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2024-04-19

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精选8篇)

篇1: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2010年11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达,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新闻媒体,敢不敢说话,会不会说话和能不能说话,成为领导干部时下遇到的新的挑战。当下,领导干部不善待媒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瞒,即隐瞒不报、不说,不公开,或说假话,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因为有关部门拖而不决、隐瞒掩盖导致的。二是躲,即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免于和媒体接触。三是顶,即和媒体采取针锋相对、顶牛的硬招,比如有的官员居然对媒体说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这样的雷语。四是拖,有的官员缺乏责任心,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第一声音,从而失去舆论先机。五是推,在媒体面前把责任推给上级或者推给下级,同样得不到媒体和公众的谅解和宽容。如何提升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时事评论观点:

充分认识媒体的重要作用。媒体时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地正面效应,也有消极的反面效应。由于媒体对于负面新闻具有很强的凝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很容易使分散问题变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其的重视和认识。

提升善待媒体的能力。一方面理解和尊重媒体,主动了解新兴媒体的特点。另一方面,尽力满足媒体的信息资源需求,主动把信息“喂”给媒体。关心和支持新闻界举办的有益活动,做好媒体服务。

提高应对媒体的技能。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事实证明,突发事件报道,谁第一时间发出声音,谁就能掌握主动。重视表达关注民意的情感。对于受到损害的群众表示足够的关切和同情,不要先表扬领导,要先表扬群众。不要激怒媒体或被媒体激怒。不要对媒体恶语相向,失去与媒体沟通的时机,同时也要显示出领导干部的素养,有礼有节,不要失态。在公开信息中表达准确。不使用据说、好像、大概之类的词语,同时对不明确的事态留有余地。语言简洁,通俗易懂。领导干部平常要改变文风、发短文、开短会、说短话,特别是在媒体上要会说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加强媒体的引导和管理。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管理媒体,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更不能放弃对新兴媒体和互联网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改革创新地管,在坚持政府主导媒体的前提下,要扩大媒体的活动空间,使媒体的管理体制趋向灵活,使其按媒体自身的规律发展。

篇2: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一、突发事件处置的正确媒体观

(一)中央对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新要求

(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

(三)在与媒体合作、服务的基础上学会应对: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不是管制媒体;善待和善用媒体是有效提高应对媒体能力的正确途径

二、突发事件报道的法令、法律、文件及媒体报道的相关精神

(一)突发事件报道的法令、法律、文件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2006.1.282、《突发事件应对法》全国人大2007.8.303、《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2008.5.1“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国务院2008.10.175、《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中办、国办2008.10新闻报道“40条”

(二)法律、法规、文件涉及媒体报道相关精神

1、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新闻信息:反应快、处置快、报道快

2、谎报、瞒报、漏报和迟报都要追究责任:“事故的责任有限,隐瞒的责任无限”

3、迅速建立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班子

4、将新闻发布活动列入突发事件处置的整体安排,并予以特别重视

存在问题:(1)对舆论引导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2)对舆情的研判不够及时准确;(3)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4)善待善用新闻媒体理念有待强化。

5、要有周详的记者接待方案

6、设立临时新闻中心

三、突发事件处置的媒体应对机制与运作流程

(一)迅速同步启动多项联动机制

与突发事件处置联动的五项机制:

1、同步启动新闻发布机制;

2、同步启动新闻媒体联系机制;

3、同步启动中外记者采访管理机制;

4、同步启动境内外舆情跟踪机制;

5、同步启动境内外舆情通报机制

(二)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的流程

1、搜集舆情;

2、研判信息;

3、确立主旨;

4、准确压题;

5、掌握口径;

6、实施发布;

7、做好评估。

四、突发事件处置中应对媒体的方法、技巧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应对媒体若干方法

1、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中立即组建应急新闻宣传小组。

----迅速建立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和组织指挥体系

----抢夺第一落实,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掌握主动权

----建立舆情搜集、研判和通报机制

2、迅速拟定突发事件中的媒体沟通方案。

3、适时运用多种与媒体沟通的形式,如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通气会等,及时向媒体发布新闻信息,与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沟通。

4、学会用法律、法规和政策“诠释 ”新闻

5、组织和协调中外媒体记者的现场采访,既要为此提供相关采访报道便利,也要体现现场管理水平。

6、有针对性地澄清事实,解疑释惑、批驳谣言。但在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与技巧。

7、保持同现场主流媒体和有影响媒体记者的特殊沟通。并学会引导这些重要媒体记者对突发事件处置的报道。

(二)应对媒体采访的技巧

1、要求提供采访提纲。

2、回答要简明扼要,严谨适度。

3、不要被记者的提问所激怒。

4、不要跟记者进行争论。

5、不要说这是我的个人意见。

6、尽量避免拒绝回答记者提问。

7、不要随意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

8、不正面回答假设性问题。

9、学会处置媒体负面报道。

(三)媒体应对8大法则

1、速度第一(控制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

2、承担责任(案例:强生泰诺事件、肯德基苏丹红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

3、真诚沟通(坦诚地与公众沟通:南京冠生园破产启示)

4、系统运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

5、权威证明(巨能钙事件、高露洁牙膏事件)

6、逐步发布(不要让大众等太久)

7、公开透明(非典:北京、杭州封堵消息、H1N1)

篇3: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一、坚持与时俱进, 切实转变观念

新媒体迅速发展、影响力日趋扩大, 传播规律和舆情反映更加复杂, 这就对领导干部提高媒体应对能力有新的更高要求。

(一) 要提高认识。现代媒体覆盖面越来越广, 从过去仅仅是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 到现在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文化的主要渠道, 传播性、便捷互动性、开放性大大增强, 媒体不仅是信息生产、加工与传播载体, 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社会转型期凸显媒体在舆论引导和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它已经成为我党重要执政资源、工具和手段。

(二) 要转变观念。“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 切实转变观念, 清醒地认识到, 新闻舆情不是敌情, 相反, 而是社会预警器, 是公众参政议政平台, 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透明、开放的新环境, 努力提高应对新媒体能力。

二、牢记党性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

社会情绪的起伏、秩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与新闻舆论相关,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注意两个方面。

(一) 要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根本原则, 应对新闻舆情必须要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 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 一言一行都必须以政策为原则, 绝不信口开河随便发表议论, 要增强看齐意识, 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 做到爱党、护党、为党,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二) 要坚持正确导向。积极正确的舆论, 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激发中华儿女一起热情“追梦”;消极错误的舆论, 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轻则造成思想迷障, 重则酿成信仰危机。如今, 社会舆论更加多样、复杂, 越需要引导主流舆论, 让人民看到真实社会图景, 明晰正确行进方向。“政善治, 事善能”, 应对媒体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让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推动实际工作成为主基调、主旋律。

三、尊重新闻规律, 提高应对能力

作为领导干部, 要充分尊重新闻规律, 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 不断提高新型媒体的应对能力。

(一) 要坚持及时谨慎。一是及时。及时就是不拖拉, 不逃避, 千万不要认为“拖一拖”“遮一遮”就没事了, 不但要主动在第一时间公开、准确发布权威信息, 还要注意过程反馈, 才能有效避免猜忌、传言和谣言占领舆情高地。二是谨慎。一分事实说一分话, 没有弄清楚事件性质和真相, 绝不可以随意评价或妄加猜测, 对于自己分管职责以外或者业务范围之外的事件, 要谨慎说明情况, 不应轻易发表看法, 和新闻媒体相处要保持恰当的距离, 既不能走得太近, 也不能过于疏远。

(二) 要坚持真实坦诚。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正面报道可有可无, 有的“忽悠”媒体, 有的急于“捂盖子”;有的不习惯不适应批评和监督。新时期, 必须充分尊重新闻规律, 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的知情权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 坦诚相待, 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一要实事求是, 不说假话。应对媒体决不能搞歪门邪道, 如果对情况不甚了解, 或者没有把握, 就宁可少说或者不说, 绝不可以说假话, 不可以胡编乱造。二要坦诚。怎样做到坦诚呢?这就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要在语气、表情、用词方面仔细斟酌, 注意语言表达和态度, 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坦诚对待, 不回避, 不隐瞒。对媒体的任何隐瞒和欺骗, 一旦被媒体识破, 经媒体放大, 都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三) 要坚持提升素养。一些领导干部对媒体专业认识还不能及时补充更新, 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效果不够了解, 缺乏应对和传播技巧, 领导干部必须想法设法提高自身媒体素养。笔者认为, 一要多参加培训班、听取报告会、加强业余学习等不断汲取新闻媒体专业知识, 并通过案例学习、情景模拟、实际参与等多种方式, 在不断尝试中学会应对媒体的方法。二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一是增强心理素质。新闻媒体所关注和报道的事件, 要么是社会上的好事、大事, 要么是生活中的坏事、奇事, 要么是政治上的敏感事, 决不能患“媒体恐惧症”, 出现回避媒体、轻视媒体的现象, 作为领导干部, 要有宽广心胸、阳光心态、淡泊名利, 不管面对何种新闻媒体, 都能够从容面对, 处变不惊。二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关乎个人形象, 也代表政府形象, 面对媒体时, 首先要主题突出, 表达清晰, 能够有条理、分层次地把意见和观点表达出来;其次要学会使用生动鲜活、精炼准确的语言, 让大家喜欢听, 记得住, 有收获。

参考文献

[1]蒋颖.领导干部要提高新媒体素养和能力[N].四川日报, 2014-3-11 (6)

[2]光明日报评论员.切实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N].光明日报, 2016-2-26 (2) .

篇4: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许多年来,我一直都坚持认为国家权力最大的人除了新闻节目主持人丹·拉瑟、汤姆·布罗考和彼得·詹宁斯(此三人是美国3大广播公司的王牌主播)之外,就是国会的行政助理和报纸编辑了。我们国家的议程就是由这些编辑所决定的。他们决定了哪些内容放在头版,哪些放在第38版,哪些根本上不了报纸。这就是权力。

当今媒体的威力真是吓人(不是好,也不是不好,而是吓人)。媒体的力量——而且是9000英里外的美国媒体的力量,把菲律宾前总统费迪南德·马利斯送到了夏威夷,再也没能回去!

不管你怎样看待媒体,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媒体对一个自由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可以怀疑媒体的动机,但如果有人低估它的力量,那他就太天真,不,简直是太愚蠢了。

当心记者的陷阱

在一定程度上讲,人们对于媒体的不信任态度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其中的部分原因就是一些面色红润、野心勃勃的记者为了达到成名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最好(也是最糟糕)的例子就是珍妮特·库克,这个曾供职于《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几年前炮制了一个8岁毒品瘾君子的故事,希望能以此升职。没想到,这篇故事还为她赢得了普利策奖。后来,一些同行发现了这一骗局,于是她不仅丢了普利策奖,还丢了工作。

太多的记者喜欢从最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果有人被控告,那媒体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报道;但如果同一个人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媒体的反应就没有那么迅速了。

有时候,媒体似乎是先有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跑出去为自己找个代言人。我感觉自己就成了一起被我称为“宗毓华陷阱”的无辜牺牲品。

1986年4月,我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推出新型达科他卡车。这是美国的第1辆中型卡车,性能十分出色。在推向市场之前,我们已经为它投入了6亿美元资金,造就了它元与伦比的性能。我们为它感到骄傲。 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一位媒体人员过来跟我说:“听着,国家广播公司的宗毓华在这里,她想要问你几个关于卡车安全性能的问题。”

宗毓华告诉我,她要为一个新节目寻找一些材料。“好吧,”我说,“你想问什么问题?”

我们走向卡车,她突然把我介绍给了她的导演,还给我别上了微型话筒,然后开始询问我为什么新型达科他卡车没有车座靠枕,为什么车门没有侧梁。

我不知道她究竟想干什么,但还是尽力回答了她的问题。我告诉她,首先,克莱斯勒遵守政府关于卡车安全性能的所有规定;其次,轿车的一些安全设施并不适用于卡车。比如说,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卡车的车座靠枕可以减轻人们在事故中所受的伤害。而且,我还说,卡车的安全性能普遍要高于轿车,原因很简单:牛顿第2定律。大家都知道,卡车的重量要远远大于轿车。如果一个4000磅的卡车撞上一个2000磅的轿车,那卡车肯定要占优势。

你知道宗毓华的反应是什么吗?她是这样问我的:“那你的意思不是在说,你在等着政府颁布安全法规来适应你们,而不是依靠自己来提高卡车的安全性能?”我告诉她这完全是胡说——要不是这个采访要在电视上播出,我肯定就会用“狗屎”这个词了。

节目播出后,我才明白她为什么一直追问我关于车座靠枕的问题。他们制作了一期因为卡车事故而受伤的节目,把对我的采访和火光冲天的事故、躺在担架上的伤者的镜头放在了一起!这明显让人感觉到,可怜的伤者躺在那里,而冷酷的底特律大腕对此根本无动于衷。

几年前,通用汽车颁布了一项规定,不允许管理人员在纪录片中露面,除非他们有权力对纪录片进行编辑。因此,通用没有一个人出现在纪录片中,它可是省了不少麻烦。我从来就不赞成这种政策,但是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陷阱,我肯定就要改变主意了。

怎样和记者打交道

即使你有过类似经历,也不能对媒体过于多疑,否则连接受采访都会感到害怕。而如果不与媒体交流,那比接受采访还要糟糕得多。

我在和记者打交道时,总会尽量遵循几条简单的原则。我觉得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得到媒体的公正对待,而且也能帮助记者得到报道素材。

乐意接受采访

也许我所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乐意接受采访,而且不只是在自己高兴的时候。大部分的CEO都愿意在公司业绩取得有史以来最好纪录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如果业绩低迷。他们肯定就会跑出去视察赫尔辛基的工厂。

但不管公司的业绩如何,是上升、下降还是持平,我每个季度都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公司的季度业绩。这样对记者才公平。不管我们是否盈利,他们都必须写稿子,他们的编辑不会因为我们这个季度业绩平平而给他们放假,因此我为什么不主动告诉他们事实呢?

对媒体实话实说

我还有一条原则,我敢保证没人能想得到。这是我的最高机密:我对媒体实话实说。

我相信,如果你对媒体说实话,那关于你的报道就会公正。每个公司都会有好消息和坏消息,因此不妨对媒体开诚布公。相信我,即使你不说,他们也有能力把那些坏消息挖出来。所以,为什么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节约彼此的时间呢?记者们总想让报道达到平衡,我们的工作就是告诉他们事实,以便帮助他们。

遮遮掩掩无异于自杀。政府总是喜欢用关系国家安全的托词来拒绝回答问题。我真纳闷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高级机密。在商场上,我们也经常告诉记者对于某件事情无可奉告是因为不想让竞争对手知道。我认为许多公司都滥用了这项权利,媒体很快也了解了这一点。

许多公司老总只要看到关于自己的一行负面报道就会立刻取消订阅该报,然后开除公关人员。他们根本就不去看另外412行的正面报道,因为他们是大公司老总,他们总是认为:“那个自以为是的小记者凭什么跑来批评我?”

如果让我就商界与媒体的合作打分的话,假设满分10分,那它只能得到2分。当记者要求采访的时候,大部分公司都不会积极配合。一旦出现关于自己的负面报道,他们又会立刻跳起来抱怨。事实上,我在福特汽车公司的时候,一些高层管理人员经常会考虑通过成为媒体的一分子来把它争取过来。他们很严肃地估计了买下一家知名报社或者像美国广播公司这样的大公司的可能性。他们天真地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公司的思想强加给整个世界,并且从此再也不会出现一句关于自己的负面报道了。

尽管我非常提倡对记者实话实说,但是的确有一些时候真的涉及商业机密,因此我们不能开诚布公。比如,记者可能会问我:“嗨,我听说你们启动1988年新款汽车项目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不会说“无可奉告”或者是“闭上你的嘴”,而是会告诉他:“到时候我会告诉你的。但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我经常会对记者说:‘下个月我会告诉你们

的。那个时候时机就成熟了,现在还不行。”如果记者根据你以往的表现知道你的确会在下个月告诉他们事实,那他们是不会因此而被激怒的。

忽略某些记者的存在

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记者都会因此而放弃对你穷追猛打。美国广播公司的萨姆·唐纳森就经常令里根总统很生气。有一天,里根总统甚至问我:“你认为我应该怎么对付他?”

“我想我会跟他开玩笑。”我回答说,“但是要知道,他是记者,嘴上功夫了得。你唯一的武器就是忽略他。请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提问,轮到美国广播公司的时候就宣布新闻发布会恰巧要结束了。一段时间后,他就会明白的。”

我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如果有记者让我不胜其烦,我就会在记者招待会上忽略他的存在,不给他提问的机会。毕竟,这是我的新闻发布会。

用媒体威力创造商业价值

媒体中的确有败类,但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记者都是很认真负责的,我由衷地感谢他们。

和大多数生意人不同,我了解交流的价值和媒体的重要性。当初克莱斯勒举步维艰的时候,许多次除了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之外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必须要和员工以及经销商团结起来。我们必须说服政府帮助我们。我们必须使400多家银行向我们提供贷款——在我们每天亏损600万美元的时候。我们还要得到供应商的优惠。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使整个国家都相信我们能够起死回生,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让消费者在不确定是否能够得到售后服务的情况下购买我们的汽车。

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公关工作,但是我们却无法直面说服他们。我们不得不利用电视和报纸等媒体。我真的觉得,如果我们的危机发生在中世纪,我们肯定没有办法逃过那场劫难,肯定早就倒下了。

现在,当记者们读了《时代》和《新闻周刊》对我的报道后会问我:“你到底贿赂了他们中的谁啊?”

“你们这些家伙都错了,”我告诉他们说,“我1分钱也没有花。这是我30年来的积累。如果你诚实、不摆架子,愿意在紧要关头为记者们提供消息,你猜怎么着?你肯定会没事的。”

“也许吧,”他们追问道,“那怎么还有20%关于你的负面报道?”

“很简单,”我说,“因为我的生活本来就只有80%是正面的!”

(本文选编自李·艾柯卡新著《艾柯卡管理忠告》,获中信出版社独家授权,限于篇幅有所删改)

篇5:如何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如何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首先推荐几本书:

1、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莫理斯,《从容面对媒体》,这本书从微观里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如何了解和把握媒体、如何接受媒体采访,包括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等。这本书语言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加拿大的新闻策划人,麦克米兰,《如何来应对媒体》。

3、新华社的记者李荣虎,《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没有办法不被信息所包围。每天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信息的洗礼和熏陶,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没有办法不可能不与媒体发生某种联系或是某种交道。无论你是微观的接受过媒体采访,还是没有接受过,但是都离不开媒体这条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我们驾驭、把握、了解、应对媒体的能力已经成为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高低与否的一个标志,是个人和团队的能力的一个象征。因此,无论在什么岗位,提高能力和阅历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信息社会,市场经济等发展,把握这方面的能力,凸显重要。

一、媒体素养的有关问题:

什么是媒介?指以图、文、声、像为载体的媒介物,包括电视媒介,网络媒介,书报媒介,广播媒介,手机等。它只是信息传播的物质形态。

什么是媒体?就是指依托上述物资媒介,把图、文、声、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进行传播和应用,并拥有管理权和营运权的单位机构。

什么是传媒?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名词的传媒,与媒体是一个概念;另一种作为动词的传媒,是一种传播活动,是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因此我们认为传媒是媒体传播者借助媒介及动用信息传播、反馈及交流的活动。可以说传媒是一种信息流动的过程。

什么是媒体素养?媒体素养也叫媒介素养、大众传媒素养,现在多半是用媒介素养这个词来做论述和阐述。是人们认识、把握、驾驭、应对媒体的素质和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因为既不能放到至高无上位置,又不能置之不理。讲课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条共同探讨交流:

1、地球村庄很小,信息很多,每天被信息包围,没有办法不去从容,不去面对,只是从容和不从容而以。

2、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很多事情都是自由自主的,可以说打开自家的大门就已经进入世界大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个人和你所在的团队,就有一个如何认识和了解别人和被别人认识和了解的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3、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给群众,思想上把你所在的团队班子的所思、所想能够让广大的群众所周知、所了解、所认同、最后所允许,自觉地成为我们思路和想法的支撑者。

因此,归纳起来说媒体无所不在,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我们现在的媒体素养的大体情况:随着时代的历史发展进步,我们的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青年干部有学识,有教养,有阅历,有经验,在媒体素养方面上有基础,在现实生活当中能明显的感觉到很多领导干部在镜头面前表现的有教养,有学识,有水平,看问题有深度,接受媒体、驾驭媒体的能力很高。在目前的条件下,中国的开放度越来越高,世界大家庭经济全球化的特色越来越浓,我们与各方面交往的频率和机会与日俱增,这方面的能力也应该同步俱增。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在认识上有片面性;二是在沟通上有功利性;三是在应对上有随意性;四是在驾驭上有局限性。

二、关于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一)对媒体的认识

媒体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缺一不可离开的信息承载的载体,打个比方说,媒体就像日常生活中的阳光、空气等,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已经成为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对此不会有什么强烈的感受。感受最强烈的时候一是采访本地的负面信息问题,二是本地方生了突发事件。在这样的场合,希望大家把日常不经意感受到的东西,能够理性固化为一种素养,重视、驾驭和把握媒体是我们工作的一个基本功,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地就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新闻不是现实生活的临摹和翻版,它是经过记者采访,加工处理和提高的事实。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把现实真事丑化的。因此,我们领导干部在接触媒体时,要有一个主动的理念,你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通过传播树立个人的良好形象,同时来放大树立单位团队的形象乃至树立国人的形象。国外认为媒体是立法、司法、行政的第四权力。而我国的媒体是党和政府与人民连接的纽带桥梁。一个媒体之所以有威望、有影响,关键在于传播的信息是否有力量,播发的新闻是否很深入地进入了生活,解决了问题,推动了社会进步。因此说媒体真正的权力和威望来自于它所传播的信息,信

息的价值决定媒体的价值,并决定了权力和威望,离开信息,媒体什么都不是。

如何了解媒体的特性:

1、竞争性。我国的媒体政治门槛很高,不能社会团体办媒体,不能民营私营办主体,绝大多数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或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延伸和发展,如所办的子报、子刊等等。媒体的大小用开篇的篇幅,开办的规模来界定,并不科学,其实

媒体的大小主要应该看他的影响力,重点看他是否达到传播信息、干预社会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过去考量媒体的标准就一个,就是只要党和政府满意,这个媒体的功能就实现了。因为在理论上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只要党和政府满意,人民群众自然会满意。

2、经营性。我们在理论上认为广告和新闻的内容是物理断开的,现在从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新闻改革上要求把媒体的经营和媒体的新闻分开。其中:具有经营的部分逐渐市场化、企业化,如广告及其他的多种经营等等,另一块纯新闻、纯消息部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由国家关起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媒体的经营和新闻这两部分很难分开,原因是一些经营行为已经介入媒体。

3、新闻性。媒体新闻或编辑留出了时间或空间。

4、计算机网络化。现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不管发生新闻的地方的地理位置如何闭塞,所发生的信息都会很快的被传递。

5、媒体的市场导向。

6、降低成本。是媒体的最大的取向。为了降低成本,就不能保证新闻的质量,出现篇幅长,内涵小现象。

(二)如何认识记者

记者是记录生活,反映生活,记录社会事件的人,也可以认为是专门记录社会生活事件变迁的人。记者的神圣的职能是不择手段地完成他所承担的报道任务,这是记者天职的精神。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有时甚至有点过激。曾有人说过记者非敌非友,记者是我们的伙伴或合作者。

(三)什么是新闻

新闻,本质上就是经过包装的故事。通常情况下一条新闻应符和以下特性:一是新颖性。二是重要性。三是不寻常,出乎意料,具有争议性。四是必要性。五是趣味性。六是关联性。

(四)与媒体的联系和沟通

在一条新闻产生之前,相关人与媒体建立联系的六点原则:

1、开放;

2、及时;

3、诚实;

4、手头要有足够的信息;

5、能够提供有用的帮助;

6、可靠。

(五)媒体应对的abc

讲课者体会较深的是一个中心和三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以维护和树立个人乃至团队形象,提高团队和个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个基本点:

1、时刻准备着。不能现上轿现扎耳朵眼,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水平,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政策能力、理论能力,文化素养、法律素养等等),同时还要熟悉和了解媒体的特征和规律。采访法则:任何没有为尖锐问题准备的人,都会被那些问题所累。

2、来的都是客。不要以老大自居,不要老虎屁股摸不得,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和来采访负面影响的记者。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也没有绝对的负,事物都是变更的。一个突发事件,表面上看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大的威胁。危机事件,危机事件,一个是危,一个是机,他是相辅相乘的两方面,之所以把一件事情变成了危机,不是由于事情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后期处理,处理好了,完全能成为一次历史性机遇,一个普通的企业,面对危机,能够化险为夷,一个能力欠佳的企业,在危机面前万古不迭,一个伟大的企业能够通过危机,寻找新的空间,创造新的活力。有人说危机事件之所以变成危机不是本身的危机,而是传播成了危机,主要是事件发生后没及时处理好造成的。不管我们面队什么样的记者,都一定要避免官本位,对内外的媒体都要认真对待,开诚不公,不要眼中无人,哀兵必胜。

3.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当面对记者时,实际是面对的是读者,面对的是大众。记者为了背后的大众,代表的是公众的利益。因此不要难为记者,其实记者本身说的也不算,他也是奉命而为的。

三大禁忌:

谈吐上。尽量用白话,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多地使用术语和更多的抽象数据;尽量把一些数据变成一些形象的话语;不要用长的句子,尽量直奔主题;一定要言之有物,讲真话,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要拖泥带水、画蛇添足,兜圈子打瓜皮,官话,套话,从上到下一般粗;语速要适中,口齿清晰,语调富于变化;接收广播电视采访时,尤其是电视采访时,应该视同在聊天,你是和记者在同一间屋子里谈话,不是在作报告,不要大喊大叫。

举止上。首先坐姿要端正,自然,放松,再放松。不能心不在焉,也不能过于低调。眼神对着镜头,不要故作姿态过于放松。站立时要自然站立,不要背着手或遮挡隐私处。恰当地使用手势,要生动活泼,不要呆若木鸡。面部表情要因题而议,恰如其分,不要千篇一律。要恰当地注视,要诚恳,切忌扑簌迷离,要自然亲切,切忌摇曳不定。也可适当与采访者的适当交谈。

着装上。接受采访或出席重要活动时切忌浅色、黑色和褐色西服,比较适合的是蓝色和灰色西服;切忌正装白袜子;切忌西服正装套头羊毛衫;切忌皮带上有东西,如钥匙、手机等;尽量不要佩戴水晶眼镜,特别是有色眼镜和变色眼镜;衬衣尽量是浅色的或宽纹的,不要穿窄纹的,窄纹的衬衣在电视面前乱着着;不要穿深于领带的衬衣,领口要恰到好处,领带要系到腰带下面一点正好。女士切忌穿面料过于花哨的服装,而且首饰挂件不要佩戴太多。

篇6: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体沟通能力

领导干部的媒体沟通能力就是领导干部在同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坚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运用正确的方法合理利用和开发媒体,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事业建设的本领。增强领导干部媒体沟通能力,对于适应执政环境新变化要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确把握和运用新闻规律,提高我国新闻媒体传播软实力,对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大的时代意义与突出的时代价值。

新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日趋明显,互联网传播的大众化、媒体化、数字化趋势凸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不断增强提高能力素质的紧迫感,找准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方向,特别是要提高与媒体沟通的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增强领导干部与媒体沟通的能力作如下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加强与媒体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要有正确认识。从过去仅仅是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到现在互联网、手机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文化的主要渠道,新兴媒体上人人都可以发布消息、制作节目,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大大增强。媒体发展的形势要求我们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认识。

首先,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是领导干部应尽的职责,是政务公开的必然要求,是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其次,面对媒体实际上就是面对公众,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讲,媒体既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人,也是政府履行信息公开的载体,是作为义务人的政府贯彻实施信息公开的实现者。因此,应对媒体就不能应付媒体,不然,就是应付公众了,就是义务人应付权利人了,这于情于理于法都是不可取的。第三,领导干部应对媒体,不能嬉笑怒骂、调侃讽刺随性发挥,也不能无正当理由地回避、拒绝。不然,就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不尊重,也无法做到公开、透明。第四,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核心是态度和内容。在秉承诚实、公开的态度和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的前提下,为政府信息公开这一主题服务,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服务。

二、加强学习,切实提高与媒体沟通的水平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角色定位和应对态度是前提、基础和关键。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时的角色定位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新闻发言人,二是作为定向采访对象。作为新闻发言人,一般来讲只能代表组织,不能代表个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而且,一般情况下新闻发言人走到媒体面前时,部门关于要发布的信息已经有了一致的决议和共识,因此新闻发言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部门或组织的代表履行部门或组织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义务。

日常工作中记者的采访、突发事件时的现场采访,都会使分管相应工作的领导成为定向采访对象。这种采访是不能无端拒绝和躲避的,这属于“行政不作为”,采访人可以进行投诉和举报。这时,作为定向采访对象,面对媒体的领导干部首先代表的是部门或组织,但是也可以代表个人。作为部门或组织的领导,首先必须以部门或组织的工作需要和政务公开的要求接受采访、回答问题,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尚未能确认或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必要时应当明确指出“这是我个人的观点”等。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时,可能根本无法做到及时沟通和协商,因此,这种情况下,作为定向采访对象的领导干部只能是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和事态发展来自己判断和做出决定,必要时应明确指出“据初步调查”等。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暂时不说明原因,等全面掌握了事情发生的客观原因后才作具体说明。另外,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快速向主流媒体公布突发事件的事态及当地党委政府采取的措施。避免政府不说,其它渠道片面的、不真实的传谣。有时,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理情况要提供几次新闻稿。

应对媒体时的态度首先反映了领导干部是否在依法正确履行和完成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义务和职责,是否把其所作所为、所说所言建立在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同时,应对媒体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公开工作的结果和效果,处理不当,甚至会适得其反。居高临下、以己为主、趋利避害、只重宣传、讨厌问题、拒绝批评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态度,要本着以人为本、诚信可靠、平等公平、沟通合作、换位思考等正确的态度,才能真正以正确和恰当的态度应对媒体。

三、健全制度,进一步做好舆论引导和信息发布工作

近年来,新闻业个别单位准入门槛降低,职业教育和专业训练被

严重忽视。媒介和记者迫于竞争的压力,每天都在竭尽所能地发掘独家新闻,以满足人们永无止境的好奇心。鉴于此,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正在深入抓实“三项制度”的落实,大力倡导构建立体有效的伦理评议程序和自律体系,通过构建权衡机制以应对假新闻之类的职业道德问题,将新闻业置身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为新闻行业、组织和从业者制订明确实用的职业规范和节目标准,明确岗位责任,以达到健全媒体的自律机制。

健全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监察和限权机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相应的监察和限权机制。新闻发言人拥有信息解释权,在公布信息的时候,以解释、说明、表态的方式同时将权力机关的意志传达给了公众。一般情况下,公开的信息越多,涉及面越广,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他可以尽最大努力将权力机关的议程纳入传媒和公众的议程中,而记者只有提问的权利,是不能与之讨论问题的。因而,这种信息的发布一定程度上又是一种信息的垄断,需要有另一种权力对这种信息发布的垄断地位予以监察和适当限制。这种监察和限权应当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明确哪些信息应该公开,按照什么程序公开,如何落实责任人和追究失职责任等等,以便能够造成一种权力的制衡。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为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控制、减轻和消除突

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州县市宣传部门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坚持统一领导、协同应对,实现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整合,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配合、快速反应的工作机制。

四、善于沟通,善待、善用、善管各类媒体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社会,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能不能把宣传舆论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运用新闻媒体统一思想、宣扬主张、教育群众、推动工作。可以说,是否善于用好新闻媒体,是各级各部门领导水平、领导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

抓好新闻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质量、高水准地抓好新闻工作,就必须依靠媒体记者,把媒体作为抓好新闻工作的主体力量。因此,与新闻媒体打交道,既不能拉关系、走后门,也不能敬而远之、避而远之,更不能不理不睬、无可奉告。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信任新闻媒体,相信我们新闻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能够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可以依赖的队伍。要善于与新闻媒体交往、交流、交朋友;要及时指导,而不是一味指责;要常吹风打招呼,而

不是出现偏差后只管打板子。对新闻媒体报道,既要强调宣传纪律,又要尊重媒体按照新闻价值规律去寻找宣传工作和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在重要性、新鲜性、接近性上做文章,将宣传任务转化为新闻选题,做到围绕宣传中心、主动服务大局、密切联系实际、有力引导舆论。反之,如果采取简单地灌输式宣传,空洞说教,吓跑了受众,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篇7:如何看待并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对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看法

当前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 “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 “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供求状况。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或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接收毕业生较多,反之则较少。从各地反映的需求情况看,区域的差异越来越大,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加,用人单位要人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其他地区毕业生就业。需求仍处于低迷状态,中西部及东北等省区已连续几年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社会对不同专业需求的不平衡直接影响非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当我们追求理想时,当然不能忽略了实际问题。最完美的是能将理想和实际相结合,找一份你最爱的工作。当理想和实际有分歧时,你要分三步走。

1)面对现实,只要能得温饱,有了一定的收入,你能从中得到物质的享受 3)逐步实现理想,做你不是最爱的工作,而在你不爱的工作上拚命,赚够了钱,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再去做你最爱的工作。。.理想与实际是可以兼得的。但是你必须有计划,必须付出,必须执著。许多做出成就的人其实都是从小事做起,兢兢业业,然后才取得成功的。一个工作只要你喜欢,而且这个工作又特别适合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长处,那么,这就是个好工作。我不太赞成找不到工作就不就业的做法。在就业的同时能实现择业当然好,但是,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很难在就业的同时实现择业。在这种情况下,先就业后择业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积累了好多社会经验,积累了许多职业技能,而现在企业越来越看中经验。所以先积累经验,这也有助于你以后找到更为理想的工作。打工,实践,积蓄,有一定条件后自己发展。

应该说哪一行都不好做,只要努力哪一行都能做好!.二、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如何应对

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有的毕业生找个企业按部就班地上班;有的毕业后参加托福或GRE考试,等待出国留学;有的准备考研继续深造。虽然路多了,但没条路都充满艰辛,竞争力强。招聘企业不仅挑选名校和高学历的毕业生,而且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不仅要求毕业生成绩好,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

前几天我观看了俞敏洪谈大学生就业的节目,感触和想法挺多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心态浮躁,看着碗里想着锅里。不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姿态,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然后沉住气“悄悄地干”。只要能坚持的做下去,资产在于慢慢地积累,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有的大学生选择了冷门专业,但只要你喜欢它,它可以给你带来快乐,那你就应该坚持下去。我们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再事业。再说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在一定的时间可以互换。有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如果是为了深造自己,让自己更好的应对社会。否则就是在逃避现实。毕业生要有一定的面试技巧。要注重细节,比如一家企业在招聘现场地上放了一些纸片,进去应聘的大学生中只有一人弯下腰捡起了那些纸片。结果是就只有他被录用了。所以我们要注重细节,有时候细节会决定成败。

我们要做行动的主人而不是说大话,这是没用的。要会包装自己,推销自己。不过并不是一味的先要自己,在锋芒毕露和锋芒不露之间要有个度。也不是过于展示自己的优点而深藏自己的缺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缺点有时候也会变成自己的优点。关键就看你怎么看待和对待了。

我们在校大学生一方面要磨砺自己的意志,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不要随随便便妥协自己。另一方面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范围要广泛。有很多大学生经常会感到空虚无聊,有的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这就需要我们能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应多去图书馆看书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也常可以看看电影,郁闷的时候也可以去打打篮球发泄。还有一点我们要坚持锻炼,使自己强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寒、暑假我们应去企业实习,可以是免费的,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因为目前许多企业很重视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所以这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以后应聘是一个优势。

篇8: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关键词: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媒体,全媒体时代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特别是在进入全媒体时代后, 公众开始逐步实现自身在纷繁的社会事务中对于监督权、知情权与话语权的行使, 与此同时, 伴随而来的亦是对于政府官员及其行政作为期望与要求的日渐提高。然而, 受社会整体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以及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各种复杂、多层次的突发事件开始在中国频发、高发, 有些甚至演变为危机事件, 在这样的环境中, 一旦突发事件爆发, 政府及其官员采取了何种措施, 有哪些作为往往是媒体与公众除了事件本身之外最先关注的焦点, 而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其在危机事件中的协调与化解作用至关重要。有鉴于此, 各级各地领导干部如何更好的直面媒体, 做好媒体运用工作便成为影响突发事件态势发展和舆情走向的关键所在。

二、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媒体运用易出现的问题

(一) 隐瞒躲避

突发事件爆发后, 媒体出于自身的职业敏感迅速进行报道, 同时利用当下媒介传播多元化的特性, 将信息在国内外范围进行传播, 加之在政治参与愈加广泛的今天, 公众对于政务信息公开的意识觉醒日渐增强,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以更加公开、透明和包容的姿态来面对媒体和公众。但事实往往是当事件发生时, 许多当事的政府部门及其相关人员惟恐遇到媒体, 抱着“掩耳盗铃”的心态缺席在公众面前, 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舆情恶化、谣言肆虐, 政府形象受损, 并且失去抢占舆论高地和澄清事实的最佳时机, 导致事件局面更难控制。

(二) 以权压人

面对突发事件, 一些领导干部依然存在思想上的偏差和误区, 认为记者是“敌人”, 要“防火防盗防记者”, 因此对于其缺乏足够的尊重和平等交流的心态。而当记者前来采访, 有些领导对于记者爱理不理, 有些人则动辄怒斥甚至对记者动粗[1], 因而往往会遭到媒体曝光, 造成社会舆论“一边倒”的后果。例如2010年8月伊春空难事件发生后, 在伊春市殡仪馆附近, 接连发生四起采访记者遭警察强制扣留事件。虽然被扣记者最终重获自由, 伊春市宣传部门和警方也就此事公开道歉, 但是, 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却遭到了社会与公众的质疑, 同时, 对于伊春空难事故的处理和解决也造成了非常不利的舆论影响。

(三) 形象失范

叶利钦的形象设计师曾指出:在政治包装中, “一些不起眼的纰漏”会影响公众对领导者的信任[2]。的确如此, 尤其在突发事件中, 领导干部无论从行为、语言、表情甚至到业余生活、个人嗜好等都被密集置于媒体的视野中[3], 受到大众的监督。换言之, 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代表了自身的媒体形象。因此, 作为领导干部, 如若不能在公开场合管理好自己的穿着与仪态, 以及约束言行, 后果不仅对于领导者自身是灾难性的, 而且也会将突发事件态势的发展“引入歧途”。2012年8月26日, 陕西延安包茂高速公路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 一张来自事故现场官员“微笑”的照片激起了网友的愤怒, 随后该官员被卷入社会争议的漩涡, 而网友关注的焦点也从“微笑”一路转移到这名官员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昂贵名表上, 经过进一步调查后, 这名陷入“微笑门”事件的官员最终被撤销公职。

(四) 孤军奋战

1994年,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 (Stephen P.Robbins) 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随后的十年, “团队合作”理念风靡全球。其核心要义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成员之间合作出于自觉自愿时, 必将产生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力量, 并且能够做到配合默契、共同奋斗。诚是, 无数案例证明了以上的观点。但反言之, 如果忽视了团队因素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 即使个人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也无法使组织的目标更进一步。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上, 经过事后调查了解, 由于没有良好的团队协调与合作, 现场组织安排失当、秩序混乱, 仅由新闻发言人一人力撑局面, 最后不但没有达到向各方传达信息、缓解舆情的目的, 反而将事件更加复杂化, 而最终新闻发言人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五) 重“做”轻“说”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 一方面, 有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媒体宣传意识不足, 在非常时机反应迟缓、被动应对, 使政府部门切实为维护社会安定, 有效处理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乃至流血牺牲不为公众所了解, 造成政府形象传播资源的损失;另一方面, 一些政府部门往往低估媒体制造舆论的能力, 而高估群众理解的能力, 对于已经形成的热点焦点问题和事件, 应当解释的不予解释, 对于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的小道消息和谣言, 也不能及时通报事件真相、消除不利影响。

三、原因分析

(一) 全媒体时代下的部分领导干部观念落后

新形势下, 媒体的结构与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 以互联网为首的微博、视频、博客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以其自主性、匿名性以及低成本的特性刷新了公众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与渠道[4], 其服务社会的功能亦得到大幅度提升。然而, 有些领导干部却未能与时俱进, 依然用旧有的思维方式看待新问题和新事物, 这就容易造成非常态下媒体关系处理的种种问题与矛盾, 导致形成对事件态势发展解决不利的舆论环境, 甚至可能将突发事件直接演变为危机事件, 造成更大的损失与伤害。

(二) 社会转型影响执政环境发生变化

当前,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 社会发展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提升了社会管理的风险和难度;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 贫富差距加大, 社会矛盾积聚, 由此导致的腐败蔓延、公信力缺失、责任意识淡漠等负面效应, 往往促使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选择“一边倒”的非理性态度。例如上文提到的“微笑局长”案例, 经计算, 从事件发生到该名官员落马, 仅仅过去27天, 从普通意义上讲, 这无疑彰显了公众舆论监督、网络反腐的强大力量,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 这也着实反映出我国政府的执政环境面临紧张的官民、干群关系。

(三) 领导干部传媒素养有待提升

突发事件中, 我国各级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时的应对、反应与辨析能力还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 相比之下, 这与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极为不对称。首先, 有些领导干部缺乏直面媒体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不懂得积极配合媒体, 及时掌握舆情的走向和舆论的话语权, 致使一些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危害不但未能及时得到控制, 反而使其由小变大;其次, 面对新兴媒体的崛起, 一些领导干部的媒体意识不足, 不但不能放低姿态主动学习、接触怎样使用新兴媒体, 与其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也少之又少, 由此极大地影响了领导干部的媒体执政水平;再次, 突发事件中, 领导干部在与媒体、公众进行交流和反馈时未能良好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发表观点, 换句话说, 即在众说纷纭中, “主流声音”还不够响亮。

(四) 部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为了生存与利益需求, 部分媒体把眼球效应作为第一追求, 大肆传播炒作能够刺激感官的新闻, 让负面信息大行其道, 却不问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与后果, 而这也是导致领导干部出现防备媒体心态的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9月初, 一篇名为《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 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的新闻被深圳当地媒体报道, 一经发出, 随即被全国多家媒体刊登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导致医患信任危机, 而舆论几乎也一边倒地谴责当事医院。10月20日, 患儿在另一家医院被确诊患先天性巨结肠, 已做手术, 证实了当事院方的诊断。至此, 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八毛门”事件划上句点。但值得反思的是, 作为新闻媒体, 除了具有客观报道新闻的作用外, 还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 以查明事实真相和把握社会舆论的正义航向为己任, 而非不负责任的发出误导公众的声音, 导致非良性的事件发生。

四、有效提升领导干部突发事件中媒体运用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 善待媒体, 积极引导服务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大卫·格根曾说过:“新闻界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 它只是一种力量,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5]诚是, 作为领导干部, 面对突发事件发生时, 既不能与媒体过于亲近, 也不能刻意抗拒媒体, 而是要树立一个理念:如果我们能够为媒体提供最好的服务, 同样, 媒体也会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新闻报道服务。因此, 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早期, 对于媒体我们应当注意做好以下两点。

1. 要做到尊重媒体、有礼有节。

第一, 要以平等、冷静、合作的心态面对记者的到来, 并积极与之进行交流;第二, 依法行事, 礼貌请记者出示相关证件, 查明身份后方可请其进入媒体接待服务区。

2. 要做到主动引导, 优质服务。

一要设置媒体采访区, 安排专人全程陪同记者;二要加强与记者的交流和沟通, 以及时回应记者在现场的新闻诉求。

(二) 善用媒体, 做到正面得分

1. 重视新闻发布工作。

作为领导者, 首先应立即启用新闻应急预案, 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性质、程度、阶段来确定信息发布的方式以及进行信息发布。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必须真实一致, 不能互相矛盾冲突;遵循第一时间原则, 及时、快捷、高效, 否则信息将毫无价值;另外, 要保持滚动发布的形式, 定期向社会公布事件处置的最新进展情况。这样才能在满足公众知情需求的同时, 有效引导其正确理性地对待突发事件。

2. 加强议程设置。

突发事件发生后, 作为领导干部, 不能以无作为的行动来坐等“媒体审判”, 而是应当积极进行议程设置, 用议程计划来主动引导媒体。如是, 突发事件中有效的政府新闻议程应当是这两种内容的有机结合:既能够呈现出政府对于公众和社会生命、财产安全的关心, 又可以将公众和媒体此时渴望了解的例如事件进展情况、伤亡人数、采取的措施、善后结果等信息传达到位。利用媒体公开发布后即成为有效的政府新闻议程, 其意义在于能够使社会对于政府的作为有理解和赞扬, 及时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 以此实现突发事件的良性应对。

3. 加强与媒体的专业知识沟通。

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领域,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因此, 作为支持政府工作的基础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定期召开座谈会, 积极与媒体进行各自专业领域的知识沟通, 利用其向公众进行工作范围内能够告知的知识普及和传播, 使社会和公众对于政府的工作能够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误解, 借此提升政府方面公信力和形象传播资源的汇集。

4. 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 领导干部的媒体形象是仪表、言谈、作风、人格、情感等多种形象的有机统一[6]。特别是突发事件状态下, 领导干部应注重从以下三方面来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一是领导干部要在特殊时期根据媒体场合以及对话对象来选择合适的着装, 但都要以朴素、低调的形象为主;二是领导干部应熟知公共礼仪, 自觉约束、规范言行举止, 保持谨慎、得体的形象;三是领导干部要懂得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 以此向公众传达坚定、自信与必胜的情感力量。这样不仅是向公众传达党和国家在特殊时期所采取的的施政方针、政策和理念, 同时也对外界传达了政府战胜困难的信念与决心, 对于灾后重建和社会心理复原也具有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三) 善管媒体, 探求科学方法

1. 把握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

如今, 以互联网为主的媒体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形成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一体化的新平台。言外之意, 全媒体时代, “人人面前都有一架麦克风”。在此形势下, 空前丰富的信息发声源带来“未经筛选”的信息, 更加多角度和多元化, 同时, 多维度的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相应改革了传统意义上媒体的传播规律。正因如此, 作为领导干部要在平时工作中加强学习, 占领和使用好新兴媒体。唯有这样才能够在突发事件爆发的特殊状态中做到有条不紊、从容应对。

2. 完善信息管理的联动机制。

突发事件中, 无论是灾情汇集、灾情判定、请求援助, 还是个人亲友安危, 信息往往是此时的关键所在。领导干部作为应急管理者, 不仅要畅通内部组织沟通渠道, 同时要注意建立一个对媒体质询、进行信息反馈的可行性战略。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方法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 而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与媒体形成沟通与合作的习惯, 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以实现突发事件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联动, 确保信息比例合理化。

3. 有效进行舆情监控和引导。

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 舆论传播渠道被相应更新, 我国的舆论形成机制也发生很大改变, 舆论检测工作亦被提上重要日程。因此,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工作应当贯穿突发事件的每一阶段。首先, 在突发事件早期, 要及时关注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媒体, 广泛收集舆情信息, 动态了解有关突发事件舆情的最新进展;其次, 对于收集的新闻信息进行检查与甄别, 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 及时提供给决策层;再次, 发现舆情出现不良倾向后, 及时发挥媒体舆论缓释作用, 疏导和排解公众的不良情绪, 使社会舆论依法、顺畅、有序表达的同时, 避免诱发潜在危机。

(四) 与时俱进, 加强能力运用

1. 创新观念, 跳出思维定势的束缚。

时代不断变革, 现实形势要求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思考, 而当现实形势发生变化, 治理的模式同样要有相应的调整, 否则就不会有任何实践性的认知以及与现实的互动。同理, 在全媒体时代来临的今天, 作为领导干部更要明确这一点:跳出旧有思维定势的束缚, 不断更新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诚是, 当我们看到新闻发布制度逐步完善, 新闻发言人不断亮相, 越来越多的政务微博开设呈增长趋势时[7], 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

2. 学会借力, 提升工作中的合作能力。

在充满挑战的全媒体时代, 我们很容易陷入各自为战的漩涡中, 但是, 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是个人可以独享所有的资源以及独立完成任何事情, 而个体、组织之间灵活、默契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例如突发事件中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从来都是系统工程、团队作业, 如果仅靠个人而非团队的力量, 很容易导致非良性的事件发生。因此, 作为领导干部, 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向自己的部下传递团队合作、全局意识的理念, 不仅如此, 还要在组织内部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 如是, 才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相互帮助、相互扶持, 共同面对媒体和公众, 而不是孤立无助、无人支援, 形成一人孤军奋战的局面。

3. 转变作风, 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不可否认, 全媒体时代, 部分领导干部仍存在执政理念和作风错位的现象———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从中作祟的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等, 这些不良的干部作风已经严重侵蚀和淡化了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导致突发事件媒体关系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各种不良的舆情导向。基于此, 作为领导者, 应当身先士卒, 在工作中突出服务理念, 无论在常态还是非常态下, 都要做好群众和媒体的服务工作, 实现面对媒体与公众的双赢导向。

4. 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传媒素养能力。

领导干部加强学习, 既要注重拓宽知识面, 又要突出重点, 在结合自身工作性质的基础上, 深入学习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各种知识[8]。尤其在全媒体时代, 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综合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 我国传媒素养教育起步较晚, 而领导干部关于这方面的培训也是在近年来刚开展不久。因此, 笔者以为, 提升领导干部的传媒素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 领导干部要注重在平时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夯实系统理论知识, 以增强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其次要注意在实践中锻炼传媒素养能力,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媒体运用能力方面, 要及时查找差距、总结经验, 以熟悉和掌握媒体关系处理的规律和技巧;最后, 从外部环境来看, 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媒体教育专家作为外力的优势, 把传媒素养教育培训作为危机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形成经验共享、沟通学习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欧阳旭曦.与媒体打交道须走出的误区[N].湖南日报, 2011-12-19.

[2]苏洁, 周春华.如何塑造领导者的“媒体形象”[J].资治文摘 (综合版) , 2011, (5) :36-37.

[3]陆璐, 颜彦.应对新闻媒体方法与技巧[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1:72-7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看待创业的失败08-23

如何看待恋爱中的冲突02-09

如何看待问题04-18

如何看待中国外交07-13

如何看待腐败问题07-13

如何看待党内腐败07-13

如何看待腐败现象07-13

护士如何看待生命04-19

如何看待莫言获奖04-30

如何看待企业文化05-06

上一篇:化学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下一篇:39咸丰县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