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研究员是什么职称

2024-04-23

助理研究员是什么职称(通用14篇)

篇1:助理研究员是什么职称

助理研究员是什么职称

从理论上来说,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很多小伙伴对于职称的评定可能不是太了解。研究员有哪些职称呢?助理研究员是什么职称呢?职称有什么用呢?本期乔布简历小编将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助理研究员是什么职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中国科学院的职称体系里,研究员是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岗位的一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各设置12个等级,研究员岗位设4个等级,分别对应国家通用专业技术岗位等级一级到四级,对应于教育事业单位的教授一级到教授四级。其中研究员一级应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岗位设3个等级、助理研究员(工程师)岗位设3个等级、研究实习员(助理工程师)岗位设2个等级。

研究员职称系列包括实习研究员(初级),助理研究员(中级),副研究员(副高),研究员(正高)。由此可见,助理研究员属于中级职称。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助理研究员资格:

1、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研究实习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4年以上;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研究实习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2年以上。

2、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以下学历(学位)者,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助理研究员资格:①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②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

对于不了解职称申报的小伙伴,乔布简历小编还推荐大家看看《中级职称申报条件》~

本文来源简历http://cv.qiaobutang.com/knowledge/articles/5624954a0cf2061612a57f41

篇2:助理研究员是什么职称

答:

助理工程师:

助理工程师不都是审核评定的,要看毕业的文凭,本科毕业是认定的,研究生毕业就不认定助理工程师了;关于助理工程师的问题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如果是因为单位没有机会,那么还要请问你的户口在单位放吗?如果是在人才交流中心,那么人才交流中心可以给你评定的;如果在你们单位(可能性比较小),那就通过人事局可以办得,当然你必须具备了人事局的要求,比如文章,计算机考试,英语考试等。

答:

初级助理职称评定条件

助理职称评定申报条件

1、中专毕业生,一年见习期满后,考核合格,可初定员级资格;员级资格满4年后,初定助理级职称资格(如中专毕业后工作时间已满五年即可直接初定助理级职称资格);

2、大专毕业生,一年见习期满后,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考核合格,可初定助理职称资格;

3、本科毕业生,一年见习期满后,考核合格,可初定助理职称资格;

4、获得硕士学位后,再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考核合格,可初定中级职称资格;

5、博士学位获得者,考核合格,可初定中级职称资格。

特别注意:实行全国资格考试的专业(如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等),必须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目前是国家教育部)承认的全日制普通院校本专业毕业生才能初定。

答:

在那个单位就盖那个单位的章就可以了

答:

如果单位有资格的话,很方便的。如果档案在人才市场就要填几张表格了,要所在单位的证明,毕业证原件。

答:

助理工程师要及时评定的否则有可能影响你中级职称的评定

答:

职称评审的前提条件:必须在人才市场办理“人事代理”即档案挂靠。另一方面就是职称评审的时间问题即符合评定的条件。关于到哪里去评的问题,有的是单位代办的。是直接由单位人事部门拿你的资料到人才市场去办理的。有的是由本人自己去办理的----个人委托人事代理的这一部分同志。我就是申请个人委托人事代理的。办理的地点是人才市场的人事局。

关于初级 助理级 中级 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的评审条件)

一、申报考评条件:

职称类别

学历(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

大学本科毕业工作1年以上工作3年以上工作8年以上

大学专科毕业工作3年以上工作5年以上工作10年以上

中专/高中毕业工作5年以上工作8年以上工作15年以上

凡符合以上申报条件的人员,还必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本专业岗

位上做出显著业绩,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评审类别

1、工程系列:土木工程、土建工程、岩石工程、土岩方、工民建、建筑工程、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园林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古建筑园林、园林设计、园艺师、城市规划、广告设计、环境保护、水利水电、室内设计师、建设设计、建设艺术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建筑施工、室内设计师、建筑水电安装、消防水电、给排水、工程测量、电气、地质勘测、建筑预算、建筑管理、道路与桥梁、隧 道、市政工程、机械工程、电气设备、暖 通、腐蚀与防护、热能动力、电力工程、结构、计算机、计算应用、软件开发、工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机电设备、电子仪表、机械设计、铸造工程、机械制造、采矿工程、农艺师、通信工程、电子信息、无线电技术、光电子技术、路桥、化工、冷冻、卫生监督检验主管技师、讲师、医师(助理、主治、副主任)、药师(助理、主管、副主任)、护师、机电一体化、造价工程、建筑监理工程;

2、经济系列:经济师、会计师、人力资源、工程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商业经济、金融经济、保险经济、财务管理、水(陆)运输、建筑经济管理、旅游经济、企业经济、市场营销、农业经营、房地产经营、信息网络经营、物资经济、饭店管理、农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

三、申报材料:

①、身份证:复印件2份;

②、现有最高学历毕业证书:复印件2份;

③、照片:2寸免冠红底彩照6张;

④、已有的技术职称证:复印件2份;

⑤、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两套。、申报条件及任职年限要求

1.中专毕业:在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岗位上见习期满1年,可认定为

技术员, 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可认定助理工程师。

2.大专毕业: 在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岗位上见习期满1年,可认定

为技术员,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可认定为助理工程师。

3.大学本科毕业: 在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岗位上见习期满1年, 可

认定为助理工程师,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可晋升工程师(中

级)。

4.双学士学位获得者,可认定为助理工程师, 再从事专业技术工

作3年,可晋升工程师(中级)。

5.硕士学位获得者,在本专业工作1.5-3年,可认定为工程师(中

级).6.博士学位获得者,可认定为工程师(中级).二、工程是个总称,凡是属于工程类(工程类里包括计算机方面、建筑方面、测量方面等)的技术职称申报时都是统一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评职称的时候,论文和报批都是你工作所从事的专业和服务的单位,前面就贯上名字。如申请评审工程测量职称,评上初级职称就叫助理建筑工程测量工程师,中级以上职称就叫建筑工程测量工程师。

针对我公司人员实际情况,计算机专业可申请工程类计算机方面的职称评审,但要先通过对应等级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如果计算机专业人员要申请工程类工程测量、测绘方面的工程技术职称,可不通过《软考》。报工程系列一般应具备理工科相应学历和工程技术工作经历(自己填写,公司盖章)或工程系列的专业技术资格.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光学专业、物理学专业等理工科专业,申报工程职称,要求有本专业的学历、资格

篇3:什么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

一、创造“最优标准”,培育“精英人才”

英国剑桥大学第344任校长艾利森·F·理查德(Alison F.Richard)教授指出:“对于一个大学来说,你培育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的地位,而你在这个问题上的决定对于学生的求学经历具有深远的意义。”[1]可以说,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首要贡献”是创造人才的“最优标准”或“最高标准”,并为所在国家乃至全世界培养各类“精英人才”。据1998年的数据统计,研究型大学虽然只占全美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3%,但却授予了全美国近1/3的学士学位、近40%的硕士学位和80%的博士学位[2]。以2000年的情况来看,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部院校中的比例不到7%,但却授予了93%的博士学位、52%的硕士学位和45%的学士学位。在科学和工程教育领域,相应比例分别为94%、64%和51%[3]。在国际学生培养方面,1992-2004年间,美国平均每年培养了25000名科学、工程博士,其中海外学生就占了40%。仅以耶鲁大学为例。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耶鲁大学授予国际学生的学位比例分别是:学士学位9%、硕士学位23%、博士学位29%、首批专业学位6%,总计是17%[4]。可见,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使全球受惠,使世界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的文理学院为哈佛本科生制定了5项严格标准,这些标准是哈佛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哈佛大学培养了众多领军人物,应该说与其人才培养的标准关系十分密切。其本科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之内容是:(1)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写作;(2)应该对认识和理解世界、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3)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并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安排自己的生活;(4)了解并思考过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做道德选择时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5)在某些知识领域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教育委员会”于2000年发表“本科生教育最终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新的本科毕业生标准,要求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六项素质:(1)熟悉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2)能够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来自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信息;(3)理解研究过程和如何创造新的知识;(4)能够与人合作共事,并能创造性地转换环境;(5)具有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所必要的技能,并能考虑决定所带来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其伦理意义;(6)能够处理模糊性,能够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智力和知识的技能[6]。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教育战略计划委员会”对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生提出了12项标准:(1)具有清楚的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事物与琐碎的事物、持久的事物与短暂的事物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7]。

美国大学联合会(AAU)的校长们就认为,合格的通识教育应达到以下目的:形成理智的、道德的判断力,拓展文化、社会和科学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并参与民主和全球事务,让学生成功地融入动态经济体做好准备。美国康奈尔大学荣誉退休校长弗兰克·H.T.罗德斯(Frank H.T.Rhodes)总结指出,受过通识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的共同品质包括:(1)在具体社会情景中理解问题的能力;(2)自信和好奇;(3)忠于公民责任;(4)一种方向感,并具有追求这一方向的自我修养;(5)个人价值观和道德信仰;(6)对他人开放、清晰、准确交流的能力;(7)与他人相处并尊重他人的能力[8]。

不难看出,以上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对精英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在精神内涵上十分一致,那就是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智能和身心素质。若换用一句中国话来说,这就是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种人才,就是要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顶天”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有坚定正确的方向;“立地”就是能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善于团结合作、具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本事”,就是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可以说,周济部长阐述的这个观点与上述几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勇担“人类使命”,挑战“人类未知”

站在发现知识的前沿、挑战人类未知世界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共性特征。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也是来源于此。换言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除了培育和输送精英人才以外,还应该对“人类学术”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现任校长查尔斯·维斯特(Charles M.Vest)说的好:“当我们思考大学的性质并与公众展开持续的对话时,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支撑一种大学体制的终极原理更多的来自未知而不是已知。”他认为,人类“只有对真正未知的探索——原理、洞见、物质和有机体等目前所知甚少的事物——才能获得最大回报。”也就是说,只有“新知识能够增进人的精神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9]为此,他指出:“MIT从属并服务于美国,但时至今日,为了更好地为美国服务,我们必须参与到更广泛的(世界)区域中去。”[9]这里体现的是MIT对“普遍主义”或“世界主义”精神的追求。确实,在研究方面,MIT从据称充满宇宙的暗物质(Dark Matter)到本质的探索,到预防癌症的人类细胞分析,都被纳入研究范围内。今天,该校不少研究聚焦于“三O”上,即“info、bio、nano”——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除了在科学技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斯隆管理学院在商界的声誉也如日中天,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则以小而精的特色著称于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具有非凡的挑战人类未知世界的信心、勇气、智慧和胆识。退一步说,如果她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她就不可能成为引领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

2007年7月,在教育部举办的“中外大学校长第一届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中,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指出,一所优秀大学的使命就是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发展[11]。换言之,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应该勇敢地担负起探索未知世界、为人类阐释未知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无独有偶,芝加哥大学前校长乔治·韦尔斯·比德尔(George Wells Beadle)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如果一所著名大学不能够运用知识、智慧和力量来帮助解决严峻的问题,那么还能指望谁来做这些呢?……我们必须将这份努力持续下去,如若成功,那么我们将会为整个国家树立一个模式。这是一个杰出大学的崇高目标。”[12]

不难理解,以上三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校长——维斯特校长、陆登庭校长和比德尔校长对著名研究型大学的理解无论放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都是恰当的、深刻的、站得住脚的,也是令人信服的。可以说,这些大学校长都认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应当对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给予严格而重要的规定,那就是必须站在为人类服务的角度,对那些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根本问题应该给予精确的阐释和及时的解决,否则,研究型大学就没有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三、造就“顶尖大师”,贡献“原创性成果”

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向来以诞生诺贝尔奖得主和拥有众多世界顶级奖项获得者为自豪。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世界顶级奖项代表了研究型大学对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贡献将长期性甚至永久性地影响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历史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建立不久就明确它的“历史使命”:“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大人类知识并造福社会。我们在一个单一的学院里,在交叉学科的气氛中,研究科学技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同时教育一批杰出的学生成为社会中富有创造性的成员。”[13]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爱德华·赫希·列维(Edward Hirsch Levi)教授坚持认为,芝加哥大学的使命主要是用知识去追求真理和传播知识价值观;“芝加哥大学的成功可以体现在大批的学校毕业生身上,以及在校学者发表的那些数量极其可观并且有很高的学术造诣的专著上”[12]。加州理工学院的观点以及芝加哥大学的成功,可以说,典型地代表了美国众多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就。换言之,正是这一理念的指导和实施而发挥的作用,导致了美国众多研究型大学对国家乃至世界的杰出贡献。

事实上,从国际知识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情况来看,世界上7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0%的在《自然》和《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均来自全球排名前200位的著名研究型大学。而足以影响我们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的70%产生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美国哈佛大学自建校以来培养过美国历史上6位著名的总统。而耶鲁大学也培养了5位美国总统,其中最近的3位——布什父子和克林顿均毕业于该校。数据显示,仅19世纪,牛津大学就培养了12位英国首相。二战之后,日本首相中就有9位毕业于东京大学。在日本1700家大企业中,东京大学毕业生担任社长的占1/4,证券交易额居前12名的公司中,有7个公司的董事长是东京大学的毕业生[15]。这说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多领域的,但都是高质量的、高水平的。

四、夯实“基础研究”,追求“开拓性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的开拓性发展,不仅表现在培育顶尖大师、造就原创性成果上,而且表现在服务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上。这种贡献绝对地依赖于研究型大学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对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广泛使用。美国耶鲁大学理查德·莱文(Richard·C·Levin)校长认为,大学可以从许多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但他认为主要是在基础研究、能力培养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提高科学知识、发展技术和建设医药类学院,为经济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保持身体健康等方面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切都是通过基础研究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基础研究产生的成果最多,影响也最深远。所以,长期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无不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同时美国基础研究经费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美国研究型大学。2000-2004年5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向高校“科学”与“工程”两个领域投入的研发资金总额为1044亿美元,每年平均209亿美元,其中纯研究资金占到经费总额的86%。而美国研究型大学获得的份额最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美国研究型大学特别注意吸引政府的基础研究经费,以便为自身的开拓性发展积累重要的经济基础。

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莱文校长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MIT为例说明研究型大学的“开拓性发展”之意识和胆识。他认为,二战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大多数的美国大学并没有主动将科学发现转化为生产和服务,这种状况在二战后持续了35年。这个时期,大多数美国学校的聚焦点都在于基础研究,技术转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MIT是一个例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MIT毕业生和教师在全国建立了4000多家公司,接下来的时间里,每年又创立出150家公司,这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000多家公司落户MIT,并占了所在地区制造业的25%。历史上,第一个评估研究型大学科研影响的机构——波士顿银行经济部于1997年的研究就是以MIT为基础的。它总结说:“如果由MIT的研究生和教师成立的公司来组建一个独立的国家,它的总收入将位于全世界第24位。MIT相关的4000多个公司雇用了110万员工,年销售额达到2320亿美元,这大致相当于116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南非的GDP稍低一些,而高于泰国的GDP。”MIT的下属公司创造的就业80%是在制造业(全美国制造业工作只占16%),许多产品出口销往国外……它的8500多个分公司遍布全球50个国家[16]著名大学能够产生如此大的综合性效益,确实令世人瞩目。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园区都是依托著名研究型大学发展起来的。近年来,与美国“硅谷奇迹”齐名的“剑桥奇迹”更是闻名遐迩。从1970年创立剑桥科技园区以来,剑桥大学已经建立了千余个高技术公司,剑桥已经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全球中心。正是基于这一点,美国微软公司在剑桥投入了6000万英镑,用于扩大研发活动领域。应该说,世界一流大学的这种开拓性发展值得中国大学学习和借鉴。

五、张扬“大学之道”,哺育人类精神情怀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独特情怀可以为任何大学学习。美国康奈尔大学退休校长弗兰克·H.T.罗德斯(Frank H.T.Rhodes)就说:“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是独特的、丰富的、高要求的、实际的、专业化的、个别化的,永不停歇的。学习成为一种终身追求,精益求精成为一种标准。其结果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一种改造。”[16]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场风波看到一些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对大学精神或“大学之道”的大胆“张扬”。

2007年9月7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宣布,准备委任美国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为“高级访问学者”。但根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胡佛研究所宣布这一任命后,斯坦福大学约2100名师生在网上联名请愿,抗议这项决定。请愿书写道:“我们认为这项任命从根本上与斯坦福大学一贯致力、不可分割的一系列原则格格不入。这些原则包括真实、宽容、客观探索、遵守国际和国家法律、尊重他人的生命、财产和不同意见。”

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威尔逊曾经面临被解雇的危险。他研究相变理论,连续4年未发表1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校方因此准备将他解聘,这一提议获得多数校董的支持。只有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贝特教授持有异议,他认为威尔逊的研究难度极大,需要长期的、持续的研究,但一旦取得突破,那就是“了不起的成果”。贝特教授说服了校方,让威尔逊继续留任。第二年,威尔逊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著名电影《美丽的心灵》的原型约翰·纳什教授曾患精神病达30多年,但在他生病以后,普林斯顿大学把他从麻省理工学院(MIT)请过来,给他办公室,给他温暖。30年后,他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美丽的心灵”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摘要:什么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目前社会上不少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其实,创造“最优标准”,培育“精英人才”;勇担“人类使命”,挑战“人类未知”;造就“顶尖大师”,贡献“原创性成果”;务实“基础研究”,追求“开拓性发展”;张扬“大学之道”,哺育人类精神情怀,这些才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应有贡献”或“应有价值”。应当说,21世纪,中国研究型大学能不能在“实质性贡献”方面达到以上的“应有高度”,这确实是中国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核心和关键。

篇4:职称是个什么东西

由于各行各业都要评职称,评职称就要有论文,就要考外语,于是,催生了好些相关产业。别的不说,单就论文,网上产、销、发表一条龙服务,生意兴旺极了。据说,如果需要专著,也一样有人代写。代写是什么价,不代写,只代为找发表刊物是什么价,一清二楚。同时,什么等级的刊物什么价,增刊什么价,非增刊什么价,也一清二楚。而且这些年由于需求增加,刊物索要的版面费也与日俱增,前两年几百元可以搞定的刊物,现在非几千元不办。

国人做什么都喜欢运动式,全民一起上。连收藏都搞运动,街头大爷大妈,看了若干期的鉴宝电视节目,摇身一变,就成收藏家了。全民收藏,古董有限,于是也催生了两个行业,一个是造假,一个是盗墓。从收藏大跃进,变成盗墓大跃进。多少年都没挖到的竹简,也成批地出土,倒腾到香港,然后由清华北大买回来,你说神不神。职称跟收藏一样,全民都评,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科研论文”,于是,只好造假,只好盗掘(抄袭)。弄的真正该做学术的地方,也造假和抄袭成风。

不过,有人告诉我,古代也好不了哪儿去。清朝太医院考医士,也考八股,而且录用主要看字写的好不好。考生只要文字大體通顺,一手馆阁体的好字,懂不懂医术都可能被录取。一查,还真有这么回事。清代考试,八股当家,学校里自不必说,进学回家,有了秀才功名,必须要应付的是每年两次的考试,一考就考八股。总是考不好,功名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再往上爬,举人,进士,或者优贡、拔贡,都要考八股。就是进士及第,点了翰林,也得经过大考,考过了,翰林才能转正。到处都在考八股,太医院取医士,考考八股,也没有什么稀罕。不看内容看字体,其实是考八股的惯例,八股文章,代圣贤立言,原本不要什么创意,把文字写顺了,别出错,别犯禁,字体优美一点,当然就是科门高第。太医院的医士,按这个路子取,也没错。

但是,按道理,医院取的是能看病的人,能不能做八股文章,字写的好与丑,其实没大要紧。跟我们现在评职称一样,各行各业,要的是能做事的人,跟会不会写科研论文,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有职称,不仅脸上无光,而且工资低人一头,而且某些重要岗位,还不能上。所以,没办法,就得生造,就得去买。买了论文,再糊弄一个外语,跟评委勾兑勾兑,怎么的,也弄一个职称。职业技术职称有了,但职业技术却没了。就像太医院凭一手好字和八股文章上来的医士一样,看病肯定是不灵光的。因此,各行各业,都集聚了一堆堆的拥有各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俗称人才。一般惯例是,哪个行业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越多,哪个行业的专业技术水平就越差。好在,这样的地方,大多是官方机构,或者是官办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充斥着各种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大学里,居然变成倒金字塔,教授最多,副教授次之,讲师最少。

所以,我明白了,为何晚清四大官样文章里,居然有太医院的药方。这样的医士开出来的药方,是医不了病的。也明白了,为何那时候太后和皇帝有了病,都得让地方督抚推荐民间医生,一直延续到光绪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

篇5:行政助理职责是什么

公司内部各项活动策划及执行,如年会、周年庆、户外拓展等,协助公司领导做好团队建设;

公司重要客人来访的接待、会议场所的安排与布置。

协助处理公司工商和政府相关类事务,公司资质申请与年审,企业工商变更等工作;

负责公司物业、水电、租赁、办公用等相关事宜的管理,及相关票据的递交。

篇6:行政助理职责是什么

1、下属公司各项行政事务的处理;

2、下属公司各类数据报表的统计汇总;

3、配合总部完成各类行政人事工作。

篇7:营运助理的职责是什么

1、协助上级主管参与营销方案的制定与策划工作;

2、协助上级主管参与销售业绩指标的制定、调整、跟进、统计等工作;

3、协助上级主管进行公司内各相关部门的横向关系的行政协调、沟通及追踪管理;

4、各项报表及周会月会等会议资料的完成;

5、各项合同协议等资料的归档管理;

6、完成公司及部门领导分派的其他工作。

任职资格:

1、大专以上学历;

2、工作一年以上,有相关岗位工作经验,优秀应届毕业生也可;

3、有良好团队精神、责任心、良好的学习能力、踏实的工作态度,较好的亲和力、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

篇8:助理研究员是什么职称

为加深对高校协同创新的理解, 笔者以协同创新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 (检索时间截止2014年) , 发现对协同创新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针对同一创新主体, 在组织 (企业) 领域对协同创新进行定义;另一类认为协同创新宏观层面的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 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 在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 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2]。还有一类认为协同创新不同于产学研协同创新, 其更强调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 组织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通过协同配合, 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网络式的全新合作创新模式。这些有关协同创新的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主体反映了协同创新的内涵, 有助于深化对“2011计划”中协同创新概念的探索与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协同创新中, “2011计划”项目经费属于教育科目, 因而是由高校而不是其他创新主体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和牵头单位的。世界上许多强国也已用实践和经验证明, 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但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对其本质做深刻揭示和概念界定的文献却很少, 这不利于高校与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对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协同创新的定义详加探究。

若根据逻辑学定义的原则进行分析, 在逻辑关系上, “高校协同创新”的元概念是“协同创新”, “高校协同创新”是从属于它的下位概念;从属种关系看, 协同创新是高校协同创新的属, 高校协同创新是协同创新的一个种。笔者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为责任主体, 高校内部、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或其它创新主体之间, 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及行业技术难题, 通过内外的协调机制,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构建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实现系统功能优化的协调、创新过程。显然, 这样的定义将其涵义分解为两个方面两个突破点。

一、两个方面

笔者认为, 高校协同创新包括高校内部与外部协同创新两个方面。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组织本身, 其实现依赖于高校内部组织核心要素和若干支撑要素 (如教学、科研、管理等) 之间的协同创新。高校内部协同创新需要打破学科之间藩篱, 突破学科内的固有思维和模式, 鼓励尝试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研究本领域的问题。高校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高校组织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 即各创新主体通过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的人力、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协同、整合形成的创新系统。

二、两个突破点

1.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打破部门、行业、领域、地域的界限, 深度融合

高校协同创新并非一校一院之所为, 需要多个部门、多种人员、多样资源形成合力。但我国产学研体系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独立运行,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各个环节难以对接。创新主体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也尚未成型。这便要求协同创新各主体之间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 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的创新合作模式, 攻破条块分割、利益分割等制约协同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同时, 还要努力防止几个倾向:防止单纯利益驱动的功利性合作而不是真诚的战略联盟性合作;防止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重单项效益轻综合效益的倾向等。

2. 最大限度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在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协同创新中, 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与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构建一批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行业实际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各主体不再以个别企业与高校的联合, 个别高校与高校联合的形式, 而是众多创新主体和相关机构的集聚融合的形态, 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 既有专业分工又有资源互补。

在管理机制方面, 即要协调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间的对接、管理, 又要注意协同创新组织的绩效评价问题, 建立科学的高校评价制度, 形成促进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权益分配方面, 高校和各协同创新主体需明确各自利的益范围与责任边界, 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并以一定的风险投资机制做保障, 同时更要关注各创新主体如何实现优势互补这一重要问题。

事实上, 高校协同创新乃至整个协同创新系统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这是从高校协同创新概念界定的“名”与实践运行的“实”之间辩证关系来说的, 后者是决定性的;随着后者的发展, 如果要做到“名”“实”相符, 那么前者要么被全新的概念所替代, 要么被赋予新的含义。

摘要:笔者主要以定性的方法, 从高校内外部协同创新两个方面,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个突破点, 对高校协同创新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平台,联盟

参考文献

[1]李祖超, 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7) .

篇9:农民获高级职称说明什么?

3位农民因为在各自的工作领域“表现突出”,被“破格”评定为高级职称。相信读了这则新闻的人,一定都会有所感触。参加过高级职称评审、对高级职称评审程序熟稔的人,更是会感悟良深。

一度以来,职称的评定与现实脱节,务虚而不求实的作风成为人们诟责的焦点。在外语“吃香”的时代,不管你是在大城市工作,还是在乡镇就业;不管你从事的是外贸工作,还是和外语八竿子打不着,一辈子用不上的“土”工作,对不起,只要你申报高级职称,那就得参加外语等级考试,否则,“挡”你没商量。

正因为如此,除了必须有获奖项目的苛刻条件外,外语将许多“土”人才挡在了专家的大门之外。对于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业专家来说,以前要想评高级职称,那简直是痴人说梦,门儿都没有!但武汉市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变通规则,给土专家以机会,为他们“正名”,让他们梦想成真。这个给农民评职称务实的创新之举,无疑值得其他地方其他行业效仿借鉴。

有句话叫“学以致用”,还有一句话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句话说明什么?说明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能不能干事,能不能干成事,都要通过实践来反映,实践结果最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大小,算不算得上是人才。

人才重在实用,不是摆设、花架子。邓小平曾说过,“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在告诉人们,对人才的评判,一定要重能力、重实用,切忌重学历、重资历。

篇10:评职称论文发表是什么

作为论文,1000多字符肯定是不行的,最低也不能低于字符,至于更具体的要求,各个单位应该都有相关说明,一般的3000-5000字符即符合要求,个别要求高的,要求是核心期刊的,字符数要多些,甚至不能低于8000字符。

2.作者:我这文章借鉴了一些网上的资料,不知道能不能通过?

可以借鉴他人的文章,但重复率不能超过30%,有的要求不能超过15%。

文章审核的时候,杂志社那边会检测抄袭率,超过范围的不能发表。

在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可以借鉴别人的观点,不能照搬别人的文章。

3.作者: 我要发表CN期刊,你这里的是CN期刊吗?

严格上来说,正规的期刊,都是CN期刊,也就是说具备国内统一刊号,CN号和国际统一刊号ISSN号的刊物。

正规的期刊,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刊号,新闻出版总署可以查到备案,相关数据库有所收录,比如万方,知网。

4.作者: 我发表的论文在一个电子版期刊上,评职称管用吗?

据我们了解,很多作者跑到我们这里让我们帮忙发表论文,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发表到了电子版期刊上,单位不承认,导致他们又重复花钱发表。

电子版期刊,严格上都不是正规的实体出版物。

只是正规的电子的东西,他们拿去自己印刷,发放给作者,美其名曰也是实体出版物,实际上差别还是很大的。

作者要提高警惕,不要贪图便宜,也不要贪图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5.作者:要发表什么样的期刊,评职称才管用?

各个单位不一样,评职称的级别不同对刊物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发表什么样的期刊,最好去问一下你们单位的要求或者已经成功发表过论文的同事。

6.作者:我发表的论文,只有龙源期刊网收录,这样的评职称认可吗?

龙源期刊网,是一个期刊阅读平台,并不是一个数据库平台,它不像知网或者万方数据库,专门收录学术期刊论文。

龙源期刊网,是阅读平台,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带字的东西,它都可以收录,你没有听说过哪个人发表论文在龙源期刊网上找论文资料吧。

它上面更多的是读物性的刊物,比如《读者》之类的。

只有一些假的野鸡学术刊物,才只会在龙源期刊网收录,然后拿着这个作为宣传的资本,其实这根本不算数的。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篇11:电商运营助理的职责是什么

1、管理京东、天猫等电商渠道后台及货品供应。

2、负责直通车、淘宝、钻展的推广操作。

3、负责网站的宣传及推广,以及数椐分析工作。

4、负责网站关键词分析,选词以及提升网站点击率;

任职要求:

1、大专或以上学历,2年以上网店推广经验,有直通车、淘宝等相关工作经验;

2、有电商渠道的运营经验,曾经协助或者主持电商渠道运营工作;

3、熟悉京东、天猫等渠道的运作模式,熟悉渠道消费群体特征;

4、有能力把控货品管理、活动推广节奏,有工作热诚,能承受压力;

篇12:采购助理工作职责是什么

2、实时跟踪到货情况,及时了解到货产品的质量情况;

3、依照合同规定,取得发票及相关单据后,按时支付货款;

4、定期维护U8系统数据,包括采购订单和发票信息的录入和供应商的更新;

篇13: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篇14:设计研究是份什么工作?

除了主修商业战略设计,宋崇蓓还辅修了国际设计商业管理课程,在这个阶段她开始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设计可以应用到现实中,在评价和改进设计的同时,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也要看商业价值和技术可行性。”在北欧学习的5年里,宋崇蓓做了很多项目,从重型机械到消费电子,从快消日用品到数字化产品等。“把自己当成海绵,只要感兴趣就去做,在和不同的人一起合作项目的过程中,还能吸收别人的方法和思维。”通过参与不同领域的设计项目,她获得了很多实践经验。

回国后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美国大型快消品公司做设计研究员。这份工作需要她通过观察和访谈,深入到消费者的使用环境中去研究他们的行为模式,这种设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消费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消费选择以及背后的原因。“从而考虑如何引导消费,并给设计带来灵感。”从消费者的需求中挖掘商业机会,是宋崇蓓的工作价值。

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的好处在于,除了做设计研究,宋崇蓓也有机会看到从产生研究成果到最终产品落实并且投入市场的全过程,还能够直接从消费者那里得到真实反馈。这个循环的过程让处于源头的宋崇蓓更了解设计研究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去体现竞争力。

这些经验让宋崇蓓在两年后顺利进入Frog设计咨询公司,方向依然是设计研究,但和在甲方工作不同的是,她需要在短时间内提出有深度见解的洞察,对于快速学习和捕捉信息的能力要求很高。更大的压力在时间上,“没有原先那么充裕的时间给你准备,同时责任也很大,整个团队只有你做研究,最后出来的报告要有说服力。”

她曾接手了一个全碳架智能自行车的项目,为了了解目标客户群,她先后采访了自行车工程专家、自行车俱乐部的创始人以及各种骑行爱好者,甚至自己去体验骑行,并去车行挑选配件。在收集了与自行车相关的各维度信息后,宋崇蓓对于消费群体的定位和设计方向才有了把握—与原先以专业骑行者为目标消费者的预想不同,经过研究她发现在中国,骑行新手以及半职业骑行者才是自行车认知以及技术提高需求最旺盛的人群。宋崇蓓帮客户抓到了这个市场痛点。

宋崇蓓说自己当时跳槽到Frog,很大的原因是希望有更多机会研究数字化体验和实体产品结合的项目,思考设计研究如何在这类创新项目中发挥最大作用—她想把设计研究更多地应用到对社会有影响力的方面。“很多人都需要设计来改善生活,而设计师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宋崇蓓认为,在设计咨询公司,她可以离这个目标更近。

C=CBNweekly

S=Song Chongbei

C: 你的爱好是什么?

S: 喜欢看展览。近期看过最有意思的是Renzo Piano的Piece by Piece建筑展、明和电机的中国首展、Olafur Eliasson的无相万象。我还喜欢逛复古市集和二手店,在欧洲偶尔能淘到1940年代到1950年代的经典设计,有种跨越时空去接触老故事的兴奋感。

C: 对主修设计的在校学生以及职场新人有什么建议吗?

S: 目前普遍来看工业设计教育還是很有局限性。课程的设置集中在形体与功能、材料与工程。但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需要面对的问题往往复杂得多。所以还是建议设计专业的学生把视野放到校外,提高自学能力。

如今设计师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针对一个议题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单个产品的使用性,而是会涉及到交互、体验、服务等多方面设计,这就要求设计师平常对生活随时保持敏感,去观察,置身到环境中切身体会,这也是设计研究中非常强调的观察力和同理心。

上一篇:福州拗九节倡议书下一篇:天津市《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