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研究员是讲师吗

2022-09-13

第一篇:助理研究员是讲师吗

广东省高等学校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条件

评定标准:讲师、助理研究员须对本学科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本专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参加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善于表达,课堂讲授效果良好;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公开发表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或艺术作品;能运用一门外国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一条 适用范围(粤人职【1999】28号)

本条例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条 思想政治条件(粤人职【1999】28号)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任现职期间考核称职以上。

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在规定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 凡受党纪、政纪处分者,延迟2年申报。

(二) 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者,延迟3年申报。 第三条 学历(学位)、资历条件

(一) 自2010年开始,我省高校教师评审或认定讲师、副教授、教授专 业技术资格的,都应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粤教师【2009】70号)。

(二) 专业技术工作资历的计算的截止时间,自2006年起,调整为8 月31日(粤人发【2005】177号)。

(三) 博士学位获得者,完成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可认定讲师或助 理研究员资格(粤人职【1999】28号)。

(四) 硕士学位获得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 前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累计3年以上(粤人发【2005】177号)。

(五) 研究生班毕业或获得双学士学位,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后,

1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未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粤人发【2005】177号)。

(六) 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3年以上,未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粤人发【2005】177号)。

(七) 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4年以上;未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8年以上(粤人发【2005】177号)。

(八) 中专毕业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或取得助理级资格后,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8年以上(粤人发【2005】177号)。

第四条 外语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粤人职【1999】28号):

(一) 掌握1门外国语,参加全国或全省外语统一考试(外语专业人员 须考第二外语),成绩合格。

(二)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考: 1. 获得博士、硕士学位。

2. 任现职期间公派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 考试,并在国外工作或学习一年以上。

外语条件的调整(粤人发【2007】120号):

一、下列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一)具有较高外语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1、出国留学或在国外连续工作时间在1年以上的(须出具国家留学人员服务机构或驻外使领馆的有效证明)。

2、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且个人承担的工作量不少于20万字符的(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测试)。

3、获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本专业工作,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 2 要求的(申报时提交毕业证书原件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具学历鉴定证明供审核,后者随申报材料上报)。

4、获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现从事非外语专业工作的(要求同上)。

5、取得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组织的BFT级考试笔试成绩合格证书的,其中,通过BFT(A)级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通过BFT(I)级可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6、具备博士学位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具备硕士学位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

(二)取得下列业绩、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1、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以获奖证书、证明材料为准,下同)。

2、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的。

3、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的。

4、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的。

5、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前3名),或地级以上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排名前3名)。

6、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前3名),或地级以上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前3名)的。

7、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三)取得下列业绩、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1、获得地级以上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上的(以获奖证书、证明材料为准,下同)。

2、获得地级以上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以上的。

3、取得已授权发明专利(不含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

(四)从事下列专业技术工作且取得相应业绩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卫生系列中从事中医、中药、民族医药工作的。

2、出版系列中从事古籍编纂研究、古汉语、古典文学、古代史、地方史志的编辑整理工作的。

3、从事艺术、工艺美术、广播电视播音、图书资料、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档案工作的。

(五)在下列地区、行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乡镇及以下基层所属企事业单位工作的。

2、在县(不含市辖区)属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类、农业类(不含农业科研)专业技术工作的。

3、在地级市及以下所属企事业单位工作、长期在野外从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测绘、地质勘探、水产、铁路施工、公路施工的(申报高级资格的在野外时间不少于8年、申报中级资格的不少于4年;每年在野外时间不少于6个月)。

(六)年龄较大的专业技术人员

1、1960年(含)以前出生的。

2、1977年恢复高考统考前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且毕业的。

(七)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1、申报各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聘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2、转换系列评审,申报评审与转换岗位前同档次专业技术资格的。

3、1997年以后,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取得合格成绩,现申报高一级别专业技术资格仍需参加该级别外语考试的。

二、下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成绩可放宽到40分以上

(一)1961-1965年(含)出生,且从事非高教、科研岗位工作的。

(二)1960年之后出生,且申报评审高校艺术和体育专业教师资格的。

(三)在县(不含市辖区)属企事业单位工作的。

三、报考职称外语考试的等级要求

(一)申报高教、科研、卫生、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其他系列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参加A级考试。

(二)申报高教、科研、卫生、工程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人员申报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其他系列申报副高级(不分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参加B级考试。

(三)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人员申报卫生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其他系列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参加C级考试。

四、职称外语考试成绩有效期及合格标准

(一)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合格证书(成绩单),在申报评审对应级别或以下级别专业技术资格时,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取得A级合格证书,可申报所有级别专业技术资格,长期有效。

(二)符合本文第二项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成绩放宽条件,取得40分以上的,在申报评审对应级别或以下级别专业技术资格时,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

(三)我省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合格线,概以人事部公布的全国通用标准为准。

五、国家和省的政策没有外语要求的中小学教师等系列或专业,各地各部门一律不得另定外语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职称外语政策,一律不得制定相关政策,自行制定的相关政策一律无效。

本文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既往有关规定与本文不符的,按本文执行。 第五条 继续教育条件(粤人社【2010】321号)

任现职期间,按照《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的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本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参加以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并达到每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72学时的要求(学习内容的比例必须为:公需科目18学时,专业科目42学时,个人选修课12学时)。

5 执行《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相关政策规定,要求提供2010年(或取得现资格)至今每的继续教育证明,申报当年的不作硬性要求(粤教师函【2014】75号)。

第六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粤人职【1999】28号)

任现职期间,具备以下条件:

(一) 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师,独立系统地担任1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专 业课和实践课教师,担任过专业课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讲授工作。

(二) 全过程地担任过1门课程的专职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验、 实习、组织课堂讨论等各教学环节工作。

(三) 累计有半年以上参加社会实践或生产实习等方面的经历,并担任 过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

(四) 参加过科研工作或发表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著作或艺术作品, 或开过音乐会或有作品入选音乐会。

第七条 业绩成果条件(粤人职【1999】28号)

任现职期间,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 教学效果良好,至少有1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被评为优秀, 或有1篇教学科研方面的论文发表(含内部刊物)。

(二) 获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或教坛新秀奖。

(三) 参加的科研项目、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励。

(四) 被评为市(厅)级以上劳动模范或优秀教师。 第八条 论文、著作条件(粤人职【1999】28号)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一定水平的学术(教学研 究)论文或出版著作(教材)2篇(部)以上。

(二) 艺术类专业人员提交有一定水平的艺术作品3件(公开发表,或 参加省级以上展览会、音乐会,或被工厂、企业采用),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 6 益和经济效益,且学术论文、著作1篇(部)以上。

第九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条件(粤人发【2002】81号)

(一) 从2002年起,全省在省内继续组织《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考核 的同时,实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全国有效人事部统一制作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从2003年起,考试成绩作为评聘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含实行以考代评专业技术资格系列和执(职)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 我省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按照统一组织,区 别对待,逐步提高的原则进行。从2005年起,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初、中级职务,须参加3个以上模块的考试。在地级以上市单位工作的,评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参加4个以上模块的考试;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须参加4个以上模块的考试,在地级以上市单位工作的,须参加5个模块的考试。

(三)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考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考试或相应科目(模块)的考试:

1. 计算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人员。

2. 在计算机室(中心)直接从事计算机工作3年以上者。

3.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和获得博士学位,初次认定或聘任专业技术职 务者。

4. 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或水平开考试获得程序员以上证书者。 5. 参加省人事厅组织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考核取得合格证书者。 6. 1956年12月31日前出生者。

(四) 调整(粤人发【2005】177号)

1. 除执行粤人发【2002】81号文的有关规定外,取得博士学位人员,小 学(幼儿园)教师,艺术、工艺美术、群众文化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及计算机 7 专业专职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继续免考《计算机应用能力》、大、中专毕业生按政策规定申报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可免考《计算机应用能力》。

2. 转换系列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未取得《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 证书的,应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按规定提交合格证书。

第十条 附则(粤人职【1999】28号)

(一) 凡符合上述条件,提交第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九条规 定的材料者,可申报讲师或助理研究员资格,并按规定的程序送评,否则,各级人事(职改)部门不予受理,评委会不予评审。

(二) 本资格条件的特定解释

1. 本资格条件中所规定的思想政治条件和学历、资历、外语、继续教育、 工作经历、业绩成果、论文(论著)、计算机应用能力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广东省离退休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继续教育、考核和任职期满考核不作为评审的必备条件;广东省突出贡献人员、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及博士后研究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继续教育不作为评审的必备条件。不受“学历资历条件、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业绩成果条件和论文、著作条件”的具体数量和有关条款的限制,但需提供足以说明其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学术水平的业绩成果材料(粤人发【2004】223号)。

2. “著作”是指公开出版的专著或教材(第一作者或主编,或本人撰写 4万字以上);“论文”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论文集收入的论文(除非被4大索引收录)不计入规定的数量,只供参考。

3.申报人提交的论文、科研项目以及获得的专利、奖励等业绩成果必须是任现资格以来在职在岗期间取得的,署名第一单位应是申报人的工作单位。(粤教师函【2012】62号)

第二篇:初次认定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资格人员填表说明

一、认定人需要填写的表格

1. 附件1《送评材料目录表》

2. 附件3《大中专毕业生初次认定职务审批表》

3. 附件5《高等学校考核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推荐表》

4. 附件10《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录入表》

5. 附件11《证书、证明材料表》

6. 附件12《业绩成果材料表》

7. 附件14《初次认定登记》

二、填表说明

1.附件1《送评材料目录表》(网上填写并打印)贴在主材料袋的封面,“申报系列”填高等学校教师(以下所有表格的相应栏目均照此填),“送评审学科组”按照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高评委下设学科组名称》(附件13)填写。

2.附件3《大中专毕业生初次认定职务审批表》(此表个人信息网上填写并双面打印): ①此表为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表格,认定通过后将归入个人档案,因此本表不得涂改或粘贴,本人完成第1~4页、第6页。

②表内所有时间都要填至月份。

③表内第4页 “公开发表的论文(艺术作品)”中所填内容均要提供原件交校人事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进行审核;“承担科学研究项目的情况”中 “项目进展情况”填写结题、完成或在研;“项目来源”指该项目的类型或性质,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等;“下达单位”指该项目的管理部门。

④第5页 “基层单位考核鉴定意见”由教研室填写,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⑤第6页照片为办资格证使用,请务必轻粘,本页要求单页。

3.附件5《高等学校考核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推荐表》(网上填写并打印)是供中评委专家评审用,请认真填写,表内所有栏目的填写均应与附件3表的相应栏目一致;表内各栏目的大小可以调整,但结构不能改变,要保持版面的完整性;“专业技术工作内容”栏,认定讲师资格主要填写教学工作;此表打印后复印成一张A3纸,一式2份,交人事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审核。

4..附件10《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录入表》(此表网上填写并打印)内各栏目的填写应与其它表格一致,并参照本表下部的说明填写。此表装入材料袋。

5.附件11《证书、证明材料》,所有证书证明材料(包括学历(学位)证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等)的复印件须贴在本表的相应栏目。此表请双面复印。

6.附件12《业绩、成果材料》,所有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要提交立项书或结题报告等有效证明,成果鉴定证书、专刊证书及各类奖励证书等的复印件,所有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的证明材料、科研成果的获奖证书复印件等均需科技处或医学研究研室审核签名盖公章后,按材料等次高低的先后顺序装订于“业绩、成果材料”中,并制作目录,加注页码,以方便查找和防范遗失。

7.附件14《初次认定登记》网上填写,不需打印。网上填写此表的同时需上传申报人个人照片,照片文件大小不得超于50K,相片格式为JPG格式,上传相片与上交相片必须一致,不留白边,相片不能歪斜。

三、注意事项

1.所有初次认定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人员材料全部装在1个材料袋中,封面贴附件1《送评材料目录表》,并按此目录的序号放好相关材料。材料袋的底部必须写明申报人的单位(统一为广东医学院)、姓名、申报资格及申报专业。

2.所有表格中的专业,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所列的学科、专业进行填写,一般填至二级学科(专业),医学类专业可以填至三级学科(专业)。送审学科组按照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高评委下设学科组名称》填写。所有职称材料可在学校人事处——文件下载——2007年职称评审用表中查询。

3.凡需要装订的表格必须用A4纸,双面复印或打印。

4.所有表格中要求认定人个人填写的内容全部在网上填写,认定人慎重校对后在规定时间内网上提交(提交后所有填写内容不能再修改,请申报人切记),并网上打印所有表格。网上填写表格和整理认定材料是认定中级资格的关键一步,请认定者认真对待,有问题及时与学校人事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联系。

人事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2007年6月20日.

第三篇: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表文章吗?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表文章吗?王 芳记得以前写过一篇博文《做研究与写文章》,大意是讲做研究与写文章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写一篇文章的过程总是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研究活动,比如逻辑推理或者实证分析。即使是一些不做实证调查或检验的纯粹的观点之争、知识介绍、综述评论,甚至述情散文,都包含着对某一原理、规律、现象、知识领域或感悟的理解、分析、梳理与组织,帮助作者及读者对问题的认识趋于清晰。区别在于逻辑严密性与实证过程规范性的程度高低,好的文章通常具有更有价值的问题、更系统的理论基础、经得起推敲或重复的研究过程以及创新性的发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可能的答案有:

1、理论验证或创新;

2、方法创新;

3、探索并描述问题(尤其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观察或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现象,如复杂的社会现象);

4、阐释思想或观点(在不同的时空背景或情境之下对于观点的重新理解和阐发,比如红学、宗教与经典作品研究);

5、解释现象(找出因果关系);

6、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软科学研究,比如政策研究、咨询研究等);

7、求知与学习;

8、答疑解惑;

9、自我兴趣驱使;

10、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等等。可以说,科学研究体现了人类对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未知现象和问题的探索,是一种人类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需求。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于全人类或大多数人有益的科学研究活动交给了一部分在智力、兴趣或其它方面更适合的人来承担,他们就是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当然,那些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不断地体悟到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或独特的人生经验。因此说,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大伙都知道的道理: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科学研究与发表文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上述分类揭示了科学研究的两大目的:一是社会性目的;二是组织或个人目的。前者的研究成果需要公开发表,后者则只需小范围发表或不发表。发表的目的可以总结如下:一是将那些对社会部分或全人类有益的知识共享,使更多的人受益;二是将那些比较高深的、尚未完全确定的知识在科学家共同体中进行小范围的扩散,让更多的科学家来验证和讨论(可见思想争论和科学批评有多重要),使之成熟、完善,然后通俗化地进行传播(科普);三是,不能排除科学家对自己成果甚或天才智力的炫耀。四是,为了完成考核要求、晋升职务、获得名誉地位等等功利的需求。前三种目的都无碍于科学研究的正常进行,但最后一种却常常会改变科学研究的本来面目,脱离科学研究求真的目标,产生种种腐败问题。 “发表还是死亡?”一般来讲,科学研究都有一种本能的发表冲动。这源于人类在科学研究中独自发现异于同类的知识时产生的深刻的孤独感,科学家这种深刻的孤独感使得他们有一种相互交流和得到认同的诉求。即使是个人体验式的研究成果,也同样有发表的欲望。这就可以解释如今这个博客盛行的时代,有那么多的人有发表文章的愿望,分享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或心得,说到底是求得回应和认同,本质上是试图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肯定自身发现的价值。此处我们排除了商业博客、娱乐炒作等行为,那些通过操控大众心理获利的行为,说到底,也是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但是,发表的形式却并非只有发表文章一种,发表演说、会议宣读、课堂宣讲、甚至行为艺术,实质上都是发表的形式,最经典的莫过于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述而不作”的代表。爱因斯坦成名以后,也是四处宣讲。人们愿意付费去参加学术会议或听一场现场的学术报告,是因为不仅消费了其信息内容,还消费了现场气氛、面对面交流获得的隐性知识、快乐情绪以及其它除科学信息内容之外的东西。这是题外话。 再来说说科学研究的方法。既然科学研究的目的丰富多彩,与之相对应的科学研究方法自然也五花八门,尤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甚至有些学者专门以研究或创造方法为主业。方法的选择并非越高深难懂越好,而是以适宜为要。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不同类型的研究问题也有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关键是面对研究问题,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比如当我们希望了解一个学科研究主题的发展变化时,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都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而文献计量却可以成为首选。当然也有学者对世界重要的情报学者(70多位)进行德尔菲法的调查,试图回答“情报学到底是什么”这么一个命题,但调查结果呈现出来的差异程度真是令人大跌眼睛,难以把握其精要,而许多学者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却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最近收到一位未署名的硕士生的意见,质疑用文献计量这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学术价值。认真思考之后,我的看法是如果研究问题需要,那么简单的方法也是必要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方法是否谁都可以操作,关键在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意义。就比如说,我们从直观上感觉电子政务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文献计量方法无疑成为首选方法。诚然,目前情报学界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三年或五年或十年学科研究的热点进行分析已经蔚然成风,重复性研究不断涌现,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批评的现象。在运用这一方法之前,首先要考虑一下我们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是否有创新意义?如果只是为了练习这种研究方法,那么结果也可以不发表,只作为一种研究训练好了。 最后来说说研究的层次和发表的层次。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有重大突破性创新,也有循序渐进的渐进式创新和再运用式的创新(Gene Meieran);既有自主创新也有跟踪模仿;既有引进、消化、吸收,也有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不同的创新成果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是不同的,当这种影响在短期内无法体现出来的时候,或无法直观地量化观测时,人们就依靠简单的标准比如期刊的影响因子加以识别,所以就有了SCI的IF分区。为什么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文章那么难,而其它刊物也同时百花齐放?因为价值小并不等于毫无价值。当一个课题组被寄于更高的期望时,它的确应担负起进行高端研究的重任,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激励和荣誉。由此可见,追求在高层次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科学家的勇气和责任。可以预见,尽管受到种种批评,SCI影响因子还将持续地繁荣下去。当然,创新是有风险的,科学研究常常会面临失败或收效甚微,因此科学家需要有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需要去承受挫折、失败、误解和批评。 相关专题:论文与评价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036-588362.html 做科研的目的今天与一名博士后讨论起做科研的目的这一话题,到网上一搜,居然有很多文章,本人比较认同的一篇博文“做科学研究的四种目的”(见分享,后面有拷贝)把做科研的人大致分为四类:为生存,为生活,为科学,for fun。所以特作分享,为了阅读的完整性,我全部复制到下面做完整的参考。在这篇博文的后面,网友还推荐了爱因斯坦的一篇讲话,提到做科研的目的,我也原文拷贝在后面。爱因斯坦把做科研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天使驱逐的人”,另一类是“天使宠爱的人”,在“天使驱逐的人”中,他又分类出为了智力上的快感,而将科学作为娱乐的人,我想这与博文中的第四类人基本是一致的。另外一类人,“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这类人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他们完全可以不做科学,只是偶然的机缘巧合,他们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在爱因斯坦的演讲中,显然更推崇那些“天使宠爱的人”,这是一些“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他们之间很不一样,因此他引用了叔本华的话“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看到这些,我自己对科学目的的认识也从零星的个人感觉到了一个更加系统一些的认识。 参考文献的拷贝:做科学研究的四种目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3790-437224.html已有 699 次阅读 2011-4-25 19:13 |个人分类:杂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科学家 科学我窃以为,做科研的人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为生存,为生活,为科学,for fun。【为生存】国内的很大一部分的研究生处于这个层次。自从毕业跟SCI论文挂钩以后,祖国的研究生口头必挂、心中最在意的事情就是SCI发表论文无疑了。倘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达到毕业的论文要求,就只好延期接着拼搏,或者被科学界(也许是被导师)“枪毙”掉。这样做的科学,是生存意义上的科学,就跟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是生存必需品。不做,则死;做了,才有“生”的机会。【为生活】这主要是刻画了一部分的研究员、教授层次的研究人员,特别是在二线的。他们已经有了固定的职位,或者说将有固定的职位;不做科研不致于“饿死”,但不做的话必然将渐渐淡出科学界,被人遗忘。而随时发些SCI论文,不论是否真正有学术价值,都是他们在科学界“保持颜面”的一个重要途径,也许还能带来“升”的机遇。他们本身并不关心科学,也并没有第一类人那样“为了生存而科学”的悲壮感与无奈感。科学,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点缀。【为科学】科学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热情与大量时间的投入,需要很多细致入微的工作、大量的劳动力。如果对科学本身没有热情,是进不到这个层次的。他们是发自内心地信仰科学,愿意做科学界的“螺丝钉”。他们兢兢业业,为推动科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值得尊敬的科学家,心里更多地想的是促进科学的发展,而不是个人的利益。【for fun】这也是一类真心热情科学的人。他们不愿在乎一些科学的繁重劳动,所选课题基本就是for fun,就像饶老师所常说的“拿纳税人的钱玩科学”。他们同第三类人不一样,他们不一定能够做出什么成就,但他们一定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快乐地做着科学,总有着一些crazy的idea。他们是让人喜爱的一类人。我只是顺便想到,随口扯扯科学家的分类,读者不必对号入座。其实,当然并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界限。做科学的人可能都有些这四类的部分因素吧,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科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第一,科研的目的是什么?

先从一个宏观的层次上讲。哲学上讲,人类社会的两大任务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这让人联想到了“认识”(认识自然)和“实践”(改造自然)的关系。认识源于实践,同时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个哲学命题就演化为“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用于认识自然,而技术则用于改造自然。掌握了自然规律是应用这种规律的前提;而对于规律的应用,可以检验和完善已有理论,同时衍生出新的问题,促进新的理论的诞生;如此循环下去。

从现实层面讲,科研的初级产品是科学理论,是对于自然现象或者某种规律的认识;而科研的次级产品是实用技术,是是对于自然认识的一种现实应用。科学理论的发展可以使人类更加的“人化”,而进一步剔除野蛮、无知;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则可以显著地改善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

由此可见,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两者都很重要。科研的目的应该是,先探索自然奥秘,再利用这些认识造法人类。

第二,如何合理地规划科研?

既然科研的目的是探索规律,利用规律;那么究竟该如何发展,是否应该有侧重点,孰轻孰重?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有的人认为,科研的目的是对于自然的认知,倾向于科学理论更重要;另外一部分人认为,科研要服务于社会,主张应用技术更重要。做一个简单的剖析吧。

先说第一类,科学理论派。科学理论的发展是应用技术发展的前提,因而要大力鼓励创新,要开拓新领域,探索新知识。但有人提出了置疑,“每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出一堆论文、专利,但究竟有几项真正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或者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了?”,“中国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比美国还多,但中国的科研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还差许多,这些论文里有几篇真正有价值?”,等等。

再说第二类,应用技术派。应用技术可以提升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要推动应用技术的发展。同样有人提出质疑,“数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从来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难道就不用发展了吗?”,“没有创新理论的发展,何来应用技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等等。

很多人会说,两者协调发展,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嘛。问题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了几十年也没能很好的协调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制度的漏洞使得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滋生,浪费了资源,也污染了大环境。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更快地将我们国家建设成一个创新型的科学强国,我想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我想解决问题要基于以下两点:1,立足中国国情;2,适合中国。可以寻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个人觉得可以借鉴一下经济发展的思路。经济发展上搞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何不来个“从‘计划科学’到‘市场科学’”?其实这个想法也很简单:建国初期我们之所以搞“计划经济”,只要还是因为国力薄弱,资源少,根基浅,搞计划经济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1978以后之所以过渡为“市场经济”,是因为我们已经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基础,同时国家也积累了比较多的社会财富,于是过度顺理成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此作为类比,做一个分析。提几个问题先,

1. 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处于何种程度?(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2. 是否有一个完善的基础科学体系?(类比于完整的工业体系)

3.在什么条件下进行过渡?(转舵的标志是什么,防止束缚手脚)

这样看来,我们就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目标了:1).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定位);2).我们的基础科学体系还不完善;3).过渡条件可以到以后再研究。

所以窃以为,当前主要任务是“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基础科学体系(包括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基础技术和人才储备)”,这个很重要。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国在建国初就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随后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在今天看来,真是太明智和伟大了。相反,看看印度,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却整天鼓吹把中国踩在脚下;如果印度当局执迷不悟的话,我看再过两百年也别想超过中国,相反只会让差距拉大。创新是需要条件的,任何一个条件不能满足,也别想实现伟大的创新。科学是相互贯穿和交叉的,只有相关的多个学科都发展了,才能创造足够的条件催生一个新领域的诞生。举个例子,天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就得益于数学(计算工具)、物力(观测工具)、化学(观测方法)等学科的发展,其中任何一块的滞后,都会限制天文学向前推进。而天才的诞生则是基于勤奋,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涉猎到或者搜索到相关的知识要素,加以整合,于是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于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或者发明诞生了。其实就这么简单,只是水到渠成而已。而一个完整的基础科学体系就是要为创新思想的诞生提供各要素的支持。

其后则是按照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设定规划若干个“重点项目”(科学计划),然后组织人力和物力进行攻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应用技术,并产生了价值),同时也将推进科学理论的发展(为了解决相关科学难题,势必有所开拓)。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我想必定可以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得到快速提高(看看在航空航天项目,没花多少钱却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同时带动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并使中国在相关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具有话语权);待有一定的积累了,我们再转舵,那时中国将迎来科技创新的繁荣局面。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在自然科学上理论成果(暂时看不到应用价值的,就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的)也可以为我所用,因为这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而不必担心自己落后。这样来,我们既解决了理论与应用的矛盾,同时有节约了资源加快了发展速度,岂非两全齐美?

第四篇:讲师助理服务细节

会前

1.讲师助理在课前获得培训单位学员及领导对本次培训的意见(培训需求)之后,应当及时汇总,与讲师就授课内容、授课要求等进行沟通。

2.讲师助理在课前获得授课讲师对本次培训的意见及要求之后,应及时达给培训组织者。

3.促培训班管理人员在课前准备好培训师需要的各种设备、教具等,如投影仪、白板和白板笔、计算机、音响设备等。

4.助培训班管理人员在课前做好培训场地的布置。培训场地应有足够的桌椅,并在课前按照教师的要求摆放。根据需要,可为学员摆放好席次卡、讲义等物品。 5.培训开始前,讲师助理应协同培训班管理人员帮助讲师安排好行程、预定好宾馆与餐食,做好讲师的“后勤管理”工作。

6.提前将学员名单给讲师。讲师助理应该将学员名单提前用电子邮件给讲师。名单上应该包括名字、性别、年龄、职位、学历等内容,并在现场将名单打印件给讲师,学员名单用宋体小四号字。

7.讲师助理应按照讲师的习惯、喜好和要求准备好讲师的课间饮品。

8.讲师助理需要了解培训教室的灯光如何调节。在课堂上,但讲师插播视频的时候,就及时配合调整相应的灯光。在讲师作体验式训练活动或抒情式演讲时,根据当时的情形调整灯光,制造氛围,并在分享活动结束后,再打开灯光。需要提醒一下,课程开始前,讲师助理要安排将教室的门关上。

会中

1、协助推进课堂活动。在讲师布置学员活动后要主动协助以推进活动的进行,而不是做一个观望者,要发挥协助培训师的作用。在培训过程中,如果有些异常的情况,作为讲师助理也应该及时传递给培训师,以便培训师做相应调整。

2.掌握良好的摄影技术。在课堂中发现精彩的培训活动场面,应及时用相机加以记录,一方面课后提供给企业方,作为培训结束后的工作总结或做宣传等资料用,同时讲师也可以保留一些精彩的照片作为纪念。

会后

1.通知会务组收拾培训工具。

2.培训班结束之后,协助讲师做好学员反馈意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3.培训班结束之后,协助讲师安排好回程事宜。

服务礼仪:

1.出门:推门、讲师出、助理出门、闭门 2.电梯:助理先进后出 3.行路

1) 并肩:讲师在右(考虑安全,下同)

2) 前后:讲师在前(除非前面有障碍物、危险) 3) 上楼:讲师在前 4) 下楼:讲师在后 4.乘车

1) 公交车:助理先上先下

2) 出租车:后上先下,拉开或关闭车门,助理坐讲师旁边或司机旁边

第五篇:助理讲师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XXX,现代职教中心高一十九班的数学课,今天我竞聘的职称是助理讲师。

从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执行党在新时期下关于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忠诚教育事业,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

和各位相比,我的资历与经验都是浅薄的。但在教育这座大花园里,我们都在辛勤的播种着希望。我热爱我的工作,更尊重我的工作。只因它是我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当好学生心里的指明灯,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

在教学工作中,我总是积极、主动的。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做一个好榜样,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我的学生,我有这个责任教好他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二位”,有了这种心态,师生之间就有了一种和谐的状态。在教学中,我对优生、差生都一视同仁,将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透过我的言行一点一滴的融入他们的生活。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以耐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使他们可以和其他的同学快乐、自信的交流。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说出自己的问题,然后一一击破,尽量使师生的交流自然、亲切、和谐。我相信,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自己先付出了,才会收获满意的结果。

为了更好、更快的融入学生这个大团体,课后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课后,我经常会阅读购买的课外辅导书,以求用真实的案例引导我的学生,让他们在学校里就可以和社会接轨。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提出的问题太大、范围太广、层次太深,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请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他们掌握的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小组或个人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这种方法相当欢迎,很多上课喜欢睡觉的学生也认真了,为了给自己争光,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烈。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这样的寓教于乐使我不断的完善自己、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课外时间里,不管多忙都坚持钻研教材,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渐渐的我发现,教育学生不能一步到位,他是一朝一夕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平时的教学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他交流,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上一个学期,我将这种经验带入了我的教学中,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好感度上升。

我很开心,也感到了责任的加重。在本学期中,我继续承担数学课程的教学,同时,还负责培训部的相关工作,虽然平时休息的时间少了,

但是,看见学生们热情的眼神,心里的满足感却多了。我将这一切视为学校对我的考验,生活对我的考验。我会用我所有的热情与激情来对待它们,让我的知识不断增长,让我的阅历不断丰富。

我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只有不断争取的人,才会获得机会;我也坚信,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的执着会一直带领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上一篇:质量意识培训及试题下一篇:中美贸易战中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