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的意见

2024-04-10

国学教育的意见(通用6篇)

篇1:国学教育的意见

晋江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精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师生道德素质,按照2014年晋江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责任分解中提出的“弘扬国学文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教育系统工作实际,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的意义

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国学经典蕴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精髓。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的有力抓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旨在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智力教育和国民教育,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确立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孩子们的国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及对国家与民族大任的自觉担当,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营造 1 良好的社会风貌,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构建和谐晋江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广泛接触、了解和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提高中小学生母语水平,增强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2.通过国学经典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通过国学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人文环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社会。

三、主要内容

在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精选部分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契合时代发展精神、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水平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现有学习内容的扩展、完善和补充,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品德修养,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形成成效明显的学校办学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经典部分

经典教学内容分年段推荐:小学可选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唐诗》、《论语》等。中学可选择《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墨 子》、《荀子》、《诗经》、《礼记》、《宋词》等。这些经典典籍经历岁月洗礼,历久弥新,适合青少年阅读,对优美人格和良好品行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2.艺术部分

各学校在经典教学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广泛开展书法、国画、戏曲等国粹的启蒙和入门教育。

3.健身部分

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师资条件,利用体育课、课间操,开展武术、舞蹈、健美操、踢毽子、跳绳等项目的学习和活动,努力弘扬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四、实施途径

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要紧密结合时代精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阵地作用;要坚持积极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有形学习与潜移默化相结合,使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渗透、融合在学校生活全部过程之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一个重要内容。

(一)课程开发

依托地域资源优势,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丰富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吸引力,确保教育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二)经典诵读

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中小学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此,各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泉委文明办﹝2012﹞33号)的要求,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常态化开展,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一要坚持分层施教,确保诵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诵读活动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扎根学校。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要有选择地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坚持以读为主,不求甚解,注重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能力。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要求背诵《论语》《大学》《道德经》《离骚》等,引导他们在诵读基础上理解经典内涵,边读边思考,规范自已言行。二要丰富诵读方式,运用读、讲、赛、吟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增强诵读效果。同时,鼓励师生共同、家长与子女共读,使诵读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三)学科渗透

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本学科中蕴涵传统文化因素,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指导方法的同时,渗透中华文明成果、传统美德教育,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认同、接受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要根据教 4 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许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国学内容,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指导与考核。

(四)活动引领

1.示范引领。市教育局将通过确定20所晋江市国学教育实验校,利用学校道德讲堂等形式,继续开展全市中小学经典诵读展示、交流、评比等活动,引领、推动各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展示活动成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引领、推动全市国学经典教育不断持续、深入开展。

2.社团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研究、宣传实践国学的相关内容,例如组织成立诗词、书法、戏曲等方面的兴趣活动小组或社团等,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对国学的兴趣爱好,使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之中,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主题活动。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或一些特殊的纪念日,例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孔子诞辰日等,广泛开展多种多样以国学经典文化为内容的主题教育、表演活动、讲座活动,例如开设中华习俗、中华礼仪、国学常识等讲座;中秋诗会、新春诗会等,融国学经典教育于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文化、庆典文化之中。

4.实践活动。各校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设立创新性活动主题,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传统美德,认识国学内涵,传播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努 力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要定期组织学生到晋江博物馆及其下属纪念馆和城市展馆等参观学习,加强对学生进行“知我古邑,爱我晋江”的市情教育,让每位学生了解晋江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五)环境浸润

通过学校学科课程的渗透,校园和社会国学经典教育氛围的创设和熏陶,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学经典,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受益。

五、实施原则

1.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国学经典教育要与学校常规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在常规教育活动中体现国学经典教育的思想,在国学经典教育中解读常规教育的要求。重在潜移默化,贵在扎实持久,要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国学经典教育自身的规律。

2.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国学经典教育要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十要十不要等相结合,注意讲解规范言行、修养身心的传统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给国学注入新的生机,升华新的境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知行合一,使学生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养成儒雅的君子之风。

3.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国学经典教育要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在新一轮普遍性的国学经典教育中,各中小学 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动力。

4.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要构建书香校园,在学校整体环境的设计、规划上,既要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又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国学,学习国学、传承国学。

5.与教研科研相结合。教科研部门要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教育制高点,研究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对策,找准切入点,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优化工作方案。各校要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把国学经典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结合本校特点,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分年段、分学期、分步骤、有针对性的逐步推进国学经典教育。要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安排上立足长远,不断完善,形成稳定的国学经典教育机制。

2.加大投入,推进活动开展。各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编写一些供本校学生使用的国学经典教育的校本教材,作为国学经典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图书、资料、影视作品配置方 面,各学校要注意采购一些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图书、光盘等文字与影像作品,供教师、学生借阅、使用。

3.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各学校要将开展国学教育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以经典美化校园,以活动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黑板报、墙报、橱窗、广播站、学校网站等宣传载体作用,大力宣传活动动态。市教育局也将在晋江市德育网开辟专栏,及时宣传报道各校活动开展情况,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

4、丰富形式,提升活动实效。各校要把国学活动与教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整合语文、思品、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资源,使国学教育更切合教学实际,要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要将国学教育活动与师德师风建设和道德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转化为师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师生把经典文化中的文明礼仪规范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切实提高活动实效。

5、常抓不懈,建立长效机制。各校要把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将其纳入学校日常行为量化管理体系,狠抓落实,常抓不懈,推动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市教育局将把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情况纳入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估考核和学校德育工作考核之中,加强督导检查,并适时开展交流表彰活动。

篇2:国学教育的意见

标签: 教育 分类: 国学经典教育

一、指导思想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根基,是炎黄子孙永恒的精神财富,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全县“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的进程,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决定在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中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工程。

二、实施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经典诗文,吸取终生受益的知识精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2.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天天诵读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3.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4.初步建立富有特色的国学经典诵读实施体系,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打造充满活力、文化厚重、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三、诵读内容

遵照学生诵读经典“时机越早越好,文本越精越好”的原则,要求经典诵读工程的内容除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外,还应该在不同的学段向学生推荐下列阅读书目。幼儿园:《三字经》《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故事》。

小学:《三字经》《论语》《老子》《孟子》《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古文观止》《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诗经》《三十六计》《历代美文选编》。

初中:《诗经》《楚辞》《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红楼梦》《孙子兵法》《梦溪笔谈》《太平广记》《中国古代小说选》《资治通鉴》。

县教体局将组织部分骨干教师从以上推荐书目中精选适合学生诵读的内容,按学段、年级编写经典诵读读本,供学生使用。除以上推荐书目外,各单位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选其它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四、实施对象

全县初中、小学及幼儿园全体学生及全体教师。

五、实施要求

1.加强领导。

县教体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意见,加强对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建设的指导检查。

各镇(校)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从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两个层面,组织协调好国学经典诵读工程的实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宣传发动,让师生明确此工程的整体目标和构想。

2.精心组织。

各镇(校)要本着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原则,把经典诵读工程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如诵读沙龙、诵读讲座、诵读表演、诵读比赛、抄读比赛等,在注重活动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活动的过程,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诵读相结合,力求既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又不增加家长经济负担。

3.营造氛围。

各镇(校)要抓住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建设这一契机,努力创设经典诵读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随时都能够阅读到国学经典文化,大力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的氛围。

4.保障时间。

在不降低原有课程学习质量和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校每天安排二十分钟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每天坚持自读国学经典三十分钟。

六、保障机制

1.县教体局编写的经典读本由县政府免费配备,供学生循环使用。

2.各镇(校)要定期召开研讨会,对国学经典诵读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要建立学生的经典诵读档案,积累过程性资料(如班级活动方案、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家长意见征询、相应活动记录等);要注重面向家长进行宣传,争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校内校外合力,使经典诵读工程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七、评价与表彰

篇3:小学国学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国学教育待提高——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学情分析, 小学生思想活跃, 乐于表现, 活泼好动, 因此在小学国学教育中需要教师针对其特点进行“故事法”授课, 从而吸引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并采取深入浅出、创设情景等形象生动的方法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 不断启发、点拨, 以顺利达到国学教育的预期目标。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 现在小学国学教育虽初具规模,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班型过大, 导致国学教育开展效率过低。古代蒙学课堂人数较少, 有利于“先生”与所有学生进行交流并频繁抽查, 达到逐一过关。而现在小学班型一般在五十人左右, 不利于国学的深入普及。其次, 国学教材阶段性不明显, 导致教学内容层次不清。据了解, 现在小学生使用的国学教材一般是教师直接从古代蒙学教材中选取篇目, 具有随意性。再次, 教学方式单调, 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此外, 教师国学素养的差异也影响小学生学习国学的效率。

二、欲成其事唯善道, 国学教育需妙招——加强小学生国学教育的途径

(一) 编写适于小学生学习国学的教材

小学生国学教材的编写应具有严格的要求。首先, 选材要科学。小学国学教材编写者应充分了解当下小学生兴趣爱好, 在熟读经典国学篇目的基础上筛选出故事性较强并能够将教材内容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篇目纳入教材。其次, 分类应合理。将表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篇目进行科学归类, 例如分为启智篇、育德篇、尚美篇等。最后, 编写要有梯度, 应针对学生心理接受情况以及知识认知水平分年级编写教材。

(二) 教学方法多元化

从学情分析, 小学生思想活跃, 乐于表现, 活泼好动。教师针对其特点运用多元化的方法:情境设置法、小组探究法、经典诵读法、游戏活动等方法。例如, 教师在教授《增广贤文》中提到“乌鸦反哺”的故事, 可以让学生们假设自己在动物世界的情境里, 想象面前有一只乌鸦, 它是怎样被妈妈喂养的呢?等它长大了, 又是怎样喂养妈妈的呢?充分发挥小学生想象能力, 既可以调动小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又可以开发思维能力, 培养合作能力。

(三) 提高教师教学智慧

在小学课堂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这就对教师自身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要拥有教学智慧, 传授国学知识的同时, 还要引导小学生将国学知识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之中。

三、潜移默化见功效, 德智美育效果好——国学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 塑造学生品格

塑造学生品格在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国学教材《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篇目中含有大量的育德篇章, 通过指导小学生诵读这类篇目能够使小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会“孝顺”、“谦虚”、“善良”等高尚品质。

(二) 丰富学生内涵

国学教材中如《增广贤文》、《千字文》等经典篇目不但涵盖了文学、历史知识, 同时对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有所涉及, 因此小学国学教育对丰富小学生文化内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 提高审美趣味

小学阶段,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小学国学教育篇目中加入《诗经》、《唐诗》、《宋词》中的经典篇章,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古诗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能够真正起到小学教育中的美育作用。

在国学教育被国家重视并且已经起步的今天, 从初等教育开始重视国学教育, 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提高文化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 能提高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文化素质。对社会而言, 加强国学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 注重人的品德和修养, 强调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国学教育可以在社会中建立起道德准则, 使得这一准则深入人心, 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对个人而言, 加强国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小学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品德, 提高学问素养, 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也为以后的人生提供智慧的启迪。

总而言之, 小学国学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教育者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真正使小学国学教育成为教师用心、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的“新”内容。

摘要:随着“国学热”的兴起, 各地也纷纷开展小学国学教育课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小学国学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从小学国学教育现状入手, 探讨加强小学生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并总结科学有效的小学国学教育方法对小学生各方面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而阐释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对小学教育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M].北京:中国书店, 2007.

篇4:国学的当代价值及国学教育探讨

国学当代价值国学教育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我们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自觉意识,因此我们又重新发现了国学在当代的一些价值,这种变化对于促进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有利的。这种变化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上的复兴,因此我们应该依据当今的时代变化和发展,来努力地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的民族精神的作用。

一、国学的当代价值

(一)唤起文化自觉并恢复自信

一个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除了生存环境、皮肤以及外貌等方面的区别,主要是在于这个国家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于本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是实现民族认同以及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因此对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友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重振国学十分有利于增加海内外的中国人的血脉、文化与情感上的联系,这可以有利的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与大陆民众的亲和感,并且有利于国内各个民族实现共同文化认同和民族大团结。因此,重振国学对于中国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中国文明的传承发光大。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中国是实现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以及文化归属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构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彼此尊重并相互借鉴和学习,这样才能够促进各个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样一来,天下就大同。

(二)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重振国学对于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核心竞争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这些主张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具体来说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以及影响人们的思想来实现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本国的文化,因为在当代的世界中,话语霸权、文化霸权依然存在,这些现象对于其他的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利的。同样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努力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当代国学教育

当代的国学教育对于学生们的发展和进步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当代的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要使得国学教育进校园,并且要进课堂以及进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当今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弟子规》一课的时候,老师要先向学生们大致地介绍一下中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要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的形式来对《弟子规》进行整体感悟,并且把“仁爱礼智信”以板书的形式写下来,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仁、爱、礼、智、信”的含义,并且让他们自有组合,一起商量商量,自由朗读《弟子规》并进行表演。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弟子规》的兴趣,老师可以让把其中的一句话改编成小品,并且要征求大家建议,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获得了许多的快乐,而且也使得他们学到了很多的国学知识。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们对《弟子规》有更深的理解,老师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们欣赏古韵古腔的《弟子规》。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的生活案例,让他们讲述一些符合“仁、爱、礼、智、信”的现实案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讲述的过程中逐渐地加深了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老师在讲这门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并且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语文的学习。老师在进行课堂扩展的时候,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们的国学知识,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讲一些小故事,比如说在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网络知识向学生们讲述一些简短的故事,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讲《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们针对自己不懂的词语含义查一下工具书,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的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接着,可以让学生们默读课文,并讨论编写提纲,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去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为了能够真正了解文章的结构,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们把课文进行分段,然后老师就可以直接讲课了。这样一来,就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并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国学知识。

三、结语

开展国学的学习,对于我们国家以及整个民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它不仅仅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塑造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一定要使国学进课堂,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学生们的国学知识,促进他們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英.国学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30):13-14.

[2]刘玲玲,张倩.同归与殊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内涵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2008,(02):16-20.

篇5:强化国学教育的方法

近年来,国人的国学素质与素养每况愈下,深为广大社会有识之士所诟病。其实这种国学教育的缺失源自青少年时期,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的威力依然巨大,很多家长急功近利,热衷于让孩子花大力气去补习数理化、英语,语文却无人提及,导致了语文教育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这自然不利于国人国学素养的提升。

因此,提升国人的国学素养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要想提升国人的国学素养,必须强化国学教育,国学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所以我们应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不挤占其他学科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努力进行国学教育。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简单易行的方法,与诸位共同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材,珍惜课堂教学时间

初中语文教材六册课本,有层次有梯度地选取了诸多国学经典篇目,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清末民国,有诗歌,有散文,有寓言,有小说,有杂文,篇篇都是经典之作,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提升语文素养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珍惜课堂宝贵的时间,将自学国学的一些方法教给学生,比如文言文的断句、常见实词的意义、常用虚词的用法、固定文言句式的识记、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与准则等等,力争让学生会读、会背、会译并能有所感悟,以期为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储备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有丰厚的储备,仅靠语文课本中有限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搜集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按类别、分周期地让学生搜集国学篇目,比如这周搜集两篇先秦诗歌,下周搜集五首唐诗,第三周搜集三首宋词,第四周搜集一篇短小的古文„„切记量不可太多,太多则增加学生负担,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与厌倦心理。搜集之后,同学之间可以资源共享,自主或合作将其背诵并默写下来,遇到疑难可借助工具书或向教师咨询以释疑。指导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认真做笔记,这样可以逐步让学生产生自豪感、成就感,进而督促自己养成习惯。若能坚持下来,初中三年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必可取得长足的进步,道德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三、组建国学兴趣小组

对于部分对国学兴趣浓厚的学生,可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国学兴趣小组,有效地调动并保护他们学国学的积极性,并通过他们产生榜样效应,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国学。兴趣小组建立后,要有章程、有计划、有组织地举行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也要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对于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要做好记录,活动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主动地去探求结果,并抽出时间及时进行交流,不要留“尾子”,防止学生养成拖沓懒散的习惯。

四、举办国学讲座

初中生国学基础薄弱,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如文学样式的传承、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往往一无所知,这就无法将所学的国学篇目前后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如果能举办一些国学讲座,将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些不足。讲座应重视将国学理论教育的系统性与普及性相结合,注意与教材的区别,在注重科学性与学术性的前提下,增强通俗性和趣味性。

五、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进行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由国学的受体变为自觉的主体,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可与学校图书馆配合,成立国学阅览室,让学生主动走进阅览室探求国学。阅览室中陈列包括史学名著、古代帝王、重臣名相、政治制度、地理典籍、文学流派、文论典要、诗文总集、小说戏曲、哲学名著、宗教典籍、书法名家、园林建筑等在内的国学书籍。阅览室选择有一定国学知识的图书管理员,能够给学生一些阅读指导。另外,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等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评书节目,也是很棒的国学教育资源,可指导学生收看、收听。

六、开展征文活动,将国学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开展征文活动是促进学生将国学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征文的题目由学校统一设计,统一要求,统一评奖标准,并及时由有关教师评奖,营造国学学习氛围。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国学教育的种子撒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把看起来高深莫测的国学变成生动亲切、学生易于接受的国学。

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长期坚持下去,必可使学生的国学水平日益提高,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文章来自职称论文网:http:///转载请注明

更多论文入口

高校教师http:///gaoxiaojiaoshi/

技校教师http:///jixiaojiaoshi/

英语教学论文http:///yingyujiaoxuelunwen/ 美术教学论文http:///meishujiaoxuelunwen/ 注意切莫“借鉴” http:///blog/52/

写作要言简意赅http:///blog/51/

免费检测http:///Nav/blog/id/122/

篇6: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初探福州秀山中学连圣宝

2004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在北京大学和南京中山陵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显示出深厚的国学功底,令国人惊讶;接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等相继访问大陆,在与我国领导人交谈或者是发表演讲中频频用典,触动国人的神经(据说,清华学子聆听宋楚瑜演讲,为提好问题看了一天书);台湾学者李敖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自如引用国学经典,更是让这个最高学府的莘莘学子感到汗颜。此后,我们渐渐发现国学在大陆越来越受重视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也经常引用先贤名言,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就引用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温家宝同志在看望两会代表是也引用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既能恰当地表达出讲话的内容,也极大地丰富了讲话的内涵。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现在依然滋润我们的心田。因为它是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长存于天地之间。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知识分子所公认经典,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不衰的莫过于经、史、子、集。不能否认,时至今日,它们中仍然蕴涵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古代文化,对于现在仍然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门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们发现,随着中考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校面临着上级部门、社会、家长的主管一直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突显。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日益加深,社会道德衰退,以及责任、义务意识的淡薄,特别是信息膨胀、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越来越大。不少未成年人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营养不良,而且不同程度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面对这些,社会上有识之士开始引起重视并尝试着如何解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未成年人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未成年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一、目前初中语文对国学认识之现状

1、初中语文教师对国学的认识。

笔者曾经在语文学科教研时与学校语文教师交流,绝大多数教师对国学认识肤浅,所有的教师都不知道《三字经》内容,最多只会前面一两句,内容是什么也不得而知;《弟子规》也是从“百家讲坛”里听到一些,对于内容更是一无所知;对于“国学”的认识就更谈不上了。随着幼儿园、小学对“国学”渐渐开始热,有些语文教师开始有了紧迫感。

2、初中学生对国学的认识。

笔者也曾经与学生座谈,想了解学生的国学基本常识,结果遗憾地发现;学生基本不知道国学是什么,极少学生在幼儿园是读过“简易三字经”,或者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背了一些古诗,但只是单纯记忆,都忘差不多了。笔者向学生简单介绍《三字经》、《弟子规》后,发现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兴趣。

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现状。

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极大地弊端,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强行记忆占大多数,让学生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文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时代隔阂和古今汉语差异、情感上缺乏共鸣、教学的枯燥,对古文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更加难以理解。只是为考试而学习文言文。

4、初中课文中国学所占的分量。

初中生在小学的时候六年只读56首诗歌,初中课程六册书只有81首诗歌,在加上《论语》十则、以及《大道之行也》(选自《大学》)、《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课文中国学所占的分量不大,学生根本无法从中了解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在拓展阅读中也没有对国学有任何要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最起码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着较大的缺陷,5、目前中学学习国学学情。

目前国学学习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进行国学学习。但纵观各校学习方法,教学时,采用的是背诵法,即要求全篇背诵或者是经典中的名篇名句。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避免教师的水平问题,因为国学教育对教师素质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国学涉及面非常广,仅仅对某个方面了解还不够,教师总体上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背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也有着极大的弊端,教师对国学的认识没有提高,或者本身国学造诣不深,无法对学生予以指导,学生自然时无法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势必收效甚微。

二、初中阶段学习国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或人生价值得到肯定,首先这个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经典思想则正是圣者们对这些问题的终极思考。初中阶段正是未成年人记忆最佳时期,相比幼儿园、小学所注重诵读,只是单纯记忆,初中生在学习国学方面应该更具备优势,因为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文的常识,如果此 时能够恰当地引入国学启蒙教育,既能使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国学经典中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和为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而这些正是我们目前青少年最为薄弱的。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一味追求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正本清源。

2、诵读能力增强,识字量增加,记忆力大大提升

经典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在文字组合方面,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并且在诵读过程中,识字量肯定会大增,如《千字文》一千个字,没有一字重复。经常背诵经典,反复积累,形象思维获得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从而受益终身。

3、对文言文由畏惧走向亲近,增加古诗文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文言文比较畏惧。如果通过大量诵读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相信学生不会满足于教师指定的背诵篇目,反而要求教师选一些经典来读;又可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学生知道了自己平时运用的语言大都出自国学里的,还有故事、轶事、典故、格言等等,自然而然积累就多了,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一举多得。

4、感受真善美,提高人文素养。

“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通过学习国学启蒙,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少时熟读,终身受益”的良好读书习惯。通过熟读这些经书,逐渐地在心中树立:“修身、齐家、治天下”是我们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们的追求;“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是我们的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的操守;“以诚为本”是我们做人原则;“无为而无不为”是我们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们的意志;“见贤思齐”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5、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许嘉璐副委员长曾经说过,近几十年,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做那么多行而上学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文章,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是中国魂,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古诗文诵读效果短期内不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但事实上,不少未成年人已经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起他们学过的东西,甚至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运用。

三、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初中阶段开设国学启蒙课程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中获得产生国学的思维,用各种机制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创造出新的国学,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你如何为人处世,;开拓自己的思

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汲取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教训。

其一抓住重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诵读,倡导学生先求读熟,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其二贵在坚持。国学学习其实并不难,非常简单。佛家有个故事,有为禅师对僧人们说,学佛其实很简单,就像举起自己的双手一样容易,就让这些僧人练习举手,日日联系,不得间断。这些僧人开始还都在练习,日子一长就怀疑了,说这不是佛法,都不练了。只有一个僧人,独自一人坚持不懈。终于禅师对这个僧人说,你已经悟到佛法的真谛了,遂传其衣钵。它告诉我们,坚持就是修养,克服 自己暴露出来的缺点,使自己的心态趋向于安和镇定,而少为外界私心所干扰。但很多人就是如此,因为简单而不去行,不去实践,所以失去了修养的基础,如此就无法进阶学问之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层的高楼都是一砖一瓦添加上去的,我们在学问之初不要好高骛远,应从实际简单做起,使自己确实感到有体会,确实感到乐在其中。国学很简单,就像迈开自己的腿一样方便,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学问虽简单,确贵在坚持,有信心,一定会有收获的。

其三学其精华。国学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华民族命运多舛,为什么经久不衰,就是我们拥有这些国粹,拥有这些国粹中所蕴涵的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性格,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国学的精华在于活的东西,而不是死背古书,我们要学习到气节(精神、骨气)、高尚(不鄙俗)、仁爱(有爱心)、节制(诸事有度)、开悟(求学)、吃苦(苦己心志)等等。

其四弄清国学的内涵和外延。五千年中华文明,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按权威说法,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这四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个有必要向学生做一些简单介绍。我们可以效仿古人读书方法。国学启蒙从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先从国学外延入手,国学文化博大精深,要靠悟,靠读是读不出来的。我们读国学,应重于实质而不要流于形式,领其意悟其道,并用于实践。

当然,对于在初中阶段开设国学启蒙课程,我们应当把它作为 一种有益的兴趣活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强制,也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参加其他各项活动,毕竟现代学校不是私塾,一心只读四书五经;不要提太多硬性要求,以免让学生认为学习国学是一种负担,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尽量不搞全面全员掌握,国学博大,初中学习时间有限,学生记忆力、理解力差距等因素,大多数学生懂得入门就可达到效果。

四、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

“国学启蒙”是目前我校正初步尝试的校本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入门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

能力的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初中学生热爱学习,尊老敬幼、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国学打下良好基础,初一初二年段用一年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的诵读和理解,以诵读为主。初二有可能就可以教学《论语》,初三面临中考,学习任务繁重,但要是能见缝插针地进行国学经典名句教育对学生成长是有益的补充。

1、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先行过关,认真阅读这三篇,能流利诵读并且理解内容,并且写好教案。在教研组会议上认真交流。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国学功底差,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事要做,一是在于读书,读原典,读别人的介绍,读各种各样高人的研究,跟随着原典感悟国学,跟随着介绍知道传统文化大略,跟随着高人去思考很多不同的问题;二是,国学并不是机械地放在那里,它不是一种标榜自己身份的砝码,而是一种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内心生命之中的感动。三是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深刻的反思,即在感悟的同时思考,从而真正领悟到国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才真正具备给学生传授国学的本领。

2、每周用一个早读时间,先《三字经》,次《弟子规》,再《千字文》,平均三个月一篇。开始时,学生肯定认为很难,有排斥情绪。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文字上的障碍。初一初二学生对白话文比较熟悉,接触的文言文不是很多,读起来肯定有障碍,先让学生过字词关,再试读、熟读直至诵读,一开始就要坚持,良好的读书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二是解决心理上的障碍。学生肯定会觉得国学过于高深、过于广大,内容那么多,课业负担又重,读得下吗?学无止境,哪一门学问都事实学不完的,国学也是这样,学习国学,原不需要面面俱到,广大不广大,并不影响学习。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三是解决情感上的障碍。这是最大的问题,前两个只是觉得难,经过努力,可以克服,而这个会导致的结果是不想学,因为很多人觉得学国学无用。实际上国学不是一个供研究的学术,而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点滴的学问。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起码的自信和自尊。

3、教师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解说这三篇的内容,并检查学生背诵以及对文章掌握情况。教学形式可多种多样,教师讲解、学生自读、讲故事等,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国学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所学的内容,国学经典都是古文,有许多生僻字和多音字,这些字词的音义掌握清楚,既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4、创设浓厚的学习国学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专门开辟国学学习专栏,介绍国学内容、学习国学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条件许可,可专门开辟一间内容丰富的“国学馆”。

5、各班级开设“国学启蒙”专栏,上有学生书法、笔记、读书心得、手抄报等等,学校、年段定时开展国学学习辅助性活动,对此项活动起推波助澜作用,如讲故事、明道理、重践行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或者对“百家讲坛”一些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

国学书籍浩如烟海,掌握国学启蒙后,如果喜欢儒家经典,就从儒家经典中找出一两本,要根据个人情况,但一定不要贪多,认真读,把其中的道理学透了、学精了,并且能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如,得到真实的利益的时候,再学习其他经典,那就很容易了,正是一经明,百经通。反之,就很容易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把心都读乱了,容易对经典产生误解,认为经典过时了,不管用了,此非经典之过也,而是我们读书方法不当。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学习国学的目标就是要塑造现代中国人理想的人格,也就是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和谐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命运。

上一篇:工代会上级领导讲话材料下一篇:幼儿园小班健康活动:美味的早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