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宜兴优佳会计教育

2024-05-09

会计信息化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宜兴优佳会计教育(精选7篇)

篇1:会计信息化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宜兴优佳会计教育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会计信息化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宜兴优佳会计

教育

会计信息化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宜兴优佳会计教育

国内外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IT产业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实施。在企业大力进行会计信息化和内部控制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内部控制范畴扩大。会计信息化使内部控制由原来的对会计人员、制度、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控制发展为对人员、计算机以及系统的控制,更加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使会计工作增加了新内容,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会计信息的处理由手工方式转为计算机处理方式,使内部控制的重点转移至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

2.内部控制方式变化。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的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速稳定、高度集成化、较强的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传达信息由点到面等优点。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是由人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的,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和严密的编程进行控制,使内部控制方式由单一制度控制转为制度控制和程序控制两个方面。

3.内部控制授权和防护发生变化。会计信息化环境是开放的网络环境,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网络接触数据,在此环境下会计人员或操作人员的授权和职务分离较手工环境下更为重要。会计信息化使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报表等转变为数据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数据的处理效率,但是电子数据篡改不会留下痕迹,所以对信息保管人员的权力授予和识别要求更加谨慎。

(二)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的反作用。

1.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在企业中,良好的内部控制能为一个新的信息系统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使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准确无误的数据信息提供有效决策,发挥信息系统的优越功能,为企业会计信息化打下坚实基础。

2.健全的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信息化能否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是企业管理层考虑是否实施信息化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初步启动会计信息化之后,计算机处理程序是否合法合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授权规则是否合理、会计人员职责是否明确等内部控制各环节都影响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效率。信息化进一步实施后,只有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安全有效,从而突出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二、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新问题

(一)企业外部因素问题。

1.网络安全风险加大。计算机系统十分脆弱,当网络系统如硬件、软件或互联网出现问题时极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资料的受损甚至网络系统的瘫痪,而恢复系统的技术难度更高,所用经费更多;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是会计信息化的一大阻碍;网络会计与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不完善也造成了网络安全的风险加大。

2.会计人员面临新的要求。传统会计业务比较单一,会计人员只需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熟悉会计业务流程即可胜任工作。网络环境使会计核算方式简便化、业务高度集成化,要求会计人员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兼具财务管理及网络信息技术知识;而且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及维护也可能需要会计人员来完成,会计信息系统不断地更新换代也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促使知识结构由单一向复合转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企业内部因素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更复杂。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到会计信息化,会计活动的主体从单一的人到人、计算机、软件的结合;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由纸质形式发展到电子数据形式;会计部门的职责从传统的日常会计工作增加到利用计算机系统帮助其他部门预测、决策等。会计的职能范围扩大,各个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都是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的因素。

2.控制舞弊的难度加大。会计信息化使会计工作得到简化,一两个人就能完成原来几个人的工作,改造了工作流程,但也增加了舞弊的风险;授权问题中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及工作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稳定性,一旦出现人为舞弊就会给系统带来很大的安全威胁。这就导致控制舞弊的难度加大。

3.企业安全风险加大。会计信息化下会计数据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电子数据修改后无痕迹使篡改、删除数据信息更加容易,加密程序基本形同虚设,加大了泄露企业关键信息的风险;当输入的原始数据有错误时,计算机系统的高度集成化会使这个错误的原始数据被逐级放大,造成多个账簿、会计报表以及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失真,若错误长时间未被发现,将会是企业巨大的风险隐患。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内部审计难度加大。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对内部稽核、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审计部门不仅要对传统的会计账簿和报表等人工工作进行监督,还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设计进行检查;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系统难以进行身份识别、不能实现有效的权限授予、数据篡改丢失不留痕迹等问题,使审计部门难以发现具体舞弊环节,无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些都造成了内部控制的审计难度加大。

5.内部信息与沟通不畅。在会计信息化下操作过程的后续流程失真与否取决于数据的前期录入,每一阶段只是单项信息传递,缺乏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财务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传统的财务人员并不十分了解如何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而操作人员不懂具体财务知识;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扩展到经营活动一体化,没有实现财务共享,这些都是内部信息与沟通不畅的表现。

三、解决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措施

(一)优化计算机网络环境。企业要提高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就必须加强对网络会计病毒和黑客的防范。应尽量选用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设备;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时先拔下网线,以防范病毒或黑客通过网络对计算机进行攻击;安装杀毒软件以实时监控网络环境,安装补丁来修补操作系统漏洞。这些都是具体有效的优化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络环境的措施。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和防止舞弊及网络犯罪的产生,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是很有效的手段,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网络犯罪的法律。首先,可以将一些规章上升到法律层面,量化立法,做到规章执行时有法可依、量刑有准;其次,加大会计人员违法成本,建立会计人员终身追究机制;再次,建立全国会计违法信息举报平台,并保证异地调查立案;最后,会计软件要符合法规要求,将原始单据纳入信息化管理,建立会计信息公共诚信平台。

(三)改进授权监督机制。信息化条件下,应对原来的会计岗位职责进行调整,并明确规定各会计人员上机的操作权限,做到责任明确授权清晰,将责任落实到每个操作终端人员身上,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加强会计信息化岗位控制。如:分别设置系统操作员与会计资料保管人员、分别设置系统维护人员与系统管理人员、分别设置数据审核人员与系统操作员、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会计软件的更新或升级等。会计档案由纸质形式转为电子形式,应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如设置使用权限、进行操作登记、使每一步业务处理都留下痕迹等。

(四)完善内部审计。应检查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制定的各项控制制度是否做到有效执行;定期稽核会计资料,对处理不妥或错报予以调整;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将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手工账表审计与计算机信息网络审计相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结合;完善公司组织控制结构,重塑企业文化;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重视员工的作用。

(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应促进财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之间的交流,使双方能更加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便于发现财务及系统问题;企业财务部门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财务部门应快速、准确地提供给其他部门信息,其他部门根据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并反馈给财务部门,这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沟通效率、及时发现财务软件的错误,最终实现企业财务共享。

(六)完善软件功能。软件开发前要进行有效的可行性研究,总体框架设计要以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为基础,建立有企业自身特色,整合企业所有经济资源的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加强对系统的实时控制和事中监控,防止细微差错引起的错误。系统崩溃后,应具备自我恢复能力,遇上不可抗力也有应急的自我备份能力。

(七)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应加强对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树立安全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在会计信息化下应培养具有会计、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信息化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而且应对现有的电算化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和会计理论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条件下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计业务人才进修,形成新、老与高、中、低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及继续发展。

会计信息化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内部控制更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企业只有明确会计信息化和内部控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现会计信息化下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并积极采取解决措施,才能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早日实现会计信息化。

宜兴优佳教育提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篇2:会计信息化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宜兴优佳会计教育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风险,评价,控制

一直以来, 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伴随着一系列资源浪费、不合理开发利用等现象, 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并逐渐对经济发展产生障碍。“十八大”再次重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重视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加强环境保护, 利用逐渐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做好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 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环境会计信息与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 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概述

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主要是从直接经营角度来讲, 包括了营运风险、投资风险、财务风险、战略风险等, 它们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行为与经营效益。而环境风险则是指企业背离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 违背其环境保护责任, 以致对环境产生合理范围外的负面影响, 通过与企业其他风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进而影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因此, 企业有必要对自身环境风险进行评价, 分析影响自身目标实现的各种环境不确定性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风险预警与风险应对机制以控制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管理的过程从根本上讲就是决策者权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以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的综合决策过程。

(二) 环境会计信息概述

环境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门会计, 其最终成果就是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向环境利益的相关者们提供了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和环境业绩效益情况, 借此反映出管理者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环境道德水平以及可持续经营成败, 它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 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正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与重视。

(三) 环境会计信息对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意义

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 充分考虑物料和能力的平衡,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预防、规避和积极应对因不合理的环境资源运用引发的环境风险。而环境会计信息则为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积累了基本素材。具体来说, 环境会计信息是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重要和基础性数据, 是风险评价的先决条件, 它帮助企业更直观地甄别风险点, 更全面地进行风险评价, 且为环境控制措施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协助企业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显然, 环境风险评价和控制与环境会计的宗旨是一致的。

二、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

(一) 信息辨别:识别被扭曲的会计信息

2001年6月, 经财政部批准,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 即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总体来看, 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建设还相当滞后。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 无法统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方法以及披露形式, 致使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及可比性差。同时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以及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许多企业不主动披露。在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中又存在着信息内容被修改、筛选、加工的可能。由此, 相关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存在虚假披露、重大遗漏的问题, 真实性与可靠性难移保证。

准确的环境风险识别需要建立在真实、全面的环境会计信息基础之上。因此, 为保证环境风险评价结论的可信度, 企业环境风险评价者首先需要识别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以及可靠性, 辨别并调整那些扭曲的环境会计信息, 最大程度地保证风险评价的信息基础公正可靠。

(二) 风险识别:比对科学的会计信息标准

环境风险评价需要企业衡量其环境管理是否有效, 是否促进企业有序地安排并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因此, 企业要有一系列符合政府环境要求与经营发展需要的会计信息标准, 这些信息标准主要体现在:第一, 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及其相关数据反映的环境信息全面、充分、客观、真实, 包含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信息;第二, 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如资产减值降低, 环境排污费和罚款支出减少, 或有损失减低, 机会收益增加等;第三, 环境绩效达到预期, 如资产收益率、产品产出率提高;第四, 环境责任审计获得无保留或者肯定的评价意见。通过实际信息数据与标准的对比, 一旦发现企业未达到相应的信息标准, 分析差异原因, 进而识别存在的各个风险点。

(三) 风险评价:明确风险评价重点的规划

上述风险识别为企业锁定了分散的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但企业需要的环境风险评价不仅仅是对风险点的确定, 更需要对企业环境风险程度系统的公允性评价意见, 包括风险产生类型, 产生原因以及可能的后果大小。环境风险评价中涉及多层面的内容, 需要企业明确风险评价的重点, 集中资源把握关键因素的分析。利用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时, 其重点体现在:第一, 投资层面。投资于环境保护的成本的合理性, 环境绿化投资导致的短期投资损失的承受力;第二, 融资层面。环境污染治理层面的金融贷款的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安全性;第三, 资产保全层面。环境治理标准对企业财产的贬值程度;最后, 责任层面。企业因违背环境法规或合同要求, 需要负法律责任以及经济赔偿责任的可能性。通过风险评价重点的规划, 提高风险评价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也将有助于企业在有限的人力、财力以及资金状况下实现重点风险的预防控制, 减少重大错误的发生。

三、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控制

提高环境会计信息质量是做好环境风险评价的前提条件, 是利用环境会计信息防范环境风险的基础准备。提升环境风险评估能力是预防、规避与控制环境风险的关键所在。完善风险应急措施则是环境风险管理最终归宿。对此, 笔者认为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全面提升利用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环境风险的控制水平。

(一) 完善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笔者认为, 提高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当务之急是完善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 应当深入开展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为法律法规的制定奠定适应中国国情的理论基础;然后, 财政部应规范环境会计的计量与核算方法, 减少随意性, 增强信息可比性, 这也将有利于建立起普遍适用的环境会计信息风险评估制度;最后, 环保部、财政部以及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作, 共同制定出台更加完善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统一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式、范围、内容以及强制性公开和自愿公开定期环境报告和临时环境信息的具体内容, 促使企业在各方信息使用者的关注与对比中, 自觉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 充分发挥内外部的监督作用

要实现环境风险管理的目标, 监督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监督”不仅仅要监督环境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地反映了企业环境管理状况, 如环境管理成本、效益、或有负债等, 也要监督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措施是否正常开展, 及时制止违规行为, 控制风险管理效果。对此, 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外部审计和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 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关的审计机关可联合起来, 其重点在于端正企业的态度, 促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监督机制, 其重点在于从组织、人员、资金上保证环境风险控制措施的顺利实施。同时辅以严格的信息披露奖惩措施, 加大内部财务人员信息披露的压力, 防范财务人员徇私舞弊、消极怠工的问题。

(三)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提升风险评估水平

从环境会计信息辨别、环境风险识别到风险评价, 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环境会计本身又具有核算对象复杂化, 方法体系多元化的特点。因此, 做好环境风险评估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当前, 各大科研院校亟需加大对环境会计课程的教授, 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储备人才;企业应提高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选拔标准, 组建专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团队, 使团队成员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和会计技能。通过企业实地培训, 提高在企业实际的会计系统中识别环境风险并提出评价意见的能力, 保证正确的环境风险管理方向。

(四) 完善风险应对机制

环境风险管理最终落脚于环境风险的应对措施。当前, 企业还需不断完善风险应对机制。企业应在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风险源评价基础上, 制定可行的风险控制行动方案, 对风险控制人员进行训练, 对风险管理计划实施效果的规范化和适用性进行核查与调整,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环境安全事故及盲目扩张投资等。除此之外, 还可以健全环境责任保险机制, 如建立专门的环境保险组织, 定期募集责任保险基金, 应对环境事故发生时大额的资金赔偿, 缓解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吕雯雯.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2)

[2]马兴龙, 李冰.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J].经营管理者, 2014 (9)

篇3:会计信息化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宜兴优佳会计教育

关键词:内部控制;环境视角;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一、前言

本篇文章主要是根据内部控制环境视角下对于会计失去真实性问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目前企业在会计信息管理方面也有很大重视,便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信息失真理论概念

目前在企业中所发现的会计失去真实性的问题,反应了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并不能具体而全面对企业效益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表达。这样失真的情况无论是对于企业领导者还是对于内部进行决策都不能提供有效经济信息。甚至为企业进行决策造成很大困难和其他一些错误的影响。会计信息失去其真实性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企业制度问题造成的会计失去真实性问题。另外一种就是因为工作人员管理不当而造成数值不准确而失去真实性。第一种信息失真可能造成的原因是会计信息在整理过程中原本就存在缺陷,而这是不能由会计工作人员所能承担的问题。还有可能是由于技术性的原因导致会计信息出现失去真实性的问题。第二种会计失真问题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技术人员不小心或者是操作不当造成的后果。这样操作不当可能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很可能是由于从事会计工作人员从个人利益出发,而造成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也可能是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所以失真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情况是因为规则造成失真问题,第二种是主要由于主观行为造成失真问题。最后一种就是违法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去其固有真实性。其中第一种就是由于企业在制定会计相关制度时,制度与工作人员操作方法不符合而造成信息失去真实性。行为造成问题指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要求并不能满足相关工作需要而造成。最后一点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发生的违反国家法律和单位制度造成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的行为。

三、以某公司为例对失真问题分析

(一)某公司造假背景分析

某个公司在进行注册时所用的三百万资本是由这个公司投资人和妻子分别投资一百五十万元所注册完成,公司法人代表为王某。在2007年这二人又分别进行投资追加八百五十万元。这样这个公司的投资就达到了两千万元,之后三年公司市值达到了两千五百万元,公积金增加达到了六千七百万元。此后董事会通过会议表决决定将这个公司变为股份制而不是私有制。法人代表也由王某变为吕某,在2011年这个公司顺利上市,并发行了A股两千万,筹集了四千三百万资金发行。这个公司的保荐机构是另一个证券机构。审计为Z事务所,但是实际上通过IPO發行减去费用三万九千二百九十七万元,剩下的资金都投诉到其他相关项目当中。

这个公司在上市之后发布了第一份财务报告,这份财务报告显示这个公司自从上市以来业绩就发生了下滑现象。所得利润比之前下降了百分之15.34。但是在此之前并没有业绩下滑的任何表现。因此一个企业涉及到了触动证券法案,随后被检查。通过这次股份检查之后,它的股价发生了很大的下跌,但是并没有被停止经营。到2012年十月这个公司才承认的犯罪行为,所进行检查的报告显示,这个公司主要是通过假合同,发放假发票,编造虚拟银行数据,私自虚刻假章还有就是在工程建设方面虚假增加销售收入,甚至虚假纳税,已经造成了多个方面的犯罪。

(二)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对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就是组织结构方面发展不合理。这个公司的投资人员是一对夫妇,法人却是其他人,并且发生了一次变动,最后又将此公司变成了股份制管理。这样造成了管理过程中股份权利结构失去其平衡性,管理层人员安排方面也十分混乱,管理监察会结构也不合理,这些不同的因素都对财务舞弊创造了很多的机会。其次就是公司估算失去平衡。对公司进行投资的人员分别持有公司百分之三十的股份,总共百分之六十的股份。这样股权结构使得公司其他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无论有什么问题都不能获得决策权也就是他们手中的股份是没有意义的。从前面所说的方面可以得出这都是投资人做出的一场闹剧。在这个公司中对管理人员安排也十分混乱,在管理过程中人员安排上发生了重叠,这样只考虑了自身利益而是整体股东利益造成了很大损失。

四、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策研究

在对内部环境进行控制的前提下,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共同施加的压力下,管理人员更加容易联合财会人员对会计信息造假失去真实性。所以,如果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企业内部缺陷,而提出更加有建设性的提议。

(一)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股权分配进行优化。需要做的就是在大股东所持股权上尽量保证其持有股权小于百分之五十。一定要使小股东在股权大会上可以提出意见和否决意见。改变某一个股东独大的局面。其次投资者需要充分发挥监察身份,对企业进行角度来保障自身权益。最后,在企业管理上也可以指定员工持股的管理原则使各个层次企业员工所持股份都可以和公司业绩进行联系,来达到最终监察目的。其次需要做的是完善董事会制度。这项制度在公司管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董事长和各个不同级别管理者之间职能进行明确,这样才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其次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对董事制度进行健全,使广大投资者可以更好的行使其本身职能。保留了董事会权利,让每一个独立董事都可以发表自己观点,敢于反对不正当的决定。

(二)培育积极的企业文化

在对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培养一种诚实守信文明守法的文化理念,想要培养这种理念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执行。第一点需要做的就是管理人员要对整体企业做出一个积极指导,只有在良好的领导下才能保证企业整体向着更好方向运行。第二点就是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提升整体员工思想道德品质,使宣传的道德理念在企业管理中可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样企业员工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可以自觉抵制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行为发生。管理人员的引导作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首先,管理人员在一个企业来讲是带头人,如果带头人可以做到积极引导作用那么这个企业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其次,每一个工作人员都需要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才可以为公司发展规范自己的行为抵制一切违法操作。

(三)审计职能发挥作用

在企业管理方面需要创造完善的审计结构,管理者为了创造这个环境需要进行积极引导。各个不同部门都需要对此进行积极配合,审计部门也需要和各个部门都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发展问题并对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原因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五、结束语

在对内部控制环境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时需要保证企业审计的有效性。在保证这样前提下也要保证相关人员的素质合格具有很好的专业能力。只有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更好的协调才能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的问题。(作者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淑芳.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56.

[2] 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89-92.

[3] 李明辉.内部会计控制会计信息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版社,2015,78-82.

[4] 邱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问题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69.

[5] 朱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45-47.

篇4:非会计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探讨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必不可缺的环节。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解释,“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同时,在美国COSO发布的报告中,对于内部控制也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强调说明:第一,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第二,内部控制是由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第三,为实现目标。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子集,而其归根结底,就是企业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活动所匹配的具有控制职能的工具。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意义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集中社会资源,提高生产率,获得更高的效益。多项投入的合作,正是现代化生产的本质和基础。而内部控制,正是帮助实现生产目的的工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就是把每一个成员的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进行监督控制,尽可能地分析出每个成员的边际产出,并构建起一个监督体系,在对总产出进行分解的同时,将每个产出变化都掌控起来。因为组织中个体的边际产出是无法直接分解和观测的,这样会使得个体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舞弊等行为,也就是内控中的合谋串通,这会降低组织生产效率,违背了企业设立的初衷。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其问题

这些年来,我国政府努力推动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实施和展开,尽管部分优秀企业把内部控制较好地运用到该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依然没有发挥内部控制作为工具的作用,仅仅只是把内部控制当作一个形式。

1. 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过于单一、狭隘。

内部控制的起源要追溯到1949年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但我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涉及到这个领域当中。在大多数企业形成的过程中,国内还没有出现内部控制这个概念,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依旧一知半解。其实内部控制详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内部会计控制,另一类是内部管理控制。在中国传统思维中,管理是上级权力的体现,所以大部分企业在考虑和实施内控时,并不会想到把监督管理的权力交到其他人手上。因此,许多人都把内部会计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只对财务人员和财务活动进行内部控制,这就会导致企业其他管理活动被忽视,容易出现纰漏,导致内控失效。

这正是因为在内控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是站在会计人的角度出发,根据会计活动来进行内部控制,最终导致许多企业都产生这样一个普遍但错误的观念。

整体原则。在朱同明老师的《像德鲁克研究管理那样思考企业内部控制》文章中,首次提到了将管理学中的整体原则运用到内部控制理论中,笔者认为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

当内部会计控制的边际效益已经接近于零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思维放开,更加关注企业整体,甚至是外部对于企业的影响。企业是由人构成的,决定企业生产率的不是冷冰冰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而是每个人的边际贡献。利用内部控制把企业各生产要素之间的产出关系理清楚并进行管理,不仅仅是发挥其本身的作用,还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源产生乘数效应,提高MPC。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整。

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企业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起到极大的作用,为企业管理提供保障,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实际上许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这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实质的表面上的内部控制。

既然是常识,为何又要违背呢?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追逐利益,内部控制的实施,在短期来看,是无利可得的,甚至长期来看,也没有明面上的获利。相反地,在企业内实施一套长期有效又不断更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所以,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决策,企业决策者为了降低成本,只在表面和形式上进行内部控制,甚至不进行内部控制,将检查和审核的内容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团队,都是常有的事情。

但这样的决策,往往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风险与支出比,尽管风险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但每一次风险的排除,其实都为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带来了一定的看不见的提升,这里面也可以用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来解释。

如何更好地解决这种偏见?人都是受制于即时反馈的动物,反馈对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我们想的要大的多。所以一套好的内控控制制度,就应该更加细化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效率的改善,突出其边际效益,在边际效益总和大于实施该内部控制成本时,决策者自然而然会作出对于其本身有利的选择。

什么样的内部控制制度才是健全的、有效的呢?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是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的,其中正式制度是一个群体内有意识有目的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签订正式契约,就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人们往往会忽略非正式制度,它是在事物演变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存在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规则。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管理和控制好企业内部人的行为,而在很多情况下,非正式制度(潜规则)对于人的行为的约束和管理甚至比正式制度要来的有效,例如企业文化,员工的价值观,对于企业的归属感等。而在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中,控制环境就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只是企业并没有重视其中内容,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3. 内部控制本身具有局限性。

对于内部控制来说,基本目标就是要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一般情况下,企业通过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减少做假账,越权操作,合谋串通等行为的出现。尽管我国的法制正在不断完善,但企业的信息真实性依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内部控制也容易出现差漏,这就证明许多企业即使制定了完善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按照其要求与所规定的进行实施。许多上市公司为了增加利益,改动会计数据,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这些内控失效下的行为,不仅仅对本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公众造成不良的后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内部控制作为契约中的一种,它也具备契约所有的特性。在契约理论中,契约是不完备的,契约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加上契约是人在交易中签订的,但在经济活动中的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具有缺陷和漏洞是必然的。在实施内部控制之前我们就要明确认识到,内部控制本身只能做到合理保证,而无法做到绝对保证。

那么既然内部控制必然会出现漏洞,我们该如何面对?因此,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又再次提出了内部监督的概念,即对于内部控制这个工具本身进行监督,形象地比喻,就是在电脑操作系统的杀毒软件里,再加上一个管理插件,对于杀毒软件进行维护和查漏补缺。但内部监督又将是一项额外的支出,这对于企业的成本是一项负担,那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内部监督,使得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则是重中之中。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以及专项监督,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找到最优点,便是有效的内部监督,使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原则对于内部监督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日常监督成本是一个常识,专项监督成本则是一个边际效益逐渐增加的函数,内部监督的效益的增加随着总成本的增加会逐渐减缓。

综上所述,在设立好日常监督的基础上,准确地通过数据把握内部监督效益与内部监督总成本的均衡点,是实施有效内部监督的关键。

4. 外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正如前文所述,内部控制属于契约的一种,所以它也具有契约特性中的外部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不仅仅会给企业内部带来收益,还会给外部投资者和外部监督机制带来相关收益。但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为了使得效益最大化,在制定内部控制体系时所依据的边际成本,必然等于本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所获得的边际效益。微观来看,企业这么做是正确的,但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却忽略了社会收益部分。这会导致内部控制无法达到最佳的水平,最终导致内部控制出现不可避免的漏洞。此时,加强政府监管,提高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使得外部效应内部化,便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对于外部监督的完善,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第一,严格立法,加大惩罚力度,增加犯罪成本。目前对于经济犯罪的处罚都过于轻缓,使得犯罪人觉得机会成本较低,风险小,愿意铤而走险。第二,严谨立法,完善整个法律体系。企业的情况复杂多样,而某些法律法规内容又过于模糊,导致不法者有漏洞可以利用。第三,执法安全,政府应该任用廉洁的公务员担任监督者,同时,对于监督者进行定期的更换,打破制度中利益集团的存在,加大监督力度以及透明度。

四、总结

今时今日,国内的企业内部控制已经在不断地完善,随着国际化的继续深入,以及经济的继续发展,内部控制所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当我们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妨跳出会计的范畴,摆脱内控本身的思维,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笔者相信内部控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与学习。未来的社会中,内部控制在企业里所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只有不断地在内部控制中加入更加多元化的因素,博采众长,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帮助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绍德,唐群力.企业内部控制的新制度经济学解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1)

[2]王亚东.像德鲁克研究管理那样思考企业内部控制[M].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8)

[3]朱同明.经济学思维方式下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选择[M].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5)

篇5: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探讨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内部为保证企业能够安全、高效、有序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制定并贯彻执行的一系列信息化的活动和措施。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与外界沟通以及企业内部相互沟通的有效桥梁,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面临的新的重大的课题。

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会计信息化起源于美国,自计算机开始普遍应用于会计科、核算,采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处理会计。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是在1965年以后逐渐形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支持系统的存贷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决策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主要功能是對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管理控制、核算和分析等。管理型软件经历了材料需求计划软件、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三个阶段。不断的优化完善,简便了企业的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适用的工具。会计信息化具有全面性、开放型、智能性、多元性和渐变性的特点,无论是从范围上、功能上还是技术上都具备足够的能力。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有了单项业务的处理,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8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在90年代产生。近年来,随着国产的企业处理软件及财务软件不断改进,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了,同时我国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竞争力也加强了。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1.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管理带来的有利影响

人员和职位的内部牵制是传统的手工会计环境下制约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效率低,过程繁复。企业的经济业务都记录在纸张上,手工录入各种证、账、表,修改和删除数据麻烦,且容易丢失。计算机内部控制和人的控制相结合是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会计账务的处理都是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的,计算机只需要将除了原始的数据外的其他程序数据存入磁介质中。

2.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

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人们修改和删除数据变得很容易,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降低。内部控制的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进而增加了,内部控制需要做好网络安全、系统权限的控制,计算机操作管理、病毒的预防,硬件与软件的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证实相符、证证相符、证账相符、账账相符以及人员与职位之间的牵制制度,转变为数据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人机交互处理、计算机系统间的连接等的控制。

3.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由于功能职责比较集中,相应的职责也就出现了集中的现象,使内部管理中存在了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2)虽然现在的会计系统软件有一定的智能化程度,但还是会出现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无法判断的现象,不能完全取代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会计信息系统所能产生的作用是有限的。

(3)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由于过程中计算机的全权参与,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错误,将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错误,造成输出结果出现严重的误差,影响最终的质量,不能人为的参与去改正错误。

(4)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因为其“开放性”特征,大量的信息是开放的,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加强,很多黑客或不法分子通过高技术手段来截取和篡改信息,威胁会计信息的安全。

三、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加强的措施

1.优化控制环境。首先,要调整组织结构,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使内部人员和岗位职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控制舞弊情况的发生。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设立会计岗位和系统管理岗位,负责基本的核算及档案管理工作和信息系统的操作管理维护的工作,有效的全面的控制。其次,要提高管理者素质,提高管理者的信息意识,使会计信息化的观念能够真正的被管理者所理解和接受。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应该注重培养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理解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注重对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养,把加强人员的培养作为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程序,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鼓励人员积极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最后,要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人员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专业技能,推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发展。

2.正确的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会计信息化给会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比如由于操作不规范以及玩忽职守、计算机维护不当等原因造成的风险,软件开发和设计中存在的风险等。因此管理者要正确的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第一,要加强控制系统操作。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的标识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对具体的访问对象要分别定义。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改变了内部控制的重点,会计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处理过程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输入数据的正确性必须得到保证。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都应该有授权,并对发送对象已发送的数量有详细的规定和记录。第二,要做好系统维护控制。企业要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以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及时的记录和修正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保障系统的安全,对软件和硬件要进行定时的升级。第三,加强控制管理信息化会计档案。必须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生成的各种账簿、凭证、报表作出妥善的处理,防止会计信息的流失,保证磁盘的存放环境的安全、洁净、通风良好。为防止由于储存介质的损坏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丢失,要定期检查和备份会计档案。

3.优化监督管理机制。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应该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从定期的现场审计转向实时或定时的在线网络审计,通过网络分散和实时连续抽取证据进行审计,着重于验证企业内部形成的明晰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为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必须控制整个系统的网络。为保证计算机内信息与书面材料相一致,要健全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查。监督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对系统运行的各环节实行监督审查,防止出现漏洞。根据日常监控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的分析处理,确保系统运行的正确、安全和高效。完善外部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外部监管体系。通过政府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及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进行甄别和评价,剔除主观因素,使信息更加的公正客观。

4.加强法制建设。会计信息化的运用帮助企业迅速、高效、准确的处理会计数据,但同时给企业带来了高科技犯罪的隐患。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预防和阻止高科技犯罪行为的发生。对那些舞弊行为,要规定相应的惩处措施。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中的数据、软件、硬件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使现代企业能够健康安全的发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制度,加强针对会计信息化舞弊或者高科技犯罪案件的立法,使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有法可依。

四、总结

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控制。信息化给现代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使企业的内部管理面临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只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使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生,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棣华 杜晋贤:浅析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 2008(34):52.

[2]阎 涛: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19):132.

[3]刘洪海 周 萍: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探讨[J].商业时代,2011(31):72.

[4]陈玉主: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 2010(26):236.

[5]赵青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10(10):19.

篇6:会计信息化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宜兴优佳会计教育

一、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1. 会计核算不够规范

高校会计核算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原始凭证管理不规范, 如部分原始凭证内容填写不全、开出单位签章不全;手续不严密, 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没有验收人签字;单位自制原始凭证内容、审批手续不规范等等。二是会计账务处理不够规范, 有些单位将应计入收入的预算外收入挂在往来账自收自支, 隐匿收入, 逃避财政部门监管, 会计核算行为不合规。三是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管理和使用不规范, 由于固定资产的领用、保管、调拨不规范, 出现了很多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现象, 盘活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无法落到实处。四是结算方式不够规范, 广西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结算改革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但在实际工作中应使用转账支付或公务卡结算的经济业务仍然有工作人员使用现金结算, 财务风险仍然存在。

2. 年终结转结余数字不真实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部分高校的年终结转结转工作不规范, 造成结余数字的不真实。由于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仍在进一步深化, 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高校部门预算在执行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些高校当年预算已安排却无法支付、或虽已支付却无法在当年报账予以支出的问题, 使年终结余出现不实的情况;也有一些高校, 将收入和支出直接进行对冲, 结余类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高校的资金使用的结余情况;更有一些高校直接在结转结余中安排支出, 造成支出和结转结余数字均不真实的情况。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经费管理, 对于一些建设周期长、经费使用大的项目, 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管理办法, 会出现财政的拨款数小于当年项目支出数的情况, 无法反映真正的预算经费结转结余。

3. 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资金使用状况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

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高校财务会计报告的不规范, 主管部门对于各级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也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当前我们国家正在持续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结算、预算经费绩效评价、内部成本管理等, 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高校财务报告还是满足不了主管部门监管的需要。如对于一些建设周期长、经费使用大、需跨年度实施的项目, 由于跨年度建设, 而且存在保修金、履约保证金的情况, 主管部门的人力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4. 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有待完善, 财务分析存在局限性, 无法满足报告使用者的要求。高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首先是高校本身, 其次是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再次是监察和审计部门等。现行的高校会计报表分析体系不够完整, 无法满足使用者对高校资产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支出结构及资金使用效果等信息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 很多高校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时, 就分析而分析, 仅针对当前发生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判断, 未能深入探讨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 导致分析的内容有所偏差, 重点不突出, 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也没有明确的针对性, 缺乏有力的数据和信息支撑, 使财务报告使用者无法根据所提供的分析报告作出科学决策。

另外,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规定:财务分析指标包括预算管理指标、财务风险管理指标、支出结构指标、财务发展能力指标等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校战略管理需要全面完整地披露重要经济活动如学科建设、政府采购、基本建设等绩效目标的重大会计信息, 但目前这些信息尚无法在财务报告中披露, 容易造成公共财政重大投入 (支出) 管理目标不明、责任不清、效率不高、浪费严重甚至官僚主义等后果。

二、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1.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思想认识不到位

良好的内部控制思想认识是内部控制体系得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在这个建设中, 单位“一把手”的内控意识显得犹为重要, 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需要单位领导及各部门从思想观念进行重视, 共同合作。很多高校由于对内部控制不熟悉, 缺乏对内部控制机制知识的了解, 因此对进行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 思想上存在着有与没有无关紧要的态度, 导致建设责任无法落实。另外, 很多学校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财务会计的监督和控制职能没有得到真正的履行。由于高校收入来源的原因, 支出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 相当部分高校的会计人员仅仅充当了“出纳员”的角色, 无权参加学校的重要经济决策, 对学校的重要经济决策过程和结果不了解, 无法真正发挥控制作用。第三, 有些高校的财务人员缺乏对经费支出的控制, 对经济业务过程是否真实发生、经济业务结果是否真实存在没有进行必要的核实, 造成不必要的支出。

2. 内部控制制度不全, 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建立

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是重新梳理各项经济业务的流程, 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和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分工、程序、方法、标准和规则的控制。但有些高校未能根据高校经济业务发展的特点和国家的要求制定系统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未对各类经费支出建立明确、合理的经费开支标准, 也未制定规范的业务流程, 在实际工作中仅凭经验或是口头决定进行业务处理, 对有些经费支出采取实报实销的办法, 只要有领导签字就予以报销, 财务控制和监督流于形式;或者制定有制度却由于不完善、不适用等原因而不执行;重大经费开支的集体决策、授权审批制度在很多单位没有得到执行, 导致许多财务问题的发生。

3.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部分高校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岗位分工不尽合理, 甚至与国家规定相矛盾。一是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职责设置不合理, 造成职责不清, 有些学校对一些不相容岗位应如何分工没有明确规定, 甚至将不相容的业务由一个人办理, 一旦出现问题, 难以分清责任;二是会计人员的配备和任用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有些会计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书, 有些财务负责人没有具备《会计法》所要求的条件;三是银行印鉴保管不规范。有些高校或所属部门将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印鉴交由一人负责保管和办理, 明显违反国家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四是发票、收据管理不规范。有些高校发票、收据的领购、保管、使用、核销均由一人办理, 出现财务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三、提高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1. 转变思想观念, 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 强化单位领导人的责任

《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以及内部控制的合理和有效负主要责任。因此,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首先是高校负责人提高思想认识, 认真学习贯彻财政财务制度以及有关的内部控制法规, 支持财务部门开展工作。其次是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和学习, 使内控理念深入人心。要按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 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主管部门开展的专门培训的同时, 安排相关职能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校内的宣传、培训和学习活动, 使全校相关人员全面了解实施《内控规范》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 形成“人人学内控, 人人懂内控, 人人参与内控, 人人执行内控”的良好局面。三是完善学校信息的披露制度, 坚持校务公开, 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和约束。只有这样, 才能使高校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推动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康建设。

2. 加强学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控规范有效实施, 将财务业务流程与高校的其他管理活动进行整合, 将财务管控纳入到高校的日常业务活动中, 使高校在业务处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发生变革, 实现高校财务业务的一体化。高校要建立健全重大资金开支、重大对外投资和其他经济业务的集体决策和授权审批制度;要严格执行职责分工控制,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一项经济业务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完成, 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要建立学校资产清查制度, 实施财产保护控制、确保国有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为提高使用效率奠定基础;要实施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以对高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和对应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进行评价, 促进整个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3. 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 建立以预算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

从预算的编制开始组织实施组织内控规范。按照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首先要将学校的所有收支都纳入部门预算, 坚持“集中统一、大收大支”的预算编制和管理原则, 编制刚性预算;其次预算一旦经审定下达, 须严格按预算执行, 严禁无预算的支出, 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调整预算, 如需调整, 应履行严格的论证和审批程序;预算执行过程中定期分析执行情况, 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执行完毕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绩效评价, 并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下一轮的预算分配。在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中, 主管的职能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外部监督者, 也应该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 从单纯侧重预算管理转到预算管理和对高校的业务指导并重, 实行精细化的预算管理, 强化绩效管理理念,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 奖优罚劣, 提高高校依法理财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完善,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4. 提高人员素质, 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

内控规范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人员的素质高低, 高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素质高低、对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效率都影响着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实施内控规范的过程中,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施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有效协作, 可以说, 只要经济业务涉及的部门都属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涉及的范围, 都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内容。因此, 高校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 促使各部门都具有强烈的内部控制理念, 与财务部门共同承担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责任, 以适应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

5. 强化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监督,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内部审计监督作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因此, 高校一方面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增强其公正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应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定期对学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行评价和修正, 以充分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监督和评价作用。真正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实现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 离不开外部的监管, 必须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 由外部审计对高校进行监管, 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组织和指导, 加大对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违法乱纪和作弊行为的处罚力度, 与内部审计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确保高校财务工作的规范和科学。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财会[2012]21号.

[2] .财政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

[3] .马翠平.浅析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导报, 2011 (21) .

[4] .李志刚.关于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研究.时代金融, 2014 (5) .

篇7: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企业管理

企业实现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信息的正确和完整,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促进经营管理政策能够有效实施,防止舞弊行为和控制经营风险。研究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从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着手,阐述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对企业对内部控制的主要影响,分析了内部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将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1.普遍性

会计的所有领域(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等)要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在上述领域中,后三个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运用,而且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快、成效大,只是还不能真正达到会计信息化的水平。而在会计理论方面却相对滞后。准确地讲。现阶段会计信息化赖以存在的还是传统的会计理论,既没有修正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更没有构建起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从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来看,首先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诸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形成完整的应用体系。

2.动态性

动态性,又名实时性或同步性。会计信息化在时间上的动态性表现为:首先,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无论是企业组织部的数据(例如发票、订单),还是企业组织内部的数据(例如入库单、产量记录)。也无论是局域数据.还是广域数据,一旦发生,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及时送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等待处理。其次,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一经输入系统,就会立即触发相应的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更新、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以保证信息动态地反映企业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三,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发布、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就能够及时地做出管理决策。

三、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入,使系统变得相对复杂,增加了会计工作的内容。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传统控制方式无法适应会计信息化数据处理,会计信息化内部控的制范围与重点发生变化,内部控制技术和手段发生了变化,企业的治理机制也相应的发生变化。

1.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控制环境居于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位置,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是对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的总称,完善的控制环境才能使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控制制度得以贯彻实施。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企业的治理机制、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品行、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等。会计信息化促使企业的组织扁平化,在企业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扁平化的组织形态下,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快速地进行会计信息沟通,能够准确快速的为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小股东提供其履行其职能和维护其权益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要求企业通过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进行激励和约束,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此外,信息化也必然对企业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的完整性和企业的高效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对内部控制范围的影响

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信息化内部控制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以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3.对内部控制形势和手段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的引入使内部控制的手段多样化,使企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运用更加依赖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使传统的由对人控制为重点转向对人及机器的控制为重点。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侧重于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企业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环境,它与众多企业进行频繁的电子交易活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可以共享对方所拥有的资源。会计信息化使内部控制的诸多步骤基本上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的。因此,如何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利用良好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方式,去降低信息化所带来的风险。

4.对企业治理机制的影响

信息化为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了便利,而良好的治理机制将为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其生产经营以及销售等经济运行情况都能够在会计信息当中直接的体现出来,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部门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企业建立自己的会计信息化平台,使会计信息能够得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共享。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的一些投资者可以方便的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平台获得企业的财务信息状况,根据这些会计信息对自己的投资进行相应的判断,保证投资者自身的经济效益。由于采用信息化的会计平台,能够有效的建设会计信息传递的層级,提高传递的效率,从而保证信息的质量,防止信息的失真。因此,信息化将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机制。

此外,信息技术的浪潮冲击着各行各业,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了信息化技术密集应用的行业。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企业控制的内部环境、企业控制范围、企业治理机制,在带给企业高效、便捷的同时,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了不少问题。

四、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由会计人员手工记录会计信息,不能轻易改变。而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会计人员录入原始数据后,计算机完成其它程序,最后会计人员将数据存储在磁介质中,这种条件下人们修改或删除数据变得很容易,甚至能够不留痕迹,并且如果计算机遭到病毒感染、黑客攻击,也容易使会计信息丢失或被删除,从而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因此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新的授权方式危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在手工业务处理系统中,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一个处理环节都要经过上一级管理层的授权,具体方式是签字或盖章,而在信息化环境下这种授权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分转化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系,签名或盖章转化为授权文件、授权指令或授权密码。这些授权文件或授权密码保管不善,被人盗用或破解就会非法获得某种权限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非法业务处理,或者有些人员为了私利而损害公司的利益,从而增加了公司的风险,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效力受到威脅。

3.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下的系统风险缺乏控制

在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企业在信息化下的系统风险也缺乏控制。当前我国企业所采用的信息化软件多由专门的软件公司为其开发,财务软件系统内部衔接性比较差,数据的兼容性、安全保密性不强,企业对信息化系统本身缺乏进行开发和技术维护的能力,一旦数据被窃取、修改或者系统程序发生损坏就会导致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瘫痪,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由于企业在采用会计信息化系统之后,减少会计人员,同时一些实质上不相容的职能出现了一人担任的情况,导致组织机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控制机制失效,加上存储于计算机上的数据在安全保密性低,由此加大了信息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的难度,系统风险缺乏控制。

五、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1.建立严密的控制制度

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是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法律保障。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应依法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财政部门应协调企业的相关部门依法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监督检查.共同营造一个促进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良好环境。在信息环境下来构建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控制度不仅有利于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实时性,也有利于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必须注重建立严密的控制制度。

2.加强系统内部控制

由于操作系统的用户较多和系统本身的缺陷,系统不得不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潜在威胁。为了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对系统操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检查和维护,定期对会计档案进行检查和备份,防止由于存储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信息丢失。要明确规定好每个用户应被授予的权限,不能越权使用,要使用系统的人员进行登记和监控,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维修并记录,定期对软件和硬件进行升级,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和系统运行的效率,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打印出的或者存在磁盘中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等必须被妥善保管,防止会计信息的泄漏或丢失。

3.加强外部监督机制

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职能是形同虚设。同时要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差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分类,并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程度、风险大小决定是否引入审计部门进行全程监督,以此来加强内部控制的力量,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在聘用会计人员上,要制定严格的招聘程序,不仅要选择业务能力强的人,更要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人才。在培养人才上,不仅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更要注意其职业道德及法制观念的培养。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以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上一篇: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演讲稿下一篇:面试老师英文自我介绍