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论文

2022-04-15

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论文 篇1:

成人教育中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教育途径探究

【摘要】在成人教育中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已成为现阶段成人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成人教育应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将其融入教育中,使成人教育与民族文化基因紧密融合,进而促进成人艺术教育的发展。优化民族艺术教育途径,能够有力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民族认同感,使之树立良好的民族观,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推进成人艺术教育发展、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成人艺术教育;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传承;途径

【收稿日期】20180321

【基金项目】2017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民族区域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为17YSB07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高校艺术学专业文化创意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为GLB1316006;2016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音乐发展多元化趋势的体现与研究”,项目编号为2016B011

【作者简介】杜冰(1980—),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術学。中华民族艺术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态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则是一项庞大而重要的系统工程。对于成人教育中民族艺术教育而言,要传承传统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就要将高校课堂教学与民族艺术形式相融,并体现现代的创新精神,这是民族艺术现代化传承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民族化特色教学的体现。这种融合将民族艺术教学理念与创新思维完整地结合起来,使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真正地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挖掘民族艺术文化精华,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成人教育中,终使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在成人教育中普及、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成人教育对传承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价值的诉求任何民族艺术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在文化需求的内在动力推动下形成的。成人教育始终肩负着传承、弘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重任。近年来,教育部对于发展艺术教育制订了多项规定,强调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尤其是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对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成人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培养民族优秀艺术文化传承人的重要平台。在其自身文化视阈下,要大力培养学生对当代社会生活方式、人际模式、价值观念、民族文化、艺术观念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深入进行成人教育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探讨,为构建民族艺术文化体系与培养认知方式,为民族艺术创造性转换和传承提供动力源泉。关于成人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的研究,对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挖掘在教学中转换发展的有效途径,可提供宝贵的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时代意义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有着重大意义,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系统编入到从小学直至大学的教材和课程建设之中,推进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突出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要为中华民族创新发展提供强大而宝贵的精神力量。[1]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成人教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与人文素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支撑。

成人教育中不仅要强调民族艺术的独特性,还要努力构筑民族艺术资源转换途径和社会传播的实践平台,实现民族艺术教育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诉求,创设民族艺术多元化交融场域,建构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模式和教育方略,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民族审美与情感,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应以成人教育教学为根本,重视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教学体系中采取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开设民族艺术公共课程,培养学生民族艺术文化审美意识,加强学生民族艺术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并完善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成果,以推动当代艺术文化的多层次多角度研究。

二、成人教育中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的现状成人教育是艺术教育创新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不断发展完善。

1成人教育中民族艺术教育严重滞后

我国义务教育期间的艺术教育,仅仅是一些简单的音乐、美术等单一的课程,学生只有浅表的艺术认识,初高中学生有大量的学习任务并要面临升学考试,艺术教育因此产生了断代。现在成人教育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认识不够,民族意识缺乏,导致文化素养不高。以往传统教育对于民族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我国成人教育中针对民族艺术的教育还需发展完善。[2]

当前成人艺术教育发展滞后,存在一些客观问题,比如教学投入不足、专业教师缺失、教学途径不畅等问题。在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上不够完善,缺乏对民族艺术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导致成人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滞后。因此,在成人教育中注重发展民族艺术教育是现实而持久的问题。

2主流文化冲淡了民族艺术文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加剧,无疑使我们获取社会各种资源更加便捷,人与人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容易。这种背景下,外界的各种文化即主流文化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沦落为非主流文化的民族文化则日渐式微,被当代人们所忽略,尤其是青年人群。导致原本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文化被遗忘,甚至丢失,最终出现文化退化。

3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人文教育发展滞后

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历经了60多年,取得了一定进展,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社会新思潮不断推陈出新,导致民族教育与汉族教育发展不平衡,同时也显现出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21世纪教育发展观强调“人的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其中“人的发展观”强调人文精神,如何完善人文教育的机制与模式,培育人文精神,已成为各种教育包括成人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着眼点。

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走向科学化、普及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艺术的发展具有时代性、独特性与民族性特征,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学校既要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同时还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成人教育民族艺术教育体系。成人教育要积极开展民族艺术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民族审美意识,传承民族文化血脉和基因,促进艺术文化更新,强化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3]

三、成人教育中开展民族艺术文化教育的途径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何挖掘民族文化积极因素,彰显民族艺术文化特色,理性选择教育传承路径,是紧迫而关键的问题。

1注重民族艺术门类的整合

在成人教育中设立或融入民族艺术教育,提高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教学水平和效果。通过开设艺术公共课、选修课、网课等多种课程门类,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民族审美修养。成人教育应开设与民族艺术文化相关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民族艺术文化,在教学理论与方法上要合理巧妙运用多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性,将多元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构建立体式教学。在成人艺术教育中,打破以往单一艺术门类课程的传统授课模式的局限,将美术、工艺、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进行综合整合,努力实现成人艺术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整合后的艺术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要体现以民族文化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鉴赏艺术的审美能力;增加艺术教育综合赏析课,通过课堂教学鉴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通过对历史、社会、环境、自然、生态、道德、宗教等与民族艺术的起源、发展相互影响的认识,使学生对各民族艺术的共同性、差异性和独特性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还要选择民族艺术书籍,让学生多了解民族艺术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2注重民族艺术文化实践

艺术实践具有活态性特点,应运用教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不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实践与鉴赏活动,使学生通过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提升审美情趣,拓展艺术视阈,营造艺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浓厚氛围。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与艺术鉴赏能力,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潜在的艺术审美能力,把艺术专业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为一体,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4]同时,设置民间工艺美术教学课程,更好地促进民间工艺美术的现代传承,拓宽成人艺术教学课程改革的途径,为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既包含民间技术工艺方式,同时又凝聚着传统艺术文化,因此,要积极开展工艺美术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手工操作,制作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民族化手工艺品,这个艺术实践是一种交流和体验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灵感、创意、创新精神;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馆、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察民俗文化,记录民族艺术形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到民族艺术文化的校企合作项目中来;组织学生到民间地区拜访民间艺人,实际体验民俗生活,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搜集当地民族文化珍贵的工艺艺术资源,让他们自发参与制作民间工艺品,了解民族艺术独特的审美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使其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便于动态理解艺术的真谛,真正实现艺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鲜活、真实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和活力。

3注重民族艺术创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长,博大精深,传统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民族艺术种类繁多,艺术文化特点突出,表现形式丰富,艺术感染力强,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这是历史的必然。要努力实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感,更具持久性和生命力。

成人教育要将民族艺术的独特知识融入成人艺术教育课程,分析民族艺术历史形成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激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创新能力,促进成人教育与民族艺术的融合发展,进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途径。

4推动网络媒体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运用网络媒体教学,丰富民族艺术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积极开展慕课、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慕课教学碎片式学习方式,既方便学生充分、灵活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又节约了资源,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民族艺术方面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融合新媒体的优势,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构建开放融合的学习环境,使师生互动更容易,学习更主动自如,学习效率更高。进而构建途径多样、覆盖面广的文化传播体系,使学生自觉地在平时生活学习中不断加深对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的认知。

5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物质环境承载校园文化内涵,显现具体的人文底蕴。人文环境是隐藏于社会本体中隐形环境,具有隐形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在校园内建造民族艺术特色设施,融入民间工艺、美术等形式的景观建筑设计,比如花草树木、楼堂馆所、公共设施等,形成特色民族文化风格。同时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彰显民族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育人功能,强化学生文化自觉,使学生在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加强他们的民族审美意识与民族认同感。[5]

成人教育传承民族艺术文化,“传”与“承”两方都不能缺少主体,两方共同构成传承活动,不断推进活态化发展,最终实现民族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吴偲.浅谈成人教育与民族艺术的传承[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5(6).

[2]黄国荣.加快发展民族艺术教育推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浅谈我区加快发展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陈铭彬.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

[4]曹樹明.应重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

[5]沈晓,洪黎.对成人教育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科学时代,2013(24).

(编辑/樊霄鹏)2018第5期(总第37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5 2018Total No.376

作者:杜冰

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论文 篇2:

民间艺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研究

〔关键词〕 民间艺人;校本课程;民间文化;作

用;发展现状

〔文献标识码〕 A

20—0082—01

民间艺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代表,为了能帮助学生认识民间文化,我们研究分析了民间艺人的发展现状,并在校本课程活动开展中进行了合作。通过民间艺人展示民间艺术,增加校本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活动的趣味性,为校本课程的再次开发打好了基础。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中,大多的校本课程内容单一、形式拘泥,与基础教学之间没有一定的界限,只是将其作为语言的延伸读物,将学生需要记忆的古诗词、一些生活常识等作为校本的主体内容。即便是一些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由于课程管理不规范,如今也流于形式,特色不明显。有些学校所确立的校本课程内容并没有满足学生的要求,甚至是由于校本内容的枯燥乏味使得学生降低了学习兴趣。

因此,对校本课程进行改革和二次开发,通过将民间艺人融入校本开发建设中,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了新鲜感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对我国的民间文化、家乡文化特色进行探索的兴趣。不但改变了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单一的状况,而且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充分利用了许多对学生发展有益的社会资源。

二、民间文化及民间艺人的现状分析

民间文化是由生活而产生,为了不使其走向衰竭,有必要在弘扬与传承民间文化、培养民间艺人方面采取措施开展保护工作,除了运用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民间文化,举办民间艺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来为技艺的传承扩宽途径外,我们还可以将民间艺人融入到校本课程中,通过民间艺人在校本课程中的作用发挥,帮助学生了解民间艺人,弘扬民间文化,进而帮助民间艺人找到继承者。

三、民间艺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1.民间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媒体的宣传以及举办一些有关于民俗的活动,这远远达不到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将民间艺人纳入到校本课程中,可以提高校本课程的新颖性、真实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文化素养,也为民间艺人搭建了一个舞台,使学生们可以通过校本课程与民间艺人之间进行“心连心”的文化交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学生深度了解我国的民间文化。民间艺人是校本课程中的一个窗口,学生在认识和学习中,可以达到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

2.提高学生对于民间文化的认识与了解。现在的学生面对许多特长补习,很少有时间去关注民间文化,忽视了民间文化的艺术价值,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情感目标培养的不足,通过民间艺人进驻校本课程,走进学生课堂,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欣赏、审美能力,陶冶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在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中,让学生走近民间艺人、走进民间文化,可以使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达到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丰富生活、培养兴趣特长的目的。

3.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将诗词歌赋或者说是生活常识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进行宣扬,对于其自身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学校要正确地认识校本课程的作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注重其多样化的发展。我校在校本课程设置过程中,体现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地域性、人文性的特点,充分考虑教师的业务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实际效益,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进行建构,注重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为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范例和素材,把学生感兴趣的民间技艺作为文化载体,接纳他们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并把他们聘请为学校校外辅导员,拓宽了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渠道和空间,体现出农村学校办学的多样化和特色化。

4.弘扬民间文化的有效途径。民间艺人靠家庭传承这种方式培养人才来发展民间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倡导发掘、弘扬传统民间艺术,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进行详细的介绍与归纳,根据不同的民间文化介绍民间艺人。如此一来,学生在对民间艺人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地方的风俗人情,为综合性发展奠定基础。并在学校、少年宫和青少年艺术教育机构中聘请民间艺人担任辅导员、增设民俗文化选修课、举办民俗文化讲习班、开办民俗兴趣小组、组织民间艺人展演培训等,拓展民间艺人作用发挥的空间,使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很多民间艺人表示自己具有弘扬民间文化的意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弘扬的途径。可以说校本课程中加入民间艺人的内容,为民间艺人弘扬民间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生存发展的土壤。民间艺人可以借助校本课程为学生展现民间文化,引发学生对于民间文化以及民间技艺的好奇之心以及学习之心,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就会有更多的爱好者与民间艺人进行沟通,把民间文化完好地交给后一代人,从而实现弘扬民间文化这一意愿。

编辑:蔡扬宗

作者:王正伟

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论文 篇3: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建设对策探讨

【摘 要】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是贵州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它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在对贵州民族村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如缺乏科学规划、品牌意识不强、旅游产品不能充分彰显民族文化内涵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该省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业的稳健发展。为此,本文以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为切入点,从旅游者的心理、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产品、民俗旅游商品、旅游管理与经营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措施和发展对策,以实现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和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对策

【作 者】贺丹,广西师范学院2008级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01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thnic Cultural Villages: Taking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e Dan

引 言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是新兴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到民族村寨旅游,能放松身心,学到知识,获得健康与快乐。

一、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当代的兴盛

所谓民族文化村寨,是指那些“历史悠久,在一个至多个文化要素,或一项至多项民俗事项中具有显著特色,能够成为某个特定民族在某一地域的典型代表的村寨”[1]。

到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欣赏的对象主要是人文景观,当然也会观赏村寨的山光水色。民族文化村寨的人文景观包括风俗民情、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及民间歌舞等等。 有人将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概括为“民族文化村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2]。

民族文化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载体。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社会制度、精神文化等主要是通过这个民族典型的村寨表现出来的。村寨中活态的民族文化及淳朴洁净的乡野田园风光是旅游者关注的焦点,吸引着他们以各种形式亲历村寨生活,在欣赏过程中具体感受异域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特异美,从而获得视觉与心灵的美感。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应 “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如今,民俗旅游风靡全球,英国、美国、意大利、法国等众多的发达国家掀起了民俗旅游的热潮。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力度明显增强,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开发力度更是明显增强。如云南民族村作为我国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较成功的典范,在国内国际旅游中已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我国的发达地区,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产品开发已卓有成效。如坐落于风光秀丽的深圳湾畔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是我国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它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荟萃精华,有所取舍”作为建村的指导原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民族文化村寨发展的各种策略。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各级决策机构的重视和采纳。以贵州为例,贵州省综合参考学者的各种意见,从建设文化产业的大背景出发,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以保障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走向规范化、合理化。2002年制定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第18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区域或者村寨,可以建立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或者民族文化村寨博物馆:①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保存较好;②具有民族文化典型特征;③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较好;④历史悠久、建筑典型、民风古朴,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3]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厚,民族文化内蕴突出,存在着巨大的旅游开发空间,只要进行科学、合理、深度的开发,将会为贵州旅游市场注入强劲的活力,使旅游地获得显著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现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各民族分布格局为大杂居小聚居,这就使得许多村寨纯粹地居住着某个民族,为民族文化村寨的开发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单一民族聚居的村寨,因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更易在自然及人文环境上形成较一致的具有独特魅力的风格,在旅游开发与管理上也更易达成一致意见。

(一)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现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全面开发贵州旅游业,黔东南州结合本身的实际,明确提出了以民族旅游为重点,开发建设旅游“三条线”的思路。开辟以凯里为中心、范围包括凯里的翁项、嘛塘、清曼,麻江县的铜古、摆仰,雷山县上的郎德、西口,台江县的施洞和镇远县的报京等地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至今黔东南州就有39个民族文化村寨。该州政府提出,在完善已有旅游村寨的基础上,沿320、321国道和多条省道以及新建黎平旅游支线机场,开辟新的民族风情旅游村寨景点,并建设一批民族风情旅游乡镇,以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到黔东南旅游观光,推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黔东南州许多民族文化村寨景点的独特性得到了许多专家的称赞,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贵州在民族文化村寨开发建设中,有许多村寨在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同时,也打造出了能体现自己鲜明民族特色的品牌。在黔东南州巴拉河流域的众多民族村寨中,朗德上寨经过多年的特色经营,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在这里,旅游者可以从建筑、饮食、服饰、节日、生产、娱乐、礼仪、道德、信仰等方面了解和体验苗岭的历史和文化。在朗德上寨的影响和带动下,黔东南许多县、镇乃至安顺、贵阳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都打出了苗族舞蹈文化特色的品牌,吸引了大量旅游观光者。丹寨县的石桥村是一个仅有250户人家的苗族村寨,手工造纸早在唐朝中期就开始了,由于该村手工造纸工艺较为古老,工序繁多,很有观赏性。为此,丹寨县已将这一传统工艺列入旅游开发的重要项目来规划,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之成为贵州省旅游开发中的又一亮点。黔西南州贞丰县的纳孔,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行政村,它拥有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村落分布于著名的省级风景区三岔河岸,有浓郁的布依族风情和远古文明特色,舞龙是该村文化娱乐的主要项目之一。

(二)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的主要成效

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随着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已渐成气候。从江邑沙苗寨、雷山郎德苗寨、纳孔布依族山寨等均可算为较成功的案例。这些民族村寨利用特色民居以及渗透民族风俗文化的婚恋、技艺、文娱、民俗的各种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当地居民经济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归纳说来,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收入。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为年轻人,特别是女性提供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首先是当导游,办民族特色餐馆,接着是开百货店、小旅店、民族服装店、旅游纪念品店等为游客吃、穿、住、行、游的旅游服务行业得到繁荣,带动当地种、养、加等产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2.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大多数民族文化村寨地处少数民族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展有效推动了当地公路交通、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

3.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变迁使一些宝贵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生存和延续的土壤。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兴起,让更多村民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在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复兴。

(三)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科学规划, 总体上处于零星开发的状态。目前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基本上是自发建设,模仿复制, 经营粗放,管理混乱。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地开发过程极少有民族、文化、旅游等部门共同协调、经专家论证与专业规划、在相关地域上进行合理布局的科学性开发,更谈不上全省范围内的全局性规划布局。这种开发格局难以凸现民族文化特色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有的甚至因急功近利而致使民族文化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缺乏品牌意识。相关部门对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资源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开发性研究, 未注重品牌的培植与树立,因而未能对区域内的特色性、品牌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开发。

3.缺乏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的分工。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未能与其他热点旅游区或品牌性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地域性整合。因此难以形成地域性的强大吸引力, 也就未能取得显著地规模效益,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品牌产品也难以构建。

4.旅游产品还不完善,贵州大部分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还只是处于举办欢迎仪式,参观村寨建筑,欣赏歌舞节目等一些比较低层次的初级产品上,缺少体验性、学习性、参与性等旅游项目。

笔者认为,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是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旅游者身临其境时能否感受到当地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因此,民族文化村寨所提供的吃、行、游、购物、住宿、娱乐等各方面都应充分体现本地本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

三、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对策探讨

针对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优秀民族文化村寨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发展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按旅游者心理需求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村寨旅游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没有旅游者,旅游活动、旅游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就应该先了解旅游者,了解旅游者的需要、兴趣、旅游动机。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更好地开展旅游经营活动,发展旅游业。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开发更需如此。

1.以旅游者的需求作为开发经营的目标

旅游者的需求是构成旅游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产生旅游行为的内部源泉。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长时期处于忙碌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中,许多人因此精神疲惫,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于是人们便选择旅游的方式达到放松生活节奏,增长知识、扩大眼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需要。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不仅能满足人们的上述需要,还能满足其神秘感和猎奇心理,正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者对求知、求美、求异等精神方面的需要也日益增强。他们希望借助旅游来缓解紧张忙碌生活给他们造成的精神压力,希望能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渊博的知识,满足社会交往等需要。因此,需要按照旅游者的这种心理需求来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经营者应充分了解和发现旅游者的各种需要,多设立能为旅游者提供与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度体验与交流的旅游项目,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放在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经营管理的第一位。

2.依据旅游者的兴趣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者的兴趣是旅游业主的机遇。兴趣是具有极大的差异性的,因此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经营者在规划制定经营目标时应根据旅游者的不同口味、不同兴趣来开发旅游产品,进行旅游宣传促销,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还可以激发旅游者重复购买,多次到同一地方旅游。因此,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经营者一定要优化服务环境,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增强产品的特色,使旅游者对自己的经营管理满意,成为自己的忠实顾客,实现旅游者的重复购买。

3.以高质量的服务和完善的设施来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某种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也称内部和外部条件。主观条件就是指旅游者本身的旅游需要及旅游兴趣,包括如学习、娱乐、消遣、交际、声望、求美、求异、求新、寻根、访古等等;客观条件则是指一定的旅游条件和旅游刺激,包括旅游者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各种自然、人文景观的吸引,旅游饭店、旅游交通部门所提供的旅游服务,旅游商业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等。只有具备这些条件,人们潜在的旅游需要才能转化为旅游动机,人们有了旅游动机才会进行旅游决策,采取旅游行为,并把行为指向一定的旅游目标,并进一步保持和发展旅游行为使之达到既定目标。[4]25

有了完善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还需要广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新闻、互联网等手段进来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才能为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引来更多的旅游者。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二)开发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产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经营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开发意识,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使民族旅游资源的价值不能得到全面的实现。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经营者、旅游规划人员和当地居民正确认识民族旅游资源的价值,以利于在产品开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体现出当地民族文化的精髓,避免将民族文化庸俗化、商品化,从而开发出符合旅游者喜好,受旅游者欢迎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开发建设还应提高旅游者的参与性。贵州民族文化村寨的主体目前仍然停留在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民俗表演、民俗活动为主的静态观赏游览方式。只有提高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才能让旅游者更好地领悟到民族文化的价值,获得更加丰富的旅游收获。以我国开发较好的深圳民族文化村为例,它设计许多民俗活动项目,让旅游者参与其中,让旅游者切身体会到各种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内涵,深受旅游者喜爱。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从项目规划到开发经营,都要十分注重充分调动旅游者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使旅游者能够直接和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接触,将抽象、静态的民族文化观赏变为旅游者参与的、情趣诱人的体验活动。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一种以民俗事象为资源基础开发和生产出来的、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取决于市场需求,经营者只有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购物需要,才能开发出令旅游者满意,受旅游者欢迎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了解不同旅游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才能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

(三)不断完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行政的管理

1.建立健全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管理行政法规

由于我国旅游立法尚不完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实践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相关规定得不到执行,村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开发商或村民不规范行为得不到约束,相关责任和损失找不到承担主体和赔偿依据,等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规引导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开发建设,加强对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行政管理。

2.强化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质量、环境管理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质量的核心是服务质量。为了保证服务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广泛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民俗旅游质量标准,政府旅游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第二,旅游企业要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质量管理小组作为常设机构,全权负责民俗旅游质量管理,定期检查,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并对有关人员提出奖励或惩罚的建议。第三,高度重视旅游市场调研工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调查旅游者的消费满意度,搜集旅游者的意见及其他信息,并对各种调查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处理好旅游服务与旅游消费的关系,让旅游者的需要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第四,建立旅游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并对旅游者的投诉做好评估、解释、调节或赔偿等工作,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再度发生的方法。B11286-288

旅游环境是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很多情况下,旅游地的环境问题甚至比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更能够决定民俗旅游地的兴衰。如果民族文化村寨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秩序混乱,这就会让那些本来想到此一游的旅游者望而却步。因此,应加强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所在地民众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广泛开展各种有关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所在地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公众都能够充分意识到优化旅游环境的重要性,提高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所在地的环境进行科学管理,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

结束语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作为贵州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和前景可观的旅游项目,应加大开发力度。应从旅游者心理、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以及旅游经营管理四方面狠下功夫,改善当前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贵州所具有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优势,建立起适应贵州本土文化的民族村寨旅游模式,彰显其独特个性。同时,还应对每个民族文化村寨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各自的特色,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打造各自的民族旅游品牌,使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成为贵州旅游业最亮丽的风景,推动贵州旅游业更上新台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背景下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 [J].贵州民族研究,2002.(1).

[2]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5.

[3]2002年7月30日贵州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执行.

[4]杜炜.旅游心理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0.

〔责任编辑:陈家柳〕

作者:贺 丹

上一篇:养老保险人力管理应用论文下一篇:国外死刑司法控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