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论文

2024-05-16

加强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论文(精选8篇)

篇1:加强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具体开发路径,提出了几点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策略。从而能够进一步加快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进度,为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开发出最具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项目,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可行性策略

前言

目前,是我国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时期。而在我国旅游事业的众多旅游项目中,民俗特色旅游项目是当前最受广大旅游爱好者所追捧的。在一定程度上,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将会开启我国整体旅游事业发展的新篇章。那么,为了更好的利用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就需要我国的旅游事业对其加以开发利用,把最具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变得更加具有旅游价值,更加能够满足广大旅游爱好者的现实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旅游事业的发展。

一、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具体开发路径

(一)集中化开发

对于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集中化开发路径来说,主要就是针对一处或者一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化开发。以此,来提高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效率,更好的整合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有效的把所开发的一处或者一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开发出来,让所有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都能够在一个集中的空间内相互融合。从而能够扩大所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民俗特色旅游爱好者参与其中。如我国目前的民俗主题文化园、民俗的陈列馆、民俗的文化村、民俗的博物馆等,都是采用集中化的开发路径,将一类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集中化开发,实现一类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

(二)生态系统化开发

所谓的生态系统开发路径,主要强调的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予以保留,实行就地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是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与延续。如民族生态的博物馆、文化遗产观光园等,都属于采用生态系统化开发路径,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生活化开发

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生活化开发路径,要以百姓的实际生活为主旨。要以尊重民俗文化客观的演变规律为前提,让众多的民俗文化爱好者能够走进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进行角色的互换,切身的体会民俗风情、民俗的特色文化。此类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主要是以那些生活方式蕴含着较为强烈民俗气息的地区为主。如民族的村寨、苗族的火枪部落、壮族村寨中的坝美村等。这些都是具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的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性上都有着强烈的民俗文化底蕴。因而,在进行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时,需要把握住这些特色的民俗村寨与村落,运用生活化开发路径,开发出最具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条。

二、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策略

(一)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

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来说,要想进一步加强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就需要我国旅游事业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统筹协调规划,对整体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设计。从而能够更好的利用我国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将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潜质充分的挖掘出来。同时,要站在全局的思想来观看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全局,制定长期的开发计划与方案。要在保护我国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其民俗文化价值开发出来,再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开发出最具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

(二)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

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之所以称之为特色。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性、穿着、饮食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那么,要想更好的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就需要我国的旅游事业坚持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不要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偏离这一主题。在进行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各个民族所蕴含的特色民俗文化,将其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出来。同时,要围绕着特色的民俗文化,开发出相应的民俗特色文化项目,如民族友谊之林、民族之林等,将华夏文明进行层次化的展示。此外,也可以采用民俗文化表演等多种形式,突出民俗特色文化的主旨与内涵。从而不仅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利用,还极大的弘扬了特色的民俗文化。

(三)有效的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在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国的旅游事业可以有效的利用电视媒体的的影响力,进行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自然化、生活化开发。如近几年最火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在《爸爸去哪》电视节目中,每期都会涉及到一些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如《爸爸去哪5》,里面就涉及到了藏区民俗特色文化生活化的体验。自《爸爸去哪5》开播以来,藏区的民俗特色文化主题旅游项目迎来了旅游新热潮。因而,对于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来说,不仅要加强对线下的开发,还需要进行线上的开发,与电视媒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带动我国民俗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飞速发展,让我国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之路越走越宽。

结语

目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逐渐进入了广大旅游爱好者的视野。那么,为了给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提供最具特色的民俗特色旅游项目,就需要我国的旅游事业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有效的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提供优质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项目,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加强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论文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系(院)

旅游管理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实习单位

岗位

2013年04月15日

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文章阐释了民俗旅游的定义、特点及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意义,分析了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开发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提出了建议。关键字:民俗特色旅游;旅游开发 II

目录

引 言.................................................................1 1民俗特色旅游发展概况..................................................2 1.1民俗旅游的定义....................................................2 1.2民俗旅游的特点....................................................2 1.3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3 2国内外民俗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4 2.1 集锦荟萃式........................................................4 2.2 复古再现式........................................................4 2.3 原地浓缩式........................................................4 2.4 原生自然式........................................................5 2.5 主题附会式........................................................5 2.6 短期表现式........................................................5 3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 3.1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6 3.2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7 4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8 4.1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8 4.2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8 4.3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8 4.4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9 4.5“雅”与“俗”相结合..............................................9 4.6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9 5结论.................................................................11 参考文献..............................................................12 致 谢................................................................13 III

引 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我们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发民俗特色文化的旅游,促进我国旅游经发展。

1民俗特色旅游发展概况

游客来到我国,除了进行自然山水观光、文物古迹凭吊之外,更主要的是进行民族民俗风情游,也就是民俗旅游。从西方文化型的客源国来华的旅游者,由于求新求异旅游动机的驱使,也会抱着探索东方异质文化奥秘的猎奇心理,希望了解那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东方古国大陆十多亿人民是怎么样生活的,并且先睹为快。所以中国民俗风情,也就是民族民俗旅游。

1.1民俗旅游的定义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概念和范畴组成的,民俗旅游是民俗旅游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概念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概念,它是从理论上建立民俗旅游学科体系的基础,也是进行民俗旅游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我国,把民俗事项作为一项现代旅游活动来开展,是80年代的事。关于民俗旅游的概念,只是到了90年代,民俗学界和旅游学界的学者才进行了一些零星的阐述。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凤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或地区均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绚丽多彩的传统风俗、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多在节日中体现出来。民俗学大师钟敬文指出,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生活文化,高丙中先生说民俗是群体的生活文化,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何谓旅游“,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旅游风尚是人类民俗的一部分,从历史到现在,从少数人的旅行到大众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生活风俗的变化,并且这些旅游行为无不伴随着很厚重的民俗,不断发生着变迁或传承。

1.2民俗旅游的特点

其一,民俗具有群众性。社会民众特别是社会底层民众都参与各种民俗活动。

其二,民俗具有传统性。民俗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的。

其三,民俗具有融合性。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民俗,既是共时的,又包含丰富的历时的内容。民俗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和扩大,这样就会出现众多种习俗同时存在、混融在一起的现象。

1.3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民俗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创造成果,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要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版权所有的群众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阶级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是一种始终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重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民俗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2.1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2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2.3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 4

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2.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2.5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园”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2011年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2.6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3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待开发的原始矿藏阶段,其应有的光和热还未完全释放出来。积极地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产品的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一项紧迫任务。

3.1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以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风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理需要。

3.1.1国内民俗旅游资源逐步得到开发

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质量较高,许多旅游区、游览点和旅游项目几乎都包括了民俗的内容和色彩。在北京,除了长城与故宫,还有深厚的胡同文化,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在也越来越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在江苏无锡,华西村开展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在香港,九龙荔园,为吸引旅游者,特地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修建了古风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仿佛把游客带回到十个世纪以前的宋朝京城。凡此种种使民间文化为旅游服务的例子数不胜数,也证明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民俗系列,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

3.1.2民俗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逐渐开发,也带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如2004年“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北京市民俗旅游火爆。据统计,民俗旅游共接待游人 9.4万人次,同比增长52.4%;实现旅游收入456.8万元,同比增长130.7%。在北京,各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活动;厦门的台湾民俗村结合台湾高山族主题文化开展的“中国舞狮贺新年”、“金门风狮爷展”游人如织,络绎不绝,受到了游客的欢迎;深圳节日充满了浓浓的民族情;桂林的新春文化活动民俗风情浓郁;三亚天涯海角景区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天涯购物周”活动,为中外游客准备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武汉今年的民俗活动大受游人欢迎;重庆投入上百万元重点打造“龙文化”,将展出创吉尼斯记录的“中华第一龙”。各地丰富的民俗旅游活动既给游客提供了充实的文化娱乐

生活享受,也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3.2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尝试,特别是开发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有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等等。但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3.2.1民俗被淡化

以无锡的吴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3.2.2民俗文化被同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3.2.3民俗特色文化被庸俗化

民俗特色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用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只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4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中国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有突出的特点。抓住民俗特色旅游的优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国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搞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抓好以下方面。

4.1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

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挖掘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奇出新,突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

4.2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

所谓软件建设,是指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文化节目的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形成新的吸引物,又可以较快地积累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要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只注意建设饭店而忽视管理饭店,以免失去平衡,妨碍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4.3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

中国许多表演艺术都根植于地方文化,以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座独具吴地文化特色的园地,在“吴地住宿馆”里展示的是古朴的堰里农舍和家庭手工作坊。在那里,可以看到酿酒、打豆腐、纺织所用的各种设施,并且有当地人亲自为游客做示范,给外来游客一种新鲜的感觉。吴文化设计力求使公园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使游客进入公园后,接触到古老而又新奇的民情风俗,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当然,在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移植外来文化,如深圳世界之窗的艺术表演就移植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

4.4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

现代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乃至经、贸、商相结合、相配套的系统。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许多旅游者常常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

中华民族众多,民俗各异。如西藏的雪顿节、云南泼水节、四川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川凉山举办火把期间每天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所以,必须把民俗活动与经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

4.5“雅”与“俗”相结合

旅游目的地的表演要注重雅俗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从经营角度说两者缺一不可。不雅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可行。

雅与俗的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即开辟一些高雅的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产生轰动效应。另一种途径雅之俗化,即把那些高雅的表演性艺术产品部分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如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素有“陶都”之美称,宜兴的制陶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以前,我们看不到这种高雅艺术的制造过程,但是聪明的宜兴人将这种制陶流程俗化,在陶都宜兴丁蜀镇,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各种陶瓷艺术品,而且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制陶的过程。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参与性强的民俗化的节庆艺术表演节目很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射箭、赛马和摔跤),维吾儿组民间舞蹈“赛乃姆”,纳西族的“巴乐跳”,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都很适合在旅游地展开。

4.6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

要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旅游者看到似曾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

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越好。当然,一定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客的另一种心理需求。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而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5结论

我们已经走进了21世纪,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并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全社会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必能使中国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2]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务实[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4]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5]陶立.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3.[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7]钟金贵.论民俗文化与旅游.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 [8]孙艳红.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9]范智军.我国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初探.集团经济研究,2011 [10]胡新添,程道品,李铭.民俗旅游开发的误区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 [11]高玉玲,孙静.民俗旅游产品与可持续发展.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 [12]川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9.[13]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致 谢

篇3: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一、民俗旅游的特征

同自然景观旅游相比,民俗旅游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特征,使其获得更多人们的青睐。而民俗旅游的特征主要是,一民俗的丰富文化资源,民俗文化主要是指百姓所推崇的民间习俗,是经过上百年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具有民族精神底蕴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另一方面,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群众所共同推动发展的,所以凝聚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具有丰厚并且特殊的文化韵味。二是民俗旅游的唯一性,民俗是依靠一定的历史、群体和地理位置产生的,只有这三者达到统一性,才能达到相应的民俗旅游文化,并且民俗文化同自然文化形成有机结合,提升了民俗旅游的内涵。

二、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现状

当前,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具有复杂性特点,在经济形势下,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同企业一样,面临这战略布局问题,即要求民俗特色旅游开发要求在实现长期发展的前提下拓宽短期发展道路,提高局部利益。而且还要在遵守当前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民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的本地的民俗文化不具有卖点,一些旅游从业者为了迎合市场发展,利用格调地下、三俗产品替代真正的民俗产品,在伤害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影响本地真正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

(二)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问题

民俗特色旅游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利益最大化的事实,而民俗作为以一种文化形式,无论是物质民俗还是非物质民俗,外来人员的参与必将会影响其发展的纯粹性。因而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较大的冲突矛盾;另一方面在民俗旅游带来了众多的外来人口,其价值观、生活观等皆同本地居民具有较大的差距,往往会出现游客同本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游客的大量注入,都会造成当地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问题,长久以来,威胁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

三、提高民俗特色旅游开发效果的措施

针对当前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应该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改善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问题,推动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长远发展。

(一)加强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由于当前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工作中,存在一些低质量、破坏性强的旅游开发内容。因而要求当地政府及法律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提高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有序性、规范性,使其把握住开发的度。另外还要求加强监管工作,宣传文明旅游理念,对不合理、不合法的开发工作进行及时制止,从而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

(二)实现旅游业行业的现代化管理,实现民俗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开发

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工作离不开旅游企业这个载体。在现代经济体制下,要求旅游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进行战略布局,实现开发过程的层层递进,提高开发的有效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把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旅游行业的文明化、法治化。科学的管理理念,能够正确的把握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和保护问题,实现民俗特色旅游的“商业化”和“自然真实化”的有机结合。

(三)以民俗特色为基础,融入时代精神,丰富民俗文化内涵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但实际上,对于游客而言,故调重弹会失去旅游的价值,容易失去归属感和新奇感。因而要以民俗文化特色为基础,融入现代化文明精神,使民俗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厚饱满。例如在西塘中,小桥流水、九曲回廊、月下花灯等民俗特色的旅游资源,融入了丰富的现代文明,如将酒吧融入到当地的建筑中,增添酒吧韵味的同时实现建筑的新旧交替的震撼之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俗特色旅游对于当前的经济格局发展、民俗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民俗旅游呈现出丰富文化资源特征和和唯一性特征,由此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在其实际开发应用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挑战问题。所以要通过法律、管理、思维意识等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篇4:加强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论文

[关键词] 景宁 畲族 游艺民俗

游艺民俗即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民间工艺等。畲族在我国散居于闽浙赣粤皖等省,浙江省约有17万余人,大致分布在丽水、金华、温州、杭州等,其中景宁为我国维一的畲族自治县,具有丰富多彩的游艺民俗,以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浓郁的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色彩,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景宁游艺民俗旅游资源调查

1.歌俗

畲歌是民间文字和音乐的结合体,人们在祭祀、待宾、婚礼、节日或平时生活劳动中,以歌对话。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还有二声部重唱是我国民歌演唱中稀有的形式。歌词多衬词与虚字,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浙江畲歌按歌词内容分为:(1)长篇叙事诗歌。追述民族来源、迁徙和历史大事,篇幅较长,有《高皇歌》、《麟豹王歌》、《盘古歌》等。其中以《高皇歌》流传最广,以反映本族的斗争历史,歌颂民族祖先的英雄业绩为主。(2)杂歌。形式自由,可长可短,数量极多,富有艺术魅力,歌颂劳动和爱情,多即兴创作。(3)小说歌。又称“全连本”,畲民叫“大段”,约有一百多种。多取材于汉族民间的神话传说、章回小说、评话唱本,代表作《钟良弼告阻考》。(4)风俗歌。主要有《嫁女歌》和《哭丧歌》。畲族无论嫁女或入赘,都要长夜盘歌。男方请来好歌手“赤郎”和“行郎”(抬花轿的),与女方歌手通宵对歌,考察对方的唱歌能力。(5)功德歌,又称祭祖歌,做功德分“做阴”、“做阳”两种,死人丧事追荐亡魂的叫做阴,平时祈福禳灾的叫做阳。

2.舞蹈民俗

畲族舞蹈风格独特,形式丰富多采,形成和发展受山歌、宗教习俗和劳动生活的影响。其早期形态是一些为祭祀而编排的仪式舞,和图腾信仰、祖先崇拜及民族起源传说合成一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老的宗教性仪式舞蹈“做聚头”,是印记着畲族始祖业绩,衍生出原始宗教性礼俗并融进部分道教文化的祭祖长舞。畲民长期依山而居,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直到明清时期仍处于重要地位。舞蹈中的“猎步”就是摸拟祖先狩猎时忽快忽慢忽躲闪的情景而形成。畲族舞蹈中最典型的“悠荡步”、“座蹲步” 动作与山哈们居山生活中挑担登山或扛木头的姿态完全一致。

3. 游戏竞技民俗

(1)打尺寸。参加者两到六人,一人持木棍站在画好的圈内,木棍击竹条飞前,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得一定“尺寸”。未接住的竹条被拉起后向圈投去,持棍者可用手接或用棍击出,若未接住或未击出,则投者得胜,持棍者换人。如竹条投落圈外或被击出,其落点经丈量后,按距离远近给持棍者一定尺寸。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得到规定尺寸或得尺寸多者为胜。(2)畲家拳。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 、削、托、拨、踢、扫、跳等。进攻多用拳肘,防守常用前臂和掌,具有“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如铜铃”的特点。畲拳中还有点穴绝招。(3)操石磉。即推石块。石块扁圆底光滑,大者百来斤,小的几斤至几十斤不等。比赛地点一般在石铺的路面上,两组各一个人站在自己的石块上,其余组员二三人推拉站立石上者,使他足踩的石块猛撞对手石块,谁的石块被撞后滑到路边便输。(4)节日登高。在春暖花开的三月三和秋高气爽的九月九高山上举行,最先到达指定地点者为优胜。待都登上山,盘歌开始,歌手各显身手,气氛活跃。

4.民间工艺

(1)刺绣。畲族妇女喜欢在衣领、袖口、衣襟和围裙上刺绣。花纹有写实的自然纹和变形的几何纹。生活用品上装饰刺绣图案的有枕套、帐帘、童帽、鞋面、肚兜、五谷包、烟袋等。绣品色彩对比鲜明。(2)彩带。即花腰带,精致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有亲手织的彩带。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一般长1.3米,宽0.2米。图案分两方连和蓝底白花。内容有十二生肖、铜钱帮、五字带等,流行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3)竹编。主要有斗笠、线篓、火笼。从选材到喷漆需几十道工序。斗笠堪称一绝,以五彩九重篾编织而成,竹篾细若发丝,上层有220至240条之多。从上面看有斗笠燕、三层檐、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花纹。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更加耀眼夺目。(4)纺织。以往畲民织布用木制手工织布机(暖锯)织成麻、棉、生丝布,染青或蓝,裁成衣裤、拦腰(围裙)等。

二、景宁游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构想

协调和加强景宁各乡镇合作,促进游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1.组织旅游路线

(1)畲乡风情游:以休闲娱乐的形式展开,满足游客观光兼参与娱乐的需求。路线从鹤溪镇-大均乡-大际乡-澄照乡。景点途经双后岗畲族村、惠明寺、大均古街、时思寺等,游客参观畲寨、茶艺、婚俗表演,与畲民对歌共舞,购买工艺品等,深刻体验畲族风情。(2)畲族文化游:满足游客求知需求,进行畲族风情、地质地貌、动植物繁衍考察游。路线从鹤溪镇-大均乡-梧桐乡-鸬鹚乡-沙湾镇-标溪乡-大际乡-景南乡-东坑镇-澄照乡。景点途经畲乡风情旅游中心区、大际休闲度假区、宗教乡土文化旅游片、小溪下游生态旅游片,对畲民的历史及生活、民间游艺、宗教信仰等进行全面探索,了解畲族文化。

2.建设畲族文化广场

畲族文化广场在整体设计上,凸显畲族风格,保持民族特色,使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在文化载体上,集畲民生产、生活、岁时、信仰风俗及文娱于一体。比如开辟畲族文化橱窗、风采画栏、文物展示台等,展示畲族历史资料和地方名人资料,展示农具、猎具、妇女头饰、彩带、木屐、草鞋等物品,展现畲族整体风貌。在文化形式上,在民俗方面做深婚嫁仪式、学师仪式文章,体现畲族亦歌亦走的“行嫁”与情趣盎然的“借镬嫁”及其迁移史的全过程;民歌民舞方面包含狩猎舞、插秧舞、听樵舞和月圆舞等;民族体育项目方面有打尺寸、操石磉等,使整个文化广场,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静物设置与文娱活动交相辉映,历史、民俗、文艺、竞技、歌舞有机结合,显现深厚的畲族风情。

3.开发旅游纪念品

开发独特的满足游客心理需求的纪念品是开发者必须遵循的原则。以畲族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为考察的切入点,重点调查村寨的文化与生活状态,寻找与旅游纪念品有关的工艺形式与内容,对他们的手工工具、器具、乐舞道具等用品进行专题研究,并对手工艺的原材料、加工工艺、技术内涵技艺口诀进行归纳整理,并以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原则开发旅游纪念品。对彩带、刺绣、雕刻、竹编等手工制作工艺的考察和调研,除了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其造物思想、价值尺度、文化内涵、审美理想、加工技艺等的科学价值和人文思想的进行理论总结,建立传统手工文化的档案和资料库,为今后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商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4.构造和加强民族氛围

景宁畲民的汉化现象非常严重,民族语言几乎失传,除大型的活动场合和节会外,平时几乎没人穿民族服饰。要进一步发展民俗旅游,就要做浓民族氛围。广泛收集畲族文物遗存,设立专门研究机构,组织社会各方力量收集研究、挖掘创新畲族文化;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努力在建筑装潢、穿着、饮食、歌舞、民风上体现畲族气息,努力營造一个有声有色的畲族氛围,使来客看到的是畲村畲乡,听到的是畲语畲歌,吃到的是畲饭畲肴;有效利用营销宣传, 邀请各界知名人士访问,通过刮大《畲山风》、唱红畲族歌、办好风情节等形式和渠道,进行畲族历史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畲族历史文化的内在美,倾心畲族历史文化,使景宁成为知名的畲都。

5.创建品牌

创建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景宁县虽有丰富的游艺民俗旅游资源,但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景宁县可以打造以舞蹈《畲山风》、歌曲《美丽的畲乡等你来》等为代表的畲族文艺精品,创树“畲族三月三歌舞节”为品牌节目,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一样;打造以彩带、竹编品、雕刻等为代表的畲族手工艺品牌,形成特色明显、个性独特的畲乡品牌系列。

参考文献:

[1]辽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析[EB/OL].http://219.216.225.17/liuyan/15.doc

[2]畲族歌舞[EB/OL].http://www.lsnews.com.cn/2004-08-16/ca68024.htm

[3]畲族网[EB/OL].http://www.shezu.net

[4]沈毅:畲族彩带[J]. 浙江画报, 2001,(2):184

[5]潘鲁生:关注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J].旅游管理, 2001,(1):66-69

篇5: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讨论

19土木2班 田朝阳 学号1916103026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活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

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热点。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内涵泡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辨、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弓|旅游者。

(4)内容肤浅,缺乏内涵。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游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式上的做文章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族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弓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入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 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总体来说,民俗文化有其地方的独特性,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发展以旅游业为经济依托,旅游的发展与当地可进人性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需要注重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营销。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市场化、商品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纯粹的艺术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发展未必能够长久。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不存在所谓永远的原汁原味,只要社会在发展,民俗文化就在不断演变,也只有不断变化了的民俗文化才更具有生命力,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市场化、商品化也是-种在社会前进中的必然现象,不可能人为的去阻止改变,可以人为的引导其正确的发展。

篇6: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 都各有特色, 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 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 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民俗旅游一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由于它满足了游客“ 求新、求异、求乐、求知” 的心理需求, 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 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 对于国内游客来说, 了解民众生活,深入民风,可使旅游旅游者领略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民情风俗,通哓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现状和民俗习惯,由此感知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光辉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利于文化交融和民族谅解,增进民族团结。实际运行中,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各民族相互之间文化和人民有着强烈的认识和了解的欲望。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使每一个旅游者都明白,热情洋溢的民俗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民族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民族的了解,文化的交融。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升华,从而促进民族间的理解和文化融合,增进民族团结。对于海外华人来说, 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 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 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原则:①独特性原则。这是指发挥“为我独有”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特异性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判断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度量指标:珍惜度,古悠度,奇特度,规模度,完整度,审美度,组合度。以上旅游资源评价的七个标准体系,应用时必须分别判断,综合比

较。以此为可观,科学的依据,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和产业。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或产业才会具有生命力。

②保护性原则。在这里,保护性原则有二重含义:其一是指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其二是指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但有不少人面对它时,不是加倍珍惜,妥善保护,而是熟视无睹,淡然处之,甚至还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旅游资源是开发,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没有抢救即将消亡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也就是等于一纸空文。保护与开发是辩证关系。

③参与性原则。随着旅游者阶层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长,级别等级的提高,“经历”越来越成为购买的核心。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有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民俗风情旅游最大优势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俗风情,参与民间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因此,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时,应该让旅游在美景中参与到故事中去,当一次“神”,做一次“仙”,过一次异乎寻常的生活。

④文化性原则“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在建设民俗风情项目时,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既要有较高的起点和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摒弃民俗文化中落后,反动的成分。所以,首先要鉴别,评定民俗风情项目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否确定属于民族优秀文化;其次,如果是属于优秀文化的民俗风情,还要科学地实事求地评平定其水平和价值。达到一定水平和品位的至少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是最好的或一流的,并在更大范围内有一定吸引力,才予以肯定和进行恰当地开发建设。

⑤乡土性和古朴性原则。民俗风情是反映本土性的民风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它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古朴性。如果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不遵循这一原则,将民俗风情庸俗化或“洋化”,这就会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特色的丧失。

民俗旅游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对于一个景点, 人们往往已经不仅仅只关注它自身的特色了, 而是希望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其他的收获, 得到更多的享受。比如游客前往一个民俗旅游区旅游的时候, 自然景观和当地的风俗会是他们的首选, 但一部分游客也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一些别的新奇的东西, 比如收集一些民俗特色的小工艺品, 纪录当地民族习俗的书籍, 出售一些民族特色的服饰, 也可以举办一些与游客联欢的活动, 总之, 要把眼光放的宽一点, 不能只局限一点。统筹全局, 用系统的观点看待民俗旅游的产品的开发, 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的开发,盲目地开发只能是破坏。保护并不是把民俗风情装进博物馆。要求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只能传承与活人,要有年轻人一代去继承,应用创新,使民俗文化的血脉得以活跃,而不使之席在珍藏中,这就需要开发,利用。破坏性的开发,其结果只会造成民俗文化的消亡和人力物力的浪费。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生存,但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在合适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文化,应该建立在提高各民族成员的文化素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基础上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民俗旅游要想健康发展, 一定要做到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多种形式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 坚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全过程, 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 促使他们自觉地保留、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俗文化, 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外来的文化。这样, 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弱化、庸俗化或商品化, 又能形成当地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 刺激游客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这一事业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的新兴事业。它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识到以上各点,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刻的讨论,只要民俗旅游资源的管理部门在旅游开展中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加上其他部门的配合,相信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旅游事业一定会出现更上一层楼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7:加强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论文

————以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例

田 绍

[文章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追求“有质量、有价值、有品位”的非物质生活。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且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然而,当前国内民俗文化旅游的“供给”仍滞后于“需求”。只有不断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本文以甘南冶力关洮州民俗博物馆为例,试利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开发策略等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民俗文化旅游 资源深度开发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追求“有质量、有价值、有品位”的非物质生活。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且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然而,当前国内民俗文化旅游的“供给”仍滞后于“需求”。只有不断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此次社会实践,对洮州民俗文化深入考察,使我对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又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看法。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甘肃省临潭县冶力关镇,2006年6月26日正式向游客开放。作为仅有的洮州民俗文化展馆之一,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不仅填补了冶力关景区缺乏人文景观的空白,而且透过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理念,对洮州文化所进行的独到剖析也极具研究考察价值。它集中地展示了洮州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江南古洮州迁移文化以及当地的特色民俗艺术,是了解古洮州文化的窗口,展示古洮州文化的平台。

一.洮州民俗文化及其旅游资源概况

(一)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江南古洮州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系统

洮州文化,是独立于传统西北文化的另脉文化。洮州,即今甘肃临潭县及岷县部分地区。历史上,汉、回、藏多民族杂居;汉代有中原移民,唐代起边将李晟、李塑“雄于西土”,宋代设“茶马互市”,明代来西征将军沐英并屯边军民,一时江淮之风盛行;史称临潭为“入藏门户”,常为“词人侍望,剑客高歌”之地。

洮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地形西高东低,大多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流域切割较深,峰峦重叠。洮州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本是汉、藏民族混居的典型地区。而据史料记载,洮岷的汉族大多来自南方,其祖先大都于明代初年迁自安徽凤阳、江苏南京等地。洪武二年到十二年,明朝中央政府在甘肃先后设立了临洮卫、兰州卫、河州卫、岷州卫、洮州卫。守卫这一带的官兵,仅永充军户就在三万人以上,和其家属,大约不下十万之众。而远征甘肃的部队大部分是明将徐达、常遇春、沐英等人的部下,多属当时应天府、凤阳府人氏。今天生活在临潭县洮州卫城一带的金姓,就是当年和沐英等人平定这一带的大将金朝兴的后裔。这些半军半民的住户,在洮岷地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不仅完成了中央政府赋予的重任,而且也将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成为特殊的群落。江南遗风与西北农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最突出表现是,现在的洮州人日常生活着装已随汉俗,但到“新娘”出嫁或是隆重节庆活动时,仍然会像江南水乡的人家一样,头戴高髻银饰、足登凤头宫鞋一般梳妆打扮。天池冶海湖畔山头修有一常爷庙,供有明朝开国大将军常遇春的塑像,当地群众视若保护神,信奉有加,所以也将冶海湖称为“常爷池”。可见明代江南移民的说法绝非谣传。

(二)丰富多样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

洮州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开发前景极其广阔。近年来,洮州民俗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民间工艺,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洮河两岸妇女的刺绣,统称“洮绣”。岷县妇女们喜爱的针线活,广泛运用于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品种繁多,有花枕头、花荷包、花针插儿、花鞋、花兜兜、花缠腰、花系腰、花膝裤儿、花袜溜根儿等等。做针线绣花,无论藏、汉妇女都把它像做饭一样,作为生活的基本要求。洮绣既要讲究针法,又要讲究绣法。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长短针、空心针等;绣法有锁针绣、错针绣、网地绣等。同时还要看式样,式样有盘花、剁花、贴花、拼花等。不同的针法、绣法,施以不同的式样,共同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淡雅中带有娇态,异彩中显露庄重,把农家妇女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表露无遗。

洮砚是我国三大名砚之一。具有石质坚润,色泽雅丽,古朴典雅,发墨细腻,保湿利笔等特点,深受历代书法家珍爱。因其制作工艺的款式独特,雕刻精细,一直被收藏家视为无价之宝,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高级礼品。洮砚的雕刻造型,因石构图,变死石为活石。雕刻技巧,渗合有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中的篆刻技法,着重镂空。在镂空的基础上,融各种技法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峰。传统的图案有“龙凤呈祥”、“九龙捧日”、“丹凤朝阳”、“八仙请寿”、“龟鹤延年”等,其中以雕龙刻凤最为突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凤是真善美的化身,光明的使者。洮砚艺术雕塑的工匠们,把自己的心愿通过细致的雕琢,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高度结合,奏出了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洮州“花儿”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开拓,繁衍生息的汉、藏、回等各族人民,在他们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创造培育了高亢、奔放、山野味浓郁、地方性鲜明的民间山歌——洮州花儿。在洮河流域广袤的山水之间,农民们每年都要自发而定期地举行数百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山歌竞唱会--“花儿会”。较为有名的是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俗称“六月六神会”或“六月六唱山”)。2010年,西北民间艺术“花儿”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高腔山歌,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洮州“花儿”属于西北“花儿” 的一支。泛指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花儿。它又分成两个分支:康乐、临洮等地称为北路,岷县一带称为南路。这一系统花儿的基本特征是:唱词多为7字3句体、6句体和4句体;曲令单一,北路以《莲花山令》为代表,南路以《扎刀令》为代表;演唱时,采取分组对歌的形式,每组有一位专门担负即兴编词的“串把式”。他们边走边唱,群歌互答;④歌者喜用假嗓演唱,男女同调,听来富有浓厚的山野风味。

二.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资源现状分析

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群体生活的俗文化。它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既有积极向上、健康的成分,也有消极、低俗的成分。为此,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要珍惜并充分利用,又要有选择地使用,吸取精华,使之符合旅游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洮州文化的核心是由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古洮州江南遗文化相揉构成的多元文化,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文化展馆的呈现方式必然是最佳选择。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于2006年6月26日在临潭县冶力关镇黄崖山肋巴佛纪念馆隆重开馆,正式向游客开放。洮州民俗博物馆是冶力关景区内重要的人文景观,集中浓缩展示了洮州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古洮州的服饰文化、甘南农牧民起义,冶力关的风光摄影、根雕、书画等各个方面的风土人情,其中珍异物品比比皆是:闪亮的僧人铜帽,发黑的弓箭,藏式猎枪,熠熠发光的豹头皮子弹袋,散发着热气的牛皮热靴;江南唯美的服饰模型,水乡糅扇,农耕的牛车,旧时妇女用的纺织机。可谓了解古洮州民俗文化独有的窗口。该博物馆馆前广场还是全国最大最逼真的十里睡佛最佳观景台,可以一览冶力关镇区四周景色,如莲花山、画屏山、笑口常开、白石山,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开发建设是临潭县近年文化“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重要实施对象之一,针对其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双战略,首先应该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具体的评估。旅游资源开发有四项基本原则:(一)经济效益原则。经济效益是计算旅游开发的投入与产出,以此作为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二)社会效益原则。主要是指开发民俗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推动作用的程度。通过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增强人们的直观认识,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加深旅游者对当地民俗民风的理解,提高民俗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增强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保护第一原则。民俗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保护第一”应该是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必须秉持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四)特色性原则。特色是旅游资源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把富有地方特色、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打出去,以此吸引游客。同时,将原有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地发展,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当前洮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民俗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加之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步伐。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部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造成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无法修复;其余部分开发力度不够,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利用率不高。三是特色体现得不够鲜明。民俗文化旅游实质上就是一种特色旅游,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与众不同,别的地方没有这种资源。四是旅游硬件设施投入不够。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景点的硬件设施要求越来越高,而各地现有的旅游硬件设施往往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如缺乏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通常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多数分布在地理位臵偏远、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习俗。是民间相沿积久、长期传承的、具有稳定性的模式,并表现在人们行为、心理、口头上的“固化”、“活化”的文化事物,它是一定地域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对于追求“异地风味、异地情调”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俗系列,这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宗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是:一,地域性: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由于地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也有差异,导致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有鲜明的差异;二,神秘性:每一民俗都是伴随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和历史传承的结果,许多民俗事项,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一定的变迁,但核心和母体部分仍然保留着。而且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民俗的传承性使得民俗旅游具有一定的神秘氛围和原始色彩,这无疑增加了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三,参与性:当代旅游者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旅游,如今,民俗旅游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必须与旅游者的参与性相结合,使游客通过亲身经历参与成为其中一员,满足游客休闲、求知的需求;四,文化性: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承载体,是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的最好窗口。首先,民俗文化要原生态,突出个性,即从美学、人文学的角度出发,把民俗文化中的“美”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旅游者融入我们特有的文化资源,以此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其次,以民俗文化为基础,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把民俗文化打造成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品牌。民俗旅游属于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有其特定文化内涵和人文境界,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所吸引,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创造成果。是在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社会群体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求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所有权的群体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传承性、地域变异性、社会阶层变异性等多重特性,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其载体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自身。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把开展民俗旅游当作宣传自己、发扬传统的手段。民俗旅游研究的现状基本是将民俗旅游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民间传统遗迹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在亚欧美各国非常受重视,各种传统节庆活动的举办是民俗旅游的重要形式,博物馆旅游在民俗旅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国外在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和民俗文化旅游的“真实性”问题。罗伯特〃伍德指出,由于民俗和文化在南亚旅游中地位日益重要,需要重新构建当地文化和当地发展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亨德森指出,民俗和旅游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史密斯认为,民俗可以包装成为商品,成为旅游的一个独特产品市场。李一平以加拿大遗产公园内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更有效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国外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保护。我国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我国旅游创汇而言,1978年我国居世界第41位,到1998年居世界第7位。旅游以及相关的产业,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飞跃发展,并将逐步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世界旅游组织在新世纪展望报告中曾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间,全球的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中国旅游业寄予很大的希望。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国第四大客源国。这种预测来自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投入,因为中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然及文化遗产丰厚,具有东方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另外,旅游资源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的产业,这些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较大的发掘潜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的旅游产业与丰富资源的开发未形成同步发展的局面,亟待开发。

三.洮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主要概括为三种基本模式:一,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3.原地浓缩式:对一些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进行模型再造。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一般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俗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视之外,笔者认为,就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而言,还应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聿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开发效益的问题作为一项产业的旅游业,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旅游的开发又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市场效益,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长远之计;

篇8:加强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论文

旅游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的甄选是一项重要而且艰巨的工作。甄选能够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民俗文化, 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仅是需要旅游工作者来完成, 而且需要专家学者和民众的共同参与才能够完成。比如在广西的来宾金秀瑶族博物馆, 是目前我国收藏瑶族服饰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博物馆之一。其在甄选和提炼上, 就充分融合了动态和静态来全面展现瑶族的生活。文物展览分两个展厅进行, 第一展厅主要展出瑶族史、民族革命斗争史、石牌制、瑶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宗教艺术、出土文物等;第二展厅主要展出中国瑶族服饰。该馆充分展现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 根据自身的条件, 把瑶族特色表达出来, 弘扬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瑶族博物馆的需要的瑶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出土文物等等都是在有关的学者和专家及群众的努力帮助之下完成的。

旅游民俗文化注重一种体验感受。甄选出来的景区往往是被作为剧场以景区建设为布景, 以食、住、行、游、购、娱为道具。整个旅游设计始终把旅游放在中心的位置, 围绕着游客对景区的旅游体验来开发、利用资源, 建立旅游项目。体验式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更大的突破, 利用当地的不同民俗文化来建设不同的体验方式, 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上创造出不一样的价值。成功的体验式旅游能够吸引游客重复消费, 使景区获得长久的发展。素有“旅游之城”之称的桂林, 在其甲天下的风景优势上还注重了体验式的旅游开发。取自由中国出发达到世界的深意, 由桂林乐满地主题区和曼陀罗园组成。其中主题区包括六大不同特色风格:时空交错的欢乐中国城、惊险刺激的美国西部区、奇妙魔幻的梦幻世界区、充满神秘的海盗村、高贵典雅的欧洲区以及热情洋溢的南太平洋区。还通过园内的各种体验设施:极速动感、大峡谷急流泛舟、鬼屋历险、碰碰车、海盗船、惊涛骇浪、飞艇冲浪、破浪过山车、龙卷风、蹦极跳等等二十多项游乐设施来满足游客的体验。这种旅游资源更加强调的是在整合了桂林多样是山水和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之后, 为更多样的选择上设置的, 更进一步满足了游客多样的旅游要求。

旅游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的甄选始终是离不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群众生活的。能够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群众的生活结合起来就能够在甄选的时候做到独具特色。巴马瑶族自治县就是世界闻名的长寿之乡。赐福湖风光、弄友原始森林、龙洪田园风光、龙洪天然八卦景观、东山瑶族风情、瑶族竞技大观及好龙天坑等等的资源都是令人神往的[1]。这些资源特色在于其能够满足旅游所要寻求的那种体验差异性来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游客在其中能够进行一种审美和娱乐。游客在超越了自己所在的区域限制当中能够获得新的环境带来的冲击上的美的感受。巴马长寿乡正是出于人们对于健康生活和养生之道的好奇来提炼出一种具有巴马特色的旅游民俗特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具有多样的特色民俗文化[2]。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正式成为国家区域开发战略以后, 北部湾的旅游民俗文化的甄选和提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天下第一滩的北海, 红色经典的百色等等都是展现广西不同风景的代表。将全区的风景和民俗生活进行整体的规划、整合, 连点成线、以线带面、联动发展、和谐共进的发展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到人的认同[3]。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之下, 全区的旅游行业确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 主要是协调了四个相关的主题旅游项目, 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打造少数民族风情游和体验边境旅游。综合了人文和地理的资源特色, 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旅游民俗文化精品路线, 使广西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大的开发, 带动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 鼓励乡村旅游, 推动新农村建设

旅游行业被称为“没有污染的工业”。乡村旅游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鼓励乡村旅游可以为目前动力不足的农村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动新农村社会的建设, 同时也为我国在统筹城乡的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结合广西的乡村旅游来看, 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1) 农家乐旅游。比如恭城县, 主要是以柿子和芋头的种植而闻名, 很多的游客选择在恭城红岩瑶村来体验农家乐的活动, 包括采摘柿子, 制作芋头干等等。 (2) 民俗文化村旅游。著名的十八家瑶寨就位于金秀县忠良乡十八家自然村, 那里生活着花篮瑶、盘瑶、板瑶等瑶族村落, 可以全面地了解瑶寨的生活。 (3) 农村生态农业园游。深受欢迎的八桂田园, 展现出来的正是高科技的农业风光。 (4) 乡村风景名胜游。广西特色的龙脊梯田就是龙胜平安壮寨的优美风光。据广西的旅游消费数据显示, 在这几类的特色乡村旅游当中, 接待的游客达到了2000万人次, 达到的旅游总额是50多亿人民币。相对于城市的喧嚣和快节奏, 很多的都市人都把农村旅游作为一种休息娱乐的重要活动。在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带动之下, 很多富有特色的乡村都通过开发自己本村特有的旅游资源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4]。在新农村的建设上, 乡村旅游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 发展红色旅游, 丰富精神文化

红色旅游是2004年正式提出来的, 它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常常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以中国共产党相关的纪念地为旅游资源, 在红色旅游的崛起和发展的过程当中, 始终和革命的传统息息相关。在旅游文化的发展当中红色旅游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2009年是百色起义80周年的纪念日。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 就成为了广西的红色旅游重要的资源。在这里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到来, 资料显示, 当年的接待量已经突破了23万人次, 同时也发挥出了红色旅游资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红色旅游能够把发扬革命传统精神和旅游增长知识结合起来。结合当地的民俗特色, 建立起特色的红色旅游路线是广西发展特色旅游的重点。其中的南宁-崇左-靖西-百色线, 就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路线之一。这一条路线充分整合了崇左的红八军军部旧址、百色市百色起义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红七军军部旧址、红军码头、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等等[5]。革命老区在历史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今天的旅游发展当中, 通过红色旅游系列继续发扬老一辈先烈的精神, 也带动老区的经济发展。在发展该地区的旅游业的同时, 利用旅游业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很多的学校、团体也通过集体参观红色革命老区, 来缅怀先辈, 在老区的革命传统精神的影响之下, 他们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认知, 增强了爱国主义的情怀。老区人们的奋斗精神通过红色的精品旅游也传达到了各个地方, 使人们在物质文化越来越丰富的今天, 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3 打造少数民族风情游, 达到文化的交融

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我们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之下, 生活着56个民族, 发展各地的旅游业的时候, 在甄选和提升民俗文化的时候, 各地都打造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路线。广西的精品旅游线路的选择上就有极受推崇的柳州-融水-三江-龙胜-临桂-桂林。广西是刘三姐的故乡, 以刘三姐为民俗文化打造的特色资源包括了南宁的民歌艺术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 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印象刘三姐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 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具魅力的山水实景剧场, 传唱最久远的民族山歌, 史无前例的漓江风情巨献;巴马长寿村的东山瑶族风情、瑶族竞技大观。民俗的原始村落, 传统的民间住宅, 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庆礼俗都是旅游民俗文化当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在开发这些资源的同时, 能够把该地的特色宣传出去, 能够通过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来展现民众的热情和好客, 达到文化的融合。

4 体验边境旅游, 感受异国风情

伴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落户之后, 边境旅游掀起了旅游的热潮。跨国的多条旅游路线包括像是在东兴和凭祥的边贸旅游资源, 传统的新马泰旅游路线, 老越柬神秘之旅, 吴志明足球之旅等等这些跨国的神秘线路是整合了两国的民俗资源特色, 充分达到国际合作效果的旅游项目[6]。这些旅游项目不仅体现出了中国和东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也是伴随着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 群体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广西也不断加大了对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文化风情的介绍, 通过这些来宣传边境旅游, 使边境旅游呈现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境外的很多游客在和中国的游客接触过程当中也深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激发出了他们对中国的向外,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通过这些精品的旅游路线来到中国, 了解中国。边境旅游不仅带动了外贸经济的发展, 而且达到了对中国很好的宣传效果。在体验异国风情的边境文化当中, 强调的是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与融入性。边境旅游, 感受的是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历史、生活和习俗。

在旅游民俗文化特色资源的开发上还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 不能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不考虑将来该地区的发展[7]。适当的开发才能够为将来的提炼提供条件。每一个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都是当地的独一无二的财富。比如我们进行黄姚古镇的旅游资源的提炼时, 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当地的传统的建筑文化风貌和环境。注重对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 避免传统文化形态被破坏[8]。通过完整的文化风貌和环境来展示黄姚古镇的民俗文化, 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古镇的旅游价值。总而言之, 旅游民俗文化特色资源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资源, 通过富有创造的甄选和精心的提炼, 才能够打造出精品的旅游线路, 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要:旅游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的甄选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的, 在结合当地的民俗特色的基础上, 考虑到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行选择的。在提炼旅游民俗文化资源上也讲究把旅游进行类别上的划分, 整合不同的资源特点, 把区域上的不同结合起来, 打造那些精品的旅游线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 通过对区域间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甄选和提炼, 形成了四个主题旅游项目, 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打造少数民族风情游和体验边境旅游。为广西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键词:旅游,民俗文化,特色资源

参考文献

[1]徐蕻.对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发展的探讨[J].山西建筑, 2010, (1) .

[2]杨文琪.休闲时代生态旅游的政府管理模式刍议[J].北方经济, 2010, (1) .

[3]邝伟楠.广西旅游项目建设成绩斐然[J].中国旅游报, 2010, (14) .

[4]王莹, 徐东亚.农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

上一篇:帮扶活动工作计划下一篇:淡水养殖污水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