业成绩,一味抓智育而忽视德育,为招生才讲点德育,搞点德育活动摆弄“门面”。德育工作在这一类学校“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自然不列首位;

其二,德育工作机构人员的配备明显欠缺。大多数学校德育的专职部门——政教处一般不超过3人,所配备都是非教育类专业的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难以胜任德育工作,团队负责人也多为兼职,基本上都是由教学压力较小的历史、体育、音乐等科目老师兼任;而且教师流动大,东莞民中的外省籍教师一般占六成以上,且每年有近20%要流动“跳槽”,不稳定。光明中学办学初期有50%以上的教师“跳槽”。

其三,一些民中未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智育和德育仍是两张皮,德育只是靠班主任、分块领导单兵作战,全员德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未有建立。

问题之二:学校反制社会不利和消极因素乏力,削弱学校德育效果

在东莞市社会变革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民中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利的消极的因素,学校德育工作也因之大受影响。在07年东莞市中考录取中,东莞中学等5所公办中学有权面向全市招生。其招生名额占全市计划总数25%,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实际上包揽了各初级中学校优秀生源。而作为民中的光明中学等,虽拥有优质学位,却不可能享受分配优秀生源名额的政策优惠。优秀生源都涌向公办学校。从而民中生源比公办中学更为复杂,“问题生”更多。主要是:一家长“管不了”或“不会管”的“待进生”多;二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忙于生意无力照料的孩子,与家长关系恶化的孩子多;三没有本地户籍的外来工子女多,据07年统计全市此类学生达44万人,占中小学总数58.6%„.面对这样复杂生源,民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稳住生源,形成民中德育工作的“更严要求”、“更高压力”和“更大难度”。大多民中的生源特殊,层次不一,学生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奋斗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行为失范等问题。受社会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民中德育脱离了自身规律的要求,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德育体系,其效果不理想,出现了学生中明显地分化:一部分忙功课、忙升学。而另一部分则不思进取、自我放弃,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的地步,导致问题学生增多。其表现为:校园早恋,无故旷课、打架斗殴、厌恶学习、迷恋网吧、校园暴力等,有的学生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问题之三:家庭和家长教育欠完善,加大学校德育工作难度

东莞市民中的学生85%以上属非本地户籍学生,不少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复杂,有些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处于“工学矛盾”旋涡之中,家庭经济条件太差;有些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家庭教育或有缺失;复杂的家庭背景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攀比、亲情饥渴、逆反等不健康心理,可能岀现更多的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等不良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成长。

同时,不少民中学生家长普遍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些家长在教育中容易产生误解,踏入误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度不够。

二、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剖析

(一)民中德育工作未到首位的原因在于办学理念有偏差

民办中学是市场经济向教育领域渗透发展的产物,它兼具“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双面属性。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本性在这里依然发挥着作用,除了承担一般学校教书育人的使命外,还有着盈利、使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民中在办学理念上存在着偏差,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自身企业性质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激烈竞争等,由于生存和利益驱动,便倾向于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在学校门面装修、硬件改善和智育教学方面,而不愿把资金、精力投入到德育管理和建设上。从根本上说,缺乏坚定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德育工作都应该在办学工作中居于首位。德育首位才是办学正确的然而也是最基本的理念。办学理念错了问题就会层岀不穷。所以说民中德育首位的缺位,根源在于办学者办学理念上偏离了正确方向,是在办学的最基本问题上犯错,这就是上述民中德育工作偏离首位五种表现的总根子,也正是上述民中德育工作三大问题的症结所在。

办学理念偏离正确中心,德育工作不到首位,办学中必然产生失误,削弱了德育工作效果。民中在德育工作中未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使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队伍不稳定,使德育工作缺乏连续性。民中往往信奉“顾客至上” 的企业原则,导致教师不批评、不得罪学生,产生“老师怕学生”现象。例如,光明中学办学头一年就提出过“学生是上帝”的口号。学生不服教师管教时,往往趾高气扬,学校不愿坚持管理原则,甚至有失公正,教师找不到撑持,感到难受呕气而不愿作为,往往使德育制度形同虚设,而据此确立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就不可能正确地分析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对聘任教师愿要就用,不愿要就“炒”,教师自身价值难以体现。光明中学当初就因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频繁变换,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导致德育工作缺乏稳定性,削弱了德育工作效果;无法保障连续性,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中德育工作中的不利和消极社会因素产生于社会教育发展理念禁锢保守

社会上“国家办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深蒂固,而对民办教育的歧视很难因《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而消除。政府在推动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变革上滞后,远未能适应民中办学和发展的需要。于是社会观念及政策重心向公校倾斜,政策导向偏离民校就对民校办学形成诸多不利因素,带来种种消极后果。

面对这些消极因素,民中缺乏有力的控制措施,难“以小气候改变大气候”。

首先,难于得到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的直接支持。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开放变化的同时也衍生了许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影视、书刊、音像、网络中充斥着凶杀、色情、迷信等不健康的东西;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少年学生的不当开放,严重腐蚀着学生的心灵,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难度。学校缺乏整体及长远意识,没有与周边有关管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避免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害。在种种不利因素的约束下,民中德育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效果欠佳成效甚微。

其次,部分民中片面追逐利润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无法消除社会对民中的固有偏见。

(三)家庭和家长在教育理念上的误解和误区,减弱了学校德育工作效果

家庭环境是学生德育的基础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德育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学校德育工作,影响德育成效。

民中学生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和滑入误区。不少民中学生家长普遍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向学校“交了学费,教育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一些家长的经济状况优越,认为“有钱便是万能的”,教育方式也很不当,往往只会用钱来奖惩孩子;相当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么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要么认为德育无足轻重,不少家长还抱怨学校的德育活动多,认为学校“不务正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度不够。

这些不利和消极因素从不同层面上导致了学生家庭教育的严重缺陷,不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自然也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三、改善民中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效果的对策

从影响和制约民中德育工作效果的三大方面问题的剖析中可以看到,由于民中的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和家庭的脱节或背离,民中德育工作受到严重制约,德育工作效果受到严重限制。民校和学生家庭、社会都是民中德育工作效果的制约因素,也是组成学校德育管理三个方面元素。我们应注重研究发挥各自特有优势作用的对策,研究整合三个元素充分发挥共同作用的对策,以切实解决民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拓宽学校德育工作途径,提升德育实效。对此,本文提出以下改善民中德育工作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端正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元素在德育工作中的保证作用

民中要将德育工作置于办学首位,并坚持以这种正确的办学理念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此,民校应: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关键是端正办学理念,树立科学“大德育”观

学校领导班子是德育管理的司令部。建立办学理念端正的领导班子更是民中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民中要调整组成识教育之大体的校董会,建立能办好学的校务会,确立“德育为首,以德治校”观念。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师生为主体,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职员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把德育作为学校组织机构的首要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一批强有力的德育骨干,求真务实地开展德育工作。

2.构建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邓小平)。这是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对教育的要求。所以,民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实现“三个统一”,构建起以“学会做人”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体系,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基点的德育主要内容;通过开展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崇高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光明中学一直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体系,使德育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

3.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落实全员德育。

江泽民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至关重要。办学者要与教师建立起“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的长久合作关系,建立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做到这一点:

第一,要加强教师理念的建设,强化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端正教育思想。在教职工中加强“全员育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形成全员参与,全员管理负责的良好局面,做到领导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

第二,要努力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多元化帮助、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开展教师联谊活动减轻其心理压力,增强归属感;提高教师素质,设立教师培训体制,全面提高教师在师德、工作素质等方面的修养,并组建校本研究和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发挥自身潜力,扎根于学校,醉心于课堂教学,勇于自我实现。

第三,重视德育专职人员选用,改善德育队伍,优化德育工作机制。重视教师的考评,通过规章制度、评估制度等,明确教师的教育任务,使在教书育人中恪守“三个责任” 。在光明中学,学校努力为教师办理调入手续,给教师以安定感,把流动率控制在3%以内;同时保障教师待遇,组织教工活动,弘扬团队合作精神。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落实“青蓝工程”、“名师工程”。还不断完善评估激励体制,落实每月德育管理先进班评比,把德育绩效与奖金挂钩,通过奖励激发工作热情。

4. 加强德育机制建设,通过制度育人

无规矩不成方圆,民中德育管理也是一样。要明确管理职责,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精细化管理,规范检查和考评措施,制定德育工作检查评估制度。使德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德育过程得到有效监控。如光明中学建立了《行政值日制》、《年级管理班级值周制》、《学生干部岗位责任制》等学生自我教育制度,设立了“年级德育小组”,配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实行“学校抓年级、年级抓班级、学生行为各线反馈、归口班级”的管理模式,健全德育工作的激励制度,做好常规检查进行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评选;德育管理实施“三线三级”形式 ,各线各级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现代化人才培养。

5.拓展德育渠道,强化养成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民中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重视文化知识本身的德育功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同时注重“以心教心”的教育方法,丰富德育渠道。例如光明中学成立了“怡心室”, 配备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请法制专家开讲座;举办“德育学习班”;组织“绿色校园月”活动,鼓励学生少违纪、零违纪,加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坚持开展“家庭美德十个一”教育,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义卖活动或拜访贫困山区、敬老院、孤儿院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关爱他人,自强不息。同时,民中还应实施养成教育,实施精细化管理,在生活细节上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者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最终实现自主发展。如光明中学在行为习惯方面,查禁携带手机、抽烟、早恋等;学习习惯方面,重点抓学生的坐姿、书写姿势、书写规范的养成;生活习惯方面,从学生早上起床、洗漱、早午晚用餐纪律、卫生清洁、早操、上课,到午休、第二课堂活动、晚自习、就寝关灯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和检查评比。

(二)重视家庭管理元素,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由于民中学生家庭的复杂性,做好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更是至关重要。在德育工作中要让家庭参与到学校的德育中来,形成和谐有效的家校联系机制,建立起沟通渠道。让学校、家长双方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在家表现。光明中学奉行“金碑银碑不如家长的口碑”的理念,定期组织家长进行交流:定期给家长写公开信;班主任经常与家长通电话;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管理决策征求家长意见;学校体育艺术节、体育运动会、教学开放日、感恩教育演讲等活动邀请家长观摩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密切配合,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同时,鼓励家长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尤其是引导家长“信任孩子”、“赏识孩子”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打开学校围墙,整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诸多因素,形成强劲的育人合力,构建宽广的学校德育工作新平台,是民中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

学生在德育中处于主体地位。杜威曾说“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生活”,社会是学生课本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好训练场所。”所以,民中不仅要确保学生的思想得到正确指导,更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进入社会生活实践。首先,要重视社区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积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寻求有利于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如光明中学组织学生参加“重走东纵路”东莞市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前往虎门硝烟纪念馆,感触爱国情怀;其次,民中要以德育工作的实效保证教学质量,改变人们对民中的看法,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针对学校周边环境较差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制定行法律法规,提高对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如光明中学在周末学生离校及返校时,加大校内外巡察力度,保证学生安全离返校;学生出入校门佩戴学生证,且要有班主任签名的出入证明;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不允许叫外卖,切断一些违禁物品如香烟等进入校园的途径。

(四)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要素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1.充分利用生源多元化的有利条件,因材施教

民中生源多元化,学生当中不乏有的素质很高,有的还可能有某一特长。学校要着眼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因材施教,如设立专门的“培优班”、“待进生学习班”、“五种技能”等,突出音、体、美、信特色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德育工作可利用学生群本身为教材,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闪光点,树立学习榜样,共同抵制不良行为。还可从学生的个人兴趣入手,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2.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实践活动育人

民中德育工作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关怀心灵,尊重人格,尊重独立主体性,有效地强化“外塑行为、内化心灵、主动发展”德育工作三部曲,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 ,辅之以有效的活动教育:

首先,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达到强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加快道德“内化”进程。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自我觉悟和习惯行为,内化上升为自我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的。

同时,建立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德育运行机制,完善以“五自” 为中心的自我管理,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会与团委会直接参与学校日常管理;把“自我”管理与文明礼仪活动结合起来,成立学生护校队、文明执勤队,设置文明礼仪监督岗;鼓励学生参与校园人文建设,定期开展系列化文化活动如体育运动会、文艺晚会、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月、学雷锋活动月、读书节等活动;组织文学社、校刊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社团,活跃课余文化生活。使学校德育成为青少年主动理解规约、选择价值和体验意义的过程。

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元素的作用的对策,有效地突破了民中德育工作空间上的局限性,渠道上的单一性,内容上的陈旧性。光明中学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对策明显地提升了德育工作效果的一个典型。陶行知先生曾呼吁人们“建筑人格长城”,多元化社会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设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民中德育工作目前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光明中学的成功管理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性的决策。民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特点,总结出符合实际的符合实际的对策,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的长远目标,为社会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1版;

2. 韩庆祥 、蒋笃运:《德育系统论》,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2版;

3. 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中发〔2004〕8号;

5. 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摘要:目前,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日渐成为关注的对象,德育实效性不强成为困扰我国德育工作者的一大问题。本文从我国的德育政策及德育过程两个维度对实效性不强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实效性

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目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已被整个社会所关注。

一、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透视

(一)不适切的德育政策影响中小学德育实践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德育政策将德育确定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它被国家和社会赋予了太多的责任。《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乎所有教育内容都被囊于德育之中,促使德育成为一个大的拼盘,这严重地增加了德育的负担;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身上或是社会存在的诸多德性问题都被归结于学校德育,希望通过颁发相应的德育政策加以诊治,将德育政策的功能发挥过度,从而严重地影响其

实效性与可行性,进而也大大地降低了中小学德育的达程度。

(二)德育过程简单化,缺乏实效。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中小学德育主渠道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进,小学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学开设《思想品德》等课程,并修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得到了调整和充实,力图重点解决“繁、难、偏、旧” 及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以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照本宣科、“传授”和“灌输”等简单的教学方法仍大行于世,常使学生变成了“道德容器”,高尚的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割断了德育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积极性,剥夺了学生体验性、发展性的德育过程。学生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做法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德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必然不高。

目前,在部分中小学实行一种高压式的德育,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制约。

只要学生触犯学校的要求,不遵守学校制定的各种规定制度,就以德育工作者的权威和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学生低头,重学生“服管”、“服规”的结果,轻学生认错的情感体验过程。这种德育过程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不以道德主体的发展、建构为目标,不利于学生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有碍于将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

行为品质。这种德育方式造成了学生校内一个样、校外一个样,教师在和不在不一样的“变脸”现象。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德育政策的适切性,以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实现共强。我国的德育政策赋予了中小学德育繁重的任务,导致了实效性低的现状。但在其不同的内容中道德教育是基础性的。因为“完整的人是以品德(或德性品格)发展为内核和基础的。如果用球型隐喻人的发展,那么品德就是球心,也是支架,可以统摄整个球的内涵和球面,与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审美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对人的整体发展具有支撑性和统摄性作用。”可见,道德教育是德育的球心,是其支架,对其他德育内容起到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在当前德育实效性不佳的现状下,借鉴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以实现共同致富的理论,可以先让作为核心基础的道德教育强大,进而促进、统摄其他方面,最终达成德育“共强”的事实。

(二)德育过程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学生德育的发展。

针对我国中小学德育中照本宣科、“传授”和“灌输”等简单的教学方法,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优化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避免学生对德育课产生逆反、无用的厌烦心理,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是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教育者不是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而是从受教育者的发展出发来从事教育活动的。他不是要消灭受教育者的异己性,不

是要通过教育实践占有、消灭受教育者从而发展自己,相反,他却要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的成长,发展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主体的各种主体能力。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发展得越完善,就越是能够表明教育的成功。”同样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探求发掘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渴求道德知识、践行道德的欲望。让学生置于德育之中,对其内容产生信任,情感得以共鸣,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德育的魅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切忌空喊口号,切忌脱离现实生活简单地把学生做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的德性得以真正发展。

为改变学生的“变脸”现象,教育方式应变“管”为“导”。在“导”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德性,增强学生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力,渐而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德育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 其东.面对挑战: 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 J] .教育研究, 2005(3).

[2] 项贤明. 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20.

[3] 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53.

上一篇:到银行贷款需要些什么下一篇:党员四个合格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