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官林镇人才网

2024-05-23

江苏宜兴官林镇人才网(精选3篇)

篇1:江苏宜兴官林镇人才网

宜兴市官林医院职工进修协议书

甲方:宜兴市官林医院

乙方:

为了提高官林医院整体医疗业务水平,促进医疗业务的发展,根据医院业务发展的需求,结合各科室的实际情况,经院部研究决定,特选派科室同志外出进修。根据医院有关规定,达成如下协议:

一、进修情况

1、进修条件:进修者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方可外出进修。

2、进修单位:

3、进修时间:

4、进修科目:

二、进修期间的甲方的义务

1、在乙方进修期间,甲方按相关政策发放基本工资,基本奖金。

2、甲方承担乙方期间的进修费及住宿费,交通费一月报一次往返,按照公共交通费用

报销,其他费用一切自理。

3、乙方在进修期间不影响晋升晋级。

三、关于进修期间乙方的义务

1、必须严格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私自改变进修时间及进修科目。

1、必须严格遵守进修所在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刻苦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每三月必

须书面汇报进修情况,手术科室需附参与手术的手术记录单,麻醉科附麻醉记录单,非手术科室需附出院记录单。进修结束时,要写进修总结,上交医务科。

2、必须严格遵守执业医师法,进修期间,如私自外出行医,产生的医疗纠纷,医院不

承担一切责任。

四、关于服务期限及违约责任

1、乙方进修期间,必须完成甲方指派的临时性任务。

2、乙方进修结束后必须回甲方单位工作,五年内不得调离医院。否则乙方必须偿还甲

方在其进修期间所支付的相关费用(包括进修费、进修期间的工资奖金、单位所交五金、车旅费等),如五年内强行调出,满一年未满两年扣总费用的4/5,未满三年扣总费用的3/5,以此类推。

3、五年内调出的乙方要向甲方赔偿违约金(相应偿还费的30%)。

五、双方未尽事宜,可协商解决。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后生效。

宜兴市官林医院(盖章)乙方(签字)

代表(签字)

签字时间签字时间

篇2:江苏宜兴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江苏宜兴市采取扎实措施,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是全力以赴主攻新兴产业, 加快形成引领优势。瞄准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领域、高端环节, 加大规划引领、政策扶持、项目推进力度, 迅速形成技术、市场和规模优势, 确保全年新兴产业产出份额达到50%以上。二是坚持不懈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形成品牌优势。以优化结构为导向, 大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科研投入、信息建设、品牌创建力度, 全年实施技改投入比重68%以上、装备投入7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两化融合”示范作用, 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加快劣质产能的退出, 为工业转型升级腾出资源、能源和环境空间。三是抢抓机遇壮大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形成配套优势。大力发展集约利用土地的工业地产项目, 积极引育一批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工程承包、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来源:江苏无锡市经信委)

"

篇3:江苏宜兴:钻石婚的光阴故事

镇上的老街,有一棵相传是孙权母亲栽下的银杏树。千年古银杏象征长久,一如吴伯初和吴祥珍的婚姻。

退休教师吴伯初今年81岁,和大他一岁的妻子已携手走过60个春秋。

1949年成婚的他们,和宜兴老城同时迎来新生活。对老两口来说,这几十年的光景如同银杏树果实的味道,微微苦涩之中更有些香糯温润的甜,回味悠远。

两位老人的家里,楼上楼下,墙上挂的,玻璃台板下压的,都是他们不久前新拍的婚纱照。照片中,吴伯初穿衬衫,打领带,腰杆挺得笔直;吴祥珍则身披洁白的婚纱,手捧火红的玫瑰,笑意直达眼底。

照片拍摄于2009年的国庆节,刚迈入钻石婚的二老,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宜兴市组织的集体婚礼,与56对年轻的新婚夫妇一同接受大家的祝福。那一天,吴伯初和吴祥珍也穿上时下年轻人结婚必备的“行头”,拍下了一组迟到了60年的“婚纱照”。

从绿旗袍到白婚纱

吴祥珍没想到自己在82岁时还能过一回穿婚纱的瘾。婚纱是儿孙们为她挑选的,简洁大方的及地长裙,隐隐的花纹。

“像做梦似的。”吴祥珍不知用什么词汇形容婚纱第一次穿上身的感觉,“我们那时候结婚穿的都是大红大绿,哪有穿白衣服的!”

“我们是农历十二月初八结的婚。”吴伯初告诉本刊记者。他们结婚的日子正逢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是长辈选定的好日子。时值寒冬,新郎和新,娘都穿得挺厚实。吴伯初身穿花呢大衣和深色裤子,头戴礼帽;吴祥珍的嫁衣则是一身绿色旗袍,脚穿红布鞋——“这可是当年最‘时兴’的新婚装扮了。”

如今参加青年人的集体婚礼,让老人家见识了当下的“新时兴”。56对新人坐花车、乘游船,在婚礼进行曲中,携手穿过“幸福门”,踏上红地毯,先行三拜礼,再宣爱情誓,最后还要在“百年好合树”上挂上连心锁,并放飞承载亲人祝福的爱情气球。

“我们那时候可没有这样的排场。”吴伯初回忆,当年,他们的喜堂就设在男方家。吴老至今还能细数当年的摆设:厅堂里,红毡铺地,长条案上摆放着供品,两旁红烛摇曳。正面墙上悬挂的中堂画上,两位长发披肩的童子,一个手持荷花,另一个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一这“和合二仙图”,寓意夫妻和和美美。

喜堂虽传统,但他们的婚礼在当年那个小村里已属时髦。“我们是文明结婚。”吴伯初说的“文明”,就是把旧式的“请庚”和“收奁”的礼节,简化为订婚和行聘礼。当年,家境殷实的吴家给新娘家下的聘礼是800斤稻谷。

婚后新生活,典型的女主内,男主外。吴祥珍守家种地,操持家务;吴伯初出外任职,挣钱养家。自幼失怙,让吴伯初格外珍惜家庭的温暖。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是他们婚后的“主旋律”。

已经不认识城里的路了

应邀参加集体婚礼这一天,许久没有去过宜兴市区的老两口被儿孙们领进了城。车窗外的城市让他们既熟悉又陌生,他们试图寻找记忆中的商铺、民居,却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我们现在已经不敢独自去宜兴市区了,每次去都认不得路。”

60年前,吴伯初曾在宜兴县城上了两年高中。“那时县城从南门到北门也就三里路。”他甚至可以闭着眼睛在那里的大街小巷穿行。“沿街店铺不多,每天清晨天不亮,店主人就把门板一扇扇卸下,一天的生意就开始了。”

直到1980年,宜兴城还是个人口2.5万、面积3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当时的宜兴城几乎拍不到一张像样的风景照。第一届陶艺节时,摄影师只能拍摄丁蜀镇龙溪公园和公园路,用以代表宜兴的城市“门面”。

到2007年,宜兴市总面积已达2038.7平方公里(其中太湖208.7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06.05万人。近几年,为彻底改变老城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宜兴连续三年实行老城区改造,蛛网般的管线被埋入地下,公园、绿地、高楼……吴伯初熟悉的宜兴一点点在改变。

集体婚礼的地点定在宜兴市中心的宜园,这个以小桥流水和古典式建筑为基调的现代江南园林,于2004年10月建成并对市民开放。

除了宜园,近几年,宜兴还相继建设了龙背山森林公园、水浮地公园、沈南风光带、氿滨广场、团氿湿地公园等城市园林设施,逐步形成了“城南倚绿枕、五带系两氿、一山观两水、绿网织宜兴”的生态城市新风貌。

吴伯初家所在的龙亭村也已是今非昔比。

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交通方便了。在两位老人的记忆中,从前,他們村里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小土路,晴天出去一身土,雨天走路两腿泥。“过去要想去宜兴城,必须到邻村褚店坐船。每天只有一班早上6点的船,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回。步行加坐船,来回起码得一天。”

曾经,吴伯初在离家很远的小学教书,这种早出晚归、靠双脚走路的艰难生活,他过了十几年。那时,脚上的布鞋成了他消耗最快的物品。

龙亭村的公路是1984年开始修的。离家不远处的那条小土路就在老夫妇俩眼前变成笔直、平坦的水泥路。他们的第一反应只是:“从此再不用在下雨天挽起裤管趟泥水了。”后来,运货的卡车和载人的公共汽车在这条路上跑得欢畅,他们才意识到,这条路就是他们这个原本闭塞的小村庄与外界连通的生命线。

吴伯初的家离主干道不远。“十一”这天,接他们二老参加集体婚礼的车从宜兴市区一路畅通开到他们家门口,仅用了40分钟。

住房变奏曲

两层小楼,青砖灰瓦,高门阔窗——这是吴伯初和吴祥珍现在的居所。

屋前是一个很大的水泥地院落,既是老人活动的场地,也是孩子们的停车场;屋后则是吴伯初亲手开辟的花园,种满了各种果树和花草。

房子虽然有些年头,但吴老的几个儿女刚刚花了十几万为他们重新装修了一番,又添置了各种现代化的家具家电,成了十足的“新房”。

小楼里,宽敞的前厅后面是一段回廊,与楼上贯通,顶上用透明玻璃覆盖。回廊正中,置有假山水池,池中有锦鲤畅游。二楼主卧旁边还特别设置了阳光房。天晴日暖的时候,吴伯初和老伴就在此处闲坐聊天。

这样的“新房”,是吴伯初和吴祥珍结婚时想也不敢想的。“我们刚结婚时,村里大部分都是茅草房,后来又在31平米的平方里,带着两儿两女六个人住了28年。”吴伯初回忆说。

1978年,大儿子要结婚了,吴家萌生了盖新房的想法。

那个时候,物资匮乏,购买什么都要凭票,建筑材料更是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东凑西拼,好不容易拾掇起三间平房,70多平米。

又过了十多年,吴家的两个儿子做生意赚了钱,一家人寻思着再盖大房子。“那时材料不紧张了,只要有钱,什么都买得到。”不久,吴家的两层小楼拔地而起,被吴伯初戏称为“土别墅”。“别墅”里的

装备挺现代,“全村的第一个抽水马桶就出在我们家。”老两口从那时起就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電话”的小康生活。

如今,周围像他们家一样的“土别墅”一茬一茬冒出来。宜兴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到2006年,宜兴市农村住户户均住房面积已达166平方米。而随着宜兴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到城里购房。眼下在城里四五千一平米的商品房价,对于富起来的宜兴人来说还算“平易近人”。“孩子们都住进城里,我们老两口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了。”吴伯初笑着说。

几年前,太湖爆发的一场蓝藻危机曾让吴伯初夫妇的生活环境蒙上阴影。他们居住的龙亭村,距太湖近在咫尺。早些年,太湖周边开办了很多化工厂,大量污水排入太湖,造成湖水严重污染,让龙亭村及其周围的老百姓喝不到一口干净水。

为了拯救太湖,政府强令关闭太湖周围的“污染大户”,又很快实施横山水库引水改造工程,经过几年努力,成效显著。

如今,优质自来水已通到吴老家,每天用开水冲上一壶宜兴特产阳羡茶,幸福的滋味尽在其中。

苦乐都在记忆中

每天早晨6点,吴伯初和吴祥珍夫妇就起床了。一天的生活很丰富。吴祥珍闲不住,里里外外打理家务;吴伯初则忙着侍弄花园里的花花草草,有时兴起,还要拿起钟爱的二胡,拉上一段《二泉映月》。

两位老人的身板依然硬朗。前几年,吴伯初还经常参加各种老年体育运动会,每次都能拿个名次回来。如今,天气好的早晨,他依然会蹬着自行车跑上2公里路,到集镇上溜一圈,锻炼身体带买菜。

2007年,龙亭村新建了总面积200多平方米的老少乐园,内设阅报室、乒乓室、棋牌室和图书室等,吴伯初很快成了常客,常常和三五老友在里面一泡就是半天。

每年,镇里还会组织退休教师到外地旅游。“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们去了北京。那是我这么多年第一次去首都,心里特别激动。”吴伯初每到一地,都要拍照留念。“老伴晕车,不能出远门,我就把这些照片给她看,也让她见见外面的世界。”

“小时候,我们要逢年过节才有得吃肉。”吴家大儿子吴国贞对过去的生活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初,改变开始一点点在吴家发生。

1982年秋天,宜兴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吴家已成婚的两个儿子承包了土地,后来又做起了生意。“过去,我和弟弟都没机会学手艺,只能一门心思种地。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靠做生意挣钱了。”

不久,一条新政策又让吴家惊喜。“凡是三级教师(注:相当于现在的高级教师),教龄满一定年限,就可以解决配偶和一名子女的户口问题。”吴伯初说,他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于是,妻子吴祥珍和小女儿吴秋华由“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吴秋华也在供销社找到了工作。

1983年,吴伯初当上了溪桥小学的校长,为出行方便,他从无锡买了一辆“长征”牌自行车代替了“11路”。过了两年,他家又把一头大肥猪卖了,换回一台9时黑白电视机。“电视机虽然很小,当年可是村里第一台。”吴伯初说。

1988年,宜兴撤县设市。两年后,吴伯初退休了,吴家的几个孩子也都成家立业。

吴伯初和吴祥珍现在已经是四世同堂。每到二老的结婚纪念日,儿孙们都会为他们摆宴庆祝。早几年,酒席摆在家里,烧得一手好菜的吴伯初常忍不住“露两手”,亮出他拿手的红烧豆腐和红烧肉。后来,孝顺的儿孙们怕他辛苦,把酒席改在饭店。2009年,二老迎来钻石婚,孩子们别出心裁为他们报名参加迎国庆的“集体婚礼”。

上一篇:初中,崭新的开始下一篇:最新2018读书演讲稿与最新2018迎国庆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